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90614B - 车座 - Google Patents

车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90614B
CN104290614B CN201410342769.1A CN201410342769A CN104290614B CN 104290614 B CN104290614 B CN 104290614B CN 201410342769 A CN201410342769 A CN 201410342769A CN 104290614 B CN104290614 B CN 104290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r leg
seat
leg element
locking device
preceding ch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427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90614A (zh
Inventor
福谷实
秋元纪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04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9604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04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960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04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9604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04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960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 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90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90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90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906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4/00Foldable, collapsible or dismountable chairs
    • A47C4/04Folding chairs with inflexib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3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4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45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47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cushion being hinged at the back-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车辆座椅,包括:可枢转至底板的一个侧面的座椅靠背;可枢转至座椅靠背的座垫;以及前椅腿元件,所述前椅腿元件具有可枢转至座垫的上端部以及用可释放的方式可枢转地锁定至底板的所述侧面的下端部,由此在正常情况下在座椅中提供四个枢转点的联接。保持四个枢转点的联接不利地限制了座椅的设计和作用。因此在四个枢转点的联接中设定了不相等的状态,以使得将座椅靠背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下折叠导致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从底板的所述侧面解锁,由此破坏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因此增加了对于座椅和底板的设计自由度。此外,一个或多个杠杆机构可以设置用于帮助前椅腿元件从底板的所述侧面简单地解锁。

Description

车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类型的车座,其中车座的座垫和座椅靠背通过在与车辆的座垫、座椅靠背和底板相关联的枢转点当中设置的联接而有效地互连。座椅靠背能够折叠到座垫上,使得座椅靠背的背面向上露出,并且随后,将座垫与折叠在其上的座椅靠背一起移动到存放位置,使得能够在包括汽车在内的车辆中将座椅靠背的背面用作装载区域或行李装载区域。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公开特许公报2005-067325(JP2005-067325A1)中公开了这种常规车座的一个示例。如其中所示,四个枢转点用以下的方式限定:i)座椅靠背框架的下端部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滑动装置的上轨,由此提供第一枢转点;ii)座垫框架的后端部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由此提供第二枢转点;iii)前连接件在其上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座垫框架的前端部,由此提供第三枢转点;以及iv)前连接件的下端部可枢转地固定至底板,由此提供第四枢转点。
由于这样的四个枢转点,在座椅靠背框架、座垫框架、前连接件和底板当中建立起平行的联接,以使得无论何时折叠座椅和前后移动座椅,座垫框架和底板总是保持彼此平行,同时前连接件和座垫靠背的下端部也总是保持彼此平行。
但是,在这种座椅中,要求技术设计人员为了确保上述的平行联接而在有限的位置范围内设定前连接件或前述的四个枢转点。此外,前连接件的下端部具有与底板的固定枢转连接的事实迫使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将要直接施加到前连接件的负载程度,并根据这样的负载程度来调节性地设定前连接件的上端部到座垫框架的位置,同时确保平行的联接得以保持。由此,设定前连接件到座垫框架和底板(也就是第三和第四枢转点)的位置实际上要受到限制,这就意味着对其设定前连接件的自由度较小,由此限制了用于座椅的设计自由度。此外,该日本现有技术中的座椅需要通过座椅滑动装置的上轨和下轨将座椅靠背向前和向后滑动以允许将座椅靠背完全向前折叠到座垫上。因此,在上轨面对下轨时,座椅靠背由此在向前折叠方面受限,并且能够以小的倾斜角度折叠,因此在座椅滑动装置的锁定状态下,座椅靠背不能完全向下折叠至座垫。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类型的车座,所述车座具有四个枢转点的联接,这就使得可以增加将其椅腿元件设定至座垫的自由度,由此增加对于座椅的设计自由度。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车辆中使用的车辆座椅,所述车辆中具有底板,所述车辆座椅主要包括:
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在其下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底板,由此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和所述底板之间限定第一枢转点;
设置在座垫中的座垫框架,所述座垫框架在其面向后方的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由此在所述座垫框架的面向后方的端部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之间限定第二枢转点;
椅腿元件,所述椅腿元件使其上端部在所述第二枢转点前面的位置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垫框架的前部,由此在所述椅腿元件的上端部和所述座垫框架之间限定第三枢转点;以及
固定地设置在底板上的锁定装置,
其中所述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可释放地接合在所述锁定装置中,由此在正常情况下与所述底板成锁定关系,因此在所述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和底板之间限定第四枢转点。
换句话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枢转点在座椅靠背框架、座垫框架、前椅腿元件和底板当中建立起四个枢转点的联接。这种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在正常情况下被保持,但是,在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第一枢转点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前和向下旋转时,椅腿元件的下端部从锁定装置脱离,由此破坏四个枢转点的联接。
因此,限制了具有这种四个枢转点的联接的座椅的设计和作用的椅腿元件能够从四个枢转点脱离,这就破坏了四个枢转点的联接。这样就允许增加将椅腿元件设定至座垫的自由度,由此增加对于座椅的设计自由度,并且进一步允许与座椅滑动装置或其他元件是否可以设置在座椅和底板之间无关地将座垫和座椅恢复成完全向下朝向底板折叠。
