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9543A -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99543A
CN112799543A CN202110256283.6A CN202110256283A CN112799543A CN 112799543 A CN112799543 A CN 112799543A CN 202110256283 A CN202110256283 A CN 202110256283A CN 112799543 A CN112799543 A CN 112799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module
lead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562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英
辛梦丹
杨陈明
黄威龙
林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Biang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Biang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Biang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Biang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5628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995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99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95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涉及触控技术领域,解决了如何优化现有显示器的交互功能的问题。该触控装置包括触控模组、与触控模组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以及模组固定组件。触控模组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控制器用于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其中,控制信号用于控制与触控控制器电连接的显示器;模组固定组件用于将触控模组固定于显示器的显示侧。本申请不需要对待改装的显示器进行任何拆装操作,只需较低的改装成本,即可使现有非触控式显示器具备触控式的交互功能,此外,本申请还能够使现有触控式显示器具备更好的操作效果,扩展了现有触控式显示器的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器包括触控式和非触控式,非触控式显示器与触控式显示器相比,非触控式显示器在执行一些复杂操作时极不方便,例如,输入连续多个字符(搜索视频、输入WIFI密码)、在包含多个选项的界面中选中某一个选项等操作。此外,现有触控式显示器的触控显示尺寸是固定不变的,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也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例如,触控显示尺寸与用户实际想要操作的触控区域大小不一致。
因此,如何优化现有显示器的交互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以优化现有显示器的交互功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应用于显示器,该触控装置包括触控模组,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模组包括驱动电极层和感测电极层,驱动电极层和感测电极层分别设置有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分别与触控模组和显示器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触控控制器用于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至显示器,以控制显示器响应触控操作;以及模组固定组件,用于将触控模组固定于显示器的显示侧。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触控装置还包括分别与触控模组和触控控制器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用于将触控模组感测的电容信号传输至触控控制器;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延伸端和与第一延伸端相对的第二延伸端,第一延伸端位于显示器的显示侧,并且第一延伸端连接至触控模组,第二延伸端弯折至显示器的非显示侧,并且第二延伸端连接至触控控制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模组固定组件包括:粘接层,用于将触控模组粘贴于显示器的显示侧;和/或,可拆卸边框,套装在显示器的***,触控模组与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通过粘贴组件固定安装在显示器的非显示侧,或者触控控制器通过挂钩组件悬挂在显示器的上边缘,或者触控控制器通过卡槽结构卡接在显示器的任一边。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包括:信号识别单元,用于根据电容信号生成对应的触控控制信号;触控控制器还包括:与信号识别单元连接的信号转换单元,用于将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显示器可识别的外设控制信号。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包括:触控校准模块,用于校准电容信号。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通过传输信号线与显示器的USB接口连接。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感测电极层和驱动电极层都具有触控区和位于触控区***的引线区,其中,触控区设置有金属网格电极;引线区包括一端与金属网格电极连接的多条引线;引线区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集线部,多条引线的另一端汇聚于集线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集线部设置于引线区内与显示器的USB接口所在侧对应的第一侧。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显示器包括各边宽度不完全相同的边框;集线部设置于引线区内与显示器的边框中宽度最大的边框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集线部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集线部分别设置于引线区内相对的两侧,或者,至少两个集线部分别设置于引线区内相邻的两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的触控装置,以及与触控装置电连接的显示器,显示器用于根据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
