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8607A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8607A
CN105318607A CN201510133184.3A CN201510133184A CN105318607A CN 105318607 A CN105318607 A CN 105318607A CN 201510133184 A CN201510133184 A CN 201510133184A CN 105318607 A CN105318607 A CN 105318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arrangement
distributor
refrigerant
inlet pipe
out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331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子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18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86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branch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抑制制冷剂入口配管中的压力损失、制冷剂的分流也良好、此外还能实现热交换面积的扩大的微型管式的热交换器。蒸发器(4)(热交换器)利用一对分配器(11、12)将多根微型管(13)的两端相互连通,并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该蒸发器(4)包括与分配器(11)连接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7),利用多个通路(21A)使分配器(11)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连通。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多根微型管构成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构成热泵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这种热交换器,使用了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微型管式的热交换器等多种式样的热交换器。前者的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是通过在由铜等构成的配管上压接或钎焊由铝等构成的翅片而构成的。
另一方面,后者的微型管式的热交换器是将包括多个微小通路的铝制的扁平管(微型管)沿水平方向配置多根、并在各微型管之间钎焊铝制的翅片而成的层流型热交换器。近年来,为了对应地球环境问题,提出也在这种热泵装置中使用二氧化碳(CO2)作为制冷剂的方案,但在该情况下,制冷剂回路的高压侧在超临界下被使用等而导致热泵装置的效率降低,因此,从实现热交换器的高性能化的目的出发,使用该微型管式的热交换器以作为蒸发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3示出了现有的上述微型管式的热交换器100。该热交换器100由一对分配器101、102、微型管103及热交换用的翅片104构成,其中,上述一对分配器101、102上下相对且平行配置,上述微型管103被配置成在纵向上横跨两分配器101、102间,并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根,上述热交换用的翅片104安装于各微型管103间。
两分配器101、102与各微型管103的上下端连接,藉此,各微型管103内的微小径的制冷剂流路在上下端处相互连通。另外,上侧的分配器101内被分隔构件101A分隔开,该分隔构件101A安装于与从左侧起第规定根微型管103和该第规定根微型管103的右侧的微型管103之间相对应的位置,此外,也利用分隔构件101B将分配器101内分隔开,该分隔构件101B安装于与从右侧起第规定根微型管103和该第规定根微型管103的左侧的微型管103之间相对应的位置。另外,下侧的分配器102内也被分隔构件102A分隔开,该分隔构件102A安装于与左右方向中央的两根微型管103之间的相对应的位置(在图13中透视表示各分隔构件101A、101B、102A)。
此外,制冷剂入口配管107与分配器101的和分隔构件101A的左侧相对应的位置的上表面连接,该制冷剂入口配管107与未图示的膨胀阀(节流元件)连接。此外,制冷剂出口配管108与分配器101的和分隔构件101B的右侧相对应的位置的上表面连接,该制冷剂出口配管108与未图示的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
藉此,从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07流入分配器101内的制冷剂,分流地进入比分隔构件101A靠左侧的各微型管103内,并流过上述微型管103内的制冷剂流路而流入分配器102内。该流入分配器102内的制冷剂分流地进入比上述微型管103更靠右侧且比分隔构件102A更靠左侧的微型管103内,并流过这些微型管103内的制冷剂流路而流入比分隔构件101A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01内。
流入分配器101内的制冷剂分流地进入比分隔构件101B更靠左侧的微型管103内,并流过这些微型管103内的制冷剂流路而流入比分隔构件102A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02内。该流入分配器102内的制冷剂分流地进入进一步靠右侧的微型管103内,并流过这些微型管103内的制冷剂流路而流入比分隔构件10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01内。一边在这样的路径中流动一边蒸发并流入分配器101内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出口配管108中合流而从热交换器100流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292022号公报
这样,在现有的微型管式的热交换器100中,制冷剂入口配管10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08安装于分配器101的上表面。另一方面,作为分配器101、102,从耐压的关系出发使用小径且壁厚的管子,因此,也难以增大与其连接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07、制冷剂出口配管108的内径(流路截面积)。其结果是,制冷剂入口配管107、制冷剂出口配管108中的压力损失变大,尤其是制冷剂入口配管中的压力损失变大,存在性能变差的问题。
另外,各微型管103的上端从分配器101的下表面***至该分配器101内而连接。此外,制冷剂入口配管10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08也被***至分配器101内而连接,因此,若不从分配器101的上表面连接,则会与微型管103发生干涉。
然而,当将制冷剂入口配管107、制冷剂出口配管108安装于分配器101的上表面时,热交换器100的上下尺寸增大相当于制冷剂入口配管107、制冷剂出口配管108的尺寸的大小。因此,必须相应地减小实际进行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的微型管103的上下尺寸,存在热交换面积缩小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使用热交换器100以作为热泵装置的室外机的情况下,会导致大型化,因此,在现有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0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08中,存在制冷剂在分配器101中的分流和合流、尤其是分流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制冷剂入口配管中的压力损失、制冷剂的分流也良好、此外还能实现热交换面积的扩大的微型管式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的热交换器利用一对分配器将多根微型管的两端相互连通,并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其特征是,包括与分配器连接的制冷剂入口配管,利用多个通路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入口配管连通。
