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4301B - 头枕 - Google Patents

头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4301B
CN104884301B CN201280078022.9A CN201280078022A CN104884301B CN 104884301 B CN104884301 B CN 104884301B CN 201280078022 A CN201280078022 A CN 201280078022A CN 104884301 B CN104884301 B CN 1048843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depiece part
movable
sidepiece
ad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80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4301A (zh
Inventor
石原和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84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4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62Tiltable with means for maintaining a desired position when the seat-back is adjusted, e.g. parallelogram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65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providing a fore-and-aft mov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occupant's he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舒适性及安全性的提高的头枕。对此,本发明的头枕具备固定侧部件、可动侧部件和前后锁止机构,上述固定侧部件设在头枕柱上;上述可动侧部件经由可动机构连结在上述固定侧部件上,且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上述前后锁止机构具有被卡合部和与该被卡合部卡合的锁止部件,并且将上述可动侧部件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锁止及锁止解除。此外,可动侧部件具有前侧罩,上述前侧罩用来支承头部。进而,被卡合部安装在前侧罩的后表面上。

Description

头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头枕。
背景技术
头枕为了座椅就座时的舒适性的提高和由头部支承带来的安全性的提高等而设置。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头枕具备:头枕的后部,固定在头枕柱上;头枕的前部,经由一对X连杆连结在该后部,在被追尾时向远离该后部的方向移动。构成为,在被追尾时,螺线管动作而将锁止解除,由此头枕的前部向远离后部的方向移动。
根据这样的头枕,由于X连杆起到“交叉支架”的功能,所以对于在头部接触时向将头枕的前部推回的方向作用的应力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
专利文献1:特许第42805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通过头枕得到的舒适性中,头枕相对于乘员的头部是适当的位置为重要的。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头枕是仅在被追尾时前部才移动的结构,在通常时不能进行该前部(以下称作可动侧部件)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因此,希望通过头枕得到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兼顾。
本发明的课题,以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舒适性及安全性的提高的头枕为目的。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头枕,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侧部件、可动侧部件和前后锁止机构;上述固定侧部件设在头枕柱上;上述可动侧部件经由可动机构连结在上述固定侧部件上,且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上述前后锁止机构具有被卡合部和与该被卡合部卡合的锁止部件,并且将上述可动侧部件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锁止及锁止解除;上述可动侧部件具有前侧罩,上述前侧罩用来支承头部;上述被卡合部安装在上述前侧罩的后表面上。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卡合部为多个;该多个被卡合部配置在夹着上述可动机构的位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机构为连杆机构;上述前侧罩具备支承部,上述支承部将构成上述连杆机构的连杆能够旋转地支承;将上述被卡合部、上述连杆和上述支承部贯通而设有连接部件,上述连接部件将上述连杆的端部能够旋转地与上述支承部连接。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杆机构为X连杆机构,上述X连杆机构具有经由中央的交叉连接部能够旋转地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上述前侧罩的上述支承部配置在该前侧罩的上下方向的两侧,上述第一连杆的前端部和上述第二连杆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被这些上下的支承部支承,上述连接部件分别贯通而设置。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下的支承部上分别形成有上述连接部件贯通的贯通孔;上述上下的支承部中的一方的支承部的贯通孔为在上下方向上长尺寸的长孔;上述被卡合部具有:多个齿,上述多个齿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设置;和上下的安装部,上述上下的安装部形成有上述连接部件贯通的贯通孔,并且安装在上述前侧罩上;上述上下的安装部中的一方的安装部的贯通孔为在上下方向上长尺寸的长孔;该一方的安装部的贯通孔和上述多个齿中的最前方的齿在垂直方向上排列配置。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杆具备多个加强部,上述多个加强部设在该连杆的多个部位;上述多个加强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蜂窝构造。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6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前侧罩具备加强肋,上述加强肋设在该前侧罩的后表面上;上述加强肋和上述连杆的前端部左右排列配置。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头枕柱具有一对支柱;上述固定侧部件具有:一对柱保持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设在该固定侧部件的两侧端部,分别保持上述头枕柱的一对支柱;和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将上述一对柱保持部的上端部间连结。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侧部件中的被上述一对柱保持部和上述连结部包围的部位为凹状部,上述凹状部形成为凹状;在上述固定侧部件与上述可动侧部件的接近时,上述可动机构收存在上述凹状部内。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卡合部从上述前侧罩的后表面朝向上述固定侧部件突出;在上述固定侧部件上,在与上述被卡合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插通着上述被卡合部;在上述贯通孔的周缘部,设有与上述被卡合部对置的壁。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由于能够同时实现使用被卡合部的可动侧部件的前后位置调整、和由被卡合部进行的被追尾时的头部的支承,所以能够实现座椅就座时的舒适性及安全性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在夹着可动机构的多个部位配置多个被卡合部,所以能够平衡良好地进行可动机构及前后锁止机构的动作。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多个被卡合部支承头部,所以能够实现安全性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能够将连接部件进行被卡合部、连杆和支承部的连接并作为连杆的旋转轴使用,所以能够实现因零件的共用化带来的零件件数的抑制。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即使应连接的部件等增加,也能够通过连接部件连接,所以能够使因零件的共用化带来的零件件数的抑制效果进一步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由于能够使位于一方的安装部的长孔状的贯通孔的上缘部附近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长最前方的齿的长度的量,所以能够实现一方的安装部的刚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通过将连杆的多个加强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蜂窝构造,能够将连杆轻量且不易挠曲地加强。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能够抑制前侧罩的加强肋与连杆的前端部干涉,并通过加强肋使前侧罩的刚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由于能够通过连结部将一对柱保持部的上端部间连结,所以能够提高一对柱保持部彼此的结合状态,进而能够提高固定侧部件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由于能够将可动机构收存到凹状部内,所以能够将固定侧部件与可动侧部件之间的有限的空间有效利用,能够贡献于头枕的紧凑化。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插通在贯通孔中的被卡合部的突出方向前端被形成有贯通孔的固定侧部件保持。