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1779A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1779A
CN105321779A CN201510363833.9A CN201510363833A CN105321779A CN 105321779 A CN105321779 A CN 105321779A CN 201510363833 A CN201510363833 A CN 201510363833A CN 105321779 A CN105321779 A CN 105321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agnet
fixed contact
sit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638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1779B (zh
Inventor
李秀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21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1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1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17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5/00Details of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Breaker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动触头以及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第一接触部布置在到第二磁体的距离比到第一磁体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并且第二接触部布置在到第一磁体的距离比到第二磁体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因此,电弧被防止聚集在一个位置,并且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接触力被防止减小。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继电器,并且具体地,涉及包括磁体并且灭弧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一般地,电子开关器件是电接触型开关器件,并且可以应用于车辆、各种工业装备、机器等。
图1是示出继电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现有技术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当图2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图4是示出当图2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如图1至图4所示,现有技术的继电器包括切换电路的开关单元S和驱动开关单元S的驱动器D。
开关单元S包括第一静触头10、第二静触头20、将第一静触头10电连接至第二静触头20(后文中称为静触头)或将第一静触头10与第二静触头20分离的动触头30、以及第一磁体40和第二磁体50(后文中称为磁体),第一磁体40和第二磁体50分别包括彼此面对的相反的磁极表面42和52,第一接触部C1和第二接触部C2(后文中称为接触部)位于其间。这里,动触头30相对于第一接触部C1接触第一静触头10或与第一静触头10分离,并且动触头30相对于第二接触部C2接触第二静触头20或与第二静触头20分离。
例如,驱动器D被构造有利用电源产生驱动力的致动器。
后文中,将描述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效果。
当电力施加至驱动器D时,动触头30沿着接触静触头10和20的方向(图2中向上的方向)被驱动器D移动并且接触静触头10和20。当动触头30接触静触头10和20时,电路被电连接至动触头30。当电路被连接至动触头30时,电流可以从第一静触头10经过动触头30向第二静触头20流动,或从第二静触头20经过动触头30向第一静触头10流动。例如,在车辆中,第一静触头10可以连接至例如车辆蓄电池的蓄电器,并且第二静触头20可以连接至类似于车辆驱动器的耗电和发电的装置(后文中称为耗电-发电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当从蓄电器向耗电-发电装置放电(后文中称为蓄电器的放电)时,从蓄电器向第一静触头10施加的电流可以通过动触头30和第二静触头20被供应至耗电-发电装置。另一方面,当从耗电-发电装置向蓄电器充电(后文中称为蓄电器的充电)时,从耗电-发电装置向第二静触头20施加的电流可以通过动触头30和第一静触头10被供应至蓄电器。
当停止向驱动器D供应电力时,动触头30沿着与静触头10和20脱离的方向(图2中向下的方向)被驱动器D移动并且与静触头10和20分离。当动触头30与静触头10和20分离时,电路断开。
在该过程中,当动触头30接触静触头10和20并且与静触头10和20分离时,分别于接触部C1和C2处发生电弧。
如图3和4所示,于接触部C1和C2处发生的相应的电弧被磁体40和50熄灭。
更具体地,接触部C1和C2设置在从第一磁体40向第二磁体50流动的电场(图中沿向下方向流动的电场)的范围内。
此外,当图3中示出的蓄电器放电时,第一接触部C1处的电流IC1从第一静触头10向动触头30流动(图中进入纸面的方向)。而且,动触头30处的电流I30从第一接触部C1向第二接触部C2流动(图中向右的方向)。而且,第二接触部C2处的电流IC2从动触头30向第二静触头20流动(图中穿出纸面的方向)。因此,发生于第一接触部C1处的电弧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受到一方向(图中向左的方向)的力F11的作用,并且沿第一接触部C1向外的方向(图中向左的方向)移动。而且,发生于第二接触部C2处的电弧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受到一方向(图中向右的方向)的力F21的作用,并且沿着第二接触部C2向外的方向(图中向右的方向)移动。分别沿着接触部C1和C2向外的方向移动的电弧例如通过诸如空气的灭弧材料来冷却并且被熄灭。
另一方面,当图4中示出的蓄电器充电时,第二接触部C2处的电流IC2′从第二静触头20向动触头30(图中进入纸面的方向)流动。而且,动触头30处的电流I30′从第二接触部C2向第一接触部C1(图中向左的方向)流动。而且,第一接触部C1处的电流IC1′从动触头30向第一静触头10(图中穿出纸面的方向)流动。因此,发生于第一接触部C1处的电弧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受到一方向(图中向右的方向)的力F11′的作用,并且沿着第一接触部C1向内的方向(图中向右的方向)移动。而且,发生于第二接触部C2处的电弧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受到一方向(图中向左的方向)的力F21′的作用,并且沿着第二接触部C2向内的方向(图中向左的方向)移动。分别沿接触部C1和C2向内的方向移动的电弧例如通过诸如空气的灭弧材料来冷却并且被熄灭。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继电器中,接触部C1和C2布置在虚拟平面上,该虚拟平面垂直地与彼此面对的第一磁体40的磁极表面42和第二磁体50的磁极表面52(后文中称为磁极表面)横切。而且,第一接触部C1布置在到第一磁体40的距离与到第二磁体50的距离相同的位置处,并且第二接触部C2布置在到第一磁体40的距离与到第二磁体50的距离相同的位置处。换句话说,磁体40和50布置成便于磁极表面42和52平行于连接接触部C1和C2的虚拟轴线A。因此,分别发生在接触部C1和C2处的电弧沿虚拟轴线A移动,并且当图4中示出的蓄电器充电时,电弧聚集在接触部C1和C2的中央(动触头30的中央)处。因此,在接触部C1和C2的中央(动触头30的中央)处产生过多的热量,并且出于这个原因,开关单元S(更详细地,动触头30)被损坏。
