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9706B - 带扣 - Google Patents

带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9706B
CN103859706B CN201310693247.1A CN201310693247A CN103859706B CN 103859706 B CN103859706 B CN 103859706B CN 201310693247 A CN201310693247 A CN 201310693247A CN 103859706 B CN103859706 B CN 1038597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cess
socket
plug
lock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932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9706A (zh
Inventor
川口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859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9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9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97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扣,其在嵌入至凹部的状态的凸部从该凹部脱离时,通过在顶点进行点接触,能够以较小的力且迅速地脱离。带扣(10)包括具有卡定片(21)的插头(20)以及插口(30)。在卡定片(21)与插口(30)的任一方形成凸部(53),在另一方形成与凸部(53)嵌合的凹部(22)。在凸部(53)与凹部(22)的任一方具有:顶点(53a),其在嵌入至凹部(22)的凸部(53)从该凹部(22)脱离时与另一方的边缘部抵接;以及一对倾斜部(53b),其在顶点(53a)相交,朝向与卡定片(21)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远离另一方的边缘部的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带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扣,在嵌入凹部的状态的凸部从该凹部脱离时,通过在顶点进行点接触,能够以较小的力且迅速地脱离,能够提高解除锁定状态时的操作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包括具有卡定舌片的插头、及具有供卡定舌片***的***口的插口的带扣(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0012]~[0014]段及图1)。
在上述现有的插口的内部形成有嵌合卡定于卡定舌片的卡定孔中的楔形的卡定突起(参照专利文献1的第[0015]段、图1~3、图6及图8)。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503237号公报(平成8年(1996年)6月26日公开发行)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带扣中,在楔形的卡定突起从嵌合卡定在卡定孔中的状态脱离时,由于卡定突起与卡定孔为面接触或线接触,因此存在摩擦阻力比较大的问题点。
因此,各方案分别所述的各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具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如下。
(方案一)
方案一所述的发明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一所述的发明在嵌入至凹部的状态的凸部从该凹部脱离时,通过在顶点的点接触,能够以较小的力且迅速地脱离,能够提高解除锁定状态时的操作感。
(方案二)
方案二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二所述的发明能够在插口侧形成顶点及一对倾斜部。
(方案三)
方案三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三所述的发明能够在插头的卡定片侧形成顶点及一对倾斜部。
(方案四)
方案四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三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四所述的发明能够对插口提供合适的结构。
(方案五)
方案五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四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五所述的发明通过由面构成凸部的倾斜部,能够做成在从凹部脱离时,容易从由面构成的倾斜部向顶点滑动的结构。
(方案六)
方案六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五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六所述的发明通过在凹部形成突出的边缘,能够与凸部的顶点相辅地进一步容易地进行脱离。
(方案七)
方案七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四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七所述的发明通过将凸部的顶点配置在沿着按钮的中心的位置,能够有效地传递且运用从按钮传来的操作力。
(方案八)
方案八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七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八所述的发明在顶点从凹部脱离的同时,能够利用弹出部将插头向外侧弹出。
