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3085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3085A
CN105573085A CN201510716382.2A CN201510716382A CN105573085A CN 105573085 A CN105573085 A CN 105573085A CN 201510716382 A CN201510716382 A CN 201510716382A CN 105573085 A CN105573085 A CN 105573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component
recording chart
fixing
fixing device
knea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163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3085B (zh
Inventor
林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573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3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3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3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通过定影装置的记录纸发生褶皱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具备加热记录纸(P1)的加热器(59)和与加热器(59)一同夹持并输送记录纸(P1)的加压器(60)。加压器(60)由可转动的定影带(321)、从该定影带(321)的内侧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322)构成。使加热器(59)和定影带(321)抵接而形成定影捏合部。在比由按压部件(322)按压加热器(59)的按压区域更靠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形成将记录纸(P1)向定影捏合部引导的记录纸引导部,在记录纸引导部,按压部件(322)与加热器(59)之间的间隙在长度方向两端比在中央小。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使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通过形成于加热器和加压器之间的定影捏合部,从而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纸上。
背景技术
以往,在采用了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广泛地通过向被热源加热的加热器和与之抵接的加压器之间的定影捏合部输送转印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对其进行加热及加压,从而使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作为向该记录纸定影调色剂的定影装置,以往,通过卤素加热器或陶瓷加热器等加热装置对定影带进行加热,在向该定影带抵接记录纸的同时进行加压。
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有带式定影装置,其由辊构成加热器及加压器中的一方,由带构成另一方。在某些带式定影装置中,在记录纸进入定影捏合部时,使记录纸与辊接触而进入定影捏合部。该情况下,在即将要进入定影捏合部的位置,会处于记录纸前端从表面略微翘起的状态。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定影装置中设有向定影捏合部引导记录纸的引导件,但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有时记录纸前端会略微起伏。而且,受到装置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影响,有时导致记录纸自身弯曲。由于这些原因,有时记录纸前端不能进入定影捏合部的目标位置,在记录纸发生纸张褶皱。
为了抑制这种纸张褶皱的发生,出现了在按压部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了带保持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692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定影装置中,由于记录纸前端与辊接触等原因,有时记录纸前端从辊上浮动而与带侧冲突。此时,有可能因记录纸对带的冲击而产生转印错位,或者,由于反复冲击而使位于按压部件和带之间的滑动片产生偏移或损坏。另外,有些定影装置通过控制定影捏合部来防止纸张褶皱,但由于在记录纸的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捏合部宽度不同,产生因中央和端部的压接力或捏合部宽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光泽不均匀等图像噪声。
另外,如专利文献1中的定影装置,在与两端相比中央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有时记录纸前端两端会偏离定影捏合部的目标位置而进入,其结果,不能充分地抑制纸张褶皱发生。即,有时记录纸前端的中央会先进入定影捏合部,记录纸端部进入定影捏合部较迟,导致记录纸歪扭而发生纸张褶皱。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相对于形成定影捏合部的按压部件,需要在输送方向上游侧具备纸张褶皱防止用的带保持部件,不但零件数量增多,而且装置结构变得复杂。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通过定影装置的记录纸上发生纸张褶皱的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加热记录纸的加热器和与该加热器一起夹持并输送所述记录纸的加压器,并且,所述加热器及所述加压器中的一方由可转动的定影带、从该定影带的内侧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构成,使作为所述加热器及加压器中的另一方的定影部件与所述定影带抵接而形成定影捏合部,在由所述按压部件按压所述定影部件的按压区域的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形成将所述记录纸向所述定影捏合部引导的记录纸引导部,在该记录纸引导部,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的间隙在两端比在长度方向中央小。
这样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按压部件也可以在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具备相对于记录纸输送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这时,可以使所述倾斜面形成在所述按压部件的两端比在长度方向中央更靠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使所述倾斜面形成在所述按压部件的两端比在长度方向中央相对于记录纸输送方向的倾斜角更小的形状。
另外,所述按压部件可以使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对置面在所述按压部件的中央比在所述按压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更远离所述定影部件。
上述定影装置中,所述按压部件可以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按压部件和把持该弹性按压部件的支承用按压部件构成,在所述支承用按压部件设置所述记录纸引导部。
上述定影装置中,所述按压部件可以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按压部件和把持该弹性按压部件的支承用按压部件构成,在所述弹性按压部件设置所述记录纸引导部。
上述定影装置中,所述按压部件可以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按压部件和把持该弹性按压部件的支承用按压部件构成,在所述支承用按压部件及所述弹性按压部件分别设置所述记录纸引导部。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向记录纸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部、对由该转印部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纸进行加热的同时进行加压的定影部,使所述定影部由前述任一种定影装置构成。
