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3480A -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73480A
CN105473480A CN201480046359.0A CN201480046359A CN105473480A CN 105473480 A CN105473480 A CN 105473480A CN 201480046359 A CN201480046359 A CN 201480046359A CN 105473480 A CN105473480 A CN 105473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package
light
test section
b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63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73480B (zh
Inventor
奥川正太郎
今村久胜
村山贤一
岩田真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73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3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73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3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5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end-finding at the take-up package,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纱线拉出装置(28)具备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和检测部(68)。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具备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卷取部(17)侧的捕捉位置而吸引并捕捉卷取部(17)侧的纱线即卷取纱线的移动捕捉部(30a)。检测部(68)检测由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到的卷取纱线。移动捕捉部(30a)通过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捕捉位置而接近检测部(68)(即、检测部(68)设置于移动捕捉部(30a)以外),检测部(68)检测移动至捕捉位置的移动捕捉部(30a)的内部有无卷取纱线。

Description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从卷取部将纱线拉出的纱线拉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例如为了进行接头等而将卷装的纱头拉出的纱线拉出装置。纱线拉出装置具备:从卷装吸引并捕捉纱线的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以及对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所捕捉到的纱线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通过检测部检测到纱线(或者从检测到纱线起经过预定时间后)而使吸引捕捉动作结束。专利文献1以及2公开了这种纱线拉出装置。
专利文献1的纱线拉出装置具备捕捉卷装的纱线的吸嘴。该吸嘴构成为能够回转。并且,在吸嘴前端的吸引口的内部设置有检测纱线的传感器(检测部)。另外,专利文献2的纱线拉出装置也同样在捕捉卷装的纱线的吸引口的前端设置有传感器(检测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7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3-1025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检测纱线的检测部上连接有供给电力的配线以及输入输出数据的配线等。因此,在将检测部安装于能够移动的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对配线的安装位置以及长度等加以研究,以便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能够移动。另外,即便对配线的安装位置加以研究也难以避免负荷钩挂于配线,因此无法避免配线的寿命变短。尤其是在专利文献1的纱线拉出装置中,由于检测部安装于距回转轴最远的位置(移动距离最大的位置),因此该课题显著。
另外,通过将检测部配置在移动距离小的部分(回转轴的附近或者下游侧),能够减轻上述课题。但是,在该情况下,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捕捉纱线到检测到纱线为止的时间长,因此,例如接头所耗费的时间变长。
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情形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对检测从卷装拉出的纱线的检测部的配线施加负担、且能够迅速地检测所拉出的纱线的纱线拉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以及效果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下面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在从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将纱线拉出的纱线拉出装置中,提供以下的结构。即、该纱线拉出装置具备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和检测部。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具备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所述卷取部侧的捕捉位置、且吸引并捕捉所述卷取部侧的纱线即卷取纱线的移动捕捉部。所述检测部检测由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到的所述卷取纱线。所述移动捕捉部通过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捕捉位置而接近所述检测部,所述检测部检测移动至捕捉位置的所述移动捕捉部的内部有无卷取纱线。
由此,检测部配置在与移动捕捉部不同的位置,因此,即便移动捕捉部移动,也不会对与检测部连接的配线施加负担。并且,即便不考虑配线的负担也无妨,因此能够在移动捕捉部的任意位置检测卷取纱线。
在所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所述检测部具备投光部和受光部。所述投光部对所述移动捕捉部内部的检测位置进行投光。所述受光部接收从所述投光部投光且在所述检测位置反射的光、或者从所述投光部投光且通过所述检测位置后的光。在所述移动捕捉部形成有供从所述投光部投光的光通过的光通过部。
由此,通过将检测部形成为光学式传感器,能够从移动捕捉部的外部容易地检测内部的卷取纱线。
在所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所述移动捕捉部具备吸引口和管部。所述吸引口接近所述卷装的外周面而吸引该卷装的纱头。所述管部与所述吸引口连接。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还具备作为使所述吸引口接近所述卷装时的基准点的轴部。所述光通过部形成于所述管部。
由此,在管部上,与吸引口相比容易假想卷取纱线通过的场所,因此能够提高检测精度。并且,与轴部相比在吸引口侧即管部形成光通过部,由此,能够在早期阶段检测纱头,因此能够提高卷取效率。
在所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管部的内部设置有将所述吸引口所吸引的卷取纱线朝所述检测位置引导的引导部。
由此,将卷取纱线朝检测位置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检测精度。尤其是即便吸引口与卷装的距离变化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卷取纱线。