(方案九)
方案九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四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如下。
即,方案九所述的发明能够同时解除左右的插头的锁定状态。
各方案分别所述的各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以下使用附图所表示的发明的实施方式说明各发明的特征点。
另外,附图标记也表示为在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符号,但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另外,附图编号也表示为在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图编号,但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方案一)
方案一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如下。
第一,例如如图1所示,带扣10包括以下部件。
(1)插头20
例如如图1及图2所示,插头20具有卡定片21。
(2)插口30
例如如图1及图9所示,插口30设有供插头20的卡定片21***的***口41。
第二,在卡定片21与插口30的任一方形成凸部53,在另一方形成与凸部53嵌合的凹部22。
第三,例如如图1及图15所示,在凸部53与凹部22的任一方具有下述结构。
(1)顶点53a
例如如图1及图15所示,顶点53a在嵌入至凹部22的凸部53从该凹部22脱离时,与另一方的边缘部抵接。
(2)倾斜部53b
例如如图1及图15所示,倾斜部53b为一对,在顶点53a相交,朝向与卡定片21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远离另一方的边缘部的方向倾斜。
(方案二)
方案二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所述的发明的特征之外,其特征如下。
例如如图15所示,在插口30侧形成具有顶点53a及一对倾斜部53b的一方。
(方案三)
方案三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发明的特征之外,其特征如下。
例如如图33所示,在插头110的卡定片111侧形成具有顶点114a及一对倾斜部114b的一方。
(方案四)
方案四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三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特征点之外,其特征如下。
第一,例如如图1所示,在插口30中,锁定部件50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嵌入插口主体40内,另外,在插口主体40内由朝向锁定部件50从插口主体40突出的方向加力的加力单元(例如弹簧60)进行加力,使突出于锁定部件50的表面侧的按钮(例如按钮部51)从设于插口主体40的表面侧的解除操作窗42露出。
第二,例如如图1所示,凸部53形成在锁定部件50与插头20的卡定片21的任一方,凹部22形成在另一方。
(方案五)
方案五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四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特征之外,其特征如下。
例如如图15所示,倾斜部53b由面构成。
(方案六)
方案六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五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特征之外,其特征如下。
即,例如如图8所示,在凹部22,在与凸部53配合的位置形成有向与该凸部53对置的方向突出的边缘22a。
(方案七)
方案七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特征之外,其特征如下。
第一,例如如图1及图15所示,在锁定部件50上形成具有顶点53a及一对倾斜部53b的凸部53。
第二,例如如图1及图15所示,顶点53a配置在沿着按钮(例如按钮部51)的中心的位置。
(方案八)
方案八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七所述的发明的特征之外,其特征如下。
即,例如如图1及图15所示,在锁定部件50上具备弹出部54,该弹出部54与连结按钮(例如按钮部51)的中心与凸部53的顶点53a的假想线平行地配置,在顶点53a从凹部22脱离的同时,将插头20的卡定片21从***口41向外侧弹出。
(方案九)
方案九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八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特征之外,其特征如下。
即,例如如图27所示,插头20的卡定片21相对于按钮(例如按钮部51)的中心左右对称地设置一对。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本发明如上那样构成,因此起到如下所述的效果。
(方案一)
根据方案一所述的发明,其效果如下。
即,根据方案一所述的发明,在嵌入至凹部的状态的凸部从该凹部脱离时,通过在顶点进行点接触,能够以较小的力且迅速地脱离,能够提高解除锁定状态时的操作感。
(方案二)
根据方案二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效果。
即,根据方案二所述的发明,能够在插口侧形成顶点及一对倾斜部。
(方案三)
根据方案三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效果。
即,根据方案三所述的发明,能够在插头的卡定片侧形成顶点及一对倾斜部。
(方案四)
