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0171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0171A
CN105980171A CN201580008395.2A CN201580008395A CN105980171A CN 105980171 A CN105980171 A CN 105980171A CN 201580008395 A CN201580008395 A CN 201580008395A CN 105980171 A CN105980171 A CN 105980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arcass
height
curvature
altitude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83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0171B (zh
Inventor
冈崎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80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01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0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01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292Carcass ply curv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3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idewall curv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27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low ply turn-up, i.e. folded around the bead core and terminating at the bead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3/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 B60C3/04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dimensions of the section, e.g. low prof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在无需附加构件的情况下改善了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被构造成:胎体的曲率半径(R7)为0.26h以上;锐角侧的倾斜角度(θ7)为14°以上;胎体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R6)小于胎体的曲率半径(R7);胎体的曲率半径(R5)大于胎体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R6);以及锐角侧的倾斜角度(θ5)为23°以下。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诸如卡车、公交车等的重载车辆用充气轮胎,已知以下轮胎(例如,专利文献1):子午线结构的钢胎体帘布层的内侧设置有斜交结构的织物胎体帘布层,以增强胎侧部的刚性,从而改善操纵稳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298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包括重载车辆用充气轮胎的各种充气轮胎中存在对低燃料消耗的轮胎的需求,使结构简单化和使轮胎轻量化、特别是降低滚动阻力被认为是满足该需求的有效对策。尽管专利文献1的技术通过设置附加的织物胎体帘布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操纵稳定性,但是就使轮胎轻量化的观点而言不是优选的。在这方面,还必须考虑到的是,如果无顾忌地使轮胎轻量化,则例如胎侧部的刚性会降低并因而会降低轮胎的横向弹簧常数,这将导致当在车辆的转弯等的情形下轮胎被赋予偏行角时,会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显著地移位,使得侧偏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减小至正常状态,即转弯时的车辆响应性劣化。此外,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移位增大会使轮胎的接地形状与当轮胎被赋予外倾角时所观察到的接地形状接近,由此防止了在接地面内产生均匀的剪切力并因而防止了侧偏力减小,使得将需要较大的转向角以便获得转向所需的侧偏力。以上两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使操纵稳定性劣化。
本发明的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无需设置附加构件的情况下改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分别埋设于一对胎圈部的一对胎圈芯以及包括在该一对胎圈芯之间环状延伸的至少一层胎体帘布层的胎体,其中,在轮胎已经组装于适用轮辋、实质上未充填内压且无负荷的状态下的沿着轮胎宽度的截面中:将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最大高度设为h,将从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向轮胎径向外侧离开h、0.91h、0.82h和0.63h的高度位置分别设为第7高度位置H7、第6高度位置H6、第5高度位置H5和第4高度位置H4,所述胎体在从所述第6高度位置H6到所述第7高度位置H7的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为0.26h以上,连结所述胎体上的所述第6高度位置H6处的假想点和所述胎体上的从所述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离开0.4h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处的假想点的直线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为14°以上,所述胎体在从所述第5高度位置H5到