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6967B - 插座连接器、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座连接器、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6967B
CN105206967B CN201510316028.0A CN201510316028A CN105206967B CN 105206967 B CN105206967 B CN 105206967B CN 201510316028 A CN201510316028 A CN 201510316028A CN 105206967 B CN105206967 B CN 1052069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wall
circuit substrate
interconnecting pie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160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6967A (zh
Inventor
后藤雅之
绿川和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06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6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6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6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增大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连接固定强度,且能够防止端子的连接部从电路基板剥离,并能够防止因直接作用于该连接部的外力而引起的该连接部的损伤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以及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对于插座连接器而言,插座端子具有:收纳U字形部,其沿壳体的收纳部的U字形的内壁面延伸;被保持部,其从收纳U字形部的两个臂部中的任意臂部的嵌合侧端部经由过渡部而向基板侧延伸、且被保持于立起壁;以及连接部,其从被保持部的基板侧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对于连接部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收纳U字形部的尺寸。

Description

插座连接器、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于电路基板上、且在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相互嵌合连接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以及上述插座连接器经由导电层而配置于电路基板上的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在专利文献1中,插座连接器的壳体具有与电路基板对置的底壁、从底壁立起的突壁以及包围该突壁的周壁。周壁具有:两个侧壁,它们对端子进行排列保持并沿长边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两个端壁,它们沿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上述两个侧壁的端部彼此连结。上述突壁在上述两个侧壁彼此间沿端子排列方向、即与侧壁平行地延伸。另外,周壁与突壁之间的环状空间形成为用于从嵌合侧、即上方对插头连接器的嵌合部进行收纳的收纳部。
在这种插座连接器中,插座端子排列保持于上述壳体的侧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该插座端子具有:基部,其在与收纳部对应的范围沿底壁的上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弹性臂部,其从基部的一端沿突壁的侧面朝上方延伸、且能够与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端子接触;被保持部,其从基部的另一端沿侧壁的内侧面、上表面以及外侧面以倒U字形延伸、且被保持于侧壁;以及连接部,其从该被保持部的外侧脚部的下端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与电路基板连接。该插座端子在由基部、弹性臂部以及被保持部的内侧脚部形成的收纳U字形部对插头端子的后述的突状U字形部进行收纳。
另一方面,插头连接器的壳体具有:底壁,其与电路基板对置;以及周壁,其从该底壁立起、且形成为与插座连接器的收纳部适合的环状。与插座连接器的周壁相同,该插头连接器的周壁具有:两个侧壁,它们对端子进行排列保持、且沿长边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两个端壁,它们沿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上述两个侧壁的端部彼此连结。
在这种插头连接器中,插头端子排列保持于上述壳体的侧壁,并具有突入U字形部(嵌入部)以及连接部,在使插头连接器形成为即将实现连接器嵌合之前的姿势、即底壁位于上方的姿势时,所述突入U字形部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时沿侧壁的外表面以U字形延伸,所述连接部从该突入U字形部的内侧脚部的上端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与电路基板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0360
对于专利文献1这样的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存在要求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的倾向,壳体形成为有限的宽度尺寸。另外,保持于壳体的插座端子以及插头端子通常也以与该壳体的宽度尺寸相近的尺寸而制作。
在相对于插座连接器的插拔过程中,有时以相对于与电路基板成直角的正规的插拔方向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倾斜的姿势对插头连接器进行插拔,此时,倾斜姿势下的插头连接器的侧壁与插座连接器的侧壁、突壁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强烈地抵接,从而从该侧壁、突壁承受较大的反作用力。因此,插头连接器的侧壁大多以能够对抗上述反作用力的程度的足够大的壁厚尺寸(连接器宽度尺寸)而形成。因此,保持于插头连接器的侧壁的插头端子的突入U字形部也与该侧壁的壁厚尺寸匹配地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为较大。如上所述,由于插头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限定成与壳体的尺寸匹配的尺寸的方式而制作,因此,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突入U字形部的尺寸增大,则通过钎焊的方式而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的尺寸相应地变小。
另外,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端子如上所述那样利用上述收纳U字形部而对插头端子的突入U字形部进行收纳,因此,上述收纳U字形部形成为,用于收纳上述突入U字形部的收纳间隔较大,换言之,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弹性臂部与上述内侧脚部的距离较大。如上所述,由于插座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限定成与壳体的尺寸匹配的尺寸的方式而制作,因此,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收纳U字形部的尺寸增大,则因连接部而导致剩余的尺寸相应地变小,其结果,连接部本身的尺寸变小。
这样,若插座端子以及插头端子各自的连接部的尺寸较小,则无法充分确保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安装面积,从而相对于该对应电路部的固定强度(以下,称为“连接固定强度”)变得不充分。
另一方面,若不增大壳体的宽度尺寸而仅使插座端子以及插头端子各自的连接部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形成为较长,则能够满足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小型化的要求,并且能够增大上述连接部的安装面积而提高连接固定强度。但是,由于上述连接部从壳体的侧壁大幅地伸出,因此,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之前,当对于上述连接部的伸出部分作用有意外的外力时,有可能使得该伸出部分容易地在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上下方向的成分的方向上进行弯曲变形。这种连接部的弯曲变形导致连接部本身的破损、与电路基板的连接不良的产生。
另外,当插头连接器在连接器插拔过程中变为倾斜姿势时,插座端子的收纳U字形部与插头端子的突入U字形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抵接,从而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彼此产生反作用力。因此,对于插座端子以及插头端子而言,分别在位于比上述收纳U字形部以及上述突入U字形部靠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连接部作用有由上述反作用力引起的弯曲应力,从而不得不借助上述连接部承载该弯曲应力。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对于插座端子以及插头端子各自的连接部而言,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除此之外,这些连接部仅存在于收纳U字形部或者突入U字形部的附近,因此,无法承载上述弯曲应力,有可能使得上述连接部从对应电路部剥离。
发明内容
鉴于这种情形,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增大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连接固定强度,并且对于在以上述倾斜姿势进行连接器的插拔时作用于端子的连接部的弯曲应力能够在该连接部充分地承载,从而能够防止端子的连接部从电路基板剥离,并且能够防止由直接作用于上述连接部的外力引起的该连接部的损伤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以及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通过下述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以及第三发明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来解决上述课题。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上、且在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与插头连接器嵌合连接,该插座连接器具备:壳体,其具有底壁和至少两个立起壁,其中,上述底壁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底面,上述至少两个立起壁从该底壁立起、且沿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个方向延伸;以及多个插座端子,它们排列保持于至少一个立起壁,对于壳体而言,在由立起壁彼此的对置方向即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立起壁的对置内侧面、与底壁的嵌合侧的上表面形成的U字形的内壁面,形成有用于对形成于插头连接器的嵌合部进行收纳的收纳部,插座端子具有:收纳U字形部,其沿上述收纳部的上述内壁面延伸、且形成为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朝嵌合侧开口的U字形;被保持部,其从上述收纳U字形部的沿着上述立起壁的内侧面的任意臂部的嵌合侧端部经由过渡部以具有朝向基板侧的成分的方式延伸,且被保持于立起壁;以及连接部,其从该被保持部的基板侧端部沿上述底壁的底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
在本发明中,上述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对于插座端子的连接部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收纳U字形部的尺寸。
在本发明中,对于插座端子的连接部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收纳U字形部的尺寸。这样,通过增大连接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尺寸,能够增大该连接部的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固定强度。
