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1301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31301A
CN107031301A CN201610964943.5A CN201610964943A CN107031301A CN 107031301 A CN107031301 A CN 107031301A CN 201610964943 A CN201610964943 A CN 201610964943A CN 107031301 A CN107031301 A CN 107031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ping
dimensional
land portion
tread rubbe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649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31301B (zh
Inventor
里井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31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31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11/1281Wid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i.e. enlarged width portion at sipe bottom or along its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008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d rubber
    • B60C2011/0016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 B60C2011/0025Modulus or tan delt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inusoidal or zigzag at the trea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充气轮胎(1)中,关于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其刀槽花纹宽度设定为在刀槽花纹深度方向(Z)上一定,从与刀槽花纹长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观察,其具备向刀槽花纹宽度方向(Y)折弯的形状的刀槽花纹壁面(71),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在胎面胶(3)的内部具备比在胎面胶(3)的表面更宽的刀槽花纹宽度的宽幅部(8a~8c),关于胎面胶(3),在车辆上装设时配置于内侧的车辆内侧区域(Ri)上,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1i)比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2i)更长,在车辆上装设时配置于外侧的车辆外侧区域(Ro)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2o)比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1o)更长。能够抑制发生于车辆内侧区域的偏磨耗,并使湿路性能和干路操纵稳定性能提高。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通过在胎面胶上设置被称为刀槽花纹的切口,从而利用该刀槽花纹的边缘效果、除水效果来提高充气轮胎的湿路性能。
另外,充气轮胎通常以具有从下方朝向上方向车辆内侧倾斜的外倾角而装设于车辆,在制动时会在胎面胶的车辆内侧作用较大的载荷。若在胎面胶上设置刀槽花纹,则陆部刚性会降低,因此陆部会在车辆内侧区域较大程度地发生倒伏,容易发生车辆内侧区域比车辆外侧区域更大程度地磨耗的偏磨耗。
对此,在日本专利公开2013-79015号公报及日本专利公开2013-79017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设有立体刀槽花纹来作为在胎面胶上设置的刀槽花纹的充气轮胎。从与刀槽花纹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该立体刀槽花纹在胎面胶中具备向刀槽花纹宽度方向折弯的形状的刀槽花纹壁面,能够在确保边缘效果、除水效果的同时提高胎面胶的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3-790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3-790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若在胎面胶上设置上述的这种立体刀槽花纹,则不仅是车辆内侧而且车辆外侧的陆部刚性也会提高。于是,对于全季节轮胎、夏季轮胎等要求高水平地兼顾湿路性能和干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干路操纵稳定性能)的轮胎,当如急转弯时那样对胎面胶的车辆外侧作用非常大的载荷时,可能无法充分地获得车辆外侧区域的接地长度,操纵稳定性恶化。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抑制发生于车辆内侧区域的偏磨耗,并使湿路性能和干路操纵稳定性能提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其具备胎面胶,所述胎面胶具备:在车辆上装设时配置于内侧的车辆内侧区域、在车辆上装设时配置于外侧的车辆外侧区域、多个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多个第二立体刀槽花纹,关于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其刀槽花纹宽度设定为在刀槽花纹深度方向上一定,从与刀槽花纹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其具备向刀槽花纹宽度方向折弯的形状的刀槽花纹壁面,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在所述胎面胶的内部具备比在所述胎面胶的表面更宽的刀槽花纹宽度的宽幅部,设置于所述车辆内侧区域的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比设置于所述车辆内侧区域的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更长,设置于所述车辆外侧区域的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比设置于所述车辆外侧区域的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更长。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发生于车辆内侧区域的偏磨耗,并使湿路性能和干路操纵稳定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径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胶表面的主要部位展开图。
