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0847B - 车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0847B
CN103660847B CN201310403473.1A CN201310403473A CN103660847B CN 103660847 B CN103660847 B CN 103660847B CN 201310403473 A CN201310403473 A CN 201310403473A CN 103660847 B CN103660847 B CN 1036608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warm wind
air outlet
w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034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0847A (zh
Inventor
北村網锐
古泉友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 ltd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Resona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60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0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0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08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35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1/0005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n air stream of uniform temperature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the air being firstly cooled and subsequently heated or vice vers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41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2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用空调装置。所述车用空调装置能够抑制送给足部的调和空气与从面部送风口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变大。所述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具有除霜送风口、面部送风口以及足部送风口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冷风流路和暖风流路的下游侧的、冷风和暖风合流的混合区域,开闭面部送风口的面部送风门(7)。面部送风口具有无法被面部送风门(7)关闭的常开部。在混合区域中,设置有具有优先将暖风的一部分导向除霜送风口的暖风导引路径(10)的送风导件(5)。在暖风导引路径(10)中设置有形成暖风导引路径(10)的导件壁,还设置有使得暖风的一部分朝向常开部流动的暖风送风口(11)。

Description

车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车用空调装置中,通过作为冷却单元的蒸发器冷却供给的空气使供给的空气变成冷风,并通过调节该冷风的加热比例来生成调和空气。
更具体地,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壳体(case),该壳体在形成其外形形状的同时在其内部形成空气流路。壳体的内部设有冷风流路和暖风流路两条流路,暖风流路中设置有作为加热单元的加热器芯(heater core)。并且,在车用空调装置中,通过调节对设置有该加热器芯的暖风流路的冷风供给量,来如前所述调节冷风的加热比例。
然而,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多个送风口,即除霜送风口、面部送风口及足部送风口。并且,通过从各送风口向目标位置送出经调节的空气(调和空气),来向乘客提供舒适的感觉,或除去玻璃窗上的雾。
例如,面部送风口被构造为在经由中心弯管(center bent duct)向乘客的面部送出调和空气的同时,经由侧弯管(side bent duct)向侧窗送出调和空气以除去侧窗上的雾。在此,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由设置在面部送风口的常开部送出,因此,即使在不向乘客的面部送出调和空气时,也向侧窗送出调和空气。此外,足部送风口被构造为经由导管(duct)向乘客的足部送出暖风(调和空气)。
然而,尤其在通过足部送风口向足部送出调和空气的加热模式下,送给足部的调和空气与从面部送风口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之间的温差变大,可能使得乘客感觉不舒服。这是由于一般面部送风口位于冷风流路的正对面,从面部送风口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中包含较多的来自冷风流路的冷风,与之相反,足部送风口中容易包含较多的来自暖风流路的暖风,因此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与向足部送出的调和空气之间的温差变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专利文献1中,针对送风模式,控制从面部送风口的所述常开部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形成了专用的温风旁通路。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单支承板状的空气混合门中设置导件(guide)来进行控制。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为使空调装置小型化,采用滑动门作为空气混合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765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837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051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壳体中形成专用的温风旁通路,或像专利文献2那样设置导件,不仅会导致壳体的大型化,而且即使在不需要向常开部送风的送风模式下,也会向常开部送风。