此外,由于能够通过与被卡合部对置的壁将被卡合部支承,所以能够实现可动侧部件的前后位置调整时的稳定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头枕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安装着前侧罩及后侧罩的状态的头枕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安装着后侧罩的状态的头枕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前侧罩的后表面侧及旋转操作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前侧罩的后表面侧及被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头枕的内部机构及操作部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头枕的内部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动作前的头枕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动作前的头枕的内部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动作后的头枕的内部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动作后的头枕的内部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形成在固定侧部件上的贯通孔附近的放大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后侧罩的前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施力机构的另一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如图1~图11所示,具备具有一对支柱2a、2b的头枕柱2、一对保持器部3、3、固定侧部件4、可动侧部件5、可动机构、前后锁止机构、上下锁止机构和操作部9。此外,该头枕1也包括设在周围的缓冲垫及表皮材而构成。
并且,该头枕1被安装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上端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依据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的方向。
上述一对保持器部3、3安装在作为上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上。
上述头枕柱2的上述一对支柱2a、2b向上述头枕1的下方伸出而设置,被上述一对保持器部3、3保持。即,上述头枕1经由上述一对支柱2a、2b及上述一对保持器部3、3安装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上。
另外,上述一对支柱2a、2b被设定为同径,在该一对支柱2a、2b的至少一方上,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缺口15……。
上述一对支柱2a、2b被上述一对保持器部3、3分别保持,并且能够沿着该一对保持器部3、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上述一对保持器部3、3分别具备保持上述一对支柱2a、2b的筒状主体3a、将上述筒状主体3a罩住的罩体3b、和设在上述筒状主体3a的上端部的头部3c。
此外,在上述头部3c上,设有与上述一对支柱2a、2b的上述多个缺口15……卡合、防止该一对支柱2a、2b的脱出的锁止部3d。
上述一对支柱2a、2b具备在插通在后述的固定侧部件4的柱插通孔20、20中的状态下滑动自如地设在后述固定侧部件4的狭缝20a、20a中的突部2c、2c。这些突部2c、2c作为抑制上述一对支柱2a、2b在周向上旋转的所谓旋转阻止部发挥功能。
此外,这些突部2c、2c为分别从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向外侧突出的状态。
上述固定侧部件4为上述一对支柱2a、2b设在左右两端部的状态,并且经由上述一对支柱2a、2b设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上。
此外,上述固定侧部件4能够沿着上述一对支柱2a、2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上述可动侧部件5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经由上述可动机构与上述固定侧部件4连结。更详细地讲,该可动侧部件5经由可动机构连结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上,能够向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离开的方向及向后方返回的方向移动。
可动侧部件5具有能够将以上述固定侧部件4及上述可动机构、上述一对支柱2a、2b的上部为代表的各部件收容的前侧罩30及后侧罩31。
上述可动机构是将上述固定侧部件4与上述可动侧部件5连结的机构,例如采用连杆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采用X连杆机构。该X连杆机构具有经由中央的交叉连接部8可旋转地连接的第一连杆6(以下称作内侧连杆6)和第二连杆7(以下称作外侧连杆7)。
上述前后锁止机构是将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锁止及锁止解除的机构,具有被卡合部10、与该被卡合部10卡合的锁止部件11、将该锁止部件11向上述被卡合部10侧施力的施力机构12、和转动自如地被上述可动侧部件5保持并操作上述锁止部件11的转动操作部件13。
上述上下锁止机构是将上述固定侧部件4相对于上述一对支柱2a、2b在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锁止及锁止解除的机构。此外,该上下锁止机构具有后述的上下锁止部件14。
上述操作部9是从上述头枕1的外表面露出,将上述前后锁止机构和上述上下锁止机构同时操作的部件。更具体地讲,是进行用来经由转动操作部件13将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锁止的状态的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锁止解除、并将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锁止的状态的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锁止解除的操作的部件。
另外,该操作部9的操作方向设定为沿着左右宽度方向。此外,该操作部9自身的操作通过手动或自动进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手动操作的形态。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9为通过被向上述头枕1的内部侧推入而能够操作上述前后锁止机构及上述上下锁止机构的按钮9。
接着,对上述固定侧部件4、上述可动侧部件5和上述X连杆机构更详细地说明。
(固定侧部件)
上述固定侧部件4是树脂制,如图1、图6等所示,形成为块状,具有一对柱保持部4a、4b、后表面连结部4c、连结部4d、多个支承部25、26、多个加强部27……和锁止保持部28。另外,该固定侧部件4其各部全部一体地形成。
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设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左右两侧端部,构成该固定侧部件4的左右两侧部。此外,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将上述一对支柱2a、2b分别保持,由此,使上述固定侧部件4能够沿着上述一对支柱2a、2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在这些一对柱保持部4a、4b上,形成有将该一对柱保持部4a、4b在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并上述一对支柱2a、2b被***的柱插通孔20、20。
此外,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对应于两侧面的位置、即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侧面上,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与上述柱插通孔20、20连通的狭缝20a、20a。
在这些狭缝20a、20a中,分别设有上述一对支柱2a、2b的上述突部2c、2c。
上述后表面连结部4c设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间,是将这一对柱保持部4a、4b连结的板状体。此外,该后表面连结部4c的后表面与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后表面为同面。
此外,在上述后表面连结部4c的后表面侧,设有将后述的锁止部件11的被保持部70保持的保持部21。该保持部21在侧面观察形成为朝上钩状,沿着后表面连结部4c的左右宽度方向形成为长尺寸。
上述连结部4d设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上端部间,是将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上端部间连结的板状体。此外,该连结部4d的上表面与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上表面为同面。
上述固定侧部件4中的由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和上述连结部4d包围的部位为形成为凹状的凹状部22。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是指为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相互对置的面之间且为上述后表面连结部4c的前表面侧且为上述连结部4d的下表面侧的空间。
在这样的凹状部22中,如图3所示,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与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接近时收存有上述可动机构。
在上述后表面连结部4c上,如图6、图8、图10所示,在与构成上述前后锁止机构的被卡合部10的第一突出部60和第二突出部61(后述)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贯通孔23a、23b,在该贯通孔23a、23b中分别插通着上述第一突出部60和上述第二突出部61。
此外,在上述贯通孔23a、23b的周缘部,如图12所示,设有与上述第一突出部60和上述第二突出部61对置的壁24a、24b。上述壁24a配置在上述贯通孔23a、23b的中间部,上述壁24b相对于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彼此相互对置的面对置而配置。另外,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相互对置的面也与上述壁24a、24b同样地发挥功能。
上述多个支承部25、26可旋转地连接着构成上述X连杆机构的上述内侧连杆6及上述外侧连杆7,还将该内侧连杆6及外侧连杆7支承。
