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9333B - 图像诊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诊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9333B
CN103889333B CN201380003552.1A CN201380003552A CN103889333B CN 103889333 B CN103889333 B CN 103889333B CN 201380003552 A CN201380003552 A CN 201380003552A CN 103889333 B CN103889333 B CN 1038893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board
image
video recording
height
camera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35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9333A (zh
Inventor
熨斗康弘
勅使川原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391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21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391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21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89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9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9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9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2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5211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processing of medical diagnostic data
    • A61B6/5229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processing of medical diagnostic data combining image data of a patient, e.g. combining a functional image with an anatomical image
    • A61B6/5235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processing of medical diagnostic data combining image data of a patient, e.g. combining a functional image with an anatomical image combining images from the same or different ionising radiation imaging techniques, e.g. PET and 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4Positioning of patients; Tiltable beds or the like
    • A61B6/0487Motor-assisted positio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1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combined acquisition of different diagnostic modalit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2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5258Devices using data or image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involving detection or reduction of artifacts or noi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5Mechanical aspects of 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7Emission tomograph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Nuclear Medicine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诊断装置,具备:校正表格,将顶板的伸出量以及与该伸出量对应的顶板的挠曲量建立关联,或者,将从顶板的支点到被检体的摄像位置的距离以及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高度建立关联;顶板高度算出部,根据对被检体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算出与从顶板的支点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该顶板的高度;摄像位置推定部,基于由顶板高度算出部算出的顶板的高度、与该高度对应的从顶板的支点到摄像位置的距离、以及校正表格,推定以与摄像图像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以及图像校正部,进行对位,以使得以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成为与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相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诊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诊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多个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一体化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被实用化。具体而言,使进行被检体的生物体组织的功能诊断的PET(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诊断装置、使被检体的生物体组织的形态信息图像化的X射线CT(ComputedTomography)装置一体化的装置(也将其称作PET-CT。)被实用化。
该PET-CT装置能够连续地进行PET检查和X射线CT检查来进行检查。由此,在PET-CT装置中,能够在一台装置中生成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生成使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重合的合成图像。
然而,在这样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中,一般在PET诊断装置中使用的PET用机架(放射线检测部)、在X射线CT装置中使用的X射线CT用机架(X射线扫描部)相互接近配置。此外,这样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具备具有载置被试验者的顶板的诊视床,在PET诊断装置和X射线CT装置中共有该诊视床。
此外,在这样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中,PET诊断装置的PET用机架和X射线CT装置的X射线CT用机架具有依次排列的纵向排列的位置关系,以穿过PET用机架和X射线CT用机架的方式在两机架内设置有通道部。诊视床沿顶板的长度方向将顶板***两机架内的通道部。
因而,在这样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中,由于从诊视床到PET诊断装置的放射线检测部的距离与从诊视床到X射线CT装置的X射线扫描部的距离不同,所以因各机架的摄像位置处的载荷而顶板的下沉(也将其称作顶板的挠曲。)也各不相同。因此,研讨各种对顶板的挠曲进行校正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74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具有多个摄像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由于针对每个摄像方式进行摄像,所以摄像面所示的位置(摄像位置)不同,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挠曲不同。即,在PET用机架和X射线CT用机架中,即便是相同的摄像部位,因载荷而引起的顶板的挠曲也各不相同。此外,在PET诊断装置中在PET图像中没有照入顶板的位置,因此,当使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重合时,难以在所摄像的图像间进行顶板的位置的对位,难以生成适当地重合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的高精度的融合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结构例的概念图。
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诊视床装置的移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台装置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4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用架台装置包含从顶板的支点到检测伽马射线的伽马射线检测范围的顶板的挠曲的摄像范围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用架台装置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中的顶板下垂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用架台装置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进行了摄像的情况下的顶板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CT用架台装置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进行了摄像的情况下的顶板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对以静态调强方式摄像的摄像图像与以螺旋扫描方式摄像的摄像图像的图像间的位置偏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部从校正数据存储部读出顶板基准轮廓和三维的校正表格来对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进行校正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存储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数据存储部的用于推定顶板的倾斜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控制台装置的校正部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图像处理的整体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校正部(图11)中算出顶板下垂校正量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存储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数据存储部的推定顶板的高度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的说明图。