此外,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为缩小空调装置而采用滑动门作为空气混合门,因此无法像单支承状的门那样形成导件。因此,有必要在壳体中形成用于控制常开部的送风温度的机构,从而导致用于制造壳体的模具复杂化。
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下述车用空调装置。该车用空调装置抑制,在从足部送风口向足部送出调和空气的加热模式下送给足部的调和空气与从面部送风口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之间的温差的增大,并减小乘客感到不舒服的可能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装置]
本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壳体、混合区域以及面部送风门,所述壳体具有空气流路以及与该空气流路连通的除霜送风口、面部送风口和足部送风口,冷风和暖风进行合流的所述混合区域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空气流路中的冷风流路和暖风流路的下游侧,由冷却单元冷却的冷风流经所述冷风流路,而由加热单元加热的暖风流经所述暖风流路,所述面部送风门开闭所述面部送风口,所述车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面部送风口具有不被所述面部送风门关闭的常开部,
在所述混合区域中设置有送风导件,所述送风导件具有将所述暖风的一部分优先导向所述除霜送风口的暖风导引路径,
在所述暖风导引路径中,在形成所述暖风导引路径的导件壁上设置有暖风送风口,该暖风送风口使流经所述暖风导引路径的所述暖风的一部分流向所述常开部。
此外,在所述车辆空调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冷风流路的所述冷却单元的下游侧形成有连通所述暖风流路的加热开口以及连通所述混合区域的冷风开口,所述车用空调装置包括滑动门,该滑动门通过在所述加热开口与所述冷风开口之间滑动来调节所述加热开口与所述冷风开口之间的开口比例。
此外,在所述车用空调装置中,优选通过槽口窗来形成所述常开部,所述槽口窗通过切除所述面部送风门的一部分来形成。
此外,在所述车用空调装置中,优选在所述面部送风门上,以与在所述面部送风门关闭状态下通过所述混合区域的所述冷风的流动方向相对的方式,在所述槽口窗周围的所述冷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防风部件。
此外,在所述车用空调装置中,优选在设置在所述送风导件的两侧的侧部导件壁上,分别设置所述暖风送风口,在所述面部送风门的、分别与所述面部送风口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所述槽口窗,在所述面部送风门上,在该面部送风门关闭状态下所述槽口窗周围的、所述面部送风口的宽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防风部件。
此外,在所述车用空调装置中,优选在设置在所述送风导件的中部的中部导件壁上,设置所述暖风送风口,在所述面部送风门的、与所述面部送风口的宽度方向的中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所述槽口窗,在所述面部送风门上,在该面部送风门关闭状态下所述槽口窗周围的、所述面部送风口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防风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在混合区域中设置有送风导件,该送风导件具有将暖风的一部分优先导向所述除霜送风口的暖风导引路径,在暖风导引路径中,在形成该暖风导引路径的导件壁上设置有暖风送风口,该暖风送风口使得流经该暖风导引路径的所述暖风的一部分流向所述常开部,因此通过将从暖风送风口送出的暖风的一部分混入流向常开部的冷风中,使得从所述常开部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升高。由此,在通过足部送风口向足部送出调和空气的加热模式下,由于从面部送风口的所述常开部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升高,因此其与侧窗的调和空气之间的温差变小,降低了乘客感到不舒服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2(a)是从与冷风开口相反一侧看到的送风导件的立体图,图2(b)是从面部送风门的内部一侧看到的面部送风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图3(a)是从与冷风开口相反一侧看到的送风导件的立体图,图3(b)是从面部送风门的内部一侧看到的面部送风门的正面图。
图4(a)至图4(f)是示出在槽口窗(notch window)周围形成的防风部件的变型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此外,在下面的附图中,适当地改变了各部件的比例以使各部件能够被识别。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S1(HVAC:Heating 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暖通空调)的示意性结构的剖面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S1包括壳体1、蒸发器2、空气混合风门(damper)装置3、加热器芯4、送风导件5、除霜送风门6、面部送风门7以及足部送风门8。
