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49377B - 拉链用拉头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拉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49377B
CN107249377B CN201580076951.XA CN201580076951A CN107249377B CN 107249377 B CN107249377 B CN 107249377B CN 201580076951 A CN201580076951 A CN 201580076951A CN 107249377 B CN107249377 B CN 107249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tab
tab
slider
pair
sli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69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49377A (zh
Inventor
宫崎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49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49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49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49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能够抑制使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20);拉片(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拉头主体(20)的拉片安装部(30),拉片(11)具有:轴部(12),其支承于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从孔部(14)的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在上翼板(21)上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一对卡合片(15)卡合的拉片卡合柱(40),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并使拉片(11)和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拉片(11)与拉头主体(20)在第1触点(P1)接触,与拉片安装部(30)在第2触点(P2)接触。

Description

拉链用拉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链用拉头。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拉链用拉头,公知有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拉片,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拉头主体的上表面的拉片安装部,形成于拉片的一对卡合片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在拉头主体的上表面形成的拉片卡合柱卡合(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130771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中,虽然通过将拉片卡合于拉片卡合柱能够将拉片固定于拉头主体,但在拉头主体的拉片安装部与拉片的轴部之间存在间隙,因此,由于振动等而拉片运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接触而产生接触声音。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状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将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的拉链用拉头。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达成。
(1)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拉片安装部,其形成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以及拉片,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拉片安装部,拉片具有:轴部,其支承于拉片安装部;以及把持部,其从轴部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从孔部的把持部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在上翼板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一对卡合片卡合的拉片卡合柱,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之际,一对卡合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在拉片与拉头主体未卡合的状态下,拉片能够转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拉片与拉头主体在第1触点接触,拉片与拉片安装部在第2触点接触。
(2)根据(1)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拉片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第1触点设定于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部与第2触点之间。
(3)根据(1)或(2)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第1触点设定于通过拉片的中心的前后方向的直线的下方,第2触点设定于直线的上方。
(4)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其形成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以及拉片,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拉片具有:轴部,其支承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以及把持部,其从轴部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从孔部的把持部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在上翼板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一对卡合片卡合的拉片卡合柱,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之际,一对卡合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在拉片的轴部形成有朝向把持部延伸的第1凸部,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形成有第2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第1凸部和第2凸部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
(5)根据(4)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第1凸部形成于拉片的轴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并配置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间,第2凸部形成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之间。
(6)根据(4)或(5)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拉链用拉头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拉片卡合柱分别形成于上翼板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侧的拉片卡合柱和后侧的拉片卡合柱前后对称地配置,第2凸部前后对称地配置,第1凸部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7)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其具有沿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其形成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以及拉片,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拉片具有:轴部,其支承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以及把持部,其从轴部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从孔部的把持部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在上翼板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一对卡合片卡合的拉片卡合柱,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之际,一对卡合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在拉片的轴部形成有朝向把持部延伸的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凸部和上翼板的上表面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
(8)根据(7)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凸部形成于拉片的轴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并配置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之间。
(9)根据(7)或(8)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凸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定得比拉片的轴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
