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9049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09049A
CN105409049A CN201480031151.1A CN201480031151A CN105409049A CN 105409049 A CN105409049 A CN 105409049A CN 201480031151 A CN201480031151 A CN 201480031151A CN 105409049 A CN105409049 A CN 105409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l formula
battery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ompound represented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11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副雄大
西江胜志
八田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09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90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低温下对电池充电时,抑制在负极表面上金属锂析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具备正极、负极、隔离件和非水电解质且在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的二次电池,上述非水电解质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具有特定结构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与铅蓄电池、碱性蓄电池等其它二次电池相比,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因此,作为移动电话等便携式设备的电源而被广泛使用。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地进行为了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下,也称为“电池”)用作电动汽车等移动体的电源的研究开发。
以往,进行了如下研究:为了通过防止正极与负极的短路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绝缘层;为了提高电池特性,在非水电解质中添加各种化合物。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多孔质的绝缘层,并在非水电解质中含有不饱和磺内酯,从而提高电池的保存特性,长期维持初期的速率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5076
发明内容
然而,本发明人等发现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的电池中,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有可能在负极表面金属锂析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像混合动力汽车等移动体用电源等那样暴露于低温环境下进行充电的用途中的需求正在提高。因此,在低温下对电池充电时,抑制在负极表面上金属锂析出是非常重要的。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各种向非水电解质添加的添加剂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对于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具有多孔质的绝缘层的电池,使非水电解质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抑制在负极表面上金属锂析出。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是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质且在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之间具有绝缘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上述非水电解质含有由下述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下述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
[通式(1)中,R1表示可以被卤素元素取代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由通式(2)表示的基团、或由通式(3)表示的基团。通式(2)中,R2表示可以被卤素元素取代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通式(2)和通式(3)中,※的部分表示键合位置。通式(1)和通式(3)中,X1、X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卤素元素。通式(4)中,R3、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具有支链的碳原子数1~6的烃基。]
根据上述第一发明,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有绝缘层且在非水电解质中含有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能够抑制在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
本申请的第二发明的电池在第一发明的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配置有隔离件。
本申请的第三发明的电池中,第一或第二发明的电池中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是由下述式(5)表示的化合物、由下述式(6)表示的化合物或由下述式(7)表示的化合物,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是由下述式(8)表示的化合物、由下述式(9)表示的化合物或由下述式(10)表示的化合物。
根据上述第三发明,含有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中的由式(5)、式(6)和式(7)中的任一个表示的化合物,或者含有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中的由式(8)、式(9)和式(10)中的任一个表示的化合物的电池,与含有其它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电池相比,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能够进一步抑制在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因此优选。
本申请的第四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三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是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或由式(6)表示的化合物。
本申请的第五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四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4.0质量%以下。
根据上述第五发明,第一~第四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通过使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4.0质量%以下,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能够进一步抑制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
