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1248A - 加湿装置和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和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1248A
CN106461248A CN201480078434.1A CN201480078434A CN106461248A CN 106461248 A CN106461248 A CN 106461248A CN 201480078434 A CN201480078434 A CN 201480078434A CN 106461248 A CN106461248 A CN 106461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ication
diffusion material
diffusion
damping devic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84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1248B (zh
Inventor
守川彰
酒井隆弘
稻永康隆
道上也
道上一也
高田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61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1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1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12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24F2006/04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with a water pum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具备:供水单元(供给管道1、供给单元2和喷嘴3),所述供水单元用于供给水;板状的扩散材料4,所述板状的扩散材料4设置在供水单元的下方、使从供水单元供给的水向平面方向和厚度方向扩散;加湿材料5,所述加湿材料5使顶面与扩散材料4接触地固定设置、使从扩散材料4通过顶面供给的水蒸发;固定装置6、7,所述固定装置向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的接触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施加压力。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和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装置和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根据所谓的建筑物卫生管理法(关于保证建筑物的卫生环境的法律),规定:对于用地面积3000(m2)以上的商业设施或事务所等特定建筑物而言,作为空气环境的管理参考值,必须保证室内温度在17(℃)~28(℃),并且相对湿度在40(%)~70(%)。其中,室内温度随着空调的广泛使用而比较容易管理。但是,相对湿度就很难说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尤其是在冬季的加湿量不够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目前作为室内加湿方法有气化式、蒸汽式和喷雾式等。其中,气化式是通过向具有吸水性能的过滤器通风,使过滤器中的水分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使水分从过滤器蒸发,从而进行室内加湿的方法。另外,蒸汽式是向对储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通电而使水分蒸发,从而进行室内加湿的方法。并且,喷雾式是通过对水进行加压,使其细微化,然后使该经过细微化的水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从而进行室内加湿的方法。
目前作为使用了气化式的加湿方法的加湿装置,存在有在保持水的加湿材料的上部设置用于使水渗入加湿材料的扩散材料,将该扩散材料的侧面形成波形,并且材质使用树脂类的纤维(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该加湿装置通过将扩散材料的侧面形成波形,从而由供水单元供给、扩散到扩散材料中的水更容易从该波形的各波谷流下,水更容易均匀地渗入加湿材料。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84230号公报(第1至第7页、图2)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加湿装置中,作为用于使水从上面渗入加湿材料的扩散材料,使用了其侧面为波形且材质是树脂类的纤维。但是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旦扩散材料不保持水平发生倾斜,水就被集中导入一部分波形的波谷,而不能向整个加湿材料供水,最终加湿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是得到即使扩散材料倾斜、不能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地供给加湿水,实现高加湿性能的加湿装置或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备:供水单元,所述供水单元用于供给水;板状的扩散材料,所述板状的扩散材料设置在供水单元的下方、使从供水单元供给的水向平面方向和厚度方向扩散;加湿材料,所述加湿材料使顶面与扩散材料接触地固定设置、使从扩散材料通过顶面供给的水蒸发;压力施加机构,所述压力施加机构向扩散材料与加湿材料的接触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施加压力。
本发明的空调机具有上述的加湿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扩散材料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滴供给加湿水,可以提高加湿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喷嘴3、扩散材料4、加湿材料5、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的具***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喷嘴3、扩散材料4、扩散材料梳齿4b和加湿材料5的位置关系的立体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加湿性能的实验结果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侧面剖视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结构图。
图13是表示通过水银压入法测量两种多孔物的金属的孔径分布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4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是测量扩散材料4的扩散性能的方法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的结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的结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横截面结构和供水单元的图。
图18是从下侧看图17的扩散材料4的结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21是表示按照材质的干燥温度与干燥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加热器25的设置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空调机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就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受下面所示附图的形式限制。此外,在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元件用相同的符号表示。
实施方式1.
(加湿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在图1和图2中白色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具有用于向加湿空间供给加湿水的供给管道1、储存从供给管道1输送来的加湿水的供给单元2、将该供给单元2内的加湿水作为水滴301供给到下方的喷嘴3、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此外,供给管道1、供给单元2和喷嘴3构成本发明的供水单元。
扩散材料4的作用是接住水滴301先进行保水,然后使水向平面方向和厚度方向扩散。加湿材料5在内部具有许多空隙(气孔),用作保持从喷嘴3供给的加湿水。加湿材料5优选具有一定厚度的平板形状,实际使用中宜用0.5~2(mm)左右的厚度。
另外,加湿装置还具有支撑扩散材料4的上部的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以及支撑加湿材料5的下部的下部固定材料8。加湿装置还具有作为用于使空气通过加湿材料5的送风装置的风扇9和用于接住从加湿材料5渗出的水滴302,然后向外部排出的水盘11。
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安装在将供给单元2和喷嘴3收容在内部的机壳12上。另外,虽然在图2中没有图示,下部固定材料8在加湿装置的近端(图2的左侧)和远端(图2的右侧)被固定或接合在收容水盘11的机壳13上。在机壳13上,在风扇9的下游侧设置用于喷出经过加湿的空气的排气口10。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将图2的左侧称为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或近端,将图2的右侧称为空气流动的下游侧或远端。