(10)根据(9)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拉链用拉头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拉片卡合柱分别形成于上翼板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侧的拉片卡合柱和后侧的拉片卡合柱前后对称地配置,凸部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11)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其形成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以及拉片,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拉片具有:轴部,其支承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以及把持部,其从轴部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从孔部的把持部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在上翼板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一对卡合片卡合的拉片卡合柱,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之际,一对卡合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形成有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拉片和凸部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
(12)根据(11)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凸部分别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的外侧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
(13)根据(11)或(12)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拉链用拉头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拉片卡合柱分别形成于上翼板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侧的拉片卡合柱和后侧的拉片卡合柱前后对称地配置,凸部前后对称地配置。
(14)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拉片安装部,其形成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以及拉片,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拉片安装部,拉片具有:轴部,其支承于拉片安装部;以及把持部,其从轴部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从孔部的把持部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在上翼板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一对卡合片卡合的拉片卡合柱,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之际,一对卡合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在拉片的轴部形成有朝向把持部延伸的左右一对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左右一对凸部和上翼板的上表面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
(15)根据(14)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拉片安装部形成于拉头主体的左右方向中央,并配置于左右一对凸部之间。
(16)根据(14)或(15)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凸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定得比拉片的轴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
(17)根据(16)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拉链用拉头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拉片卡合柱分别形成于上翼板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侧的拉片卡合柱和后侧的拉片卡合柱前后对称地配置,凸部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18)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其形成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以及拉片,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拉片具备:轴部,其支承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以及把持部,其从轴部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从孔部的把持部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在上翼板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一对卡合片卡合的拉片卡合柱,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之际,一对卡合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拉片具有将轴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和把持部连结的延伸设置部,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形成有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延伸设置部和凸部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
(19)根据(18)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延伸设置部配置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之间,凸部形成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之间。
(20)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具备:拉头主体,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拉片安装部,其形成于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以及拉片,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拉片安装部,拉片具有:轴部,其支承于拉片安装部;把持部,其从轴部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从孔部的把持部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在上翼板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一对卡合片卡合的拉片卡合柱,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之际,一对卡合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在将拉片的轴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a、将拉片安装部的供轴部贯穿的贯穿孔的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b1、将贯穿孔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b2的情况下,b2<a<b1的关系成立。
(21)根据(20)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拉链用拉头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拉片卡合柱分别形成于上翼板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前侧的拉片卡合柱和后侧的拉片卡合柱前后对称地配置,拉片的轴部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拉片与拉头主体在第1触点接触,拉片与拉片安装部在第2触点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将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根据本发明,在拉片的轴部形成有朝向把持部延伸的第1凸部,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形成有第2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第1凸部和第2凸部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根据本发明,在拉片的轴部形成有朝向把持部延伸的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凸部和上翼板的上表面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根据本发明,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形成有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拉片和凸部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根据本发明,在拉片的轴部形成有朝向把持部延伸的左右一对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左右一对凸部和上翼板的上表面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根据本发明,拉片具有将轴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和把持部连结的延伸设置部,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形成有凸部,在拉片倒伏于拉头主体上并使拉片和拉头主体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延伸设置部和凸部接触,并且,拉片的轴部和拉片安装部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根据本发明,在将拉片的轴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a、将拉片安装部的供轴部贯穿的贯穿孔的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b1、将贯穿孔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b2的情况下,b2<a<b1的关系成立,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