本申请的第六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五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3.0质量%以下。
本申请的第七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六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2.0质量%以下。
本申请的第八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七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0.01质量%以上。
本申请的第九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八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非水电解质含有二氟磷酸锂。
根据上述第九发明,第一~第八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非水电解质含有二氟磷酸锂的电池与第一~第八中任一发明的电池相比,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能够进一步抑制在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
本申请的第十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九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二氟磷酸锂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2.0质量%以下。
本申请的第十一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十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二氟磷酸锂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1.5质量%以下。
本申请的第十二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十一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二氟磷酸锂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1.0质量%以下。
本申请的第十三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十二中任一发明的电池中的二氟磷酸锂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0.05质量%以上。
本申请的第十四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十三中任一发明的电池的绝缘层是含有无机氧化物的多孔质层。
本申请的第十五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十四中任一发明的电池的绝缘层在负极的表面形成,或者以与负极的表面相接的状态形成。
本申请的第十六发明的电池中,第一~第十五中任一发明的电池的绝缘层的厚度在上述隔离件的厚度方向为20μm以下。
另外,本申请的第十七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具备正极、负极、隔离件和非水电解质且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作为上述非水电解质,使用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4.0质量%以下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
本申请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起到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抑制在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板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具备多个实施方式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蓄电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搭载有蓄电装置的汽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以下记载的说明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只要不超出其主旨,就不被特定于这些内容。
用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下,也称为“电池”)具备正极板和图2所示的负极板隔着隔离件被卷绕而成的发电元件,上述正极板在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正极集电体的两面涂布有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上述负极板在由铜箔构成的负极集电体的两面涂布有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合剂,并进一步在负极合剂层的表面形成有绝缘层。发电元件被收纳在电池盒中。绝缘层的形成方法如后所述,但没有特别限制。绝缘层的形成部位可以是与极板上的合剂层对置的隔离件的表面部分。
正极板介由正极引线与电池盖连接。负极板与被设置于电池盖的负极端子连接。电池盖是以封闭电池盒的开口部的方式通过激光熔接进行安装的。在电池盒设有孔,介由该孔将非水电解质注入到电池盒内,对注入非水电解质后的孔进行封口,由此完成电池。
形成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绝缘层与隔离件不相同,并不相当于隔离件。即,本发明的电池在正极与负极之间配置有隔离件,并进一步形成有绝缘层。
通过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设置隔离件,并进一步形成绝缘层,从而电池的安全性提高。例如,由于电池变为高温而隔离件发生热收缩,导致有可能产生隔离件不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部位而电池短路。但是,通过除了隔离件以外还存在绝缘层,能够防止正极与负极接触而短路。
本实施方式中的隔离件发挥将正极板与负极板进行电隔离的作用,其形状、材质等没有特别限定。作为隔离件,优选单独使用或并用多孔膜、无纺布等。作为构成隔离件的材料,例如可举出由聚乙烯、聚丙烯等所代表的聚烯烃树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所代表的聚酯系树脂;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全氟乙烯基醚共聚物、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六氟丙酮共聚物、偏氟乙烯-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三氟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含有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
[通式(1)中,R1表示可以被卤素元素取代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由通式(2)表示的基团、或由通式(3)表示的基团。通式(2)中,R2表示可以被卤素元素取代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通式(2)和通式(3)中,※的部分表示键合位置。通式(1)和通式(3)中,X1、X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卤素元素。通式(4)中,R3、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具有支链的碳原子数1~6的烃基。]
