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8901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38901B
CN106338901B CN201610532250.9A CN201610532250A CN106338901B CN 106338901 B CN106338901 B CN 106338901B CN 201610532250 A CN201610532250 A CN 201610532250A CN 106338901 B CN106338901 B CN 1063389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 assembly
state
door
switching part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22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38901A (zh
Inventor
木下健
片冈尚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338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8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38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8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16User-machine interface; Display panels; Control conso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0Detecting malfunctions relating to paper handling, e.g. ja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fixing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卡纸处理后使图像形成能够顺利地再次开始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定影部、门80、产生定影部中夹持部的按压力的弹性部件、以及改变弹性部件的按压状态的切换部件86。切换部件可取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使加持部的按压力在第一位置成为第一级别。在第二位置成为与第一级别不同的第二级别。在第三位置成为小于所述两级别中较低一方以下的按压力。另外,门上设有干涉部件87。在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在切换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干涉部件不与切换部件干涉,在切换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干涉部件与切换部件干涉,以使切换部件向第一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未定影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上进行定影的定影部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详细地,涉及定影部构成为能够改变形成定影夹持部的两个夹持部件(辊等)之间的压接力强弱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一些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夹持部中的夹持部件之间的压接力强弱能够被切换。这是因为,根据所使用的记录介质的种类,存在定影夹持部中的优选压接力不相同的情况。例如,设定有强弱两级别的压接力,对于普通纸采用强压接力,对于信封等特殊的记录介质采用弱压接力。或者,为了避免装置在高强度压接状态下被置于流通阶段,也进行相同方式的压接力的切换。
作为这样的压接力可切换的定影装置,例如,已知的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上述文献的定影装置具备切换“定影辊”的压接状况的“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可取“复印位置”、“卡纸(JAM)处理位置”和“运输时压接解除位置”这三个位置。定影辊在复印位置成为压接状态,在JAM处理位置及运输时压接解除位置成为压接解除状态。另外,为了进行纸张卡纸时的对应处理而设有可开闭的外罩,在复印位置及运输时压接解除位置能够关闭外罩,但在JAM处理位置,外罩则不能够被关闭。通过在切换部件处于运输时压接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关闭外罩,使装置能够在未对定影辊施加压接的状态下被置于流通阶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54526号公报
但是同时,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点。图像形成中发生纸张卡纸时,自然会打开外罩,将切换部件置于JAM处理位置以进行将除去卡纸的操作。之后,为了再次开始图像形成,需要使切换部件回到复印位置,再关闭外罩。此时,往往会发生在忘记使切换部件返回到复印位置的状态下直接关闭外罩的情况。显然这种情况下不能如前所述那样关闭外罩。为此,暂且放弃关闭外罩的动作,先操作切换部件,然后再关闭外罩。这样的操作是繁杂的。
另外,在操作切换部件时,有可能错误地将切换部件置于运输时压接解除位置而不是复印位置。尽管如此也能够关闭外罩,但如果直接进行图像形成,将会导致定影不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需要某种防止从JAM处理位置到运输时压接解除位置的不慎切换发生的机构,这导致装置的复杂化。即使在运输时压接解除位置或与之相当的位置向定影辊施加与复印位置的情况相比较弱的一定程度压接,上述问题也是基本一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作出的,即,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卡纸处理后能够顺利地再次开始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使调色剂像承载在记录介质上;定影部,使已通过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像定影;门部件,可处于覆盖定影部的关闭状态和露出定影部的打开状态;定影部具有第一夹持部件和被压接在第一夹持部件的第二夹持部件,使记录介质通过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之间的夹持部而进行定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弹性部件,将第二夹持部件朝向第一夹持部件进行按压;切换部件,改变弹性部件引起的第二夹持部件向第一夹持部件的按压状态,切换部件可取的位置包括:第一位置,使第二夹持部件向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第一级别;第二位置,使第二夹持部件向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与第一级别不同的第二级别;第三位置,使第二夹持部件向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第一级别和第二级别中的低的一方以下;门部件设有干涉部件,在门部件从打开状态移动到了关闭状态时,在切换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干涉部件不与切换部件干涉,在切换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干涉部件与切换部件干涉,使切换部件向第一位置移动。