图3是具有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陆部的立体图,是沿着刀槽花纹底面切断的图。
图4是具有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陆部的侧视图。
图5是具有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陆部的立体图,是沿着刀槽花纹底面切断的图。
图6是具有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陆部的侧视图。
图7是具有平面刀槽花纹的陆部的立体图,是沿着刀槽花纹底面切断的图。
图8是具有变更例的刀槽花纹的陆部的立体图,是沿着刀槽花纹底面切断的图。
图9是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胶表面的主要部位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3-胎面胶、3a-接地面、3i-车辆内侧区域、3o-车辆外侧区域、4-槽、4a~4e-周槽、4f-横槽、5-陆部、5a~5e-胎块、6-刀槽花纹、7-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a-曲部、8-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a-宽幅部、8b-宽幅部、8c-宽幅部、9-平面刀槽花纹、11-胎圈部、11a-胎圈芯、12-侧壁部、13-胎体帘布层、14-带束层、71-刀槽花纹壁面、71a-凸部、71b-平面部、72-刀槽花纹壁面、72a-凹部、72b-平面部、73-刀槽花纹底面、81-刀槽花纹壁面、81a-凹部、81b-凹部、82-刀槽花纹壁面、82a-凹部、83-刀槽花纹底面、91-刀槽花纹壁面、92-刀槽花纹壁面、93-刀槽花纹底面、100-轮辋、S1-轮胎赤道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图8~图9也同样),图的尺寸比与实际的尺寸比不一定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简称为“轮胎”)1,是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胎面部2、从其两端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12、在侧壁部12的半径方向内侧设置的左右一对的胎圈部11。在一对胎圈部11中埋设有环状的胎圈芯11a。在轮胎1中埋设有跨一对胎圈部11之间延伸的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carcass ply)13。图中,符号S1表示通过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的假想面即轮胎赤道面,符号CEo、CEi表示接地端。
该例的轮胎1是相对于轮胎赤道面S1不对称的构造。另外,轮胎1是指定了在车辆上的装设朝向的轮胎,指定了在装设于轮辋100时是轮胎左右的哪一侧对着车辆。
在车辆上装设的朝向,例如标示于侧壁部12。具体而言,是对在车辆上装设时配置于内侧(即图1中的左侧,以下也称为“车辆内侧”)的一个侧壁部12附上其为车辆内侧的意思标示(例如,“INSIDE”等)。另外,对在车辆上装设时配置于外侧(即图1中的右侧,以下也称为“车辆外侧”)的另一个侧壁部12附上其为车辆外侧的意思标示(例如,“OUTSIDE”等)。
胎体帘布层13从胎面部2起经侧壁部12向胎圈部11延伸,在胎圈部11绕着胎圈芯11a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回并卡定。胎体帘布层13是将由有机纤维线等制成的胎体帘布线(carcass cord)相对于轮胎周向实质上呈直角地配置排列而构成的。在胎体帘布层13的本体与其折返部之间,在胎圈芯11a的半径方向外周侧配置有截面呈三角形状的硬质橡胶制的三角胶(bead filler)11b。
在胎体帘布层13的轮胎内面侧设置有用于保持气压的气密层(inner liner)15。气密层15跨轮胎内面的整体设置。
在胎面部2的胎体帘布层13的外周侧(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带束(belt)14。带束14在胎体帘布层13的冠(crown)部的外周重叠地设置,由至少两个带束层(belt ply)构成。
在胎面部2上设置有形成与地面相接的接地面3a的胎面胶3。胎面胶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划分为:配置于车辆内侧的车辆内侧区域Ri、以及配置于车辆外侧的车辆外侧区域Ro。车辆内侧区域Ri,是指在以轮胎赤道面S1为中心将接地面3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为两部分时配置于车辆内侧的区域。车辆外侧区域Ro,是指在以轮胎赤道面S1为中心将接地面3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为两部分时配置于车辆外侧的区域。
胎面胶3的车辆外侧区域Ro的胎面胶3o和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由硬度不同的橡胶组成物形成。具体而言,车辆外侧区域Ro的胎面胶3o的橡胶硬度(Ho),比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的橡胶硬度(Hi)更大。若举一例,则胎面胶3i的橡胶硬度(Hi)例如可以是45~55。胎面胶3o的橡胶硬度(Ho)例如可以是46~65。两者的差(Ho-Hi)优选为1以上10以下。
在这里,橡胶硬度是依据JIS K 6253、在23℃气氛下、利用A类型硬度计测定的值(计示硬度)。
对于形成这样的硬度差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分别形成车辆外侧区域Ro的胎面胶3o和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的橡胶组成物中,改变使用的橡胶成分的种类。另外,也可以通过增加碳黑、二氧化硅(silica)等填充剂的量来提高橡胶硬度。另外,也可以通过增加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的量来提高橡胶硬度。
此外,在该例中,如图1所示,车辆外侧区域Ro的胎面胶3o以其与胎面胶3i的边界面越趋向车辆内侧就越接近带束14的方式设置,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以其与胎面胶3o的边界面越趋向车辆外侧就越接近接地面3a的方式设置。可以如此这样使胎面胶3i与胎面胶3o的边界面跨轮胎赤道面S1的两侧设置。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地进行图示,可以在胎面胶3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跨轮胎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体地设置由与胎面胶3不同种类的橡胶组成物构成的基底橡胶(baserubber)。
