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4058B - 锂离子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4058B
CN104904058B CN201480004054.3A CN201480004054A CN104904058B CN 104904058 B CN104904058 B CN 104904058B CN 201480004054 A CN201480004054 A CN 201480004054A CN 104904058 B CN104904058 B CN 104904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lithium rechargeable
rechargeable battery
electrode group
nonaqueous electroly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40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4058A (zh
Inventor
佐野阳子
米田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04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4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4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2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67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71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using adhesives or sealing ag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温保存特性及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圆筒形的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包含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收容在所述壳中的卷绕式电极组及非水电解质、和将所述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外径R为3~6.5mm,高度H为15~65mm,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所述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7~2.8μL,填充率为71~85%。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径为6.5mm以下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使用了电池的设备的应用范围在扩大,特别是,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轻质、高容量及高输出,所以在笔记本型计算机、便携式电话或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等中,广泛用作驱动电源。在这样的用途中,以往,广泛使用电池径为14~18mm左右、高度为40~65mm左右、具有500mAh左右或其以上的高容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高容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一般使用以夹着隔膜的状态卷绕正极和负极而成的卷绕式电极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从内部短路抑制及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提出在卷绕式电极组中,形成隔膜宽度>负极宽度>正极宽度的关系,同时在电极组的中央设置空间且将非水电解液量设定为每1mAh的电池放电容量为2.5~4.5μL。
在专利文献2中,从容量及高温贮藏特性的观点出发,提出在体积容量密度为110mAh/cc以上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将非水电解液量调节至相对于每1mAh电池放电容量为1.8μL~2.4μL。在专利文献2的二次电池中,使用卷绕式电极组。
一般来讲,卷绕式电极组通过使用卷芯来卷绕正极、负极及夹在它们之间的隔膜,然后拔出卷芯来形成。因拔出卷芯而在电极组的中心部分中形成空间(以下有时将该空间记载为“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在圆筒形电池中,电极组采用圆柱状的卷芯来形成,与卷芯的形状相对应地大致为圆筒形。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为3~5mm左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299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859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卷绕式电极组中的卷绕数增多,则有利于高容量化,但另一方面,卷绕数越多,电极组的紧迫性越增高,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润湿性下降。此外,在高容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由于在充放电反应中使用大量的非水电解质,因此在重复充放电时,非水电解质容易不足。再者,所谓润湿性,是非水电解质在电极组(特别是电极)中的易吸收性。润湿性的程度,例如可基于非水电解质渗入电极组(或电极)中的速度等进行评价。
如专利文献1及2所述,在尺寸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由于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容积大,因此可利用该空间,确保某种程度的量的非水电解质。
另一方面,近年来,进一步伴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及高功能化以及眼镜(3D眼镜等)或助听器等的高功能化等,对高容量及/或高输出的小型电源的需求高涨。此外,在眼镜或助听器等用途中,由于有时长时间带在身上,因此特别期望轻质及小型的电源。在这样的小型电源中,小型电池的具体尺寸是电池径为3~6.5mm、高度为15~65mm。有时将这样尺寸的小型电池称为针形电池。在针形电池中,由于需要以小的尺寸确保高容量,因此优选使用卷绕式电极组。圆筒形的针形电池中的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例如为2.5mm以下。
在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因为需要确保某种程度的容量,因此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小,能够收容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也小。所以,容易受到电池保存时的非水电解质中的溶剂的挥发的影响,使非水电解质的量不足,招致内部电阻的不均匀。因而,从充放电的相对初期的阶段开始就不能充分进行充放电反应,难以确保高的容量。特别是,在高温下保存时溶剂的挥发显著,在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难以确保高的高温保存特性。但是,这样的问题在尺寸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不会发生。
在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为了增加非水电解质的量,提高非水电解质的填充率及/或减小电极组所占的体积是必要的。如果提高非水电解质的填充率,则剩余空间减小,使充放电时的电极的膨胀收缩受到限制,不能充分进行充放电反应。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得不到高容量,而且充放电循环特性也下降。另一方面,在尺寸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由于电池壳内的容积大,容易充分确保剩余空间(也就是说,容易规定电池内的填充率),因此不易限制电极的膨胀收缩。因而,不会产生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那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温保存特性及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圆筒形的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一种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包含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收容在所述电池壳中的卷绕式电极组及非水电解质、将所述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卷绕式电极组包含正极、负极和夹在所述正极及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径R为3~6.5mm,高度H为15~65mm,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所述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7~2.8μL,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内的填充率为71~85%。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在圆筒形的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在高温下保存后,也能确保足以进行充放电反应的量的非水电解质。也就是说,可得到优异的高温保存特性。此外,由于能够对充放电时的电极的膨胀收缩所受到的限制进行抑制,因此能够确保高容量,由此可得到高的充放电循环特性。
