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9752A -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 Google Patents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9752A
CN107429752A CN201680018261.3A CN201680018261A CN107429752A CN 107429752 A CN107429752 A CN 107429752A CN 201680018261 A CN201680018261 A CN 201680018261A CN 107429752 A CN107429752 A CN 107429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oupling
driving side
axial
convex por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82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9752B (zh
Inventor
大泽亮
西村信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29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9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56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metal lamellae, elastic rods, or the like, e.g. arranged radially or parallel to the axis, the members being shear-loaded collectively by the total load
    • F16D3/5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metal lamellae, elastic rods, or the like, e.g. arranged radially or parallel to the axis, the members being shear-loaded collectively by the total load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lik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54Couplings comprising a chain or strip surrounding two wheels arranged side by side and provided with teeth or the equival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 F16D3/7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with axially-spaced attachments to the coupling parts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or member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rubber-like flexibl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22Toothed members; Worms for transmissions with crossing shafts, especially worms, worm-gears
    • F16H55/24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02K7/116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where at least two gears have non-parallel axes without having orbital motion
    • H02K7/11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where at least two gears have non-parallel axes without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各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小于各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中间部在周向的刚性。使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另一侧半部。使被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一侧半部。

Description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力矩传递用接头被装入到各种机械装置,为了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传递力矩而利用。另外,本发明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例如被装入到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对转向轮(除了叉车等特殊车辆外,通常为前轮)付与转向角时,减轻驾驶者操作方向盘所需的力的装置,广泛使用助力转向装置。另外,在这样的助力转向装置中,使用电动马达作为辅助动力源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近年来也开始普及。在这样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经由减速器,被付与给随着方向盘的操作而旋转的转向轴、或者随着该转向轴的旋转而变位的部件。从该电动马达付与的辅助动力的方向与从方向盘付与的力是相同方向。作为所述减速器,一般使用蜗轮蜗杆减速器。在使用了蜗轮蜗杆减速器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被电动马达旋转驱动的蜗杆与蜗轮互相啮合。蜗轮与转向轴或者旋转轴一起旋转,该旋转轴与随着该转向轴的旋转而变位的部件能传递动力地配合。这样,电动马达的辅助动力向旋转轴传递自如。但是,在蜗轮蜗杆减速器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在改变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时,由于存在于蜗杆与蜗轮的啮合部的齿隙,有的情况下会产生被称为敲打声的不快的异常噪声。
为了抑制这样的敲打声的产生,以往,考虑利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将蜗杆向蜗轮弹性地按压。图20、21示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由方向盘1向预定方向转动的转向轴2的前端部被旋转自如地支持在壳体3的内侧,在该部分固定有蜗轮4。另外,在蜗杆8的轴向中间部设置有蜗杆齿6。在蜗杆齿6与形成在蜗轮4的外周面的齿部5啮合的状态下,将蜗杆8中的夹着蜗杆齿6的轴向2处位置(蜗杆齿6的轴向两侧位置),利用深沟球轴承等1对滚动轴承9a、9b旋转自如地支持在壳体3内。这样的蜗杆8被设置为能由与基端部连接的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旋转驱动。进一步,在蜗杆8的末端部与滚动轴承9a相比突出的部分外嵌有按压块10。在按压块10与壳体3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11等弹性部件。而且,利用该螺旋弹簧11,将蜗杆8的蜗杆齿6经由按压块10向蜗轮4的齿部5按压。利用这样的构成,抑制这些蜗杆齿6与齿部5之间的齿隙,抑制敲打声的产生。
在上述这样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能抑制在蜗杆齿6与齿部5的啮合部产生敲打声,但为了抑制在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8的基端部的结合部分产生异常噪声,存在改良的余地。下面说明这一点。在图示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将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8的基端部能传递力矩地结合,在蜗杆8的基端部形成花键孔13。花键孔13朝向蜗杆8的基端面开口。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形成有花键轴部14。而且,通过使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花键配合,从而将输出轴12与蜗杆8能传递力矩地结合。
