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8320A - 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8320A
CN104838320A CN201480003282.9A CN201480003282A CN104838320A CN 104838320 A CN104838320 A CN 104838320A CN 201480003282 A CN201480003282 A CN 201480003282A CN 104838320 A CN104838320 A CN 104838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band
fixing
band
prescribed direction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32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8320B (zh
Inventor
权钟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38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8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8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83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该定影装置(106)包括:定影带(61);定影辊(62),***定影带(61)的内侧;加压辊(63),与定影带(61)压力接触;线圈(71),产生用于对定影带(61)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以及带限制板(64),设置在定影辊的规定方向的端面侧,限制定影带(61)向规定方向移动,其中,带限制板(64)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括:树脂层(64a),配置在定影带(61)侧;以及非磁性金属层(64b),配置在定影带(61)侧的相反侧。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上的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采用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例如安装在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例如包括:具有感应发热层的环形定影带、***定影带内侧并与定影带一起转动的定影辊、以及加压辊等,该加压辊与定影带压力接触并与定影带之间形成定影狭缝。并且,产生用于对定影带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的线圈与定影带隔开间隔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83667号
在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例如使用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线圈301。上述线圈301以从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定影辊303的转动轴方向)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延伸的方式,沿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定影辊303的转动轴方向)缠绕成环状。并且,线圈301配置在定影带302的与加压辊304压力接触侧相反侧上。但是,当使用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线圈301时存在如下不良现象:定影带302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温度比中央部附近的温度低。
具体地说,如图12所示,在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的端部上,由线圈301的直线部301a(图11中也图示)和弯曲成大体U形的弯曲部301b(图11中也图示)的各部分产生的磁通有助于定影带302的发热。另外,在图12中,虚线箭头表示由线圈301的直线部301a产生的磁通,实线箭头表示由线圈301的弯曲部301b产生的磁通。即使磁通方向周期性地变化,由线圈301的直线部301a产生的磁通也与磁通方向无关而从定影带302的外周面侧进入定影带302。然而由线圈301的弯曲部301b产生的磁通随着磁通方向周期性地变化,从定影带302的外周面侧进入定影带302、或经由定影辊303的转动轴方向的端面而从定影带302的内周面侧进入定影带302。
在此,由从定影带302的外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的电流方向与由从定影带302的内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的电流方向相反。
因此,当定影带302的感应发热层的厚度比磁场渗透深度小时,在由线圈301的弯曲部301b产生的磁通从定影带302的内周面侧进入时,由从上述定影带302的内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与由从定影带302的外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由在线圈301的直线部301a产生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发生干涉,在定影带302的厚度方向的中间附近,涡电流相互抵消。因此,在定影带302的厚度方向的中间附近发热变小。其结果,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与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相比,每单位面积的发热量下降。即,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温度比中央部附近的温度低。
