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8366A - 电连接器、有该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有该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8366A
CN104218366A CN201410232961.5A CN201410232961A CN104218366A CN 104218366 A CN104218366 A CN 104218366A CN 201410232961 A CN201410232961 A CN 201410232961A CN 104218366 A CN104218366 A CN 104218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ion parts
groove
grounding connection
electric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329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18366B (zh
Inventor
大志田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18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83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18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83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在为了当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时获得接触压力而需要的最小弹性移位量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浮动而无需进一步的弹性位移量。壳体具有被上下分割而成、且以能够在分割面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移动的方式接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有限制彼此的移动的限制部,各端子收纳于端子槽,该端子槽在上下壳体的整个范围上延伸、且以上壳体的上槽与下壳体的下槽连通的方式而形成,上槽的槽宽在上端侧形成为狭小槽宽,下槽的槽宽在下端侧形成为狭小槽宽,从而形成了对端子的接触部的位置在相对于该端子的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并且,上槽和下槽在限制位置以外的其他区域形成为大于狭小槽宽的槽宽。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有该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与设置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的该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能够在规定量以内移动的电连接器、具有该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这种电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得到披露。在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公)端子通过在板厚方向上冲切金属板而制成,形成为U字形部分与倒U字形部分连结而成的横S的上述形状,并在U字形部分的自由端侧臂部形成有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的接点。上述端子作为中间部分而具有倒U字形部分,因此,形成有上述接点的自由端侧臂部能够在与倒U字形部接触分离的方向、亦即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且在端子的板面内进行弹性位移,由此能够确保接点处的接触压力,并且,该自由端侧臂部还能够在成为端子的板厚方向的端子排列方向(端子的排列间距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该端子排列方向构成连接器的长度方向,通常在该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端子。
这样的电连接器大多被安装于电路基板而使用、且与安装于其它电路基板的配套连接器嵌合连接。在该情况下,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因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而导致未必所有端子都与配套端子在标准位置接触、连接,有时会产生偏差。在上述情况下,对于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而言,如上所述,端子不仅能够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还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因此,上述偏差的影响能够被该端子板厚方向上的弹性位移吸收。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成为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偏差也能够被端子在板面内的弹性位移吸收。如此,在专利文献1中,端子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的接点的位置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和连接器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移动,从而构成所谓的浮动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4-051782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在为了得到相对于配套端子的接触压力而所需的弹性位移的基础上,为了使连接器能够浮动,还需要使端子产生进一步的弹性位移,因此,会导致机械方面和电学方面的问题。
首先,作为机械方面的问题,在排列有多个端子的连接器中,为了能够实现吸收偏差的浮动,当在端子产生弹性位移时,由于端子总数较多,因此,基于弹性位移的反作用力对于连接器整体而言变得极大,有时会使得浮动程度不足。由此还会产生端子的接触不完全的情况。另外,端子因弹性位移而始终产生应力本身就会对强度造成不良影响。
接下来,作为电学方面的问题,会降低高速传送特性。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中,在相对于配套端子的接触压力所需的弹性位移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实现浮动,还需要使端子产生进一步的弹性位移。为了充分确保弹性位移量,必须使成为能够进行弹性位移的部分的倒U字形部分相应地加长。根据专利文献1的各附图也明确可知,对于专利文献1的端子而言,仅仅为了获得用于与配套端子接触而需要的弹性位移量以上的位移量,使得倒U字形部分的两个臂部的长度与其它部分、亦即U字形部分的长度大致相同。从而,需要相应地加长信号的传送路径长度,这意味着高速传送特性的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电连接器、具有电连接器和配套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对于该电连接器而言,在为了当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时获得接触压力而需要的最小的弹性移位量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浮动而无需进一步的弹性位移量,还能够解决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机械方面和电学方面的问题。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这些端子由金属板制成;以及壳体,该壳体以相对于其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对上述端子进行排列、且在端子槽对上述端子进行支承,该壳体具有以能够拔出的方式而与配套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与设置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的上述端子的接触部能够移动。
在本发明中,这样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壳体至少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它们以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为分割面而被上下分割、且在该分割面上以至少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移动的方式而接合,在该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有限制部,该限制部相互抵接以对该上壳体与下壳体彼此的规定量以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各端子被收纳于上述端子槽,该端子槽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整个范围上延伸、且以形成于上壳体的上槽与形成于下壳体的下槽连通的方式而形成,上述上槽的槽宽在上端侧形成为狭小槽宽、且下槽的槽宽在下端侧形成为狭小槽宽,从而形成了对端子的接触部的位置在相对于该端子的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并且,上槽和下槽在限制位置以外的其他区域形成为大于上述狭小槽宽的槽宽。