图15是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三维的校正表格二维置换并表现的情况下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校正部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7是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负载算出部(图16)从校正数据存储部读出三维的校正表格来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摄像的摄像范围的中心位置处的负载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的一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量推定部参照三维的校正表格来推定距离顶板的支点的各距离处的负载的顶板的高度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图像处理的整体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校正部(图16)中对PET图像的位置(高度)进行校正的PET图像位置校正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诊断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诊断装置具备:校正表格,将顶板的伸出量以及与该伸出量对应的上述顶板的挠曲量建立关联,或者,将从上述顶板的支点到被检体的摄像位置的距离以及上述摄像位置处的上述顶板的高度建立关联;顶板高度算出部,根据对上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算出与从上述顶板的支点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该顶板的高度;摄像位置推定部,基于由上述顶板高度算出部算出的顶板的高度、与该高度对应的从上述顶板的支点到上述摄像位置的距离、以及上述校正表格,推定以与上述摄像图像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以及图像校正部,进行对位,以使得以上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成为与上述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相同的位置。
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诊断装置,能够进行对位,使得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和以与之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成为相同的摄像位置,因此,能够执行融合摄像图像的高精度的校正以及能够获得融合图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图像诊断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使摄像方式不同的多个医用图像诊断装置一体化的装置的一例,使用PET-CT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概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PET-CT装置100构成为具备PET用架台装置1、CT用架台装置2、诊视床装置3以及控制台装置4。另外,设为朝被检体P投入放射性同位素或者其标记化合物。
PET用架台装置1是对从取入投入到被检体P的阳电子放出原子核素的生物体组织放出的一对伽马射线进行检测,生成用于重构PET图像的伽马射线的投影数据(也将其称作伽马射线投影数据。)的装置。该PET用架台装置1,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等的标记化合物被选择性地取入生物体内的特定的组织、内脏器官的性质,在体外对从该同位素放出的伽马射线进行测定,将放射性同位素的剂量分布图像化。
CT用架台装置2是从被检体P的体外照射X射线,对透射了被检体P的组织、内脏器官的X射线进行检测,生成用于重构X射线CT图像的X射线投影数据的装置。在CT用架台装置2中,使组织、内脏器官的X射线透射率的差图像化,或者利用检测器测定X射线的强度,根据该值进行图像重构。
诊视床装置3是载置被检体P的床,具备顶板31以及诊视床32。诊视床装置3基于经由控制台装置4接受到的来自PET-CT装置100的操作者的指示,朝PET用架台装置1以及CT用架台装置2各自的摄像口移动。即,PET-CT装置100基于来自控制台装置4的指示使诊视床装置3移动,由此进行X射线CT图像的摄像或者进行PET图像的摄像。此处,对诊视床装置3的移动进行说明。
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诊视床装置3的移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2所示,控制台装置4(图1)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使顶板31和诊视床32沿被检体P的体轴方向移动。例如,在X射线CT图像的摄像时,如图2(A)所示,PET-CT装置100使顶板31朝CT用架台装置2的方向水平移动。然后,PET-CT装置100以使顶板31水平移动的顶板的连续移动方式对被检体P的摄像部位进行扫描(作为一例,存在以螺旋状且连续地利用X射线进行扫描的螺旋扫描方式。)。然后,CT用架台装置2对X射线CT图像进行摄像。另外,X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具有从几百埃到0.1埃的波长。
此外,PET-CT装置100在进行X射线CT图像的撮影之后,如图2(B)所示,在保持顶板31从诊视床32伸出的状态下,使诊视床32沿体轴方向水平移动。然后,PET-CT装置100使被检体P的摄像部位***到PET用架台装置1的摄像口内。
此处,如图2(B)所示,诊视床32移动与PET用架台装置1和CT用架台装置2的各自的检测器的中心位置间的距离“a”相同的距离。即,通过诊视床32移动距离“a”,使对被检体P的相同部位进行摄像时从诊视床32的伸出量相同。
然后,PET-CT装置100在对PET图像进行摄像时,在对被检体P的一部分进行摄像之后,自停止摄像的状态起使顶板31以步进状水平移动预定的移动量,进而对其他部分进行摄像。这样,PET-CT装置100的PET用架台装置1通过反复进行移动和摄像的摄像方式(也将其称作静态调强(stepandshoot)方式。),能够对被检体P的宽广范围进行摄像。
图1所示的控制台装置4是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指示而对PET-CT装置100的摄像处理进行控制的装置。此处,对控制台装置4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台装置4的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3所示,控制台装置4构成为具备X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1、CT图像重构部42、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3、PET用重构部44、校正数据存储部45、减弱图生成部50、校正部46以及控制部47。
X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1对从CT用架台装置2发送的X射线投影数据进行存储。具体而言,X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1对用于重构X射线CT图像的X射线投影数据进行存储。
CT图像重构部42例如利用FBP(FilteredBackProjection:滤波反投影)法对X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1所存储的重构用的X射线投影数据进行反投影处理,由此重构X射线CT图像。具体而言,CT图像重构部42在使用了PET-CT装置100的全身检查中,基于由摄像计划决定的摄像条件(例如,切片宽度等),根据X射线投影数据重构对与被检体P的体轴方向正交的多个截面图像进行摄像而得到的多个X射线CT图像。
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3对从PET用架台装置1发送的伽马射线投影数据进行存储。
PET用重构部44根据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3所存储的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并通过例如统计的重构法来重构PET图像。此外,PET用重构部44使用后述的减弱图进行PET图像的减弱校正。
校正数据存储部45对由CT图像重构部42重构的X射线CT图像以及由PET用重构部44重构的PET图像进行存储。此外,校正数据存储部45存储表示顶板31的基准位置的顶板基准轮廓以及推定PET图像的顶板31的倾斜的三维的校正表格。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校正表格的一例,例如对使用了将从顶板31的支点到摄像位置的伸出量、与该伸出量对应的顶板31的挠曲量以及该顶板31的倾斜建立关联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第一校正表格)的例子进行说明。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校正表格的其他的例子,对使用了将从顶板31的支点到被检体P的摄像位置的距离、被检体P施加于顶板31的负载(例如,体重)以及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建立关联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第二校正表格)的例子进行说明。
减弱图生成部50使用由CT图像重构部42重构的X射线CT图像生成用于对在被检体P的体内产生的伽马射线的减弱进行校正的减弱图(μMap)。另外,所谓减弱图是从X射线CT图像转换像素值而得到的图像。此外,减弱图生成部50基于顶板下垂校正量(基于后述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的校正量),对减弱图进行校正,以使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的顶板的高度一致。然后,减弱图生成部50将校正后的减弱图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
校正部46读出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X射线CT图像以及PET图像,并且读出(或者参照)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顶板基准轮廓以及三维的校正表格,对X射线CT图像和PET图像分别进行校正而生成融合图像。尤其是对PET图像在PET用重构部44进行减弱校正,校正部46将该减弱校正后的PET图像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的位置,以与X射线CT图像的位置一致。另外,对于该校正部46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加以叙述。