第三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线方案生成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的触控装置,包括:确定触控装置对应的布线限制参数,其中,布线限制参数包括显示器对应的USB接口位置参数、显示器对应的边框宽度参数、触控模组对应的集线部位置参数和集线部数量参数中的至少一个;根据布线限制参数生成触控装置对应的布线方案。
第四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根据布线方案在触控模组的引线区生成多条引线,其中,布线方案利用第三方面的布线方案生成方法生成;根据布线方案中的集线部的数量及每个集线部的引线数量制备对应的柔性电路板,以通过柔性电路板将每个集线部连接至触控控制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该触控装置通过设置模组固定组件,将触控模组固定于显示器的显示侧,触控控制器分别与触控模组和显示器电连接,触控模组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控制器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控制显示器。本申请不需要对待改装的显示器进行任何拆装操作,只需较低的改装成本,将触控装置固定于显示器上,即可使现有非触控式显示器具备触控式的交互功能,此外,本申请还能够使现有触控式显示器具备更好的操作效果,扩展了现有触控式显示器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和显示器的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的触控模组和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的显示器和柔性电路板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中的触控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布线方案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和显示器的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应用于显示器3,该触控装置包括触控模组1、分别与触控模组1和显示器3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2以及模组固定组件5。其中,模组固定组件5将触控模组1固定在显示器3的显示侧的表面,即显示屏的有效显示区域。触控控制器2安装在显示器3的非显示区域,并且,触控控制器2与显示器3电连接。具体而言,触控模组1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分别与触控模组1和显示器3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2用于基于触控模组1感测的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至显示器3,以控制显示器3响应触控操作。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的触控模组和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触控模组1包括驱动电极层101和感测电极层100,驱动电极层101和感测电极层100分别设置有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
示例性地,显示器3为非触控式显示器。显示器3本身不支持触控功能,通过遥控器、按钮或者鼠标进行操作,则触控控制器2需要根据电容信号确定相应的控制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利用控制信号控制显示器3,实现了用户通过在触控模组1上进行触控操作即可控制显示器3的目的。由此,利用触控装置实现了将非触控式显示器改装为触控式显示器的目的,即只需较低的改装成本,便可使非触控式显示器实现触控式的交互功能。
示例性地,显示器3为触控式显示器。当触控区域和实际被控区域不一致时,本申请实施例可通过将电容信号转换为触控区域和实际被控区域对应的坐标数据,即控制信号为坐标数据,将控制信号传送给显示器3,便于显示器3内部的处理***识别并响应,实现对触控区域的校准,进一步优化现有显示器的触控式的交互功能。
示例性地,触控模组1是以基板为载体,层叠设置的驱动电极层101和感测电极层100布置在基板上,感测电极层100上分布有多个感应电极1001,驱动电极层101上分布有多个驱动电极1010。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感应电极1001和驱动电极1010都可采用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具体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图案优选以宽度在4~15μm的铜金属线构成的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图案,以避免产生干涉条纹,保证屏幕的可视性。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2可以理解为一个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PCB)盒子,内部集成了触控集成电路板(Integrated Circuit,IC)、信号转换等芯片,触控模组1内的电极通过电极引线与触控控制器2内的芯片电连接。当触控物在触控模组1上进行触控操作时,两个电极层之间电容量变化产生电容信号,触控模组1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与触控模组1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2获取触控模组1输出的电容信号,触控控制器2内部的触控IC芯片可以根据电容信号的变化数据,解析触控物的触摸位置和触摸时长等信息,信号转换芯片根据电容信号确定相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传送给与触控控制器2电连接的显示器3,用户通过在触控模组1上的触控操作即可控制显示器3,显示器3根据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完成显示器3的触控式的交互功能。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模组固定组件5包括:粘接层,用于将触控模组1粘贴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和/或,可拆卸边框,套装在显示器3的***,触控模组1与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