在所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所述光通过部是在所述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透明板。
由此,能够防止负压从管部泄漏,因此能够防止吸引力降低,并且能够防止所吸引的卷取纱线从光通过部朝外部脱出。
在所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所述光通过部是在所述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贯通状的切口。
由此,检测部能够直接检测移动捕捉部内的卷取纱线,因此能够提高检测精度。
在所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所述吸引口是沿所述卷装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开口部。所述管部具备圆筒部和连接部。所述圆筒部形成有截面圆形状的空气流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圆筒部的端部连接,且为了连接所述圆筒部和所述开口部而截面形状从圆形状变化为狭缝状。所述光通过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所述连接部侧。
由此,通过在避开连接部的位置设置光通过部,能够提高卷取纱线的检测精度。并且,由于在圆筒部中的靠近吸引口的一侧形成有光通过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卷取纱线的检测时间。
在所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所述光通过部设置于所述圆筒部的周面、且是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卷取纱线时与所述检测部相面对的一侧的周面。
由此,在移动捕捉部移动至捕捉位置时,光通过部与检测部对置,因此能够实现简单的布局。并且,即便因卷装的卷绕增粗而移动捕捉部的捕捉位置稍稍变化,也由于光通过部与检测部对置这一情况不会变化,因此能够毫无问题地检测卷取纱线。
在所述纱线拉出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圆筒部的内部、且是在隔着所述检测位置与所述光通过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反射所投光的光的反射部。
由此,通过使用反射光检测卷取纱线,即便对于带有颜色的卷取纱线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
在所述纱线卷取装置中,优选所述检测部安装于所述卷取部。
由此,通过将检测部配置于卷取部,检测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变近,因此能够在早期阶段检测移动捕捉部是否已捕捉到卷取纱线。
在所述纱线卷取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该纱线卷取装置还具备供纱部和接头装置。所述供纱部配置有用于供所述卷取部卷取的纱线。所述接头装置在所述卷取部与所述供纱部之间纱线断线时对卷取纱线和所述供纱部侧的纱线进行接头。所述纱线拉出装置将所述卷取纱线朝所述接头装置引导。
由此,能够缩短接头所耗费的时间。并且,能够吸引必要最低限度的卷取纱线并将卷装侧的纱线朝接头装置引导,因此能够将接头时被切断除去的纱线量保留在最小限度。
在所述纱线卷取装置中,优选所述检测部安装于所述卷取部的金属部分。
由此,能够进行检测部的接地以及排热。
在所述纱线卷取装置中,优选形成为以下的结构。即、所述卷取部具备支承部、辅助辊、驱动源、横动机构以及动力传递机构。所述支承部将卷装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辅助辊一边与所述卷装接触而对纱线的卷取进行辅助,一边使该卷装从动旋转。所述驱动源使所述辅助辊旋转。所述横动机构使纱线横动。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在使所述卷装与所述辅助辊分离的状态下将从所述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卷装,从而使该卷装旋转。
由此,能够在使卷装从辅助辊分离的状态下捕捉卷装的纱线,因此纱线不会紧贴卷装,能够降低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概率。并且,通过使用动力传递机构,与另行设置驱动源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此外,通过对驱动源进行控制,能够对卷装的旋转速度、旋转方向等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2观点,提供能够在所述纱线卷取装置中进行的接头方法。即、该接头方法包括捕捉工序、探测工序、待机工序以及引导工序。在所述捕捉工序中,执行为了捕捉卷取纱线而使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靠近所述卷装并使该卷装朝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吸引捕捉动作。在所述探测工序中,探测已利用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吸引捕捉到卷取纱线的情况。在所述待机工序中,在从探测到已吸引捕捉到卷取纱线开始直至经过所设定的时间为止,继续进行所述吸引捕捉动作。在所述引导工序中,在所述待机工序结束后将所述卷取纱线朝所述接头装置引导。
由此,能够仅吸引捕捉能够朝接头装置引导的程度的卷取纱线,能够抑制在接头时浪费的纱线量。
在所述接头方法中,优选还包括纱疵吸引待机工序,该纱疵吸引待机工序为,在所述待机工序后、直至纱疵由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吸引为止进一步待机。
由此,还进行用于除去纱疵的纱疵吸引待机工序,因此能够防止纱疵残留于卷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卷取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卷取部以及纱线拉出装置附近的侧视放大图以及俯视放大图。
图4是卷取部以及纱线拉出装置附近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检测部的样式的图。
图6是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中的管部的剖视立体图以及剖面图。
图7是示出捕捉上纱线时的卷取部的动作的前半部的侧视放大图。
图8是示出捕捉上纱线时的卷取部的动作的后半部的侧视放大图。
图9是示出从卷装吸引捕捉纱线并朝接头装置引导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对接触辊的位置的例子进行说明的俯视放大图。
图11是示出卷取部的第1变形例的侧视放大图。
图12是示出卷取部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装置)1作为主要结构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卷取单元10、机体控制装置12以及落纱装置13。
机体控制装置12构成为能够与各卷取单元10通信。自动络纱机1的操作者能够通过适当地操作机体控制装置12而对多个卷取单元10进行集中管理。
各个卷取单元10构成为从供纱管16将纱线14退绕,并且一边使该纱线14横动一边将其卷取于卷取筒管19。如上,卷取单元10形成卷装22。
并且,各卷取单元10在供纱管16以及卷装22等的一侧(图1的右侧)具备单元控制部50。单元控制部50例如具备CPU和ROM。在ROM中存储有用于对卷取单元10的各结构进行控制的程序。CPU执行存储于ROM的程序。
落纱装置13构成为:当在各卷取单元10中卷装22满筒(卷取有规定量的纱线的状态)时行进至该卷取单元10的位置,将所述满筒卷装取下,并且安放空的卷取筒管19。
其次,参照图2对卷取单元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卷取单元10具备供纱部15和卷取部17。
供纱部15构成为将载置于省略图示的输送托盘的供纱管16保持在预定的位置。由此,能够从供纱管16将纱线14适当地退绕。另外,供纱部15并不限于输送托盘式,例如也可以是纡库式。
卷取部17作为主要的部件具备摇架(支承部)18、卷取筒管19以及卷取鼓(辅助辊)20。
