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4463A - 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4463A
CN104554463A CN201410543496.7A CN201410543496A CN104554463A CN 104554463 A CN104554463 A CN 104554463A CN 201410543496 A CN201410543496 A CN 201410543496A CN 104554463 A CN104554463 A CN 104554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utside
side step
step portio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434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石浩二
操上义崇
伊藤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54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44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8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e.g. mudguard fl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其能减少因车身的扭曲而在车身侧部产生的应力。在通过将外侧板和内侧板接合而形成后轮罩的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中,在后轮罩的前方设有形成为从后轮拱板部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第1外侧台阶部、与该第1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的第2外侧台阶部、形成为从接合面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的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与该第1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的第2内侧台阶部,由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第2内侧台阶部,在后轮罩的车辆前方沿着该后轮拱板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中的车身的侧部构造,可列举出专利文献1。在该文献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在下边梁的后端部周边,能够使将该下边梁的后端开口闭塞的端板实现分总成(日文:サブアセンブリ)化,并能够提高车身侧部构造的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8015号公报
存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但在现有技术的车辆中,有时车身会绕穿过车辆中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发生扭曲。这样的扭曲会导致在车身的车身侧部产生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载荷,因此存在在车身侧部产生较大的应力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减少因车身的扭曲而在车身侧部产生的应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该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通过将外侧板和内侧板接合而形成后轮罩,其中,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1外侧台阶部和第2外侧台阶部,该第1外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外侧板的后轮拱板部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外侧台阶部与该第1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而且,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1内侧台阶部和第2内侧台阶部,该第1内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内侧板中与上述外侧板接合的接合面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内侧台阶部与该第1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此外,由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在上述后轮拱板部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且在上述后轮罩的车辆前方,沿着该后轮拱板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日文:略閉断面部)。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设置成与上述后轮拱板部同心的同心圆状。
在再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外侧台阶部,该第3外侧台阶部与该第2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而且,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内侧台阶部,该第3内侧台阶部与该第2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
在又一技术方案中,上述外侧板和上述内侧板通过焊接和折边加工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在一起。
如上所述,在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该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通过将外侧板和内侧板接合而形成后轮罩,其中,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1外侧台阶部和第2外侧台阶部,该第1外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外侧板的后轮拱板部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外侧台阶部与该第1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而且,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1内侧台阶部和第2内侧台阶部,该第1内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内侧板中与上述外侧板接合的接合面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内侧台阶部与该第1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此外,由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在上述后轮拱板部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且在上述后轮罩的车辆前方,沿着该后轮拱板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因此,即使在车身绕穿过车辆中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发生扭曲并因该扭曲而在车身侧部产生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因该载荷而产生的应力的集中。
如上所述,采用另一技术方案,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设置成与上述后轮拱板部同心的同心圆状。因此,能够经由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将集中产生于后轮拱板部的车辆前方的端部附近的区域的应力进一步有效地分散于整个上述外侧板以及上述内侧板。
如上所述,采用再一技术方案,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外侧台阶部,该第3外侧台阶部与该第2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而且,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内侧台阶部,该第3内侧台阶部与该第2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经由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3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3内侧台阶部,将集中产生于后轮拱板部的车辆前方的端部附近的区域的应力平衡地分散于整个上述外侧板以及上述内侧板。