此外,上述多个支承部25、26分别设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彼此相互对置的面的上下。即,为配置在上述凹状部22的四角那样的状态。
并且,配置在上侧的支承部25、25与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上述后表面连结部4c和上述连结部4d一体形成,配置在下侧的支承部26、26与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和上述后表面连结部4c一体形成。
此外,在上侧的上述多个支承部25、25上,从该多个支承部25、25的凹状部22侧面将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贯通而形成有连接部件S被***的贯通孔25a。另外,该上侧的多个支承部25、25的贯通孔25a为圆孔。
并且,连接部件S从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中的一方的柱保持部4a(4b)的侧面上开口的上述圆孔25a连接上述连杆6(7)而***。
另外,上述连接部件S是将上述内侧连杆6及上述外侧连杆7可旋转地连接到上述多个支承部25、26上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金属制的轴杆(旋转轴)。即,上述连接部件S将上述连杆6(7)和上述支承部25、25贯通而设置。
此外,下侧的上述多个支承部26、26形成为比上述上方的多个支承部25、25在上下方向上长尺寸。
此外,在该多个支承部26、26上,在该下侧的多个支承部26、26的凹状部22侧面上形成有上述连接部件S被***的孔部26a。该下侧的多个支承部26、26的孔部26a为沿着该下侧的多个支承部26、26在上下方向上长尺寸的长孔(狭缝)。
进而,上述长孔26a的一部分26b将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贯通而形成。该长孔26a的一部分26b为圆孔。并且,上述连接部件S从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中的一方的柱保持部4a(4b)的侧面上开口的上述长孔26a的一部分26b连接上述连杆7(6)而被***。即,上述连接部件S将上述连杆7(6)和上述支承部26、26贯通而设置。
上述多个加强部27……设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多个部位,这些多个加强部27……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蜂窝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蜂窝构造的加强部27是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前表面及后表面。通过这样将固定侧部件4的多个加强部27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蜂窝构造,能够将固定侧部件4轻量且不易挠曲地进行加强。
此外,虽然不是蜂窝构造,但在上述连结部4d的上表面上也设有加强部27,该连结部4d的加强部27为以格状排列着肋的状态。
上述锁止保持部28将构成上述上下锁止机构的上下锁止部件14保持,设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各自的下端部附近。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中的设有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是某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头枕1的左侧。
锁止保持部28在侧方形成有开口部28a,从该开口部28a设置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
没有设置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一侧的锁止保持部28为从侧方的开口部28a能看到上述支柱2b(2a)的状态。
此外,在该锁止保持部28上,设有后述的施力机构12的钩部12a钩挂的钩挂部28b。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钩挂部28b为形成在上述锁止保持部28的前方部分的下表面上的孔部。
(可动侧部件)
上述可动侧部件5配置在乘员的头部侧,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更详细地讲,如图2~图5、图7~图11所示,该可动侧部件5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前后移动。
此外,可动侧部件5是树脂制,具有上述前侧罩30、上述后侧罩31、底缘罩32、32、保持部33、按钮安装部34、多个支承部35、36、加强肋37和凹部38、38。另外,该可动侧部件5将上述前侧罩30、上述后侧罩31和上述底缘罩32、32作为分体形成。
此外,通过将上述前侧罩30和上述后侧罩31组合,能够构成为内部中空状的箱体。
上述前侧罩30是用来支承头部的部件。前侧罩30具备前表面部30a、和从该前表面部30a的上下左右的周围端部向后方设置的周侧面部30b。此外,构成前侧罩30的各部一体地形成。
另外,如图4、图5所示,在上述前表面部30a的后表面与上述周侧面部30b之间,适当地设有将这些前表面部30a和周侧面部30b的边界部位加强的肋。
上述后侧罩31具备后表面部31a、和从该后表面部31a的上下左右的周围端部向前方设置的周侧面部31b。并且,通过将后侧罩31的周侧面部31b和上述前侧罩30的周侧面部30b连接固定而构成上述箱体。
另外,上述周侧面部30b和上述周侧面部31b通过采用嵌合构造而嵌合连接,但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以往周知的技术。
此外,上述后侧罩31如图13所示,具备设在与后述的被卡合部10的第一突出部60的前端和第二突出部61的前端对应的位置将该前端收存的前端收存部31d、31d。
此外,前端收存部31d、31d具有从上述后侧罩31的前表面突出而形成将第一突出部60的前端和第二突出部61的前端包围的壁部31e、和防止后述的锁止部件11的被保持部70与上述壁部31e的干涉的狭缝31f。
上述底缘罩32、32向在将上述前侧罩30和上述后侧罩31连接成的箱体的下表面上形成的两个长孔(后述)分别嵌合。底缘罩32具备向长孔***的筒状部32a、和设在该筒状部32a的下缘部上并与上述箱体的下表面抵接的凸缘部32b。
此外,在上述周侧面部30b和上述周侧面部31b的下表面侧的各自上,形成有用来将上述一对支柱2a、2b及上述底缘罩32、32***的缺口部30c、31c。该缺口部30c、31c将长孔形成为所谓切半的状态,通过将上述周侧面部30b与上述周侧面部31b连接,能够在上述箱体的下表面上形成长孔。
该长孔在上述箱体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两个,以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方向的方式配置。此外,上述筒状部32a也以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方向的方式配置。
上述保持部33将后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转动轴部82保持,如图4、图5所示,设在上述前侧罩30的周侧面部30b中的左右侧面的某一方的内表面侧(箱体的内部中空部内)。
此外,保持部33具备对于上述转动轴部82从上方抵接的多个上方抵接部33a、和对于上述转动轴部82从下方抵接的下方抵接部33b。上述上方抵接部33a形成为,具有相当于该上方抵接部33a的前端部的多个爪部33c、33c。
此外,上述上方抵接部33a和上述下方抵接部33b从上述前侧罩30侧向上述后侧罩31侧突出而形成。
上述按钮安装部34如图2~图5所示,用来将作为上述操作部9的按钮9安装到上述前侧罩30及上述后侧罩31上,配置在上述前侧罩30及上述后侧罩31的侧方。
该按钮安装部34是从上述前侧罩30和上述后侧罩31的侧面突出的筒状体,具备设在上述前侧罩30侧的筒状前侧部34a、设在上述后侧罩31侧的筒状后侧部34b、和设在上述前侧罩30的内部侧并保持上述按钮9的环状的按钮保持部34c。
上述按钮9在被上述按钮保持部34c保持的状态下,为被上述前侧罩30侧的上述筒状前侧部34a和上述后侧罩31侧的上述筒状后侧部34b将周围包围那样的状态。这样,将上述按钮9安装到上述按钮安装部34上。
上述多个支承部35、36可旋转地连接着构成上述X连杆机构的上述内侧连杆6及上述外侧连杆7,还将该内侧连杆6及外侧连杆7支承。
此外,上述多个支承部35、36设在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中的与内侧连杆6及外侧连杆7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此外,这些多个支承部35、36配置在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两侧及上下方向的两侧。即,配置在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的4个部位。
在配置在上侧的支承部35、35上连接外侧连杆7的前端部,在配置在下侧的支承部36、36上连接内侧连杆6的前端部。
进而,在上侧的多个支承部35、35的相互对置的面的各自上,一体形成有向相互对置的面侧突出的突出部35b、35b。突出部35b是用来将被卡合部10安装到该支承部35上的部件,与后述的被卡合部10的贯通孔63a嵌合。
另外,突出部35b的外径被设定为比贯通孔63a的内径稍小。此外,被设定为比上述支承部35的上述对置面的缘部的直径小。
此外,在下侧的多个支承部36、36的相互对置的面的各自上,也一体形成有向相互对置的面侧突出的突出部36b、36b。突出部36b是用来将被卡合部10安装到该支承部36上的部件,与后述的被卡合部10的贯通孔64a嵌合。
另外,突出部36b的外径被设定为比贯通孔64a的内径稍小。此外,被设定为比上述支承部36的上述对置面的缘部的直径小。
此外,在上述上侧的多个支承部35、35及上述突出部35b、35b上,在左右宽度方向上贯通而形成有连接部件S被***的贯通孔35a。另外,该上侧的多个支承部35、35的贯通孔35a为圆孔。
另外,在上述前侧罩30的周侧面部30b的左右两侧面上,形成有位于上述上侧的多个支承部35、35的贯通孔35a、35a的延长线上的贯通孔30d、30d。
并且,连接部件S从上述前侧罩30的左右两侧面中的某一方的贯通孔30d将上述连杆7(6)连接到上述多个支承部35、35上,而向上述多个支承部35、35及上述突出部35b、35b的贯通孔35a***。即,上述连接部件S将上述连杆7(6)和上述支承部35、35以及安装到该支承部35、35上的被卡合部10、10贯通而设置。
此外,下侧的上述多个支承部36、36及上述突出部36b、36b与上述上方的多个支承部35、35及上述突出部35b、35b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长尺寸。
进而,在该多个下方的支承部36、36及突出部36b、36b上,也在左右宽度方向上贯通而形成有后述的连接部件S被***的贯通孔36a。另外,该下方的多个支承部36、36及突出部36b、36b的贯通孔36a为沿着该多个支承部36、36在上下方向上为长尺寸的长孔。
另外,在上述前侧罩30的周侧面部30b的左右两侧面上,形成有位于上述下侧的多个支承部36、36的长孔状的贯通孔36a、36a的延长线上的贯通孔30e、30e。另外,该贯通孔30e、30e为位于上述长孔状的贯通孔36a、36a的上端部的延长线上的圆孔。