供给管道1、供给单元2和喷嘴3是用于向扩散材料4供给加湿水的供水装置。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对该供水装置进行控制供给加湿水。
喷嘴3安装在设置于加湿材料5的正上方的扩散材料4的正上方,用于将通过供给管道1输送的加湿水滴下、供给到扩散材料4的上部。在扩散材料4的内部,在平面方向扩散的加湿水被导向加湿材料5。
喷嘴3是空心形状,可以根据扩散材料4的大小选择其外形和内径。另外,喷嘴3的前端形状也可以是三角锥状、圆管状或方管状等任何形状,但这里作为优选的形状是前端形成三角锥状,出口的孔径为0.5(mm)。如果前端形成锐角,水干得更快。虽然优选锐角,但如果角度太小,则使用起来将比较难,在强度方面也变脆,因此锐角的角度优选在10度~45度的范围。
另外,如果喷嘴3的出口的孔径过大,则水被过量供给造成浪费,而如果过小,喷嘴3容易被混合在水中的颗粒或水垢堵塞,因此孔径优选在0.3(mm)~0.7(mm)的范围。另外,喷嘴3的材质可以使用不锈钢、钨、钛、银或铜等金属,或者特氟龙(注册商标)、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树脂,但并不限于此。
另外,喷嘴3的数量可以根据加湿材料5的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长度)来设定,如果加湿材料5的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长,就比短的情况下增加喷嘴3的数量。例如,如果加湿材料5的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不超过60(mm),可以是一个喷嘴3,如果超过60(mm),最好设置多个喷嘴3。
喷嘴3通过扩散材料4向加湿材料5供给的加湿水的量必须比实际加湿使用的水量要多,但是如果太多就会浪费水,因此最好控制在适量。如果形成例如加湿材料5的最大加湿性能为2000(mL/h/m2),加湿材料5的大小为200(mm)×50(mm),加湿材料5正反都可以加湿的结构,则设定成例如以下的供给量。即,每一张加湿材料5的加湿量为40(mL/h),因此,最好在其1.5倍~5倍的60(mL/h)~200(mL/h)的范围向加湿材料5供给加湿水。
如果是以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为目的,加湿水可以使用纯水、自来水、软水或硬水的任意一种,但为了减少水垢(固形物)堵塞加湿材料5的空隙,优选含钙离子或镁离子的矿物成分少的水。这是因为如果使用矿物成分多的加湿水,溶液中的离子成分与二氧化碳就进行反应生成固形物,有可能堵塞加湿材料5的空隙部。因此,可以使用利用阳离子和阴离子用离子交换膜等去掉了离子成分的加湿水。另外,关于可溶性的有机物,由于其附着在加湿材料5上,使表面的亲水性降低,因此尽量优选不含有机物的加湿水。作为一个标准,优选使用TOC(Total Organic Carbon总有机碳量)浓度低于3(mg/L)的自来水或工业用水作为加湿水。
加湿材料5只要是具有许多空隙的三维网状结构,可以使用任何材料,例如优选织布、无纺布、具有连续气孔的树脂成型体或多孔物的陶瓷、多孔物的金属。加湿材料5的结构与后述的扩散材料4的结构类似。即使加湿材料5使用上述任何材料的情况下,也通过对表面进行亲水性加工,水容易向整个加湿材料5扩散,加湿性能提高。对该亲水处理方法的类型没有限制,可以进行例如利用亲水性树脂进行涂层的亲水处理,或者通过电晕放电或大气压等离子体的亲水处理。
本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设置了多个加湿材料5。如图1所示,多个加湿材料5被设置成其平板面基本平行,在图1的实线箭头的方向设置规定的空隙,基本上与气流平行。此外,在图1中虽然形成了使加湿材料5垂直竖立的设置,但并不局限于这种设置,例如也可以设置成倾斜的。另外,没有必要多个加湿材料5的所有平板面都是平行的,例如也可以只设置一张倾斜的。
作为加湿材料5的材质,例如包括钛、铜、铝或镍等金属、金、银或白金等贵金属,或者不锈钢、镍合金或钴合金等合金。另外,也可以是将钛、铜、镍等作为基材,在表面镀上白金、铬、锡等。而且还可以使用无纺布、海绵状发泡树脂、多孔陶瓷。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加湿材料5使用了以镍为材料的多孔物的金属。
加湿材料5为了按照扩散材料4的后述的形状,被形成具有其上面部分从中心向着上游侧和下游侧倾斜的三角形屋顶的形状,以便上面的顶点部分成为喷嘴3的正下方。
(扩散材料的结构)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如图3所示,扩散材料4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是与海绵等的树脂泡沫体相同的结构。扩散材料4具有金属部14和在金属部14内形成了许多空隙(气孔)15的结构。
扩散材料4由具有形成了许多空隙15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多孔体即多孔金属以这种方式形成。并且,本实施方式1的扩散材料4基本上形成将平板形状折弯的形状。具体是,扩散材料4形成被弯曲成三角形屋顶的形状,以喷嘴3的正下部为界,上游侧和下游侧向着下方倾斜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扩散材料4的这个形状称为“三角形屋顶”。
另外,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被设置在其上部的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以及设置在下部的下部固定材料8支撑,并被固定在机壳12和机壳13上。并且,在该固定状态下,扩散材料4形成其上面的一部分、具体是除了喷嘴3正下方的部分被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按压的状态。
因此,加湿材料5也同样形成在被施加来自上部的压力的状态下被固定在机壳12和机壳13上的结构。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构成本发明的压力施加机构。这点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至14中也是一样的。此外,在此形成了将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固定在机壳12和机壳13上的固定装置也用作压力施加机构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压力施加机构也可以使用压力施加专用部件。
扩散材料4具有使加湿水向平面方向和厚度方向扩散,向整个加湿材料5均匀地供给加湿水的作用,但除了与加湿材料5接触的下面以外都无助于加湿。因此,希望有一个适合向平面方向扩散的方法。扩散材料4没有必要使用与加湿材料5相同的材料、形状,优选适合水向平面方向扩散的材质和形状。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喷嘴3、扩散材料4、加湿材料5、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以及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的具***置关系的说明图。图4(a)是从上游侧看喷嘴3、扩散材料4、加湿材料5、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的图,图4(b)是图4(a)的截面图。
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被设置成如箭头205和箭头206所示向着下方施加压力,如上所述地按压一部分扩散材料4。所按压的部分并非扩散材料4的整个表面,而是除了对着喷嘴3正下方的部位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各一部分。虽然所附加的压力也需要考虑加湿材料5的机械强度来决定,但100~1000Pa左右是合适的。
在图4中,假设在没有扩散材料4的状态下,从喷嘴3直接向加湿材料5供水,水则被集中向喷嘴3的正下方部分即加湿材料5a和加湿材料中间部5d引导。这种情况下,由于水难以向不在喷嘴3的正下方的加湿材料5b、加湿材料上游部5c和加湿材料下游部5e扩散,因此加湿性能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设置了扩散材料4,因此可以提高加湿性能,通过进一步形成了向扩散材料4施加压力的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性能。关于这点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为了提高加湿性能,基本上更希望设置成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无空隙地接合,或者两者形成一体没有空隙。如果设置空隙,即使是一部分,水也被集中引入没有空隙的部分,不能向整个加湿材料5均匀地供水,加湿性能降低。如图4所示,通过向扩散材料4施加压力,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之间的空隙消失,有效接触部分增加。通过增加接触部分,从而可以顺利地进行引水。在此,尤其是通过向扩散材料4的一部分即不在喷嘴3正下方的加湿材料上游部5c和加湿材料下游部5e的上部集中施加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使水向加湿材料上游部5c和加湿材料下游部5e扩散。
形成扩散材料4的多孔体通常用于过滤器、催化剂载体和用于燃料电池的气体扩散层等用途,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备。例如,向作为多孔金属的原料即含有金属粉末和溶剂的浆料导入泡沫(气泡),然后将该浆料模制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进行烧结,从而可以制造多孔金属。或者将商用的海绵状的多孔树脂作为基体材料,使其附着作为多孔金属原料的金属粉末,然后通过高温烧制使树脂材料分解消失,也可以制造多孔金属。
另外,作为可以形成扩散材料4的金属例如有钛、铜、铝或镍等金属,金、银或白金等贵金属,或者不锈钢、镍合金或钴合金等合金等。另外,也可以将钛、铜、镍等作为基体材料,在表面镀上白金、铬、锡等。