在现有技术的继电器中,在动触头30内流动的电流I30(I30′)平行于磁体40和50的磁极表面42和52流动。因此,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的力通过在动触头30内流动的电流I30(I30′)以及磁体40与50中每个磁体的磁场B而施加至动触头30,并且当图3中所示的蓄电器放电时,该力沿着动触头30与静触头10和20分离的方向(图中进入纸面的方向)施加。因此,减小了动触头30与静触头10和20之间的接触力。
发明内容
因此,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是提供一种继电器,其即使在电流沿任意方向流动时也能够防止分别在多个接触部中发生的电弧聚集在一个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案是提供一种继电器,其能够防止动触头与多个静触头之间的接触力因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的力而减小。
为实现这些和其它优势并且依照本说明书的目的,如本文实施的和宽泛描述的,继电器包括: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其与第一静触头分开;动触头,其构造成将第一静触头连接至第二静触头并且将第一静触头与第二静触头分离;以及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它们构造成分别包括彼此平行面对的相反的磁极表面,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位于磁极表面之间,其中,动触头相对于第一接触部接触第一静触头和与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且动触头相对于第二接触部接触第二静触头和与第二静触头分离。
第一接触部可以布置在到第二磁体的距离比到第一磁体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并且第二接触部可以布置在到第一磁体的距离比到第二磁体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
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可以布置成不平行于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虚拟轴线。
第一接触部可以在第一接触部不接触第二磁体的范围内靠近第二磁体布置,并且第二接触部可以在第二接触部不接触第一磁体的范围内靠近第一磁体布置。
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可以布置在垂直地与磁极表面横切的虚拟平面上。
动触头可以包括:中央部,其在一个方向上设置得长;第一接触端部,其从中央部的一个端部弯曲并且构造成可分离地接触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接触端部,其从中央部的另一个端部沿着与第一接触端部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并且构造成可分离地接触第二静触头。
第一接触端部和第二接触端部可以弯曲成垂直于中央部。
在动触头中,在中央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磁极表面、第一接触端部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磁极表面并且第二接触端部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磁极表面的状态下,第一静触头可以在虚拟平面上接触第二静触头。
动触头可以在一个方向上设置得长,动触头可以在动触头的一个端部处接触第一静触头并且与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且动触头可以在动触头的另一个端部处接触第二静触头并且与第二静触头分离。
动触头可以在直线方向上设置得长,并且在动触头可以相对于磁极表面倾斜的状态下,动触头在虚拟平面上接触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
动触头可以在直线方向设置得长,并且在动触头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磁极表面的状态下,动触头可以在虚拟平面上接触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
本申请的进一步的应用范围将从后文给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变得更加显而易见。然而,应当理解,尽管具体实施方式和特定的实例指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它们仅仅以举例方式给出,因为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改变和修改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被包含以提供对于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的附图,并入到本说明书中且构成其一部分,附图示出了示例性实施例并且连同描述一起用于阐述本公开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继电器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现有技术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当图2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当图2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当图5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当图5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当图8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当图8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当图11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13是示出当图11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当图14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当图14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当图17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以及
