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1296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31296A
CN107031296A CN201611055282.0A CN201611055282A CN107031296A CN 107031296 A CN107031296 A CN 107031296A CN 201611055282 A CN201611055282 A CN 201611055282A CN 107031296 A CN107031296 A CN 107031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onvex portion
sidepiece
width direction
inter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552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31296B (zh
Inventor
桒野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31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31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60C2011/1361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with protrusions extending from the groove bott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提高凸部的爆裂耐久性,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解决手段:充气轮胎(10)在胎侧部(14)的轮胎径向外端侧的胎肩加强部(28)具备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凸部(30)。第一凸部(30)具备: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本体(32);在凸部本体(32)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第一侧部(40);在第一侧部(40)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第二侧部(45)。凸部本体(32)具有沿着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延伸的主面(33),第一侧部(40)具有相对于主面(33)空开第一间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台阶面(41),第二侧部(45)具有相对于主面(33)空开与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台阶面(46)。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Sidewall)的胎面部侧即胎肩加强部上形成有凸部。凸部从胎面部侧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设置有多个。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743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胎肩加强部的形成有凸部的部分由于橡胶体积大,会在轮胎的使用中由于反复发生压缩、变形而积存热,有时会在凸部发生热损坏(龟裂、破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对胎肩加强部的表面与凸部的位于轮胎周向的面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提高了凸部的散热性(爆裂耐久性(ブロー耐久性))。但是,专利文献1的凸部由于设计的自由度低,难以形成设计性良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高凸部的爆裂耐久性、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胎侧部,其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第一凸部,其设置于所述胎侧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外端侧的胎肩加强部,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凸部具备:本体,其从所述胎肩加强部的表面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具有沿着所述胎肩加强部的所述表面延伸的主面;第一侧部,其在所述本体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第一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台阶面;第二侧部,其在所述第一侧部的所述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与所述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台阶面。
在该充气轮胎的第一凸部形成有突出量不同的三个部分。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凸部的总高度,并减小第一凸部整体的橡胶体积,从而在使用时能够抑制在第一凸部积存热的情况。另外,能够扩展第一凸部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凸部的散热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凸部的爆裂耐久性。而且,由于光的照射,会在第一凸部的周围产生阴影,该阴影产生于第一凸部的全部各部分的边界。因此,能够在第一凸部产生与比实际的总高度更高的凸部同样的阴影的浓淡,因此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
以使所述第二台阶面位于所述主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间隔及所述第二间隔。根据该方式,总高度最低的第一侧部位于总高度最高的本体的旁边,总高度比第一侧部更高的第二侧部位于该第一侧部的旁边。因此,能够使形成于本体旁边的台阶增大,能够产生浓的阴影。另外,第一侧部成为被总高度较高的本体和第二侧部夹持的所谓槽状。因此,能够利用产生于第一侧部的阴影,使本体的总高度看起来比实际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
所述本体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第一侧部包围。另外,在所述本体的所述轮胎周向两侧,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另外,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相对于所述胎肩加强部的表面,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根据这些方式,能够切实地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
