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9885B - 供送托盘 - Google Patents

供送托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39885B
CN104339885B CN201410381337.1A CN201410381337A CN104339885B CN 104339885 B CN104339885 B CN 104339885B CN 201410381337 A CN201410381337 A CN 201410381337A CN 104339885 B CN104339885 B CN 1043398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allet
guide
placement location
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813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39885A (zh
Inventor
鹫野善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39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9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398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98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26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auxiliary supports to facilitate introduction or renewal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60Coupling, adapter or lock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2Rear, i.e. portion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 B65H2405/1122Rear, i.e. portion opposite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movable linearly, detail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供送托盘,能够在与所希望的片材尺寸对应的位置将供送托盘的移动锁定。供纸托盘(20)具备:第一托盘(72);第二托盘(73),能够相对于第一托盘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一、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进行移动;以及锁定机构(40),能够将第二托盘的移动锁定。锁定机构具备:移动主体(41),能够向第二放置位置(94)和将第二托盘的移动锁定的锁定位置(91)移动;引导部(43),与设置于移动主体的凸部(47)抵接而进行引导。引导部引导该凸部,使得即使在将第二托盘向第一或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托盘位于第三位置,也不将第二放置位置的凸部引导到锁定位置,在第二托盘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位于锁定位置。

Description

供送托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支撑向装置供送的片材的供送托盘。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具有在内部中能够传送片材的装置。作为该装置的一例,具有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在图像记录装置,存在具备能够以堆积状态容纳向装置内部供送的片材的供送托盘的部件。另外,近年来,图像记录装置被要求小型化。若使图像记录装置小型化,则安装于图像记录装置的托盘也被小型化。其结果,难于在安装于图像记录装置的托盘上容纳较大的尺寸的片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基体部和滑动部且滑动部能够沿相对于基体部而沿取出放入方向移动的供纸盒。该供纸盒是通过使滑动部移动而能够伸长以及收缩的结构,在将较大尺寸的片材容纳于供纸盒时,使滑动部相对于基体部伸长。
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供纸盒具备对滑动部的移动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具备:沿滑动部的移动方向使位置错开的多个锁定槽;沿与滑动部的移动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而移动并与锁定槽卡合的锁定片;将锁定片向与锁定槽的卡合位置施力的施力机构。由此,使滑动部移动时,若锁定片移动到各锁定槽的位置,则锁定片通过施力机构与锁定槽卡合。即,上述供纸盒中能够利用施力机构自动地进行滑动部的移动的锁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377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供纸盒中,锁定片每次到达多个锁定槽的各个位置时,即使该位置对于用户来说是不希望将滑动部锁定的位置,也会产生被施力部件锁定的问题。在锁定槽仅是两个部位的情况下,滑动部的移动必须从一方的锁定槽的位置向另一方的锁定槽的位置的移动,虽然该问题不会发生,但是在将锁定槽设置于三个部位以上的情况下,该问题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与所望的片材尺寸对应的位置将供送托盘的伸长以及收缩锁定的供送托盘。
本发明所涉及的供送托盘具备:第一托盘,具有对片材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托盘,具有对上述片材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面,并能够在上述第二支撑面与上述第一支撑面重叠的第一位置、上述第二支撑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面的重叠面积比上述第一位置小的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二支撑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面的重叠面积比上述第一位置小且比上述第二位置大的第三位置进行移动;以及锁定机构,能够对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进行锁定。上述锁定机构具备:移动主体,由上述第一托盘或上述第二托盘的一方所支撑,并能够沿与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朝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卡合部,设置于上述移动主体,并与上述第二托盘或上述第一托盘的另一方卡合;被卡合部,设置于上述第二托盘或上述第一托盘的另一方,并与上述卡合部卡合,对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进行锁定;移动部,利用上述移动主体的移动,能够在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能够卡合的锁定位置、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不卡合的第一放置位置、以及作为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不同的位置的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不卡合的第二放置位置进行移动;以及引导部,设置于上述第二托盘或上述第一托盘的另一方,在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过程中将上述移动部向上述锁定位置引导。上述被卡合部具备:第一被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移动部处于上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卡合部卡合;第二被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二位置且上述移动部处于上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卡合部卡合;第三被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三位置且上述移动部处于上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卡合部卡合。上述引导部具有:第一引导部,在上述第二托盘从上述第一位置或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三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将上述第一放置位置的上述移动部向上述锁定位置引导;以及第二引导部,在上述第二托盘从上述第一位置、上述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三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或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不将上述第二放置位置的上述移动部向上述锁定位置引导,若上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上述第二位置,则向上述锁定位置引导。
在第二托盘由用户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最初,以将移动部从锁定位置移动到第一放置位置的方式使移动主体移动。由此,能够将第二托盘相对于第一托盘的移动的锁定解除。接下来,将第二托盘移动到第三位置。此时,利用第一引导部将移动部从第一放置位置引导到锁定位置。其结果为,设置于移动主体的卡合部与第三被卡合部卡合,第二托盘将其在第三位置中相对于第一托盘的移动锁定。
另一方面,第二托盘由用户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或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最初,以将移动部从锁定位置移动到第二放置位置的方式使移动主体移动。由此,能够将第二托盘相对于第一托盘的移动的锁定解除。接下来,将第二托盘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此时,利用第二引导部将移动部从第二放置位置引导到锁定位置。其结果为,设置于移动主体的卡合部与第一被卡合部或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第二托盘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中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的移动锁定。
这里,在将第二托盘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托盘位于第三位置时,移动部不位于锁定位置。因此,在将第二托盘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能够防止第二托盘在第三位置中被错误地锁定。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供送托盘,从将移动主体移动到第一放置位置起开始将第二托盘向第三位置移动,从而能够在第三位置对第二托盘进行锁定,从将移动主体移动到第二放置位置起开始将第二托盘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从而能够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对第二托盘进行锁定。即,能够在与所希望的片材尺寸对应的位置将供送托盘的伸长以及收缩锁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机10的立体图。