摇架18具有一对旋转支承部,构成为:通过利用该旋转支承部夹住卷取筒管19,将该卷取筒管19(或者卷装22)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18构成为能够切换至使所支承的卷装22与卷取鼓20接触的状态、和使卷装22从卷取鼓20分离的状态。
卷取鼓20是用于一边使纱线14在卷装22的表面往复移动一边使所述卷装22旋转的部件。卷取鼓20由鼓驱动马达(驱动源)21驱动而旋转。在使卷装22的外周与卷取鼓20接触的状态下,通过驱动该卷取鼓20旋转,能够使卷装22从动旋转。并且,在该卷取鼓20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横动机构)。从供纱管16被退绕的纱线14一边借助所述横动槽而以一定的宽度往复移动,一边卷取于卷装22的表面。由此,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的卷绕宽度的卷装22。另外,对于配置于卷取部17的其他部件将在后面叙述。
各卷取单元10形成为在供纱部15与卷取部17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中从供纱部15侧起依次配置退绕辅助装置25、张力赋予装置27、接头装置38、清纱器40的结构。并且,在接头装置38附近配置有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和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4。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纱线14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仅称为“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退绕辅助装置25具备能够覆盖于供纱管16的芯管的限制部件26。限制部件26构成为大致筒状,且以与在供纱管16的纱层上部形成的气圈接触的方式配置。另外,气圈是指从供纱管16退绕的纱线14因离心力而舞动的部分。通过使限制部件26与该气圈接触,与该气圈的部分的纱线14接触,从而防止纱线14过度地舞动。由此,能够将该纱线14从供纱管16适当地退绕。
张力赋予装置27是对行进的纱线14赋予预定的张力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张力赋予装置27由相对于固定的梳齿而配置可动的梳齿的棚栏式的装置构成。可动侧的梳齿被施力,以便形成为梳齿彼此啮合的状态。纱线14一边弯曲一边从啮合状态的梳齿之间通过,由此能够对该纱线14赋予适度的张力而提高卷装22的品质。但是,张力赋予装置27并不限于上述棚栏式的装置,例如也能够采用盘式的装置。
接头装置38是当在供纱部15与卷取部17之间纱线14因某种原因而成为断线状态时对供纱部15侧的纱线14(下纱线)和卷取部17侧的纱线14(上纱线、卷取纱线)进行接头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装置38构成为借助由压缩空气产生的回转空气流将纱头彼此捻合的捻接器装置。但是,接头装置38并不限于上述捻接器装置,例如也能够采用机械式的结头器等。
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是在纱线14成为断线状态时捕捉上纱线的装置。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由轴部31、管部32以及吸引口33构成。管部32能够借助单元控制部50的控制而以轴部31作为回转中心(使吸引口33接近卷装22时的基准点)而从供纱部15侧的待机位置(图2的实线)回转至卷取部17侧的捕捉位置(图2的点划线)。并且,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与省略图示的负压源连接,能够在吸引口33产生吸引流。根据该结构,吸引口33通过在捕捉位置捕捉上纱线并返回待机位置,能够朝接头装置38引导上纱线。这样,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中的管部32以及吸引口33移动而捕捉纱线14,因此,将管部32以及吸引口33一并称作移动捕捉部30a。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口33的一侧的边缘部被延长,其作用效果后述。
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4与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同样由轴部35、管部36以及下纱线捕捉吸引口37构成。下纱线捕捉吸引口37与吸引口33同样能够以轴部35作为回转中心回转,且能够产生吸引流。根据该结构,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4能够捕捉下纱线并朝接头装置38引导。
清纱器40配置有用于检测接头装置38的粗细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清纱器40通过监视来自所述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来检测粗节纱等纱疵。在清纱器40附近设置有用于当所述清纱器40检测到纱疵时立刻将纱线14切断的切断器41。另外,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可以由清纱器40内的处理部解析,也可以由单元控制部50解析。
如上,卷取单元10能够将纱线14卷绕于卷取筒管19而形成卷装22。
其次,参照图3对卷取部17所具备的部件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卷取部17除了卷取鼓20以及卷装22等,还具备空气流喷出部60、接触辊(动力传递机构)64以及检测部68。另外,将具备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以及检测部68的结构称作纱线拉出装置28。
空气流喷出部60具备供压缩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61、将在空气流路61中流动的压缩空气喷出的喷嘴62。喷嘴62如图3的(b)所示配置在卷装22的卷取轴方向的两端部。各喷嘴62能够朝卷装22的中央喷出空气流。
由此,例如即便在使卷装22从卷取鼓20分离时纱线14位于卷取轴方向的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空气流使纱线14朝卷取轴方向的中央部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掉纱。
接触辊64的表面由软质部件(例如NBR等橡胶制的部件)构成。接触辊64是用于在进行接头时借助鼓驱动马达21使卷装22反向旋转的部件。接触辊6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在第1连杆部65的一端部。由此,接触辊64能够以第1连杆部65的另一端部作为旋转轴而旋转。在该第1连杆部65的中途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有第2连杆部66。第2连杆部66构成为能够承受螺线管或者气缸等的驱动力而移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2连杆部66朝图3的(a)的左侧牵拉,如后述的图8的(a)所示,能够使接触辊64与卷取鼓20以及卷装22双方接触。通过在该状态下将鼓驱动马达21朝卷取作业时的旋转方向驱动,能够使卷装22反向旋转。
另外,接触辊64的原材料是任意的,但通过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采用软质部件,能够防止卷装22以及卷取鼓20损伤。
检测部68构成为光传感器,判定吸引口33所进行的卷装22的纱线14的捕捉是否成功。并且,检测部68经由合适的部件(详细情况后述)被固定于卷取部17,与卷取鼓20的旋转以及吸引口33的回转无关而保持恒定的位置。
并且,在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的管部32形成有光通过部(检测窗)69。光通过部69例如通过在管部32的表面形成凹部、并将该凹部形成为透明板(供光通过的部件、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等)而构成。另外,可以通过将管部32的表面切开并代替于此而配置透明板,来使光通过部69平坦而不会呈凹状。并且,也可以不配置透明板。在配置透明板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负压从管部32泄漏,因此能够防止吸引力降低。并且,在不配置透明板的情况下,检测部68能够直接检测纱线14,因此能够提高检测精度。
