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11064B - 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11064B
CN106411064B CN201610499137.5A CN201610499137A CN106411064B CN 106411064 B CN106411064 B CN 106411064B CN 201610499137 A CN201610499137 A CN 201610499137A CN 106411064 B CN106411064 B CN 106411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core bar
lower die
upper mold
align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991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11064A (zh
Inventor
葛明
汪卫刚
蒋利锋
王哲
张航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ongj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49913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110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11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1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11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10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校直设备包括校直机架及用于将转子运送到校直机架上的搬运机械手,所述校直机架上设有转子定位台、校直模具及转子带动装置,转子带动装置包括用于伸入转子孔内的芯杆、用于带动芯杆转动的转杆电机及用于带动转杆电机和芯杆共同移动的水平带动机构,校直模具包括下模及可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上模,上模内设有转子上半孔,下模内设有转子下半孔,上模与下模在合模状态下:上半孔与下半孔共同构成转子修型孔,转子修型孔内径与转子外径对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步骤合理,能有效对转子进行修复校直,校直过程稳定、调节能力强且校直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转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背景技术
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它是用来实现电能与机械能转换的装置,电机转子是电机中的旋转部件。电机转子在生产加工时,通常是先将多个转子片(可以是转子冲片等)组合,转子片之间保持同轴且转子片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随后再将组合好的转子片一起置于模具中,在端部浇注出端环(多为铝端环),继而再进行一些后续加工,从而最终形成完整的转子。而转子在经历加前述加工过程后,还需要经过校直,即让各转子片保持同轴(在制造加工过程中,一个或多个转子片可能会脱离、偏离原始轴线,从而与其它转子片之间发生偏移,出现未对齐的现象)。而目前的转子校直装置或方法,在结构合理性、自动化程度、操作效率及校直效果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能有效对转子进行修复校直,校直过程稳定、调节能力强且校直效果好的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校直方法,用于电机转子的校直,包括以下步骤:
a.将转子置于转子定位台上进行定位;
b.将芯杆伸入转子的中心孔内,使芯杆与转子卡接;
c.将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一校直模具中,所述校直模具包括下模及可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上模,上模内设有转子上半孔,下模内设有转子下半孔,上模与下模在合模状态下:上半孔与下半孔共同构成转子修型孔,转子修型孔内径与转子外径对应;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中时上模与下模分离;
d.开始进行压合校直步骤:转子旋转设定角度N,然后停止,上模相对下模下降至合模,合模后,上模复位;其中0度≤N≤180度;
e.重复M次步骤d,完成转子校直;其中2≤M≤99。
作为优选,在步骤b中,芯杆伸入转子的中心孔后,芯杆穿过转子的整个中心孔。