上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将切换部件的第一位置设为进行用于普通纸张的图像形成的位置,将第二位置设为进行用于特殊纸张的图像形成的位置。或者,也可以将第二位置设为运输流通时的位置。后一情况下的第二夹持部件向第一夹持部件的按压力可以是零。进一步地,可以将切换部件的第三位置设为进行卡纸处理等操作的位置。在第三位置,第二夹持部件向第一夹持部件的按压力也可以是零。一般,优选使第二位置下的按压力小于第一位置下的按压力(但非零),使第三位置下的按压力为零。
使切换部件位于第三位置并进行卡纸处理等操作之后,手动将切换部件切换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随后关闭门部件。这种情况下,能够直接关闭门部件。如果在切换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直接关闭门部件,切换部件将会与干涉部件接触。但是不会因此而不能关闭门部件。通过关闭门部件的动作,干涉部件使切换部件向第一位置移动,结果能够径直关闭门部件。在该状态下,因为切换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所以能够进行针对普通纸张的图像形成。
在此,优选地,切换部件具有:由用户手动进行操作的操作杆、受到干涉部件引起的干涉的被干涉部件,操作杆和被干涉部件是被连结而联动地进行动作的部件。如此,能够使操作杆成为适合用户等进行手动操作的形状,使被干涉部件成为适合通过与干涉部件的接触而移动的形状。
进一步地,优选地,门部件是通过围绕支轴的旋转移动而进行开闭动作的部件,切换部件具有与门部件的支轴非平行地设置的连结轴,操作杆及被干涉部件均被固定设置于连结轴,并且,相对于门部件的支轴,操作杆位于更远的位置,被干涉部件位于更近的位置。如此,容易实施打开门部件进行的操作杆操作。并且,即使在通过门部件的关闭动作使切换部件从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门部件的操作力也不会那么大。
另外,优选地,本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具有: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切换部件是否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控制部,在将所述门部件一度打开再关闭后由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切换部件的位置与在将所述门部件一度打开之前的时刻的所述切换部件的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执行向用户通报和拒绝图像形成再开始之中的至少一种措施。如此,即使在打开门部件前的时刻切换部件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不慎使切换部件位于第一位置而进行图像形成。
根据本结构,提供一种在卡纸处理后能够顺利地再次开始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门打开状态下的定影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图3的定影装置中加压辊及定影辊的立体图。
图5是从宽度方向内侧观察保持定影辊一端的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从宽度方向外侧观察保持定影辊一端的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像形成装置的背面侧观察图5及图6所示的保持机构的后视图(中立状态)。
图8是从背面侧观察同一保持机构的后视图(第一按压状态)。
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同一保持机构的后视图(第二按压状态)。
图10是表示第二可动部件的长孔和操作部件的凸部轨迹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从宽度方向外侧观察保持定影辊另一端的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门关闭时的与图11的保持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处于中立位置的切换凸轮和门的卡合部件发生干涉的状况的后视图(其一)。
图14是表示处于中立位置的切换凸轮和门的卡合部件发生干涉的状况的后视图(其二)。
图15是表示处于中立位置的切换凸轮和门的卡合部件发生干涉的状况的后视图(其三)。
图16是表示门关闭状况下的切换凸轮和卡合部件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处于第二位置的切换凸轮和门的卡合部件关系的后视图。
图18是表示具备杆位置的检测传感器类的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2Y,2M,2C,2K 成像部
27 加压辊的轴
28 支撑轴
29 连结杆
50 保持机构
51 第一可动部件
52 第二可动部件
53 第一弹簧
54 第三可动部件
55 操作部件
59 第二弹簧
62 操作杆部
68 控制部
70 保持机构
71 第一可动部件
72 第二可动部件
73 第一弹簧
74 第三可动部件
75 操作部件
80 门
81 支撑轴
82 门的内表面
86 切换凸轮
87 卡合部件
88 检测传感器
89 检测部件
94 定影部
95 定影夹持部
96 定影辊
97 加压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具体化的最优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串联型数字彩色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显然,除了打印机之外,具有扫描装置的复印机或者复合地具备这些功能的一体机等也可适用本发明。