图19是示出当图17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考附图给出示例性实施例细节的描述。为参考附图进行简要的描述,相同或等同的部件将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不再重复其描述。
后文中,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将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面的本公开中,与下文中描述的多个磁极表面142和152垂直的方向(图1中进入纸面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在下文中描述的虚拟平面上与磁极表面142和152平行的方向(图1中的水平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并且即垂直于宽度方向又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图1中的竖直方向)称为深度方向。
图1是示出继电器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当图5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图7是示出当图5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切换电路的开关单元S,和驱动开关单元S的驱动器D。
开关单元S可以包括第一静触头110、与第一静触头110分开的第二静触头120以及将第一静触头110电连接至第二静触头120(后文称为静触头)或将第一静触头110与第二静触头120分离的动触头130。而且,开关单元S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磁体140和第二磁体150(后文称为磁体),第一磁体140和第二磁体150分别包括彼此平行面对的相反的磁极表面142和152,第一接触部C1和第二接触部C2(后文称为接触部)位于磁极表面142和152之间。此处,动触头130可以相对于第一接触部C1接触第一静触头110或可以与第一静触头110分离,并且动触头130可以相对于第二接触部C2接触第二静触头120或可以与第二静触头120分离。而且,静触头110和120、动触头130以及接触部C1与C2可以设置于继电器的外置箱C内,而磁体140和150可以设置于外置箱C的外部。
第一接触部C1可以布置在到第二磁体150的距离比到第一磁体140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而且,第二接触部C2可以布置在到第一磁体140的距离比到第二磁体150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换句话说,磁体140和150的磁极表面142和152(彼此面对的第一磁体140的磁极表面142和第二磁体150的磁极表面152)可以布置为不平行于连接接触部C1和C2的虚拟轴线A。在本实施例中,磁体140和150可以布置成便于磁极表面142和152相对于虚拟轴线A倾斜。
此外,如下文描述的,为了当蓄电器充电时更有效地防止电弧聚集在一个位置,第一接触部C1可以在第一接触部C1不与第二磁体150接触的范围内靠近第二磁体150布置,并且第二接触部C2可以在第二接触部C2不与第一磁体140接触的范围内靠近第一磁体140布置。
为此,静触头110和120、动触头130以及磁体140和150可以被如下布置。
即,静触头110和120可以固定至外置箱C并且由该外置箱C支撑。静触头110和120可以在静触头110和120中每个的一侧处电连接至继电器的外部元件(例如,诸如车辆蓄电池的蓄电器或者类似车辆的驱动器的耗电和发电的装置(后文中称为耗电-发电装置)),并且静触头110和120可以在另一侧接触动触头130并且可以与动触头130分离。
更详细地,第一静触头110可以是近似圆柱形状,并且可以固定至外置箱C并且由该外置箱C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静触头110的轴向方向可以与磁极表面142和152平行布置,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可以布置在外置箱C内,并且另一个端部114可以突出至外置箱C外。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可以布置在与磁极表面142和152垂直地横切的虚拟平面上。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可以接触下文描述的动触头130的第一接触端部134,并且可以与第一接触端部134分离。第一静触头110的另一个端部114可以电连接至蓄电器。
第二静触头120可以是近似圆柱形状,并且可以固定至外置箱C并且由该外置箱C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静触头120的轴向方向可以与第一静触头110的轴向方向平行布置,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可以布置在外置箱C内,并且另一个端部124可以突出至外置箱C外。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可以布置在虚拟平面上。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可以接触下文所述的动触头130的第二接触端部136,并且可以与第二接触端部136分离。第二静触头120的另一个端部124可以电连接至耗电-发电装置。
此处,静触头110和120可以设置成便于使静触头110和120的一个端部112和122在宽度方向(图6中的竖直方向)和长度方向(图6中的水平方向)上彼此分开。换句话说,静触头110和120可以设置成使得静触头110和120的一个端部112和122彼此分开并且在虚拟平面上连接静触头110和120的一个端部112和122的虚拟轴线A相对于磁极表面142和152倾斜。为此,第一静触头110可以设置成便于使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在虚拟平面上布置在到第二磁体150的距离比到第一磁体140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而且,第二静触头120可以设置成使得在虚拟平面上,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与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在长度方向(图6中的水平方向)上分开,并且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在虚拟平面上布置在到第一磁体140的距离比到第二磁体150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如下文所描述的,为了当蓄电器充电时更有效地防止电弧聚集在一个位置,第一静触头110可以在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不接触第二磁体150的范围内靠近第二磁体150布置,并且第二静触头120可以在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不接触第一磁体140的范围内靠近第一磁体140布置。