另外,插座端子的连接部借助位于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的部分来确保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足够的尺寸,因此,无需为了提高连接固定强度而使连接部从壳体朝外侧伸出,或者能够将伸出的尺寸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之前,意外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连接部,因此能够防止连接部的损伤。
另外,对于插座端子的连接部而言,确保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靠外侧的部分的较大的尺寸,上述连接部存在于从收纳U字形部以与上述尺寸相应的距离而离开的范围。因此,在连接器插拔过程中,当插头连接器形成为倾斜姿势时,即便插座端子的收纳U字形部因从插头端子的突入U字形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承受的反作用力而在上述连接部产生弯曲应力,也能够在上述连接部充分承载该弯曲应力,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连接部从对应电路部剥离。
在本发明中,插座端子也可以形成为,被保持部以随着趋向基板侧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靠近收纳U字形部的方式延伸,连接部从上述被保持部的基板侧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相对于收纳U字形部离开的方式延伸。若使插座端子形成为这种形状,则与被保持部不倾斜而是朝基板侧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连接部中的位于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的部分的尺寸。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大连接部中的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固定强度。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壳体还具有将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立起壁对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端壁对,上述立起壁对以及上述端壁对中的至少一方的成对的嵌合侧端面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平行的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为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嵌合侧的按压力的受压面。
在向电路基板上安装连接器时需要从嵌合侧按压该连接器的情况下,例如,当经由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各向异性导电膏(ACP)等形成的导电层而将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时,以上述方式形成作为相对于电路基板平行的平坦面的受压面,由此能够利用按压部件等从嵌合侧进行按压,从而能够使所有端子的连接部与分别对应的对应电路部均衡地连接。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壳体在对插座端子的被保持部进行保持的立起壁的嵌合侧端面形成有受压面,插座端子具有露出部,该露出部是该插座端子的从上述受压面露出的一部分,该露出部与上述受压面相互配合而形成一个平面,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时,从外部对上述露出部施加有热,该热朝连接部传导。
在向电路基板上安装连接器时需要从嵌合侧按压该连接器并且对连接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例如,在经由由ACF、ACP等形成的导电层而将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情况下,以上述方式预先在插座端子设置露出部,由此能够利用具有加热功能的按压部件等对连接器的受压面进行按压,并且能够对端子的露出部进行加热。金属部件的端子的导热性优异,因此施加于露出部的热向连接部传导,该连接部与对应电路部连接。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插座端子的露出部形成于过渡部,并经由被保持部而与连接部连结。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插座端子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以具有比连接部的端部中的从被保持部离开的一侧的端部靠嵌合侧的成分的方式延伸至立起壁的受压面,插座端子的露出部形成为从上述延长部的嵌合侧端部延伸,并经由该延长部而与上述连接部连结。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所涉及的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是经由导电层而将第一发明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上的带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插座端子的收纳U字形部具有接触臂部,该接触臂部沿一个立起壁的内侧面延伸、且形成有能够与插头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壳体在上述立起壁的内侧面凹陷形成有能够对该接触臂部进行收纳的端子槽,并且在底壁贯通形成有孔部,该孔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且在与上述立起壁对应的位置与上述端子槽连通,插座端子的连接部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经由上述导电层而实现电导通,并且壳体的上述孔部的基板侧开口被上述导电层封闭。
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时,有时将涂覆剂涂覆于连接部。在本发明中,壳体的孔部的下部开口被导电层封闭,因此上述涂覆剂不会经由上述孔部而到达接触臂部的接触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涂覆剂附着于插座端子的接触部而产生与插头端子的接触不良。
<第三发明>
第三发明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上、且在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朝向插座连接器进行嵌合连接,该插头连接器具备:壳体,其具有底壁和至少两个立起壁,其中,上述底壁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底面,上述至少两个立起壁从该底壁立起、且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以及多个插头端子,它们排列保持于至少一个立起壁,壳体的至少一个立起壁形成为用于向设置于插座连接器的收纳部突入的嵌合部,插头端子具有:突入U字形部,其沿作为上述嵌合部的立起壁的两侧面以及嵌合侧端面延伸、且形成为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在嵌合侧具有顶部的U字形;以及连接部,其从上述突入U字形部的沿着上述立起壁的两侧面的任意臂部的基板侧端部沿上述底壁的底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
在本发明中,上述插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对于插头端子的连接部而言,在作为立起壁彼此的对置方向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位于比突入U字形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突入U字形部的尺寸。
在本发明中,对于插头端子的连接部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位于比突入U字形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突入U字形部的尺寸。因此,与已经叙述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情况相同,能够增大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增大向该电路基板的连接固定强度,并且,在安装连接器之前,意外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连接部,从而能够防止连接部的损伤。此外,在连接器插拔过程中,对于在插头连接器的倾斜姿势下在连接部产生的弯曲应力,在该连接部能够充分承载该弯曲应力,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连接部从对应电路部剥离。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为,壳体还具有将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立起壁对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端壁对,上述立起壁对以及上述端壁对中的至少一方的成对的嵌合侧端面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平行的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为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嵌合侧的按压力的受压面。
在向电路基板上安装连接器时需要从嵌合侧按压该连接器的情况下,例如,在经由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各向异性导电膏(ACP)等形成的导电层而将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情况下,以上述方式预先形成作为相对于电路基板平行的平坦面的受压面,从而,与已经叙述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情况相同,能够利用按压部件等从嵌合侧进行按压,能够使所有端子的连接部与分别对应的对应电路部均衡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对于插座端子以及插头端子各自的连接部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或者突入U字形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该收纳U字形部或者突入U字形部的尺寸,由此能够充分确保该连接部的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固定强度。另外,无需为了提高连接固定强度而使连接部从壳体朝外侧伸出,或者能够将伸出的尺寸抑制在最小限度,从而使得意外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连接部,因此,能够防止该连接部的损伤。此外,即便在以倾斜姿势对插头连接器进行插拔的情况下,对于在插座端子以及插头端子各自的连接部所产生的弯曲应力,也能够在连接部充分承载该弯曲应力,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连接部从对应电路部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立体图,其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3是对于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以两连接器的收纳部向上方开口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对于图3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以上下反转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图2的插座连接器经由导电层而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图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相对于其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立体图,图7(A)对于一个实施方式而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7(B)对于变形例而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7(C)对于其他变形例而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其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9对于图8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以两连接器的收纳部的开口朝向上方的姿势而示出。
