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1054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91054B
CN103891054B CN201280052448.7A CN201280052448A CN103891054B CN 103891054 B CN103891054 B CN 103891054B CN 201280052448 A CN201280052448 A CN 201280052448A CN 103891054 B CN103891054 B CN 103891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be
terminal fittings
shaped part
accommodating chamber
convex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24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91054A (zh
Inventor
斋藤贵彦
深津幸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2/06362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306164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3891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1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91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1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避免壳体的结构变得复杂。连接器(A)包括:壳体(10),形成端子容纳室(11);端子配件(20),***端子容纳室(11);凸状部(14),能够相对于端子容纳室(11)内的端子配件(20)卡定为防脱状态;前保持器(30);脱模空间(19),用于使凸状部(14)模具成形;检测孔(35),形成于前保持器(30),容许探针(P)从前方***检测孔,经由脱模空间(19)与端子容纳室(11)连通。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在壳体的端子容纳室中容纳端子配件,通过以覆盖壳体的前表面的方式组装于壳体的前保持器,将端子配件保持在防脱状态。在该连接器中,为了进行导通检查,在前保持器上形成有检测孔,并且在壳体上形成有使检测孔和端子容纳室连通的连通孔。当从前保持器的前方将导通检查用的探针***检测孔时,探针穿过连通孔而与端子容纳室内的端子配件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05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中,为了使前保持器的检测孔和端子容纳室连通,在壳体上形成有专用的连通孔。因此,壳体的结构变得复杂。
本发明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避免壳体的结构变得复杂。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作为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形成有端子容纳室;端子配件,容纳于所述端子容纳室;凸状部,以沿着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内壁面向前方呈悬臂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端子配件卡定为防脱状态;前保持器,以覆盖所述壳体的前表面的方式组装到所述壳体,从而将所述凸状部保持为向所述端子配件卡定的卡定状态;脱模空间,形成于所述壳体,为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打开并且与所述端子容纳室连通的形态,用于将所述凸状部模具成形;以及检测孔,形成于所述前保持器,容许导通检查用的探针从所述前保持器的前方***所述检测孔,经由所述脱模空间而与所述端子容纳室连通。
发明效果
该连接器利用为了将凸状部模具成形而形成的已有的脱模空间作为使保持器的检测孔和端子容纳室连通的结构,因此不需要在壳体上新形成探针专用的连通孔。因此,能够避免壳体的形状变得复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连接器中***有探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从壳体拆下前保持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端子配件***壳体并安装前保持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探针***连接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壳体的主视图。
图7是前保持器的后视图。
图8是端子配件的主视图。
