CN107432109B - 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供料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32109B
CN107432109B CN201580077479.1A CN201580077479A CN107432109B CN 107432109 B CN107432109 B CN 107432109B CN 201580077479 A CN201580077479 A CN 201580077479A CN 107432109 B CN107432109 B CN 1074321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carrier band
force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part
lo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74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32109A (zh
Inventor
大桥广康
杉本浩一朗
高桥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2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2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2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2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在供料器(21)的带搬运路(38)形成有槽(38A),在搬运具有突出的元件收纳部(901d)的载带(910)时该元件收纳部(901d)通过该槽(38A)。并且,在槽(38A)内设有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在该载带(910)具有突出的元件收纳部(901d)时,该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由该载带(910)的下表面按压而向下方变形直至从带***部(21d)***的载带(910)到达后部侧带齿卷盘(64)为止,在该载带(900)具有不突出的元件收纳部(901c)时,该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对该载带(900)的下表面进行施力直至从带***部(21d)***的载带(900)到达后部侧带齿卷盘(64)为止。

Description

供料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收纳有元件的载带进行搬运的供料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具备检测向带***部***的载带的存在的有无的带检测传感器的自动装载方式的供料器。该带检测传感器具备被朝向带搬运路施力的V字型的板簧、通过设置在板簧的中央的光路隔断板能够隔断光路的光传感器。在该带检测传感器中,载带使板簧上下移动,由此光向光传感器入射或被隔断,因此能够检测载带的存在的有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70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自动装载方式的供料器不仅能够供给可收纳比较小型的元件的载带(以下,称为载带),而且能够供给具有可收纳比较大型的元件的向下方突出的元件收纳部的载带(以下,称为压花带)。在这样的供料器的带搬运路形成有使压花带的元件收纳部通过的槽。
在该带搬运路上搬运载带时,如果载带容易挠曲,则载带的一侧部有时会脱落到槽内。在这样的情况下,载带不使上述带检测传感器的板簧上升,因此在带检测传感器的光传感器中无法进行带检测,存在无法开始自动装载的动作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各种带能够可靠地进行自动装载的供料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供料器具备:供料器主体,在后部形成有带***部,该带***部用于***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收纳了多个元件的元件收纳部的载带及形成有未向下方突出的元件收纳部的载带;带搬运路,为了将所述载带从后方向前方搬运,以与所述带***部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供料器主体的两侧壁之间;及后部侧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具有能够与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将该载带沿着所述带搬运路送出,在所述带搬运路形成有槽,在搬运具有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部的载带时使该元件收纳部通过所述槽,在所述槽内设有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在该载带具有突出的元件收纳部时,该带下表面施力部件由该载带的下表面按压而向下方变形直至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到达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为止,在该载带具有不突出的元件收纳部时,该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对该载带的下表面进行施力直至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到达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为止。
由此,具有不突出的元件收纳部的载带即使容易挠曲,在将该载带从带***部向带搬运路***时,载带的带下表面也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支撑。由此,能够防止载带的一侧部向带搬运路的槽内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适合于本发明的实施的元件安装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2是载带及压花带的俯视图。
图3A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A-A线剖视图。
图3B是图2所示的压花带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供料器的后部的放大图。
图6是将图5所示的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的周边放大的详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的周边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供料器的工作前的状态且操作杆下降的状态的工作状态图。
图9是表示将操作杆抬起的状态的工作状态图。
图10是向图9所示的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之间的带搬运路***了载带时的放大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的周边的C-C线剖视图。
图12是向图9所示的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之间的带搬运路***了压花带时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的周边的C-C线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使操作杆下降而搬运载带的状态的工作状态图。
