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46960U -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46960U
CN205646960U CN201620516498.1U CN201620516498U CN205646960U CN 205646960 U CN205646960 U CN 205646960U CN 201620516498 U CN201620516498 U CN 201620516498U CN 205646960 U CN205646960 U CN 205646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phase
rectification module
output
way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1649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熙庭
樊志强
唐建国
刘勇
黄远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Kehua Hengshe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1649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46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46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46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整流充电装置。三相PFC整流模块输入端与三相电源连接,三相PFC整流模块的两输出端分别经第一、第二PFC母线滤波电容与三相PFC整流模块的GND端相连接至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经输出二极管连接至负载正极,第i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i+1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负载负极。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小的输入电流纹波和输出电压纹波,并在全输出范围内都工作在高效状态下。

Description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兴起,尤其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大量应用,对充电设备的小型化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设备需求的电压范围也越来越宽,这对充电设备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常见的交错并联AC/DC变换技术有以下几种:
(1)普通的交错并联PFC技术,该方式采用多个PFC模组直接并联,每个模组均需采用一个单独的电感,设备所需体积较大,不利于小型化设计。
(2)耦合电感型交错并联PFC技术,其中包括正耦合型和反耦合型,前者具有较小的输入电流纹波,但单个支路处于断续模式,电流峰值大,不利于开关管的选型设计;后者减小了单个支路的电流纹波,但输入电流纹波变大了。
针对输出电压范围较宽的场合,常用的方法直接用全桥/半桥拓扑直接输出,这种方式无法在全范围内实现高效率工作,同时输出侧的功率管耐压要求高,损耗大。
本方案在AC/DC侧采用了变压器耦合的交错并联PFC技术,DC/DC侧采用交错串联技术,实现了小的输入电流纹波和输出电压纹波,并在全输出范围内都工作在高效状态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流充电装置,该装置实现了小的输入电流纹波和输出电压纹波,并在全输出范围内都工作在高效状态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包括三相PFC整流模块、第一至第二PFC母线滤波电容、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和输出二极管;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A、B、C三相输入端分别与三相电源A、B、C三相连接,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经第一PFC母线滤波电容、第二PFC母线滤波电容与三相PFC整流模块的GND端连接,并连接至地,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经输出二极管连接至负载正极,第i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i+1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负载负极,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1≤i≤N-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三电感、第一至第三变压器、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和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三相电源的A相经第一电感、第一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一双向开关、第二双向开关接地;三相电源的B相经第二电感、第二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三双向开关、第四双向开关接地;三相电源的C相经第三电感、第三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五双向开关、第六双向开关接地;所述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两个二极管的连接点分别与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分别并联连接,且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负极作为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正极作为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电源的A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一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二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第八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A相经第一电感与第一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七二极管的阴极、第一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二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第二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电源的B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三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第九二极管,所述第四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四、第十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B相经第二电感与第二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二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二极管的阴极、第四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三、第四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三相电源的C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五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五、第十一二极管,所述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六、第十二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C相经第三电感与第三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三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五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三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二二极管的阴极、第六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五、第六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一开关管、四个二极管组成,所述开关管上还并联有一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两个开关管、两个二极管组成,所述两个开关管上均并联有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两个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两个开关管反向串联构成,所述两个开关管上均并联有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两个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谐振模块包括第一至第四开关管、第十三至第十六二极管、第四电感、第四变压器、第一至第二电容,所述第一至第四开关管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十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与第二开关管的连接点与第十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与第三开关管的连接点经第四电感与第四变压器初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与第四开关管的连接点与第十四二极管的阳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第十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三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容连接至第四变压器初级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五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至第四变压器初级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变压器次级的两端分别作为所述第一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至第N谐振模块的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一谐振模块的电路结构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包括第十七至第二十极管、第三电容,所述第十七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八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十九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的阴极、第十九二极管的阴极、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十八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二极管的阳极、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电路结构相同。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装置前级的三相PFC整流模块,通过将每相分成两部分并联,使得开关管和二极管的电流应力降低;并通过交错控制,使得两部分的输入电流波动互补,降低了总的输入电流波动;
2、本装置前级的三相PFC整流模块通过采用变压器的同名端,使得正负半周变压器内磁通互补,主动退磁,减少了损耗;
3、本装置前级的三相PFC整流模块通过使用并联在PFC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的两颗串联的二极管,使得在主开关管关断时电流不流经双向开关,单独经过该二极管,少流经一个二极管,进而降低了损耗,提升了效率。
4、本装置通过控制后级对应谐振模块和整流模块的工作状态,实现超宽范围的输出电压,而无需提高开关频率,从而减少***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三相PFC整流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双向开关。
图4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种双向开关。
图5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三种双向开关。