动触头130可以包括:中央部132,其在一个方向上设置为长的;第一接触端部134,其从中央部132的一个端部垂直地弯曲,接触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并且与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分离;以及第二接触端部136,其沿着与第一接触端部134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从中央部132的另一个端部弯曲,接触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并且与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分离。此处,第一接触端部134和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可以构成第一接触部C1,并且第二接触端部136和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可以构成第二接触部C2。
此外,相对于动触头130接触静触头110和120的情况,在动触头130中,中央部132的宽度可以设置成对应静触头110和120在宽度方向(图6中的竖直方向)上的间距,第一接触端部134的长度可以设置成大于从中央部132到第一静触头110的一个端部112的长度,并且第二接触端部136的长度可以设置成大于从中央部132到第二静触头120的一个端部122的长度。
相对于动触头130接触静触头110和120的情况,具有上述结构的动触头130可以设置成使得在虚拟平面上,中央部1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磁极表面142和152,第一接触端部13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磁极表面142和152,并且第二接触端部13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磁极表面142和152。而且,如上所述,动触头130可以设置成使得动触头130在接触静触头110和120的状态下沿垂直于虚拟平面的方向(图5中的竖直方向)平行地移动并且与静触头110和120的一个端部112和122分离。即,在中央部132垂直于磁极表面142和152、接触端部134和136分别面对静触头110和120的一个端部112和122并且接触端部134和136平行于相应的磁极表面142和152的状态下,动触头130可以设置成使得动触头130沿着垂直于虚拟平面的方向移动,接触静触头110和120的一个端部112和122并且与静触头110和120的一个端部112和122分离。
第一磁体140可以设置成具有特定长度和深度的板形,用于将磁场施加至接触部C1和C2。
第一磁体140的长度可以设置得大于接触部C1和C2的长度方向的间距,以便于在其长度方向上容纳接触部C1和C2。如下所述,第一磁体140的长度可以长于接触部C1和C2的长度方向的间距,并且可以是使得第一磁体140的一个端部144和另一个端部146能够触及外置箱C的内壁的长度,以使得即使当沿着接触部C1和C2中每个接触部向外的方向被引导的电弧与接触部C1和C2脱离时,电弧能继续受电场影响。
第一磁体140的深度可以设置得大于动触头130和静触头110与120之间的间距,以便于沿着其深度方向容纳接触部C1和C2。此处,动触头130和静触头110与120之间的间距可以表示当动触头130与静触头110与120分离时,接触端部134与136和静触头110与120的一个端部112与122之间的间距。
第二磁体150可以与第一磁体140对称。
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磁体140可以设置成便于具有N极的磁极表面142面向接触部C1和C2,并且第二磁体150可以设置成便于具有S极的磁极表面152面向接触部C1和C2。此处,磁体140与150可以设置成便于磁极表面142平行于磁极表面152。而且,磁体140与150可以设置成便于磁极表面142与152相对于连接接触部C1与C2的虚拟轴线A倾斜。
磁体140与150可以与接触部C1与C2分开特定的距离,并且可以布置在外置箱C的外部,以使得因为磁体140与150被由电弧等产生的热量加热而防止磁力变弱。
驱动器D可以例如被构造有致动器,该致动器根据由螺线管等产生的电力而产生驱动力。驱动器D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因此,未提供其详细描述。
在后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效果。
当电力施加至驱动器D时,动触头130可以沿着接触静触头110与120的方向(图5中向上的方向)被驱动器D移动,并且可以接触静触头110与120。当动触头30接触静触头110与120时,电路可以电连接至动触头130。当电路连接至动触头130时,电流可以从第一静触头110通过动触头130向第二静触头120流动,或从第二静触头120通过动触头130向第一静触头110流动。即,当蓄电器放电时,从蓄电器向第一静触头110施加的电流可以通过动触头130和第二静触头120被供应至耗电-发电装置。另一方面,当蓄电器充电时,从耗电-发电装置向第二静触头120施加的电流可以通过动触头130和第一静触头110被供应至蓄电器。
当停止向驱动器D供应电力时,动触头130可以沿着与静触头110与120脱离的方向(图5中向下的方向)被驱动器D移动,并且可以与静触头110与120分离。当动触头130与静触头110和120分离时,电路可以被断开。
在该过程中,当动触头130接触静触头110与120并且与静触头110和120分离时,分别在接触部C1和C2处发生电弧。
如图6和7所示,在接触部C1和C2处发生的相应的电弧可以被磁体140与150熄灭。
首先,将详细描述当图6中示出的蓄电器放电时电弧被熄灭的效果。
即,接触部C1和C2可以设置在从第一磁体140向第二磁体150流动的电场(图中沿向下的方向流动的电场)的范围内。
第一接触部C1处的电流IC1可以从第一静触头110向动触头130流动(沿图中进入纸面的方向)。
此外,动触头130处的电流I130可以从第一接触部C1向第二接触部C2流动。为提供关于动触头130处的电流方向的更加详细的描述,第一接触端部134处的电流I1可以平行于磁极表面142与152从第一接触部C1向连接至中央部132的部分流动(沿着图中向右的方向)。中央部132处的电流I2可以垂直于磁极表面142和152从连接至第一接触端部134的部分向连接至第二接触端部136的部分流动(沿着图中向上的方向)。第二接触端部136处的电流I3可以平行于磁极表面142与152从连接至中央部132的部分向第二接触部C2流动(沿着图中向右的方向)。
第二接触部C2处的电流IC2可以从动触头130向第二静触头120(沿着图中穿出纸面的方向)流动。
归因于这种电场和电流,在第一接触部C1发生的电弧可以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受到一方向(图中向左的方向)的力F11的作用,并且在第二接触部C2发生的电弧可以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受到一方向(图中向右的方向)的力F21的作用。