与拉片卡合柱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的轴部与拉片安装部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图5的拉片安装部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6的(a)是使拉片倒伏到拉头的后方侧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的(b)是使拉片倒伏到拉头的前方侧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与图6的(a)同样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2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拉头的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拉片安装部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3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拉头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2的拉片安装部的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4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C-C线剖视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5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拉头的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拉片安装部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6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拉片安装部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21的(a)是拉片倒立状态的剖视图,图21的(b)是使拉片倒伏到拉头的后方侧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拉头,上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而言的跟前侧,下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而言的进深侧,前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而言的上侧,后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而言的下侧,右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而言的右侧,左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而言的左侧。另外,左右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更详细而言,将链牙以分离状态送出的一侧设为前侧,将链牙以啮合状态送出的一侧设为后侧,将拉头的滑动方向设为前后方向(长度方向),将与前后方向正交且与拉链带平行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将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另外,关于拉片,将拉片的板厚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也将拉片的上下方向称为表背方向。此外,拉片的上下方向以倒伏于拉头主体上的状态为基准。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A(以下也简称为“拉头10A”)是没有自动停止功能的自由拉头,如图1和图2所示,其具备:拉头主体20;以及拉片11,其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上形成的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
如图2和图3所示,拉片11具有:轴部12,其支承于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从轴部12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另外,在把持部13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将孔部14分为两部分的横梁13a。
如图4和图5所示,拉头主体20具备: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该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以上下分离地平行配置;引导柱23,其将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前端部连结;凸缘24a,其沿着上翼板21的左右两侧缘朝向下方突出设置;以及凸缘24b,其沿着下翼板22的左右两侧缘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由此,在拉头主体20的前部形成有被引导柱23分开的左右的肩口25,在拉头主体20的后部形成有后口26。并且,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形成有将左右的肩口25和后口26连通的大致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径27,该链牙引导路径27构成供未图示的链牙列穿过的通路。另外,拉头主体20是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的。
另外,如图2和图5所示,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减重用的凹部28。并且,通过形成该凹部28,上翼板21的板厚构成为随着趋向后方而变薄。因此,能够使拉头10A轻量化,并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上翼板21的强度。
如图2和图3所示,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形成于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分别具备前后一对支承片部31、31。并且,将拉片11的轴部12安放于该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之间,通过使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如图5和图6所示,拉片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左右的拉片安装部30。因此,拉片11的轴部12贯穿于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后的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内形成的大致圆形状的贯穿孔。贯穿孔30a由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的沿着轴部12的外周面的面形成。此外,“沿着外周面的面”是通过使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后,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各自的相对面变形而形成的。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拉片11的把持部13,从孔部14的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而且,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形成有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使拉片11的一对卡合片15卡扣结合的拉片卡合柱4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0A中,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之际,一对卡合片15与拉片卡合柱40卡合,拉片11保持于拉片卡合柱40。另外,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使拉片11倒伏到拉头10A的后方侧的情况下,拉片11与后侧的拉片卡合柱40卡合,在使拉片11倒伏到拉头10A的前方侧的情况下,拉片11与前侧的拉片卡合柱40卡合。
拉片卡合柱40具有:颈部40a,其竖立设置于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及头部40b,其形成于颈部40a的上端部,并从颈部40a的左右端向宽度方向外侧鼓出。另外,前侧的拉片卡合柱40和后侧的拉片卡合柱40前后对称地配置。
另外,如图2、图3以及图5所示,在拉片11的轴部12形成有朝向把持部13延伸的第1凸部16,而且,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拉片11倒伏时与第1凸部16接触的前后一对第2凸部41。
第1凸部16形成于拉片11的轴部12的左右方向中央,并配置于左右的拉片安装部30之间。另外,第1凸部16形成为截面大致四边形的上下对称形状。
前后的第2凸部41形成于左右的拉片安装部30之间,以将左右的拉片安装部30的前侧的支承片部31之间沿着宽度方向连结、将左右的拉片安装部30的后侧的支承片部31之间沿着宽度方向连结的方式前后对称地配置。
在如此构成的拉链用拉头10A中,如图6所示,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而使拉片11的一对卡合片15和拉头主体20的拉片卡合柱4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第1凸部16和第2凸部41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拉片11的运动、更具体而言,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运动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另外,在拉片11的一对卡合片15与拉头主体20的拉片卡合柱40未卡合的状态下,容许拉片11的转动。此外,轴部12的上部是拉片11倒伏到拉头主体20上的状态下的、轴部12的上部外周面。另外,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是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是通过使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沿着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大致圆形状的贯穿孔30a的内表面。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在拉片1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作为第1凸部16与第2凸部41之间的接触点的第1触点P1设定于一对卡合片15和拉片卡合柱40卡合的卡合部与第2触点P2之间。另外,第1触点P1设定于通过拉片11的上下方向中心的前后方向的直线L1的下方,第2触点P2设定于上述直线L1的上方。
