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17814B -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7814B
CN106917814B CN201510990144.0A CN201510990144A CN106917814B CN 106917814 B CN106917814 B CN 106917814B CN 201510990144 A CN201510990144 A CN 201510990144A CN 106917814 B CN106917814 B CN 1069178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ng shaft
gear rotating
shafts
rotating shaf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901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7814A (zh
Inventor
范小利
马雷
左常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9014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178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17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7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7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7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其中,转轴包括:多个齿轮转轴,相邻齿轮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转轴上的轮齿啮合在一起,用于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所述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多个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齿轮状转轴。

Description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的转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在电子设备领域已经提出柔性屏设备的概念,也就是电子设备具有一个柔性屏幕,这种柔性屏幕会提升用户的手感,且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因此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基于其可完全、柔韧性佳的特性,其耐用程度也大大高于传统屏幕,降低设备意外损伤的概率。
由于柔性屏幕的柔韧性很好,所以可以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面积大大增加,方便用户使用。然而,显示区域面积的增大会增加设备的体积,所以需要设计合适的转轴,使得柔性屏设备可以折叠,以减小设备的体积,方便携带。
然而,目前还未有任何关于柔性屏设备转轴的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包括:
多个齿轮转轴,相邻齿轮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转轴上的轮齿啮合在一起,用于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所述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多个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齿轮状转轴。
上述方案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件包含第一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齿轮转轴的轴心位置,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包括可弯曲部,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一结构齿轮转轴;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所述转轴包含第一齿轮转轴链及第二齿轮转轴链;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还包括传动部,所述多个连接部件还包含第二连接部件;所述传动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二结构齿轮转轴;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为单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在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每个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且设置在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上的每个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上;
所述传动部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所述传动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传动部端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与位于可弯曲部端部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
上述方案中,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奇数个;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传动部两端具有相同的转动方向。
上述方案中,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偶数个;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传动部两端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柔性屏;
转轴;
所述柔性屏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转轴通过所述壳体的刚性部件与所述壳体固定;
所述转轴包括:
多个齿轮转轴,相邻齿轮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转轴上的轮齿啮合在一起,用于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所述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多个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齿轮状转轴。
上述方案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件包含第一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齿轮转轴的轴心位置,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包括可弯曲部,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一结构齿轮转轴;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所述转轴包含第一齿轮转轴链及第二齿轮转轴链;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还包括传动部,所述多个连接部件还包含第二连接部件;所述传动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二结构齿轮转轴;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为单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在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每个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且设置在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上的每个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上;
所述传动部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所述传动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传动部端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与位于可弯曲部端部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
上述方案中,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奇数个;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传动部两端具有相同的转动方向。
上述方案中,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偶数个;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传动部两端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包括间隔设置的弯曲部和传动部,转轴两端的弯曲部的外端分别连接支撑部件,转轴弯曲状态下,支撑部件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使得两个支撑部件和至少一个传动部平行;