尽管在附加权利要求书中描述了本发明的新特征,但是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构成和内容的两方面,以及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需要适宜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包含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收容在电池壳中的卷绕式电极组及非水电解质、和将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
卷绕式电极组包含正极、负极和夹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径R为3~6.5mm,高度H为15~65mm。外径R优选为3~5.5mm。高度H优选为15~45mm。再者,所谓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径R,为电池(组装后的电池)中的电池壳的最大外径。此外,所谓电池的高度H,为组装后的电池的高度,为从电池的底面(电池壳的外底面)到电池的顶面(封口板的顶面)的距离。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7~2.8μL,锂离子二次电池内的填充率为71~85%。
通过将电池的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调节到上述那样的范围,即使在高温下保存电池(或使其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尽管电池尺寸小,也能够确保足以进行充放电反应的量的非水电解质。由于能使非水电解质遍及电极组全体,所以能够均匀地进行充放电反应。因此,能使内部电阻稳定化,能够确保高容量。这样的效果在高温保存后也能得到。因而,可得到高的高温保存特性。
此外,通过将电池内的填充率调节至上述那样的范围,从而在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能够对充放电时的电极的膨胀收缩受到阻碍进行抑制。因而,容易确保高的容量,能够得到高的充放电循环特性。
再者,所谓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是以规定的电流值(例如0.1It)充电到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以规定的电流值(例如0.1It)放电到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时的放电容量。例如,在使用含有含锂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正 极活性物质和含有石墨材料的负极活性物质时,放电容量也可以是在以0.1It的恒电流充电到电池的闭路电压达到4.2V后、以0.1It的恒电流放电到电池的闭路电压达到2.5V时的放电容量。这里,It表示小时率。在将相当于公称容量(设计容量)C(mAh)的电量以t小时(h)流通时,将电流值I(mA)表示为C/t。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公称容量(设计容量)例如为9~300mAh,优选为15~200mAh,更优选为15~100mAh。
在计算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时,优选放电容量为初期放电容量。所谓初期放电容量,例如为对预备充放电后的电池按上述条件进行充放电时的放电容量,也可以是对在预备充放电后经过规定期间(例如3个月)的电池按上述条件进行充放电时的放电容量。例如,在市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可将初次使用时按上述条件充放电时的放电容量看作相当于初期放电容量。
再者,填充率意味为收容在电池内(具体地讲电池壳内)的固体及液体的成分在电池内的容积中所占的比例(体积%)。在电池内的容积中所占的剩余空间的比率(体积%)和填充率(体积%)的合计为100体积%。在固体及液体的成分中,例如包含电极组(即电极及隔膜)、非水电解质、引线及配置在封口板与电极组之间的绝缘环等。例如,引线及绝缘环等固体成分的体积可从固体成分的尺寸中算出。电极及隔膜等固体成分的体积,可基于固体成分的质量和构成固体成分的材料的比重来算出。非水电解质等液体成分的体积可通过从电池中取出进行计量来求出。
所谓电池内的容积,在电池(组装后的电池)中,意味为由电池壳(具体地讲,电池壳的内壁面)、垫圈及封口板(具体地讲,垫圈及封口板的各自的表面)围住的部分的容积。也就是说,所谓电池内的容积,是由电池壳、垫圈和封口板围住的内部空间(也就是说,将电极组等收容在电池壳内的固体及液体的成分除去后的状态的内部空间)的容积。在针形锂二次电池中,在电池的封口部分中,形成于封口板的侧面与电池壳的内壁面之间的空间的容积微小。此外,在电池壳的底部可见的R形状对电池内的容积的影响也微小。因此,也可以基于电池的纵截面照片,计测电池(组装后的电池)的内径(最大内径)和封口板的底面与电池壳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将从这些值算出的容积估算为电池内的容积。
非水电解质的量及电池的填充率分别可以是例如预备充放电后的电池中的非水电解质的量及电池的填充率,也可以是在预备充放电后经过了规定期间(例如3个月)的电池中的非水电解质的量及电池的填充率。例如,在市售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可看作为分别相当于购入后初次充电前的非水电解质的量及电池的填充率。
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7μL以上,优选为1.8μL以上,更优选为2.1μL以上。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为2.8μL以下,优选为2.7μL以下或2.6μL以下,更优选为2.4μL以下。这些下限值和上限值可任意地组合。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7~2.8μL,例如也可以为1.7~2.7μL、1.8~2.7μL、1.8~2.6μL或1.8~2.4μL。
在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低于1.7μL时,在保存时非水电解质的量减少,不能确保足以进行充放电反应的量,因此高温保存特性下降。如果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超过2.8μL,则剩余空间减少,因此阻碍充放电时的电极的膨胀收缩,不能充分进行充放电反应,得不到高容量。其结果是,充放电循环特性下降。此外,如果在确保剩余空间的同时增加非水电解质的量,则不能提高容量。在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8μL以上时,长期的高温保存特性优异,因此是优选的。从高容量的观点出发,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优选为2.7μL以下或2.6μL以下。进而,从得到高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优选为2.4μL以下。
电池内的填充率为71%以上,优选为72%以上。填充率为85%以下,优选为83%以下,从容易确保更高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80%以下。这些下限值和上限值可任意地组合。填充率为71~85%,也可以为71~83%或72~83%。在填充率低于71%时,保存时的非水电解质的减少显著,内部电阻过于增大,不能确保充分的容量。如果填充率超过85%,特别是在重复充放电时,充放电时的电极的膨胀收缩受到较大的限制,导致充放电循环特性的下降。
以下,对电池的构成要素进行具体的说明。
(卷绕式电极组)
(正极)
电极组中所包含的正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作为正极集电体,优选使用铝箔及/或铝合金箔等金属箔。从电池的小型化及正极集电体的强度的观点出发,正极集电体的厚度优选为10~50μm。
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形成在正极集电体的一面上,但从高容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在两面上。再者,在卷绕式电极组中,在卷头及/或卷尾处,为了避免成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不对置的状态,也可以只在一面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
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正极集电体一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优选为30~90μm,更优选为30~70μm。正极的总厚度也可以为例如80~180μm。