并且,连接部件S从上述前侧罩30的左右两侧面中的某一方的贯通孔30e将上述连杆6(7)向上述多个支承部36、36连接,而向上述多个支承部36、36及上述突出部36b、36b的贯通孔36a***。即,上述连接部件S将上述连杆6(7)和上述支承部36、36以及安装在该支承部36、36上的被卡合部10、10贯通而设置。
上述加强肋37在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位于上述多个支承部36、36间的中央而设置。
此外,该加强肋37向后方突出而形成,其突出量被设定为不与设在上述多个支承部36、36上的上述连接部件S干涉的程度。
另外,设有该加强肋37的部位的上述前侧罩30的前表面侧对应于该加强肋37的突出形状形成为凹状。
此外,该加强肋37和上述连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内侧连杆6)的前端部左右排列而配置。即,为在后述的内侧连杆6的第一臂40与第二臂41之间设有该加强肋37的状态。
上述凹部38、38在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对应于后述被卡合部10、10的前方突出部65,65的位置而形成。
此外,凹部38、38位于上述下侧的多个支承部36、36正上方。并且,在该凹部38、38的外侧缘部上,设有与上述多个支承部36、36一体形成的加强肋38a、38a。另外,该加强肋38a、38a与被卡合部10、10的前方突出部65、65附近对置。
(X连杆机构)
上述X连杆机构中的上述内侧连杆6如图1、图3、图7~图11所示,是上端部(后端部)配置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侧、下端部(前端部)配置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侧的连杆。
此外,上述外侧连杆7是上端部(前端部)配置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侧、下端部(后端部)配置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侧的连杆。
另外,这些内侧连杆6和外侧连杆7的前后的朝向也可以相反。进而,X连杆机构除了上述连接部件S以外是树脂制。
此外,上述内侧连杆6的上端部位于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上述左右两侧配置的上方的多个支承部25、25间而配置。
上述外侧连杆7的下端部位于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上述左右两侧配置的下方的多个支承部26、26间而配置。
进而,上述内侧连杆6的下端部位于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上述左右两侧配置的下方的多个支承部36、36间而配置。
上述外侧连杆7的上端部位于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上述左右两侧配置的上方的多个支承部35、35间而配置。
此外,上述内侧连杆6及上述外侧连杆7如图7所示,在侧面观察为弯曲形状。
并且,上述内侧连杆6及外侧连杆7经由中央的上述交叉连接部8可旋转地连接。
另外,X连杆机构必然产生一方的连杆与另一方的连杆重合的部位。因而,上述交叉连接部8配置在在构成上述X连杆机构上必然产生的上述内侧连杆6与上述外侧连杆7重合的部位。
此外,上述交叉连接部8配置在将分别设在上述内侧连杆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连接部件S、S连结的线上、和将分别设在上述外侧连杆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连接部件S、S连结的线上。
在上述内侧连杆6及上述外侧连杆7中的上述交叉连接部8的部位,形成有将上述内侧连杆6及上述外侧连杆7贯通的圆孔。在该圆孔中***着连接部件S。即,上述内侧连杆6和上述外侧连杆7能够以上述连接部件S为旋转轴相互旋转地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连杆6具备第一臂40和第二臂41。即,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连杆6由两个臂40、41构成。进而,内侧连杆6还具备设在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的端部处的多个连接部42……。
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左右对称地形成,相互隔开间隔且朝向相同的方向而配置。另外,在该第一臂40与第二臂41之间的间隙中设有上述外侧连杆7的内侧部51。
上述第一臂40在左右两侧面上具备加强部43,上述第二臂41在左右两侧面上具备加强部44。这些加强部43、44虽然不是蜂窝构造,但为排列有多个肋的状态。
上述多个连接部42……是指为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各自的上下端部、连接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上方的支承部25、25及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下方的支承部36、36上、并且被该上方的支承部25、25及下方的支承部36、36支承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的上端部侧的连接部42、42上,将该连接部42、42在左右宽度方向上贯通而形成有上述连接部件S被***的贯通孔。另外,该贯通孔为圆孔。
另外,该贯通孔是上述连接部件S被***的孔,所以配置于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上述上侧的多个支承部25、25上形成的贯通孔25a、25a的延长线上。并且,在上述上侧的支承部25、25的圆孔和上述上端部侧的连接部42、42的圆孔中***着上述连接部件S。即,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以上述连接部件S为旋转轴,经由该连接部件S可旋转地连接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上。
进而,在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的下端部侧的连接部42、42上也同样形成有贯通孔(圆孔)。
并且,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上述下侧的多个支承部36、36的长孔36a、36a和上述下端部侧的连接部42、42的圆孔中***着连接部件S。即,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以上述连接部件S为旋转轴,经由该连接部件S可旋转地连接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上。
此外,设在上述第一臂40与上述第二臂41的下端部侧的连接部42、42处的上述连接部件S能够沿着形成在上述下侧的多个支承部36、36上的长孔36a、36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即,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的下端部能够对应于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而沿着上述下方的支承部36、3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另外,为在上述第一臂40的下端部侧的连接部42与上述第二臂41的下端部侧的连接部42之间设有上述加强肋37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连杆7具备左右的侧壁部50、50、设在该左右的侧壁部50、50间的内侧部51、多个连接部52……和多个加强部53。并且,上述左右的侧壁部50、50、上述内侧部51、上述多个连接部52、52和上述多个加强部53……一体形成。
上述左右的侧壁部50、50是指位于上述内侧连杆6的上述第一臂40及上述第二臂41的外侧的部位,与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交叉,以将该第一臂40和第二臂41夹入那样的状态配置。
上述内侧部51是指上述内侧连杆6的上述第一臂40与上述第二臂41交叉、被上述左右的侧壁部50、50夹入的部位。
在上述内侧部51中的与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交叉的部位上,形成有这些第一臂40和第二臂41***通的臂插通孔51a、51a。
另外,将上述臂插通孔51a、51a设定为以下大小:当将上述内侧连杆6和上述外侧连杆7折叠时,上述内侧部51和上述第一臂40及上述第二臂41不干涉。
另外,构成为,当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回到上述固定侧部件4侧时,上述内侧部51与上述第一臂40及上述第二臂41抵接。上述内侧部51其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抵接的部位形成为凹状(凹状部51b),当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回到上述固定侧部件4侧时,上述第一臂40和上述第二臂41被收容到该内侧部51的凹状部51b中。由此,将上述内侧连杆6和上述外侧连杆7紧凑地折叠。
该凹状部51b形成在上述内侧部51的上部后表面侧的左右两端部和下部前表面侧的左右两端部上。
上述多个连接部52、52是指为上述外侧连杆7的上下端部、连接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下方的支承部26、26及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上方的支承部35、35上且被该下方的支承部26、26及上方的支承部35、35支承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连接部52、52上,将该连接部52、52在左右宽度方向上贯通而形成有上述连接部件S被***的贯通孔。另外,该贯通孔为圆孔。
另外,该贯通孔是上述连接部件S被***的孔,所以分别配置于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上述下侧的多个支承部26、26上形成的贯通孔26a、26a的延长线上、和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上述上侧的多个支承部35、35上形成的贯通孔35a、35a的延长线上。
并且,在上述下侧的支承部26、26的长孔和上述下端部侧的连接部52的圆孔中***着上述连接部件S。
此外,设在上述下端部侧的连接部52上的上述连接部件S能够沿着形成在上述下侧的多个支承部26、26上的长孔26a、26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即,上述外侧连杆7的下端部能够对应于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而沿着上述下方的支承部26、2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上述上侧的支承部35、35的圆孔和上述上端部侧的连接部52的圆孔中***着上述连接部件S。即,上述外侧连杆7的上端部以上述连接部件S为旋转轴,经由该连接部件S可旋转地连接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上。