所述第6高度位置H6的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小于所述胎体在所述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并且所述胎体在从所述第4高度位置H4到所述第5高度位置H5的第5高度范围h5内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胎体在所述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连结所述胎体上的位于所述第5高度范围h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处的假想点和轮胎径向最外位置处的假想点的直线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为23°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无需设置附加构件的情况下改善了操纵稳定性。
在这方面,“适用轮辋”是指由在轮胎制造和使用的地域有效的产业标准中记载的适用尺寸的标准轮辋(ETRTO的标准手册的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和TRA的年鉴的设计轮辋(Design Rim)),这些标准的示例包括日本的JATMA(日本机动车轮胎协会)的“JATMA年鉴(JATMA YEAR BOOK)”、欧洲的ETRTO(欧洲轮胎和轮辋技术组织(The European Tyre andRim Technical Organisation))的“标准手册(STANDARDS MANUAL)”和美国的TRA(轮胎和轮辋协会(The Tire and Rim Association,Inc.))的“年鉴”。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所述胎体在所述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为0.13h~0.26h。通过该结构能够在确保轮胎的良好的耐久性的情况下更可靠地改善操纵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所述胎体在所述第5高度范围h5内的曲率半径为0.82h以上。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改善操纵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将从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向轮胎径向外侧离开0.48h的高度位置设为第3高度位置H3,所述胎体在从所述第3高度位置H3到所述第4高度位置H4的第4高度范围h4内的曲率半径为0.39h以上,并且所述胎体的最大宽度位置位于所述第4高度范围h4内。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改善操纵稳定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无需设置附加构件的情况下改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可以被简称为“轮胎”)的一实施方式。尽管本实施方式说明的轮胎特别适于用作诸如卡车、公交车等的重载车辆用充气轮胎,然而该轮胎还可适用于其它类型的车辆用充气轮胎。尽管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轮胎被构造成关于轮胎赤道面C对称,然而轮胎还可以被构造成关于轮胎赤道面C非对称。
图1所示的轮胎具有:胎面部1;一对胎侧部2,其从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和一对胎圈部3,其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且与该胎侧部2连续。轮胎还具有:一对胎圈芯4,其分别埋设于对应的胎圈部3,并且在图中具有六边形截面;和胎体5,其包括在胎圈芯4之间环状延伸的至少一层(在图的示例中为一层)的胎体帘布层(在该示例中为具有子午线结构的胎体帘布层)。胎体帘布层通过用橡胶包覆由钢、有机纤维等制成的帘线而形成。在图的示例中,胎体5具有:主体部5a,其在胎圈芯4之间环状地延伸;和一对折返部5b,其从主体部5a的两端绕着胎圈芯4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轮胎宽度方朝向外侧折返。由多层带束层构成的带束6和胎面橡胶7依次设置于胎面部1、设置在胎体5的冠部区域的轮胎径向外侧。包括例如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槽1a的胎面花纹形成于胎面橡胶7的轮胎外表面。
以下,除非另有说明,将说明本发明的轮胎在轮胎已经组装于适用轮辋R、但实质上未充填内压且无负荷的状态下的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中的尺寸和形状。“实质上未充填内压”表示以下状态:轮胎充填有允许轮胎支撑其自身负载以维持轮胎-轮辋组件的形状的最低限度的、非常低的内压,例如30kpa-50kpa等。
应当注意,图1是出于方便的原因而绘出的,而不细致地考虑轮胎已经组装于适用轮辋R、充填正规最大内压且无负荷的情况与轮胎已经组装于适用轮辋R、实质上未充填内压且无负荷的情况之间的轮胎形状上的差异。“正规最大内压”是指与由上述JATMA年鉴等记载的适用尺寸和/或层级的最大负荷能力对应的空气压力。
如图1所示,将胎体5的从其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起测量的轮胎径向最大高度设为h,将从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向轮胎径向外侧离开h、0.91h、0.82h和0.63h的位置分别设为第7高度位置H7、第6高度位置H6、第5高度位置H5和第4高度位置H4。
在此基础上,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必要地要求的是:胎体5在从第6高度位置H6到第7高度位置H7的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R7为0.26h以上(R7≥0.26h),连结胎体5上的第6高度位置H6处的假想点P和胎体5上的从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离开0.4h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处的假想点P的直线L7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θ7为14°以上(θ7≥14°),胎体5在从第5高度位置H5到第6高度位置H6的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R6小于胎体5在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R7(R6<R7),胎体5在从第4高度位置H4到第5高度位置H5的第5高度范围h5内的曲率半径R5大于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R6(R5>R6),并且连结胎体5上的位于第5高度范围h5内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和轮胎径向最外位置(第4高度位置H4和第5高度位置H5)处的假想点的直线L5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θ5为23°以下(θ5≤23°)。