图15是表示以往的向带搬运路***了载带时的状态的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带搬运路的周边的D-D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元件安装机的结构)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说明。图1示出具备供料器21的元件安装机100,元件安装机100具有基板搬运部10、元件供给部20、元件装配部40、带盘保持部50及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20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板的搬运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设为Y轴方向。
如图1所示,元件供给部20由多个插槽20a、能够拆装地装配于各插槽20a的多个供料器21构成。插槽20a在元件供给部20沿X轴方向并列设置多个。
卷绕有载带900(参照图2、图3A)或后述的压花带910(参照图2、图3B)的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能够更换地保持于带盘保持部50。第一带盘810与第二带盘820沿Y方向并列而各配设1个,并对应于各供料器21而沿X方向配设多个。
卷绕于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的载带900或压花带910能够向各供料器21***,详情后述。并且,在一方的带盘810(820)卷绕的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由供料器21向设置在供料器21的前端部的元件取出位置21a依次搬运。由此,该载带900或压花带910所保持的元件被定位在元件取出位置21a。而且,在另一方的带盘820(810)卷绕的载带900或压花带910未由供料器21输送而进行等待。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为了将搬运中(使用中)的载带900或压花带910与等待中的载带900或压花带910进行区分而有时将前者称为第一载带900A或第一压花带910A,将后者称为第二载带900B或第二压花带910B。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载带或第一压花带所收纳的元件全部被使用之后,第二载带或第二压花带成为第一载带或第一压花带,因此第一载带或第一压花带、第二载带或第二压花带没有指定特定的载带或压花带。
如图2、图3A及图3B所示,在载带900及压花带910上,将多个电子元件等元件收纳成一列。载带900由基带901、盖带902、底带903构成。压花带910由基带904、盖带902构成。基带901、904由纸材或树脂等柔软的材料分别构成。在载带900的基带90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长度方向空出一定间隔地形成有贯通孔901a。在压花带910的基带90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长度方向空出一定间隔地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压花部904a。并且,在基带901、904的侧部,沿长度方向空出一定间隔地分别贯通形成有卡合孔901b。
如图3A所示,载带900为了收纳比较小型的元件而底带903形成为平坦,在形成于该底带903、基带901的贯通孔901a、盖带902之间的元件收纳部901c收纳元件。而且,如图3B所示,压花带910为了收纳比较大型的元件而在形成于基带904的压花部904a与盖带902之间的元件收纳部901d收纳元件。
如图2所示,盖带902的两侧部通过粘结材料902a而分别粘结于基带901、904上表面的两侧部,通常,盖带902将元件收纳部901c、901d的上部分别封闭。通过该盖带902,防止收纳部901c、901d所收纳的元件的飞出。盖带902由透明的高分子膜构成。而且,如图3A所示,在载带900的基带901的下表面粘结底带903。通过该底带903,防止元件收纳部901c所收纳的元件的脱落。底带903由透明或半透明的纸材或高分子膜等构成。
如图1所示,在基板搬运部10,在元件装配部40的基台41上分别设有一对导轨13a、13b。而且,在基板搬运部10设有对于由上述导轨13a、13b分别引导的基板B进行支撑并搬运的图示省略的输送带、将搬运到预定位置的基板B抬起并夹紧的图示省略的夹紧装置。供元件进行安装的基板B由基板搬运部10的导轨13a、13b引导,并由输送带沿X轴方向搬运至元件安装位置。搬运到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由夹紧装置定位夹紧于元件安装位置。
元件装配部40具有导轨42、Y轴滑动件43、X轴滑动件45、保持有图示省略的吸嘴的元件装配头48。Y轴滑动件43及X轴滑动件45通过图示省略的Y轴伺服电动机及X轴伺服电动机来控制Y轴方向及X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导轨42及Y轴滑动件43构成Y轴机器人。导轨42沿Y轴方向装架在基台41上而配设在基板搬运部10的上方。Y轴滑动件43设置成能够沿导轨42在Y轴方向上移动。Y轴滑动件43通过图示省略的Y轴伺服电动机,经由滚珠丝杠机构而沿Y轴方向移动。
通过X轴滑动件45构成X轴机器人。X轴滑动件45以能够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于Y轴滑动件43。在Y轴滑动件43设有图示省略的X轴伺服电动机。通过该X轴伺服电动机,经由滚珠丝杠机构使X轴滑动件45沿X轴方向移动。在X轴滑动件45设置元件装配头48。元件装配头48将多个吸嘴(未图示)保持为能够拆装。吸嘴对搬运到元件取出位置21a的元件进行吸附,向通过基板搬运部10定位于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装配。
在X轴滑动件45上安装基板相机46。基板相机46从上方拍摄在定位于基板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设置的基准标记或者搬运到元件取出位置21a的元件等,取得基板位置基准信息及元件位置信息等。而且,在基台41上设置能够从下方拍摄由吸嘴吸附的元件的元件相机47。
控制装置200对供料器21进行控制,并控制后述的供料器21的第一伺服电动机22及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控制装置200具有微处理器、向伺服电动机22、23供给驱动电流的驱动器。供料器21当被装配于元件供给部20的插槽20a时,经由图示省略的通信连接器从元件安装机100的主体侧向供料器21侧供给电力,并将供料器ID等所需的信息从供料器21侧向元件安装机100的控制装置200发送。由此,基于供料器21的序列ID,取得由装填于供料器21的载带900输送的元件的信息,并存储于控制装置200。
(供料器的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4~图7,说明供料器21的结构。供料器21主要由供料器主体21b、作为带搬运路的轨道38、入口按压部件32、作为前部侧带齿卷盘的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作为后部侧带齿卷盘的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等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图4及图5中,将供料器主体21b的一方(图4及图5的里侧)的侧壁21ba(参照图7)保留,将另一方(图4及图5的近前侧)的侧壁21bb(参照图7)除去,能够观察到供料器21的内部构造。
如图4所示,供料器主体21b是扁平的箱形。在供料器主体21b上,在后部形成有用于***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带***部21d,在前部形成有用于排出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带排出部21e。带***部21d形成为具有与带搬运路(轨道)38的宽度相同的宽度的带搬运路38的入口,带排出部21e形成为具有与带搬运路38的宽度相同的宽度的带搬运路38的出口。
带搬运路38为了将载带900或压花带910从供料器主体21b的后方向前方搬运而以与带***部21d及带排出部21e连通的方式设于供料器主体21b的两侧壁21ba、21bb之间。带搬运路38的前部38a水平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搬运路38以从其后部至前部38a的近前处逐渐升高的方式倾斜。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带搬运路38的两侧设有以比载带900(压花带910)的宽度尺寸稍大的尺寸分离的引导部。
