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4591A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4591A
CN104514591A CN201410493425.0A CN201410493425A CN104514591A CN 104514591 A CN104514591 A CN 104514591A CN 201410493425 A CN201410493425 A CN 201410493425A CN 104514591 A CN104514591 A CN 104514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ssage
pitman arm
arm shaft
exhaust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34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4591B (zh
Inventor
森英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4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4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5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在内燃机中,要得到针对摇臂轴的充分的润滑油量,并且实现小型化等。在气缸盖(5)内形成的凸轮保持器(10)从气缸盖(5)的后壁部(5B)朝向安装孔(23)侧延伸,在凸轮保持器(10)的内部形成有使两个直线状部分(32A、32B)交叉而形成为交叉状的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在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中,使直线状部分(32A、32B)中的一方与位于左侧且支承左进气侧摇臂轴的左进气侧支承孔(18L)连通,使另一方与位于右侧且支承右进气侧摇臂轴的右进气侧支承孔(18R)连通。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这样的结构的内燃机:跨越气缸体和气缸盖延伸的供油通道在气缸盖的壁部中分支成与摇臂轴的支承部连通的供油路、和与凸轮轴的支承部连通的供油路(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内燃机是柴油内燃机,燃料喷射阀被安装成与燃烧室的大致中央(最顶部)连通,另外,该内燃机是4气门式的内燃机,沿着凸轮轴的轴向排列并配置有多个进气排气门和进气排气摇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5923号公报
在内燃机中,存在这样的课题:由于气缸盖的形状复杂,且在气缸盖内设置有多个部件,因此,供油路的形成空间受限,如果要形成可充分地确保针对摇臂轴或凸轮轴的润滑油量的供油路,则供油路变得复杂且路径长度变长,或者,为了确保供油路的形成空间,必须使气缸盖的壁部变得厚重,难以兼顾润滑油量的确保和小型化等。
具体来说,在如专利文献1这样构成为燃料喷射阀被安装在燃烧室的大致中央、并且沿凸轮轴的轴向排列设置有多个摇臂等的情况下,在凸轮轴的轴承部、和在凸轮轴的轴线方向上位于该轴承部的两侧的进气排气摇臂轴的支承部这4点,使供油路分支,供油路变得复杂且根据供给部位而变长,另外,摇臂轴的支承部在凸轮轴的轴线方向上变得比较厚重。
另外,专利文献1的内燃机是SOHC(Single Over Head Camshaft:顶置单凸轮轴)的内燃机,但是,在是DOHC(Double Over Head Camshaft:顶置双凸轮轴)的情况下,还可能需要避开燃料喷射阀等来形成供油路,因此存在供油路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
另外,在燃料为汽油的内燃机中,通常在安装上述说明的燃料喷射阀的位置设置有火花塞,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柴油内燃机相同,如果要形成可充分确保针对摇臂轴或凸轮轴的润滑油量的供油路,则会产生难以兼顾润滑油量的确保和小型化等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能够使针对摇臂轴的供油路形成为简易的形状,同时可确保针对摇臂轴的润滑油量,并且,能够在获得针对摇臂轴的充分的润滑油量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等。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具备:多个气门14In,它们被设置于在气缸盖5上形成的气门传动室9;凸轮保持器10,其被设置在所述气门传动室9内;凸轮轴12In,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凸轮保持器10,且具有通过摇臂13In使所述多个气门14In开闭的凸轮15In;火花塞或燃料喷射阀的安装孔23,其形成为与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连通;以及摇臂轴20L、20R,其与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平行,并且夹着所述安装孔23分开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支承所述摇臂13In,所述内燃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凸轮保持器10从所述气缸盖5的壁部5B朝向所述安装孔23侧延伸,在所述凸轮保持器10的内部,形成有使两个直线状部分32A、32B交叉而形成为交叉状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在该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中,使所述直线状部分32A、32B中的一方夹着所述安装孔23向一侧延伸,并与位于该一侧且支承所述摇臂轴20L的支承孔18L连通,并且,使所述直线状部分32A、32B中的另一方夹着所述安装孔23向另一侧延伸,并与位于该另一侧且支承所述摇臂轴20R的支承孔18R连通。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内燃机中,所述摇臂轴20L、20R在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在一侧和另一侧将所述摇臂13In支承成能够摆动,该摇臂13In与在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的所述多个气门14In抵接,在所述气缸盖5的所述壁部5B,形成有沿着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延伸的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从所述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延伸出来。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内燃机中,所述摇臂轴20L、20R在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分开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所述安装孔23被设置成从所述凸轮保持器10跨至所述燃烧室8,所述安装孔2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如下两个连接部分之间:在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位于一侧的所述支承孔18L与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连接部分、和位于另一侧的所述支承孔18R与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连接部分。