图像形成装置1在其内部的大致中央部具备中间转印带40。中间转印带40架设于驱动辊12、张紧辊13、及从动辊14,15。中间转印带40伴随着驱动辊12的旋转驱动在图1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中间转印带的下方配置有各自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各颜色的四个成像部2Y,2M,2C,2K。成像部2K具有感光体21、带电装置22、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清洁装置25、擦除器(除电装置)26和一次转印辊30。其他的成像部2Y,2M,2C也与成像部2K结构相同。由此,可在中间转印带40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像。另外,在中间转印带40中的由驱动辊12支撑的部分压接有二次转印辊16。
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可装卸地配置有供纸盒91。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从供纸盒91被一张一张地抽出,经过输送路径93向二次转印辊16供给。在向二次转印辊16供给的纸张P上转印调色剂像。由此,使调色剂像被承载在纸张P上。输送路径93中的二次转印辊16的下游(图1中的上方)位置配置有定影部94。定影部94是使纸张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到纸张P上的装置。在定影部94的下游侧位置设有排纸托盘98。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图1中右侧的侧面设有能够打开关闭的门80。定影部94位于仅靠门80的内侧。图2表示门打开状态下的定影部周边的立体图。图2中画出了门80打开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门80及定影部94。如图2所示,门80通过绕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垂直方向上设置的支撑轴81旋转移动而开闭(箭头F)。在门80关闭状态下,定影部94被门80盖住。在门80打开状态下,定影部94露出。支撑轴81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背面侧。门80的内表面82兼有使纸张P沿图1所示的输送路径93输送的引导功能。另外,门80的内表面82上设有卡合部件87。关于卡合部件87,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对定影部94进行说明。图3是定影部94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定影部94具有加压辊97、定影辊96、加热辊92。加压辊97和定影辊96相互压接,形成定影夹持部95。在定影辊96和加热辊92之间架设有定影带90。加热辊92内置有加热器99。加热器99是例如卤素灯等发热部件。由此,纸张P通过定影夹持部95,对未定影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图像形成装置1中,定影辊96及加热辊92的位置固定。另一方面,使加压辊97的位置可动。其目的在于,使加压辊97及定影辊96之间的压接力的强弱能够被切换。进一步地,因为在纸张P发生卡纸时,需要能够解除压接。加压辊97的该可动机构通过图4及之后的图进行说明。
图4表示加压辊97及定影辊96的立体图。图4中,省略表示图3中的加热辊92和定影带90。如图4所示,加压辊97的两端由保持机构50、70轴支撑。保持机构50和保持机构70大致镜像对称。在保持机构50,70中,支撑加压辊97的轴27的是第一可动部件51,71。第一可动部件51,71均设为能够以支撑轴28为中心旋转移动。支撑轴28设为与加压辊97及定影辊96平行且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第一可动部件51,71以支撑轴28为中心旋转移动,以使加压辊97对定影辊96的压接力的强弱切换,并使解除压接成为可能。另外,第一可动部件51,71的旋转角可以不是大值。
保持机构50,70上进一步地设有第二可动部件52、72、第一弹簧53、73、第三可动部件54、74(第三可动部件74在图4中未表示)、操作部件55、75。对于这些部件,进而对于其他部件按顺序进行说明。操作部件55和操作部件75由连结杆29连接,一体地动作。连结杆29设为与加压辊97及定影辊96平行且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操作部件55上形成有用于手动操作的操作杆部62。操作部件75上未形成有操作杆部62。具有操作杆部62的操作部件55、连结杆29、及操作部件75整体构成切换部件。
除了操作部件55,75中有无操作杆部62之外,保持机构50和保持机构70具有相同的结构(如上所述的镜像对称)。对保持机构50,通过图5及图6的立体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可动部件51上形成有弹簧挂钩57。第二可动部件52上也形成有弹簧挂钩61。弹簧挂钩57,61上挂有第一弹簧53的两端。另外,第二可动部件52上设有支点56。支点56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位于固定位置。以该支点56为中心,第二可动部件52能够旋转移动。通过第二可动部件52的旋转移动,改变弹簧挂钩57和弹簧挂钩61之间的距离。
为了操作该第二可动部件52的旋转移动,第二可动部件52上形成有长孔63。另外,操作部件55上形成有突起部64。并且,突起部64处于嵌入长孔63的状态。由此,通过移动操作部件55,使突起部64在长孔63内移动,以使第二可动部件52旋转移动。另外,操作部件55上形成有杆安装孔65。虽然在图5及图6中省略表示,上述连结杆29被安装于该杆安装孔65。于是,操作部件55以杆安装孔65的位置为中心旋转移动。操作部件55的旋转移动借助操作杆部62的手动操作进行。
因此,可以取第一弹簧53未从其自由长度伸长的状态和第一弹簧53从其自由长度伸长的状态。在前一状态下,第一弹簧53的弹性力不作用于第一可动部件51,而在后一状态下,第一弹簧53的弹性力拽拉第一可动部件51。该拽拉方向是将加压辊97按压在定影辊96上的方向。将通过第一弹簧53的拽拉使加压辊97被按压在定影辊96上的状态称为第一按压状态。
第一可动部件51上进一步地形成有弹簧座58。第二弹簧59以从自由长度压缩的状态夹持在弹簧座58和第三可动部件54之间。第二弹簧59配置于从第一可动部件51的支撑轴28观察时的大致圆周方向。弹簧座58相对于该第二弹簧59位于定影辊96所在的一侧,第三可动部件54位于与定影辊96相反的一侧。即,至少与第一可动部件51的弹簧座58相比,第三可动部件54位于离定影辊96更远的一侧。第一可动部件51上进一步地形成有壁部60。从定影辊96观察,壁部60位于比第三可动部件54更远的位置。最终,第三可动部件54位于弹簧座58和壁部60之间,该第三可动部件54及弹簧座58之间夹持有第二弹簧59。
因此,只要没有特别的原因,第三可动部件54处于由第二弹簧59的弹性力按压于壁部60并停止在该处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弹簧59的弹性力施加在弹簧座58和壁部60,从而在第一可动部件51的内部平衡。由此,该状态下的第二弹簧59的弹性力不使第一可动部件51移动。
