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9653A - 电晕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晕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9653A
CN103869653A CN201310283659.8A CN201310283659A CN103869653A CN 103869653 A CN103869653 A CN 103869653A CN 201310283659 A CN201310283659 A CN 201310283659A CN 103869653 A CN103869653 A CN 103869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eristome
discharge wire
charged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365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森由贵
大塚晃次
工藤雅史
井波和希
百村裕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69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96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晕放电器以及图像形成设备,该电晕放电器包括:放电丝;以及围绕构件,所述围绕构件设置有作为空气流的入口的开口部,所述围绕构件面向待充电构件的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的表面,所述围绕构件布置成与待被充电的所述表面具有间隙,并且所述围绕构件沿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围绕所述放电丝,其中,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围绕构件的定位在所述放电丝的沿待借助该放电丝被充电的所述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上的部分处。

Description

电晕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晕放电器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采用图像记录***(诸如电子照相***)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可以使用执行电晕放电的电晕放电器以便充电或除电待充电构件,所述待充电构件旋转并且环回地移动,并且例如是鼓形或带形感光体、中间转印构件、片材传送构件。
在这样的电晕放电器中,由于电晕放电可能产生放电产品(诸如臭氧),并且由于放电产品的存在可能引起充电(除电)性能的不均匀放电或下降。为此,即使在现有技术中,如下文所示的,电晕放电器是已知的,其构造成具有充电装置等,在所述充电装置等中进行用于从周围构件(屏蔽壳或框架构件)的内部排放不希望有的物质(诸如放电产品)的测量。
例如,日本专利第4900666号(专利文献1)公开了格栅式充电器,该充电器包括扫气孔以及进气口,该扫气孔在屏蔽壳中位于布置在充电器的两个端部上的绝缘体和栅电极的开口部之间,所述栅电极位于待被充电的感光体沿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侧表面上,该进气口为了将空气吸入面向供设置栅电极的放电开口表面的表面中而设置。空气流从进气口大体上垂直于屏蔽壳的纵向地流入该屏蔽壳,并且空气流从扫气孔逸出。专利文献1示出了,根据该充电器,可以排放这样的臭氧,该臭氧在格栅式充电器的附近、尤其是在屏蔽壳内的绝缘体附近停滞,而没有扩大送风扇和将空气吹入屏蔽壳内的管道,或者没有增强送风扇和管道的性能,并且因此可以防止感光体在臭氧中暴露。
JP-A-2007-86664(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具有覆盖放电电极的外周的形状,并且包括:框架构件,在该框架构件中沿着放电丝的纵向形成有长形孔,并且在不同于该长形孔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引入放电丝的外周并且排放空气的入口和出口;以及用于调节空气通过长形孔的流入和流出的调节构件。入口和出口形成在流入框架构件中的放电电极的两个纵向端处。专利文献2示出了,根据该充电器,调节构件可以布置成防止至框架构件内的入口和出口的新鲜空气流被扰乱并且使得难以将物质(诸如灰尘和色调剂)粘附到放电电极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晕放电器以及包括该电晕放电器的图像形成设备,该电晕放电器可以从沿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在围绕放电丝的围绕构件和待充电构件的待被充电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排放围绕放电丝产生的相对大量的放电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晕放电器,该电晕放电器包括:放电丝;和围绕构件,所述围绕构件设置有作为空气流的入口的开口部,所述围绕构件面向待充电构件的表面,所述待充电构件绕其旋转轴线旋转,所述围绕构件布置成与待被充电的所述表面具有间隙,并且所述围绕构件沿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围绕所述放电丝,其中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围绕构件的沿待借助所述放电丝充电的所述构件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放电丝的上游侧上的一部分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晕放电器中,所述围绕构件可以具有沿待被所述放电丝充电的所述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定位在上游侧的侧壁,并且所述开口部可以设置在所述侧壁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晕放电器中,所述放电丝可以包括沿所述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以一定间隔布置的多个放电丝,并且所述开口部可以设置在所述多个放电丝中的沿所述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的最上游的放电丝的上游侧,并且可以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放电丝的相邻放电丝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的电晕放电器中,所述围绕构件的分别设置在相应上游部中的相应开口部可以构造成具有这样的关系,即,在位于更朝向沿所述待被充电的所述构件的所述旋转方向的所述上游侧定位的开口部中,空气的引入量或引入流速变得相对更大或更快,并且一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可以大于设置在该一个开口部的下游侧上的另一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三或第四方面的电晕放电器中,用于分隔放电区域的分隔板可以分别布置在所述围绕构件的内部空间中的所述多个放电丝的相邻放电丝之间,并且所述开口部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相应的分隔板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电晕放电器中,所述待充电构件可以具有环带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成形装置,该图像成形装置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电晕放电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以在围绕放电丝的围绕构件和待充电构件的待被充电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中从沿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排放围绕放电丝产生的相对大量的放电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同开口部设置在除侧壁以外的部分(例如,顶表面部)中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围绕构件的内部空间中有效地产生流到围绕构件和待充电表面之间的下游间隙的空气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在围绕构件和待充电构件的待被充电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中从沿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最后排放围绕多个放电丝分别产生的相对大量的放电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同其中相应的开口部构造成具有其中空气的引入量或引入流速在沿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更朝向上游侧定位的开口部中变得相对更小或更慢的关系的情况相比,可以沿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从下游间隙最后排放围绕多个放电丝分别产生的相对大量的放电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同分隔板中没有设置开口部的情况相比,可以沿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从下游间隙最后排放围绕多个放电丝分别产生的相对大量的放电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减少在具有环带形状形式的待充电构件的后表面中积聚的放电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围绕放电丝的围绕构件和待充电构件的待被充电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沿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从下游侧排放围绕放电丝产生的相对大量的放电产品。