优选地,所述锁定装置可以形成为包括:在其内部限定的接合部;以及弹性偏置部,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在正常情况下接合在所述锁定装置的接合部中并被所述弹性偏置部阻止从接合部移出,以及使得所述锁定装置允许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克服所述弹性偏置部的偏置力而从其接合部收回和脱离,同时允许所述下端部克服所述弹性偏置部的偏置力***和接合在其接合部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座椅可以包括与第四枢转点靠近的前椅腿元件的下部要与之接触的元件,由此限制前椅腿元件在所述元件处的运动,其中所述元件被限定在所述底板上或邻接所述底板并形成支点。此外,所述第三枢转点可以形成力施加点,从座椅靠背框架向所述力施加点施加作用力,并且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可以形成抵靠所述锁定装置的作用点,由此向所述前椅腿元件提供杠杆作用。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转点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前和向下旋转时,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部与所述元件形成接触,由此在杠杆作用下将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施加的作用力放大以帮助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从所述锁定装置脱离。
基本上,上述的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可以设置为使得:将第一距离设定为第一枢转点和第二枢转点之间的距离,将第二距离设定为第二枢转点和第三枢转点之间的距离,将第三距离设定为第三枢转点和第四枢转点之间的距离,并将第四距离设定为第四枢转点和第一枢转点之间的距离,则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和不等于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之和。
优选地,引导元件可以设置在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引导元件被构造和倾斜为允许在从所述锁定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引导元件引导所述前椅腿元件的端部。该引导元件包括:设置为邻接所述锁定装置并且在所述锁定装置前面的上端部;以及向下并且朝向所述底板倾斜地延伸的下端部。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下盖可以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下盖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引导部,其中所述引导部被构造和倾斜为允许在从所述锁定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前椅腿元件的端部。这样的引导部包括:设置为邻接所述锁定装置并且在所述锁定装置前面的上端部;以及向下并且朝向所述底板倾斜地延伸的下端部。
另外,所述下盖可以形成为包括与第四枢转点靠近的前椅腿元件的下部要与之接触的部分,由此限制前椅腿元件在所述部分处的运动,其中所述部分形成支点。第三枢转点形成力施加点,从座椅靠背框架向所述力施加点施加作用力。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形成抵靠所述锁定装置的作用点。用这种方式向所述前椅腿元件提供杠杆作用。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转点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前和向下旋转时,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部与所述下盖的所述部分形成接触,由此在杠杆作用下将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施加的作用力放大以帮助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从所述锁定装置脱离。
优选地,辅助椅腿元件可以设置到所述座垫框架的面向前方的端部的底侧以悬挂在此处。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一种用于在车辆中使用的座椅,所述车辆中具有底板,所述座椅可以包括:
座椅滑动装置,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可操作用于在所述座椅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包括:固定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下轨元件以及与所述下轨元件可滑动地接合的上轨元件;
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在其下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上轨元件,由此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和所述上轨元件之间限定第一枢转点;
设置在座垫中的座垫框架,所述座垫框架在其面向后方的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由此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之间限定第二枢转点;
椅腿元件,所述椅腿元件使其上端部在所述第二枢转点前面的位置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垫框架的前部,由此在所述椅腿元件的上端部和所述座垫框架之间限定第三枢转点;以及
固定地设置在对应于所述上轨元件的位置处的锁定装置;
其中所述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可释放地接合在所述锁定装置中,由此在正常情况下与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上轨元件成锁定关系,因此在所述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和所述上轨元件之间限定第四枢转点。
装入座椅滑动装置的这种座椅模式也可以用与先前的模式中所介绍的基本相同的方式在其部件和元件方面进行改变。
其他的各种特征和优点将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关联的、应用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其中设有座椅滑动装置的车辆座椅框架的透视图;
图3是车辆座椅框架的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4是车辆座椅框架的侧面正视图,该图示出了在其中设置的四个枢转点当中的联接关系;
图5是用于解释性地示出前椅腿元件从第四枢转点释放由此破坏联接关系的状态的示图,此时座椅靠背框架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倾斜和向下运动;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截面图,该图示出了前椅腿元件的阳接合部接合在锁定装置中的状态;
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截面图,该图解释性地示出了阳接合部将要从锁定装置脱离的状态;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示出了座垫框架和折叠在座垫框架上的座椅靠背框架被存放在第二底板区域的状态的示图;
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剖视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下盖设置在座垫框架和座椅滑动装置之间;
图10是沿图9中的X-X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截面图,该图示出了前椅腿元件的阳接合部接合在锁定装置中的状态;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截面图,该图解释性地示出了阳接合部从锁定装置脱离并且在下盖的引导表面区域上运动的状态;
图1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示出了座垫框架的前端部在第二底板区域上形成接触,同时阳接合部仍然在下盖的下端部区域上运动的状态的示图;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示出了座垫框架和折叠在座垫框架上的座椅靠背框架被存放在第二底板区域的状态的示图;
图15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示图,该图示出了可以设置在车辆座椅和第一底板区域之间以取代座椅滑动装置的底座;
图1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示图,该图示出了下盖可以设置为覆盖如图15所示的整个底座;以及
图17是示出了座垫框架的辅助支撑元件首先在第二底板区域上接触,同时阳接合部仍然接合在锁定装置中的状态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透视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一种示范性模式。在所有的附图中,车辆座椅本身整体上始终标记为1,其中包括座垫SC和能够向前和向下折叠到座垫SC上的座椅靠背SB。标记3表示可操作用于使座椅靠背SB相对于座垫SC可调节地倾斜的倾斜装置。
以下,要注意的是词语“向前”、“向前地”和“前方”是指朝向座椅1的前侧FR的方向,而词语“向后”、“向后地”和“后方”是指朝向座椅1的后侧RR的方向。
首先,在以下介绍的所有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车辆座椅1是基于四个枢转点的联接机构,该四个枢转点的联接机构在其四个枢转点当中包括一个可释放的枢转点。也就是说,结合图1参照图2至图4,应该一般性地理解以下内容:
a)座椅靠背SB在其下端部(7b)可枢转地连接到底板的一个侧面(F1)上,由此提供第一枢转点(11);
b)座垫SC在其后端部(7b)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靠背SB的下端部,由此提供第二枢转点(12);
c)前椅腿元件10在其上端部可枢转地连接至座垫的前部,由此提供第三枢转点(13);以及