但是,操作部件55上形成有凸部66。如果大幅度旋转操作部件55,就会变成由凸部66按压第三可动部件54的状态。该按压向进一步压缩第二弹簧59的方向作用。在该状态下,第二弹簧59的弹性力不施加于第一可动部件51中的壁部60,仅施加于弹簧座58。因此,在该状态下,第一可动部件51被第二弹簧59的弹性力推出。该推出方向是将加压辊97按压于定影辊96的方向。将加压辊97因第二弹簧59的推出而被按压在定影辊96的状态称为第二按压状态。另外,与第二按压状态相比,第一按压状态下的加压辊97朝向定影辊96的按压力更强。
另外,在第一可动部件51中,从支撑轴28观察时,弹簧挂钩57、弹簧座58均配置成位于加压辊97的轴27的对面侧。因此,论以支撑轴为中心的矢径长度,弹簧挂钩57、弹簧座58均比轴27长。由此,作为第一弹簧53或第二弹簧59,可以不使用弹力过强的弹簧。
关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保持机构50的动作,通过图7~图9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从加压辊97及定影辊96侧观察并表示保持机构50。即,这些图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背面侧观察的保持机构50的后视图。图7~图9之间的区别在于操作部件55的状况。
图7是表示操作部件55位于其可动范围内的中间位置的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第一弹簧53和第二弹簧59均处于不按压第一可动部件51的状态。即,第一弹簧53处于未从自由长度伸长的状态,第二弹簧59处于其弹性力由于第三可动部件54和壁部60的抵接而被无效化的状态。因此,在图7的状态下,处于在加压辊97和定影辊96之间几乎不施加压接力的状态。因此,该状态称为中立状态,将该状态下的操作杆部62的位置称为中立位置(第三位置)。从该状态能够朝向箭头A的方向或箭头B的方向操作操作杆部62。
如果从图7的状态将操作杆部62朝向箭头A的方向操作,就会成为图8的状态。在图8的状态下,相对于图7的状态,包括操作杆部62的操作部件55位于以杆安装孔65(连结杆29)为中心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接近半圈的位置。随之,突起部64的位置在图7和图8中有较大不同。即,这些图中的突起部64的位置为,在图8中比在图7中高。由此,在图7和图8中,第二可动部件52的状态也有不同。其原因在于,与图7的情况相比,图8中的第二可动部件52的长孔63的位置处于被突起部64大幅度抬起的状态。因此,与图7中的第二可动部件52相比,图8中的第二可动部件52处于以图中支点56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另外,对操作杆部62朝向箭头A的方向进行操作所需要的操作力并不是非常强的力。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第一弹簧53可以不是弹力非常强的弹簧。
因此,与图7的情况相比,图8中的第二可动部件52的弹簧挂钩61处于离第一可动部件51的弹簧挂钩57略远的位置。因此,图7中未从自由长度伸长的第一弹簧53,在图8中变成从自由长度伸长的状态。由此,与图7的情况不同,图8中的第一可动部件51处于受第一弹簧53欲收缩而产生的施力的状态。因此,图8中,加压辊97和定影辊96之间处于施加着压接力的状态。
另外,即使在图8的状态下,与图7的情况相比,第2弹簧59的状态也不发生变化。即,在图8的状态下,在加压辊97和定影辊96之间施加的仅是第一弹簧53所引起的压接力。此处,第二弹簧59的弹性力不产生作用。另外,即使在图8的状态下从操作杆部62松手,也会维持图8的状态,而不是回到图7的状态。该状态是适合利用通常使用的印刷纸张作为纸张P(记录介质)进行图像形成的场合的状态。因此,通常在该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该状态为第一按压状态,将该状态下的操作杆部62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另外,图5及图6所示的保持机构50也处于该第一按压状态下。
如果从图7的状态将操作杆部62朝向箭头B的方向操作,就会成为图9的状态。在图9的状态下,相对于图7的状态,包括操作杆部62的操作部件55位于以杆安装孔65(连结杆29)为中心在图中沿顺时针方向稍微旋转的位置。随之,在图9的状态下,操作部件55的凸部66成为与第三可动部件54相对的状态。这一点是图9的状态的特征。这是由于,图7和图8中的凸部66均不与第三可动部件54相对。由此,与图7的状态相比,在图9的状态下,第二弹簧59成为进一步压缩的状态。这是由于,第三可动部件54被凸部66压向第一可动部件51的弹簧座58。另外,将操作杆部62向箭头B的方向进行操作所需要的操作力并不是非常强的力。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第二弹簧59可以不是弹力非常强的弹簧。
因此,在图9的状态下,第三可动部件54从第一可动部件51的壁部60分离。于是,在图9的状态下,因第二弹簧59欲伸长而产生的弹性力在一端侧作用于第一可动部件51的弹簧座58,但在另一端侧则不作用于第一可动部件51的壁部60。其原因在于,另一端侧的第二弹簧59的施力经由第三可动部件54由凸部66承受。由此,与图7的情况不同,图9中的第一可动部件51成为受第二弹簧59的弹性力所产生的施力的状态。因此,在图9中,加压辊97和定影辊96之间处于施加有压接力的状态。但是该压接力与图8的情况的压接力相比更弱。
另外,即使在图9的状态下,第一弹簧53也与图7的情况相同地处于保持自由长度的状态。即,在图9的状态下,在加压辊97和定影辊96之间所施加的是仅是第二弹簧59所引起的压接力。此处,第一弹簧53的弹性力不产生作用。另外,即使在图9的状态下从操作杆部62松手,也会维持图9的状态,而不是返回到图7的状态。该状态是适和针对并非是通常使用的印刷纸张,例如信封等特殊的记录介质进行图像形成的场合的状态。因此,在利用这样的记录介质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设置成这个状态。该状态为第二按压状态,将该状态下的操作杆部62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
另外,图7的中立状态是适合在定影部94发生纸张P的卡纸后去除该纸张P的场合的状态。在图8的第一按压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中发生卡纸的情况下,通过操作杆部62的操作,能够不经过图9的第二按压状态而变成图7的中立状态。从图9的第二按压状态切换到图7的中立状态的情况也相同,不经过图8的第一按压状态。其原因在于,就操作杆部62的位置来说,中立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
如上所述,在图7的状态下,第二可动部件52和第三可动部件54均位于非作用位置,在图8的状态下,仅将第二可动部件52切换至作用位置,第三可动部件54停留在非作用位置。同样地,在图9的状态下,仅将第三可动部件54切换至作用位置,第二可动部件52停留在非作用位置。