根据上述胎体5的结构,如以下详细说明的,当在车辆转弯等的情形下轮胎被赋予偏行角时,能够减小轮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移位,使得侧偏力用较短的时间就减小到正常状态,即改善了转弯时的车辆响应性。此外,减小轮胎的轮胎宽度方向移位会使轮胎的接地形状接近矩形,由此在轮胎的接地面内均匀地产生的剪切力并因而增大了侧偏力,使得仅需要小的转向角并显著地改善了轮胎的操纵稳定性。
“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大高度(h)”是指从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到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外位置的轮胎径向距离。“曲率半径的中间值R6”是指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下限值与上限值之间的正中央的值,即(下限值+上限值)/2。在胎体5包括多层胎体帘布层的情况下,当要测量胎体5的曲率半径、观察胎体5上的假想点的位置、观察胎体5的高度位置等时,应当以在径向最外侧的胎体帘布层和径向最内侧的胎体帘布层的正中间延伸的假想中间线作为基准。
在图的示例中,胎体5的分别具有曲率半径R7和R6的部分的曲率中心位于胎体5的相对于该部分的轮胎内侧。
将参照图2说明当在车辆转弯等的情形下轮胎被赋予偏行角时轮胎的横向弹性(lateral spring)。图2示出了处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正作用有侧向力SF的状态下的轮胎。在该状态下,轮胎的位于SF作用侧(图2的左侧)的侧部朝向地面下沉,而轮胎的位于侧向力SF作用侧所在侧的相反侧(图2的右侧)的侧部变形成从地面浮起。在图中,虚线箭头TBL、TBR分别表示当没有侧向力SF作用于轮胎时作用于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张力的矢量,实线箭头TAL、TAR分别表示当有侧向力SF作用于轮胎时作用于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张力的矢量。各箭头的方向和长度分别表示各张力矢量TBL、TBR、TAL和TAR的方向和大小。出于方便的原因,将作用于胎体5的从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到胎圈部3的部分的实际上为影响侧偏力的主要因素的张力总体上为“作用于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张力矢量TBL、TBR、TAL和TAR”。作用于胎体5的各位置的张力分别指向胎体5的该位置处的切线方向。
侧偏力可以表达为作用于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部分的张力矢量的轮胎宽度方向分量的和(TBLW+TBRW、TALW+TARW)在侧向力SF作用前后的差((TALW+TARW)-(TBLW+TBRW))。将侧偏力的与侧向力S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2的示例中为左方方向)视作矢量的正向。
胎体5在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R7被设定成R7≥0.26h,由此胎体5在第7高度范围h7内令人满意地直地延伸并确保了有令人满意地高的张力作用于胎体5。此外,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R6被设定成R6<R7,胎体5在第5高度范围h5内的曲率半径R5以及相对于轮胎径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θ5被分别设定成R5>R6和θ5≤23°,由此当轮胎被充填内压并变形成圆时,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向轮胎内侧(轮胎内腔侧)鼓出,使得当轮胎充填了正规最大内压时,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令人满意地直地延伸,因而确保了在第6高度范围h6内有令人满意地高的张力作用于胎体5。换言之,作用于胎体5的张力表示胎体5的刚性或抗变形性。通过提高在第7高度范围h7和第6高度范围h6内作用于胎体5的张力,当有侧向力SF作用于轮胎时,能够增大在胎体5的侧向力作用侧产生的张力矢量TAL和减小在胎体5的与侧向力作用侧所在侧相反的一侧产生的张力矢量TAR,由此成功地增大了轮胎的横向弹簧常数,从而减小了当轮胎被赋予偏行角时的横向移位量。
此外,胎体5在第7高度范围h7内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θ7被设定成θ7≥14°,由此当有侧向力SF作用于轮胎时,在侧向力作用侧,胎体5的冠部区域能够显著地变形成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即,沿着地面展开)。结果,张力矢量TAL转动移位成进一步与轮胎宽度方向平齐。另一方面,在侧向力作用侧所在侧相反的一侧,胎体5的冠部区域显著地变形成沿轮胎径向延伸(即,从地面立起),由此张力矢量TAR转动移位成进一步与轮胎径向平齐。简言之,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轮胎的横向弹簧常数。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当有侧向力作用于轮胎时,胎体5自身的独特结构增大了轮胎的横向弹簧常数,由此显著地改善了转弯时的车辆响应性,并且归因于由横向移位量的减少带来的侧偏力增大而仅需要以小转向角进行转向,从而在无需设置附加构件的情况下显著地改善了操纵稳定性。
然而,尽管能够在不设置附加构件的情况下改善操纵稳定性,但是例如为了提高胎侧部的刚性,可以对本发明的轮胎设置附加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滚动阻力,但是将会进一步改善操纵稳定性。