壳体1形成本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S1的外形,在壳体1内部具有冷却流路1a、加热流路1b以及混合部(混合区域)1c,冷却流路1a中设置有蒸发器2,加热流路1b中设置有配置在比蒸发器2更靠近车辆后方的加热器芯4,混合部(混合区域)1c将冷风与暖风混合成为调和空气。在此,假定冷风(冷却空气)从冷却流路1a直接流入混合部1c的流路为冷风流路,而暖风(加热空气)从加热流路1b流入混合部1c的流路为暖风流路(如下文所述)。此外,在冷却流路1a中形成有引入从诸如鼓风机(blower)等的送风机(未示出)送出的空气流的引入口(未示出)。
在壳体1中,形成有露出到外部并且连接混合部1c的多个送风口,即,除霜送风口1d、面部送风口1e以及足部送风口1f。除霜送风口1d是用于经由导管(未示出)向窗供给调和空气的开口。面部送风口1e是用于在经由中心弯管(未示出)向乘客的面部供给调和空气的同时,经由侧弯管向侧窗送出调和空气的开口。足部送风口1f是用于经由导管(未示出)向乘客的足部供给调和空气的开口。
此外,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从设置有加热器芯4的加热流路1b向混合部1c供给暖风的暖风开口1g,用于从设置有蒸发器2的冷却流路1a向混合部1c供给冷风的冷风开口1h,以及用于从冷却流路1a向加热流路1b供给冷风的加热开口1i。暖风开口1g形成了如前所述从加热流路1b向混合部1c送入暖风的暖风流路。此外,冷风开口1h形成了如前所述从冷却流路1a向混合部1c直接流入冷风的冷风流路。
蒸发器2是安装在车辆中的制冷循环的一部分,其配置在冷却流路1a的内部。蒸发器2冷却通过送风机(未示出)供给到冷却流路1a内的空气,以生成冷风。
空气混合风门装置3配置在蒸发器2的下游侧,其调节由蒸发器2生成的、送给加热流路1b的冷风的供给量。更具体地,空气混合风门装置3包括由能够在冷风开口1h与加热开口1i之间滑动的滑动门构成的空气混合风门3a,通过该空气混合风门3a调节冷风开口1h和加热开口1i的开口比例来调节送给加热流路1b的冷风的供给量。其结果是,通过调节混合部1c中的冷风与暖风的混合比例,来调节调和空气的温度。
加热器芯4配置在加热流路1b的内部,通过加热经由加热开口1i供给的冷风来生成加热空气,即暖风。
送风导件5设置在作为壳体1内部的暖风与冷风的混合区域的混合部1c中,送风导件5引导流经由暖风开口1g形成的暖风流路的暖风。
图2(a)是从与冷风开口1h相反的一侧看到的送风导件5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送风导件5整体上近似长方体,并且由暖风导筒5a、暖风引导部件5b、调节片(plate)5c、支承片5d、整流板5e、整流片5f、锁定部5g构成。
暖风导筒5a是根据本发明的中部导件壁,其形成并配置在送风导件5的宽度方向的中部,也就是说,暖风导筒5a位于与图1中的图面垂直的方向的中部并近似矩形筒状。如图2(a)中的实线箭头所示,暖风导筒5a是并不在混合部1c中将从暖风开口1g供给到混合部1c的暖风的一部分与冷风混合,而是将该暖风的一部分优先导向除霜送风口1d的笔直的筒状部件,暖风导筒5a被配置为一端的开口连接暖风开口1g,另一端的开口朝向除霜送风口1d。基于这样的结构,暖风导筒5a在其内部形成了根据本发明的暖风导引(leading)路径9。此外,暖风导筒5a也可以被配置为向暖风导引路径9内引入一部分冷风。
暖风引导部件5b是根据本发明的侧部导件壁,其形成并配置在送风导件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即与图1中的图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如图2(a)所示,该暖风引导部件5b是与壳体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流路的圆弧板状的部件,暖风引导部件5b不在混合部1c中将从暖风开口1g供给到混合部1c的暖风的一部分与冷风混合,而是将该暖风的一部分优先导向除霜送风口1d。暖风引导部件5b被配置为一端连接暖风开口1g,另一端朝向除霜送风口1d。基于这样的结构,暖风引导部件5b与壳体1的内表面之间的流路被设定为根据本发明的暖风导引路径10。此外,该暖风引导部件5b也可以被配置为向该暖风导引路径10内引入一部分冷风。
调节片5c使从冷风开口1h供给至混合部1c的冷风的流向倾向于暖风开口1g,并使与冷风开口1h相反一侧的区域5c1向暖风开口1g倾斜。
此外,调节片5c具有作为支承片5d的功能,该支承片5d用作送风导件5支承自身形状的骨架。即,在本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S1中,调节片5c与一个支承片5d一体地形成。
如前所述,支承片5d用作送风导件支承自身形状的骨架。包括与调节片5c一体化的支承片在内,这些支承片5d与暖风导筒5a的4个角各自连接。此外,如图2(a)所示,支承片5d与调节片5c以作为形成长方体状的送风导件5的4个长边的形式彼此平行地配置。并且,与调节片5c一体化的支承片5d配置在冷风开口1h的上端。
此外,如图1所示,在冷风开口1h的上端以及暖风开口1g的、远离冷风开口1h的那一端,形成了各自在与图面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嵌合槽1j。并且,通过将调解片5c以及支承片5d嵌合在该嵌合槽1j中,来确定送风导件5的位置。
如图2(a)所示,整流板5e配置在暖风导筒5a与暖风引导部件5b之间,并由支承片5c保持。整流板5e在控制来自图2(a)中的虚线箭头表示的冷风开口1h的冷风的流动的同时,也控制来自图2(a)中的实线箭头表示的暖风开口1g的暖风的流动,并将该冷风和暖风整流。由此,通过整流板5e的整流,使冷风和暖风混合而变为混合流(调和空气),进而流向图1所示的除霜送风口1d、面部送风口1e和足部送风口1f。
此时,冷却开口1h朝向面部送风口1e,由此,如图1的虚线箭头所示,冷风流路朝向面部送风口1e,因此所述调和空气(混合流)也容易朝向面部送风口1e。即,由于来自暖风开口1g的暖风的一部分流入暖风导筒5a或暖风引导部件5b并被直接导向除霜送风口1d,因此流入该暖风导筒5a与暖风引导部件5b之间的暖风减少,相应的,暖风导筒5a与暖风引导部件5b之间的冷风的量增多。
如图2(a)所示,整流片5f水平配置在冷风开口1h侧,通过对自冷风开口1h向混合部1c供给的冷风进行整流来抑制涡流的发生,由此抑制了破风声的发生。