在此,通过图10,对操作杆部62从图7的中立位置向图9的第二位置移动时,第一弹簧53不伸长而保持自由长度状态的原因进行说明。图10中表示中立状态下第二可动部件52的长孔63和各状态下操作部件55的突起部64的位置。操作杆部62的操作所导致的突起部64的轨迹67是以连结杆29(安装孔65)为中心的圆弧状。在此,使突起部64从中立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的方向A和朝向第二位置B的方向B是相反方向。此处,从第二可动部件52的支点56观察,突起部64的第一位置相对于中立位置位于相当远的方向(角度θ大到一定程度),而第二位置位于与中立位置大致相同的方向(角度ψ小于角度θ)。连结杆29及支点56等各部件的位置以上述方式设定。因此,即使操作杆部62从中立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由此导致的第二可动部件52的旋转角度小,因而也不会改变第一弹簧53的状态。
一方面,如上所述,除了没有操作杆部62之外,保持机构70以与保持机构50镜像对称的方式构成。保持机构70的操作部件75上形成有代替操作杆部62的切换凸轮86(图4)。图11表示保持机构70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与第二可动部件52的情况同样地,在第二可动部件72也设有支点76及长孔83。另外,操作部件75上形成有突起部84及杆安装孔85。由此,保持机构70与保持机构50相同,联动地进行动作。
如图11所示的保持机构70是保持机构50处于图7所示的中立状态的情况下的状态,也处于中立状态。在保持机构50处于图8的第一按压状态的情况下,保持机构70也处于第一按压状态,切换凸轮86位于比图11中所示的位置更低的位置。在保持机构50处于图9的第二按压状态的情况下,保持机构70也处于第二按压状态,切换凸轮86位于比图11中所示的位置更高的位置。该切换凸轮86位于接近图2所示的门80的内表面82的卡合部件87的位置。更详细地,卡合部件87被设置在当门80关闭时根据切换凸轮86的状况与其干涉的位置。卡合部件87的这个位置是非常靠近门80的支撑轴81的位置。
接着,对保持机构50、70和门80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的定影部94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右侧侧面的门80打开时就能看见的位置。并且,定影部94以加压辊97、定影辊96、连结杆29等成为水平且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由于该配置,连结杆29与门80的支撑轴81不平行。进一步地,保持机构50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前面侧,保持机构70位于背面侧。因此,如果用户为了卡纸处理等而打开门80,操作杆部62和切换凸轮86中的操作杆部62位于靠近用户侧,切换凸轮86位于里侧。
因此,卡纸时打开门80,手动操作靠近用户侧的操作杆部62,由此能够使保持机构50、70处于前述中立状态(图7、图11),从而进行卡纸处理作业。当卡纸处理作业结束后,手动操作操作杆部62,使保持机构50,70回到原先的状态(第一按压状态或第二按压状态)。然后关闭门80,再次开始图像形成。
但是,作为现实的问题,在卡纸处理作业之后,存在忘记使操作杆部62回到原先的位置的状态下直接关闭门80的情况。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大问题。以下,对该点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当要关闭门80时,卡合部件87就会朝向切换凸轮86逐渐接近。在此,如果保持机构仍然保持中立状态,则如图12所示,就会成为向切换凸轮86的方向突出的形态。
因此,在门80即将关死之前,切换凸轮86和卡合部件87就会发生接触(图13)。但是,该接触不会妨碍关闭门80。如果将门80从图13的状态进一步向图中右侧按压,则如图14,和图15所示,卡合部件87就会按压着切换凸轮86进行移动。由此,最终如图16所示,门80在切换凸轮86完全向下的状态下关闭。在图16的时刻,切换凸轮86向下,使得保持机构50、70处于图8所示的第一按压状态。即,成为适合针对通常使用的印刷纸张的图像形成的状态。因此,即使在忘记操作杆部62的操作的状态下直接关闭门80,对于通常使用的印刷纸张也能够直接进行图像形成。另外,在图13~图16中,杆安装孔85(连结杆29)的位置不变。
上述情况下,借助朝向关闭门80的方向按压的动作,切换凸轮86的操作也一并进行。但是,关闭门80的动作也不会因此过分费力。其原因在于门80中设置卡合部件87的位置。如上所述,卡合部件87位于非常靠近门80的支撑轴81的位置。一方面,在关闭门80时,用户通常手持门80中距支撑轴81最远的位置附近进行操作。因此,根据杠杆比例的关系,对于操作门80的用户来说,用卡合部件87按压切换凸轮86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
显然,在要关闭门80之前预先使操作杆部62位于第一位置(图8)的情况下,当关闭门80时,切换凸轮86和卡合部件87不会发生干涉,直接成为图16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通常使用的印刷纸张的图像形成显然也是可能的。
一方面,在要关闭门80之前预先使操作杆部62位于图9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切换凸轮86将位于比卡合部件87更高的位置。因此,如图17所示,切换凸轮86和卡合部件87不会发生干涉,直接成为关死门80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显然能够针对信封等特殊的记录介质进行恰当的图像形成。
另外,即使在原本使定影部94处于第二按压状态(图9)下的图像形成中发生卡纸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卡纸处理后在忘记使操作杆部62回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直接关闭门80的情况。该情况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上所述,定影部94成为第一按压状态(图8)。但是,根据以下的理由,认为由此引起的问题小。第一,第二按压状态的使用频率本身低于第一按压状态。第二,考虑到使用第二按压状态的是面向特殊纸张的图像形成的情况,用户意识应该较高。
可以说,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也可以防止这样的事态。为此,如图18所示,定影部94上可以具有检测传感器88等。即,在图18的例子中,定影部94(保持机构50)的第二可动部件52具有检测部件89。检测部件89随着第二可动部件52的移动进行移动。另外,检测传感器88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固定设置。检测传感器88是输出是否与检测部件89相对的信号的传感器。检测传感器88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68连接。