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另外,对作为用于制造多孔金属的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有水等。另外,对作为用于制造多孔金属的基体材料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有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或聚酯树脂等。对于烧结温度也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然而,金属一旦浸渍在水通常溶出金属离子,这具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因此优选抗菌、抗真菌性能高的金属。具体是,进一步优选银、铜、铬、镍、锌、锡、钛、铝,这样细菌和真菌将难以在扩散材料4的表面和内部繁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抗腐蚀性强、杀菌力强的100%的镍。
另外,为了以树脂为材质形成多孔体,也可以将涂敷了金属粉末的材料作为扩散材料4使用。
另外,也可以使用陶瓷取代金属。制造方法和金属一样,例如向含有陶瓷粉末和溶剂的浆料中导入泡沫(气泡),然后将该浆料模制成所需要的形状,之后进行烧结的方法。
另外,从增加加湿水的保持量、水在扩散材料4上的扩散以及防止吸水性能劣化的观点出发,最好在扩散材料4的表面层进行亲水处理。对该亲水处理方法的类型也没有限制,例如可以进行利用亲水性树脂进行涂层的亲水处理或者利用电晕放电或常压等离子进行的亲水处理。下面就扩散材料4的亲水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亲水处理方法)
下面是将亲水性材料涂敷在扩散材料4上的具体方法的一个例子。作为扩散材料4,将以镍为原料的材料浸入5%的硫酸中等待3分钟,除去表面氧化物之后浸入硅酸钠水溶液100(mg/L)中等待10分钟,然后以80℃的条件烘干5个小时,在表面形成硅胶涂层薄膜。
涂层薄膜的厚度优选在0.01(μm)~10(μm)的范围,如果薄膜过厚,就会堵塞发泡部分的小孔(细孔),因此不理想。相反,如果薄膜太薄,随着时间的变化,薄膜剥离,表面的亲水性降低,水容量降低,因此不理想。
作为亲水类的材料也可以使用硅烷偶联剂或氧化钛的甲基甲酰胺溶液来替代二氧化硅。另外,也可以是有机类的高分子树脂,例如也可以使用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纤维素或者环氧树脂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
此外,也可以进行常压等离子处理作为涂层处理的预处理。通过进行这样的处理,可以强化涂膜与金属发泡体的粘合力,提高随着时间推移的耐久性。
扩散材料4是在制作出厚度大于0.5(mm)的片状的多孔金属之后,切割成所需要的形状,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即可。如果小于0.5(mm),用于使水向平面方向扩散的容量小,因此扩散能力明显降低(即缓冲区变小)。另外,在机械强度方面也降低,因此不适合。对厚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但如果是发泡金属,大于5(mm)加湿性能几乎没有变化。对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的加工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通过线切割、激光切割、冲压冲孔、刮面、手工切割或弯曲等各种方法进行。
扩散材料4的气孔率最好是60(%)~90(%),通过这样可以充分确保扩散材料4的吸水量,另外可以适度地保持扩散材料4的强度。
由于扩散材料4具有毛细作用力,因此不需要泵等驱动单元,通过该毛细作用力就可以高效率地从供给单元2向扩散材料4的内部供给水滴301并使其扩散。
通过改变金属粉末粒径、烧结温度、基材的多孔树脂的规格等,可以改变扩散材料4的气孔率和细孔孔径的分布。细孔的孔径一般分布不均匀,但一般情况下将通过显微镜观察等从外观上判断占主导地位的孔的大小作为公称孔径。如果想准确地检查细孔的分布,就利用称为水银压入法的公知的方法进行分析,但在通过水银压入法测量的分布中,作为峰值得到的孔径并不一定与公称孔径一致。通过水银压入法获得的孔径分布是假定孔的直径是作为孔径的圆柱模型,然后获得孔径分布。下面所示的是水银压入法的原理。压力与孔径存在(1)所示公式的关系。
D=-4σ(cosθ)/P …(1)
在这里,D(m):孔径,θ(度):水银的接触角度,σ(N/m):水银的表面张力,P(Pa):压力
在通过水银压入法进行的细孔分布测量中,将形成扩散材料4的多孔体封装在灌满水银的罐中,然后改变施加在水银上的压力。测量压力与水银量的体积变化,通过利用公式(1),可以从基于每个孔径的体积获得细孔的孔径分布特性。
此外,更理想的是设置成使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无空隙地接合,或者两者形成一体不存在空隙。如果设置空隙,即使是一部分,水也被集中引入没有空隙的部分,不能向整个加湿材料5均匀地供水,加湿性能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表示了由多孔金属形成扩散材料4的例子,也可以使用将金属纤维凝固成多孔状的多孔体来取代多孔金属。将金属纤维凝固成多孔状的多孔体例如是指φ0.1(mm)左右的许多金属纤维复杂地交织的结构。交织在一起的金属纤维彼此之间形成许多空隙部,水被保持在该空隙部。金属纤维的材质与上面提到的可以形成扩散材料4的金属类的材料一样,可以使用例如钛、铜、铝、锡或镍等金属,金、银或白金等贵金属,或者不锈钢、镍合金或钴合金等合金。可以设置成将这样的金属纤维加工成与图1所示的扩散材料4一样的形状。
(加湿装置的运转)
下面参考图1或图2就本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运转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选择性地进行加湿运转和干燥运转。
(加湿运转)
首先就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运转进行说明。
从供给管道1供给的水被存储在供给单元2,然后存储在供给单元2的水作为加湿水被输送到喷嘴3。被输送到喷嘴3的加湿水滴落到扩散材料4的顶点部分,利用扩散材料4具有的倾斜和毛细作用力以及加湿水的重力在扩散材料4的内部向平面方向和上下方向扩散。扩散后的加湿水从扩散材料4的下面通过重力的作用被向加湿材料5的上端的表面引水,向加湿材料5供给。此时,如图4所示,从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分别如箭头205、箭头206所示向下方施加压力,因此在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的接触部分空隙消失,可以快速地引水。其结果是除了加湿材料中间部5d,水也均匀地渗透到加湿材料上游部5c和加湿材料下游部5e。
另外,加湿材料5与扩散材料4一样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因此可以保持固定量的水。
当风扇9运转时,空气就从加湿材料5的上游侧(图2的左侧)向着下游侧(图2的右侧)流动(图2的箭头200),穿过加湿材料5,被吸入到风扇9(图2的箭头201),然后被向加湿装置的外部输送(图2的箭头202)。被保持在加湿材料5的水与通过风扇9的运转而流动的空气进行气液接触,从而蒸腾、对空气进行加湿。
未用于加湿的加湿材料5内的剩余的水通过重力集中到加湿材料5的下部,漏出并滴落到下方。从加湿材料5漏出的水被水盘11接住,然后向加湿装置的外部排出。
通过加湿装置这样的加湿运转,可以将经过加湿的空气供给到作为加湿对象的空间。
(干燥运转)
下面就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干燥运转进行说明。加湿装置在进行了规定时间的加湿运转之后进行干燥运转,所述干燥运转是使水停止从喷嘴3滴落,使风扇9依然继续运转规定的时间,将来自风扇9的风向加湿材料5送风,使加湿材料5干燥。通过该干燥运转使加湿材料5干燥,从而抑制加湿材料5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滋长。一旦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滋长,加湿材料5就变得不卫生,再次进行加湿运转时,存在微生物和真菌的孢子混入空气的可能性,因此是不利的。此外,在干燥运转中,可以将来自风扇9的空气直接送风,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加热器等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吹出暖风。吹出暖风可以进一步缩短干燥时间,但由于加热需要能量,因此根据作为目标的方法进行选择。
关于干燥运转的频率,最好根据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来决定。例如如果环境条件合适大肠杆菌在一天之内大量增殖,考虑到这点,最好在结束了一天的加湿运转之后进行干燥运转。但是,如果使加湿材料5干燥的频率太高,水中的水垢析出,将致使加湿性能降低,因此最好根据细菌和真菌的滋长速度和自来水的硬度来决定干燥运转的频率。
(实施方式1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设置成对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的接触部分的一部分通过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施加压力。这样,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的紧密接合程度提高,可以使水向扩散材料4的平面方向高速扩散。因此,即使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加湿材料5均匀地供水,其结果能够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扩散材料4形成了“三角形屋顶”形状,但并不限于该形状,也可以是简单的矩形形状。这种情况下,加湿材料5的上面可以当作沿着扩散材料4的平面。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扩散材料4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下面以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事项就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这点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图5是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在本实施方式2中,扩散材料4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喷嘴3的正下方的顶点部分不是角,而是形成水平的平板4a。在本实施方式2中,将该形状称为“梯形屋顶”。另外,在扩散材料4上,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设置斜面,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沿着扩散材料4的斜面部分接触并施加压力,这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其他结构也与实施方式1一样。