锁定部5g通过锁定在壳体1上而将送风导件5相对于壳体1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暖风引导部件5b上形成有暖风送风口11,该暖风送风口11使得流经各暖风导引路径10的暖风的一部分朝向面部送风口1e的常开部流动。暖风送风口11呈细长的狭缝状,其被形成并配置为通过如上述那样使得暖风的一部分朝向面部送风口1e的常开部流动,而使得该暖风从由所述冷却开口1h形成的冷风流路经过送风导件5朝向面部送风口1e的常开部流动。即,暖风送风口11形成在与冷风开口1h相反的一侧,并通过使送出的暖风与朝向常开部流动的冷风合流并混合,以提高流入常开部的冷风(调和空气)的温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各暖风引导部件5b中,在暖风导引路径10的上游侧与下游侧分别形成有暖风送风口11,狭缝的长边方向被配置为与暖风导引路径10的流动方向一致。
返回图1,除霜送风门6是配置在除霜送风口1d内侧并控制除霜送风口1d的开闭的风门,并被配置为能够在壳体1内旋转。
面部送风门7是配置在面部送风口1e内侧并控制面部送风口1e的开闭的风门,并被配置为能够在壳体1内旋转。
足部送风门8是配置在足部送风口1f内侧并控制足部送风口1f的开闭的风门,并被配置为能够在壳体1内旋转。
在此,面部送风门7被配置为能够覆盖并使得被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整个面部送风口1e开闭,如从面部送风门7的内部一侧看到的该面部送风门7的立体图的图2(b)所示,面部送风口1e整体被形成为近似矩形的形状。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面部送风口1e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即在与矩形形状的面部送风口1e的长边方向(宽度方向)的两侧对应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矩形形状的槽口窗12,该槽口窗是通过切除了面部送风门7的一部分而成的。
由此,通过在面部送风门7上形成两个槽口窗12,面部送风口1e中与该槽口窗12对应的部分成为常开部。即,通过面部送风门7的开闭来控制面部送风口1e的开闭,但是与所述槽口窗12对应的部分在面部送风门7打开和关闭的时候均开口。因此,这些与槽口窗12对应的部分是与面部送风门7的开闭无关的常开的部分,即常开部。
这些常开部,即在面部送风门7关闭状态下的所述槽口窗12,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与图2(a)所示的暖风送风口11基本相对的位置上。由此,流经送风导件5的宽度方向两侧的调和空气易于流入该常开部(槽口窗12)。即,在从由所述冷却开口1h形成的冷风流路通过送风导件5流向面部送风口1e的冷风、与从由所述暖风开口1g形成的暖风流路通过送风导件5流到面部送风口1e的暖风混合而成的调和空气中,尤其是夹带着从所述暖风送风口11送出的暖风的调和空气,易于流入常开部(槽口窗12)。
此时,在送风导件5的暖风导筒5a与暖风引导部件5b之间形成有整流板5e,因此宽度方向的流动变弱,在从暖风送风口11送出的暖风中,与宽度方向中部相比更容易包含较多的到宽度方向两侧的暖风。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在面部送风门7的槽口窗12的周围,以与在该面部送风口门7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送风导件5(混合部1c)的冷风(调和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对的方式,设置有第一防风部件13。即,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以与流过由所述冷风开口1h形成的冷风流路的冷风(调和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对的方式,第一防风部件13设置在矩形形状的槽口窗12的、冷风(调和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一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面部送风门7关闭的状态下,在槽口窗12的周围的、面部送风口1e的宽度方向中部(面部送风门7的宽度方向中部),即矩形形状的槽口窗12的靠近该中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防风部件14。由此,在本实施例中,矩形形状的槽口窗12的相邻两边以直角连接的形式形成了第一防风部件13和第二防风部件14。
第一防风部件13和第二防风部件14与面部送风门7一体地形成,可以根据槽口窗12的尺寸和车用空调装置S1的规格等适当地确定这些防风部件的高度。
此外,空气混合气门装置3、除霜送风门6、面部送风门7以及足部送风门8通过未示出的电机进行滑动操作或者开闭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面部送风口1e被配置为,在与其宽度方向的中部(即图2(b)所示的面部送风门7的宽度方向的中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连通了中心弯管(未示出)的一端,在与宽度方向的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连通了侧弯管(未示出)的一端。因此,将由槽口窗12在面部送风口1e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的常开部,分别与侧弯管(未示出)的一端相对地配置。
根据具有该结构的本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S1,通过空气混合气门装置3使得冷风开口1h和加热开口1i两者都打开,从而供给到冷却流路1a的空气由蒸发器2冷却变为冷风,并且该冷风的一部分被供给至加热流路1b。
并且,在加热流路1b中被加热器芯4加热而生成的暖风从暖风开口1g流经暖风流路供给到混合部1c,未被供给至加热流路1b的冷风从冷风开口1h流经冷风流路供给到混合部1c。
供给至混合部1c的冷风和暖风被导向送风导件5并被混合,经由除霜送风口1d、面部送风口1e以及足部送风口1f中打开的送风口供给至车内。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的车用空调装置S1中,送风导件5包括暖风导筒5a和暖风引导部件5b,该暖风导筒5a引导暖风中的一部分而不将其在混合部1c中与冷风混合。由此,尤其是朝向除霜送风口1d,能够送出温度较高的暖风。
此外,由于在暖风引导部件5b上形成有暖风送风口11,因此流经由该暖风引导部件5b形成的暖风导引路径10的暖风的一部分能够与朝向常开部流动的冷风(调和空气)混合。由此,例如在面部送风门7关闭的状态下,从所述常开部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能够随加入(混合)的流经暖风导引路径10的暖风的一部分而升高。
