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7293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7293A
CN103597293A CN201280026386.2A CN201280026386A CN103597293A CN 103597293 A CN103597293 A CN 103597293A CN 201280026386 A CN201280026386 A CN 201280026386A CN 103597293 A CN103597293 A CN 1035972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drive source
air
adjustment
b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63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97293B (zh
Inventor
杉本智弘
加守田广和
弘田利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97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2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972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2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机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改变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在吹出口附近设置为能够转动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一叶片的转动轴被固定在定位置,第二叶片的转动轴通过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接近或离开第一叶片的方式移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各自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根据接着要移动的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决定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顺序。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室内机设置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风向变更叶片而进行空调运转的空调机,特别涉及在上下方向上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调机中,设置有风向变更叶片,其改变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风向变更叶片包括:在上下方向上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在左右方向上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作为现有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构,例如已知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0223号公报)中公开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在空调机的运转时大幅地改变从空调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并且在空调机的停止时将空调机主体小型化(紧凑化),公开有由三个叶片构成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构。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位于风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叶片;位于风的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通过两个连接件与第一叶片连结的第二叶片;和被安装于第二叶片的第三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通过分别以被固定在定位置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能够在相互串列地连结的位置和相互在转动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设置第三叶片,使得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相互在转动方向上分离时防止风在它们之间穿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0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空调机中,由于第一叶片(上叶片)的转动轴被固定在定位置,形成吹出口的壁(上引导部件)与第一叶片的距离大致一定。因此,不能对通过形成吹出口的壁与第一叶片之间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此外,在上述现有的空调机中,在根据安静时(休息时)和活动时(例如做家务时)等使用者的使用状况创造出舒适的空调环境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根据使用者的状况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空调环境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在室内机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调运转,
上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在上述吹出口附近设置为能够转动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
上述第一叶片的转动轴被固定在定位置,
上述第二叶片的转动轴构成为,通过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接近或离开上述第一叶片的方式移动,
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构成为,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各自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分别根据接着要移动的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决定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顺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上述第二叶片的转动轴以接近或离开上述第一叶片的方式移动,由此,能够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以朝向两个方向的方式进行分配,能够将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控制为所期望的值。此外,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根据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来决定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顺序,因此能够防止在向目标位置移动时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彼此干扰。由此,能够进行目标位置处的风的气流控制,根据使用者的状况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空调环境。
附图说明
根据针对添加的附图的关于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记述,能够明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特征以及其它目的和特征。在该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所具备的室内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将图1的室内机切除一部分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叶片位于并列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上叶片和下叶片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保持大致平行的状态地转动相同角度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上叶片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接近下叶片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上叶片和下叶片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保持大致平行的状态地转动相同角度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上叶片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接近下叶片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上叶片和下叶片从图7所示的状态起保持大致平行的状态地转动相同角度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上叶片位于与下叶片串列的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在供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在供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供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7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在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在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6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在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处于图8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上叶片和下叶片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关系以及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顺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反复进行锐意研究的结果,得到以下的见解。