本发明技术方案二的热交换器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热交换器包括与分配器连接的制冷剂出口配管,利用多个通路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出口配管连通。
本发明技术方案三的热交换器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入口配管连通的各通路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入口配管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出口配管连通的各通路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出口配管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四的热交换器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二或技术方案三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由外径比分配器小的管子构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五的热交换器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二至技术方案四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各通路被配置成与相邻的微型管间相对应。
本发明技术方案六的热交换器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二至技术方案五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分配器和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上分别贯穿设置有多个孔,利用多个配管分别使各孔连通,以在各配管内构成通路。
本发明技术方案七的热交换器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二至技术方案五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分配器和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上分别贯穿设置有多个孔,将连接构件夹设于分配器与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之间,该连接构件形成有将各孔连通的多个通路。
本发明技术方案八的热交换器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二至技术方案七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分配器的、与和微型管连接的面正交的面的一侧配置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利用多个通路使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与分配器连通。
本发明技术方案九的热交换器是在上述各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以横跨各微型管的方式安装有热交换用的翅片。
根据技术方案一的发明,利用一对分配器将多根微型管的两端相互连通,并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该热交换器包括与分配器连接的制冷剂入口配管,利用多个通路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入口配管连通,因此,当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配管流入分配器时,利用多个通路对制冷剂进行分流。
藉此,能抑制制冷剂入口配管中的压力损失,并也能顺利且良好地进行制冷剂在分配器中朝微型管的分流,从而能显著地改善热交换器的性能。
根据技术方案二的发明,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热交换器包括与分配器连接的制冷剂出口配管,利用多个通路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出口配管连通,因此,当制冷剂从分配器流入制冷剂出口配管时,制冷剂也可经由多个通路流入制冷剂出口配管内并合流。
藉此,也可顺利且良好地进行制冷剂从分配器在制冷剂出口配管中的合流,并抑制制冷剂出口配管中的压力损失,从而能进一步改善热交换器的性能。
在该情况下,通过如技术方案三的发明那样进行以下设定: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入口配管连通的各通路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入口配管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出口配管连通的各通路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出口配管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从而例如如技术方案四那样使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由外径比分配器小的管子构成,即便在该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抑制制冷剂入口配管和制冷剂出口配管中的压力损失,并也能进一步使制冷剂的分流顺利化。
此外,通过如技术方案五的发明那样将各通路配置成与相邻的微型管间相对应,从而例如技术方案六的发明那样在分配器和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上分别贯穿设置多个孔,利用多个配管分别使各孔连通,以在各配管内构成通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构成通路的配管与微型管也不会发生干涉。
藉此,制冷剂入口配管和制冷剂出口配管相对于分配器的位置的设定自由度增加,例如技术方案八的发明那样,在分配器的与和微型管连接的面正交的面的一侧配置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利用多个通路使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与分配器连通,因此,制冷剂入口配管和制冷剂出口配管并不位于微型管的长边方向上,相应地使微型管的长度尺寸增大,并如技术方案九那样能扩大与安装有翅片的微型管相对应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面积。藉此,能实现热交换器的进一步性能改善。
另外,若如技术方案七的发明那样在分配器和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上分别贯穿设置多个孔,将连接构件夹设于分配器与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之间,该连接构件形成有将各孔连通的多个通路,则与技术方案四那样利用多个配管使分配器与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的孔连通的情况相比,能提高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一实施例的热泵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一实施例的图1的蒸发器的主视图(实施例一)。
图3是图2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4是图2的蒸发器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图1的蒸发器的主视图(实施例二)。
图6是图5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7是图5的蒸发器的俯视图。
图8是图5的蒸发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1的蒸发器的主视图(实施例三)。
图10是图9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的蒸发器的俯视图。
图12是图9的蒸发器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剖视图。