因此,可以抑制问题(诸如由电晕放电器中的充电性能的不均匀的放电或下降引起的图像质量的恶化)的发生。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包括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包括电晕放电器的充电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当从图2的充电装置的侧表面侧观看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沿着图2的充电装置的线Q-Q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图2的充电装置中产生的空气流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A和图6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的另一构造,图6A是示出充电装置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6B是示出在充电装置中产生的空气流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示出比较示例1的充电装置的构造等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示出包括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等的局部剖视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图9中的包括电晕放电器的充电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充电装置的线Q-Q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充电装置以及与该充电装置设置在一起的送风装置(送风机管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2的送风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图12的送风装置的送风操作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在图10的充电装置中产生的空气流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性能试验中臭氧的测量位置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关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8是示出比较示例2的充电装置的构造等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关于比较示例2的充电装置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20A和图20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的改进示例1,图20A是示出充电装置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20B是示出在充电装置中产生的空气流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以及
图21A和图21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的改进示例2,图21A是示出充电装置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21B是示出在充电装置中产生的空气流的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下文中称为“示例性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方式1
图1至图3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将充电装置用作电晕放电器的示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示出了该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图2示出了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图3示出了充电装置的一部分。
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充电装置)的构造
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设备1A由用于单色图像(例如,黑色和白色)的打印机构成。在该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单元10、送纸器30以及定影装置40安装在由支撑框架、外罩等构成的壳体19的内部空间中,其中,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由色调剂(经受着色等的粉末)构成的色调剂图像,该图像形成单元构成显影剂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示例的纸张9上,送纸器容纳并传送待被供应到图像形成单元10的纸张9,定影装置将由图像形成单元1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9上。图1中的单点划线示出了主传送路径,纸张9沿着该主传送路径传送并且通过该路径。
图像形成单元10构造成例如利用众所周知的电子照相***。该图像形成单元10主要由感光鼓11、充电装置5A、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转印装置15、清洁装置16以及电荷移除器17构成,其中,感光鼓11沿由箭头A指示的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地驱动,充电装置向外周表面(待充电表面)充电所需的电势,该外周表面变成感光鼓11的图像形成区域,在基于从外侧输入的图像信息(信号)充电之后,曝光装置13用光(虚线箭头)照射感光鼓11的表面以形成具有电势差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借助由显影辊14a等供应的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9上,清洁装置通过清洁板16a等移除并清洁在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等,电荷移除器移除在转印和清洁之后的感光鼓11的表面的电荷。
如图2至图4等所示,充电装置5A构造为所谓的格栅式充电装置,其包括作为围绕构件的示例的屏蔽壳50、两个端部支撑件51A和51B(图2等中未示出)、一个电晕放电丝52以及栅电极(电场调整板)54。
屏蔽壳50是围绕构件,其包括这样的外部形状,该外部形状具有长方形顶板50a、以及从沿着顶板50a的纵向C延伸的长边部向下悬垂的长边侧板50b和50c,并且外部形状具有设置在其底部的放电开口部53,并且该屏蔽壳由展现导电性的构件形成。两个端部支撑件51A和51B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附接的构件,即,端部支撑件51A和51B分别沿纵向D装配到屏蔽壳50的两端(短边部),并且所述端部支撑件主要由展现非导电性的构件形成。
电晕放电丝52是由诸如钨之类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丝,并且该电晕放电丝的直径为大约0.04mm,并且该电晕放电丝附接成穿过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并且在两个端部支撑件51A和51B之间大体上以直线的形状伸展。在安装充电装置5的阶段,电晕放电丝52在大体上平行于感光鼓11的轴向C在伸展的状态下附接,该感光鼓是待充电构件的示例。另外,如图4所示,电晕放电丝52沿屏蔽壳50的横向E大体上布置在中心,并且靠近放电开口部53的开口边缘布置。
栅电极(电场调整板)54是栅格状电极板,其附接成覆盖屏蔽壳50的放电开口部53并且存在于电晕放电线52和感光鼓11的外周面之间。图3中的附图标记55表示用于输入被供应到电晕放电丝52的充电(放电)电压的接线端子。
充电装置5A布置成使得电晕放电丝52面向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待充电表面)且其间具有所需的间隙(例如,放电间隙),并且沿着感光鼓1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C至少存在于图像形成目标区域中。另外,在充电装置5A中,如果到达所需定时(诸如图像形成操作定时),则充电电压从电源单元(未示出)被施加到放电丝52(放电丝和感光鼓11)之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例如,交流电压作为充电电压被供应。
送纸器30包括盘式、盒式等的纸张容纳构件31以及输送装置32,该纸张容纳构件容纳待被用于形成图像的包括所需尺寸、所需种类等的处于堆叠状态的多张纸张9,该输送装置朝向传送路径逐一输送被容纳在纸张容纳构件31中的纸张9。纸张容纳构件31构造成被拉出例如到壳体19的外面以用于纸张9的供应操作等,并且根据利用模式提供多个纸张容纳构件。如果到达用于送纸的定时,则送纸器30借助输送装置32逐张输送纸张容纳构件31中的纸张9。设置在送纸器30和图像形成装置10之间的用于纸张的传送路径由多个纸张传送辊对33和34、传送引导构件(未示出)等构成。
定影装置40包括位于形成有供纸张9穿过的引入口和排出口的壳体41内部的辊形或带形加热旋转构件42以及辊形或带形加压旋转构件43,其中,该加热旋转构件的表面温度由加热单元加热到所需温度并且维持在所需温度,该加压旋转构件在所需压力下以与加热旋转构件42接触的方式被旋转地驱动,而大体上沿着加热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定影装置40通过允许色调剂图像已被转印到其上的纸张9被引入并且穿过接触部(定影处理部)来执行定影,在加热旋转构件42和加压旋转构件43彼此接触时形成该接触部。
由图像形成设备1A如下执行执行图像形成。这里,当图像形成在纸张9的一个表面上时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将作为示例被描述。