即,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发现,根据安静时或活动时等使用者的状况的不同,使用者感到舒适的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不同。例如发现,在供暖时,使用者感到舒适的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在安静时为约6℃(例如,上部空间为24℃,下部空间为30℃),在使用者进餐时那样活动量比较小时为约4℃(例如,上部空间为24℃,下部空间为28℃),在使用者对室内进行清扫时那样活动量大时为约2℃(例如,上部空间为24℃,下部空间为26℃)。此外,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得到如下结论:利用如现有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那样使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仅朝向一个方向的结构,难以根据使用者的状况将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调整为最佳的值。进一步,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发现,通过将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以朝向两个方向(例如,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方式进行分配,并对该分配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能够将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控制为所期望的值。基于这些见解,本发明的发明者们想到以下的本发明。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在室内机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调运转,
上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在上述吹出口附近设置为能够转动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
上述第一叶片的转动轴被固定在定位置,
上述第二叶片的转动轴构成为,通过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接近或离开上述第一叶片的方式移动,
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构成为,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以各自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分别根据接着要移动的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决定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顺序。
根据该结构,能够调整第二叶片与形成与该第二叶片相对的上述吹出口的壁的间隔,和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对从第二叶片与上述壁之间通过的空气的风量和从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之间通过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将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调整为最佳的值,能够根据使用者的状况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空调环境。
此外,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根据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来决定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顺序,因此能够防止在向目标位置移动时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彼此干扰。由此,能够进行目标位置处的风的气流控制,根据使用者的状况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空调环境。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或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中的一个驱动源正在驱动时,另一个驱动源开始驱动。
此外,可以构成为,在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或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中的一个驱动源结束驱动后,另一个驱动源开始驱动。
此外,优选如下方式:在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在开方向驱动时,与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在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驱动无关地,先使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驱动。
此外,优选如下方式:在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在闭方向驱动时,与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在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驱动无关地,先使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由本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
一般家庭中使用的空调机通常由利用制冷剂配管相互连接的室外机和室内机构成。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2和开闭自如地闭塞室内机主体2的前面开口部2a的可动式的前面面板4。以在空调机的运转停止时,前面面板4与室内机主体2紧贴而关闭前面开口部2a的方式设置。另一方面,以在空调机的空调运转时,前面面板4向背离室内机主体2的方向移动而打开前面开口部2a的方式设置。另外,图1表示前面面板4将前面开口部2a关闭后的状态。
在室内机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6;室内风扇8,其用于利用室内热交换器6对从前面开口部2a和上表面开口部2b取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再向室内吹出;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其开闭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吹出口10,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改变空气的吹出方向;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其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空气的吹出方向。此外,在前面开口部2a和上表面开口部2b与室内热交换器6之间,设置有用于除去从前面开口部2a和上表面开口部2b取入的室内空气中所含的尘埃的过滤器16。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包括:作为第一叶片的一个例子的下叶片18;和设置在下叶片18的上方的作为第二叶片的一个例子的上叶片20。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构成为,使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协同动作,对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控制。此外,下叶片18设置为能够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上叶片20被设置成能够在由后述的连接臂36a、36b保持为与下叶片18大致平行的状态自如地接近/离开下叶片18。
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例如包括从室内机的正面看时位于左侧的一组叶片和位于右侧的一组叶片。各一组叶片由多个(例如四个)叶片构成。此外,各一组叶片分别与不同的驱动源(例如,驱动电动机)26连结,由驱动源26单独地进行控制。
当空调机开始空调运转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被控制为打开,吹出口10开放。通过在该状态下驱动室内风扇8,室内空气通过前面开口部2a和上表面开口部2b被取入至室内机的内部。被取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通过室内风扇8,从在室内风扇8的下游侧形成的通风路径28通过,由吹出口10被吹出。