如果花键轴部14与花键孔13没有周向间隙(没有齿隙)地花键配合,那么在输出轴12的末端部与蜗杆8的基端部的结合部(花键配合部)不会产生异常噪声。但是,如图21所示,在利用螺旋弹簧11将蜗杆8的蜗杆齿6向蜗轮4的齿部5弹性地按压,抑制蜗杆齿6与齿部5之间的齿隙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需要使蜗杆8摆动变位,因此,不能完全消除花键配合部的齿隙,难以防止异常噪声的产生。
专利文献2记载了如下构造:通过将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与蜗杆轴经由金属制的圆柱状的动力传递部件来结合,从而能够顺利进行蜗杆轴的摆动变位。在这样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发明的情况下,为了使蜗杆轴摆动变位,在设置在动力传递部件的两端部的花键轴部(阳花键)、与在蜗杆轴及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各自的端部设置的花键孔(阴花键)的花键卡合部,分别存在齿隙。因此,在改变旋转轴的旋转方向时,有可能产生异常噪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1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力矩传递用接头,即使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互相不一致,也能够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顺利进行力矩传递,容易防止在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产生异常噪声。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中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轴向互相直列配置的驱动轴的轴向一端部与被驱动轴的轴向另一端部之间传递力矩,包括联轴器、驱动侧传递部、以及被驱动侧传递部。
联轴器在内外两个周面中的一个周面,设置有将在径向(在这一个周面是内周面的情况下,向径向内侧。在这一个周面是外周面的情况下,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联轴器侧凸部配置在周向多个部位而成的联轴器侧凹凸部。
所述驱动侧传递部设置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一端部,在内外两个周面中的与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置有将在径向(在与该联轴器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是外周面的情况下,向径向外侧。在与该联轴器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是内周面的情况下,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驱动侧凸部配置在周向多个部位而成的驱动侧凹凸部。
所述被驱动侧传递部设置在所述被驱动轴的轴向另一端部,在内外两个周面中的与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置有将在径向(在与该联轴器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是外周面的情况下,向径向外侧。在与该联轴器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是内周面的情况下,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被驱动侧凸部配置在周向多个部位而成的被驱动侧凹凸部。
另外,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小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中间部在周向的刚性。
而且,使所述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另一侧半部,并且使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一侧半部。
此外,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使所述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的周向侧面的轴向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不会晃动地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抵接、或者接近对置(使所述驱动侧、被驱动侧两凹凸部轴向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不会晃动地与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配合)。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情况下,例如在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面形成在轴向凹陷的凹部。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力矩传递用接头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以在各所述驱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之间存在有越去向轴向另一侧而周向的宽度尺寸越大的驱动侧间隙的状态,使所述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另一侧半部。另外,在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以在各所述被驱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之间存在有越去向轴向一侧而周向的宽度尺寸越大的被驱动侧间隙的状态,使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一侧半部。
在实施这样的发明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为凸面形状,所述凸面形状的倾斜方向为:使得这些各联轴器侧凸部在周向的宽度尺寸在轴向中间部最大,越去向轴向两端部越小(倾斜的方向为:在轴向越接近端部,周向的突出量越小)。
例如,可以使所述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的周向两个侧面为互相平行的平坦面,也可以为凸面形状,该凸面形状的倾斜方向为:使得这些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在周向的宽度尺寸在轴向中间部最大(厚),并越去向轴向两端部越小(薄)。
另外,在实施上述这样的发明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使各所述驱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中的轴向一端部与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在周向不会晃动地抵接、或者接近对置。另外,在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使各所述被驱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中的轴向另一端部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在周向不会晃动地抵接或接近对置。
另外,在实施上述这样的发明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联轴器的内外两个周面中的一个周面形成有在径向突出的联轴器侧突出部,所述联轴器侧突出部位于所述驱动侧传递部和所述被驱动侧传递部的轴向之间。
另外,在实施上述这样的发明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设置有向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面和联轴器的外周面开口的减料部。
另外,在实施上述这样的发明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减料部包括:宽度尺寸随着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面去向轴向内侧而减小的三角形部;以及与所述三角形部的顶端部连接,进一步向轴向内侧延伸的矩形部。
另外,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壳体、蜗轮、蜗杆、以及电动马达。
蜗轮被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所述壳体。