图10是图8的连接器组装体的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401…插座连接器;2、402…插头连接器;10、110、210、310、410…壳体;11、111、211、311、411…底壁;11A…孔部;12、112、212、312、412…突壁(立起壁);12A…限制突部;12D、112D、212D、312D、412D…受压面;13、113、213、313、413…侧壁(立起壁);13D、113D、213D、313D、413D…受压面;14、114、214、314.414…端壁;14B、114B、214B、314B…受压面;15、115、215、315、415…收纳部;20、120、220、320、420…插座端子;21、121、221、321、421…收纳U字形部;21B、121B、221B、321B…接触臂部;21B-1、121B-1、221B-1、321B-1…接触部;21C、121C、221C、321C…锁定臂部;22、122、222、322、422…过渡部;23、123、223、323、423…被保持部;24、124、224、324、424…连接部;40、440…壳体;41、441…底壁;43、443…侧壁(立起壁);44、444…端壁;44B、444B…受压面;50、450…插头端子;51、451…突入U字形部;51A、451A…内侧臂部;51B、451B…外侧臂部;54、454…连接部;225…延长部;226…露出部;421B…内侧接触臂部;421C…外侧接触臂部;442…突壁;443D…受压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立体图,其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3是对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以两连接器的收纳部向上方开口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图4是对图3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以上下反转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1~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具有:插座连接器1,其配置于电路基板(图5以及图6所示的电路基板P1)上;以及插头连接器2,其配置于其他电路基板(图6所示的电路基板P2)上,并以相对于该其他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向插座连接器1进行嵌合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以下,根据需要而统称为“连接器1、2”。)例如经由由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各向异性导电膏(ACP)等形成的导电层而安装于电路基板。具体而言,当向电路基板进行安装时,在如后所述那样经由导电层配置于电路基板上之后,连接器1、2分别在形成于壳体的嵌合侧的面(图3中的上表面)的受压面承受来自具有加热功能的按压部件(未图示)的朝向电路基板侧的按压力。另外,在承受上述按压力的期间,连接器1、2在端子20、50向壳体10、40的嵌合侧的面露出的部分还受到来自上述按压部件的热。其结果,该热向端子20、50的连接部24、52传导,通过在上述按压力下的加热,使得该连接部24、52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经由导电层而电连接。
在本发明中,并非必须利用按压部件进行加热,例如,即便是在连接器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的状态下照射紫外线(UV)、从而使得该连接器经由导电层而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方式,也能够应用于本发明。在这种方式下,从按压部件施加于连接器的按压力只要是阻止该连接器的意外的移动的程度的力即可,与一边加热一边安装连接器的方式相比,上述力可以更小。另外,在本发明中,并非必须利用按压部件并经由导电层而对连接器进行安装,例如,即便是连接器未承受基于按压部件的加压而是通过钎焊连接的方式直接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方式,也能够应用于本发明。
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一体模塑成型将使得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的、所谓的弯曲端子保持于壳体的方式进行说明,但端子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弯曲端子,例如也可以是以维持金属板部件的平坦面的状态不变地对该金属板部件进行冲切而成的端子。另外,端子的保持方式也并不限定于一体模塑成型,例如也可以以向壳体压入的方式而对端子进行保持。
[插座连接器的结构]
首先,对插座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座连接器1具有: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10,其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的外形;多个金属制成的插座端子20,它们沿该壳体10的长边方向通过一体模塑成型的方式而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以及固定件30,其在该壳体10的长边方向、即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于端子20的排列范围在两个外侧位置通过一体模塑成型的方式而保持于该壳体10。
如图1所示,壳体10具有:底壁11,其具有相对于作为安装对象面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面平行的底面、且以端子排列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延伸(参照图4);作为立起壁的突壁12,其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且从底壁11朝上方即嵌合侧立起;以及周壁,其从底壁11立起、且将突壁12包围。该周壁具有:作为立起壁的两个侧壁13,它们相互对置、且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两个端壁14,它们将这两个侧壁13的端部彼此连结、且沿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壳体10的短边方向)延伸。在上述周壁与突壁12之间向上方开口的四边环状的空间,形成用于对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5。
突壁12在与端子排列方向上相邻的插座端子20彼此间对应的位置具有限制突部12A。该限制突部12A从与侧壁13的内侧面对置的突壁12的侧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对于该限制突部12A而言,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以及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端的突出顶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抵接,由此对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插头连接器2的位置进行限制。其结果,能够防止插座端子20的后述的接触臂部21B因***头端子50过度按压并产生位移而引起该接触臂部21B损伤的所谓的“过压致损现象”。
突壁12的侧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邻的限制突部12A彼此间的位置、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凹入,由此形成允许后述的插座端子20的接触臂部21B的弹性位移的允许位移槽部12B。如图2所明示,该允许位移槽部12B分别形成于突壁12的两侧面,在该突壁12的上部,该两侧面的允许位移槽部12B被从上端朝向下方延伸的间隔壁部12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隔开,从而分别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突壁12的下部,双方的允许位移槽部12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连通,整体形成一个狭缝状的端子槽。突壁12的上表面形成突壁上部平坦面,该突壁上部平坦面形成为用于在向电路基板安装插座连接器1时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的受压面12D。
如图2所示,底壁1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插座端子2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孔部11A,该孔部11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突壁12对应的范围沿上下方向贯通为窗状(也可参照图4),该孔部11A使外部空间与允许位移槽部12B连通。另外,底壁1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端子20以及固定件30的位置,以朝向下方(电路基板侧)开口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在侧壁13的整个范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浅槽部11B,该底壁11用于分别对插座端子20的后述的连接部24以及固定件30的后述的固定部34进行收纳。该浅槽部11B的深度尺寸(上下方向尺寸)形成为与连接部24的板厚尺寸相同的尺寸或者比连接部24的板厚尺寸略小的尺寸。另外,如图2、图4所明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各浅槽部11B的两侧位置,以与该浅槽部11B连通、且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在侧壁13的整个范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比该浅槽部11B深的深槽部11C。如后所述,该深槽部11C在安装连接器时允许涂覆剂的流入。另外,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深槽部11C彼此间的位置,形成有将该深槽部11C彼此分隔的分隔壁11D。
如图2所明示,侧壁1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与插座端子20的连接部24的大部分对应的连接器宽度尺寸(壁厚尺寸)而形成。在该侧壁13的上表面、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壁厚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在整个端子排列范围凹入的凹入部13A。另外,侧壁13的上表面在端子排列范围的外侧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凹陷的槽部13B。
另外,对于侧壁13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且在比凹入部13A靠内侧的位置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延伸的部分的上部(位于比凹入部13A的底面靠上方的部分),形成为朝向上方的凸弯曲部13C。侧壁13的上表面在除凹入部13A、槽部13B以及凸弯曲部13C之外的区域形成侧壁上部平坦面,该侧壁上部平坦面形成为后述的受压面13D。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受压面13D以及凸弯曲部13C的棱线部位于与突壁12的受压面12D相同的高度,在向电路基板安装插座连接器1时,由两者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
在端壁14的上表面、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形成有遍及端子排列方向整个区域地凹陷的槽部14A,并且在除该槽部14A之外的区域形成端壁上部平坦面。该端壁上部平坦面位于与突壁12的受压面12D相同的高度,形成为用于在向电路基板安装插座连接器1时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的受压面14B。换句话说,突壁12的受压面12D、侧壁13的受压面13D、侧壁13的凸弯曲部13C的棱线部以及端壁14的受压面14B位于相同的高度,在安装连接器时从按压部件承受均等的按压力并同时被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面形成于突壁12、一对侧壁13以及一对端壁14,但并非受压面必须形成于上述所有部位,只要在一对侧壁13或者一对端壁14形成有受压面,便能够承受均等的按压力。