另外,通式(4)中,R3、R4各自独立地为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具有支链的碳原子数1~6的烃基。而且,在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具有支链的碳原子数1~6的烃基中,优选为选自-CH2-、-CH2-CH2-和式(11)所示的烃基中的烃基。
[式(11)中,※的部分表示键合位置。]
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通过非水电解质含有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抑制在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抑制在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的机理的详情尚不明确,但推测如下。
通常,形成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绝缘层为多孔质,以不妨碍电解液的流动。因为绝缘层是多孔质的层,所以成为锂离子被保持在绝缘层内的状态。绝缘层存在于正极与负极之间,导致成为在负极表面附近存在大量锂离子的状态。其结果认为: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的电池与未形成绝缘层的电池相比,在负极表面附近存在大量的锂离子,导致在低温环境下在锂离子的扩散性降低的状况下对电池充电时,在负极表面上容易发生金属锂的析出。
认为非水电解质中含有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情况与非水电解质中含有不饱和磺内酯等化合物的情况相比,在使用电池的初期阶段(制造电池后立即使用),在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形成电阻低的被膜。认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在结构中具有SO4基或2个以上的SO3基,因此能够在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形成电阻低的被膜。认为由于被膜的电阻低,所以即使在锂离子的扩散性降低的低温环境下,锂离子也顺利地***到负极活性物质的层间,在负极表面上抑制金属锂的析出。
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池通过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绝缘层,能够维持高的安全性,进而,通过非水电解质含有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抑制在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
另外,作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优选为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由式(6)表示的化合物或由式(7)表示的化合物,而且,作为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优选为由式(8)表示的化合物、由式(9)表示的化合物或由式(10)表示的化合物。
如果在由式(5)~式(10)表示的化合物中进行比较,则由式(5)和式(6)表示的化合物在非水电解质中不易分解,由式(7)表示的化合物在非水电解质中易于分解。在非水电解质中含有的化合物在非水电解质中不易分解的情况下,即使在将含有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放置一定时间后使用该非水电解质制作电池,该电池的特性与使用刚刚含有这些化合物后的非水电解质的电池的特性相比,也不会大幅劣化。因此,使非水电解质含有化合物后,能够将该非水电解质保存一定时间,所以电池的生产率提高,从而优选。
根据以上,由式(5)~式(10)表示的化合物中,优选使用由式(5)、式(6)、式(8)、式(9)或式(10)表示的化合物,更优选使用由式(5)或式(6)表示的化合物。
另外,在隔离件与负极之间形成绝缘层,导致绝缘层成为不隔着隔离件而直接与负极的表面相接的状态。而且,非水电解质被保持在绝缘层中,导致非水电解质中的锂离子大量存在于绝缘层中。即,认为在隔离件与负极之间形成绝缘层的方式与在隔离件与正极之间形成绝缘层的方式相比,在负极的表面附近存在更大量的锂离子,导致在负极表面上容易发生金属锂的析出。因此,在隔离件与负极之间形成绝缘层的电池与在隔离件与正极之间形成绝缘层的电池相比,通过在非水电解质中含有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抑制在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的本申请发明的有用性提高,从而优选。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中含有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优选为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质量%~2.0质量%。
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认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4.0质量%以下时,由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化合物与非水溶剂能够相互充分混合。认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2.0质量%以下时,在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能够适度地发生反应而形成适当厚度的被膜。认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0.05质量%以上时,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的被膜能够变得坚固。另外,确认了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因形成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的被膜而被消耗,因此充放电后的电池的非水电解质中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大幅减少。
通过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含有二氟磷酸锂,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进一步抑制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因此优选。
认为二氟磷酸锂在使用电池的初期阶段(制造电池后立即使用)在正极-非水电解质界面形成被膜。认为利用该被膜,可抑制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在正极上被氧化分解,在正极上消耗了的部分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能够有助于在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的被膜的形成。
二氟磷酸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优选为0.05质量%~2.0质量%,更优选为0.5质量%~1.5质量%。由此,显著地抑制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这里,就本发明中的二氟磷酸锂而言,不仅是锂离子与阴离子键合的状态,而且即便是锂离子与阴离子解离的状态,也相当于本发明的二氟磷酸锂。
本发明中的绝缘层为绝缘性的多孔质层,例如可举出含有无机氧化物的多孔质层、含有树脂珠的多孔质层、含有芳族聚酰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的多孔质层。本发明中的绝缘层优选为含有无机氧化物的多孔质层。含有无机氧化物的多孔质层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粘合剂、增粘剂。