在图像形成设备1A中,如果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接收到用于图像形成操作的起动命令,则开始旋转的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由充电装置5A充电有预定极性和电势。这时,在充电装置5A中,在其中充电电压被施加到电晕放电丝52并且电场形成在放电丝52和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状态下产生电晕放电,并且因此,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充有所需电势。在该情况下,感光鼓11的充电电势由栅电极54调整。
随后,在充电的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当基于来自曝光装置13的图像信息执行曝光时该静电潜像构造成具有所需的电势差。此后,当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穿过显影装置14时,静电潜像借助从显影辊14a供应的色调剂来显影并且被充有所需的极性,然后被视觉化为色调剂图像。
接着,如果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感光鼓11的旋转被传送到其中色调剂图像面向转印装置15的转印位置,则色调剂图像由转印装置15转印到根据该定时从送纸器30通过传送路径被供应的纸张P。在该转印之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由清洁装置16清洁,然后由电荷移除器17进行电荷移除。
随后,在图像形成单元2中被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9在从感光鼓11剥离之后被传送以便被引入定影装置40中,并且在穿过定影装置40中的加热旋转构件42和加压旋转构件43之间的接触部时在加压下被加热,然后色调剂图像被熔化并定影在纸张9上。在该定影完成之后纸张9从定影装置40被排出,并且被传送到并且容纳在形成在壳体19等外面的排出纸张容纳部(未示出)等中。
由上所述,由单色色调剂构成的单色图像形成在一张纸张9的一个表面上上,并且完成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当存在用于多张纸张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如上所述的一系列操作根据纸张的数量相似地重复。
充电装置的详细构造
另外,在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5A中,如图2至图4等所示,引入空气的空气引入开口部56设置在长边侧板50b中,该长边侧板是屏蔽壳50的相对于作为边界的电晕放电丝52来说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定位在上游侧的一部分50M的示例。
空气引入开口部56形成为上游长边侧板50b中的沿着纵向D的长形孔,该长形孔沿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柱面)大体垂直的方向(正交于该外周表面的方向)上升。开口部56形成为存在于长边侧板50b的上部区域(更具体地,在沿侧板的高度方向观看时最上1/3的部分)中。另外,空气引入开口部56的条件(诸如形成位置、尺寸和形状)从这样的观点被设定,即,用于沿预定方向排放下文描述的放电产品的空气流可以由从开口部53吸入的空气产生(该观点对于待下文描述的另一空气引入开口部来说也适用)。
在充电装置5A中,当执行充电时,围绕被供应有充电电压的电晕放电丝52产生放电产品(诸如臭氧),这些放电产品由借助电晕放电产生的电荷产生。另外,如图4所示,放电产品受空气流F1和F2以及空气流J影响,空气流F1和F2因电晕放电丝52和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电势差(电场)产生并且从放电丝52引向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空气流J通过感光鼓11的旋转在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充电装置5A(的屏蔽壳50的开口部53)之间产生,并且放电产品分别从屏蔽壳50和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S1和S2被排放到外面(图5)。
这里,空气流F1是相对于放电丝52来说从该放电丝52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流动的流,并且空气流F2是相对于放电丝52来说从该放电丝52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流动的流。间隙S1是定位在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上的间隙,并且间隙S2是定位在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上的间隙。
对比而言,在充电装置5A中,如由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屏蔽壳50外的空气从设置在上游长边侧板50b中的空气引入开口部56被引入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中,该屏蔽壳的外周除放电开口部53外大体上被包围,并且空气是这样的空气流80,其流动以便通过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下游间隙S2排放到外面。另外,空气流80流动使得其一部分通过放电丝52和其外周。
顺便提及,推断出,从空气引入开口部56引入的空气流动以便通过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下游间隙S2排放到外面的原因是,空气流动以便尤其是在由感光鼓11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J的影响下被吸引。另外,推断出,空气流80流动以便通过放电丝52和其外周的原因是,空气流动以便在因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电晕放电丝52之间的电势差而产生的空气流F2的影响下被拉到一侧。而且,除空气流80外,在充电装置5A中还产生了因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电晕放电丝52之间的电势差而产生并且从放电丝52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流动的空气流F1,然而,空气流F1的风力比空气流80的风力相对更弱。
结果,当在充电装置5A中产生空气流80时,围绕放电丝52产生的放电产品可以在空气流80上漂浮并且可能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下游间隙S2相对更多地被排放。另外,即使在空气引入开口部56设置在如充电装置5A中那样面向并且接近电荷移除器17的部分中的情况下,根据需要例如通过采取措施(诸如提供从外覆盖开口部56以便防止电荷移除器17的动作施加在开口部56上的盖,形成呈网的形状的开口部56,或者向开口部56提供过滤器),不必担心充电装置5A在充电处理上施加坏的影响。在该情况下,尤其是当过滤器设置在一起时,还防止了粉末灰尘(诸如绕充电装置5A漂浮的色调剂)进入屏蔽壳50。
因此,在充电装置5A中,围绕放电丝52产生的放电产品可以被释放到释放空间,在该释放空间中在感光鼓11的充电装置5A和显影装置14之间在外周部中存在有相对空得多的空间,并且例如可以抑制放电产品粘附到放电丝52。除这些以外,与其中感光鼓11的在充电装置5A和清洁装置16之间的外周部分相对封闭的封闭空间相比,还抑制了如下问题的出现:所排放的放电产品附着至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并且充电性能下降。
在图像形成设备1A中,如上所述的效果由充电装置5A获得。因此,抑制了下述缺点的出现,诸如充电装置5A中不均匀的放电、从感光鼓11中充电性能的下降产生的不均匀的浓度、以及由产生白条纹等代表的图像质量的变差。
比较示例1
仅相对于充电装置5A来参考,在作为图7所示的比较示例1的充电装置500A中,如下执行放电产品的排放。
在比较示例1的充电装置500A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5相比的情况下,不同之处在于,屏蔽壳50的顶板50a设置有空气引入开口部560。该开口部560形成为沿着长方形顶板50a的纵向的长方形长孔。另外,在充电装置500A中,来自未示出的送风机的空气K从空气引入开口部560朝向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被强制地引入。
而且,在充电装置500A中,如由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空气从设置在顶板50a中的空气引入开口部560被迫引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中,并且空气最后形成为空气流800,该空气流被分开以便分别穿过位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上游间隙S1和下游间隙S2,并且流动以便被排到外面。空气流800主要分成流动以便通过上游间隙S1被排放的空气流部分800A、和流动以便通过下游间隙S2被排放的空气流部分800B。
顺便提及,推断出,当从开口部560被迫引入的空气自然地流向其中自然地逸出的间隙存在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中的侧面时,分开的空气流部分800A和空气流部分800B分别被分开并且流动,但是分开的空气流部分在流动的同时也受前述空气流F1和F2(参看图4)影响,这两个空气流F1和F2因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放电丝52之间的电势差而产生,并且分别从放电丝52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流动。为此,分开的空气流部分800A和空气流部分800B是以几乎相同的空气体积流动的空气流。
结果,在充电装置500A中,围绕放电丝52产生的放电产品可以由空气流800(的部分800A和800B)通过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上游间隙S1和下游间隙S2被排到外面。因此,在充电装置500A中,还存在通过上游间隙S1排出的放电产品的大约一半。因此,可能引起问题,诸如,放电产品停滞在其中充电装置5A和清洁装置16之间的感光鼓11的外周部分相对被封闭的封闭空间中,并且所排出的放电产品粘附到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上。封闭空间倾向于因清洁装置16的清洁板16a或电荷移除器17的存在而变成封闭空间,并且为此,所排出的放电产品被堆积并且倾向于留在封闭空间中。