或者,所述转轴包括间隔的弯曲部和传动部、以及间隔弯曲部的支撑部件,转轴两端的弯曲部的外端分别连接支撑部件,转轴弯曲状态下,与弯曲部外端连接的两个支撑部件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使得三个支撑部件和至少一个传动部平行。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包括间隔设置的弯曲部和传动部,转轴两端的弯曲部的外端分别连接支撑部件,转轴弯曲状态下,支撑部件向相同的方向弯曲,使得两个支撑部件和至少一个传动部平行。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至少一组转轴。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的中性层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中性层重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轴及电子设备,转轴包括多个齿轮转轴,相邻齿轮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转轴上的轮齿啮合在一起,并用多个连接部件连接所述齿轮状转轴,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所述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通过多个齿轮转轴和连接部件的组合,形成可以弯曲的转轴,进而当转轴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中时,可以使柔性屏电子设备折叠,从而减小了设备的体积,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在附图(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可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不同字母后缀的相似附图标记可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示例。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弯曲后的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处于伸直状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弯曲过程中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弯曲过程中另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部件形状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连接后的第一连接部件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弯曲后的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处于伸直状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弯曲过程中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弯曲过程中另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弯曲过程中第三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弯曲过程中第四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弯曲后的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处于伸直状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弯曲过程中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弯曲过程中另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弯曲过程中第三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弯曲过程中第四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弯曲过程中第五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弯曲后的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处于伸直状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弯曲过程中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弯曲过程中另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弯曲过程中第三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弯曲后的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处于伸直状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五弯曲过程中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弯曲过程中另一种形态的转轴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折叠后的一种电子设备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折叠后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折叠后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折叠后的第四种电子设备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六处于伸直状态的电子设备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轴包括:
多个齿轮转轴,相邻齿轮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转轴上的轮齿啮合在一起,用于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所述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多个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齿轮状转轴。
另外,所述多个连接部件包含第一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齿轮转轴的轴心位置,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所述转轴的弯曲状态,比如C型结构、Z型结构、G型结构等。根据设计的所述转轴的弯曲状态,所述转轴需要包括可弯曲部,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一结构齿轮转轴;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所述转轴包含第一齿轮转轴链及第二齿轮转轴链;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进一步地,根据设计的所述转轴的弯曲状态,所述转轴还可以包括传动部,所述多个连接部件还包含第二连接部件;所述传动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二结构齿轮转轴;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为单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在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每个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且设置在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上的每个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上;
所述传动部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所述传动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传动部端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与位于可弯曲部端部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
其中,可以通过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来控制传动部两端的转动方向,以达到设计的所述转轴的弯曲状态。
具体地,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奇数个;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传动部两端具有相同的转动方向。
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偶数个;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传动部两端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
实际应用时,通过多个齿轮转轴和连接部件的组合,形成可以弯曲的转轴,而该转轴可以用在柔性屏电子设备中。当需要柔性屏电子设备时,可以对转轴施加一个外力,从而使柔性屏电子设备处于伸直状态,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具有大面积的显示区域进行相应的操作;当不使用柔性屏电子设备时,可以对转轴施加一个外力,以便对柔性屏电子设备进行折叠,从而使柔性屏电子设备处于弯曲状态,这样,可以减小柔性屏电子设备的体积,从而方便收纳和携带。
另外,通过齿轮转轴之间的啮合传动,可以实现对柔性屏电子设备的精确定位。
下面结合不同的实施例对转轴和电子设备可实施的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如图1所示,该转轴包括:
可弯曲部10,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齿轮转轴为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更具体点讲,所述转轴包含第一齿轮转轴链12及第二齿轮转轴链13;其中,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12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13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还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即所述转轴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转轴处于伸直状态,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所述多个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从而使所述转轴开始弯曲如图4所示,随着啮合传动的继续进行,会使所述转轴产生如图5所示的弯曲,随着啮合传动的进一步进行,所述转轴会弯曲至如图1所示最终的状态。
当然,当所述转轴处于图1所示的弯曲状态时,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转轴可以按照图4、5的逆过程,最终呈现如图3所示的伸直状态。
其中,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12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13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从而使所述转轴最终呈现C型结构的弯曲状态,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所述转轴保持在C型结构的弯曲状态。