图13是现有的微型管式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附图说明
1压缩机
2气体冷却器
3膨胀阀
4蒸发器(热交换器)
7制冷剂回路
11、12分配器
11A、11B、12A分隔构件
11C、11D、17A、18A孔
13微型管
14翅片
17制冷剂入口配管
18制冷剂出口配管
21、22配管
21A、22A、23A通路
23连接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例示出的热泵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中,符号1是压缩机,气体冷却器2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3(也可以是毛细管)与气体冷却器2的出口侧连接,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即蒸发器4与该膨胀阀3的出口侧连接。在后面详细说明该蒸发器4的结构,但蒸发器4由铝构成,并设置于未图示的室外机。此外,蒸发器4的出口侧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而构成热泵装置的制冷剂回路7。
此外,在制冷剂回路7内封入有规定量的二氧化碳(CO2)以作为制冷剂。当压缩机2运转时,制冷剂(二氧化碳)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并从排出侧排出而流入气体冷却器2。在气体冷却器2以热交换关系的方式设有未图示的温水生成用的水、盐水的循环回路,流入气体冷却器2的气体制冷剂与循环回路内的水、盐水进行热交换而散热,通过对它们进行加热以供生成温水等。
制冷剂以不在该气体冷却器2中冷凝的方式使温度在超临界状态的状态下降低,并从气体冷却器2流出而流入膨胀阀3。制冷剂通过在该膨胀阀3中减压而转移至液相,并流入蒸发器4内而蒸发。外部气体因送风机8而朝该蒸发器4通风,制冷剂蒸发并从外部气体中汲取热量(热泵)。此外,反复进行在蒸发器4中蒸发后的气体制冷剂被再次吸入至压缩机1的循环。
接着,参照图2至图4,对该实施例(实施例一)的热交换器即蒸发器4的结构进行说明。该蒸发器(热交换器)4由一对分配器(distributor)11、12、微型管(microtube)13及热交换用的翅片14构成,其中,上述一对分配器11、12由上下相对并平行配置且具有规定的内部空间容积的管子构成,上述微型管13被配置成在纵向上横跨两分配器11、12间,并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有多根,上述翅片14安装于各微型管13间。
各微型管13被配置成相互隔着规定的间隔,各微型管13的上端进入分配器11内而与分配器11连接,并利用该分配器11内的空间而相互连通。另外,各微型管13的下端进入分配器12内而与分配器12连接,并利用该分配器12内的空间而相互连通。
作为上述分配器11、12,由耐压的关系出发使用小径且厚壁的管子。此外,两分配器11、12与各微型管13的上下端连接,藉此,各微型管13内的微小径的制冷剂流路在上下端处相互连通。
另外,上侧的分配器11内被分隔构件11A分隔开,该分隔构件11A安装于与从左侧(一侧)起第规定根微型管13和该第规定根微型管13的右侧(另一侧)的微型管13之间的上方相对应的位置,此外,也利用分隔构件11B将分配器11内分隔开,该分隔构件11B安装于与从右侧起第规定根微型管13和该第规定根微型管13的左侧的微型管13之间的上方相对应的位置。另外,下侧的分配器12内也被分隔构件12A分隔开,该分隔构件12A安装于与左右方向中央的两根微型管13之间的下方相对应的位置(在图2中透视表示各分隔构件11A、11B、12A)。
此外,在与分配器11的分隔构件11A的左侧(一侧)相对应的位置的上表面以连通的方式连接有制冷剂入口配管17。该制冷剂入口配管17由外径及内径比分配器11小的管子构成,该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右端(另一端)被堵塞,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左端开口,该左端开口(一端开口)与图1的膨胀阀3连接。另外,在与分配器11的分隔构件11B的右侧(另一侧)相对应的位置的上表面以连通的方式连接有制冷剂出口配管18。该制冷剂出口配管18也由外径及内径比分配器11小的管子构成,该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左端(一端)被堵塞,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右端开口,该右端开口(另一端开口)与图1的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分配器11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以及分配器11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利用多根较细的配管21及22分别连通并连接。
在该情况下,如图4中放大表示,在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下表面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实施例中为八个)小径的孔17A,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上表面也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同样为八个)小径的孔11C。此时,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上表面以横跨其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的方式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各孔11C。
另外,与图4所示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情况相同,在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下表面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实施例中为八个)小径的孔18A,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上表面也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同样为八个)小径的孔11D。此时,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上表面以横跨其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的方式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各孔11D。
此外,配管21的两端(上下端)分别进入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各孔17A和分配器11的各孔11C内而连接(钎焊),各配管21被安装成横跨制冷剂入口配管17与分配器11间。在上述多个配管21内分别构成通路21A,利用这多个通路21A使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连通。另外,配管22的两端(上下端)分别进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各孔18A和分配器11的各孔11D内而连接(钎焊),各配管22被安装成横跨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与分配器11间。在上述多个配管22内分别构成通路22A,利用这多个通路22A使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内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连通。
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与分配器11连通的各配管21分别对应于其下方的微型管13与和该微型管13相邻的微型管13之间的上方。另外,将制冷剂出口配管18和分配器11连通的各配管22也对应于其下方的微型管13与和该微型管13相邻的微型管13之间的上方。
另外,设定各配管21、22的尺寸,以使各配管21内的通路21A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八根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并使各配管22内的通路22A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八根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