另外,当定影带302的感应发热层的厚度比磁场渗透深度足够大时(例如感应发热层的厚度大于磁场渗透深度的两倍时),由线圈301的弯曲部301b产生的磁通从定影带302的内周面侧进入时,由从上述定影带302的内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与由从定影带302的外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由在线圈301的直线部301a产生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几乎不发生干涉。因此,只要使定影带302的感应发热层的厚度比磁场渗透深度足够大,就能够抑制在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的发热量下降。
但是,如果定影带302的厚度增大,则定影带302的可弯曲性下降。因此,定影带302和加压辊304的压力接触部分的定影带302的弯曲变小而产生如下新的不良现象:不能充分确保定影狭缝300N的狭缝宽度。
此外,在图10~图12所示的结构中,在线圈301的弯曲部301b产生的磁通集中在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的端部边缘,因此在定影带302的边缘发热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定影带302的厚度变小,则定影带302的带宽方向的热传导也变小,所以在定影带302的边缘的发热难以向带宽方向传导。因此,产生定影带302的边缘过度升温的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利用感应加热方式对定影带进行加热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定影带的带宽方向的端部的温度下降,并且能够抑制定影带的边缘过度升温。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环形的定影带,具有感应发热层;定影辊,***定影带的内侧,被支撑成能够以沿规定方向延伸的轴为转动轴转动,并且与定影带一起转动;加压辊,与定影带压力接触,通过转动使定影带和定影辊从动转动;线圈,在定影带的与加压辊侧相反侧,与定影带隔开间隔配置,并且以从定影带的规定方向的一个端部向另一个端部延伸的方式,沿规定方向缠绕成环状,产生用于对定影带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以及带限制板,设置在定影辊的规定方向的端面侧,与将要向规定方向移动的定影带抵接,从而限制定影带向规定方向移动。并且,带限制板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括:树脂层,配置在定影带侧;以及非磁性金属层,配置在定影带侧的相反侧。
在本发明中,由非磁性金属层构成带限制板中与定影带侧相反侧的部分,所以经由定影辊的规定方向的端面朝向定影带的内周面的磁通被非磁性金属层屏蔽,从而减少了从定影带的内周面侧进入定影带的磁通。因此,在定影带的带宽方向(规定方向)的端部附近不容易产生如下现象:由从定影带的外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与由从定影带的内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发生干涉而使涡电流相互抵消(减少热交换的涡电流)。由此,能够抑制定影带的带宽方向(规定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温度比中央部附近的温度低。
此外,如果包含非磁性金属层的带限制板设置在定影辊的规定方向的端面侧,则定影带的带宽方向的端部边缘成为被非磁性金属层屏蔽的状态,所以减少了磁通向定影带的边缘集中。因此,能够抑制定影带的边缘过度升温。
此外,定影带中通过定影狭缝的带部分(与加压辊压力接触的带部分),因为与加压辊压力接触而弯曲,因此当其穿过定影狭缝时加压辊的压力接触被解除,从而使其复原。即,定影带边使其一部分沿径向位移、边转动。因此,如果定影带沿带宽方向(规定方向)发生位置偏移而与带限制板抵接,则即使与带限制板一起转动,也会在定影狭缝的附近与带限制板产生摩擦。因此,向定影带施加应力。
然而,在本发明中,由非磁性金属层构成带限制板中的与定影带侧相反侧的部分,由树脂层构成定影带侧的部分。由此,当定影带沿带宽方向(规定方向)发生位置偏移时,上述定影带与树脂层抵接。因此,即使定影带与带限制板产生摩擦,由于定影带抵接的是树脂层,所以定影带相对于树脂层容易滑动,从而减轻了向定影带施加的应力。因此,抑制了定影带的变形和劣化。
按照本发明,能够抑制定影带的带宽方向的端部的温度下降,并且能够抑制定影带的带宽方向的端部边缘过度升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部(定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定影部的带限制板的结构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定影部的线圈的形状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定影部的定影带的带宽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磁通的流动的图(箭头表示磁通和磁通方向)。
图6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定影部的定影带的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磁通的流动的图(箭头表示磁通和磁通方向)。
图7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定影部的定影带的边缘附近的磁通的流动的图(箭头表示磁通和磁通方向)。
图8是用于说明从图2所示的定影部中省略了带限制板(非磁性金属层)时的定影带的边缘附近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效果的图(表示定影带的带宽方向的位置和发热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定影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以往的定影装置的线圈的形状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以往的定影装置的定影带的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的磁通的流动的图(箭头表示磁通和磁通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黑白数码复合机为例,说明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原稿输送部101、图像读取部102、供纸部103、送纸部104、图像形成部105和定影部106。