如上所述,采用又一技术方案,上述外侧板和上述内侧板通过焊接和折边加工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在一起。因此,能够将外侧板和内侧板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使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更加可靠地连动而使载荷分散,进而减轻应力的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后方的车身侧部得到的车辆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后轮拱板部的靠车辆前方侧的端部附近D1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后方的车身侧部;2车身侧部外板(外侧板);21后轮拱板部;22外侧接合面;23第1外侧台阶部;24、25第2外侧台阶部;25a弯折点;26连结点;27第3外侧台阶部;27a弯折点;28端部;3后轮罩板(内侧板);31内侧接合面;32第1内侧台阶部;33、34第2内侧台阶部;34a弯折点;35连结点;36第3内侧台阶部;36a弯折点;4后轮罩;5大致闭合截面部;6下边梁加强件;61棱线;7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1接合凸缘;72第1延长台阶部;73棱线;O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R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F车辆前方的方向;B车辆后方的方向;C曲率半径的中心;D1后轮拱板部的靠车辆前方侧的端部附近;D2区域;L21、L22、L31、L32间隔;T三角形。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图3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的构造。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中,箭头O表示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箭头R表示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的方向,箭头B表示车辆后方的方向。
如图示那样,在应用有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的车辆后方的车身侧部1,通过将作为外侧板的车身侧部外板2和作为内侧板的后轮罩板3相互接合而形成后轮罩4,该后轮罩4覆盖后轮轮胎(未图示)的外周的外侧区域的一部分、上方区域以及前后区域。
在车身侧部外板2形成有作为后轮拱板部21的一部分的外侧接合面22。另一方面,在后轮罩板3形成有内侧接合面31。而且,将外侧接合面22和内侧接合面3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重叠在一起,从而将车身侧部外板2和后轮罩板3接合在一起。
对于车身侧部外板2,在后轮罩4的前方设有第1外侧台阶部23,该第1外侧台阶部23形成为从后轮拱板部21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O突出的弯曲形状。此外,在车身侧部外板2还设有第2外侧台阶部24,该第2外侧台阶部24与该第1外侧台阶部23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B突出的弯曲形状。
对于后轮罩板3,在后轮罩4的前方设有第1内侧台阶部32,该第1内侧台阶部32形成为从内侧接合面31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O突出的弯曲形状。此外,在后轮罩板3还设有第2内侧台阶部33,该第2内侧台阶部33与该第1内侧台阶部32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B突出的弯曲形状。
于是,由第1外侧台阶部23、第2外侧台阶部24、第1内侧台阶部32以及第2内侧台阶部33,在后轮罩4的车辆前方且在后轮拱板部21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沿着该后轮拱板部2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5。
采用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5,即使在车身绕穿过车辆中心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发生扭曲并因该扭曲而在车身侧部产生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因该载荷而产生的应力的集中。该应力尤其会集中产生于后轮拱板部21的车辆前方的端部附近的区域D2,但能够将该应力分散于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5的第1外侧台阶部23、第2外侧台阶部24、第1内侧台阶部32以及第2内侧台阶部33,从而能够缓和应力的集中。此外,不仅能够缓和因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载荷而导致的应力的集中,还能够缓和因来自车辆的前后左右的弯曲方向上的载荷而导致的应力的集中。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4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外板2,替代第2外侧台阶部24而设有将第2外侧台阶部24的弯曲形状做成弯折形状的第2外侧台阶部25。该第2外侧台阶部25在连结点26处与第1外侧台阶部23相连结。车身侧部外板2的从连结点26起到第2外侧台阶部25的弯折点25a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此外,在车身侧部外板2还设有第3外侧台阶部27,该第3外侧台阶部27与第2外侧台阶部25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O突出的弯折形状。车身侧部外板2的从第2外侧台阶部25的弯折点25a起到第3外侧台阶部27的弯折点27a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连结点26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25的弯折点25a之间的间隔L21等于该弯折点25a与第3外侧台阶部27的弯折点27a之间的间隔L22
对于后轮罩板3,替代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33而设有将第2内侧台阶部33的弯曲形状做成弯折形状的第2内侧台阶部34。该第2内侧台阶部34在连结点35处与第1内侧台阶部32相连结。后轮罩板3的从连结点35起到第2内侧台阶部34的弯折点34a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此外,在后轮罩板3还设有第3内侧台阶部36,该第3内侧台阶部36与第2内侧台阶部34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O突出的弯折形状。后轮罩板3的从第2内侧台阶部34的弯折点34a到第3内侧台阶部36的弯折点36a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连结点35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34的弯折点34a之间的间隔L31等于该弯折点34a与第3内侧台阶部36的弯折点36a之间的间隔L32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车身侧部外板2上的间隔L21和间隔L22相等且后轮罩板3上的间隔L31和间隔L32相等,因此,能够经由第1外侧台阶部23、第2外侧台阶部25、第3外侧台阶部27、第1内侧台阶部32、第2内侧台阶部34以及第3内侧台阶部36,将集中产生于后轮拱板部21的车辆前方的端部附近的区域D2的应力较为平衡地分散于整个车身侧部外板2以及后轮罩板3。
其他实施方式
图3所示的第1外侧台阶部23、第2外侧台阶部24、第1内侧台阶部32以及第2内侧台阶部33能够形成为如下形态,即,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以后轮罩4的曲率半径的中心C为中心形成。也就是说,能够以呈与后轮拱板部21同心的同心圆状设置第1外侧台阶部23、第2外侧台阶部24、第1内侧台阶部32以及第2内侧台阶部33。通过如此设置,能够经由第1外侧台阶部23、第2外侧台阶部24、第1内侧台阶部32以及第2内侧台阶部33,将集中产生于后轮拱板部21的车辆前方的端部附近的区域D2的应力进一步有效地分散于整个车身侧部外板2以及后轮罩板3。
另外,能够通过焊接或密封胶(日文:シーラー)将车身侧部外板2的外侧接合面22和后轮罩板3的内侧接合面31接合在一起。或者,也可以实施如下那样的折边加工,即,对车身侧部外板2的后轮拱板部21的内周侧的端部28进行弯曲,使该端部28向外周侧折回,并使端部28的一部分与内侧接合面31在车身宽度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将车身侧部外板2和后轮罩板3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使第1外侧台阶部23、第2外侧台阶部24、第1内侧台阶部32以及第2内侧台阶部33更加可靠地连动而使载荷分散,进而减轻应力的集中。也可以并用上述由焊接或密封胶实现的接合和折边加工。
除此之外,为了对未图示的下边梁进行加强,能够在设于下边梁的内部的下边梁加强件6的车辆后方且在车身侧部外板2的下方,设置车身侧部外延伸板(日文:サイドボディアウターエクステンションパネル)7。该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形成为连续地连接从下边梁加强件6起到车身侧部外板2的平面。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通过设于其下方的接合凸缘71与后轮罩板3接合在一起。
而且,在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还形成有第1延长台阶部72,该第1延长台阶部72与车身侧部外板2的第1外侧台阶部23相连结。
此外,在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设有棱线(日文:稜線)73,该棱线73与下边梁加强件6的车辆下侧的棱线61相连接。
对于以上那样的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在从车辆侧方观察时,由接合凸缘71、第1延长台阶部72和棱线73形成了三角形T。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区域D2和该区域D2附近的区域的强度。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能够做成如下形态,即,在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还形成第2延长台阶部面,该第2延长台阶部面与车身侧部外板2的第2外侧台阶部24相连结。或者,也可以在车身侧部外延伸板7设置分别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2外侧台阶部25和第3外侧台阶部27相连结的延长台阶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Claims (4)

1.一种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其通过将外侧板和内侧板接合而形成后轮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1外侧台阶部和第2外侧台阶部,该第1外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外侧板的后轮拱板部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外侧台阶部与该第1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