如图18所示,操作杆部62处于在中立位置的状态,检测传感器88不与检测部件89相对。在该例中,如果操作杆部62位于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检测部件89将与检测传感器88相对。另一方面,即使操作杆部62位于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在检测传感器88不与检测部件89相对这一点上与图18相同。即,图18的例子是通过检测传感器88检测操作杆部62是位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一位置以外的位置的例子。在该结构中,当门80被关闭时,如果操作杆部62不在第一位置,就可以认为操作杆部62在第二位置。
当然,图18的例子只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在操作部件55(包括操作杆部62)上设置检测部件89,以代替在第二可动部件52上设置检测部件89。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器88检测操作杆部62是位于第二位置还是位于第二位置以外的位置。当然在该情况下,当门80被关闭时,如果操作杆部62不在第二位置,也可以认为操作杆部62在第一位置。另外,也可以不在保持机构50一侧设置检测部件89、检测传感器88,取而代之地,在保持机构70一侧设置检测部件89、检测传感器88。
具体地,根据检测传感器88的检测状况,可以通过控制部68进行如下任一种报告或警告、控制。
(1)如果在操作杆部6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门80被打开(或检测到卡纸的发生),在门80打开的期间,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示面板上显示催促在门关闭前将操作杆部62返回到原先的位置即第二位置的内容的消息。或者,输出具有该意思的音频。
(2)如果在操作杆部62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门80被打开,之后门80被关闭,则通过检测传感器88确认操作杆部62的位置。如果操作杆部62的位置不是原先的位置即第二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示面板上就会显示警告信息。或者,通过音频输出警告信息。或者,拒绝图像形成。
上述(1)、(2)中的任一种措施,在操作杆部62的原先位置是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进行。
如上详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在定影夹持部95中能够进行两级别的压接力切换的定影部94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手动操作带有操作杆部62的操作部件55来进行该压接力的切换。并且,作为该操作中操作杆部62的位置,除了对应于上述两级别的压接力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外,还设有用于卡纸处理等而解除压接力的中立位置。卡纸发生时,为了打开门80进行处理,使操作杆部62处于中立位置。在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即使是进行卡纸处理后在操作杆部62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要径直关闭门80,利用设置在门80上的卡合部件87,也能够使操作部件55从中立位置回到第一位置。由此,能够顺利地再次开始通常条件下的图像形成。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中,门80以借助装置内侧的支撑轴81进行推动的方式动作。定影部94上设有装置前面侧的保持机构50和装置里侧的保持机构70,操作杆部62被设置在保持机构50上。由此,在门80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手动作业对操作杆部62进行操作是容易的。另外,受门80关闭时受到卡合部件87的作用的切换凸轮86被设置在保持机构70。因此,即使是在操作杆部62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直接关闭门80,门80的操作力也不是那么大。
另外,本实施方式只是例示,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本发明显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前述方式中,定影部94的第一按压状态(第一位置)和第二按压状态(第二位置)通过各自专用的弹簧(第一弹簧53及第二弹簧59)实现。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共用的弹簧实现两级别的按压状态。
另外,虽然规定了“第二位置”为用于面向特殊纸印刷而比通常更轻的压接力将定影夹持部95进行按压的状态,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二位置”规定为用于面向特殊纸印刷的使压接力比通常更大的状态,或者,用于物流时的在不施加压接力的状态下能够关闭门80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中立位置”作为处于施加不妨碍卡纸处理作业的范围内的极轻的压接力的状态的位置。另外,门80也可以是平行移动的抽屉式装置。但是该情况将得不到前述的操作杆的效果。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图1所示的彩色打印机,也可以适用于单色打印机或复印机。进一步地,也可以适用于具备经由公共线路收发打印作业的功能的一体机。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形成部,使调色剂像承载在记录介质上;
定影部,使已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像定影;
门部件,可处于覆盖所述定影部的关闭状态和露出所述定影部的打开状态;
所述定影部具有第一夹持部件和被压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第二夹持部件,使记录介质通过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件之间的夹持部而进行定影,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第一弹性部件及第二弹性部件,将所述第二夹持部件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进行按压;
切换部件,改变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引起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按压状态,
所述切换部件可取的位置包括:
第一位置,通过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引起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按压有效且使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引起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按压无效,使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第一级别;