接着,利用以上结构对蒸发器4内的制冷剂流动进行说明。流过膨胀阀3的制冷剂从左端流入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该流入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的制冷剂分流地进入多个配管21内,并流过各配管21内的通路21A,从上侧流入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此时,各配管21被设成横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因此,制冷剂大致均等地在长边方向的全部区域中流入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
这样流入比分割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隔构件11内的制冷剂在与该分隔构件11A的左侧连接的各微型管13内分流,并在这些微型管13内的制冷剂流路中流下而流入分配器12内。该流入分配器12内的制冷剂分流地流入比上述微型管13(制冷剂流下的微型管13)更靠右侧且比分隔构件12A更靠左侧的微型管13内,并在这些微型管13内的制冷剂流路中上升而流入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内。
该流入分配器11内的制冷剂分流地流入比上述微型管13(制冷剂上升的微型管13)更靠右侧且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左侧的微型管13内,并在这些微型管13内的制冷剂流路中流下而流入比分隔构件12A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2内。该流入分配器12内的制冷剂分流地进入比上述微型管(制冷剂流下的微型管13)进一步更靠右侧的微型管13内,并在这些微型管13内的制冷剂流路中上升而流入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内。
这样制冷剂在上下方向上一边蜿蜒一边流动从而蒸发。利用送风机8使外部气体从与微型管13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实施例中为前方。图2的纸面外侧)朝蒸发器4通风,制冷剂蒸发并从外部气体吸热(热泵)。此外,流入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内的制冷剂流过各配管22内的通路22A,并从下侧流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此时,各配管22被设成横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因此,制冷剂大致均等地分流进入各配管22内的通路22A,并进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而合流。在该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中合流的制冷剂从其右端流出并被吸入至压缩机1。
如上所述,根据由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热交换器构成的蒸发器4,利用一对分配器11、12使多根微型管13的上下端相互连通,在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包括与分配器11连接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7,利用多个通路21A使分配器11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连通,因此,当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配管17流入分配器11时,利用多个通路21A使制冷剂分流。
藉此,能抑制制冷剂入口配管17中的压力损失,并能顺利且良好地进行制冷剂在分配器11中朝微型管13的分流,从而能显著地改善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性能。
另外,在实施例中,包括与分配器11连接的制冷剂出口配管18,也利用多个通路22A使分配器11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连通,因此,即便在制冷剂从分配器11流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时,制冷剂也可经由多个通路22A流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并合流。
藉此,也可顺利且良好地进行制冷剂从分配器11在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中的合流,并抑制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中的压力损失,从而能进一步改善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性能。
在该情况下,使分配器11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连通的各通路21A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被设为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使分配器11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连通的各通路22A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被设为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因此,即便如实施例那样在由外径及内径比分配器11小的管子构成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抑制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中的压力损失,并也能进一步使制冷剂的分流和合流顺利化。
此外,各通路21A、22A被配置成与相邻的微型管13间相对应,因此,即便如该实施例那样在分配器11贯穿设置多个孔11C、11D、在制冷剂入口配管17贯穿设置多个孔17A、在制冷剂出口配管18贯穿设置多个孔18A、利用多个配管21分别使各孔11C和17A连通、利用多个配管22分别使各孔11D和18A连通、并在各配管21、22内构成通路21A、22A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构成通路21A、22A的配管21、22与微型管13的干涉。藉此,也可增加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相对于分配器11的位置的设定自由度。
实施例二
接着,根据图5至图8对本发明热交换器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由与图1至图4相同的符号表示的构件起到了相同或同样的功能。另外,该实施例的热交换器也在图1中被用作蒸发器4。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剂入口配管17以连通的方式与和分配器11的分隔构件11A的左侧(一侧)相对应的位置的前表面(利用送风机8流入的空气的流入侧的一个面)连接。该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右端(另一端)也被堵塞,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左端开口,该左端开口(一端开口)与图1的膨胀阀3连接。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在与分配器11的分隔构件11B的右侧(另一侧)相对应的位置的前表面以连通的方式连接有制冷剂出口配管18。该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左端(一端)也被堵塞,右端开口,该右端开口(另一端开口)与图1的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分配器11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以及分配器11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也利用多根较细的配管21及22分别连通并连接。
