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8616A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8616A
CN105988616A CN201510066972.5A CN201510066972A CN105988616A CN 105988616 A CN105988616 A CN 105988616A CN 201510066972 A CN201510066972 A CN 201510066972A CN 105988616 A CN105988616 A CN 105988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extension
wire
touch
control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669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德发
魏财魁
白晓锌
叶财金
连虹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51006697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88616A/zh
Publication of CN105988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6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柔性基板以及一引线层。柔性基板具有一触控感测部及一延伸部,延伸部突出于触控感测部的一侧,触控感测部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及一周边区。引线层设置在柔性基板,引线层具有多条连接触控感测区的第一引线及多条连接一控制板的第二引线,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在触控感测部与延伸部的交接处电性连接。其中触控感测部与延伸部的交接处具有至少一个缺口。本发明将具触控感测电路的基板与软性印刷电路板整合设置在同一个基板上,避免进行接合步骤,借此解决所述基板在反折处的应力集中问题。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关于一种以柔性基板为衬底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触控面板的技术发展,触控面板已广泛地运用在各类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手提计算机、掌上型计算机及穿戴式装置等。通常触控面板会与显示面板相整合,作为上述电子产品的输入输出接口,以同时达到触控及显示功能。
以往触控面板的结构是利用异向性导电胶(Anisotropic conductivefilm;ACF)将具触控感测电路的基板与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Circuit Board;FPC)进行电性接合,将触控感测电路上的感测信号传送到后部的侦测电路以进行处理。
现行技术多是利用压合制程工序将软性印刷电路板与具触控感测电路的基板相接合。而目前压合制程工序至少包括异向性导电胶的贴覆工序、热压工序等。然而,每经过一道制程工序,对于触控面板都有可能造成损耗,例如因溢胶而发生短路或断路问题,降低触控面板的良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可将具触控感测电路的基板与软性印刷电路板整合设置在同一个基板上,避免进行接合步骤,并同时解决所述基板在反折处的应力集中问题。
依据本发明的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柔性基板以及一引线层。柔性基板具有一触控感测部及一延伸部,延伸部突出于触控感测部的一侧,触控感测部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及一周边区。引线层设置在柔性基板,引线层具有多条连接触控感测区的第一引线及多条连接一控制板的第二引线,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在触控感测部与延伸部的交接处电性连接。其中触控感测部与延伸部的交接处具有至少一个缺口。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基板具有两个缺口。
在一实施例中,周边区具有一出线口,延伸部对应于出线口的位置,两个缺口分别位在出线口的相对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多条第二引线是多条第一引线由周边区延伸且通过出线口后再向延伸部延伸而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缺口的宽度大于等于0.5毫米,缺口的深度大于等于1毫米。
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的形状是方形、矩形、或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还包括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沿一轴向突出于触控感测部的一侧,第二延伸部沿所述轴向突出于第一延伸部相对于触控感测部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的形状是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各第二引线是由一第三子引线及一第四子引线所形成,第三子引线设在第一延伸部且电性连接其中一条第一引线,第四子引线设在第二延伸部且电性连接第三子引线。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子引线的线宽大于第一引线的线宽。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子引线的线宽由周边区往第二延伸部的方向逐渐变窄。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更包括一保护层,保护层设置在引线层上且对应于至少部分的周边区的位置,以覆盖至少部分的多条第一引线。
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还区分有一引线区域及一搭接区域,搭接区域相邻于引线区域,搭接区域具有多个引脚,多条第二引线设置在引线区域且电性连接多个引脚。
在一实施例中,越接近搭接区域的多条第二引线之间的距离越宽。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一保护层,保护层设置在引线层上且对应于引线区域的位置,以覆盖至少部分的多条第二引线。