控制部47对PET-CT装置100的整体动作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47通过对PET用架台装置1、CT用架台装置2、顶板31以及诊视床32的动作进行控制,对基于PET-CT装置100的摄像处理进行控制。
例如,控制部47对使用X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1所存储的X射线重构用的X射线投影数据在CT图像重构部42重构的处理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47对使用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3所存储的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在PET用重构部44重构的处理、减弱校正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47对校正部46中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后述)进行控制,并且,从未图示的输入输出装置接受操作者的指示,以使未图示的显示部显示融合图像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部47由未图示的CPU(CentralProcessingUnit)、ROM(ReadOnlyMemory)、RAM(RandomAccessMemory)等构成。
CPU将存储于ROM的各种程序下载到RAM,通过扩展该程序而能够实现各种程序的功能。RAM作为工作区(作业用存储器)而被加以利用。ROM存储各种程序。在存储于ROM的各种程序中包含用于实现各摄像处理、各重构处理以及校正部46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第一校正量算出处理)的程序。
其次,对在PET用架台装置1中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情况下、在CT用架台装置2中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情况下的图像间的偏移进行说明。
图4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用架台装置1包含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检测伽马射线的伽马射线检测范围的顶板31的挠曲的摄像范围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PET用架台装置1对以距离z2为中心的从距离z1到距离z3的摄像范围的伽马射线进行检测。在该图中示出对于顶板31的高度h,距离z2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h2低于距离z1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h1,此外,距离z3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h3低于距离z1和z2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另外,从距离z1到距离z3表示从支点0起的顶板31的行程量(伸出量)。此外,支点0是作为行程量的基准的任意的基准位置。
这样,在图4中,示出从顶板31的支点0到顶板31的摄像位置的距离越远,则顶板31越朝纸面的下方向挠曲。另外,将像这样的顶板31挠曲(顶板31下沉的状态)记载为顶板下垂,此外,存在将顶板31挠曲的量记载为顶板下垂量的情况。因而,该顶板下垂也能够用顶板31的高度h表现。
图5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用架台装置1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下垂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另外,将PET图像的摄像区域作为扫描区域进行说明。此外,图5所示的床B1、床B2以及床B3表示PET图像的摄像位置(摄像范围)。此外,在图5的各图中未示出被检体P,但示出实际上在顶板31上载置有被检体P的情况下的顶板下垂。
如图5所示,顶板下垂量根据从诊视床32伸出顶板31的行程量而不同。例如,如图5(A)所示,在从诊视床32伸出顶板31的状态下在床B1的位置执行扫描的情况下,由被检体P引起的负载对顶板31造成的影响变大,扫描区域的顶板下垂量也变大。
另一方面,如图5(B)以及(C)所示,当减少伸出顶板31的行程量时,由被检体P引起的负载对顶板31造成的影响减小,扫描区域的顶板下垂量也变小。即,如图5(B)所示,当在床B2的位置执行扫描的情况下,顶板31的顶板下垂量与在床B1的位置执行扫描的情况下的顶板下垂量相比变小。此外,如图5(C)所示,当在床B3的位置执行扫描的情况下,顶板31的顶板下垂量与床B1的位置的顶板下垂量、床B2的位置的顶板下垂量相比变小。
图6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用架台装置1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情况下的顶板31的摄像位置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另外,设为顶板31的位置表示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
如图6所示,在该图中,示出PET用架台装置1在床B1、床B2以及床B3的位置对顶板31进行摄像的情况下的被检体P的体轴方向的截面。即,示出在PET用架台装置1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情况下,针对床的每个摄像位置而顶板下垂量不同,因此,顶板31的位置在床间产生阶梯差。其次,对CT用架台装置2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情况下的顶板的位置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CT用架台装置2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情况下的顶板31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在该图中,示出CT用架台装置2以螺旋扫描方式对顶板31连续地摄像的情况下的顶板31的体轴方向的截面。即,在CT用架台装置2以螺旋扫描方式对顶板31进行摄像的情况下,使用所摄像的该多个截面图像示出顶板31的体轴方向的截面。此外,图7所示的多个矩形表示截面图像的切片宽度。此外,图7所示的直线LN1表示各截面图像中的通过顶板31的中心的直线。
在CT用架台装置2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撮影的情况下,伴随着顶板31的行程量的增加,顶板31的顶板下垂量变大,因此,各截面图像中的顶板31的高度伴随着顶板31的行程量的增加而逐渐变低。
此处,在沿体轴方向观察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X射线CT图像的情况下的顶板31的高度成为通过顶板31的中心的直线LN1。其次,对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图像以及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图像的位置偏移进行说明。
图8是用于对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图像和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图像的图像间的位置偏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8所示,在该图中,示出图6所示的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图像中的顶板31的位置(将其用直线LN2表示。)、以及图7所示的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图像中的顶板31的位置(是上述直线LN1。)。
如图8的直线LN1和直线LN2所示那样,对于以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的各自的顶板31,由于顶板31的倾斜分别不同,所以分别示出摄像图像的位置偏移的情况。即,这样的顶板31的位置的偏移在融合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时产生图像间的偏移,无法执行高精度的校正以及无法获得融合图像。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在上述的校正部46中,使用顶板基准轮廓和三维的校正表格对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分别进行校正处理,由此适当地进行顶板31的对位,能够执行融合了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的高精度的校正以及能够获得融合了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的融合图像。
另外,所谓顶板基准轮廓是指,在顶板31上未载置被检体P的状态下,对以螺旋扫描方式能够摄像的范围进行摄像,预先测定未载置被检体P的状态下的顶板31的高度或者顶板下垂量而得到的测定数据。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部46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读出顶板基准轮廓CP和三维的校正表格来对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进行校正的方法的说明图。
如图9所示,在该图中,示出将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X射线CT图像的摄像位置(直线LN1)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位置,并且,在以静态调强方式摄像的PET图像的摄像位置(直线LN2),使用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顶板31的倾斜,算出针对每个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的顶板位置。
此外,校正部46将算出的顶板位置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顶板位置。因而,校正部46将X射线CT图像的摄像位置(直线LN1)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并且将PET图像的摄像位置(直线LN2)也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由此,校正部46在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位置处融合校正后的X射线CT图像和PET图像,由此能够执行高精度的校正以及生成融合图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分别摄像的摄像图像的位置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位置,因此,进行校正,以与被检体P未载置于顶板31的状态下的顶板31的高度一致。即,校正部46进行校正,以使将被检体P载置于顶板31而引起的顶板下垂量成为被检体P未载置于顶板31的状态下的顶板31的高度。
其次,对存储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三维的校正表格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存储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用于推定顶板31的倾斜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的说明图。