原稿输送部101在将放置在供纸盘11上的原稿D提供到原稿输送通道DP之后,将原稿D输送到输送读取位置,再排出到排出盘12。在上述原稿输送部101中设置有:供纸辊13,用于向原稿输送通道DP提供原稿D;以及多个输送辊对14,用于沿原稿输送通道DP输送原稿D。
图像读取部102读取输送到输送读取用的接触玻璃20a上(输送读取位置)的原稿D或放置在承载读取用的接触玻璃20b上的原稿D,并生成原稿D的图像数据。在上述图像读取部102上设置有读取机构,该读取机构由灯21、反射镜22、透镜23和线阵传感器24等构成。
供纸部103具有收容纸P的供纸盒31,将收容在上述供纸盒31内的纸P向送纸通道PP供给。在供纸部103内设置有用于向送纸通道PP提供纸P的供纸辊32。
送纸部104将向送纸通道PP供给的纸P依次向转印狭缝和定影狭缝输送,再排出到排出盘41。在上述送纸部104内设置有多个输送辊对42,上述多个输送辊对42用于沿送纸通道PP输送纸P。多个输送辊对42中的一个输送辊对42是对准辊对43。对准辊对43使纸P在转印狭缝的跟前一侧待机,并配合图像形成部105形成调色剂像的时机,将纸P向转印狭缝送出。
图像形成部105根据图像数据(例如由图像读取部102的读取而得到的图像数据)形成调色剂像,并将上述调色剂像转印到纸P上。图像形成部105包括:感光鼓51、带电装置52、曝光装置53、显影装置54、转印辊55和清洁装置56。
在形成图像时,感光鼓51转动,带电装置52使上述感光鼓51的表面带有规定电位。此外,曝光装置53具有发出曝光用的光L的发光元件(未图示),使上述发光元件根据图像数据点亮、熄灭,对感光鼓51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由此,在感光鼓5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54向形成在感光鼓51表面上的静电潜影提供调色剂并使其显影。
转印辊55与感光鼓51的表面压力接触,并且在转印辊55和感光鼓51之间形成转印狭缝。在这种状态下,对准辊对43调整时机,使纸P进入转印狭缝。此时,向转印辊55施加转印用电压。由此,将感光鼓51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P上。如果调色剂像向纸P的转印结束,则清洁装置56除去残留在感光鼓51表面上的调色剂等。
定影部106对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P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P上。另外,定影部106采用感应加热方式,相当于本发明的“定影装置”。
如图2所示,定影部106包括:定影带61、定影辊62、加压辊63和感应加热单元7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定影辊62和加压辊63的转动轴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Y方向。在这种情况下,X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规定方向”。
定影带61是环形带,其内周直径约为40mm。例如,定影带61从内侧依次层叠感应发热层61a、弹性层61b和脱模层61c。感应发热层61a例如也是带基体材料,利用电铸镍形成为大约30μm~50μm的厚度。弹性层61b例如使用硅橡胶形成为大约200μm~500μm的厚度。脱模层61c利用PFA(聚四氟乙烯和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形成。另外,代替作为磁性金属的镍,也可以将在由PI(聚酰亚胺)等构成的树脂带上层叠有非磁性金属(铜或银等)的材料作为基体材料。
定影辊62被支撑成能够以沿X方向延伸的轴为转动轴转动,定影辊62***定影带61的内侧,并且与定影带61一起转动。另外,在定影辊62***定影带61的内侧的状态下,定影带61的带宽方向为X方向。定影辊62在芯轴62a上形成有弹性层62b,其外周直径与定影带61的内周直径(约为40mm)大体相同。芯轴62a利用作为非磁性金属的铝或非磁性不锈钢等形成。弹性层62b例如利用硅橡胶形成为大约8mm~10mm的厚度。
加压辊63被支撑成能够以沿X方向延伸的轴为转动轴转动,从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驱动力而转动。加压辊63在芯轴63a上依次形成有弹性层63b和脱模层63c,其外周直径约为30mm~35mm。芯轴63a利用铝形成。弹性层63b例如使用硅橡胶形成为大约2mm~5mm的厚度。脱模层63c由PFA等构成。
上述加压辊63与定影带61压力接触,通过在上述状态下进行转动驱动使定影带61和定影辊62从动转动。并且,定影带61和加压辊63之间(压力接触部分)成为定影狭缝60N。即,如果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P进入定影狭缝60N,则被加热、加压并向加压辊63的转动方向输送。
此外,如图3所示,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一个端面侧和另一个端面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圆盘状的带限制板64,上述带限制板64用于限制定影带61向X方向的移动。另外,在图3中,为了使附图简单化,仅图示了设置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一个端面侧的带限制板64。带限制板64安装在被轴承65支撑的定影辊62的辊轴62c上,与定影带61和定影辊62一起转动。此外,带限制板64具有比定影带61的外周直径大的直径。由此,定影带61向X方向移动时,定影带61与带限制板64抵接,从而限制定影带61向X方向移动(抑制定影带61的摆动)。
上述带限制板64为多层结构(2层结构),从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侧依次包含树脂板64a和非磁性金属板64b。即,树脂板64a配置在定影带61一侧(定影辊62的端面侧),非磁性金属板64b配置在定影带61一侧的相反侧。因此,当定影带61向X方向移动时,定影带61与树脂板64a抵接而不与非磁性金属板64b抵接。另外,树脂板64a相当于本发明的“树脂层”,非磁性金属板64b相当于本发明的“非磁性金属层”。