这里,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12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13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齿轮交错设置,因此当第一齿轮转轴链12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二齿轮转轴链13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一齿轮转轴链11,同理,第二齿轮转轴链13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一齿轮转轴链12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二齿轮转轴链13,从而达到整个所述弯曲部的共同运动,进而使的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这里,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设置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各轴心中,所以它的形状一般是如图6所示柱体。
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很多工艺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比如:
第一种方式,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外壁设置螺纹,并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轴心内也设置相应的螺纹,通过螺母、螺帽的方式产生摩擦力;
第二种方式,增大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直径,接近或略大于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轴心孔的直径,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转动过程中产生摩擦力。
其中,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整个转轴上,只让处于适当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起到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只要能够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即可。
另外,还可以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转轴位置设置一个弹簧片,通过弹簧片来协助所述第一连接部14,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转轴的一体性(整体性),避免由于非人为因素出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脱落的情况,如图7所示,可以将多个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起来。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转轴设计的需要,确定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个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如图8所示,该转轴包括:间隔设置的弯曲部10和传动部20;转轴两端的弯曲部的外端分别连接支撑部件,所述转轴弯曲状态下,支撑部件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使得两个支撑部件和至少一个传动部平行;
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齿轮转轴为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所述传动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为单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其中,所述可弯曲部10包括:第一齿轮转轴链及第二齿轮转轴链;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第一连接部件连接14;
在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每个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且设置在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上的每个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二连接部件的目的是:当啮合位置发生变化时,使得第一传动部201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上;
所述传动部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所述传动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传动部端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与位于可弯曲部端部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还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即所述转轴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其中,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每个弯曲部两条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
具体地,所述转轴包括:
第一弯曲部101;
第二弯曲部102;
第三弯曲部103;
第一传动部201;所述第一传动部201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偶数个;
第二传动部202,所述第二传动部202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偶数个;
带有轮齿的第一支撑部件151;带有轮齿的第二支撑部件152;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52的长度不相同;
所述第一弯曲部101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1带有齿轮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一弯曲部101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传动部201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201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02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二弯曲部102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传动部202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第二传动部202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三弯曲部103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第三弯曲部103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52带有齿轮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这里,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52的长度不相同;一般来讲,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1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52的长度,如此,当转轴弯曲后,才能形成一个标准的G型。这样设计的原因是:避免在弯曲过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5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52产生干涉问题。
如图10所示,所述转轴处于伸直状态,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从而使所述转轴开始弯曲,如图11所示;随着啮合传动的继续进行,会使所述转轴产生如图12所示的弯曲,随着啮合传动的进一步进行,会使所述转轴产生如图13所示的弯曲,随着啮合传动的继续进行,所述转轴会弯曲至如图14所示的弯曲;最终,所述转轴会弯曲至如图8所示的最终状态。
当然,当所述转轴处于图8所示的弯曲状态时,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转轴可以按照图11-14的逆过程,最终呈现如图10所示的伸直状态。
其中,在传动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每个弯曲部两条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第一传动部201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并通过偶数个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使得第一传动部201两端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第二传动部202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并通过偶数个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使得第二传动部202两端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从而使所述转轴最终呈现G型结构的弯曲状态,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和/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所述转轴保持在G型结构的弯曲状态。