就上述增大侧偏力的观点而言,优选地,胎体5在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R7为R7≥0.361h,优选地,胎体5在第7高度范围h7内的倾斜角度θ7为θ7≥18°,并且优选地,胎体5在第5高度范围h5内的倾斜角度θ5为θ5≤18°。
另一方面,就防止发生胎体断裂的观点而言,优选地,胎体5在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R7为R7≤0.72h。就确保带束的良好的耐久性的观点而言,优选地,胎体5在第7高度范围h7内的倾斜角度θ7为θ7≤16°。此外,就防止胎体断裂的观点而言,优选地,胎体5在第5高度范围h5内的倾斜角度θ5为θ5≥9°。
优选地,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R6为0.13h~0.26h(0.13h≤R6≤0.26h)。如果R6<0.13h,则当轮胎被充填内压时,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会朝向轮胎内侧过度地鼓出,由此当轮胎充填了正规最大内压时,第6高度范围内的侧部橡胶会经历显著大的应变并容易龟裂。如果R6>0.26h,则当轮胎被充填内压时,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无法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朝向轮胎内侧鼓出,由此当轮胎充填了正规最大内压时,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无法令人满意地直地延伸,因而不能确保在第6高度范围h6内有令人满意地高的张力作用于胎体5。换言之,通过设定成0.13h≤R6≤0.26h,能够在确保轮胎的良好耐久性的情况下可靠地改善操纵稳定性。出于同样的观点,进一步优选地,将胎体5在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R6设定成R6=0.155h。
优选地,胎体5在第5高度范围h5内的曲率半径R5为0.82h以上(R5≥0.82h)。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作用于胎体5的第5高度范围h5内的张力,由此当轮胎被赋予偏行角和发生横向移位时,进一步增大了在胎体5的侧向力作用侧产生的张力矢量TAL,从而通过由轮胎的横向弹簧常数增大而带来的更好的转弯时的响应性进一步改善了操纵稳定性。出于同样的观点,进一步优选地,将胎体5在第5高度范围h5内的曲率半径R5设定成R5≥1.031h。
将从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向轮胎径向外侧离开0.48h的位置设为第3高度位置H3,优选地,胎体在从第3高度位置H3到第4高度位置H4的第4高度范围h4内的曲率半径R4为0.39h以上(R4≥0.39h),并且胎体5的最大宽度位置CWH位于h4内。“胎体5的最大宽度位置CWH”是指胎体5在一对胎侧部2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距离为最大处的轮胎径向位置(高度位置)。
在胎体5的最大宽度位置CWH位于h4内的情况下,作用于胎体5的第7高度范围h7至第5高度范围h5内的张力矢量指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由此令人满意地带来上述横向弹簧常数增大的效果。出于同样的观点,更优选地,胎体5的最大宽度位置CWH位于从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向轮胎径向外侧离开0.55h的位置。
此外,将胎体5的h4内的曲率半径R4设定成R4≥0.39h,增大了侧偏力。出于同样的观点,更优选地,将胎体5的h4内的曲率半径R4设定成R4≥0.464h。
R7、R6、R5和R4分别在高度范围h7、h6、h5和h4内可以是恒定的或变化的,只要R7、R6、R5和R4分别满足上述条件即可。
在轮胎处于已经组装于适用轮辋R、充填了正规最大内压且无负荷状态下,将该状态下的一对胎圈部3的各自的胎踵3a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距离设为W,优选地,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为CW为1.35W以下(CW≤1.35W)。“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CW”是指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位置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长度。上述结构使得胎体5的主体部5a的位于胎侧部2中的部分令人满意地直地延伸,由此良好地抑制了该部分中的张力降低,因而抑制了当有横向力作用于轮胎时轮胎的变形,从而显著地改善了操纵稳定性。
如图1所示,在轮胎处于已经组装于适用轮辋R、但实质上未充填内压且无负荷状态的情况下,优选地,轮胎外表面在如下区域中具有朝向轮胎内侧凹陷的凹部10:该区域为位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SWH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3的轮胎外表面与轮辋凸缘Rf分离的分离点S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轮胎最大宽度位置SWH”是指一对胎侧部2的轮胎外表面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距离为最大处的轮胎径向位置(高度位置)。在图1的示例中,轮胎最大宽度位置SWH与胎体的最大宽度位置CWH位于同一位置。与轮胎缺少凹部10的情况相比,凹部10的形成减少了轮胎中的橡胶量,由此良好地实现了轮胎的轻量化、滚动阻力的降低和低燃料消耗率。
在图1中,将胎体5的从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向轮胎径向外侧离开0.26h和0.10h的高度位置分别设为第2高度位置H2和第1高度位置H1。优选地,在从第1高度位置H1到第2高度位置H2的第2高度范围h2内、在胎圈芯4的轮胎径向外侧,胎体5的曲率半径R2为0.46h以上(R2≥0.46h)。此外,优选地,胎体5在从第2高度位置H2到第3高度位置H3的第3高度范围h3内的曲率半径R3为0.62h以上(R3≥0.62h)。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令人满意地抑制轮胎在第3高度范围h3和第2高度范围h2内因横向力的变形,由此改善了操纵稳定性。
曲率半径R3、R2在各自的高度范围内、在各自的上述数值范围内可以是恒定的或变化的。“在第2高度范围h2内、在胎圈芯4的轮胎径向外侧”是指以下区域:第2高度范围h2的区域与位于胎圈芯4的轮胎径向外侧(即,比胎圈芯4的径向最外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的重叠区域。“胎体5的曲率半径”是指胎体5的主体部5a的曲率半径。