插座端子20通过使带状的金属板条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作,并以相对于突壁12对称地排列为两列的状态而保持于壳体10。如图2所示,插座端子20具有:收纳U字形部21,其沿在壳体10的突壁12与侧壁13之间形成的收纳部15的内壁面以U字形延伸;过渡部22,其从该U字形部21的后述的锁定臂部21C的上端(嵌合侧的端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被保持部23,其以具有从该过渡部22朝向下方的成分的方式延伸;以及连接部24,其从该被保持部23的下端沿底壁11的底面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收纳U字形部21沿由壳体10的突壁12的侧面、与该侧面对置的侧壁13的内侧面以及底壁11的上表面形成的、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呈U字形的收纳部15的内壁面而设置。收纳U字形部21具有:基部21A,其沿底壁11的上表面延伸;接触臂部21B,其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突壁12侧的基部21A的一端沿突壁12的侧面而朝上方延伸;以及锁定臂部21C,其从基部21A的另一端沿侧壁13的内表面而朝上方延伸。
接触臂部21B能够在其板厚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在自由状态下,位于突壁12的限制突部12A彼此间的空间、且位于突壁12的允许位移槽部12B外。该接触臂部21B的处于其自由端侧的上端侧部分朝向侧壁13凸出弯曲,形成为用于与后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50接触的接触部21B-1。接触部21B-1的弯曲顶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壳体10的限制突部12A的突出顶部突出。
锁定臂部21C朝向收纳部15内露出,并在其上端附近位置形成有突起状的锁定部21C-1,该锁定部21C-1以与接触部21B-1对置的方式而向收纳部15内突出。该锁定部21C-1例如通过冲压加工等方式而形成,其宽度尺寸(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小于锁定臂部21C的宽度尺寸(参照图1)。该锁定部21C-1卡止于后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50的被锁定部51B-1,由此维持连接器嵌合状态而防止连接器的脱落,并且,在与该被锁定部51B-1卡止时进行接触而实现电导通,由此还发挥辅助上述接触部21B-1的作用。
如图2所明示,过渡部22沿侧壁13的凸弯曲部13C朝向上方进行凸出弯曲,并从该凸弯曲部13C的上表面露出。该过渡部22的上表面与凸弯曲部13C的上表面相互配合而形成一个凸弯曲面,在安装连接器时由该过渡部22的棱线部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并且从该按压部件受到应向连接部24传导的热。
上述的“形成一个凸弯曲面”不仅包括过渡部22与凸弯曲部13C彼此具有完全相同的高度(水平高度)而形成平滑的一个凸弯曲面的情况,还包括两者的高度略微不同而形成有凹凸面的情况。这样,即便两者的高度略微不同,在基于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时,将具有弹性的片材部件等夹设于按压部件与连接器之间,由此也能够降低因上述凹凸面的存在而有可能产生的对于按压、加热的影响。
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靠近收纳部15的位置,被保持部23不从侧壁13露出而是埋设保持于该侧壁13。如图2所示,被保持部23以随着趋向下方而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该被保持部23延伸至底壁11的底面的位置,换言之,延伸至比收纳U字形部21的基部21A靠下方的位置,被保持部23的下部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U字形部21的锁定臂部21C具有重复范围的位置(也可参照图6)。
连接部2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21靠外侧的位置,在底壁11的浅槽部11B内从被保持部23的下端沿底壁11的底面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并且朝壳体10外略微伸出。该连接部24的下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露出(也可参照图4),使得该连接部24能够经由导电层而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如图2所明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连接部24的位于底壁11的范围内的部分的尺寸大于收纳U字形部21的尺寸(外形尺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4的从壳体10伸出的部分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但是,取而代之地,例如上述伸出部分也可以朝向上方成直角地弯曲。这样,预先使连接部24的上述伸出部分弯曲,由此,在安装连接器时,当插座连接器1受到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时,能够防止上述伸出部分的前端的缘部损伤电路基板、导电层的情况。
固定件30以与插座端子20完全相同的形状而制作,并设置为位于插座连接器1的平面形状的四角。固定件30具有:被保持部(未图示),其通过一体模塑成型的方式而埋设保持于侧壁13;以及固定部34,其在该被保持部的下端弯曲、且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固定部3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位置、且在形成于端子排列范围外的浅槽部11B内沿底壁11延伸,并经由导电层而固定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
[插头连接器的结构]
接下来,对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图4所示的插头连接器2是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图6所示的电路基板P2)的连接器,其具有适合于插座连接器1的收纳部15的框状的嵌合部(参照图3),使该嵌合部嵌入到收纳部15内,由此使连接器1、2彼此嵌合连接。插头连接器2具有:近似长方体外形的电气绝缘体制成的壳体40;以及多个金属制成的插头端子50,它们在该壳体40的长边方向上通过一体模塑成型的方式而排列保持于该壳体40。
如图3所示,壳体40具有:底壁41(在图1、图2、图4中表示为上壁),其具有相对于上述其他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底面;以及作为嵌合部的周壁,其从该底壁41立起,由该底壁41与周壁包围并朝嵌合侧(图1、图2、图4中的下方且是图3中的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插座连接器1的壳体10的突壁12进行收纳的收纳部45(参照图2、图3)。另外,上述周壁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作为嵌入于插座连接器1的收纳部15的嵌合部而发挥功能。如图3所示,上述周壁具有:作为立起壁的两个侧壁43,它们相互对置、且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两个端壁44,它们将该两个侧壁43的端部彼此连结、且沿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壳体40的短边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区域,底壁41的底面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以与后述的插头端子50的连接部54的板厚相应的大小凹入,通过该凹入而在彼此相邻的插头端子50彼此间形成有凹部41A。如后所述,该凹部41A在安装连接器时允许涂覆剂的流入。另外,如图3所明示,对于底壁41而言,在与各插头端子5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底壁41的侧面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且将插头端子50的后述的连接部54的上表面覆盖的覆盖部41B。该覆盖部41B将各连接部54的从壳体40伸出的部分中的根部侧部分的上表面覆盖。
对于侧壁43而言,如图3所明示,其上部(在图1、图2、图4中为下部)遍及端子排列方向整个区域地形成为朝向上方(在图1、图2、图4中为下方)的凸弯曲部43C。另外,如图3所明示,在端壁44的上表面(在图1、图2、图4中为下表面)形成有受压面44B,该受压面44B形成相对于电路基板平行的端壁上部平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弯曲部43C的棱线部以及受压面44B位于彼此相同的高度,在向电路基板安装插头连接器2时,由两者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另外,可以进一步在两侧壁43的上表面形成平坦的受压面,在以该方式在侧壁43形成受压面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端壁44的受压面44B、凸弯曲部43C。
插头端子50通过使带状的金属板条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作,并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对称的二列、且沿该壳体40的长边方向排列的状态而保持于该壳体40。如图2所明示,该插头端子50具有:U字形的突入U字形部51,其被保持于侧壁43;以及连接部54,其从位于该突入U字形部51的两个臂部中的收纳部45侧的一方的臂部(后述的内侧臂部51A)的上端(图3中的下端)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如图2所明示,插头端子50在突入U字形部51通过与壳体40的一体模塑成型的方式而被保持。
突入U字形部51是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向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端子20的收纳U字形部21内突入的部分(参照图6),如图2所示,其以从下方(图3中的上方)跨越侧壁43的方式埋设于该侧壁43。该突入U字形部51形成为利用连结部51C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臂部51A以及外侧臂部51B的下端部(图3中的上端部)彼此连结。
突入U字形部51在其内侧板面以及侧缘被侧壁43保持,从该侧壁43露出的内侧臂部51A、外侧臂部51B以及连结部51C各自的外侧板面,配置为与侧壁43的内侧面(收纳部45侧的面)、外侧面(从收纳部45离开的一侧的面)以及下表面(图3中的上表面)共面。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突入U字形部51的尺寸略大于插座端子20的接触部21B-1与锁定部21C-1的间隔(参照图6)。
对于突入U字形部51的内侧臂部51A而言,从侧壁43的内侧面露出的板面的底壁41附近位置(图2中的上侧位置)的部分,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以接触按压的方式与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端子20的接触部21B-1接触的对应接触部51A-1。另外,对于突入U字形部51的外侧臂部51B而言,从侧壁43的外侧面露出的板面的底壁41附近位置(图2中的上侧位置)的部分凹陷而形成凹部,该凹部作为与插座端子20的锁定部21C-1卡止的被锁定部51B-1而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3所明示,连结部51C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凸弯曲面,该凸弯曲面从凸弯曲部43C的上表面露出并与该上表面相互配合而形成同一水平面。该连结部51C在该连结部51C的成为顶部的棱线部承受在安装连接器时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并且从该按压部件受到应向连接部54传导的热。
与对插座连接器1已经叙述的情况相同,上述的“形成一个凸弯曲面”不仅包括过渡部22与凸弯曲部13C彼此具有完全相同的高度(水平高度)而形成平滑的一个凸弯曲面的情况,还包括两者的高度略微不同而形成有凹凸面的情况。
如图2所示,连接部54沿底壁41的底面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并朝壳体40外伸出。对于该连接部54而言,其上表面(图3中的下表面)遍及该连接部54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地露出,并能够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另外,如图6所明示,对于连接部54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底壁41的范围内位于比突入U字形部51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突入U字形部51的尺寸(外形尺寸)。
[连接器向电路基板的安装]