而且,如图7所示,在拉片11倒伏到拉头主体20上的状态下,在将通过拉片11的轴部12的中心的上下方向的直线L2上的从轴部12的上端到下端的尺寸设为D1,将直线L2上的从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端到上翼板21的上表面的尺寸设为D2,将直线L2上的从拉片11的轴部12的下端到上翼板21的上表面的间隙的尺寸设为S时,S=D2-D1的关系成立。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A,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而使拉片11和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第1凸部16和第2凸部41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能够抑制拉片11与拉片卡合柱40卡合的状态下的拉片11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0对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者等同的附图标记,而将其说明省略或者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B中,如图8~图10所示,拉片11的第1凸部16变更成凸部16B,并且,从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去除第2凸部41。另外,从拉片11去除横梁13a。
如图10所示,凸部16B形成为截面大致梯形的上下对称形状,凸部16B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2设定得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1大。
在如此构成的拉链用拉头10B中,如图10所示,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而使拉片11的一对卡合片15和拉头主体20的拉片卡合柱4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凸部16B和上翼板21的上表面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运动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此外,轴部12的上部是在拉片11倒伏到拉头主体20上的状态下的、轴部12的上部外周面。另外,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是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是通过使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大致圆形状的贯穿孔30a的内表面。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B,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而使拉片11和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凸部16B和上翼板21的上表面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11与拉片卡合柱40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11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对于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3对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者等同的附图标记,而将其说明省略或者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C中,如图11~图13所示,从拉片11的轴部12去除第1凸部16,并且,第2凸部41变更成凸部41C。
如图11所示,凸部41C从左右的拉片安装部30的前后的支承片部31的外侧面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左右的凸部41C前后对称地配置。
在如此构成的拉链用拉头10C中,如图13所示,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并使拉片11的一对卡合片15和拉头主体20的拉片卡合柱4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拉片11的下表面和凸部41C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的运动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此外,拉片11的下表面是拉片11倒伏到拉头主体20上的状态下的、拉片11的下表面。另外,轴部12的上部是拉片11倒伏到拉头主体20上的状态下的、轴部12的上部外周面。另外,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是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是通过使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大致圆形状的贯穿孔30a的内表面。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C,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使拉片11和拉头主体20卡合了的卡合状态下,拉片11的下表面和凸部41C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11与拉片卡合柱40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11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对于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图16对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者等同的附图标记,而将其说明省略或者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D中,如图14~图16所示,拉片11的轴部12的第1凸部16变更成左右一对凸部16D,并且,从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去除第2凸部41。而且,在上翼板21的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1个拉片安装部30,该拉片安装部30配置于左右的凸部16D之间。
如图16所示,凸部16D形成为截面大致T字状的上下对称形状,凸部16D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2设定得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1大。
在如此构成的拉链用拉头10D中,如图16所示,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并使拉片11的一对卡合片15和拉头主体20的拉片卡合柱4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左右的凸部16D和上翼板21的上表面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运动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此外,轴部12的上部是拉片11倒伏到拉头主体20上的状态下的、轴部12的上部外周面。另外,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是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是通过使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大致圆形状的贯穿孔30a的内表面。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D,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使拉片11和拉头主体20卡合了的卡合状态下,左右的凸部16D和上翼板21的上表面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11与拉片卡合柱40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11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对于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图19对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者等同的附图标记,而将其说明省略或者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E中,如图17~图19所示,拉片11的轴部12的第1凸部16变更成将轴部12的左右方向中央和把持部13连结的延伸设置部17。该延伸设置部17配置于左右的拉片安装部30之间。
在如此构成的拉链用拉头10E中,如图19所示,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并使拉片11的一对卡合片15和拉头主体20的拉片卡合柱4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延伸设置部17和凸部41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运动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此外,轴部12的上部是拉片11倒伏到拉头主体20上的状态下的、轴部12的上部外周面。另外,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是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是通过使前后的支承片部31、3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大致圆形状的贯穿孔30a的内表面。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E,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使拉片11和拉头主体20卡合了的卡合状态下,延伸设置部17和凸部41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11与拉片卡合柱40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11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是,在延伸设置部17的上下表面形成凸部,并且,从上翼板21去除凸部41而使拉片延伸设置部17与上翼板21的上表面接触。