以下,参照图4至图6对检测部68以及管部32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卷取部17具备检测部安装板81和卷取部支承板82。
在检测部安装板81正面侧的端部附近安装有检测部68。并且,检测部安装板81在背面侧的端部附近利用螺栓等被固定于卷取部支承板82。检测部安装板81以及检测部68被支承于卷取部支承板82。
卷取部支承板82是对卷取鼓20周边的部件进行支承的金属制的部件。通过将卷取部支承板82形成为金属制,能够进行检测部68的接地以及排热。并且,卷取部支承板82也支承检测部68以外的部件。由此,不需要用于支承检测部68的特别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如图5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68具备投光部68a和受光部68b。投光部68a对管部32内部中的纱线14所通过的部分(检测位置)进行投光。受光部68b接收投光部68a投光并由纱线14反射的光。检测部68根据受光部68b接收的光的强度判定纱线14的有无。即、检测部68在受光部68b接收到预定以上的强度的光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纱线14(移动捕捉部30a对纱线14的捕捉成功)。
另外,检测部68的结构是任意的,例如可以是图5的(b)至图5的(d)所示的结构。
在图5的(b)所示的例子中,管部32在检测部68相反侧的内部(隔着检测位置位于检测部68(光通过部69)的相反侧)具备反射板32d。在图5的(b)所示的例子中,投光部68a所投光的光在由反射板32d反射后由受光部68b接收。此处,当在管部32内存在纱线14的情况下,光由该纱线14遮挡,因此受光部68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降低。检测部68以这种方式判定纱线14的有无(纱线14的捕捉是否成功)。这样,并非利用纱线14处的光的反射,而利用纱线14对光的遮挡,由此,即便是吸收光的带色纱线(尤其是黑纱线)也能够进行上述的判定。
在图5的(c)所示的例子中,代替反射板32d而利用管部32的内表面来反射光。由此,纱线14的检测精度降低,但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判定纱线14的有无。
另外,在图5的(b)以及图5的(c)中,投光部68a和受光部68b与纱线14的长度方向垂直配置,但也可以沿着纱线14的长度方向配置。在该情况下,不仅投光部68a所投光的光,由反射板32d反射的光也被纱线14遮挡,因此光的强度大幅降低。因而,能够提高纱线14的有无的判定精度。
在图5的(d)所示的例子中,投光部68a和受光部68b以隔着管部32的光通过部69(检测位置)的方式配置。投光部68a所投光的光在被纱线14遮挡后保持原样而由受光部68b接收。由此,与图5的(b)以及图5的(c)同样,能够利用光被纱线14遮挡这一情况来进行纱线14的有无的判定。在图5的(d)的结构中,无需设置反射板,因此能够降低成本,此外也能够省略清扫反射板的劳力。
另外,检测部68只要能够检测管部32内的纱线14即可,并不限于光传感器,例如也能够使用接触传感器等,但通过使用光传感器,能够从外部简单地检测管部32内部的纱线14。
其次,对管部32以及光通过部69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管部32由圆筒部32a和连接部32b构成。圆筒部32a是轴部31侧的部分,形成有截面圆形状的空气流路。连接部32b连接于圆筒部32a的靠吸引口33侧的端部,且为了连接圆筒部32a和吸引口33而截面形状从圆形状变化成狭缝状。另外,吸引口33是沿卷装22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开口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通过部69形成于管部32的圆筒部32a。更详细地说,形成于相比圆筒部32a的中央靠连接部32b侧的位置。由此,光通过部69形成在圆筒部32a中的靠近吸引口33侧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检测到纱线14为止的时间。并且,连接部32b根据在宽度宽的吸引口33的哪个部分捕捉到纱线14而纱线14所通过的位置不同。因而,通过将光通过部69设置在避开连接部32b的位置,能够防止纱线14的检测精度降低。
另外,如图4所示,光通过部69形成在当吸引口33位于捕捉位置时与检测部68对置的位置。由此,能够实现合理的简单的布局。并且,即便因卷装22的卷绕增粗而吸引口33的捕捉位置稍稍变化,光通过部69与检测部68对置这一情况也不会变化,因此能够毫无问题地检测纱线14。
在专利文献1以及2中,检测部设置于吸引口。其原因在于迅速地检测吸引口所吸引捕捉到的纱线。但是,对于该结构,每当吸引口回转时都会对从检测部延伸的配线施加负担而配线疲劳。并且,作为其他的结构,还公知有在相比轴部31或者轴部31更靠里侧(吸引口的相反侧即吸引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检测部的结构。但是,对于该结构,直至吸引口所吸引捕捉到的纱线到达轴部为止才开始检测,因此直至检测为止耗费时间,浪费的纱线增多、或者接头时间变长。
对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检测部68的位置被固定,因此不会对配线施加负担就能够判定纱线14的捕捉是否成功。并且,当吸引口33位于捕捉位置时光通过部69检测管部32(尤其是吸引方向上游侧)的内部,因此,与在轴部31设置检测部68的结构相比,能够迅速地检测纱线14的有无。
并且,如图6所示,在管部32(圆筒部32a)的内部配置有引导部32c。引导部32c是板状的部件,且相比光通过部69而配置在吸引方向上游侧。并且,引导部32c以相对于圆筒部32a的垂直截面而稍稍倾斜的方式(距吸引口33远的一侧位于吸引方向上游侧的方式)配置。另外,引导部32c具备第1引导部321和第2引导部322。
第1引导部321设置在距吸引口33远的一侧(光通过部69的相反侧)的内缘附近。第1引导部321牵拉吸引口33所吸引到的纱线14并引导至第2引导部322。
第2引导部322设置在距吸引口33近的一侧(光通过部69附近)。第2引导部322具有凹部,纱线14由该第2引导部322的凹部引导。由此,能够确定吸引口33所吸引到的纱线14的纱线通道。因而,能够提高纱线14的检测精度。
另外,当在光通过部69形成有凹部的情况下以及在切口未配置透明板的情况下,调整检测部68以及光通过部69的位置关系,以使得吸引口33捕捉卷装22的纱线时检测部68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光通过部69(参照图8的(a))。由此,能够在距吸引口33近的位置判定纱线14的捕捉是否成功。另外,如上所述,即便在切口配置有透明板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以足够的检测精度检测纱线14。
其次,参照图7至图9对吸引口33捕捉卷装22的纱线14时的卷取部17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动作只是一例,也可以替换一部分处理的顺序或同时进行多个处理。并且,也可以省略一部分处理或附加其他处理。
图7的(a)示出卷取部17进行卷取作业时的状态。此时,接触辊64与卷取筒管19以及卷取鼓20的任一个均不接触。
随后,当清纱器40检测到纱疵而切断器41将纱线14切断等从而纱线14断线的情况下(在S101中为是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将卷取部17侧的纱线14卷取于卷装22,并且使摇架18移动而使卷装22从卷取鼓20分离(图7的(b)的状态)。并且,单元控制部50从空气流喷出部60的喷嘴62朝卷装22的卷取轴方向的中央部喷出空气流,防止掉纱。此外,单元控制部50为了捕捉卷装22的纱线14而使移动捕捉部30a(管部32以及吸引口33)从待机位置回转至捕捉位置(S102、捕捉工序)。
其次,单元控制部50利用螺线管等驱动第2连杆部66,使接触辊64与卷装22以及卷取鼓20接触(图8的(a)的状态)。由此,能够将鼓驱动马达21的驱动力经由卷取鼓20以及接触辊64传递至卷装22。通过接触辊64进入中间,无需使卷取鼓20的旋转方向变化就能够使卷装22反向旋转。另外,为了防止卷装22以及卷取鼓20的损伤,也可以在使旋转速度降低某种程度之后使接触辊64接触。