接下来,对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向电路基板的安装进行说明。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均经由导电层而配置于电路基板上,利用具有加热功能的按压部件(未图示)对它们进行加热、且将它们朝向电路基板侧按压,由此经由上述导电层而将它们安装于电路基板。以下,基于图5对插座连接器1的安装要领进行说明,对于插头连接器2的安装要领,仅说明与插座连接器1的不同点,对于共通点则省略说明。
在安装插座连接器1时,首先,如图5所示,将例如由ACF形成的导电层L配置于电路基板P1的安装面上,进而将插座连接器1配置于该导电层L上。此时,在壳体10的底壁11形成的孔部11A的下部开口被导电层L封闭。接下来,如图5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壳体10的侧壁13的外表面接触的区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壳体10的全长而涂覆熔融且具有流动性的树脂制成的涂覆剂C。该涂覆剂C将插座端子20的连接部24、固定件30的固定部34以及导电层L中的朝壳体10外伸出的部分密封,并且朝壳体10的深槽部11C(参照图2)内流入而填充于该深槽部11C。然后,涂覆剂C固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壳体10的孔部11A的下部开口被导电层L封闭,因此,具有流动性的涂覆剂C不会经由孔部11A而上升至插座端子20的接触臂部21B的接触部21B-1。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上述涂覆剂C附着于接触部21B-1而产生与插头端子50的接触不良。
因涂覆剂C固化而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首先,利用涂覆剂将插座端子20的连接部24以及固定件30的固定部34密封,由此防止因偏移(migration)而引起的连接部24以及固定部34的腐蚀。另外,由于利用涂覆剂C从上方抑制连接部24以及固定部34从壳体10伸出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上述伸出部分在插座连接器1从上方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时以从导电层L向上方浮起的方式弯曲变形。其结果,能够经由上述导电层而可靠地将上述伸出部分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连接。
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涂覆剂C在除连接部24以及固定部34以外的区域与导电层L的上表面以及电路基板P1的上表面直接接触,因此,能够将该插座连接器1本身牢固地固定于导电层L以及电路基板P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涂覆剂C填充于壳体10的深槽部11C内,因此,与导电层L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插座连接器1固定。
接下来,利用按压部件(未图示)从图5的上方对插座连接器1的壳体10的受压面13D(侧壁上部平坦面)、受压面14B(端壁上部平坦面)、凸弯曲部13C的棱线部以及插座端子20的过渡部22的棱线部进行按压。另外,与此同时,利用上述按压部件对插座端子20的过渡部22的棱线部进行加热。若过渡部22的棱线部受到来自按压部件的热,则该热经由被保持部23而向连接部24传导。其结果,连接部24在被加热的状态下,经由导电层L而相对于电路基板P1的对应电路部被按压,与该对应电路部连接而实现电导通。另外,固定件30也经由壳体10而受到来自按压部件的热,固定部34在被加热的状态下经由导电层L而连接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
插头连接器2的安装要领也与已经叙述的插座连接器1的安装要领相同,经由导电层而将其配置于其他电路基板(图6的电路基板P2)上,在涂覆了涂覆剂C之后,一边利用按压部件对其进行加热一边将其朝向该其他电路基板按压,由此将其安装于该电路基板。此时,利用按压部件对壳体40的受压面44B(端壁上部平坦面)、凸弯曲部43C的棱线部以及插头端子50的连结部51C的棱线部进行按压,该连结部51C的棱线部受到来自按压部件的热。另外,涂覆剂C向壳体40的凹部41A(参照图2)内流入而填充于该凹部4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插座端子20的连接部24形成为比收纳U字形部21大,另外,插头端子50的连接部54形成为比突入U字形部51大,因此能够增大连接部24、54的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固定强度。
另外,由于连接部24、54分别借助位于壳体10、40的底壁11、41的范围内的部分来确保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足够的尺寸,因此能够将为了提高连接固定强度而使连接部24、54从壳体10伸出的尺寸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之前,意外的外力难以作用于连接部24、54中的从壳体10伸出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该连接部24、54的损伤。另外,并非必须使连接部24、54向壳体外伸出,例如,也可以通过使连接部24、54的全长收敛于壳体10、40的范围内而使连接部24、54不向壳体10、40外伸出。由此,上述外力难以作用于连接部24、54,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该连接部24、54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已经叙述那样,插座端子20的被保持部23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因此,与被保持部不倾斜而是朝下方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连接部24中的位于底壁11的范围内的部分的尺寸。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大连接部24中的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固定强度。
[连接器的嵌合动作]
接下来,对连接器1、2的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按照已经叙述的要领将连接器1、2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电路基板。接下来,如图1以及图2所示,使插座连接器1形成为收纳部15向上方开口的姿势,并且使插头连接器2形成为收纳部45向下方开口的姿势,且使其向该插座连接器1的上方移动。然后,如图1以及图2中箭头所示,使插头连接器2朝下方移动,使该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嵌入到插座连接器1的收纳部15内。
其结果,如图6所示,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50的突入U字形部51对在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端子20的收纳U字形部21形成的接触部21B-1以及锁定部21C-1之间进行按压而使其间隔扩大并突入至其间。然后,将接触部21B-1朝向允许位移槽部12B内按压,由此进行弹性位移而使得接触臂部21B朝向该允许位移槽部12B内进入。并且,若突入U字形部51进一步突入,则上述接触部21B-1与突入U字形部51的对应接触部51A-1以接触按压的方式接触,并且锁定部21C-1与该突入U字形部51的被锁定部51B-1在上下方向上卡止。其结果,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实现电导通并且相互锁定,连接器彼此的嵌合连接结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端子20、50的连接部24、54而言,分别确保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U字形部21、51靠外侧的部分的较大的尺寸,连接部24、54存在于从U字形部21、51以与上述尺寸相应的距离而离开的范围。因此,例如一边将插头连接器撬开一边对其进行插拔,在连接器插拔过程中,使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图6中的左右方向)上形成为倾斜姿势,从而,即便端子20、50的U字形部21、51因彼此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受到的反作用力而使得在连接部24、54产生弯曲应力,也能够在连接部24、54充分承载该弯曲应力,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连接部从对应电路部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明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插座连接器1的侧壁13以侧壁13的受压面13D与供插头连接器2安装的电路基板P2的下表面接近并对置的高度而形成。因此,在插头连接器2的插拔过程中,当该插头连接器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倾斜姿势时,电路基板P2的下表面与插座连接器1的侧壁13的角部抵接,从而限制该电路基板P2乃至插头连接器2的进一步的倾斜。其结果,插头连接器2不会大幅地倾斜而使得其插头端子50的外侧臂部51B与插座端子的锁定部21C-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强烈地抵接,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该锁定部21C-1的损伤。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端子20在过渡部22的棱线部与按压部件接触并从该按压部件受热,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端子120在形成于该插座端子120的平坦面与按压部件接触并受热,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由于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101嵌合连接的插头连接器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2完全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1,以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7(A)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101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立体图,其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端子120的位置处的截面。在该图7(A)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利用针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加上“100”所得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7(A)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1的壳体110形成为由高度互不相同的两个平坦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构成的台阶状。具体而言,侧壁113的上表面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侧壁13而省略了凸弯曲部13C的形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半部的平坦的上表面低于外半部的平坦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113的上表面中的上述外半部的上表面形成为用于在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的受压面113D。
插座端子120具有:收纳U字形部121;过渡部122,其从该收纳U字形部121的锁定臂部121C的上端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曲柄状延伸;被保持部123,其以随着从过渡部122的端部(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趋向下方而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以及连接部124,其从该被保持部123的下端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收纳U字形部121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端子20的收纳U字形部21相同的形状。过渡部122沿侧壁113的上表面以曲柄状延伸,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半部位于比内半部靠上方的位置。该过渡部122形成从侧壁113的上表面露出的露出部,该过渡部122的上表面与侧壁113的上表面相互配合而形成一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过渡部122的外半部的上表面与侧壁113的受压面113D相互配合而形成水平高度相同的一个平面,在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按压部件(未图示)的按压力,与此同时,在上述过渡部122的外半部的上表面与上述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面进行面接触并受热。