在所述主面的外周部,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框缘部。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扩展第一凸部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凸部的散热性。另外,能够利用框缘部使本体的形状明显,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
在所述胎肩加强部上,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凸部空开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周向上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的所述轮胎周向的尺寸即宽度及所述轮胎径向的尺寸即高度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第一凸部不同。根据该方式,在胎肩加强部形成两种不同的凸部,因此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凸部相比,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突出量小。根据该方式,由于存在突出量小的第二凸部,能够使突出量大的第一凸部明显,因此能够切实地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形成于胎肩加强部的第一凸部形成有突出量不同的三个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凸部积存热的情况,并且提高第一凸部的散热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凸部的爆裂耐久性。另外,由于在第一凸部的各部分的边界产生阴影,因此能够提高充气轮胎的设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立体图。
图2是充气轮胎的截面图。
图3是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4是第一凸部的截面图。
图5是第二凸部的截面图。
图6是图2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轮胎;12…胎面部;14…胎侧部;16…胎圈部;18…环状肋条;20…主槽;22…横槽;24…胎块;24A…胎肩块;26…刀槽花纹;28…胎肩加强部;28a…表面;30…第一凸部;32…凸部本体;33…主面;34…头部;35…延伸部;36…框缘部;37…外侧壁;40…第一侧部;41…第一台阶面;42…连接部;45…第二侧部;46…第二台阶面;47…内侧壁;50…第二凸部;51…侧缘部;52…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至图5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简称为“轮胎”)10。如图1及图2所示,轮胎10具备已设定的胎面花纹的胎面部12。在胎面部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端形成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胎侧部14、14。在胎侧部14的轮胎径向内端形成有配置于胎轮(tirewheel)的胎圈部16。在胎面部12和胎侧部14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环状肋条18。在构成轮胎10的橡胶的内部分别配置有未图示的带束(belt)、胎体及胎圈钢丝。
在胎面部12形成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多个主槽20、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槽22。在胎面部12上,通过主槽20和横槽22形成了多个胎块24。在这些胎块24上设置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刀槽花纹26(参照图3)。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的胎块24A称为胎肩块。另外,将胎侧部14的轮胎径向外端侧、具体而言是从胎肩块24A的接地端A起到胎侧部14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的位置B的区域称为胎肩加强部28。
一并参照图3可见,在胎肩加强部28上沿轮胎周向空开间隔、交替地形成有从表面(基准面)28a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两种凸部30、50。这些凸部30、50以从胎肩块24A的外侧端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凸部30、50具备:对胎肩块24A和胎侧部14的刚性进行补充的作用,以及在车辆越野行驶时与岩石等障碍物接触而产生牵引力的作用。
第一凸部30和第二凸部50以轮胎周向的尺寸即宽度W1、W2不同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一凸部30和第二凸部50以轮胎径向的尺寸即高度T1、T2也不同的方式形成。此外,参照图4及图5可见,第一凸部30和第二凸部50以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突出量P1、P2也不同的方式形成。
(第一凸部的具体情况)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凸部30以大致呈T字形状的凸部本体32为中心,在该凸部本体32的轮胎周向两侧,依次邻接配置有第一侧部40和第二侧部45。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围凸部本体3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有第一侧部40、40,在这些第一侧部40、40的轮胎周向外侧分别配置有第二侧部45、45。
凸部本体32具备相对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空开间隔P1a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主面33。第一侧部40具备相对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空开间隔P1b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台阶面41。第二侧部45具备相对于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空开与第一台阶面41不同的间隔P1c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台阶面46。各面33、41、46沿着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延伸。