根据本发明,在带定影方式中,使比带内的按压部件的捏合部区域更靠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部的位置的形状形成为两端部的与定影部件的间隙比长度方向中央部小的形状,使纸张两端先于中央部进入捏合部。因此,记录纸进入定影捏合部时,两端部比记录纸前端的中央部先进入定影捏合部,因此,能够调整记录纸进入定影捏合部的姿态,防止纸张褶皱。
另外,在紧邻定影捏合部入口的前方,成为记录纸前端从定影部件表面略微翘起的状态,两端先于记录纸前端的中央接触按压部件,先向定影捏合部被引导,因此,记录纸前端的两端靠近定影部件侧,进入定影捏合部。因此,在记录纸前端,两端先于中央被输送至定影捏合部,记录纸不会向中央聚拢,能有效防止纸张褶皱。
另外,通过将按压部件的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面设为向长度方向倾斜的形状,在紧邻定影捏合部入口的前方不使记录纸前端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同时进入定影捏合部。因此,进入定影捏合部时的冲击得以分散,不存在记录纸的暂停或者速度变动,能够防止在记录纸后方的通过转印捏合部的部分发生转印错位。另外,由弹性按压部和支承用按压部件构成按压部件,并且使弹性按压部形成在记录纸输送方向上倾斜的形状,因此,还能够缓和记录纸对弹性按压部的冲击,防止位于按压部件和带之间的滑动片发生位移或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3的定影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a)表示定影装置两端部分的剖面,(b)表示定影装置中央部分的剖面;
图6是表示在图3的定影装置的两端部分的记录纸的输送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3的定影装置的中央部分的记录纸的输送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加压器的另一结构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图9的定影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a)表示定影装置的两端部分的剖面,(b)表示定影装置的中央部分的剖面;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4是图12的定影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a)表示定影装置的两端部分的剖面,(b)表示定影装置的中央部分的剖面;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7是图15的定影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a)表示定影装置的两端部分的剖面,(b)表示定影装置的中央部分的剖面;
图1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0是图18的定影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a)表示定影装置的两端部分的剖面,(b)表示定影装置的中央部分的剖面;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另一结构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另一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2装置主体
3图像读取部
4供纸托盘
5转印部
6定影部
6a~6e定影装置
7排纸托盘
8供纸机构
9操作面板
59加热器
60加压器
311芯金
312弹性层
313脱模层
314加热灯
321加压带
322按压部件
323保持架
326弹性按压部件
327刚体按压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说明中,在根据需要使用了表示特定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左右、”“上下”等)的情况下,将图2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主视方向,将该方向作为基准。这些用语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并不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参照附图,对以下各实施方式共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表示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1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从原稿P2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3、收纳要形成图像的记录纸P1的供纸托盘4、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从供纸托盘4供给的记录纸P1上的转印部5、将由转印部5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至记录纸P1的定影部6、由定影部6定影而形成了图像的记录纸P1被排出的排纸托盘7、接受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的操作面板9。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其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图像读取部3,并在该图像读取部3的下侧设置有转印部5。
而且,排纸托盘7为了接收由转印部5及定影部6进行了图像记录后排出的记录纸P1而设于装置主体2中的转印部5的上侧,并且,供纸托盘4能够在装置主体2中的转印部5的下侧进行插拔。通过这种结构,如后所述,收纳在供纸托盘4中的记录纸P1进入装置主体2内部后,通过上升输送,在配置于供纸托盘4的上部的转印部5转印图像并在定影部6进行定影后,向设置在图像读取部3和转印部5之间的空间(凹陷空间)的排纸托盘7排出。
设于装置主体2的上部的图像读取部3具备:读取来自原稿P2的图像的扫描部31、设于扫描部31的上部并向扫描部31逐页输送原稿P2的自动原稿输送部(ADF:AutoDocumentFeeder)32。另外,在装置主体2的正面侧(前面侧)设有操作面板9。用户通过看着该操作面板9的显示画面等进行按键操作,能够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种功能中所选择的功能进行设定操作,或指示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作业。
下面,参照图2对装置主体2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位于装置主体2的上部的图像读取部3中的扫描部31具备:在上表面侧具有玻璃台板(未图示)的原稿台33、向原稿P2照射光的光源部34、将来自原稿P2的反射光光电转换为图像数据的图像传感器35、使反射光在图像传感器35上成像的成像透镜36、依次反射来自原稿P2的反射光而使其射入成像透镜36的镜组37。光源部34、图像传感器35、成像透镜36及镜组37设于原稿台33的内部,且光源部34及镜组37相对于原稿台33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扫描部31的上表面侧,相对于原稿台33可开闭地设有ADF32。ADF32通过覆盖原稿台33的玻璃台板(未图示)上的原稿P2,还能够使原稿P2紧贴在玻璃台板(未图示)。ADF32具备原稿载置托盘38和原稿排出托盘39。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读取部3中,在读取原稿台33的玻璃台板(未图示)上的原稿P2时,从向右(副扫描方向)移动的光源部34朝向原稿P2照射光。从原稿P2反射的反射光被与光源部34同样地向右移动的镜组37依次反射而射入向成像透镜36,在图像传感器35上成像。图像传感器35根据入射光的强度对每个像素执行光电转换,生成对应于原稿P2的图像的图像信号(RGB信号)。