根据方案四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三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效果。
即,根据方案四所述的发明,能够对插口提供合适的结构。
(方案五)
根据方案五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四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效果。
即,根据方案五所述的发明,通过由面构成凸部的倾斜部,能够做成在从凹部脱离时,容易从由面构成的倾斜部向顶点滑动的结构。
(方案六)
根据方案六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一~五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效果。
即,根据方案六所述的发明,通过在凹部形成突出的边缘,能够与凸部的顶点相辅地进一步容易地进行脱离。
(方案七)
根据方案七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四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效果。
即,根据方案七所述的发明,通过将凸部的顶点配置在沿着按钮的中心的位置,能够有效地传递且运用从按钮传来的操作力。
(方案八)
根据方案八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七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效果。
即,根据方案八所述的发明,在顶点从凹部脱离的同时,能够利用弹出部将插头向外侧弹出。
(方案九)
根据方案九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方案四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带来如下效果。
即,根据方案九所述的发明,能够同时解除左右的插头的锁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插头的立体图。
图3是插头的主视图。
图4是插头的俯视图。
图5是插头的左视图。
图6是插头的右视图。
图7是插头的仰视图。
图8是沿图4的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插口主体的立体图。
图10是插口主体的主视图。
图11是插口主体的俯视图。
图12是插口主体的侧视图。
图13是插口主体的仰视图。
图14是沿图11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5是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6是锁定部件的主视图。
图17是锁定部件的俯视图。
图18是锁定部件的侧视图。
图19是锁定部件的仰视图。
图20是沿图17的C-C线的剖视图。
图21是钮罩的立体图。
图22是钮罩的主视图。
图23是钮罩的俯视图。
图24是钮罩的侧视图。
图25是钮罩的仰视图。
图26是沿图23的D-D线的剖视图。
图27是将插头安装在插口上的状态的带扣的立体图。
图28是带扣的主视图。
图29是带扣的俯视图。
图30是带扣的侧视图。
图31是带扣的仰视图。
图32是沿图29的E-E线的剖视图。
图3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34是插头的立体图。
图35是插头的主视图。
图36是插头的俯视图。
图37是插头的左视图。
图38是插头的右视图。
图39是插头的后视图。
图40是插头的仰视图。
图41是从带状物贯通部侧观察的插口的立体图。
图42是从***口侧观察的插口的立体图。
图43是插口的主视图。
图44是插口的俯视图。
图45是插口的左视图。
图46是插口的右视图。
图47是插口的后视图。
图48是插口的仰视图。
图49是插口的纵剖视图。
图50是插口的横剖视图。
图51是将插头安装在插口上的状态的带扣的剖视图。
图中:10—带扣,20—插头,21—卡定片,22—凹部,22a—边缘,23—带状物贯通部,24—支承部,30—插口,40—插口主体,41—***口,42—解除操作窗,50—锁定部件,51—按钮部,51a—罩固定部,51b—罩止转部,52—延伸片,53—凸部,53a—顶点,53b—倾斜部,54—弹出部,54a—弯曲部,55—弹簧嵌入部,60—弹簧(加力单元),70—钮罩,71—弹性爪,72—切口部,100—带扣,110—插头,111—卡定片,112—凹部,113—带状物贯通部,114—前边缘部,114a—顶点,114b—倾斜部,120—插口,121—***口,122—凸部,123—带状物贯通部。
具体实施方式
(带扣10)
使用图1~3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中,10表示带扣,虽未图示,但用于互相连结两根带状物。
如图1所示,带扣10大致包括以下部件。
另外,以下的(1)及(2)将于后述。
(1)插头20
(2)插口30
另外,作为带扣10的部件,示例了上述的(1)及(2),但并不限定于此。
(插头20)
如图1及图2所示,插头20具有卡定片21。
插头20由具有适当刚性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
如图27所示,插头20具有左右一对。
另外,可以使用左右共一对插头20,也可以使用单个或三个以上。
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插头20大致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以下的(1)~(4)将于后述。
(1)卡定片21
(2)凹部22
(3)带状物贯通部23
(4)支承部24
另外,插头20的各部未限定于以下的(1)~(4)。
(卡定片21)
如图2~5所示,卡定片21形成为大致板状,并形成为下方敞开的槽型(沟状)。如图32所示,卡定片21从插口30的后述的***口41***插口30的内部。
(凹部22)