示例性地,粘接层可以为双面粘合胶,将双面粘合胶粘均匀涂覆在显示器3显示侧的***边缘上,触控模组1粘贴固定在显示器3的显示侧;也可以设置与显示器3相适配的可拆卸边框,将可拆卸边框套在显示器3的四边上,则触控模组1与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实现触控模组1固定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在触控模组1与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的过程中,也可以配合双面粘合胶,使触控模组1固定的更加牢固。可拆卸边框可以是预先加工完毕、四边尺寸符合显示器3标准的边框;也可以是易裁剪的塑料或橡胶边条根据显示器3尺寸任意裁剪拼接形成的边框;边框可以是U型的,也可以是四边形的,只要可以套装在显示器3的四边上即可。
然而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模组固定组件5包括粘接层和可拆卸边框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2通过粘贴组件固定安装在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或者触控控制器2通过挂钩组件悬挂在显示器3的上边缘,或者触控控制器2通过卡槽结构卡接在显示器3的任一边。
示例性地,粘贴组件可以为双面粘合胶或者磁铁,通过粘胶或者磁铁将触控控制器2固定在显示器3的背面;也可以在触控控制器2上设计挂钩组件,通过挂钩组件将触控控制器2悬挂在显示器3非显示侧的上边缘;也可以在触控控制器2上开设卡槽,通过卡槽卡接在显示器3的任一边。本申请实施例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触控控制器2固定在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器3可以为LED显示器、OLED显示屏中的任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的显示器和柔性电路板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装置还包括分别与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4,柔性电路板4用于将触控模组1感测的电容信号传输至触控控制器2;柔性电路板4包括第一延伸端400和与第一延伸端400相对的第二延伸端401,第一延伸端400位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并且第一延伸端400连接至触控模组1,第二延伸端401弯折至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并且第二延伸端401连接至触控控制器2。
示例性地,触控模组1固定在显示器3有效显示区域,触控控制器2安装在显示器3的非显示区域,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很难直接连接,所以使用柔软可弯折的柔性电路板4连接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触控模组1出厂时已布置好多条电极引线,多条电极引线的端子与柔性电路板4连接,柔性电路板4将触控模组1感测的电容信号传输至触控控制器2。
具体地,当触控物在触控模组1上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模组1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柔性电路板4将触控模组1感测的电容信号传输至触控控制器2,触控控制器2获取触控模组1输出的电容信号,并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显示器3,从而用户通过在触控模组1上的触控操作即可控制该显示器3,显示器3根据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完成非触控式显示器3的触控式的交互功能。通过柔性电路板4将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之间软连接,不仅实现了将非触控式显示器改装为触控式显示器,而且在减少改装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显示器3的触控功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柔性电路板4的具体样式(如整体宽度、长度,内部导线条数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电极引线的数量等)定制,本申请对柔性电路板4的样式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延伸端400位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显示侧为显示器3的有效显示区域,触控模组1同样位于显示侧,柔性电路板4通过第一延伸端400连接至触控模组1。第二延伸端401弯折至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非显示侧为显示器3的非有效显示区域,触控控制器2同样位于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并且第二延伸端401连接至触控控制器2。将柔性电路板4从显示器3的显示侧弯折至非显示侧,且第一延伸端400与触控模组1连接,第二延伸端401与触控控制器2连接,既实现了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之间的软连接,同时又不会影响到显示器3的显示效果。
图4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中的触控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触控控制器2包括信号识别单元200、信号转换单元201。其中,信号识别单元200用于根据电容信号生成对应的触控控制信号;与信号识别单元200连接的信号转换单元201,用于将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显示器3可识别的外设控制信号。
示例性地,信号转换单元201对触控控制信号进行格式转换,将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显示器3可识别的外设控制信号,显示器3内部的处理***识别并响应该外设控制信号,用户通过在该触控模组1上的触控操作即可控制该显示器3,显示器3根据外设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完成显示器3的交互功能。然而应当理解,对触控控制信号进行格式转换也不限于信号的转换类型,可以是转换实际被控区域和触控区域分别对应的坐标数据,和/或转换实际被控区域的坐标和触控区域的坐标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当触控区域和实际被控区域不一致时,触控区域仅为显示器3的屏幕右下角的部分区域,而被控区域是整个显示屏幕,可通过将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触控区域和实际被控区域对应的坐标数据,传送给显示器3,便于显示器3内部的处理***识别并响应,进一步实现对触控区域的校准。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触控控制器2包括用于校准电容信号的触控校准模块202。触控校准模块202内部预先设定电容阈值,触控校准模块202基于设定的电容阈值,判断触控模组1输出的电容信号的有效性,以此对电容信号进行校准。