因此,在经由足部送风口1f向足部送出调和空气的加热模式下,能够提高从面部送风口1e的所述常开部经由侧弯管(未示出)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由此,能够缩小送给侧窗的调和空气与送给足部的调和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减小使乘客感觉不舒服的可能性。
此外,通过在面部送风门7上形成槽口窗12,形成了常开部,因此能够在更合适的位置处容易地形成常开部。
此外,由于在槽口窗12的周围设置有第一防风部件13,因此能够抑制流经由冷风开口1h形成的冷风流路的冷风通过槽口窗12流入常开部。这样,由于能够使得包括从暖风送风口11送出的暖风的调和空气优先流入常开部,因此能够提高从常开部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
此外,由于在槽口窗12的周围设置有第二防风部件14,由此,也能够抑制流经由冷风开口1h形成的冷风流路的冷风通过槽口窗12流入常开部。由此,能够提高从常开部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空调装置S1的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如示出面部送风门7的内表面的图3(b)所示,本实施例被配置为,在与面部送风门7的宽度方向的中部对应的位置处连通了侧弯管SD的一端,而在与宽度方向两侧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连接了中心弯管CD的一端。
并且,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暖风送风口11的形成位置以及基于槽口窗12的常开部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即,如从与冷风开口1h相反的一侧看到的送风导件5的立体图的图3(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未在暖风引导部件5b上形成暖风送风口11,取而代之的是,在暖风导筒5a上形成暖风送风口11。
暖风送风口11是在与冷风开口1h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的细长狭缝状,其被形成并配置为使得流经暖风导引路径9内部的暖风的一部分朝向面部送风口1e的常开部流动,由此,向从由所述冷却开口1h形成的冷风流路通过送风导件5流向面部送风口1e的常开部的冷风,送出暖风的一部分。即,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暖风送风口11用于通过使送出的暖风与流向常开部的冷风(调和空气)合流并混合来提高流入常开部的冷风的温度。
此外,暖风送风口11的形成位置不限于图3(a)示出的位置,只要能使得与流向常开部的冷风(调和空气)合流即可,例如,可以在暖风引导部件5b朝向一个方向的面上或暖风引导部件5b朝向另一方向的面上,或者在该两方向上形成暖风送风口11。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从该暖风送风口11送出的暖风与流经暖风导筒5a和整流板5e之间的冷风(调和空气)合流并混合。
此外,如图3(b)所示,在面部送风门7上,在其宽度方向的中部,即面部送风口1e的宽度方向的中部,形成了两个邻接的槽口窗12。这两个矩形形状的槽口窗12是切除了面部送风门7的一部分形成的。并且,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面部送风口1e的在与形成了该槽口窗12的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了常开部。
在此,在面部送风门7关闭的状态下,该槽口窗12被形成并配置为如前述那样与侧弯管SD的一端相对。因此,通过该槽口窗12并进一步通过常开部而送出的调和空气(混合空气)经由侧弯管SD被送出到侧窗。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面部送风门7的槽口窗12的周围,在该面部送风门7关闭的状态下,以与通过送风导件5(混合部1c)的冷风的流经方向相对的方式,设置有第一防风部件13。即,在矩形形状的槽口窗12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一边,设置有第一防风部件13。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面部送风门7关闭的状态下,在槽口窗12的周围的、面部送风口1e的宽度方向外侧(面部送风口用门7的宽度方向外侧),即矩形形状的槽口窗12的、与相邻的槽口窗1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防风部件14。由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风部件13与第二防风部件14也被形成为与矩形形状的槽口窗12的相邻两边以直角连接。
第一防风部件13和第二防风部件14也与面部送风门7一体地形成,可以根据槽口窗12的尺寸或车用空调装置S1的规格等适当地确定这些防风部件的高度。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实施例的车用空调装置S1中,在暖风导筒5a上形成有暖风送风口11,因此能够将流经由该暖风导筒5a形成的暖风导引路径9的暖风的一部分混入朝向常开部流动的冷风(调和空气)中。由此,例如在面部送风门7关闭的状态下,从所述常开部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能够随加入(混合)的流经暖风导引路径9的暖风的一部分而升高。
因此,在经由足部送风口1f向足部送出调和空气的加热模式下,能够提高从面部送风口1e的所述常开部经由侧弯管(未示出)向侧窗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由此,能够缩小送给侧窗的调和空气与送给足部的调和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减小使乘客感觉不舒服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在槽口窗12的周围设置有第一防风部件13,因此能够抑制流经由冷风开口1h形成的冷风流路的冷风通过槽口窗12流入常开部。这样,由于能够使得包括从暖风送风口11送出的暖风的调和空气优先流入常开部,因此能够提高从常开部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