加湿装置的加湿运转的动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但由于扩散材料4的顶点部分形成了平板4a,因此可以使来自喷嘴3的水滴301更均匀地扩散。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置成扩散材料4的顶点部分位于喷嘴3的正下方(设置成扩散材料4的顶点部分与喷嘴3位于同一个垂直平面上)。但是,如果由于振动等,两者发生移位,水的扩散就出现不均匀。因此,本实施方式2可以更稳定地使水扩散,可以得到更高的加湿性能。
干燥运转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2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将扩散材料4形成了这样的形状,即喷嘴3的正下方的顶点部分不是角,而是形成水平的平板4a,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设置斜面。这样,与实施方式1一样,即使整个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地供水,因此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3的扩散材料4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下面以在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喷嘴3、扩散材料4、扩散材料梳齿4b以及加湿材料5的位置关系的立体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3的扩散材料4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扩散材料4被设置成与加湿材料5的并排设置方向直交的方向的端部嵌入每个加湿材料5的梳齿状。具体是,扩散材料4具有扩散材料梳齿4b,是将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的斜面的端部进一步弯曲之后模制成梳齿状。并且设置成扩散材料梳齿4b嵌入每个加湿材料5的上端部。
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沿着扩散材料4的倾斜部分进行接触,向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施加压力,这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其他结构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扩散材料梳齿4b不仅可以用于本实施方式3所示的扩散材料4是三角形屋顶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实施方式2所示的梯形屋顶形状或加湿材料5是简单的矩形形状等的情况下使用,不依赖于扩散材料4的形状。
虽然加湿装置的加湿运转的动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但是通过设置扩散材料梳齿4b,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可以使来自喷嘴3的水滴301更均匀地扩散。
下面就用于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运转效果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在该实验中,如图1、图2、图5、图3和图7所示地设置加湿装置,使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进行变化,在表1中表示各实验条件。例如A-1是扩散材料4的形状是简单的矩形,没有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对扩散材料4端部的按压(压力),没有扩散材料4的梳齿即扩散材料梳齿4b的状态。A-2~A-4也是一样的,扩散材料的形状都是简单的矩形。另外,B-1~B-4是扩散材料的形状是三角形屋顶即如图1、图2、图3和图7所示的形状,C-1~C-4是梯形屋顶即图5所示的扩散材料的形状。就以上所有的实验条件都进行了加湿运转。
表1
此外,使加湿材料5的上游侧的空气为温度20℃、相对湿度50%,利用温湿度计(ROTRONIC公司,HC2-S)测量下游侧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确定绝对湿度的变化,计算多孔金属体的单位表面积的加湿性能(单位为mL/h/m2)。设表1的A-1的加湿性能的数值为1.0,找出了在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加湿性能的相对值。最终得到了图8所示的结果。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加湿性能的实验结果的图。
根据图8明确了扩散材料4的形状是梯形屋顶,有端部按压、有扩散材料梳齿4b的条件的C-4加湿性能比最高。但由于证实了即使单独改变扩散材料4的形状、端部按压、扩散材料梳齿4b,加湿性能比也有所提高,因此,例如没有物理上的空间,存在成本限制等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进行选择。
干燥运转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中,作为扩散材料4被设置成设置扩散材料梳齿4b、并嵌入加湿材料5,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即使整个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地供水,因此,能够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的扩散材料4的形状和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下面以在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形成了将扩散材料4分成上游侧和下游侧,并在每一个上设置了斜面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4中,进一步在扩散材料4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设置斜面,形成了外观是四棱锥的屋顶形状。并且,作为多个加湿材料5的一个整体,设定每个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使这些的上面形状按照扩散材料4的形状。扩散材料4可以通过粘接将四张形成了三角形形状的扩散材料4的端面形成,也可以通过弯曲形成。此外,与图4一样,加湿材料5a位于喷嘴3的正下方,加湿材料5b是存在于远离喷嘴3的正下方的位置的加湿材料。
加湿运转和干燥运转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4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中,通过将扩散材料4形成不仅在上游侧和下游侧,而且在从加湿材料5的上游侧看的右侧和左侧也设置了斜面的形状,从而不仅可以使水向上游侧和下游侧扩散,而且也可以使水有效地向右侧和左侧,即加湿材料5a和加湿材料5b扩散,可以进一步抑制不均匀扩散。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即使整个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地供水,因此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的扩散材料4的形状和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下面以在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侧面剖视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5形成了在加湿材料5的上面,在包括喷嘴3的正下方的部分的一部分上设置凸部51,使扩散材料4按照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为了使扩散材料4形成按照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的形状,可以折弯矩形形状的扩散材料4。
具体是,扩散材料4具有覆盖加湿材料5的凸部51上面的上面部41、覆盖凸部51侧面的侧面部42以及覆盖加湿材料5的上面中除了凸部51的部分的底面部43。并且,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从机壳12向着水平方向即箭头205和箭头206的方向通过扩散材料4的侧面部42向加湿材料5的凸部51的侧面施加压力,从而在加湿材料5上压接扩散材料4。
