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73053B -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73053B
CN106873053B CN201610900695.8A CN201610900695A CN106873053B CN 106873053 B CN106873053 B CN 106873053B CN 201610900695 A CN201610900695 A CN 201610900695A CN 106873053 B CN106873053 B CN 1068730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display
particle
coating fluid
antiglar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006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73053A (zh
Inventor
岸敦史
二宫正纪
桥本尚树
仓本浩贵
武本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31026844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35294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73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73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73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73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46Cla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21Urea; Derivatives thereof, e.g. biure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08Polarising elements comprising dielectric particles, e.g. birefringent crystals embedded in a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依赖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地对粒子的凝聚状态进行控制,并由此能够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状的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和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工序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并且,所述制造方法还包含使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工序,通过所述剪切,使所述粒子集中,从而形成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

Description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6月28日、优先权日为2012年6月28日、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310268447.2、发明名称为“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涂布液、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涂布液、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由外光的反射或影像的映入而造成的对比度的降低,将防眩性薄膜配置在阴极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各种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表面。关于所述防眩性薄膜,提出了用于实现适度的防眩性和提高其它物性的各种方案。
例如提出了,通过在将用于形成防眩层的含有微粒的塗料涂布到基材上并使其干燥时、利用溶剂挥发时发生的对流而在涂布层表面形成Benard Cell结构,从而将表面形状控制为平缓形状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有,通过利用微粒形成三维立体结构凝聚部来提高显示特性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中,为了使防眩层的凹凸形状平缓,其为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表面调节层的两层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72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6418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中,利用微粒集合为平面状来形成Benard Cell,由此使防眩层表面成为平缓的凹凸结构,实现了防眩性和对比度的兼顾。但是,为了利用Benard Cell来制作所期望的形状,如上所述,在使其干燥时,需要控制溶剂挥发时发生的对流,因此涂布、干燥工序中需要对生产条件进行极严密的控制。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为了使防眩层表面形成平缓的凹凸结构,其为在通过使粒子凝聚而形成的防眩层的表面进一步形成表面调节层的两层结构。因此,与防眩层为1层结构的相比,制造工序多、生产率差。
因此,本发明人等在通过使粒子凝聚而形成具有表面为平缓的凹凸结构的防眩层的同时,考虑生产率和成本而新着手开发不是以两层结构、而是以1层构成形成防眩层的方案。本发明人等在锐意推进开发时针对了下述的新课题:在利用粒子的凝聚形成的1层构成的防眩层中,外观检査(在暗室中用荧光灯目视检查)在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可见缺陷。具有该外观缺陷的防眩性薄膜作为制品无法使用而需要废弃。此外,例如当在使用防眩性薄膜制成单叶状态的偏振片的产品中发现外观缺陷时,即使该外观缺陷为1个部位,偏振片本身也必须废弃。因此,特别是越大型的液晶面板用的偏振片,相对外观缺陷的废弃面积大,成品率极差。
对该外观缺陷的机制反复研究的结果是清楚了,其原因在于防眩层表面产生的突起状物。认为该突起状物的外观缺陷在形成具有平缓的表面形状的防眩层时会特别显著地显现。即认为,在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粗(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高)、防眩性高的防眩性薄膜中,即使具有该突起状物,由于防眩效果所产生的光的漫射,也不会那么高程度地显现出显著的外观缺陷。
本发明人等进一步深入研究,取该突起状物的截面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结果弄清楚了多个粒子在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相互重合地存在是该突起状物发生的要因。
为了将该突起状物从防眩层消除,考虑减少所使用的粒子的份数,或者采用粒径小的粒子。但是,此时,难以形成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white glare)的防止的所期望的平缓的表面凹凸形状。此外还考虑,通过增加防眩层相对于粒子的厚度来防止粒子在厚度方向的重合,但此时,会产生薄膜发生卷曲等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2中,通过使用凝聚特性优异的粒子并利用该粒子的凝聚作用,形成所期望的表面形状。详细而言,例如根据溶剂的极性,采用在表面导入了疏水性基团或亲水性基团的粒子。如此,当使用凝聚特性优异的粒子时,能够利用该粒子的凝聚而较容易地对表面形状进行设计。但是,如上所述的粒子由于为在表面导入了疏水性基团或亲水性基团的设计,因此难以稳定地产生相同特性,其凝聚状态易于受到涂布液的组成的影响。因此,即使在涂布、干燥工序中对生产条件进行严密控制,也难以稳定地形成表面形状。
此外,涂布液中的粒子在溶剂作用下溶胀。因此,粒子的凝聚特性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在制备涂布液后到进入实际的制造工序为止,根据时间的不同,涂布液中的粒子的溶胀状态不同。其结果是,凝聚状态受到影响,难以稳定地形成表面形状。
本发明提供用于利用粒子的凝聚而形成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所述防眩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目的在于,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同时能够不依赖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地对粒子的凝聚状态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为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和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工序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并满足下述条件(I)和(II)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制造方法还包含使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工序。
(I)当由下式(A)定义的Ti值为1.2~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式中,贡献率R2为0.95以上。
(II)当由下式(A)定义的Ti值为1.2~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x与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项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系数a为负值。
Ti值=β1/β2 (A)
所述式(A)中,
β1:剪切速度为20(1/s)时的粘度
β2:剪切速度为200(1/s)时的粘度。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为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和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工序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并且,所述制造方法还包含使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工序,通过所述剪切使所述粒子集中,从而形成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特征在于,其为通过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防眩性薄膜。
本发明的涂布液的特征在于,其为用于形成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层叠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的所述防眩层的涂布液,其中,其包含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并且满足下述条件(I)和(II)中的至少一个。
(I)当由下式(A)定义的Ti值为1.2~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式中,贡献率R2为0.95以上。
(II)当由下式(A)定义的Ti值为1.2~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x与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项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系数a为负值。
Ti值=β1/β2 (A)
所述式(A)中,
β1:剪切速度为20(1/s)时的粘度
β2:剪切速度为200(1/s)时的粘度。
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特征在于,其包含起偏器和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包含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
或者,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其为包含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偏振片为所述本发明的偏振片。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为用于利用粒子的凝聚来形成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通过本发明,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此外,能够不依赖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地对粒子的凝聚状态进行控制,由此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详细而言,通过本发明,由于使含有粒子的涂布液含有触变性赋予剂,因此利用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能够防止粒子在防眩层的厚度方向上过度地发生凝聚。其结果是,通过本发明,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此外,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并使该涂布液发生剪切,由此利用触变性赋予剂的凝聚作用而使粒子集中,从而形成防眩层的表面形状。如此,本发明中,为了使粒子集中,利用了涂布液的剪切所产生的触变性赋予剂的凝聚作用,因此能够不依赖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地对粒子的凝聚状态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A为对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Ti值的关系进行示例的图。