另一方面,在读取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38上的原稿P2时,该原稿P2被由多个辊等构成的原稿输送机构40输送至读取位置。此时,扫描部31的光源部34及镜组37被固定在原稿台33内部的规定位置。因此,通过光源部34向原稿P2的读取位置部分照射光,其反射光经由扫描部31的镜组37及成像透镜36在图像传感器35上成像。而且,图像传感器35转换出与原稿P2的图像相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之后,原稿P2被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39。
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P1的转印部5具备:生成Y(黄)、M(品红)、C(青)、K(黑)各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部51、设置于各成像部51下方的曝光部52、通过与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各色的成像部51抵接而从成像部51转印各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53、相对于各色的成像部51设置于上侧对置位置而与成像部51夹持中间转印带53的一次转印辊54、转动中间转印带53的驱动辊55、驱动辊55的旋转通过中间转印带53传递而进行旋转的从动辊56、夹持中间转印带53而设置于和驱动辊55对置的位置的二次转印辊57、夹持中间转印带53而设置于和从动辊56对置的位置的清洁部58。
成像部51具备:与中间转印带53的外周面抵接的感光鼓61、通过电晕放电使感光鼓61的外周面带电的带电器62、使搅拌而带电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61的外周面上的显影器63、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3后除去在感光鼓61的外周面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部64。这时,感光鼓61夹持中间转印带53而被设置在与一次转印辊54对置的位置上,并且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感光鼓61的周围沿感光鼓61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有一次转印辊54、清洁部64、带电器62、曝光部52、及显影器63。
另外,中间转印带53例如由具有导电性的环状带部件构成,通过在不松弛的状态下卷绕在驱动辊55及从动辊56,随着驱动辊55的旋转在图2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在中间转印带53的周围沿中间转印带53的旋转方向依次分别配置有二次转印辊57、清洁部58、YMCK各色成像部51。
进而,对转印至记录纸P1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部6具备:为了使记录纸P1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而进行加热的加热器59、与加热器59一起夹持记录纸P1并对记录纸P1进行加压的加压器60。
供纸机构8具备:将收纳在供纸托盘4的记录纸P1从最上层开始送出的送出辊81、将送出的记录纸P1逐页分离的由供纸辊82及分散辊83组成的分离辊对。各供纸托盘4内的记录纸P1通过对应的送出辊81、供纸辊82及分散辊83的旋转驱动,经由供纸路R1从最上层的纸张开始逐页向主输送路R0送出。主输送路R0为记录纸P1经历图像形成(打印)工序的主要通路。此外,供纸路R1设置于每一个供纸托盘4上,各供纸路R1与主输送路R0汇合。
在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部)设有可从外部送入规定尺寸的记录纸P1的手动供纸托盘93。手动供纸托盘93是独立于位于装置主体2内的通常的供纸托盘4而附加设置的,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被可开闭转动地安装。手动供纸托盘93上的记录纸P1通过送出辊等的旋转驱动,从最上层的纸张开始逐页经由手动供纸路R2向主输送路R0送出。
在主输送路R0上,由加热器59及加压器60构成的定影部6的更下游侧配置有排出打印完毕的记录纸P1的排纸辊对91。打印完毕的记录纸P1通过排纸辊对91的旋转驱动被排出到排纸托盘7。
另外,在以上述方式构成各部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2内,还设有对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1进行表背反转而对其进行双面打印的循环输送部92。循环输送部92具备:使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1进行表背反转的反转辊对、多组双面输送辊对。循环输送部92使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1表背反转,经由循环输送路R3再次输送到主输送路R0。该情况下,通过使排纸辊对91能够正反旋转,使排纸辊对91兼具反转辊对的功能。通过排纸辊对91的正反旋转,能够将记录纸P1向图像形成装置1外排出,也可使其折返(逆送)而返回图像形成装置1内。循环输送路R3的上游侧从主输送路R0中的定影部6与排纸辊对91之间分支。循环输送路R3的下游侧与转印部5的上游侧汇合。
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印刷操作进行简单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到开始信号或图像信号等而开始印刷操作。印刷操作一开始,通过供纸机构8从供纸托盘4送出的记录纸P1沿主输送路R0输送至成像部5。转印部5及定影部6分别进行基于彩色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向记录纸P1的转印和定影,并且,作为图像向记录纸P1转印的方式,采用利用中间转印带53的中间转印方式。
这时,在转印部5的Y、M、C、K各色成像部51中,从曝光部52向因带电器62而带电的感光鼓61的表面照射激光,形成与Y、M、C、K各色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在显影器63带电后的调色剂向形成有该静电潜像的感光鼓61的表面移动,在感光鼓61形成调色剂图像。承载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与中间转印带53接触时,因一次转印辊54的静电力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因此,在中间转印带53的表面形成重合的Y、M、C、K各色调色剂图像。另一方面,残留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3后的感光鼓61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清洁部64刮取,从感光鼓61上除去。
中间转印带53通过驱动辊55及从动辊56进行旋转,由此,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3的调色剂图像移动至与二次转印辊57抵接的转印位置,被转印至被输送到主输送路R0上的转印位置的记录纸P1上。残留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P1后的中间转印带53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58刮取,从中间转印带53上除去。另外,在与二次转印辊57的抵接位置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1被输送至由加热器59及加压器60构成的定影部6。
单面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1在通过定影部6的定影位置时,由加热器59进行加热并由加压器60进行加压,从而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面上。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调色剂图像定影后(单面印刷后)的记录纸P1通过排纸辊对91排出至排纸托盘7。另一方面,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将单面打印后的记录纸P1输送至双面打印用循环输送路R3进行翻转,再返回到主输送路R0,由此,在通过转印部5及定影部6的记录纸P1的另一面上转印及定影调色剂图像,然后排出至排纸托盘7。