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每个弯曲部中,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齿轮交错设置,因此当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二齿轮转轴链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一齿轮转轴链,同理,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一齿轮转轴链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二齿轮转轴链,从而达到整个所述弯曲部的共同运动,进而使的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这里,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设置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各轴心中,所以它的形状一般是如图6所示柱体。
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很多工艺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比如:
第一种方式,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外壁设置螺纹,并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内也设置相应的螺纹,通过螺母、螺帽的方式产生摩擦力;
第二种方式,增大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直径,接近或略大于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孔的直径,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转动过程中产生摩擦力。
其中,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整个转轴上,只让处于适当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起到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只要能够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即可。
另外,还可以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转轴位置设置一个弹簧片,通过弹簧片来协助所述第一连接部14,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转轴设计的需要,确定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及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如图15所示,该转轴包括:间隔设置的弯曲部和传动部;转轴两端的弯曲部的外端分别连接支撑部件,所述转轴弯曲状态下,支撑部件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使得三个支撑部件和至少一个传动部平行;
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齿轮转轴为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所述传动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为单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其中,所述可弯曲部包括:第一齿轮转轴链及第二齿轮转轴链;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第一连接部件连接14;
在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每个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且设置在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上的每个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二连接部件的目的是:当啮合位置发生变化时,使得第一传动部201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上;
所述传动部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所述传动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传动部端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与位于可弯曲部端部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还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即所述转轴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其中,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每个弯曲部两条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
具体地,所述转轴包括:
第四弯曲部104;
第五弯曲部105;
第六弯曲部106;
第三传动部203;所述第三传动部203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为偶数个;
带有轮齿的第三支撑部件153;带有轮齿的第四支撑部件154;带有轮齿的第五支撑部件155;
所述第四弯曲部104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三支撑部件153带有齿轮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四弯曲部104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三传动部203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三传动部203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五弯曲部105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五弯曲部105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四支撑部件154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四支撑部件15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弯曲部106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六弯曲部10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部件155带有齿轮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如图16所示,所述转轴处于伸直状态,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从而使所述转轴开始弯曲,如图17所示;随着啮合传动的继续进行,会使所述转轴产生如图18所示的弯曲,随着啮合传动的进一步进行,会使所述转轴产生如图19所示的弯曲,随着啮合传动的继续进行,所述转轴会弯曲至如图20所示的弯曲;随着啮合传动的进一步进行,所述转轴会弯曲至如图21所示的弯曲;最终,所述转轴会弯曲至如图15所示的最终的状态。
当然,当所述转轴处于图15所示的弯曲状态时,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转轴可以按照图17-21的逆过程,最终呈现如图16所示的伸直状态。
其中,在传动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每个弯曲部两条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三传动部203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并通过偶数个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使得第三传动部203两端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从而使所述转轴最终呈现G型结构的弯曲状态,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和/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所述转轴保持在G型结构的弯曲状态。
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每个弯曲部中,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齿轮交错设置,因此当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二齿轮转轴链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一齿轮转轴链,同理,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一齿轮转轴链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二齿轮转轴链,从而达到整个所述弯曲部的共同运动,进而使的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这里,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设置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各轴心中,所以它的形状一般是如图6所示柱体。
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很多工艺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比如:
第一种方式,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外壁设置螺纹,并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内也设置相应的螺纹,通过螺母、螺帽的方式产生摩擦力;
第二种方式,增大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直径,接近或略大于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孔的直径,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转动过程中产生摩擦力。
其中,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整个转轴上,只让处于适当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起到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只要能够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即可。