图2是对打印机部12的内部构造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对排纸托盘21进行支撑的状态的供纸托盘20的立体图。
图4是供纸托盘20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下观察供纸托盘20的立体图。
图6是移动主体41的立体图。
图7(A)是对锁定机构40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7(B)是图7(A)的B-B剖视图,图7(C)是图7(A)的C-C剖视图,图7(D)是图7(A)的D-D剖视图。
图8(A)是对锁定机构40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的B-B剖视图,图8(C)是图8(A)的C-C剖视图,图8(D)是图8(A)的D-D剖视图。
图9(A)是对变形例8中的锁定机构40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9(B)是图9(A)的B-B剖视图,图9(C)是图9(A)的C-C剖视图,图9(D)是图9(A)的D-D剖视图。
图10(A)是对变形例8中的锁定机构40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0(B)是图10(A)的B-B剖视图,图10(C)是图10(A)的C-C剖视图,图10(D)是图10(A)的D-D剖视图。
图11是对被卡合部42以及引导部43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能够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变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设置于复合机10可使用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而对上下方向7进行定义,将设置了开口13的一侧作为近前侧(正面)而对前后方向8进行定义,从近前侧(正面)观察复合机10而对左右方向9进行定义。
[复合机10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的那样,复合机1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复合机10在其上部具备由图像传感器对记录纸等的原稿记录的图像进行读取而取得图像数据的扫描仪部11。另外,复合机10在其下部具备基于上述图像数据等而在记录纸15(本发明的片材的一例,参照图2)上记录图像的打印机部12。
扫描仪部11作为所谓平头扫描仪而构成,但是这里,省略对扫描仪部11的内部构成的详细的说明。打印机部1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具有在正面形成了开口13的打印机框体14。
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打印机部12中的打印机框体14的内部配置如下部件等:供纸托盘20(本发明的供送托盘的一例),其能够从开口13沿前后方向8插拔并在内部容纳记录纸15;排纸托盘21,其设置于供纸托盘20的上侧;供纸辊25,其将容纳于供纸托盘20的记录纸15向传送路径23沿供送朝向17(后朝向)供送;传送辊对63和排出辊对66,其将由供纸辊25供送的记录纸15沿传送路径23传送;以及记录部24,其基于由扫描仪部11从原稿读取的图像数据等在沿传送路径23传送的记录纸15上记录图像。
记录了图像后的记录纸15被排出到排纸托盘21,由排纸托盘21所支撑。排纸托盘21在供纸托盘20的上侧与供纸托盘20重叠而设置,能够与供纸托盘20一体地在开口13中***拔。
[传送路径23]
如图2所示的那样,传送路径23是一边以供纸托盘20的后端部为基点从下方向上方延伸,一边U形折回,沿前朝向延伸而到达排纸托盘21的通路。传送路径23是由隔着预定间隔而相互相对的第一导向部件31以及第二导向部件32构成的空间。记录纸15被从供纸托盘20供送到传送路径23,将传送路径23沿图2中虚线的箭头所示的朝向即传送朝向16传送。即,记录纸15以从下方向上方延伸并U形折回的方式传送后,沿前朝向传送并被排出到排纸托盘21。
[传送辊对63和排出辊对66]
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比传送路径23中的记录部24更靠传送朝向16的上游侧,设置传送辊61以及夹送辊62构成的传送辊对63。夹送辊62被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压接在传送辊61的辊面。在比传送路径23中的记录部24更靠传送朝向16的下游侧,设置由排出辊64以及齿盘65构成的排出辊对66。齿盘65被弹簧等弹性部件(未图示)压接在排出辊64的辊面。传送辊61以及排出辊64通过从传送用电动机(未图示)传递驱动力而旋转,一边在夹送辊62以及齿盘65之间夹持记录纸15一边向传送朝向16传送。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的那样,记录部24配置在传送路径23的上侧。记录部24具备设置在能够与传送路径23相对的位置的记录头37、和装配记录头37的托架38。在记录头37,形成用于将从墨盒(未图示)供给的墨水向传送路径23喷出的多个喷嘴36。托架38构成为能够沿左右方向9往复移动。托架38一边向左右方向9往复移动,一边从喷嘴36向沿传送路径23而传送的记录纸15喷出墨滴。由此,在记录纸15上记录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部24在记录纸15上记录图像的方式是喷墨记录方式,但是记录部24在记录纸15上记录图像的方式不限于喷墨记录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电子照相方式等。
[供纸托盘20]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那样,供纸托盘20具备:第一托盘72;能够相对于第一托盘72沿前后方向8移动的第二托盘73;以及能够对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前后方向8的移动进行锁定的锁定机构40。第一托盘72具备底板74、从底板74的左右端朝上竖立设置的一对侧板75、和从底板74的后端朝上竖立设置的凸部76。在底板74的上表面80(本发明的第一支撑面的一例),向复合机10内的传送路径23供送的记录纸15以层叠的状态被支撑。
第二托盘73以从上侧重叠于第一托盘72的状态配置。第二托盘73具备底板77(参照图2)、从底板77的左右端朝上竖立设置的一对侧板78、以及从底板77的前端朝上竖立设置的前板79。在该底板的上表面81(参照图2,本发明的第二支撑面的一例),向复合机10内的传送路径23供送的记录纸15以层叠的状态被支撑。另外,在图3(B)中,底板77是利用排纸托盘21而隐蔽的状态。另外,也可以与上述相反,第一托盘72以从第二托盘73的上侧重叠的状态配置。
第二托盘73的一对侧板78在左右方向9上与第一托盘72的一对侧板75的外侧相邻。另外,在第二托盘73的一对侧板78设置与第一托盘72的一对侧板75的上端部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由此,将第二托盘73向左右方向9的移动制止,并且能够向沿记录纸15的供送朝向17的前后方向8(本发明的移动朝向的一例)移动。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而沿前后方向8滑动。
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被推入的状态(参照图3(A))时,供送到传送路径23的记录纸15由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所支撑。即,此时,第一托盘72以及第二托盘73的各上表面80、81在从上方的俯视中重叠,供送到传送路径23的记录纸15,以其剩余的部分支撑在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的状态,容纳在第一托盘72。此时的第二托盘73的位置是本发明的第一位置。第二托盘73是第一位置,在供纸托盘20能够对A4尺寸的记录纸15进行支撑。
另一方面,在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被抽出的状态(参照图2以及图3(B))时,从上方的俯视中,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的前端部和第二托盘73的底板77的上表面81的后端部重叠,但是在其他的部分中不重叠。即,从上方的俯视中的两上表面80、81的重叠面积比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一位置时小。供送到传送路径23的记录纸15由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的大部分以及第二托盘73的底板77的上表面81的除了后端部以外的大部分所支撑。即,此时,供送到传送路径23的记录纸15在由双方的托盘72、73的上表面80、81所支撑的状态下,容纳在双方的托盘72、73。此时的第二托盘73的位置是本发明的第二位置。第二托盘73处于第二位置时,在供纸托盘20能够支撑A3尺寸的记录纸15。
另外,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时,在从上方的俯视中,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和第二托盘73的底板77的重叠面积,比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一位置时小且比第二托盘73处于第二位置时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时,在供纸托盘20能够支撑B4尺寸的记录纸15。综上所述,第二托盘73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移动。
[锁定机构40]
锁定机构40如以下中详述的那样,构成为能够进行沿着第二托盘73的前后方向8的移动即第二托盘73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的锁定以及该锁定的解除。
锁定机构40具备移动主体41(参照图4)、被卡合部42(参照图7)、引导部43(参照图7以及图11)、和施力部件50(参照图7)。这里,锁定机构40设置于图4中虚线所示的范围,但是在图4中,在仅移动主体41露出的状态,是被卡合部42、引导部43、和施力部件50通过第一托盘72而隐蔽的状态。另外,被卡合部42、引导部43、和施力部件50,配置于在第一托盘72的下方与第一托盘72重叠的第二托盘73的底板77的上表面81侧。被卡合部42、引导部43、和施力部件50在图7~图11中示出。另外,如后述的那样,引导部43具备第一引导部54和第二引导部55(参照图7、8以及11)。
移动主体41通过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被支撑为能够向与前后方向8正交且沿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的左右方向9(本发明的交叉方向的一例)移动。被卡合部42设置于第二托盘73,并通过与移动主体41卡合而将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前后方向8的移动锁定。引导部43设置于第二托盘73,在向第二托盘73的前后方向8的移动过程中与移动主体41抵接,将该移动主体41向左右方向9引导。施力部件50对移动主体41向右侧施力。关于移动主体41、被卡合部42、引导部43、以及施力部件50以后详细地进行说明。
[移动主体41]
如图6所示的那样,移动主体41是树脂成形的细长板状的部件。如图4以及图7所示的那样,移动主体41将前后方向8作为宽度方向,将左右方向9作为长度方向,将上下方向7作为厚度方向,可向左右方向9移动地支撑在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