胎面胶3的接地面3a,是将轮胎1在正规轮辋100上进行轮辋装配并在填充了正规内压的状态下将轮胎垂直地置于平坦路面并施加正规载荷时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2的表面,接地端CEi、CEo是此时的胎面部2的接地面上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位置。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标准的标准体系中,该标准对每种轮胎所规定的轮辋,例如当JATMA时则为标准轮辋,当TRA时则为“Design Rim”,当ETRTO时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标准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对每种轮胎所规定气压,当JATMA时则为最高气压,当TRA时则为“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表中记载的最大值,当ETRTO时则为“INFLATIONPRESSURE”,为用于乘用车的轮胎时则规定为180KPa。另外,正规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标准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对每种轮胎所规定的载荷,当JATMA时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当TRA时则是上述表中记载的最大值,当ETRTO时则为“LOAD CAPACITY”,在用于乘用车的轮胎时则为内压180KPa的对应载荷的85%。
胎面胶3具备在接地面3a上开口的多个槽4、以及由这些槽4区划形成的多个陆部5。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胎面胶3上沿着轮胎宽度方向B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在轮胎周向A上延伸的五条周向槽4a、4b、4c、4d、4e。胎面胶3通过这些周向槽4a、4b、4c、4d、4e区划形成了在周向上延伸的六个陆部5a、5b、5c、5d、5e、5f。
在这里,在六个陆部5a、5b、5c、5d、5e、5f中,将由周向槽4b和周向槽4c区划并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陆部5b称为中心陆部5b,将由最靠近车辆外侧设置的周向槽4a和车辆外侧的接地端CEo区划并位于车辆外侧端部的陆部5e称为外侧胎肩陆部5e,将由最靠近车辆内侧设置的周向槽4e和车辆内侧的接地端CEi区划并位于车辆内侧端部的陆部5f称为内侧胎肩陆部5f,将位于中心陆部5b与外侧胎肩陆部5e之间的陆部5a称为外侧居间陆部5a,将与中心陆部5b隔着周向槽4c邻接的陆部5c称为第一内侧居间陆部5c,将位于第一内侧居间陆部5c与内侧胎肩陆部5f之间的陆部5d称为第二内侧居间陆部5d。在该例中,中心陆部5b跨轮胎赤道面S1设置于车辆内侧区域Ri及车辆外侧区域Ro。
对于陆部5a、5b、5c、5d、5e、5f,沿着轮胎周向A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相对于轮胎周向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横槽4f。陆部5a、5b、5e、5f被横槽4f在轮胎周向A上截断,形成了多个胎块在轮胎周向A上排列的胎块列。在陆部5c、5d上设置的横槽4f从周向槽4c、4e起向陆部5c、5d的内侧延伸,在中途终止,而不与周向槽4d连通。由此,陆部5c、5d形成了在周向上相连的肋条形状。
另外,胎面胶3在陆部5上设置有在相对于轮胎周向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刀槽花纹6。在本实施方式中,槽4是在胎面胶3的表面(接地面3a)上的宽度(间隙)为1.8毫米以上的凹部。刀槽花纹6是在胎面胶3的表面上的刀槽花纹宽度(间隙)不足1.8毫米的凹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陆部5上设置有多种刀槽花纹6,在该例中为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平面刀槽花纹9这三个种类的刀槽花纹6。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具备面对面的一对刀槽花纹壁面71、72及刀槽花纹底面73。其中一个刀槽花纹壁面71具备凸部71a,另一个刀槽花纹壁面72具备凹部72a,该凹部72a以使与凸部71a的间隔保持一定且收容凸部71a的方式形成。
由此,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刀槽花纹宽度W11~W14设定为在刀槽花纹深度方向Z上一定(参照图4)。关于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从与刀槽花纹长度方向(在接地面3a上是刀槽花纹延伸的方向)X垂直的截面观察,向刀槽花纹宽度方向Y折弯的曲部7a由刀槽花纹壁面71、72形成。此外,在该例中,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在胎面胶3的表面开口的开口部在刀槽花纹长度方向X上呈波形延伸,且在胎面胶3的内部设置的曲部7a大致呈直角地折弯。
这样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当载荷作用于轮胎1时,由于在面对面的一对刀槽花纹壁面71、72之间,凸部71a与凹部72a相互地卡合,因此能够抑制陆部5的倒伏。由此,能够提高在胎面胶3上设置的陆部5的刚性。
此外,所谓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刀槽花纹宽度W11~W14在刀槽花纹深度方向Z上一定,不仅是指刀槽花纹宽度W11~W14全部相等的情况,也包括胎面胶3内部的刀槽花纹宽度W12~W14在胎面胶3表面的刀槽花纹宽度W11的50%~150%的范围、优选为95%~105%的范围内变化的情况。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具备面对面的一对刀槽花纹壁面81、82及刀槽花纹底面83。其中一个刀槽花纹壁面81具备两个凹部81a、81b,另一个刀槽花纹壁面82具备一个凹部82a。
由此,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在胎面胶3内部具备比胎面胶3表面的刀槽花纹宽度W21更宽的刀槽花纹宽度W22~W24的宽幅部8a~8c(参照图6)。
宽幅部8a~8c的刀槽花纹宽度W22~W24,例如为胎面胶3表面的刀槽花纹宽度W21的150%以上,优选为20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幅部8a~8c的刀槽花纹宽度W22~W24全部设定为相等的间隔。
此外,在该例中,关于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其在胎面胶3的表面开口的开口部在刀槽花纹长度方向X上呈波形延伸,在刀槽花纹深度方向Z上沿着与胎面胶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轮胎径向)呈直线状延伸,在中途没有折弯。
这样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在胎面胶3内部设置有宽幅部8a~8c,因此陆部5的刚性降低,陆部5容易挠曲。另外,当载荷作用于轮胎1时,由于该载荷引起的变形会被宽幅部8a~8c吸收,因此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能够抑制胎面胶3表面的刀槽花纹宽度W21变窄。由此,能够确保边缘效果及除水效果。