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内燃机中,在所述凸轮保持器10上的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交叉部Cr1的上方,形成有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承部10In,在所述凸轮保持器10上形成有从所述交叉部Cr1延伸至所述轴承部10In的凸轮用供油路34。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内燃机中,至少在所述气缸盖5上形成有沿着紧固部件62延伸的上游侧供油路T3,该紧固部件62被设置成跨越曲轴箱3、从该曲轴箱3立起的气缸体4、以及从该气缸体4立起的所述气缸盖5,所述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与所述上游侧供油路T3的下游侧端部连接,所述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和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形成在与气缸中心轴线S1垂直的平面上。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内燃机中,该内燃机是对1个所述燃烧室8进行开闭的所述多个气门由2个进气门14In和2个排气门14Ex构成的4气门式内燃机,与1个所述燃烧室8对应的所述摇臂由使所述进气门14In开闭的2个进气摇臂13In、和使所述排气门14Ex开闭的2个排气摇臂13Ex构成,所述凸轮轴由使所述进气摇臂13In摆动的进气凸轮轴12In、和使所述排气摇臂13Ex摆动的排气凸轮轴12Ex构成,所述进气摇臂13In和所述排气摇臂13Ex在与所述进气凸轮轴12In或所述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1、C2方向垂直且与气缸中心轴线S1垂直的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分开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由进气侧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和排气侧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构成。
在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中,通过在凸轮保持器内部形成的、交叉状的简易的形状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能够对在凸轮轴的轴线方向上夹着燃料喷射阀或火花塞的安装孔位于一侧和另一侧的摇臂轴分开供给润滑油。另外,由于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是交叉状,因此,能够使上述的向一侧和另一侧延伸的直线状部分的路径长度一致,并且能够将路径长度抑制得较短,能够对位于一侧和另一侧的摇臂轴供给润滑油。
由此,在该内燃机中,能够在使针对摇臂轴的供油路形成为简易的形状的同时确保针对摇臂轴的润滑油量,因此能够得到针对摇臂轴的充分的润滑油量,同时还能够实现小型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中,能够在不与安装孔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将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与支承孔连接,另外,通过使安装孔接近摇臂轴侧,由此能够抑制凸轮保持器在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中,通过使凸轮用供油路从油路截面积变小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的交叉部延伸而形成,由此,能够使润滑油均等地分配至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中从交叉部分支并向下游侧延伸的部位,同时也容易将润滑油供给至轴承部侧,能够良好地润滑凸轮轴。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中,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以及它们的上游的上游侧供油路的形状是简单的,因此,能够将加工工时抑制得较少而容易地形成这些供油路。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中,在DOHC的内燃机中,能够从交叉状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恰当地将润滑油供给至进气摇臂轴和排气摇臂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沿气缸中心轴线从上方观察上述内燃机的气缸盖的图。
图3是从上方俯视内燃机的沿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俯视图。
图4是从上方俯视沿着在内燃机的前侧配置的气门的轴线方向的、内燃机的截面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气缸中心轴线从上方观察将凸轮轴和摇臂卸下后的状态的上述内燃机的气缸盖的图。
图6是沿着图1中的I-I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内燃机;5:气缸盖;5F:前壁部;5B:后壁部;8:燃烧室;9:气门传动室;10:凸轮保持器;10In: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Ex:排气凸轮轴轴承部;12In:进气凸轮轴;12Ex:排气凸轮轴;13In:进气摇臂;13Ex:排气摇臂;14In:进气门;14Ex:排气门;15In:进气凸轮;15Ex:排气凸轮;18L:左进气侧支承孔;18R:右进气侧支承孔;19L:左排气侧支承孔;19R:右排气侧支承孔;20L:左进气侧摇臂轴;20R:右进气侧摇臂轴;21L:左排气侧摇臂轴;21R:右排气侧摇臂轴;22:火花塞;23:安装孔;30: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A、32B:直线状部分;33: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A、33B:直线状部分;34:进气侧凸轮用供油路;35:排气侧凸轮用供油路;S1:气缸中心轴线;C1、C2:中心轴线(轴线);Cr1、Cr2:交叉部;T3:主上游侧供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1。在图1和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中,FR表示内燃机1的前方,UP表示内燃机1的上方,LH表示内燃机1的左侧。并且,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进行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规定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方向。
内燃机1具备:曲轴箱3,其一体地收纳沿左右方向配置的曲轴2、和对从曲轴2传递的旋转运动进行变速的变速器;气缸体4,其从曲轴箱3的上部向前上方立起;气缸盖5,其从气缸体4的上部立起;以及气缸盖罩6,其从上方覆盖气缸盖5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曲轴箱3、气缸体4、气缸盖5通过铸造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燃机1被搭载于机动二轮车上,但是,本发明的内燃机并不限定被搭载于机动二轮车上。
内燃机1是4冲程单缸DOHC的4气门式内燃机,在气缸体4中形成有1个缸膛7。并且,图中的标号S1表示通过缸膛7的圆形截面的中央的气缸中心轴线。
在缸膛7中以能够往复运动的方式嵌装有省略图示的活塞,省略图示的连杆的一端与该活塞连结,连杆的另一端与曲轴2连结。在气缸盖5中的、与气缸体4的上部抵接和对置的下壁部(省略图示)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例如圆顶形状的燃烧室8。