单元控制部50在使卷装22反向旋转前后,使位于卷装22附近的吸引口33产生吸引流。由此,吸引口33能够捕捉卷装22的纱线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卷装22从卷取鼓20分离,因此防止纱线14紧贴于卷装22,提高纱线14的捕捉概率。并且,吸引口33位于卷装22与卷取鼓20之间,因此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1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口33的位于卷取鼓20侧的边缘部被延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纱线14的捕捉概率。
另外,如上所述,移动捕捉部30a通过回转至捕捉位置而接近检测部68。因而,吸引口33所捕捉到的纱线14经由光通过部69而被检测部68检测到。由此,能够在早期确认纱线14的捕捉是否成功。另外,在移动捕捉部30a回转(移动)至捕捉位置后的状况下,无论是移动捕捉部30a在检测部68的近前侧静止的状态、移动捕捉部30a与检测部68接触的状态、以及检测部68位于移动捕捉部30a的内部的状态中的哪个状态,都认为“移动捕捉部30a接近检测部68”。
其次,单元控制部50判断检测部68是否检测到纱线14(S103、探测工序)。单元控制部50在检测部68检测到纱线14的情况下进行第1待机处理(S104、待机工序)以及第2待机处理(S105、纱疵吸引待机工序)。在第1待机处理中以及第2待机处理中,继续进行吸引口33的吸引捕捉动作。
第1待机处理是为了防止在使移动捕捉部30a朝下侧回转而将纱线14朝接头装置38引导时纱线14脱离(变得不足)而继续吸引预定量的纱线14的处理。第2待机处理是为了将清纱器40所检测到的纱疵在吸引后除去(为了防止残留于卷装22)而继续吸引预定量的纱线14的处理。
单元控制部50在第1待机处理以及第2待机处理之后一边解除吸引捕捉动作,一边将纱线14朝接头装置38引导(S106)。
并且,单元控制部50在上纱线的捕捉的同时使下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4回转而捕捉下纱线,并朝接头装置38引导。随后,进行由接头装置38执行的上纱线与下纱线的接头,再次开始卷取作业(图8的(b)的状态)。
其次,参照图10对配置接触辊64的位置和与位置相应的效果进行说明。
接触辊64优选配置在卷取轴方向的端部而非中央部,以免成为吸引口33所进行的纱线14的捕捉的障碍。通过配置在卷取轴方向的端部中的、与单元控制部50相反侧的端部(位置A、位置C),能够在接触辊64的周围形成空间且接触辊64位于近前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接触辊64的装卸作业等。
并且,接触辊64能够配置在装置正面侧或者装置背面侧。在配置于装置正面侧的情况下(位置A、位置B),稍稍妨碍吸引口33所进行的纱线14的捕捉,但能够在接触辊64的周围形成空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接触辊64的装卸作业等。并且,在将接触辊64配置于装置正面侧的情况下,如图8的(a)所示,接触辊64以啮入卷装22和卷取鼓20的方式与卷装22以及卷取鼓20接触,因此能够使其可靠地与卷装22以及卷取鼓20接触。
另一方面,在配置于装置背面侧的情况下(位置C、位置D),在接触辊64的周围空间较小因此难以进行接触辊64的装卸作业,但完全不会妨碍吸引口33所进行的纱线14的捕捉。
因而,优选根据卷取部17的位置关系、吸引口33的特性等而选择最佳的位置。
其次,参照图11的放大侧视图,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第1变形例以及下面的第2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在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有时省略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具备一个接触辊64的结构,但第1变形例形成为具备三个接触辊64的结构。即便在具备三个接触辊64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也无需改变卷取鼓20的旋转方向就能够使卷装22反向旋转。因而,接触辊64优选具备奇数个。
其次,参照图12的放大俯视图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1变形例中,利用接触辊64将鼓驱动马达21的驱动力传递至卷装22,但在第2变形例中,利用支承部中继动力传递机构(动力传递机构)70将鼓驱动马达21的驱动力经由摇架18(详细地说为旋转支承部)朝卷装22传递。以下,对支承部中继动力传递机构70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支承部中继动力传递机构70具备:动力传递轴71、带72、动力传递轴73、齿轮74、齿轮75、离合器76、动力传递轴77。
动力传递轴71是卷取鼓20的旋转轴,并与卷取鼓20一体旋转。传递至动力传递轴71的驱动力经由带72被传递至动力传递轴73。另外,由于经由带72,因此动力传递轴71与动力传递轴73的旋转方向相同。
传递至动力传递轴73的驱动力经由安装于动力传递轴73的齿轮74以及与齿轮74啮合的齿轮75而传递至离合器76。由于齿轮75与齿轮74啮合,因此朝与动力传递轴71等相反的方向旋转。
离合器76能够切换成将所传递来的驱动力朝动力传递轴77传递的状态、和不朝动力传递轴77传递的状态。动力传递轴77形成为与将卷装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支承部一体旋转的结构。由于动力传递轴77与齿轮75朝相同方向(与动力传递轴7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卷装22朝与卷取鼓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如上,能够将鼓驱动马达21的驱动力传递至卷装22。另外,通过具备离合器76,能够迅速地使卷装22反向旋转,因此能够缩短接头等所耗费的时间,能够提高卷取效率。另外,第2变形例的支承部中继动力传递机构70只是一例,能够适当变更构成要素。
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上述的纱线拉出装置28具备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和检测部68。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具备从待机位置移动至卷取部17侧的捕捉位置而吸引并捕捉卷取部17侧的纱线即卷取纱线的移动捕捉部30a。检测部68检测利用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到的卷取纱线。移动捕捉部30a通过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捕捉位置而接近检测部68(即、检测部68设置于移动捕捉部30a以外),检测部68检测移动至捕捉位置的移动捕捉部30a内部有无卷取纱线。
由此,检测部68配置在与移动捕捉部30a不同的位置,因此,即便移动捕捉部30a移动,也不会对与检测部68连接的配线施加负担。并且,即便不考虑配线的负担也无妨,因此能够在靠近移动捕捉部30a的吸引口33的一侧检测卷取纱线,因此能够缩短接头作业所耗费的时间。
并且,从其他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装置)1的卷取部17具备摇架(支承部)18、卷取鼓(辅助辊)20、鼓驱动马达(驱动源)21、卷取鼓20的横动槽(横动机构)、动力传递机构(接触辊64或者支承部中继动力传递机构70)。摇架18将卷装22支承为能够旋转。卷取鼓20一边与卷装22接触而对纱线14的卷取进行辅助,一边使该卷装22从动旋转。鼓驱动马达21使卷取鼓20旋转。横动槽使纱线14横动。动力传递机构在使卷装22与卷取鼓20分离的状态下将从鼓驱动马达21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卷装22,从而使该卷装22旋转。
由此,能够在使卷装22从卷取鼓20分离的状态下捕捉卷装22的纱线14,因此纱线14不会紧贴卷装22,能够降低纱线14的捕捉失败的概率。并且,通过使用动力传递机构,与另行设置鼓驱动马达21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此外,通过控制鼓驱动马达21,能够控制卷装22的旋转速度、旋转方向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1变形例中,动力传递机构是通过与卷取鼓20的表面接触而将由鼓驱动马达21产生的使卷取鼓20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卷装22的接触辊64。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使卷取鼓20旋转的驱动力朝卷装22传递。