如图2、图4、图7及图8所示,凹部22形成为在上下贯通卡定片21的孔状。如图32所示,插口30的后述的凸部53嵌入凹部22。
另外,使凹部22形成为孔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形成为堵塞一方的敞开面的凹状。
另外,如图8所示,卡定片21在与插口30的后述的凸部53配合的位置形成向与该凸部53对置的方向突出的边缘22a。
边缘22a位于在卡定片21的背面侧且面向凹部22的位置,其朝向凹部22侧逐渐增加突出量,从卡定片21的***方向前方朝向凹部22侧下倾。
(带状物贯通部23)
如图2~4及图6~8所示,带状物贯通部23与卡定片21连接,虽未图示,但用于使带状物通过。如图27所示,带状物贯通部23将左右的横宽设定得比插口30的后述的***口41大,在将卡定片21***到***口41的状态下向插口30的外侧突出。
(支承部24)
如图2~5、图7及图8所示,支承部24具有一对,位于卡定片21的两侧,在将插头20***插口30内时,分别与插口30的后述的锁定部件50的一对弹出部54抵接。
如图3所示,支承部24使斜面朝向作为卡定片21的自由端的前端部侧,侧面形成为大致梯形。
另外,将支承部24的侧面形成为大致梯形,但并未限定于此,只要在将插头20***插口30内时与弹出部54抵接即可。另外,虽形成了一对支承部24及弹出部54,但只要两者具有对应关系,则也可以设置单个或三个以上。
支承部24在插头20***插口30内时,与弹出部54抵接,在将插头20***得更深时,通过按压弹出部54而使该弹出部54弯曲。其结果,在将插头20锁定在插口30内的状态下,弹出部54维持为被支承部24按压的状态,蓄积弹性复原力。
相对于此,若解除锁定状态,则弹出部54利用蓄积的弹性复原力将支承部24弹出,从而插头20有力地从插口30脱出。
(插口30)
如图1及图9所示,插口30设置了供插头20的卡定片21***的***口41。
如图1所示,插口30大致包括以下部件。
另外,以下的(1)~(4)将于后述。
(1)插口主体40
(2)锁定部件50
(3)弹簧60(加力单元)
(4)钮罩70
另外,作为插口30的部件,虽示例了上述的(1)~(4),但并不限定于此。
(插口主体40)
如图9~14所示,插口主体40在左右具有共一对***口41,形成为在上下压扁的方筒形。
插口主体40由具有适当刚性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
具体地说,在插口主体40上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插口主体40的各部不限定于以下的(1)及(2)。
(1)***口41
如图9、图12及图14所示,***口41用于供插头20的卡定片21***。
***口41分别位于插口主体40的左右两端部,形成为左右共一对。
***口41形成为在上下压扁的扁平的方形。
另外,虽形成了左右一对***口41,但并未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单个或三个以上。
(2)解除操作窗42
如图9、图11及图14所示,解除操作窗42设在插口主体40的表面侧,用于使按钮部51露出至外面。
解除操作窗42在插口主体40的上壁中央形成为圆形,上下贯通。
解除操作窗42的内径设定为后述的钮罩70的外径以上。
另外,使解除操作窗42形成为圆形,但并未限定于此,只要钮罩70能通过即可,可以形成为多边形、椭圆形、长圆形等。
(锁定部件50)
如图15~20及图32所示,锁定部件50能上下移动地嵌入插口主体40内。
锁定部件50由具有适当弹性与刚性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
具体地说,在锁定部件50上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以下的(1)~(5)将于后述。
(1)按钮部51
(2)延伸片52
(3)凸部53
(4)弹出部54
(5)弹簧嵌入部55
另外,锁定部件50的各部不限于上述的(1)~(5)。
(弹簧60(加力单元))
如图32所示,弹簧60在插口主体40内向锁定部件50从插口主体40突出的方向加力,构成加力单元。
具体地说,弹簧60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被压缩在插口主体40的内部的底部与锁定部件50的后述的弹簧嵌入部55之间。
另外,作为加力单元,虽示例了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弹簧6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板簧构成。
(钮罩70)
如图21~25及图32所示,钮罩70外嵌在锁定部件50的后述的按钮部51。
钮罩70由具有适当弹性与刚性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
钮罩70上表面堵塞,下表面敞开,形成为圆形的盖型。
钮罩70的外径设定为插口主体40的解除操作窗42的内径以下,并且,内径设定为锁定部件50的后述的按钮部51的外径以上。
另外,钮罩70形成为俯视为圆形,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外嵌在锁定部件50的后述的按钮部51上即可,可以形成为多边形、椭圆形、长圆形等。
具体地说,在钮罩70上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钮罩70的各部不限定于以下的(1)及(2)。
(1)弹性爪71
如图21~26所示,弹性爪71用于固定在锁定部件50的后述的按钮部51上,沿直径方向对置地形成一对。各弹性爪71向下方延伸为舌片形。
另外,虽形成了一对弹性爪71,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形成单个或三个以上。
(2)切口部72
如图21、24~26所示,切口部72用于防止钮罩70相对于锁定部件50的后述的按钮部51旋转,位于相邻的弹性爪71的间隔内,沿直径方向对置地形成一对。各切口部72从钮罩70的下侧的端面朝向上方形成为槽状。
另外,虽形成了一对切口部72,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形成单个或三个以上。
(按钮部51)