在气缸盖5的下壁部的上方,形成有收纳气门传动装置V的气门传动室9,上述的燃烧室8位于气门传动室9的下方。气缸盖5具有前壁部5F、后壁部5B、左壁部5L和右壁部5R,横截面(与气缸中心轴线S1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矩形状。在沿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前壁部5F、后壁部5B、左壁部5L和右壁部5R位于气缸中心轴线S1的外侧。气缸盖5的上述的下壁部形成在由前壁部5F、后壁部5B、左壁部5L和右壁部5R包围的空间的内侧。并且,在图1中,对于在图中没有示出的右壁部5R,为了方便,以括号来示出标号。
图中标号5In表示进气口,标号5Ex表示排气口。进气口5In从气缸盖5的后壁部5B通过气缸盖5的下壁部朝向燃烧室8延伸,并以2点与燃烧室8连通,在内燃机1驱动时,供朝向燃烧室8供给的混合气通过。
另外,排气口5Ex从气缸盖5的前壁部5F通过气缸盖5的下壁部朝向燃烧室8延伸,并以2点与燃烧室8连通,在内燃机1驱动时,供从燃烧室8排出的废气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内燃机1是4气门式的内燃机,因此,进气口5In和排气口5Ex分别具有与燃烧室8连通的2个开口端。并且,在气缸盖5的下壁部,凹陷形成有燃烧室8,并且贯穿形成有进气口5In和排气口5Ex,因此,该下壁部形成为具有沿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比较大的厚度。
在图2中示出了气缸盖5的内部。在气缸盖5的内部,且在左壁部5L的右侧形成有沿着左壁部5L延伸的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跨越前壁部5F和后壁部5B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沿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气缸盖5的内部夹着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被划分成:位于右侧的气门传动室9;和位于左侧的正时链条室11。
即,气门传动室9由前壁部5F、后壁部5B、右壁部5R和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形成,且形成横截面(与气缸中心轴线S1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状的空间。另外,正时链条室11由前壁部5F、后壁部5B、左壁部5L和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形成。
正时链条室11通过气缸体4与曲轴箱3连通,收纳未图示的正时链条。气缸盖5的下壁部在形成正时链条室11的部位敞开。
另外,在气缸盖5的内部,在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的左侧且正时链条室11内,前后成一对的左侧紧固用凸台部60被一体地铸造于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上,在气缸盖5的外部,且在右壁部5R的右侧,前后成一对的右侧紧固用凸台部61被一体地铸造于右壁部5R。在左侧紧固用凸台部60和右侧紧固用凸台部61上分别形成有沿着气缸中心轴线S1延伸的贯穿孔。
在前后成一对的左侧紧固用凸台部60和前后成一对的右侧紧固用凸台部61中分别***有图1所示的作为紧固部件的大头螺栓62,通过大头螺栓62将气缸盖5与气缸体4和曲轴箱3紧固在一起。4根大头螺栓62分别被设置成跨越曲轴箱3、气缸体4和气缸盖5。在将气缸盖5紧固于气缸体4时,将大头螺栓62以从曲轴箱3立起的方式固定于曲轴箱3,然后,依次将大头螺栓62***气缸体4和气缸盖5(上述紧固用凸台部60、61)中。
返回图2,在气门传动室9内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处,形成有跨越前壁部5F和后壁部5B、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轮保持器10,凸轮保持器10被一体地铸造于前壁部5F和后壁部5B。
在凸轮保持器10上,沿前后方向排列形成有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和排气凸轮轴轴承部10Ex,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形成在排气凸轮轴轴承部10Ex的后方。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和排气凸轮轴轴承部10Ex形成为向下方凸出的圆弧状。
一并参照图1和图2,气门传动装置V具备:被支承于上述的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的进气凸轮轴12In、和被支承于排气凸轮轴轴承部10Ex的排气凸轮轴12Ex;与进气凸轮轴12In的旋转相对应地摆动的一对进气摇臂13In、和与排气凸轮轴12Ex的旋转相对应地摆动的一对排气摇臂13Ex;以及与进气摇臂13In的摆动相对应地动作的一对进气门14In、和与排气摇臂13Ex的摆动相对应地动作的一对排气门14Ex。
并且,在图2中,为了方便,以双点划线表示进气凸轮轴12In和排气凸轮轴12Ex、以及进气摇臂13In和排气摇臂13Ex。
进气凸轮轴12In和排气凸轮轴12Ex以跨越气门传动室9和正时链条室11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被支承于凸轮保持器10。详细来说,进气凸轮轴12In和排气凸轮轴12Ex分别在载置于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和排气凸轮轴轴承部10Ex的状态下,被形成有圆弧状的轴承部的未图示的按压部件从上方抑制住,从而被凸轮保持器10和按压部件的轴承部以滑动支承的状态支承成能够旋转。
在此,图中标号C1表示进气凸轮轴12In的中心轴线,标号C2表示排气凸轮轴12Ex的中心轴线。并且,以下,将进气凸轮轴12In的中心轴线C1仅称作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将排气凸轮轴12Ex的中心轴线C2仅称作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2。
在进气凸轮轴12In和排气凸轮轴12Ex的、位于正时链条室11内的部位上,卷绕有上述的正时链条,正时链条将曲轴2的旋转传递至凸轮轴12In和排气凸轮轴12Ex,进气凸轮轴12In和排气凸轮轴12Ex与曲轴2旋转1圈相对地旋转1/2圈。
另外,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位于气门传动室9内的部位,形成有沿凸轮轴轴线方向(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进气凸轮15In,在排气凸轮轴12Ex的位于气门传动室9内的部位,形成有沿凸轮轴轴线方向(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排气凸轮15Ex。详细来说,一对进气凸轮15In和一对排气凸轮15Ex夹着凸轮保持器10在左右分开形成。
进气摇臂13In与进气凸轮15In抵接,并且在进气凸轮15In旋转时对应于进气凸轮15In的轮廓而摆动,排气摇臂13Ex与排气凸轮15Ex抵接,并且在排气凸轮15Ex旋转时对应于排气凸轮15Ex的轮廓而摆动。
参照图2~图5,在气门传动室9内形成有摇臂保持部16,该摇臂保持部16跨越右壁部5R和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沿着与凸轮保持器10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进气摇臂13In和排气摇臂13Ex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于该摇臂保持部16。并且,摇臂保持部16被一体地铸造于右壁部5R、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和凸轮保持器10。
在沿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摇臂保持部16在进气凸轮轴12In(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与排气凸轮轴12Ex(排气凸轮轴轴承部10Ex)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摇臂保持部16上的夹着凸轮保持器10的左右的部位,分别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并且朝向进气凸轮轴12In侧(后方)和排气凸轮轴12Ex侧(前方)敞开的左收纳支承槽17L和右收纳支承槽17R。