并且,在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中,接触辊64通过与卷取鼓20的表面、卷装22的表面接触而将使卷取鼓20旋转的驱动力朝卷装22传递。
由此,即便在缩小接触辊64的直径以及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使卷取鼓20旋转的驱动力朝卷装22传递。
并且,在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中,接触辊64与卷装22的卷取轴方向的端部的表面接触。
由此,能够将接触辊64配置在不会成为卷装22的纱头的捕捉的障碍的位置。
并且,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具备至少控制卷取部17、且配置在卷装22的卷取轴方向的一侧的单元控制部(控制部)50。接触辊64与卷装22的卷取轴方向的两端部中的、未配置单元控制部50的一侧的端部的表面接触。
由此,单元控制部50(单元控制部50的框体)并不位于接触辊64的附近,因此存在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接触辊64的装卸。
并且,在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中,优选接触辊64与卷装22的装置正面侧的表面接触。
由此,在接触辊64的附近不存在配线等,因此存在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接触辊64的装卸。
并且,在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中,也可以为,接触辊64与卷装22的装置背面侧的表面接触。
由此,通常捕捉卷装22的装置正面侧的纱线14,因此能够将接触辊64配置在不会成为纱线14的捕捉的障碍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中,优选接触辊64配置有奇数个(例如1个)。
由此,无需变更卷取鼓20的旋转的方向就能够使卷装22反向旋转。
并且,在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中,接触辊64中的与卷装22接触的部分为软质部件。
由此,能够防止卷装22的表面以及卷取鼓20的表面损伤。
并且,在第2变形例中,动力传递机构是将鼓驱动马达21的驱动力经由摇架18(详细地说为旋转支承部)传递至卷装22的支承部中继动力传递机构70。
由此,无需使接触辊64与卷装22以及卷取鼓20的表面接触就能够传递驱动力,因此能够防止卷装22的表面损伤。
并且,在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中,支承部中继动力传递机构70具备能够切换鼓驱动马达21的驱动力的传递和非传递的离合器76。
由此,例如能够迅速地使卷装22反向旋转,因此能够缩短接头等所耗费的时间,能够提高卷取效率。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具备空气流喷出部60,在使卷装22和卷取鼓20分离的状态下,该空气流喷出部60从卷装22的卷取轴方向的端部朝该卷装22的中央而对因分离而产生的空间喷出空气流。
由此,能够防止掉纱,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卷取部17侧的纱线14的捕捉失败的概率。
并且,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具备供纱部15、接头装置38、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供纱部15配置有卷绕了用于供卷取部17卷取的纱线14的供纱管16。接头装置38为,当在卷取部17与供纱部15之间纱线14断线时对卷取部17侧的纱线14和供纱部15侧的纱线14进行接头。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卷取部17侧的纱线14并朝接头装置38引导。
由此,对于本发明的结构,纱线14的捕捉失败的概率低,因此能够防止连续地进行纱线14的捕捉这一情况。因而,能够实现高卷取效率。
并且,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具备判定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所进行的上纱线的捕捉是否成功的检测部68。检测部68被固定于卷取部17,当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捕捉上纱线时,检测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的内部有无纱线14。
由此,能够立即检测上纱线的捕捉成功这一情况,因此能够迅速地使吸引口33朝接头装置38侧移动。因而,能够缩短接头所耗费的时间而提高卷取效率。
并且,在上述的自动络纱机1中,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30具备在卷装22与卷取鼓20之间吸引并捕捉卷取部17侧的纱线的吸引口33。吸引口33的边缘部的一部分被延长,该被延长的部分在捕捉卷取部17侧的纱线时位于卷取鼓20侧。
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卷取部17侧的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概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结构例如能够按照以下方式变更。
在上述说明中,使接触辊64与卷装22和卷取鼓20接触,但代替卷装22,能够使其与同卷装22一体旋转的部件(卷取筒管19以及动力传递轴77等)接触。并且,代替卷取鼓20,也可以使其与同卷取鼓20一体旋转的部件(动力传递轴71等)接触。
在上述说明中,利用形成有横动槽的卷取鼓20进行横动,但也可以使用臂式、带式、旋转式的横动装置。在该情况下,作为辅助辊能够使用并未形成有横动槽的辊。
本发明不限于自动络纱机,也能够应用于卷经轴机以及细纱机(例如气流纺纱机、自由端纺纱机)等其他的纱线卷取装置。
标号说明
1:自动络纱机
28:纱线拉出装置
30:上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
30a:移动捕捉部
31:轴部
32:管部
32a:圆筒部
32b:连接部
32c:引导部
32d:反射板
33:吸引口
50:单元控制部
68:检测部
68a:投光部
68b:受光部
69:光通过部

Claims (15)

1.一种纱线拉出装置,从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将纱线拉出,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具备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所述卷取部侧的捕捉位置、且吸引并捕捉所述卷取部侧的纱线即卷取纱线的移动捕捉部;以及
检测部,检测由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到的所述卷取纱线,
所述移动捕捉部通过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捕捉位置来接近所述检测部,所述检测部检测移动至捕捉位置的所述移动捕捉部的内部有无卷取纱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备:
投光部,对所述移动捕捉部的内部的检测位置进行投光;以及
受光部,接收从所述投光部投光且在所述检测位置反射的光、或者从所述投光部投光且通过所述检测位置后的光,
在所述移动捕捉部形成有供从所述投光部投光的光通过的光通过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捕捉部具备:
吸引口,接近所述卷装的外周面而吸引该卷装的纱头;以及
管部,与所述吸引口连接,
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还具备作为使所述吸引口接近所述卷装时的基准点的轴部,
所述光通过部形成于所述管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管部的内部设置有将所述吸引口所吸引的卷取纱线朝所述检测位置引导的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通过部是在所述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透明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通过部是在所述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贯通状的切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口是沿所述卷装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开口部,