此外,由于在槽口窗12的周围设置有第二防风部件14,由此,也能够抑制流经由冷风开口1h形成的冷风流路的冷风通过槽口窗12流入常开部。由此,能够提高从常开部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暖风引导部件5b上与冷风开口1h相反的一侧形成并配置了暖风送风口11,但是,也可以在暖风引导部件5b的其他位置上形成暖风送风口11,只要能使从暖风送风口11送出的暖风朝向常开部一侧流动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暖风引导部件5b上朝向暖风导筒5a的位置上形成并配置暖风送风口11,使得与流经冷风流路的冷风(调和空气)合流,一起流入常开部。
此外,也可以适当地设定暖风送风口11的形状、大小、数量等。例如,如图2(a)所示,取代在暖风导引路径1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形成暖风送风口11,也可以仅在上游侧或仅在下游侧形成并配置暖风送风口11。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经由图2(a)所示的暖风送风口11扩展其开口宽度(与流经暖风导引路径10的暖风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以扩展其开口面积。
仅在暖风导引路径10的上游侧形成暖风送风口11并且扩展该暖风送风口11的开口面积,即可增加流经常开部的暖风的量,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送给侧窗的空气的温度。另一方面,仅在暖风导引路径10的下游侧形成暖风送风口11并且扩展该暖风送风口11的开口面积,尤其能够增加流经足部送风口1f的暖风的量。由此,能够根据车用空调装置的规格等,适当地设置暖风送风口11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等。
此外,关于在槽口窗12周围形成的防风部件,也不限于图2(b)或图3(b)所示的形态,而可以采用各种形态。例如,如第一实施例所示,在侧弯管SD的一端被配置为与面部送风口1e的宽度方向两侧相对应的位置连接的情况下,可以如图4(a)所示仅形成第二防风部件14,也可以如图4(b)所示仅形成第一防风部件13。
此外,也可以如图4(c)所示在与第一防风部件13相对的一侧附装第三防风部件15,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如图4(d)所示覆盖槽口窗12的上方,在第一防风部件13、第二防风部件14以及第三防风部件15的上面设置第四防风部件。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冷风流入槽口窗12,并能够进一步提高经由侧弯管SD送给侧窗一侧的调和空气的温度。
此外,如图4(e)所示,使得第二防风部件14的前端部膨胀,则能够在调和空气通过该第二防风部件14时减弱其流动的势头,由此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此外,如图4(f)所示,第二防风部件14以前端降低而后端升高的方式倾斜,这样能够通过该倾斜角度调整从常开部送出的调和空气的温度。
此外,关于槽口窗12的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多角形等任意的形状。
此外,关于暖风送风口11,已针对形成在暖风引导部件5b上的情况(第一实施例)和形成在暖风导筒5a上的情况(第二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暖风引导部件5b以及暖风导筒5a两者上分别形成暖风送风口11。
此外,在前述实施例中,通过切除面部送风门7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槽口窗12来形成常开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面部送风门7形成得比面部送风口1e更小,从而在面部送风口1e上形成通过面部送风门7无法关闭的部分,并将该部分作为常开部。
[附图标记的说明]
S1 车用空调装置
1 壳体
1c 混合部(混合区域)
1d 除霜送风口
1e 面部送风口
1f 足部送风口
1g 暖风开口
1h 冷风开口
5 送风导件
5a 暖风导筒(中部导件壁)
5b 暖风引导部件(侧部导件壁)
6 除霜送风门
7 面部送风门
8 足部送风门
9 暖风导引路径
10 暖风导引路径
11 暖风送风口
12 槽口窗
13 第一防风部件
14 第二防风部件
SD 侧弯管
CD 中心弯管

Claims (4)

1.一种包括壳体、混合区域以及面部送风门的车用空调装置,所述壳体具有空气流路以及与该空气流路连通的除霜送风口、面部送风口和足部送风口,冷风和暖风进行合流的所述混合区域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空气流路中的冷风流路和暖风流路的下游侧,由冷却单元冷却的冷风流经所述冷风流路,而由加热单元加热的暖风流经所述暖风流路,所述面部送风门开闭所述面部送风口,所述车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面部送风口具有不被所述面部送风门关闭的常开部,
在所述混合区域中设置有送风导件,所述送风导件具有将所述暖风的一部分优先导向所述除霜送风口的暖风导引路径,并且
在所述暖风导引路径中,在形成所述暖风导引路径的导件壁上设置有暖风送风口,该暖风送风口使流经所述暖风导引路径的所述暖风的一部分流向所述常开部,
所述常开部由将所述面部送风门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槽口窗形成,
在所述面部送风门上,以与在所述面部送风门关闭状态下通过所述混合区域的所述冷风的流动方向相对的方式,在所述槽口窗周围的所述冷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防风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所述车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风流路的所述冷却单元的下游侧形成有连通所述暖风流路的加热开口以及连通所述混合区域的冷风开口,并且