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正极活性物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可使用的材料,就不特别限定。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列举出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锰酸锂(LiMn2O4)、在这些化合物中用其它元素(过渡金属元素及/或典型元素等)等置换Co、Ni或Mn的一部分而成的含锂复合氧化物等。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从电池的小型化及高能量密度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含锂复合氧化物,作为其具体例子,可列举出用通式:Lix1Niy1Ma 1-y1O2(1)表示的复合氧化物及/或用通式:Lix2Niy2Coz1Mb 1-y2-z1O2(2)表示的复合氧化物等。
在式(1)中,优选元素Ma为选自Na、Mg、Sc、Y、Mn、Fe、Co、Cu、Zn、Al、Cr、Pb、Sb及B中的至少一种。此外,优选x1及y1分别满足0<x1≤1.2、0.5<y1≤1.0。再者,x1为因充放电而变化的值。
在式(2)中,优选元素Mb为选自Mg、Ba、Al、Ti、Sr、Ca、V、Fe、Cu、Bi、Y、Zr、Mo、Tc、Ru、Ta及W中的至少一种。优选x2、y2及z1分别为0<x2≤1.2(优选为0.9≤x2≤1.2)、0.3≤y2≤0.9、0.05≤z1≤0.5。再者,x2为因充放电而变化的值。此外,在式(2)中,优选为0.01≤1-y2-z1≤0.3。
正极活性物质层可根据需要含有粘结剂及/或导电剂。作为粘结剂,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粘结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粘结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氟树脂;丁苯系橡胶、氟系橡胶等橡胶状聚合物;及/或聚丙烯酸等。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粘结剂的量,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例如为1~5质量份。
作为导电剂,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导电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导电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石墨类、炭黑类、碳纤维等碳质材料;金属纤维;及/或具有导电性的有机材料等。在采用导电剂时,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剂的量,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例如为0.5~5质量份。
正极可通过将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及分散介质的正极料浆涂布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上,并进行干燥,然后向厚度方向压缩来形成。也可以在正极料浆中含有粘结剂及/或导电剂。作为分散介质,可使用水、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有机溶剂及它们的混合溶剂等。
(负极)
负极可包含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表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作为负极集电体,优选使用铜箔及/或铜合金箔等金属箔。通过使用含铜的负极集电体,能够减小电阻,因此容易得到高输出。
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形成在负极集电体的一面上,但从高容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在两面上。与正极活性物质层时同样,在卷绕式电极组中,也可以在卷头及/或卷尾处,只在负极集电体的一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一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优选为30~120μm,更优选为35~100μm。负极的总厚度例如也可以为80~250μm。
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负极活性物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可使用的碳材料就可使用,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优选可嵌入及脱嵌锂离子的碳质材料。作为这样的碳质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石墨材料(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非晶质碳材料等。
负极活性物质层可根据需要含有粘结剂及/或增稠剂。
作为粘结剂,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粘结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列举出PVDF等氟树脂及/或丁苯系橡胶等橡胶状聚合物。作为增稠剂,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增稠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列举出羧甲基纤维素(CMC)等纤维素醚等。
负极可按照正极的情况形成。负极料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粘结剂及/或增稠剂。作为分散介质,可从正极中例示的分散介质中适宜选择。
(隔膜)
隔膜优选离子透过度大、且具有适度的机械强度及绝缘性。作为隔膜,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隔膜,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列举出微多孔膜、纺布及/或无纺布。这些隔膜优选含有树脂的隔膜。隔膜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复合层或多层。构成隔膜的层可以含有1种材料,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材料。
作为树脂,可例示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树脂;聚酰胺树脂;及/或聚酰亚胺树脂等。其中,含有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的微多孔膜,由于耐久性优异,并具有如果上升至一定的温度则闭塞孔的所谓关闭功能,因此适合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隔膜。
隔膜的厚度例如可从5~300μm的范围中适宜选择,优选为5~40μm(或10~40μm),更优选为5~30μm。
(其它)
卷绕式电极组可通过使用卷芯卷绕正极、负极和夹在它们之间的隔膜、然后拔出卷芯来形成。卷芯为圆柱状,通过使用这样的卷芯,可在电极组中心部形成空间,可得到圆筒状的电极组。再者,在圆筒状的电极组中,也包含圆筒部分地弯曲而成的形状、在圆筒的直径方向稍微压扁而成的形状等类似于圆筒状的形状。
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优选为0.7mm以上,更优选为0.8mm以上。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例如为2.5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这些下限值和上限值可任意地组合。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也可以为0.7~2.5mm、0.7~2mm、0.7~1.5mm或0.8~1.5mm。
在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为上述这样的范围时,由于可充分确保电极组所占的体积,因此从高容量化的观点出发是有利的。此外,由于能够使用具有更高强度的卷芯,因此能够顺利地卷绕电极组。
再者,所谓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意味为与电极组的轴向(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空间部分的当量圆(也就是说,具有与截面上的空间部分的面积相同的面积的圆)的直径。
电极组的卷绕数优选为3~10,更优选为3~8。在卷绕数为这样的范围时,可确保高容量,而且能够抑制电极组的紧迫性过度提高,相对于非水电解质更容易确保高的润湿性。因此,尽管使用少量的非水电解质,但也能够使非水电解质渗入到电极组全体,能够均匀地进行充放电反应。因而,即使重复充放电,也可抑制金属锂的析出,抑制内部短路的发生。
再者,所谓卷绕数,是以对置的状态卷绕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的圈数。