上述多个加强部53……设在上述外侧连杆7的多个部位,这些多个加强部53……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蜂窝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在上述外侧连杆7中的形成有上述凹状部51b的部位的相反侧面、即上述内侧部51的上部前表面侧的左右两端部和下部后表面侧的左右两端部上。进而,设在上述内侧部51中的、位于上述内侧连杆6的第一臂40与上述第二臂41之间的部位的上部后表面和下部前表面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多个加强部53……的全部为蜂窝构造。
通过采用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经由作为可动机构的上述X连杆机构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在向前方远离的方向及向后方返回的方向上移动。
接着,对上述前后锁止机构及上述上下锁止机构更详细地说明。
(前后锁止机构)
上述前后锁止机构如上述的那样,具有被卡合部10、与该被卡合部10卡合的锁止部件11、将该锁止部件11向上述被卡合部10侧施力的施力机构12、和转动自如地被上述可动侧部件5保持并将上述锁止部件11操作的转动操作部件13。
上述被卡合部10是金属制,如图1、图3、图5等所示,安装在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从该前侧罩30的后表面朝向上述固定侧部件4突出。
此外,上述被卡合部10使用多个,这些多个被卡合部10、10被配置在夹着上述X连杆机构的位置。
上述被卡合部10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多个齿60a……的棘轮构造,上述多个齿60a……从下方朝向上方突出形成。
此外,该被卡合部10具有第一突出部60、第二突出部61、间隙62、安装部63、64和前方突出部65。
进而,该被卡合部10在侧面观察形成为大致T字状。即,上述第一突出部60及上述第二突出部61在大致水平方向上突出。此外,上述安装部63在大致垂直方向上朝上突出,上述安装部64在大致垂直方向上朝下突出。
上述第一突出部60形成有上述多个齿60a,并且在上述被卡合部10安装在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的状态下从上述可动侧部件5朝向上述固定侧部件4突出。
此外,该第一突出部60由于形成有从下方朝向上方突出形成的上述多个齿60a……,所以位于比该多个齿60a……靠下方。即,为从该第一突出部60的上端部突出形成有上述多个齿60a……的状态。
另外,第一突出部60的前端部形成为尖细状,被收存到上述后侧罩31的上述前端收存部31d中。
上述第二突出部61与上述第一突出部60平行,并且从上述多个齿60a……的上端部隔开间隔配置。该第二突出部61与上述第一突出部60的上述多个齿60a……之间为上述间隙62。
另外,第二突出部61的前端部被收存到上述后侧罩31的上述前端收存部31d中。
上述安装部63、64形成有上述连接部件S贯通的上述贯通孔63a、64a,并且安装到上述前侧罩30上。
上述安装部63从上述第二突出部61的基端部(前方)侧向上方突出形成,上述安装部64从上述第一突出部60的基端部(前方)侧向下方突出形成。
上述贯通孔63a如上述那样,与上述上侧的多个支承部35、35的上述突出部35b、35b嵌合。即,通过使上述贯通孔63a与上述突出部35b嵌合,能够将上述安装部63安装到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
另外,在上述安装部63上,在上述贯通孔63a的下方形成有狭缝63b。该狭缝63b贡献于上述被卡合部10的轻量化。
上述贯通孔64a如上述那样,与上述下侧的多个支承部36、36的上述突出部36b、36b嵌合。即,通过使上述贯通孔64a与上述突出部36b嵌合,能够将上述安装部64安装到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
上述贯通孔64a对应于上述支承部36及上述突出部36b的形状及上述贯通孔36a的形状,为在上下方向上长尺寸的长孔。
另外,如图9、图11所示,该贯通孔64a和上述多个齿60a……中的最前方的齿60a在垂直方向上排列配置。
上述前方突出部65位于上述被卡合部10的前侧,比上述安装部63、64向前方突出。
前方突出部65被***到形成在上述前侧罩30的后表面上的上述凹部38中,与设在上述凹部38的外侧缘部上的上述加强肋38a对置配置。
上述锁止部件11与上述被卡合部10卡合,与该被卡合部10一起构成上述前后锁止机构的主要部,如图1、图3、图6~图12所示,具备被保持部70、卡合部71、71和连结部72、72。
上述被保持部70是金属制的轴杆,并且被上述固定侧部件4保持,如图6、图7所示,配置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后方,并且被从上方***到设在该固定侧部件4的后表面上的上述保持部2中而被保持。
此外,该被保持部70配置在上述第一突出部60与上述第二突出部61之间的上述间隙62中。另外,该被保持部70配置在比上述卡合部71、71靠上方。
进而,该被保持部70的两端部为其后表面侧***在上述后侧罩31的上述前端收存部31d的上述狭缝31f中的状态。
上述卡合部71、71是金属制的轴杆,并且与上述被保持部70平行地配置并以该被保持部70为轴转动,被向上述多个齿60a……侧施力而卡合。此外,这些卡合部71、71配置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前方。
此外,这些卡合部71、71配置在通过被上述施力机构12施力而与上述多个齿60a……卡合的位置,在向与上述施力机构12的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能够移动到上述间隙62的位置。
此外,这些卡合部71、71中的上述多个齿60a……侧的端部(前端部)比上述被卡合部10、10向内侧突出。但是,被设定为不到达上述X连杆机构之程度的突出长度。
上述连结部72、72是金属制的轴杆,并且将上述被保持部70的端部与上述卡合部的端部连结,配置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左右两侧方。即,上述锁止部件11将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周围包围而形成为大致C字状。
在这些连结部72、72中的配置有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一侧的一方的连结部72上,一体地安装着将该一方的连结部72和上述被保持部70及上述卡合部71的一方的连结部72侧的端部覆盖的罩部件73。即,该一方的连结部72包括上述罩部件73而构成。
此外,上述连结部72的上述罩部件73如图6所示,抵接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罩部件73将上述一方的连结部72覆盖,但也可以构成为将上述被保持部70的一端部和上述卡合部71的一端部安装的部件。
此外,上述连结部72的上述罩部件73具有设在该罩部件73中的与上述卡合部71的位置对应的部位、向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侧突出并抵接的突出抵接部74。
另外,该突出抵接部74带有圆度而形成,以便能够对应于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动作。
进而,上述罩部件73具有避免该罩部件73与设在一方的上述支柱2a上的上述突部2c的干涉的避让部75。
该避让部75以凹状形成在上述罩部件73的上述固定侧部件4侧面中的与上述突部2c对应的位置。
上述施力机构12是将上述锁止部件11的上述卡合部71、71向上述被卡合部10侧施力的机构,如图1、图3、图8~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线圈状的拉伸弹簧。
该拉伸弹簧12其两端部为形成为钩状的钩部12a、12a。这些钩部12a、12a中的一方钩挂在上述卡合部71上,另一方钩挂在设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上述锁止保持部28上的上述钩挂部28b上,设在上述卡合部71与上述锁止保持部28之间。进而,该拉伸弹簧12是多个,设在上述锁止部件11的两方的卡合部71、71和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两方的锁止保持部28、28上。
即,上述卡合部71、71被上述拉伸弹簧12、12向上述锁止保持部28、28侧拉伸,由此,成为被向上述多个齿60a……侧施力的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机构12为设在上述卡合部71与上述锁止保持部28之间的线圈状的拉伸弹簧1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如图14所示采用具有从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后表面侧向前表面侧伸长的前端部12Ab的涡卷弹簧12A。
这样的涡卷弹簧12A其主体部12Aa配置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后表面侧,卷绕固定在上述被保持部70上。前端部12Ab穿过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而钩挂在上述卡合部71上。由此,能够使上述卡合部71与上述被卡合部10的多个齿60a……卡合。
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是树脂制,如图1、图3、图4、图6等所示,转动自如地保持在上述可动侧部件5上,并操作上述锁止部件11的上述卡合部71。即,该转动操作部件13在上述锁止部件11的上述卡合部71的操作时,使该卡合部71向与上述拉伸弹簧12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动作,向将上述被卡合部10的与上述多个齿60a……的卡合状态解除的方向旋转。
此外,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在上述锁止部件11的上述卡合部71被上述拉伸弹簧12施力的方向上设置。
此外,该转动操作部件13具有第一操作部80、第二操作部81和作为转动轴的转动轴部82。另外,这些第一操作部80、第二操作部81和转动轴部82一体形成。
上述转动轴部82形成为圆柱状,通过上述保持部33的上述上方抵接部33a和上述下方抵接部33b抵接在该圆柱状的外周面上而被保持。
此外,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相对于上述保持部33的组装方向设定为沿着该转动操作部件13的转动轴方向(即,转动轴部82的长度方向)。即,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构成为,在被上述保持部33保持的状态下,除了与其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上述保持部33的突出方向)以外不能容易地拆下。
进而,该转动轴部82配置在上述前后锁止机构的下方,并且配置在上述上下锁止机构的上方。
上述第一操作部80是用来操作上述前后锁止机构的部件,从上述转动轴部82的外周面中的上述上方抵接部33a和上述下方抵接部33b不抵接的范围的部位朝向上述固定侧部件4突出而形成。该第一操作部80的突出方向前端位于上述锁止部件11的上述罩部件73的下方,上表面抵接在上述突出抵接部74上。
此外,该第一操作部80的突出方向前端配置在比上述转动轴部82靠下方。因而,只要使第一操作部80以上述转动轴部82为轴向上方旋转,就能够使上述罩部件73向上方移动。