如图4~图7所示,在带搬运路38形成有使压花带910的元件收纳部901d通过的槽38A。在该槽38A内设有从带***部21d延伸至后述的止动部件31的带状的板簧(弹性体)即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在比槽38A的上缘稍高的位置处沿着该上缘配置,前端部向下方弯折成L字状而前端部通过图示省略的螺钉等固定于槽38A的底面,后端部为自由端且向下方稍弯折。后端部向下方弯折的理由是为了使向带搬运路38***的带前端不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的后端部抵碰而将该带前端向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的上表面顺畅地引导。
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如上所述成为悬臂梁构造,因此从带***部21d向带搬运路38***的带为载带900时,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对底带903的下表面向上方施力直至载带900的前端部到达第四带齿卷盘64为止(参照图11)。而且,在从带***部21d向带搬运路38***的带为压花带910时,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由底带904的压花部904a的下表面向下方按压而变形直至压花带910的前端部到达第四带齿卷盘64为止(参照图13)。
如图4及图5所示,入口按压部件32是将从带***部21d***的载带900或压花带910向带搬运路38按压的结构,与带***部21d接近而沿着带搬运路38的后部上表面配置,设置成相对于带搬运路38能够接触/分离。入口按压部件32经由一对轴34-2安装成从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后部向下方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移动。在一对轴34-2安装有对入口按压部件32向下方施力的弹簧35-2。
如图4~图7所示,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表面设有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相向而延伸至后述的第三卡爪86(相当于本发明的“检测装置”)的配置位置近前处的带状的板簧(弹性体)即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中,后端部通过图示省略的螺钉等而固定于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表面,前端部向下方弯折成L字状而前端部作为自由端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抵接。
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如上所述成为悬臂梁构造,因此对于从带***部21d向带搬运路38***且在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上通过的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上表面向下方施力。即,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前端将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抵接的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压起,而进入到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与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之间。由此,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对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上表面向下方施力。
在此,如背景技术中说明那样,如果载带900容易挠曲,则在将载带900从带***部21d向带搬运路38***时,如图15所示,载带900沿宽度方向扭转,如图16所示,载带900的一侧部有时会脱落到带搬运路38的槽38A内。在此状态下,载带900的前端无法与第三卡爪86抵接而使第三卡爪86转动,在后述的第三传感器85(参照图5)(相当于本发明的“检测装置”)中无法检测载带900是否***到预定位置。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在带搬运路38的槽38A内设置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表面设置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由此,即使载带900容易挠曲,在将载带900从带***部21d向带搬运路38***时,载带900的带上下表面也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夹入。
由此,能够防止载带900的一侧部向带搬运路38的槽38A内脱落,而且,压花带910在带搬运路38上能够顺畅地移动,因此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各前端与第三卡爪86抵接而使第三卡爪86转动,在第三传感器85中能够检测载带900或压花带910是否***到预定位置。
如上所述,在载带900的带上下表面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夹入时,需要避免载带900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上浮而使载带900沿着该上表面移动。而且,在压花带910的带上下表面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夹入时,在通过压花部904a使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向下方变形的状态下,需要避免压花带910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上浮而使压花带910沿着该上表面移动。因此,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的弹性率形成得比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的弹性率小。
如图4及图5所示,下游侧按压部件33是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游侧对载带900或压花带910进行按压的结构,设置成相对于带搬运路38能够接触/分离。下游侧按压部件33经由轴34-1以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在供料器主体21b安装的第一支撑部件30-1及第二支撑部件30-2。在轴34-1安装有对下游侧按压部件33向下方施力的弹簧35-1。
如图4所示,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以从前方向后方(从搬运方向下游侧向上游侧)分别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带搬运路38的前部38a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即供料器主体21b的与元件取出位置21a相邻的位置。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以从前方向后方分别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带搬运路38的后部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
在第一带齿卷盘61、第二带齿卷盘62及第三带齿卷盘63各自的外周,空出一定角度地分别在整周形成有卡合突起61a、62a、63a。在第四带齿卷盘64的外周的一部分,空出180度的间隔地设有卡合突起64a。即,在第四带齿卷盘64的卡合突起64a的各自之间存在有未形成卡合突起的部分。各个卡合突起61a~64a能够与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卡合孔901b卡合。