一并参照图2和图5,一对进气摇臂13In中的配置在左侧的进气摇臂以一端部收纳于左收纳支承槽17L的后部、并且另一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被支承,配置在右侧的进气摇臂以一端部收纳于右收纳支承槽17R的后部、并且另一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被支承。
详细来说,如图5所示,在摇臂保持部16上的夹着凸轮保持器10位于左侧的部位的靠进气凸轮轴12In侧的部位,形成有跨越左收纳支承槽17L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进气侧支承孔18L,在摇臂保持部16上的夹着凸轮保持器10位于右侧的部位的靠进气凸轮轴12In侧的部位,形成有跨越右收纳支承槽17R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进气侧支承孔18R。左进气侧支承孔18L贯穿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右进气侧支承孔18R贯穿右壁部5R。
并且,参照图2,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进气侧摇臂轴20L通过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被***左进气侧支承孔18L中,进气摇臂13In中的配置在左侧的进气摇臂的上述的一端部供左进气侧摇臂轴20L贯穿***,且被支承成能够以左进气侧摇臂轴20L为轴中心摆动。
另外,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进气侧摇臂轴20R通过右壁部5R被***右进气侧支承孔18R中,进气摇臂13In中的被配置在右侧的进气摇臂的上述的一端部供右进气侧摇臂轴20R贯穿***,且被支承成能够以右进气侧摇臂轴20R为轴中心摆动。左进气侧摇臂轴20L和右进气侧摇臂轴20R与进气凸轮轴12In平行地延伸。
另外,参照图5,在摇臂保持部16上的夹着凸轮保持器10位于左侧的部位的靠排气凸轮轴12Ex侧的部位,形成有跨越左收纳支承槽17L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排气侧支承孔19L,在摇臂保持部16上的夹着凸轮保持器10位于右侧的部位的靠排气凸轮轴12Ex侧的部位,形成有跨越右收纳支承槽17R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排气侧支承孔19R。左排气侧支承孔19L贯穿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右排气侧支承孔19R贯穿右壁部5R。
并且,参照图2,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排气侧摇臂轴21L通过正时链条室形成壁部5C被***左排气侧支承孔19L中,排气摇臂13Ex中的配置在左侧的排气摇臂的上述的一端部供左排气侧摇臂轴21L贯穿***,且被支承成能够以左排气侧摇臂轴21L为轴中心摆动。
另外,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右排气侧摇臂轴21R通过右壁部5R被***右排气侧支承孔19R中,排气摇臂13Ex中的被配置在右侧的排气摇臂的上述的一端部供右排气侧摇臂轴21R贯穿***,且被支承成能够以右排气侧摇臂轴21R为轴中心摆动。左排气侧摇臂轴21L和右排气侧摇臂轴21R与排气凸轮轴12Ex平行地延伸。
在此,如图1和图2所示,在气缸盖5的左壁部5L,形成有与左进气侧支承孔18L同轴地形成的进气侧作业孔50,并且,形成有与左排气侧支承孔19L同轴地形成的排气侧作业孔51。在组装左进气侧摇臂轴20L和左排气侧摇臂轴21L时,穿过进气侧作业孔50和排气侧作业孔51进行作业。
接下来参照图1,对进气门14In和排气门14Ex进行说明,进气门14In和排气门14Ex分别具备气门头和从该气门头延伸的杆部。进气门14In对应于进气摇臂13In的摆动而沿其杆部的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移动,排气门14Ex对应于排气摇臂13Ex的摆动而沿其杆部的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移动。
关于进气门14In,在下端部形成有上述的气门头,将该气门头配置在燃烧室8内,并且,将杆部的上端部配置在气门传动室9内并与进气摇臂13In的上述的另一端部(摆动侧的端部)抵接。进气门14In被配置成:杆部随着朝向上方而相对于气缸中心轴线S1朝向后方分离。并且,一对进气门14In的气门头中的一方构成为对进气口5In的燃烧室8侧的2个开口端中的一方进行开闭,一对进气门14In的气门头中的另一方构成为对进气口5In的燃烧室8侧的2个开口端中的另一方进行开闭。
另外,关于排气门14Ex,同样,在下端部形成有上述的气门头,将该气门头配置在燃烧室8内,并且,将杆部的上端部配置在气门传动室9内并与排气摇臂13Ex的上述的另一端部(摆动侧的端部)抵接。排气门14Ex被配置成:杆部随着朝向上方而相对于气缸中心轴线S1朝向前方分离。并且,一对排气门14Ex的气门头中的一方构成为对排气口5Ex的燃烧室8侧的2个开口端中的一方进行开闭,一对排气门14Ex的气门头中的另一方构成为对排气口5Ex的燃烧室8侧的2个开口端中的另一方进行开闭。
在此,内燃机1重复进行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排气行程来驱动内燃机,气门传动装置V在开始进行进气行程时通过进气凸轮轴12In的进气凸轮15In使进气摇臂13In向下方摆动,使进气门14In成为开状态。另外,气门传动装置V在开始进行排气行程时通过排气凸轮轴12Ex的排气凸轮15Ex使排气摇臂13Ex向下方摆动,使排气门14Ex成为打开状态。
在此,在内燃机1中,在压缩行程与燃烧行程之间,对在压缩行程中被压缩的混合气进行点火,在进行了点火后转移至燃烧行程。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规定的正时对混合气进行点火的火花塞22被设置成与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连通。
并且,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是指在沿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的大致圆形状的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位于燃烧室8在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上的最顶部。
如图2~图4所示,在凸轮保持器1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火花塞22的安装孔23,安装孔23沿着气缸中心轴线S1从凸轮保持器10的上表面延伸至燃烧室8,并与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连通。在安装火花塞22时,从上方将火花塞22***安装孔23中,设置成面对燃烧室8的状态。
对安装孔23和构成气门传动装置V的部件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在左侧配置有左进气侧摇臂轴20L,夹着安装孔23在右侧配置有右进气侧摇臂轴20R。左进气侧摇臂轴20L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在左侧,将一对进气摇臂13In中的配置在左侧的进气摇臂支承成能够摆动,配置在左侧的进气摇臂13In与位于安装孔23的左侧的进气门14In抵接。
另外,右进气侧摇臂轴20R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在右侧,将一对进气摇臂13In中的配置在右侧的进气摇臂支承成能够摆动,配置在右侧的进气摇臂13In与位于安装孔23的右侧的进气门14In抵接。