以下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均具备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但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作为定影部6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不同。因此,在以下各实施方式中,对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用作定影部6的定影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定影部的结构为中心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4为表示在图3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按压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6a起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定影部6(图2参照)的功能,具备:加热器59,由以圆筒形的芯金311为轴心的加热辊构成;加压器60,将作为环状带的加压带321压接于加热器59。在加热器59中,芯金311被轴支承在未图示的辊支承架上,且与未图示的定影驱动马达动力可传递地连结,从而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另外,加压带321利用未图示的带保持部件经由密封部件从加压器60的两缘侧被夹持,从而压接于加热器59而被支承在形成定影捏合部的位置。由此,加压器60的加压带321伴随着加热器59的旋转而进行从动旋转。
如图3所示,加热器59在芯金311的外周面依次覆盖有弹性层312及脱模层313。在芯金311的内侧,以在送纸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有加热灯314,作为将加热器59加热至规定的目标温度(例如,16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热源。优选地,构成为加热辊的加热器59的外径为20~50mm左右。另外,作为加热源的加热灯314可采用卤素加热器、IH加热器、或者电阻发热体等。
加压器60具有设置于加压带321内部且将加压带321向加热器59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322。为了配置按压部件322以从内侧按压加压带321,将固定按压部件322的保持架323设于加压带321内。加压带321在其内侧具备考虑了耐热性、强度及表面平滑性的基底层,并且用脱模性的脱模层覆盖该基底层的外侧。
如图3及图4所示,按压部件322具备:弹性按压部件326,其使加压带321弹性变形而进行按压;刚体按压部件(支承用按压部件)327,其由比弹性按压部件326硬度更高的材料构成。通过刚体按压部件327把持弹性按压部件326。弹性按压部件326通过嵌插到设置于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加热器59侧的面(左侧面)的凹部而被刚体按压部件327把持,其加热器59侧的面(左侧面)与加压带321滑动接触。另外,刚体按压部件327通过嵌插到设置于保持架323的加热器59侧的面(左侧面)的凹部而被保持架323把持,固定设置于加压带321内,该保持架323被保持固定在带保持部件35。
弹性按压部件326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在记录纸P1的最大使用纸张宽度以上的长度的角柱状形状,以加热器59侧的面(左侧面)将加压带321向加热器59按压。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刚体按压部件327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在弹性按压部件326的长度以上的角柱状形状,并且在其左侧面具备嵌插弹性按压部件326的矩形凹部。弹性按压部件326由硅橡胶等构成,刚体按压部件327由耐热性树脂等构成。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形状为:在其左侧面上,弹性按压部件326上侧(记录纸P1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面(上方侧面)327a比弹性按压部件326下侧(记录纸P1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面(下方侧面)327b更靠近加热器59侧。由此,刚体按压部件327在比左侧面上的弹性按压部件326更靠上侧的面327a将加压带321向加热器59按压。刚体按压部件327帮助记录纸P1的分离,并且与弹性按压部件326一同形成定影捏合部。通过向刚体按压部件327专门赋予分离功能,能够减弱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压接力,使其只具有定影功能,因此,能够使记录纸P1顺利地进入定影捏合部。
而且,如图3及图4所示,刚体按压部件327将记录纸P1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面由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倾斜了角度θ的倾斜面327c构成。而且,如图4所示,沿着刚体按压部件327的长度方向(与记录纸P1的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倾斜面327c从中央到两端向输送方向上游侧倾斜。即,在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倾斜面327c,与中央部分相比,两端部分位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上游侧。由此,在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b,两端部分的宽度比中央部分的宽度大。
在记录纸P1输送方向上,相比于由加压带321和加热器59构成的定影捏合部,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b位于更上游侧,起到向定影捏合部引导记录纸的记录纸引导部的作用。由此,定影装置6a的定影捏合部形成在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左侧面和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上方侧面327a所在的区域。因此,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b不会作用于定影捏合部,沿着刚体按压部件327的长度方向不会对捏合部宽度的大小产生影响。定影装置6a的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不管是端部还是中央,在长度方向上都为恒定值,或者,在中央部稍大。此外,在包含本实施方式的以下各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6a的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为恒定值,即宽度为N1。
如上所述,定影装置6a中的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N1在按压部件322的长度方向上恒定。即,如图5(a)所示,在按压部件322的端部以捏合部宽度N1形成定影捏合部,如图5(b)所示,在按压部件322的中央也以捏合部宽度N1形成定影捏合部。另一方面,定影装置6a的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加热器59表面和加压带321表面之间的距离(以下成为“定影部件间距离”)在按压部件322的长度方向上不同。即,在按压部件322的端部,如图5(a)所示,定影部件间距离短,为距离D1,另一方面,在按压部件322的中央,如图5(b)所示,定影部件间距离较长,为距离D2(D2>D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刚体按压部件327中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侧面沿刚体按压部件327的长度方向由V字形状的倾斜面构成,从两端越朝向中央越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由此,在定影装置6a的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倾斜面327c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越朝向中央,与加热器59表面的距离越增大。因此,能够使由加压带321和加热器59形成的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在长度方向上保持恒定的长度,并且,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使加热器59和加压器60的间隙从长度方向两端朝向中央增大。