在第一带齿卷盘61~第四带齿卷盘64的比外周部靠内侧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带齿卷盘齿轮61b、第二带齿卷盘齿轮62b、第三带齿卷盘齿轮63b、第四带齿卷盘齿轮64b。需要说明的是,在带搬运路38的各带齿卷盘61~64的上方设有图示省略的窗孔,各卡合突起61a~64a从该窗孔进入到带搬运路38内。
第一伺服电动机22是使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旋转的电动机。在第一伺服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设有第一驱动齿轮22b。第一齿轮24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在第一齿轮24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一驱动齿轮22b啮合的第一外侧齿轮24a。在第一齿轮24的比外周靠内侧处形成有第一内侧齿轮24b。
第二齿轮25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与第一齿轮24之间的供料器主体21b。第二齿轮25与第一带齿卷盘齿轮61b、第二带齿卷盘齿轮62b及第一内侧齿轮24b啮合。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伺服电动机22的旋转被减速而向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传递,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同步旋转。
第二伺服电动机23是使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旋转的电动机。在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轴23a设有第二驱动齿轮23b。第三齿轮26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在第三齿轮26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二驱动齿轮23b啮合的第三外侧齿轮26a。在第三齿轮26的比外周靠内侧处形成有第三内侧齿轮26b。
第四齿轮27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与第三齿轮26之间的供料器主体21b。第四齿轮27与第三带齿卷盘齿轮63b、第四带齿卷盘齿轮64b及第三内侧齿轮26b啮合。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被减速而向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传递,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同步旋转。
如图5所示,操作杆51在供料器主体21b的后部的比带***部21d靠上方处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且被支撑为能够以枢轴52为中心转动。杆操作用把持部57(也参照图4)在比操作杆51靠上方处以从供料器主体21b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操作杆51以枢轴52侧收容于杆操作用把持部57且操作旋钮51b侧从杆操作用把持部57突出的方式设置,从而作业者容易通过手掌握持杆操作用把持部57而通过手指对操作旋钮51b进行操作。
如后所述,入口按压部件32以工作的方式连结于操作杆51。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上,在一对轴34-2之间设有卡合部件54。在操作杆51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入口按压部件32的卡合部件54的下表面卡合的工作卡合部51a。操作杆51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而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通常将工作卡合部51a保持在下降的位置,通过弹簧35-2的作用力,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搬运路38抵接。由此,通常,通过入口按压部件32而无法从带***部21d***载带900或压花带910。
相对于此,在操作杆51的后端设置的操作旋钮51b被作业者抬起,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时,入口按压部件32经由工作卡合部51a克服弹簧35-2的作用力而上升。由此,入口按压部件32从带搬运路38上分离,能够从带***部21d***载带900或压花带910。
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后部,枢轴支撑有将带***部21d封闭的干扰板56。通过干扰板56,无法将载带900或压花带910***到带搬运路38与入口按压部件3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时,干扰板56与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后部卡合而转动,使带***部21d开放。
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游侧相邻地设置止动部件31。在止动部件31的中央部分形成的轴支撑部31b轴支撑于下游侧按压部件33,从而止动部件31能够转动。在止动部件31的比轴支撑部31b靠前方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形成的抵接部31a。止动部件31的后端成为停止部31c。
在下游侧按压部件33与止动部件31之间设有对抵接部31a向与带搬运路38抵接的方向施力的图示省略的弹簧。在止动部件31的比轴支撑部31b靠前方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1d,在该突出部31d的前端设有凸轮随动件31e。在操作杆51的前部形成的凸轮部51c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凸轮随动件31e卡合。
操作杆51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而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入口按压部件32保持在与带搬运路38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于操作杆51的凸轮部51c从止动部件31的凸轮随动件31e分离。由此,止动部件31通过弹簧的作用力,以轴支撑部31b为中心向图5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抵接部31a与带搬运路38抵接,并将停止部31c保持在从带搬运路38分离的位置。
另一方面,当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时,形成于操作杆51的凸轮部51c与止动部件31的凸轮随动件31e卡合,使止动部件31克服图示省略的弹簧的作用力而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停止部31c与带搬运路38抵接。由此,在使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的状态下,当从带***部21d***载带900或压花带910时,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而停止在预定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载带900A或第一压花带910A通过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与带搬运路38之间时,通过第一载带900A或第一压花带910A将抵接部31a抬起,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与带搬运路38抵接。因此,在此状态下,通过作业者将第二载带900B或第二压花带910B从带***部21d***到第一载带900A或第一压花带910A上时,第二载带900B或第二压花带910B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而停止。由此,第二载带900B或第二压花带910B向下游的搬运被阻止,第二载带900B或第二压花带910B在该位置进行等待。