在一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材料是耐挠折的绝缘油墨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一强化层,强化层与引线层分别设置在柔性基板的相对两侧,且强化层的位置至少对应于搭接区域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强化层的材料是聚亚酰胺。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基板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环烯烃聚合物、三醋酸纤维素、聚醚砜、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上述的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引线层的材料包括奈米银、奈米铜合金、奈米碳管、或上述的组合。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柔性基板以及一引线层。柔性基板具有一触控感测部及一延伸部,延伸部突出于触控感测部的一侧,触控感测部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及一周边区。引线层设置在柔性基板,引线层具有多条连接触控感测区的第一引线及多条连接一控制板的第二引线,多条第一引线与多条第二引线在触控感测部与延伸部的交接处电性连接。其中多条第二引线与控制板在延伸部的一侧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引线层的材料包括奈米银、奈米铜合金、奈米碳管、或上述的组合。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感测部与延伸部的交接处具有至少一个缺口。
在一实施例中,周边区具有一出线口,延伸部对应于出线口的位置,且出线口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缺口。
在一实施例中,缺口的宽度大于等于0.5毫米,缺口的深度大于等于1毫米。
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的形状是方形、矩形、或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还区分有一引线区域及一搭接区域,搭接区域相邻于引线区域,搭接区域具有多个引脚,多条第二引线设置在引线区域且电性连接多个引脚。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一保护层,保护层设置在引线层上且对应于引线区域和至少部分的周边区的位置,以覆盖至少部分的多条第一引线和多条第二引线。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一强化层,强化层与引线层分别设置在柔性基板的相对两侧,且强化层的位置至少对应于搭接区域的位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将公知具触控感测电路的基板(触控感测部)与公知软性印刷电路板(延伸部)整合在同一基板,达到不需进行接合步骤、提高良率、降低材料成本及缩短生产时间等功效。
另外,触控感测部的一边与延伸部的一边的交接处具有一缺口,使得当延伸部反折到触控感测部的下方时,所述缺口可分散因反折所产生的应力,以避免触控感测部与延伸部之间因反折而发生断裂,提高触控面板的使用可靠度。
另外,使用奈米银、奈米铜合金、奈米碳管、或上述的组合作为引线层的材料,利用上述材料的可挠特性,进一步避免当延伸部反折到触控感测部的下方时,引线层发生断裂,降低触控面板损害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沿虚线AA'的剖面图。
图1C是图1A所示的区域Z1的放大图。
图2A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区域Z2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4A是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4B是图4A所示沿虚线BB'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考符号加以说明。
首先,要特别说明的是,后述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是为使方便了解而参考图式所进行的描述,并不是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的上视图,而图1B是图1A所示沿虚线AA'的剖面图。请同时参考图1A及图1B所示,触控面板1包括一柔性基板2以及一引线层3。整体来说,触控面板1是以柔性基板2作为衬底来实现,引线层3设置在柔性基板2的一侧。
柔性基板2的材料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的高分子绝缘材料,例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环烯烃聚合物(Cycloolefin polymer;COP)、三醋酸纤维素(Tricellulose Acetate;TCA)、聚醚砜(Ployethersulfone;PES)、聚烯烃(polyolefin;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上述的组合。
另外,柔性基板2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本发明不加以限制。柔性基板2的厚度可以是约45微米至约200微米,例如可以是55微米、100微米、或175微米,本发明同样不以此为限。柔性基板2相对于普通的玻璃基板厚度较薄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且若柔性基板2采用透明材料,在上述厚度范围的柔性基板2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例如高穿透率。
柔性基板2具有一触控感测部21及一延伸部22,延伸部22突出于触控感测部21的一侧。进一步来说,延伸部22可以是沿一轴向(例如Y轴)突出于触控感测部21的下侧或上侧,当然延伸部22也可以是沿另一轴向(例如X轴)突出于触控感测部21的左侧或右侧,虽然本实施例是以延伸部22突出于触控感测部21的下侧作为举例,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制。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是以具有一个延伸部22为例,本发明不以此数量为限制,其它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可以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延伸部22。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2的形状实质上呈矩形,但是延伸部22的形状可依据实际产品的需求进行调整及设计。举例来说,延伸部22的形状也可以是方形、梯形、S形、弧形、或其它各种几何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测部21还可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211及一周边区212,周边区212环设在触控感测区211,当然,周边区212也可设置在触控感测区211的至少一侧,本发明并不限制。另外,周边区212具有出线口O,出线口O位在触控感测部21的***,而延伸部22是对应于出线口O的位置。更具体来说,延伸部22是从出线口O的位置突出于触控感测部21的一侧。
