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4551A - 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4551A
CN104734551A CN201510121515.1A CN201510121515A CN104734551A CN 104734551 A CN104734551 A CN 104734551A CN 201510121515 A CN201510121515 A CN 201510121515A CN 104734551 A CN104734551 A CN 104734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tifier diode
anode
negative electrode
diode
switch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15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雨
李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to CN20151012151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34551A/zh
Publication of CN104734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45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所述的隔离型Z源逆变器包含前级直直变换部分,整流部分,Z源结构和逆变桥;所述全桥变换部分包含四个功率开关管,四个功率开关管呈桥式放置;所述整流部分为全桥整流,功率二极管呈桥式放置;所述全桥变换部分和整流部分二者通过变压器连接;所述Z源结构为X型的两组电感电容网络和一个功率二极管。所述隔离型Z源逆变器,将Z源逆变器的应用场合拓展到隔离场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同时,前级全桥变换器易于实现软开关,通过控制前级的输出,为后级Z源逆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控制变量,输入电压范围更宽。

Description

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离型Z源逆变器,属于电力电子变换器领域。
背景技术
Z源逆变器为一种单级升降压逆变器,其输入电压较宽,可以避免由于EMI问题造成桥臂直通给***带来的损害,基于以上的优点,Z源逆变器在新能源开发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但是,Z源逆变器一般运用于非隔离场合,其在一些由安规要求必须隔离的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同时,Z源逆变器在轻载时,Z源电感易进入断续模式,Z源逆变器的这些特点限制了它的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用以实现高效率的功率变换,变换器的体积减小,不仅隔离了输入输出,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控制方式,增大了Z源逆变器的输入电压范围,拓展了其在隔离场合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变换部分、变压器、整流部分以及Z源逆变部分,前级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压源,输出端连接变压器原边,变压器的副边连接整流部分的输入端,整流部分的输出端连接Z源逆变部分;所述Z源逆变部分包括Z源结构和逆变桥,具体的,上述Z源结构包括:
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功率二极管;其中,第一电感一端与第一功率二极管阳极、第一电容一端相连,第一电感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以及逆变桥的负端相连;第一功率管的阴极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电感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的另一端、逆变桥的正端相连;整流部分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或者整流部分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
进一步的,上述逆变桥包括: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功率开关管上管的阳极为逆变桥正端,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功率开关管下管的阴极为逆变桥负端;各桥臂的中间点连接负载。
作为一种优选,上述变换部分为一个全桥变换结构,具体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三功率开关管、第四功率开关管;其中,第一功率开关管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的阳极与直流电压源正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阴极与直流电压源负极连接;第一功率管的阴极、第三功率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原边一端相连;第二功率管的阴极、第四功率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原边的另一端相连。
进一步的,上述整流部分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第三整流二极管、第四整流二极管;其中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一端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另一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整流管阳极相连;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感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容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上述变压器的副边包括两个绕组,整流部分包括八个整流二极管;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第一绕组同名端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第一绕组异名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整流管阳极相连;
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第二绕组同名端相连,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八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第二绕组异名端相连;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八整流管阳极相连;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的支路、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的支路作为整流部分第一输出连接在第一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的支路、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八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的支路作为整流部分第二输出连接在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感相连,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感一端