所述车用空调装置包括滑动门,该滑动门通过在所述加热开口与所述冷风开口之间滑动来调节所述加热开口与所述冷风开口之间的开口比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所述车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设置在所述送风导件的两侧的侧部导件壁上,分别设置所述暖风送风口,
在所述面部送风门的、分别与所述面部送风口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所述槽口窗,并且
在所述面部送风门上,在该面部送风门关闭状态下所述槽口窗周围的、所述面部送风口的宽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防风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所述车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设置在所述送风导件的中部的中部导件壁上,设置所述暖风送风口,
在所述面部送风门的、与所述面部送风口的宽度方向的中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所述槽口窗,并且
在所述面部送风门上,在该面部送风门关闭状态下所述槽口窗周围的、所述面部送风口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防风部件。
CN201310403473.1A 2012-09-21 2013-09-06 车用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08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8944A JP5972736B2 (ja) 2012-09-21 2012-09-21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208944 2012-09-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0847A CN103660847A (zh) 2014-03-26
CN103660847B true CN103660847B (zh) 2017-05-31

Family

ID=50300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0347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0847B (zh) 2012-09-21 2013-09-06 车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87646A1 (zh)
JP (1) JP5972736B2 (zh)
CN (1) CN1036608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94652B2 (en) * 2013-01-08 2017-07-04 Doowon Climate Control Co., Ltd Vehicle rear console duct air flow
DE102014107664B4 (de) * 2014-05-30 2024-07-11 Hanon Systems Heiz-/klimagerät für kraftfahrzeuge
US10286749B2 (en) * 2014-12-02 2019-05-14 Hanon Systems Dual zone type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6734641B2 (ja) * 2015-12-07 2020-08-05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747469B2 (ja) * 2017-07-25 2020-08-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CN111225809B (zh) * 2017-10-19 2023-06-30 埃斯创汽车***有限公司 空气混合装置及用于车辆的hvac模块
CN108082495B (zh) * 2017-12-03 2021-02-26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基于直升机驾驶舱舱门骨架的空气分配***
JP6965824B2 (ja) * 2018-05-10 2021-1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り物用空調装置
JP7077980B2 (ja) * 2019-02-01 2022-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CN112297765B (zh) * 2020-10-28 2023-12-01 协众国际热管理***(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混风导流机构的汽车空调箱
IT202200001973A1 (it) * 2022-02-04 2023-08-04 Denso Thermal Systems Spa Dispositivo di guida aria per un’unità di climatizzazione di un autoveicolo
FR3134754B1 (fr) * 2022-04-20 2024-05-10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07992U (zh) * 2009-07-23 2010-06-16 芜湖博耐尔汽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空调器
CN202251005U (zh) * 2011-09-23 2012-05-30 梁祖磊 间歇可调式供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0510B2 (ja) * 1996-07-18 2003-11-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3758262B2 (ja) * 1996-12-25 2006-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調和装置