作为无机氧化物,可以使用公知的无机氧化物,但优选在使用电池时化学稳定性优异的无机氧化物。作为这样的无机氧化物,例如可举出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镁、二氧化硅、勃姆石等。另外,无机氧化物优选使用粉末状的无机氧化物,其粒径优选为0.01~10μm,特别优选为0.05~2μm。另外,无机氧化物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二种以上使用。
作为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氟树脂、丙烯酸树脂、橡胶粒子、聚醚砜、聚乙烯吡咯烷酮等树脂材料。作为氟树脂,例如可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等。作为橡胶粒子,例如可举出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粒子、改性乙腈橡胶粒子等。粘合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二种以上使用。
作为增粘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羧甲基纤维素(CMC)、聚环氧乙烷(PEO)、改性丙烯腈橡胶等。
绝缘层例如可以通过将绝缘层糊料涂布于电极板的含有活性物质的合剂层的表面并进行干燥,或者涂布于隔离件的厚度方向的一方或两方的表面并进行干燥而形成。
并用无机氧化物和粘合剂时,粘合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无机氧化物和粘合剂的合计量的1~20质量%,更优选为2~10质量%。如果使粘合剂的含量为1~20质量%,则能够平衡良好地兼得绝缘层的机械强度和锂离子传导性。
绝缘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20μm,更优选为4~15μm。绝缘层的厚度为2μm以上时,可得到机械强度高的绝缘层。绝缘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下时,在被配置于绝缘层的两侧的正极与负极的间隔不会过宽,能够维持输出特性。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可以采用使电解质盐溶解于非水溶剂的非水电解液。作为电解质盐,可举出LiClO4、LiPF6、LiBF4、LiAsF6、LiCF3CO2、LiCF3(CF3)3、LiCF3(C2F5)3、LiCF3SO3、LiCF3CF2SO3、LiCF3CF2CF2SO3、LiN(SO2CF3)2、LiN(SO2CF2CF3)2、LiN(COCF3)2、LiN(COCF2CF3)2、LiPF3(CF2CF3)3等,这些电解质盐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二种以上使用。从导电性的观点考虑,作为电解质盐优选LiPF6,也可以将LiPF6作为电解质盐的主成分,并混合使用LiBF4等其它电解质盐。
作为非水溶剂,可以使用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丁烯酯、三氟碳酸丙烯酯、γ-丁内酯、环丁砜、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二甲基亚砜、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二丁酯等。从调整非水电解质的导电性、粘度的观点考虑,这些非水溶剂优选混合使用。
出于提高循环寿命特性或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的目的,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可以单独含有或混合2种以上含有碳酸亚乙烯酯、甲基碳酸亚乙烯酯、单氟碳酸乙烯酯、二氟碳酸乙烯酯等碳酸酯类;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苯、甲苯等芳香族化合物;全氟辛烷等卤代烷烃;硼酸三(三甲代甲硅烷基)酯、磷酸三(三甲代甲硅烷基)酯、钛酸四(三甲代甲硅烷基)酯等甲硅烷基酯类等。
本发明的电池中的正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由通式LixM1pO2-δ、LixM2qO4-δ(其中,M1、M2为选自Co、Ni或Mn中的至少一种金属,0.4≤x≤1.2,0.8≤p≤1.2,1.5≤q≤2.2,0≤δ≤0.5)表示的锂和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或者在这些复合氧化物中含有选自Al、Fe、Cr、Ti、Zn、P、B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化合物。
此外,可以使用由通式LixM3uPO4(其中,M3为3d过渡金属,0≤x≤2,0.8≤u≤1.2)表示的具有橄榄石结构的化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为了确保导电性,也可以将无定形碳被覆于由通式LixM3uPO4表示的具有橄榄石结构的化合物。
正极板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以外,还可以含有导电剂、粘合剂等。作为导电剂,可以使用乙炔黑、炭黑、石墨等。作为粘合剂,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二种以上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丙烯腈等。
本发明的电池中的负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碳材料;Al、Si、Pb、Sn、Zn、Cd等与锂的合金系化合物;金属锂;由通式M4Oz(其中M4为选自W、Mo、Si、Cu和Sn中的至少一种元素,0≤z≤2)表示的金属氧化物等。其中优选碳材料,作为碳材料可以使用石墨、难石墨化性碳、易石墨化性碳或它们的混合物。负极板可以与正极板同样地含有聚偏氟乙烯(PVdF)、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等粘合剂等。
本发明也可以以具备多个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蓄电装置的形式实现。将蓄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示于图3。在图3中,蓄电装置30具备多个蓄电单元20。各蓄电单元20具备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蓄电装置30可以作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的汽车用电源进行搭载。图4是搭载有上述蓄电装置30的汽车100的概念图。这里,汽车100具备蓄电装置30和收容有蓄电装置30的车体主体40。
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蓄电单元20或蓄电装置30优选具备充放电控制机构。充放电控制机构可以对于每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配备,也可以对于每个蓄电单元20或对于每个各蓄电装置30配备。充放电控制机构包括以二次电池的端子间电压在充电中不上升到已设定的充电上限电压以上的方式进行控制的充电控制机构。
实施例
如下制造图1所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图2所示的负极板。
1.实施例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
(1)正极板的制造
使用LiNi1/3Mn1/3Co1/3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乙炔黑作为导电助剂并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粘合剂,在使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和粘合剂的比率分别为90质量%、5质量%和5质量%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MNP)来调整粘度,制作正极合剂糊料。通过将该正极合剂糊料涂布于厚度20μm的铝箔的两面并进行干燥来制作正极板。在正极板设置未涂布正极合剂的铝箔露出的部位,将铝箔露出的部位与正极引线接合。
(2)负极板的制造和绝缘层的形成