d)前椅腿元件10在其下端部可枢转地连接至固定在底板的一个侧面(F1)上的承载支撑元件16的前端部,由此提供第四枢转点,第四枢转点是随后要讨论的可释放枢转点。
正如随后会变得显而易见的那样,该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具备特有的构造和效果以用于在这种车辆座椅中实现设计自由度的增加。
现参照图1至图8,对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1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车辆座椅装有一对已知的座椅滑动装置2和2以用于允许座椅的向前和向后的调节定位。
座垫框架6和座椅靠背框架7分别设置在座垫SC和座椅靠背SB中。座垫框架6包括:基本为U形的前管状框架部6a;以及分别从前管状框架部6a的两个端部伸出的一对侧向框架部6b和6b。座椅靠背框架7包括:基本为倒U形的、具有一对侧向框架元件7a和7a的上管状框架部;以及一对下框架部7b和7b。
如图所示,每一个上述的座椅滑动装置2和2包括:可以固定在平面底板FL(参见图4)或第一底板区域F1(参见图2和图8)上的下轨2a;以及与下轨2a可滑动地接合的上轨2b。尽管并未示出,但是已知的锁定机构安装在这些座椅滑动装置中,使得锁定机构的操作促成上轨2b相对于下轨2a锁定和解锁,以用于将车辆座椅1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锁定在期望的位置。
座椅靠背框架7的两个下框架部7b和7b通过两个第一销11分别可枢转地连接至上述座椅滑动装置2的两个上轨2a和2b。换句话说,由此限定的一对第一枢转点(11和11)以相对于座椅1的中心对称的方式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7和座椅滑动装置2之间。
座垫框架6的两个侧向框架部6b和6在上述两个第一销11上方的位置通过两个第二销12分别可枢转地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7的两个下框架部7b和7b。换句话说,由此限定的一对第二枢转点(12和12)以相对于座椅1的中心对称的方式设置在座垫框架6和座椅靠背框架7之间。
附图标记16表示由刚性管状材料形成为图示的基本为U形的构造的承载支撑元件。该承载支撑元件16在其两个侧向部牢固地焊接至座椅滑动装置2中相应的两个上轨2a和2b,并且适合于不仅支撑前椅腿元件10,而且还接收并吸收座椅1上的占用者的向下的重量或负载,该重量或负载将通过前椅腿元件10向下施加至承载支撑元件16。
一对辅助支撑椅腿25和25被固定地附连至座垫框架6的前横部6a的底侧以悬挂在此处。
根据本发明,前椅腿元件10设置在座垫框架6和承载支撑元件16之间。如图所示,前椅腿元件10通过将刚性管状材料弯曲为大致V形或大致倒梯形而形成,其中限定了以下的部分:
下水平端部10c,其构成了可释放地接合在锁定装置20的阴接合部21中的阳接合部,正如随后要介绍的那样(在下文中,下水平端部10c将被称作“阳接合部10c”);以及
一对上部10a和10a,每一个都在其中限定了终止于形成前椅腿元件10的上自由端的自由端中的直线区域10a-1,以及在前椅腿元件10以内的方向上从直线部10a-1向下倾斜延伸并且与下水平端部10c成一体的倾斜区域10a-2。
具体地,第一和第二连接托架14a和14b分别牢固地焊接至座垫框架6的前管状框架部6a的两个侧向区域。正如图3清楚示出的那样,前椅腿元件10的一个上自由端部通过销13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接托架14a,前椅腿元件10的另一个上自由端部通过销13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接托架14b,以使前椅腿元件10以悬挂于此的方式可旋转地套装在座垫框架6的两个前侧向区域之间。因此,前椅腿元件10在座垫框架6下方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可以相对于销13摇摆地自由旋转。换句话说,由此限定的一对第三枢转点(13和13)以相对于座椅1的中心对称的方式设置在前椅腿元件10和座垫框架6之间。
锁定装置20通过托架20a固定地附连至承载支撑元件16的前横部16a的中间区域。正如在图2和图6中能够看到的那样,锁定装置20包括阴接合部21,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可以用可释放的方式接合和保持在阴接合部21中。通过该锁定装置20,在正常情况下,阳接合部10c可旋转地保持在锁定装置20中,由此在座椅1设定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正常使用位置时可旋转地锁定至承载支撑元件16。因此,只要前椅腿元件10通过锁定装置20锁定至承载支撑元件16,前椅腿元件10的两个上部10a和10a就能相对于其可旋转地接合在锁定装置20中的阳接合部10c的纵向轴线自由地前后旋转。换句话说,在这样的锁定状态下,第四枢转点设置在前椅腿元件10和承载支撑元件16之间。
正如图6清楚示出的那样,例如,上述锁定装置20可以通过板簧材料形成为图示的夹具式构造,包括:
阴接合部21,构造成包含地接收和容纳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从而允许阳接合部10c在其中旋转;
一对间隔开的、沿彼此远离的方向从阴接合部21上翻的第一和第二引导件24a和24b;
限定在第一引导件24a和阴接合部21之间的第一内弯区域22a;
限定在第二引导件24b和阴接合部21之间的第二内弯区域22b;以及
限定在第一内弯区域22a和第二内弯区域22b之间的开口23,其中这样的开口23适用于允许上述阳接合部10c从中进出以进入和离开阴接合部21。
在此,第一内弯区域22a和第二内弯区域22b彼此向内突出,但是彼此间隔开,由此如图所示在阴接合部21和两个引导件24a、24b之间形成狭窄的区域。在这样的狭窄区域中限定了开口23。通过这种受限或狭窄的构造,前椅腿元件10的接收在阴接合部21中的阳接合部10c在正常情况下被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阻挡和阻止从锁定装置20移出。
阴接合部21从图6中看基本上是通道式的截面,在其中能够可旋转地容纳前椅腿元件10的下水平部或阳接合部10c。正如随后说明的那样,在使用者执行用于将座椅靠背SB和座垫SC向下折叠到平面底板FL(参见图4)或下底板区域F2(参见图8)上的操作时,或者在使用者执行用于将座垫SC向上朝着座椅靠背SB折叠的座垫翻起操作时,前椅腿元件的阳接合部10c可以接合到锁定装置的阴接合部21中或从锁定装置的阴接合部21脱离。
正如根据图6和图7能够理解的那样,开口23取向至前侧FR与阴接合部21成向上的角度关系,从而定位成这样的轨迹,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能够沿该轨迹从阴接合部21移动离开,下文中将对此具体介绍。在这方面,阴接合部21中接收的阳接合部10c被阴接合部21的除了开口23以外的四个壁围绕。因此,即使在施加正常的、向上的作用力以尝试沿基本垂直于锁定装置20的向上的方向拉动阳接合部10c时,阳接合部10c也肯定会被阴接合部21的上水平壁阻挡以免从锁定装置移出。
简单来说,正如以下详述的那样,为了让阳接合部10c从锁定装置20脱离,用户应该将座椅靠背SB简单地向下折叠以促使阳接合部10c克服第一内弯区域22a和第二内弯区域22b的弹性斥力从阴接合部21脱离,使得阳接合部10c可以在其间穿过到达锁定装置20的外部,由此取消上述的第四枢转点并破坏四个枢转点的联接。相反地,为了让阳接合部10c与锁定装置20接合,用户应该首先将阳接合部10c安置在锁定装置20的第一引导件24a和第二引导件24b上,然后迫使阳接合部10c在所述的两个引导件24a和引导件24b之间穿过以进入阴接合部21的内部,在此通过所述的阳接合部10c和阴接合部21建立四个枢转点。
通过上述的设置,只要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接合在锁定装置的阴接合部21中,所有的第一枢转点11、第二枢转点12、第三枢转点13以及第四枢转点就都被保持在车辆座椅1中,这就在座椅靠背SB、座垫SC、前椅腿元件10和座椅滑动装置2之间建立起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因此,只要保持这样的联接,使用者就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前后移动座椅靠背SB以促使前椅腿元件10和座垫SC相对于锁定装置20同时地前后旋转。
在这方面,参照图4,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可以通过分别标记为D1、D2、D3和D4的四条实线来假想性地观察。
其中:
附图标记D1表示第一枢转点11与第二枢转点12之间的第一距离;
附图标记D2表示第二枢转点12与第三枢转点13之间的第二距离;
附图标记D3表示第三枢转点13与第四枢转点之间的第三距离;并且
附图标记D4表示第四枢转点与第一枢转点11之间的第四距离。
根据本发明,设定以下的条件:
-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之和不等于且不小于第三距离D3和第四距离D4之和,正如以下的不等式所表达的那样:D1+D2>D3+D4
-第二距离D2不小于第四距离D4,正如以下的不等式所表达的那样:D2>D4
-如图4所示,因为不等式D1+D2>D3+D4,所以第二枢转点12与第四枢转点之间的对角线距离大于第一枢转点11和第三枢转点13之间的对角线距离。因此,通过座椅靠背座垫7的向前和向下的折叠,第二枢转点12与第四枢转点之间的先前的对角线距离变成小于距离D2,同时该距离D2在四个枢转点的联接中仍保持不变。这就大大增加了第三枢转点13从第四枢转点向上的位移,使得一旦座椅靠背框架7被折叠的倾斜角度超过预定角度,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就被强行向上拉动并从锁定装置的阴接合部21脱离。
-只有第四枢转点可以取消,原因是如上所述的阳接合部10c可以从锁定装置的阴接合部21释放,由此允许破坏座椅1中的四个枢转点的联接。
因此,本发明中的四个枢转点的联接与常规座椅中保持的平行联接关系相比被不规则地设置。
首先,正如以上简述的那样,本发明的主要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此类车辆座椅的增加了自由度的设计。为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了车辆座椅1中的上述的特有联接以增加将前椅腿元件10设定至座垫框架6的自由度。
以下将参照图4至图8,基于以上限定的条件,通过一个示例来具体地给出这方面的介绍。