如图7所示,平面刀槽花纹9具备面对面的一对刀槽花纹壁面91、92及刀槽花纹底面93。从与刀槽花纹长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观察,一对刀槽花纹壁面91、92向与胎面胶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轮胎径向)呈直线形状延伸。进而,一对刀槽花纹壁面91、92以彼此平行的方式配置。由此,平面刀槽花纹9是以刀槽花纹宽度W31、W32在刀槽花纹深度方向Z上一定的方式形成的。
并且,在位于胎面胶3的车辆内侧区域Ri的陆部上,在该例中是在第一内侧居间陆部5c、第二内侧居间陆部5d及内侧胎肩陆部5f上,相较于使陆部5的刚性降低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更多地设置有提高陆部5的刚性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
另一方面,在位于胎面胶3的车辆外侧区域Ro的陆部上,在该例中是在外侧居间陆部5a及外侧胎肩陆部5e上,相较于提高陆部5的刚性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更多地设置有使陆部5的刚性降低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
进而,在位于胎面胶3的车辆内侧区域Ri及车辆外侧区域Ro的陆部(即,胎面胶3整体)上,混合存在地设置有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中至少一种立体刀槽花纹和平面刀槽花纹9。在胎面胶3整体上设置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总计,设定为比在胎面胶3整体上设置的平面刀槽花纹9多。
在这里,在陆部5上设置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及平面刀槽花纹9的多少,通过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的总和来进行比较。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的总和,是指对于每种刀槽花纹在胎面胶3表面上的刀槽花纹的长度加起来的总和。
具体而言,对于在位于胎面胶3的车辆内侧区域Ri的陆部5c、5d、5f上设置的全部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测定在胎面胶3表面开口的开口部的长度。设定将得到的测定值全部加起来得到的长度为车辆内侧区域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1i。
车辆内侧区域Ri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的总和及平面刀槽花纹9的表面长度的总和,与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同样地,对于在位于胎面胶3的车辆内侧区域Ri的陆部5c、5d、5f上设置的全部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及平面刀槽花纹9,测定在胎面胶3表面开口的开口部的长度。将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测定值全部加起来得到的长度设定为车辆内侧区域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2i。将平面刀槽花纹9的测定值全部加起来得到的长度设定为车辆内侧区域上的平面刀槽花纹9的表面长度总和L3i。
另外,车辆外侧区域Ro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的总和L1o、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的总和L2o、及平面刀槽花纹9的表面长度的总和L3o,也与车辆内侧区域Ri上的刀槽花纹的情况同样地,对于在位于胎面胶3的车辆外侧区域Ro的陆部5a、5e上设置的全部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及平面刀槽花纹9,测定在胎面胶3表面开口的开口部的长度,将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测定值全部加起来得到的长度设定为车辆外侧区域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1o,将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测定值全部加起来得到的长度设定为车辆外侧区域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2o,将平面刀槽花纹9的测定值全部加起来得到的长度设定为车辆外侧区域上的平面刀槽花纹9的表面长度总和L3o。
此外,对于在如中心陆部5b那样跨轮胎赤道面S1位于车辆内侧区域Ri及车辆外侧区域Ro的陆部上设置的刀槽花纹6,在计算车辆内侧区域Ri及车辆外侧区域Ro上的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的总和时不予考虑。
如上所述,在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上,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1i比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的总和L2i更大,相较于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更多地设置有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
胎面胶3的车辆内侧区域Ri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1i相对于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1i与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2i之和(L1i+L2i),优选为70%~100%。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车辆内侧区域Ri的第一内侧居间陆部5c、第二内侧居间陆部5d及内侧胎肩陆部5f,越是与车辆内侧区域Ri的接地端CEi接近的陆部,则在设置于该陆部的立体刀槽花纹(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中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所占的比率就越大。
即,处于最接近接地端CEi的位置的内侧胎肩陆部5f上的比率ρ1f,比第一内侧居间陆部5c上的比率ρ1c、第二内侧居间陆部5d上的比率ρ1d更大,处于最远离接地端CEi的位置的第一内侧居间陆部5c上的比率ρ1c最小。在此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B上邻接的陆部上的上述比率的差(ρ1f-ρ1d、及ρ1d-ρ1c)优选在5~15%的范围内。