在上述后轮罩的前方设有第1内侧台阶部和第2内侧台阶部,该第1内侧台阶部形成为从上述内侧板中与上述外侧板接合的接合面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该第2内侧台阶部与该第1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
由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在上述后轮拱板部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且在上述后轮罩的车辆前方,沿着该后轮拱板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大致闭合截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以及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设置成与上述后轮拱板部同心的同心圆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外侧台阶部,该第3外侧台阶部与该第2外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1外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外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
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形成为弯折形状,还设有第3内侧台阶部,该第3内侧台阶部与该第2内侧台阶部相连结,且形成为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弯折形状,上述第1内侧台阶部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连结点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等于上述第2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与上述第3内侧台阶部的弯折点之间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板和上述内侧板通过焊接和折边加工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在一起。
CN201410543496.7A 2013-10-23 2014-10-15 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Pending CN1045544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0139 2013-10-23
JP2013220139A JP2015081019A (ja) 2013-10-23 2013-10-23 車両後方の側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4463A true CN104554463A (zh) 2015-04-29

Family

ID=52775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43496.7A Pending CN104554463A (zh) 2013-10-23 2014-10-15 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81019A (zh)
CN (1) CN104554463A (zh)
DE (1) DE102014114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0237B2 (ja) 2015-05-29 2019-07-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CN106585725B (zh) * 2016-12-15 2019-09-10 重庆飞特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卡车及其外侧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5378A (ja) * 1982-04-23 1983-10-2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フ−ド構造
JPS60151182A (ja) * 1984-01-18 1985-08-09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後端コ−ナ部の車体構造
JPH01244984A (ja) * 1988-03-28 1989-09-29 Nissan Shatai Co Ltd 自動車のリヤピラー構造
JPH08318873A (ja) * 1995-05-25 1996-12-03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上部補強構造
JP2010241289A (ja) * 2009-04-07 2010-10-28 Suzuki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ー取付け部構造
CN102198843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7477U (zh) * 1986-06-06 1987-12-15
JP3186845B2 (ja) * 1992-07-22 2001-07-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3707301B2 (ja) * 1999-06-18 2005-10-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フェンダー部の構造
JP2009143476A (ja) * 2007-12-17 2009-07-02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後部構造
JP5639936B2 (ja) * 2011-03-10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5378A (ja) * 1982-04-23 1983-10-2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フ−ド構造
JPS60151182A (ja) * 1984-01-18 1985-08-09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後端コ−ナ部の車体構造
JPH01244984A (ja) * 1988-03-28 1989-09-29 Nissan Shatai Co Ltd 自動車のリヤピラー構造
JPH08318873A (ja) * 1995-05-25 1996-12-03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上部補強構造
JP2010241289A (ja) * 2009-04-07 2010-10-28 Suzuki Motor Corp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ー取付け部構造
CN102198843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81019A (ja) 2015-04-27
DE102014114123A1 (de) 2015-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57636B2 (en) Suspension frame structure
US9783241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US1059708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O2012032884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11975763B2 (en) Dashboard support
CN104554463A (zh) 车辆后部的侧部构造
CN106184412A (zh) 车辆侧部构造
JPWO2012127581A1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ハウス部構造
WO2016139866A1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
CN107472364A (zh) 车身后侧围结构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KR101795206B1 (ko) 차량의 조인트부 강성 증대 구조
KR20160134893A (ko) 차량용 크로스멤버
JP6073280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2005075133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の補強構造
CN102372035A (zh) 汽车侧围总成与后裙板总成及后地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US11345408B2 (en) Body reinforc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WO2016076066A1 (ja) 車体構造
US10994786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part of vehicle
JP6299731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12373574A (zh) 一种汽车b柱上部搭接结构及汽车
JP2016094177A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
KR102175954B1 (ko) 차량용 프레임 구조
JP7285618B2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
JP6603578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の補強構造
EP3524495B1 (en) Pillar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