现假设座椅靠背框架7如图5所示在由使用者施加的力F的作用下被向前和向下折叠,并且座椅靠背框架7的倾斜角度超过预定角度θ,那么,在上述的特定联接的作用下,座垫框架6首先经历极端的向前和向上的位移。换句话说,由于不等式D2>D4,因此座垫框架6中的第三枢转点13向前运动超过第四枢转点,其中通过传输的力F产生向前的分量C。与此同时,尽管并未清楚地示出,但是根据图5能够看出,由于第二枢转点12与第四枢转点之间的对角线距离变成小于距离D2,同时该距离D2在四个枢转点的联接中保持不变。该作用促使第二枢转点12向下朝向(或者变成靠近)第四枢转点位移,这就相应地促使座椅框架6的前部在第三枢转点13处向上位移,由此第三枢转点13向上运动离开第四枢转点,同时座垫框架6也向前运动。由此,通过传输的力F产生向上的分量B。通过这样的作用,阳接合部10c被从阴接合部21强行向前和向上拉动,并且在向上的分量B和向前的分量C的作用下,阳接合部10c沿箭头D的方向运动并压向第一内弯区域24a和第二内弯区域24b,这就相应地促使所述的两个区域24a和24b彼此弹性地弯曲分离,由此加宽开口23,正如图7清楚示出的那样。由此,阳接合部10c进入加宽的开口23并在两个内弯的区域24a和24b之间穿过以到达锁定装置20的外侧,正如在图5中能够理解的那样。
在此,最重要的方面是前椅腿元件10可以从位于第四枢转点处的锁定装置20释放并且可以相对于第二底板区域F2在任意的水平和竖直的方向上位移。换句话说,前椅腿元件10是保持四个枢转点的联接的位置,其不利地限制了座椅1的设计和作用,正如根据先前的现有技术说明所能理解的那样,并且如果前椅腿元件10可以从第四枢转点释放,那么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将被破坏和无效,使得与在现有技术的介绍中所述的、常规的固定枢转点的铰接机构或平行联接机构相比,前椅腿元件10、座垫框架6和第二底板区域F2中的任何一方都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设计和设定为各种不同的尺寸和构造。因此,在本发明中,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可以从锁定装置的阴接合部21释放,由此允许破坏四个枢转点的联接。
通过这样的设置,基于理解了阳接合部10c接合在锁定装置的阴接合部21中的前椅腿元件10具有用于承受向其施加的最大可耐受负载的刚性,例如即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i)在设计前椅腿元件10时,其上端部13相对于锁定装置20可以设定在座垫框架6中的期望位置,而且前椅腿元件10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在D1+D2>D3+D4的条件下与之相对应地设定。
ii)如图4中的点划线所示,在设置车辆的一个平面底板FL的位置,可以根据上述的项目i)中给出的条件,用期望的尺寸和形状来设计和形成前椅腿元件10、座椅靠背框架7和座垫框架,从而不仅允许将座椅靠背SB向下折叠到座垫SC上,而且允许座垫SC与折叠在其上的座椅靠背SB一起沿向前和向下的方向移动到平面底板FL上的预定存放区域。
iii)如图2和图9所示,在设置第一底板区域F1和第二底板区域F2的位置,其中第二底板区域F2相对于第一底板区域F1而言较低,也可以根据上述的项目i)中给出的条件,用期望的尺寸和形状来设计和形成前椅腿元件10、座椅靠背框架7和座垫框架,从而不仅允许将座椅靠背SB向下折叠到座垫SC上,而且允许座垫SC与折叠在其上的座椅靠背SB一起沿向前和向下的方向移动到第二底板区域F2(例如参见图5、图13和图14)。此外,第二底板区域F2可以根据需要相对于第一底板区域F1形成为更深或更浅(或者可以设定高度),只要第二底板区域F2不高于第一底板区域F1即可,并且前椅腿元件10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在D1+D2>D3+D4的条件下与之相对应地设定。
iv)关于上述的项目iii),前椅腿元件10和第二底板区域F2可以根据座垫框架6或座垫SB的尺寸和形状而设计和设定为任意的尺寸和形状。
v)不需要像常规的座椅那样通过座椅滑动装置2移动座垫SC来允许将座椅靠背SB折叠到座垫上。这是因为,在本发明中,第四枢转点可以通过从锁定装置20释放前椅腿元件10而取消,这就允许座椅靠背SB完全向下折叠到座垫SC上而与在任意位置锁定至下轨2a的上轨2b无关。因此,与常规的车辆座椅相比,座椅滑动装置或任何其他种类的设置用于车辆座椅1的前后调节装置都无法限制座椅靠背SB的运动。
在该背景下,一对辅助椅腿25和25均包括:向下延伸的、将其上端部固定至座垫框架6的部分25a;以及固定地设置到向下延伸的部分25a的下端部的接触部25b。如图1所示,这两个辅助椅腿25和25设置在座垫SC中,以使得两个接触部25b从座垫SC的下侧向下突出。在将座垫框架6和座椅靠背框架7折叠并移动到平面底板FL或第二底板区域F2中的任何一个预定的存放区域时,正如根据图17可以理解的那样,两个辅助支撑椅腿25和25中相应的两个接触部25b和25b首先与平面底板FL或第二底板区域F2形成接触,由此避免对座垫SC的外前表面造成任何破坏或损伤,并且还避免座垫SC被平面底板FL或第二底板区域F2上的污物或灰尘弄脏。
除了本发明上述的主要方面之外,以下将阐述本发明的其他值得注意的方面。
a)正如结合图4从图5中能够看出的那样,只要座椅靠背框架7相对于第一枢转点11向前和向下旋转的倾斜角度不大于预定角度θ,前椅腿元件10及其上枢转点13就能相对于可旋转地接合在阴接合部21中的阳接合部10c的纵向轴线旋转向前移动。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四个枢转点的联接D1、D2、D3和D4才在座椅靠背框架7、座垫框架6、前椅腿元件10和座椅滑动装置2当中被保持,使得阳接合部10c保持与锁定装置20接合,由此保持前椅腿元件10与承载支撑元件16成锁定关系。换句话说,在使用者将座椅靠背SB完全折叠到座垫SC上以用于将其移动到平面底板FL或第二底板区域F2中的任一预定存放区域之前,为座垫SC和座椅靠背SB的前后运动给予一定的空隙。
b)现在,假设座椅靠背框架7向前和向下折叠的倾斜角度超过了预定角度θ,如图5所示。在此情况下,由于以上讨论的联接并且还由于随后介绍的座椅靠背框架7的杠杆作用的内容,因此以显著放大的方式向座垫框架6施加向前和向上的作用力。
简单来说,如图5所示,由使用者从座椅靠背框架7施加的向前和向下的作用力F通过联接D1、D2、D3和D4向前椅腿元件10传输并转化为向前和向上的、具有向前的分量C和向上的分量B的作用力,使得向前的分量C试图将第三枢转点13向前移动得更远以超出锁定装置20所在的第四枢转点,而与此同时,向上的分量B试图将第三枢转点13从四枢转点10c和21向上移动得更远。
更具体地,通过在力F的作用下将座椅靠背框架7向前和向下折叠的角度超过预定角度θ,座垫框架6借助上述的特定联接经历极端的向前和向上的位移达到这样的程度:i)由于不等式D2>D4,座垫框架6中的第三枢转点13被带动向上经过第四枢转点,其中通过传输的力F生成向前的分量C,以及ii)与此同时,在四个枢转点的联接中的第二枢转点12与第四枢转点之间的对角线距离变成小于距离D2,同时距离D2保持部件,其结果是第三枢转点13沿向上的方向运动远离第四枢转点,其中通过传输的力F生成向上的分量B。
作为其结果,阳接合部10c相对于阴接合部21的底部被从阴接合部21强行向前和向上拉动一定的角度。在此,存在一条轨迹,阳接合部10c在向前和向上的方向上沿该轨迹移动离开阴接合部21。如前所述,锁定装置20的开口23位于这样的轨迹上,对于这一点,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参看图5、图6和图7就能够理解。因此,在向上的分量B和向前的分量C的作用下,阳接合部10c在箭头D的方向上沿所述轨迹运动并精确地压靠第一内弯区域22a和第二内弯区域22b,因此这两个区域22a和22b通过该阳接合部10c而克服其偏置力彼此弹性地弯曲分离,由此加宽开口23,正如图7清楚示出的那样。结果,阳接合部10c平滑地进入加宽的开口23并在两个内弯的区域22a和22b之间穿过以到达锁定装置20的外侧,正如图5所示。
c)结合上述的项目b),重要地补充是加至座椅靠背框架7的力F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7、座垫框架6和座椅滑动装置2当中提供的杠杆作用被放大,并且放大的作用力通过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向阳接合部10c传输。参照图5来介绍这样的杠杆作用。在使用者将座椅靠背SB或座椅靠背框架7的顶部向前和向下推送且移动时,座椅靠背框架顶部中由使用者推送的特定点形成力施加点FP。座椅靠背框架7和第二枢转点12之间的距离超过第二枢转点12和第一枢转点11之间的距离的两倍或三倍。因此,在用户将座椅靠背框架7相对于形成支点SP的第一枢转点11从点FP向前和向下折叠时,力F的力度在杠杆作用的影响下相对于该支点SP被放大并施加在第二枢转点12上,因此第二枢转点12形成针对第三枢转点13的作用点AP。也就是说,放大的力从第二枢转点(即作用点AP)向第三枢转点13直接传输,前椅腿元件10的上端部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三枢转点13,由此试图促使前椅腿元件10的上端部以及前椅腿元件10在箭头D的方向上适当地向前和向上运动。此时,由于上述联接,由此放大的向前和向上的力因此具有的向上的分量B和向前的分量C足以锁定装置20的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的偏置力。因此,通过向座椅靠背SB施加相对较小的力,使用者即可平滑地促使阳接合部10c在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之间穿过并从锁定装置20的阴接合部21脱离。
通过座椅1中的上述设置,在需要折叠座垫SC和座椅靠背SB并将它们移动至平面底板FL和下底板区域F2中的任一预定区域时,使用者可以简单地将座椅靠背SB或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第一枢转点11向前和向下折叠,由此座垫SC或座垫框架6向前和向下位移,并且前椅腿元件10相对于第四枢转点向前转动。