加湿运转和干燥运转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5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中,在加湿材料5的上面设置凸部51,将扩散材料4形成按照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的形状。并且形成了从水平方向向加湿材料5的凸部51的侧面以及覆盖其侧面的扩散材料4的侧面部4施加压力2的结构。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即使整个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滴供水,因此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6
实施方式6的扩散材料4的形状和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下面以在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结构图。
实施方式6是将扩散材料4形成在空气的流动方向具有波峰和波谷的波浪形的形状,将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按照该形状形成了波浪形。要将扩散材料4形成波浪形,可以将矩形形状的扩散材料4折弯。另外,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的下面(与扩散材料4的接触面)也形成了嵌入扩散材料4的波浪形的形状。从机壳12施加垂直方向的压力,这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加湿运转和干燥运转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6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上,将扩散材料4形成波浪形状,将加湿材料5的上面形状按照该形状形成了波浪形。另外,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的下面形状也形成了嵌入扩散材料4的波浪形的形状。并且,由于设置成从机壳12施加垂直方向的压力,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即使整个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地供水,因此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7
实施方式7的基本结构与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5一样,但加湿材料5的形状不同。下面以在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中与实施方式5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结构图。
实施方式7的加湿材料5具有在凸部51的上面部分具有倒三角形的凹槽28,在凸部51的上面与扩散材料4之间形成了空隙29的结构。喷嘴3的正下方部分使空隙29的间隔变大。存在空隙29的间隔越大越难导水的趋势。
由于喷嘴3的正下方的部分容易发生水的偏流,因此通过加大喷嘴3的正下方部分的空隙29,来减少向喷嘴3的正下方部分的导水。这样,将促进向喷嘴3的正下方部分的周边扩散,可以使水均匀地向整体扩散。
加湿运转和干燥运转的动作与实施方式5相同。
(实施方式7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中设置成在加湿材料5的凸部51的上面部分设置倒三角形的凹槽28,在凸部51的上面与扩散材料4之间形成空隙29。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即使整个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地供水,因此,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8
本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的整体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实施方式8确定了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的每个气孔孔径的大小关系,扩散材料4的气孔孔径比加湿材料5的大。即,作为扩散材料4使用孔径小的,作为加湿材料5使用孔径比扩散材料4大的材料。
图13是表示通过水银压入法测量两种多孔物的金属的孔径分布的评价结果的图。样本A和样本B分别是相同材质的镍,为了使孔径分布不同而改变了制造方法。从图13可以看出,样本A总体孔径小,峰值孔径大约为110(μm),样本B的孔径大,峰值孔径大约为180(μm)。
扩散材料4具有使水向平面方向扩散的作用,为了发挥这个作用,要选择最适当的扩散材料4,为此有必要对扩散性能进行量化。利用下面的方法测量扩散性能。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是概述测量扩散材料4的扩散性能方法的说明图。将扩散材料4截成175(mm)×30(mm)×1(mm)的窄长方形。在容器16中放入离子交换水17,将窄长方形的扩散材料4的下端10(mm)的部分浸入离子交换水17。扩散材料4的内部由于是多孔体,因此通过毛细管现象离子交换水17渗透到扩散材料4的内部,然后被向上方吸水。由于从实验开始5分钟后形成稳定状态,因此测量吸入了离子交换水17的上升距离a。此时,毛细作用力与向渗透到扩散材料4内部的离子交换水17施加的重力是平衡的。
毛细作用力越大,扩散材料4内部的水的扩散性能越高,因此,该上升距离a成为表示扩散性能的值,上升距离a越高值越大,能够对扩散性能进行量化。图4所示的样本A和样本B的a的值分别为80(mm)和60(mm),样本A显示出更高的值,得知扩散性能更好。因此,确定样本A比样本B更适合作为扩散材料4。
关于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的扩散性能的关系,可以考虑是以下的关系。扩散材料4的a值(设为a1)与加湿材料5的a值(设为a2)最好形成a1/a2大于等于1.3的关系。这是基于在将样本A作为扩散材料4,将样本B作为加湿材料5的组合的情况下和将样本A作为加湿材料5,将样本B作为扩散材料4组合的情况下,就扩散性能进行了实验,确认了将样本A作为扩散材料4,将样本B作为加湿材料5的组合(即a1/a2=80/60=1.33)扩散性能更好。
作为涉及扩散性能的一个因素,除了孔径分布以外,扩散材料4的材质、表面亲水性的程度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金属材质比树脂材质扩散性能更好,另外表面亲水性越高扩散性能越好。
下面就用于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运转的效果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在该实验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地设置加湿装置,作为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使用图13所示的样本A和样本B进行了加湿运转。此外,使加湿材料5的上游侧的空气的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利用温湿度计(ROTRONIC公司,HC2-S)测量下游侧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确定绝对湿度的变化,计算多孔金属体的单位表面积的加湿性能(单位为mL/h/m2)。最终得到了表2所示的结果。
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双方都使用了样本A的情况下,加湿性能为550(mL/h/m2),扩散材料4使用样本A,且加湿材料5使用样本B的情况下为650(mL/h/m2),得到了加湿材料5使用样本B,加湿性能更好的结果。
同样,扩散材料4使用样本B且加湿材料5使用样本A的情况下,加湿性能为460(mL/h/m2),扩散材料4使用样本B且加湿材料5使用样本B的情况下为540(mL/h/m2)。
通过以上的实验结果得知,作为扩散材料4使用孔径小的样本A,作为加湿材料5使用孔径大的样本B的组合可以实现最高的加湿性能。即,扩散材料4通过使用小孔径结构,从而高效率地向水平方向扩散,加湿材料5通过使用大孔径结构,从而高效率地加湿,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得到最高的加湿性能。
表2
加湿性能一览表(单位为mL/h/m2)
加湿材料5/扩散材料4 样本A 样本B
样本A 550 460
样本B 650 540
(实施方式8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中,使平面方向的水的扩散性能比加湿材料5更大的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接触并固定,以便封闭加湿材料5的上面部分,使水从供水单元滴落到在空间上分离的扩散材料上。这样,被供给到扩散材料4上的水在扩散材料4上高速地向平面方向扩散,因此,即使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加湿材料5均匀地供水。其结果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另外,扩散材料4采用气孔孔径比加湿材料5更小的结构,从而可以使水在扩散材料4上高效率地向平面方向(水平方向)扩散。而加湿材料5采用气孔孔径比扩散材料4更大的结构,从而可以形成在加湿材料5上高效率地加湿的结构。其结果可以得到最高的加湿性能。实施方式9
实施方式9的扩散材料4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不同。下面以在本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上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的结构图。如图13所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扩散材料4的孔径在上下方向、平面方向都是随机分布。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将扩散材料4设置在加湿材料5的上面的状态下,将接近扩散材料4上面的部分形成小孔径18,将接近扩散材料4下面的部分形成大孔径19。
作为制作这种结构的扩散材料4的方法,例如,在向作为多孔金属的原料即含有金属粉末和溶剂的浆料导入泡沫(气泡)时,预先准备一些金属粉末与泡沫的混合比不同的浆料。然后重叠浆料模制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进行烧结,从而可以制造多孔金属。或者将上下方向密度不同的商用的海绵状的多孔树脂作为基体材料,使其附着作为多孔金属原料的金属粉末,然后通过高温烧制使树脂材料分解消失,也可以制造多孔金属。