触控感测区211内可设置有单层或多层感测电极层(图未显示),感测电极层不限制是由单轴或双轴的感测电极轴所组成。而各感测电极轴可还包括多个感测电极,感测电极的形状则可依实际电路需求设计成例如:方形、矩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或其它各种几何形状。而感测电极层可以是利用溅镀法(sputter)或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沉积导电材料后,并利用微影蚀刻技术(photolithography)将导电材料图案化后形成在触控感测区211。而导电材料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其较佳是透明,可例如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镉锡(cadmium tin oxide;CTO)、氧化铝锌(aluminum zinc oxide;AZO)、氧化铟锡锌(indium tin zinc oxide;ITZO)、氧化锌(zinc oxide;ZnO)、氧化镉(cadmium oxide;CdO)、氧化铟镓锌(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nGaZnO)、氧化铟镓锌镁(indium gallium zinc magnesium oxide;InGaZnMgO)、氧化铟镓镁(indium gallium magnesium oxide;InGaMgO)、或氧化铟镓铝(indium gallium aluminum oxide;InGaAlO)等材料。导电材料也可以是金属奈米导线或金属网格(metal mesh),金属奈米导线可例如是奈米银线(sliver nanowire;SNW)或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
引线层3包括多条第一引线31以及多条第二引线32。多条第一引线31设置在触控感测部21上对应于周边区212的位置,多条第二引线32则设置在延伸部22。进一步来说,多条第一引线31的一端分别电性连接到触控感测区211内的感测电极轴,而另一端则分别与多条第二引线32电性连接。而多条第二引线32则与一控制板(图未显示)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多条第二引线32可以是多条第一引线31由周边区212延伸且在出线口O的位置转折后再向延伸部22延伸而形成,可在不增加制程工序的前提下,以同一材料形成多条第一引线31及多条第二引线32,以减少制程工序,并增加线路布设的精确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二引线32可以是多条第一引线31由周边区212延伸且通过出线口O后直接向延伸部22延伸而形成,也就是说,多条第一引线31在出线口O的位置不经过转折。
承上段,如此,各感测电极轴上的感测信号可依序通过一第一引线31及与所述第一引线31电性连接的第二引线32传递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引线31的数量较佳是对应于感测电极轴的数量,而第二引线32的数量较佳是对应于第一引线31的数量。另外,引线层3的材料是可挠性导电材料,例如可包括奈米银、奈米铜合金、奈米碳管、或上述的组合。本实施例中,引线层3的材料是以奈米银浆作为举例,换句话说,多条第一引线31及多条第二引线32可以是奈米银线。
而在延伸部22上另外可区分引线区域R1以及搭接区域R2,搭接区域R2相邻于引线区域R1。引线区域R1设置在触控感测部21及搭接区域R2之间。在搭接区域R2内设置有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引脚4。前述的多条第二引线32设置在引线区域R1内且彼此绝缘,而多条第二引线3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引线31及对应的引脚4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引脚4可以是以搭接的方式设置在引线层3上,并与对应的多条第二引线32电性连接,也就是说,多个引脚4与引线层3是位在不同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引脚4可与引线层3设置在同一层,在这种情况下,引脚4的材料可选用与第一引线31及第二引线32相同的材料,如此,引脚4与第一引线31及第二引线32可在相同制程步骤中形成,以减少制程工序,并增加线路布设的精确度。
在实际应用上,当延伸部22与控制板电性连接时,触控感测区211内的感测信号可依序通过第一引线31、第二引线32、引脚4而传送到后端的侦测电路,以供后端的侦测电路判断触控位置。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延伸部22具有软性印刷电路板的功用,使得触控面板1不需额外设置软性印刷电路板,就可直接与控制板电性连接。详细来说,延伸部22透过第二引线32与控制板在延伸部22的一侧电性连接,并且延伸部22与控制板电性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将延伸部22***控制板上的连接器,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透过热压合将引脚4与控制板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将触控感测部21与延伸部22整合在一柔性基板2,也就是设置延伸部22取代软性印刷电路板,与公知具触控感测电路的基板与公知软性印刷电路板相较,可使触控面板1在制造的过程中,不需经过压合制程工序,可提高产品良率及降低材料成本,例如:异向性导电胶、软性印刷电路板的成本,以及可缩短产品生产制造的时间。
接着,请同时参考图1A及图1C所示,图1C是图1A所示的区域Z1的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2的一边22a与触控感测部21的一边21a相交接,而缺口F是形成在此交接处。在实际应用上,缺口F数量可以不以一个为限制,其较佳是两个,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的两个缺口F分别位在出线口O的相对两侧。在延伸部22与触控感测部21的交接处形成缺口F,当用户将取代公知软性印刷电路板的延伸部22反折到触控感测部21的下方时,缺口F可分散因反折所产生的应力,以避免触控感测部21与延伸部22之间因反折而发生应力过度集中及断裂的问题,提高触控面板1的使用可靠度。