在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只有端子的上端侧与下端侧被至少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能够在规定量内进行相对移动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端子槽支承,在成为上下的限制位置的狭小槽宽的部分彼此之间的其它区域,端子槽的槽宽增大,端子的移动自如而未被限制。因此,即便上述端子的上端侧与下端侧因上下壳体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错位而在该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而形成为浮动状态,在与配套端子接触而产生接触压力的部分以外,端子的任何部分都不会进行弹性位移以实现上述浮动,仅形成为倾斜的姿势即可。其结果,无需进行弹性位移以实现浮动。
在本发明中,上壳体在上表面侧具有嵌合部,下壳体在下表面侧具有嵌合部,并且,一个配套连接器相对于上壳体而能够与对应的所述嵌合部嵌合,而且,其它配套连接器相对于所述下壳体而能够与对应的所述嵌合部嵌合。这样,能够从上方将不同的两个配套连接器中的一方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连接,且从下方将不同的两个配套连接器中的另一方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连接,从而能够将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用作所谓的中间连接器。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多个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接地端子在上下方向上的壳体的分割面的位置具有沿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状的滑动接触部,借助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而从上下方以能够与多个接地端子的滑动接触部彼此滑动接触的方式对这些滑动接触部进行支承,其中,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被上壳体与下壳体分别保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固定位置、且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若保持上方接地连接部件的上壳体和保持下方接地连接部件的下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则上述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能够保持与接地端子的滑动接触部接触的状态而相对于该滑动接触部可动。
在这样的形态中,将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适当位置处的端子设为接地端子,并将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上方接地连接部件与下方接地连接部件配置为能够从上下方夹持该接地端子的轴状的滑动接触部、且能够与所述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由接地端子和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形成格栅状的屏蔽(shield)构造,并且,允许上下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从而能够实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接地端子的浮动、且不会使该接地端子产生该方向的弹性位移。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具有:被上壳体与下壳体分别保持的被保持部;以及对滑动接触部施加作用力的弹性部。
这样,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与接地端子在该接地端子的滑动接触部以弹性压力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维持接触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在这样的形态下,能够使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各自的被保持部和弹性部位于包含端子排列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平面。另外,还能够使弹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对于被保持部靠近接地端子的滑动接触部侧的位置、或者靠近相反侧的壳体壁面侧的位置。
本发明能够由上述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构成电连接器组装体。该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和与之嵌合连接的配套连接器,对于上述一个电连接器而言,其上壳体的上表面和下壳体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具有与配套连接器的壳体的对应底壁面抵接的轴销突起部,并且,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在其与配套连接器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缝隙,能够以上述轴销突起部为支点绕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而倾斜。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上述电连接器能够相对于配套连接器绕轴销突起部倾斜。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对于收纳于上下分割而成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端子槽的端子而言,以该端子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为支承位置而利用上下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且在端子槽的狭小槽宽的部分对该端子进行支承,在上述上端侧和下端侧的支承位置以外的其他区域,端子槽的槽宽大于上述狭小槽宽,因此,即便上下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端子也仅仅倾斜而已,从而不会因该相对移动而产生弹性移位,所以,仅在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时,臂部产生为了确保接触压力而需要的最小弹性位移,从而端子的臂长可以较短,因而,在机械方面、电学方面都得以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即将与配套连接器的嵌合连接之前的状态下示出作为用于形成电连接器组装体的中间连接器而能够使用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与两个配套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仅示出图1中的作为中间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3是将图1与图2中的作为中间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在配置成上壳体、端子以及下壳体分离的状态下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中的一部分的端子的立体图,其中,图4(A)是所有端子皆为信号端子的情况,图4(B)是在信号端子的两侧配置有接地端子的情况。
图5是在相对于图2的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且在相对于端子的面平行的面上的剖视图,其中,图5(A)示出了表示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5(B)示出了表示接地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6是在图2的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的、沿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延伸的面上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6中示出的接地连接部件和端子的立体图,其中,图7(A)是示出接地连接部件的图,图7(B)是将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分别选取一个而示出的图。