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容相连,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八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上述变换部分为一个交错双管正激结构,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一续流二极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二续流二极管、第三功率开关管、第三续流二极管、第四功率开关管、第四续流二极管、;其中,第一功率开关管的阳极、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阳极、第二续流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续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直流电压源正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阴极、第一续流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续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直流电压源负极连接;第一功率管的阴极、第二功率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原边一端相连;第三功率管的阴极、第四功率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原边的另一端相连;
变压器对应为两个,整流部分包括三个整流二极管;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变压器副边同名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变压器副边边同名端相连;第一变压器副边异名端、第二变压器副边异名端与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两端为整流部分的输出端,其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到到第一电感和第一电容之间,或者其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到到第二电感和第一电容之间。
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功率开关管为MOS管;逆变桥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功率开关管为MOS管或者IGBT。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将Z源逆变器的应用场合拓展到隔离场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同时,前级全桥变换器易于实现软开关,通过控制前级的输出,为后级Z源逆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控制变量,输入电压范围更宽。前级全桥变压器两副边隔离型Z源逆变器,在输入电压低时提供了双路整流输出电压,输入电压高时,可通过减小占空比来控制束流输出电压,因此,进一步扩大了电压的输入范围。
针对全桥型Z源逆变器前级变换器不能桥臂直通,为使整个***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前级变换器采用正激型可防止桥臂直通现象的出现。正激型Z源逆变器保留了Z源抗EMI,可靠性高的优点,使整个***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的变换部分、变压器和整流部分电路拓扑图;
图2为图1对应的后级Z源结构和逆变桥部分电路拓扑图;
图3、图4、图5为输入电压Vin=120V,输出电压VO=110V时升压实验波形;
图6、图7、图8为输入电压Vin=280V,输出电压VO=110V时降压实验波形;
图9为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的变换部分、变压器和整流部分电路拓扑图;
图10为图9对应的后级Z源结构和逆变桥部分电路拓扑图;
图11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的变换部分、变压器和整流部分电路拓扑图;
图12为图11对应的后级Z源结构和逆变桥部分电路拓扑图;
其中,Q1-第一功率开关管,Q2-第二功率开关管,Q3-第三功率开关管,Q4-第四功率开关管,Tr-变压器,Vin-直流电压源;
Dr11-第一整流二极管,Dr12-第二整流二极管,Dr13-第三整流二极管,Dr14-第四整流二极管,Dr21-第五整流二极管,Dr22-第六整流二极管,Dr23-第七整流二极管,Dr24-第八整流二极管;
D1-第一功率二极管,Dw1-第一续流二极管,Dw2-第二续流二极管,Dw3-第三续流二极管,Dw4-第四续流二极管,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S1-第一逆变功率开关管,S2-第二逆变功率开关管,S3-第三逆变功率开关管,S4-第四逆变功率开关管,S5-第五逆变功率开关管,S6-第六逆变功率开关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及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隔离型Z源逆变器,包括:直流电压源Vin、第一功率开关管Q1、第二功率开关管Q2、第三功率开关管Q3、第四功率开关管Q4;其中: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阳极与直流电压源Vin正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阴极与直流电压源Vin负极连接,第一功率管Q1的阴极、第三功率管Q3的阳极与变压器Tr原边一端相连,第二功率管Q2的阴极、第四功率管Q4的阳极与变压器Tr原边另一端相连。
该隔离型Z源逆变器中包括一个全桥整流电路部分,其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第四整流二极管Dr14;其中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阳极、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一端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Dr14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另一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的阴极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阳极与第四整流管Dr14阳极相连。
如图2所示的该隔离型Z源逆变器后级的Z源结构和逆变桥部分,其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二极管D1。其中,第一电感L1一端与第一功率二极管D1阳极、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第一功率管D1的阴极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逆变桥的正端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Dr14的阳极和逆变桥的负端相连。
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桥包括: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上管的阳极为逆变桥正端,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下管的阴极为逆变桥负端。
整流部分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或者整流部分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
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功率开关管为MOS管。逆变桥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功率开关管为MOS管或者IGBT。