若向定影装置6a输送记录纸P1,则如图6所示,记录纸P1前端部分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中定影部件间距离窄的两端位置与加压带321抵接。因此,向定影装置6a输送的记录纸P1在前端部分两端与加压带321接触而向加热器59侧被引导时,前端部分从两端朝向中央依次向加热器59侧被引导。
这样,使记录纸P1进入定影装置6a的定影捏合部时,记录纸P1前端部分(输送方向上游侧前端部分)从其两端朝向中央依次向定影捏合部被引导。由此,记录纸P1的两端先于中央在定影捏合部处被夹持。因此,向定影装置6a输送的记录纸P1在向两端侧被拉伸的状态下向定影捏合部引导,因此,能够防止在定影捏合部发生纸张褶皱。另外,定影装置6a中的定影捏合部在长度方向(输送相交方向)上的任一位置都能够以捏合部宽度N1形成,因此,能够使记录纸P1在输送相交方向各位置上的加热负载量相等,因此,能够抑制定影不均匀的发生。
另外,如上所述,在定影装置6a中,记录纸P1前端不会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同时进入定影捏合部,因此,进入定影捏合部时对记录纸P1的冲击得以分散,不发生记录纸P1的暂时停止或者速度变动。因此,也能够防止在记录纸P1后方的通过转印捏合部的部分的转印错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倾斜面327c设置了具有倾斜角θ(例如45°)的倾斜的例子,但根据与加压带321的位置关系或与记录纸P1进入角度的位置关系,倾斜面327c的倾斜只要是能够将记录纸P1顺利地向定影捏合部输送的角度,则可以是0°~90°的范围内的任意角度。另外,如图8所示,倾斜面327c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的角度也可以是90°。此时,加压带321位于按压部件322的外侧。因此,被输送的记录纸P1首先与加压带321接触而按压加压带321,由此,加压带321的凹部在两端减少,而在中央增多。因此,记录纸P1从其两端开始靠近定影捏合部,中央较晚进入定影捏合部。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定影部的结构为中心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9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10为表示图9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按压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此外,在图9及图10所示的结构中,对与图3及图4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b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6a相比,加压器60中按压部件322的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形状不同,而其它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以刚体按压部件327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设于定影装置6b的按压部件322的刚体按压部件327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倾斜面327c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的倾斜角度θ沿刚体按压部件327的长度方向变化。具体而言,如图9及图10所示,倾斜面327c构成为,倾斜面327c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的倾斜角沿刚体按压部件327的长度方向从中央向两端减小。这时,由于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的宽度在刚体按压部件327的长度方向上恒定,所以如图10所示,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上游侧边缘成为两端比中央位于更上游侧的V字形状。
如图11(a)所示,在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倾斜面327c两端,将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的倾斜设为更小的倾斜角θ1,使其上游侧边缘位于上游侧。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在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倾斜面327c中央,将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的倾斜设为更大的倾斜角θ2(θ1<θ2),使其上游侧边缘比两端位于更下游侧。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b中,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倾斜面327c也由V字形状的倾斜面构成,沿刚体按压部件327长度方向从两端越朝向中央越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因此,能够使由加压带321和加热器59形成的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在长度方向上成为恒定长度N1,且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能够使加热器59和加压器60之间的间隙从长度方向两端向中央扩大。
即,如图11(a)及(b)所示,定影装置6b中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N1在按压部件322的长度方向上恒定,能够抑制在定影装置6b发生定影不均匀。另外,在定影装置6b的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倾斜面327c与加热器59表面的距离从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中央增大。即,如图11(a)所示,使定影部件间距离在按压部件322的端部成为短距离D1,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在按压部件322的中央成为长距离D2(D2>D1)。
因此,当记录纸P1向定影装置6b被输送时,如图9所示,记录纸P1前端部分从两端朝向中央依次与加压带321抵接。由此,记录纸P1两端从加压带321侧向加热器59侧靠近,先进入定影捏合部,之后,记录纸P1中央从加压带321侧靠近加热器59侧,进入定影捏合部。因此,记录纸P1在向两端侧拉伸的状态下向定影捏合部被引导,能够防止在定影捏合部发生纸张褶皱。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定影部的结构为中心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13为表示图12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按压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此外,在图12及图13所示的结构中,对与图3及图4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6c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6a,6b相比,加压器60中按压部件322的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形状不同,而其它结构相同。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刚体按压部件327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不在输送方向上游侧侧面构成V字形状的倾斜面327c。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使加热器59与加压器60之间的间隙从长度方向两端朝向中央增大。因此,下面,以刚体按压部件327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设于定影装置6c的按压部件322的刚体按压部件327在下方侧面327b上构成倾斜面,以替代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面327c。具体而言,如图12及图13所示,下方侧面327b的位置沿刚体按压部件327的长度方向从中央向两端朝向加热器59侧靠近。即,在刚体按压部件327的记录纸P1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面中,下方侧面327b构成V字形状的倾斜面,以使加热器59侧的边缘成为V字形状。