另外,在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2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在左侧配置有左排气侧摇臂轴21L,夹着安装孔23在右侧配置有右排气侧摇臂轴21R。并且,左排气侧摇臂轴21L在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2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在左侧,将一对排气摇臂13Ex中的配置在左侧的排气摇臂支承成能够摆动,配置在左侧的排气摇臂13Ex与位于安装孔23的左侧的排气门14Ex抵接。
另外,右排气侧摇臂轴21R在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2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在右侧,将一对排气摇臂13Ex中的配置在右侧的排气摇臂支承成能够摆动可能,配置在右侧的排气摇臂13Ex与位于安装孔23的右侧的排气门14Ex抵接。
返回图1,在曲轴箱3的下部,分体地设置有集油盘24,在曲轴箱3的下部的内部设置有油泵25,该油泵25将储存在集油盘24内的润滑油吸上来。另外,在曲轴箱3的前部设置有油冷却器26。在内燃机1中,将通过油泵25吸上来的润滑油供给至气缸盖5侧,对上述的进气排气凸轮轴12In、12Ex和进气排气侧摇臂轴20L、20R、21L、21R进行润滑。
在图1中,以粗虚线和粗点划线表示从油泵25延伸至气缸盖5的供油路T。在供油路T中,以粗虚线示出的部分表示在曲轴箱3侧形成的曲轴箱侧供油路T1,以粗点划线示出的部分表示在气缸体4和气缸盖5侧形成的气缸侧供油路T2。以下,对曲轴箱侧供油路T1和气缸侧供油路T2进行说明。
首先,曲轴箱侧供油路T1具有这样的部分:其在曲轴箱3的内部从油泵25的排出口向前上方延伸,然后在曲轴箱3的外部敞开并与油冷却器26连接。曲轴箱侧供油路T1中的、从油泵25延伸至油冷却器26的部分由形成于曲轴箱3的通孔形成。并且,经过油冷却器26后的润滑油被冷却并向下游侧流动。
接下来,曲轴箱侧供油路T1具有这样的部分:其经过连接油冷却器26和曲轴箱3的上部的软管27而返回曲轴箱3的上部,从软管27的连接部分向后下方延伸,然后从比正后方的曲轴2靠前方的部位沿着气缸中心轴线S1向上方延伸,到达曲轴箱3的与气缸体4连接的连接面(上表面),并朝向上方开口。
曲轴箱侧供油路T1中的、从油冷却器26延伸至曲轴箱3的与气缸体4连接的连接面的部分由下述部分形成:上述的软管27;从软管27的连接部分向后下方延伸的、形成于曲轴箱3的通孔;以及从该向后下方延伸的通孔的后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形成于曲轴箱3的通孔。
并且,最后,曲轴箱侧供油路T1具有这样的部分:其从在上述的曲轴箱3内向上方延伸且在曲轴箱3的与气缸体4连接的连接面上开口的通孔的开口端,朝向后方延伸,并与气缸侧供油路T2的上游侧端部连接。曲轴箱侧供油路T1中的、从上述开口端到与气缸侧供油路T2的上游侧端部连接的部分由在曲轴箱3的与气缸体4连接的连接面上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槽形成。该槽在沿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以沿缸膛7迂回的方式形成为弧状。
并且,曲轴箱侧供油路T1中的、从在曲轴箱3内向上方延伸并在曲轴箱3的与气缸体4连接的连接面上开口的通孔的开口端、到与气缸侧供油路T2的上游侧端部连接的部分,也可以由在气缸体4的与曲轴箱3连接的连接面上朝向上方凹陷而形成的槽形成。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气缸侧供油路T2具有:主上游侧供油路T3,其与曲轴箱侧供油路T1连接,沿着大头螺栓62朝向上方延伸,并到达进气凸轮轴12In的下方;和副上游侧供油路T4,其在主上游侧供油路T3的中途分支并朝向前方延伸,然后向上方延伸并到达排气凸轮轴12Ex的下方。
主上游侧供油路T3在从侧面观察时与设在后左侧的大头螺栓62重合,且形成在比该大头螺栓62靠右侧的位置。
副上游侧供油路T4在气缸盖5的下壁部上的比燃烧室8和火花塞22靠上方的部位,相对于主上游侧供油路T3的延伸方向朝向前方大致垂直地延伸,然后从前壁部5F向上方延伸。
主上游侧供油路T3由从气缸体4的下表面到达上表面的通孔、和从气缸盖5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形成的通孔形成。
另外,副上游侧供油路T4由从气缸盖5的后壁部5B朝向前方形成的通孔、和从气缸盖5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形成的通孔形成。并且,虽然未图示,副上游侧供油路T4中的、由从气缸盖5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形成的通孔形成的供油路的下端被栓部件封闭,并且被气缸体4的上表面封闭,因此润滑油不会从该下端流出。
并且,主上游侧供油路T3延伸至与左右进气侧摇臂轴20L、20R被支承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并且与沿着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延伸的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连接。另外,副上游侧供油路T4延伸至与左右排气侧摇臂轴21L、21R被支承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并且与沿着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2方向延伸的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连接。
并且,在内燃机1中,利用被供给至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中的润滑油,对进气凸轮轴12In、左进气侧摇臂轴20L和右进气侧摇臂轴20R进行润滑,利用被供给至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中的润滑油,对排气凸轮轴12Ex、左排气侧摇臂轴21L和右排气侧摇臂轴21R进行润滑。
以下,对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和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以及它们的下游的油路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主上游侧供油路T3在后壁部5B的左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的左端部(上游侧端部)连接,副上游侧供油路T4在前壁部5F的左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的左端部(上游侧端部)连接。
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由从右壁部5R朝向左侧在后壁部5B的内部延伸的通孔形成,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由从右壁部5R朝向左侧在前壁部5F的内部延伸的通孔形成。
并且,后壁部5B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径向上位于比进气门14In靠外侧(气缸盖5的外部侧)的位置,前壁部5F在排气凸轮轴12Ex的径向上位于比排气门14Ex靠外侧的位置。
在此,在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上的、通过后壁部5B与凸轮保持器10的连接部分的部分,连接有使两个直线状部分32A、32B交叉而形成为交叉状的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另外,在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上的、通过前壁部5F与凸轮保持器10的连接部分的部分,连接有使两个直线状部分33A、33B交叉而形成为交叉状的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