电极组的体积在电池内的容积中所占的占有率(也简称为电极组的占有率)优选为43~54体积%,更优选为45~54体积%或45~53体积%。在电极组的占有率为这样的范围时,更容易确保高容量,通过足够量的非水电解质可得到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特性。再者,电极组的体积可通过将构成电极组的电极及隔膜的体积相加来求出。电极及隔膜的体积可用已述的方法来求出。
电极组中所含的正极(或负极)经由引线电连接在电池壳或封口板上。也就是说,将引线的一端部连接在电极(正极或负极)上,将另一端部连接在电池壳或封口板上。由于电池壳内的容积小,所以优选将与封口板电连接的引线的一端部在电极组的内周侧电连接在电极上,将与电池壳电连的引线的一端部在电极组的外周侧(优选在最外周)与电极连接。
电池壳及封口板的极性可任意地决定。为了有效地利用电池壳内的容积,优选以与电池壳相同的极性的电极为最外周的方式形成电极组,将从最外周的电极引出的引线的另一端部连接在电池壳的内壁上。此时,优选电极组的最外周不形成活性物质层,而使集电体露出。电池壳也可以是外部正极端子及外部负极端子中的任一个。例如,可以通过将电池壳与负极连接作为外部负极端子使用,通过将封口板与正极连接作为外部正极端子 使用。
电池壳及封口板各自与引线可用公知的方法例如焊接等进行电连接。在尺寸大的电池中,一般来讲,在电池壳的底部(内底面),连接电池壳和引线。这样的连接可通过在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中***焊接棒,通过焊接棒焊接电池壳和引线来进行。为了***焊接棒,需要某种程度地增大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果采用普通的在电池壳的底部的连接,则不得不减小电极组所占的体积,难以确保充分的容量及/或损害非水电解质向电极组的渗透性。
所以,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在电池壳的内侧壁上连接电池壳和引线。特别是,在将电极组收容在电池壳内的状态(具体地讲,电极组的底面与电池壳的内底面接触的状态)下,将引线连接在比电极组的上端面(顶面)更靠近电池壳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上。
此外,在将绝缘环配置在电极组与封口板之间的情况下,优选在电池壳的内侧壁与绝缘环的外周面之间的区域中,将引线连接在电池壳的内侧壁上。
作为正极引线的材质,例如可使用铝、钛、镍等金属或其合金等。作为负极引线的材质,例如可使用铜、镍等金属或其合金等。
引线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采用丝状或片状(或带状)等形状。关于用于与电池壳的内侧壁连接的引线,为了确保电极组向电池壳中的易***性及/或引线的强度、及/或减小引线在电池壳内所占的体积,优选适宜选择宽度及/或厚度。在使用带状的引线时,从确保某种程度的焊接强度、同时节省空间的观点出发,引线的宽度优选为1~2mm,更优选为1~1.5mm。从引线的强度及电极组的易***性等的观点出发,引线的厚度例如优选为0.05~0.15mm,更优选为0.05~0.1mm。
封口板的底面与电极组的上端面(顶面)之间的距离h相对于电池的外径R的比:h/R例如为0.1~1.8,优选为0.1~1.7,更优选为0.3~1.7。在h/R比为这样的范围时,即使在尺寸小的电池中也容易确保大的剩余空间,因此可使电池的制作工序稳定化。具体地讲,将从电极组引出的引线焊接在封口板上时的作业性稳定,而且将封口板放入电池壳上时引线的配置稳定,能够稳定地进行非水电解质的注液。而且,在高容量化上也是有 利的。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在封口板的底面与电极组的上端面之间收纳引线。在尺寸大的电池中,由于引线为大致被封口板和电极组夹持的状态,因此比较抗振。可是,在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由于引线为相对于封口板及电极分别由焊接部固定的状态,因此与尺寸大的电池相比,抗振性容易下降。通过将h/R比规定为1.8以下(优选为1.7以下),容易确保更高的抗振性,还能够减低对引线的负载。
再者,距离h可基于电池的纵截面照片进行计测。距离h能在收纳在电池壳内的电极组的底面通过电极组的自重与电池壳的内底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计测。所谓电极组的上端面,为电极组中的电极的上端面,在正极及负极中的一方电极与另一方电极相比向外方(在电池内的电极组中向上方)突出时,意味为电极组中的一方电极的端面(在电池内的电极组中,为一方电极的上端面)。
(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含有非水溶剂和溶解于非水溶剂中的溶质(支持盐)。非水电解质可以为液状,也可以为凝胶状。
作为支持盐,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支持盐(例如锂盐),没有特别的限制。
非水电解质中的支持盐的浓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为0.5~2mol/L。
作为支持盐(或锂盐),例如可使用含氟酸的锂盐[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三氟甲烷磺酸锂(LiCF3SO3)等]、含氯酸的锂盐[高氯酸锂(LiClO4)等]、含氟酸酰亚胺的锂盐[双(三氟甲基磺基)酰亚胺锂(LiN(CF3SO2)2)、双(五氟乙基磺基)酰亚胺锂(LiN(C2F5SO2)2)、双(三氟甲基磺基)(五氟乙基磺基)酰亚胺锂(LiN(CF3SO2)(C2F5SO2))等]、含氟酸甲基化物的锂盐[三(三氟甲基磺基)甲基化锂(LiC(CF3SO2) 3)等]等。这些支持盐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作为非水溶剂,例如可列举出: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丙酯衍生物、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丁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基亚乙酯等环状碳酸酯(也包含衍生物(具有取代基的取代物等));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EMC)等链状碳酸酯;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三甲氧基甲烷、单甘醇二***(ethyl monoglyme)等链状醚;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呋喃衍生物、二氧戊环、二氧戊环衍生物等环状醚(也包含衍生物(具有取代基的取代物等));γ-丁内酯等内酯;甲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乙酰胺等酰胺;乙腈、丙基腈等腈;硝基甲烷等硝基烷;二甲基亚砜等亚砜;环丁砜、甲基环丁砜等环丁砜化合物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电池壳)
电池壳为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在电池壳内可收容电极组及非水电解质。
电池壳底的厚度(最大厚度)例如为0.08~0.2mm,优选为0.09~0.15mm。电池壳侧壁的厚度(最大厚度),例如为0.08~0.2mm,优选为0.08~0.15mm。再者,这些厚度为组装后的电池中的电池壳的底及侧壁的厚度。
电池壳优选为金属罐。作为构成电池壳的材料,可例示铝、铝合金(微量含有锰、铜等其它金属的合金等)、铁及/或铁合金(包含不锈钢)等。电池壳也可以是根据需要进行了镀膜处理(例如镀镍处理等)的电池壳。构成电池壳的材料,可根据电池壳的极性等适宜选择。
(封口板)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电池壳的开口部用封口板进行封口。
封口板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例示出圆盘状或圆盘的中央部向厚度方向突出的形状(帽状)等。封口板可以在内部形成空间,也可以没有形成空间。帽状的封口板中,包括具有环状的端边(凸缘)和从端边的内周向厚度方向的一方突出的端子部的封口板、以及具有环状的端边和从端边的内周向厚度方向的双方突出的端子部的封口板等。后者为以使端边侧对置的状态重叠两顶帽而成的外形。突出的端子部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具有顶面(或顶面及底面)的圆筒状。
在具备封口板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为了防备电池内压上升,在封口板上设有安全阀。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在电池内发生气体,安全阀反复开放,则非水电解质容易泄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将填充率及非水电解质的量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因此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能够抑制气体的发生。因此,即使采用具有安全阀的封口板也能够降低非水电解质的泄漏。此外,通过使用具有安全阀的封口板,即使电池内压上升,也能够 在封口板不脱落的情况下确保安全性。此外,也能够使用不具有安全阀的封口板,在此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封闭性,而且能够抑制非水电解质的泄漏。
作为构成封口板的材料,可例示铝、铝合金(微量含有锰、铜等其它金属的合金等)、铁、铁合金(包含不锈钢)等。封口板也可以是根据需要进行了镀膜处理(例如镀镍处理等)的封口板。构成封口板的材料,可根据封口板的极性等适宜选择。