在这里,比率ρ1c、比率ρ1d、比率ρ1f由下述式表示。
ρ1c=L1ic/(L1ic+L2ic);
ρ1d=L1id/(L1id+L2id);
ρ1f=L1if/(L1if+L2if)。
此外,L1ic是第一内侧居间陆部5c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2ic是第一内侧居间陆部5c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1id是第二内侧居间陆部5d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2id是第二内侧居间陆部5d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1if是内侧胎肩陆部5f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2if是内侧胎肩陆部5f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
另外,在车辆外侧区域Ro的胎面胶3o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2o比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的总和L1o更大,相较于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更多地设置有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
胎面胶3的车辆外侧区域Ro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2o相对于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1o与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2o之和(L1o+L2o),优选为70%~100%。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车辆外侧区域Ro的外侧居间陆部5a及外侧胎肩陆部5e,越是与车辆外侧区域Ro的接地端CEo接近的陆部,则在设置于该陆部的立体刀槽花纹(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中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所占的比率就越大。
即,处于最接近接地端CEo的位置的外侧胎肩陆部5e的比率ρ2e,比外侧居间陆部5a的比率ρ2a更大。在此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B上邻接的陆部的上述比率的差(ρ2e-ρ2a)优选在5~15%的范围内。
在这里,比率ρ2a、比率ρ2e由下述式表示。
ρ2a=L2oa/(L1oa+L2oa);
ρ2e=L2oe/(L1oe+L2oe)。
其中,L1oa是外侧居间陆部5a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2oa是外侧居间陆部5a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L1oe是外侧胎肩陆部5e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表面长度总和,L2oe是外侧胎肩陆部5e上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表面长度总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内侧区域Ri及车辆外侧区域Ro上设置的立体刀槽花纹7、8的表面长度的总和(L1i+L1o+L2i+L2o),比在车辆内侧区域Ri及车辆外侧区域Ro上设置的平面刀槽花纹9的表面长度总和大。立体刀槽花纹7、8的表面长度的总和,相对于立体刀槽花纹7、8的表面长度的总和与平面刀槽花纹9的表面长度总和之和,优选为80%~100%。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在车辆内侧区域Ri,相较于使陆部刚性降低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更多地设置有提高陆部刚性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由此,车辆内侧区域Ri的刚性提高,即使在制动时较大的载荷作用于胎面胶的车辆内侧,车辆内侧区域Ri的陆部5c、5d、5f也不易倒伏。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内侧区域Ri比车辆外侧区域Ro更大程度地磨耗的偏磨耗,并且容易发挥在陆部5c、5d、5f上设置的刀槽花纹的边缘效果、除水效果,能够使湿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提高。
另外,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在接地时会作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面内收缩力,接地性、路面追随性容易恶化,但是由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车辆内侧区域Ri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因面内收缩力导致的车辆内侧区域Ri的接地性、路面追随性的恶化,从这样的点出发也能够实现偏磨耗的抑制和在湿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而且,关于在制动时作用的载荷、在接地时产生的面内收缩力,在车辆内侧区域Ri中也是在越接近接地端CEi的陆部、即位于车辆内侧的陆部就越大。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设定为,越是接近接地端CEi的陆部,在设置于该陆部的立体刀槽花纹7、8中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所占的比率就越大,陆部刚性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偏磨耗的抑制和在湿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在车辆外侧区域Ro,相较于提高陆部刚性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更多地设置有使陆部刚性降低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因此,当如急转弯时那样对车辆外侧区域Ro的陆部5a、5e作用非常大的载荷时,能够增大车辆外侧区域Ro上的接地长度,使作用有高载荷的急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提高。