图1B为表示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Ti值的关系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2为表示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触变性赋予剂的假定分布状态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对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中,图4(a)为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调节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4(b)为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调节方法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剪切速度V依赖于剪切保持时间t而变化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为对凸状部的高度的定义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A为表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7B为表示与本发明不同的、防眩层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8A为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有关粒子凝聚的推测机制进行示意性说明的概略说明图。
图8B为对与本发明不同的、防眩层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防眩性薄膜中的有关粒子凝聚的推测机制进行示意性说明的概略说明图。
图9为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防眩层的厚度方向和面方向的定义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A为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形成有浸透层时的有关粒子凝聚的推测机制进行示意性说明的概略说明图。
图10B为对与本发明不同的、防眩层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防眩性薄膜中的形成有浸透层时的有关粒子凝聚的推测机制进行示意性说明的概略说明图。
图11为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Ti值的关系的图,为标记了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直线的图。
图12为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Ti值的关系的图,为标记了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二次多项式近似曲线的图。
图13(a)为对实施例1中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表面进行观察而得到的光学显微镜(半透射模式)照片。图13(a)中,比例尺为50μm。图13(b)为表示图13(a)的照片中所观察的粒子的分布的示意图。
图14(a)为对比较例4中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表面进行观察而得到的光学显微镜(半透射模式)照片。图14(a)中,比例尺为50μm。图14(b)为表示图14(a)的照片中所观察的粒子的分布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6、12 粒子
10 双点划线
11 防眩层
13 触变性赋予剂
14 凸状部
20 透光性基材
21 涂膜
22 涂布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并且,使用以下所示的涂布液,同时使涂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涂布液发生剪切,从而能够制造具有上述效果的防眩性薄膜。
以下,按照(1)涂布液所含的触变性赋予剂的作用、(2)所使用的涂布液的条件、(3)使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工序的顺序,详细地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受以下记载的限制。
<(1)涂布液所含的触变性赋予剂的作用>
本发明中使用的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通过使涂布液含有具有防止沉降效果的触变性赋予剂,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
图7A示意性地表示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如图7A的示意图所示,防眩层11中,粒子12和触变性赋予剂13凝聚而在防眩层11的表面形成凸状部14。粒子12和触变性赋予剂13的凝聚状态没有特别限定,但有触变性赋予剂13至少存在于粒子12的周围的倾向。在形成凸状部14的凝聚部,粒子12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防眩层11的面方向。其结果是,凸状部14变为平缓的形状。另一方面,当所述防眩层不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时,如图7B的示意图所示,防眩层11中,粒子12不仅仅在防眩层11的面方向、在其厚度方向也多个凝聚,形成凸状部14a和14b。根据粒子12的面方向的凝聚和厚度方向的凝聚的程度的不同,例如,通过在防眩层11的表面形成如凸状部14a和凸状部14b那样的凸状部,外观缺陷和白眩变得易于产生。
如上述那样形状的凸状部推测是通过以下机制形成的。不过,本发明不受该推测的任何限制和限定。以下推测以通过将含有溶剂的所述涂布液(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于透光性基材等形成涂膜而形成所述防眩层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中的凝聚状态的机制,图8A为示意性地表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8B为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不同的粒子的凝聚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8A和图8B中,(a)表示将含有溶剂的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到透光性基材等而形成了涂膜的状态,(b)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而形成了防眩层的状态。
图8A的情况下,使用含有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的防眩层形成材料来形成防眩层,与此相对,图8B的情况下,防眩层形成材料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其中,图8A中,考虑图的易观察性,省略了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图示。
以下,参照图8A,对如上述那样的形成平缓的凸状部的机制进行说明。不过,该机制是推测,并不是用于限定本发明。即,如图8A(a)和(b)所示,通过将所述涂膜中含有的溶剂除去,涂膜的膜厚缩小(减少)。涂膜的下表面侧(背面侧)在所述透光性基材处结束,因此所述涂膜的缩小从所述涂膜的上表面侧(表面侧)开始发生。图8A(a)中,存在于所述涂膜的膜厚减小了的部分的粒子(例如粒子1、粒子4和粒子5)由于该膜厚减少而欲向所述涂膜的下表面侧移动。与此相对,存在于靠近没有受到膜厚变化的影响或者难以受到影响的下表面的较低位置的粒子(例如粒子2、粒子3和粒子6)由于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触变性效果),其向下表面侧的移动得到抑制(例如不会移动到双点划线10下方的下表面侧)。因此,即使发生所述涂膜的缩小,下表面侧的粒子(粒子2、粒子3和粒子6)也不会被欲从表面侧移动的粒子(粒子1、粒子4和粒子5)向下方(背面侧)挤压而大致停留在其位置。由于所述下表面侧的粒子(粒子2、粒子3和粒子6)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因此欲从所述表面侧移动的粒子(粒子1、粒子4和粒子5)向所述下表面侧的不存在粒子的所述下表面侧的粒子的周围(所述涂膜的面方向)移动。如此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层的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集中)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
如上所述,所述防眩层中,所述粒子在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凝聚而形成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另外,通过使所述防眩层含有具有防止沉降效果的触变性赋予剂,能够避免所述粒子在防眩层的厚度方向过度地凝聚。由此,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
另一方面,当防眩层形成材料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对粒子不会发挥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因此,由于所述膜厚的缩小,如图8B(a)所示,下表面侧的粒子(粒子2、粒子3和粒子6)与上表面侧的其他粒子(粒子1、粒子4和粒子5)一起在透光性基材面侧沉降聚集(例如移动聚集到双点划线10下方的下表面侧)。因此,如图8B(b)所示,有时会产生所述粒子在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过度地凝聚的部分。并且推测,该部分为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只要是所述凸状部形成如上述那样的平缓的形状,并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则例如所述粒子可以多少地存在于在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直接或间接地重合的位置。当用个数表示所述粒子的重合时,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表示,如图9的示意图所示,例如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的面方向(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135度的范围内的方向。并且,例如当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3~12μm的范围内且所述粒子的粒径(D)在2.5~10μm的范围内,进而所述厚度(d)与所述粒径(D)的关系在0.3≤D/d≤0.9的范围内时,例如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所述粒子的重合优选为4个以下、更优选为3个以下。
接着,对上述所推测的机制中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与所述防眩层之间形成上述浸透层的情况,参照图10A和图10B的概略说明图进行说明。图10A与参照图8A进行说明的同样,为有关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概略说明图。图10B与参照图8B进行说明的同样,为有关与本发明不同的防眩性薄膜的概略说明图。图10A和图10B中,(a)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形成防眩层的过程中的状态,(b)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形成了防眩层的状态。图10A和图10B中,对所述浸透层标记平行斜线。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受以下说明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参照图10A,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0A(a)和(b)所示,通过将所述涂膜中含有的溶剂除去,所述涂膜的膜厚缩小(减少)而形成防眩层。进而,在所述防眩层形成的同时,通过使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中,在所述防眩层和透光性基材之间形成浸透层。如图10A(a)所示,在所述浸透层形成前的状态下,由于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有所述粒子以与所述透光性基材不接触即分离的状态存在的倾向。并且,所述浸透层形成时,位于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的树脂、即位于所述粒子的下方(透光性基材侧)的树脂主要浸透到所述浸透层中。由此,本发明中,随着所述树脂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中的浸透,凝聚在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的粒子群与覆盖其的树脂合在一起,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移动。即,所述粒子在维持图10A(a)所示的凝聚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0A(b)所示地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移动。由此,所述防眩层表面侧的粒子群与覆盖其的所述树脂在维持其表面形状的情况下,整体为宛如落入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的状态。由此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难以发生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变化。