如图5所示,在供料器主体21b安装有当载带900或压花带910从带***部21d***时检测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的第一传感器81。第一传感器81的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突出的第一卡爪82由于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而下降,从而第一传感器81接通。第一卡爪82通常通过图示省略的弹簧的作用力而保持在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突出的位置,当载带900或压花带910***时,被向下方按压。
另外,在供料器主体21b安装有检测操作杆51的转动的第二传感器83和在载带900或压花带910被搬运至第四带齿卷盘64上的带搬运路38时工作的第三传感器85。第二传感器83通过安装于操作杆51的第二卡爪84而接通。第三传感器85通过第三卡爪86的转动而接通。
在第三卡爪86的中央部分形成的轴支撑部86a轴支撑于下游侧按压部件33,从而第三卡爪86能够转动。第三卡爪86通常由图示省略的弹簧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施力。由此,在带搬运路38不存在载带900或压花带910时,第三卡爪86的前端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抵接,但是在带搬运路38存在载带900或压花带910时,第三卡爪86的前端与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上表面抵接。第三传感器85在由于第三卡爪86的转动而接通、由此检测到载带900或压花带910时,将用于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下降的杆51的转动指示信号向控制装置200输出。由此,通过入口按压部件32能够可靠地压入载带900或压花带910。
如图4所示,在第三带齿卷盘63的下游侧(供料器21的后端部侧)的供料器主体21b设有检测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有无并将其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9输出的第四传感器65。第四传感器65是检测第一载带900A或第一压花带910A与第二载带900B或第二压花带910B的交界部分的传感器。在第二带齿卷盘62的上游侧(供料器21的前端部侧)的供料器主体21b设有检测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有无并将其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9输出的第五传感器66。
上浮防止部件28沿着第三带齿卷盘63与第二带齿卷盘62之间的带搬运路38设置。在上浮防止部件28的前端形成有轴支撑部28a,该轴支撑部28a轴支撑于在供料器主体21b设置的轴部21c,上浮防止部件28能够摆动地安装于供料器主体21b。在上浮防止部件28的后端形成有向上方弯曲的引导部28b。扭簧29安装于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上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对上浮防止部件28向下方施力。通过该扭簧29,使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下表面紧贴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
带剥离装置70设置在供料器主体21b的前侧上部,将盖带902从载带900或压花带910剥离,并能够从定位于元件取出位置21a的元件收纳部901c、901d取出元件。
(供料器的动作)
接下来,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的动作,参照图8~图14进行说明。在此,第一载带900A或第一压花带910A卷绕于前方侧的带盘810,第二载带900B或第二压花带910B卷绕于后方侧的带盘820。通常,操作杆51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而保持为图8所示的状态,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搬运路38抵接,并且干扰板56因自重而转动并将带***部21d封闭。
在这样状态下,如图9所示,操作杆51的操作旋钮51b被作业者进行抬起操作。当操作杆51被进行抬起操作时,通过第二卡爪84而第二传感器83动作,来检测操作杆51的工作。通过操作杆51的转动,经由工作卡合部51a而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此时,在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的前端部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抵接的状态下,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的后端部与入口按压部件32一起上升。
由此,入口按压部件32从带搬运路38分离,并且干扰板56通过下游侧按压部件33而转动。其结果是,带***部21d开放,能够***载带900或压花带910。同时,由于操作杆51的转动而止动部件31通过凸轮部51c进行转动,停止部31c与带搬运路38抵接。
首先,说明通过作业者***第一载带900A的情况。如图9所示,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通过带***部21d而***到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将槽38A封闭的带搬运路38上。这样,第一载带900A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支撑,因此即使第一载带900A容易挠曲,第一载带900A的一侧部也不会脱落到带搬运路38的槽38A内。此时,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与第一卡爪82抵接而将第一卡爪82压下,因此第一传感器81检测第一载带900A是否***。
并且,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将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抵接的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压起,进入到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与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之间,***至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的预定位置。此时,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与第三卡爪86抵接而使第三卡爪86转动,因此第三传感器85检测第一载带900A是否***到预定位置,并向控制装置200输出用于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下降的杆51的转动指示信号。
接下来,说明通过作业者***第一压花带910A的情况。如图9所示,第一压花带910A的前端通过带***部21d而***到带搬运路38上,但是此时利用压花部904a将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向槽38A的底面侧压下(参照图12及图13),因此第一压花带910A沿着带搬运路38移动。此时,第一压花带910A的前端与第一卡爪82抵接而将第一卡爪82压下,因此第一传感器81检测第一压花带910A是否***。