如图10所示,该校正表格是基于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行程量(伸出量)以及顶板下垂量(顶板的挠曲量)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时的顶板31的倾斜的校正表格。该校正表格基于从诊视床32伸出顶板31的行程量以及与该行程量对应的摄像位置的顶板下垂量将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时的该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倾斜建立关联。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该三维的校正表格(第一校正表格),能够进行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和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时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倾斜的对位。
另外,在图10中,校正表格的右上部分发白,该白色部分越白,则意味着顶板31的倾斜变得越大,另一方面,黑色部分越黑,则意味着顶板31的倾斜变得越小。此外,设为该三维的校正表格被预先数据库化后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
其次,对PET-CT装置100的控制台装置4的校正部46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的控制台装置4的校正部46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如图11所示,校正部46构成为具备顶板高度算出部461、第一图像校正部(第一摄像图像校正部)462、顶板倾斜推定部463、顶板位置算出部464、第二图像校正部(第二摄像图像校正部)465以及图像融合部466。此外,顶板倾斜推定部463和顶板位置算出部464构成摄像位置推定部,第二图像校正部465构成图像校正部。
此外,校正部46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连接。因而,校正部46能够读出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X射线CT图像、PET图像。
顶板高度算出部461根据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算出与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顶板31的高度h。
第一图像校正部462进行对由顶板高度算出部461算出的顶板31的高度与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顶板基准轮廓CP所定义的顶板的高度的差分进行校正的处理。即,第一图像校正部462将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校正到在顶板31上未载置被检体P的状态下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
顶板倾斜推定部463基于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连续地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行程量、在第一图像校正部462中校正的顶板31的高度的差分以及三维的校正表格,将该顶板31的高度的差分视作顶板31的挠曲量,推定以作为不同的摄像方式的一例的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倾斜。
顶板位置算出部464在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根据由顶板倾斜推定部463推定的顶板31的倾斜算出以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位置(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31的倾斜)。
第二图像校正部465将由顶板位置算出部464算出的顶板位置(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31的倾斜)与第一图像校正部462相同地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定义的顶板位置。即,第二图像校正部465算出将由顶板位置算出部464算出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31的倾斜校正为在顶板31上未载置被检体P的状态下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和顶板31的倾斜的校正量。
另外,也将算出的顶板位置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定义的顶板31的高度和顶板31的倾斜的校正量称作顶板下垂校正量。然后,第二图像校正部465将算出的顶板下垂校正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
此外,顶板基准轮廓CP是表示顶板的高度(位置)的线性数据,由顶板位置算出部464算出的顶板位置是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的倾斜的数据。因此,通过对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图像(例如,PET图像)应用由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的倾斜构成的顶板位置,能够进行与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高度(位置)一致的摄像图像的对位。
其次,减弱图生成部50(图3)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读出顶板下垂校正量,并基于该顶板下垂校正量将减弱图校正到PET图像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PET用重构部44(图3)使用校正后的减弱图进行PET图像的减弱校正。
图像融合部466(图11)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读出被减弱校正的PET图像和顶板下垂校正量,将被减弱校正的PET图像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的顶板位置。然后,图像融合部466对由第一图像校正部462校正后的X射线CT图像(第一摄像图像)与校正后的PET图像进行融合。图像融合部466将融合后的融合图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
由此,控制部47(图3)基于从未图示的输入部输入的对PET-CT装置100进行操作的操作者的指示,能够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读出融合图像,并显示于未图示的显示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在控制台装置4的校正部46中,将以螺旋扫描方式摄像的X射线CT图像的摄像位置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位置,并且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摄像的PET图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倾斜,将推定出的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31的倾斜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位置。
这样,PET-CT装置100在PET用架台装置1中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即便在该PET图像中没有照入顶板31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CT用架台装置2中以螺旋扫描方式摄像的X射线CT图像、顶板基准轮廓CP、以及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摄像的情况下的顶板31的倾斜的三维的校正表格,也能够对X射线CT图像和PET图像分别进行校正。
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通过对分别校正后的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进行重合而使之融合,能够执行高精度的校正以及生成融合图像。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的图像处理的整体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的图像处理的整体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另外,在图12中,示出对被检体P执行基于螺旋扫描方式的X射线CT检查以及基于静态调强方式的PET检查后的整体动作。
首先,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在设置于控制台装置4的CT图像重构部42(图3)中,使用存储于X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1的X射线投影数据重构X射线CT图像(步骤S001)。然后,CT图像重构部42将重构的X射线CT图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并且将X射线CT图像送出至减弱图生成部50。
其次,减弱图生成部50(图3)使用由CT图像重构部42重构的X射线CT图像,生成用于校正伽马射线的减弱的减弱图(μMap)(步骤S003)。
其次,校正部46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读出重构的X射线CT图像和三维的校正表格,进行算出顶板下垂校正量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第一校正量算出处理)(步骤S005)。校正部46将算出的顶板下垂校正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
其次,减弱图生成部50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读出顶板下垂校正量,将减弱图校正到PET图像位置(步骤S007),将该校正后的减弱图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
其次,PET用重构部44(图3)使用存储于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存储部43的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对PET图像进行重构(步骤S009)。在该情况下,PET用重构部44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读出减弱图,使用伽马射线投影数据和读出的减弱图对PET图像进行重构(减弱校正)。然后,PET用重构部44将重构的PET图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
其次,校正部46的图像融合部466(图11)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读出由PET用重构部44进行了减弱校正的PET图像以及顶板下垂校正量,将该减弱校正后的PET图像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的顶板位置(步骤S011)。