在第一接触部C1发生的电弧可以受到在与其相邻的第二磁体150的方向上的力F12的作用,并且在第二接触部C2发生的电弧可以受到在与其相邻的第一磁体140的方向上(图中向上的方向)的力F22的作用。为提供关于这方面的更加详细的描述,磁体140与150的吸引力可以分别施加至电弧。然而,当接触部C1和C2如现有技术一样分别布置在磁体40与50的中央处时,第一磁体40的吸引力的大小与第二磁体50的吸引力的大小相同,并且第一磁体40的吸引力的方向与第二磁体50的吸引力的方向相反,由此磁体140与150的吸引力彼此抵消。在本实施例中,当一个接触部布置得离一个磁体比另一个磁体更近时,磁体的吸引力的合力可以施加至被靠近布置的磁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同第一磁体140相比,第一接触部C1布置得更靠近第二磁体150,所以磁体140和150吸引在第一接触部C1处发生的电弧的力的合力F12可以在第二磁体150的方向(图中向下的方向)上施加。而且,由于同第二磁体150相比,第二接触部C2布置得更靠近第一磁体140,所以磁体140和150吸引在第二接触部C2处发生的电弧的力的合力F22可以在第一磁体140的方向(图中向上的方向)上施加。
通过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的力F11和F21以及磁体140和150吸引电弧的力F12和F22的合力F1和F2,在第一接触部C1处产生的电弧可以沿着从第一接触部C1的向外的方向(图中向左的方向)向第二磁体150(图中向下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图中的左下方向)移动,并且例如,该电弧可以被诸如空气的灭弧材料冷却和熄灭。同样,在第二接触部C2处产生的电弧可以沿着从第二接触部C2的向外的方向(图中向右的方向)向第一磁体140(图中向上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图中的右上方向)移动,并且例如,该电弧可以被诸如空气的灭弧材料冷却和熄灭。
此处,当蓄电器放电时,分别在接触部C1和C2处发生的电弧可以移动至接触部C1和C2的外部(沿着图中的左下方向和右上方向),即,沿着彼此背离的方向移动,因此可以不聚集在一个位置。
在动触头130内流动的电流I130中,在中央部132内流动的电流I2可以沿垂直于磁极表面142和152的方向流动,并且因此,当蓄电器放电时动触头130与静触头110和120之间的接触力能防止减小。更加详细地,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的力可以通过在动触头130内流动的电流I130以及磁体140和150中每个磁体的磁场B而施加至动触头130,并且当蓄电器放电时,该力可以沿着动触头130与静触头110和120分离的方向(图6中进入纸面的方向)施加。因此,动触头130与静触头110和120之间的接触力被减小。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在动触头130内流动的电流I130中,在中央部132内流动的电流I2可以沿着垂直于磁极表面142和152的方向流动,并且因此电流I2可以平行于由磁体140和150中每个磁体产生的磁场B的方向。因此,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的力的大小由于在动触头130内流动的电流I130以及磁体140和150中每个磁体的磁场B而可以在中央部132处变为零。因此,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被施加至整个动触头130的力的合力的大小被减小。因此,当蓄电器放电时,动触头130与静触头110和120之间的接触力被防止减小。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当图7中所示的蓄电器充电时电弧被熄灭的效果。
即,接触部C1和C2可以设置在从第一磁体140向第二磁体150流动的电场(沿着图中向下的方向流动的电场)的范围内。
第二接触部C2处的电流IC2′可以从第二静触头120向动触头130(沿图中进入纸面的方向)流动。
此外,动触头130处的电流I130′可以从第二接触部C2向第一接触部C1流动。为提供关于动触头130处的电流的方向的更加详细的描述,第二接触端部136处的电流I3′可以平行于磁极表面142和152从第二接触部C2向连接至中央部132的部分(沿着图中向左的方向)流动。中央部132处的电流I2′可以垂直于磁极表面142和152从连接至第二接触端部136的部分向连接至第一接触端部134的部分(沿着图中向下的方向)流动。第一接触端部134处的电流I1′可以平行于磁极表面142和152从连接至中央部132的部分向第一接触部C1(沿着图中向左的方向)流动。
第一接触部C1处的电流IC1′可以从动触头130向第一静触头110(沿着图中穿出纸面的方向)流动。
由于这种电场和电流,在第一接触部C1处发生的电弧可以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受到一方向(图中向右的方向)的力F11′的作用,并且在第二接触部C2处发生的电弧可以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受到一方向(图中向左的方向)的力F21′的作用。
如上所述,在第一接触部C1处发生的电弧可以受到在与其相邻的第二磁体150的方向上的力F12的作用,并且在第二接触部C2处发生的电弧可以受到在与其相邻的第一磁体140的方向(图中向上的方向)上的力F22的作用。
通过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的力F11′和F21′以及磁体140和150吸引电弧的力F12和F22的合力F1′和F2′,在第一接触部C1处发生的电弧可以沿着从第一接触部C1的向内的方向(图中向右的方向)向第二磁体150(图中向下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图中的右下方向)移动,并且例如,电弧可以被诸如空气的灭弧材料冷却和熄灭。同样,在第二接触部C2处发生的电弧可以沿着从第二接触部C2的向内的方向(图中向左的方向)向第一磁体140(图中向上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图中的左上方向)移动,并且例如,电弧可以被诸如空气的灭弧材料冷却和熄灭。
此处,第一接触部C1可以靠近第二磁体150布置,并且第二接触部C2可以靠近第一磁体140布置。因此,分别在接触部C1和C2处发生的电弧由于磁体140和150分别吸引电弧的力F12和F22而会受到在彼此背离的方向上的力的作用。而且,当蓄电器充电时,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施加和作用在第一接触部C1处发生的电弧上的力F11′的作用轴线,可以与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施加和作用在第二接触部C2处发生的电弧上的力F21′的作用轴线平行地分开。因此,即使当蓄电器充电时,分别在接触部C1和C2处发生的电弧也被防止聚集在一个位置。