进而,本发明中,利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且所述树脂具有触变性。因此推测,即使厚厚地形成所述浸透层,覆盖所述粒子群的表面而构成凸状部的树脂也难以向所述透明性基团材侧移动。再加上这样的效果,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难以发生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变化。
如上所述推测,本发明中,在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中粒子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的位置关系、和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触变性的协同效果的作用下,即使具有所述浸透层,也难以发生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变化。
参照图10B,对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与本发明不同的防眩性薄膜的情况进行说明。当防眩层形成材料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如上所述,对所述粒子不会产生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因此,如图10B(a)所示,有所述粒子存在于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相接的位置的倾向。此外,所述粒子无法移动到通过使所述树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的浸透层中。因此,所述浸透层形成时,图10B(a)所示的粒子群以与所述透光性基材接触的状态停留在其位置上,仅所述粒子群周围的树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其结果是,如图10B(b)所示,推测与停留在其位置上的所述粒子群相对地,所述防眩层表面的树脂的量减少。因此推测,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变得易于变化,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易变得更醒目。
<(2)所使用的涂布液的条件>
本发明的防眩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涂布液的组成只要能够通过使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而使所述粒子集中,则没有特殊限定。
本发明中,作为所述涂布液,可以使用含有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且同时满足下述条件(I)和(II)中的至少一个的涂布液。
由(I)所述式(A)定义的Ti值为1.2~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式中,贡献率R2为0.95以上。
由(II)所述式(A)定义的Ti值为1.2~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x与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项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系数a为负值。
通过使用满足所述条件(I)和(II)中的至少一个的涂布液,并采用使所述涂布液发生后述的剪切的工序,能够制造兼顾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以下,对所使用的涂布液的条件((I)(II))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A的图表示满足所述条件(I)的涂布液的一个例子(满足条件(I)的一个例子)和以往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涂布液的一个例子(现有技术例)中的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关系。该图中,“满足条件(I)的一个例子”的涂布液可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现有技术例”的涂布液无法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人等为了获得作为目标的防眩性薄膜,首先进行了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等的选择和对它们的添加量的调节。如此,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是,本发明人等得到了如下新的见解:即使是具有同程度的值的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和所述Ti值的涂布液,得到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性和白眩的特性也会存在差异。即,即使准备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和所述Ti值在规定范围内的涂布液,有时也无法获得所期望的特性。
因此,当将得到具有良好的特性的防眩性薄膜时的涂布液与仅得到不充分的特性的防眩性薄膜时的涂布液进行比较,可知Ti值为1.2~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式或二次多项式近似式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如图1A的“满足条件(I)的一个例子”的图所示,当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和所述Ti值具有近似直线的关系时,随着所述添加量的增加,所述Ti值快速上升,得到良好特性的防眩性薄膜。另一方面,如图1A的“现有技术例”的图所示,当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和所述Ti值不为直线状的关系、且随着所述添加量的增加,所述Ti值的上升迟缓时,只能得到不充分特性的防眩性薄膜。当将其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和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式表示时,贡献率R2为0.95以上(所述条件(I)),另外可知,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x与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项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系数a为负值(所述条件(II))时,可用作用于得到目标防眩性薄膜的涂布液。所述贡献率R2优选为0.96以上。
图1B的图表示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和Ti值的关系不同于图1A的一个例子。该图除了对与图1A相同的“满足条件(I)的一个例子”和“现有技术例”的图,并追加有“满足条件(II)的一个例子”的图(曲线)以外,与图1A相同。“满足条件(II)的一个例子”的曲线为,所述涂布液满足所述条件(II),即所述Ti值为1.2~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x与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项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系数a为负值这样的条件时的一个例子。如图所示,“满足条件(II)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少的区域,所述Ti值急剧上升,然后所述Ti值的增加量变得平缓。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使所述涂布液满足所述条件(I)和(II)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利用粒子的凝聚形成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另外,本发明中,所述涂布液即使不是满足所述条件(I)和(II)中的至少一个的涂布液,如上所述,也可以通过使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来使所述粒子集中。
图2的示意图表示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触变性赋予剂的假定分布状态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触变性赋予剂的分布状态为可以假定的分布状态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受该假定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用于得到目标防眩性薄膜的涂布液即使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为少量,如图2(a)所示,考虑也形成了触变性赋予剂的网络结构,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在所述涂布液中凝聚、形成多个网眼结构体,所述网眼结构体与其他网眼结构体独立地存在。即,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以粗密状态分布。
与此相对,当为仅得到不充分的特性的防眩性薄膜的涂布液的情况下,图2中,如(b)所示,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为少量时不形成触变性赋予剂的网络结构。这样的涂布液中,添加某恒定量以上的触变性赋予剂,如(c)所示,所述网络结构初次形成,显示触变性。另外考虑,在所述(c)的状态下,所述粗密状态不形成,而为在整个涂布液整体中形成所述网眼结构体的状态。
<(3)使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人等还发现,即使使用满足上述条件(X)、或条件(I)和(II)中的至少一个的涂布液,若没有使该涂布液发生剪切,则也无法得到目标防眩性薄膜。即,根据本发明,通过利用所述剪切使粒子集中而形成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能够制造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目标防眩性薄膜。
图4(a)和(b)为表示使涂布于透光性基材的涂布液产生剪切的工序的例子的说明图。图4(a)为表示通过使透光性基材倾斜而使涂布于透光性基材的涂布液产生剪切的工序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4(b)为表示通过向透光性基材施加离心力而使涂布于透光性基材的涂布液产生剪切的工序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所述防眩层的形成中,优选使由下式(B)定义的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所述剪切距离S更优选在0.005×10-9m~60×10-9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0.01×10-9m~15×10-9m的范围内。
S=∫Vdt (B)
所述式(B)中,
S:剪切距离(m)
V:剪切速度(m/s)
t:剪切保持时间(s)。
其中,剪切速度V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恒定。
参照图3,对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当将图3所示的流体的质量记为m(kg)、将流体的厚度记为h(m)、将被固定的平板与流体的接触面积记为A(m2)时,流体上部的速度(剪切速度)V(m/s)由式V=mah/Aη求出。这里,a为加速度(m/s2)、η为流体的粘度(Pa·s)。由于流体的比重k(kg/m3)为k=m/hA,则V=mah/Aη=kah2/η。因此,如上所述,涂布于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由下式(C)定义。
V=kah2/η(C)
所述式(C)中,
k:涂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涂膜厚度(m)
η:涂膜粘度(Pa·s)。
其中,加速度a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恒定。其中,当加速度a和剪切速度V不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为恒定时,剪切距离S由下式(B’)表示。
S=V×t (B’)
从所述式(B)和(B’)可知,若(1)增大加速度a、(2)增加涂膜厚度h、或(3)降低涂膜粘度η,则可以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增大。当增加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时,在涂膜的厚度方向,所述树脂和所述粒子的剪切速度产生差异,所述粒子彼此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其结果是,所述粒子发生凝聚(剪切凝聚)。所述剪切凝聚通过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而变得容易发生。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优选在0.05×10-9m/s~2.0×10-9m/s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05×10-9m/s~1.0×10-9m/s的范围内。