所述管部具备:
圆筒部,形成有截面圆形状的空气流路;以及
连接部,与所述圆筒部的端部连接,且为了连接所述圆筒部和所述开口部而截面形状从圆形状变化为狭缝状,
所述光通过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所述连接部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通过部设置于所述圆筒部的周面、且是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卷取纱线时与所述检测部相面对的一侧的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筒部的内部、且是在隔着所述检测位置而与所述光通过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反射所投光的光的反射部。
10.一种纱线卷取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拉出装置和所述卷取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安装于所述卷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供纱部,配置有用于供所述卷取部卷取的纱线;以及
接头装置,当在所述卷取部与所述供纱部之间纱线断线时,对卷取纱线和所述供纱部侧的纱线进行接头,
所述纱线拉出装置将所述卷取纱线朝所述接头装置引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安装于所述卷取部的金属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取部具备:
支承部,将卷装支承为能够旋转;
辅助辊,一边与所述卷装接触而对纱线的卷取进行辅助,一边使该卷装从动旋转;
驱动源,使所述辅助辊旋转;
横动机构,使纱线横动;以及
动力传递机构,在使所述卷装与所述辅助辊分离的状态下,将从所述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卷装,从而使该卷装旋转。
14.一种接头方法,是能够在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中进行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捕捉工序,执行为了捕捉卷取纱线而使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靠近所述卷装并使该卷装朝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吸引捕捉动作;
探测工序,探测已利用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吸引捕捉到卷取纱线的情况;
待机工序,在从探测到已吸引捕捉到卷取纱线开始直至经过所设定的时间为止,继续进行所述吸引捕捉动作;以及
引导工序,在所述待机工序结束后将所述卷取纱线朝所述接头装置引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头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纱疵吸引待机工序,该纱疵吸引待机工序为,在所述待机工序后、直至纱疵由所述卷取纱线捕捉引导装置吸引为止进一步待机。
CN201480046359.0A 2013-08-29 2014-02-04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Active CN1054734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8503 2013-08-29
JP2013-178503 2013-08-29
PCT/JP2014/000572 WO2015029275A1 (ja) 2013-08-29 2014-02-04 糸引出装置、糸巻取装置及び糸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3480A true CN105473480A (zh) 2016-04-06
CN105473480B CN105473480B (zh) 2018-01-02

Family

ID=52585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6359.0A Active CN105473480B (zh) 2013-08-29 2014-02-04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040299B1 (zh)
CN (1) CN105473480B (zh)
WO (1) WO201502927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77464A (zh) * 2016-08-24 2018-03-09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抽吸装置和用传感器监测抽吸装置的抽吸通道部段的方法
CN109384098A (zh) * 2017-08-09 2019-02-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11039088A (zh) * 2018-10-12 2020-04-21 卓郎纺织解决方案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供制造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用的纱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02328A (ja) 2016-06-27 2018-01-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繊維機械
EP3489399B1 (en) * 2017-11-27 2021-06-09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Open-end type spinning machine with enhanced intake nozzle unit and relative piecing method
JP2020143397A (ja) * 2019-03-06 2020-09-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屑糸発生量出力装置及び繊維機械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80677A (en) * 1963-08-30 1968-04-30 Schweiter Ag Maschf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US3599886A (en) * 1968-07-18 1971-08-17 Machinenfabrik Schweiter Ag Automatic winder
US3608843A (en) * 1968-06-25 1971-09-28 Schweiter Ag Maschf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neumatic removal of the foot winding or lap from cops
US3984060A (en) * 1974-03-18 1976-10-05 Maschinenfabrik Schweiter Ag Apparatus to test for the presence of one only thread in textile machines
DE2531044A1 (de) * 1975-07-11 1977-01-27 Schlafhorst & Co W Automatische spulmaschine
JPH03167327A (ja) * 1989-11-22 1991-07-19 Murata Mach Ltd 双糸の分かれ口出し検出装置
JPH04235864A (ja) * 1991-01-17 1992-08-24 Murata Mach Ltd 繊維機械における動作確認装置