在利用封口板封口电池壳的开口部时,可采用公知的方法。封口可通过焊接来进行,但优选将电池壳的开口部和封口板经由垫圈敛缝而封口。关于敛缝封口,例如可通过使电池壳的开口端部经由垫圈相对于封口板朝内侧弯曲来进行。如果采用敛缝封口,则即使在因采用没有安全阀的封口板而使电池内压过度增大时,通过封口板脱落而释放内部的压力,由此也能确保安全性。
(垫圈)
垫圈夹在电池壳的开口部(具体来讲,开口端部)与封口板(具体来讲,封口板的周边部)之间,具有使两者绝缘、同时确保电池内的封闭性的功能。
垫圈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为了被覆封口板的周边部而优选为环状。在采用圆盘状的封口板的情况下,垫圈也可以是覆盖圆盘状的周边这样的形状,在采用帽状的封口板的情况下,垫圈也可以是覆盖端边的周边这样的形状。
作为构成垫圈的材料,能够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垫圈中所使用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材料的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聚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胺、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垫圈可根据需要含有公知的添加剂(例如无机纤维等填料)。
从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封闭性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垫圈与封口板及/或电池壳之间配置密封剂等。优选密封剂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
此外,在组装好的电池中,也可以在电池壳和封口板经由垫圈接近的区域(电池的外侧)上配置绝缘层。例如,在使电池壳的开口端部经由垫圈相对于封口板朝内侧弯曲来进行封口时,也可以将绝缘层配置在弯曲的开口端部的至少外表面及其周边部上。关于开口端部的周边部,例如可列举出封口板的经由垫圈靠近电池壳的区域(电池的外侧)、位于开口端部与封口板之间且朝电池外露出的垫圈的表面等。绝缘层可在电池的封口后形成,因此可形成在开口端部、垫圈及封口板的电池外侧的区域上,但也可以根据需要以进入开口端部的内表面、垫圈与开口端部及/或封口板之间的状态形成。绝缘层可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由于尺寸小,所以在封口板和电池壳具有相反的极性时,容易发生外部短路。特别是,在将外部引线安装在封口板上时,容易产生封口板和电池壳的外部短路。在设置上述绝缘层时,可抑制这样的外部短路的发生,因此是有利的。
绝缘层可以通过在电池的外表面的适当部位上涂布含有电绝缘性材料的涂料来形成,也可以通过粘贴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绝缘性部件(例如圈状的部件(薄片等))来形成。在粘贴绝缘性部件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绝缘性部件与电池的外表面之间配置粘接剂(或粘结剂)。优选粘接剂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
作为分别形成密封剂、绝缘层及粘接剂的电绝缘性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树脂(热塑性树脂及/或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光固化性树脂、厌氧固化性树脂等)等)及橡胶等。电绝缘性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作为树脂,只要是电绝缘性,就不特别限制,可例示出硅酮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酚醛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也包含醇酸系树脂)及橡胶状树脂(弹性体等)等。作为橡胶,例如可列举出二烯系橡胶(异戊橡胶、氯丁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及非二烯系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丙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丁腈橡胶、丙烯酸橡胶等)等。
再者,关于绝缘层的形成以及密封剂及粘接剂,例如也可以使用含有电绝缘性材料的单体或低聚物成分的涂料。将这样的涂料涂布在适当部位 上,然后使其固化(或聚合)。此外,关于绝缘层的形成以及密封剂及粘接剂,也可以采用含有电绝缘性材料(聚合物成分)的涂料。
(其它)
锂离子二次电池可通过将电极组及非水电解质收容在电池壳中,用封口板将电池壳的开口部封口来制造。
能够在电极组的上部与封口板之间配置绝缘环等。优选将从电极组引出的引线的另一端部,以穿过绝缘环的孔的状态,连接在封口板的底面上。
作为绝缘环,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绝缘环,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绝缘环的材质,可使用绝缘材料,例如也可以从作为垫圈的材质而例示的材料中适宜选择。绝缘环可含有公知的添加剂(例如无机纤维等填料)。
绝缘环的厚度例如为0.5~2mm,优选为1~1.5mm。在绝缘环的厚度为这样的范围时,具有适度的强度,并且容易调节填充率及非水电解质的量。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概略纵向剖视图。
锂离子二次电池10包含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11、收容在电池壳11内的卷绕式电极组12及非水电解质(未图示)、和将电池壳11的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14。锂离子二次电池10具有相当于电池壳的最大外径的外径R、相当于封口板14的上端面(顶面)与电池壳11的外底面之间的距离的高度H。
电极组12具备负极15、正极16和夹在负极15与正极16之间的隔膜17,通过采用圆柱状的卷芯卷绕这些构件而形成电极组12。卷绕后,通过拔出卷芯,在电极组12的中央部形成与卷芯的形状相应的空间,因此电极组12为圆筒状。电极组12中浸渗有非水电解质。
封口板14为帽状,具有环状的凸缘(端边)14a和从端边14a的内周朝厚度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的端子部14b及14c。在封口板14的周边部上以覆盖端边14a的方式配置有环状的绝缘性垫圈13。然后,通过使电池壳11的开口端部经由垫圈朝内侧弯曲,敛缝在封口板14的周边部上,从而将电池壳11封口。
在电极组12的上端面(顶面)与封口板14的底面之间形成有距离h的空间。在该空间中配置有绝缘环18,限制电极组12与封口板14的接触。
在卷绕式电极组12的更内周侧,将带状的正极引线61的一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在正极16(正极集电体露出部等)上,将另一端部以穿过形成于绝缘环18的中央的孔的状态,通过焊接等连接在封口板14的底面上。也就是说,正极16和封口板14经由正极引线61而电连接,封口板14具有作为外部正极端子的功能。
在卷绕式电极组12的最外周,负极15只在一方表面上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在另一方表面上露出负极集电体。露出的负极集电体与电池壳11的内侧壁对置。在最外周的负极集电体上,通过焊接等连接负极引线51的一端部,负极引线51的另一端部在焊接点51a上与电池壳11的内侧壁连接。也就是说,负极15与电池壳11经由负极引线51而电连接,电池壳11具有作为外部负极端子的功能。焊接点51a形成在比电极组12的上端面更靠近电池壳11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上。通过在这样的位置上连接负极引线51和负极15,容易调节填充率及非水电解质的量,可进一步提高高温保存特性及充放电循环特性。
以覆盖电池壳11的弯曲的开口端部的外表面及其周边的垫圈的表面的方式,配置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的圈状的绝缘层19。在从电池的外侧看时,在电池壳11的开口部附近,通过绝缘层19,可更确实地使具有相反极性的封口板14和电池壳11分离。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封口板14与电池壳11之间的外部短路。
再者,电池的构成及非水电解质的组成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可适宜选择公知的构成及组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将填充率及非水电解质的量调节至特定的量,可得到在确保了比较高的容量的同时、高温保存特性及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小型的针形锂离子二次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体积容量密度优选为60mAh/cm3以上,更优选为75mAh/cm3以上。体积容量密度优选为135mAh/cm3以下或110mAh/cm3以下,更优选为低于110mAh/cm3或100mAh/cm3以下。这些下限值和上限值可任意地组合。体积容量密度也可以为60~135mAh/cm3、60~110mAh/cm3、60~100mAh/cm3或75~100mAh/cm3
在体积容量密度在上述这样的范围时,可确保高容量,而且可得到电极组对非水电解质的高的润湿性。可在能够提高高温保存特性及充放电循环特性的同时、确保高容量。