对于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0和图21对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者等同的附图标记,而将其说明省略或者简单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F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从拉片11的轴部12去除第1凸部16,并且,从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去除第2凸部41。而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沿着拉片11的表背方向的大致椭圆形状,并且,拉片安装部30的贯穿孔30a形成为沿着拉头主体2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椭圆形状。因而,拉片11的轴部12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的(a)所示,在将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a、将拉片安装部30的贯穿孔30a的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b1、将拉片安装部30的贯穿孔30a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b2的情况下,各尺寸满足b2<a<b1的关系。因此,在拉片11没有倒伏的状态下,拉片11的轴部12不与拉片安装部30的贯穿孔30a的内表面接触,因此,不会对拉片11的操作性带来影响。
在如此构成的拉链用拉头10F中,如图21的(b)所示,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并使拉片11的一对卡合片15和拉头主体20的拉片卡合柱4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拉片11的轴部12的下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贯穿孔30a的下部内表面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贯穿孔30a的上部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P2)。因此,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下方向的运动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此外,轴部12的上部/下部是拉片11倒伏到拉头主体20上的状态下的、轴部12的上部外周面/下部外周面。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F,在拉片11倒伏于拉头主体20上、使拉片11和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拉片11的轴部12的下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贯穿孔30a的下部内表面接触(第1触点P1),并且,拉片11的轴部12的上部和拉片安装部30的贯穿孔30a的上部内表面接触(第2触点P2、P2),因此,能够抑制使拉片11与拉片卡合柱40卡合了的状态下的拉片11的运动而防止在拉片11的轴部12与拉片安装部30之间产生的接触声音。
对于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翼板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设置有拉片卡合柱,但并不限定于此,拉片卡合柱也可以设置于上翼板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一者。
附图标记说明
10A、拉链用拉头;11、拉片;12、轴部;13、把持部;14、孔部;15、卡合片;16、第1凸部;20、拉头主体;21、上翼板;22、下翼板;27、链牙引导路径;30、拉片安装部;30a、贯穿孔;31、支承片部;40、拉片卡合柱;41、第2凸部;P1、第1接触点;P2、第2接触点;L1、通过拉片的上下方向中心的前后方向的直线;10B、拉链用拉头;16B、凸部;T1、拉片的轴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2、凸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10C、拉链用拉头;41C、凸部;10D、拉链用拉头;16D、凸部;T1、拉片的轴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2、凸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10E、拉链用拉头;17、延伸设置部;10F、拉链用拉头;a、拉片的轴部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b1、拉片安装部的贯穿孔的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b2、拉片安装部的贯穿孔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

Claims (21)

1.一种拉链用拉头(10A、10B、10C、10D、10E、10F),其具备:拉头主体(20),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所述上翼板(21)和所述下翼板(22)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27);拉片安装部(30),其形成于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及拉片(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30),
所述拉片(11)具有:轴部(12),其支承于所述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从所述轴部(12)延伸,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
从所述孔部(14)的所述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所述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
在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所述一对卡合片(15)卡合的拉片卡合柱(40),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之际,所述一对卡合片(15)与所述拉片卡合柱(40)卡合,
该拉链用拉头(10A、10B、10C、10D、10E、10F)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片(11)与所述拉头主体(20)未卡合的状态下,所述拉片(11)能够转动,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并使所述拉片(11)和所述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所述拉片(11)与所述拉头主体(20)在第1触点(P1)接触,所述拉片(11)与所述拉片安装部(30)在第2触点(P2)接触;
所述第1触点(P1)和所述第2触点(P2)用于抑制所述轴部(12)的在所述拉片(11)的板厚方向上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A、10B、10C、10D、10E),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片(11)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所述第1触点(P1)设定于所述拉片(11)和所述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部与所述第2触点(P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A、10B、10C、10D、10E),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触点(P1)设定于通过所述拉片(11)的中心的前后方向的直线(L1)的下方,所述第2触点(P2)设定于所述直线(L1)的上方。
4.一种拉链用拉头(10A),其具备:拉头主体(20),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所述上翼板(21)和所述下翼板(22)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27);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其形成于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及拉片(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
所述拉片(11)具有:轴部(12),其支承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从所述轴部(12)延伸,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
从所述孔部(14)的所述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所述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
在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所述一对卡合片(15)卡合的拉片卡合柱(40),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之际,所述一对卡合片(15)与所述拉片卡合柱(40)卡合,
该拉链用拉头(10A)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形成有朝向所述把持部(13)延伸的第1凸部(16),
在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第2凸部(41),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并使所述拉片(11)和所述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所述第1凸部(16)和所述第2凸部(41)在第1触点(P1)接触,并且,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和所述拉片安装部(30)在第2触点(P2)接触;
所述第1触点(P1)和所述第2触点(P2)用于抑制所述轴部(12)的在所述拉片(11)的板厚方向上的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A),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凸部(16)形成于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的左右方向中央,并配置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之间,
所述第2凸部(41)形成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A),其特征在于,