JPH08175763A (ja) * 1994-12-26 1996-07-09 Murata Mach Ltd ワインダの口出しシステム及び口出し装置
US5918828A (en) * 1996-12-07 1999-07-06 W. Schlafhorst Ag & Co. Cop preparation device for a bobbin-winding machine
JP2005232612A (ja) * 2004-02-18 2005-09-02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台車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CN1902115A (zh) * 2004-01-22 2007-01-24 索若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纱线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2562U (zh) 1990-02-09 1991-10-24
JPH0931769A (ja) 1995-07-13 1997-02-04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糸継ぎ時におけるパッケージからの糸端引出し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80677A (en) * 1963-08-30 1968-04-30 Schweiter Ag Maschf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US3608843A (en) * 1968-06-25 1971-09-28 Schweiter Ag Maschf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pneumatic removal of the foot winding or lap from cops
US3599886A (en) * 1968-07-18 1971-08-17 Machinenfabrik Schweiter Ag Automatic winder
US3984060A (en) * 1974-03-18 1976-10-05 Maschinenfabrik Schweiter Ag Apparatus to test for the presence of one only thread in textile machines
DE2531044A1 (de) * 1975-07-11 1977-01-27 Schlafhorst & Co W Automatische spulmaschine
JPH03167327A (ja) * 1989-11-22 1991-07-19 Murata Mach Ltd 双糸の分かれ口出し検出装置
JPH04235864A (ja) * 1991-01-17 1992-08-24 Murata Mach Ltd 繊維機械における動作確認装置
JPH08175763A (ja) * 1994-12-26 1996-07-09 Murata Mach Ltd ワインダの口出しシステム及び口出し装置
US5918828A (en) * 1996-12-07 1999-07-06 W. Schlafhorst Ag & Co. Cop preparation device for a bobbin-winding machine
CN1902115A (zh) * 2004-01-22 2007-01-24 索若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纱线的装置
JP2005232612A (ja) * 2004-02-18 2005-09-02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台車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77464A (zh) * 2016-08-24 2018-03-09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抽吸装置和用传感器监测抽吸装置的抽吸通道部段的方法
CN109384098A (zh) * 2017-08-09 2019-02-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09384098B (zh) * 2017-08-09 2021-10-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拉出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11039088A (zh) * 2018-10-12 2020-04-21 卓郎纺织解决方案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供制造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用的纱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0299B1 (en) 2018-04-04
EP3040299A1 (en) 2016-07-06
CN105473480B (zh) 2018-01-02
EP3040299A4 (en) 2017-04-19
WO2015029275A1 (ja) 2015-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3480A (zh)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CN102161451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2139820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4709770B (zh) 操作络筒机的方法以及络筒机
CN102602744B (zh) 纱线卷取装置
CN103420226A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1659361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具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JP201306747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3014942B (zh) 纺纱机
CN103010843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EP2690048A2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5253713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3010823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5383999A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10468474A (zh) 纱线卷绕机和纱线卷绕方法
CN1332868C (zh) 纱线卷取机
CN104828649B (zh) 纱线捕捉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EP2907780B1 (en)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1736454B (zh) 服务于自由端纺纱机工位的服务机组
CN105151893A (zh) 用于监测空套管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98639A (zh) 纱线存积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5253710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3898641A (zh) 纺纱机
CN102677234B (zh) 自由端转子纺纱机的工位
EP3524556A1 (en)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air spinn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