树脂板64a由PEEK(聚醚醚酮)、LCP(液晶聚合物)和PPS(聚亚苯基硫醚)等耐热性树脂形成。此外,树脂板64a的X方向的厚度设定成使定影带61的X方向的端部边缘(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之间的X方向的间隔D约为5mm以下。下面,将定影带61的X方向的端部边缘仅称为边缘。另外,树脂板64a的X方向的厚度优选设定成使间隔D大约在3mm以下,更优选的是设定成使间隔D大约在1mm以上且在2mm以下。
非磁性金属板64b利用铝、铜和非磁性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形成。此外,非磁性金属板64b的X方向的厚度例如设定成约0.5mm。另外,非磁性金属板64b的X方向的厚度只要在0.1mm以上即可。非磁性金属板64b的X方向的厚度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约为1mm。但是,如果带限制板64的设置空间有余量,则为了提高带限制板64的刚性,可以使非磁性金属板64b的X方向的厚度大于1mm。
例如,作为带限制板64,可以使用使树脂板64a和非磁性金属板64b相互一体化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非磁性金属板64b粘接在树脂板64a上,也可以将非磁性金属板64b的构成材料蒸镀到树脂板64a上。或者也可以使树脂板64a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为相互不同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组装带限制板64时,只要将树脂板64a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保持为相互紧密接触即可。
如图2和图4所示,感应加热单元70包括线圈71,该线圈71由相互绝缘的多根漆包线绞合而成,并且在定影带61的与加压辊63一侧的相反侧与定影带61隔开间隔配置。上述线圈71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通过从电源提供高频电流,产生用于对定影带61(感应发热层61a)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另外,由于向线圈71提供的电流是交流电流,所以由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方向周期性地变化。
在俯视图(参照图4)中,线圈71以从定影带61的X方向的一个端部向另一个端部延伸的方式,沿X方向缠绕成环状(椭圆形状)。此外,在断面图(参照图2)中,线圈71形成沿定影带61的与加压辊63一侧的相反侧的大体一半部分(上半部分)延伸的圆弧状。并且,通过将线圈71保持在线圈绕线管72上,将线圈71在定影带61的与加压辊63一侧的相反侧与定影带61隔开间隔配置。
线圈绕线管72具有圆弧部72a。圆弧部72a从定影带61的X方向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覆盖定影带61的与加压辊63一侧的相反侧的大体一半部分(上半部分)。在上述圆弧部72a的顶点部设置有壁部72b,向上方突出的壁部72b包围成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矩形空间。在圆弧部72a的Y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向远离定影带61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72c。此外,在上述线圈绕线管72上安装有磁性体磁芯73(中心磁芯73a、侧磁芯73b和拱形磁芯73c)。
中心磁芯73a在被线圈绕线管72的壁部72b包围的空间内的X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配置一个(参照图4),并且粘接在线圈绕线管72的圆弧部72a的顶点部上。侧磁芯73b在线圈绕线管72的一对凸缘部72c上分别沿X方向无间隙地排列有多个(参照图4),并且粘接在线圈绕线管72的圆弧部72a和凸缘部72c的连接部分(凸缘部72c的圆弧部72a侧的部分)上。拱形磁芯73c配置成从外侧(与定影带61一侧的相反侧)覆盖线圈绕线管72的圆弧部72a,并且粘接在从外侧覆盖线圈绕线管72的圆弧部72a的拱形状的拱形磁芯架74上。拱形磁芯架74的Y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在线圈绕线管72的一对凸缘部72c上,由此,拱形磁芯73c成为安装在线圈绕线管72上的状态。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拱形磁芯73c的使用个数为多个,多个拱形磁芯73c沿X方向相互隔开规定间隔排列。
并且,线圈71缠绕成包围线圈绕线管72的壁部72b,并且粘接在线圈绕线管72的圆弧部72a上。由此,线圈71在定影带61的与加压辊63一侧的相反侧上被保持成与定影带61隔开间隔。如果在以上述方式保持线圈71的状态下向线圈71提供高频电流,则由线圈71产生的磁通被导入磁性体磁芯73并进入定影带61。此时,在定影带61的感应发热层61a上有涡电流流动,利用感应发热层61a的电阻,在感应发热层61a上产生焦耳热,从而使定影带61发热。
下面,参照图5和图6,对进入定影带61的磁通的流动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中的箭头示意性表示由线圈71产生的磁通和磁通方向。
首先,参照图5,在定影带61的X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由线圈71的直线部71a(图4中也图示)产生的磁通有助于定影带61的发热。即使磁通方向周期性地变化,由线圈71的直线部71a产生的磁通也与磁通方向无关,从定影带61的外周面侧进入定影带61,而不从定影带61的内周面侧进入定影带61。因此,越接近定影带61的外周面,在定影带61的感应发热层61a产生的涡电流越大,并且越接近定影带61的外周面,发热量也越大。
接着,参照图6,在定影带61的X方向的端部附近,由线圈71的直线部71a和弯曲成大体U形的弯曲部71b(图4中也图示)的各部分产生的磁通有助于定影带61的发热。另外,在图6中,虚线箭头表示由线圈71的直线部71a产生的磁通,实线箭头表示由线圈71的弯曲部71b产生的磁通。即使磁通方向周期性地变化,由线圈71的直线部71a产生的磁通也与磁通方向无关,从定影带61的外周面侧进入定影带61,而不从定影带61的内周面侧进入定影带61。即,与定影带61的X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磁通的轨迹大体相同(参照图5)。