图6是本实用新型谐振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输出整流模块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包括三相PFC整流模块、第一至第二PFC母线滤波电容、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和输出二极管;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A、B、C三相输入端分别与三相电源A、B、C三相连接,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经第一PFC母线滤波电容、第二PFC母线滤波电容与三相PFC整流模块的GND端连接,并连接至地,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经输出二极管连接至负载正极,第i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i+1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负载负极,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1≤i≤N-1。
如图2所示,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三电感、第一至第三变压器、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和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三相电源的A相经第一电感、第一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一双向开关、第二双向开关接地;三相电源的B相经第二电感、第二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三双向开关、第四双向开关接地;三相电源的C相经第三电感、第三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五双向开关、第六双向开关接地;所述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两个二极管的连接点分别与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分别并联连接,且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负极作为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正极作为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三相电源的A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一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二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第八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A相经第一电感与第一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七二极管的阴极、第一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二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第二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相电源的B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三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第九二极管,所述第四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四、第十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B相经第二电感与第二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二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二极管的阴极、第四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三、第四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相电源的C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五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五、第十一二极管,所述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六、第十二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C相经第三电感与第三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三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五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三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二二极管的阴极、第六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五、第六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一开关管、四个二极管组成,所述开关管上还并联有一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两个开关管、两个二极管组成,所述两个开关管上均并联有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两个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两个开关管反向串联构成,所述两个开关管上均并联有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两个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谐振模块包括第一至第四开关管、第十三至第十六二极管、第四电感、第四变压器、第一至第二电容,所述第一至第四开关管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十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与第二开关管的连接点与第十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与第三开关管的连接点经第四电感与第四变压器初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与第四开关管的连接点与第十四二极管的阳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第十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三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容连接至第四变压器初级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五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至第四变压器初级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变压器次级的两端分别作为所述第一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至第N谐振模块的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一谐振模块的电路结构相同。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包括第十七至第二十极管、第三电容,所述第十七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八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十九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的阴极、第十九二极管的阴极、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十八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二极管的阳极、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电路结构相同。
以下具体讲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原理。
本实用新型装置由三相PFC整流模块、PFC母线滤波电容、谐振模块、输出整流模块和输出二极管组成。其中谐振模块与输出整流模块组成DC模组,根据需要进行多模组串联。
三相PFC整流模块如图2所示,其中L1、L2、L3为输入电感,T1、T2、T3为高频自耦变压器,D1~D12为续流二极管,K1~K6为双向开关,C1、C2为母线滤波电容。T1的一个绕组与D1、D2、K1组成一个PFC模组,总计有6个PFC模组。PFC模组采用两个二极管加一个双向开关的结构,二极管和双向开关的电压应力仅为母线电压的一半。在自耦变压器的作用下,整流模块的工作频率为2倍的开关频率,电感感量可以比正常情况下缩小一倍;同时,电感的电压最大仅为PFC母线电压的一半。因此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小PFC电感的体积,也可以减小输入电流的纹波。每个PFC模组的电流纹波仅为该相输入电流纹波的一半,因此减小了开关管的电流应力。模块内每一相均由两个PFC模组并联组成,通过控制两个PFC模块的开关驱动相差180度,实现两个PFC模组的交替工作,减小PFC模块的输出电压和电流纹波,这样母线滤波电容可以取小。
谐振模块如图6所示,采用三电平半桥/全桥串联谐振电路,开关管电压应力仅为母线电压的一半。输出整流模块如图7所示,采用全桥/全波整流电路。一个谐振模块和一个输出整流模块组成一个DC模组,根据输出电压的范围可以选择不同数量的模组串联,可以实现宽电压范围的输出。串联的DC模组设计成不同的额定输出电压,根据输出电压的需求开启对应电压范围的模组或者其串联模块,当需要最大电压输出时则开启所有模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模组均工作在最佳效率的条件,从而实现全电压范围内的高效率工作,减小损耗。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相PFC整流模块、第一至第二PFC母线滤波电容、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和输出二极管;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A、B、C三相输入端分别与三相电源A、B、C三相连接,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经第一PFC母线滤波电容、第二PFC母线滤波电容与三相PFC整流模块的GND端连接,并连接至地,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N谐振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经输出二极管连接至负载正极,第i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i+1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负载负极,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1≤i≤N-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包括第一至第三电感、第一至第三变压器、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和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三相电源的A相经第一电感、第一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一双向开关、第二双向开关接地;三相电源的B相经第二电感、第二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三双向开关、第四双向开关接地;三相电源的C相经第三电感、第三变压器分为相互对称的两部分后分别经第五双向开关、第六双向开关接地;所述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两个二极管的连接点分别与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分别并联连接,且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负极作为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一至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的正极作为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源的A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一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二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第八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A相经第一电感与第一