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2054A - 线束配线构造部 - Google Patents

线束配线构造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2054A
CN103502054A CN201180070601.4A CN201180070601A CN103502054A CN 103502054 A CN103502054 A CN 103502054A CN 201180070601 A CN201180070601 A CN 201180070601A CN 103502054 A CN103502054 A CN 1035020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ire harness
protector
exterior member
oral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06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2054B (zh
Inventor
永易大树
坂田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2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2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0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68Corrug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线束配线构造部在车辆的车身和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配线。该线束配线构造部具备一部分固定于车身的线束以及保护器,该保护器配置于车门内,具有供从车身侧延伸至车门侧的线束***的***口部,具有能够使线束迂回的空间并将线束容纳。保护器的***口部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内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Description

线束配线构造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身和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配线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向搭载于机动车车门的电气设备等供给电源或者传递信号,线束需要从车身向车门进行配线。
专利文件1公开了一种用于从车门向车身主体将车门线束进行配线的车辆用车门线束的配线构造。在该线束构造中,设置从车门到车身主体插通有车门线束的柔软性的线束保护器,该线束保护器的后端部滑动自如地容纳于车门内部的保护器外壳。并且,在开闭车门时,线束保护器在车门和车身主体部之间被弯曲,并且相对于保护器外壳进行滑动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393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专利文件1的结构,线束保护器在进行滑动动作时,特别是在被弯曲的状态下进入保护器外壳内时,会有钩挂到保护器外壳的出入口处的开口边缘部的危险。在省略了线束保护器而线束本身在外壳内滑动动作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并且,特别是在采用外周部具有凹凸的部件(例如波纹管)作为线束保护器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变得显著。并且在产生这种钩挂时,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顺畅的进退动作受到阻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伴随着车门开闭动作而产生的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进退动作更顺畅地进行。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方式是一种线束配线构造部,在车辆的车身和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配线,具备:一部分固定于上述车身的上述线束;以及保护器,该保护器配置于上述车门内,具有供从上述车身侧延伸至上述车门侧的上述线束***的***口部,该保护器具有能够使上述线束迂回的空间并容纳上述线束,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内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第二方式根据第一方式所述的线束配线构造部,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中的上述线束伴随着上述车门的开闭动作而弯曲并接近的一侧的部位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第三方式是根据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述的线束配线构造部,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中的周向整体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第四方式是根据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线束配线构造部,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的内周边缘部以及外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第五方式是根据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线束配线构造部,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形成为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朝向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展的形状。
第六方式是根据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线束配线构造部,还具备外装部件,该外装部件形成为沿着周向的凸条的突出部和凹条的凹陷部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设置的筒状,该外装部件覆盖上述线束的架设于上述车身和上述车门之间的部分的周围,并且该外装部件的包含上述车门侧的端部的部分通过上述***口部而***于上述保护器内,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中的开口端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该圆弧具有比上述外装部件的上述突出部之间的间隔的一半大的尺寸的曲率半径。