在此进一步定义缺口F具有宽度d1及深度d2,并以图面所绘示的本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简易推知其它实施态样。以图1A及图1C所绘示的缺口F为例,宽度d1是指延伸部22的一边22a至缺口F最左侧的直线距离,而深度d2是指触控感测部21的一边21a至缺口F最深处(最上侧)的直线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宽度d1较佳是大于等于0.5毫米,而深度d2较佳是大于等于1.0毫米。宽度d1及深度d2可依触控面板1的尺寸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分散应力的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缺口F的最深处(最上侧)与最外侧的第一引线31a之间的距离d3亦可依触控面板1的尺寸进行调整,以避免在将延伸部22反折到触控感测部21的下方时,最外侧的第一引线31a遭受弯折而发生断裂。举例来说,当触控面板1的尺寸是6吋或6吋以下时,距离d3较佳是0.5毫米;当触控面板1的尺寸是7吋至11吋时,距离d3较佳是0.7毫米;当触控面板1的尺寸是11吋以上时,距离d3较佳是1.0毫米。
图2A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a的上视图,以下只针对与图1A所示的触控面板1不同的地方进行叙述,其余相同的内容请参考前述实施例。请参考图2A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1a的延伸部22可区分有一第一延伸部221及一第二延伸部222。进一步来说,第一延伸部221可以是沿一轴向(例如Y轴)突出于触控感测部21的一侧,而第二延伸部222则沿所述轴向(例如Y轴)突出于第一延伸部221相对于触控感测部21的一侧。进一步来说,第一延伸部221的相对两侧分别相邻于触控感测部21及第二延伸部222。同样的,第一延伸部221是从对应于出线口O的位置突出于触控感测部21的一侧。
另外,前述的各第二引线32(如图1A)在本实施例中还被区分为一第三子引线321及一第四子引线322。多条第三子引线321设置在第一延伸部221,而多条第四子引线322则是设置在第二延伸部222且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三子引线321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多条第四子引线322可以是多条第三子引线321由第一延伸部221往第二延伸部222延伸而形成,可在不增加制程工序的前提下,以同一材料形成多条第三子引线321及多条第四子引线322,以减少制程工序,并增加线路布设的精确度。第三子引线321及第四子引线322的材料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第二引线32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21的形状实质上是梯形,而第二延伸部222的形状实质上是矩形。详细来说,第一延伸部221是呈上侧的宽度较宽而下侧的宽度较窄的梯形。多条第三子引线321的线宽将可被设计成大于多条第一引线31的线宽。且特别的是,第三子引线321的线宽还可设计成符合第一延伸部221的形状,例如是由周边区212往第二延伸部222的方向逐渐变窄。举例来说,第三子引线321在邻近于周边区212位置的线宽可例如是70微米至500微米,而第三子引线321在邻近于第二延伸部222位置的线宽可例如是15微米至30微米。在此设计下,当用户将第一延伸部221及第二延伸部222反折到触控感测部21的下方时,由于第三子引线321在邻近于周边区212的线宽较宽,因此,位在反折位置的第三子引线321将较不易发生断裂的问题,同时也可防止线路在插拔过程中发生断裂而造成断路的问题。
而位在第二延伸部222的多条第四子引线322其线宽与第三子引线321在邻近于第二延伸部222位置的线宽相近,可例如是15微米至30微米,整体来说,第四子引线322的线宽相较于第三子引线321的线宽是较窄,如此可使第二延伸部222维持是面积较小的矩形,以达到节省基板材料及避免延伸部22体积过大的功效。
接着,图2B是图2A所示的区域Z2的放大图,请同时参考图2A及图2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21的一边221b与触控感测部21的一边21b的交接处具有缺口F,且边21b的延伸线L与边221b之间会形成夹角A,由于第一延伸部221是呈上侧较宽而下侧较窄的梯形,因此夹角A形成钝角。触控感测部21与第一延伸部221之间形成钝角(夹角A),可使触控面板1a在第一延伸部221及第二延伸部222反折到触控感测部21的下方时,具有更好的应力分散效果。
图3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b的上视图,以下只针对与图1A所示的触控面板1不同的地方进行叙述,其余相同的内容请参考前述实施例。请参考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b,越接近搭接区域R2的第二引线32之间的距离越宽。换句话说,在邻近于周边区212位置的第二引线32之间的距离较窄,此位置的第二引线32其线密度较高。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邻近于周边区212位置的第二引线32分布较集中,也就是说,靠近外侧的第二引线32距离缺口F较远,如此,若柔性基板2的延伸部22因弯折而造成缺口F处产生撕裂时,第二引线32不易受到损伤。
图4A是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c的上视图,图4B是图4A所示沿虚线BB'的剖面图。以下只针对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c与图3所示的触控面板1b不同的地方进行叙述,其余相同的内容请参考前述实施例。
请同时参考图4A及图4B,触控面板1c还包括一保护层5,保护层5设置在引线层3上,进一步来说,保护层5是设置在引线层3相对于柔性基板2的一侧。首先,保护层5的设置位置是对应于至少部分的周边区212,用以覆盖位在周边区212的至少部分第一引线31。另外,也有部分的保护层5是设置在对应于延伸部22的引线区域R1,以覆盖位在引线区域R1的至少部分第二引线32。保护层5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多条第一引线31及多条第二引线32,使多条第一引线31及多条第二引线32与空气隔绝,避免引线因氧化而发生导电性下降的问题,可进一步防止多条第一引线31及多条第二引线3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龟裂。而保护层5的材料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的绝缘材料,在此特别是指耐挠折的绝缘油墨材料,另外,保护层5的材料也可以是聚亚酰胺(Polyimide;PI)、氮化硅(Si3N4)或二氧化硅(SiO2)等,本发明不以上述材料为限,其可依实际产品需求进行选择。另外,保护层5的厚度较佳约是5微米至25微米,而本发明同样不以此厚度为限。