具体地,当触控物在触控模组1上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模组1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校准模块202接收到触控模组1输出的电容信号,电容信号即为变化的感应电容值;将感应电容值与预设的电容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该感应电容值大于该设定电容阈值,则认定该感应电容值有效,即可以判定产生该感应电容值的区域为有触控物触控的区域。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2通过传输信号线与显示器3的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连接。如图3所示,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开设有USB接口7,USB接口7可以设置在显示器3后部的非显示区域。显示器3内置有主板,主板上集成了显示器3的处理***,主板与USB接口7电连接。触控控制器2通过传输信号线6与USB接口7连接,连接简单方便,而且无需对显示器3本身进行拆装,即可完成触控控制器2与显示器3的USB接口的连接。其中,传输信号线6可以为USB数据线,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5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触控模组1的感测电极层100和驱动电极层101都具有触控区10和位于触控区10***的引线区11,其中,触控区10设置有金属网格电极;引线区11包括一端与金属网格电极连接的多条引线14;引线区1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集线部13,多条引线14的另一端汇聚于集线部13。
具体地,感测电极层100和驱动电极层101分别具有各自的触控区域,两个触控区域叠加形成触控模组1的触控区10,触控区10为触控模组1的中心区域,等同于触控屏的显示区域。触控区10内设置有金属网格电极,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包括感应电极1001和驱动电极1010。示例性地,触控模组1包括层叠设置的感测电极层100和驱动电极层101,金属网格电极包括感测电极层100上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多个感应电极1001,以及驱动电极层101上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多个驱动电极1010。图5中的图(a)为感测电极层100和感应电极1001,图5中的图(b)为驱动电极层101和驱动电极1010,感测电极层100和驱动电极层101层层叠加形成触控区10(即图5中的图(c)为触控区10)。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感应电极1001和驱动电极1010都可采用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具体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图案优选以宽度在4~15μm的铜金属线构成的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图案,以避免产生干涉条纹,保证屏幕的可视性。
其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互相垂直,第一方向A或第二方向B可以是二维直角坐标系的X轴方向(横向)或Y轴方向(纵向),即当第一方向A是X轴方向(横向),那么第二方向B就是指Y轴方向(纵向),当第一方向A是Y轴方向(纵向),那么第二方向B就是指X轴方向(横向)。
具体地,触控模组1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侧(例如第一侧可以是图5所示方位的左侧)、第二侧(例如第二侧可以是图5所示方位的上侧)、第三侧(例如第三侧可以是图5所示方位的右侧)和第四侧(例如第四侧可以是图5所示方位的下侧),其中第一侧和第三侧相对,第二侧和第四侧相对。感测电极层100包括多个由第一侧向第三侧(即第一方向A)延伸的感应电极1001,且驱动电极层101包括多个由第二侧向第四侧(即第二方向B)延伸的多个驱动电极1010。
示例性地,触控区10***即引线区11(即图5的图(c)中触控模组1的边框与虚线框之间的部分),引线区11与触控区10相邻。引线区11包括一端与金属网格电极连接的多条引线14;其中,参考图5中的图(a),多条引线14包括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相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一引线12。参考图5中的图(b),多条引线14还包括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相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二引线22。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中的图(a),集线部13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一侧,多条第一引线12的一端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电连接,多条第一引线1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一侧的集线部13;参见图5中的图(b),集线部13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二侧,多条第二引线22的一端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电连接,多条第二引线2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二侧的集线部13;即如图5中的图(c)所示,引线区11中的任意两侧设置有两个集线部13,且多条引线14的另一端汇聚于两个集线部13。由此可见,多条引线14的出线方式为两边出线,引线区11的两侧上都分布有引线,引线分布相对平均,则触控模组1的边框也相对较窄,同时也可以满足相应的接线需求。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中的图(a),多条第一引线12在引线区11中的第一侧的两个(或多个)集线部13出线,多条第一引线12的一端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电连接,多条第一引线12的另一端分别汇聚于第一侧的两个(或多个)集线部13;参见图6中的图(b),多条第二引线22在引线区11中的第四侧的两个(或多个)集线部13出线,多条第二引线22的一端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电连接,多条第二引线22的另一端分别汇聚于第四侧的两个(或多个)集线部13;即如图6中的图(c)所示,引线区11中的任意两侧设置有多个集线部13,且多条引线14的另一端汇聚于多个集线部13。由此可见,多条引线14的出线方式为两边的多个集线部13出线,引线区11的两侧上都分布有引线,引线从多个位置出线,则触控模组1的边框相对变窄,同时也可以满足相应的接线需求。