而且,关于在转弯时作用的载荷,在车辆外侧区域Ro中也是在越接近接地端CEo的陆部、即位于车辆外侧的陆部就越大。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越是接近接地端CEo的陆部,在设置于该陆部的立体刀槽花纹7、8中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所占的比率就越大,能够增大接地长度。因此,能够使干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由橡胶硬度低的橡胶组成物形成,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o由橡胶硬度高的橡胶组成物形成,因此在车辆内侧区域Ri,路面追随性会提高,湿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提高,并且车辆外侧区域Ro上的接地压力上升,对车辆外侧区域Ro的陆部5a、5e作用中低程度载荷的常规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会提高。
(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如图3、图5及图7所示那样、不间断刀槽花纹7、8、9跨刀槽花纹长度方向X的整体由同类型的刀槽花纹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8例示的那样,刀槽花纹的种类在刀槽花纹长度方向X上变化。即,在图8的情况下,在陆部5上,在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刀槽花纹长度方向X的两端相连地设置有平面刀槽花纹9。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在陆部5上设置使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与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相连的刀槽花纹,或者在陆部5上相连地设置使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与平面刀槽花纹9相连的刀槽花纹。
如此这样在一条连续的刀槽花纹上存在多种刀槽花纹时,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的总和可以通过将一条刀槽花纹按每个种类进行分割,并将分割的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按照每种刀槽花纹加起来而求出。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车辆外侧区域Ro的胎面胶3o和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由硬度不同的橡胶组成物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本发明的变更例,也可以使车辆外侧区域Ro的胎面胶3o和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由同一硬度的橡胶组成物形成。
此外,关于除此以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省略说明。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该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进行介绍,其目的并不是对发明范围进行限定。其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除此以外的多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实施例)
为了确认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轮胎(轮胎尺寸:195/65R15、气压:220KPa),进行了湿路制动性能和干路操纵稳定性能的评价。
如图9所示,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轮胎在胎面胶3上具备:设置于轮胎赤道面S1上的周向槽40a、设置于车辆内侧区域Ri的周向槽40b、设置于车辆外侧区域Ro的周向槽40c。
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轮胎使在周向槽40a及周向槽40b之间区划的内侧居间陆部50c、和在周向槽40b与车辆内侧区域Ri的接地端CEi之间区划的内侧胎肩陆部50f位于车辆内侧区域Ri,使在周向槽40a与周向槽40c之间区划形成的外侧居间陆部50a、和在周向槽40c与车辆外侧区域Ro的接地端CEo之间区划的外侧胎肩陆部50e设置于车辆外侧区域Ro。
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轮胎在各陆部50a、50c、50e、50f上以下述表1所示的比率设置有:图3所示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图5所示的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及图7所示的平面刀槽花纹9,将车辆外侧区域Ro的胎面胶3o及车辆内侧区域Ri的胎面胶3i的橡胶硬度设定为下述表1所示的橡胶硬度。
此外,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轮胎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及平面刀槽花纹9的比率和构成胎面胶3的橡胶硬度不同,其它结构全部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另外,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轮胎的内部构造与图1及图2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1相同。
各评价方法如以下所述。
(湿路制动性能)
在测试车辆(1500cc、4WD中型轿车)上装设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各轮胎,使测试车辆在湿路路面上行驶,对以速度40km/h施加制动力使ABS动作时的制动距离的倒数进行了评价。将比较例1的结果作为100以指数进行表示,数值越大就表示湿路面上的制动性能越好。
(干路操纵稳定性能)
在测试车辆(1500cc、4WD中型轿车)上装设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各轮胎,使测试车辆在干路面上行驶,对加速/制动/转弯/变道的感官评价点进行了指数化。数值越大就表示干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越好。
(耐偏磨耗性)
在测试车辆(1500cc、4WD中型轿车)上装设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各轮胎,使测试车辆在干路面上行驶12000Km后,对胎面胶的车辆内侧区域Ri的最大磨耗部分的磨耗量和车辆外侧区域Ro的最大磨耗部分的磨耗量进行了测定。并且,算出车辆内侧区域Ri和车辆外侧区域Ro的最大磨耗部分的磨耗量的差的倒数,换算成以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大就表示耐偏磨耗性越优异。
(表1)