JP3743163B2 (ja) * 1998-05-14 2006-0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87848B2 (ja) * 2005-07-29 2009-07-01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86244B2 (ja) * 2005-09-16 2009-06-2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425842B2 (ja) * 2005-09-20 2010-03-0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0018248A (ja) * 2008-07-14 2010-01-28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83080B2 (ja) * 2008-12-26 2012-02-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8721408B2 (en) * 2009-11-18 2014-05-13 Keihin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8443873B2 (en) * 2009-12-02 2013-05-21 Keihin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470084B2 (ja) * 2010-02-17 2014-04-16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EP2634022B2 (en) * 2012-03-02 2023-08-30 Hanon System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07992U (zh) * 2009-07-23 2010-06-16 芜湖博耐尔汽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空调器
CN202251005U (zh) * 2011-09-23 2012-05-30 梁祖磊 间歇可调式供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87646A1 (en) 2014-03-27
CN103660847A (zh) 2014-03-26
JP2014061826A (ja) 2014-04-10
JP5972736B2 (ja) 201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0847B (zh) 车用空调装置
JP556951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8308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19649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939109B2 (ja)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EP1308326B1 (en) Vehicl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module for improved heating and defrosting performance
CN103534113B (zh) 车用空调器
JP489444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80128107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JP390064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35970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23099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33861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08238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08757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80223549A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JP200521957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11114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7065101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0425604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114889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529359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26871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236213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1322419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2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Shinjuku, Shinjuku, Japan, 1, 2, 26, No. 1, Shinjuku,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EIHIN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2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Patentee after: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