以下详述。在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的前端部且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形成了凹部44。在凹部44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45。移动主体41将其左右两端部由凹部44的左右方向9上的端部所支撑。
移动主体41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比凹部44的左右方向9的长度短。因此,移动主体41能够相对于第一托盘72在其右端与凹部44的右侧面82抵接的右抵接位置(图7(D)所示的位置)以及与左侧面83抵接的左抵接位置(图8(B)所示的位置)之间的范围沿左右方向9移动。另一方面,移动主体41的前后方向8的长度与凹部44的前后方向8的长度大致相同。因此,移动主体41相对于第一托盘72不沿前后方向8移动。综上所述,移动主体41和第一托盘72在左右方向9能够相互地相对移动,而不能够在前后方向8相互地相对移动。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的那样,移动主体41具备卡合部46、凸部47、和显示部90。另外,在图6中,省略了凸部47。
卡合部46是从移动主体41的下表面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以L字状突出的突部。卡合部46能够在移动主体41处于右抵接位置的状态下与被卡合部42卡合,移动主体41在左抵接位置的状态下从被卡合部42分离。通过卡合部46和被卡合部42卡合,第一托盘72和第二托盘73经由移动主体41而连接。由此,将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前后方向8的移动锁定。另一方面,在卡合部46和被卡合部42处于分离的状态下,将第一托盘72和第二托盘73的连接解除,因此第二托盘73能够相对于第一托盘72沿前后方向8移动。
凸部47具备从卡合部46沿左右方向9而延伸的延伸设置部48、和在延伸设置部48的前端部中向下朝向弯曲的弯曲部49(本发明的移动部的一例)。延伸设置部48位于比引导部43(参照图11)更靠上方。弯曲部49延伸到比引导部43的上端更靠下方。即,弯曲部49从第一托盘72向第二托盘73延伸。由此,弯曲部49能够与引导部43抵接。
延伸设置部48的基端侧与卡合部46连接,另一方面,延伸设置部48的前端侧与任何部件均不连接。另外,如上述那样包含延伸设置部48的移动主体41被树脂成形。由此,延伸设置部48以其基端侧为轴,以其前端侧沿大致上下方向7移动的方式挠曲。即,延伸设置部48能够向利用弹性从第二托盘73分离的朝向移动。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的那样,通过移动主体41沿左右方向9移动,而使得弯曲部49沿左右方向9,在锁定位置91、锁定解除位置92、第一放置位置93、以及第二放置位置94移动。这里,锁定位置91、锁定解除位置92、第一放置位置93、以及第二放置位置94是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
锁定位置91是四个位置中最靠右侧的位置。弯曲部49处于锁定位置91时,移动主体41位于右抵接位置。由此,卡合部46能够与被卡合部42卡合。锁定解除位置92是比锁定位置91更靠左侧的位置。弯曲部49处于锁定解除位置92时,卡合部46从被卡合部42分离而不能够与被卡合部42卡合。
第一放置位置93是比锁定解除位置92更靠左侧的位置。第一放置位置93是在将第二托盘73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弯曲部49被放置的位置。第二放置位置94是四个位置中最靠左侧的位置。第二放置位置94是将第二托盘73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弯曲部49被放置的位置。在弯曲部49处于第二放置位置94时,移动主体41位于左抵接位置。另外,弯曲部49处于第一放置位置93或第二放置位置94时,卡合部46从被卡合部42分离而不能够与被卡合部42卡合。
凸部47的弯曲部49在前后方向8上,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一位置时位于引导部43中的第一引导位置131,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二位置时位于引导部43中的第二引导位置132,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时位于引导部43中的第三引导位置133。换言之,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一位置时,凸部47的弯曲部49与第一托盘72的上表面80中的第一引导位置131的部分相对,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二位置时,凸部47的弯曲部49与第一托盘72的上表面80中的第二引导位置132的部分相对,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时,凸部47的弯曲部49与第一托盘72的上表面80中的第三引导位置133的部分相对。
如图4所示的那样,显示部90由在移动主体41的上表面利用涂料等而显示的指定部70、和在第一托盘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80利用涂料等而进行显示的被指定部71构成。
指定部70是三角形状,其顶点朝向后侧。被指定部71设置于上表面80中的移动主体41的后侧。被指定部71设置于与指定部70在前后方向8相对的位置。被指定部71在左右方向9隔着间隔而设置三个。移动主体41沿左右方向9移动,从而使得指定部70和各被指定部71相对。
各被指定部71从右顺次显示“锁止”、“B4”、“A4或A3”。显示为“锁止”的被指定部71设置在弯曲部49位于锁定位置91时与指定部70相对的位置。由此,将移动主体41移动到指定部70和被显示为“锁止”的被指定部71相对的位置移动时,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锁定。
显示为“B4”的被指定部71设置在弯曲部49位于第一放置位置93时与指定部70相对的位置。由此,用户在供纸托盘20容纳B4尺寸的记录纸15时,换言之,在将第二托盘73向第三位置移动时,使指定部70与显示为“B4”的被指定部71相对即可。
显示为“A4或A3”的被指定部71设置在弯曲部49位于第二放置位置94时与指定部70相对的位置。由此,复合机10的用户在供纸托盘20容纳A4或A3尺寸的记录纸15时,换言之,在将第二托盘73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时,使指定部70与显示为“A4或A3”的被指定部71相对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主体41能够以每隔预定间隔停止而移动。这里,移动主体41以每隔预定间隔停止的位置是弯曲部49成为锁定位置91、锁定解除位置92、第一放置位置93、以及第二放置位置94的各位置。如此,使移动主体41以每隔预定间隔停止的结构如以下那样。如图5以及图6所示的那样,移动主体41在其下端部具备凸部33。另外,第一托盘72如图5所示的那样,在能够与凸部33相对的位置具备多个凹部34。由此,移动主体41的移动过程中,凸部33在与凹部34不相对的位置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移动主体41连续地移动,但是在凸部33与凹部34相对的位置中凸部33与凹部34嵌合,因此移动主体41停止。该状态下,若用户为了使移动主体41移动而施加力,则凸部33从凹部34分离而发生弹性变形,移动主体41能够连续地移动。
[被卡合部42]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的那样,被卡合部42设置于第二托盘73的底板77的上表面81。被卡合部42由第一被卡合部51、第二被卡合部52、和第三被卡合部53构成。各被卡合部51~53是从上表面81朝上突出的凸形状,在该凸形状的左侧面,形成能够***卡合部46的前端部大小的凹陷。即,被卡合部51~53的凹部,朝向左侧而开口,比卡合部46稍大地形成。凹部在前后方向8以及右侧形成壁,若***卡合部46,则对移动主体41的前后方向8上的移动和朝着右侧的朝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另外,各被卡合部51~53不限于前述那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从上表面81竖立设置的肋条,且俯视为U字状的肋条。
如图7(A)所示的那样,各被卡合部51~53沿前后方向8相互隔着间隔而设置。各被卡合部51~53的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与弯曲部49处于锁定位置91时的卡合部46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是同一位置。
第一被卡合部51的前后方向8上的位置与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卡合部46的前端部的前后方向8上的位置是同一位置。即,第一被卡合部51设置于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一位置弯曲部49处于锁定位置91的状态下与卡合部46卡合的位置。
第二被卡合部52的前后方向8上的位置与第二托盘73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卡合部46的前端部的前后方向8上的位置是同一位置。即,第二被卡合部52设置于第二托盘73处于第二位置且弯曲部49处于锁定位置91的状态下与卡合部46卡合的位置。
第三被卡合部53的前后方向8上的位置与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时的卡合部46的前端部的前后方向8上的位置是同一位置。即,第三被卡合部53设置于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且弯曲部49处于锁定位置91的状态下与卡合部46卡合的位置。
[引导部43]
如图7、图8、以及图11所示的那样,引导部43具备:第一引导部54,其在第二托盘73从第一位置向第三位置或从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将第一放置位置93的弯曲部49向锁定位置91引导;第二引导部55,其在第二托盘7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从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或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将第二放置位置94的弯曲部49向锁定位置91引导。这里,第二托盘73在前后方向8上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经由第三位置。此时,第二引导部55以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弯曲部49不位于锁定位置91那样的引导路径,对弯曲部49进行引导。即,第二引导部55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不将第二放置位置94的弯曲部49向锁定位置91引导,但是若第二托盘73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则向锁定位置91引导。
如后述那样,第一引导部54以及第二引导部55由竖立设置于第二托盘73的底板77的上表面81的多个肋条构成。
另外,在引导部43的周边部56形成有台阶。为了防止设置于移动主体41的凸部47位于设置有引导部43区域外,而设置周边部56。在周边部56中,设置于右侧的右周边部57(本发明的引导肋条的一例)在前后方向8上遍及第一引导位置131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以及第二引导位置132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的整个区域而延伸。换言之,右周边部57在前后方向8上,遍及从第一引导位置131的后侧附近到第三引导位置133的前侧附近的范围,以及从第二引导位置132的前侧附近到第三引导位置133的后侧附近的范围而延伸。