充电装置的改进示例
图6A和图6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5A的改进示例。
在该改进示例的充电装置5A中,如图6A所示,空气引入开口部56设置在顶板50a的一部分上,该部分是相对于作为边界的屏蔽壳50的电晕放电丝52来说定位在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上的部分50M的示例。空气引入开口部56形成为沿着顶板50a的纵向D的长形孔,基本上类似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开口部56。另外,该开口部56形成为存在于顶板50a的上游部50M的两个等分部分中的上游部中。
而且在充电装置5A中,如图6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空气从设置在顶板50a的上游部附近的空气引入开口部56被引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中,屏蔽壳的外周除了放电开口部53外大体上被包围,并且空气是空气流80B,其流动以便通过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下游间隙S2被排到外面。另外,空气流80B流动使得其一部分通过放电丝52和其外周。
顺便提及,推断出,从空气引入开口部56被引入的空气流动以便通过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下游间隙S2被排放到外面的原因是基于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5A的情况相同的原因。另外,推断出,空气流80流动以便通过放电丝52和其外周的原因是基于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5A的情况相同的原因。
另外,充电装置5A可以构造成使得空气引入开口部56设置在相当于顶板50a的上游部50M的其它部分(例如,顶板50a的上游部50M中的两个等分部分的下游部)中。
比较而言,在空气引入开口部56设置在相对于作为边界的屏蔽壳50的电晕放电丝52来说定位在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上的部分(除了上游部50M外的部分)中的情况下,给出如下结果。也就是说,尽管从开口部56被引入屏蔽壳50的内部的空气在因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放电丝52之间的电势差而产生的前述两种类型的空气流F1和F2(参看图4)的影响下流动,但是空气主要是这样的空气流,该空气流穿过比屏蔽壳50内的放电丝52更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定位的空间部。因此,很难在比放电丝52更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定位的屏蔽壳50内的空间部中产生空气流。另外,即使在屏蔽壳50的上游空间部中产生空气流的情况下,空气流也不会变成将从放电丝52产生并且存在于上游空间部中的放电产品排放到屏蔽壳50的外面的空气流。
示例性实施方式2
图8至图10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利用作为电晕放电器的示例的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图8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图9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图10示出了充电装置的一部分。
图像形成设备1B例如由彩色打印机构成,将多个图像形成装置用作图像形成装置10,并且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设备1A具有几乎相同的构造,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与多个图像形成装置相关的中间转印装置20。也就是说,在图像形成设备1B中,如图8所示,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Y、M、C和K)、中间转印装置20、送纸器30、定影装置40等布置在壳体19的内部空间中,其中,中间转印装置20保持分别由相应的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并且最后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示例的纸张9上,送纸器30容纳并且传送待被供应到中间转印装置20的二次转印部的所需纸张9,定影装置40使得由中间转印装置20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9穿过该定影装置并且执行色调剂图像的定影。
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由分别以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四种颜色排他地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构成。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M、C和K)布置成在壳体19的内部空间中串联排齐。
另外,相应的图像形成装置10(Y、M、C和K)具有如下文所述的大体上共用的构造,除了待在相应的显影装置14中被处理的显影剂的类型不同以外。也就是说,如图8或图9所示,相应的图像形成装置10(Y、M、C和K)具有分别沿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1。充电装置5B、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Y、M、C或K)、一次转印装置15、鼓清洁装置16以及电荷移除器17主要围绕每个感光鼓11布置,其中,曝光装置13形成静电潜像(对于每种颜色),显影装置14借助与静电潜像对应的颜色(Y、M、C或K)的显影剂的色调剂来显影静电潜像,并且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装置1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20(中间转印带21)。
在这些之中,所有的显影装置14(Y、M、C和K)是这样类型的,其中,两个显影辊14a和14b布置在容器状主体14d中,并且借助两个显影剂搅拌和传送构件14e搅拌显影剂以朝向显影辊14b传送显影剂。在鼓清洁装置16中,清洁板(清洁刮刀)16b、旋转刷辊16c、输送构件16d等布置在容器状主体14d中,其中,输送构件16d诸如为螺旋搅龙,其回收由清洁板16b移除的不必要的物质(诸如色调剂)并且将这些不必要的物质输送到回收***(未示出)。
如图9至图11等所示,充电装置5B由顶板50a、两个长边侧板50b和50c以及分隔板50d构成,该分隔板将内部空间等分成两部分,并且该充电装置5B由所谓的格栅式充电装置构成,该格栅式充电装置包括:屏蔽壳50,该屏蔽壳具有位于其底部的放电开口部53;两个端部支撑件51A和51B(参看图3);两个电晕放电丝52A和52B;以及栅电极(电场调整板)54。
充电装置5B布置成使得两个电晕放电丝52A和52B面向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待充电表面)且其间具有所需间隙(例如,放电间隙),并且分别沿着感光鼓1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C至少存在于图像形成目标区域中。另外,在充电装置5B中,如果到达所需的定时(诸如图像形成操作定时),则充电电压从电源单元被分别施加至两个放电丝52A和52B(放电丝和感光鼓11之间)。在示例性实施方式2中,例如,交流电压作为充电电压被供应。
如图8所示,中间转印装置20布置成存在于低于相应的图像形成装置10(Y、M、C和K)的位置处。中间转印装置20主要由中间转印带21、多个支撑辊22至26、二次转印装置27以及带清洁装置28构成,其中,该中间转印带21在穿过感光鼓11和一次转印装置15(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的同时沿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多个支撑辊22至26在期望的状态下从中间转印带21的内表面保持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装置27在预定压力下以与由支撑辊25支撑的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接触的方式旋转,带清洁装置28移除并且清洁在穿过二次转印装置27之后保留在且粘附到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面的不必要的物质(诸如色调剂和纸屑)。其中,支撑辊22被构造为驱动辊,支撑辊23和26被构造为从动辊,这些从动辊保持带的行进位置等,支撑辊24构造为张紧辊,并且支撑辊25构造为二次转印辅助辊。
接下来,将描述利用图像形成设备1B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打印)。这里,将有代表性地描述通过利用所有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M、C和K)以四种颜色(Y、M、C和K)组合色调剂图像构造的形成全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模式。
在图像形成设备1B中,如果在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M、C和K)中接收到用于图像形成操作的起动命令,则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开始旋转并且由相应的充电装置5B充有预定极性和电势。这时,在充电装置5B中,在充电电压被分别施加到两个电晕放电丝52A和52B的状态下产生电晕放电,并且在放电丝52A和52B中的每个丝以及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有电场,因此,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充有所需电势。在该情况下,感光鼓11的充电电势由栅电极54调整。