其次,校正部46的图像融合部466融合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的顶板位置的X射线CT图像以及PET图像而生成融合图像,将所生成的融合图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控制部47读出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融合图像,使该融合图像显示于控制台装置4的未图示的显示部(步骤S013)。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在校正部46中算出对PET图像进行校正的顶板下垂校正量并且生成融合图像,控制部47使该融合图像显示于显示部并结束处理。其次,对校正部46算出顶板下垂校正量的顶板下垂量算出处理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的校正部46(图11)中算出顶板下垂校正量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第一校正量算出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如图13所示,校正部46的顶板高度算出部461(图11)根据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算出与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顶板31的高度h(步骤S101)。
其次,第一图像校正部462(图11)对根据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而得的摄像图像算出的顶板31的高度h与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顶板基准轮廓CP所定义的顶板的高度的差分进行校正。即,第一图像校正部462将算出的顶板31的高度h校正到在顶板31上未载置被检体P的状态下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步骤S103)。
其次,顶板倾斜推定部463(图11)基于以螺旋扫描方式连续地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行程量、由第一图像校正部462校正的顶板31的高度的差分以及三维的校正表格,将该顶板31的高度的差分视作顶板31的挠曲量,推定以作为不同的摄像方式的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倾斜(步骤S105)。
即,基于在步骤S101中算出的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的顶板31的行程量、在步骤S103中校正的顶板的高度的差分、以及图10所示的三维的校正表格,将顶板31的高度的差分视作顶板31的挠曲量,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倾斜。
其次,顶板位置算出部464(图11),在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根据由顶板倾斜推定部463推定出的顶板31的倾斜算出以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位置(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31的倾斜)(步骤S107)。
其次,第二图像校正部465(图11)将由顶板位置算出部464算出的顶板位置(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31的倾斜)与第一图像校正部462相同地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定义的顶板位置。即,第二图像校正部465算出将由顶板位置算出部464算出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h和顶板31的倾斜校正为在顶板31上未载置被检体P的状态下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和顶板31的倾斜的顶板下垂校正量(步骤S109)。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在校正部46中,将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X射线CT图像的摄像位置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位置,并且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PET图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倾斜,将推定出的顶板的倾斜和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示出的位置。
由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在PET用架台装置1中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即便在该PET图像中没有照入顶板31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CT用架台装置2中以螺旋扫描方式摄像的X射线CT图像、顶板基准轮廓CP、以及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摄像的情况下的顶板的倾斜的三维的校正表格,也能够对X射线CT图像和PET图像分别进行校正。
因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100,通过对分别校正后的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进行重合而使之融合,能够执行高精度的校正以及能够生成融合图像。
另外,PET-CT装置100,使用PET用架台装置1生成PET图像,但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应用单光子发射CT装置(SPECT装置: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装置)。
此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具备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被检体P的摄像的CT用架台装置2、以及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被检体P的摄像的PET用架台装置1的PET-CT装置100进行了说明,但第一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具体而言,只要是作为第一摄像方式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且作为第二摄像方式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方式即可,例如,也可以在CT用架台装置2中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之后,使用与CT用架台装置2不同的CT用架台装置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
另外,当在CT用架台装置中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时,诊视床装置3的顶板31的顶板位置被摄像,因此,也可以将被摄像的顶板31的顶板的倾斜和顶板31的摄像位置校正到顶板基准轮廓CP所定义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校正表格的一例,使用基于从顶板31的支点到摄像位置处的行程量、以及与该行程量对应的顶板31的挠曲量推定顶板31的倾斜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第一校正表格),对顶板下垂量进行校正。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校正表格的另一例子,使用将从顶板31的支点到被检体P的摄像位置的距离、被检体P的负载以及摄像位置处的顶板31的高度建立关联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第二校正表格),推定被检体P的负载,进而推定顶板31的高度h。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结构的概要与图1至图8所示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14是示出存储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数据存储部的推定顶板31的高度h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的说明图。
如图14所示,该校正表格是基于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z、该摄像位置处的负载L、从诊视床32伸出顶板31的行程量r这三个参数来推定顶板31的高度h的校正表格。另外,该校正表格是预先使实测顶板31的值表格化而得的校正表格。具体而言,该校正表格对于多个被检体P测定载置测定用的被检体P时的顶板31的高度h,并利用三个参数表现顶板31的高度h。
在图14中,校正表格的右上部分发白,该白色部分越白,则意味着顶板的高度h变得越低,另一方面,黑色部分越黑,则意味着顶板的高度h变得越高。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基于该校正表格推定顶板的高度h,因此能够推定对顶板的高度h进行校正的顶板下垂校正量。
此处,对于该校正表格的详细情况进行二维地置换并进行说明。
图15是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三维的校正表格二维地置换并表现的情况下的说明图。
在图15(A)中,将顶板31的支点0(参照图4)设定为基准位置,将距离该支点0的距离z设为横轴,而将与距离z对应的顶板31的高度h设为纵轴,由此进行坐标转换。在图15(A)中,示出距离顶板31的支点0的距离z越远,则顶板31的高度h与距离相应地变得越低。另外,在图15(A)中,顶板31的行程量r以及摄像位置处的负载L设为固定值。
在图15(B)中,将伸出顶板31前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将距离该基准位置的行程量r设为横轴,而将与行程量r对应的顶板31的高度h设为纵轴,由此进行坐标转换。在图15(B)中,示出自基准位置起的行程量r越多,则顶板的高度h与行程量r相应地变得越低。另外,在图15(B)中,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z以及摄像位置处的负载L设为固定值。
在图15(C)中,将顶板31的摄像位置处的不施加负载L的状态作为基准,将自该状态起的负载L设为横轴,而将与负载L对应的顶板31的高度h设为纵轴,由此进行坐标转换。在图15(C)中,示出摄像位置处的负载L越多,则顶板的高度h与负载L相应地变得越低。另外,在图15(C)中,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z以及顶板31的行程量r设为固定值。
这样,图14所示的三维的校正表格,能够基于图15(A)、(B)、(C)所示的、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z、该摄像位置处的负载L、以及从诊视床32伸出顶板31的行程量r这三个参数,推定顶板31的高度h。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校正部46A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另外,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16所示,校正部46A构成为具备顶板高度算出部461、负载推定部462A、校正量推定部463A、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以及图像融合部465A。此外,负载推定部462A和校正量推定部463A构成摄像位置推定部。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构成图像校正部。此外,校正部46A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连接。因而,校正部46A能够读出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的X射线CT图像、PET图像。