在该情况下,如图8中放大表示,在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后表面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实施例中为八个)小径的孔17A,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前表面也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同样为八个)小径的孔11C。此时,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前表面以横跨其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的方式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各孔11C。
另外,与图8所示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情况相同,也在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后表面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实施例中为八个)小径的孔18A,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前表面也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同样为八个)小径的孔11D。此时,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前表面以横跨其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的方式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各孔11D。
此外,配管21的两端(前后端)分别进入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各孔17A和分配器11的各孔11C内而连接(钎焊),各配管21被安装成横跨制冷剂入口配管17与分配器11间。在上述多个配管21内分别构成通路21A,利用这多个通路21A使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连通。另外,配管22的两端(前后端)分别进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各孔18A和分配器11的各孔11D内而连接(钎焊),各配管22被安装成横跨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与分配器11间。在上述多个配管22内分别构成通路22A,利用这多个通路22A使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内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连通。其它结构与图2~图4相同。
这样,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与分配器11连接,因此,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配置于与分配器11的和微型管13连接的面(下表面)正交的面(分配器11的前表面)的一侧(参照图5~图7)。藉此,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与分配器11在由上述送风机8送入的外部气体的通风方向(上述前方至后方)上如图6所示在上游和下游排列。特别地,如上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外径比分配器11小,因此,如图5所示,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收纳(隐藏)于分配器11在由送风机8送入的外部气体的通风方向(前方至后方)上的投影面积内。
另外,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与分配器11连通的各配管21也分别对应于位于其后侧的下方的微型管13与和该微型管13相邻的微型管13之间的前方。另外,将制冷剂出口配管18和分配器11连通的各配管22也对应于位于其后侧的下方的微型管13与和该微型管13相邻的微型管13之间的前方。
另外,在该情况下,也设定各配管21、22的尺寸,以使各配管21内的通路21A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八根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并使各配管22内的通路22A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八根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
利用以上结构对该实施例的蒸发器4内的制冷剂流动进行说明。流过膨胀阀3的制冷剂从左端流入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该流入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的制冷剂分流地进入多个配管21内,并流过各配管21内的通路21A,从前侧流入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此时,各配管21被设成横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因此,制冷剂大致均等地在长边方向的全部区域中流入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
以后与上述相同,制冷剂在上下方向上一边蜿蜒一边流动从而蒸发。此外,流入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内的制冷剂流过各配管22内的通路22A,并从后侧流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此时,各配管22被设成横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因此,制冷剂大致均等地分流进入各配管22内的通路22A,并进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而合流。在该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中合流的制冷剂从其右端流出并被吸入至压缩机1。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在分配器11的、与和微型管13连接的面(下表面)正交的面(前表面)的一侧配置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利用多个通路21A、22A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与分配器11连通,因此,并未如上述实施例一、现有例那样,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位于微型管13的长边方向上。
藉此,在图2中,能使微型管13的长边尺寸增大相当于制冷剂入口配管17、制冷剂出口配管18及配管21、22存在的范围的尺寸的长度,因此,能使与安装有翅片14的微型管13相对应的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面积扩大相当于该尺寸的大小,从而能实现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进一步性能改善。
另外,在如该实施例那样将配管21、22与分配器11的前表面连接的情况下,配管21、22靠近与下表面连接的微型管13,因此,它们相互干涉的危险性进一步变大,但在该实施例中,构成通路21A、22A的配管21、22配置于微型管13与和该微型管13相邻的微型管13间,因此,不会发生上述问题(即,增大了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相对于分配器11的位置的设定自由度)。
实施例三
接着,根据图9至图12对本发明热交换器的又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由与图1、图5至图8相同的符号表示的构件起到了相同或同样的功能。另外,该实施例的热交换器也在图1中被用作蒸发器4。