作为优选,在步骤c中,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时,转子的中心孔轴线与水平面平行。
作为优选,在步骤c中,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后,转子下半部处在转子下半孔中,转子上半部与转子上半孔完全分离。
作为优选,15度≤N≤45度,2≤M≤10。
一种校直设备,包括校直机架及用于将转子运送到校直机架上的搬运机械手,所述校直机架上设有转子定位台、校直模具及转子带动装置,转子带动装置包括用于伸入转子孔内的芯杆、用于带动芯杆转动的转杆电机及用于带动转杆电机和芯杆共同移动的水平带动机构,校直模具包括下模及可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上模,上模内设有转子上半孔,下模内设有转子下半孔,上模与下模在合模状态下:上半孔与下半孔共同构成转子修型孔,转子修型孔内径与转子外径对应。
作为优选,所述水平带动机构包括丝杆电机及与丝杆电机同轴连接的带动丝杆,带动丝杆上设有与带动丝杆螺纹配合的滑座,滑座与校直机架滑动配合,滑座的可滑动方向与转子修型孔轴线平行,转杆电机和芯杆均设置在滑座上,芯杆与转子修型孔同轴。
作为优选,所述芯杆固定在一杆夹持座上,杆夹持座与转杆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芯杆与转杆电机的输出轴同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步骤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能有效对转子进行修复校直,校直过程稳定、调节能力强且校直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校直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下压带动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带动环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自调预压块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校直机架1、搬运机械手11、固定轴12、转子定位台2、校直模具3、下模31、上模32、竖滑槽321、自调预压块322、自调节弹簧323、芯杆41、丝杆电机421、滑座422、杆夹持座43、定位板44、转杆电机45、移动座5、带动环61、顶动基611、弧形上顶面6111、导向斜面6112、主动油缸62、主动缸体621、主活塞622、主动活塞杆623、复位弹簧624、主动油腔625、下压油缸63、下压缸体631、压活塞632、下压活塞杆633、下压油腔634、支撑弹簧64、支撑座641、油管65、导向杆66、限位块661、转子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校直方法,用于电机转子的校直,包括以下步骤:
a.将转子7置于转子定位台上进行定位;
b.将芯杆伸入转子的中心孔内,使芯杆与转子卡接;
c.将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一校直模具3中,所述校直模具包括下模31及可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上模32,上模内设有转子上半孔,下模内设有转子下半孔,上模与下模在合模状态下:上半孔与下半孔共同构成转子修型孔,转子修型孔内径与转子外径对应;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中时上模与下模分离;
d.开始进行压合校直步骤:转子旋转设定角度N,然后停止,上模相对下模下降至合模,合模后,上模复位;其中0度≤N≤180度;
e.重复M次步骤d,完成转子校直;其中2≤M≤99。
芯杆伸入转子的中心孔后,芯杆穿过转子的整个中心孔。
在步骤c中,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时,转子的中心孔轴线与水平面平行。
在步骤c中,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后,转子下半部处在转子下半孔中,转子上半部与转子上半孔完全分离。
15度≤N≤45度,2≤M≤10。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校直设备,包括校直机架1及用于将转子运送到校直机架上的搬运机械手11,所述校直机架上设有转子定位台2、校直模具3及转子带动装置,转子带动装置包括用于伸入转子孔内的芯杆41、用于带动芯杆转动的转杆电机45及用于带动转杆电机和芯杆共同移动的水平带动机构,校直模具包括下模31及可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上模32,上模内设有转子上半孔,下模内设有转子下半孔,上模与下模在合模状态下:上半孔与下半孔共同构成转子修型孔,转子修型孔内径与转子外径对应。下模可以直接固定在校直机架上。