使用难石墨化碳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粘合剂,在使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分别为90质量%和10质量%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NMP)来调整粘度,制作负极合剂糊料。通过将该负极合剂糊料涂布于厚度15μm的铜箔的两面并进行干燥来制作负极板。然后,使用粒径0.5μm的氧化铝(Al2O3)作为无机氧化物,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粘合剂,在使无机氧化物和粘合剂分别为94质量%和6质量%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NMP)来调节粘度,制作糊料。通过将该糊料涂布在负极合剂层上并进行干燥来形成绝缘层。此时,绝缘层的平均厚度为5μm。在负极板设置未形成负极合剂层和绝缘层的铜箔露出的部分,将铜箔露出的部位与负极板引线接合。
(3)未注液二次电池的制作
使隔离件介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并卷绕正极板和负极板,从而制作发电元件。将发电元件从电池盒的开口部收纳到电池盒内。在将正极板引线与电池盖接合,将负极板引线与负极端子接合后,使电池盖嵌合于电池盒的开口部,用激光熔接将电池盒与电池盖接合,从而制作非水电解质未注液到电池盒内的未注液状态的二次电池。
(4)非水电解质的制备和注液
使LiPF6以1mol/L的浓度溶解在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3:2:5(体积比)的混合溶剂中,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含量以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1.0质量%的方式进行添加,制备非水电解质。将非水电解质从设置于电池盒的侧面的注液口进行注液,用塞子将注液口封口,由此制作实施例1的电池。
2.实施例2~4的电池的制作
使绝缘层的形成部位分别为与负极对置的隔离件的表面、正极的表面、与正极对置的隔离件的表面,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2~4的电池。
3.实施例5~9的电池的制作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0.02质量%、0.05质量%、1.5质量%、2.0质量%和4.0质量%,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5~9的电池。
4.实施例10~14的电池的制作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1.0质量%的由式(6)表示的化合物来代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10的电池。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1.0质量%的由式(7)表示的化合物来代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11的电池。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1.0质量%的由式(8)表示的化合物来代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12的电池。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1.0质量%的由式(9)表示的化合物来代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13的电池。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1.0质量%的由式(10)表示的化合物来代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14的电池。
5.实施例15的电池的制作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分别含有1.0质量%的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和二氟磷酸锂来代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实施例15的电池。
6.比较例1~2的电池的制作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1.0质量%的碳酸亚乙烯酯来代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比较例1的电池。
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1.0质量%的1,3-丙烯磺内酯来代替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同的方法制作比较例2的电池。
7.评价试验
(1)初期放电容量的确认试验
使用实施例1~15和比较例1~2的各电池,在以下的充放电条件下进行初期放电容量确认试验。将各电池在25℃环境下以800mA(1CA)的恒定电流充电到4.2V,进一步以4.2V用恒定电压充电,包括恒定电流充电和恒定电压充电而合计充电3小时。在充电后用800mA的恒定电流进行放电直到2.75V的放电终止电压为止,将该放电容量作为“初期放电容量”。
(2)低温充电特性试验
对初期放电容量的确认试验后的各电池,测定在低温环境下的充电特性。测定条件将如下作为1次循环,即,在0℃环境下,以800mA的恒定电流充电到4.2V,进一步以4.2V用恒定电压充电,包括恒定电流充电和恒定电压充电而合计充电3小时,充电后直接在0℃环境下,以800mA的恒定电流进行充电,直到2.75V为止。而且,作为低温充电特性试验,在前述的条件下,将充放电反复进行20次循环。应予说明,在充电和放电后设有10分钟的中止。
(3)各电池中的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量的比较方法
如果在低温(0℃)环境下充电时,在负极表面上产生金属锂的析出,则该充电后的放电的放电容量与初期放电容量相比减少。这是由于金属锂析出的反应不是可逆的,因此金属锂的析出所消耗的部分的容量表现为相对于初期放电容量的减少部分。即,相对于初期放电容量的低温充电特性试验后的放电容量的减少部分越大,则意味着金属锂的析出量就越多。本发明中,通过比较各电池的初期放电容量与低温充电特性试验后的各电池的放电容量(充放电条件与初期放电容量的确认试验相同)来评价金属锂的析出程度。
(4)60℃循环寿命试验
对于初期放电容量的确认试验后的各电池,按以下条件进行60℃循环寿命试验。
测定条件将如下作为1次循环,即,在60℃环境下,以800mA的恒定电流充电到4.2V,进一步以4.2V用恒定电压充电,在包括恒定电流充电和恒定电压充电而合计充电3小时后,在60℃环境下以800mA的恒定电流进行放电,直到2.75V为止。而且,作为60℃循环寿命试验,在前述条件下,将充放电反复进行300次循环。应予说明,充电后和放电后在60℃环境下设有10分钟的中止。
(5)60℃循环试验前后的各电池的膨胀测定方法
对60℃循环寿命试验前后的各电池的膨胀如下进行测定。
测定60℃循环寿命试验前后的电池厚度,通过下式(1)算出厚度的变化率。电池厚度是测定电池的最宽的面的中心的厚度。
电池厚度的变化率(%)=[(60℃循环寿命试验后的电池厚度)/(60℃循环寿命试验前的电池厚度)]×100…(1)
8.考察
将实施例1~15和比较例1~2的电池的金属锂的析出量的比较结果(相对于初期放电容量的低温充电特性试验后的放电容量的减少部分的比较)示于表1。
可知在非水电解质中含有作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的由式(5)、式(6)或式(7)表示的化合物,或者含有作为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由式(8)、式(9)或式(10)表示的化合物的电池(实施例1~15)与在非水电解质中含有碳酸亚乙烯酯或作为不饱和磺内酯的1,3-丙烯磺内酯的电池(比较例1~2)相比,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抑制在负极表面上金属锂析出。
认为因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在结构中具有SO4基或2个以上的SO3基,所以由这些化合物形成的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的被膜的电阻变低。认为由于在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形成的被膜的电阻低,所以即使在低温环境下锂离子的扩散性降低,锂离子也被顺利地***到负极活性物质的层间,从而抑制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