在该实施例中,也与上述实施例二相同,制冷剂入口配管17以连通的方式与和分配器11的分隔构件11A的左侧(一侧)相对应的位置的前表面(利用送风机8流入的空气的流入侧的一个面)连接。该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右端(另一端)也被堵塞,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左端开口,该左端开口(一端开口)与图1的膨胀阀3连接。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在与分配器11的分隔构件11B的右侧(另一侧)相对应的位置的前表面以连通的方式连接有制冷剂出口配管18。该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左端(一端)也被堵塞,右端开口,该右端开口(另一端开口)与图1的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
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分配器11和制冷剂入口配管17以及分配器11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经由短条板状(宽度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外径大致相同)的连接构件23分别连通并连接。在该连接构件23上沿着其长边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贯穿形成有多个(实施例中为八个部位)通路23A,在各通路23A的前后的开口缘部(连接构件23的前后表面)周围突出形成有法兰状的凸缘(图23中以符号23B、23C表示)。
在该情况下,如图12中放大表示,也在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后表面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实施例中为八个)小径的孔17A,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前表面也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同样为八个)小径的孔11C。此时,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前表面以横跨其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的方式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各孔11C。
另外,与图12所示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情况相同,也在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后表面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实施例中为八个)小径的孔18A,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前表面也以在其长边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的方式贯穿设置有多个(同样为八个)小径的孔11D。此时,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前表面以横跨其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的方式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各孔11D。
此外,在分配器11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之间以夹着的方式配置连接构件23,在使连接构件23的各通路23A的前表面侧的凸缘23B分别进入制冷剂入口配管17的各孔17A内,并使连接构件23的各通路23A的后表面侧的凸缘23C分别进入分配器11的各孔11C内的状态下,将分配器11、连接构件23及制冷剂入口配管17这三个构件连接(钎焊)为一体。利用该连接构件23的多个通路23A使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连通。
此外,也在分配器11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之间以夹着的方式配置连接构件23,在使连接构件23的各通路23A的前表面侧的凸缘23B分别进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各孔18A内,并使连接构件23的各通路23A的后表面侧的凸缘23C分别进入分配器11的各孔11D内的状态下,将分配器11、连接构件23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这三个构件连接(钎焊)为一体。利用该连接构件23的多个通路23A使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内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连通。其它结构与图2~图8相同。
这样,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与分配器11连接,因此,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配置于与分配器11的和微型管13连接的面(下表面)正交的面(分配器11的前表面)的一侧(参照图9、图10)。藉此,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与分配器11在由上述送风机8送入的外部气体的通风方向(上述前方至后方)上如图10所示在上游和下游排列。
特别地,如上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外径比分配器11小。另外,在实施例中,连接构件23的宽度也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外径大致相同,因此,如图9所示,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以及各连接构件23收纳(隐藏)于分配器11在由送风机8送入的外部气体的通风方向(前方至后方)上的投影面积内。
另外,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与分配器11连通的各配管23A及凸缘23C也分别对应于位于其后侧的下方的微型管13与和该微型管13相邻的微型管13之间的前方。另外,将制冷剂出口配管18和分配器11连通的各配管23A及凸缘23C也对应于位于其后侧的下方的微型管13与和该微型管13相邻的微型管13之间的前方。
另外,在该情况下,各同路23A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八个部位的合计值)为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并且以即便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的流路截面积相比较也为该流路截面积以上的方式设定各通路23A的尺寸。
利用以上结构对该实施例的蒸发器4内的制冷剂流动进行说明。流过膨胀阀3的制冷剂从左端流入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该流入制冷剂入口配管17内的制冷剂分流地进入左侧的连接构件23的各通路23A内,并流过各通路23A,从前侧流入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此时,各通路23A被设成横跨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的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因此,制冷剂大致均等地在长边方向的全部区域中流入比分隔构件11A更靠左侧的分配器11内。
以后与上述相同,制冷剂在上下方向上一边蜿蜒一边流动从而蒸发。此外,流入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内的制冷剂流过右侧的连接构件23的各通路23A内,并从后侧流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此时,各通路23A被设成横跨比分隔构件11B更靠右侧的分配器11的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因此,制冷剂大致均等地分流进入各通路23A,并进入制冷剂出口配管18内而合流。在该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中合流的制冷剂从其右端流出并被吸入至压缩机1。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分配器11的、与和微型管13连接的面(下表面)正交的面(前表面)的一侧配置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利用连接构件23的多个通路23A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与分配器11连通,因此,并未如上述实施例一、现有例那样,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位于微型管13的长边方向上。