参照图4,对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调节方法进行说明。图4中,符号20表示透光性基材、符号21表示涂膜、符号12表示粒子、符号13表示触变性赋予剂。图4(a)为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倾斜而增加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的例子。如图4(a)所示,例如,通过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倾斜,重力加速度的沿着所述倾斜方向的成分成为加速度a,从而能够增加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图4(b)为通过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转体上旋转来增加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的例子。如图4(b)所示,例如,通过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转体上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加速度a增大,从而能够增加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
另外,图5对剪切速度V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了示例。该图为表示所述剪切速度V从剪切速度V1(剪切保持时间t1)变更为剪切速度V2(剪切保持时间t2)、进而变更为剪切速度V3(剪切保持时间t3)的情况的图。此情况下,所述剪切距离S由例如各剪切速度下的剪切距离、即剪切距离S1(V1×t1)、剪切距离S2(V2×t2)和剪切距离S3(V3×t3)之和(S=S1+S2+S3)计算。图5中,随着透光性基材20被涂布机线从图左侧向着右侧搬送,在图左端,涂布液22涂布于透光性基材20。并且,透光性基材20搬送时的倾斜角从第1倾斜角θ1变化为第2倾斜角θ2、进而变化为第3倾斜角θ3,由于加速度a发生变化,因此剪切速度V如上所述地发生变更。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利用粒子的凝聚形成了防眩层的表面形状。本发明中,通过使用所述涂布液,并且使涂布于透光性基材的涂布液发生剪切,从而能够制造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其理由并不确定,但可如下进行推测。不过,本发明并不受该推测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考虑通过使所述涂布于透光性基材的涂布液发生剪切,涂布液的状态如上所述(参照图2(a)),形成触变性赋予剂的网络结构,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在所述涂布液中凝聚而形成多个网眼结构体,所述网眼结构体独立于其他网眼结构体地存在。即,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以粗密状态分布。如此考虑,通过使触变性赋予剂以粗密状态分布,粒子集中,从而形成表面形状。认为该结果如图7A所示,凸状部14成为平缓的形状。
与此相对,在图2(c)的状态下,如上所述,无论发生或不发生剪切,触变性赋予剂不会脱离如图2(a)所示的粗密状态而在所述涂布液中成为整体密实聚集的状态。因此,涂布液中触变性赋予剂因无法自由活动而不需要凝聚。因此,也不会因触变性赋予剂的凝聚作用而发生粒子的集中(凝聚)。其结果考虑是,当使用了图2(c)的状态的涂布液时,不是平缓的表面形状而是易形成细小的凹凸。
此外,在触变性赋予剂没有形成网络结构的图2(b)的状态下,即使使涂布液发生剪切,触变性赋予剂也不凝聚,几乎不会形成防眩性所需的凹凸形状,无法得到充分的防眩性。
如上文所说明的,通过使涂布于透光性基材的涂布液发生使触变性赋予剂凝聚的剪切,由于触变性赋予剂的凝聚作用而使粒子集中,从而形成防眩层的表面形状(凸状部)。由此,不仅能够防止上述的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而且能够不依赖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地对粒子的凝聚状态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进而,本发明中,例如,也适合使用使用了如在表面导入了疏水性基团或亲水性基团的粒子那样的凝聚特性优异的粒子的涂布液。其理由如下所述。即,涂布液所含的触变性赋予剂对凝聚特性优异的粒子具有抑制其凝聚性的作用(沿使粒子分散的方向发挥作用)。如上所述,例如当为在表面导入了疏水性基团或亲水性基团的粒子时,难以稳定地产生相同特性,且即使在涂布、干燥工序中进行严格的生产条件的控制,也难以稳定地形成表面形状。但是,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即使是所述粒子,也能够稳定地形成表面形状。另外,如上所述,涂布液中的粒子有时会在溶剂作用下发生溶胀,由于所述溶胀,所述粒子的凝聚特性经时地发生变化。因此存在下述问题:由于从制备涂布液后到进入实际的制造工序为止的时间经过,涂布液中的粒子的凝聚状态受到影响而难以稳定地形成表面形状。根据本发明,还能够防止这样的问题,即使用使用了凝聚特性优异的粒子的涂布液,通过采用剪切工序,也能够稳定地形成表面形状。
优选在0.1~60s(秒)的范围内对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使所述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的时间)进行调节,考虑生产率等时,更优选在1~10s的范围内进行调节。
所述涂布液优选显示触变性,所述Ti值优选在1.3~3.5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4~3.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5~3.0的范围。
当Ti值小于1.3时,外观缺陷变得易于产生,有时有关防眩性、白眩的特性变差。另外,当Ti值超过3.5时,所述粒子难以凝聚而变得易于成为分散状态,从而难以得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
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防眩性薄膜如上所述,所述防眩层包含通过所述粒子和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凸状部的凝聚部,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由此,所述凸状部成为平缓的形状。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通过包含这样形状的凸状部,能够在维持防眩性的同时防止白眩,进而能够使外观缺陷难以产生。
通过控制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粒子的凝聚状态,能够对防眩层的表面形状任意地进行设计。所述粒子的凝聚状态例如可以利用所述粒子的材质(例如,粒子表面的化学修饰状态、对溶剂或树脂的亲和性等)、树脂(粘合剂)或溶剂的种类、组合等进行控制。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在所述Ti值为1.3~3.5的范围时,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式中,若贡献率R2为0.95以上,则能够用作用于获得合适的表面形状的涂布液。或者,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在所述Ti值为1.3~3.5的范围时,若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x与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项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系数a为负值,则能够用作用于得到合适的表面形状的涂布液。这里,本发明中,利用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触变性赋予剂,能够对所述粒子的凝聚状态进行控制。其结果是,本发明中,能够使上述粒子的凝聚状态成为上述状态,能够使所述凸状部为平缓的形状。
如上所述,通过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所述防眩层,能够制造防眩性薄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优选,所述防眩层包含通过所述粒子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凸状部的凝聚部,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由此,能够使所述凸状部成为更为平缓的形状。若包含这样形状的凸状部,则能够在维持防眩性薄膜的防眩性的同时防止白眩,进而能够使外观缺陷难以产生。
本发明中使用的涂布液如上所述,含有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
<树脂>
关于所述树脂,可列举出例如热固性树脂、在紫外线和/或光作用下发生固化的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作为所述树脂,还可以使用市售的热固性树脂和/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作为所述热固性树脂和/或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例如可以使用在热、光(紫外线等)和/或电子射线等作用下发生固化的含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可列举出例如有机硅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多烯树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等寡聚物和/或预聚物等。它们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树脂中还可以使用例如含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反应性稀释剂。关于所述反应性稀释剂,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特开2008-88309号公报中记载的反应性稀释剂,包括例如单官能丙烯酸酯、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所述反应性稀释剂,优选3个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3个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使防眩层的硬度达到优异的范围。作为所述反应性稀释剂,还可列举出例如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它们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粒子>
用于形成所述防眩层的粒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所形成的防眩层表面呈凹凸形状并赋予防眩性,并对所述防眩层的雾度值进行控制。通过控制所述粒子与所述树脂的折射率差,能够对所述防眩层的雾度值进行设计。作为所述粒子,例如有无机粒子和有机粒子。所述无机粒子没有特殊限制,可列举出例如氧化硅粒子、氧化钛粒子、氧化铝粒子、氧化锌粒子、氧化锡粒子、碳酸钙粒子、硫酸钡粒子、滑石粒子、高岭土粒子、硫酸钙粒子等。另外,所述有机粒子也没有特殊限制,可列举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粉末(PMMA微粒)、有机硅树脂粉末、聚苯乙烯树脂粉末、聚碳酸酯树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粉末、苯基胍胺树脂粉末、三聚氰胺树脂粉末、聚烯烃树脂粉末、聚酯树脂粉末、聚酰胺树脂粉末、聚酰亚胺树脂粉末、聚氟乙烯树脂粉末等。这些无机粒子和有机粒子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粒子的粒径(D)(重均粒径)优选在2.5~10μm的范围内。通过使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例如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white glare)的防眩性薄膜。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更优选在3~7μm的范围内。其中,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可以通过例如库尔特计数法来测定。例如,通过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粒子从所述细孔通过时与粒子的体积相当的电解液的电阻,由此来测定所述粒子的数目和体积,计算重均粒径。
所述粒子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是珠粒状的大致球形,也可以是粉末等无定形的粒子,但优选是大致球形、更优选是长宽比在1.5以下的大致球形的粒子,最优选是球形的粒子。
所述防眩层中的所述粒子的比例优选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0.2~12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0.5~12重量份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7重量份的范围。通过使所述粒子的比例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制得例如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的防眩性薄膜。
<触变性赋予剂>
作为用于形成所述防眩层的触变性赋予剂,可列举出例如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改性脲等。
为了改善与所述树脂的亲和性,所述有机粘土优选为经有机化处理的层状粘土。所述有机粘土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LucentiteSAN、Lucentite STN、Lucentite SEN、Lucentite SPN、Somasif ME-100、Somasif MAE、Somasif MTE、Somasif MEE、Somasif MPE(商品名,均为Co-op chemical株式会社制);S-BEN、S-BEN C、S-BEN E、S-BEN W、S-BEN P、S-BEN WX、S-BEN N-400、S-BEN NX、S-BENNX80、S-BEN NO12S、S-BEN NEZ、S-BEN NO12、S-BEN NE、S-BEN NZ、S-BEN NZ70、ORGANITE、ORGANITE D、ORGANITE T(商品名,均为株式会社HOJUN制);Kunipia F、Kunipia G、KunipiaG4(商品名,均为Kunimine工业株式会社制);Tixogel VZ、Claytone HT、Claytone 40(商品名,均为Rockwood Additives公司制)等。