如图14(a)所示,使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b两端靠近加热器59表面,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使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b中央远离加热器59表面。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c中,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b构成V字形状的倾斜面,沿刚体按压部件327的长度方向从中央向两端靠近加热器59表面。因此,能够使由加压带321与加热器59形成的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在长度方向上成为恒定长度N1,且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能够使加热器59与加压器60之间的间隙从长度方向两端向中央扩大。
即,如图14(a)及(b)所示,定影装置6b中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N1在按压部件322的长度方向上恒定,能够抑制在定影装置6b上发生定影不均匀。另外,在定影装置6b的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b与加热器59表面的距离从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中央增大。即,如图14(a)所示,使定影部件间距离在按压部件322的端部成为短距离D1,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压部件322的中央成为长距离D2(D2>D1)。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记录纸P1向定影装置6b被输送时,如图12所示,记录纸P1前端部分从两端朝向中央依次与加压带321抵接。由此,记录纸P1前端的两端先进入定影捏合部,前端的中央较晚进入定影捏合部。因此,记录纸P1在向两端侧拉伸的状态下向定影捏合部被引导,能够防止在定影捏合部中发生纸张褶皱。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定影部的结构为中心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16为表示图15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按压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此外,在图15及图16所示的结构中,对与图3及图4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d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6a~6c不同,是在弹性按压部件326上设置倾斜面,而不是在刚体按压部件327上设置倾斜面,其它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以由弹性按压部件326及刚体按压部件327构成的按压部件322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定影装置6d的按压部件322中,弹性按压部件326使加热器59侧的面(左侧面)的上游侧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倾斜,另一方面,使刚性弹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在长度方向上成为平坦的面。即,定影装置6d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不是基于刚性弹压部件327的形状,而是基于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形状来控制记录纸P1前端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的进入。另外,在加压带321和按压部件322之间配置有滑动片324,以覆盖按压部件322。该滑动片324在耐热性的玻璃布上涂覆氟树脂而成,具有耐热性、耐摩耗性、及滑动性。
详细而言,弹性按压部件326将左侧面的下游侧由平坦面326a构成,形成定影捏合部,并且将左侧面的上游侧由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26b构成,形成记录纸引导部。在弹性按压部件326中,平坦面326a沿记录纸P1输送方向的宽度在按压部件322的长度方向上成为恒定长度,而倾斜面326b的倾斜角沿按压部件322的长度方向从中央向两端变小。因此,如图16所示,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326b中的上游侧边缘成为两端位于比中央更靠近加热器59侧的V字形状。另外,在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左侧面表面上,在与加压带321之间配置有滑动片324。
如图17(a)所示,在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326b两端,将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的倾斜设为更小的倾斜角θ1,使其上游侧边缘靠近加热器59表面。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在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326b中央,将相对于记录纸P1输送方向的倾斜设为更大的倾斜角θ2(θ1<θ2),使其上游侧边缘远离加热器59表面。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d中,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326b由V字形状的倾斜面构成,从而比在弹性按压部件326的长度方向上成为恒定宽度的平坦面326a位于更上游侧,且沿该长度方向从两端越朝向中央越位于加压器59内侧。因此,能够使由加压带321与加热器59形成的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在长度方向上成为恒定长度N1,且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能够使加热器59与加压器60之间的间隙从长度方向两端向中央扩大。
即,如图17(a)及(b)所示,定影装置6d中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N1由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平坦面326a形成,由此,在按压部件322的长度方向上变得恒定,能够抑制在定影装置6b发生定影不均匀。另外,在定影装置6d的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326b与加热器59表面的距离从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中央增大。即,如图17(a)所示,定影部件间距离在按压部件322的端部成为短距离D1,另一方面,如图17(b)所示,在按压部件322的中央成为长距离D2(D2>D1)。