藉此,能与上述实施例二相同地增大微型管13的长度尺寸,因此,能扩大与安装有翅片14的微型管13相对应的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面积,从而能实现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进一步性能改善。
另外,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将连接构件23的各通路23A的凸缘23C与分配器11的前表面连接的情况下,各凸缘23C也靠近与下表面连接的微型管13,因此,它们相互干涉的危险性变大,但在该实施例中,通路23A配置于微型管13与和该微型管13相邻的微型管13间,因此,不会发生上述问题(即,增大了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相对于分配器11的位置的设定自由度)。
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在分配器11和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分别贯穿设置多个孔11C、11D、17A、18A,将形成有与各孔连通的多个通路23A的连接构件23分别夹设于分配器11与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之间,因此,与如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那样利用多个配管21、22使分配器11和制冷剂入口配管17及制冷剂出口配管18的孔连通的情况相比,能显著地提高组装性。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将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安装于分配器11而左右使用两个连接构件23,但也可将一系列的连接构件夹设于制冷剂入口配管17与制冷剂出口配管18间并与分配器11连接。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利用多个通路21A、22A、23A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和制冷剂出口配管18分别与分配器11连通,但技术方案一的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便利用多个通路21A、23A仅使制冷剂入口配管17与分配器11连通,也是有效的。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将分配器11、12配置于蒸发器4(热交换器)的上下,使微型管1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左右设置多个,但并不限于此,即便对于分配器11、12位于左右且微型管1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热交换器,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除此之外,在各实施例中,使用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以作为制冷剂回路的蒸发器,但也可以用于气体冷却器,无论怎样,本发明对于使用二氧化碳以作为制冷剂的热泵装置等都是特别有效的。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器,利用一对分配器将多根微型管的两端相互连通,并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包括与所述分配器连接的制冷剂入口配管,
利用多个通路使所述分配器与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与所述分配器连接的制冷剂出口配管,
利用多个通路使所述分配器与所述制冷剂出口配管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分配器与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连通的各所述通路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为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
使所述分配器与所述制冷剂出口配管连通的各所述通路的制冷剂流路截面积的合计值为所述制冷剂出口配管内的流路截面积以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及制冷剂出口配管由外径比所述分配器小的管子构成。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通路被配置成与相邻的所述微型管间相对应。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配器和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及所述制冷剂出口配管上分别贯穿设置有多个孔,利用多个配管分别使各孔连通,以在各配管内构成所述通路。
7.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配器和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及所述制冷剂出口配管上分别贯穿设置有多个孔,将连接构件夹设于所述分配器与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及所述制冷剂出口配管之间,该连接构件形成有将各孔连通的多个所述通路。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配器的、与连接所述微型管的面正交的面的一侧配置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及所述制冷剂出口配管,利用多个所述通路使所述制冷剂入口配管及所述制冷剂出口配管与所述分配器连通。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以横跨各所述微型管的方式安装有热交换用的翅片。
CN201510133184.3A 2014-08-05 2015-03-25 热交换器 Pending CN1053186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9579A JP2016038115A (ja) 2014-08-05 2014-08-05 熱交換器
JP2014-159579 2014-08-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8607A true CN105318607A (zh) 2016-02-10

Family

ID=52875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33184.3A Pending CN105318607A (zh) 2014-08-05 2015-03-25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982924A1 (zh)
JP (1) JP2016038115A (zh)
CN (1) CN10531860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1243A (zh) * 2017-05-31 2018-12-11 董广计 应用多通路微细管平行分流热交换器的空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08558A1 (ja) * 2016-06-02 2017-12-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交換器
CN205919730U (zh) * 2016-08-25 2017-02-01 特灵空调***(中国)有限公司 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进气/液分配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EP3757498A1 (en) * 2019-06-26 2020-12-30 Valeo Autosystemy SP. Z.O.O. Heat exchanger