所述氧化聚烯烃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DISPARLON 4200-20(商品名,楠本化成株式会社制)、FLOWNON SA300(商品名,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等。
所述改性脲为异氰酸酯单体或其加成物与有机胺的反应物。所述改性脲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BYK410(BYK公司制)等。
所述涂布液中的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比例优选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0.2~5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0.4~4重量份的范围。
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溶剂>
所述溶剂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种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根据所述树脂的组成、所述粒子和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种类、含量等的不同,存在最适的溶剂种类和溶剂比率。作为所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2-甲氧基乙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戊酮等酮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类;二异丙醚、丙二醇单甲基醚等醚类;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类;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己烷、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等。
另外,通过对溶剂进行适当选择,能够使由触变性赋予剂带来的对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的触变性(触变性)良好显现。例如当使用有机粘土时,优选甲苯和二甲苯,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例如当使用氧化聚烯烃时,优选甲乙酮、醋酸乙酯、丙二醇单甲基醚,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例如当使用改性脲时,优选醋酸丁酯和甲基异丁基酮,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
<其他添加剂>
所述涂布液中可以添加各种流平剂。作为所述流平剂,为了防止涂布不均(涂布面的均匀化),例如可以使用氟系或有机硅系的流平剂。本发明中,当要求防眩层表面具有防污性时,或者为了适应如后文所述在防眩层上形成有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和/或含有层间充填剂的层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流平剂。本发明中,例如通过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使涂布液表现出触变性,因此涂布不均难以发生。因此,本发明具有例如扩大了所述流平剂的选择范围的优点。
所述流平剂的配合量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例如为5重量份以下、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
所述涂布液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损害性能的范围内,添加颜料、充填剂、分散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防污剂、抗氧化剂等。这些添加剂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涂布液中还可以使用例如如日本特开2008-88309号公报中记载的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
本发明中优选,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涂膜,使所述涂布了的涂布液的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
作为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上形成涂膜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喷注式涂布法(fountain coat method)、模涂法、旋涂法、喷涂法、凹版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等的涂布法。
<透明塑料薄膜基材>
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没有特殊限制,优选可见光的透光率优异(优选透光率为90%以上)且透明性优异的基材(优选雾度值为1%以下的基材),可列举出例如日本特开2008-90263号公报中记载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作为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优选使用光学上双折射少的基材。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例如还可作为保护薄膜而用于偏振片,此时,作为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优选由三乙酰纤维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具有环状至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等形成的薄膜。另外,本发明中,如后文所述,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还可以是起偏器本身。当为这样的构成时,不需要由TAC等构成的保护层而能够使偏振片的结构简化,因此能够使偏振片或者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数减少、生产效率提高。另外,当为这样的构成时,能够使偏振片进一步薄层化。其中,当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为起偏器时,防眩层发挥以往的作为保护层的作用。另外,当为这样的构成时,当防眩性薄膜被安装到例如液晶单元表面时,其兼具作为盖板的功能。
本发明中,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当考虑例如强度、操作性等作业性和薄层性等方面时,优选为10~50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20~300μm的范围、最适合为30~200μm的范围。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折射率没有特殊限制。所述折射率例如为1.30~1.80的范围、优选为1.40~1.70的范围。
<浸透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当透光性基材由树脂等形成时,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的界面优选包含浸透层。所述浸透层通过所述防眩层的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成分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中而形成。当形成浸透层时,能够提高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的密合性,因此优选。所述浸透层的厚度优选为0.2~3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5~2μm的范围。例如,当所述透光性基材为三乙酰纤维素、所述防眩层所含的树脂为丙烯酸树脂时,能够形成所述浸透层。所述浸透层例如通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防眩性薄膜的截面能够得到确认,并能够对厚度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即使是用于包含这样的浸透层的防眩性薄膜的情况,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所期望的平缓的表面凹凸形状。所述浸透层越是与所述防眩层缺乏密合性的透光性基材,为了提高密合性,越优选较厚地形成。
作为透光性基材,例如当采用三乙酰纤维素(TAC)形成浸透层时,优选使用针对TAC的良溶剂。作为该溶剂,可列举出例如醋酸乙酯、甲乙酮、环戊酮等。
<防眩层>
防眩层通过使所述涂膜固化而形成。在所述固化之前,优选使所述涂膜干燥。所述干燥例如可以是自然干燥,也可以是吹风的风干,可以是加热干燥,也可以是将它们组合的方法。
所述涂膜的固化手段没有特殊限制,优选紫外线固化。能量射线源的照射量以紫外线波长365nm下的累计曝光量计优选为50~500mJ/cm2。若照射量为50mJ/cm2以上时,固化变得更充分,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硬度也变得更充分。另外,当为500mJ/cm2以下时,能够防止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着色。
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没有特殊限制,优选在3~12μm的范围内。通过使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上述范围内,例如能够防止防眩性薄膜发生卷曲,并能够避免搬送性不良等生产率降低的问题。另外,当所述厚度(d)在上述范围内时,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优选如上所述在2.5~10μm的范围内。通过使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和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为上述组合,能够得到防眩性更为优异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更优选在3~8μm的范围内。
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与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的关系优选在0.3≤D/d≤0.9的范围内。通过为这样的关系,能够得到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进而没有外观缺陷的防眩性薄膜。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凸状部距离所述防眩层的粗糙度平均线的高度优选小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的0.4倍。更优选为0.01倍以上且小于0.4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1倍以上且小于0.3倍的范围。当所述凸状部的高度在该范围内时,能够适合防止在所述凸状部形成成为外观缺陷的突起物。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通过包含这样高度的凸状部,能够使外观缺陷难以产生。这里,关于距离所述平均线的高度,参照图6进行说明。图6为所述防眩层的截面的二维分布图的示意图,直线L为所述二维分布图中的粗糙度平均线(中心线)。将所述二维分布图中顶部(凸状部)距离粗糙度平均线的高度H作为本发明的凸状部高度。图6中,对在所述凸状部中的超过所述平均线的部分标记平行斜线。另外,所述防眩层的厚度为如下计算的防眩层的厚度:通过对防眩性薄膜的整体厚度进行测定,并从所述整体厚度减去透光性基材的厚度来计算。所述整体厚度和所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可以采用例如Microgauge式厚度计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优选,所述防眩层中,最大直径为200μm以上的外观缺陷在每1m2所述防眩层中为1个以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更优选没有所述外观缺陷。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雾度值优选在0~10%的范围内。所述雾度值是指基于JISK 7136(2000年版)的防眩性薄膜整体的雾度值(雾度)。所述雾度值更优选为0~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3%的范围。为了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优选对所述粒子和所述树脂进行选择,以使所述粒子与所述树脂的折射率差在0.001~0.02的范围内。通过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鲜明的图像,并且能够提高暗部位处的对比度。
关于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JIS B 0601(1994年版)所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3~0.45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04~0.40μm的范围。为了防止防眩性薄膜的表面的外光或影像的映入,优选具有某种程度的表面粗糙,通过使Ra为0.03μm以上,能够改善所述映入。当所述Ra在上述范围内时,在用于图像显示装置等时,能够抑制斜向观察时反射光的散射、改善白眩,并且还能够提高亮部位处的对比度。
所述凹凸形状根据JIS B 0601(1994年版)测定的表面的平均凹凸间距离Sm(mm)优选为0.05~0.4的范围、更优选为0.08~0.3的范围。通过在上述范围内,例如能够得到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的防眩性薄膜。