尽管在图的示例中胎体5的具有曲率半径R2的部分(即,在第2高度范围h2内、在胎圈芯4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的曲率中心位于胎体5的该部分的轮胎内侧,但是也可以位于胎体5的该部分的轮胎外侧(轮胎的外表面侧)。此外,在图的示例中,胎体5的具有曲率半径R3的部分(即,第3高度范围h3内的部分)的曲率中心位于胎体5的该部分的轮胎内侧。
此外,更优选地,在第2高度范围h2内、在胎圈芯4的轮胎径向外侧,胎体5的曲率半径R2为0.51h以上(R2≥0.51h),并且胎体5的曲率中心位于该胎体5的轮胎内侧。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作用于胎体5的该高度范围内的张力,由此进一步抑制了轮胎因横向力的变形。
将在胎体5的位于胎体5上的假想点P处的法线穿过胎圈芯4的情况下、该假想点P的相对于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的轮胎径向最外高度位置设为胎圈芯高度位置Hbc,将沿着胎体5的位于胎圈芯高度位置Hbc的假想点P处的法线测量的轮胎的厚度设为G0。优选地,在假想点P沿着胎体5从胎圈芯高度位置Hbc向第3高度位置H3移动期间沿着胎体5的假想点P处的法线测量的轮胎的厚度Gn以0.025×G0/mm以内的减少量减少。此外,优选地,假想点P在第3高度位置H3时的轮胎的厚度Gn、即在假想点P沿着胎体5从胎圈芯高度位置Hbc向第3高度位置H3移动期间的厚度Gn的最小值为胎圈芯4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Wc的10%以上。通过该结构能够令人满意地确保胎圈芯高度位置Hbc与第3高度位置H3之间的区域中的轮胎的厚度Gn,并且能够抑制当有横向力作用于轮胎时可能作为弯曲的节位置(fulcrum)(支点(node))的部分的产生,由此良好地改善了操纵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在胎体5的位于胎体5上的假想点P处的法线穿过胎圈芯4的情况下、该假想点P的相对于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的轮胎径向最外高度位置Hbc”是指当从胎体5的位于胎体5上的假想点P处的法线中选择穿过胎圈芯4的、假想点P位于轮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法线时,所选择的法线上的假想点P的从胎体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H0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高度位置。此外,“0.025×G0/mm以内的减少量”是指假想点P沿着胎体5每前进1mm,厚度Gn的减少量大于0且在0.025G0以内。此外,“胎圈芯4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Wc”是指胎圈芯4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位置与轮胎宽度方向最内位置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长度。
如图1所示,胎体5还包括折返部5b,优选地,胎体5的折返部5b的终端位于轮辋凸缘Rf的轮胎径向最外位置的轮胎径向内侧。更优选地,胎体5的折返部5b包括绕着胎圈芯4的周面卷绕的卷绕部5c。通过这些结构能够增大形成在轮胎外表面中的凹部10的尺寸,这有助于进一步轻量化和滚动阻力的降低。此外,通过卷绕部5c能够防止胎体5被从胎圈芯4的周围拉出。
优选地,连结胎体5上的位于第3高度范围h3内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和最外位置(第2高度位置H2和第3高度位置H3)处的假想点的直线L3相对于轮胎径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θ3为27°以下(θ3≤27°)。该结构使得当轮胎充填了正规最大内压时胎体5在第3高度范围h内令人满意地直地延伸,由此确保了在胎体5的第3高度范围h3内有令人满意地高的张力。
实施例
以下,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试制如表1所示的规格的实施例轮胎1~实施例轮胎9和比较例轮胎1~比较例轮胎6并评价操纵稳定性能。均具有275/80R22.5的轮胎尺寸和如图1所示的结构的供试轮胎仅在表1所示的规格方面彼此不同。表1的“R7/h”、“R6/h”、“R5/h”、“R4/h”、“θ7”和“θ5”均是在轮胎组装于适用轮辋、具有50kPa的内压且无负荷的状态下测量的。
将各供试轮胎组装到尺寸为22.5×7.5的轮辋、充填900kPa的内压、安装至车辆并在具有干路面的试验跑道上行驶。由驾驶员基于感受评价操纵稳定性能。表1中示出了相对的指数评价的结果。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好。
[表1]
表1所示的结果表明,与比较例轮胎1~比较例轮胎6相比,实施例轮胎1~实施例轮胎9的操纵稳定性能得到了显著地改善。因此,理解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在无需在其中设置附加构件的情况下改善操纵稳定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轮胎适用于包括诸如卡车、公交车等的重载车辆用的充气轮胎的各种类型的充气轮胎。
附图标记说明
1 胎面部
1a 周向槽
2 胎侧部
3 胎圈部
3a 胎踵
4 胎圈芯
5 胎体
5a 主体部
5b 折返部
5c 卷绕部
6 带束
7 胎面橡胶
10 凹部
20 肩部区域
C 轮胎赤道面
CW 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
CWH 胎体的最大宽度位置
G0、Gn 厚度
h 胎体的轮胎径向最大高度
h2-h7 高度范围
H0 胎体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
H0-H7 高度位置
Hbc 胎圈芯高度位置
SWH 轮胎最大宽度位置
P 假想点
R 适用轮辋
Rf 轮辋凸缘
R2-R7 曲率半径
S 分离点
SF 侧向力
W 胎踵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距离
Wc 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宽度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分别埋设于一对胎圈部的一对胎圈芯以及包括在该一对胎圈芯之间环状延伸的至少一层胎体帘布层的胎体,其中,
在轮胎已经组装于适用轮辋、实质上未充填内压且无负荷的状态下的沿着轮胎宽度的截面中:
将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最大高度设为h,将从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向轮胎径向外侧离开h、0.91h、0.82h和0.63h的高度位置分别设为第7高度位置H7、第6高度位置H6、第5高度位置H5和第4高度位置H4,所述胎体在从所述第6高度位置H6到所述第7高度位置H7的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为0.26h以上,连结所述胎体上的所述第6高度位置H6处的假想点和所述胎体上的从所述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离开0.4h的轮胎宽度方向位置处的假想点的直线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为14°以上,
所述胎体在从所述第5高度位置H5到所述第6高度位置H6的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小于所述胎体在所述第7高度范围h7内的曲率半径,并且
所述胎体在从所述第4高度位置H4到所述第5高度位置H5的第5高度范围h5内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胎体在所述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连结所述胎体上的位于所述第5高度范围h5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处的假想点和轮胎径向最外位置处的假想点的直线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锐角侧的倾斜角度为23°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在所述第6高度范围h6内的曲率半径的中间值为0.13h~0.26h。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在所述第5高度范围h5内的曲率半径为0.82h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从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最内位置向轮胎径向外侧离开0.48h的高度位置设为第3高度位置H3,所述胎体在从所述第3高度位置H3到所述第4高度位置H4的第4高度范围h4内的曲率半径为0.39h以上,并且
所述胎体的最大宽度位置位于所述第4高度范围h4内。
CN201580008395.2A 2014-02-13 2015-01-16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59801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5527A JP6342669B2 (ja) 2014-02-13 2014-02-13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025527 2014-02-13
PCT/JP2015/000168 WO2015122116A1 (ja) 2014-02-13 2015-01-16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0171A true CN105980171A (zh) 2016-09-28
CN105980171B CN105980171B (zh) 2018-01-02

Family

ID=53799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8395.2A Active CN105980171B (zh) 2014-02-13 2015-01-16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2573B2 (zh)
EP (1) EP3106322B1 (zh)
JP (1) JP6342669B2 (zh)
CN (1) CN105980171B (zh)
WO (1) WO201512211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23960A (zh) * 2020-09-30 2021-01-15 泰凯英(青岛)专用轮胎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矿山专用防侧爆的五层胎侧tbr轮胎
CN115135515A (zh) * 2020-02-19 2022-09-30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具有低胎侧高度的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20872A1 (en) * 2015-01-29 2016-08-04 Alliance Tire Co. Ltd A laterally stable pneumatic tire
EP3484725A1 (fr) * 2016-07-13 2019-05-22 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dont la zone du bourrelet est allegee
US11697308B2 (en) * 2017-12-22 2023-07-1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Run-flat tire
JP7131395B2 (ja) * 2019-01-07 2022-09-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15131B2 (ja) * 2019-11-05 2024-01-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5807A (ja) * 1982-10-26 1984-04-28 Bridgestone Corp 重車両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288304A (ja) * 1988-09-26 1990-03-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EP0533085A1 (en) * 1991-09-19 1993-03-24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Tire structure for improved tread life