JP2021025746A (ja) * 2019-08-08 2021-02-22 株式会社Uacj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450A (zh) * 2002-07-09 2004-01-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749679A (zh) * 2004-09-15 2006-03-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微通道管的蒸发器
CN1749680A (zh) * 2004-09-15 2006-03-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微通道管的蒸发器
US20080190134A1 (en) * 2006-11-29 2008-08-14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flow distributor
CN201844618U (zh) * 2010-07-30 2011-05-25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蒸发器
CN202361699U (zh) * 2011-08-12 2012-08-01 力博特公司 带有加大的长形内容积的微通道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068A (ja) * 1983-07-05 1985-01-24 種市 信子 エバポレ−タ−
DE19515527A1 (de) * 1995-04-27 1996-10-31 Thermal Werke Beteiligungen Gm Verdampfer in Flachrohr- oder Plattenbauweise für den Kältemittelkreislauf einer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JP3958400B2 (ja) * 1997-03-25 2007-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配ヘッダー
JP2001343174A (ja) * 2000-06-01 2001-12-14 Showa Denko Kk 分配流入器付き蒸発器
JP2006010213A (ja) * 2004-06-25 2006-01-12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WO2006083484A1 (en) * 2005-02-02 2006-08-10 Carrier Corporatio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pump applications
JP2008292022A (ja) * 2007-05-22 2008-12-04 Denso Corp 冷媒蒸発器
JP4945397B2 (ja) * 2007-10-12 2012-06-0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26687B1 (ko) * 2010-08-16 2013-01-25 이일재 접합분기탱크가 구비된 열교환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450A (zh) * 2002-07-09 2004-01-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749679A (zh) * 2004-09-15 2006-03-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微通道管的蒸发器
CN1749680A (zh) * 2004-09-15 2006-03-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微通道管的蒸发器
US20080190134A1 (en) * 2006-11-29 2008-08-14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flow distributor
CN201844618U (zh) * 2010-07-30 2011-05-25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蒸发器
CN202361699U (zh) * 2011-08-12 2012-08-01 力博特公司 带有加大的长形内容积的微通道热交换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1243A (zh) * 2017-05-31 2018-12-11 董广计 应用多通路微细管平行分流热交换器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38115A (ja) 2016-03-22
EP2982924A1 (en)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2040B (zh) 制冷剂分配器、具备此制冷剂分配器的热交换器、冷冻循环装置和空调机
CN105318607A (zh) 热交换器
US9651317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3256757B (zh) 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2959353B (zh) 带有可变形隔壁的多通道管
US8333088B2 (en) Heat exchanger design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manufacturability
US10753656B2 (en)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US20150021003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3299140B (zh) 热交换器
EP2869000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of refrigerator
US10041710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2865983B1 (en) Heat-exchanger header and heat exchanger provided therewith
CN104019585B (zh) 满液式蒸发器及满液式空调机组
WO2018173356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2010078268A (ja) エバポレータ
EP2927631A1 (en) Heat exchanger, especially a condenser
US20210341227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residential hvac applications
EP3473963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20130092355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Subcooling Circuit
US20170176065A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03542619A (zh) 热交换器结构
JPWO2020089966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5017738A (ja) 熱交換器
CN105737453B (zh) 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JP2005037054A (ja)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用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Ise City Shou Qi Japanese qunma County town 20 times

Applicant after: Three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bursts of Co., Ltd.

Address before: Gunma

Applicant before: Sanden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