第一台阶面41相对于主面33空开第一间隔P1a-P1b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第二台阶面46相对于主面33空开第二间隔P1a-P1c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以使第二台阶面46位于主面33与第一台阶面41之间的方式,将第二间隔P1a-P1c设定为比第一间隔P1a-P1b小。即,在第一凸部30,将总高度最高的凸部本体32和总高度最低的第一侧部40在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
具体而言,凸部本体32是由头部34和延伸部35构成的大致呈T字状的设计(design)突起。头部34呈在轮胎周向上扩展的大致为倒梯形的形状,形成于胎肩块24A的外侧端面。延伸部35形成为横宽从头部34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逐渐变窄的梯形形状。另外,在主面33的外周部还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框缘部36(锯痕(saw cut)台阶)。该框缘部36是以包围主面33的外周部的方式突出的凸条。
第一侧部40从头部34起超越延伸部35的轮胎径向内端而延伸。第一侧部40呈槽状,由位于凸部本体32的轮胎周向外侧的外侧壁37、位于第二侧部45的轮胎周向内侧的内侧壁47以及第一台阶面41划定。外侧壁37与内侧壁47大致平行地延伸。位于凸部本体32两侧的一对第一侧部40、40通过延伸部35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连接部42连接起来。连接部42由一对第二侧部45、45的内侧壁47、47和第一台阶面41划定。凸部本体32的外周部被一对第一侧部40、40和连接部42大致呈U字状地包围。
与第一侧部40同样地,第二侧部45从头部34起超越延伸部35的轮胎径向内端而延伸。具体而言,第二侧部45以从与凸部本体32的轮胎径向外端相同的位置起延伸到与连接部42的轮胎径向内端相同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第二侧部45的轮胎周向的宽度形成为比第一侧部40的轮胎周向的宽度更大。
与凸部本体32从表面28a突出的量相当的间隔P1a,设定在2mm以上5mm以下的范围,优选设定在3mm以上4mm以下的范围。这是因为:若将凸部本体32的间隔P1a设定为比5mm大,则凸部本体32的壁厚会变厚,因此在使用中会在凸部本体32积存热,有可能在凸部本体32发生热损坏。另外,将凸部本体32的间隔P1a设定为比5mm大的第一凸部30,即便不设置第一侧部40、第二侧部45,也能够充分确保设计上的美观性。另外,原因还在于:若将凸部本体32的间隔P1a设定为比2mm小,则第一凸部30的壁厚会过薄,因此对胎侧部14及胎肩块24A的刚性补充不足,第一凸部30会缺乏设计上的美观性。
按照这样的范围形成的凸部本体32,单独而言未必可说是美观性良好。因此,与形成于凸部本体32的框缘部36突出的量相当的间隔P1-P1a,设定在0.5mm以上1.5mm以下的范围,优选设定为1.0mm。形成有该框缘部36的凸部本体32能够使形状(缘)明显,因此能够提高凸部本体32(第一凸部30)的外观性。
另外,与在凸部本体32的旁边邻接的第一侧部40从表面28a突出的量相当的间隔P1b,设定在0.5mm以上3.5mm以下的范围,优选设定在1mm以上3mm以下的范围。若这样设定第一侧部40,则能够将凸部本体32的外侧壁37的总高度(主面33与第一台阶面41的差)最大设定为6mm。此外,与第二侧部45从表面28a突出的量相当的间隔P1c,设定为间隔P1a的范围内的数值和间隔P1b的范围内的数值的大致中间。另外,如图6所示,若与形成于胎肩加强部28的环状肋条18从表面28a突出的量P3进行比较,则凸部本体32的间隔P1a为突出量P3以上,第一侧部40及第二侧部45的间隔P1b、P1c比突出量P3大。
这样,在第一凸部30形成有突出量不同的三个部分32、40、45,因此会由于光的照射在它们的边界产生阴影。而且,总高度最低的第一侧部40位于总高度最高的凸部本体32的旁边,因此能够使形成于凸部本体32旁边的台阶增大。另外,第一侧部40形成为被凸部本体32和第二侧部45夹持的槽状。因此,能够利用由凸部本体32自身所形成的阴影和产生于第一侧部40即槽的阴影,在凸部本体32的旁边产生较浓的阴影。其结果是,能够使凸部本体32的总高度看起来比实际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轮胎10的设计性。换言之,即不必为了提高设计性(美观性)而使第一凸部30(凸部本体32)的突出量过度增大。
另外,能够利用三个部分32、40、45确保第一凸部30的总高度(P1a),并减小第一凸部30整体的橡胶体积。因此,不但在使用时能够抑制在第一凸部30积存热,而且还能够扩展第一凸部30的表面积,提高散热性。另外,在凸部本体32的外周部设置有框缘部36,利用该框缘部36能够进一步扩展第一凸部30的表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凸部30的散热性。其结果是,由于能够提高第一凸部30的爆裂耐久性,因此能够防止在第一凸部30发生热损坏的情况。
(第二凸部的具体情况)
如图3及图5所示,第二凸部50以从相对于形成有第一凸部30的胎肩块24A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胎肩块24A起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该第二凸部50形成为轮胎周向的横宽从轮胎径向外端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逐渐变窄的梯形形状。另外,第二凸部50形成为截面呈从轮胎周向两侧的侧缘部51、51朝向轮胎周向中央的顶部52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状。
一并参照图4及图6可见,第二凸部50的顶部52从表面28a突出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突出量P2形成为比凸部本体32的突出量P1a更小,也比环状肋条18的突出量P3更小。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量P2设定为与第二侧部45的突出量P1c大致相同。另外,第二凸部50的轮胎周向的最大宽度W2形成为比第一凸部30的最大宽度W1更窄。此外,第二凸部50的轮胎径向的高度T2形成为比第一凸部30的高度T1更低。
这样,在胎肩加强部28形成有横宽W1、W2及总高度T1、T2不同的两种凸部30、50,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0的设计性。而且,在横宽W1、W2及总高度T1、T2较大的第一凸部30,形成有总高度P1a~P1c不同的三个部分32、40、45。因此,由于存在简单形状的第二凸部50,能够使形状复杂、形成阴影浓淡的第一凸部30明显。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爆裂耐久性,并切实地提高轮胎10的设计性。另外,各凸部30、50对于轮胎10的牵引性能的提高是有效的。而且,能够利用各凸部30、50对轮胎10的挠曲(变形)大的部位、例如胎侧部14的最大宽度部分、胎肩块24A的刚性进行补充。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0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为了对轮胎10的挠曲最大的胎侧部14的刚性进行补充,凸部30、50也可以设置为从环状肋条18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另外,为了使凸部本体32更加明显,第一侧部40的第一台阶面41也可以位于比胎肩加强部28的表面28a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另外,虽然在胎肩加强部28设置了两种凸部30、50,但是也可以仅设置第一凸部30,此外也可以设置三种以上的凸部。另外,第一凸部30和第二凸部50可以是轮胎周向的宽度及轮胎径向的高度两方都不同,也可以是仅其中一方不同。