随后,在相应的充电的感光鼓1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相应的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这些静电潜像构造成在基于来自相应的曝光装置13的图像信息执行曝光时具有所需的电势差。此后,当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相应的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穿过显影装置14时,静电潜像在其中图像被充有从显影辊14a供应的所需极性的状态下借助与相应的颜色成分对应的颜色的色调剂被显影,并且被视觉化为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Y、M、C和K)。
接下来,形成在相应的感光鼓11上的相应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借助一次转印装置25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以便按顺序彼此重叠,该中间转印带在中间转印装置20中沿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在一次转印之后相应的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由清洁装置16清洁,然后由电荷移除器17进行电荷移除。随后,中间转印装置20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然后使二次转印装置27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共同地二次转印到从送纸器30被传送和供给的纸张9上。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在二次转印之后由带清洁装置28清洁。
最后,在中间转印装置20中被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9在从中间转印带21被剥离之后被传送以便被引入定影装置40中,然后在穿过定影装置40中的加热旋转构件42和加压旋转构件43之间的接触部时在加压下被加热,然后色调剂图像被熔化并且定影在纸张9上。纸张9在该定影完成之后从定影装置40被排出,并且被传送并容纳在例如形成在壳体19外的排出纸张容纳部(未示出)等中。
从此,通过组合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而构造的全色图像形成在一张纸9的一个表面上,并且完成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另外,当存在用于针对多张纸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如上所述的一系列操作按照纸张的数量被相似地重复。
充电装置的详细构造
另外,在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5B中,如图10和图11等所示,引入空气的空气引入开口部56A和56B分别设置在顶板50a的这样的部分(由分隔板50d分隔的两个区域)中,这些部分分别是屏蔽壳50的相对于作为边界的两个放电丝52A和52B来说定位在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的部分50MA和50MB的示例。
两个空气引入开口部56A和56B都分别形成为在部分50MA和50MB中沿着纵向D的长形孔,这些部分50MA和50MB变成顶板50a的由分隔板50d分开的两个区域的上游一半。开口部56A形成为存在于作为上游一半的一个部分50MA中靠近上游侧板50b的位置处。另外,开口部56B形成为存在于作为下游一半的另一部分50MB中靠近分隔板50d的位置处。
另外,如图9、图12等所示,用于将空气吹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中的送风装置6与充电装置5B设置在一起。
如图12、图13等所示,送风装置6包括送风机60和送风机管道61,该送风机60具有用于送风的旋转式风扇,该送风机管道吸收从送风机60发送的空气并且将空气引导并排放到充电装置5B,该充电装置是空气被送至其上的目标。送风机管道61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其具有入口62、出口63和通道部64,其中,入口62吸收从送风机60发送的空气,出口63布置在这样的状态下,即,所述出口面向长形充电装置5B的沿纵向D的部分(屏蔽壳50的顶板50a),从入口62吸收的空气待送至该长形充电装置上,并且出口排出空气以便沿着正交于纵向D的方向流动,通道部64形成有通道空间TS以用于连接入口62和出口63以使空气流过该通道空间。
送风机管道61的通道部64由引入通道部64A、第一弯曲通道部64B和第二弯曲通道部64C构成。引入通道部64A具有位于一个端部处的入口62并且具有位于另一端部处的封闭端部,并且整个通道部由形成为沿着充电装置5B的纵向C延伸的角管状通道部构成。第一弯曲通道部64B是这样的角管状通道,即,其在通道空间的宽度从靠近引入通道部64A的另一端部的一部分起增大的状态下在大体上以与大体上水平的方向(大体上平行于坐标轴X的方向)成直角被弯曲之后延伸。第二弯曲通道部64C是这样的通道部,即,其在通道空间的宽度从第一弯曲通道部64B的一个端部保持相等的状态下在沿向下垂直方向(大体上平行于坐标轴Y的方向)被最后弯曲之后延伸以便靠近充电装置5B。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终端形成有包括开口形状的出口63,该开口形状比终端的通道空间的截面形状略窄(然而,长方形的纵向长度几乎相同)。第一弯曲通道部64B和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两个通道空间TS的宽度(沿着纵向D的尺寸)设定成几乎是相同尺寸。
送风机管道61的入口62形成为使得其开口形状大体上为正方形。用于在送风机管道和送风机60之间连接以将空气从送风机60发送到送风机管道61的入口62的连接管道65附接至入口62(图13)。另一方面,送风机管道61的出口63形成为使得其开口形状是平行于充电装置5B沿纵向D的部分的伸长形状(例如,长方形)。为此,送风机管道61具有其中入口62和出口63以相互不同的开口形状形成的关系。另外,即使当62和出口63形成为具有相互不同的开口面积时(当入口和出口具有相似形状时),其中入口62和出口63具有相同形状的情况被包括在其中入口和出口以相互不同的开口形状形成的关系之内。
这里,在其中入口62和出口63这样以相互不同的开口形状形成的送风机管道61中,其中通道空间TS的截面形状在途中改变的部分存在于在入口62和出口63之间连接的通道部64中。顺便提及,在送风机管道61中,引入通道部64A的包括大体上正方形形状的通道空间TS1的截面形状被变为在第一弯曲通道部64B中仅沿水平方向加宽(不管高度)的包括长方形的通道空间TS2的截面形状。而且,在其中存在通道空间TS的截面形状改变的这种部分的送风机管道61的情况下,在其中送风机管道的截面形状改变的部分中出现空气流的扰动(诸如剥离或旋涡)。为此,即使具有均匀风速的空气从入口62被吸入,从出口63出来的空气的风速也倾向于变得不均匀。
根据这样的情况,关于送风装置6的送风机管道61,如图12、图13等所示,抑制空气流的两个抑制部71和71沿使通道部64的通道空间TS的空气流动所在的方向(由符号N表示的箭头的方向)设置在不同部分中。两个抑制部中的抑制部72是设置在作为通道部64的终端的出口63处的出口抑制部(最下游抑制部),并且另一抑制部71是设置在通道部64的通道空间TS的定位得比出口抑制部62更朝向沿使空气流动所处的方向的最上游侧的一部分中的上游抑制部。
上游抑制部71设置在沿使空气流动所处的方向的第一弯曲通道部64B的通道空间TS的大体上中间的位置处。上游抑制部71构造成在其中该上游抑制部沿着平行于出口6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的方向(与充电装置5B的纵向D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切断通道空间TS2的一部分,并且从而具有呈沿出口6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延伸的形状的间隙73。示例性实施方式2中的上游抑制部71通过在没有改变第一弯曲通道部64B的外部形状的情况下使板状分隔件74存在于弯曲通道部64B的通道空间TS2内来构造。具体地,分隔件74封闭第一弯曲通道部64B的通道空间TS2中的上空间部,并且布置成使得分隔件的下端74a具有相对于通道空间TS2的底部(内壁)65的所需间隙(高度)H。这形成了其中间隙73存在于通道空间TS2的下部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12等所示,出口抑制部72通过引起其中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终端(出口63)中的通道空间(开口)由具有多个通风部76的透气性构件75来封闭的状态而形成。透气性构件75中的所有多个通风部76都是通孔,这些通孔延伸使得每个开口形状均是大体上圆形的并且以直线的形状穿透。另外,多个通风部76例如沿着出口6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D)以规则间隔布置,并且布置成甚至在沿正交于纵向的横向E以与所述规则间隔相同的间隔以多排存在。因此,多个通风孔76形成为在整个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终端的通道空间或者出口63的开口形状上以点阵布置(dotted)。为此,透气性构件75是穿孔板,其形成为使得多个通风部(孔)76在板状构件中以点阵布置。
如图12等所示,连接构件66安装在充电装置5B中,所述连接构件连接送风装置6的送风机管道61的出口63与充电装置5B中的屏蔽壳50(顶板50a)。例如可以将用于清洁充电装置5B的放电丝52A和52B的清洁装置等布置在连接构件66的内部空间中。
借助送风装置6对充电装置5B送风执行如下。
如果送风装置6达到送风所需定时,诸如图像形成操作定时,则送风机60首先被旋转地驱动以发出所需量的空气。从送风机60发出的空气(N)通过连接管道65从送风机管道61的入口62被吸入通道部64的通道空间TS中。随后,如图14等所示,被吸入送风机管道61的空气(N)被发送成通过引入通道部64A的通道空间TS1流入第一弯曲通道部64B的通道空间TS2中(参看图14的箭头N1a、N1b等)。被送入第一弯曲通道部64B的空气(N1)穿过上游抑制部71的间隙73,并且在其中其前进方向(空气流动所处的方向)变成几乎直角方向的状态下前进。
在该情况下,空气(N1)当穿过上游抑制部71时使其流由第一上游抑制部73的间隙63抑制(空气的压力升高),并且倾向于以均匀状态流出间隙73。而且,关于在穿过抑制部71的间隙73之后流入第一弯曲通道部64B的通道空间TS2中时的空气(N2),在流出间隙73时空气的方向与大体上正交于出口63的纵向(D)的方向对准。