然而,通过磁通方向周期性地变化,由线圈71的弯曲部71b产生的磁通包括:从定影带61的外周面侧朝向定影带61的外周面的磁通;以及经由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朝向定影带61的内周面的磁通。从定影带61的外周面侧朝向定影带61的外周面的磁通直接进入定影带61的外周面。但是,由于包括非磁性金属板64b的带限制板64设置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侧,所以经由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朝向定影带61的内周面的磁通在到达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之前,被带限制板64(非磁性金属板64b)屏蔽。
此外,由于在定影带61的边缘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之间的X方向的间隔D大约在5mm以下、比较小(树脂板64a的厚度较小),所以如图7所示,通过定影带61的边缘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之间(树脂板64a的配置区域)而进入定影带61的内周面的磁通也减少。如果使定影带61的边缘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之间的X方向的间隔D变大(使树脂板64a的厚度变大),则如图8所示,通过定影带61的边缘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之间(树脂板64a的配置区域)的磁通进入定影带61的内周面,导致磁通屏蔽效果稍许下降。因此,作为定影带61的边缘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之间的X方向的间隔D优选设定为大约在5mm以下。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定影部106(定影装置)包括:环形的定影带61,具有感应发热层61a;定影辊62,***定影带61的内侧,被支撑成能够以沿X方向(规定方向)延伸的轴为转动轴转动,并且与定影带61一起转动;加压辊63,与定影带61压力接触,通过转动使定影带61和定影辊62从动转动;线圈71,在定影带61的与加压辊63一侧的相反侧,与定影带61隔开间隔配置,并且以从定影带61的X方向的一个端部向另一个端部延伸的方式,沿X方向缠绕成环状,产生用于对定影带61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以及带限制板64,设置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侧,与将要向X方向移动的定影带61抵接,从而限制定影带61向X方向移动。并且,带限制板64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括:树脂板64a(树脂层),配置在定影带61一侧;以及非磁性金属板64b(非磁性金属层),配置在定影带61一侧的相反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非磁性金属板64b构成带限制板64中与定影带61一侧相反侧的部分,所以经由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朝向定影带61的内周面的磁通被非磁性金属板64b屏蔽,从而减少了从定影带61的内周面侧进入定影带61的磁通。因此,在定影带61的带宽方向(X方向)的端部附近不容易产生如下现象:由从定影带61的外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与由从定影带61的内周面侧进入的磁通产生的涡电流发生干涉而使涡电流相互抵消(减少热交换的涡电流)。利用表示定影带61的带宽方向(X方向)的位置和发热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参照图9)进行说明,与包含非磁性金属板64b的带限制板64未设置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侧时(参照曲线图中的虚线B)相比,当包含非磁性金属板64b的带限制板64设置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侧时(参照曲线图中的实线A),定影带61的带宽方向(X方向)的端部的发热量下降得少。由此,能够抑制定影带61的带宽方向(X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温度比中央部附近的温度低。
此外,如果包含非磁性金属板64b的带限制板64设置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侧,则由于定影带61的边缘成为被非磁性金属板64b屏蔽的状态,所以减少了磁通向定影带61的边缘集中。因此,如图9所示,与包含非磁性金属板64b的带限制板64未设置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侧时(参照曲线图中的虚线B)相比,当包含非磁性金属板64b的带限制板64设置在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侧时(参照曲线图中的实线A),能够抑制定影带61的边缘过度升温。