第一接触部C1可以在第一接触部C1不接触第二磁体150的范围内靠近第二磁体150布置,并且第二接触部C2可以在第二接触部C2不接触第一磁体140的范围内靠近第一磁体140布置。因此,磁体140和150分别吸引电弧的力F12和F22,即,使电弧彼此背离的力,更加增大。而且,在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分别作用在电弧上的力F11′与F12′之间的间距更加增大。因此,当蓄电器充电时,更加有效地防止电弧聚集在一个位置。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当图8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图10是示出当图8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基本构造和效果大致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在动触头230内,第一接触端部234和第二接触端部236(后文中称为接触端部)可以弯曲为相对于中央部232倾斜,中央部232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对于磁极表面142和152倾斜,并且接触端部234和236的延伸方向可以设置为平行于相应的磁极表面142和152。因此,在动触头230内流动的电流I230和I230′当中,中央部232内流动的电流I2和I2′可以沿相对于由磁体140和150中每个磁体产生的磁场B的方向倾斜的方向流动。因此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作用在中央部232上的力的大小相较于上述实施例增大,但相较于现有技术减小。因此,当图9中所示的蓄电器放电时,动触头230与静触头110和120之间的接触力被防止减小。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当图11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图13是示出当图11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基本构造和效果大致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在动触头330内,第一接触端部334和第二接触端部336(后文中称为接触端部)可以弯曲为相对于中央部332倾斜,中央部33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磁极表面142和152垂直地横切,并且接触端部334和336的延伸方向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相应的磁极表面142和152倾斜。因此,在动触头330内流动的电流I330和I330′当中,中央部332内流动的电流I2和I2′可以平行于由磁体140和150中每个磁体产生的磁场B的方向流动。因此,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作用在中央部332上的力的大小可以变为零。此外,在接触端部334和336内流动的电流I1、I1′、I2和I2′可以沿着相对于由磁体140和150中每个磁体产生的磁场B的方向倾斜的方向流动。因此,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作用在接触端部334和336上的力的大小相较于上述实施例而减小。因此,当图12中所示的蓄电器放电时,相比于上述实施例,更加有效地防止了动触头330与静触头110和120之间的接触力减小。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当图14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图16是示出当图14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基本构造和效果大致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动触头430可以沿着直线方向设置得长并且可以相对于磁极表面142和152倾斜。换句话说,在动触头430内,第一接触端部434和第二接触端部436可以不相对于中央部432弯曲,并且中央部432以及接触端部434和436的延伸方向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相应的磁极表面142和152倾斜。因此,在动触头430中流动的电流I430和I430′可以沿着相对于由磁体140和150中每个磁体产生的磁场B的方向倾斜的方向流动。因此,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作用在动触头430上的力的大小相较于现有技术而减小。因此,当图15中所示的蓄电器放电时,动触头430与静触头110和120之间的接触力被防止减小。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开关单元的立体图。图18是示出当图17的继电器放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图19是示出当图17的继电器充电时电弧的熄灭方向的平面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基本构造和效果大致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动触头530可以沿着直线方向设置得长并且可以垂直地与磁极表面142和152横切。换句话说,在动触头530中,第一接触端部534和第二接触端部536可以不相对于中央部532弯曲,并且中央部532以及接触端部534与536的延伸方向可以设置为垂直地与磁极表面142与152横切。因此,在动触头530内流动的电流I530和I530′可以平行于由磁体140和150中每个磁体产生的磁场B的方向流动。因此,基于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并且作用在动触头530上的力的大小可以变为零。因此,当图18中示出的蓄电器放电时,相较于上述实施例,更加有效地防止了动触头530与多个静触头510和520之间的接触力减小。
前面的实施例和优势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视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教导可以容易地应用于其它类型的装置。本描述旨在是示意性的,并且不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很多替代、修改和变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结构、方法和其它特性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以获得另外的和/或替代的示例性实施例。
由于当前的特征可以在不脱离其特性的情况下以多种形式实施,所以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并不受前面描述的任何细节限制,除非另作说明,而是应当在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宽泛地理解,并且因此落入权利要求的边界和范围内或这种边界和范围的等同布局内的所有改变和修改,因此旨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继电器,包括:
第一静触头;
第二静触头,其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开;
动触头,其构造成将所述第一静触头连接至所述第二静触头并且将所述第一静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分离;以及