此时,在平面底板FL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向前和向下折叠座椅靠背框架7,应该理解的是:尽管并未示出,但是在座椅靠背框架7的向前倾斜的角度达到预定角度θ之前,座垫框架6的前端部或两个辅助椅腿25和25首先在平面底板FL上形成接触,同时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在锁定装置20的阴接合部21中转动。因此,在该阶段期间,前椅腿元件保持与锁定装置20接合。在辅助椅腿25已经接触到底板FL之后,当座椅靠背框架7进一步旋转的角度超过预定角度时,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克服第一内弯区域22a和第二内弯区域22b的偏置力在两者之间穿过并且从阴接合部21自动脱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参照图5和图7来理解这一点。通过座椅靠背框架7的向前和向下的运动,尽管并未示出,但是阳接合部10c压接在第二引导件24b和承载支撑元件16的前横部16a上并由此经过。此后,辅助椅腿25和阳接合部10c沿向前的方向在平面底板FL上滑动,并且在座椅靠背框架7已经完全折叠到向下折起的位置时停止,座椅靠背框架7在该位置与座垫框架6基本成平行关系地与座垫框架6并排延伸。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座垫SC和折叠在其上的座椅靠背SB被放置在平面底板FL中的预定存放区域,由此拓宽车辆座椅1后方的空间并且座椅靠背SB的背面可以用作车辆或机动车中的装载或行李装载区域。
另一方面,在第一底板区域F1和第二底板区域F2的情况下,依次参照图17和图8,在座椅靠背框架7的向前倾斜的角度达到预定角度θ时,座垫框架6的前端部或者两个辅助支撑椅腿25和25首先与第二底板区域F2形成接触,同时阳接合部10c在阴接合部21中转动。因此,在该阶段期间,前椅腿元件保持与锁定装置20接合。在辅助椅腿25已经接触到第二底板区域F2之后,当座椅靠背框架7进一步旋转的角度超过预定角度θ时,阳接合部10c克服第一内弯区域22a和第二内弯区域22b的偏置力在两者之间穿过并且从阴接合部21自动脱离。根据图5和图7即可理解这一点。通过座椅靠背框架7进一步向前和向下运动,阳接合部10c从第一底板区域F1下降到第二底板区域F2并且接触到该特定的第二底板区域F2。此后,辅助椅腿25和阳接合部10c沿向前的方向在第二底板区域F2上滑动,并且在座椅靠背框架7已经完全折叠到向下折起的位置时停止,如图8所示,座椅靠背框架7在该位置与座垫框架6基本成平行关系地与座垫框架6并排延伸。因此,座垫SC和折叠在其上的座椅靠背SB被存放在第二底板区域F2,由此允许将座椅靠背SB的背面用作车辆或机动车中的装载或行李装载区域。
另外,在实现用于将座垫SC或座垫框架6向上折叠至座椅靠背SB或座椅靠背看框架7的前侧的座垫上翻操作时,使用者可以简单地向下折叠座椅靠背SB或座椅靠背框架7,直到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从锁定装置20的阴接合部21脱离为止,该操作当然是基于上述的联接或杠杆作用。由此,座垫SC或座垫框架6能够从锁定装置20解锁并且相对于第二枢转点12竖直地自由转动。在使用者确定阳接合部10c已经从锁定装置20脱离时,他或她应该停止向下折叠座椅靠背框架7并反向转动座椅靠背框架7返回其竖立的本位。此后,使用者应该相对于第二枢转点12将由此解锁的座垫框架6朝向座椅靠背框架7升起,使得座垫框架6定位在座椅靠背框架7的前侧,正如图4中的点划线所示。在此,前椅腿元件10处于悬挂在第三枢转点13的状态并且靠接在这样向上折叠的座垫框架6或座垫SB的底侧。相应地,前椅腿元件10不从座垫SB突出,从而在由此折叠的座垫SB前方完整地给出空间并且能够用于多种用途。在这方面,合适的锁定装置可以被提供给座椅靠背SB以用于将前椅腿元件10锁定在座椅靠背SB侧方的用途。因此应该意识到座垫的上翻操作也可以在本发明的特有联接的作用下轻易地实现。
在本文中,如前所述,杠杆作用通过以下方式生效:座椅靠背的顶部F形成力施加点FP;第一枢转点11形成支点SP;并且第二枢转点12形成作用点AP。但是,除了这样的杠杆作用以外,另一种第二杠杆作用也可以通过简单地在第一底板区域F1的侧部上限定支点来提供给前椅腿元件10,支点是在将座椅靠背SB朝向座垫SC向下折叠时前椅腿元件10的两个倾斜区域10a-2和10a-2的接触点。例如,尽管并未示出,但是一对向上突出或升高的部分可以在与两个倾斜区域10a-2和10a-2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在承载支撑元件16的前横部16a中。
在本文中参照图9和图12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示出了能够在前椅腿元件10处实现的上述第二杠杆作用的一个示例。这将在随后具体介绍。简而言之,根据该第二实施例,支点SP被限定在应用于车辆座椅1的下盖30的受阻的顶部32。但是,应该注意,利用上述的未示出凸部的第二杠杆作用在结构和作用上与图12所示的第二杠杆作用相同,区别仅在于支点SP的位置。因此,尽管并未清楚地示出,但是参照图12,使用未示出的凸部的第二杠杆作用的模式将介绍如下。也就是说,参见图12,假设在承载支撑元件16的前横部16a中限定的、未示出的两个凸部中的每一个相对于前椅腿元件10的两个倾斜区域10a-2和10a-2中对应的一个形成了支点SP,在前椅腿元件10的两个上端部中的每一个处的第三枢转点13形成了力施加点FP,并且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形成了针对锁定装置20的作用点AP。用这种方式对前椅腿元件10建立第二杠杆作用。因此,在这样的第二杠杆作用下,通过在先前的第一杠杆作用下从力施加点FP向前椅腿元件10的两个上端部中的每一个施加力F,针对阳接合部10c(在AP处)造成的向上的分量B相对于凸部和对应的倾斜区域10a-2之间的每一个支点SP被特定地放大,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通过查看图12理解这一点。因此,第一和第二杠杆作用同时作用在前椅腿元件10上,由此,与仅在第一杠杆作用下造成的向上的分量B相比,进一步增加的向上的分量B'施加在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上。这就意味着为阳接合部10c提供了双倍放大的力,该力足以克服锁定装置20的第一内弯区域22a和第二内弯区域22b的偏置力。因此,通过这种双杠杆作用效应,使用者向座椅靠背SB施加很小的力就能够促使阳接合部10c在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之间穿过以到达锁定装置20外侧。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所述的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的弹性斥力非常大的情况。换一种说法就是,这样的弹性斥力能够适当增加以避免阳接合部10c在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之间意外地穿过。
图9示出了车辆座椅1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建议将下盖30设置到座椅1的下侧,或者设置在座垫框架6和座椅滑动装置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应该注意到使用了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所有构件和部件,只有下盖30除外。因此,以下给出的所有类似的附图标记都对应于在先前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所有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关于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共同元件和部件的任何进一步的说明。
正如常规技术所做的那样,下盖30自身实际上遮盖了座椅1下方的第一底板区域F1的对应区域,包括承载支撑元件16、锁定装置20和绝大部分座椅滑动装置2,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座椅1下侧的美学外观。但是,除了这些内容以外,本发明的下盖30还用于将前椅腿元件10向锁定装置20引导并且还沿着朝向第二底板区域F2的方向引导前椅腿元件10离开锁定装置20。此外,在阳接合部10c与锁定装置20相接合时,下盖30用于保持前椅腿元件10以免移动和摇摆。为此,下盖30形成有以下的区域:
在下盖30的前侧面中限定在锁定装置20所在的位置处的开口区域33;
在下盖30中的开口区域33的后面限定的内壁区域33d,内壁区域适用于接收和支撑前椅腿元件10的第一倾斜区域10a-2和第二倾斜区域10a-2;
一对间隔开的凹口区域33a和33a,在下盖30的外表面33c中限定在开口区域33上方的位置处;
从开口区域33沿向下的方向延伸至第二底板区域F2的斜面区域31,其中斜面区域31采用如图所示的弧形轮廓;
一对引导面区域33b和33b,分别与斜面区域31的两个侧向侧部邻接并沿这两个侧向侧部延伸;以及
基本为舌形或U形的下端部区域31a,从斜面区域31沿向下的方向连续地延伸至第二底板区域F2或平面底板FL。
具体地,开口区域33构造成允许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和下倾斜部10a-2由此进出以进入和离开下盖30的内部。正如图11清楚示出的那样,在这样的开口区域33的内部,下盖30设有围绕或容纳基本上整个锁定装置20的内凹区域。附图标记33h表示在下盖33的这一内凹区域中形成的孔。该孔33h允许锁定装置20的两个引导件24a和24b沿向外和向内的方向移动并从中穿过。
斜面区域31被示出为从下盖30的外表面33c下凹。该特定的斜面区域31包括位于开口区域33附近的弧形顶部32,其中这样的弧形顶部32具有如图11所示的向上弯曲的截面。要注意的是斜面区域具有的宽度略大于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的整个长度。
在凹陷的斜面区域31和外表面33c之间限定的是两个引导面区域33b和33b,每一个都沿着从外表面33c到斜面31的方向向下倾斜。要注意的是每一个这种向下倾斜的引导面区域33b的倾斜角度都基本上等于前椅腿元件10的每一个倾斜区域10a-2的倾斜角度。由图9可见,这一对引导面区域33b和33b向上延伸,此时逐渐增大其相应的面积,并且分别终止于一对凹口区域33a和33a中。
两个凹口区域30c和30c中的每一个都构造和设置成在其中接受并保持两个倾斜区域10a-2和10a-2中的每一个的局部部分,正如图9清楚可见的那样。
在前椅腿元件10由锁定装置20锁定至承载支撑元件16时,阳接合部10c当然被包含地保持在锁定装置20的阴接合部21中。在这样的锁定状态下,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前椅腿元件10的两个倾斜区域10a-2和10a-2分别部分地接合在两个凹口区域30c和30c中,由此前椅腿元件10和座垫框架6被确定性地阻止沿其侧向方向(或左右方向)移动和摇摆。