来自吹出口10的空气的吹出方向被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控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角度调整等动作通过控制室内机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被控制。
位于吹出口10的上游侧的通风路径28包括:位于室内风扇8的下游侧的后引导件30;位于室内风扇8的下游侧且与后引导部30相对的稳定器32;和室内机主体2的两侧壁(未图示)。
另外,上述的术语“稳定器”也能够分为:位于室内风扇8的下游附近,使在室内风扇8的前部附近产生的漩涡稳定的稳定器;和位于该稳定器的下游侧,构成承担由室内风扇8输送的空气的压力恢复功能的扩散器的前部的上侧的壁部分,此处,将它们总称为“稳定器”。
此外,如图2所示,在前面面板4,作为检测人的活动量的活动量检测装置的一个例子设置有人感知传感器单元34。此处,所谓的“人的活动量”是表示人的动作的程度的概念,例如分类为“安静”、“活动量大”、“活动量小”等多个活动量等级。所谓的“安静”例如是指在沙发上休息时那样几乎没有活动的情况。“活动量大”是指进行清扫时和进行熨烫时那样频繁地活动的情况。“活动量小”是指进餐时那样多少进行活动的情况。作为人感知传感器单元34,并无特别限定,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人感知传感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215764号公报等)。
接着,进一步对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3~图9是表示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结构的概略图。另外,在图3~图9中,以连结稳定器32的前端部和后引导件30的前端部的假想曲线表示吹出口10的位置。
如上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包括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在吹出口10附近能够转动地设置。更具体而言,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设置在吹出口10的下端部10a的附近,被固定在定位置(固定位置)。另一方面,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没有被固定在定位置,而设置成能够以相对于下叶片18相对地接近/离开的方式移动。
即,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以维持大致平行的状态的方式被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各自以能够枢轴转动的方式与一对连接臂36a、36b连结,由此构成四节的连接机构(连杆机构)。一个连接臂36a以能够枢轴转动的方式与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和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连结。另一个连接臂36b以能够枢轴转动的方式与下叶片18的从转动轴22向风的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离开的部分和上叶片20的从转动轴向风的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离开的部分连结。
另外,所谓的“大致平行的状态”不仅指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完全地平行的状态,而且包括宏观上看来大致平行的状态。这是因为,作为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不仅能够使用具有直线形状和相同的厚度的叶片,也能够使用弯曲或设置有台阶部的叶片。
此外,在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连结有使下叶片18转动的驱动电动机等角度调整用的驱动源38。通过驱动源38的驱动力,下叶片18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由此,与该下叶片18的转动动作联动,上叶片20维持与下叶片18大致平行的状态同时以转动轴24为中心转动。由此,如图3和图4或图5和图6或图7和图8所示那样,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双方的角度被调整。更具体而言,通过下叶片18以转动轴22为中心向箭头A1方向转动,上叶片20以转动轴24为中心向A1方向转动。另一方面,通过下叶片18以转动轴22为中心向与箭头A1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上叶片20以转动轴24为中心向与A1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通过调整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双方的角度,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的方向被调整。
此外,在与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相同的轴上,配置有使连接臂36a转动的驱动电动机等间隔调整用的驱动源40。通过驱动源40的驱动力使得连接臂36a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由此与该连接臂36a的转动动作联动地,连接臂36b转动。由此,如图3、图5、图7所示那样,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以接近或离开下叶片18的方式移动。更具体而言,通过连接臂36a以转动轴22为中心向箭头A2方向转动,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以靠近下叶片18的方式移动。另一方面,通过连接臂36a以转动轴22为中心向与箭头A2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以离开下叶片18的方式移动。
通过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使得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接近下叶片18直至图5所示的状态,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的间隔变窄,上叶片20与稳定器32的间隔变宽。由此,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以朝向两个方向(例如,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方式被分配。
此外,通过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使得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接近下叶片18直至图7所示的状态,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的间隔进一步变窄,上叶片20与稳定器32的间隔进一步变宽。由此,从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之间通过的空气的风量变小,从上叶片20与稳定器32之间通过的空气的风量变大。
如上所述,通过使得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以接近或离开下叶片18的方式移动,调整从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之间通过的空气的风量和从上叶片20与稳定器32之间通过的空气的风量。
此外,在通过驱动源40的驱动力使得连接臂36a、36b转动时,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相对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向风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在图3~图6所示的状态时,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相对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位于风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例如,通过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使得连接臂36a、36b转动直至图7所示的状态,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相对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从风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到下游侧。此时,从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分别到稳定器32和下叶片18的距离的比例发生变化,能够根据该比例使与稳定器32的上侧的壁面大致平行地吹出的风量与大致平行于上叶片和下叶片地吹出的风量的比例变动自如,实现舒适的空调空间。
此外,如图3~图9所示,上叶片20构成为,在空调运转时能够移动至位于与下叶片18并列的位置的并列位置B1和与下叶片18串列地连结的串列位置B2。上叶片20的并列位置B1与串列位置B2之间的移动,通过利用驱动源40的驱动力使得连接臂36a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来进行。
如图9所示,在上叶片20移动至串列位置B2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外观上的长度成为最大。由此,能够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供给至更远处。另外,在图9所示的状态中,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相比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位于风的气流方向的下游侧。