图9是实施例2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将端子配件***壳体并安装前保持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将探针***连接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3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表示在壳体安装前保持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将探针***连接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前保持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包括限制突起,所述限制突起形成于所述端子配件,配置为比所述凸状部中的与所述端子配件卡定的卡定部靠近前方,并与***到所述脱模空间内的所述探针的末端抵接。
在该连接器中,***到检测孔和脱模空间的探针在到达凸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卡定的卡定部之前与限制突起抵接,从而被限制***。因此,能够避免凸状部的卡定部与探针的干扰。
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所述限制突起通过与所述凸状部卡定而防止所述端子配件脱出。
在该连接器中,限制突起成为凸状部的卡定对象,因此与在限制突起之外单独形成凸状部的卡定对象的情况相比,端子配件的形状简单化。
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包括:引导部,形成于所述前保持器,以朝向所述探针的***方向前方而与所述端子配件的外表面的相对间隔变窄的方式倾斜;以及一对引导面,构成所述引导部,与所述端子配件的外表面平行且与所述探针的***方向呈直角的宽度方向的间隔朝向所述探针的***方向前方而变窄。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探针在宽度方向上错位。
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包括:限制突起,形成于所述端子配件,通过与所述凸状部卡定而防止所述端子配件脱出;以及引导部,形成于所述前保持器,以在所述探针的***过程中、在所述探针与所述限制突起抵接之前使所述探针先停止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探针的末端部不与限制突起接触,因此不存在与凸状部卡定的卡定构件即限制突起被探针损伤的危险。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8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A构成为具有壳体10、多个端子配件20和前保持器30。在使探针P与端子配件20接触时,连接器A基于包括端子配件20的电路是否成为导通状态来进行导通检查。
壳体10是合成树脂制成,其由在前后方向上开模的公知的形态的模具(省略图示)成形。如图2~5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沿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排成一列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壳体10的形态的多个端子容纳室11。在壳体10中,构成端子容纳室11的前表面壁12以在每个端子容纳室11分别向前方突出的形态形成。在各前表面壁12上,各自贯通而形成有使对方侧端子(省略图示)的突片从前方***的突片***孔13。
如图3~5所示,端子配件20从后方(图3~5的右方)***各端子容纳室11内。在构成端子容纳室11的上壁部形成有与各端子容纳室11各自相对的形态的凸状部14。凸状部14是将向前方(与端子配件20相对于端子容纳室11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的形态的主体部15、以及从主体部15的下表面(与端子容纳室11相对的面)突出的卡定突起16(作为本发明的构成要素的凸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20卡定的卡定部)一体地形成的结构。卡定突起16的前端位于比主体部15的前端稍靠后方的位置。主体部15的前端部(比卡定突起16靠近前方的部分)作为与用于使凸状部14从端子配件20分离的夹具(省略图示)卡定的夹具卡定部17发挥作用。宽度方向上的凸状部14的形成区域与端子容纳室11的整个宽度为大致相同范围。
凸状部14一直位于图3~5所示的卡定位置,但是其能够以主体部15的后端部为支点向上方(与端子配件20相对于端子容纳室11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且从端子容纳室11退避的方向)弹性弯曲。在凸状部14位于卡定位置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与凸状部14的弹性弯曲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卡定突起16的下端与端子容纳室11的上端位于相同高度。而且,在壳体10的前端部,用于容许凸状部14向上方弹性弯曲的弯曲空间18以在壳体10的前表面开口的形态形成。如图6所示,弯曲空间18不是针对各凸状部14的每一个分别形成,而是以与所有端子容纳室11对应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形态。
如图3~5所示,在壳体10的前端部,由在凸状部14成形时向前方脱模的模具(省略图示)形成的脱模空间19以在壳体10的前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脱模空间19作为导通检查结构发挥作用。脱模空间19与弯曲空间18前后排列地配置,弯曲空间18的前端部与脱模空间19的后端部连通。同样地,脱模空间19与凸状部14也前后排列地配置,凸状部14的前端部与脱模空间19的后端部相对。