所述蜗杆在使设置在轴向中间部的蜗杆齿与所述蜗轮啮合的状态下,被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所述壳体。
所述电动马达用于对所述蜗杆进行旋转驱动。
而且,利用力矩传递用接头,将所述蜗杆与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能传递力矩地连接。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蜗轮蜗杆减速器中,将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设置为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该情况下,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相当于所述驱动轴,所述蜗杆轴相当于所述被驱动轴。
在实施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蜗轮蜗杆减速器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蜗杆的末端部(经由力矩传递用接头与电动马达的输出轴连接的这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将所述蜗杆向所述蜗轮弹性地按压的预压付与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这样的本发明的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即使驱动轴与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互相不一致,也能在这些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顺利进行力矩传递,能够容易防止在这些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产生异常噪声。
即,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各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小于各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中间部在周向的刚性。所以,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变得不一致时,基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弹性变形,联轴器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被驱动轴中的至少一个轴倾斜。由此,能够在这些驱动轴与被驱动轴之间顺利进行力矩的传递。
另外,在本发明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构成为能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联轴器能摆动。因此,能够使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的周向侧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不会晃动地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抵接、或者接近对置。而且,如果这样构成,那么能够防止所述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的周向侧面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强力接触(激烈碰撞),能够防止在这些各周方向侧面彼此的接触部产生异常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A是驱动侧传递部件的剖面图。
图2B是图2A的a-a剖视图。
图3A是被驱动侧传递部件的剖面图。
图3B是图3A的b-b剖视图。
图4A是联轴器的剖面图。
图4B是图4A的c―c剖视图。
图5A是图1的d-d剖视图。
图5B是图5A的e-e剖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相当于图5B的图。
图7A是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联轴器的剖面图。
图7B是图7A的f―f剖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4A是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联轴器的剖面图。
图14B是图14A的g―g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与图5B同样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6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联轴器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9是构成联轴器的芯棒的部分展开图。
图20是示出汽车用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21是示出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以往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20的放大h-h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轴
3:壳体
4:蜗轮
5:齿部
6:蜗杆齿
7:电动马达
8、8a:蜗杆
9a、9b:滚动轴承
10:按压块
11:螺旋弹簧
12、12a:输出轴
13:花键孔
14:花键轴部
15:蜗轮蜗杆减速器
16:预压付与机构
17、17a、17b:力矩传递用接头
18:驱动侧传递部
19:被驱动侧传递部
20、20a、20b、20c、20d、20e:联轴器
21:输出轴主体
22:驱动侧传递部件
23:驱动侧配合孔
24:驱动侧圆筒部
25:驱动侧凸部
26:驱动侧凹凸部
27:蜗杆轴主体
28:被驱动侧传递部件
29:被驱动侧配合孔
30:被驱动侧圆筒部
31:被驱动侧凸部
32:被驱动侧凹凸部
33:联轴器侧圆筒部
34、34a:联轴器侧凸部
35、35a:联轴器侧凹凸部
36、36a:凹部
37:驱动侧间隙
38:被驱动侧间隙
39:驱动侧凸缘部
40:被驱动侧凸缘部
41:凸部
42:联轴器侧凹部
43:驱动侧凹部
44:被驱动侧凹部
45:芯棒
46:圆筒部
47:凸部
50:联轴器侧突出部
52:圆周方向槽
53: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图1~5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本例的蜗轮蜗杆减速器15包括壳体3、蜗轮4、蜗杆8a、以及电动马达7(参照图20~21)。
蜗轮4被旋转自如地支持在壳体3的内侧。在蜗轮4的外周面形成有齿部5。
对于蜗杆8a,在使设置在轴向中间部的蜗杆齿6与蜗轮4的齿部5啮合的状态下,利用作为深槽滚珠轴承等的1对滚动轴承9a、9b(参照图21)将蜗杆8a的夹着蜗杆齿6的轴向2处位置(蜗杆齿6的轴向两侧位置),旋转自如地支持在壳体3的内侧。此外,在蜗杆8a的末端部与壳体3之间,设置有包括按压块10和螺旋弹簧11的预压付与机构16(参照图21)。预压付与机构16将设置于蜗杆8a的蜗杆齿6朝向蜗轮4的齿部5按压。利用这样的构成,抑制蜗杆齿6与齿部5之间的齿隙,抑制敲打声的产生。
电动马达7被支持固定于壳体3。作为电动马达7的驱动轴的输出轴12a的末端部(轴向一端部、图1的左端部),与蜗杆8a的基端部(轴向另一端部,图1的右端部)连接。由此,蜗杆8a能被电动马达7旋转驱动。
电动马达7的输出轴12a的末端部与蜗杆8a的基端部经由力矩传递用接头17能传递力矩地结合。力矩传递用接头17包括驱动侧传递部18、被驱动侧传递部19、以及联轴器20。
驱动侧传递部18在输出轴12a的输出轴主体21的末端部,支持固定有与该输出轴主体21分开设置的驱动侧传递部件22。驱动侧传递部件22例如由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烧结金属等材料制成。驱动侧传递部件22包括驱动侧圆筒部24、驱动侧凹凸部26、以及驱动侧凸缘部39。在驱动侧圆筒部24的中心部形成有驱动侧配合孔23。驱动侧凹凸部26包括驱动侧凸部25、25、以及驱动侧凹部43。驱动侧凸部25、25在从驱动侧圆筒部24的外周面的轴向一端部到中间部(除了轴向另一端部的部分)的周向多个部位,等间隔地向径向外侧(放射方向)突出。驱动侧凹部43形成在周向相邻的驱动侧凸部25、25之间。驱动侧凸缘部39设置在驱动侧圆筒部24的外周面的轴向另一端部,是在圆周方向连续的圆轮状。
驱动侧圆筒部24的驱动侧配合孔23利用过盈配合、或者花键配合、键配合等,以阻止了相对旋转的状态(能传递力矩地)外嵌固定在输出轴主体21的末端部外周面。由此,驱动侧传递部件22被支持固定在输出轴主体21的末端部。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驱动侧凹凸部26的驱动侧凸部25、25的周向两个侧面是互相平行的平坦面(各驱动侧凸部25a、25a在周向的宽度尺寸跨轴向相同)。