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它们构造成分别包括彼此平行面对的相反的磁极表面,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位于磁极表面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一静触头和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且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静触头和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分离,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布置在到所述第二磁体的距离比到所述第一磁体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布置在到所述第一磁体的距离比到所述第二磁体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不接触所述第二磁体的范围内靠近所述第二磁体布置,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不接触所述第一磁体的范围内靠近所述第一磁体布置。
3.一种继电器,包括:
第一静触头;
第二静触头,其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开;
动触头,其构造成将所述第一静触头连接至所述第二静触头并且将所述第一静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分离;以及
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它们构造成分别包括彼此平行面对的相反的磁极表面,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位于磁极表面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一静触头和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且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静触头和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分离,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布置成不平行于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虚拟轴线。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布置在垂直地与磁极表面横切的虚拟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包括:
中央部,其在一个方向上设置得长;
第一接触端部,其从所述中央部的一个端部弯曲并且构造成可分离地接触所述第一静触头;以及
第二接触端部,其从所述中央部的另一个端部沿着与所述第一接触端部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并且构造成可分离地接触所述第二静触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端部和所述第二接触端部弯曲成垂直于所述中央部,并且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触头中,在所述中央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磁极表面、所述第一接触端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磁极表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触端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磁极表面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静触头在所述虚拟平面上接触所述第二静触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在一个方向上设置得长,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在所述动触头的一个端部处接触所述第一静触头并且与所述第一静触头分离,并且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在所述动触头的另一个端部处接触所述第二静触头并且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分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在直线方向上设置得长,并且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触头相对于所述磁极表面倾斜的状态下,所述动触头在所述虚拟平面上接触所述第一静触头和所述第二静触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在直线方向上设置得长,并且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触头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磁极表面的状态下,所述动触头在所述虚拟平面上接触所述第一静触头和所述第二静触头。
CN201510363833.9A 2014-07-11 2015-05-29 继电器 Active CN1053217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014-0005232 2014-07-11
KR2020140005232U KR200486815Y1 (ko) 2014-07-11 2014-07-11 릴레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1779A true CN105321779A (zh) 2016-02-10
CN105321779B CN105321779B (zh) 2018-06-01

Family

ID=53298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63833.9A Active CN105321779B (zh) 2014-07-11 2015-05-29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91577B2 (zh)
EP (1) EP2975625A1 (zh)
JP (1) JP6110436B2 (zh)
KR (1) KR200486815Y1 (zh)
CN (1) CN1053217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1234A (zh) * 2018-09-14 2020-03-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9363B (zh) * 2016-07-28 2017-10-03 孙健春 一种含有黑磷层的太阳能电池及黑磷层的制备方法
GB2575684A (en) 2018-07-20 2020-01-22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td Switching device and switching arrangement
EP3891773B1 (de) * 2019-04-09 2022-01-26 Schaltbau GmbH Bidirektional schaltendes schütz mit z-förmiger kontaktbrücke