上述的“形成一个平面”不仅包括过渡部122的外半部的上表面与侧壁113的受压面113D彼此具有完全相同的高度(水平高度)而形成平滑的一个平面的情况,还包括两者的高度略微不同而形成有凹凸面的情况。这样,即便两者的高度略微不同,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叙述的情况相同,在利用按压部件进行按压加热时,将具有弹性的片材部件等夹设于按压部件与连接器之间,由此,由于上述凹凸面的存在也能够降低对于有可能产生的按压、加热的影响。这在后述的图7(B)、图7(C)的方式中也一样。
如图7(A)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被保持部23相比,被保持部123以更大的幅度倾斜,其不从壳体110外露出而是埋设于侧壁113内。连接部12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收纳U字形部121靠外侧的位置沿底壁111的底面以直线状延伸、且朝壳体110外略微伸出。即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连接部124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且在底壁111的范围内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121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也以比收纳U字形部121的尺寸大的尺寸而形成,由此,能够获得针对第一实施方式已经叙述的效果。
另外,固定件130以与已经叙述的插座端子120相同的形状而制作,如图7(A)所示,与该插座端子120的过渡部122的外半部对应的部分的平坦的上表面从壳体110的上表面(受压面113D)露出,在该上表面(露出面)与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面进行面接触并受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端子120以及固定件130能够以平坦的板面与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面接触,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大与上述按压加热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受热。
图7(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对于与图7(A)中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针对图7(A)中的附图标记加上“100”所得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图7(A)的方式中,能够与按压加热面进行面接触的露出部形成于插座端子120的过渡部122,但是,如图7(B)那样,也能够取而代之地形成于插座端子220的自由端侧部分。由于图7(B)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1的壳体210形成为与图7(A)的插座连接器101的壳体110相同的形状,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7(B)的插座连接器201的插座端子220形成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插座端子20的基础上追加有后述的延长部225以及露出部226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7(B)所示,延长部225以随着从连接部224的外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端部)趋向上方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露出部226从该延长部225的上端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沿侧壁213的上表面的外半部(受压面213D)以直线状延伸。延长部225不从壳体210露出而是整体埋设保持于壳体210内。对于露出部226而言,其上表面从侧壁213的受压面213D露出,在该上表面(露出面)与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面进行面接触并受热。在上述露出面从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面受到的热经由延长部225而向连接部124传导。
另外,固定件230以与插座端子220相同的形状而制作,与插座端子220相同,在从壳体210的上表面露出的面受到来自按压部件的热。
这样,即便在图7(B)的方式中,插座端子220以及固定件230也能够以平坦的板面与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面接触,因此,与图7(A)的方式相同,能够增大与上述按压加热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受热。
图7(C)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图,对于与图7(B)中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针对图7(B)中的附图标记加上“100”所得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图7(B)的方式中,壳体210的侧壁213的内半部以及插座端子220的过渡部222的上端,分别位于比侧壁213的受压面213D以及插座端子220的露出部226低的位置。与此相对,在图7(C)的插座连接器30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相同,在壳体310的侧壁313的内半部,设置有高度与该侧壁313的受压面313D的高度相同的凸弯曲部313C,并且,插座端子320的过渡部322沿凸弯曲部313C延伸,在这两点上,与图7(B)的插座连接器201结构不同。
根据图7(C)的插座连接器301,在侧壁313的凸弯曲部313C以及插座端子320的过渡部322的棱线部也能够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并且在该过渡部322的棱线部也能够从该按压加热面受热。
将图7(C)那样的壳体的侧壁的内半部以及插座端子的过渡部分别设为与壳体的外半部以及插座端子的露出面相同的高度的方式,也能够应用于图7(A)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1。
另外,固定件330以与插座端子320相同的形状而制作,与插座端子320相同,在从壳体310的上表面露出的面、即在过渡部332以及露出部336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且受热。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座端子20的过渡部22、被保持部23以及连接部24从收纳U字形部21的两个臂部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锁定臂部21C的上端延伸。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端子的过渡部、被保持部以及连接部从收纳U字形部的两个臂部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接触臂部的上端延伸,主要是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基于图8~图10并以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连接前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其示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9对图8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以两连接器的收纳部的开口朝向上方的姿势进行表示。图10是图8的连接器组装体的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剖视图。在图8~图10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利用针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加上“400”所得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插座连接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401具有壳体410以及排列保持于该壳体410的多个插座端子420,但不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设置于插座连接器1的固定件。
如图8所示,壳体410的底壁411未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孔部11A、深槽部11C对应的孔部、槽部,除了保持后述的插座端子420的连接部424的槽部之外,该底壁411的底面整体形成平坦的面。
如图8所示,壳体410的突壁412未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允许位移槽部12B对应的槽部,通过一体模塑成型对后述的插座端子420的内侧接触臂部421B、过渡部422、被保持部423进行保持。该突壁412的突壁上部平坦面形成为在向电路基板(未图示)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按压部件(未图示)的按压力的受压面412D。
如图8所示,各侧壁413具有:内侧侧壁413-1以及外侧侧壁413-2,它们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并行地延伸;以及连结壁413-3,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该内侧侧壁413-1以及外侧侧壁413-2的端子排列方向端部彼此连结。由该内侧侧壁413-1、外侧侧壁413-2以及两个连结壁413-3包围的向上方(嵌合侧)开口的空间,形成用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插头连接器402的内侧侧壁443-1进行收纳的侧壁凹部413-4(也可参照图10)。
如图8所示,对于外侧侧壁413-2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外半部413-2B低于内半部413-2A,该外侧侧壁413-2的上表面形成为台阶状。内侧侧壁413-1、外侧侧壁413-2的内半部413-2A以及连结壁413-3各自的上表面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一个平坦面,位于高度与突壁412的受压面412D的高度相同的位置、且形成受压面413D。
端壁41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内半部设置有突部(未图示),该突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朝向突壁412侧突出、且将上述外半部与该突壁412连结。除了上述突部之外,上述内半部低于外半部,并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由上述突部隔开的两个端壁凹部414-4。另外,该端壁414的外半部以及上述突部形成于与侧壁413-2的外半部413-2B相同的高度。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端子20相同,插座端子420具有收纳U字形部421、过渡部422、被保持部423以及连接部424,但如后所述,各部分的形状与插座端子20的对应部分不同。
如图8所示,收纳U字形部421具有:基部421A,其沿底壁411的上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内侧接触臂部421B,其从该基部421A的一端沿突壁412的侧面朝上方延伸;以及外侧接触臂部421C,其从基部421A的另一端沿内侧侧壁413-1的内侧面朝上方延伸。
内侧接触臂部421B以其平坦的板面从突壁412的侧面露出的状态通过一体模塑成型的方式而埋设保持于突壁412,能够在其露出的板面与后述的插头端子450的内侧臂部451A接触。对于该内侧接触臂部421B而言,其接触部不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收纳部415侧)突出,另外,其还不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板厚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在这两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端子20的接触臂部21A不同。其中,内侧接触臂部421B的接触部并非必须不突出,也可以略微突出。