并且,润滑油被从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供给至左右进气侧摇臂轴20L、20R。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中,使直线状部分32A从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中的、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比安装孔23靠左侧的部位,朝向安装孔23的右侧延伸并与右进气侧支承孔18R连通。另外,在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中,使直线状部分32B从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中的、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比安装孔23靠右侧的部位,朝向安装孔23的左侧延伸并与左进气侧支承孔18L连通。
由此,能够从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将润滑油供给至左右进气侧摇臂轴20L、20R。
另外,根据图6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和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形成在与气缸中心轴线S1垂直的同一平面上。并且,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由从后壁部5B向右斜前方和左斜前方延伸的通孔形成。
另外,如图5所示,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位于凸轮保持器10上的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交叉部Cr1的上方,在凸轮保持器10上形成有从交叉部Cr1朝向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向上方延伸的进气侧凸轮用供油路34。
由此,流入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中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交叉部Cr1流入该进气侧凸轮用供油路34,从而能够将润滑油供给至进气凸轮轴轴承部10In。
并且,排气侧的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是与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前后对称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并且,在图中,Cr2表示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的交叉部,标号35表示从交叉部Cr2延伸的排气侧凸轮用供油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图5和图6可知,安装孔23被设置成从凸轮保持器1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跨越至燃烧室8,安装孔23的一部分位于下述部分之间: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位于左侧的左进气侧支承孔18L与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直线状部分32B的连接部分;和夹着安装孔23位于右侧的右进气侧支承孔18R与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直线状部分32A的连接部分。
并且,排气侧的左排气侧支承孔19L及右排气侧支承孔19R与安装孔23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与进气侧相同的结构,但是是前后对称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如以上所记载,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1中,在气缸盖5的、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径向上比进气门14In靠外侧、且在沿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比气缸中心轴线S1靠外侧(后方)的后壁部5B上,形成有沿着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延伸的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另外,在气缸盖5的、在排气凸轮轴12Ex的径向上比排气门14Ex靠外侧、且在沿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比气缸中心轴线S1靠外侧(前方)的前壁部5F上,形成有沿着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2方向延伸的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
并且,凸轮保持器10在沿着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从后壁部5B和前壁部5F朝向安装孔23侧延伸。并且,在沿着气缸中心轴线S1方向观察时,凸轮保持器10以与进气凸轮轴12In和排气凸轮轴12Ex垂直的方式延伸。并且,在凸轮保持器10的内部形成有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和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该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是使两个直线状部分32A、32B交叉而形成为交叉状,该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是使两个直线状部分33A、33B交叉而形成为交叉状。
并且,关于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使直线状部分32A、32B中的一方即直线状部分32B从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朝向左侧延伸,并与位于该左侧且支承左进气侧摇臂轴20L的左进气侧支承孔18L连通,并且,使直线状部分32A、32B中的另一方即直线状部分32A从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在进气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朝向右侧延伸,并与位于该右侧且支承右进气侧摇臂轴20R的右进气侧支承孔18R连通。
另外,关于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使直线状部分33A、33B中的一方即直线状部分33B从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在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2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朝向左侧延伸,并与位于该左侧且支承左排气侧摇臂轴21L的左排气侧支承孔19L连通,并且,使直线状部分33A、33B中的另一方即直线状部分33A从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在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2方向上夹着安装孔23朝向右侧延伸,并与位于该右侧且支承右排气侧摇臂轴21R的右排气侧支承孔19R连通。
在这样的内燃机1中,利用在凸轮保持器10内部形成的、交叉状的简易的形状的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和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能够向在进气凸轮轴12In和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1、C2方向上夹着火花塞22的安装孔23位于左右的摇臂轴(20L、20R、21L、21R)分开供给润滑油。另外,由于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和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是交叉状,因此,能够使夹着安装孔23向左右延伸的2个直线状部分(32B、33B)的路径长度一致,并且能够将路径长度抑制得较短,能够向夹着安装孔23位于左右的摇臂轴(20L、20R、21L、21R)供给润滑油。