如图15~20所示,按钮部51突出于锁定部件50的表面侧,从设在插口主体40的表面侧的解除操作窗42露出。
按钮部51位于锁定部件50的中央,上面堵塞,下面敞开,形成为圆形的盖型。
按钮部51的外径设定为钮罩70的内径以下。
另外,按钮部51形成为俯视为圆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椭圆形、长圆形等。
具体地说,在按钮部51上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按钮部51的各部不限定于以下的(1)及(2)。
(1)罩固定部51a
如图15~17所示,罩固定部51a用于固定外嵌在按钮部51上的钮罩70。
罩固定部51a在与插头20的卡定片21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一对,形成为与钮罩70的弹性爪71配合的爪状。
另外,虽然形成了一对罩固定部51a,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设置单个或三个以上。
(2)罩止转部51b
如图15~18所示,罩止转部51b用于防止外嵌在按钮部51上的钮罩70相对于按钮部51旋转。
罩止转部51b在插头20的卡定片21的***方向上设置一对,形成为嵌入钮罩70的切口部72的肋状。
另外,虽形成了一对罩止转部51b,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设置单个或三个以上。
(延伸片52)
如图15~17、图19及图20所示,一对延伸片52沿插头20的卡定片21的***方向从按钮部51的两端部延伸。
另外,虽形成了一对延伸片52,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插头20为一个的场合,也可以设置单个。
(凸部53)
如图15~18及图20所示,凸部53嵌入凹部22。
凸部53分别位于一对延伸片52的前端部,共计形成两个。
凸部53从延伸片52的前端部朝向按钮部51上倾,为倾斜上端立起的面,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
另外,虽然使凸部53形成在锁定部件50上,使凹部22形成在插头20的卡定片21上,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使“凸部”形成在插头20侧,使“凹部”形成在锁定部件50侧。
具体地说,在凸部53上具备以下各部。
另外,凸部53的各部不限定于以下的(1)及(2)。
(1)顶点53a
如图15~18及图20所示,顶点53a在嵌入了凹部22的凸部53从该凹部22脱离时,与另一方的边缘部抵接。
另外,顶点53a配置在沿着按钮部51的中心的位置。
另外,虽然使顶点53a位于沿着按钮部51的中心的位置、即延伸片5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在偏离延伸片52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
顶点53a位于凸部53的倾斜上端部,从插头20的卡定片21的***方向观察,使顶点53a削尖为大致山形或三角形的顶点类型。
(2)倾斜部53b
如图15、图17及图18所示,倾斜部53b为一对,在顶点53a相交,朝向与卡定片21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远离另一方的边缘部的方向倾斜。
另外,倾斜部53b由面构成。即,倾斜部53b当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从顶点53a朝向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逐渐扩开的三角形。
(弹出部54)
如图15~20所示,弹出部54与连结按钮部51的中心和凸部53的顶点53a的假想线平行地配置,在顶点53a从凹部22脱离的同时,使插头20的卡定片21从***口41向外侧弹出。
弹出部54在按钮部51的左右两侧设置左右一对,并且在延伸片5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开地设置一对,与延伸片52平行地延伸,共计形成四个。
另外,虽然共计形成了四个弹出部54,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插头20为一个的情况下,可以是单个,也可以形成两个、三个或五个以上,或者,在插头20是两个的场合,至少两个即可,也可以形成三个或五个以上。
在各弹出部54上形成有朝向前端部而向上方弯折的弯曲部54a。
(弹簧嵌入部55)
如图20及图32所示,弹簧嵌入部55用于供弹簧60的一端部嵌入,从而保持该一端部。
弹簧嵌入部55位于按钮部51的背面侧,由下面敞开的空心部形成。
弹簧60的一端部嵌入弹簧嵌入部55内,压缩在与插口主体40的内部的底之间。
(带扣10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带扣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插口30为组装后的状态。
在安装插头20时,将卡定片21从插口30的***口41***。
若***卡定片21,在插口30的内部,与锁定部件50的爪状的凸部53配合。
在此,若强力地压入卡定片21,则锁定部件50被卡定片21按压而下降,卡定片21在下表面侧与凸部53错开。
进一步,若强力地压入卡定片21,则其孔状的凹部22面对凸部53的上侧。
因此,锁定部件50因用弹簧60的压缩复原力而上升,此时,如图32所示,爪状的凸部53从下方嵌入孔状的凹部22,并被锁定。
此时,给操作人员带来咔嗒感。
另外,在锁定状态下,锁定部件50的弹出部54***头20的支承部24按压而弯曲,从而蓄积压缩复原力。
通过***左右的插头20并锁定,如图27~32所示,左右的插头20通过插口30互相连结。
另一方面,在卸下插头20时,只要按下从插口30的解除操作窗42向上方突出的钮罩70即可。
若按下钮罩70,则锁定部件50的按钮部51被按压,锁定部件50在插口30的内部下降。
并且,当爪状的凸部53的最高的顶点53a下降得比孔状的凹部22的内边缘部的下端的高度低时,解除锁定状态。