然后,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一压花带910A的前端将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抵接的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压起,进入到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与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之间,***至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的预定位置。此时,第一压花带910A的前端与第三卡爪86抵接而使第三卡爪86转动,因此第三传感器85检测第一压花带910A是否***到预定位置,并向控制装置200输出用于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下降的杆51的转动指示信号。
然后,向下一动作转移,但是以后的动作在载带900及压花带910中没有差异,因此省略压花带910的说明而通过载带900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当第一载带900A***至与停止部31c抵接的位置时,操作杆51的操作被解除,操作杆51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恢复到图9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原位置。通过操作杆51的转动恢复而入口按压部件32向带搬运路38下降,将***的第一载带900A向带搬运路38按压。
如图14所示,当检测到第一载带900A的***并检测到操作杆51转动恢复到原位置(第二传感器83断开)时,第二伺服电动机23被驱动,使第三及第四带齿卷盘63、64旋转。由此,第四带齿卷盘64的卡合突起64a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卡合,第一载带900A由第四带齿卷盘64向第三带齿卷盘63侧搬运。
由于第四带齿卷盘64对第一载带900A的搬运,通过第一载带900A而下游侧按压部件33克服弹簧35-1的作用力被抬起,第一载带900A在下游侧按压部件33与带搬运路38之间被搬运。
此时,第四带齿卷盘64的卡合突起64a仅形成于第四带齿卷盘64的外周的一部分,因此当卡合突起64a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卡合时,第一载带900A间歇地向第三带齿卷盘63侧移动。其结果是,能避免第一载带900A被急剧地拉入到第三带齿卷盘63侧。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载带900A将下游侧按压部件33抬起时,止动部件31及第三卡爪86的轴支撑部31b、86a一体上升。
在由第四带齿卷盘64搬运的第一载带900A上形成的卡合孔901b与第三带齿卷盘63的卡合突起63a卡合时,通过第三带齿卷盘63将第一载带900A向第二带齿卷盘62侧搬运。在第三带齿卷盘63的外周的整周形成有卡合突起63a,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将第一载带900A向第二带齿卷盘62侧搬运。
此外,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从引导部28b与带搬运路38之间进入到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下方。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通过上浮防止部件28来抑制从带搬运路38的上浮,且向第二带齿卷盘62搬运。第五传感器66当检测到由第三带齿卷盘63搬运的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时,第一伺服电动机22及第二伺服电动机23使带齿卷盘61~64以元件的间距间隔间歇地旋转。
当形成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与第二带齿卷盘62的卡合突起62a卡合时,通过第二带齿卷盘62将第一载带900A向带剥离装置70输送,通过带剥离装置70将盖带902从第一载带900A剥离。并且,当形成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与第一带齿卷盘61的卡合突起61a卡合时,通过第一带齿卷盘61将第一载带900A所收纳的元件依次定位于元件取出位置21a。
在第一载带900A由供料器21搬运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第一载带900A按压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转动。由此,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与第一载带900A的上表面接触。
在此状态下,如前所述,对操作杆51进行转动操作(第二传感器83接通),将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通过带***部21d***到第一载带900A与入口按压部件32之间。于是,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第二载带900B停止在该位置。
由此,第二载带900B向下游的搬运被阻止,第二载带900B在该位置进行等待。当第二载带900B***至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的位置时,通过第二载带900B而第三卡爪86工作,因此第二载带900B的***由第三传感器85检测。
在***了第二载带900B之后,当解除操作杆51的操作时,操作杆51恢复到原位置,但是由于第一载带900A按压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因此通过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而使第二载带900B的停止状态持续。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不对操作杆51进行转动操作而要将第二载带900B从带***部21d***,通过与第一载带900A的上表面抵接的干扰板56也能阻止第二载带900B的***(参照图9)。
当第一载带900A的后端被搬运到比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靠下游侧时,形成于第二载带900B的卡合孔901b与第四带齿卷盘64的卡合突起64a卡合。然后,第二载带900B进入到通过第一载带900A作成的带搬运路38与止动部件31之间的间隙,且向第二带齿卷盘62搬运。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将抵接部31a压起时,如前所述,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再次转动,通过止动部件31阻止新的载带900的进入。
(效果)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具备:供料器主体21b,在后部形成有带***部21d,带***部21d用于***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收纳了多个元件的元件收纳部901d的载带910及形成有未向下方突出的元件收纳部901c的载带900;带搬运路38,为了将载带900、910从后方向前方搬运,以与带***部21d连通的方式设置在供料器主体21b的两侧壁21ba、21bb之间;及第四带齿卷盘6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供料器主体21b,具有能够与从带***部21d***的载带900、910的卡合孔901b卡合的卡合突起64a,将该载带900、910沿着带搬运路38送出。
并且,在带搬运路38形成有槽38A,在搬运具有突出的元件收纳部901d的载带900、910时该元件收纳部901d通过槽38A。并且,在槽38A内设有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在该载带910具有突出的元件收纳部901d时,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由该载带910的下表面按压而向下方变形直至从带***部21d***的载带910到达第四带齿卷盘64为止,在该载带900具有不突出的元件收纳部901c时,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对该载带900的下表面进行施力直至从带***部21d***的载带900到达第四带齿卷盘64为止。