在使用者将座椅靠背SB或座椅靠背框架7如图5中的箭头所示向前和向下折叠时,座垫框架6在先前所述联接的作用下沿箭头方向A自动位移,这相应地造成前椅腿元件10相对于第四枢转点向前转动。在该阶段,与先前所述相同的第一杠杆作用通过以下的三个点而自然建立:座椅靠背框架7的顶部作为力施加点FP;第一枢转点11作为支点SP;以及第二枢转点12作为作用点AP。因此,在这样的第一杠杆作用下,放大的力被加至第三枢转点13,试图向上拉动前椅腿元件10离开锁定装置20以用于使阳接合部10c从阳接合部21脱离。在本实施例,参照图12,应该理解前椅腿元件10的两个倾斜区域10a-2和10a-2分别从下盖30的两个凹口区域33a和33a脱离,此时从两个区域10a-2和10a-2已经靠接在上面的内壁区域33d移动离开,并且在下盖30的弧形顶部32上形成接触,然后阳接合部10c才从阴接合部21脱离。此时,除了上述的第一杠杆作用以外,促成对前椅腿元件10的第二杠杆作用。换句话说,弧形顶部32中的、前椅腿元件10的两个倾斜区域10a-2在此接触的特定点形成了支点SP。前椅腿元件10的上端部处的第三枢转点13形成了力施加点FP。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形成了作用点AP。用这种方式对前椅腿元件10建立第二杠杆作用。因此,通过在第一杠杆作用下从力施加点FP向前椅腿元件10的上端部施加力F,针对阳接合部10c(在AP处)造成的向上的分量B相对于弧形顶部32以及两个倾斜区域10a-2和10a-2之间的支点SP被特定地放大,正如根据图12所能理解的那样。因此,第一和第二杠杆作用同时作用在前椅腿元件10上,由此,与仅在第一杠杆作用下造成的向上的分量B相比,进一步增加的向上的分量B'(参见图12)施加在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上。这就意味着为阳接合部10c提供了双倍放大的力,该力足以克服锁定装置20的第一内弯区域22a和第二内弯区域22b的偏置力。因此,通过这种双杠杆作用效应,使用者向座椅靠背SB施加很小的力就能够促使阳接合部10c在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之间穿过。这种模式适用于所述的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的弹性斥力非常大的情况。换一种说法就是,这样的弹性斥力能够适当增加以避免阳接合部10c在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之间意外地穿过。
然后,使用者可以利用其施加的小作用力继续向下折叠座椅靠背SB或座椅靠背框架7,结果使得如图12所示,前椅腿元件10如箭头D所示向上和向前运动,同时阳接合部10c在两个内弯区域22a和22b之间穿过。通过进一步向下折叠座椅靠背框架7,座垫框架6沿箭头A的方向前进,使得阳接合部10c移动离开锁定装置20并且在下盖30的斜面区域31的弧形顶部上行进。随后,如图12中的点划虚线所示,阳接合部10c沿向前和向下的方向在下盖30的斜面区域31上滑动,此时两个倾斜区域10a-2和10a-2分别在两个引导面区域33b和33b上并且沿着这两个引导面区域33b和33b运动。
要注意的是,除了下盖30以外,一个引导元件可以设置为邻接锁定装置20或者在锁定装置20的前面,该引导元件具有分别与前述的斜面区域31、引导面区域33b和下端部区域31a的形状和尺寸相对应的适当区域。
如图13所示,座垫框架6进入第二底板区域F2并且在重力作用下相对于第二枢转点12自动地朝向第二底板区域F2向下转动,使得辅助椅腿25和25的两个接触部25b和25b首先在第二底板区域F2上形成接触。此时,前椅腿元件10在其阳接合部10c处仍然在下盖30的斜面区域31上滑动。参照图14,能够看出座椅靠背框架7已经折叠为靠近座垫框架6,此时两个辅助椅腿25和25已经向前滑动到第二底板区域F2的表面上。在这些动作期间,正如在图13和图14中能够理解的那样,前椅腿元件10的阳接合部10c在下盖30的下端部区域31a上进一步滑动并且随后从这里朝向第二底板区域F2下落。在此,应该意识到下端部区域31a和第二底板区域F2之间的距离很小以使得从第二底板区域F2赋予阳接合部10c的冲击明显减小,这与第一实施例中阳接合部10c直接从第一底板区域F1下落到第二底板区域F2的情况相反。因此,在该第二实施例中,阳接合部10c柔和地接触第二底板区域F2,使得由此产生的令人反感的噪声几乎消除或减小到远低于第一实施例的程度。
随后,座椅靠背框架7或座椅靠背SB被折叠到座垫框架6或座垫SC上,此时座垫SC和前椅腿元件10在第二底板区域F2上向前滑动,结果是整个座垫SC和座椅靠背SB被设定和存放在第二底板区域F2处,如图14所示。
在该连接中,除了上述的座椅折叠操作以外,可以完成座垫上翻操作以用于将座垫SB向上折叠为如图4中的点划虚线所示的座垫SB。在此情况下,下盖30有效地遮盖绝大部分的座椅滑动装置2以及第一底板区域F1中与正常情况下设定在如图4中实线所示的水平使用位置、但是现已折叠到如图4中的点划线所示的座椅靠背SB处的竖直存放位置的座垫SC的下侧相对应的整个部分。因此,特别是在这样的座垫上翻操作之后,下盖30用于在美学上改善底板区域F1在座椅1处的外观。
***
已经针对前后座椅调节装置例如座椅滑动装置2的情况介绍的上述所有的实施例均可应用于车辆座椅1。但是,在本发明中,座椅1无需使用这样的前后座椅调节装置即可直接固定地安装在平面底板FL或第一底板区域F1上,原因是与在现有技术的介绍中所述的常规座椅相比,上述特有的联接作用根本不依赖于前后座椅调节装置或座椅滑动装置2,而是仅通过折叠和展开座垫SC来完成。
正如在作为一个示例的图15的第三实施例中所建议的那样,车辆座椅1可以通过底座2A固定地安装在第一底板区域F1上。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所有构件和部件,只有底座2A除外。因此,以下给出的所有类似的附图标记都对应于在先前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所有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了关于在第一和第三实施例之间的共同元件和部件的任何进一步的说明。根据给出的第三实施例,座椅靠背框架7的下端部可枢转地连接至底座2A。要注意的是底座2A可以固定在平面底板FL或图示的第一底板区域F1上。锁定装置20被固定地附连至承载支撑元件16的前横部16a,承载支撑元件16的前横部16a例如通过焊接而牢固地附连至底座2A。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所有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均可在该特定的第三实施例中实现,为了清楚起见而省略任何关于其的进一步说明。
而且,正如在图16的第四实施例中所建议的那样,下盖30'可以在上述的第三实施例中使用。该下盖30'在结构上与图9和图10中所示的第一下盖相同,区别仅在于这样的下盖30'的形状和尺寸被设定为覆盖底座2A。在该第四实施例中,正如在图16中能够看到的那样,整个底座2A被下盖30'遮挡,由此改善车辆座椅1下方的美学外观。当然,如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所有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均可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实现,为了清楚起见而省略任何关于其的进一步说明。
尽管已经就此介绍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解的实施例,而是无需背离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即可对本发明进行任意的修改、替换和添加。

Claims (8)

1.一种用于在车辆中使用的座椅,所述车辆中具有底板,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座垫;以及可以向前和向下折叠到所述座垫上的座椅靠背,所述座椅还包括:
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在其下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底板,由此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和所述底板之间限定第一枢转点;
设置在所述座垫中的座垫框架,所述座垫框架在其面向后方的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由此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之间限定第二枢转点;
前椅腿元件,所述前椅腿元件具有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垫框架的上端部,由此在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上端部和所述座垫框架之间限定第三枢转点;以及
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锁定装置,
其中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可释放地接合在所述锁定装置中,由此在正常情况下与所述底板成锁定关系,因此在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和所述底板的一个侧面之间限定第四枢转点,