再者,关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体积容量密度,可通过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初期放电容量(mAh)除以从电池的外径R和高度H算出的电池体积(cm3)来求出。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按照以下的步骤,制作图1所示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10。
(1)正极的制作
通过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镍酸锂100质量份、作为导电剂的乙炔黑4质量份及作为粘结剂的PVDF 4质量份中作为分散介质加入NMP并进行混合,而调制正极料浆。将正极料浆涂布在作为正极集电体的铝箔(厚度为15μm)的两面上,在干燥后向厚度方向压缩,由此制作正极(厚度为0.14mm)16。在正极16上设置制作时无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将带状的正极引线(宽度为1.0mm、厚度为0.05mm)的一端部连接在正极集电体露出部上。
(2)负极的制作
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人造石墨粉末100质量份、作为粘结剂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二烯共聚物1质量份、作为增稠剂的CMC 1质量份混合,将得到的混合物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由此调制负极料浆。在作为负极集电体的铜箔(厚度为10μm)的两面上涂布负极料浆,在干燥后向厚度方向压缩,由此制作负极15(厚度为0.15mm)。在负极15的相当于电极组中的最外周的部分上不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使负极集电体露出。在负极集电体露出部上连接带状的负极引线51(宽度为1.5mm、厚度为0.1mm)的一端部。
(3)电极组的制作
将带状的隔膜17夹入卷芯(直径为0.8mm的圆柱状)的狭缝部中,在狭缝部处折弯,形成两片重叠的状态。在卷绕的状态下以成为隔膜17夹在正极16与负极15之间的状态的方式,将隔膜17、正极16和负极15重合。此时,正极16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15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对置地配置。在此状态下,以卷芯为中心卷绕正极16、负极15及隔膜17,由此形成卷绕式电极组12。稍微松卷并拔出卷芯,通过在卷尾处粘贴胶带而固定电极组12。电极组的卷绕数为3圈,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为大约0.9mm。
(4)非水电解质的调制
通过将LiPF6溶解于按1∶1的质量比含有EC和EMC的混合溶剂中,调制非水电解质。此时,非水电解质中的LiPF6的浓度为1.0mol/L。
(5)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
将按(3)得到的电极组12***由镀镍铁板形成的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11中,将负极引线51的另一端部在焊接点51a通过焊接连接在电池壳11的内侧壁上。焊接点51a与电极组12的上端面相比位于电池壳11的开口部侧。在电极组12的上部配置绝缘环18,将从电极组12引出的正极引线61的另一端部,穿过绝缘环18的孔而连接在封口板14的底面上。此时,在封口板14的周边部上安装有环状的绝缘性垫圈13。向电池壳11内注入按(4)调制的非水电解质68μL(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为2.1μL)。将实施了镀镍的铁制的封口板14配置在电池壳11的开口部上,将电池壳11的开口端部以夹着垫圈13的状态相对于封口板14的周边部敛缝,由此进行封口。
在电池的上部,以覆盖弯曲的电池壳11的开口端部的外表面和其周边的垫圈13的表面的方式圈状地涂布丁基橡胶系的绝缘性涂料,由此形成绝缘层。
如此,得到公称容量为35.0mAh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10(高度H为35mm)。将同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A1合计制作6个。
(实施例2~9及比较例1~2)
除了按表1所示变更注液的非水电解质的量(及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A2~ A9及B1~B2。A2~A9为实施例,B1~B2为比较例。关于锂离子二次电池,每个例子各合计制作6个。
(实施例10~14)
除了按表1所示变更电极组12的高度及注液的非水电解质的量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A10~A14。各电池的公称容量为29.2mAh(A10)、30.2mAh(A11)、32.9mAh(A12)、36.3mAh(A13)及37.1mAh(A14)。
(评价)
对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电池,进行下述的评价。
(1)外径R、h/R比及电池壳的厚度
根据电池的横截面照片,计测了电池(电池壳)的外径R,结果为3.5mm。
根据电池的纵截面照片,计测封口板的底面与电极组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h,将其除以外径R,由此求出h/R比,作为6个电池的平均值来算出。
此外,根据电池的截面照片,测定了电池壳的底及内壁的厚度(最大厚度),结果分别为0.12mm及0.09mm。
(2)填充率及电极组的占有率
通过算出填充体积,将其除以电池内容积来求出电池的填充率,作为6个电池的平均值来算出。
通过求出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配置在封口板与电极组之间的绝缘环及引线的体积,进行合计来算出填充体积。再者,正极、负极、隔膜及封口板的体积从这些构成要素的质量及构成材料的比重来算出。
此外,关于电池内容积,根据电池的纵截面照片,求出电池壳的最大内径及从电池壳的内底面到封口板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些值按已述的步骤算出。
关于电极组的占有率,通过将按上述算出的正极、负极及隔膜的体积相加,并除以电池内容积来求出,作为6个电池的平均值来算出。
(3)初期的内部电阻
按以下的步骤对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电池进行预备充放电。首先,(a)在以0.05It的恒电流充电4小时后,以0.05C的恒电流放电到电池的闭路电压达到2.5V。接着,(b)在以0.1It的恒电流充电到电池的闭路电压达到4.1V 后,以0.1It的恒电流放电到电池的闭路电压达到2.5V。通过将(b)的充放电再重复两次,结束预备充放电。接着,以交流电流的频率1kHz,用4端子法求出电池的内部电阻,算出6个电池的平均值。将得到的平均值作为初期的内部电阻。无论在哪个电池中,都能够良好地进行预备充放电,都为合格品。
(4)初期放电容量、体积容量密度及充放电循环特性
对按上述(3)测定了内部电阻的电池中的各例子的3个电池,按以下的步骤测定初期放电容量。
(c)在以0.1It的恒电流充电到电池的闭路电压达到4.2V后,以0.1It的恒电流放电到电池的闭路电压达到2.5V。在(c)的充放电中,监视放电时的放电电压,求出放电容量,算出3个电池的平均值。将得到的平均值作为初期放电容量(mAh)。通过将初期放电容量除以由电池的外径R和高度H算出的电池体积(cm3),求出体积容量密度(mAh/cm3)。
将上述(c)的充放电合计重复20次,按上述方法根据放电电压求出第20次的放电时的放电容量,算出3个电池的平均值。算出得到的平均值的相对于初期放电容量的比率(即容量维持率(%)),作为充放电循环特性的指标。再者,在比较例1的电池B1中,由于初期的放电容量非常低,所以没有实施充放电循环特性的评价。
(5)高温保存特性
对按上述(3)测定了内部电阻的电池中的剩余3个电池,按以下的步骤进行高温保存特性评价。
首先,将电池在温度85℃及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保存5天。与上述(3)同样地测定保存后的电池的内部电阻,算出3个电池的平均值。再者,在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全部电池中,在保存后都没有发现非水电解质的泄漏。
表1中示出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评价结果。表1中作为非水电解质的量,示出了非水电解质的注液量(μL)及相对于单位放电容量(单位初期放电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量(μL/mAh)。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9中,初期的内部电阻小,并且稳定,可确保高的初期放电容量。推测这是因为电极的润湿性良好,非水电解质渗入到了电极组全体的。在非水电解质的量大的比较例2中,也认为非水电解质的渗透性高,与实施例同样,初期的内部电阻小,初期放电容量高。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与实施例相比,初期的内部电阻高,放电容量降低。推测这是因为非水电解质的量不足,使内部电阻增大,放电时的极化增大。
在实施例1~9中,在高温保存后,内部电阻也小,并且稳定,得到了高的高温保存特性。认为这是因为,在实施例的电池中,即使在高温保存后也确保了足够量的非水电解质。同样,在非水电解质的量大的比较例2中,也得到了高的高温保存特性。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高温保存后的内部电阻远大于实施例。认为这是由于非水电解质的注液量本身过少,而且高温保存时的挥发的影响明显,不能抑制内部电阻的增加。