在拉链用拉头(10A)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所述拉片卡合柱(40)分别形成于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前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和后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前后对称地配置,
所述第2凸部(41)前后对称地配置,
所述第1凸部(16)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7.一种拉链用拉头(10B),其具备:拉头主体(20),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所述上翼板(21)和所述下翼板(22)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27);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其形成于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及拉片(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
所述拉片(11)具有:轴部(12),其支承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从所述轴部(12)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
从所述孔部(14)的所述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所述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
在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所述一对卡合片(15)卡合的拉片卡合柱(40),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之际,所述一对卡合片(15)与所述拉片卡合柱(40)卡合,
该拉链用拉头(10B)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形成有朝向所述把持部(13)延伸的凸部(16B),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并使所述拉片(11)和所述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所述凸部(16B)和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在第1触点(P1)接触,并且,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和所述拉片安装部(30)在第2触点(P2)接触;
所述第1触点(P1)和所述第2触点(P2)用于抑制所述轴部(12)的在所述拉片(11)的板厚方向上的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B),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16B)形成于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的左右方向中央,并配置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B),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16B)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2)设定为比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1)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B),其特征在于,
在拉链用拉头(10B)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所述拉片卡合柱(40)分别形成于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前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和后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前后对称地配置,
所述凸部(16B)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11.一种拉链用拉头(10C),其具备:拉头主体(20),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所述上翼板(21)和所述下翼板(22)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27);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其形成于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及拉片(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
所述拉片(11)具有:轴部(12),其支承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从所述轴部(12)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
从所述孔部(14)的所述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所述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
在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所述一对卡合片(15)卡合的拉片卡合柱(40),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之际,所述一对卡合片(15)与所述拉片卡合柱(40)卡合,
该拉链用拉头(10C)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凸部(41C),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并使所述拉片(11)和所述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所述拉片(11)和所述凸部(41C)在第1触点(P1)接触,并且,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和所述拉片安装部(30)在第2触点(P2)接触;
所述第1触点(P1)和所述第2触点(P2)用于抑制所述轴部(12)的在所述拉片(11)的板厚方向上的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C),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41C)分别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的外侧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C),其特征在于,
在拉链用拉头(10C)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所述拉片卡合柱(40)分别形成于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前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和后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前后对称地配置,
所述凸部(41C)前后对称地配置。
14.一种拉链用拉头(10D),其具备:拉头主体(20),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所述上翼板(21)和所述下翼板(22)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27);拉片安装部(30),其形成于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及拉片(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30),
所述拉片(11)具备:轴部(12),其支承于所述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从所述轴部(12)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
从所述孔部(14)的所述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所述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
在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所述一对卡合片(15)卡合的拉片卡合柱(40),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之际,所述一对卡合片(15)与所述拉片卡合柱(40)卡合,
该拉链用拉头(10D)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形成有朝向所述把持部(13)延伸的左右一对凸部(16D),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并使所述拉片(11)和所述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所述左右一对凸部(16D)和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在第1触点(P1)接触,并且,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和所述拉片安装部(30)在第2触点(P2)接触;
所述第1触点(P1)和所述第2触点(P2)用于抑制所述轴部(12)的在所述拉片(11)的板厚方向上的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D),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片安装部(30)形成于所述拉头主体(20)的左右方向中央,并配置于所述左右一对凸部(16D)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D),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16D)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2)设定为比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T1)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D),其特征在于,
在拉链用拉头(10D)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所述拉片卡合柱(40)分别形成于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前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和后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前后对称地配置,