所述座椅进一步包括接触元件,与所述第四枢转点靠近的前椅腿元件的下部,要与所述接触元件接触,由此限制所述前椅腿元件在所述接触元件处的运动,其中所述接触元件被限定在所述底板上或邻接所述底板并形成支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形成力施加点,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所述力施加点施加作用力,其中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形成抵靠所述锁定装置的作用点,由此向所述前椅腿元件提供杠杆作用,并且其中,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转点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前和向下旋转时,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部与所述接触元件形成接触,由此在所述杠杆作用下将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施加的所述作用力放大以帮助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从所述锁定装置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座椅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被构造和倾斜为允许在从所述锁定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引导元件引导前椅腿元件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引导元件包括:设置为邻接所述锁定装置并且在所述锁定装置前面的上端部;以及向下并且朝向所述底板倾斜地延伸的下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底板之间的下盖,其中所述下盖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构造和倾斜为允许在从所述锁定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引导部引导前椅腿元件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设置为邻接所述锁定装置并且在所述锁定装置前面的上端部;以及向下并且朝向所述底板倾斜地延伸的下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底板之间的下盖,其中所述下盖包括接触部分,与所述第四枢转点靠近的前椅腿元件的下部,要与所述接触部分接触,由此限制所述前椅腿元件在所述接触部分处的运动,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形成支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形成力施加点,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所述力施加点施加作用力,其中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形成抵靠所述锁定装置的作用点,由此向所述前椅腿元件提供杠杆作用,并且其中,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转点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前和向下旋转时,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部与所述下盖的所述接触部分形成接触,由此在所述杠杆作用下将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施加的所述作用力放大以帮助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从所述锁定装置脱离。
5.一种用于在车辆中使用的座椅,所述车辆中具有底板,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座垫;以及可以向前和向下折叠到所述座垫上的座椅靠背,所述座椅还包括:
座椅滑动装置,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可操作用于在所述座椅的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调节所述座椅的位置,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包括:固定地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下轨元件以及与所述下轨元件可滑动地接合的上轨元件;
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在其下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所述上轨元件,由此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和所述上轨元件之间限定第一枢转点;
设置在所述座垫中的座垫框架,所述座垫框架在其面向后方的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由此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之间限定第二枢转点;
前椅腿元件,所述前椅腿元件具有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垫框架的上端部,由此在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上端部和所述座垫框架之间限定第三枢转点;以及
固定地设置在对应于所述上轨元件的位置处的锁定装置;
其中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可释放地接合在所述锁定装置中,由此在正常情况下与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所述上轨元件成锁定关系,因此在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和所述上轨元件之间限定第四枢转点,
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枢转点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垫框架、前椅腿元件和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当中建立起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其中所述四个枢转点的联接在正常情况下被保持,并且其中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前和向下折叠时,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从所述锁定装置脱离,由此破坏所述四个枢转点的联接,
所述座椅进一步包括接触元件,与所述第四枢转点靠近的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部,要与所述接触元件接触,由此限制所述前椅腿元件在所述接触元件处的运动,其中所述接触元件设置在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所述上轨元件上或邻接所述座椅滑动装置的所述上轨元件,所述接触元件形成支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形成力施加点,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所述力施加点施加作用力,其中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形成抵靠所述锁定装置的作用点,由此向所述前椅腿元件提供杠杆作用,并且其中,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转点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前和向下旋转时,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部与所述接触元件形成接触,由此在所述杠杆作用下将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施加的所述作用力放大以帮助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从所述锁定装置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座椅滑动装置之间的下盖,其中所述下盖包括接触部分,与所述第四枢转点靠近的前椅腿元件的下部,要与所述接触部分接触,由此限制所述前椅腿元件在所述接触部分处的运动,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形成支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形成力施加点,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向所述力施加点施加作用力,其中所述前椅腿元件的下端部形成抵靠所述锁定装置的作用点,由此向所述前椅腿元件提供杠杆作用,并且其中,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转点以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向前和向下旋转时,所述前椅腿元件与所述下盖的所述接触部分形成接触,由此在所述杠杆作用下将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施加的所述作用力放大以帮助所述前椅腿元件的所述下端部从所述锁定装置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被构造和倾斜为允许在从所述锁定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引导元件引导前椅腿元件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引导元件包括:设置为邻接所述锁定装置并且在所述锁定装置前面的上端部;以及向下并且朝向所述底板倾斜地延伸的下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所述座椅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座椅滑动装置之间的下盖,其中所述下盖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定装置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构造和倾斜为允许在从所述锁定装置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沿着所述引导部引导前椅腿元件的端部,并且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设置为邻接所述锁定装置并且在所述锁定装置前面的上端部;以及向下并且朝向所述底板倾斜地延伸的下端部。
CN201410342769.1A 2013-07-19 2014-07-18 车座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90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0469 2013-07-19