第七方式是根据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线束配线构造部,还具备外装部件,该外装部件形成为沿着周向的凸条的突出部和凹条的凹陷部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设置的筒状,该外装部件覆盖上述线束的架设于上述车身和上述车门之间的部分的周围,并且该外装部件的包含上述车门侧的端部的部分通过上述***口部而***于上述保护器内,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中的开口端部被设定成比上述外装部件的上述突出部之间的间隔大的厚度尺寸。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线束的一部分固定于车身,配置于车门内的保护器具有供从车身侧延伸至车门侧的线束***的***口部,并具有能够使线束迂回的空间并将线束容纳,因此在车身和车门之间被配线的线束能够伴随着车门的开闭动作而在保护器内进退动作,从而吸收多余长度。并且,保护器的***口部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内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使伴随着车门的开闭动作的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进退动作更顺畅。
根据第二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口部在其开口端部中的线束伴随着车门的开闭动作而弯曲并接近的一侧的部位,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在车门的开闭动作时***口部的开口端部处比较容易产生滑动的部位抑制钩挂。
根据第三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保护器的***口部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整体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根据第四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保护器的***口部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整体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根据第五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保护器的***口部在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朝向***口部的开口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展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根据第六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外装部件形成为沿着周向的凸条的突出部和凹条的凹陷部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设置的筒状,该外装部件覆盖线束的架设于车身和车门之间的部分的周围,该外装部件的包含该外装部件侧的端部的部分通过***口部而***于保护器内。并且,保护器的***口部中的开口端部形成为具有比外装部件的突出部之间的间隔的一半大的尺寸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口部的开口端部钩挂到外装部件的突出部,能够使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根据第七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保护器的***口部的开口端部被设定成比外装部件的突出部之间的间隔大的厚度尺寸。因此,能够抑制***口部的开口端部钩挂到外装部件的突出部,能够使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附图说明
图1是组装于车辆的线束配线构造部的侧视图。
图2是车门打开状态下的线束配线构造部的俯视图。
图3是车门关闭状态下的线束配线构造部的俯视图。
图4是车身固定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口部的立体图。
图6是***口部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变形例中的***口部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30(参照图1)。该线束配线构造部30是用于在车辆的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对线束1进行配线的结构。
作为配线对象的线束1由用于向搭载于车门20的电气设备供给电源或传递信号的多条电线捆束而形成为配线形状。作为搭载于车门20的电气设备,例如有扬声器、车侧反射镜电动机、车锁电动机、自动窗用电动机、各种开关等。在此,线束1的从车身10架设到车门20的部分由多根电线捆束成一根而构成。并且,线束1在车门20内分支并连接到各种设备(省略图示)。
为了方便说明,先对车身10以及车门20进行说明。车身10是由金属材料等形成的框架以及面板等通过焊接等构成的部分。在车身10的侧部形成有用于乘降车辆的乘降口。并且,车门20通过铰链部19等连接于车身10,并且能开闭车身10的乘降口。更具体来说,车门20的处于关闭状态下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连接成能够相对于前柱绕着连接轴周围进行开闭动作,其中该前柱构成车身10的乘降口的周缘部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该连接轴沿着大致铅直方向。另外,车门20具有通过将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冲裁等而形成的车门内板22和设置于其车外侧的作为外装部件的车门外板;以及由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安装于车门内板22的车内侧的作为内装部件的门饰板26。以下,针对车门20,将连接于车身10的端部侧(关闭状态下的车辆前方)作为前方,将其相反侧(关闭状态下的车辆后方)作为后方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30将线束1贯通车身10的前柱而进行配线,并且在车门20的车门内板22和门饰板26之间配线。因此,车身10中的前柱(更具体来说是其中形成乘降口的内周侧的表面的部分)上形成有贯通孔部11,该贯通孔部11用于将线束1贯通配线。另外,在车门20的前方的端部形成有导入开口部21。在此,导入开口部21由形成于车门内板22的向车内侧开口的凹部23的前方侧的端缘部和与此对接的门饰板26的前方侧的端缘部的组合形成。另外,上述凹部23是车门20内主要容纳后述的保护器60的部分。
上述车身10的贯通孔部11和车门20的导入开口部21形成于在车门20关闭状态下相对的部位。即,设定成在车门20的关闭状态下,能够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将线束1配线成直线状或缓和的曲线状。
另外,在车门20,沿着周缘部设置有防水用的挡风雨条28。该挡风雨条28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在关闭了车门20的状态下,紧密接触于车身10乘降口的开口边缘部,能够在车内外保持水密状态。并且,该线束配线构造部30构成为将线束1配线到挡风雨条28的车内侧。
线束配线构造部30具有上述线束1、外装部件40、车身固定部50以及保护器60。
线束1的包含被架设于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的部分的部分的周围被外装部件覆盖。该外装部件40是从外部保护线束1并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支撑线束1的部件。