因此,当记录纸P1向定影装置6d被输送时,如图15所示,记录纸P1前端部分从两端朝向中央依次与加压带321抵接。由此,记录纸P1两端从加压带321侧向加热器59侧靠近,先进入定影捏合部,之后,记录纸P1中央从加压带321侧靠近加热器59侧,进入定影捏合部。因此,记录纸P1在向两端侧拉伸的状态下向定影捏合部被引导,能够防止在定影捏合部发生纸张褶皱。而且,弹性按压部件326的记录纸P1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面成为相对于长度方向倾斜的形状,因此,记录纸P1对弹性按压部件326的碰撞所导致的冲击得以缓和,能够防止滑动片324的错位或破损。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定影部的结构为中心对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8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19为表示图18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器的按压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此外,在图18及图19所示的结构中,对与图3及图4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e中,按压部件322的结构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c中的刚体按压部件327嵌合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d中的弹性按压部件6d。即,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定影装置6e的加压器60中,由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上方侧面327a和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平坦面326a构成定影捏合部,在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形成由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326b和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侧面327b构成的记录纸引导部。
通过上述结构,如图20(a)及(b)所示,因为由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平坦面326a形成,定影装置6d的定影捏合部的捏合部宽度N1在按压部件322的长度方向上恒定,能够抑制在定影装置6b发生定影不均匀。另外,在定影装置6d的紧邻定影捏合部的前方位置,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326b与加热器59表面的距离从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中央增大。即,如图20(a)所示,定影部件间距离在按压部件322的端部成为短距离D1,另一方面,如图20(b)所示,在按压部件322中央成为长距离D2(D2>D1)。
因此,当记录纸P1向定影装置6d被输送时,如图18所示,记录纸P1前端部分从两端朝向中央依次与加压带321抵接。由此,记录纸P1两端从加压带321侧向加热器59侧靠近,先进入定影捏合部,之后,记录纸P1中央从加压带321侧靠近加热器59侧,进入定影捏合部。因此,记录纸P1在向两端侧拉伸的状态下向定影捏合部被引导,能够防止在定影捏合部发生纸张褶皱。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为将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326b的上游侧边缘和刚体按压部件327的下方端面327b的下游侧边缘结合的形状,因此,能够将记录纸P1顺利地引导至定影捏合部。
此外,由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c中的刚体按压部件327和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d中的弹性按压部件326构成了按压部件322,但也可以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a、6b中的刚体按压部件327设置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d中的弹性按压部件326。进而,第四、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弹性按压部件326的倾斜面也可以具有与第一或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刚体按压部件327的倾斜面相同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具备由加热辊构成的加热器和由加压带构成的加压器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由带和按压部件构成加热器及加压器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则也可以是其它结构。即,例如,如图21所示,也可以由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322和定影带350构成加热器59,并由加压辊构成加压器60。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只要是具备由带和按压部件构成的结构的定影装置,也可以是采用了基于电磁诱导方式的加热器的定影装置。进而,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加压器60的按压部件322设为在刚体按压部件327嵌入了弹性按压部件326的结构,但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由一体的按压部件322x构成的结构。这时,通过使按压部件322x的输送紙P1上游侧部分形成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刚体按压部件327相同的形状,能够防止在定影捏合部发生纸张褶皱等。
另外,作为本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只要是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具备定影装置作为定影部的图像形成装置,则可以是具有复印功能、扫描功能、打印功能、传真功能的MFP(MultifunctionPeripheral,多功能复合一体机),也可以是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另外,各部分的结构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加热记录纸的加热器和与该加热器一起夹持并输送所述记录纸的加压器,并且,所述加热器及所述加压器中的一方由可转动的定影带、从该定影带的内侧进行按压的按压部件构成,使作为所述加热器及加压器中的另一方的定影部件与所述定影带抵接而形成定影捏合部,
在由所述按压部件按压所述定影部件的按压区域的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形成将所述记录纸向所述定影捏合部引导的记录纸引导部,在该记录纸引导部,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之间的间隙在两端比在长度方向中央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在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具备相对于记录纸输送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倾斜面形成为在所述按压部件的两端比在长度方向中央更靠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倾斜面形成为在所述按压部件的两端比在长度方向中央相对于记录纸输送方向的倾斜角更小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使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对置面在所述按压部件的中央比在所述按压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更远离所述定影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按压部件和把持该弹性按压部件的支承用按压部件构成,在所述支承用按压部件设置所述记录纸引导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按压部件和把持该弹性按压部件的支承用按压部件构成,在所述弹性按压部件设置所述记录纸引导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按压部件和把持该弹性按压部件的支承用按压部件构成,在所述支承用按压部件及所述弹性按压部件分别设置所述记录纸引导部。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向记录纸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部、对由该转印部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纸进行加热的同时进行加压的定影部,
使所述定影部由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构成。