在此特别说明,保护层5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保护层5是以整层相连的方式形成在引线层3上,但在其它实施例中,保护层5也可以是非整层相连的方式。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c还包括一强化层6,强化层6设置在柔性基板2下。换句话说,强化层6与引线层3分别设置在柔性基板2的相对两侧。强化层6的材料可例如是聚亚酰胺、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或上述的组合,在此特别是以聚亚酰胺为例。在本实施例中,强化层6所设置的位置至少对应部分的搭接区域R2,当然,强化层6也可同时对应于部分的搭接区域R2及部分的引线区域R1。强化层6主要用以加强对应区域的强度。具体来说,由于柔性基板2及其上方之引线层3的厚度较薄,这将使得延伸部22难以***(或拔出)后端的连接器,因此透过强化层6对此区域进行补强,可使延伸部22在***(或拔出)连接器的过程更加顺利,同时也可防止第二引线32及引脚4在反折的过程中因整体厚度过于软薄而发生断裂的问题。强化层6的厚度可约为25微米至约250微米,本发明不以此厚度为限制,其可依据不同的产品需求,例如后端控制板上的连接器的不同,而进行调整。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图4A及图4B中的触控面板1c是以保护层5及强化层6设置在图3所示的触控面板1b为例,在其它实施例中,保护层5及强化层6也可设置在图1A中的触控面板1或图2A中的触控面板1a,而相对的设置位置及材料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将公知具触控感测电路的基板(触控感测部)与公知软性印刷电路板(延伸部)整合在同一基板,达到不需进行接合步骤、提高良率、降低材料成本及缩短生产时间等功效。
另外,触控感测部的一边与延伸部的一边的交接处具有一缺口,使得当延伸部反折到触控感测部的下方时,所述缺口可分散因反折所产生的应力,以避免触控感测部与延伸部之间因反折而发生断裂,提高触控面板的使用可靠度。
另外,使用奈米银、奈米铜合金、奈米碳管、或上述的组合作为引线层的材料,利用上述材料的可挠特性,进一步避免当延伸部反折到触控感测部的下方时,引线层发生断裂,降低触控面板损害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是举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

Claims (29)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柔性基板,具有一触控感测部及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突出于所述触控感测部的一侧,所述触控感测部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及一周边区;以及
一引线层,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所述引线层具有多条连接所述触控感测区的第一引线及多条连接一控制板的第二引线,所述多条第一引线与所述多条第二引线在所述触控感测部与所述延伸部的交接处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触控感测部与所述延伸部的交接处具有至少一个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板具有两个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具有一出线口,所述延伸部对应于所述出线口的位置,所述两个缺口分别位在所述出线口的相对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第二引线是所述多条第一引线由所述周边区延伸且通过所述出线口后再向所述延伸部延伸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大于等于0.5毫米,所述缺口的深度大于等于1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形状是方形、矩形、或梯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还包括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一轴向突出于所述触控感测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轴向突出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对于所述触控感测部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形状是梯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多条第二引线是由一第三子引线及一第四子引线所形成,所述第三子引线设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且电性连接其中一条第一引线,所述第四子引线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且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子引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引线的线宽大于所述第一引线的线宽。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引线的线宽由所述周边区往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方向逐渐变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一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引线层上且对应于至少部分的所述周边区的位置,以覆盖至少部分的所述多条第一引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还区分有一引线区域及一搭接区域,所述搭接区域相邻于所述引线区域,所述搭接区域具有多个引脚,所述多条第二引线设置在所述引线区域且电性连接所述多个引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越接近所述搭接区域的所述多条第二引线之间的距离越宽。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一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引线层上且对应于所述引线区域的位置,以覆盖至少部分的所述多条第二引线。
16.如权利要求12或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材料是耐挠折的绝缘油墨材料。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一强化层,与所述引线层分别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强化层的位置至少对应于所述搭接区域的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层的材料是聚亚酰胺。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板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环烯烃聚合物、三醋酸纤维素、聚醚砜、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上述的组合。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层的材料包括奈米银、奈米铜合金、奈米碳管、或上述的组合。