此外,在实施例1~9中,即使重复充放电也得到了超过90%的高的容量维持率,显示出高的充放电循环特性。在比较例2中,与实施例相比,容量维持率显著下降。实施例和比较例2的这样的差异,推测是因为在比较例2中,填充率过高,不能充分容许重复充放电时产生的电极组的膨胀收缩,未得到充分的容量。
在实施例10~14中,也得到了与实施例1~9同样或类似的高的效果(高温保存特性及充放电循环特性)。从进一步提高放电容量及体积容量密度的观点出发,电极组的占有率优选为45体积%以上。此外,h/R比优选为1.7以下。从进一步提高循环特性的观点出发,电极组的占有率优选为53体积%以下。此外,h/R比优选为0.3以上。
尽管基于目前优选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的是这些内容不为限制性的解释。毫无疑问,各种改变和改进对本发明涉及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阅读了上面内容之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当将附加的权利要求书解释为覆盖属于本发明的真正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和改进。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尽管小型且轻质,但是高温保存特性及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因此,适合作为各种电子设备、特别是要求小型电源的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含眼镜(3D眼镜等)、助听器、触针笔、可穿戴终端等]的电源。
符号说明
10-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11-电池壳,12-卷绕式电极组,13-绝缘性垫圈,14-封口板,14a-凸缘,14b、14c-端子部,15-负极,16-正极,17-隔膜,18-绝缘环,19-绝缘层,51-负极引线,61-正极引线,51a-焊接点,R-电池的外径,H-电池的高度,h-电极组的上端面与封口板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Claims (8)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包含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收容在所述电池壳中的卷绕式电极组及非水电解质、和将所述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卷绕式电极组包含正极、负极和夹在所述正极及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径R为3~6.5mm,高度H为15~65mm,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所述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7~2.8μL,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内的填充率为71~85%,
体积容量密度为60~110mAh/c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填充率为71~8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内的容积中所占的占有率为43~54体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所述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8~2.7μL。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相对于每1mAh放电容量的所述非水电解质的量为1.8~2.4μL。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的卷绕数为3~1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池壳的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封口板通过使所述电池壳的开口端部经由垫圈相对于所述封口板朝内弯曲而被封口,
在弯曲的所述开口端部的至少外表面及其周边部上配置有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绝缘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封口板的底面与所述电极组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h相对于所述外径R的比即h/R为0.1~1.7。
CN201480004054.3A 2013-03-01 2014-02-28 锂离子二次电池 Active CN104904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0476 2013-03-01
JP2013-040476 2013-03-01
PCT/JP2014/001097 WO2014132660A1 (ja) 2013-03-01 2014-02-28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4058A CN104904058A (zh) 2015-09-09
CN104904058B true CN104904058B (zh) 2017-06-23

Family

ID=51427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4054.3A Active CN104904058B (zh) 2013-03-01 2014-02-28 锂离子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66903B2 (zh)
EP (1) EP2930779B1 (zh)
JP (1) JP6308474B2 (zh)
KR (1) KR20150126820A (zh)
CN (1) CN104904058B (zh)
WO (1) WO20141326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7957B2 (ja) * 2013-12-13 2017-05-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KR102198005B1 (ko) * 2014-03-20 2021-01-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2249892B1 (ko) * 2014-10-08 2021-05-1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2283784B1 (ko) * 2014-10-24 2021-08-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US10615426B2 (en) 2015-07-10 2020-04-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Wound battery including notched current collector sheet
CN105449266A (zh) * 2015-11-18 2016-03-30 惠州市超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针式电池
JP7064821B2 (ja) * 2016-05-27 2022-05-11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の抵抗評価方法
US10431802B2 (en) * 2016-10-14 2019-10-01 Inevit Llc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a heat pipe positioned in proximity to a terminal component at a positive or negative terminal of the battery module
JP6908056B2 (ja) 2017-02-01 2021-07-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巻回装置
JP7022909B2 (ja) * 2017-02-27 2022-02-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捲回型電池
US10431853B2 (en) 2017-05-02 2019-10-01 Apple Inc. Rechargeable battery features and components
KR102063583B1 (ko) * 2017-05-08 2020-01-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 그의 제조장치 및 방법
EP3706232A4 (en) * 2017-10-30 2021-02-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11386622B (zh) 2017-11-30 2023-07-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圆筒形二次电池
CN108039425A (zh) * 2017-12-06 2018-05-15 贵州贵安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盖板与壳体的连接固定方法及电芯焊接结构