被驱动侧传递部19是通过在蜗杆8a的蜗杆轴主体27的基端部,支持固定与该蜗杆轴主体27分开设置的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8而成的。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8例如由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烧结金属等材料制成。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8包括被驱动侧圆筒部30、被驱动侧凹凸部32、以及被驱动侧凸缘部40。在被驱动侧圆筒部30的中心部形成有被驱动侧配合孔29。被驱动侧凹凸部32包括被驱动侧凸部31、31、以及被驱动侧凹部44。被驱动侧凸部31、31在从被驱动侧圆筒部30的外周面的轴向另一端部到轴向中间部(除了轴向一端部的部分)的周向多个部位,等间隔地向径向外侧(放射方向)突出。被驱动侧凹部44形成在周向相邻的被驱动侧凸部31、31之间。被驱动侧凸缘部40设置在被驱动侧圆筒部30的外周面的轴向一端部,是在圆周方向连续的圆轮状。
被驱动侧圆筒部30的被驱动侧配合孔29利用过盈配合、或者花键配合、键配合等,以阻止了相对旋转的状态(能传递力矩地),外嵌固定在蜗杆轴主体27的基端部外周面。由此,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8被支持固定在蜗杆轴主体27的基端部。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被驱动侧凹凸部32的被驱动侧凸部31、31的周向两个侧面是互相平行的平坦面(各被驱动侧凸部31、31在周向的宽度尺寸跨轴向相同)。
联轴器20例如通过将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橡胶这样的弹性体、或者在这些合成树脂或者弹性体中掺入了强化纤维(例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的材料等,比构成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传递部件22、28的材料软(刚性小)的材料等注射成型,从而将整体制造为大致圆筒状。联轴器20包括联轴器侧圆筒部33、以及联轴器侧凹凸部35。联轴器侧凹凸部35是通过在联轴器侧圆筒部33的内周面的周向多个部位以等间隔跨轴向形成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联轴器侧凸部34、34而成的。
在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部设置有凹部(减料部)36、36,凹部36向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面和联轴器20(联轴器侧圆筒部33)的外周面开口。由此,使得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小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中间部在周向的刚性。凹部36、36的轴向的深度尺寸是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尺寸的1/8~1/4左右。另外,存在于各凹部36、36彼此之间的凸部41、41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41是存在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彼此之间的联轴器侧凹部42、42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42的2~3倍左右。此外,也可以将各凹部36、36以向联轴器20的内周面开口的状态形成,或者以向联轴器20的内外两周面(在径向贯通)开口的状态形成。另外,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周向的宽度尺寸越去向径向内侧越小(尖端较细形状)。另外,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周向的宽度尺寸,与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25、31的周向的宽度尺寸相比,跨整个轴向充分(例如3~7倍左右)大。
在输出轴12a(输出轴主体21)的末端部支持固定有驱动侧传递部件22。而且,驱动侧传递部件22的驱动侧凹凸部26在周向不会晃动地配合在联轴器20的联轴器侧凹凸部35的轴向另一侧半部(图1的右侧半部)(驱动侧凸部25、25与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另一侧半部在周向交替配置)。即,各驱动侧凸部25、25的周向侧面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周向侧面跨驱动侧凹凸部26的轴向全长抵接、或者接近对置。
另外,在蜗杆8a(蜗杆轴主体27)的基端部支持固定有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8。而且,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8的被驱动侧凹凸部32配合在联轴器20的联轴器侧凹凸部35的轴向一侧半部(图1的左侧半部)(被驱动侧凸部31、31与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一侧半部在周向交替配置)。即,各被驱动侧凸部31、31的周向侧面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周向侧面跨被驱动侧凹凸部32的轴向全长抵接、或者接近对置。
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配合的驱动侧凹凸部26和被驱动侧凹凸部32的轴向位置不重叠,在轴向直列地配置。即,驱动侧传递部18和被驱动侧传递部19的轴向位置不重叠,在轴向直列地配置。
由此,驱动侧传递部18与被驱动侧传递部19经由联轴器20能传递力矩地结合。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使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凹凸部26、32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配合的状态下,利用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凸缘部39、40,通过从轴向两侧夹着联轴器20(联轴器侧圆筒部33)(使这些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凸缘部39、40与联轴器20的轴向两端面抵接或者接近对置),从而防止该联轴器20在轴向过度地变位。
根据上述这样的本例的蜗轮蜗杆减速器15,即使输出轴12a与蜗杆8a的中心轴彼此互相不一致,也能够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顺利进行力矩传递,并且能够防止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产生异常噪声。
即,在本例的情况下,在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部设置有各凹部36、36,使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小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中间部在周向的刚性。所以,随着利用预压付与机构16将蜗杆齿6向齿部5按压,蜗杆8a进行摆动等,输出轴12a与蜗杆8a的中心轴彼此变得不一致,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部会(在周向)弹性变形。基于这样的弹性变形,联轴器20进行摆动。即,联轴器20相对于输出轴12a和蜗杆8a中的至少一个轴倾斜。由此,能够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顺利进行力矩的传递。另外,由于在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中间部不设置各凹部36、36,充分确保了在周向的刚性,因此能够使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的力矩的传递特性良好(能够将力矩传递的延迟抑制得极小)。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情况下,通过使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减小,构成为能弹性变形,从而使得联轴器20能摆动。因此,能够将驱动侧、被驱动侧两凹凸部26、32在周向没有晃动地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配合。所以,在力矩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开始传递时,能够防止各驱动侧、被驱动侧凸部25、31的周向侧面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周向侧面强力接触(激烈碰撞)。