外侧接触臂部421C以其平坦的板面从内侧侧壁413-1的内侧面露出的状态通过一体模塑成型的方式而被埋设保持,能够在其露出的板面与插头端子450的外侧臂部451B接触。该外侧接触臂部421C不具有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收纳部415侧)突出的锁定部,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端子20的锁定臂部21C不同。另外,对于外侧接触臂部421C而言,其上端部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并且,在从内侧侧壁413-1的上表面(受压面413D)露出的板面,在安装连接器时与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面进行面接触并受热。
过渡部422从内侧接触臂部421B的上端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以其一部分的板面从突壁412露出的状态而埋设保持于该突壁412,并且,在从该突壁412的上表面(受压面412D)露出的板面,在安装连接器时与按压部件的按压加热面进行面接触并受热。另外,被保持部423从该过渡部422朝向下方以不倾斜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延伸至底壁411的底面的高度位置,且不从突壁412露出而是埋设保持于该突壁412。
连接部424从被保持部423的下端沿底壁411的底面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并朝壳体410外略微伸出。如图8所示,对于连接部424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底壁11的范围内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421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收纳U字形部421的尺寸(外形尺寸)。因此,即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针对第一实施方式已经叙述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24从壳体410伸出的部分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例如使得上述伸出部分朝向上方成直角地弯曲。通过这样预先使连接部424的上述伸出部分弯曲,与针对第一实施方式已经叙述的情况相同,能够防止上述伸出部分的前端的缘部在安装连接器时损伤电路基板、导电层的情况。
[插头连接器的结构]
如图9所明示,插头连接器402的壳体440具有作为立起壁的两个突壁442,它们从底壁441立起、且在两个侧壁443彼此间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在这一点上与不具有突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2的壳体40大为不同。对于该突壁442而言,其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与端壁444连结,另外,在上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凸弯曲部442C。凸弯曲部442C的成为顶部的棱线部位于高度与后述的侧壁443的受压面443D以及端壁444的受压面444B的高度相同的位置,在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另外,在两个突壁442彼此间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空间,形成用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插座连接器401的突壁412进行收纳的收纳部445。
如图9所示,各侧壁443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并行地延伸的内侧侧壁443-1与外侧侧壁443-2。内侧侧壁443-1被突壁442、外侧侧壁443-2以及端壁444包围,包围该内侧侧壁443-1的四边环状的空间,形成用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插座连接器401的侧壁413进行收纳的侧壁凹部443-4。另外,如图9所示,外侧侧壁443-2低于内侧侧壁443-1。内侧侧壁443-1的平坦的上表面形成用于在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的受压面443D。
如图9所示,端壁444将外侧侧壁443-2彼此连结。对于该端壁444而言,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外半部444-2低于内半部444-1,该端壁444的上表面形成为台阶状。端壁444的内半部444-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凹入形成有端壁凹入部444-1A,端壁凹入部444-1A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对插座连接器401的端壁414的突部进行收纳。端壁444的内半部444-1的平坦的上表面形成用于在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的受压面444B。
如图8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端子50相同,插头端子450具有:突入U字形部451;以及连接部454,其从该突入U字形部451的两个臂部中的内侧臂部451A的上端(图9中的下端)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但是,对于插头端子450而言,突入U字形部451沿突壁442的外表面延伸,在这一点上与突入U字形部51沿侧壁43的外表面延伸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端子50不同。另外,对于插头端子450的突入U字形部451的外侧臂部451B而言,从突壁442的侧面露出的板面、即与插座端子420的外侧接触臂部421C接触的板面整体形成平坦的面,在这一点上与形成有凹状的被锁定部51B-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端子50不同。
如图8所示,对于插头端子450的连接部454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底壁411的范围内位于比突入U字形部451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突入U字形部451的尺寸(外形尺寸)。因此,即便在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针对第一实施方式已经叙述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54从壳体440伸出的部分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直线状延伸,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例如使得上述伸出部分朝向上方成直角地弯曲。通过这样预先使连接部454的上述伸出部分弯曲,与针对插座连接器401已经叙述的情况相同,能够防止上述伸出部分的前端的缘部在安装连接器时损伤电路基板、导电层的情况。
[连接器向电路基板的安装]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401以及插头连接器402而言,按照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领,在涂覆了涂覆剂之后,利用按压部件对它们进行按压且将它们加热,由此经由导电层而将它们安装于电路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连接器401在突壁412的受压面412D以及侧壁413的受压面413D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并在插座端子20的外侧接触臂部421C的上端部以及过渡部422各自的露出面受到来自按压部件的热。另外,插头连接器402在内侧侧壁443-1的受压面443D、端壁444的内半部444-1的受压面444B以及突壁442的凸弯曲部的棱线部承受来自按压部件的按压力,并在插头端子450的连结部451C的棱线部受到来自按压部件的热。
[连接器的嵌合动作]
对于插座连接器401与插头连接器402而言,在将它们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之后,按照以下要领使它们嵌合连接。首先,如图8所示,使插座连接器401形成为收纳部415以及侧壁凹部413-4向上方开口的姿势,并且,使插头连接器402形成为收纳部445以及侧壁凹部443-4向下方开口的姿势、且使其向该插座连接器1的上方位置移动。然后,如图8中箭头所示,使插头连接器402朝下方移动,使该插头连接器402的突壁412从上方朝插座连接器401的收纳部415内嵌入。此时,插座连接器401的侧壁413(除外侧侧壁413-2的外半部以外的部分)从下方朝插头连接器402的侧壁凹部443-4嵌入。另外,插头连接器402的端壁444的内半部444-1从上方朝插座连接器401的端壁凹部414-4内嵌入,并且,插座连接器401的突部从下方朝插头连接器402的端壁444的端壁凹入部444-1A内嵌入。
其结果,如图10所示,插头连接器402的插头端子450的突入U字形部451突入至插座连接器401的插座端子420的收纳U字形部421的接触臂部421B、421C彼此之间。然后,突入U字形部451的内侧臂部451A以及外侧臂部451B,分别以接触按压的方式与收纳U字形部421的内侧接触臂部421B以及外侧接触臂部421C接触。其结果,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实现电导通,连接器彼此的嵌合连接结束。
另外,如图10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插座连接器401的外侧侧壁413-2的外半部的上表面、与插头连接器402的外侧侧壁443-2的下表面(图9中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彼此进行面接触。换句话说,如图10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连接器401、402的外侧侧壁413-2、443-2的最外侧的侧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彼此处于相同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402的外侧侧壁443-2构成为不嵌入到在比插座连接器401的侧壁413靠内侧的位置所形成的凹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涂覆于插头连接器402的侧壁443的外表面并固化的涂覆剂与插座连接器401的侧壁413之间发生干扰。

Claims (9)

1.一种插座连接器,其配置于电路基板上、且在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与插头连接器进行嵌合连接,该插座连接器具备:
壳体,其具有底壁和至少两个立起壁,其中,所述底壁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底面,所述至少两个立起壁从该底壁立起、且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以及
多个插座端子,它们排列保持于至少一个立起壁,
壳体在由作为立起壁彼此的对置方向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立起壁的对置内侧面、与底壁的嵌合侧的上表面形成的U字形的内壁面,形成有用于对形成于插头连接器的嵌合部进行收纳的收纳部,
插座端子具有:收纳U字形部,其沿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内壁面延伸、且形成为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朝嵌合侧开口的U字形;被保持部,其从所述收纳U字形部的沿着所述立起壁的内侧面的任意臂部的嵌合侧端部经由过渡部以具有朝向基板侧的成分的方式延伸,且被保持于立起壁;以及连接部,其从所述被保持部的基板侧端部沿所述底壁的底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