脱模空间19的上下方向上的形成区域是从弯曲空间18的上端到凸状部14的卡定突起16的下端(即,端子容纳室11的上端)为止的范围。因此,脱模空间19中的除去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与端子容纳室11的前表面壁12对应的端部)以外的后端侧的区域在其下表面与端子容纳室1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连通。脱模空间19不是针对各凸状部14的每一个分别形成,而是以与所有端子容纳室11对应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形态。
如图3~5所示,端子配件20是前后方向细长且在前端部形成有方筒部21的阴型的端子。在方筒部21内,对方侧端子的突片(省略图示)从前方***。如图8所示,在方筒部21内,设置有与被***的突片弹性地接触的弹性接触片22。如图3~5所示,在端子配件20的后端部形成有电线压接部23,在电线压接部23通过压接而连接有电线24。
如图3~5、8所示,在方筒部21的上表面(端子配件20的外表面中的与脱模空间19相对的面)形成有限制突起25。限制突起25的前表面形成为相对于端子配件20向端子容纳室11***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6。限制突起25的后表面形成为与端子配件20的***方向呈大致直角的卡定面27。该限制突起25兼具防脱功能和干扰避免功能,该防脱功能用于通过凸状部14防止端子配件20脱出,该干扰避免功能用于避免后述的导通检查用的探针P与凸状部14的干扰。
如图3~5所示,端子配件20从壳体10的后方***端子容纳室11内。在***的过程中,凸状部14的卡定突起16与限制突起25干扰,通过倾斜面26的倾斜,使凸状部14向上方弹性弯曲而被容纳到弯曲空间18内。当端子配件20到达正确的***位置时,限制突起25通过卡定突起16,因此凸状部14向下方弹性复原,卡定突起16从后方卡定于限制突起25的卡定面27。通过该卡定作用,端子配件20保持在防脱状态。在端子配件20***到正确位置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方筒部21的上表面位于与脱模空间19的下表面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并且限制突起25进入脱模空间19内。
前保持器30是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5所示,其从前方组装于壳体10。前保持器30是将壁状部31、从壁状部31的外周缘向后方延伸的筒状嵌合部32、以及从壁状部31向后方延伸的限制部33一体地形成的结构。壁状部31以覆盖壳体10的前表面中的、包括所有端子容纳室11的形成区域在内的范围的方式组装。
如图2~5、7所示,在壁状部31贯通形成有与各端子容纳室11对应的多个插通口34。在将前保持器30组装于壳体10的状态下,各插通口34嵌合于对应的前表面壁12。突片穿过在插通口34露出的突片***孔13并***到端子容纳室11内的方筒部21。限制部33构成板状,在将前保持器30组装于壳体10的状态下,限制部33嵌入到弯曲空间18内。如图3~5所示,当限制部33嵌入弯曲空间18时,凸状部14被限制向弯曲空间18侧(上方)弹性弯曲,卡定突起16保持在从后方卡定于端子配件20的限制突起25的状态。即,通过限制部33,提高由凸状部14实现的防止端子配件20脱出的防脱功能的可靠性。
如图3~5所示,在前保持器30中,将壁状部31前后贯通的形态的多个检测孔35和将限制部33的前端侧区域切开的形态且与检测孔35分别连通的多个切口部36以彼此前后并列的方式配置而形成。多个检测孔35配置为隔着隔壁部37位于各插通孔34的上方。如图2、7所示,检测孔35的开口形状为方形。切口部36以将限制部33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连通的方式切口。如图3~5所示,上下方向上的检测孔35的开口区域和切口部36的形成区域是与脱模空间19的形成范围大致相同的范围。即,检测孔35和切口部36的上端与限制部33的上端(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高度。
而且,如图7所示,在宽度方向上,检测孔35的开口尺寸与切口部36的宽度尺寸为相同尺寸,检测孔35的形成区域与切口部36的形成区域也是相同范围。检测孔35与切口部36的宽度尺寸比端子容纳室11和凸状部14的宽度尺寸小。检测孔35与切口部36配置在对应的端子容纳室11和凸状部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如图3~5所示,在切口部36的里端部(后端部)形成有使其上表面(在将前保持器30组装于壳体10的状态下,与端子容纳室11相对的顶壁面)以朝向后方降低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部38。引导部38构成单一的平面状。引导面38的倾斜为朝向探针P的***方向前方而与端子配件20的外表面(方筒部21的上表面)的相对间隔变窄的形态。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1的作用进行说明。关于连接器A的组装,首先,在将前保持器30从壳体10拆下的状态下,将端子配件20***端子容纳室11内,使凸状部14的卡定突起16与端子配件20的限制突起25卡定,从而防止端子配件20脱出。此后,将前保持器30组装于壳体10,将限制部33嵌入弯曲空间18,从而限制凸状部14向离开端子配件20的方向弹性弯曲,切实地防止端子配件20脱出。此时,限制部33中的切口部36的左右两侧的部分相对于凸状部14的主体部15从上方卡定或者接近而相对。以上述方式组装连接器A。