另外,优选如下方式:在上叶片20移动至串列位置B2时,下叶片18的表面和上叶片20的表面成为一个面(拉平)。由此,能够增大整流效果,不妨碍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的气流地提高该空气的整流效果。此外,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背面侧也优选成为一个面。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并且即使效果微小但也能够提高上述空气的整流效果。此外,优选在下叶片18形成有收纳一对连接臂36a、36b的凹部(未图示)。
此外,优选如下结构:在上叶片20移动至串列位置B2时,上叶片20的后端部与下叶片18的前端部重叠。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所示,进一步优选在下叶片18的前端部设置有将上叶片20的后端部放入的台阶部18a。由此,能够抑制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从上叶片20的后端部与下叶片18的前端部之间漏出,导致该空气的整流效果降低。此外,通过使得上叶片20的后端部与下叶片18的前端部重叠,即使上叶片20较长也能够利用相同的收纳空间进行收纳,因此能够令上叶片20较长。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为了对通过连接臂36a、36b的转动使得上叶片20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着眼于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的位置进行了说明,但是上游侧端部20a并非必须设置成通过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移动至风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接着,对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和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的驱动顺序进行说明。
在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和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的驱动,从当前位置移动至设定为接着要移动的位置的目标位置时,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可能会相互干扰。例如,在使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从图7所示的位置(当前位置)移动至图9所示的位置(目标位置)时,如果先使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驱动,则存在上叶片20与空调机主体2接触而阻碍下叶片18的移动的问题。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分别根据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决定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和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的驱动顺序。
此处,所谓的“开方向”是指利用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将吹出口10打开的方向(对下叶片18而言为箭头A1方向,对上叶片20而言为箭头A2方向:参照图3~图9)。此外,所谓的“闭方向”是指利用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将吹出口10如图1所示那样关闭的方向(对下叶片18而言为与箭头A1方向相反的方向,对上叶片20而言为与箭头A2方向相反的方向:参照图3~图9)。
例如,在以图7所示的位置为当前位置、以图9所示的位置为目标位置的情况下,对于上叶片20来说,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箭头A2方向:目标位置>当前位置),对于下叶片18来说,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闭方向(与箭头A1方向相反的方向:目标位置<当前位置)。即,符合图16所示的(a)。在这种情况下,使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驱动之后,使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驱动。
此外,例如在以图8所示的位置为当前位置、以图3所示的位置为目标位置的情况下,对于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的任一个来说,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均处于闭方向(目标位置<当前位置)。即,符合图16所示的(b)。在这种情况下,使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驱动之后,使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驱动。
此外,例如在以图9所示的位置为当前位置、以图7所示的位置为目标位置的情况下,对于上叶片20来说,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闭方向(与箭头A2方向相反的方向:目标位置<当前位置),对于下叶片18来说,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箭头A1方向:目标位置>当前位置)。即,符合图16所示的(c)。在这种情况下,使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驱动之后,使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驱动。
此外,例如在以图3所示的位置为当前位置、以图8所示的位置为目标位置的情况下,对于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的任一个来说,目标位置均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目标位置>当前位置)。即,符合图16所示的(d)。在这种情况下,使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驱动之后,使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驱动。
即,在将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向开方向(箭头A2方向)驱动时,不论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向开方向(箭头A1方向)或闭方向(与箭头A1方向相反的方向)中的哪个方向驱动,均先使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驱动。由此,能够使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不发生干扰地向目标位置移动。
此外,在将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向闭方向(与箭头A2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时,不论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向开方向(箭头A1方向)或闭方向(与箭头A1方向相反的方向)中的哪个方向驱动,均先使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驱动。由此,能够使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不发生干扰地向目标位置移动。
例如,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和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的驱动定时优选为,在一个驱动源正在驱动时另一个驱动源开始驱动。例如,在使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从图3所示的位置(当前位置)移动至图8所示的位置(目标位置)时,优选在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的驱动开始之后、该驱动结束之前,使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驱动。由此能够缩短从当前位置至目标位置的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的移动时间。另外,角度调整用驱动源38和间隔调整用驱动源40的驱动定时也可以是,在一个驱动源的驱动结束之后开始另一个驱动源的驱动。
接着,对空调运转时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优选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在供冷时,认为越是在活动量等级接近“安静”的情况下,对使用者而言室内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温度尽量均匀且冷风不直接吹到身体就越舒适。(例如,在活动量等级为“安静”的情况下,如果令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为约0℃,并进一步使得室内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风速为感觉不到气流感的风速且均为约0.2m/s以下,则使用者感到舒适。)因此,在供冷时,优选如图9所示那样,以使得上叶片20向串列位置B2移动的方式控制驱动源38和驱动源40。由此,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外观上的长度成为最大,空气的整流效果得到提高。虽然在供冷时在室内机的内部被冷却的空气(冷风)由于比暖空气重而要从吹出口10向地面下降,但是通过使得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外观上的长度变长,能够将该空气的方向改变为沿着顶面的方向。由此,如图10所示,能够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冷风)沿顶面供给至与设置室内机的壁面相对的壁面,能够使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更加均匀,并且能够使得冷风不直接吹到使用者。