顶板高度算出部46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根据以螺旋扫描方式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算出与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该顶板31的高度h。
负载推定部462A基于算出的顶板31的高度h、从顶板31的支点0到被检体P的摄像位置的距离z、以及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的校正表格(图14),推定被检体P施加于顶板31的负载L。在该情况下,被检体P施加于顶板31的负载L为恒定(固定值),因此,不论是螺旋扫描方式还是静态调强方式,都成为相同值。由此,负载推定部462A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读出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在CT用架台装置2中以螺旋扫描方式对被检体P摄像时的负载L,能够将该负载L作为在PET用架台装置1中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时的负载L加以推定。
校正量推定部463A基于从顶板31的支点0到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的距离z、由负载推定部462A推定的被检体P的负载L、以及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摄像时的摄像范围内的顶板31的高度h。
具体而言,校正量推定部463A根据距离z2算出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时的摄像范围(参照图4),并且读出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的三维的校正表格(参照图14),根据该摄像范围内的被检体P的负载L推定该摄像范围内的顶板31的高度h。此处,使用附图对推定该摄像范围内的顶板31的高度h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17是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负载算出部462A(图16)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读出三维的校正表格并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范围的中心位置处的负载L的三维的校正表格的一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首先,将从顶板31的支点0到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摄像范围的中心设为距离z2(参照图4)。负载算出部462A读出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的三维的校正表格(图17),根据螺旋扫描方式的摄像图像中的距离z2的顶板31的高度h和该距离z2,推定施加于顶板31的负载L2。该距离z2处的负载L2在摄像范围(z1到z3)内是相同的。
其次,校正量推定部463A参照三维的校正表格分别求出距离z1和距离z3的各距离处的顶板31的高度h。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量推定部463A参照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自顶板31的支点0起的各距离处的负载L2的顶板31的高度h的一例的说明图。
如图18所示,校正量推定部463A(图16)参照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摄像范围的距离z1和距离z3处的顶板31的高度h。在该情况下,校正量推定部463A参照三维的校正表格求出距离z2处的负载L2与距离z1以及距离z3相交的点,并分别推定该地点的顶板31的高度h。
由此,校正量推定部463A能够推定各距离处的顶板31的高度h,因此能够推定应当校正的顶板的高度(或者顶板下垂量)。
另外,在图18中,借助图中的明暗表现顶板31的高度h。对于图18所示的明暗,白色部分越白则表示顶板31的高度h越低、顶板下垂量越多,相反地,黑色部分越黑则表示顶板31的高度h越高、顶板下垂量越少。
此外,使用图4对推定顶板31的高度h的推定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对于作为摄像范围的中心的距离z2,负载算出部462A(图16)推定施加于顶板31的负载L2,并且,校正量推定部463A参照三维的校正表格分别推定距离z1处的顶板31的高度h1以及距离z3处的顶板31的高度h3。
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基于由校正量推定部463A推定出的顶板31的高度h,算出校正到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顶板31的高度h的校正量(顶板下垂校正量)。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将算出的顶板下垂校正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
此外,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具有对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PET图像进行校正的功能。即,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能够基于由校正量推定部463A推定出的顶板31的高度h对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PET图像的高度进行校正,生成该摄像图像(PET图像)。然后,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将该校正后的PET图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
图像融合部465A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读出校正后的PET图像,并且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读出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X射线CT图像。然后,图像融合部465A将该读出的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进行融合,并将该融合图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
由此,控制部能够基于从未图示的输入部输入的对PET-CT装置进行操作的操作者的指示,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读出融合图像,并显示于未图示的显示部。
这样,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在校正部46A中,根据X射线CT图像中的顶板31的高度h,并参照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X射线CT图像的顶板31的负载L。该负载L是与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的PET图像的顶板31的负载L相同的值,因此,校正部46A能够根据施加于顶板31的负载L和到摄像位置的距离z推定PET图像的摄像范围的顶板31的高度h,对摄像范围内的PET图像的位置进行校正。
由此,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在PET用架台装置1中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即便在该PET图像中没有照入顶板31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CT用架台装置2中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X射线CT图像的顶板31的高度和三维的校正表格,也能够推定PET图像中的顶板31的高度h,对PET图像的位置进行校正。
因而,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通过使该校正后的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重合而使之融合,能够执行高精度的校正以及能够生成融合图像。
其次,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图像处理的整体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图1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图像处理的整体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另外,在图19中,示出对被检体执行基于螺旋扫描方式的X射线CT检查、基于静态调强方式的PET检查之后的整体动作。此外,对与图12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
在图19的流程图中,与图12的流程图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进行步骤S005A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第二校正量算出处理)、以及将步骤S011A的PET图像校正到X射线CT图像的顶板位置的处理的点。
校正部46A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图16)读出重构的X射线CT图像和三维的校正表格,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第二校正量算出处理)算出顶板下垂校正量(步骤S005A)。然后,校正部46A将算出的顶板下垂校正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
另外,在步骤S007以及步骤009中,使用在步骤S005A中算出的顶板下垂校正量实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
校正部46A的图像融合部465A(图16)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读出由PET用重构部44(图3)减弱校正后的PET图像和顶板下垂校正量,将该减弱校正后的PET图像校正到X射线CT图像的顶板位置(步骤S011A)。
由此,校正部46A的图像融合部465A将X射线CT图像与校正到X射线CT图像的顶板位置后的PET图像进行融合而生成融合图像,并将所生成的融合图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控制部47读出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的融合图像,并使该融合图像显示于控制台装置4的未图示的显示部(步骤S013A)。
这样,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在校正部46A中对PET图像的位置进行校正并且生成融合图像,并使该融合图像显示于显示部,由此结束处理。其次,对校正部46A的详细动作进行说明。