另外,虽然是在最大的突出量P1a的凸部本体32的旁边配置了最小的突出量P1b的第一侧部40,但是也可以使第二侧部45的突出量P1c比第一侧部40的突出量P1b更低。另外,虽然是在凸部本体32的轮胎周向两侧分别配置了第一侧部40和第二侧部45,但是也可以仅在凸部本体32的轮胎周向的一侧配置第一侧部40和第二侧部45。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
胎侧部,其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在轮胎径向上延伸;
第一凸部,其设置于所述胎侧部的所述轮胎径向外端侧的胎肩加强部,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一凸部具备:
本体,其从所述胎肩加强部的表面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具有沿着所述胎肩加强部的所述表面延伸的主面;
第一侧部,其在所述本体的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第一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一台阶面;
第二侧部,其在所述第一侧部的所述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具有相对于所述主面空开与所述第一间隔不同的第二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台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以使所述第二台阶面位于所述主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间隔及所述第二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第一侧部包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的所述轮胎周向两侧,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第二台阶面相对于所述胎肩加强部的表面,位于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面的外周部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框缘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肩加强部上,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凸部空开间隔位于所述轮胎周向上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的所述轮胎周向的尺寸即宽度及所述轮胎径向的尺寸即高度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第一凸部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凸部相比,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突出量小。
CN201611055282.0A 2015-12-15 2016-11-25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70312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3931A JP6652823B2 (ja) 2015-12-15 2015-12-15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243931 2015-1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1296A true CN107031296A (zh) 2017-08-11
CN107031296B CN107031296B (zh) 2020-01-21

Family

ID=59018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55282.0A Active CN107031296B (zh) 2015-12-15 2016-11-2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2575B2 (zh)
JP (1) JP6652823B2 (zh)
CN (1) CN107031296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1438A (zh) * 2017-08-31 2019-03-0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664689A (zh) * 2017-10-13 2019-04-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001302A (zh) * 2017-12-26 2019-07-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71249A (zh) * 2018-02-21 2019-08-2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352818A (zh) * 2021-06-01 2021-09-07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越野赛用充气轮胎
CN115246289A (zh) * 2021-04-26 2022-10-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951776B2 (en) 2018-09-14 2024-04-0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1781B2 (ja) * 2017-12-25 2023-01-10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90578B2 (ja) 2017-12-25 2022-01-1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31185B2 (ja) * 2018-08-02 2022-09-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54637A (ja) * 2021-10-04 2023-04-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46946A (en) * 1978-05-25 1981-01-27 Stinaff Girdwood L Fender cleaning tire component
JPH11291718A (ja) * 1998-04-03 1999-10-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533007B1 (en) * 2000-03-02 2003-03-18 Mcmannis Lee A. Tire having sidewall extensions at opposite ends of each tread element