[第一引导部54]
如图7、图8、以及图11所示的那样,第一引导部54具备第一肋条101和第二肋条102。各肋条101、102的高度比凸部47的弯曲部49的前端高且比凸部47的弯曲部49的基端低。第一肋条101和第二肋条102是在沿前后方向8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肋条。
第一肋条10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锁定解除位置92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前后方向8上,从第一引导位置131到第四引导位置134延伸。这里,第四引导位置134是前后方向8上的第一引导位置131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的位置。
第二肋条102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锁定解除位置92以及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前后方向8上,从第二引导位置132延伸到第五引导位置135。这里,第五引导位置135是前后方向8上的第二引导位置132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的位置。
[第二引导部55]
如图7、图8、以及图11所示的那样,第二引导部55具备第三肋条103、第四肋条104、第五肋条105、以及第六肋条106。另外,第二引导部55具备对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弯曲部49向右侧的移动即向锁定位置91侧的移动进行阻碍的第七肋条107(本发明的移动阻碍部的一例)。各肋条103~107的高度与肋条101、102同样,比凸部47的弯曲部49的前端高且比凸部47的弯曲部49的基端低。第三肋条103和第四肋条104是在沿前后方向8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肋条。
第三肋条103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在前后方向8上,从第一引导位置131延伸到第六引导位置136。这里,第六引导位置136是前后方向8上的第四引导位置134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的位置。
第四肋条104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在前后方向8上,从第二引导位置132延伸到第七引导位置137。这里,第七引导位置137是前后方向8上的第五引导位置135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的位置。
第五肋条105从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且第三肋条103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的位置,延伸到锁定解除位置92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且第六引导位置136和第四引导位置134之间的位置,并向后方左斜倾斜。
第六肋条106从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且第四肋条104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的位置,延伸到锁定解除位置92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且第七引导位置137和第五引导位置135之间的位置,向前方左斜倾斜。
第七肋条107在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沿前后方向9延伸。另外,第七肋条107的一端与第五肋条105的左端连接,第七肋条107的另一端与第六肋条106的左端连接。
另外,第七肋条107如果是对位于比第七肋条107更靠左侧的弯曲部49的向右侧的移动进行阻碍的部件,则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第七肋条107也可以沿与前后方向9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第七肋条107也可以与第五肋条105和第六肋条106在左端以外连接。另外,第七肋条107也可以不与第五肋条105和第六肋条106连接。但是,以第七肋条107与第五肋条105和第六肋条106的间隔是弯曲部49不能够通过的程度的小的间隔为条件。
[施力部件50]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的那样,施力部件50是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安装于移动主体41,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一托盘72。螺旋弹簧以将移动主体41处于右抵接位置的状态(图7(D)以及图8(D)的状态)成为自然长的方式安装。由此,若移动主体41从右抵接位置向左侧移动,则螺旋弹簧收缩,向移动主体41作用朝向右侧的作用力。其结果为,将移动主体41向右侧施力。另外,施力部件50如果是将移动主体41向右侧施力的部件,则不限于螺旋弹簧,例如也可以是板簧。
[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移动]
以下,参照图7以及图11,针对在第一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所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三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初始状态下,第二托盘73位于第一位置。此时,移动主体41在前后方向8上,位于第一引导位置131的正上方。另外,设置于移动主体41的弯曲部49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锁定位置91。因此,卡合部46的前端部被***到设置于第一被卡合部51的侧面的凹部。由此,第二托盘73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锁定。
在上述初始状态下,若复合机10的用户把持移动主体41而向左朝向移动,则弯曲部49也向左朝向移动。在弯曲部49向左朝向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肋条101接触。此时,通过用户向左朝向施加力,弯曲部49利用延伸设置部48和弯曲部49自身的弹性变形而向上方移动。由此,弯曲部49跨过第一肋条101而从锁定位置91经由锁定解除位置92向第一放置位置93移动。即,移动主体41位于图7(A)中标号41B所示的位置即图7(B)所示的位置。由此,卡合部46从第一被卡合部51分离。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将锁定解除,并能够相对于第一托盘72向前后方向8移动。另外,第一放置位置93的弯曲部49利用施力部件50使移动主体41向右侧施力,从而与第一肋条101的左侧面抵接。
接下来,若用户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弯曲部49如以下详述的那样,以图7的箭头84的朝向沿引导部43相对移动。这里,若弯曲部49沿引导部43相对移动,则利用引导部43移动,而变化弯曲部49和引导部43抵接的位置。以下的说明中也同样。
首先,弯曲部49沿第一肋条101的左侧面向后方相对移动。若弯曲部49通过第四引导位置134,则弯曲部49利用施力部件50的作用力而向右侧移动。在到达卡合部46的前端与右周边部57接触的位置之前,移动主体41也向右侧移动,从而位于图7(A)中标号41C所示的位置即图7(C)所示的位置。即,弯曲部49从第一放置位置93向锁定解除位置92移动。此时,卡合部46的前端与右周边部57抵接。因此,弯曲部49不从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
在该状态下,若第二托盘7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则卡合部46的前端沿右周边部57的左侧面而向后方相对移动。若第二托盘73到达第三位置,则利用施力部件50的作用力,卡合部46从右周边部57分离而进入到设置于第三被卡合部53的侧面的凹部。由此,移动主体41也向右侧移动,从而位于图7(A)中标号41D所示的位置即图7(D)所示的位置。即,弯曲部49从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在第三位置中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锁定。
另外,在第二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所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三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除了第二托盘73向后侧移动这一点、弯曲部49一边与第二肋条102抵接一边相对移动这一点、以及卡合部46一边与第二引导位置132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的右周边部57抵接一边相对移动这一点,与上述动作大致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该动作的详细的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8以及图11,针对第一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二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进行说明。
初始状态与图7的情况同样。
在该初始状态下,若复合机10的用户把持移动主体41而向左朝向移动,则弯曲部49也向左朝向移动。在弯曲部49向左朝向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肋条101和第三肋条103接触,但是如上述那样凸部47因弹性变形而向上方移动,因此弯曲部49跨过第一肋条101以及第三肋条103,从锁定位置91向第二放置位置94移动。即,移动主体41位于图8(A)中标号41B所示的位置即图8(B)所示的位置。由此,卡合部46从第一被卡合部51分离。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将锁定解除,从而相对于第一托盘72能够向前后方向8移动。另外,利用施力部件50将移动主体41向右侧施力,从而使得第二放置位置的弯曲部49与第三肋条103的左侧面抵接。
接下来,若用户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弯曲部49如以下详述的那样,以图8的箭头85的朝向沿引导部43相对移动。
首先,弯曲部49沿第三肋条103的左侧面向后方相对移动。若弯曲部49通过第六引导位置136,则弯曲部49利用施力部件50的作用力而向右侧移动,并与第五肋条105抵接。另外,移动主体41也向右侧移动。
在该状态下,若第二托盘73进一步向前朝向移动,则弯曲部49沿第五肋条105的左侧面向后方左斜朝向相对移动。之后,弯曲部49沿第七肋条107的左侧面向后方相对移动。之后,弯曲部49沿第六肋条106的左侧面向后方右斜朝向相对移动。由此,弯曲部49从第二放置位置94向第一放置位置93移动。另外,移动主体41也向右侧移动。
若弯曲部49位于比第六肋条106更靠后侧,则弯曲部49利用施力部件50的作用力而向右侧移动。由此,移动主体41也向右侧移动,位于图8(A)中标号41C所示的位置即图8(C)所示的位置。即,弯曲部49从第一放置位置93向锁定解除位置92移动。此时,卡合部46的前端与右周边部57抵接。因此,弯曲部49不从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