图8是图2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壳体的侧壁与中央突壁之间的空间、且沿上下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面上形成有截面,其中,图8(A)是上下壳体处于标准位置关系时的图,图8(B)是上下壳体处于在长度方向上相对地错开的位置关系时的图。
图9是针对图1的组装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接地端子上且相对于长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其中,图9(A)是双方的配套连接器处于标准位置关系时的图,图9(B)是配套连接器彼此处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对地错开的位置关系时的图。
图10是示出其它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部件的立体图,其中,图10(A)示出了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图10(B)仅将下方接地连接部件连同为了判断相对于接地端子的位置关系而选取的一个接地端子一起示出。
图11是在组装前的状态下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整体示出的立体图。
图12是在图11中所使用的中间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连接器;26U、26L…限制突起部;11…壳体;30…端子;11U…上壳体;30S…信号端子;11L…信号端子壳体;30G…接地端子;12…嵌合部(收纳部);31G…滑动接触部;12U…收纳部;35S、35G…接触部;12L…收纳部;40…接地连接部件;14-1L…轴销突起部;40U…上方接地连接部件;15…端子槽;40L…上方接地连接部件;15U…上槽;41U、41L…被保持部;15L…下槽;42U、42L…弹性部;25U、25L…限制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形成电连接器组装体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和两个配套连接器的立体图,且示出了这些连接器即将组装之前的外观。
在图1中,对于电连接器组装体而言,在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的上方和下方位置,相同结构的两个配套连接器50在即将与电连接器10嵌合组装之前的状态下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反转后的姿势配置,并以从上方和下方与上述电连接器10嵌合的方式被组装。在图1中,两个配套连接器50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相同形态,都是以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状态与上述连接器10嵌合,并形成为能够嵌合、且彼此上下反转后的姿势。因此,对于相同形态的两个配套连接器50而言,参照图1,能够理解从位于上方的连接器向电路基板安装的底面侧的形态、以及从位于下方的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10的嵌合侧的形态。因此,参照图1中的上下的配套连接器50这两者而对配套连接器50进行说明。
配套连接器50具有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近似长方体外形的壳体51,以该壳体51的长度方向为排列方向并借助该壳体51而保持多个端子52,另外,在壳体51的上述长度方向两端还保持有固定金属件55。
在图1中,如位于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所示那样,壳体51具有底部侧部分在长度方向两端伸出的安装部53,沿该长度方向在两个安装部53之间的整个范围上延伸、且比该安装部53朝上方突出的部分形成为有底筒状的嵌合部54。在上述安装部53保持有形成为L字形的固定金属件55,其弯曲的焊接固定部55A位于与上述安装部53的底面相同的高度(level)。另外,如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所示,从该安装部53的底面突出设置有进入到电路基板的对应孔的圆柱销状的定位突起部56。
如位于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所示,在上述嵌合部54,由从底壁54A的周围立起的周壁形成为凹状、且对上述电连接器10的对应部进行收纳的收纳部57朝该电连接器10开口。在上述收纳部57、且在周壁中的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侧壁的内表面,沿上述长度方向排列有上述端子52的接触部52A。被壳体51保持的该端子52的连接部52B以弯曲、且从壳体51的底部朝侧方伸出的方式位于与该底面相同的高度的位置,从而供向电路基板的焊接连接使用。
如图1~3所示,供配套连接器50从上下方嵌合的电连接器10具有:壳体11,其包括以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为分割面上下分割而形成的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端子30,其被该壳体11以图2所示的方式保持;以及接地连接部件40。对端子30而言,如示出不同的排列例的图4(B)所示,混合排列有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或者如图4(A)所示,仅排列有信号端子30S。另外,如图2、图6所示,接地连接部件40被上下分割,从而形成为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L。在图中,对于壳体等而言,上下分割形成的相同形状的部件以使姿势上下反转且对置的方式而被成对地使用,说明过程中,在针对位于上方和下方的部件以及它们的一部分的数字附图标记的基础上分别标注文字附图标记U、L,例如,以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来加以区分,另外,对相似的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而言,对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数字附图标记,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标注文字附图标记S、G,从而能够区分是哪种端子。因此,能够通过对其标注文字附图标记而辨识出以相同的数字附图标记表示的相同部分是哪个部件。
对于上壳体11U与下壳体11L而言,除了下壳体11L在中央突壁14L的下表面具有后述的轴销突起部这点和具有后述的肋这点之外,其它部分都制成完全相同的构造和形状,当以上下反转的方式将它们配置成相互对置时,一方的壳体通过相对于另一方的壳体绕上下方向的纵轴线旋转180°而变成图1所示的姿势,当在相对于侧壁成直角的短边方向上观察侧壁时,相对于位于假想轴线上的位置的点形成为点对称的形状,其中,该假想轴线在分割面且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沿短边方向(壳体宽度方向)延伸。即,当形成为彼此上下对置的图1~3的姿势时,两个壳体11U、11L都相对于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沿上下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面对称,另一方面,并不相对于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从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通过的面对称,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上壳体11U的一端侧的部分与下壳体11L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为相同的形态,上壳体11U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与下壳体11L的一端侧的部分为相同的形态。如图6所示,设置于下壳体11L的上述肋29L形成于收纳部12L,在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嵌合于上述收纳部12L时,产生比上述上壳体11U与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的嵌合力大的嵌合力,即便特意将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从上壳体11U拔出,下壳体11L与下方的配套连接器也维持嵌合状态。
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按照上述位置关系和姿势关系而被组装,对于各单体而言,除下壳体11L具有轴销突起部这点之外完全相同,所以,以下,通过参照图1~图3中朝向上方而示出的上壳体11U的成为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侧的底面侧部分和下壳体11L的成为嵌合侧的上侧部分这两者而分别对各壳体整体进行说明。