并且,定影带61中通过定影狭缝60N的带部分(与加压辊63压力接触的带部分),因为与加压辊63压力接触而弯曲,因此当其穿过定影狭缝60N时加压辊63的压力接触被解除,从而使其复原。即,定影带61边使其一部分沿径向位移、边转动。因此,如果定影带61沿带宽方向(X方向)发生位置偏移而与带限制板64抵接,则即使与带限制板64一起转动,也会在定影狭缝60N的附近与带限制板64产生摩擦。因此,向定影带61施加应力。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非磁性金属板64b构成带限制板64中的与定影带61一侧相反侧的部分,由树脂板64a构成定影带61一侧的部分。由此,当定影带61沿带宽方向(X方向)发生位置偏移时,上述定影带61与树脂板64a抵接。在此,当与定影带61抵接的构件是金属板且上述金属板比定影带61硬时,如果定影带61和金属板摩擦,则定影带61被切削或产生磨损。另一方面,如果与定影带61抵接的构件是树脂板64a,则由于树脂板64a较软,所以定影带61不容易被切削或产生磨损。此外,由于作为树脂板64a的构成材料的树脂的加工自由度高,所以可以将树脂板64a的表面做成相对于定影带61容易滑动的形状或表面粗糙度。因此,即使定影带61与带限制板64摩擦,也能够减轻向定影带61施加的应力。因此,抑制了定影带61的变形和劣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非磁性金属板64b的X方向的厚度大约在0.1mm以上(具体地说约为0.5mm)。此外,由铝、铜和非磁性不锈钢中的一种材料构成非磁性金属板64b。通过使用这种非磁性金属板64b,能够利用非磁性金属板64b良好地屏蔽经由定影辊62的X方向的端面朝向定影带61的内周面的磁通。此外,如果非磁性金属板64b的X方向的厚度大约在0.1mm以上,则也能够抑制非磁性金属板64b的发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树脂板64a和非磁性金属板64b相互一体化的构件用作带限制板64。由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此外,容易进行带限制板64的组装作业。
另外,树脂板64a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使树脂板64a和非磁性金属板64b一体化的工序。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均为举例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以上说明的内容来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来表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内容和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7)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的定影带,具有感应发热层;
定影辊,***所述定影带的内侧,被支撑成能够以沿规定方向延伸的轴为转动轴转动,并且与所述定影带一起转动;
加压辊,与所述定影带压力接触,通过转动使所述定影带和所述定影辊从动转动;
线圈,在所述定影带的与所述加压辊侧相反侧,与所述定影带隔开间隔配置,并且以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个端部向另一个端部延伸的方式,沿所述规定方向缠绕成环状,产生用于对所述定影带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以及
带限制板,设置在所述定影辊的所述规定方向的端面侧,与将要向所述规定方向移动的所述定影带抵接,从而限制所述定影带向所述规定方向移动,其中,
所述带限制板为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树脂层,配置在所述定影带侧;以及非磁性金属层,配置在所述定影带侧的相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金属层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厚度在0.1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金属层的构成材料是铝、铜和非磁性不锈钢中的一种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和所述非磁性金属层相互一体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和所述非磁性金属层是相互不同的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的所述规定方向的厚度设定成使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规定方向的端部边缘和所述非磁性金属层之间的所述规定方向的间隔在5mm以下。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480003282.9A 2013-06-28 2014-04-25 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383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6593 2013-06-28
JP2013-136593 2013-06-28
PCT/JP2014/061670 WO2014208190A1 (ja) 2013-06-28 2014-04-25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8320A true CN104838320A (zh) 2015-08-12
CN104838320B CN104838320B (zh) 2017-12-01

Family

ID=52141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328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38320B (zh) 2013-06-28 2014-04-25 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95188B2 (zh)
EP (1) EP3015922B1 (zh)
JP (1) JP5927345B2 (zh)
CN (1) CN104838320B (zh)