图3、图4、图5为输入电压Vin=120V,输出电压VO=110V时升压实验波形。如图3所示,前级变换部分的中点分别为A、B,桥臂中点电压为Vab,整流部分的输出电压为Vrect,第一功率开关管Q1漏源极电压Vds1;图4所示为输入电压Vin,直流链电压Vpn,第一功率二极管电压VD1和第一电感电流IL1的关系;图5所示为输入电压Vin,第二电容电压Vc2,第一电容电压Vc1和输出电压Vo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输入电压较低时,前级全桥变换部分最大占空比输出,Z源逆变器侧加入直通时间,可获得较大的电压增益。
图6、图7、图8为输入电压Vin=280V,输出电压VO=110V时降压实验波形。如图3所示,前级变换部分的中点分别为A、B,桥臂中点电压为Vab,整流部分的输出电压为Vrect,第一功率开关管Q1漏源极电压Vds1;图4所示为输入电压Vin,直流链电压Vpn,第一功率二极管电压VD和第一电感电流IL1的关系;图5所示为输入电压Vin,第二电容电压Vc2,第一电容电压Vc1和输出电压Vo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输入电压较高时,前级全桥部分通过移相控制输出电压,Z源逆变器侧无需加入直通时间,电路工作于降压模式。
其中,Vin-直流输入电压,Vo-交流输出电压,Vab-全桥桥臂中点电压,Vrect-整流后电压,Vds1-第一开关管Q1漏源极电压,Vpn-逆变桥直流链电压,VD1-第一功率二极管电压,IL1-第一电感电流,Vc1-第一电容电压,Vc2-第二电容电压。
上图说明该电路输入电压范围较宽,同时,实现了输入输出的隔离,拓展了传统Z源逆变器的应用范围。
当输入电压高时,该电路工作于Buck模式,此时,逆变器侧不需要加入直通时间,直通占空比Dsh为0,二极管D1始终保持导通,电容C1和电感L2电压上的电压为0,L1和C2对前级整流输出电压进行滤波,设整流电压后单个周期内的有效占空比为d,Buck模式工作时Dsh为0,调制比为M,此时,后级Z源逆变器类似于普通的电压源逆变器,其直流链电压vpn可表示为
vpn=dVin
此时,输出线电压vo满足
v o = 3 2 MV pn = 3 Md V in 2
升压模式时,前级整流后输出电压作为后级Z源逆变器的输入电压源,后级Z源逆变器分别工作于桥臂直通和非直通状态,根据Z源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可分别计算出,
直流链电压vpn可表示为
v pn = v C 1 + v C 2 = dV in 1 - 2 D sh
输出相电压vo峰值满足
v o = Mv pn 2 = Md V in 2 ( 1 - 2 D sh )
最大调制度Mmax小于等于1-Dsh,因此输出最大相电压峰值满足
v o max = dV in ( 1 - D sh ) 2 ( 1 - 2 D sh )
具体实施例2
如图9所示的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包括全桥变换部分,整流部分,Z源结构和逆变桥。其中,全桥变换部分和整流部分由变压器连接,变压器副边包括两个绕组,分别为第一绕组,第二绕组。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变压器副边包括两个绕组,分别为第一绕组,第二绕组。
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Q2的阳极、与直流电压源Vin正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Q4的阴极与直流电压源Vin负极连接,第一功率管Q1的阴极、第三功率管Q3的阳极与变压器Tr原边一端相连,第二功率管Q2的阴极、第四功率管Q4的阳极与变压器Tr原边另一端相连。
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阳极、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第一绕组一端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Dr14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第一绕组另一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的阴极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阳极与第四整流管Dr14阳极相连。
第五整流二极管Dr21的阳极、第七整流二极管Dr23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第二绕组一端相连,第六整流二极管Dr22的阳极、第八整流二极管Dr24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第二绕组另一端相连;第五整流二极管Dr21的阴极与第六整流二极管Dr22的阴极相连,第七整流二极管Dr23的阳极与第八整流管Dr24阳极相连。
第一电感L1一端与第一功率二极管D1阳极、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1另一端与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的阴极相连;第一功率管D1的阴极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七整流二极管Dr23的阳极和第八整流管Dr24阳极相连,第五整流二极管Dr21的阴极与第六整流二极管Dr22的阴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逆变桥的正端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Dr14的阳极和逆变桥的负端相连。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的后级与前级的连接为: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的支路、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的支路作为整流部分第一输出连接在第一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的支路、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八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的支路作为整流部分第二输出连接在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感相连,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感一端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容相连,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八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
具体实施例3
如图11所示的隔离型Z源逆变器为一种正激隔离型Z源逆变器,包括交错双管正激,整流部分,Z源结构和逆变桥。其中,交错双管正激部分和整流部分由变压器连接,变压器副边包括两个绕组,分别为第一绕组,第二绕组。
第一功率开关管Q1的阳极、第二续流二极管Dw2阴极、第三功率开关管Q3的阳极和第四续流二极管Dw4阴极与直流电压源Vin正极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Dw1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Q2阴极、第三续流二极管Dw3的阳极和第四功率开关管Q4阴极与与直流电压源Vin负极连接。第一功率管Q1的阴极、第一续流二极管Dw1的阴极与变压器Tr1原边一端相连,第二功率管Q2的阴极、第二续流二极管Dw2的阴极与变压器Tr1原边另一端相连。第三功率管Q3的阴极、第三续流二极管Dw3的阴极与变压器Tr2原边一端相连,第四功率管Q4的阴极、第四续流二极管Dw4的阴极与变压器Tr2原边另一端相连。
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的阴极与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阴极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阳极与变压器Tr1副边一端相连;第二流二极管Dr12的阳极与变压器Tr2副边一端相连;变压器Tr1副边另一端、变压器Tr2副边另一端与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阳极相连。