此时,若从凸部53侧观察,爪状的凸部53与孔状的凹部22从倾斜部53b的面或线接触的状态变成到达顶点53a的点接触状态,能够逐渐减少与孔状的凹部22脱离时的接触阻力。
另外,从孔状的凹部22侧观察,因为在其内边缘部的下端形成有边缘22a(参照图8),因此也能够减少与爪状的凸部53脱离时的接触阻力。
若锁定状态被解除时,因锁定部件50的弹出部54蓄积的压缩复原力弹出插头20的支承部24,卡定片21一下就从插口30的***口41拔出并从插口30脱离。
(图33以后的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33~5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将之前使用图1~32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顶点53a及倾斜部53b的凸部53应用于图33以后表示的、所谓的前面松开式的带扣100。即,如图51所示,前面松开式的带扣100通过按压***了插头110的插口120的外壁,能够卸下插头110。
另外,虽然示例了前面松开式的带扣100,但并不限定于此,虽未图示,也能应用于所谓的侧面松开式的带扣。
如图34、图36及图3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顶点114a及倾斜部114b形成在插头110侧。
使用图33,该带扣100大致具备以下部件。
(1)插头110
(2)插口120
另外,带扣100的部件不限定于上述的(1)及(2)。
(插头110)
如图34~40所示,插头110具有卡定片111。
插头110由具有适当刚性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
卡定片111能***插口120的后述的***口121,在其上面形成凹状的凹部112。
在卡定片111上连接带状物贯通部113。
如图34、图36及图37所示,在凹部112上,在位于卡定片111的***方向的前方的前边缘部114上形成顶点114a及倾斜部114b。前缘部114从卡定片111的前端部朝向带状物贯通部113逐渐上倾,其倾斜上端立起并面对凹部112的底。
顶点114a及倾斜部114b位于前边缘部114的倾斜上端。顶点114a位于卡定片1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从卡定片111的***方向侧观察,削尖为大致山形或三角形的顶点形状。
倾斜部114b位于顶点114a的两侧,由面构成。即,当从上方观察时,倾斜部114b形成为从顶点114a向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逐渐扩开的三角形。
(插口120)
如图41~50所示,插口120具有供插头110的卡定片111***的***口121。
插口120由具有适当刚性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
如图49所示,在插口120的上壁设置爪状的凸部122,该凸部122向插口120内部下方突出,弹性地嵌入插头110的卡定片111的凹部112中。
另外,在插口120,在与***口121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带状物贯通部123。
(带扣100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带扣10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安装插头110时,将卡定片111从插口120的***口121***。
若***卡定片111,则在插口120的内部,卡定片111的倾斜的前边缘部114与朝向下方弹性地突出的爪状的凸部122(参照图49)配合。
在此,若强力地压入卡定片111,则凸部122被卡定片111按压而向上方弯曲,从而能使前边缘部114通过其下侧。
进一步,如图51所示,若强力地压入卡定片111,则凸部122从上方嵌入卡定片111的凹状的凹部112并锁定。
此时,给操作人员带来咔嗒感。
另一方面,在卸下插头110时,只要按压插口120的外壁即可。
若按压插口120的外壁,则凹部122从凹部112浮起,当前边缘部114的最高的顶点114a越过时,锁定状态被解除。
此时,若从凸部122侧观察,则爪状的凸部122与凹状的凹部112从倾斜部53b的面或线接触的状态变成到达顶点114a的点接触的状态,能够逐渐减少与凹状的凹部112脱离时的接触阻力。
在锁定状态解除后,通过将插头110的卡定片111从插口120的***口121拔出,卸下插头110。

Claims (9)

1.一种带扣,其包括:具有卡定片的插头;以及设有供上述插头的上述卡定片***的***口的插口,
该带扣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卡定片与上述插口的任一方形成凸部,
在另一方形成与上述凸部嵌合的凹部,
在上述凸部与上述凹部的任一方具有顶点及一对倾斜部,
在嵌入至上述凹部的上述凸部从该凹部脱离时,上述顶点与另一方的边缘部抵接;以及
上述一对倾斜部在上述顶点相交,并朝向与上述卡定片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远离上述另一方的上述边缘部的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插口侧形成上述顶点及上述一对倾斜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插头的上述卡定片侧形成上述顶点及上述一对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插口中,
锁定部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嵌入插口主体内,另外,
在上述插口主体内由朝向上述锁定部件从上述插口主体突出的方向加力的加力单元进行加力,
使突出于上述锁定部件的表面侧的按钮从设于上述插口主体的表面侧的解除操作窗露出,
上述凸部形成在上述锁定部件与上述插头的上述卡定片中的任一方,