由此,具有不突出的元件收纳部901c的载带900即使容易挠曲,在将该载带900从带***部21d向带搬运路38***时,载带900的带下表面也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支撑。由此,能够防止载带900的一侧部向带搬运路38的槽38A内脱落。
另外,供料器21具备:入口按压部件32,设于供料器主体21b,将从带***部21d***的载带900、910向带搬运路38按压;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相向地设于入口按压部件32,对从带***部21d***的载带900、910的上表面进行施力。由此,载带900、910由于带上下表面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夹入,因此能够在带搬运路38上顺畅地移动。
另外,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由弹性体构成,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的弹性率小于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的弹性率,因此载带900在带上下表面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夹入时,不会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上浮,能够沿着该上表面移动。而且,压花带910在带上下表面由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夹入时,在利用压花部904a使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向下方变形的状态下,压花带910不会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上浮,能够沿着该上表面移动。
另外,供料器21具备第三传感器85及第三卡爪86,第三传感器85及第三卡爪86设于带搬运路38上的比第四带齿卷盘64靠搬运下游侧的供料器主体21b,通过与从带***部21d***的载带900、910的前端抵接来检测该载带900、910。并且,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至少设置至第三传感器85及第三卡爪86的配置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使载带900、910的前端与第三传感器85及第三卡爪86抵接。
另外,供料器21具备能够转动的杆51,杆51设于供料器主体21b,且在从带***部21d***载带900、910时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并且,第三传感器85及第三卡爪86若检测到载带900、910,则输出用于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下降的杆51的转动指示信号,因此通过入口按压部件32能够可靠地压入载带900、910。
(其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但是也可以仅设置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而且,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折成L字状而通过前端部对载带900或压花带910的上表面施力。然而,根据载带900的挠曲容易度,也可以从后端部侧向下方弯折成L字状而通过前端部对载带900的上表面在大范围内进行施力,来防止载带900在宽度方向上的扭转。
另外,带下表面施力部件110及带上表面施力部件111由带状的板簧构成,但是也可以是例如在压缩螺旋弹簧或橡胶材料等弹性体上粘贴有板材的结构。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结构,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采取各种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21…供料器
21b…供料器主体
21ba、21bb…侧壁
21d…带***部
32…入口按压部件
38…带搬运路
38A…槽
51…操作杆
64…第四带齿卷盘
64a…卡合突起
85…第三传感器
86…第三卡爪
100…元件安装机
110…带下表面施力部件
111…带上表面施力部件
900…载带
910…压花带
901a…贯通孔
901b…卡合孔
901c、901d…元件收纳部

Claims (5)

1.一种供料器,具备:
供料器主体,在后部形成有带***部,该带***部用于***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收纳了多个元件的元件收纳部的载带及形成有未向下方突出的元件收纳部的载带;
带搬运路,为了将所述载带从后方向前方搬运,以与所述带***部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供料器主体的两侧壁之间;及
后部侧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具有能够与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将该载带沿着所述带搬运路送出,
在所述带搬运路形成有槽,在搬运具有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部的载带时该元件收纳部通过所述槽,
在所述槽内设有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在该载带具有突出的元件收纳部时,该带下表面施力部件由该载带的下表面按压而向下方变形直至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到达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为止,在该载带具有不突出的元件收纳部时,该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对该载带的下表面进行施力直至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到达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供料器具备:
入口按压部件,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将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向所述带搬运路按压;及
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与所述带下表面施力部件相向地设于所述入口按压部件,对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的上表面进行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带下表面施力部件及所述带上表面施力部件由弹性体构成,
所述带下表面施力部件的弹性率小于所述带上表面施力部件的弹性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供料器具备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设于所述带搬运路上的比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靠搬运下游侧的所述供料器主体,通过与从所述带***部***的所述载带的前端抵接来检测该载带,
所述带上表面施力部件至少设置至所述检测装置的配置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供料器具备能够转动的杆,所述杆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且在从所述带***部***所述载带时使所述入口按压部件上升,
所述检测装置若检测到所述载带,则输出用于使所述入口按压部件下降的所述杆的转动指示信号。