由此,在该内燃机1中,能够在使针对摇臂轴的供油路形成为简易的形状的同时确保针对摇臂轴的润滑油量,因此能够得到针对摇臂轴的充分的润滑油量,同时还能够实现小型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定,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增加各种变更。
例如,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说明:将左进气侧摇臂轴20L和右进气侧摇臂轴20R分开配置在安装孔23的左右,并将左排气侧摇臂轴21L和右排气侧摇臂轴21R分开配置在安装孔23的左右。作为其变形例,也可以使摇臂轴跨在安装孔23的左右。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下述这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进气侧设置有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和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在排气侧设置有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和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作为其变形例,可以仅在进气侧设置进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和进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也可以仅在排气侧设置排气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1和排气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设置有火花塞2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内燃机也可以是在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设置有燃料喷射阀的柴油内燃机。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DOHC的内燃机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是SOHC的内燃机。

Claims (6)

1.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具备:
多个气门(14In),它们被设置于在气缸盖(5)上形成的气门传动室(9);
凸轮保持器(10),其被设置在所述气门传动室(9)内;
凸轮轴(12In),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凸轮保持器(10),且具有通过摇臂(13In)使所述多个气门(14In)开闭的凸轮(15In);
火花塞或燃料喷射阀的安装孔(23),其形成为与燃烧室(8)的大致中央连通;以及
摇臂轴(20L、20R),其与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平行,并且夹着所述安装孔(23)分开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支承所述摇臂(13In),
所述内燃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保持器(10)从所述气缸盖(5)的壁部(5B)朝向所述安装孔(23)侧延伸,
在所述凸轮保持器(10)的内部,形成有使两个直线状部分(32A、32B)交叉而形成为交叉状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
在该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中,使所述直线状部分(32A、32B)中的一方夹着所述安装孔(23)向一侧延伸,并与位于该一侧且支承所述摇臂轴(20L)的支承孔(18L)连通,并且,使所述直线状部分(32A、32B)中的另一方夹着所述安装孔(23)向另一侧延伸,并与位于该另一侧且支承所述摇臂轴(20R)的支承孔(18R)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臂轴(20L、20R)在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在一侧和另一侧将所述摇臂(13In)支承成能够摆动,该摇臂(13In)与在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的所述多个气门(14In)抵接,
在所述气缸盖(5)的所述壁部(5B),形成有沿着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延伸的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
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从所述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延伸出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臂轴(20L、20R)在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分开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
所述安装孔(23)被设置成从所述凸轮保持器(10)跨至所述燃烧室(8),
所述安装孔(2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如下两个连接部分之间:在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线(C1)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位于一侧的所述支承孔(18L)与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连接部分、和位于另一侧的所述支承孔(18R)与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连接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轮保持器(10)上的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的交叉部(Cr1)的上方,形成有所述凸轮轴(12In)的轴承部(10In),
在所述凸轮保持器(10)上形成有从所述交叉部(Cr1)延伸至所述轴承部(10In)的凸轮用供油路(3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气缸盖(5)上形成有沿着紧固部件(62)延伸的上游侧供油路(T3),该紧固部件(62)被设置成跨越曲轴箱(3)、从该曲轴箱(3)立起的气缸体(4)、以及从该气缸体(4)立起的所述气缸盖(5),
所述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与所述上游侧供油路(T3)的下游侧端部连接,
所述上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0)和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形成在与气缸中心轴线(S1)垂直的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该内燃机是对1个所述燃烧室(8)进行开闭的所述多个气门由2个进气门(14In)和2个排气门(14Ex)构成的4气门式内燃机,