得到如下结果: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分别含有1.0质量%的由式(5)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和二氟磷酸锂的电池(实施例15)最抑制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认为这是由于二氟磷酸锂在正极-非水电解质界面形成被膜,从而环状硫酸酯化合物在正极上不易被氧化分解而消耗,被消耗的部分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能够有助于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的被膜的形成。
[表1]
另外,将实施例1和实施例10~13的电池的60℃循环寿命试验前后的电池的厚度的变化率示于表2。
可知在非水电解质中含有作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的由式(5)或式(6)表示的化合物,或者作为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由式(8)或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电池(实施例1、实施例10、实施例12和实施例13)与在非水电解质中含有作为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的由式(7)表示的化合物的电池(实施例11)相比,在60℃循环寿命试验后电池膨胀得到抑制。其原因尚不确定,但认为由式(5)或式(6)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者由式(8)或式(9)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在结构中具有2个以上的SO4基或2个以上的SO3基,因此与在结构中仅具有1个SO4基的由式(7)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相比,在负极-非水电解质界面更坚固地形成被膜。由此,认为实施例1、实施例10、实施例12和实施例13的电池与实施例11的电池相比,负极上的非水溶剂的分解反应得到抑制,电池膨胀得到抑制。
[表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充电时,负极表面上的金属锂的析出得到抑制,作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式混合动力汽车等的汽车用电源等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2…电极组
3…正极板(正极)
4…负极板(负极)
4a…负极集电体
4b…负极活性物质合剂层
4c…绝缘层
5…隔离件
6…电池盒
7…电池盖
8…正极端子
9…正极板引线
10…负极板引线
20…蓄电单元
30…蓄电装置
40…车体主体
100…汽车

Claims (17)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是具备正极、负极、隔离件和非水电解质且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具有绝缘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所述非水电解质含有由下述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下述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
通式(1)中,R1表示可以被卤素元素取代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由通式(2)表示的基团、或由通式(3)表示的基团,通式(2)中,R2表示可以被卤素元素取代的碳原子数1~3的烷基,通式(2)和通式(3)中,※的部分表示键合位置,通式(1)和通式(3)中,X1、X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卤素元素,通式(4)中,R3、R4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具有支链的碳原子数1~6的烃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隔离件被配置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是由下述式(5)表示的化合物、由下述式(6)表示的化合物或由下述式(7)表示的化合物,所述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是由下述式(8)表示的化合物、由下述式(9)表示的化合物或由下述式(10)表示的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是由式(5)表示的化合物或由式(6)表示的化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所述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4.0质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所述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3.0质量%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所述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2.0质量%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所述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0.01质量%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电解质含有二氟磷酸锂。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氟磷酸锂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2.0质量%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氟磷酸锂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1.5质量%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氟磷酸锂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1.0质量%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氟磷酸锂的含量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为0.05质量%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层为含有无机氧化物的多孔质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层在所述负极的表面形成,或与所述负极的表面相接地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在所述隔离件的厚度方向为20μm以下。
17.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具备正极、负极、隔离件和非水电解质且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作为所述非水电解质,使用相对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总质量含有4.0质量%以下的由通式(1)表示的环状硫酸酯化合物或由通式(4)表示的环状二磺酸酯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