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七二极管的阴极、第一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第二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第二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源的B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三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第九二极管,所述第四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四、第十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B相经第二电感与第二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三二极管的阳极、第九二极管的阴极、第三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二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二极管的阴极、第四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三、第四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源的C相与三相PFC整流模块具体连接关系为:所述第五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五、第十一二极管,所述第六双二极管串联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六、第十二二极管,所述三相电源的C相经第三电感与第三变压器初级的同名端和次级的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三变压器初级的异名端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五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三变压器次级的同名端分别连接至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十二二极管的阴极、第六双向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五、第六双向开关的另一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一开关管、四个二极管组成,所述开关管上还并联有一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两个开关管、两个二极管组成,所述两个开关管上均并联有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两个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六双向开关均由两个开关管反向串联构成,所述两个开关管上均并联有二极管,该二极管为寄生二极管或复合二极管,所述两个开关管为MOS管或IGBT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模块包括第一至第四开关管、第十三至第十六二极管、第四电感、第四变压器、第一至第二电容,所述第一至第四开关管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十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与第二开关管的连接点与第十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与第三开关管的连接点经第四电感与第四变压器初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与第四开关管的连接点与第十四二极管的阳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源极、第十六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三相PFC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三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容连接至第四变压器初级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五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至第四变压器初级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变压器次级的两端分别作为所述第一谐振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至第N谐振模块的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一谐振模块的电路结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包括第十七至第二十极管、第三电容,所述第十七二极管的阳极、第十八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十九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的阴极、第十九二极管的阴极、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十八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十二极管的阳极、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相连接作为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至第N输出整流模块的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一输出整流模块的电路结构相同。
CN201620516498.1U 2016-06-01 2016-06-01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Active CN205646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6498.1U CN205646960U (zh) 2016-06-01 2016-06-01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16498.1U CN205646960U (zh) 2016-06-01 2016-06-01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46960U true CN205646960U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51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16498.1U Active CN205646960U (zh) 2016-06-01 2016-06-01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4696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5078A (zh) * 2020-03-19 2020-06-05 深圳市高斯宝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集成dc/dc转换器的双向车载充电机电路
CN113258786A (zh) * 2021-06-11 2021-08-13 深圳市高斯宝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三相交错llc谐振变换器
CN113708627A (zh) * 2021-07-26 2021-11-26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谐振变换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5078A (zh) * 2020-03-19 2020-06-05 深圳市高斯宝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集成dc/dc转换器的双向车载充电机电路
CN113258786A (zh) * 2021-06-11 2021-08-13 深圳市高斯宝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三相交错llc谐振变换器
CN113708627A (zh) * 2021-07-26 2021-11-26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谐振变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5727C (zh) 零电压零电流开关pwm组合型三电平直流变换器
CN108988676B (zh) 一种单级式隔离型双向ac-dc变换器
US20180269795A1 (en) Bidirectional resonant conversion circuit and converter
CN106230268A (zh) 一种交错并联llc谐振dc/dc功率变换器
CN205283423U (zh) 三相pfc整流电路
CN105846696B (zh) 一种两级式a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69873A (zh) 适用于高压或大电流输出的混合串并联全桥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35509B (zh) 一种集成降压Cuk和LLC电路的单级LED驱动电路
CN106026643A (zh) 一种混合开关电容与耦合电感的高电压增益dc-dc变换器
CN103595259A (zh) 一种双变压器串并联式隔离型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89048A (zh) 一种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
CN104993707A (zh) 基于llc谐振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3887981A (zh) 一种全桥dc-dc变换器
CN102594152A (zh) 一种串联型半桥dc-dc变换器
CN205646960U (zh) 一种整流充电装置
CN109818504A (zh) 一种宽范围串并联无缝转换的谐振变换器
CN101604916A (zh) 基于π型辅助网络零电压开关全桥直流变换器
CN102263513B (zh) 一种ac-dc隔离变换电路
CN100571006C (zh) 超导储能用双向三电平软开关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2811585U (zh) 一种能量双向流动型ac-dc变换器
CN106899203B (zh) 正激式五电平逆变器
CN202444423U (zh) 一种串联型半桥dc-dc变换器
CN112350583A (zh) 一种电流型推挽桥式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04967304B (zh) 一种基于无桥cuk隔离型三相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08494229B (zh) 一种交直流通用型电力路由器拓扑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20

Address after: Johnsen street 518000 Shenzhen Road, Guangdong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Kang Hesheng No. 1 Building 1 room 118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KEHUA HENGSHENG Co.,Ltd.

Address before: Henggang L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73 six about second industrial zone C building pit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118, 1 Kang Hesheng building, 1 Chuang Sheng Road,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KEHUAHENGSHENG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118, 1 Kang Hesheng building, 1 Chuang Sheng Road,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KEHUA HENGSHE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11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118, 1 Kang Hesheng building, 1 Chuang Sheng Road,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118, 1 Kang Hesheng building, 1 Chuang Sheng Road,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EHUA HE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KEHUAHENGSHENG LIMITED BY SHARE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