该状态下,若第二托盘73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则卡合部46沿右周边部57的左侧面向后方相对移动。若第二托盘73到达第二位置,则利用施力部件50的作用力,卡合部46从右周边部57分离而进入到设置于第二被卡合部52的侧面的凹部。由此,移动主体41也向右侧移动,位于由图8(A)中标号41D所示的位置即图8(D)所示的位置。即,弯曲部49从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在第二位置中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锁定。
另外,第二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所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一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除了第二托盘73向后侧移动这一点、以及弯曲部49一边以第四肋条104、第六肋条106、第七肋条107、第五肋条105、和右周边部57的顺序进行抵接一边相对移动以外,与上述动作大致相同。另外,第三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除了弯曲部49一边与第七肋条107、第五肋条105抵接一边相对移动之后卡合部46与右周边部57抵接的顺序,或弯曲部49一边与第七肋条107、第六肋条106抵接一边相对移动之后卡合部46与右周边部57抵接的顺序以外,与上述动作大致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该动作的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用户将第二托盘73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最初,以使弯曲部49从锁定位置91向第一放置位置93移动的方式使移动主体41移动。由此,将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移动的锁定解除。接下来,使第二托盘73向第三位置移动。此时,利用第一引导部54将弯曲部49从第一放置位置93向锁定位置91引导。其结果为,设置于移动主体41的卡合部46与第三被卡合部53卡合,第二托盘73在第三位置中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移动锁定。
另一方面,第二托盘73在通过用户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从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或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最初,以使弯曲部49从锁定位置91向第二放置位置94移动的方式使移动主体41移动。由此,能够将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移动的锁定解除。接下来,使第二托盘73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此时,利用第二引导部55将弯曲部49从第二放置位置94向锁定位置91引导。其结果为,设置于移动主体41的卡合部46与第一被卡合部51或第二被卡合部53卡合,且第二托盘73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中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移动锁定。
这里,使第二托盘73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托盘73位于第三位置时,弯曲部49不位于锁定位置91。因此,在将第二托盘73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时,能够防止第二托盘73在第三位置中被错误地锁定。
另外,在将第二托盘73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托盘73位于第三位置的时点中,存在如下忧虑:使弯曲部49不位于锁定位置91,因来自该时点的用户的误操作,弯曲部49会向锁定位置9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引导部55具备第七肋条107,因此能够防止向上述那样的向弯曲部49的锁定位置91的错误的移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用户没有利用手动而使移动主体41移动,也能够利用施力部件50使弯曲部49自动地向锁定位置91移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弯曲部49能够向相对于引导部43分离的朝向移动,因此在移动主体41的移动时,弯曲部49能够从锁定位置91跨过第一肋条101以及第二肋条102而向第一放置位置93移动。另外,弯曲部49能够从第一放置位置93跨过第三肋条103以及第四肋条104而向第二放置位置94。
另外,在将弯曲部49放置于第一放置位置93的状态下,若使第二托盘73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则弯曲部49利用施力部件50而维持与第一肋条101、第二肋条102、以及右周边部57抵接的状态,并且从第一放置位置93经由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即,通过从将弯曲部49放置于第一放置位置93起开始使第二托盘73向第三位置移动,能够在第三位置将第二托盘73锁定。
另外,在将弯曲部49放置于第二放置位置94的状态下,若使第二托盘7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从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或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则弯曲部49利用施力部件50维持与右周边部57以及第四肋条104~第七肋条107抵接的状态的同时从第二放置位置94经由第一放置位置93以及锁定解除位置92而向锁定位置91移动。即,通过从将弯曲部49放置于第二放置位置94起到将第二托盘73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能够在不在第三位置对第二托盘73进行锁定的情况下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进行锁定。
另外,第七肋条107能够在第二托盘73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对第二放置位置94的弯曲部49向锁定位置91侧移动进行防止。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那样,通过使移动主体41的移动方向为与第二托盘73的移动朝向正交的左右方向9,能够使锁定机构40的结构为简易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用户一边参照显示部90一边使移动主体41沿左右方向9移动,从而能够降低将移动主体41向错误的位置移动的可能性。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托盘72在第二托盘73以从上侧重叠的状态配置,但是第二托盘73也可以是在第一托盘72以从上侧重叠的状态配置。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移动主体41由第一托盘72所支撑,但是移动主体41也可以由第二托盘73所支撑。在该情况下,被卡合部42以及引导部43设置在第一托盘72,而不设置在第二托盘73。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43沿前后方向8移动,另一方面移动主体41不沿前后方向8移动。可是,也可以与上述相反,移动主体41沿前后方向8移动,另一方面引导部43不沿前后方向8移动。例如能够通过移动主体41由第二托盘73所支撑且引导部43设置于第一托盘72而实现这种结构。
[变形例4]
移动主体41只要是沿与前后方向8交叉的方向即可,也可以沿左右方向9以外的方向移动。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移动部由弯曲部49构成,本发明的引导部43主要由肋条101~107构成,但是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本发明的移动部也可以是在移动主体41的下表面形成的台阶。另外,本发明的引导部43也可以是在第二托盘73的底板77的上表面81形成的台阶。
[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延伸设置部48挠曲,使凸部47向上方移动,但是也可以利用挠曲以外向上方移动。例如,凸部47也可以由将一端安装在移动主体41的下表面的螺旋弹簧、和安装于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的抵接片构成。并且,也可以在将抵接片按压在所抵接的第一肋条101时,使螺旋弹簧收缩而将抵接片向上方移动。
[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右顺次是锁定位置91、锁定解除位置92、第一放置位置93、以及第二放置位置94,但是各位置91~94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上述以外。
[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设置于锁定机构40的施力部件50而将移动主体41向右侧施力,锁定机构40也可以不具备施力部件50。
以下,对于不具备施力部件50的锁定机构40的结构、以及第二托盘73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移动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主要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8中,第一引导部54以及第二引导部55由倾斜面构成。
第一引导部54具备第一倾斜面111(本发明的第一倾斜部的一例)、第二倾斜面112(本发明的第二倾斜部的一例)、第三倾斜面113(本发明的第三倾斜部的一例)、以及第四倾斜面114(本发明的第四倾斜部的一例)。
第一倾斜面111在第一引导位置131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从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延伸到第一放置位置93和锁定解除位置92之间,并向后方右斜倾斜。
第二倾斜面112在前后方向8上的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从锁定解除位置92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延伸到锁定解除位置92和锁定位置91之间,并向后方右斜倾斜。
第三倾斜面113在第二引导位置132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从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延伸到第一放置位置93和锁定解除位置92之间,并向前方右斜倾斜。
第四倾斜面114在前后方向8上的第三倾斜面113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从锁定解除位置92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延伸到锁定解除位置92和锁定位置91之间,并向前方右斜倾斜。
第二引导部55具备:第五倾斜面115(本发明的第五倾斜部的一例)、第六倾斜面116(本发明的第六倾斜部的一例)、第七倾斜面117(本发明的第七倾斜部的一例)、第八倾斜面118(本发明的第八倾斜部的一例)、第九倾斜面119(本发明的第九倾斜部的一例)、第十倾斜面120(本发明的第十倾斜部的一例)、第十一倾斜面121(本发明的第十一倾斜部的一例)、以及第十二倾斜面122(本发明的第十二倾斜部的一例)。
第五倾斜面115从比第二放置位置94更靠左侧中的第一引导位置131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延伸到第二放置位置94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的比第一倾斜面111更靠前侧,并向后方右斜倾斜。