2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柔性基板,具有一触控感测部及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突出于所述触控感测部的一侧,所述触控感测部区分有一触控感测区及一周边区;以及
一引线层,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所述引线层具有多条连接所述触控感侧区的第一引线及多条连接一控制板的第二引线,所述多条第一引线与所述多条第二引线在所述触控感测部与所述延伸部的交接处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多条第二引线与所述控制板在所述延伸部的一侧电性连接。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层的材料包括奈米银、奈米铜合金、奈米碳管、或上述的组合。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测部与所述延伸部的交接处具有至少一个缺口。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具有一出线口,所述延伸部对应于所述出线口的位置,且所述出线口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缺口。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大于等于0.5毫米,所述缺口的深度大于等于1毫米。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形状是方形、矩形、或梯形。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还区分有一引线区域及一搭接区域,所述搭接区域相邻于所述引线区域,所述搭接区域具有多个引脚,所述多条第二引线设置在所述引线区域且电性连接所述多个引脚。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一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引线层上且对应于所述引线区域和至少部分的所述周边区的位置,以覆盖至少部分的所述多条第一引线和所述多条第二引线。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一强化层,与所述引线层分别设置在所述柔性基板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强化层的位置至少对应于所述搭接区域的位置。
CN201510066972.5A 2015-02-09 2015-02-09 触控面板 Pending CN1059886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66972.5A CN105988616A (zh) 2015-02-09 2015-02-09 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66972.5A CN105988616A (zh) 2015-02-09 2015-02-09 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8616A true CN105988616A (zh) 2016-10-05

Family

ID=57037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66972.5A Pending CN105988616A (zh) 2015-02-09 2015-02-09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88616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5088A (zh) * 2016-12-19 2017-05-31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CN107122086A (zh) * 2017-03-28 2017-09-01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显示设备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7340925A (zh) * 2017-07-14 2017-11-1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
CN107544715A (zh) * 2017-09-08 2018-01-0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8052233A (zh) * 2018-01-03 2018-05-1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799543A (zh) * 2021-03-09 2021-05-14 无锡变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WO2022078016A1 (zh) * 2020-10-13 2022-04-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模组结构、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27604Y (zh) * 2006-07-04 2007-07-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撕裂柔性印刷线路板
US20090033634A1 (en) * 2007-08-03 2009-02-05 High Tech Computer Corporation Handhel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touch panel thereof
CN201251662Y (zh) * 2008-09-01 2009-06-03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模块结构
CN102026475A (zh) * 2009-09-22 2011-04-20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软性印刷电路板及显示器制造方法
CN103677395A (zh) * 2012-09-03 2014-03-26 杰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29083A (zh) * 2012-10-15 2014-04-16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与手持式电子装置