如上述实施方式8中所示,扩散材料4在相同材料、进行了相同的亲水处理的情况下,孔径小的一方扩散性能更好。因此,孔径小的一方在使加湿水在扩散材料4内向平面方向扩散上有利。但是另一方面,就加湿性能,孔径大的一方比孔径小的一方更好。如图1所示,由于扩散材料4的下面与加湿的空气接触,因此,孔径大的一方可以提高扩散材料4的下面附近的加湿性能。
另外,也可以不改变孔径,而改变气孔率。即,可以降低扩散材料4上面附近的气孔率,提高扩散材料4下面附近的气孔率。虽然孔径与气孔率并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在生产扩散材料4时利用气孔率进行控制,因此,最终孔径根据气孔率进行变化。即,存在气孔率低的情况下孔径小,气孔率高的情况下孔径大的趋势。总之,使扩散材料4的上侧的气孔容积率低于下侧,使扩散材料4的下侧的气孔容积率高于上侧即可。
加湿装置的加湿运转的动作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但由于扩散材料4的下面与空气接触,形成大孔径19,因此,可以得到更高的加湿性能。
干燥运转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9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中,在扩散材料4的上面附近设置小孔径18,在扩散材料4的下面附近设置大孔径19,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即使整个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地供水,因此,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另外,由于加大了扩散材料4的下侧的孔径,因此还具有提高加湿性能的效果。
实施方式10
实施方式10的扩散材料4本身的结构特征与实施方式9一样,但制造方法与实施方式9不同。下面以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就本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的结构与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的结构图。
如图16所示,扩散材料4是将气孔容积率彼此不同的多孔体形成的多孔体20、21重叠粘合而形成。并且,使气孔容积率低的多孔体20作为上侧,使气孔容积率高的多孔体21作为下侧。使多孔体20与多孔体21通过重叠后加热焊接或重叠后施加压力等方法无缝隙地接触、形成一体。这是因为如果在多孔体20与多孔体21之间存在缝隙,水的流动就会产生偏流,因此将不能向整个表面的下方引水。
作为结构是例如将图13所示的样本A作为多孔体20,将样本B作为多孔体21。另外,也可以形成不是双层重叠,而是三层或更多层重叠,使孔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构(逐渐提高气孔容积率的结构)。无论如何最终与实施方式2一样形成接近多孔体上面的部分的孔径小,接近下面的部分的孔径大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接合多孔体20与多孔体21。
加湿装置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10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中,作为扩散材料4设置成将孔径小的多孔体20作为上面,将孔径大的多孔体21作为下面进行粘合,因此,与实施方式1一样,即使整个加湿装置倾斜,没有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向整个加湿材料均匀地供水,因此,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另外,由于加大了扩散材料4的下侧的孔径,因此具有提高加湿性能的效果。
实施方式11
实施方式11的扩散材料4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0不同。下面以与实施方式10的不同点为中心就本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相同。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横截面结构和供水单元的图。图18是从下侧看图17的结构图。在扩散材料4上,喷嘴3的正下方的部分是来自喷嘴3的水滴301容易集中的部分。在图16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10中,通过使多孔体20的孔径小于多孔体21来提高扩散性,从而可以改进水滴301集中在对应于喷嘴3正下方的部分上,但需要有进一步的改进。
因此,在实施方式11中,将孔径小的多孔体20作为上侧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下侧则形成将孔径大的多孔体22的一部分例如挖成圆形,嵌入孔径小于多孔体22的多孔体23的结构。此时多孔体23的中心位置被设置成基本上与喷嘴3的中心轴垂直的同轴。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从喷嘴3供给的水滴301在多孔体20被扩散之后,被导入其下方的多孔体22、23。在此,对应于喷嘴3正下方的多孔体23的孔径与其周围的多孔体22的孔径相比更小,因此,与多孔体23相比,水滴被更快地从多孔体22引入下方。其结果,作为整个扩散材料4可以更均匀地向加湿材料5供给加湿水。
加湿装置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11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中,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10相同的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以下效果。即,在形成扩散材料4的上下的多孔体20、22中的下侧多孔体22上,将包括对应于喷嘴3的正下方的部分的一部分形成了孔径小于多孔体22的多孔体23。这样,在扩散材料4上,可以改进水滴301集中在对应于喷嘴3的正下方的部分上,与实施方式10相比,可以更均匀地向加湿材料5供给加湿水。
实施方式12
上述实施方式1~11的加湿装置进行使加湿材料5干燥的干燥运转,在实施方式12中进一步形成也使扩散材料4干燥的结构。下面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就本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在图19中,与上述图3的不同点是在机壳12的一部分上设置开口部分,在该开口部分安装使空气通过扩散材料4的风扇24。可以使风扇24的排气口与排气口10连接,也可以如图19所示,直接向加湿装置的外部排出。
加湿装置的加湿运转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关于加湿装置的干燥运转的动作,仅就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加湿装置在进行了规定时间的加湿运转之后进行干燥运转,即停止从喷嘴3滴水,使风扇9在一定的时间内依然继续运转,将来自风扇9的风向加湿材料5送风。在实施方式12的干燥运转中也进一步使风扇24运转。通过风扇24的运转,空气通过扩散材料4向箭头203、箭头204方向流动,通过风扇24后被排出。通过该干燥运转使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干燥,从而抑制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滋长。
(实施方式12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12中,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11相同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得到以下效果。即,除了使空气通过加湿材料5的风扇9以外,另外还设置了在进行干燥运转时主要使空气通过扩散材料4的风扇24,因此,在进行干燥运转时,扩散材料4迅速干燥,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滋长的效果。
实施方式13
实施方式13是在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上还设置了加热器。下面以与实施方式12的不同点为中心就本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在图20中,与上述图19的不同点在于将作为加热装置的加热器25设置在扩散材料4的内部这点。该加热器25是用作加热扩散材料4。加热器25只要是发热的,可以是任何形式,例如可以使用镍铬合金丝,也可以使用PTC(正温度系数)加热器或热泵、珀耳帖元件等。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可以利用加热器25产生的热对扩散材料4进行加热。
本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在实施方式12的干燥运转中进一步向加热器25施加电压,对扩散材料4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干燥运转效率。除此之外,加湿装置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2相同。
图21是表示按材质的干燥温度与干燥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横轴采用干燥温度(℃),纵轴采用干燥时间(分钟)。并且,在图21中表示了作为发泡金属的一个例子的发泡钛和作为树脂材料的一个例子的多孔树脂材的各自的干燥温度与干燥时间的关系。