第二位置,通过使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引起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按压有效且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引起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按压无效,使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与所述第一级别不同的第二级别;
第三位置,通过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引起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件的按压均无效,使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所述第一级别和所述第二级别中的低的一方以下;
所述门部件设有干涉部件,在所述门部件从所述打开状态移动到了所述关闭状态时,
在所述切换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件不与所述切换部件干涉,
在所述切换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件与所述切换部件干涉,使所述切换部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形成部,使调色剂像承载在记录介质上;
定影部,使已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的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像定影;
门部件,可处于覆盖所述定影部的关闭状态和露出所述定影部的打开状态;
所述定影部具有第一夹持部件和被压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第二夹持部件,使记录介质通过所述第一夹持部件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件之间的夹持部而进行定影,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弹性部件,将所述第二夹持部件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进行按压;
切换部件,改变所述弹性部件引起的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的按压状态,
所述切换部件可取的位置包括:
第一位置,使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第一级别;
第二位置,使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与所述第一级别不同的第二级别;
第三位置,使所述第二夹持部件向所述第一夹持部件施加的按压力成为所述第一级别和所述第二级别中的低的一方以下;
所述门部件设有干涉部件,在所述门部件从所述打开状态移动到了所述关闭状态时,
在所述切换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件不与所述切换部件干涉,
在所述切换部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干涉部件与所述切换部件干涉,使所述切换部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所述切换部件具有:
由用户手动进行操作的操作杆、
受到所述干涉部件引起的干涉的被干涉部件,
所述操作杆和所述被干涉部件是被连结而联动地进行动作的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部件是通过围绕支轴的旋转移动而进行开闭动作的部件,
所述切换部件具有与所述门部件的支轴非平行地设置的连结轴,
所述操作杆及所述被干涉部件均被固定设置于所述连结轴,并且,相对于所述门部件的支轴,所述操作杆位于更远的位置,所述被干涉部件位于更近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切换部件是否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控制部,在将所述门部件一度打开再关闭后由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切换部件的位置与在将所述门部件一度打开之前的时刻的所述切换部件的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执行向用户通报和拒绝图像形成再开始之中的至少一种措施。
CN201610532250.9A 2015-07-09 2016-07-07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3389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7863 2015-07-09
JP2015137863A JP6287981B2 (ja) 2015-07-09 2015-07-0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8901A CN106338901A (zh) 2017-01-18
CN106338901B true CN106338901B (zh) 2019-03-29

Family

ID=57730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2250.9A Active CN106338901B (zh) 2015-07-09 2016-07-0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09941B2 (zh)
JP (1) JP6287981B2 (zh)
CN (1) CN1063389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26268B2 (en) * 2014-01-03 2019-03-12 Legacy Ventures LLC Clot retrieval system
DE102018002356A1 (de) * 2018-03-21 2019-09-26 Joimax Gmbh Instrumenten-Set und Verfahren zur Durchführung von Operationen an Wirbeln oder Knochen
JP2019194648A (ja) * 2018-05-02 2019-11-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圧接解除機構、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94001A (ja) * 2020-12-14 2022-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4065A (ja) * 1983-05-20 1984-12-03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複写機等の定着装置