如还示出了截面的图2所示,对上壳体11U而言,在其上方作为供配套连接器50嵌合使用的嵌合部的凹状的收纳部12U,在周壁13U与在其中从底壁13-1U立起并沿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岛状的中央突壁14U之间形成为环状,配套连接器50的筒状的嵌合部54嵌入到此处。在上述中央突壁14U的壁面沿上述长度方向排列保持有后述的端子30(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在上述中央突壁14U的两壁面(面对周壁13U的壁面)排列形成有用于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对多个端子30进行收纳的上槽15U。该上槽15U向底壁13-1U延伸并将该底壁13-1U贯通,而且还朝下方开口,端子30的对应部从底壁13-1U进入而被收纳于上述上槽15U。该上槽15U与以相同方式形成的下壳体的下槽15L连通,从而相互配合而形成收纳端子的端子槽15。
在上述壳体11U的中央突壁14U,如图2所示,在构成两个壁面的上槽15U的槽底彼此间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即中央突壁14U的壁厚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朝下方开口的狭缝状的保持槽16U。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从下方***到该保持槽16U。另外,在上述底壁13-1U的下表面,与上述上槽15U的下端开口相邻的阶梯状的支承部17U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将上槽15U的下端开口彼此连通(参照图5、图8)。
对于上述上壳体11U而言,由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18U和在长度方向端部将两个侧壁18U彼此连结的两个端壁19U形成周壁13U,该侧壁18U的上部、亦即收纳部12U的开口部侧部分的壁厚小于下部的壁厚,从而侧壁18U彼此间的间隔扩大而与配套连接器50的外形尺寸对应。在上述中央突壁14U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如图3和图8所示,在隔着壳体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的两处位置朝向对置的端壁19U而设置有一对卡止脚20U,在另一端侧,在端壁19U的内表面设置有一对卡止突起21U。在下壳体11L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与上壳体11U的一对上述卡止脚20U卡止的一对卡止突起21L、以及与上壳体11U的一对卡止突起21U卡止的一对卡止脚20L。
如图8(A)所示,上述卡止脚20U设置有:可挠脚部23U,该可挠脚部23U在从上述中央突壁14U的长度方向端部且从底壁13-1U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立起壁的上端弯曲,并且朝下方下垂至下壳体11L内;以及卡止爪24U,该卡止爪24U从该可挠脚部23U的下端朝下壳体11L的卡止突起21L突出。上述卡止脚20U、20L的可挠脚部23U、23L具有弹性,能够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进行弹性挠曲变形,在上壳体11U与下壳体11L相互嵌合的过程中,卡止脚20U、20L的卡止爪24U、24L与对应的卡止突起21L、21U分别抵接,并且上述卡止爪24U、24L因卡止脚20U、20L的弹性变形而越过该卡止突起21L、21U,在从弹性变形复原的状态下,与上述卡止突起21L、21U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卡合,从而能够阻止上壳体11U与下壳体11L的脱离。上述卡止脚20U、20L的可挠脚部23U、23L在壳体长度方向上具有弹性,因此,允许上壳体11U与下壳体在该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并且,在其移动过程中还产生朝向相反方向的复原力。
对于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而言,如图3所示,在彼此的对置面的壳体宽度方向上、且在一对卡止脚20U彼此间和20L彼此间的中央位置设置有限制孔部25U、25L,而且,在一对卡止突起21U彼此间和21L彼此间设置有限制突起部26U、26L(亦可参照图6)。上述限制孔部25U、25L供上述限制突起部26L、26U分别宽松地***,该限制突起部26U、26L在壳体宽度方向上被限制孔部25U、25L无间隙地限制,如图6所示,在壳体长度方向上则具有间隙地被该限制孔部25U、25L引导,并且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能够与上述间隙量对应地进行相对移动。
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因上述的限制孔部25U、25L和限制突起部26U、26L而被允许与壳体长度方向上的间隙量对应地在该壳体长度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在该相对移动过程中,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也因卡止脚20U、20L而不上下分离,另外,还获得复原力,如图1~3所示,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借助设置于侧壁18U、18L的外表面的侧方卡止脚27U、27L和卡止阶梯部28U、28L也能够在允许相对移动的状态下被阻止上下分离。如图1~3所示,侧方卡止脚27U从上壳体11U的侧壁18U向下方延伸,侧方卡止脚27L从下壳体11L的侧壁18L向上方延伸,上述侧方卡止脚27U、27L在壳体长度方向上交替地设置。在侧方卡止脚27U、27L的末端形成有卡止爪27-1U、27-1L。与此相对地,在壳体长度方向上,在与上壳体11U的侧方卡止脚27U对应的位置、且在下壳体11L的侧壁18L设置有卡止阶梯部28L,在与下壳体11L的侧方卡止脚27L对应的位置、且在上壳体11U的侧壁18U设置有卡止阶梯部28U。卡止阶梯部28U、28L的宽度(壳体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该方向上的卡止爪27-1L、27-1U的宽度,在卡止爪27-1U、27-1L与卡止阶梯部28L、28U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卡止的状态下,在上述壳体长度方向上,卡止爪27-1U、27-1L能够在卡止阶梯部28L、28U上以滑动的方式进行相对移动。
如图8(A)所示,构成形成于上壳体11U的中央突壁14U的壁面的端子槽15的上部的上槽15U没入到该中央突壁14U的壁面,并在壳体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多个。多个上槽15U全部形成为相同的形态。各上槽15U在靠近上壳体11U的上表面的一侧(即,相对于下壳体11L分离的一侧)的位置形成为槽宽最小的狭小槽宽,从而构成对端子的限制位置,其槽宽随着从该限制位置朝向下方、亦即随着靠近下壳体11L而增大。在上述限制位置,端子与上述狭小槽宽的槽接触,并在垂直于该端子的板面的方向、亦即壳体长度方向上被支承。
这样,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几乎被制成相同的形态,上述下壳体11L与上壳体11U的不同点在于:在下壳体11L的中央突壁14L的下表面,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多处位置设置有末端变细的柱状的轴销突起部14-1L,而且,为了使下壳体11L和与之嵌合的下方的配套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力高于上壳体11U和上方的配套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力,在下壳体11L的收纳部12L设置有上述肋29L(参照图5(A))。
如图4所示,端子30以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的方式而制成,包括外形相似的形态的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对该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而言,如图2所示,它们的上半部收纳于上壳体11U的上述上槽15U,它们的下半部收纳于下壳体11L的下槽15L,且形成为能够收纳于形成有多个的上槽15U(和下槽15L)中的任意槽的外形,如选取4个端子而示出的图4(A)所示,可以全部设为信号端子30S,还可以如图4(B)所示那样在两端位置配置接地端子30G,并能够形成任意的排列形态。
在图4(A)中,信号端子30S位于近前侧,在图4(B)中,接地端子位于近前侧,从而易于把握其形态,因此,参照上述两图,对两端子进行说明。根据图4(A)和图4(B)能够判知,对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而言,它们的外形相似,若将图4(A)所示的左右一对信号端子30S连结,则与接地端子30G相同。换言之,若在中央的轴状的连结部分使接地端子30G分离,则与左右一对信号端子30S相同。因此,对接地端子30G的除了该连结部分之外的部分进行说明,涉及到信号端子30S的部分,在相同的数字附图标记的基础上再标注文字附图标记S而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接地端子30G具有沿横向延伸的轴状的连结部分,并将该连结部分作为与后述的接地连接部件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31G,接地端子30G形成为关于该滑动接触部31G的左右对称、且上下也大致对称。在滑动接触部31G的左右设置有大致构成为四边形的平板的基部32G,从各基部32G向上方和下方延伸有弯曲臂33G。即,一个接地端子30G设置有两个基部32G、以及4个接触臂33G。在该基部32G,在与滑动接触部31G相反的一侧的外侧的缘部突出设置有被支承部36G,该被支承部36G位于滑动接触部31G的延长线上。当对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L进行组装时,该被支承部36G被收纳于由沿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阶梯状的支承部17U与支承部17L对置而形成的支承槽17,并以拥有上述壳体长度方向上的自由度的状态在上下方向被支承。