关于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在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0.1~1.5的范围、更优选为0.2~1.0的范围。这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为由下述数学式(1)定义的值。所述平均倾斜角θa为通过例如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的值。
平均倾斜角θa=tan-1Δa (1)
所述数学式(1)中,Δa如下述数学式(2)所示,为在JIS B 0601(1994年版)所规定的粗糙度曲线的基准长度L中,将相邻的山的顶点与谷的最低点之差(高度h)的总计(h1+h2+h3……+hn)除以所述基准长度L而得到的值。所述粗糙度曲线为从截面曲线将比规定波长长的表面起伏成分用相位差补偿形高通滤波器除去而得到的曲线。另外,所述截面曲线是指用与对象面成直角的平面将对象面切断时,其切口所呈现的轮廓。
Δa=(h1+h2+h3……+hn)/L (2)
当Ra、Sm和θa全在上述范围内时,能够制得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的防眩性薄膜。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硬度以铅笔硬度计,虽然也受到层的厚度的影响,但优选具有2H以上的硬度。
作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可列举出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含有粒子,由此防眩层的表面成为凹凸形状。需要说明的是,该例子中,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了防眩层,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个面上形成了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另外,该例的防眩层为单层,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所述防眩层也可以为两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
<防反射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层上还可以配置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例如,当将防眩性薄膜安装于图像显示装置时,作为降低图像的可见度的要因之一可列举出空气与防眩层界面处光的反射。防反射层是用于降低该表面反射的层。其中,防眩层和防反射层可以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的两个面上形成。另外,防眩层和防反射层还可以分别是由两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防反射层为对厚度和折射率进行了严密控制的光学薄膜或者将所述光学薄膜两层以上层叠而得到的层。所述防反射层通过利用光的干涉效果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逆转位相相互打消而表现出防反射功能。优选对防反射层进行设计,以使表现出防反射功能的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例如为380~780nm、特别是视见度高的波长区域为450~650nm的范围、且其中心波长即550nm的反射率最小。
在基于光的干涉效果的所述防反射层的设计中,作为提高其干涉效果的手段,例如有增大所述防反射层与所述防眩层的折射率差的方法。通常,在层叠二至五层的光学薄层(对厚度和折射率进行了严密控制的薄膜)而成的结构的多层防反射层中,通过将折射率不同的成分以规定的厚度多层形成,能够提高防反射层在光学设计中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防反射效果,还能够使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见光区域内变得均匀平坦(flat)。所述光学薄膜中,由于要求高的厚度精度,因此通常各层的形成采用干式方式即真空蒸镀、溅射、CVD等来实施。
另外,为了防止污染物的附着和提高除去附着的污染物的容易性,优选在所述防反射层上层叠由含氟基的硅烷系化合物或者含氟基的有机化合物等形成的防污染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优选对所述透光性基材和所述防眩层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表面处理。若对所述透光性基材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则与所述防眩层或起偏器或者偏振片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另外,若对所述防眩层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则与所述防反射层或起偏器或者偏振片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
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中,为了防止卷曲发生,可以对另一个面进行溶剂处理。另外,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等的一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中,为了防止卷曲发生,还可以在另一个面上形成透明树脂层。
<光学构件>
本发明中得到的防眩性薄膜通常可以介由粘附剂或粘接剂将所述透光性基材侧贴合到LCD中使用的光学构件上。其中,在该贴合时,可以对所述透光性基材表面进行上述的各种表面处理。
作为所述光学构件,可列举出例如起偏器或偏振片。偏振片通常为在起偏器的单侧或两侧层叠透明保护薄膜而成的构成。当在起偏器的两个面上设置透明保护薄膜时,表面背面的透明保护薄膜可以为相同材料,也可以为不同材料。偏振片通常配置在液晶单元的两侧。另外,偏振片按照使2片偏振片的吸收轴相互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
接着,对层叠了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光学构件以偏振片为例进行说明。通过使用粘接剂或粘附剂等将所述防眩性薄膜与起偏器或偏振片层叠,能够得到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并且防止了外观缺陷的发生的偏振片。
作为所述起偏器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种起偏器。作为所述起偏器,可列举出例如使碘或二色性染料等二色性物质吸附于聚乙烯醇系薄膜、部分甲缩醛化聚乙烯醇系薄膜、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系部分皂化薄膜等亲水性高分子薄膜并进行单轴拉伸而成的起偏器、聚乙烯醇的脱水处理物或聚氯乙烯的脱盐酸处理物等多烯系取向薄膜等。
作为在所述起偏器的单面或两面上设置的透明保护薄膜,优选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水分遮蔽性、相位差值的稳定性等优异的透明保护薄膜。作为用于形成所述透明保护薄膜的材料,可列举出例如与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同样的材料。
作为所述透明保护薄膜,可列举出日本特开2001-343529号公报(WO01/37007)中记载的高分子薄膜。所述高分子薄膜可通过将所述树脂组成物挤出成型为薄膜状来制造。所述高分子薄膜由于相位差小、光弹性系数小,因此当应用于偏振片等保护薄膜时,由于能够消除变形导致的不均等不良情况,且由于透湿度小,因此加湿耐久性优异。
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从偏光特性和耐久性等角度出发,优选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制的薄膜和降冰片烯系树脂制的薄膜。作为所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商品名为“Fujitac”(富士胶片公司制)、商品名为“ZEONOR“(日本Zeon公司制)、商品名为“ARTON”(JSR公司制)等。所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从强度、操作性等作业性、薄层性等角度出发,例如为1~500μm的范围。
层叠了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偏振片的构成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为在所述防眩性薄膜上将透明保护薄膜、所述起偏器和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依次层叠而成的构成,也可以是在所述防眩性薄膜上将所述起偏器、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依次层叠而成的构成。
<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除了使用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以外,与以往的图像显示装置为同样的构成。例如在LCD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液晶单元、偏振片等光学构件、和根据需要的照明***(背光灯等)等各构成部件适当组装、纳入驱动电路等来制造。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可用于任意的适当用途。其用途为例如电脑监视器、笔记本电脑、复印机等OA设备,手机、钟表、数码相机、便携式信息终端(PDA)、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式设备,摄像机、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后视镜监视器(back monitor)、车载导航***用监视器、汽车音频***等车载用设备,商业店铺用情报用监视器等展示设备,监视用监视器等警备设备,看护用监视器、医疗用监视器等看护、医疗设备等。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比较例一并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受以下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限制。其中,下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各种特性通过下述方法进行评价或测定。
(涂膜比重k(kg/m3))
制备涂布液100ml,称量其重量作为涂膜的比重。
(加速度a(m/s2))
将倾斜角度记为θ,用下式计算。
a=重力加速度(9.8m/s2)×sinθ
(涂膜厚度h(m))
使用大塚电子公司制“MCPD3750”,进行非接触的干涉膜厚测定。涂膜折射率设为1.5。
(涂膜粘度η(Pa·s))
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 RS6000,测定在剪切速度为20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
(表面形状测定)
在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用粘附剂贴合松浪玻璃工业株式会社制的玻璃板(厚度为1.3mm),使用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在临界值为0.8mm的条件下测定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求出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其中,所述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会自动计算所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所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是基于JIS B 0601(1994年版)测定的。所述平均凹凸间距离Sm是根据JIS B 0601(1994年版)测定的表面的平均凹凸间距离(mm)。
(外观评价)
准备1m2的防眩性薄膜,在暗室内用荧光灯(1000Lx)从30cm的距离对外观缺陷目视进行确认。对经确认的外观缺陷用带刻度的放大镜进行观察,测定外观缺陷的大小(最大直径),计数200μm以上的外观缺陷的个数。
(防眩性评价)
(1)将黑色丙烯酸板(三菱rayon株式会社制,厚度为2.0mm)用粘附剂贴合到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制作没有背面的反射的样品。
(2)在通常使用显示器的办公室环境下(约为1000Lx),使用荧光灯(三波长光源)照射样品,按照下述基准对上述制作的样品的防眩性目视进行判定。
判定基准
G:防眩性优异,映入的荧光灯的轮廓的影像无残留。
NG:防眩性差,荧光灯的轮廓的影像映入。
(白眩评价)
(1)将黑色丙烯酸板(日东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厚度为1.0mm)用粘附剂贴合在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制作没有背面的反射的样品。
(2)在通常使用显示器的办公室环境下(约为1000Lx),以垂直于上述制作的样品的平面的方向为基准(0°),从60°的方向对白眩现象目视进行观察,按照下述判定基准进行评价。
判定基准
AA:基本没有白眩。
A:有白眩,但对可见度的影响小。
B:白眩强,使可见度显著降低。
(微粒的重均粒径)
利用库尔特计数法对微粒的重均粒径进行测定。具体而言,通过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微粒从细孔通过时相当于微粒的体积的电解液的电阻,对微粒的数目和体积进行测定,计算重均粒径。
(防眩层的厚度)
通过使用株式会社Mitutoyo制的Microgauge式厚度计测定防眩性薄膜的整体厚度,从所述整体厚度减去透光性基材的厚度,算出防眩层的厚度。
(实施例1)