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驱动侧、被驱动侧两凹凸部26、32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的配合部产生敲打声等异常噪声。另外,(无论输出轴12a与蜗杆8a的中心轴彼此一致还是不一致,都)能够充分确保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25、31的周向侧面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周向侧面的抵接面积。因此,能够防止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25、31的周向侧面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周向侧面的抵接面压不必要地变高,能够抑制在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凹凸部26、32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的配合部产生应力的集中。所以,能够确保力矩传递用接头17,进而蜗轮蜗杆减速器15整体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各凹部36、36以分别向联轴器20的轴向两端面开口的状态形成。因此,在利用注射成型来制造联轴器20时,能够容易形成各凹部36、36。另外,能够将联轴器20的材料抑制得减少了形成各凹部36、36那么多,能够降低力矩传递用接头17,进而蜗轮蜗杆减速器15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联轴器侧凸部34与驱动侧凹部43及被驱动侧凹部44之间,以及联轴器侧凹部42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之间,分别存在径向间隙。所以,输出轴12a与蜗杆8a的中心轴彼此不一致时,联轴器20a会由于所述径向间隙的存在而摆动。即,联轴器20a相对于输出轴12a和蜗杆8a中的至少一个轴倾斜。由此,能够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顺利进行力矩的传递。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驱动侧传递部18(被驱动侧传递部19)也可以不经由驱动侧传递部件22(被驱动侧传递部件28),而直接形成于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末端部(蜗杆轴的基端部)。
[实施方式的第2例]
图6示出实施方式的第2例。在本例的力矩传递用接头17a的情况下,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周向两个侧面是倾斜的且从径向观察的形状为部分圆弧形的凸面形状,该倾斜的方向为:使得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在周向的宽度尺寸在轴向中间部最大(厚),越去向轴向两端部向越变小(薄)。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同样,在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轴向两端部设置有凹部36、36,凹部36向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轴向两端面和联轴器20a的外周面开口。由此,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小于轴向中间部在周向的刚性。
另一方面,驱动侧凸部25、25的周向两个侧面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同样,是互相平行的平坦面。即,各驱动侧凸部25、25在周向的宽度尺寸跨轴向相同。另外,被驱动侧凸部31、31的周向两个侧面是互相平行的平坦面。即,各被驱动侧凸部31、31在周向的宽度尺寸跨轴向相同。
在使驱动侧凹凸部26配合在联轴器侧凹凸部35a的轴向另一侧半部,且使输出轴12a与蜗杆8a(参照图1)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各驱动侧凸部25、25的周向侧面中的轴向一端部与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周向侧面在周向没有晃动地抵接、或者接近对置。与此同时,成为如下状态:在各驱动侧凸部25、25的周向侧面中从轴向中间部到另一端部与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周向侧面之间,存在越去向轴向另一侧在周方向的宽度尺寸越大的驱动侧间隙37、37。
另外,在使被驱动侧凹凸部32配合在联轴器侧凹凸部35a的轴向一侧半部,且使输出轴12a与蜗杆8a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各被驱动侧凸部31、31的周向侧面中的轴向另一端部与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周向侧面在周向没有晃动地抵接或者接近对置。与此同时,成为如下状态:在各被驱动侧凸部31、31的周向侧面中从轴向中间部到一端部与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周向侧面之间,存在越去向轴向一侧在周方向的宽度尺寸越大的被驱动侧间隙38、38。
输出轴12a与蜗杆8a的中心轴彼此变得不一致时,基于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间隙37、38、联轴器侧凸部34与驱动侧凹部43及被驱动侧凹部44的径向间隙、联轴器侧凹部42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的径向间隙的存在,联轴器20a会摆动。即,联轴器20a相对于输出轴12a和蜗杆8a中的至少一个轴倾斜。输出轴12a与蜗杆8a的中心轴彼此的偏离从该状态进一步增大时,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轴向两端部会弹性变形,联轴器20a相对于至少一个轴进一步倾斜。由此,能够在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顺利进行力矩的传递。根据这样的本例的构造,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比,能够使对于输出轴12a与蜗杆8a的中心轴彼此的偏离的容许量增大设置有驱动侧、被驱动侧各间隙37、38那么多。
另外,在实施本例的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25、31的周向侧面设置为从径向观察的形状为部分圆弧形的凸面形状,也能够使其在越去向联轴器的宽度方向(轴向)两侧而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25、31在周向的宽度尺寸越小的方向倾斜。
另外,如果在驱动侧、被驱动侧两凹凸部26、32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a的配合部使作为润滑剂的润滑脂存在,那么能够顺利进行联轴器20a的摆动。在该情况下,通过对互相对置的驱动侧、被驱动侧各凸部25、31的周向侧面、和各联轴器侧凸部34a、34a的周向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实施喷砂等,从而能够在该至少一个面设置许多微小凹部。如果设置有这样的微小凹部,那么这些各微小凹部能够作为用于保持润滑脂的保油凹部发挥功能,能够容易在驱动侧、被驱动侧两凹凸部26、32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a的配合部保持润滑脂。
其他部分的构成和作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3例]
图7~13示出实施方式的第3例。在本例的联轴器20b中,在联轴器侧圆筒部33的内周面的轴向中间部形成有至少1个联轴器侧突出部50。联轴器侧突出部50形成于驱动侧传递部18和被驱动侧传递部19的轴向之间。
图7~8的例子中,联轴器侧突出部50从联轴器侧凹部42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且,联轴器侧突出部50的末端部(径向内侧端部)与驱动侧凹凸部26及被驱动侧凹凸部32在径向重叠。而且,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然而,也可以如图9的例子所示,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互相不隔着轴向间隙地抵接。
此外,在图7~9的例子中,联轴器侧突出部50在所有的联轴器侧凹部42形成有各一个。然而,联轴器侧突出部50形成有至少1个即可。例如,也可以选择若干联轴器侧凹部42,在该选择的联轴器侧凹部42分别形成联轴器侧突出部50。
根据这样的例子,由于至少1个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在轴向对置,因此,联轴器20b的轴向变位被驱动侧凸部25和被驱动侧凸部31限制。