图7所示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中的图(a),多条第一引线12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二侧,多条第一引线12的一端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电连接,多条第一引线1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二侧的集线部13;参见图7中的图(b),多条第二引线22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二侧,多条第二引线22的一端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电连接,多条第二引线2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二侧的集线部13;即如图7中的图(c)所示,集线部13设置于引线区11中的第二侧。触控模组1的的信号引线的出线方式为单边集中出线,避免出线位置分散,进一步的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集线部13也可以只设置在第三侧或者第四侧。
图8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中的图(a),多条第一引线12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多条第一引线12的一端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电连接,多条第一引线1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集线部13;参见图8中的图(b),多条第二引线22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多条第二引线22的一端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电连接,多条第二引线2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三侧和第四侧的集线部13;即如图8中的图(c)所示,集线部13设置于引线区11的多侧。由此可见,多条引线14的出线方式为多边出线,引线区11的每一侧上都分布有引线,出线位置越多,引线所占用的区域越窄,即引线区11越窄,触控模组1的边框也相对越窄。
本申请实施例对集线部13具体的分布位置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但引线区11的引线宽度需要在1cm以内,保证触控模组1的边框宽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多条引线14可以是多条金属引线。该多条引线14的宽度可以为4μm至15μm,材料可以为银、铜或纳米级导电物粉末(粉末颗粒为10nm~100nm)等。该多条引线14的制备工艺可以采用网版印刷、激光蚀刻、3D打印等任一种。
图9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9所示,集线部13设置于引线区11内与显示器3的USB接口所在侧对应的第一侧。多条引线14集中分布在引线区11的第一侧,且多条引线14的引出端汇集于集线部13。
例如,USB接口7位于偏向显示器3左侧的位置,触控模组1的集线部13优选引线区11内与USB接口7所在侧对应的的第一侧(即引线区11的左侧)。该集线部13是多条第一引线12和多条第二引线22的汇集处,多条第一引线12的引出端和多条第二引线22的引出端汇集于集线部13。触控模组1的多条引线14的出线方式为单边集中出线,设置集线部13的位置与显示器3的USB接口7所在侧相对应,不仅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而且使接线位置更集中,便于触控模组1与USB接口7的接线。
需要说明的是,集线部13可以设置1个,如图9所示,多条第一引线12和多条第二引线22汇聚于引线区11的第一侧(即左侧)中部。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上的集线部13可以设置2个、3个或4个等,本申请对集线部13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不局限于此,第一侧也可以表示引线区11的上侧、右侧或下侧,只要第一侧与USB接口7所在侧对应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显示器3包括各边宽度不完全相同的边框;集线部13设置于引线区11内与显示器3的边框中宽度最大的边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图10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引线区11包括与边框宽度最大的边框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且第二侧设有集线部13,多条引线14的引出端汇集于集线部13。
具体地,显示器3包括四个边框,其中,上边框的宽度是四个边框中宽度最大的,引线区11的第二侧(即上侧)与显示器3的上边框同侧,将多条引线14在引线区11的第二侧出线,多条引线14的引出端汇集于第二侧的集线部13上。通过在宽度最大边框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出线,避免了出线位置太过分散,使宽边框多出线,减少其他相对较窄的边框的出线的数量,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
其中,引线区11内与显示器3的边框中宽度最大的边所在侧上集线部13可以设置1个,也可以设置2个、3个、4个等。本申请实施例对集线部13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不局限于此,第二侧也可以表示引线区11的左侧、右侧或下侧,只要第二侧与边框宽度最大的边框所在侧对应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集线部13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别设置于引线区11内相对的两侧,或者,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别设置于引线区11内相邻的两侧。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图12所示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集线部13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别设置于引线区11内相对的两侧。