如上所述,4个弯曲臂33G关于左右、上下对称,所以它们的延伸方向不同,但它们的形态相同(对于上下的弯曲臂33G而言,仅在于从托架(carrier)分离而形成之后是否存在残留的分离突起这一点上略有差异,后文中对这一点进行叙述),因而对图4(B)中位于左上方的弯曲臂33G进行说明。
对于弯曲臂33G而言,在从基部32G的上缘朝上方伸出之后,在上方弯曲部33-1G朝下方弯曲,并且,继而在下方弯曲部33-2G朝上方弯曲,从而构成横S字形,其自由端比上述上方弯曲部33-1G更大幅地朝上方伸出,自上述下方弯曲部33-2G起直至自由端位置而形成弹性接触臂34G,该弹性接触臂34G在靠近自由端的位置朝侧方突出而形成为作为相对于配套端子的接点的接触部35G。在上方弯曲部33-1G的上缘具有作为在形成端子时从托架分离的部位而残留的分离突起33-3G。朝下方延伸的弯曲臂原本就未与托架连接,所以并不存在该分离突起33-3G。
若在上述接地端子30G的轴状的滑动接触部31G以使得左右的基部32G彼此不接触的程度的切削余量将上述接地端子30G切断而使两个基部32G分离,则获得图4(A)所示的信号端子30S。即,如图4(A)所示,对左右一对信号端子30S而言,从基部32S的上下伸出有弯曲臂33S,并在其自由端侧具有形成有接触部35S的弹性接触部34S。
如此,能够在成为壳体长度方向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适当的多处位置的端子槽15配置接地端子30G,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将上述多个接地端子30G彼此电连接的接地连接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A)所示,接地连接部件40具有被上壳体11U保持的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和被下壳体11L保持的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L。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U、40L都大致在壳体11的长度方向的全长的范围上形成,并且,在其中间位置将其切断而分成两部分。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从上方与接地端子30G的滑动接触部31G接触,并且,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L从下方与接地端子30G的滑动接触部31G接触。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与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L是将相同形状的部件上下反转而配置的,所以仅对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进行说明,对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L而言,在针对各部位的数字附图标记的基础上再标注文字附图标记L进行表示,从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6和图7(A)所示,对带状的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并维持其平坦的板面而制成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该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具有:被保持部41U,其形成为沿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细带部分;以及近似S字形的多个弹性部42U,它们以与端子排列间距相同的间距与该被保持部41U连结。该弯曲成近似S字形的弹性部42U因其形状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上述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从下方***保持于狭缝状的上述保持槽16U,该保持槽16U位于上壳体11U的中央突壁14U的下部、且朝下方开口。虽然上述保持槽16U朝下方开口,但是如图6所示,保持槽16U在壳体长度方向上具有端面,在双方的端面之间对上述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的被保持部41U的两端进行限制,该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在上述被保持部41U被保持成在上述壳体长度方向上相对于上壳体11U无法移动。对这样保持的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而言,其弹性部42U的下端配置成从上述保持槽16U突出,从而使得上述弹性部42U与接地端子30G的滑动接触部31G弹性接触,如此,与以相同方式和滑动接触部31G接触的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L的弹性部42L相互配合,从而以能够与该滑动接触部31G滑动接触的方式从上下方对该滑动接触部31G进行支承。
对于参照图4(A)而叙述的左右的信号端子30S而言,参照图7(B),以比接地连接部件40U的板厚大的尺寸的切削余量将其切断(并非简单的切断,而是对比该板厚更大的尺寸进行切削除去的切断)而使它们分离,即便上述接地连接部件40U的弹性部42U在壳体长度方向上位于与信号端子30S对应的位置,在上述切削余量的范围,也不会与左右任一信号端子30S接触。
这样,对于各部件和形成有它们的各部位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而言,按照如下要领进行装配和组装、进而对其加以使用。
<装配以及组装>
为了得到能够作为中间连接器而使用的电连接器10,首先,准备下壳体11L,将下方的接地连接部件40L朝上述下壳体11L的保持槽16L***。对于接地连接部件40L,以其弹性部42L的末端从保持槽16L朝上方突出的状态而将其保持于保持槽16L。
接下来,将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从上方朝上述下壳体11L的构成端子槽15的下部的下槽15L***以构成适当地设定的端子排列。对于包括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的端子30,一边使它们从托架分离一边将它们的下部逐个朝上述下槽15L***。因此,比上下方向中央位置靠上方的上部在上述分离突起33-3S、33-3G朝向上方的状态下从上述下槽15U朝上方突出。在该状态下,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的被支承部36S和36G被下壳体11L的阶梯状的支承部17L支承。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的接触部36S、36G配置成朝下方接地端子11L的收纳部12L突出。
另一方面,为了将下壳体11L朝下壳体11L组装,预先以与下壳体11L相同的要领,将接地连接部件40U朝保持槽16U***而形成为该接地连接部件40U被上壳体11U保持的状态。
在此之后,使上述上壳体11U以图1的姿势朝向下壳体11L,并保持该姿势而使其下降以将其组装于该下壳体11L。从下壳体11L的下槽15L朝上方突出的端子30的上部收纳于上壳体11U的对应的上槽15U。这样,若将上壳体11U朝下壳体11L组装,则在上壳体11U的下表面与下壳体11L的上表面对置而面接触的状态下,彼此的卡止脚20U、20L的卡止爪24U、24L分别卡止于对应的卡止突起21L、21U,并且,彼此的侧方卡止脚27U、27L的卡止爪27-1U、27-1L卡止于对应的卡止阶梯部28L、28U,从而能够阻止它们上下方向上的脱离。如图6所示,在该状态下,上下壳体11U、11L的限制突起部26U、26L收纳于对应的限制孔部25L、25U。
另外,如图6所示,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U、40L借助它们的弹性部42U、42L以上下夹压接地端子30G的滑动接触部31G的方式而与该滑动接触部31G弹性接触。此外,如上所述,在该状态下,上述弹性部42U、42L与信号端子30S不接触。如此,得到能够作为中间连接器而使用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
<使用要领>
首先,预先使两个配套连接器50分别安装连接于对应的电路基板。
上述两个配套连接器50在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从上下方与以上述方式得到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连接。
具体而言,使供位于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安装的电路基板处于下侧,将该配套连接器50配置成朝向上方,在其上方将电连接器10配置成使得其下壳体11L处于下侧,然后再使该连接器10朝上述配套连接器50下降并与该配套连接器50嵌合连接。该配套连接器50的嵌合部54朝下壳体11L的收纳部12L嵌入。