WO (1) WO20142081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38332B2 (en) * 2016-07-21 2020-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1310A (ja) * 1995-12-20 1997-06-30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26792A (zh) * 2008-03-07 2009-09-09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83667A (ja) * 2010-10-14 2012-04-2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49832A (zh) * 2011-04-19 2012-10-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1011B2 (ja) * 2002-12-20 2009-08-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280664B2 (ja) * 2004-03-3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6078612A (ja) * 2004-09-08 2006-03-23 Oki Data Corp ベルト駆動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4024B2 (ja) * 2005-04-14 2011-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61816B2 (ja) * 2006-04-18 2012-06-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873440B1 (ko) * 2007-03-28 2008-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벨트 사행방지장치, 이를 구비하는 정착장치 및화상형성장치
JP5376911B2 (ja) * 2008-11-20 2013-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326550B2 (ja) * 2008-12-22 2013-10-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EP2570858A3 (en) * 2011-09-14 2014-04-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elt driv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1310A (ja) * 1995-12-20 1997-06-30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26792A (zh) * 2008-03-07 2009-09-09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83667A (ja) * 2010-10-14 2012-04-2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49832A (zh) * 2011-04-19 2012-10-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8320B (zh) 2017-12-01
JP5927345B2 (ja) 2016-06-01
EP3015922A4 (en) 2017-02-15
US20150309457A1 (en) 2015-10-29
EP3015922B1 (en) 2020-07-22
US9195188B2 (en) 2015-11-24
JPWO2014208190A1 (ja) 2017-02-23
WO2014208190A1 (ja) 2014-12-31
EP3015922A1 (en)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0326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82000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79346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915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137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6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6999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3219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991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WO2005038534A1 (ja) 定着装置
CN104838320A (zh) 定影装置和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76513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338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0910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2358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9093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36899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01941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9450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273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1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3380A (ja) 定着装置、加圧ロー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74955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317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