作为涂布液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UV1700B”,固体成分为100%)100重量份。每100重量份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中,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丙烯酸和苯乙烯的共聚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Techpolymer”,重均粒径:3.0μm、折射率:1.52)2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有机粘土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LucentiteSAN”)0.4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为“Irgacure 907”)3重量份、流平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PC4100”,固体成分为10%)0.5重量份。其中,所述有机粘土用甲苯稀释使固体成分达到6.0%后使用。将该混合物用甲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为80/20)稀释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35重量%,使用超声分散机,制备涂布液。
作为透光性基材,准备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三乙酰纤维素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Fujitac”,厚度:60μm、折射率:1.49)。使用绕线棒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到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单面上形成涂膜。此时,如图4(a)所示,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12°,并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20×10-9m/s(剪切距离S=2.0×10-9m)。接着,在60℃下加热60分钟,使所述涂膜干燥。其后,用高压汞灯照射累计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所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形成厚度为7μm的防眩层,得到实施例1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2)
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30°,并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40×10-9m/s(剪切距离S=4.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2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3)
使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为0.8重量份,使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30°倾斜,并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62×10-9m/s(剪切距离S=6.2×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3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4)
使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为1.2重量份,使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30°,并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28×10-9m/s(剪切距离S=2.8×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4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5)
作为涂布液所含的树脂,使用紫外线固化型多官能丙烯酸酯树脂(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A-DPH”,固体成分为100%),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5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6)
作为涂布液所含的树脂,使用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M1960”,固体成分为100%),使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12°,并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26×10-9m/s(剪切距离S=2.6×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6的防眩性薄膜。
(比较例1)
不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0°),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较例1的防眩性薄膜。
(比较例2)
不添加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使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30°,并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35×10-9m/s(剪切距离S=3.5×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较例2的防眩性薄膜。
(比较例3)
作为涂布液所含的树脂,使用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UNIDIC 17-806”,固体成分为80%),不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0°),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较例3的防眩性薄膜。
(比较例4)
作为涂布液所含的树脂,使用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UNIDIC 17-806”,固体成分为80%),使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为0.8重量份,使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12°,并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19×10-9m/s(剪切距离S=1.9×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较例4的防眩性薄膜。
(比较例5)
作为涂布液所含的树脂,使用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UNIDIC 17-806”,固体成分为80%),使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为1.6重量份,使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30°,并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32×10-9m/s,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较例5的防眩性薄膜。
对如此得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防眩性薄膜的各种特性进行测定或者评价。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另外,对于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树脂,将表示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和Ti值的关系的图示于图11和图12。图11为标记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直线的图,图12为标记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二次多项式近似曲线的图。
如上述表1所示,实施例中,在防眩性和白眩这两个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另一方面,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0m/s,在没有使涂膜产生剪切的比较例1、和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比较例2中,上述特性不是全部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另外,作为树脂使用了所述“UNIDIC 17-806”的比较例3~5中,上述特性也不是全部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另外,比较例3~5的涂布液的组成除了触变性赋予剂(触变剂)添加量以外是相同的。比较例3~5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与所述Ti值的线性近似式中,贡献率R2小于0.95,不满足所述条件(I),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添加量x与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项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系数a为正值,不满足所述条件(II)。此外,没有添加触变性赋予剂的比较例2中,外观评价中可见外观缺陷。
图13(a)和图14(a)表示对实施例1和比较例4中得到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表面进行观察得到的光学显微镜(半透射模式)照片。图13(b)和图14(b)为分别在图13(a)和图14(a)的照片中所观察的粒子的分布的示意图。可知,实施例1的防眩性薄膜中由于触变性赋予剂的凝聚作用,粒子发生凝聚(集中)。另一方面可知,比较例4的防眩性薄膜中由于触变性赋予剂的凝聚作用,粒子未发生凝聚(集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得到的防眩性薄膜适合用于例如偏振片等光学构件、液晶面板、和LCD(液晶显示器)或OLED(有机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中,其用途没有限制,可应用于广阔的领域。

Claims (14)

1.一种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和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工序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
并且,所述制造方法还包含使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工序,通过所述剪切,使所述粒子集中,从而形成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
在发生所述剪切的工序中,使由下式(B)定义的所述涂布了的涂布液的剪切距离S为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
S=∫Vdt (B)
所述式(B)中,
S:剪切距离,其单位为m
V:剪切速度,其单位为m/s
t:剪切保持时间,其单位为s,
剪切速度V由下式(C)定义:
V=kah2/η (C)
所述式(C)中,
k:涂膜比重,其单位为kg/m3
a:加速度,其单位为m/s2
h:涂膜厚度,其单位为m
η:涂膜粘度,其单位为Pa·s,
其中,加速度a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恒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为具有凹凸的形状,且在使所述粒子集中的部分形成所述凹凸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2.0×10-9m/s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1.0×10-9m/s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在0.1~60s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为选自由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和改性脲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3~12μm的范围内,且所述粒子的粒径D在2.5~10μm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d与所述粒径D的关系在0.3≤D/d≤0.9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液中,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以0.2~12重量份的范围含有所述粒子,且以0.2~5重量份的范围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
10.一种防眩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通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防眩性薄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眩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眩层表面,下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3~0.45μm的范围,