这样,在下壳体11L与位于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连接的状态下,上壳体11U的收纳部12U朝上方开口。使安装于另一方的电路基板的位于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的嵌合部54朝该上壳体11U的收纳部12U嵌入并与之连接。如此,电连接器10的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与两个配套连接器50的对应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分别连接,另一方的电路基板经由位于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以及上述位于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而与一方的电路基板连接。由于在下壳体11L设置有上述肋29L,因此,与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相对于上壳体11U嵌合的情况相比,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以更大的嵌合力与下壳体11L嵌合。
然而,有时两个配套连接器50都安装于电路基板,从而使得两连接器50的相对位置从标准状态错开。
首先,如图8(A)所示,在两个连接器50在作为端子排列方向的长度方向上从标准位置相对地错开的情况下,在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与上壳体11U嵌合、且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与下壳体11L嵌合的状态下,如图8(B)所示,上述上下壳体11U、11L能够在该方向上浮起而将上述错位吸收。即,对于上下壳体11U、11L而言,卡止脚20U、20L在相互卡止的卡止脚20U、20L与卡止突起21L、21U之间具有弹性,另外,侧方卡止脚27U、27L与卡止阶梯部28L,28U允许滑动,在限制突起部26U、26L与限制孔部25L、25U之间存在间隙,因此,直至限制突起部26U、26L因与被限制孔部25L、25U抵接而被限制为止,能够在上述间隙的范围上且在上述长度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而且,此时,如图8(B)所示,端子30即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以它们的上下端位置为限制位置而仅在形成有端子槽15的上下壳体11U、11L的上下槽15U、15L的狭小槽部分被限制,因此,一个端子30在上述上端侧和下端侧的两处位置以点状被限制支承或在狭小部分被限制支承,由于该限制位置以外的端子30的其它部分能够不受到任何阻力地在端子槽15的较大的槽宽的部分移动,所以能够实现将上下的上述点状的限制位置作为支点而在槽内倾斜的姿势,伴随与此,端子不会在上述长度方向、亦即端子的板厚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因此,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浮动极其自由,且不会对端子产生任何应力。
接下来,有时两个连接器50在相对于作为端子排列方向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亦即连接器的短边方向上从标准位置错开。例如,如图9(B)所示,相对于图9(A)所示的标准位置,在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相对于下方的配套连接器50向左方错开的情况下,电连接器10能够以设置于电连接器10的下壳体11的底壁下表面的轴销突起部14-1L为支点而相对于配套连接器50倾斜。电连接器10的信号端子30S和接地端子30G的上下的接触部35S、35G因它们的弹性位移而允许上述倾斜。因此,对电连接器10而言,在两个配套连接器50与端子彼此维持标准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该电连接器10相对于配套连接器50倾斜而维持能够借助浮动将上述两个配套连接器50彼此在短边方向上的错位吸收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本发明能够变更为图1~图9中图示说明的形态以外的形态。例如,能够使接地连接部件40大致形成为板状而使其发挥接地板的功能。图10所示的接地连接部件40包括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U、40L,但在该情况下,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U、40L形成为相同形态,仅将它们的上下及表里反转配置即可。因此,这里,对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的形态进行说明。
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的上缘具有:带板状的被保持部41U,其沿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细长的弹性部42U,其从该被保持部41U的上缘倾斜地伸出,且其末端略微朝上述上缘弯曲,该弹性部42U在上述长度方向上设置于多处位置。
上述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以其弹性部42U配置成朝向上方的方式而被***保持于上壳体11U的保持槽16U,另一方面,接地连接部件40L以其弹性部42L配置成朝向下方的方式而被被***保持于下壳体11L的保持槽16L。上述带板状的被保持部41U、41L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上述保持槽16U、16L的槽内端抵接,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U、40L在上述长度方向上被限制的状态下被保持,在上下方向上,弹性部42U、42L受到来自保持槽16U、16L的槽底的反作用力而能够在该保持槽16U、16L移动。因此,对像图10(A)那样配置的上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U、40L而言,它们的被保持部41U的下缘和被保持部41L的上缘借助弹力而从上下与接地端子30G的轴状的滑动接触部31G接触并对其进行夹持。图10(B)示出了下方接地连接部件40L在被保持部41L的上缘从下方与上述接地端子30G的滑动接触部31G接触的情形(在该图中,省略了上方接地连接部件40U的图示)。由于使用这样的具有带板状的被保持部41U、41L的接地连接部件40U、40L,所以能够发挥位于左右侧的信号端子30S彼此间的良好的屏蔽(shield)功能。
本发明不但可以作为图示那样的在上下方向上将配套连接器连接的中间连接器,也可以用于例如配套连接器位于垂直方向上而供它们插拔的中间连接器。
例如,在图11中,作为中间连接器而发挥功能的连接器10具有:下壳体11L,配套连接器50从下方与该下壳体11L嵌合;以及上壳体11U,上方的配套连接器50从横向(图中的右方)与该上壳体11U嵌合,该上壳体11U从上方与下壳体11L结合。即,上壳体11U与下壳体11L面接触的分割面处于水平方向上,关于该分割面的位置,与图1的情况相同,但在上壳体11U的用于配套连接器的凹状的收纳部12U朝右方开口、且端子30弯曲成L字形这点上不同。
如图12所示,该连接器10的信号端子30S(附图中作为信号端子30S而示出,接地端子也相同)成对地具有外侧的信号端子30S-A和内侧的信号端子30S-B,弯曲成L字形的外侧的信号端子30SA(对外侧的信号端子而言,在针对与图4中的部位相同的部位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再标注-A,对内侧的信号端子而言,在针对与图4中的部位相同的部位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再标注-B)因构成上下的接触臂33S-A的伸出基点的基部32S-A比内侧的信号端子的基部32S-B更位于外侧而变长。
对于这样的图12所示的连接器10而言,首先,朝上壳体11U装配信号端子30S-A、30S-B,在此之后,对下壳体11L进行安装。此时,对信号端子30S-A、30S-B朝向上壳体11U的组装而言,首先,从左方朝向右方而将外侧信号端子30S-A朝上壳体的上槽15U***,然后,从相反方向、亦即从右方朝向左方而将内侧信号端子30S-B朝上壳体11U***。
对本发明而言,端子本身也能够变形。在图示的例子中,端子30(信号端子30S、接地端子30G)全部是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原样而制成,但也可以以下述方式而实施:在端子的一部分,弯曲成曲柄状而形成阶梯状,并在该阶梯部的两侧使两个板面平行。在该情况下,当阶梯部较小时,可以说实质上还是维持了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

Claims (7)

1.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这些端子由金属板制成;以及壳体,该壳体以相对于其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对所述端子进行排列、且在端子槽对所述端子进行支承,该壳体具有以能够拔出的方式而与配套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与设置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的所述端子的接触部能够移动,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壳体至少具有上壳体和下壳体,它们以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为分割面而被上下分割、且在该分割面上以至少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移动的方式而接合,在该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有限制部,该限制部相互抵接以对该上壳体与下壳体彼此的规定量以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各端子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槽,该端子槽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整个范围上延伸、且以形成于上壳体的上槽与形成于下壳体的下槽连通的方式而形成,