第六倾斜面116从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且前后方向8上的第三引导位置133和第三倾斜面113之间,延伸到第一放置位置93和锁定解除位置92之间且前后方向8上的第三倾斜面113和第四倾斜面114之间,并向后方右斜倾斜。
第七倾斜面117从锁定解除位置92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且前后方向8上的第三倾斜面113的前端部和第二引导位置132之间延伸到锁定解除位置92和锁定位置91之间,并向后方右斜倾斜。
第八倾斜面118从比第二放置位置94更靠左侧的第二引导位置132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延伸到第二放置位置94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且前后方向8上的比第六倾斜面116的前端部更靠前侧,向前方右斜倾斜。
第九倾斜面119从第一放置位置93和第二放置位置94之间的第五倾斜面115的后端部和第一倾斜面111之间,延伸到第一放置位置93和锁定解除位置92之间且前后方向8上的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之间,并向前方右斜倾斜。
第十倾斜面120从锁定解除位置92和第一放置位置91之间的第一倾斜面111的后端部和第一引导位置131之间,延伸到锁定解除位置92和锁定位置91之间,并向前方右斜倾斜。
第十一倾斜面121从比第二放置位置94更靠左侧中的第五倾斜面115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延伸到第二放置位置94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并向前方右斜倾斜。
第十二倾斜面122从比第二放置位置94更靠左侧中的第八倾斜面118和第三引导位置133之间延伸到第二放置位置94和第一放置位置93之间,并向后方右斜倾斜。
另外,在变形例8中,凸部47是从移动主体41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的突起。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部47具备延伸设置部48和弯曲部49,作为凸部47的一部分的弯曲部49与本发明的移动部相当,但是变形例8中,凸部47整体与本发明的移动部相当。
以下,参照图9,对第一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所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三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进行说明。
初始状态下,第二托盘73位于第一位置。此时,移动主体41在前后方向8上位于第一引导位置131的正上方。另外,设置于移动主体41的凸部47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锁定位置91。因此,卡合部46的前端部被***到设置于第一被卡合部51的侧面的凹部。由此,第二托盘73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锁定。
上述初始状态下,若复合机10的用户把持移动主体41而向左朝向移动,则凸部47也向左朝向移动。用户使凸部47从锁定位置91向第一放置位置93移动。由此,移动主体41位于由图9(A)中标号41B所示的位置,即图9(B)所示的位置,卡合部46从第一被卡合部51分离。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将锁定解除,而能够相对于第一托盘72向前后方向8移动。
接下来,若用户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如以下详述的那样,以图9的箭头86的朝向沿引导部43相对移动。
首先,凸部47向后方相对移动,与第一倾斜面111抵接。在该状态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沿第一倾斜肋条面111向后方右斜相对移动。其结果为,凸部47在左右方向9上从第一放置位置93向锁定解除位置92移动。
在该状态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向后方相对移动。在该过程中,移动主体41位于图9(A)中标号41C所示的位置,即图9(C)所示的位置。之后,凸部47与第二倾斜面112抵接。在该状态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沿第二倾斜面112向后方右斜相对移动。由此,凸部47在左右方向9上,从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其结果为,移动主体41位于图9(A)中标号41D所示的位置即图9(D)所示的位置。此时的第二托盘73的位置是第三位置。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在第三位置中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72的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锁定。
另外,第二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所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三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除了使第二托盘73向后侧移动,以及凸部47以第三倾斜面113和第四倾斜面114的顺序抵接并相对移动外,与上述动作大致相同。因此,这里将该动作的详细的说明省略。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一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二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进行说明。
初始状态与图9的情况同样。
上述初始状态下,复合机10的用户对移动主体41进行把持并使得向左朝向移动,则凸部47也向左朝向移动。用户使凸部47从锁定位置91向第二放置位置94移动。由此,移动主体41位于图10(A)中标号41B所示的位置,即图10(B)所示的位置,卡合部46从第一被卡合部51分离。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将锁定解除,并能够相对于第一托盘72向前后方向8移动。
接下来,若用户使第二托盘73向前朝向移动,则凸部47如以下详述的那样,以图10的箭头87的朝向沿引导部43相对移动。
首先,凸部47向后方相对移动,与第五倾斜面115抵接。在该情况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沿第五倾斜面115向后方右斜相对移动。之后,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沿箭头87向后方相对移动,与第十二倾斜面122抵接。另外,在该过程中,移动主体41位于图10(A)中标号41C所示的位置即图10(C)所示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沿第十二倾斜面肋条122向后方右斜相对移动。其结果为,凸部47在左右方向9上从第二放置位置94向第一放置位置93移动。
在该情况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与第六倾斜面116抵接。在该情况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沿第六倾斜面116向后方右斜相对移动。其结果为,凸部47在左右方向9上从第一放置位置93向锁定解除位置92移动。
在该情况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与第七倾斜面117抵接。在该情况下,若使第二托盘73向前方移动,则凸部47沿第七倾斜面117而向后方右斜相对移动。其结果为,凸部47在左右方向9上从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其结果为,移动主体41位于图10(A)中标号41D所示的位置即图10(D)所示的位置。此时的第二托盘73的位置是第二位置。其结果为,第二托盘73在第二位置中将其相对于第一托盘72向前后方向8的移动锁定。
另外,第二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所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一位置中被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除了第二托盘73向后侧移动,以及凸部47一边以第八倾斜面118、第十一倾斜面121、第九倾斜面119、以及第十倾斜面120的顺序抵接一边相对移动外,与上述动作大致相同。另外,第三位置中由锁定机构40所锁定的第二托盘73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中锁定的过程中的构成供纸托盘20的各要素的动作,除了凸部47一边以第十一倾斜面121、第九倾斜面119、第十倾斜肋条120的顺序,或第十二倾斜面122、第六倾斜面116、第七倾斜面117的顺序抵接一边相对移动外,与上述动作大致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该动作的详细的说明。
根据变形例8,若在将凸部47放置于第一放置位置93的状态下,使第二托盘73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则沿第二托盘73的移动朝向而移动的凸部47利用与第一倾斜面111或第三倾斜面113抵接而从第一放置位置93向锁定解除位置92移动,利用与第二倾斜面112或第四倾斜面114抵接而从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即,从将凸部47放置于第一放置位置94起开始使第二托盘73向第三位置移动,从而能够在第三位置将第二托盘73锁定。
另外,在将凸部47放置于第二放置位置94的状态下,若使第二托盘7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从第三位置向第一位置、或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则沿第二托盘73的移动朝向而移动的凸部47通过与第五倾斜面115、第八倾斜面118、第十一倾斜面121、或第十二倾斜面122抵接而从第二放置位置94向第一放置位置93移动,通过与第六倾斜面116或第九倾斜面119抵接而从第一放置位置93向锁定解除位置92移动,通过与第七倾斜面117或第十倾斜面120抵接而从锁定解除位置92向锁定位置91移动。即,从将凸部47放置于第二放置位置94起开始使第二托盘73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移动,从而能够在第三位置不将第二托盘73锁定的情况下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进行锁定。

Claims (7)

1.一种供送托盘,具备:
第一托盘,具有对片材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面;
第二托盘,具有对上述片材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面,并能够在上述第二支撑面与上述第一支撑面重叠的第一位置、上述第二支撑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面的重叠面积比上述第一位置小的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二支撑面相对于上述第一支撑面的重叠面积比上述第一位置小且比上述第二位置大的第三位置进行移动;以及
锁定机构,能够对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进行锁定,
上述锁定机构具备:
移动主体,由上述第一托盘或上述第二托盘的一方所支撑,并能够沿与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朝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
卡合部,设置于上述移动主体,并与上述第二托盘或上述第一托盘的另一方卡合;
被卡合部,设置于上述第二托盘或上述第一托盘的另一方,并与上述卡合部卡合,对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进行锁定;
移动部,利用上述移动主体的移动,能够在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能够卡合的锁定位置、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不卡合的第一放置位置、以及作为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不同的位置的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不卡合的第二放置位置进行移动;以及
引导部,设置于上述第二托盘或上述第一托盘的另一方,在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过程中将上述移动部向上述锁定位置引导,
上述被卡合部具备:
第一被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移动部处于上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卡合部卡合;
第二被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二位置且上述移动部处于上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卡合部卡合;以及
第三被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三位置且上述移动部处于上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卡合部卡合,
上述引导部具有:
第一引导部,在上述第二托盘从上述第一位置或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三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将上述第一放置位置的上述移动部向上述锁定位置引导;以及
第二引导部,在上述第二托盘从上述第一位置、上述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三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或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不将上述第二放置位置的上述移动部向上述锁定位置引导,若上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或上述第二位置,则将上述第二放置位置的上述移动部向上述锁定位置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送托盘,其中,
上述第二引导部具备:移动阻碍部,在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三位置的状态下对上述移动部向上述锁定位置的移动进行阻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送托盘,其中,
上述锁定机构还具备:施力部件,以上述移动部朝向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朝向对上述移动主体进行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送托盘,其中,
上述移动部能够移动到上述锁定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且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不卡合的锁定解除位置,并且,在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朝向上,当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引导部中的第一引导位置,当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引导部中的第二引导位置,当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三位置时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引导部中的第三引导位置,
上述移动部或上述引导部的一方能够向相对于上述移动部或上述引导部的另一方分离的朝向移动,
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位于相对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与上述锁定位置相反的一侧,
上述引导部具备引导肋条,该引导肋条在上述锁定位置和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在上述第一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的整个区域、以及上述第二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的整个区域延伸,
上述第一引导部具备:
第一肋条,在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从上述第一引导位置延伸到该第一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的第四引导位置;以及
第二肋条,在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从上述第二引导位置延伸到该第二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的第五引导位置,
上述第二引导部具备:
第三肋条,在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从上述第一引导位置延伸到上述第四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的第六引导位置;
第四肋条,在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从上述第二引导位置延伸到上述第五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的第七引导位置;
第五肋条,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且上述第三肋条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的位置,延伸到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且上述第六引导位置和上述第四引导位置之间的位置,并以越靠上述第一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以及
第六肋条,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且上述第四肋条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的位置,延伸到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且上述第七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五引导位置之间的位置,并以越靠上述第二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上述移动阻碍部具备第七肋条,该第七肋条在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将上述第五肋条和上述第六肋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送托盘,其中,
上述移动部能够移动到上述锁定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且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不卡合的锁定解除位置,并且,在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朝向上,当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引导部中的第一引导位置,当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引导部中的第二引导位置,当上述第二托盘处于上述第三位置时上述移动部位于上述引导部中的第三引导位置,
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位于相对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与上述锁定位置相反的一侧;
上述第一引导部具备:
第一倾斜部,在上述第一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第二倾斜部,在上述第一倾斜部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从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锁定位置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第三倾斜部,在上述第二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以及
第四倾斜部,在上述第三倾斜部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从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锁定位置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上述第二引导部具备:
第五倾斜部,从位于相对于上述第二放置位置的上述第一放置位置的相反侧中的上述第一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第二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的比上述第一倾斜部更靠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并以越靠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第六倾斜部,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的上述第三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倾斜部之间延伸到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的上述第三倾斜部和上述第四倾斜部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二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第七倾斜部,从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的上述第三倾斜部的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的端部和上述第二引导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锁定位置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二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第八倾斜部,从位于相对