CN103838415A (zh) * 2012-11-24 2014-06-04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4480198U (zh) * 2015-02-09 2015-07-1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27604Y (zh) * 2006-07-04 2007-07-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撕裂柔性印刷线路板
US20090033634A1 (en) * 2007-08-03 2009-02-05 High Tech Computer Corporation Handhel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touch panel thereof
CN201251662Y (zh) * 2008-09-01 2009-06-03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模块结构
CN102026475A (zh) * 2009-09-22 2011-04-20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软性印刷电路板及显示器制造方法
CN103677395A (zh) * 2012-09-03 2014-03-26 杰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729083A (zh) * 2012-10-15 2014-04-16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与手持式电子装置
CN103838415A (zh) * 2012-11-24 2014-06-04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4480198U (zh) * 2015-02-09 2015-07-1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5088A (zh) * 2016-12-19 2017-05-31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CN107122086A (zh) * 2017-03-28 2017-09-01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显示设备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7340925A (zh) * 2017-07-14 2017-11-1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
CN107544715A (zh) * 2017-09-08 2018-01-0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8052233A (zh) * 2018-01-03 2018-05-1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052233B (zh) * 2018-01-03 2021-03-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078016A1 (zh) * 2020-10-13 2022-04-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模组结构、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799543A (zh) * 2021-03-09 2021-05-14 无锡变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8616A (zh) 触控面板
US10004138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857922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048820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614403B2 (en)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 type input device
TWM472892U (zh) 觸控面板
US10545590B2 (en) Method of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with strengthening sheet disposed in periphery area at edge of connecting pad
TW201349049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03838415A (zh) 柔性触控面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45995B (zh) 触摸屏和带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1430661A (zh) 觸控面板
TWI528243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06066726B (zh) 触摸屏面板和用于制造触摸屏面板的方法
JP2015167007A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8780067B1 (en) Bridging structure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of touch panel
CN204480198U (zh) 触控面板
TWM473604U (zh) 觸控感應電極結構
TWI597790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US20130069892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TWM435666U (en) Pattern of touch control device
WO2021102798A1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电子装置
JP3217788U (ja) 透明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センサ構造
WO2016095609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03673449U (zh) 触控面板
TW201317875A (zh) 觸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0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