随后,已流入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通道空间TS2中的空气(N2)流入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通道空间TS2,该通道空间TS2的容积大于引入通道部64A的通道空间TS或间隙73的空间,因此在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通道空间TS2内形成漩涡并停滞,并且风速的不匀性被减小。这时,尽管空气(N2)的已穿过上游抑制部71的间隙73并且已流入通道空间64C的一部分N2b沿着间隙73的路径大体上线性地前进,但是其他空气E2a以空气在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通道空间TS内扩散的这样的弯曲方式前进,并且流动以在通道空间TS2内成旋涡。
最后,已流入并且停滞在第二弯曲通道部64C的通道空间TS2中的空气(N2)穿过透气性构件75的多个通风部(孔)76,该透气性构件构成设置在作为弯曲通道部64C的终端的出口63处的出口抑制部72,并且因此空气(N2)在其前进方向改变的状态下(参看箭头N3)从出口63被吹出。
在该情况下,从出口63被吹出的空气(N3)穿过透气性构件75的多个通风部76,该透气性构件比出口63的开口面积相对更窄,并且空气(N3)因此在其流被抑制(这时,空气的压力也被升高)的状态下被送出。另外,穿过出口抑制部72并且从出口63被吹出的空气(N3)穿过多个通风部76,这些通风部在出口63的区域中以大致均匀的点阵布置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形成,空气(N3)因此以均匀状态从出口63被送出。而且,从出口63被吹出的空气(N3)的前进方向变成大体上正交于出口63的纵向D的方向并且面向充电装置5B的方向,并且被送出。
从上,穿过出口抑制部72并且从出口63出来的所有空气(N3)在其前进方向变成大体上正交于出口63的纵向的方向的状态下被送出,并且其风速达到大体上均匀的状态。另外,从出口63出来的空气(N3)的风速沿出口63的开口形状(长方形)的纵向(D)达到大体上均匀的状态,并且也沿横向E达到大体上均匀的状态。然后,如图14所示,在该送风装置6中从送风机管道61的出口63送出的空气(N3)流动成穿过充电装置5B的屏蔽壳50的顶板50a中的开口部56A和56B被吹入屏蔽壳50中。
在充电装置5B中,当执行充电时,放电产品(诸如从由电晕放电产生的电荷得到的臭氧)分别围绕两个电晕放电丝52A和52B产生,充电电压被供应到这两个电晕放电丝。
另外,在充电装置5B中,如图11所示,放电产品受空气流F1A、F2A、F1B和F2B以及空气流J的影响,空气流F1A、F2A、F1B和F2B从放电丝52A和52B分别引向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并且因两个电晕放电丝52A和52B与感光鼓11的相应的外周表面部之间的相应的电势差(电场)而产生,空气流J通过感光鼓11的旋转在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充电装置5B之间产生,并且放电产品分别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间隙S1和S2被排到外面。
这里,空气流F1A是相对于第一放电丝52A来说从该第一放电丝52A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流动的流,并且空气流F2A是相对于放电丝52A来说从该放电丝52A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流动的流。另外,空气流F1B是相对于第二放电丝52B来说从该第二放电丝52B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流动的流,并且空气流F2B是相对于放电丝52B来说从该放电丝52B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流动的流。
比较而言,在充电装置5B中,如由图1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从送风装置6吹出的空气N3穿过连接构件66朝向屏蔽壳50的顶板50a被迫引入。这时空气N3分别穿过两个空气引入开口部56A和56B被引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由分隔板50d分隔的两个内部空间)中,该屏蔽壳50的外周除放电开口部53以外大体上被包围,这两个空气引入开口部分别设置在顶板50a的定位在相应的上游侧上的部分50MA和50MB中。
因此,从第一空气引入开口部56A被引入的空气是上游空气流81A,该上游空气流穿过屏蔽壳50的分隔板50d和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S3,并且沿着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在与旋转方向A相同的方向上流动。另外,从第二空气引入开口部56A被引入的空气变成下游空气流81B,该下游空气流流动以便穿过屏蔽壳50的下游侧板50c和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S2并且以便被排到外面。另外,在该情况下,上游空气流81A流动以便在穿过间隙S3之后结合下游空气流81B,穿过间隙S2,并且被排到外面。而且,上游空气流81A流动使得其一部分通过第一放电丝52A和其外周。下游空气流81B流动使得其一部分通过第二放电丝52B和其外周。
顺便提及,在充电装置5B中,除了两个空气流81A和81B以外还产生前述空气流F1A和F1B,这两个空气流分别从相应的放电丝52A和52B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流动并且因相应的放电丝52A和52B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电势差而产生。然而,空气流F1A和F1B的风力变得比空气流的风力相对更小。
结果,当在充电装置5B中产生两个空气流81A和81B时,可以使分别围绕相应的放电丝52A和52B产生的放电产品漂浮在空气流81A和81B上并且可以使放电产品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下游间隙S2相对多得多地排出。
性能试验
接下来,将描述关于利用充电装置5B执行的放电产品(臭氧)的排放的性能试验。
通过测量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区域11E的多个点的臭氧浓度来执行试验,该感光鼓在其由一个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充电装置5B充电时面向该充电装置5B的屏蔽壳50的放电开口部53。如图16所示,臭氧浓度的测量利用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区域11E中的、在五个轴向位置(IN1、IN2、CEN、OUT2和OUT1)中的每个位置沿着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等距离地分开的五个点a至e作为测量位置来执行,这五个轴向位置旋转轴线的方向C(从图像形成设备的IN侧(深侧)到其OUT侧(近侧))以相等间隔分开。
这时臭氧浓度的测量利用由Dylec Corp.制造的测量机(OZONE MONITORMODEL1200(A-238))来执行。这时测量通过安装多个臭氧抽吸软管来进行,这些臭氧抽吸软管在沿轴向C分布的相应的测量位置a至e处从测量机延伸,并且在下列条件下执行抽吸。使用具有2mm的内径的抽吸软管,并且包含臭氧的空气在7.96m/秒的风速的条件下被抽吸。另外,在-850μA的直流电压下执行对充电装置5B的充电,该直流电压作为充电电压由恒流控制方法来供应,并且以528mm/秒的速度旋转的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被充有-750V。而且,从送风装置6送入的空气(N3)被设定成使得其空气体积是0.25m3/分钟。
图17示出了关于充电装置5B的性能试验的结果。从该结果可以看出,所有轴向位置中,充电装置5B的后侧(下游端部:具体地,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点a的测量位置)的臭氧浓度的值都高于前侧(上游端部:具体地,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点e的测量位置)上的臭氧浓度的值,因此,由充电装置5B的充电操作产生的臭氧在后侧上相对多得多地被排出,换言之,前侧上的臭氧的排放被抑制。另外,如从与比较示例2的性能试验结果(图19)的下述比较显而易见的,可以看到,所测量的臭氧浓度的总量也增大,并且从此由充电装置5B产生的臭氧从屏蔽壳50和感光鼓11之间的下游间隙(S2)被迅速排出,而不在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内停滞。
比较示例2和其性能试验
作为仅仅用于对于充电装置5B的参考的图18所示的比较示例2,充电装置500B被制备,并且关于放电产品(臭氧)的排放的性能试验也在充电装置500B上类似地被执行。
在比较示例2的充电装置500B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5形成对比的情况下,存在的差异在于,一个空气引入开口部560设置在屏蔽壳50的顶板50a的中央部(在分隔板50d作为中心的情况下,存在于上游侧和下游侧两者上的部分)。开口部560沿着长方形顶板50a的纵向形成为长方形长孔。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包括放电开口部53)的尺寸与充电装置53的屏蔽壳50的尺寸相同。另外,在充电装置500B中,相同的条件的空气(N3)从与充电装置5B一起设置的吹气装置6穿过空气引入开口部560(经由连接构件66)被送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中。
图19示出了利用比较示例2的充电装置500B执行的性能试验的结果。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取决于轴向位置(例如,IN1和OUT1),充电装置500B的前侧(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端部)上的臭氧浓度的值高于后侧(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下游端部)上的臭氧浓度的值,因此,臭氧在充电装置500B的前侧(上游侧)上也被大量排出。另外,如从与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性能试验结果(图17)的下述比较显而易见的,推断出,所测量的臭氧浓度的总量略微减小,并且从此由充电装置500B产生的臭氧在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内停滞(实际上,移动以便在内部空间内循环)。