CN201480031151.1A 2013-06-06 2014-05-3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54090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0268 2013-06-06
JP2013-120268 2013-06-06
PCT/JP2014/002891 WO2014196177A1 (ja) 2013-06-06 2014-05-30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9049A true CN105409049A (zh) 2016-03-16

Family

ID=52007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1151.1A Pending CN105409049A (zh) 2013-06-06 2014-05-3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33991A1 (zh)
EP (1) EP3007263A4 (zh)
JP (1) JP6260619B2 (zh)
CN (1) CN105409049A (zh)
WO (1) WO201419617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42565A (zh) * 2016-12-26 2018-07-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负极和一种锂离子电池
WO2019051996A1 (zh) * 2016-12-14 2019-03-21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含环状二磺酸硅基酯的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和锂二次电池
CN112349957A (zh) * 2019-08-06 2021-02-0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2563573A (zh) * 2020-12-29 2021-03-26 宁德国泰华荣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及锂电池
WO2023044934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8501B2 (ja) * 2014-02-26 2018-08-0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電池用非水電解液、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5176760A (ja) * 2014-03-14 2015-10-0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6607695B2 (ja) * 2015-05-01 2019-11-2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電池用非水電解液、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7045722A (ja) * 2015-08-28 2017-03-0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電池用非水電解液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17061102A1 (ja) * 2015-10-06 2017-04-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8701864B (zh) * 2016-02-08 2022-05-24 中央硝子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电池用电解液和使用了其的非水电解液电池
US11335952B2 (en) 2016-02-12 2022-05-17 Samsung Sdi Co., Ltd. Lithium battery
KR102152365B1 (ko) 2016-02-12 2020-09-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해액 및 상기 전해액을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US11145900B2 (en) 2016-02-12 2021-10-12 Samsung Sdi Co., Ltd. Lithium battery
US11264645B2 (en) 2016-02-12 2022-03-01 Samsung Sdi Co., Ltd. Lithium battery
US11264644B2 (en) 2016-02-12 2022-03-01 Samsung Sdi Co., Ltd. Lithium battery
US11114694B2 (en) 2016-02-12 2021-09-07 Samsung Sdi Co., Ltd. Lithium battery
US11637322B2 (en) 2016-02-12 2023-04-25 Samsung Sdi Co., Ltd. Lithium battery
US11251432B2 (en) 2016-02-12 2022-02-15 Samsung Sdi Co., Ltd. Lithium battery
KR101901886B1 (ko) * 2016-12-28 2018-09-28 파낙스 이텍(주) 이차전지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2018133284A (ja) * 2017-02-17 2018-08-23 Tdk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電池
JP6848051B2 (ja) * 2017-03-28 2021-03-24 株式会社東芝 電極構造体および二次電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1990A (zh) * 1999-01-28 1999-10-20 李世江 氢氟酸、铝酸钠法生产冰晶石
CN1231990C (zh) * 2001-12-26 2005-12-14 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070231700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Kozo Watanab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016232A (ja) * 2007-07-06 2009-01-22 Nec Tokin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03098290A (zh) * 2010-10-22 2013-05-0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环状硫酸酯化合物、含有其的非水电解液、及锂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7197B2 (ja) * 2001-11-01 2006-07-12 株式会社ジーエス・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847861B2 (ja) * 2004-03-30 2011-12-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5002927B2 (ja) * 2005-08-25 2012-08-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パック