另外,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具有在该转动操作部件13的转动时上述保持部33的前端被***的凹部83、83。即,在上述第一操作部80与上述转动轴部82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在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转动时上述保持部33的上方抵接部33a的上述多个爪部33c、33c被***的凹部83、83。因而,当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旋转到上方时,上述爪部33c、33c被***在上述凹部83、83中,所以相应的旋转移动量增加。
上述第二操作部81是用来操作上述上下锁止机构的部件,从上述第一操作部80的下表面中央附近朝向下方突出而形成。该第二操作部81的突出方向前端配置在比上下锁止部件14靠下方,该第二操作部81的突出方向中央附近配置在与上下锁止部件14大致相等的高度。
此外,该第二操作部81的上述固定侧部件4侧面在上述上下锁止机构的锁止时,从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离开,在锁止解除时与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抵接。此外,第二操作部81的与上述固定侧部件4侧面相反的侧面抵接在后述的按钮9。
通过采用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将上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在多个位置、即上述卡合部71与上述多个齿60a……卡合的位置锁止及锁止解除。
(上下锁止机构)
上述上下锁止机构相对于上述一对支柱2a、2b设置,将上述固定侧部件4相对于上述一对支柱2a、2b在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锁止及锁止解除。
该上下锁止机构具有形成在上述一对支柱2a、2b中的至少一方上的多个缺口15……、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和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
上述多个缺口15……只要形成在上述一对支柱2a、2b中的至少设有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一侧的支柱2a上就可以。但是,由于在由上述一对保持器部3、3的锁止部3d、3d形成的支柱2a、2b的拉拔防止构造中使用上述多个缺口15……,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支柱2a、2b的两者上形成有上述多个缺口15……。
此外,这些多个缺口15……如图1、图6、图10所示,沿着上述一对支柱2a、2b的长度方向形成为多级状。进而,这些多个缺口15……形成在上述一对支柱2a、2b的中央附近的外周面上。
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是如上述那样将上述一对支柱2a、2b分别保持的部件,由此,能够使上述固定侧部件4沿着上述一对支柱2a、2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另外,该固定侧部件4的上下移动范围基于设在上述一对支柱2a、2b上的上述突部2c、2c能够沿着形成在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侧面上的狭缝31f、31f滑动的范围。
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被形成在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上的锁止保持部28、28中的设有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一侧的锁止保持部28保持。
该上下锁止部件14具备在上述锁止保持部28的内部对上述缺口15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和将该卡合部向相对于上述缺口15卡合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未图示)。
因而,如果进行操作以将上下锁止部件14向上述锁止保持部28的里侧推入,则未图示的上述卡合部从上述缺口15离开,如果不操作上下锁止部件14,则成为未图示的上述卡合部卡合在上述缺口15中的状态。
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如上述那样具备用来操作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上述第二操作部81。另外,在该第二操作部81中的与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抵接的侧面上,形成有在向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抵接时与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下端部卡合的槽部84。
此外,上述第一操作部80和上述第二操作部81连动转动,上述第二操作部81在与由上述第一操作部80进行的上述前后锁止机构的锁止解除动作的同时,进行由上述上下锁止机构的锁止解除动作。
此外,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移动距离对应的长度。即,上述突出抵接部74对上述第一操作部80的长度方向的哪个部位都抵接。此外,上述按钮9对上述第二操作部81的长度方向的哪个部位都抵接,哪个部位都与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抵接。此外,上述转动轴部82遍及其长度方向被上述保持部33保持。
进而,由于上述按钮9对上述第二操作部81的长度方向的哪个部位都抵接,所以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和上述按钮9的位置关系对应于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移动而变化,但作为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上述前侧罩30及上述后侧罩31与上述按钮9的位置关系为不变化的状态。
通过采用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将上述固定侧部件4相对于上述一对支柱2a、2b在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即形成有上述多个缺口15……的位置锁止及锁止解除。
作为上述操作部9的按钮9如上述那样安装在设于上述前侧罩30和上述后侧罩31的侧面上的上述按钮安装部34上,与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抵接。并且,通过被向上述内部中空部侧推入,能够将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操作。
该按钮9具备按钮主体90和筒状部91。
上述按钮主体90被***到上述筒状部91中,沿着该筒状部91进退自如。此外,该按钮主体90具有表面部90a和突出部90b。
表面部90a是按钮9的操作者直接接触的部分。
突出部90b设在按钮主体90的上述内部中空部侧的端部,是与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抵接的部位。更具体地讲,该突出部90b抵接在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的上述第二操作部81的下端部(突出方向前端)上。
上述筒状部91被***在上述按钮安装部34的上述按钮保持部34c中而被保持,具有在被***到上述按钮保持部34c时与该按钮保持部34c卡合的多个卡合爪部91a。
通过采用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使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以上述转动轴部82为轴向上方旋转,随之能够通过上述第一操作部80将上述锁止部件11操作,能够通过上述第二操作部81将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操作。
接着,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头枕1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上述头枕1的动作,包括上述可动侧部件5向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离开的方向及从离开到前方的状态向后方返回的方向移动的动作。进而,包括包含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固定侧部件4沿着上述一对支柱2a、2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动作。
首先,对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图9表示上述可动侧部件5接近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状态。即,为虽然不是最后方但回到了后方的状态。在上述按钮9的非操作时,上述卡合部71为卡合在上述被卡合部10的齿60a上的状态,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锁止。
为了从该状态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离开,首先,通过将上述按钮9推入,使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向上述X连杆机构侧旋转。随之,使上述第一操作部80向上方旋转,将设有上述罩部件73的上述卡合部71向上方推起。
由此,上述卡合部71从上述被卡合部10的齿60a离开,所以能够将上述锁止部件11进行的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锁止解除。
并且,在维持将上述卡合部71推起到上方的状态的同时,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在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向前方离开的方向上移动。
此时,上述被卡合部10随着上述内侧连杆6及上述外侧连杆7的旋转动作而向前方移动。此时,上述内侧连杆6的上述连接部件S和上述外侧连杆7的上述连接部件S沿着上述下方的多个支承部26、36的长孔26a、长孔36a向上方移动。
并且,如果在任意的位置将上述按钮9的操作停止,则上述卡合部71按照上述拉伸弹簧12的作用力被向上述多个齿60a……侧施力而回到原来的位置,与该多个齿60a……的某个啮合。由此,如图10、图11所示,能够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4在向前方离开的方向上移动,在希望的位置施加锁止。
另外,此时有上述卡合部71不进入到相邻的齿60a、60a间的谷间而与上述齿60a的突端附近接触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只要在不操作上述按钮9的状态下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向前后某方移动,上述卡合部71就进入到最近的上述谷间,能够施加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锁止。