CN1575965A (zh) * 2003-07-01 2005-02-09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伪装或者其它多色图案的轮胎及制造方法
USD556672S1 (en) * 2007-01-29 2007-12-0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US20100288409A1 (en) * 2009-05-18 2010-11-1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06109A (ja) * 1986-10-24 1988-05-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067208A (ja) * 1996-08-28 1998-03-10 Bridgestone Corp サイドウオールに文字、数字、記号または図形などの浮き出しマーク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108289B1 (ko) 2007-03-12 2012-01-25 가부시키가이샤 브리지스톤 공기입 타이어
JP5346600B2 (ja) * 2009-01-19 2013-11-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529998B1 (ja) * 2013-04-24 2014-06-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46946A (en) * 1978-05-25 1981-01-27 Stinaff Girdwood L Fender cleaning tire component
JPH11291718A (ja) * 1998-04-03 1999-10-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533007B1 (en) * 2000-03-02 2003-03-18 Mcmannis Lee A. Tire having sidewall extensions at opposite ends of each tread element
CN1575965A (zh) * 2003-07-01 2005-02-09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伪装或者其它多色图案的轮胎及制造方法
USD556672S1 (en) * 2007-01-29 2007-12-0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US20100288409A1 (en) * 2009-05-18 2010-11-1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1438A (zh) * 2017-08-31 2019-03-05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260696B2 (en) 2017-08-31 2022-03-01 Toyo Tir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CN109664689A (zh) * 2017-10-13 2019-04-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001302A (zh) * 2017-12-26 2019-07-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465452B2 (en) 2017-12-26 2022-10-11 Toyo Tir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CN110171249A (zh) * 2018-02-21 2019-08-2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1951776B2 (en) 2018-09-14 2024-04-0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5246289A (zh) * 2021-04-26 2022-10-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246289B (zh) * 2021-04-26 2024-03-0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352818A (zh) * 2021-06-01 2021-09-07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越野赛用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52575B2 (en) 2019-04-09
US20170166013A1 (en) 2017-06-15
JP2017109543A (ja) 2017-06-22
CN107031296B (zh) 2020-01-21
JP6652823B2 (ja) 2020-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1296A (zh) 充气轮胎
CN104786745B (zh) 施工车辆用充气轮胎
JP414533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415599B (zh) 一种简化工艺舒适安全的缺气保用轮胎
JP5702433B2 (ja) タイヤ成型用金型およびタイヤ
JP5905673B2 (ja) タイヤ
JPWO2003055700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977230B1 (en) Tire
JP2006188215A (ja) 改良されたタイバーを備えた空気タイヤ、タイヤ製造方法、および金型
CN107074029B (zh) 充气轮胎
US8833412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6540686A (ja) サイプを有する湾曲ブロックを備えたトレッドバンド
CN109562652B (zh) 重型卡车轮胎胎面和重型卡车轮胎
KR101541593B1 (ko) 공기입 래디얼 타이어
CN109421438B (zh) 充气轮胎
CN107074030B (zh) 车辆充气轮胎
JP2015168274A (ja) タイヤ
JP201809007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621704B (zh) 充气轮胎
JP708542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006460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20140073332A (ko) 차량용 공기입 타이어
JP5860949B2 (ja) タイヤ成型用金型およびタイヤ
JP202109125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467687B1 (ko) 공기입 래디얼 타이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