本实施例提供的整流部分的输出端与后级的连接有两种方式:
方式1:第一电感L1一端与第一功率二极管D1阳极、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1另一端与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的阴极和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阴极相连;第二电感L2的一端与第一功率管D1的阴极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逆变桥的正端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r1副边一端、变压器Tr2副边一端和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阳极和逆变桥的负端相连。
方式2:第一电感L1一端与第一功率二极管D1阳极、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第一功率管D1的阴极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变压器Tr1副边一端、变压器Tr2副边一端和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阳极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Dr11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Dr12的阴极和第三整流二极管Dr13的阴极与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逆变桥的正端相连;第一电感L1另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和逆变桥的负端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变换部分、变压器、整流部分以及Z源逆变部分,前级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压源,输出端连接变压器原边,变压器的副边连接整流部分的输入端,整流部分的输出端连接Z源逆变部分;所述Z源逆变部分包括Z源结构和逆变桥,具体的,上述Z源结构包括:
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功率二极管;其中,第一电感一端与第一功率二极管阳极、第一电容一端相连,第一电感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以及逆变桥的负端相连;第一功率管的阴极与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电感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的另一端、逆变桥的正端相连;整流部分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或者整流部分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桥包括: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上管的阳极为逆变桥正端,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下管的阴极为逆变桥负端;各桥臂的中间点连接负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部分为一个全桥变换结构,具体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三功率开关管、第四功率开关管;其中,第一功率开关管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的阳极与直流电压源正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阴极与直流电压源负极连接;第一功率管的阴极、第三功率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原边一端相连;第二功率管的阴极、第四功率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原边的另一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分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第三整流二极管、第四整流二极管;其中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一端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另一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整流管阳极相连;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感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容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包括两个绕组,整流部分包括八个整流二极管;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第一绕组同名端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第一绕组异名端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整流管阳极相连;
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变压器副边第二绕组同名端相连,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八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与变压器副边第二绕组异名端相连;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八整流管阳极相连;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的支路、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的支路作为整流部分第一输出连接在第一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的支路、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八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的支路作为整流部分第二输出连接在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
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感相连,第五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六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电感一端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容相连,第七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第八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部分为一个交错双管正激结构,具体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一续流二极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二续流二极管、第三功率开关管、第三续流二极管、第四功率开关管、第四续流二极管、;其中,第一功率开关管的阳极、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阳极、第二续流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续流二极管的阴极与直流电压源正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的阴极、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阴极、第一续流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续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直流电压源负极连接;第一功率管的阴极、第二功率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原边一端相连;第三功率管的阴极、第四功率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原边的另一端相连;