CN201510716382.2A 2014-10-31 2015-10-29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5730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2219A JP6137119B2 (ja) 2014-10-31 2014-10-31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22219 2014-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3085A true CN105573085A (zh) 2016-05-11
CN105573085B CN105573085B (zh) 2019-03-08

Family

ID=55883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16382.2A Active CN105573085B (zh) 2014-10-31 2015-10-29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37119B2 (zh)
CN (1) CN10557308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5411A (zh) * 2018-03-15 2019-09-24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389511A (zh) * 2018-04-19 2019-10-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44484B2 (ja) * 2017-09-27 2021-03-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844485B2 (ja) * 2017-09-27 2021-03-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4065844A (ja) 2022-10-31 2024-05-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7026A (ja) * 1997-03-04 1998-09-14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6633A (ja) * 2006-10-11 2008-04-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9932A (ja) * 2007-11-01 2009-05-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CN101893831A (zh) * 2009-05-18 2010-11-24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2163032A (zh) * 2010-02-15 2011-08-2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9422B2 (ja) * 2003-06-16 2009-09-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47026A (ja) * 1997-03-04 1998-09-14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6633A (ja) * 2006-10-11 2008-04-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68874B2 (ja) * 2006-10-11 2013-03-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9932A (ja) * 2007-11-01 2009-05-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CN101893831A (zh) * 2009-05-18 2010-11-24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2163032A (zh) * 2010-02-15 2011-08-2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5411A (zh) * 2018-03-15 2019-09-24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389511A (zh) * 2018-04-19 2019-10-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3085B (zh) 2019-03-08
JP6137119B2 (ja) 2017-05-31
JP2016090683A (ja) 2016-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76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neutralizing unit for neutralizing electric charge on an image supporting body
US9856101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573085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21216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717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5050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28184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22272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supplies complementing toner to a region between formed toner images in which no toner is provide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image forming program
JP2006267420A (ja) 定着装置
US903702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image
US10616436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opposing part
US20180074450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JP6601202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ニップ形状変更方法
US983599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onveyance roller section with nip angle adjusting section
US2019008685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0522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88665A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後処理装置
JP2013164964A (ja) 除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21110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37999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244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aining fixing member, blowing section, and hardware processor
JP2006209009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67935A (ja) 定着装置
CN103838120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摆动控制方法
JP2008276056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