JP2013150467A JP5796042B2 (ja) 2013-07-19 2013-07-19 ダイブダウンシート
JP2013150470A JP5796045B2 (ja) 2013-07-19 2013-07-19 ダイブダウンシート
JP2013-150467 2013-07-19
JP2013150469A JP5796044B2 (ja) 2013-07-19 2013-07-19 ダイブダウンシート
JP2013150468A JP5796043B2 (ja) 2013-07-19 2013-07-19 ダイブダウンシート
JP2013-150468 2013-07-19
JP2013-150470 2013-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90614A CN104290614A (zh) 2015-01-21
CN104290614B true CN104290614B (zh) 2017-06-30

Family

ID=52310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4276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90614B (zh) 2013-07-19 2014-07-18 车座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9676299B2 (zh)
CN (1) CN104290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2575B2 (ja) * 2014-03-13 2018-01-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554371B2 (ja) * 2015-09-16 2019-07-31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CN108473073B (zh) * 2015-12-23 2021-08-31 安道拓卢森堡控股有限公司 闩锁装置以及包括该闩锁装置的宽松座椅
US10315583B2 (en) * 2016-03-31 2019-06-11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2017197072A (ja) 2016-04-28 2017-11-02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CN106741349A (zh) * 2017-03-21 2017-05-31 苏州万科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滑动翻转机构
CN107097960A (zh) * 2017-04-01 2017-08-29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用于航空的自回复座椅
JP6654172B2 (ja) * 2017-08-30 2020-02-2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8016329A (zh) * 2017-12-19 2018-05-11 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可翻转坐垫的锁止机构
CN110547621A (zh) * 2019-10-21 2019-12-10 东莞市畅宇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靠背和坐垫可联动的椅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1711A (zh) * 2002-05-27 2003-12-17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惯性锁紧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易折叠座椅
CN1628043A (zh) * 2001-08-09 2005-06-15 维珍航空公司 交通工具中的座椅***和乘客座位单元
FR2886590A1 (fr) * 2005-06-07 2006-12-08 Cera Assemblage de siege rabattab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1351357A (zh) * 2005-12-28 2009-01-21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翻起下潜式汽车用可调座椅
CN105073490A (zh) * 2013-04-12 2015-11-1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51211B1 (fr) * 2003-02-19 2006-01-13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Siege rabattable et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siege
JP4136846B2 (ja) 2003-08-22 2008-08-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ダイブダウンシート
JP4263628B2 (ja) 2004-01-28 2009-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
JP4176118B2 (ja) 2006-07-31 2008-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12240609A (ja) * 2011-05-23 2012-12-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5859477B2 (ja) 2013-04-12 2016-02-1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9643519B2 (en) * 2013-04-12 2017-05-0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ular sea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8043A (zh) * 2001-08-09 2005-06-15 维珍航空公司 交通工具中的座椅***和乘客座位单元
CN1461711A (zh) * 2002-05-27 2003-12-17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惯性锁紧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易折叠座椅
FR2886590A1 (fr) * 2005-06-07 2006-12-08 Cera Assemblage de siege rabattab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1351357A (zh) * 2005-12-28 2009-01-21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翻起下潜式汽车用可调座椅
CN105073490A (zh) * 2013-04-12 2015-11-1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27880B2 (en) 2017-11-28
CN104290614A (zh) 2015-01-21
US20170253147A1 (en) 2017-09-07
US20150021958A1 (en) 2015-01-22
US9676299B2 (en)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90614B (zh) 车座
US8240700B2 (en) Stroller with travel seat attachment
TWI480186B (zh) Baby seat (2)
JP4234512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US8256844B2 (en) Vehicular seat having a walk in mechanism
CA2630000C (en) Aircraft seating and seating arrangements
US9056567B2 (en) Baby carrier in the form of a bucket seat
TWI472448B (zh) Baby seat (a)
US8602441B2 (en) Tandem stroller
JP2004509001A (ja) 折り畳み位置を備えた車両用座席
JPH0572559U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47721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0584247C (zh) 幼儿用座椅
CN102371918A (zh) 育儿器具的座席构造
US10604036B2 (en) Vehicle seat
CN113859067A (zh) 儿童安全座椅
JP6373093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の衝撃吸収構造
JP2007533514A (ja) 車両座席への取付用の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6242637B2 (ja) 子供補助シート
JP200430692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8302083A (ja) ロッキング椅子
JP7092342B2 (ja) 椅子
JP2010076603A (ja)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2008290612A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587113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