与1个所述燃烧室(8)对应的所述摇臂由使所述进气门(14In)开闭的2个进气摇臂(13In)、和使所述排气门(14Ex)开闭的2个排气摇臂(13Ex)构成,
所述凸轮轴由使所述进气摇臂(13In)摆动的进气凸轮轴(12In)、和使所述排气摇臂(13Ex)摆动的排气凸轮轴(12Ex)构成,
所述进气摇臂(13In)和所述排气摇臂(13Ex)在与所述进气凸轮轴(12In)或所述排气凸轮轴(12Ex)的轴线(C1、C2)方向垂直且与气缸中心轴线(S1)垂直的方向上,夹着所述安装孔(23)分开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
所述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由进气侧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2)和排气侧的下游侧摇臂轴用供油路(33)构成。
CN201410493425.0A 2013-09-27 2014-09-24 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4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1387A JP5759524B2 (ja) 2013-09-27 2013-09-27 内燃機関
JP2013-201387 2013-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4591A true CN104514591A (zh) 2015-04-15
CN104514591B CN10451459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737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342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14591B (zh) 2013-09-27 2014-09-24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59524B2 (zh)
CN (1) CN104514591B (zh)
BR (1) BR102014023543B1 (zh)
CA (1) CA2855357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0588A (zh) * 2015-05-11 2016-11-23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CN112012842A (zh) * 2019-05-28 2020-12-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气缸盖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2513A (ja) * 1999-12-27 2001-07-06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US20020053329A1 (en) * 2000-10-04 2002-05-09 Atsushi Takahashi Valve operat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2009215923A (ja) * 2008-03-07 2009-09-24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油路シール構造
JP2010163911A (ja) * 2009-01-14 2010-07-29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動弁機構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2513A (ja) * 1999-12-27 2001-07-06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US20020053329A1 (en) * 2000-10-04 2002-05-09 Atsushi Takahashi Valve operat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2009215923A (ja) * 2008-03-07 2009-09-24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油路シール構造
JP2010163911A (ja) * 2009-01-14 2010-07-29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動弁機構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0588A (zh) * 2015-05-11 2016-11-23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CN106150588B (zh) * 2015-05-11 2018-12-14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传动润滑装置
CN112012842A (zh) * 2019-05-28 2020-12-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气缸盖
CN112012842B (zh) * 2019-05-28 2022-04-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气缸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4023543B1 (pt) 2021-07-27
CA2855357C (en) 2015-11-24
CN104514591B (zh) 2017-04-12
CA2855357A1 (en) 2015-03-27
JP5759524B2 (ja) 2015-08-05
JP2015068206A (ja) 2015-04-13
BR102014023543A2 (pt) 2015-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14581B1 (ko) 캠 캐리어 어셈블리
US7926458B2 (en) Lubricating device
US7395804B2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of engine
US9562446B2 (en) Engine
CN104514591A (zh) 内燃机
US6895942B2 (en) Engine fuel pump mounting structure
CN107075990B (zh) 内燃机润滑油路构造
JP6227485B2 (ja) 内燃機関のカバー構造
JP2015094238A (ja) 内燃機関のホルダ構造
US9822677B2 (en) Vehicle body
KR20020029637A (ko) 내연기관의 밸브 장치
US20090320791A1 (en) Four-Stroke Engine
JP7415103B2 (ja) エンジン
JP2004278435A (ja) ロッカーアームの位置決め構造
JP2006300073A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S6339363Y2 (zh)
JP2579155B2 (ja) バ−チカル内燃機関
JP2022030417A (ja) 内燃機関
JPH0752325Y2 (ja)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3204064B2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オイル戻し装置
JP2002364313A (ja) ロッカーアーム
JP2018162700A (ja) カバー構造体
JP2015175301A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油供給機構
JP2001329820A (ja) エンジン用ロッカーアーム
KR20010005383A (ko) 공냉식 엔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