而且,在比较示例2的充电装置500B中,如由图18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空气(N3)从设置在顶板50a中的空气引入开口部560被迫引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中,并且空气作为空气流810产生,该空气流由分隔板50d分成两部分,然后最终流动以便穿过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上游间隙S1和下游间隙S2,并且以便被排到外面。空气流810主要被分成流动从而穿过上游间隙S1被排出的一部分810A以及流动以便穿过下游间隙S2被排出的一部分810B。
顺便提及,推断出,当从开口部560被迫引入的空气N3被分隔板50d分成两部分并且分别前进到其中间隙存在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中的侧面时,分开的空气流部分810A和810B被分开并且流动,但是分开的空气流部分在流动的同时也受前述上游空气流F1A和下游空气流F2B(参看图18)影响,上游空气流F1A和下游空气流F2B因相应的放电丝52A和52B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相应的电势差而产生。为此,分开的空气流部分810A和810B变成以几乎相同的空气体积流动的空气流。另外,空气流部分810A和810B两者流动以便绕过相应的放电丝52A和52B。这推断出,在放电丝52A和52B的附近形成高电场,产生始终变成相应的丝的空气的向外(径向)流的离子流,并且产生受离子流影响的流。
充电装置的改进示例
图20A和图20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5B的改进示例1。
在该改进示例1的充电装置5B中,如图20A所示,空气引入开口部56C和56D分别设置在上游侧板50b的一部分和分隔板50d的一部分中,所述上游侧板50b的一部分和分隔板50d的一部分分别是在由分隔板50d分开的屏蔽壳50的两个区域中定位在上游侧的部分50MA和50MB的示例。空气引入开口部56C和56D两者形成为沿着侧板50b和分隔板50d的纵向的长形孔,这些空气引入开口部56C和56D大体上类似于示例性实施方式2中的开口部56A和56B。另外,设置在侧板50b中的开口部56C形成为存在于侧板50c的上端部处。设置在分隔板50d中的开口部56D形成为存在于分隔板50d的大体上的中心部处。
在充电装置5B中,如由图20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空气穿过顶板50a的分别设置在定位于相应的上游侧上的部分50MA和50MB(上游侧板50b和分隔板50d)中的两个空气引入开口部56C和56D被引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由分隔板50d分隔的两个内部空间)中,这两个内部空间的外周除了放电开口部53外大体上被包围。
因此,空气的从第一空气引入开口部56C被引入的一部分变成上游空气流81C并且沿着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在与旋转方向A相同的方向上流动,该上游空气流的一部分穿过屏蔽壳50的分隔板50d和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S3。另外,空气的从第一空气引入开口部56C引入的另一部分被引入设置在分隔板50d中的第二空气引入开口部56D中。被引入第二空气引入开口部56D中的空气变成下游空气流81D,该下游空气流流动以便穿过屏蔽壳50的下游侧板50c和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下游间隙S2并且以便被排到外面。在该情况下,上游空气流81C流动以便在穿过间隙S3之后结合下游空气流81D,穿过间隙S2,并且被排到外面。而且,上游空气流81C流动使得其一部分通过第一放电丝52A和其外周。下游空气流81D流动使得其一部分通过第二放电丝52B和其外周。
结果,因为在改进示例1的充电装置5B中也产生了两个空气流81C和81D,因此也使围绕相应的放电丝52A和52B分别产生的放电产品在空气流81C和81D上漂浮,并且可以使放电产品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下游间隙S2相对多得多地排放。
图21A和图21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5B的改进示例2。
在该改进示例2的充电装置5C中,如图21A所示,具有不安装分隔板50d的结构的屏蔽壳用作屏蔽壳50。在充电装置5C中,一个空气引入开口部56E设置在顶板50a的部分50MC中,该部分50MC是相对于作为边界的放电丝52A来说定位在沿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上的部分50MC的示例,在两个放电丝52A和52B之中,放电丝52A定位在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上。空气引入开口部56E形成为沿着顶板50a的纵向D的长形孔,这些空气引入开口部56E大体上类似于示例性实施方式2中的开口部56A和56B。
在充电装置5C中,如由图21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空气穿过设置在定位于上游侧的部分50MC(顶板50a的上游端区域50MC)中的空气引入开口部56E被引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除了放电开口部53外大体上被包围。
因此,从空气引入开口部56E引入的空气变成空气流81E,在流入屏蔽壳50的内部空间以便扩散且然后穿过相应的放电丝52A和52B之后,该空气流81E流动以便穿过屏蔽壳50的下游侧板50c和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下游间隙S2并且以便被排到外面。空气流81E流动使得其一部分通过第一放电丝52A和其外周,并且使其另一部分通过第二放电丝52B和其外周。
结果,因为在改进示例2的充电装置5C中也产生空气流81E,因此,可以使分别围绕放电丝52A和52B产生的放电产品在空气流81E上漂浮并且使放电产品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下游间隙S2相对多得多地排出。另外,在充电装置5C中,开口部56E可以设置成存在于屏蔽壳50的上游侧板50b(的上游端部)中。
其它示例性实施方式
在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和2的图像形成设备1(A、B)中,希望一起提供送风装置6,该送风装置迫使空气进入每个充电装置5中的每个空气引入开口部56中。然而,在不一起提供这样的送风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采用下列构造以便有效地产生从每个充电装置5中的每个空气引入开口部56引入的空气流(空气流80或81)。
如由图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一种构造是这样的构造,其中,抽吸空气(带箭头的双点划线)并且将空气排到图像形成设备1外面的抽吸和排气***(抽吸管道)7安装在围绕感光鼓11并且在充电装置5(B)和显影装置14之间的区域内。另外,关于将图像形成设备1的壳体19内的空气(热等)排到外面的排气***,空气流路被设计成使得壳体19内的空气从充电装置5朝向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显影装置14流动。
在多个空气引入开口部56(A至D)设置在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5B中的情况下,优选地是构造充电装置以便具有这样的关系,即,从每个开口部56引入的空气的引入量或引入流速在开口部更朝向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定位时变得相对更大或更快。
该构造是优选的原因如下。也就是说,例如,在空气流F1A、F2A、F1B和F2B之中空气流F1A变强(或变快),这些空气流分别从放电丝52A和52B引向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且因两个电晕放电丝52A和52B与感光鼓11的相应的外周表面部之间的相应的电势差(电场)而产生,并且从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和屏蔽壳50之间的上游间隙S1排出的放电产品的比例增大。因此,通过相对增大空气流的强度(速度)有效地防止这种现象。另外,空气流F1A为什么变强(或变快)的原因是因为感光鼓11的更靠近上游侧的外周表面部被较少充电,并且因此,所述外周表面部和上游第一放电丝52A之间的电势差变得相对最大。
作为用于提供这样的关系的具体构造,即,其中从每个开口部56引入的空气的引入量或引入流速在开口部更朝向上游侧定位时变大相对更大或更快,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其中设置在上游侧的开口部56的开口面积变得相对大于比所述开口部更朝向下游侧设置的其它开口部56的开口面积。
另外,其中屏蔽壳50设置有空气引入开口部56的电晕放电器可以是所谓的电晕管式电晕放电器(该放电器不包括栅电极54),而不必限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和2所示的格栅式电晕放电器。另外,充电装置5可以包括清洁电晕放电丝52或栅电极54的清洁装置。
另外,由充电装置5充电的待充电构件可以是其它待充电构件,而不必限于感光鼓11。其它待充电构件的示例可以包括带状感光体(光敏带)、带状或鼓状中间转印构件或纸张传送构件等。在其中待充电构件是带状中间转印带或纸张传送构件的情况下,从充电装置产生的放电产品积聚在带的后表面侧,并且倾向于使图像质量有缺陷。为此,可以在充电装置5的屏蔽壳中适当地设置空气引入开口部56,以沿放电产品不会移到带的后表面侧所沿的方向排出放电产品。
而且,其中屏蔽壳50设置有空气引入开口部56的电晕放电器可以构造为例如电荷移除单元,该电荷移除单元将高充电状态转变为低充电状态,而不必限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和2所示的充电装置。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的。其并非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其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所构想特定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型。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电晕放电器,该电晕放电器包括:
放电丝;以及