所述水平带动机构包括丝杆电机421及与丝杆电机同轴连接的带动丝杆,带动丝杆上设有与带动丝杆螺纹配合的滑座422,滑座与校直机架滑动配合,滑座的可滑动方向与转子修型孔轴线平行,转杆电机和芯杆均设置在滑座上,芯杆与转子修型孔同轴。本实施例通过丝杆机构来实现滑座的移动(也可替换为其它移动机构,如伺服缸等),从而带动转杆电机和芯杆一起移动,芯杆移动可以伸入转子的转子孔(即中心孔)内,并与转子直接互相卡接(芯杆伸入转子孔后,不是间隙配合,而是互相卡住)。
所述芯杆固定在一杆夹持座43上,杆夹持座与转杆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芯杆与转杆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芯杆由转杆电机带动旋转,由于芯杆与转子是连接(卡接)的,因此转子也被带动旋转。
所述转杆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等各种能够控制旋转角度的电机均可以采用。
所述转子定位台包括平台板及设置在平台板上的V型槽,V型槽具有两个槽面及一个槽口,V型槽的长度方向与两个槽面的交线平行,在V型槽的长度方向上,V型槽两端向外延伸并贯穿平台板。转子平放在V型槽中(转子轴线与水平面平行),定位稳定,更利于塞入芯杆等操作的进行。
所述校直机架上设有定位板44及用于带动定位板移动的移板气缸,定位板具有用于接触转子一个端面的定位板面,定位板面与转子修型孔轴线垂直,定位板处在校直模具与滑座之间。所述定位板与移板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移板气缸的活塞杆的可伸缩方向与水平面平行。定位板可以直接与移板气缸的活塞杆连接,也可以通过各种常规的连接件与移板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只要能让定位板移动即可。定位板可以作为定位基准,让置入V型槽中的转子的一端接触到定位板,从而实现准确定位,并且此时无需其它固定结构,就能进行芯杆塞入的操作(转子一端被定位板顶住,不会移动)。
本发明工作时,搬运机械手将转子7从上一工位运送至V型槽,在V型槽内的转子轴线与水平面平行,且转子一端接触定位板。丝杆电机工作,移动滑座从而带动芯杆向着转子移动并伸入转子的转子孔内,直至芯杆接触定位板,此时芯杆完全卡在转子孔中。随后移板气缸带动定位板离开,丝杆电机继续工作,滑座继续移动从而带动芯杆及转子一起继续移动,使转子完全伸入上模和下模之间,转子与转子下半孔接触。上模开始下降(上模可以通过任意常规的升降机构来带动升降),直至合模,由于转子修型孔内径与转子外径对应,因此每一次合模就完成了一次校直整形。继而上模提起,转杆电机带动芯杆转动一定角度(如30度)并停止,然后再进行一次合模,以此类推,数次转子转动并合模后,可以全方位对转子实现校直。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至图8中所示,所述校直机架上设有与上模连接的移动座5,校直机架上设有下压带动结构,下压带动结构包括带动环61、主动油缸62、下压油缸63及若干用于支撑移动座的支撑弹簧64,带动环由转杆电机带动且带动环转速与芯杆转速一致,带动环与设置在校直机架上的固定轴12转动配合,主动油缸及下压油缸均与校直机架固定,主动油缸包括主动缸体621、主活塞622及主动活塞杆623,主动缸体内设有复位弹簧624,复位弹簧一端连接主活塞,复位弹簧另一端连接主动缸体,下压油缸包括下压缸体631、压活塞632及下压活塞杆633,主动活塞杆、下压活塞杆的可伸出方向均竖直向下,主动活塞杆及下压活塞杆的可收回方向均竖直向上,主动缸体与下压缸体之间通过油管65连通,主活塞将主动缸体内部分隔成主动油腔625及处在主动油腔下方的主动空腔,压活塞将主动缸体内部分隔成下压油腔634及处在下压油腔下方的下压空腔,油管将主动油腔与下压油腔连通,主动活塞杆处在带动环上方,下压活塞杆处在移动座上方,带动环外环面上设有若干用于顶动主动活塞杆的顶动基611,各顶动基沿带动环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上模内设有若干竖滑槽321,竖滑槽槽口开设在上半孔孔壁上,上模上设有与竖滑槽一一对应的自调预压块322,自调预压块与对应的竖滑槽滑动配合,且自调预压块的可滑动方向竖直,自调预压块下表面为用于接触转子外周面的接触面,在对应的自调预压块与竖滑槽中:自调预压块上表面上设有若干自调节弹簧323,自调节弹簧下端连接自调预压块上表面,自调节弹簧上端连接上模,自调节弹簧处在竖滑槽内。
所述校直机架上设有支撑座641,支撑弹簧轴线竖直,支撑弹簧下端与支撑座固定,支撑弹簧上端与移动座底部固定。
所述校直机架上设有至少一根导向杆66,导向杆竖直且与校直机架固定,移动座上设有滑孔,导向杆外径与滑孔内径适配,导向杆穿过滑孔且与滑孔之间滑动配合。导向杆上设有限位块661,限位块处在移动座上方。导向杆可以辅助移动座进行上下移动,提高移动座工作过程的稳定性。移动座复位时,限位块可以限制移动座上升的最大距离,避免移动过度。
所述顶动基具有一个弧形上顶面6111及两个导向斜面6112,导向斜面与带动环轴线平行,弧形上顶面距带动环轴线距离最大处为顶压合模部,弧形上顶面上任意一点与带动环外环面的最小距离等于弧形上顶面上任意另一点与带动环外环面的最小距离。