所述凸部(16D)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18.一种拉链用拉头(10E),其具备:拉头主体(20),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所述上翼板(21)和所述下翼板(22)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27);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其形成于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及拉片(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
所述拉片(11)具有:轴部(12),其支承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从所述轴部(12)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
从所述孔部(14)的所述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所述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
在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所述一对卡合片(15)卡合的拉片卡合柱(40),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之际,所述一对卡合片(15)与所述拉片卡合柱(40)卡合,
该拉链用拉头(10E)的特征在于,
所述拉片(11)具有将所述轴部(12)的左右方向中央和所述把持部(13)连结的延伸设置部(17),
在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凸部(41),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并使所述拉片(11)和所述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所述延伸设置部(17)和所述凸部(41)在第1触点(P1)接触,并且,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和所述拉片安装部(30)在第2触点(P2)接触;
所述第1触点(P1)和所述第2触点(P2)用于抑制所述轴部(12)的在所述拉片(11)的板厚方向上的运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E),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设置部(17)配置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之间,
所述凸部(41)形成于所述左右一对拉片安装部(30)之间。
20.一种拉链用拉头(10F),其具备:拉头主体(20),其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上翼板(21)和下翼板(22),在所述上翼板(21)和所述下翼板(22)之间设有链牙引导路径(27);拉片安装部(30),其形成于所述拉头主体(20)的所述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以及拉片(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拉片安装部(30),
所述拉片(11)具有:轴部(12),其支承于所述拉片安装部(30);以及把持部(13),其从所述轴部(12)延伸,并具有沿着表背方向贯通的孔部(14),
从所述孔部(14)的所述把持部(13)侧的内侧缘朝向所述轴部(12)侧形成有一对卡合片(15),
在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形成有至少1个以能够卡合/卡合解除的方式与所述一对卡合片(15)卡合的拉片卡合柱(40),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之际,所述一对卡合片(15)与所述拉片卡合柱(40)卡合,
该拉链用拉头(10F)的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a、将所述拉片安装部(30)的供所述轴部(12)贯穿的贯穿孔(30a)的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b1、将所述贯穿孔(30a)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b2的情况下,b2<a<b1的关系成立;
在所述拉片(11)倒伏于所述拉头主体(20)上并使所述拉片(11)和所述拉头主体(20)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所述轴部(12)的下部和所述贯穿孔(30a)的下部内表面在第1触点(P1)接触,并且,所述轴部(12)的上部和所述贯穿孔(30a)的上部内表面在第2触点(P2)接触;
所述第1触点(P1)和所述第2触点(P2)用于抑制所述轴部(12)的在所述拉片(11)的板厚方向上的运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拉链用拉头(10F),其特征在于,
在拉链用拉头(10F)滑动的前后方向上,所述拉片卡合柱(40)分别形成于所述上翼板(21)的上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
前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和后侧的所述拉片卡合柱(40)前后对称地配置,
所述拉片(11)的所述轴部(12)形成为上下对称形状。
CN201580076951.XA 2015-02-25 2015-02-25 拉链用拉头 Active CN107249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5475 WO2016135903A1 (ja) 2015-02-25 2015-02-25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49377A CN107249377A (zh) 2017-10-13
CN107249377B true CN107249377B (zh) 2020-08-14

Family

ID=56788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6951.XA Active CN107249377B (zh) 2015-02-25 2015-02-25 拉链用拉头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49377B (zh)
WO (1) WO20161359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45491B2 (ja) * 2019-02-07 2022-03-31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113796629B (zh) * 2020-06-16 2024-06-21 台湾华可贵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用拉头及具有其的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9365Y2 (zh) * 1972-09-05 1976-03-12
FR2656511B1 (fr) * 1989-12-29 1994-06-10 Salomon Sa Curseur de fermeture a glissiere a tirette immobilisable en position stable.
EP2622984B1 (en) * 2008-04-23 2015-03-04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CN102726896B (zh) * 2008-04-23 2014-07-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WO2010089896A1 (ja) * 2009-02-09 2010-08-1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US9095192B2 (en) * 2010-09-29 2015-08-04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03082589B (zh) * 2011-11-07 2015-07-29 上海吉田拉链有限公司 拉链用拉头以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
CN104023582B (zh) * 2011-12-28 2016-10-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35903A1 (ja) 2016-09-01
CN107249377A (zh) 2017-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5225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KR101245498B1 (ko) 자동 정지 장치가 구비된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JP5360622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8661628B2 (en) Slide fastener
KR20130052612A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CN110089866B (zh) 保持装置
WO201821230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6027340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WO2012020489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20170295891A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203087779U (zh) 拉链用拉头
CN107249377B (zh) 拉链用拉头
JP5489181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623625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519404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107072357A (zh) 拉链用的拉头
JP6692441B2 (ja)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5071945A1 (ja) 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6982093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WO2016139789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
CN111601527B (zh) 拉链用的拉头
JP568858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3197094U (ja)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5925496B2 (ja) バックル
US1020760A (en) Buck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