在将上述可动侧部件5向后方送回时也同样,首先将上述按钮9推入而操作上述罩部件73,将上述卡合部71带来的锁止解除。
然后,只要将上述可动侧部件5向后方送回、在任意的位置停止上述按钮9的操作就可以。此时,上述X连杆机构等进行与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向前方移动的情况相反的运动。
如以上那样,使上述可动侧部件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还能够进行与上述被卡合部10的上述多个齿60a……的排列对应的阶段性的位置调整。即,能够阶段性地进行上述头枕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
接着,对包括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固定侧部件4的上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其图8、图9所示的状态为位于上述一对支柱2a、2b的下方侧的状态。在上述按钮9的非操作时,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上述卡合部为卡合在上述支柱2a的下方侧的一个缺口15中的状态,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锁止。
为了从该状态使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沿着上述一对支柱2a、2b向上方移动,首先,通过将上述按钮9推入,使上述转动操作部件13向上述X连杆机构侧旋转。随之,使上述第二操作部81向上述X连杆机构侧旋转,将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向上述锁止保持部28的里侧推入,使未图示的上述卡合部向上述锁止保持部28的里侧移动。
由此,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上述卡合部从上述支柱2a的上述缺口15离开,所以能够将由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上述卡合部进行的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的锁止解除。
并且,在维持着使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上述卡合部向上述锁止保持部28的里侧移动的状态的同时,使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进而固定侧部件4沿着上述一对支柱2a、2b向上方移动。
此时,上述可动侧部件5、上述X连杆机构等随着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移动而向上方移动。
并且,只要在任意的位置停止上述按钮9的操作,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上述卡合部就通过未图示的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回到原来的位置,与上述支柱2a的上方侧的一个缺口15卡合。由此,如图10、图11所示,能够使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沿着上述一对支柱2a、2b向上方移动,在希望的位置施加锁止。
另外,此时有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上述卡合部与位于上下相邻的缺口15、15间的上述支柱2a的外周面接触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只要在不操作上述按钮9的状态下使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向上下某方移动,上述卡合部就与最近的上述缺口15卡合,能够施加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锁止。
在使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向下方移动时也同样,首先将上述按钮9推入而操作上述第二操作部81,将上述上下锁止部件14的上述卡合部带来的锁止解除。
然后,只要使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进而固定侧部件4向下方移动、在任意的位置将上述按钮9的操作停止就可以。此时,上述可动侧部件5、上述X连杆机构等也随着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移动而向下方移动。
如以上这样,使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还能够进行与上述支柱2a的上述多个缺口15……对应的阶段性的位置调整。即,能够阶段性地进行上述头枕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同时实现使用上述被卡合部10的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位置调整、和由上述被卡合部10进行的被追尾时的头部的支承,所以能够实现座椅就座时的舒适性及安全性的提高。
此外,由于在夹着上述可动机构的多个部位配置上述多个被卡合部10、10,所以能够平衡良好地进行上述可动机构及上述前后锁止机构的动作。此外,由于能够通过上述多个被卡合部10、10支承头部,所以能够实现安全性的提高。
此外,由于能够将上述连接部件S进行上述被卡合部10、上述连杆6(7)和上述支承部35(36)的连接并且作为上述连杆6(7)的旋转轴使用,所以能够实现因零件的共用化带来的零件件数的抑制。
此外,即使应连接的部件等增加,由于能够通过上述连接部件S连接,所以也能够使因零件的共用化带来的零件件数的抑制效果进一步提高。
因而,对于想要实现因零件的共用化带来的零件件数的抑制的希望能够适当地对应。
此外,由于能够使位于上述一方的安装部64的长孔状的上述贯通孔64a的上缘部附近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长最前方的齿60a的长度的量,所以能够实现上述一方的安装部64的刚性提高。
因而,对于想要使上述一方的安装部64进而上述被卡合部10的刚性提高的希望能够适当地对应。
此外,通过将上述连杆7(6)的上述多个加强部53……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蜂窝构造,能够将上述连杆7(6)轻量且不易挠曲地进行加强。
因而,对于想要将上述连杆7(6)轻量且不易挠曲地加强的希望能够适当地对应。
此外,能够抑制上述前侧罩30的上述加强肋37与上述连杆6(7)的前端部干涉,并能够通过上述加强肋37使上述前侧罩30的刚性提高。
因而,对于想要抑制上述加强肋37与上述连杆6(7)的前端部干涉并使上述前侧罩30的刚性提高的希望能够适当地对应。
此外,由于能够通过上述连结部4d将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的上端部间连结,所以能够提高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彼此的结合状态,进而提高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刚性。
因而,对于想要提高上述一对柱保持部4a、4b彼此的结合状态、进而使上述固定侧部件4的刚性提高的希望能够适当地对应。特别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由于为以下状态:作为将左右的侧面部的上端部连结的部件,而兼使用作为构成连杆的臂的转动轴的后部定点转动轴,所以希望刚性的提高。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固定侧部件4由于通过上述连结部4d将刚性提高,所以是优选的。
此外,由于能够将上述可动机构收存到上述凹状部22内,所以能够将上述固定侧部件4与上述可动侧部件5之间的有限的空间有效利用,能够贡献于上述头枕1的紧凑化。
因而,对于想要使上述头枕1紧凑化的希望能够适当地对应。
此外,插通在上述贯通孔23a、23b中的上述被卡合部10的突出方向前端被形成有上述贯通孔23a、23b的上述固定侧部件4保持。此外,由于能够通过与上述被卡合部10对置的上述壁24a、24b支承上述被卡合部10,所以能够实现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位置调整时的稳定性的提高。
因而,对于想要实现上述可动侧部件5的前后位置调整时的稳定性的提高的希望能够适当地对应。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有关本发明的头枕在承接就座在座椅上的使用者的头部的头枕中能够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
1 头枕
2a 支柱
2b 支柱
4 固定侧部件
4a 柱保持部
4b 柱保持部
4c 后表面连结部
4d 连结部
5 可动侧部件
6 第一连杆
7 第二连杆
8 交叉连接部
9 操作部
10 被卡合部
11 锁止部件
12 施力机构
13 转动操作部件
14 上下锁止部件
15 缺口
20 柱插通孔
23a 贯通孔
23b 贯通孔
24a 壁
24b 壁
25 支承部
25a 贯通孔
26 支承部
26a 孔部
27 加强部
28 锁止保持部
28a 开口部
28b 钩挂部
30 前侧罩
30b 周侧面部
31 后侧罩
31b 周侧面部
33 保持部
35 支承部
35a 贯通孔
35b 突出部
36 支承部
36a 贯通孔
36b 突出部
40 第一臂
41 第二臂
42 连接部
50 侧壁部
51 内侧部
52 连接部
53 加强部
60 第一突出部
60a 多个齿
61 第二突出部
62 间隙
63 安装部
63a 贯通孔
64 安装部
64a 贯通孔
70 被保持部
71 卡合部
72 连结部
73 罩部件
74 突出抵接部
75 避让部
80 第一操作部
81 第二操作部
82 转动轴部
83 凹部
90 按钮主体
90b 突出部。

Claims (2)

1.一种头枕,其特征在于,
具备固定侧部件、可动侧部件和前后锁止机构;
上述固定侧部件设在头枕柱上;
上述可动侧部件经由可动机构连结在上述固定侧部件上,且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上述前后锁止机构具有被卡合部和与该被卡合部卡合的锁止部件,并且将上述可动侧部件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锁止及锁止解除;
上述可动侧部件具有前侧罩,上述前侧罩用来支承头部;
上述被卡合部为多个,安装在上述前侧罩的后表面上;
该多个被卡合部配置在夹着上述可动机构的位置。
2.一种头枕,其特征在于,
具备固定侧部件、可动侧部件和前后锁止机构;
上述固定侧部件设在头枕柱上;
上述可动侧部件经由可动机构连结在上述固定侧部件上,且能够相对于该固定侧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上述前后锁止机构具有被卡合部和与该被卡合部卡合的锁止部件,并且将上述可动侧部件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锁止及锁止解除;
上述可动侧部件具有前侧罩,上述前侧罩用来支承头部;
上述被卡合部安装在上述前侧罩的后表面上;
上述可动机构为连杆机构;
上述前侧罩具备支承部,上述支承部将构成上述连杆机构的连杆能够旋转地支承;