本实施例中,液压油只在主动油腔、油管、下压油腔中流动,也即主动油腔、油管、下压油腔中充有液压油,主动空腔、下压空腔中没有液压油(主动空腔、下压空腔均与大气连通,这是油缸领域的现有技术)。转杆电机可以通过皮带轮机构、链轮机构等常规传动机构来对带动环进行带动。工作时,转杆电机带动芯杆与转子一起转动设定角度(如60度)并停止,转动过程中,带动环也会转动,带动环在转动过程中,当顶动基开始转到接触主动活塞杆时,会顶动下压活塞杆上移,主动油腔中的一部分液压油开始经过油管进入下压油腔,带动下压活塞杆向下推动移动座,从而带动上模下移,待合模时,下压达到下极限位置,完成一次压合校直。然后转杆电机再次转动,芯杆及转子也转动,顶动基离开下压活塞杆,在复位弹簧作用下,主动活塞杆复位,带动下压活塞杆复位,在支撑弹簧作用下移动座、上模也复位,而随着转动电机继续旋转,上述压合校直动作再次施行,依此循环。需注意的一个关系是:顶动基数目与芯杆(转子)每次转动角度之积等于360度,也就是说,若需要变化每次的转动角度,则需要调整顶动基的数目。每次转杆电机转动设定角度,则恰好也是上模下压到位(合模)的时候。且通过一整套机构的联动,实现了上模下压与换向器转动的自动配合定位,保障了每次压合位置的准确性,而由于是机械定位,精度完全依靠结构本身实现,可以避免计算控制(电路模块控制)所导致的误差。再者,转子一边旋转一边被压合校直相比转子直接旋转一定角度后再进行校直而言,整体调整效果更强且保护性更好,毕竟转子一边旋转一边被压合校直是转子不断被调整校直,而转子直接旋转一定角度后再进行校直则每次都是单一方向的压合校直,且相对下压力较大,容易对较为突出的一些转子片边缘施加较大的力,导致转子片边缘变形或受损。
如前所言,少数外突的转子片(偏离转子轴线较多的转子片)边缘直接被上模下压时(外突的转子片相对其余转子片处在上方,即向上突出),受到的冲击和下压力相对比较大,容易导致这部分外突转子片的边缘变形或受损。而本实施例中具有自调节弹簧及自调预压块结构,在上模完全下压到位之前,自调预压块会先以相对较小的力对转子进行预压,从而避免上模一次性对转子施加过大的力,而在自调预压块先进行预压校直后,上模再下压到位,实现彻底地压合(此时自调预压块完全进入竖滑槽中),校直方式更为合理,能对转子片进行有效地保护。

Claims (6)

1.一种校直方法,用于电机转子的校直,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a,将转子置于转子定位台上进行定位;
b,将芯杆伸入转子的中心孔内,使芯杆与转子卡接;
c,将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一校直模具中,所述校直模具包括下模及可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上模,上模内设有转子上半孔,下模内设有转子下半孔,上模与下模在合模状态下:上半孔与下半孔共同构成转子修型孔,转子修型孔内径与转子外径对应;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中时上模与下模分离;
d,开始进行压合校直步骤:转子旋转设定角度N,然后停止,上模相对下模下降至合模,合模后,上模复位;其中0度≤N≤180度;
e,重复M次步骤d,完成转子校直;其中2≤M≤9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校直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b中,芯杆伸入转子的中心孔后,芯杆穿过转子的整个中心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校直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c中,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时,转子的中心孔轴线与水平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校直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c中,芯杆连同转子一起伸入校直模具后,转子下半部处在转子下半孔中,转子上半部与转子上半孔完全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校直方法,其特征是, 15度≤N≤45度,2≤M≤10。
6.一种校直设备,其特征是,包括校直机架及用于将转子运送到校直机架上的搬运机械手,所述校直机架上设有转子定位台、校直模具及转子带动装置,转子带动装置包括用于伸入转子孔内的芯杆、用于带动芯杆转动的转杆电机及用于带动转杆电机和芯杆共同移动的水平带动机构,校直模具包括下模及可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上模,上模内设有转子上半孔,下模内设有转子下半孔,上模与下模在合模状态下:上半孔与下半孔共同构成转子修型孔,转子修型孔内径与转子外径对应;所述水平带动机构包括丝杆电机及与丝杆电机同轴连接的带动丝杆,带动丝杆上设有与带动丝杆螺纹配合的滑座,滑座与校直机架滑动配合,滑座的可滑动方向与转子修型孔轴线平行,转杆电机和芯杆均设置在滑座上,芯杆与转子修型孔同轴;所述芯杆固定在一杆夹持座上,杆夹持座与转杆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芯杆与转杆电机的输出轴同轴。