此外,在表1中,平面刀槽花纹的比率是平面刀槽花纹9的表面长度的总和相对于在陆部50a、50c、50e、50f上设置的全部的刀槽花纹7、8、9的表面长度的总和的比率。立体刀槽花纹的比率是立体刀槽花纹7、8的表面长度的总和与在陆部50a、50c、50e、50f上设置的全部的刀槽花纹7、8、9的表面长度的总和的比率。内侧居间陆部50c、内侧胎肩陆部50f、外侧居间陆部50a及外侧胎肩陆部50e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比率,是相对于设置在各陆部上的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的总和的比率。
结果如表1所示,与未设置立体刀槽花纹7、8而仅设置有平面刀槽花纹9的比较例1、未设置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而设置有平面刀槽花纹9及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的比较例2及3、未设置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而设置有平面刀槽花纹9及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的比较例4及5相比,在实施例1~7中,在位于车辆内侧区域Ri的内侧居间陆部50c及内侧胎肩陆部50f,相较于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更多地设置有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在位于车辆外侧区域Ro的外侧居间陆部5a及外侧胎肩陆部50e,相较于第一立体刀槽花纹7,更多地设置有第二立体刀槽花纹8,因此能够抑制发生于车辆内侧区域的偏磨耗,并使湿路性能和干路操纵稳定性能提高。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面胶,
所述胎面胶具备:在车辆上装设时配置于内侧的车辆内侧区域、在车辆上装设时配置于外侧的车辆外侧区域、多个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多个第二立体刀槽花纹,
关于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其刀槽花纹宽度设定为在刀槽花纹深度方向上一定,从与刀槽花纹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其具备向刀槽花纹宽度方向折弯的形状的刀槽花纹壁面,
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在所述胎面胶的内部具备比所述胎面胶的表面上的刀槽花纹宽度宽的刀槽花纹宽度的宽幅部,
设置于所述车辆内侧区域的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比设置于所述车辆内侧区域的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更长,
设置于所述车辆外侧区域的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比设置于所述车辆外侧区域的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更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胶在所述车辆内侧区域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主槽、以及在所述主槽之间形成并设置有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及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多个陆部,
关于设置于所述车辆内侧区域的所述陆部,越是接近接地端的所述陆部,由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相对于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与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之和的比构成的第一比率就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胶在所述车辆外侧区域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主槽、以及在所述主槽之间形成并设置有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和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多个陆部,
关于设置于所述车辆外侧区域的所述陆部,越是接近接地端的所述陆部,由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相对于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与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之和的比构成的第二比率就越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胶在所述车辆外侧区域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条主槽、以及在所述主槽之间形成并设置有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和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多个陆部,
关于设置于所述车辆外侧区域的所述陆部,越是接近接地端的所述陆部,由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相对于所述第一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与所述第二立体刀槽花纹的表面长度总和之和的比构成的第二比率就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车辆内侧区域的所述陆部,使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所述陆部的所述第一比率的差处于5~15%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车辆外侧区域的所述陆部,使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所述陆部的所述第二比率的差处于5~15%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外侧区域的所述胎面胶的橡胶硬度比所述车辆内侧区域的所述胎面胶的橡胶硬度更大。
CN201610964943.5A 2015-11-05 2016-11-04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7031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7871 2015-11-05
JP2015217871A JP6646407B2 (ja) 2015-11-05 2015-11-0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1301A true CN107031301A (zh) 2017-08-11
CN107031301B CN107031301B (zh) 2018-12-18

Family