所述上槽的槽宽在上端侧形成为狭小槽宽、且下槽的槽宽在下端侧形成为狭小槽宽,从而形成了对端子的接触部的位置在相对于该端子的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并且,上槽和下槽在限制位置以外的其他区域形成为大于所述狭小槽宽的槽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壳体在上表面侧具有嵌合部,下壳体在下表面侧具有嵌合部,并且,一个配套连接器相对于上壳体而能够与对应的所述嵌合部嵌合,而且,其它配套连接器相对于所述下壳体而能够与对应的所述嵌合部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接地端子在上下方向上的壳体的分割面的位置具有沿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状的滑动接触部,借助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而从上下方以能够与多个接地端子的滑动接触部彼此滑动接触的方式对这些滑动接触部进行支承,其中,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被上壳体与下壳体分别保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固定位置、且沿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当保持上方接地连接部件的上壳体和保持下方接地连接部件的下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时,所述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能够保持与接地端子的滑动接触部接触的状态而相对于该滑动接触部可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具有:被上壳体和下壳体分别保持的被保持部;以及对滑动接触部施加作用力的弹性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方接地连接部件和下方接地连接部件各自的被保持部和弹性部位于包含端子排列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弹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对于被保持部靠近接地端子的滑动接触部侧的位置、或者靠近相反侧的壳体壁面侧的位置。
7.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组装体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个电连接器、以及与该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配套连接器,对于所述一个电连接器而言,其上壳体的上表面和下壳体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具有与配套连接器的壳体的对应底壁面抵接的轴销突起部,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其与配套连接器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缝隙,能够以所述轴销突起部为支点绕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而倾斜。
CN201410232961.5A 2013-05-29 2014-05-29 电连接器、有该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Active CN104218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2683A JP5840649B2 (ja) 2013-05-29 2013-05-29 電気コネクタ、該電気コネクタと相手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3-112683 2013-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8366A true CN104218366A (zh) 2014-12-17
CN104218366B CN104218366B (zh) 2017-10-10

Family

ID=50841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32961.5A Active CN104218366B (zh) 2013-05-29 2014-05-29 电连接器、有该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78889B2 (zh)
EP (1) EP2808952A1 (zh)
JP (1) JP5840649B2 (zh)
CN (1) CN104218366B (zh)
TW (1) TW201513488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9262A (zh) * 2016-09-13 2018-03-20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9921248A (zh) * 2017-11-30 2019-06-2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09994854A (zh) * 2019-04-25 2019-07-09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母座以及包括它的同轴连接器
CN112005449A (zh) * 2018-05-22 2020-11-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6145B (zh) * 2016-05-27 2018-05-08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
JP2018010724A (ja) * 2016-07-11 2018-01-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板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US10522945B2 (en) 2016-08-22 2019-12-31 Interplex Industr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BR112019002989A2 (pt) 2016-08-22 2019-05-14 Interplex Industries, Inc. conector elétrico
CN109599689B (zh) * 2017-09-30 2020-11-1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N107863639B (zh) * 2017-11-09 2024-02-06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981859B2 (ja) * 2017-11-28 2021-12-1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
US10297966B1 (en) * 2018-01-15 2019-05-21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Mating adapter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3491037B (zh) * 2019-03-13 2023-07-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多极连接器组件以及电路基板连接构造
JP1650284S (zh) * 2019-07-29 2020-01-20
CN114498181B (zh) * 2020-10-26 2023-11-24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可动式连接器组合
JP2022170029A (ja) * 2021-04-28 2022-1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FR3130084A1 (fr) * 2021-12-07 2023-06-09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France Sas Connexion electrique au moyen de broches
CN116031677B (zh) * 2023-02-16 2023-07-25 深圳市西点精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高速板对板连接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1966B1 (en) * 1999-11-16 2002-01-29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necting system and intermediate board support for the same