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对于插座端子的连接部而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位于比收纳U字形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收纳U字形部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插座端子而言,被保持部以随着趋向基板侧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靠近收纳U字形部的方式延伸,连接部从所述被保持部的基板侧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从收纳U字形部离开的方式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壳体还具有将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立起壁对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端壁对,所述立起壁对以及所述端壁对中的至少一方的成对的嵌合侧端面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平行的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为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嵌合侧的按压力的受压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壳体在对插座端子的被保持部进行保持的立起壁的嵌合侧端面形成有受压面,
插座端子具有露出部,该露出部是该插座端子的从所述受压面露出的一部分,该露出部与所述受压面相互配合而形成一个平面,
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时,从外部对所述露出部施加热,从而使得该热向连接部传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插座端子的露出部形成于过渡部,并经由被保持部而与连接部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插座端子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以具有比连接部的端部中的从被保持部离开的一侧的端部靠向嵌合侧的成分的方式延伸至立起壁的受压面,
插座端子的露出部形成为从所述延长部的嵌合侧端部延伸,并经由该延长部而与所述连接部连结。
7.一种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其经由导电层而将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上,
所述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插座端子的收纳U字形部具有接触臂部,该接触臂部沿一个立起壁的内侧面延伸、且形成有能够与插头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壳体在所述立起壁的内侧面凹陷形成有能够对该接触臂部进行收纳的端子槽,并且在底壁贯通形成有孔部,该孔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且在与所述立起壁对应的位置与所述端子槽连通,
插座端子的连接部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经由所述导电层而实现电导通,并且,壳体的所述孔部的基板侧开口被所述导电层封闭。
8.一种插头连接器,其配置于电路基板上、且在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向插座连接器进行嵌合连接,该插头连接器具备:
壳体,其具有底壁和至少两个立起壁,其中,所述底壁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底面,所述至少两个立起壁从该底壁立起、且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以及
多个插头端子,它们排列保持于至少一个立起壁,
壳体中的至少一个立起壁形成为用于向设置于插座连接器的收纳部突入的嵌合部,
插头端子具有:突入U字形部,其沿作为所述嵌合部的立起壁的两侧面以及嵌合侧端面延伸、且形成为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在嵌合侧具有顶部的U字形;以及连接部,其从所述突入U字形部的沿着所述立起壁的两侧面的任意臂部的基板侧端部沿所述底壁的底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
所述插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对于插头端子的连接部而言,在作为立起壁彼此的对置方向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壳体的底壁的范围内位于比突入U字形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尺寸大于突入U字形部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壳体还具有将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立起壁对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端壁对,所述立起壁对以及所述端壁对中的至少一方的成对的嵌合侧端面具有相对于电路基板平行的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为在向电路基板安装连接器时承受来自嵌合侧的按压力的受压面。
CN201510316028.0A 2014-06-10 2015-06-10 插座连接器、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 Active CN105206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9710A JP6188638B2 (ja) 2014-06-10 2014-06-10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回路基板付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JP2014-119710 2014-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6967A CN105206967A (zh) 2015-12-30
CN105206967B true CN105206967B (zh) 2019-02-12

Family

ID=54934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16028.0A Active CN105206967B (zh) 2014-06-10 2015-06-10 插座连接器、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88638B2 (zh)
CN (1) CN105206967B (zh)
TW (1) TWI5801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5432B2 (ja) * 2019-09-19 2023-03-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21117539A1 (ja) * 2019-12-09 2021-06-17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対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7943A (ja) * 2008-03-07 2009-09-24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CN102144338A (zh) * 2008-07-02 2011-08-03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102629713A (zh) * 2011-02-01 2012-08-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02751601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2012243600A (ja) * 2011-05-20 2012-12-10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3208686A (zh) * 2013-05-03 2013-07-17 昆山雷驰电子有限公司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CN203398372U (zh) * 2013-08-01 2014-01-15 东莞市为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7004Y2 (ja) * 1992-01-14 1999-06-28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サーフェスマウントコネクタ装置
JP2628002B2 (ja) * 1992-10-13 1997-07-0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JP3330559B2 (ja) * 1999-03-15 2002-09-3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JP5362762B2 (ja) * 2011-04-12 2013-12-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7943A (ja) * 2008-03-07 2009-09-24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CN102144338A (zh) * 2008-07-02 2011-08-03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102629713A (zh) * 2011-02-01 2012-08-0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102751601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2012243600A (ja) * 2011-05-20 2012-12-10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3208686A (zh) * 2013-05-03 2013-07-17 昆山雷驰电子有限公司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CN203398372U (zh) * 2013-08-01 2014-01-15 东莞市为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6967A (zh) 2015-12-30
TW201611415A (zh) 2016-03-16
JP6188638B2 (ja) 2017-08-30
TWI580116B (zh) 2017-04-21
JP2015232970A (ja) 2015-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6409B (zh) 插塞式连接器
CN105703140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7026335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6446109B1 (ja) コネクタ
US817259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ow profile and processor with cone pins
TWI504075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4054221A (zh) 带防水功能的弹簧连接器
JP2017523568A5 (zh)
JP2015099694A (ja)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39055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TWM260919U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210668799U (zh) 一种新型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TWI652862B (zh) Connector device
JP7107708B2 (ja) コネクタ
CN104779474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4253345B (zh)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CN107851914A (zh) 插头连接器
CN105206967B (zh) 插座连接器、带电路基板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
TWM443280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able connector
KR101651653B1 (ko) 와이어 투 와이어 커넥터 조립체
JP7002437B2 (ja) コネクタ
CN103460511A (zh) 连接器装置
CN111628316A (zh)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KR102519274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CN104795653B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