在图10的例子中,联轴器侧突出部50从联轴器侧凹部42向径向内侧突出,这点与图7~8的例子同样。但是,图10的例子与图7~8的例子的不同点在于,联轴器侧突出部50的末端部(径向内侧端部)与驱动侧凹凸部26及被驱动侧凹凸部32相比位于径向内侧。而且,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以及驱动侧圆筒部24及被驱动侧圆筒部30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然而,也可以如图11的例子所示,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以及驱动侧圆筒部24及被驱动侧圆筒部30互相不隔着轴向间隙地抵接。
此外,在图10和图11的例子中,联轴器侧突出部50在所有的联轴器侧凹部42形成有各一个。然而,联轴器侧突出部50形成有至少1个即可。例如,也可以选择若干联轴器侧凹部42,在该选择的联轴器侧凹部42分别形成联轴器侧突出部50。
根据这样的例子,由于至少1个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以及驱动侧圆筒部24及被驱动侧圆筒部30在轴向对置,因此,联轴器20b的轴向变位被驱动侧凸部25和被驱动侧凸部31以及驱动侧圆筒部24或者被驱动侧圆筒部30限制。
在图12的例子中,联轴器侧突出部50从联轴器侧凸部34向径向内侧突出。而且,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圆筒部24及被驱动侧圆筒部30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然而,也可以如图13的例子所示,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圆筒部24及被驱动侧圆筒部30互相不隔着轴向间隙地抵接。
此外,在图12和图13的例子中,联轴器侧突出部50在所有的联轴器侧凸部34形成有各一个。然而,联轴器侧突出部50形成有至少1个即可。例如,也可以选择若干联轴器侧凸部34,在该选择的联轴器侧凸部34分别形成联轴器侧突出部50。
根据这样的例子,由于至少1个联轴器侧突出部50与驱动侧圆筒部24及被驱动侧圆筒部30在轴向对置,因此,联轴器20b的轴向变位被驱动侧圆筒部24或者被驱动侧圆筒部30限制。
此外,也可以组合图7~13所示的多种联轴器侧突出部50来构成联轴器20b。例如,也可以在1个联轴器20b中,在联轴器侧凸部34形成图12的联轴器侧突出部50,并在联轴器侧凹部42形成图7、图8的联轴器侧突出部50。
根据本例,由于在联轴器侧圆筒部33的内周面,在驱动侧传递部18和被驱动侧传递部19的轴向之间形成有环状的联轴器侧突出部50,因此,联轴器20b的轴向变位被驱动侧传递部18或者被驱动侧传递部19限制,联轴器20b的轴向位置稳定。所以,即使不设置有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凸缘部39、40(参照图1),也能够限制联轴器20b的轴向变位。在不设置有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凸缘部39、40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零件的轻量化、成本的降低。此外,在图7~图13的例子中,虽然未设置有有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凸缘部39、40,但为了使联轴器20b的轴向位置进一步稳定,也可以除了联轴器侧突出部50之外,还设置有驱动侧、被驱动侧两个凸缘部39、40。
此外,在联轴器侧凹凸部设置在联轴器的外周面的情况下,所述联轴器侧突出部也设置在联轴器的外周面即可。
[实施方式的第4例]
图14示出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联轴器20c。在联轴器侧圆筒部33的内周面的轴向中央部设置有圆周方向槽52。在圆周方向槽52中嵌入有中空圆盘状的减震器53。减震器53由橡胶、弹性体等容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造。减震器53形成于驱动侧传递部18和被驱动侧传递部19的轴向之间。更具体而言,减震器53与驱动侧凸部25及被驱动侧凸部31、以及驱动侧圆筒部24及被驱动侧圆筒部30隔着轴向间隙对置、或者不隔着轴向间隙地抵接。
这样,在本例中,能够利用减震器53,将联轴器20b相对于被驱动侧圆筒部30和驱动侧传递部件22进行定位。所以,在设置有减震器53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设置被驱动侧凸缘部40和驱动侧凸缘部39。在未设置被驱动侧凸缘部40和驱动侧凸缘部39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零件的轻量化、成本的降低。另外,由于利用减震器53吸收了在蜗杆8a与输出轴12a之间传递的推力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推力变得过大。
[实施方式的第5例]
图15示出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联轴器20d。将在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面、联轴器20d(联轴器侧圆筒部33)的外周面开口的凹部(减料部)36a、36a的形状设置为截面Y形。即,凹部36a、36a包括:宽度尺寸随着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面去向轴向内侧而减小的三角形部;以及与该三角形部的顶端部连结,进一步向轴向内侧延伸的矩形部。通过将凹部36a、36a设置为截面Y形,从而能够使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小于各联轴器侧凸部34、34的轴向中间部在周向的刚性,能够进一步吸收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的轴芯偏离、倾斜。
[实施方式的第6例]
图16和图17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6例。在本例的联轴器20e中,在联轴器侧圆筒部33的内部,配置有整体上为圆环状的芯棒45。芯棒45包括与联轴器20同心的圆筒部46。圆筒部46至少与驱动侧凹凸部26及被驱动侧凹凸部32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的配合部在轴向重叠。
如图17所示,芯棒45也可以包括从圆筒部46的内周面在周向等间隔地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凸部47。多个凸部47与联轴器20的多个联轴器侧凸部34在周向重叠的位置设置有相同数量个。此外,多个凸部47可以不与多个联轴器侧凸部34为相同数量。凸部47的周向长度是联轴器侧凸部34的周向长度以下。
根据本例,由于在联轴器20的内部配置有芯棒45,因此,能够提高联轴器20的刚性。特别是,由于芯棒45至少与驱动侧凹凸部26及被驱动侧凹凸部32与联轴器侧凹凸部35的配合部在轴向重叠,因此,能够提高联轴器20对于旋转力矩的刚性提高效果。并且,在芯棒45上设置有多个凸部47的情况下,联轴器20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的第7例]
图18和图19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6例。在本例的联轴器20f中,也与第6例子同样,在联轴器侧圆筒部33的内部配置芯棒45。但是,本例的芯棒45是通过将图19所示的金属网状的片材、链状的金属部件卷圆为筒状而构成的。
根据本例,与第6例同样,除了能够提高联轴器20f的刚性之外,由于联轴器20f容易折弯,因此在蜗杆8a摆动时,联轴器20f更容易灵活地摆动,输出轴12a与蜗杆8a之间的力矩传递变得更顺利。
本申请基于2015年4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92090、2016年2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36509、2016年2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36511、2016年3月1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51748,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文。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在设置在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末端部的凹部的内周面形成有驱动侧凹凸部,并且在设置在蜗杆轴的基端部的凹部的内周面形成有被驱动侧凹凸部,能够使在联轴器的外周面设置的联轴器侧凹凸部与这些驱动侧凹凸部及被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另外,这样,在联轴器的外周面设置有联轴器侧凹凸部的情况下,例如,能够设置向联轴器的轴向两端面和内周面开口的凹部。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凹部的开口部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仅在凹部轴向端面、或者仅在周面开口。

Claims (8)

1.一种力矩传递用接头,在轴向互相直列配置的驱动轴的轴向一端部与被驱动轴的轴向另一端部之间传递力矩,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包括:
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在内外两个周面中的一个周面,设置有将向径向突出的联轴器侧凸部配置在周向多个部位而成的联轴器侧凹凸部;
驱动侧传递部,所述驱动侧传递部设置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一端部,在内外两个周面中的与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置有将在径向突出的驱动侧凸部配置在周向多个部位而成的驱动侧凹凸部;以及
被驱动侧传递部,所述被驱动侧传递部设置在所述被驱动轴的轴向另一端部,在内外两周面中的与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对置的周面,设置有将在径向突出的被驱动侧凸部配置在周向多个部位而成的被驱动侧凹凸部,
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部在周向的刚性,小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中间部在周向的刚性,
使所述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另一侧半部,并且使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一侧半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面形成有在轴向凹陷的凹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以在各所述驱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之间存在有越去向轴向另一侧而周向的宽度尺寸越大的驱动侧间隙的状态,使所述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另一侧半部,
在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被驱动轴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以在各所述被驱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之间存在有越去向轴向一侧而周向的宽度尺寸越大的被驱动侧间隙的状态,使所述被驱动侧凹凸部配合在所述联轴器侧凹凸部的轴向一侧半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周向侧面为凸面形状,所述凸面形状的倾斜方向为:使得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在周向的宽度尺寸在轴向中间部最大,越去向轴向两端部越小。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所述联轴器的内外两个周面中的一个周面形成有在径向突出的联轴器侧突出部,
所述联轴器侧突出部位于所述驱动侧传递部和所述被驱动侧传递部的轴向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在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部,设置有向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面和联轴器的外周面开口的减料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所述减料部包括:宽度尺寸随着从各所述联轴器侧凸部的轴向两端面去向轴向内侧而减小的三角形部;以及与所述三角形部的顶端部连接,进一步向轴向内侧延伸的矩形部。
8.一种蜗轮蜗杆减速器,包括:
壳体;
蜗轮,所述蜗轮被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所述壳体;
蜗杆,所述蜗杆在使设置在轴向中间部的蜗杆齿与所述蜗轮啮合的状态下,被旋转自如地支持于所述壳体;以及
电动马达,所述电动马达用于旋转驱动所述蜗杆,
利用力矩传递用接头将所述蜗杆和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能传递力矩地连接,
所述蜗轮蜗杆减速器中的所述力矩传递用接头是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力矩传递用接头。
CN201680018261.3A 2015-04-28 2016-04-27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Active CN107429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2090 2015-04-28
JP2015-092090 2015-04-28
JP2016-036511 2016-02-29
JP2016036509 2016-02-29
JP2016-036509 2016-02-29
JP2016036511 2016-02-29
JP2016-051748 2016-03-16
JP2016051748 2016-03-16
PCT/JP2016/063302 WO2016175267A1 (ja) 2015-04-28 2016-04-27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ウォーム減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9752A true CN107429752A (zh) 2017-12-01
CN107429752B CN107429752B (zh) 2020-08-07

Family

ID=57199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8261.3A Active CN107429752B (zh) 2015-04-28 2016-04-27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8834B2 (zh)
EP (1) EP3263937B1 (zh)
JP (1) JP6485543B2 (zh)
CN (1) CN107429752B (zh)
WO (1) WO201617526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75153A (zh) * 2018-07-31 2020-02-11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轴式联接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3543B1 (ko) * 2016-05-19 2018-04-30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감속기
CN109563885B (zh) * 2016-08-08 2021-07-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传递用联轴器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EP3453906B1 (en) * 2016-10-13 2020-12-09 NSK Ltd. Joint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P3660346B1 (en) * 2017-07-25 2022-04-13 NSK Ltd. Torque transmission join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KR102421439B1 (ko) * 2017-09-29 2022-07-18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US11506244B2 (en) 2017-09-29 2022-11-22 Mando Corporation Reducer of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KR102033558B1 (ko) * 2018-05-18 2019-10-17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KR102584761B1 (ko) * 2018-09-03 2023-10-06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조향장치의 동력 전달부재
CN111482151A (zh) * 2020-03-31 2020-08-04 无锡银燕化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氢反应釜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83007A (en) * 1932-10-25 1934-12-04 Continental Diamond Fibre Co Coupling device
DE2751151A1 (de) * 1977-11-16 1979-05-31 Taenzler Hans Ulrich Beugeelastische kupplung fuer nichtfluchtende wellen