在连接器A组装后的状态(将前保持器30组装于壳体10后的状态)下,前保持器30的检测孔35与脱模空间19的前端部连通,并且切口部36配置在脱模空间19内。而且,在前后方向上,引导部38的后端位于比凸状部14的主体部15的前端稍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引导部38的整体隔着脱模空间19与端子容纳室11相对,并且引导部38的整体与端子配件20的限制突起25的倾斜面26相对。
在该状态下,进行导通检查,从前方将探针P***连接器A。探针P的***方向与端子配件20相对于端子容纳室11的***方向大致平行,探针P的***方向与端子配件20的***方向是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反向的关系。探针P的末端部(***方向前端部)通过检测孔35并进入脱模空间19内(即,切口部36内),与引导部38抵接。与引导部38抵接的探针P通过引导部38的倾斜而被引导为向下方(即,端子容纳室11侧)位移,因此能够切实地与端子容纳室11内的端子配件20的方筒部21的上表面抵接。
由此,探针P的末端部从下方与引导部38抵接,并且从上方与方筒部21的上表面抵接,从而A在上下两个部位抵接于连接器。被上下地夹在引导部38和方筒部21之间的探针P的末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限制移动)。
而且,在前后方向上,即使是在产生端子容纳室11内的端子配件20的组装误差或前保持器30相对于壳体10的组装误差、由引导部38实现的引导不充分的情况下,由于端子配件20的限制突起25位于与引导部38相对的位置,因此探针P的末端部与倾斜面26抵接。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A将端子配件20容纳在形成于壳体10的端子容纳室11中,通过沿端子容纳室11的内表面向前方呈悬臂状地形成的凸状部14而使端子配件20成为防脱状态,通过以覆盖壳体10的前表面的方式与壳体10组装的前保持器30,将凸状部14保持在与端子配件20卡定的卡定状态。进而,连接器A具备:脱模空间19,其形成于壳体10,是在壳体10的前表面打开并且与端子容纳室11连通的形态,用于将凸状部14模具成形;检测孔35,其形成于前保持器30,容许导通检查用的探针P从前保持器30的前方***该检测孔,经由脱模空间19与端子容纳室11连通;以及引导部38,其形成于前保持器30,将***到检测孔35和脱模空间19内的探针P引导到与端子容纳室11内的端子配件20的外表面抵接的位置。
由此,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A利用了用于将凸状部14模具成形的已有的脱模空间19作为使前保持器30的检测孔35与端子容纳室11连通的构件,因此不需要在壳体10中新形成探针P专用的连通孔。因此,能够避免壳体10的形状变得复杂。
而且,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A具备限制突起25,所述限制突起25形成于端子配件20,配置为比凸状部14中的与端子配件20卡定的卡定部(卡定突起16)靠近前方而与***到脱模空间19内的探针P的末端抵接。根据该结构,***到检测孔35和脱模空间19中的探针P在到达凸状部14的卡定突起16之前与限制突起25抵接,从而被限制***,因此能够避免卡定突起16与探针P的干扰。而且,限制突起25通过与凸状部14卡定而防止端子配件20脱出。即,限制突起25成为凸状部14的卡定对象。因此,与在限制突起25之外单独形成凸状部14的卡定对象的情况相比,端子配件20的形状简单化。
<实施例2>
接下来,参照图9~图12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本实施例2的连接器B是将形成于前保持器40的引导部41形成为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形态的连接器。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结构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结构、作用和效果的说明。
上述实施例1的引导部38形成为单一的平面状,相对于此,本实施例2的引导部41由构成左右对称的一对平面状的引导面42构成。一对引导面42以宽度方向(与方筒部21的上表面平行且与探针P的***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的间隔朝向探针P的***方向前方、即脱模空间19的里侧(后侧)而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而且,在上下方向(与探针P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且与方筒部21的上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一对引导面42以与方筒部21的上表面的间隔朝向探针P的***方向前方而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
当将探针P***脱模空间19内时,探针P的末端部(***方向前端部)与一对引导面42抵接。与引导部41抵接的探针P通过引导部42的倾斜而被引导为向下方(即,端子容纳室11侧)位移,因此能够切实地与端子容纳室11内的端子配件20的方筒部21的上表面(端子配件20的外表面中的与脱模空间19相对的面)抵接。