变压器对应为两个,整流部分包括三个整流二极管;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变压器副边同名相连;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变压器副边同名端相连;第一变压器副边异名端、第二变压器副边异名端与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相连;第三整流二极管的两端为整流部分的输出端,其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到到第一电感和第一电容之间,或者其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到到第二电感和第一电容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意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功率开关管为MOS管;逆变桥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功率开关管功率开关管为MOS管或者IGBT。
CN201510121515.1A 2015-03-19 2015-03-19 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 Pending CN1047345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21515.1A CN104734551A (zh) 2015-03-19 2015-03-19 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21515.1A CN104734551A (zh) 2015-03-19 2015-03-19 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4551A true CN104734551A (zh) 2015-06-24

Family

ID=53458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1515.1A Pending CN104734551A (zh) 2015-03-19 2015-03-19 一种隔离型z源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3455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812A (zh) * 2021-05-31 2021-08-13 郑州大学 一种低应力升压逆变器及其实现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5396A (zh) * 2010-12-30 2011-04-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边续流二极管串联的双路交错双管正激直流变换器
CN104201717A (zh) * 2014-09-01 2014-12-10 黄守道 一种永磁直驱风电***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5396A (zh) * 2010-12-30 2011-04-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边续流二极管串联的双路交错双管正激直流变换器
CN104201717A (zh) * 2014-09-01 2014-12-10 黄守道 一种永磁直驱风电***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NLIN LI 等: "Full-Bridge Z-source Inverter",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ASIA-PACIFIC》 *
YU TANG 等: "An Optimal PWM Strategy of Z-source Inverters", 《ENERGY CONVERSION AND EXPOSITION》 *
YU TANG 等: "Control of Series Z-Source Inverter Applied in Grid-tied PV System",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
汤雨: "Z源逆变器拓扑分析与对比", 《新型工业化》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812A (zh) * 2021-05-31 2021-08-13 郑州大学 一种低应力升压逆变器及其实现方法
CN113258812B (zh) * 2021-05-31 2022-05-10 郑州大学 一种低应力升压逆变器及其实现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6873B (zh) 新型降压式无桥Cuk 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
CN102299649B (zh) 电源变换器
CN108306543B (zh) 一种多功能交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US10211734B1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CN105141134A (zh) 一种开关电源和控制该开关电源的方法
CN205725513U (zh) 一种单相ac‑dc/dc‑ac双用电路及三相ac‑dc/dc‑ac双用电路
CN100438286C (zh) 双管双正激升压式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4734547A (zh) 一种升压单元z源逆变器
US11569746B2 (en) DC coupled electrical converter
CN107800312B (zh) 一种低输出纹波pfc变换器
CN102638184A (zh) 一种高效率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电路
CN100353652C (zh) 复合式全桥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和全桥三电平直流变换器
CN102611294B (zh) Cuk电路与Flyback电路集成的单级PFC电路
CN103647448B (zh) 集成降压-反激式高功率因数恒流电路及装置
CN108235509A (zh) 一种集成降压Cuk和LLC电路的单级LED驱动电路
CN103607108A (zh) 全桥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器变压器原边多级无源箝位电路
CN108599346B (zh) 一种三级式电动汽车充电电路
CN1937381A (zh) 零电压开关全桥直流变换器
CN101355305B (zh) 多功能有源箝位变结构型双管正反激直流变流器
KR20190115364A (ko) 단상 및 3상 겸용 충전기
CN105680699A (zh) 适用于新能源直流并网的高效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2918023U (zh) 一种电池组管理功率模块
CN105048852A (zh) 一种全桥型z源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光伏并网电路
CN111181411B (zh) 变/定母线电压超宽增益范围双向dc/dc变换器
CN205646960U (zh)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