图20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的校正部46A(图16)中对PET图像的位置(高度)进行校正的顶板下垂校正量算出处理(第二校正量算出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另外,对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20所示,在校正部46A中,顶板高度算出部46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读出以螺旋扫描方式摄像而获得的X射线CT图像,并根据该X射线CT图像算出与从顶板31的支点0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顶板31的高度h(步骤S101)。
其次,负载推定部462A(图16)基于由顶板高度算出部461算出的顶板31的高度h、以及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的三维的校正表格(图5),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时的摄像位置处的负载L(步骤S103A)。
即,负载推定部462A基于算出的顶板31的高度h、从顶板31的支点0到被检体P的摄像位置的距离z、以及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的校正表格(图14),推定被检体P施加于顶板31的负载L。在该情况下,被检体P施加于顶板31的负载L为恒定(固定值),因此,不论是螺旋扫描方式还是静态调强方式,都成为相同值。
其次,校正量推定部463A基于从顶板31的支点0到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的摄像位置的距离z、由负载推定部462推定出的负载L、以及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时的摄像范围内的顶板31的高度h。在该情况下,校正量推定部463A根据距离z算出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时的摄像范围,此外,读出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与该摄像范围内的负载L对应的顶板31的高度h(步骤S105A)。
其次,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基于由校正量推定部463A推定出的顶板31的高度h,算出将所摄像的PET图像的顶板31的高度校正到推定出的PET图像的高度(X射线CT图像的高度)的校正量(顶板下垂校正量)(步骤S107A)。然后,校正图像生成部464A将算出的顶板下垂校正量存储于校正数据存储部45A。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在校正部46A中,基于以螺旋扫描方式所摄像的顶板31的高度h、以及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以静态调强方式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负载L及顶板的高度h,对以静态调强方式所摄像的PET图像进行校正。
由此,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能够在校正部46A中将校正后的PET图像和X射线CT图像融合,因此能够执行高精度的校正以及能够生成融合图像。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ET-CT装置,使用PET用架台装置1生成PET图像,但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例如应用SPECT装置。
此外,当在CT用架台装置2中以静态调强方式对被检体P进行摄像时,诊视床装置3的顶板31被摄像,因此,也可以根据从所摄像的顶板31到摄像位置的距离z和所摄像的顶板31的高度h,并参照三维的校正表格推定摄像位置(摄像中心位置)的负载L。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PET-CT装置在PET用架台装置1中以静态调强方式进行摄像,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具体而言,也可以代替PET用架台装置1而应用磁共振装置(MagneticResonanceImaging装置),该磁共振装置使用对人体作用磁而使位于体内的氢原子核共振的磁共振现象。即,也能够应用于具备由以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摄像的CT用架台装置2以及磁共振装置构成的多个摄像方式的形式。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示出,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同样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示出流程图的各步骤按照所记载的顺序以时间序列的方式进行的处理的例子,但并不是一定要以时间序列的方式进行处理,也包含并列或者独立执行的处理。

Claims (12)

1.一种图像诊断装置,具备:
校正表格,将顶板的伸出量以及与该伸出量对应的所述顶板的挠曲量建立关联,或者,将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被检体的摄像位置的距离以及所述摄像位置处的所述顶板的高度建立关联;
顶板高度算出部,根据对所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算出与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该顶板的高度;
摄像位置推定部,基于由所述顶板高度算出部算出的顶板的高度、与该高度对应的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所述摄像位置的距离、以及所述校正表格,推定以与所述摄像图像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以及
图像校正部,进行对位,以使得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成为与所述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的摄像位置相同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诊断装置还具备:
顶板基准轮廓,示出所述顶板的基准位置;以及
第一摄像图像校正部,对由所述顶板高度算出部算出的顶板的高度与所述顶板基准轮廓所定义的顶板的高度的差分进行校正,
所述校正表格是将所述伸出量、与该伸出量对应的所述顶板的挠曲量以及该顶板的倾斜建立关联的校正表格,
所述摄像位置推定部具备:
顶板倾斜推定部,基于对所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伸出量、所述顶板的高度的差分以及所述校正表格,将所述顶板的高度的差分视作所述顶板的挠曲量,推定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倾斜;以及
顶板位置算出部,根据推定出的所述顶板的倾斜算出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位置,
所述图像校正部具备第二摄像图像校正部,该第二摄像图像校正部将算出的所述顶板位置校正到所述顶板基准轮廓所定义的顶板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诊断装置还具备图像融合部,该图像融合部将由所述第一摄像图像校正部校正后的第一摄像图像与由所述第二摄像图像校正部校正后的第二摄像图像融合。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所述顶板基准轮廓是在所述顶板上未载置被检体的状态下,对以螺旋扫描方式能够摄像的范围进行摄像,预先测定该顶板的挠曲量而得到的测定信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对所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的摄像方式是螺旋扫描方式,
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方式是对所述被检体离散地摄像的静态调强方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在X射线CT装置中用对所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
在PET装置中用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所述校正表格是将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所述被检体的摄像位置的距离、所述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高度以及所述被检体施加于所述顶板的负载建立关联的校正表格,
所述摄像位置推定部具备:
负载推定部,基于由所述顶板高度算出部算出的所述顶板的高度、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所述被检体的摄像位置的距离、以及所述校正表格,推定所述负载;以及
校正量推定部,基于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位置的距离、推定出的所述负载、以及所述校正表格,推定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对所述被检体进行了摄像时的摄像范围内的顶板的高度,
所述图像校正部具备校正图像生成部,该校正图像生成部将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校正到所述推定出的顶板的高度,并生成该顶板的高度被校正后的摄像图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诊断装置还具备图像融合部,该图像融合部将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校正后的摄像图像与所述连续地摄像的摄像图像融合。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对所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的摄像方式是螺旋扫描方式,
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方式是对所述被检体离散地摄像的静态调强方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诊断装置,其中,
在X射线CT装置中用对所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
在PET装置中用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的摄像方式进行摄像。
11.一种图像诊断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图像诊断装置具备示出顶板的基准位置的顶板基准轮廓以及将所述顶板的伸出量、与该伸出量对应的所述顶板的挠曲量以及该顶板的倾斜建立关联的校正表格,在该图像诊断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包括:
根据对被检体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算出与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该顶板的高度的顶板高度算出步骤;
基于对所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伸出量、所述顶板的高度的差分、以及所述校正表格,将所述顶板的高度的差分视作所述顶板的挠曲量,推定以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倾斜的顶板倾斜推定步骤;