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第一侧和第三侧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集线部13。多条第一引线12的引出端汇聚于第一侧(即引线区11中的左侧)上的集线部13,多条第二引线22的引出端汇聚于第三侧(即引线区11中的右侧)上的集线部13。
示例性地,如图12所示,第一侧和第三侧上也可以分别设置两个集线部13。多条第一引线12的引出端汇集于第一侧上的两个集线部13,多条第二引线22的引出端汇集于第三侧上的两个集线部13。通过设置对边出线的方式,与单边出线的方式相比,出线位置增多,则引线占用的区域相对变窄,更进一步的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
还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两个集线部13还可以分布于引线区11中相对的第二侧和第四侧,相对的两侧上集线部13的数量可以是3个、4个或者更多,本申请对及集线部13的位置和数量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别设置于引线区11内相邻的两侧。如图5中的图(a)和图(b)所示,多条第一引线12和多条第二引线22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和第二侧(即引线区11的左侧和上侧),多条第一引线12的引出端汇聚于第一侧上的集线部13,条第二引线22的引出端汇集于第二侧上的集线部13;如图5中的图(c)所示,多条引线14引出端汇集于引线区11内相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的集线部13。通过设置邻边出线的方式,与单边出线的方式相比,出线位置增多,则引线占用的区域相对变窄,更进一步的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
不局限于此,如图5中的图(c)所示,至少两个集线部13也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和第四侧(即引线区11的左侧和下侧)。除此之外,至少两个集线部13还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侧和第三侧,或者第三侧和第四侧,只要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相邻的两侧即可,相邻的两侧上集线部13的数量可以是3个、4个或者更多,本申请对及集线部13的位置和数量不做限定。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以及与触控装置1电连接的显示器3。触控装置1包括触控模组1、触控控制器2以及模组固定组件5,触控控制器2分别与触控模组1和显示器3电连接,模组固定组件5将触控模组1固定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触控模组1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控制器2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其中,控制信号用于控制与触控控制器2电连接的显示器3,从而用户通过在触控模组1上的触控操作即可控制该显示器3,显示器3根据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线方案生成方法,应用于如上任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图13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布线方案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布线方案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310,确定触控装置对应的布线限制参数。
示例性地,布线限制参数包括显示器3对应的USB接口7位置参数、显示器3对应的边框宽度参数、触控模组1对应的集线部13位置参数和集线部13数量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步骤1320:根据布线限制参数生成触控装置对应的布线方案。
在获取到布线限制参数后,可随机生成一种满足布线限制参数要求的布线方案。其中,布线方案可以为单边出线、邻边出线、对边出线或者多边出线等。具体地,触控装置1对应的布线限制参数可以为USB接口7的位置参数,例如USB接口7位于偏向显示器3下侧的位置,触控模组1出线位置优选对应显示器3下侧的位置,便于触控模组1与USB接口7的接线。触控装置1对应的布线限制参数可以为显示器3对应的边框宽度参数,如果显示器3的下边框相对其余边框较宽,则出线方式优选为引线区11的下侧出线。触控装置1对应的布线限制参数还可以为集线部13的位置参数和集线部13的数量参数等,根据布线限制参数,生成一种满足布线限制参数要求的布线方案。单边集中出线的方式,使接线位置更集中,便于接线;多边出线避免了出线位置太过分散,使宽边框多出线,减少其他相对较窄的边框的出线的数量,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而对边出线和邻边出线则适应相对应的接线需求。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的制备方法。图14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410,根据布线方案在触控模组1的引线区11生成多条引线14。
示例性地,布线方案利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布线方案生成方法生成。
示例性地,首先制备包括引线区11的触控模组1,触控模组1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其中,触控模组1包括分布有多条引线14的引线区11;触控模组1与触控控制器2电连接,触控控制器2用于基于触控模组1产生的电容信号确定对应的控制信号。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布线方案生成方法生成触控装置对应的布线方案后,根据布线方案在触控模组1的引线区11对应的位置布局生成多条引线14。例如,布线方案为多边出线,则引线区11的四个边上都分布多条引线14,且每条边上都设置有集线部13,多条引线14汇集于多个集线部13,避免了出线位置太过分散,通过引线区11多边出线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
步骤1420,根据布线方案中的集线部13的数量及每个集线部13的引线数量制备对应的柔性电路板4,以通过柔性电路板4将每个集线部13连接至触控控制器2。