在缩短干燥时间的同时考虑到能量效率,一般在60~80℃的范围是适当的。另外,如果材质是发泡金属,导热系数高于树脂材料,可以缩短干燥时间,因此在卫生方面具有优势。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加热器25的设置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加热器25形成不抑制水的扩散、可以实现高效率干燥的形状,如图13所示,使用了按照扩散材料4的一部分外周面的形状的加热器25。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按照整个扩散材料4的外周面的环形的加热器。通过这样缩短干燥时间,关系到干燥运转的高速化。
(实施方式13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13中,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效果,并且通过进一步安装加热器25,在进行干燥运转时使其运转,从而扩散材料4迅速干燥,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滋长的效果。
实施方式14
实施方式14是关于具有上述实施方式1~13中任意一种加湿装置的空调机。下面参考附图就本实施方式14的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进行说明。
(加湿装置的结构)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空调机的剖视结构图。在图23中,白色箭头表示风扇9形成的空气流的方向。
实施方式14的空调机具有在机壳30内配置了上述实施方式1~13中的任意一种加湿装置和热交换器27的结构。加湿装置的扩散材料4和加湿材料5被安装在热交换器27的下方。另外,在机壳30的吸气口31安装从吸气口31吸入的空气流中去除灰尘的过滤器26。此外,机壳30也用作加湿装置的机壳12、13。
加湿材料5与实施方式1一样,平行地竖立多个板状的部件。热交换器27被安装在机壳30内,上部侧向空气流的下游侧倾斜,加湿材料5按照这样倾斜安装的热交换器27的形状,且被配置成顶面形成山形,侧面观察下大致为菱形形状。在扩散材料4的上部安装供给单元2和喷嘴3,从而可以供给加湿用的水。另外,通过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6和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7向下方施加压力,使一部分扩散材料4压接在加湿材料5上。
(加湿装置的动作)
下面参考图23就本实施方式14的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的运转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14的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具备在进行加湿运转的同时还进行制暖制冷运转的功能,根据所需要的出口空气的温度、湿度条件同时或选择进行空气加湿运转和制冷制暖运转。
加湿运转与实施方式1相同,存储在供给单元2中的水被作为加湿水输送到喷嘴3。被输送到喷嘴3的加湿水从扩散材料4的上方向着扩散材料4的上部从喷嘴3的前端滴下。通过这样向加湿材料5供给加湿水。利用扩散材料4具有的毛细作用力和加湿水的重力,加湿水通过扩散材料4的空隙15(参考图3),向整个加湿材料5扩散,加湿材料5将保持固定量的水。
一旦风扇9进行运转,从吸气口31吸入的空气就向着排气口10流动(从图1、图23的左侧向右侧流动),经由过滤器26、风扇9、热交换器27通过加湿材料5,然后被向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的外部(室内)输送。通过被保持在加湿材料5上的水与通过风扇9的运转而流动的空气的气液接触进行蒸发,对被输送到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湿。
未用于加湿的加湿材料5内的剩余的水通过重力集中到加湿材料5的下方前端部5f,从下方前端部5f漏出后滴落到下方。从加湿材料5漏出后滴下的水被水盘11接住,然后被向加湿装置的外部排出。
通过这样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运转,可以将经过加湿的空气向作为加湿対象的空间供给。此时,通过使经过加热或冷却的制冷剂在热交换器27流动,从而可以改变空气的温度。通过热交换器27进行的加热冷却运转和加湿材料5上的水的蒸发,可以营造出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的室内环境。
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的干燥运转与实施方式1相同,但在进行了规定时间的加湿之后就进行干燥运转,即停止从喷嘴3滴水,风扇9依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送风。通过该干燥运转,使加湿材料5干燥,从而抑制加湿材料5上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滋长。此外,在干燥运转时,可以直接吹出空气,也可以使经过加热的制冷剂通过热交换器27,从而吹出经过加热的热风。
另外,空调机的加湿装置使用实施方式12或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实施方式12或实施方式13的干燥运转。(实施方式14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14的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13相同的效果,可以得到高的加湿性能。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1~14中就作为各自分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各实施方式的特色配置构成加湿装置和空调机。例如,可以组合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扩散材料梳齿4b和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5,形成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设置了扩散材料梳齿4b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例如组合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三角形屋顶和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7,在图1的结构中,在喷嘴3的正下部的扩散材料4与加湿材料5之间设置空隙29。另外,在各实施方式1~14的每一个中,应用于相同的组成部分的変形例同样也应用于对该变形例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以外的其他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供给管道,2供给单元,3喷嘴,4扩散材料,4a平板,4b扩散材料梳齿,5加湿材料,5a加湿材料,5b加湿材料,5c加湿材料上流部,5d加湿材料中间部,5e加湿材料下游部,5f下方前端部,6上部上游侧固定材料,7上部下游侧固定材料,8下部固定材料,9风扇,10排气口,11水盘,12机壳,13机壳,14金属部,15空隙,16容器,17离子交换水,18小径孔,19大径孔,20多孔体,21多孔体,22多孔体,23多孔体,24风扇,25加热器,26过滤器,27热交换器,28凹槽,29空隙,30机壳,31吸气口,41上面部,42侧面部,43底面部,51凸部,301水滴,302水滴。

Claims (20)

1.一种加湿装置,具备:
供水单元,所述供水单元用于供水;
板状的扩散材料,所述板状的扩散材料设置在所述供水单元的下方,使从所述供水单元供给的水沿面方向和厚度方向扩散;
加湿材料,所述加湿材料使顶面与所述扩散材料接触地固定设置,使从所述扩散材料经由所述顶面供给的水蒸发;
压力施加机构,所述压力施加机构向所述扩散材料与所述加湿材料的接触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施加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压力施加机构被设置在所述供水单元的正下方的部分以外的所述扩散材料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压力施加机构是被设置在所述扩散材料与所述加湿装置的机壳之间的固定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从所述供水单元的正下方的部分向着下方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的所述供水单元的正下方的部分形成平板形状,所述正下方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向着下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具有四棱锥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具有波浪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具有覆盖形成在所述加湿材料上面的凸部的上面部、覆盖所述凸部侧面的侧面部以及覆盖所述加湿材料的上面中除了所述凸部的部分的底面部,所述侧面部通过所述压力施加机构被向水平方向按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在所述供水单元的正下方的部分、所述扩散材料与所述加湿材料之间具有空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材料被具有空隙地并排设置多个,在所述扩散材料上,与所述加湿材料的设置方向直交的方向的端部被设置成梳齿状,嵌入每个加湿材料的上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在所述扩散材料的表面实施亲水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由使金属或陶瓷发泡的多孔物或者金属或陶瓷的纤维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材料是具有许多气孔的三维网状结构,所述扩散材料的气孔的大小比所述加湿材料的更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被设置成其上面侧的气孔容积率低于下面侧的气孔容积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是将气孔容积率不同的多个扩散材料粘合而形成,使所述气孔容积率从上侧向下侧逐渐提高地粘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其下侧的、包括对应于所述供水单元的正下方的部分的一部分的气孔容积率低于所述扩散材料的所述下侧的其他部分的气孔容积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具有使空气通过的排气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扩散材料具有加热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被设置成按照所述扩散材料的一部分或整个外周的形状。