于上述第二放置位置的上述第一放置位置的相反侧中的上述第二引导位置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第二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的上述第六倾斜部的比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的端部更靠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并以越靠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第九倾斜部,从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二放置位置之间的上述第五倾斜部的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的端部和上述第一倾斜部之间延伸到上述第一放置位置和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的上述第一倾斜部和上述第二倾斜部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一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第十倾斜部,从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的上述第一倾斜部的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侧的端部和上述第一引导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锁定解除位置和上述锁定位置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一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第十一倾斜部,从相对于上述第二放置位置的上述第一放置位置的相反侧中的上述第五倾斜部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第二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一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以及
第十二倾斜部,从相对于上述第二放置位置的上述第一放置位置的相反侧中的上述第八倾斜部和上述第三引导位置之间延伸到上述第二放置位置和上述第一放置位置之间,并以越靠上述第二引导位置侧则越靠上述锁定位置侧的方式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送托盘,其中,
上述交叉方向是与上述第二托盘的移动朝向正交且沿上述第一支撑面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送托盘,其中,
上述第一托盘或上述第二托盘的至少一方以及上述移动主体具备表示上述移动部的各位置的显示部。
CN201410381337.1A 2013-08-07 2014-08-05 供送托盘 Active CN1043398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4590A JP6052095B2 (ja) 2013-08-07 2013-08-07 給送トレイ
JP2013-164590 2013-08-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9885A CN104339885A (zh) 2015-02-11
CN104339885B true CN104339885B (zh) 2018-09-21

Family

ID=52447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81337.1A Active CN104339885B (zh) 2013-08-07 2014-08-05 供送托盘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33336B2 (zh)
JP (1) JP6052095B2 (zh)
CN (1) CN1043398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8081B2 (ja) * 2013-10-16 2018-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積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95789B2 (ja) * 2017-04-28 2020-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2022049167A (ja) * 2020-09-16 2022-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4460821B (zh) * 2022-02-25 2024-06-04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给纸托盘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3648A (zh) * 2005-08-31 2007-03-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供纸装置和包括它的图像记录设备
CN101497403A (zh) * 2008-01-31 2009-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供纸盒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N202481785U (zh) * 2011-06-24 2012-10-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托盘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6968B2 (en) * 2000-12-01 2003-03-2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aper tray for a printer
JP3915910B2 (ja) * 2002-09-18 2007-05-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給紙カセット
JP2004345247A (ja) * 2003-05-22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4248426B2 (ja) * 2003-10-21 2009-04-0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給紙カセット
JP2006008377A (ja) * 2004-06-29 2006-01-12 Kyocera Mita Corp 給紙カセット
JP4362103B2 (ja) * 2004-12-24 2009-11-11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2010B2 (ja) * 2009-10-29 2013-09-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給紙カセットが組み込まれ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20886B2 (ja) 2011-03-18 2015-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材給送用カセ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3648A (zh) * 2005-08-31 2007-03-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供纸装置和包括它的图像记录设备
CN101497403A (zh) * 2008-01-31 2009-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供纸盒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N202481785U (zh) * 2011-06-24 2012-10-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托盘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33336B2 (en) 2015-05-19
JP2015034068A (ja) 2015-02-19
CN104339885A (zh) 2015-02-11
US20150042036A1 (en) 2015-02-12
JP6052095B2 (ja) 2016-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9460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4339885B (zh) 供送托盘
US7547011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80296827A1 (en) Cassett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053309B2 (en) Sheet tray
EP2305583B1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EP1612052A1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6387881B2 (ja) シートトレイ、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0228833A (ja) 給紙トレイ、この給紙トレイを有する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の給紙装置を有する画像記録装置
CN101537739B (zh) 边缘限制装置、被记录介质盒、记录装置
US20080157459A1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US8087662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998626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937092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dia tray
US20110074094A1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831310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側の接続端子部と記録装置側のコネクタ部との接触装置、記録装置
JP2009119762A (ja) 電子機器
JPH0829056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168279B2 (ja) クラッチ装置及び該クラッ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CN10494337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JP4930723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4196195B2 (ja) 被記録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JP3951922B2 (ja) 記録装置
JP5954087B2 (ja) シート受け装置
JP2009262358A (ja) 被記録材の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