ID=58667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64943.5A Active CN107031301B (zh) 2015-11-05 2016-11-04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20655B2 (zh)
JP (1) JP6646407B2 (zh)
CN (1) CN1070313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9988B2 (ja) * 2017-06-15 2021-01-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EP3842262B1 (en) * 2018-09-19 2024-01-1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JP7115248B2 (ja) * 2018-11-26 2022-08-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8706B1 (ja) * 2020-03-04 2021-06-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02022210004A1 (de) * 2022-09-22 2024-03-28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6769A (zh) * 2004-01-09 2005-07-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07008303A (ja) * 2005-06-30 2007-01-1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30081744A1 (en) * 2011-10-04 2013-04-0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4768774A (zh) * 2012-11-07 2015-07-0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0235B2 (ja) * 2006-11-27 2010-02-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18148B2 (ja) 2007-05-29 2009-08-1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04922B2 (ja) 2007-08-24 2010-01-2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61783B2 (ja) 2007-09-26 2013-08-1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80035A (ja) * 2008-05-21 2009-1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0584B2 (ja) * 2011-10-04 2014-03-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0583B2 (ja) 2011-10-04 2014-03-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75580B2 (ja) * 2011-12-21 2015-02-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89329B2 (ja) * 2014-09-29 2018-03-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6769A (zh) * 2004-01-09 2005-07-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07008303A (ja) * 2005-06-30 2007-01-1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30081744A1 (en) * 2011-10-04 2013-04-0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4768774A (zh) * 2012-11-07 2015-07-0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87860A (ja) 2017-05-25
JP6646407B2 (ja) 2020-02-14
CN107031301B (zh) 2018-12-18
US20170129287A1 (en) 2017-05-11
US10220655B2 (en)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50556B (zh) 充气轮胎
CN105172478B (zh) 充气轮胎
US10173472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5764709B (zh) 充气轮胎
CN107053959B (zh) 充气轮胎
JP64360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6761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85580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7031301B (zh) 充气轮胎
WO2013133049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23382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25274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858560A (zh) 充气轮胎
CN107074034A (zh) 充气轮胎
CN102774241B (zh) 充气轮胎
JP544058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414965A (zh) 充气轮胎
WO2018131475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05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5678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25568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017543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197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440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8547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