此外,即使在供冷时,越是在室内的温度高的供冷初期时或活动量等级接近“活动量大”的情况下,越处于使用者容易感到热的状况,因此认为使冷风的一部分直接吹到使用者的上半身以使体感温度降低对使用者而言是舒适的(例如,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发现,在活动量等级为“活动量大”的情况下,如果以使室内的上部空间比下部空间低约1℃的方式赋予温度差,并进一步使得室内的上部空间为感到适度的气流感的风速约0.5m/s前后,则使用者感到舒适。)。因此,在供冷初期和“活动量大”的情况下,优选以使得上叶片20移动至图5或图7所示的位置的方式控制驱动源38和驱动源40。由此,能够如图11或图12所示那样,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分配到沿着顶面的方向和朝向使用者的方向这两个方向。
此外,在供暖时,认为使用者的脚下的温度高对使用者而言是舒适的。因此,在供暖时,优选如图4所示那样,以使得上叶片20移动至并列位置B1且使得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角度朝下的方式控制驱动源38和驱动源40。在供暖时,在室内机的内部被加温的空气(暖风)要从吹出口10向上方浮起,但是通过使得上叶片20移动至并列位置B1且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角度朝下,能够将该被吹出的几乎所有的空气的方向改向下方。由此,能够如图13所示那样,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暖风)向地面供给,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脚下的温度。
此外,在供暖时,考虑到节能性,认为优选使暖风在包括顶面和地面的整个壁面循环,高效率地使室内变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以使得上叶片20以广角度且与下叶片18的距离较宽的范围移动至图6或图8所示的位置的方式控制驱动源38和驱动源40。由此,能够如图14或图15所示那样,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分配到沿着顶面的方向和朝向使用者的脚下的方向这两个方向,能够高效率地使室内变暖,实现节能性高的供暖。
另外,使上叶片20移动至串列位置B2的动作并不限定于供冷时进行,在供暖时也可以进行。此外,使上叶片20移动至并列位置B1的动作并不限定于供暖时进行,在供冷时也可以进行。即,在从吹出口10到供给空气的目标地点的距离较长时使上叶片20移动至串列位置B2,在从吹出口10到供给空气的目标地点的距离较短时使上叶片20移动至并列位置B1即可。
此外,根据安静时和活动时等使用者的状况的不同,使用者感到舒适的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不同。因此,优选基于人感知传感器单元34的检测信号对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的间隔进行调整。如图3、图5、图7所示,通过调整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的间隔,能够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以朝向两个方向(例如,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方式进行分配,并调整该分配的空气的风量。由此,能够将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控制为所期望的值。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得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长度在将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串列地连结时成为最大,因此能够以更少的部件个数(两个)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长度变长。此外,因为上叶片20构成为能够与下叶片18并列地移动,所以能够避免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与窗帘滑轨等物体接触。由此能够得到高的空气整流效果。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得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被固定在定位置,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能够移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如下方式: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保持规定的距离,在连接臂36a、36b不进行枢轴转动而被固定的状态下上叶片20与下叶片18保持相对位置不变地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
此外,也可以为如下方式: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被固定在定位置,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能够移动。即,构成为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中的任一个叶片被固定在定位置,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中的另一个叶片能够移动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以利用一对连接臂36a、36b维持大致平行的状态的方式连结,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千斤顶那样的部件连结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得上叶片20向下叶片18的前方移动而相互串列地连结,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上叶片20向下叶片18的后方移动而相互串列地连结。
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联系优选实施方式充分地记载了本发明,但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明白各种变形和修正。这样的变形和修正只要不脱离基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该理解为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机能够利用更少的部件个数在外观上增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得到更高的空气整流效果,因此能够用作包括一般家庭中使用的空调机的各种空调机。
附图标记的说明
2    室内机主体
2a   前面开口部
2b   上表面开口部
4    前面面板
6    室内热交换器
8    室内风扇
10   吹出口
12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
14   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16   过滤器
18   下叶片
18a  台阶部
20   上叶片
22   转动轴
24   转动轴
26   驱动源
28   通风路径
30   后引导件
32   稳定器
34   人感知传感器单元
36a、36b    连接臂
38   驱动源(角度调整用驱动源)
40   驱动源(间隔调整用驱动源)

Claims (5)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室内机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改变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调运转,
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在所述吹出口附近设置为能够转动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
所述第一叶片的转动轴被固定在定位置,
所述第二叶片的转动轴构成为,通过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接近或离开所述第一叶片的方式移动,
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构成为,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各自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分别根据接着要移动的目标位置相对于当前位置处于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决定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顺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中的一个驱动源正在驱动时,另一个驱动源开始驱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中的一个驱动源结束驱动后,另一个驱动源开始驱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在开方向驱动时,与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在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驱动无关地,先使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驱动。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在闭方向驱动时,与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在开方向和闭方向中的哪一方向驱动无关地,先使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
CN201280026386.2A 2011-12-14 2012-12-06 空调机 Active CN1035972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3155A JP2013124805A (ja) 2011-12-14 2011-12-14 空気調和機
JP2011-273155 2011-12-14