KR20210025961A (ko) * 2019-08-28 2021-03-10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KR20210025964A (ko) * 2019-08-28 2021-03-10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JP7255440B2 (ja) * 2019-10-02 2023-04-1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7444041B2 (ja) * 2020-12-15 2024-03-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源コンセント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7470A (ja) * 2009-05-14 2010-11-25 Nippon Soken Inc 電磁継電器
EP2372735A1 (en) * 2010-03-30 2011-10-05 Anden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1204473A (ja) * 2010-03-25 2011-10-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JP2011204480A (ja) * 2010-03-25 2011-10-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CN102456510A (zh) * 2010-10-15 2012-05-16 Ls产电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车的继电器
CN202487498U (zh) * 2012-03-21 2012-10-10 温州市明达电器有限公司 双向磁场消弧装置
JP2012256482A (ja) * 2011-06-08 2012-12-27 Anden 継電器
CN103155083A (zh) * 2010-08-11 2013-06-12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和使用接触装置的电磁开关
CN103187210A (zh) * 2011-12-30 2013-07-03 Ls产电株式会社 直流功率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04366A (ja) 2010-11-10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JP5838920B2 (ja) 2011-07-18 2016-01-06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7470A (ja) * 2009-05-14 2010-11-25 Nippon Soken Inc 電磁継電器
JP2011204473A (ja) * 2010-03-25 2011-10-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JP2011204480A (ja) * 2010-03-25 2011-10-1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EP2372735A1 (en) * 2010-03-30 2011-10-05 Anden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3155083A (zh) * 2010-08-11 2013-06-12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和使用接触装置的电磁开关
CN102456510A (zh) * 2010-10-15 2012-05-16 Ls产电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车的继电器
JP2012256482A (ja) * 2011-06-08 2012-12-27 Anden 継電器
CN103187210A (zh) * 2011-12-30 2013-07-03 Ls产电株式会社 直流功率继电器
CN202487498U (zh) * 2012-03-21 2012-10-10 温州市明达电器有限公司 双向磁场消弧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1234A (zh) * 2018-09-14 2020-03-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0436B2 (ja) 2017-04-05
EP2975625A1 (en) 2016-01-20
CN105321779B (zh) 2018-06-01
KR20160000222U (ko) 2016-01-20
US20160012991A1 (en) 2016-01-14
JP2016021394A (ja) 2016-02-04
US9691577B2 (en) 2017-06-27
KR200486815Y1 (ko) 2018-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1779A (zh) 继电器
KR101696952B1 (ko) 직류 릴레이
CN104221115B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开关
JP5560058B2 (ja) 電磁継電器
US9613771B2 (en) Relay
CN103545153B (zh) 保护开关装置和磁轭
JP5303022B2 (ja) 自動車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直線状高電圧接触器用の2重双極性磁界
US1063660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2891040B (zh) 继电器
CN103907169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7248463B (zh) 一种双向直流开关
CN103403827A (zh) 具有灭弧室的开关
US20140151337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2442342B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ES2651479T3 (es) Interruptor de solenoide eléctrico biestable
CN106716579A (zh) 用于接触器组件的弧控制
JP2016072021A (ja) 接点装置
CN108140506A (zh) 用于电开关的接触装置以及电开关
KR20140094251A (ko) 접촉 스프링 및 이를 구비한 커넥터
CN108475604B (zh) 继电器设备
JP6293075B2 (ja) 遮断器
US10177538B2 (en) Ignition unit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810437B (zh) 用于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JP5566251B2 (ja) 継電器
KR102078921B1 (ko) 고압 및 대전류에 견딜 수 있는 릴레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