CN201580077479.1A 2015-03-09 2015-03-09 供料器 Active CN1074321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6851 WO2016143041A1 (ja) 2015-03-09 2015-03-09 フィー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2109A CN107432109A (zh) 2017-12-01
CN107432109B true CN107432109B (zh) 2019-08-06

Family

ID=56878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7479.1A Active CN107432109B (zh) 2015-03-09 2015-03-09 供料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9170B2 (zh)
EP (1) EP3270676B1 (zh)
JP (1) JP6445676B2 (zh)
CN (1) CN107432109B (zh)
WO (1) WO20161430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12240B2 (en) * 2015-04-03 2021-02-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etup supporting device, component mounter, setup supporting method
CN107710903B (zh) * 2015-06-18 2019-11-05 株式会社富士 供料器
EP3349559B1 (en) * 2015-09-09 2020-11-18 FUJI Corporation Separate installation-type reel holding device
US11032960B2 (en) * 2016-07-06 2021-06-08 Fuji Corporation Feeder
US11425850B2 (en) * 2017-04-05 2022-08-23 Fuji Corporation Feeder
CN108391413A (zh) * 2017-07-27 2018-08-10 珠海智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供料器与台架连接装置
WO2019162984A1 (ja) * 2018-02-20 2019-08-29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フィーダのサポートプレート種/部品種組み合わせ確認システム及びサポートプレート種/部品種組み合わせ確認方法
CN114641201B (zh) * 2019-03-29 2023-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以及部件搭载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6670A (en) * 1984-12-17 1986-05-06 Usm Corporation Tape stripper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 tape feeder
CN102687608A (zh) * 2009-12-26 2012-09-19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零件供给装置
JP2014027130A (ja) * 2012-07-27 2014-02-06 Panasonic Corp テープフィーダ
WO2015029121A1 (ja) * 2013-08-26 2015-03-0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0083A (en) * 1985-08-26 1986-09-09 Zenith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matching
SE521891C2 (sv) * 2001-09-07 2003-12-16 Mydata Automation Ab Förfarande och medel för exponering av elektriska komponenter i en komponentbärartejp
JP2011077096A (ja) 2009-09-29 2011-04-1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JP6010755B2 (ja) * 2012-07-27 2016-10-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テープセット方法
CN107710903B (zh) * 2015-06-18 2019-11-05 株式会社富士 供料器
JP6572443B2 (ja) * 2016-03-09 2019-09-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テープの部品検出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6670A (en) * 1984-12-17 1986-05-06 Usm Corporation Tape stripper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 tape feeder
CN102687608A (zh) * 2009-12-26 2012-09-19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零件供给装置
JP2014027130A (ja) * 2012-07-27 2014-02-06 Panasonic Corp テープフィーダ
WO2015029121A1 (ja) * 2013-08-26 2015-03-0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59170B2 (en) 2018-12-18
WO2016143041A1 (ja) 2016-09-15
JPWO2016143041A1 (ja) 2017-12-21
US20180042151A1 (en) 2018-02-08
EP3270676A4 (en) 2018-10-24
EP3270676B1 (en) 2020-07-29
JP6445676B2 (ja) 2018-12-26
CN107432109A (zh) 2017-12-01
EP3270676A1 (en)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32109B (zh) 供料器
CN107710903B (zh) 供料器
CN107432108A (zh) 供料器
CN106465571B (zh) 供料器
JP6271563B2 (ja) 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04885589B (zh) 连接装置及连接带检测方法
CN105474770B (zh) 供料器
CN105474773B (zh) 元件安装装置
CN104221488B (zh) 拼接装置及连接方法
CN105493651B (zh) 供料器
CN104221486B (zh) 自动拼接装置
US9743570B2 (en) Component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component supplying method
CN105474772A (zh) 供料器
CN107006143A (zh) 供料器
CN105981489A (zh) 拼接装置及拼接方法
CN104255088B (zh) 拼接带
CN203597016U (zh) 带式供料器
CN106416452B (zh) 供料器
CN109417867A (zh) 供料器
JP6799973B2 (ja) フィーダ
JP4818859B2 (ja) テープ式部品供給装置
KR200412510Y1 (ko) 상품권 배출기
CN110268813A (zh) 供料器装置
JP6194017B2 (ja) フィーダ
KR100764603B1 (ko) 상품권 배출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