20.一种空调机,具有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
CN201480078434.1A 2014-05-09 2014-05-09 加湿装置和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Active CN1064612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62528 WO2015170415A1 (ja) 2014-05-09 2014-05-09 加湿装置及び加湿装置付きの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1248A true CN106461248A (zh) 2017-02-22
CN106461248B CN106461248B (zh) 2019-05-17

Family

ID=54392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8434.1A Active CN106461248B (zh) 2014-05-09 2014-05-09 加湿装置和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1299B2 (zh)
JP (1) JP6165328B2 (zh)
CN (1) CN106461248B (zh)
WO (1) WO201517041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68992A (zh) * 2018-08-22 2019-01-25 贵州鼎正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水分蒸发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0805963A (zh) * 2019-10-16 2020-02-18 赖松平 一种家用空调室内机增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715517B1 (de) * 2018-11-06 2021-12-15 Condair Group Ag Luftbefeuchtungseinrichtung.
JP7261908B1 (ja) * 2021-08-27 2023-04-2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7257468B2 (ja) * 2021-08-27 2023-04-1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23228236A1 (ja) * 2022-05-23 2023-1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4253A (zh) * 2002-01-09 2003-08-06 大见忠弘 空气冷却装置及空气冷却方法
CN101153729A (zh) * 2006-09-26 2008-04-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除菌装置
JP5485791B2 (ja) * 2010-05-27 2014-05-07 株式会社ミクニ 加湿器の給水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6028U (zh) * 1979-08-27 1981-04-07
JPH04143536A (ja) 1990-10-05 1992-05-18 Hitachi Ltd 自然蒸発式加湿器
JPH0684230U (ja) 1993-05-07 1994-12-02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加湿器の天材
JP2002333174A (ja) 2001-05-09 2002-11-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気化式加湿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3042488A (ja) 2001-07-30 2003-02-13 Hitachi Ltd 自然蒸発式加湿器
JP2009180434A (ja) 2008-01-31 2009-08-13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JP4841683B1 (ja) 2010-06-25 2011-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エレメント及び加湿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加湿器
US9816715B2 (en) 2012-09-18 2017-11-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umidifi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humidifi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4253A (zh) * 2002-01-09 2003-08-06 大见忠弘 空气冷却装置及空气冷却方法
CN101153729A (zh) * 2006-09-26 2008-04-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除菌装置
JP5485791B2 (ja) * 2010-05-27 2014-05-07 株式会社ミクニ 加湿器の給水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68992A (zh) * 2018-08-22 2019-01-25 贵州鼎正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水分蒸发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9268992B (zh) * 2018-08-22 2021-01-26 贵州鼎正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水分蒸发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0805963A (zh) * 2019-10-16 2020-02-18 赖松平 一种家用空调室内机增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70415A1 (ja) 2015-11-12
CN106461248B (zh) 2019-05-17
JP6165328B2 (ja) 2017-07-19
JPWO2015170415A1 (ja) 2017-04-20
US20170146252A1 (en) 2017-05-25
US10451299B2 (en) 201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1248A (zh) 加湿装置和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CN104641181B (zh) 加湿装置及具有加湿装置的空气调节器
JP6076553B1 (ja) 加湿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984550B2 (ja) 気化フィルタおよび加湿装置
JP2012013247A (ja) 加湿器
CN105143777B (zh) 加湿装置以及具有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JP2012122671A (ja) 水噴霧加湿装置
JP2008241124A (ja) 加湿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加湿器
CA2789016C (en) Apparatus for conditioning an airstream
JP2008209027A (ja) 加湿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加湿器
CN109268992A (zh) 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水分蒸发器及其制作方法
JP4978899B2 (ja) 散水管および加湿器ならびに加湿器の散水方法
JP6058723B2 (ja) 水噴霧加湿装置
CN209263218U (zh) 湿帘组件及湿帘降温装置
JP6049909B2 (ja) 加湿器
JP6198660B2 (ja) 加湿器
JP6831160B2 (ja) 水噴霧型加湿装置
CN221098822U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装置及空调器室内机
CN220648445U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加湿装置及空调器室内机
JP5885653B2 (ja) 加湿装置
CN116428662A (zh) 加湿组件及空调机组
RU228081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свенно-испаритель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воздуха
TW201723394A (zh) 蒸發式暖通空調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