围绕构件,所述围绕构件设置有作为空气流的入口的开口部,所述围绕构件面向绕待充电构件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所述待充电构件的表面,所述围绕构件布置成与待充电的所述表面具有间隙,并且所述围绕构件沿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围绕所述放电丝,
其中,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围绕构件的如下部位:所述部位沿被该放电丝充电的所述待充电构件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放电丝的上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晕放电器,
其中,所述围绕构件具有侧壁,该侧壁位于沿被所述放电丝充电的所述待充电构件的所述旋转方向的所述上游侧;并且
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侧壁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晕放电器,
其中,所述放电丝包括沿所述待充电构件的所述旋转方向以一定间隔布置的多个放电丝,并且
其中,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多个放电丝中的沿所述待充电构件的所述旋转方向的最上游的放电丝的上游侧,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放电丝的相邻放电丝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晕放电器,
其中,所述围绕构件的分别设置在相应上游部中的相应开口部构造成具有这样的关系,即,在位于更朝向沿所述待充电构件的所述旋转方向的所述上游侧的开口部中,空气的引入量或引入流速变得相对更大或更快,并且
其中,一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大于设置在所述一个开口部的下游侧的另一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晕放电器,
其中,用于分隔放电区域的分隔板分别布置在所述围绕构件的内部空间中的所述多个放电丝的相邻放电丝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开口部也分别设置在相应分隔板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晕放电器,
其中,所述待充电构件具有环带形状。
7.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晕放电器。
CN201310283659.8A 2012-12-13 2013-07-08 电晕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设备 Pending CN1038696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2067A JP2014119476A (ja) 2012-12-13 2012-12-13 コロナ放電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72067 2012-1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9653A true CN103869653A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08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3659.8A Pending CN103869653A (zh) 2012-12-13 2013-07-08 电晕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69832A1 (zh)
JP (1) JP2014119476A (zh)
CN (1) CN1038696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6697A (zh) * 2018-10-30 2019-01-01 广州奥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清洁栅网的硒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0275B2 (ja) * 2016-03-28 2020-11-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6664A (ja) * 2005-09-26 2007-04-05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0805A (ja) * 2007-01-23 2008-08-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257144A (ja) * 2007-04-09 2008-10-23 Sharp Corp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90353A (ja) * 1985-02-20 1986-08-25 Fuji Xerox Co Ltd 複写機のオゾン排出装置
JPH09319185A (ja) * 1996-05-28 1997-12-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US7174114B2 (en) * 2004-07-29 2007-02-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contamination of an image transfer device
JP4671066B2 (ja) * 2008-12-26 2011-04-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5482144B2 (ja) * 2009-11-25 2014-04-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6664A (ja) * 2005-09-26 2007-04-05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0805A (ja) * 2007-01-23 2008-08-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257144A (ja) * 2007-04-09 2008-10-23 Sharp Corp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6697A (zh) * 2018-10-30 2019-01-01 广州奥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清洁栅网的硒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69832A1 (en) 2014-06-19
JP2014119476A (ja) 2014-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98008B2 (en)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16632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658558B2 (en) Blower pipe,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59766B2 (en) Air supply tube, ai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91468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电装置
US8855519B2 (en)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634924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US9158275B2 (en) Blower pipe,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076668A (zh) 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36289B (zh)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869653A (zh) 电晕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设备
MXPA00004258A (es) Dispositivo de carga con flujos separados de aire a presion y al vacio.
US9075336B2 (en) Blower pipe,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877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ischarging ozone from charger
JP4676550B2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20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818208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1112760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4533A (ja) 吸気管、吸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66570B2 (en) Blower duct, blow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065980A (ja) コロナ放電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15831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38122A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S61223872A (ja) 転写紙分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