上述凹部形成在另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倾斜部由面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凹部,在与上述凸部配合的位置形成有向与该凸部对置的方向突出的边缘。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锁定部件上形成具有上述顶点及一对上述倾斜部的上述凸部,
上述顶点配置在沿着上述按钮的中心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锁定部件上具备弹出部,该弹出部与连结上述按钮的中心与上述凸部的上述顶点的假想线平行地配置,在上述顶点从上述凹部脱离的同时,将上述插头的上述卡定片从上述***口向外侧弹出。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头的上述卡定片相对于上述按钮的中心左右对称地设置有一对。
CN201310693247.1A 2012-12-17 2013-12-17 带扣 Active CN1038597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5184A JP6108814B2 (ja) 2012-12-17 2012-12-17 バックル
JP2012-275184 2012-1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9706A CN103859706A (zh) 2014-06-18
CN103859706B true CN103859706B (zh) 2017-12-19

Family

ID=50899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93247.1A Active CN103859706B (zh) 2012-12-17 2013-12-17 带扣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08814B2 (zh)
CN (1) CN1038597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77053A (zh) * 2018-06-13 2018-09-28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多向插扣装置
EP3763238B1 (de) * 2019-07-08 2021-09-01 Aircraft Cabin Modification GmbH Gurtschloss, gurtschlosssystem und flugzeugsicherheitsgurt
CN112589435A (zh) * 2020-12-11 2021-04-02 长泰圣源织带有限公司 一种箱扣带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4405A (ja) * 1996-06-24 1998-04-14 Natl Molding Corp 全天用サイド・レリーズ型バックル
CN1337193A (zh) * 2000-08-09 2002-02-27 约瑟夫·安斯彻尔 改进锁定能力的按压释放式带扣
CN102406287A (zh) * 2010-09-22 2012-04-11 株式会社利富高 带扣
CN102573555A (zh) * 2009-09-30 2012-07-11 Ykk株式会社 带扣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4405A (ja) * 1996-06-24 1998-04-14 Natl Molding Corp 全天用サイド・レリーズ型バックル
CN1337193A (zh) * 2000-08-09 2002-02-27 约瑟夫·安斯彻尔 改进锁定能力的按压释放式带扣
CN102573555A (zh) * 2009-09-30 2012-07-11 Ykk株式会社 带扣
CN102406287A (zh) * 2010-09-22 2012-04-11 株式会社利富高 带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9706A (zh) 2014-06-18
JP6108814B2 (ja) 2017-04-05
JP2014117482A (ja) 2014-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9706B (zh) 带扣
US6561834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latching mechanism
CN103166054B (zh) 连接器
US7048569B2 (en) Connector with a receptacle
CN104823332B (zh) 连接器
CN103416921A (zh) 带扣
CN103378448B (zh) 连接器
CN102957043A (zh) 插头
CN104067457A (zh) 杠杆式连接器
US20090029579A1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US9099812B2 (en) Connector
CN100508813C (zh) 带扣
CN105684231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3201910A (zh) 保持器锁定结构
CN104470395A (zh) 带扣
CN101218716B (zh) 电连接器
CN106169673B (zh) 连接器
JP2003243082A (ja) コネクタ
CN109075481B (zh) 端子
CN102406287B (zh) 带扣
US10490939B2 (en) Lever-type connector
US20180248312A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US6764334B2 (en) Connector
EP2325950B1 (en) A connector
CN201466338U (zh) 具有锁定结构的电器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