JPH06337612A (ja) * 1993-05-28 1994-12-0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09325639A (ja) * 1996-05-31 1997-12-16 Mita Ind Co Ltd 定着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05392A (ja) * 1999-04-20 2000-11-02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1975A (ja) * 2000-01-19 2001-07-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12721C (zh) * 2004-06-30 2008-08-2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7155B2 (ja) 1999-11-24 2004-05-17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35437B2 (ja) * 2001-12-25 2008-01-23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39332B2 (en) * 2004-03-05 2006-05-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03246B2 (en) * 2004-03-25 2006-02-2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Fuser nip release mechanism
US8270874B2 (en) * 2009-04-07 2012-09-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ixing unit pressure release
JP5855141B2 (ja) * 2013-01-31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4065A (ja) * 1983-05-20 1984-12-03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複写機等の定着装置
JPH06337612A (ja) * 1993-05-28 1994-12-0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09325639A (ja) * 1996-05-31 1997-12-16 Mita Ind Co Ltd 定着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05392A (ja) * 1999-04-20 2000-11-02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1975A (ja) * 2000-01-19 2001-07-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12721C (zh) * 2004-06-30 2008-08-2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87981B2 (ja) 2018-03-07
US20170010574A1 (en) 2017-01-12
CN106338901A (zh) 2017-01-18
US9709941B2 (en) 2017-07-18
JP2017021147A (ja) 2017-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890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6355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39200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with fixing unit that changes intensity of press-contact force between rollers
JP555498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329386A (zh) 图像形成装置、锁定装置和锁定单元
US93777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717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897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34520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911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93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97737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32879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49714B2 (ja) 記録シート剥離装置
JP48825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25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623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46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44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0696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68927B2 (ja)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8025989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1341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ダンパ装置
JP59736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736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