示例性地,布线方案确定的出线方式不同,则对应的集线部13的数量和位置也不同。根据布线方案确定的引线区11中的集线部13的数量和每个集线部13对应的引线数量,制备对应的柔性电路板4。例如:布线方案确定为多边出线,出线位置增多,则集线部13的数量也多,所以需要制备多个柔性电路板4,将每个集线部13连接至触控控制器2。如果布线方案为单边布线,则集线部13的位置相对集中,可以在出线的位置使用一个较宽的柔性电路板4将每个集线部13连接至触控控制器2。根据布线方案中集线部13的数量及每个集线部13的引线数量制备对应的柔性电路板4,可以满足不同的接线需求,方便集线部13与触控控制器2之间的连线。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显示器,包括:
触控模组,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所述触控模组包括驱动电极层和感测电极层,所述驱动电极层和所述感测电极层分别设置有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
分别与所述触控模组和所述显示器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所述触控控制器用于基于所述电容信号确定所述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显示器,以控制所述显示器响应所述触控操作;以及
模组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触控模组固定于所述显示器的显示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触控模组和所述触控控制器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用于将所述触控模组感测的所述电容信号传输至所述触控控制器;
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延伸端和与所述第一延伸端相对的第二延伸端,所述第一延伸端位于所述显示器的所述显示侧,并且所述第一延伸端连接至所述触控模组,所述第二延伸端弯折至所述显示器的非显示侧,并且所述第二延伸端连接至所述触控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固定组件包括:
粘接层,用于将所述触控模组粘贴于所述显示器的所述显示侧;
和/或,可拆卸边框,套装在所述显示器的***,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控制器通过粘贴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显示器的非显示侧,或者所述触控控制器通过挂钩组件悬挂在所述显示器的上边缘,或者所述触控控制器通过卡槽结构卡接在所述显示器的任一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控制器包括:信号识别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电容信号生成对应的触控控制信号;
所述触控控制器还包括:与所述信号识别单元连接的信号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所述显示器可识别的外设控制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控制器包括:
触控校准模块,用于校准所述电容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控制器通过传输信号线与所述显示器的USB接口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的所述感测电极层和所述驱动电极层都具有触控区和位于所述触控区***的引线区,其中,
所述触控区设置有所述金属网格电极;
所述引线区包括一端与所述金属网格电极连接的多条引线;所述引线区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集线部,所述多条引线的另一端汇聚于所述集线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线部设置于所述引线区内与所述显示器的USB接口所在侧对应的第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包括各边宽度不完全相同的边框;
所述集线部设置于所述引线区内与所述显示器的边框中宽度最大的边框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线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集线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引线区内相对的两侧,或者,所述至少两个集线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引线区内相邻的两侧。
12.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以及
与所述触控装置电连接的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显示执行所述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
13.一种布线方案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包括:
确定所述触控装置对应的布线限制参数,其中,所述布线限制参数包括所述显示器对应的USB接口位置参数、所述显示器对应的边框宽度参数、所述触控模组对应的集线部位置参数和集线部数量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所述布线限制参数生成所述触控装置对应的布线方案。
14.一种触控装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布线方案在触控模组的引线区生成多条引线,其中,所述布线方案利用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布线方案生成方法生成;
根据所述布线方案中的集线部的数量及每个集线部的引线数量制备对应的柔性电路板,以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将每个集线部连接至触控控制器。