另外,还可以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转轴位置设置一个弹簧片,通过弹簧片来协助所述第一连接部14,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转轴设计的需要,确定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及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如图22所示,该转轴包括:间隔设置的弯曲部和传动部,转轴两端的弯曲部的外端分别连接支撑部件,转轴弯曲状态下,支撑部件向相同的方向弯曲,使得两个支撑部件和至少一个传动部平行;
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齿轮转轴为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所述传动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为单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其中,所述可弯曲部包括:第一齿轮转轴链及第二齿轮转轴链;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第一连接部件连接14;
在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每个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且设置在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上的每个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二连接部件的目的是:当啮合位置发生变化时,使得第一传动部201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上;
所述传动部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所述传动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传动部端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与位于可弯曲部端部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还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即所述转轴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其中,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每个弯曲部两条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
具体地,所述转轴包括:
第七弯曲部107;
第八弯曲部108;
第四传动部204;所述第四传动部204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为奇数个;
带有轮齿的第六支撑部件156;带有轮齿的第七支撑部件157;
所述第七弯曲部107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六支撑部件156带有齿轮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七弯曲部107的另一个端部与第四传动部204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四传动部204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八弯曲部108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八弯曲部108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七支撑部件157带有齿轮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如图23所示,所述转轴处于伸直状态,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从而使所述转轴开始弯曲,如图24所示;随着啮合传动的继续进行,会使所述转轴产生如图25所示的弯曲,随着啮合传动的进一步进行,会使所述转轴产生如图26所示的弯曲;最终,所述转轴会弯曲至如图22所示的最终状态。
当然,当所述转轴处于图22所示的弯曲状态时,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转轴可以按照图24-26的逆过程,最终呈现如图23所示的伸直状态。
其中,在传动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每个弯曲部两条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第四传动部204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并通过奇数个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使得第四传动部204两端具有相同的转动方向,从而使所述转轴最终呈现Z型结构的弯曲状态,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和/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所述转轴保持在G型结构的弯曲状态。
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每个弯曲部中,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齿轮交错设置,因此当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二齿轮转轴链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一齿轮转轴链,同理,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一齿轮转轴链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二齿轮转轴链,从而达到整个所述弯曲部的共同运动,进而使的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这里,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设置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各轴心中,所以它的形状一般是如图6所示柱体。
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很多工艺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比如:
第一种方式,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外壁设置螺纹,并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内也设置相应的螺纹,通过螺母、螺帽的方式产生摩擦力;
第二种方式,增大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直径,接近或略大于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孔的直径,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转动过程中产生摩擦力。
其中,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整个转轴上,只让处于适当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起到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只要能够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即可。
另外,还可以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转轴位置设置一个弹簧片,通过弹簧片来协助所述第一连接部14,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转轴设计的需要,确定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及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如图27所示,该转轴包括:间隔设置的弯曲部和传动部,转轴两端的弯曲部的外端分别连接支撑部件,转轴弯曲状态下,支撑部件向相同的方向弯曲,使得两个支撑部件和至少一个传动部垂直;
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齿轮转轴为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所述传动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为单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其中,所述可弯曲部包括:第一齿轮转轴链及第二齿轮转轴链;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第一连接部件连接14;
在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每个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且设置在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上的每个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二连接部件的目的是:当啮合位置发生变化时,使得第一传动部201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上;
所述传动部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所述传动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传动部端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与位于可弯曲部端部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还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即所述转轴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其中,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每个弯曲部两条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
具体地,所述转轴包括:
第九弯曲部109;
第十弯曲部1010;
第十一弯曲部1011;
第十二弯曲部1012;
第十三弯曲部1013;
第五传动部205;所述第五传动部205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为偶数个;