Ra:1994年版的JIS B 0601所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其单位为μm。
12.一种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起偏器和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防眩性薄膜。
13.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防眩性薄膜。
14.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权利要求12所述的偏振片。
CN201610900695.8A 2012-06-28 2013-06-28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1068730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6168 2012-06-28
JP2012146168 2012-06-28
JP2012286383A JP6105930B2 (ja) 2012-06-28 2012-12-27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2-286383 2012-12-27
CN201310268447.2A CN103529494B (zh) 2012-06-28 2013-06-28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涂布液、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8447.2A Division CN103529494B (zh) 2012-06-28 2013-06-28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涂布液、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73053A CN106873053A (zh) 2017-06-20
CN106873053B true CN106873053B (zh) 2018-10-26

Family

ID=48699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00695.8A Active CN106873053B (zh) 2012-06-28 2013-06-28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02899A1 (zh)
EP (1) EP2696222A3 (zh)
JP (1) JP6105930B2 (zh)
KR (1) KR102055018B1 (zh)
CN (1) CN106873053B (zh)
TW (1) TWI617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3431A1 (ja) * 2014-03-03 2015-09-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及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6462048B (zh) * 2014-04-14 2018-08-28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工业大学 透明屏幕用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备该透明屏幕用膜的透明屏幕
DE102016103605A1 (de) * 2016-03-01 2017-09-07 Heidelberg Engineering Gmbh Verfahren für die Signalverarbeitung bei der optischen Kohärenztomografie mit einer durchstimmbaren Lichtquelle
CN111596389B (zh) * 2019-02-20 2022-04-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装置和智能镜子
JP7385253B2 (ja) * 2019-09-30 2023-11-22 ナトコ株式会社 塗装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塗料組成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38089A (ja) * 2007-03-28 2008-10-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344602A (zh) * 2007-07-11 2009-01-14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1558333A (zh) * 2007-05-09 2009-10-14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膜、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防眩膜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66591A (ja) * 1989-04-07 1990-10-31 Fujitsu Ltd 厚膜導体形成用金属ペーストの印刷方法
US5783113A (en) * 1997-03-27 1998-07-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ductive paste for large greensheet screening including high thixotropic agent content
CN1161628C (zh) 1999-11-12 2004-08-11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透明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包含该透明薄膜的椭圆形偏振片
JP2001343529A (ja) 2000-03-30 2001-12-14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315855A1 (de) * 2000-09-05 2003-06-04 THÜRINGISCHES INSTITUT FÜR TEXTIL- UND KUNSTSTOFF-FORSCHUNG e.V.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kontinuierlichen, einstufigen herstellung einer homogenen lösung von cellulose in wasserhaltigen tertiären aminoxiden
TWI388876B (zh) * 2003-12-26 2013-03-11 Fujifilm Corp 抗反射膜、偏光板,其製造方法,液晶顯示元件,液晶顯示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JP4641846B2 (ja) 2004-03-29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
JP3795512B1 (ja) * 2004-12-13 2006-07-1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補償板の製造方法
US7609625B2 (en) * 2005-07-06 2009-10-27 Fortinet,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preventing flooding attack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US20070048513A1 (en) * 2005-08-25 2007-03-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reflective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using same
US20070177271A1 (en) * 2006-02-02 2007-08-02 Fujifilm Corporation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US7848021B2 (en) * 2006-02-17 2010-12-07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07233185A (ja) * 2006-03-02 2007-09-13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080520B2 (ja) 2006-03-28 2008-04-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003426A (ja) * 2006-06-23 2008-01-10 Nippon Zeon Co Ltd 偏光板
JP2008088309A (ja) 2006-10-02 2008-04-17 Nitto Denko Corp 硬化皮膜、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1324677A (zh) * 2007-03-14 2008-12-17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
US8047662B2 (en) * 2007-03-27 2011-11-01 Fujifilm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098481B2 (ja) * 2007-07-23 2012-12-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製造装置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JP2010054737A (ja) * 2008-08-27 2010-03-11 Fujifilm Corp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245920B2 (ja) * 2008-09-26 2013-07-2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788830B1 (ja) * 2010-03-18 2011-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38089A (ja) * 2007-03-28 2008-10-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558333A (zh) * 2007-05-09 2009-10-14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膜、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防眩膜的显示装置
CN101344602A (zh) * 2007-07-11 2009-01-14 索尼株式会社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05930B2 (ja) 2017-03-29
TW201400846A (zh) 2014-01-01
KR102055018B1 (ko) 2019-12-11
EP2696222A3 (en) 2014-02-26
EP2696222A2 (en) 2014-02-12
CN103529494A (zh) 2014-01-22
JP2014029455A (ja) 2014-02-13
CN106873053A (zh) 2017-06-20
TWI617826B (zh) 2018-03-11
US20140002899A1 (en) 2014-01-02
KR20140001750A (ko) 2014-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9495B (zh)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415791B (zh) 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3529499B (zh)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6873053B (zh)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5522720B2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2033250B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JP5598308B2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9288655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評価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12133079A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64132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470433B2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CN106575179A (zh) 防水印膜及触摸面板显示器
JP2012128064A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666871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3529494B (zh)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涂布液、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5057655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178533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552516B2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167890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