CN201610499137.5A 2016-06-26 2016-06-26 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Active CN1064110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99137.5A CN106411064B (zh) 2016-06-26 2016-06-26 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99137.5A CN106411064B (zh) 2016-06-26 2016-06-26 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11064A CN106411064A (zh) 2017-02-15
CN106411064B true CN106411064B (zh) 2018-12-07

Family

ID=58005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99137.5A Active CN106411064B (zh) 2016-06-26 2016-06-26 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110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85143B (zh) * 2016-06-26 2018-11-02 葛明 一种转子自动校直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847008U (zh) * 2016-06-26 2016-12-28 葛明 一种电机转子校直装置
CN106385143A (zh) * 2016-06-26 2017-02-08 葛明 一种转子自动校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5647A (ja) * 1982-03-24 1983-09-30 Toshiba Corp かご形回転子用鋳込型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847008U (zh) * 2016-06-26 2016-12-28 葛明 一种电机转子校直装置
CN106385143A (zh) * 2016-06-26 2017-02-08 葛明 一种转子自动校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11064A (zh) 201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39298B (zh) 一种扁线电机定子端部扭头的装置及方法
CN106385143B (zh) 一种转子自动校直装置
CN218193961U (zh) 一种法兰盘钻孔用托盘夹具
CN106411064B (zh) 一种校直方法及校直设备
CN103706831A (zh) 一种同步器齿毂的打孔设备
CN109013813A (zh) 一种调节式偏心异径锥管闸压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CN205847008U (zh) 一种电机转子校直装置
CN216801251U (zh) 一种软包电池极耳折弯的工装装置
CN213915708U (zh) 一种用于制造电机座的多工序合一模具
CN106385142B (zh) 一种转子加工测试***
CN113369382A (zh) 一种基于果径测量器成孔的一体式联动金属冲压方法
CN202278104U (zh) 快速安装模具***
CN220144395U (zh) 一种用于膨胀阀组装线的膨胀阀底座整形设备
CN217381345U (zh) 一种用于轴承滚子的安装装置
CN218904405U (zh) 一种用于盘式电机定子打孔的高精度定位装置
CN210464237U (zh) 多发管壳同时组合机构
CN219805236U (zh) 一种快速换模芯装置
CN219203230U (zh) 一种电芯入壳转塔机构
CN218575592U (zh) 用于数控机床的变速精调装夹台
CN219667772U (zh) 适用超薄热管粉面方向定位装置
CN219247665U (zh) 一种定转子铁芯铸造模具
CN219378569U (zh) 一种精准控制弯折角度的汽车零部件折弯装置
CN220636140U (zh) 一种智能手表排线预折成形治具
CN220426876U (zh) 一种模具加工用钻床
CN205436744U (zh) 高精度数控旋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1

Address after: 311401 3rd floor, building 3, Minlian village, Dongzhou street, Fuy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Dongj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1401 No. 7, Dongqiao Road, Dongzhou industrial functional zone, Dongzhou street, Fuy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e M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