第六传动部206;所述第六传动部206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为奇数个;
第七传动部207;所述第七传动部207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为奇数个;
第八传动部208;所述第八传动部208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为偶数个;
带有轮齿的第八支撑部件158;带有轮齿的第九支撑部件159;
所述第九弯曲部109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八支撑部件158带有齿轮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九弯曲部108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五传动部205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五传动部205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十弯曲部1010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十弯曲部1010的另一个端部与第六传动部206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六传动部206的另一个端部与第十一弯曲部1011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第十一弯曲部1011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七传动部207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所述第七传动部207另一个端部与第十二弯曲部1012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第十二弯曲部1012的另一个端部与第八传动部208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第八传动部208的一个端部与第十三弯曲部1013的一个端部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第十三弯曲部1013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九支撑部件159带有齿轮的一端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连接。
如图28所示,所述转轴处于伸直状态,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从而使所述转轴开始弯曲,如图29所示;随着啮合传动的继续进行,会使所述转轴产生如图30所示的弯曲;最终,所述转轴会弯曲至如图27所示的最终状态。
当然,当所述转轴处于图27所示的弯曲状态时,当向所述转轴施加一个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转轴可以按照图29-30的逆过程,最终呈现如图28所示的伸直状态。
其中,在传动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每个弯曲部两条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各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21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并通过偶数个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使得第五传动部205及第八传动部208两端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通过奇数个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使得第六传动部206及第七传动部207两端具有相同的转动方向从而使所述转轴最终呈现∑型结构的弯曲状态,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和/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所述转轴保持在∑型结构的弯曲状态。
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每个弯曲部中,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的齿轮交错设置,因此当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二齿轮转轴链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一齿轮转轴链,同理,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两个齿轮间的角度变化会带动第一齿轮转轴链中对应的一个齿轮相对于其临近的齿轮发生转动,并将这个转动传递回第二齿轮转轴链,从而达到整个所述弯曲部的共同运动,进而使的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这里,由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设置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各轴心中,所以它的形状一般是如图6所示柱体。
实际应用时,可以通过很多工艺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比如:
第一种方式,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外壁设置螺纹,并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内也设置相应的螺纹,通过螺母、螺帽的方式产生摩擦力;
第二种方式,增大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的直径,接近或略大于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轴心孔的直径,在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转动过程中产生摩擦力。
其中,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在整个转轴上,只让处于适当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14起到与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只要能够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即可。
另外,还可以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和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转轴位置设置一个弹簧片,通过弹簧片来协助所述第一连接部14,使所述转轴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转轴设计的需要,确定第一结构齿轮转轴11及第二结构齿轮转轴21的个数。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柔性屏;
转轴;
所述柔性屏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转轴通过所述壳体的刚性部件与所述壳体固定;
所述转轴包括:
多个齿轮转轴,相邻齿轮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转轴上的轮齿啮合在一起,用于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所述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
多个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齿轮状转轴。
其中,实际应用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转轴可以采用实施例一描述的转轴(C型转轴)。这种情况下,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如图31所示,由于转轴的作用,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外观呈现出C型外观。
所述电子设备的转轴也可以采用实施例二、三描述的转轴(G型转轴)。这种情况下,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如图32所示,由于转轴的作用,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外观呈现出G型外观。
所述电子设备的转轴还可以采用实施例四描述的转轴(Z型转轴)。这种情况下,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如图33所示,由于转轴的作用,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外观呈现出Z型外观。
当然,所述电子设备的转轴也可以采用实施例五描述的转轴(∑型转轴)。这种情况下,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如图34所示,由于转轴的作用,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外观呈现出∑型外观。
这里,实际应用时,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具有至少一组转轴。换句话说,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转轴可以有至少一组转轴。
当所述电子设备具有至少两组转轴时,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确定至少两组转轴的位置,比如位于均位于柔性屏的中间位置,或者均位于柔性屏的一侧,或者位于柔性屏的两侧。
这里,当所述电子设备具有至少两组转轴时,所述至少两组转轴中的两组转轴可以位于所述柔性屏的外侧,如此,能避免出现在所述电子设备的两端卷曲情况不相同的问题,从而使转轴、外壳、柔性屏之间能很好地折叠。
其中,如图35所示,当正视电子设备时,则所述柔性屏的两侧是指:柔性屏的上下两侧。
为了避免由于弯曲时内外径差异导致转轴在末端出现错位空缺,影响末端的卷曲状态,以使转轴、外壳、柔性屏之间能很好地折叠,可以使所述转轴的中性层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中性层重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
多个齿轮转轴,相邻齿轮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转轴上的轮齿啮合在一起,用于承受一外力后,通过啮合位置的变化使所述多个齿轮转轴中的每一个产生啮合传动,以使所述转轴弯曲至预设条件下的状态;所述转轴包括:弯曲部和传动部,所述弯曲部用于设置间隔和连接支撑部件;所述传动部与可弯曲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多个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齿轮转轴;