US20020195893A1 (en) * 2001-06-20 2002-12-26 Masanori Kobayashi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JP2005297824A (ja) * 2004-04-13 2005-10-27 Koyo Seiko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128682A (zh) * 2004-12-24 2008-02-20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的轴联接机构
CN107407337A (zh) * 2015-04-22 2017-11-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14807A (en) 1937-11-04 1938-04-19 Mccavitt John Universal joint
US2592309A (en) * 1949-10-05 1952-04-08 Gen Electric Flexible coupling
US2699656A (en) * 1953-01-07 1955-01-18 John Waldron Corp Gear type coupling device
JPS4429324B1 (zh) * 1965-12-11 1969-11-29
AT273593B (de) * 1967-06-14 1969-08-25 Stromag Maschf Elastische Kupplung
JPS57139730A (en) 1981-02-24 1982-08-28 Canon Inc Auxiliary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motor-driven camera
JPS5936737Y2 (ja) * 1981-02-26 1984-10-11 信行 坪井 軸接手
JP2735809B2 (ja) 1995-04-18 1998-04-02 春吉 根塚 たわみ継手
US6159102A (en) 1998-05-11 2000-12-12 Lovejoy, Inc. Flexible coupling
JP4600708B2 (ja) 2000-11-08 2010-12-1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舵取り装置および継手ユニット
JP2004286181A (ja) * 2003-03-25 2004-10-14 Nok Corp 軸継手構造
JP4381024B2 (ja) 2003-04-10 2009-12-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シスト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0102611A1 (de) 2009-03-13 2010-09-16 Neumayer Tekfor Holding Gmbh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einen antriebsstrang
JP5263281B2 (ja) 2010-12-20 2013-08-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35040A (ja) * 2012-08-09 2014-02-24 Ricoh Co Ltd 駆動伝達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6795921B (zh) * 2014-09-26 2019-12-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83007A (en) * 1932-10-25 1934-12-04 Continental Diamond Fibre Co Coupling device
DE2751151A1 (de) * 1977-11-16 1979-05-31 Taenzler Hans Ulrich Beugeelastische kupplung fuer nichtfluchtende wellen
US20020195893A1 (en) * 2001-06-20 2002-12-26 Masanori Kobayashi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JP2005297824A (ja) * 2004-04-13 2005-10-27 Koyo Seiko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128682A (zh) * 2004-12-24 2008-02-20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的轴联接机构
CN107407337A (zh) * 2015-04-22 2017-11-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75153A (zh) * 2018-07-31 2020-02-11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轴式联接器组件
CN110775153B (zh) * 2018-07-31 2022-02-25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轴式联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63937A1 (en) 2018-01-03
US20180066713A1 (en) 2018-03-08
JP6485543B2 (ja) 2019-03-20
JPWO2016175267A1 (ja) 2018-03-01
US10738834B2 (en) 2020-08-11
WO2016175267A1 (ja) 2016-11-03
CN107429752B (zh) 2020-08-07
EP3263937A4 (en) 2018-04-11
EP3263937B1 (en) 2019-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9752A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CN107407337A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蜗轮蜗杆减速器
CN106795921A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N107076215B (zh) 力矩传递用接头和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JP5006691B2 (ja) ハイポイドギヤ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29451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WO2017154870A1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67350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986421B2 (ja) 軸継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CN107631003A (zh) 齿轮配置组件
JP2016020718A (ja) トルク伝達部材及び駆動軸と被駆動軸との結合部
JP6812907B2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
CN108999934B (zh) 斜齿轮装置
JP2013249909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162758A (ja) 減速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JP2007247848A (ja) クロスグルーブ型等速自在継手
JP2015215052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を有する減速機
JP2015215042A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の緩衝部材
JP4924962B1 (ja) ベアリングギア
JP6551522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ウォーム減速機
JP7505122B2 (ja) トルク伝達要素
JP5915375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77124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47122B2 (ja)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JP2019007539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