JP2009135076A (ja) 2007-11-02 2009-06-18 Panasonic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0062113A (ja) * 2008-09-08 2010-03-18 Nec Tokin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0137571A1 (ja) * 2009-05-27 2010-12-0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721179B2 (ja) * 2009-11-13 2015-05-20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ゲル電解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20130011747A1 (en) * 2010-03-18 2013-01-10 Nec Energy Devices, Lt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5472041B2 (ja) * 2010-10-28 2014-04-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US10186732B2 (en) * 2011-03-04 2019-01-22 Denso Corpora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for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ame
JP5552088B2 (ja) * 2011-04-15 2014-07-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ベンゾジオキサジチエピン誘導体を含有する非水電解液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13008525A1 (ja) * 2011-07-14 2013-01-17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6031873B2 (ja) * 2011-07-29 2016-11-2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EP2770573B1 (en) * 2011-10-21 2017-07-26 Mitsui Chemicals, Inc.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containing phosphonosulfonic acid compound,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1990A (zh) * 1999-01-28 1999-10-20 李世江 氢氟酸、铝酸钠法生产冰晶石
CN1231990C (zh) * 2001-12-26 2005-12-14 日本电池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070231700A1 (en) * 2006-03-30 2007-10-04 Kozo Watanab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016232A (ja) * 2007-07-06 2009-01-22 Nec Tokin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03098290A (zh) * 2010-10-22 2013-05-0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环状硫酸酯化合物、含有其的非水电解液、及锂二次电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51996A1 (zh) * 2016-12-14 2019-03-21 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含环状二磺酸硅基酯的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和锂二次电池
CN108242565A (zh) * 2016-12-26 2018-07-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负极和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2349957A (zh) * 2019-08-06 2021-02-0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2563573A (zh) * 2020-12-29 2021-03-26 宁德国泰华荣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电解液及锂电池
WO2023044934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以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60619B2 (ja) 2018-01-17
EP3007263A1 (en) 2016-04-13
WO2014196177A1 (ja) 2014-12-11
JPWO2014196177A1 (ja) 2017-02-23
US20160133991A1 (en) 2016-05-12
EP3007263A4 (en) 201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9049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7232359B2 (ja) 再充電可能なバッテリーセル用のso2ベースの電解質および再充電可能なバッテリーセル
KR101905246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TWI666806B (zh) 非水系二次電池、單元組及併合系統
EP2160788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140154533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JP6047881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611195B1 (ko) 레이트 특성이 향상된 리튬 이차전지
WO2015075521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7168851B2 (ja) 非水電解液電池用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電池
US20210234198A1 (en) Electrolyte for high-energy density, graphite-containing battery
CN112652806A (zh) 非水性电解质溶液、可充电电池、微混合电池及电池***
CN104396080A (zh) 具有提高的寿命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EP3048661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KR102243458B1 (ko)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 및,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의 제조 방법
CN105074992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EP3605709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52105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KR20130117711A (ko) 성능이 우수한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4051778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10122047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4826760B2 (ja) 非水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11205775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13197052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蓄電デバイス
KR102663587B1 (ko) 바이폴라 리튬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