将上述被卡合部、上述连杆和上述支承部贯通而设有连接部件,上述连接部件将上述连杆的端部能够旋转地与上述支承部连接。
CN201280078022.9A 2012-12-28 2012-12-28 头枕 Active CN104884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4168 WO2014103044A1 (ja) 2012-12-28 2012-12-28 ヘッドレス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4301A CN104884301A (zh) 2015-09-02
CN104884301B true CN104884301B (zh) 2017-09-26

Family

ID=51020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8022.9A Active CN104884301B (zh) 2012-12-28 2012-12-28 头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15392B2 (zh)
EP (1) EP2939874B1 (zh)
JP (1) JPWO2014103044A1 (zh)
CN (1) CN104884301B (zh)
WO (1) WO20141030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03047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KR101576377B1 (ko) * 2014-07-01 2015-12-11 현대다이모스(주) 헤드레스트 리클라이닝 모듈
DE102014011563A1 (de) * 2014-08-02 2016-02-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Fahrzeugsitz für ein Fahrzeug und Fahrzeugflotte mit dem Fahrzeugsitz
CN108136948B (zh) * 2015-09-15 2020-07-21 安道拓卢森堡控股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的头枕及形成可集成在头枕中的对准装置的***
KR102124356B1 (ko) * 2015-10-05 2020-06-19 애디언트 룩셈부르크 홀딩 에스.아 알.엘. 차량 시트의 머리받침대
EP3423301B1 (de) * 2016-02-29 2020-04-08 Jifeng Automotive Interior GmbH Kopfstütze mit verbesserter verstelleinrichtung
JP6711135B2 (ja) * 2016-05-24 2020-06-1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JP6933793B2 (ja) * 2016-11-21 2021-09-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跨座式シート
DE102017104761B4 (de) * 2017-03-07 2022-09-22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Kopfstütze eines Fahrzeugsitzes und Fahrzeugsitz mit der Verstellvorrichtung
GB2567426B (en) * 2017-10-06 2020-11-04 Jaguar Land Rover Ltd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DE202018103666U1 (de) * 2018-06-27 2019-09-30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Verstellbare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9200101B4 (de) * 2019-01-07 2023-10-19 Adient Us Llc Verstellmechanismus und Kopfstütze
FR3099430B1 (fr) * 2019-08-02 2021-08-27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Dispositif d’appui-tête et siège de vé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appui-têt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6110A (zh) * 2003-06-27 2005-02-0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座头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0855A (en) * 1990-02-09 1991-06-04 Prince Corporation Adjustable headrest
FR2796822B1 (fr) 1999-07-30 2001-10-05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Appuie-tete perfectionne et siege muni de cet appuie-tete
DE10047406A1 (de) * 2000-09-26 2002-04-11 Daimler Chrysler Ag Kopfstütze
JP4280589B2 (ja) * 2003-09-19 2009-06-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DE10348939B3 (de) 2003-10-18 2005-01-27 Daimlerchrysler Ag Kopfstütze für einen Fahrzeusitz
JP4492439B2 (ja) * 2004-06-16 2010-06-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US7717508B2 (en) * 2005-03-23 2010-05-18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Headrest with carrier 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member
FR2891506B1 (fr) 2005-10-05 2007-12-07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Appui-tete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comportant un tel appui-tete
JP4607070B2 (ja) 2006-08-03 2011-01-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
ES2304100B1 (es) 2007-02-16 2009-07-03 Batz , S. Coop. "reposacabezas para asientos de vehiculos automoviles".
US8205941B2 (en) * 2008-07-30 2012-06-2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ctive head restraint for a vehicle seat
DE102009049946B4 (de) 2009-09-16 2015-04-02 Johnson Controls Gmbh In X-Richtung verstellbare Kopfstütze
KR101171234B1 (ko) * 2010-07-26 2012-08-06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JP5767807B2 (ja) 2010-12-24 2015-08-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の前後位置調整装置
JP5706704B2 (ja) * 2011-02-04 2015-04-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の前後位置調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6110A (zh) * 2003-06-27 2005-02-09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座头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29511A1 (en) 2018-02-01
EP2939874A4 (en) 2016-08-17
WO2014103044A1 (ja) 2014-07-03
JPWO2014103044A1 (ja) 2017-01-12
EP2939874A1 (en) 2015-11-04
US20150329023A1 (en) 2015-11-19
US10023089B2 (en) 2018-07-17
EP2939874B1 (en) 2019-11-13
CN104884301A (zh) 2015-09-02
US9815392B2 (en) 201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4301B (zh) 头枕
CN104797171B (zh) 头枕
CN104995058A (zh) 头枕
CN105980201B (zh) 头枕
JP578290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6864326A (zh) 头枕组件
CN101304677A (zh) 座椅构造、座椅伸缩方法、以及车辆
CN104797455A (zh) 头枕
JP598473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5722433B (zh) 椅子
US6435609B1 (en) Car bench seat
JP2017086674A (ja) 椅子
CN110077302A (zh) 可折叠的汽车座椅头枕骨架
CN104742763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KR102563449B1 (ko) 수평 유지 암레스트 장치
JP6244837B2 (ja) 椅子
KR200478024Y1 (ko) 차량용 암레스트 지지장치
CN104108321A (zh) 座椅装置
JP2017056940A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S6342852Y2 (zh)
JP4567868B2 (ja) 折り畳みテーブル
JP6979257B2 (ja) 椅子
JP6617525B2 (ja) 椅子
JP630199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7086671A (ja) 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