PCT/JP2012/007817 WO2013088679A1 (ja) 2011-12-14 2012-12-06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7293A true CN103597293A (zh) 2014-02-19
CN103597293B CN103597293B (zh) 2016-08-17

Family

ID=48612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6386.2A Active CN103597293B (zh) 2011-12-14 2012-12-06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124805A (zh)
KR (1) KR20140101286A (zh)
CN (1) CN103597293B (zh)
BR (1) BR112013030537A2 (zh)
WO (1) WO201308867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9198A (zh) * 2014-03-28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5333591A (zh) * 2014-08-12 2016-02-1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导风结构及挂壁式室内机
CN107278255A (zh) * 2016-02-03 2017-10-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13739400A (zh) * 2017-09-06 2021-1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03935B1 (ko) 2014-01-08 2021-01-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토출구 개폐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103776100B (zh) * 2014-01-15 2017-01-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WO2016133261A1 (ko) 2015-02-18 2016-08-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2016153717A (ja) 2015-02-18 2016-08-25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天井埋込型室内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KR102393966B1 (ko) * 2015-02-18 2022-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485717B1 (ko) * 2017-09-01 2023-01-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646A (ja) * 1994-06-29 1996-01-19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169523A (zh) * 1996-05-20 1998-01-0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
CN2613717Y (zh) * 2003-05-13 2004-04-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2010060223A (ja) * 2008-09-04 2010-03-18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1839522A (zh) * 2009-03-20 2010-09-2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及其风向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3976B2 (ja) * 1993-09-17 2002-06-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
JP5194910B2 (ja) * 2008-03-17 2013-05-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071354B2 (ja) * 2008-11-20 2012-11-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645755B2 (ja) * 2009-07-13 2011-03-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844665B2 (ja) * 2009-10-05 2011-12-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646A (ja) * 1994-06-29 1996-01-19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169523A (zh) * 1996-05-20 1998-01-0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
CN2613717Y (zh) * 2003-05-13 2004-04-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2010060223A (ja) * 2008-09-04 2010-03-18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1839522A (zh) * 2009-03-20 2010-09-2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及其风向控制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9198A (zh) * 2014-03-28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4949198B (zh) * 2014-03-28 2018-1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5333591A (zh) * 2014-08-12 2016-02-1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导风结构及挂壁式室内机
CN105333591B (zh) * 2014-08-12 2018-09-04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导风结构及挂壁式室内机
CN107278255A (zh) * 2016-02-03 2017-10-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07278255B (zh) * 2016-02-03 2019-12-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US10895388B2 (en) 2016-02-03 2021-01-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3739400A (zh) * 2017-09-06 2021-1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3739400B (zh) * 2017-09-06 2023-03-3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88679A1 (ja) 2013-06-20
JP2013124805A (ja) 2013-06-24
BR112013030537A2 (pt) 2017-03-01
CN103597293B (zh) 2016-08-17
KR20140101286A (ko) 2014-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97293A (zh) 空调机
CN103477155B (zh) 空调机
CN105517819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02235734B (zh) 空调
CN104884871A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10044045A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
CN106457975A (zh) 空气吹出装置
CN103782111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6979594A (zh) 空调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空调器控制方法及***
CN105698353A (zh) 空调器
CN1959270B (zh) 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方法
CN104412044A (zh) 空气调节机
JP2014016132A (ja) 空気調和機
JP6442776B2 (ja) 放射パネルモジュール、放射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方法
JP5128698B1 (ja) 空気調和機
JP5166583B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05745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057500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133963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3057499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1269585Y (zh) 空调机
JP5166582B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391080A (zh) 空调室内机
JP5138831B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5227513U (zh) 一种风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