CN202110256283.6A 2021-03-09 2021-03-09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Pending CN1127995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6283.6A CN112799543A (zh) 2021-03-09 2021-03-09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6283.6A CN112799543A (zh) 2021-03-09 2021-03-09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9543A true CN112799543A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16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6283.6A Pending CN112799543A (zh) 2021-03-09 2021-03-09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99543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1327A (zh) * 2014-10-29 2015-01-1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4952883A (zh) * 2015-05-11 2015-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阵列基板、显示面板、键盘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5988616A (zh) * 2015-02-09 2016-10-0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6340280A (zh) * 2016-11-04 2017-01-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600455A (zh) * 2018-04-27 2018-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8803955A (zh) * 2018-07-04 2018-11-13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一种触控***
CN111596802A (zh) * 2020-05-26 2020-08-2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校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4846661U (zh) * 2021-03-09 2021-11-23 无锡变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1327A (zh) * 2014-10-29 2015-01-14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5988616A (zh) * 2015-02-09 2016-10-0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4952883A (zh) * 2015-05-11 2015-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阵列基板、显示面板、键盘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6340280A (zh) * 2016-11-04 2017-01-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600455A (zh) * 2018-04-27 2018-09-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8803955A (zh) * 2018-07-04 2018-11-13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一种触控***
CN111596802A (zh) * 2020-05-26 2020-08-2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校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4846661U (zh) * 2021-03-09 2021-11-23 无锡变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57278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
US9658707B2 (en) Modular connector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
US9195343B1 (en) Force-sensing resistor sensor and applications
CN214846661U (zh)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JP2015503783A (ja) 近接感知を使用するジェスチャ動作アーキテクチャ
CN109388290B (zh)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触控位置确定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20110129024A (ko) 금속박막을 이용한 터치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677467B (zh) 触控敏感装置
JP6309055B2 (ja) 抵抗膜式タッチパネルからのデータ取得方法、及び抵抗膜式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JP2005539302A (ja) グリッドガイドラインの電磁誘導層を内装した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JP6928144B2 (ja) センサパネル、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I452768B (zh) 連接多模組之單片式軟性電路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模組
TW201407432A (zh) 導電基板及觸控面板
JP2005513670A (ja) 隔膜アンテナ配列格子電磁感応層内蔵の電子白板
CN113961104A (zh) 可挠性触控荧幕、触控处理装置与方法和电子***
CN104951111A (zh) 触控面板模组
CN112799543A (zh) 触控装置和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布线方案生成方法
JP6657276B2 (ja) 位置検出センサの製法
Kato et al. Woven Circuits: Fabrication Approach for Papercraft-based Electronic Devices
JPWO2009148159A1 (ja) 位置情報生成方法及び装置
CN105892777B (zh) 一种电容触摸屏
CN203574771U (zh) 触摸式电视电脑组合机
CN110465959A (zh) 一种电子皮肤、机器人及其触觉产生方法
CN216848716U (zh) 触摸板、电子配件及电子设备
CN210721413U (zh) 触控屏及移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