根据推定出的所述顶板的倾斜算出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位置处的顶板位置的顶板位置算出步骤;以及
将算出的所述顶板位置校正到所述顶板基准轮廓所定义的顶板的高度的摄像图像校正步骤。
12.一种图像诊断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图像诊断装置具备将从顶板的支点到被检体的摄像位置的距离、所述摄像位置处的顶板的高度以及所述被检体施加于所述顶板的负载建立关联的校正表格,在该图像诊断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包括:
根据对所述被检体连续地摄像而获得的摄像图像算出与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摄像位置的距离对应的该顶板的高度的顶板高度算出步骤;
基于在所述顶板高度算出步骤中算出的所述顶板的高度、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所述被检体的摄像位置的距离、以及所述校正表格,推定所述负载的负载推定步骤;
基于从所述顶板的支点到以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位置的距离、推定出的所述负载、以及所述校正表格,推定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对所述被检体进行了摄像时的摄像范围内的顶板的高度的校正量推定步骤;以及
将以所述不同的摄像方式进行了摄像的摄像图像校正到所述推定出的顶板的高度,并生成该顶板的高度被校正后的摄像图像的校正图像生成步骤。
CN201380003552.1A 2012-06-20 2013-06-19 图像诊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889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9138 2012-06-20
JP2012-139139 2012-06-20
JP2012139139A JP6062167B2 (ja) 2012-06-20 2012-06-20 画像診断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139138A JP6062166B2 (ja) 2012-06-20 2012-06-20 画像診断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CT/JP2013/066882 WO2013191220A1 (ja) 2012-06-20 2013-06-19 画像診断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9333A CN103889333A (zh) 2014-06-25
CN103889333B true CN103889333B (zh) 2016-03-02

Family

ID=49768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3552.1A Active CN103889333B (zh) 2012-06-20 2013-06-19 图像诊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04437B2 (zh)
CN (1) CN103889333B (zh)
WO (1) WO20131912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2892A1 (ja) * 2013-05-29 2014-12-04 株式会社東芝 寝台装置、x線ct装置及び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US11633166B2 (en) * 2015-09-23 2023-04-25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Usa, Inc. Spatial registration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acquired during respiration
KR20180066781A (ko) * 2016-12-09 2018-06-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의료 영상을 표시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6698A (zh) * 2008-12-24 2010-06-3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诊断装置以及图像诊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64217B2 (en) * 2000-10-30 2004-07-2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X-ray diagnosis apparatus
US6895105B2 (en) 2000-12-21 2005-05-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maging table sag measurement and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914958B2 (en) * 2001-07-06 2005-07-05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mpany, Llc Multi-plane acquisition in digital x-ray radiography
JP2003310604A (ja) * 2002-04-19 2003-11-05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 Llc 医療用撮像装置、放射線治療装置、ならびに搬送装置
JP2004180846A (ja) * 2002-12-02 2004-07-02 Shimadzu Corp X線ct装置
JP2005291814A (ja) * 2004-03-31 2005-10-20 Shimadzu Corp 診断システム
DE102004061591B3 (de) * 2004-12-21 2006-08-03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bildgebenden medizinischen Gerätes
DE102005021020A1 (de) * 2005-05-06 2006-11-16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Berechnung einer Orthogonal-Röntgenabschwächung eines Objekts anhand einer gemessenen Referenz-Röntgenabschwächung sowie zugehörige Vorrichtung
JP2007167408A (ja) * 2005-12-22 2007-07-05 Shimadzu Corp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JP5804681B2 (ja) * 2010-08-30 2015-11-04 株式会社東芝 放射線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6009755B2 (ja) * 2010-11-12 2016-10-19 東芝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画像診断装置及び方法
JP5752452B2 (ja) * 2011-03-23 2015-07-22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X線ct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6698A (zh) * 2008-12-24 2010-06-30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诊断装置以及图像诊断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91220A1 (ja) 2013-12-27
US9504437B2 (en) 2016-11-29
US20140328455A1 (en) 2014-11-06
CN103889333A (zh)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22795B2 (ja) 画像診断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3005833A1 (ja) X線撮影装置およびそ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US7607833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edical image apparatus to correct for deflection of the patient support board
CN102469977B (zh) 放射线摄像装置及其放射线摄像方法
JP6144268B2 (ja) Ctスライス画像のための動作補償されたセカンドパス金属アーティファクト補正
JP5407774B2 (ja) 放射線撮影装置
US8335363B2 (en) Method for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moving radionuclide source distribution
CN102665564B (zh) 图像诊断装置及位置校正方法
JP6740060B2 (ja) X線ct装置
JP5019879B2 (ja) X線ct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6175213A (ja) 3次元画像処理装置
CN103889333B (zh) 图像诊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22173271A (ja) 対象を撮像する装置
JP5702240B2 (ja) X線撮影装置およびそ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JP5588697B2 (ja) X線ct装置
US848346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hole orientation for SPECT collimators
JP4444100B2 (ja) 多次元構造の解析方法
JP2010142478A (ja) X線ct装置
US8180018B2 (en) Tomographic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tomographic image capturing method
JP6062166B2 (ja) 画像診断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20140074098A (ko) 영상 촬영 장치의 검출기의 시스템 응답을 생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3229840B (zh) 一种口腔cbct拍摄图像运动补偿重建方法
JP6062167B2 (ja) 画像診断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055606A (ja) X線ct装置
JP6663094B2 (ja) 散乱線強度算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散乱線補正装置並びに散乱線強度算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11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Medical System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