所述多个连接部件包含第一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齿轮转轴的轴心位置,连接位于所述传动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与位于可弯曲部的第一结构齿轮,用于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在与所述齿轮转轴的接触面产生摩擦力,以使所述转轴能够保持在所述弯曲过程中的任一状态;
所述转轴包括可弯曲部,所述可弯曲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所述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为双轮结构的齿轮转轴;所述转轴包含第一齿轮转轴链及第二齿轮转轴链;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中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交错的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所述传动部中的每一个所述齿轮转轴为第二结构齿轮转轴;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为单轮结构的齿轮转轴;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及所述第一齿轮转轴链与所述第二齿轮转轴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相邻第一结构齿轮转轴之间的角度均发生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接部件还包含第二连接部件;
在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之间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每个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且设置在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上的每个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上;
所述传动部的一个端部与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所述传动部的另一个端部与另一个可弯曲部的一个端部通过轮齿啮合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传动部端部的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与位于可弯曲部端部的第一结构齿轮转轴通过轴心方式,采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通过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转轴之间啮合位置的变化,使得所述传动部中相邻第二结构齿轮轴之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奇数个;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传动部两端具有相同的转动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中所述第二结构齿轮转轴的个数为偶数个;在所述转轴弯曲过程中,所述传动部两端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
CN201510990144.0A 2015-12-24 2015-12-24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69178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90144.0A CN106917814B (zh) 2015-12-24 2015-12-24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90144.0A CN106917814B (zh) 2015-12-24 2015-12-24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7814A CN106917814A (zh) 2017-07-04
CN106917814B true CN106917814B (zh) 2024-06-18

Family

ID=59459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90144.0A Active CN106917814B (zh) 2015-12-24 2015-12-24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178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0094A (zh) * 2018-05-25 2021-03-09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角度传递机构、连接装置及可弯曲终端
CN108874048A (zh) * 2018-08-10 2018-11-23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屏转轴及折叠屏电子设备
CN109345958A (zh) * 2018-09-25 2019-02-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柔性显示屏的盖板和柔性显示屏
CN109256039B (zh) * 2018-10-18 2020-06-1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1399590B (zh) * 2019-01-03 2021-07-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可折叠设备及安装方法
CN110246422B (zh) * 2019-07-25 2019-11-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CN110360431B (zh) * 2019-08-23 2020-12-04 上海摩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屏支撑装置及柔性显示器
CN110580857A (zh) * 2019-10-08 2019-12-17 李萌 面板保护层及显示面板装置
CN112466212B (zh) * 2020-11-30 2022-09-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71288U (zh) * 2015-12-24 2016-07-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14801B2 (en) * 2005-01-05 2010-05-11 Nokia Corporatio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a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EP2728433A1 (en) * 2012-11-02 2014-05-07 BlackBerry Limited Support for a flexible display
KR101452871B1 (ko) * 2013-01-11 2014-10-22 (주) 프렉코 접철 가능한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GB2517782B (en) * 2013-09-02 2020-08-19 Nokia Technologies Oy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n apparatus comprising a bendable portion
DE102014114126B4 (de) * 2013-11-20 2024-02-15 Beijing Lenovo Software Ltd. Elektronikgerät
KR101875855B1 (ko) * 2014-02-17 2018-07-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798359B2 (en) * 2014-02-21 2017-10-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device
KR101727971B1 (ko) * 2014-02-21 2017-04-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접철식 기기
KR102244807B1 (ko) * 2014-03-07 2021-04-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71288U (zh) * 2015-12-24 2016-07-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7814A (zh) 201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7814B (zh)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US8833196B2 (en) Gear unit and robot
CN105889308B (zh) 连接件和具有连接件的电子装置
CN205371288U (zh) 一种转轴及电子设备
CN101829992A (zh) 三齿条滑块耦合自适应欠驱动机器人手指装置
CN102954153A (zh) 一种空间交错轴齿轮机构
WO2007013373A1 (ja) Cadシステムを用いた歯車の設計方法及び歯車
CN102667244A (zh) 非平行轴传动机构及机器人
KR101463300B1 (ko) 다중 출력 차동 장치
CN201982606U (zh) 一种柔轮、谐波减速器及机器人关节结构
CN204493432U (zh) 多轴连动机构
US20170023126A1 (en) Zero backlash right angl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CN207807737U (zh) 齿轮箱结构及具有其的机器人
CN103089919A (zh) 一种面接触齿轮传动机构
CN102094959B (zh) 一种柔轮、谐波减速器及机器人关节结构
CN206643833U (zh) 一种电动扳手
CN205755111U (zh) 电子设备
CN101774177B (zh) 楔块换挡式并联耦合欠驱动仿生手指装置
CN100386539C (zh) 能够实现曲线传动的齿轮、齿条机构
CN211501291U (zh) 0度-360度旋转的两轴无缝转动机构
CN204493431U (zh) 双轴扭力枢轴器麻花同动传递机构
CN101664933A (zh) 基于齿轮传动的等曲率弯曲机械臂
CN107390787B (zh) 大角度转动装置及笔记本电脑
CN101941207B (zh) 双齿条滑块式并联耦合欠驱动手指装置
CN205877125U (zh) 一种能消除齿侧间隙的齿轮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