由此,探针P的末端部从下方与一对引导面42抵接,并且从上方与方筒部21的上表面抵接,在引导部41和方筒部21之间被上下夹持,因此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限制移动)。而且,探针P的末端部与左右对称的一对引导面42抵接,因此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被定位(限制移动)。由此,在本实施例2中,探针P的末端部在一对引导面42和方筒部21的上表面这三个部位与连接器B抵接。
<实施例3>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7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例1、2的连接器A、B中,使探针P与形成于方筒部21的上表面的限制突起25抵接,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3的连接器C中,使探针P不与限制突起25接触,而与方筒部21的上表面(端子配件20的外表面中的与脱模空间19相对的面)中的未形成限制突起25的区域接触。在方筒部21的上表面中与探针P接触的区域是配置为比限制突起25靠近前方(在探针P相对于连接器C的***方向上,比限制突起25靠近后方)的接触区域28。该接触区域28相对于探针P与端子配件20的抵接方向呈直角,其形成为与探针P的***方向平行的平坦面。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1、2的前保持器30、40中,形成于限制部33的引导部38、41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限制突起25对应的位置。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3的前保持器50中,限制部33的引导部51配置为比端子配件20的限制突起25靠近前方(在前后方向上与接触区域28对应的区域)。
与实施例1的引导部38同样地,引导部51由以朝向后方形成向下斜度的方式(即,与接触区域28的上下间隔朝向后方而逐渐减小)倾斜的平坦面构成。引导部51的斜度的朝向形成为在与接触区域28平行的投影面上与探针P的***方向平行。而且,引导部51以在探针P的***过程中、在探针P与限制突起25抵接之前使探针P先停止的方式倾斜。
而且,在实施例1、2的前保持器30、40中,限制部33中的比引导部38、41靠近前方的区域成为将限制部33上下贯通的形态的切口部36。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3中,限制部33的下表面中的比引导部51靠近前方的区域成为与方筒部21的上表面相对的按压面52。该按压面52与方筒部21的上表面的间隔被设定为比探针P的外径尺寸稍大的尺寸。按压面52限制探针P向上方(离开检查区域28的方向)较大的位移。
在导通检查时,将探针P从前方***连接器C。探针P的末端部(***方向前端部)穿过检测孔35而进入脱模空间19内(即,切口部36内),与引导部51抵接。与引导部51抵接的探针P通过引导部51的倾斜而被引导为向下方(即,端子容纳室11侧)位移,因此能够切实地与端子容纳室11内的端子配件20的方筒部21的上表面(接触区域28)抵接。探针P构成大致圆柱形,因此接触区域28与探针P的接触形态为线接触。
在探针P与接触区域28接触的状态下,探针P的末端部未到达限制突起25。因此,作为与凸状部14卡定的卡定构件的限制突起25不会因探针P而受损或变形。而且,探针P的末端部从下方与引导部51抵接,并且从上方与接触区域28抵接,从而在上下两个部位抵接于连接器C。被上下地夹在引导部51和接触区域28之间的探针P的末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限制移动)。
而且,接触区域28为相对于探针P与端子配件20的抵接方向呈直角的平坦面。并且,引导部51的斜度的朝向形成为在与接触区域28平行的投影面上与探针P的***方向平行。因此,即使是在端子配件20和探针P在左右方向(相对于探针P的***方向和探针P与端子配件20的抵接方向这两个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相对位移的情况下,探针P与接触区域28的接触状态也不会变化。
另外,除了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结构标以相同标号,并省略结构、作用和效果的说明。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1、2、3中,限制突起卡定于凸状部,不过限制突起也可以是不与凸状部卡定的形态。
(2)在上述实施例1、2、3中,在端子配件形成限制突起而避免凸状部与探针的干扰,然而也可以不在端子配件形成限制突起。
标号说明
A:连接器
P:探针
10:壳体
11:端子容纳室
14:凸状部
16:卡定突起(凸状部中的与端子配件卡定的卡定部)
19:脱模空间
20:端子配件
25:限制突起
30:前保持器
35:检测孔
38:引导部
B、C:连接器
40、50:前保持器
41、51:引导部
42:引导面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形成有端子容纳室;
端子配件,容纳于所述端子容纳室;
凸状部,以沿着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内壁面向前方呈悬臂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能够相对于所述端子配件卡定为防脱状态;
前保持器,以覆盖所述壳体的前表面的方式组装到所述壳体,从而将所述凸状部保持为向所述端子配件卡定的卡定状态;
脱模空间,在将所述凸状部模具成形时形成于所述壳体,为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打开并且与所述端子容纳室连通的形态,使导通检查用的探针进入所述脱模空间;以及