WO2009091958A1 (en) * 2008-01-17 2009-07-23 Amphenol Corporation Interposer assembly and method
CN102544794A (zh) * 2010-10-19 2012-07-04 雷迪埃 用于电子卡板的互连***
CN102812601A (zh) * 2010-03-22 2012-12-05 3M创新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6893A (en) * 1984-04-25 1986-10-14 Amp Incorporated Surface mount, miniature, bussing connector
JP2880254B2 (ja) 1990-06-20 1999-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映像・音声編集装置
JPH0638382Y2 (ja) 1990-09-10 1994-10-0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基板と基板を接続する為の表面実装用コネクタ
US6695622B2 (en) * 2002-05-31 2004-02-24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accommodating various distances between PC boards thereof mounting the means
JP2004348969A (ja) * 2003-04-15 2004-12-09 Iriso Denshi Kogyo Kk 電気コネクタ
US6918774B2 (en) * 2003-06-18 2005-07-1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ong circuit boards
US7104808B2 (en) * 2005-01-20 2006-09-12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ating extender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with two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7425137B1 (en) * 2007-03-07 2008-09-16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for stacking circuit boards
JP4421644B2 (ja) * 2007-09-11 2010-02-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
SG152076A1 (en) * 2007-10-12 2009-05-29 Adc Gmbh Cross connect block
US7445467B1 (en) * 2007-11-29 2008-11-04 Hirose Electric Co., Ltd.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iddl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615593B2 (ja) * 2008-09-30 2011-01-1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
JP4752955B2 (ja) * 2009-06-12 2011-08-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静電容量式乗員センサ
JP2011060732A (ja) * 2009-09-14 2011-03-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102201624B (zh) * 2010-03-26 2014-02-26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US8425236B2 (en) * 2011-05-16 2013-04-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all mezzanine connector
JP5295410B2 (ja) * 2012-06-13 2013-09-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1966B1 (en) * 1999-11-16 2002-01-29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necting system and intermediate board support for the same
WO2009091958A1 (en) * 2008-01-17 2009-07-23 Amphenol Corporation Interposer assembly and method
CN102812601A (zh) * 2010-03-22 2012-12-05 3M创新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102544794A (zh) * 2010-10-19 2012-07-04 雷迪埃 用于电子卡板的互连***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9262A (zh) * 2016-09-13 2018-03-20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9921248A (zh) * 2017-11-30 2019-06-2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12005449A (zh) * 2018-05-22 2020-11-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2005449B (zh) * 2018-05-22 2022-08-12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9994854A (zh) * 2019-04-25 2019-07-09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母座以及包括它的同轴连接器
CN109994854B (zh) * 2019-04-25 2024-02-02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母座以及包括它的同轴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40649B2 (ja) 2016-01-06
EP2808952A1 (en) 2014-12-03
CN104218366B (zh) 2017-10-10
US9478889B2 (en) 2016-10-25
US20140357131A1 (en) 2014-12-04
JP2014232630A (ja) 2014-12-11
TW201513488A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18366A (zh) 电连接器、有该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1783451B (zh) 卡用连接器
US9496653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5633673A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EP2685566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pin
CN111164840A (zh) 连接器
CN107026335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2751601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4380533A (zh) 电连接器及阴型端子
JP39055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6084133B2 (ja) コネクタ
JP2015002081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実装体
CN103367978B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塞式连接器
US2014014162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adapter assembled thereof
CN104425944A (zh) 端子和包括端子的连接器
KR101366944B1 (ko) 리드 프레임, 접점 군을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커넥터
CN102842783A (zh) 连接器组件
CN100391053C (zh) 可动型连接器用触头及使用其的可动型连接器
CN104253345A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CN103219604A (zh) 带遮护板的电连接器
CN101677155B (zh) 连接器装置
KR101391210B1 (ko) 협피치 콘택트군을 갖는 커넥터의 제조 방법 및 커넥터
JP2013546131A (ja) プラグ
JP7128711B2 (ja) コネクタ
CN105206967B (zh) 插座连接器、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