JPH07276928A (ja) * 1994-04-08 1995-10-24 Bridgestone Corp 偏平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11227410A (ja) * 1998-02-18 1999-08-2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10433A (ja) * 2011-06-29 2013-01-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カーカスプロファイルの設計方法
JP2013079018A (ja) * 2011-10-04 2013-05-0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829129A (zh) * 2013-12-27 2016-08-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8903A (en) * 1978-06-29 1980-01-2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Pneumatic tire
JP2958708B2 (ja) 1990-09-21 1999-10-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5807A (ja) * 1982-10-26 1984-04-28 Bridgestone Corp 重車両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288304A (ja) * 1988-09-26 1990-03-2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EP0533085A1 (en) * 1991-09-19 1993-03-24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Tire structure for improved tread life
JPH07276928A (ja) * 1994-04-08 1995-10-24 Bridgestone Corp 偏平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11227410A (ja) * 1998-02-18 1999-08-2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10433A (ja) * 2011-06-29 2013-01-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カーカスプロファイルの設計方法
JP2013079018A (ja) * 2011-10-04 2013-05-0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829129A (zh) * 2013-12-27 2016-08-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5515A (zh) * 2020-02-19 2022-09-30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具有低胎侧高度的轮胎
CN115135515B (zh) * 2020-02-19 2023-09-1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具有低胎侧高度的轮胎
CN112223960A (zh) * 2020-09-30 2021-01-15 泰凯英(青岛)专用轮胎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矿山专用防侧爆的五层胎侧tbr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06322A4 (en) 2017-01-18
JP6342669B2 (ja) 2018-06-13
EP3106322B1 (en) 2019-05-22
CN105980171B (zh) 2018-01-02
US10252573B2 (en) 2019-04-09
JP2015150983A (ja) 2015-08-24
WO2015122116A1 (ja) 2015-08-20
EP3106322A1 (en) 2016-12-21
US20160325588A1 (en) 2016-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0171B (zh) 充气轮胎
CN104057782B (zh) 充气轮胎
US9604501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105992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870318B2 (en) Pneumatic tire
US9545826B2 (en) Pneumatic tire
JP577168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10370723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2802968B (zh) 缺气保用轮胎
US20170182849A1 (en) Pneumatic Tire
US20180170121A1 (en) Pneumatic Tire
US20160280011A1 (en) Pneumatic Tire
US20210316572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1001812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2026546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7179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596860B2 (en) Pneumatic tire
JP508460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453244B2 (en) Tyre for a motorcycle
CN105431307A (zh) 缺气保用轮胎
JP200827982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3603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2000867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940720B2 (en) Tire for motorcycles
JP201424025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