检测孔,形成于所述前保持器,以与所述脱模空间前后排列的方式配置,容许所述探针从所述前保持器的前方***所述检测孔,所述检测孔经由所述脱模空间与所述端子容纳室连通,
包括限制突起,所述限制突起形成于所述端子配件,配置为比所述凸状部中的与所述端子配件卡定的卡定部靠近前方,并与***到所述脱模空间内的所述探针的末端抵接,
所述限制突起通过与所述凸状部卡定而防止所述端子配件脱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导部,形成于所述前保持器,以朝向所述探针的***方向前方而与所述端子配件的外表面的相对间隔变窄的方式倾斜;以及
一对引导面,构成所述引导部,与所述端子配件的外表面平行且与所述探针的***方向呈直角的宽度方向的间隔朝向所述探针的***方向前方而变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限制突起,形成于所述端子配件,通过与所述凸状部卡定而防止所述端子配件脱出;以及
引导部,形成于所述前保持器,以在所述探针的***过程中、在所述探针与所述限制突起抵接之前使所述探针先停止的方式倾斜。
CN201280052448.7A 2011-10-28 2012-05-28 连接器 Active CN1038910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7640 2011-10-28
JP2011-237640 2011-10-28
PCT/JP2012/063621 WO2013061643A1 (ja) 2011-10-28 2012-05-2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1054A CN103891054A (zh) 2014-06-25
CN103891054B true CN103891054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9664A (zh) * 1997-07-29 1999-03-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阴连接器
US6354867B1 (en) * 1999-10-05 2002-03-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197476A (zh) * 2006-10-26 2008-06-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872914A (zh) * 2009-04-24 2010-10-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形成端子接头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9664A (zh) * 1997-07-29 1999-03-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阴连接器
US6354867B1 (en) * 1999-10-05 2002-03-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197476A (zh) * 2006-10-26 2008-06-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872914A (zh) * 2009-04-24 2010-10-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形成端子接头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4337B (zh) 连接器
CN101295837B (zh) 连接器和其组装方法
CN1327574C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
US8622769B2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fluidproof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CN104347997B (zh) 连接器
CN103904489B (zh) 连接器
EP1986284A2 (en)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US8506328B2 (en) Connector
CN103155295B (zh) 阴型金属端子配件
US20070099520A1 (en) Connecting terminal
CN101944684A (zh) 连接器
CN102007649A (zh) 防水构造及防水连接器
CN102544866B (zh) 连接器
CN104882735A (zh) 连接器
CN107534252A (zh) 连接器
CN102195186B (zh) 连接器
US9350119B2 (en) Wrong insertion preventive structure of connector
CN104103941B (zh) 连接器
CN110098538A (zh) 连接器
CN103891054B (zh) 连接器
CN107615595B (zh) 连接器
CN103022778B (zh) 连接器
CN109510017B (zh) 端子模块及其电连接器
US833362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5742870B (zh) 连接器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