CN108039424A (zh) * 2017-12-06 2018-05-15 贵州贵安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盖帽与壳体的连接固定方法及电极结构
WO2023157470A1 (ja) * 2022-02-18 2023-08-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円筒形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3163135A1 (ja) * 2022-02-28 2023-08-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円筒形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6657B2 (ja) * 1988-05-23 1997-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H04206364A (ja) 1990-11-30 1992-07-28 Sony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H11144705A (ja) * 1997-11-11 1999-05-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防爆型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破断圧力設定方法
US6159253A (en) * 1998-01-07 2000-12-12 Medtronic, Inc. Thermally formed tab slots in a separator for a spirally-wound electrochemical cell
JP2000285959A (ja) * 1999-03-29 2000-10-13 Toshiba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4027561B2 (ja) * 2000-03-15 2007-12-26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
JP3501365B2 (ja) * 2001-01-29 2004-03-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4039587A (ja) * 2002-07-08 2004-02-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AU2003251798A1 (en) * 2003-01-15 2005-10-07 Quallion Llc Battery
JP2005078799A (ja) * 2003-08-29 2005-03-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2005085507A (ja) * 2003-09-04 2005-03-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付きプリント基板。
WO2006049027A1 (ja) * 2004-11-04 2006-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表面実装用端子付き二次電池
JP2006222072A (ja) * 2005-01-14 2006-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20220156102A (ko) 2005-10-20 2022-11-24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리튬 2 차 전지 및 그것에 사용하는 비수계 전해액
JP5671775B2 (ja) 2006-01-27 2015-02-1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7220455A (ja) * 2006-02-16 2007-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02064345B (zh) * 2006-08-22 2013-05-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非水电解液的制备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2008220455A (ja) * 2007-03-09 2008-09-25 Taito Corp 景品提供システム
CN101183730A (zh) 2007-12-14 2008-05-21 山东海霸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铝壳8安时圆柱电池及其制作工艺
JP2009164047A (ja) * 2008-01-09 2009-07-23 Panasonic Corp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66287B2 (ja) * 2010-07-16 2015-02-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3145768A1 (ja) * 2012-03-30 2013-10-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円筒型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57679A1 (en) 2015-12-10
KR20150126820A (ko) 2015-11-13
WO2014132660A1 (ja) 2014-09-04
JPWO2014132660A1 (ja) 2017-02-02
JP6308474B2 (ja) 2018-04-11
EP2930779A4 (en) 2016-01-20
EP2930779A1 (en) 2015-10-14
US9666903B2 (en) 2017-05-30
EP2930779B1 (en) 2017-09-27
CN104904058A (zh)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4058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1288199B (zh) 非水电解液以及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
US10833367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TWI613857B (zh)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EP3067955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EP2897188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9368763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11641028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EP3067956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2016103326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026281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6812827B2 (ja)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電池
US20220029199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for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6903683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2007257958A (ja) 電池
CN107408724A (zh) 组电池以及使用了该组电池的电池包
CN109983610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7182108B2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JP7209196B2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JP7200465B2 (ja) 電池用非水電解液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9102183A (ja) 電池用非水電解液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22196375A1 (ja) 非水系二次電池、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259196B2 (ja) 電池用非水電解液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8067482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189037A (ja) 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