外装部件40是筒状的部件,覆盖配置于其中空部的线束1的周围。该外装部件40能够与车门20的开闭动作联动而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弯曲变形,并且形成为以能够抑制线束1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弯曲、松弛或者下垂的方式支撑线束1。
更具体来说,外装部件40形成为,沿着周向的凸条的突出部42和凹条的凹陷部44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设置的筒状。并且,外装部件40被设定并形成为刚性高于线束1。外装部件40的刚性由材质以及形状决定。在此,外装部件40是将合成树脂(例如PP(聚丙烯)、PA(聚酰胺)等)挤出成型为筒状,并进行吹塑成型或真空成型而制造出的波纹管(参照图6)。
波纹管通过使在包含中心轴的剖视图中突出部的顶部与其两侧的侧壁部的内角以及凹陷部的底部与其两侧的侧壁部的内角的大小变化而在延伸方向上伸缩。即,波纹管被朝向弯曲方向施加力时,以内周侧的部分的各内角变小的方式变形,并且以外周侧的部分的各内角变大的方式变形而弯曲。此时,波纹管中,位于内周侧的突出部42之间的间隔(在波纹管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比自然长的状态小,并且位于外周侧的突出部之间的间隔比自然长的状态大。
另外,外装部件40形成为扁平的形状(在此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图中为一对直线连接相对的一对弧的形状)。即,外装部件40是剖视图中难以在长边方向上弯曲(刚性高),易于在短边方向上弯曲(挠性高)的形状。即,波纹管在延伸方向上的可伸缩量通常在周向的哪一个部分都不会改变,因此内周部和外周部的距离越长角度变化量变小,难易弯曲。另外,该外装部件40被设置成剖视图中的长边方向沿着大致铅直方向(铰链部19的连接轴方向)的姿势。由此,在与铰链部19的连接轴平行的方向上被限制弯曲,并且在与该连接轴正交的平面上容易进行弯曲变形,能够与绕该连接轴周围进行开闭动作的车门20更加顺畅地进行联动。
在此,配置于外装部件40的内部的线束1既可以捆束成剖面为圆形,也可以形成为与外装部件40的内部形状对应的剖面形状。
然而,外装部件40只要具有高于线束1的刚性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波纹管。例如,外装部件也可以是由比较硬的橡胶(EPDM(三元乙丙橡胶)、弹性体等)形成的扁平的筒状。另外,外装部件40不限于扁平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剖面为圆形等的形状。
在上述凸条的突出部和凹条的凹陷部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设置的形状中,还包括如下形状等:从筒体向外周侧突出的沿着周向的凸条部分在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在该延伸方向上厚度尺寸不同的部分交替地连续。
上述外装部件40的一端部通过卷绕胶带90等固定于线束1的被配线于车身10内的部分,并且在靠近该一端部的一部分安装有后述的车身固定部50(参照图2)。另外,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通过卷绕胶带90等固定于线束1的被配线在车门20内(在此是后述的保护器60内)的部分,能够与该线束1一起在车门20内进退移动(参照图1)。
车身固定部50是将线束1的一部分固定于车身10的一部分的部分(参照图2~图4)。该车身固定部50以贯通车身10的乘降口处的前柱的方式将线束1的一部分固定于该前柱。
在此,车身固定部50安装于外装部件40的靠近一端部的一部分,固定在前柱中所形成的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其中该外装部件40覆盖线束1的周围。另外,该车身固定部50也是保护外装部件40以及线束1不受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边缘)损伤的部分(从这一点来看也被称为边缘保护器)。
该车身固定部50具备***部52、多个卡止部53、按压部54以及凹凸定位部56。
***部52能够***到贯通孔部11内,并且形成为能够在内侧配置外装部件40的筒状。并且,***部52朝向车辆的大致前方侧***于贯通孔部11。在此,为了便于说明,针对贯通孔部11,将******部50的方向称为***方向S,也将其作为车身固定部50本身的方向使用。
在***部52的前端侧的部位设有卡止部53,该卡止部53在将***部52***于贯通孔部11的状态下,能够从***方向S前方侧相对于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卡止。该卡止部53形成为从***部52的周向多个位置(在此为等间隔的4处)向外周侧突出,并具有从***方向S前方侧接触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的卡止面。更具体来说,卡止部53形成为在***部52的前端部被单悬臂状支撑的板状,并被设置成从该***部52的前端侧向基端侧朝向***部52的外周侧而突出尺寸逐渐增大的姿势。该卡止部53能够向***部52的内周侧弹性变形。
并且,各卡止部53在***部52***贯通孔部11时,卡止部53与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抵接,***部52或卡止部53自身向***部52的内周侧弹性变形,在越过了该开口边缘部的位置向外周侧弹性复原,卡止于开口边缘部。
按压部54在***部52的***方向S后端部连续设置,形成为向其外周侧伸出的凸缘状。该按压部54的外周形状形成为比贯通孔部11大。并且,在***部52***于贯通孔部11的状态下,卡止部53从***方向S前方侧卡止于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并且按压部54从***方向S后方侧抵接于贯通孔部11的周缘部。即,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被卡止部53和按压部54夹住,从而车身固定部50相对于车门内板22固定。
凹凸定位部56是将配置于***部52(以及按压部54)内的外装部件40以不能够在该外装部件40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定位的部分。在此,凹凸定位部56形成为能够与作为外装部件40的波纹管的凹凸状的外形嵌合。更具体来说,凹凸定位部56形成为从***部52的内周面向内周侧突出的沿着周向的凸条,在***部52的贯通方向上以与外装部件40的延伸方向上的凹陷部44对应的间隔(即相同间隔或者隔开一个的间隔等)设置有多个。
上述车身固定部50由一对组合部件(在此为大致J字形状的部件)组合而构成。即,通过在将外装部件40夹在中间的状态下使一对组合部件组合,凹凸定位部56嵌合于外装部件40的外周部,车身固定部50以不能够相对于外装部件40在该外装部件40的周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该车身固定部50固定于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从而被外装部件40覆盖的线束1以贯通于贯通孔部11的形态固定于车身10。
在此,车身固定部50具备从一对组合部件的对接部分的各一端部突出的卡止部58;以及形成于各另一端部并能够供上述卡止部58卡止的被卡止部59。更具体来说,卡止部58是具备从由组合部件的一端部突出的***部的前端部向组合部件的内周侧突出的卡止爪的部分。该卡止爪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基端侧而突出尺寸逐渐变大的剖面大致三角形状,具有面向基端侧的卡止面。另外,被卡止部59形成为凹形状,在组合部件的另一端面开口并且在内侧具有向内周侧弯曲的大致L字形状的空间,能够供卡止部58***。另外,卡止部58***被卡止部59时,卡止爪的卡止面与被卡止部59的一个壁面抵接而卡止。由此,一对组合部件维持被组合的状态。
并且,车身固定部50以外装部件40沿着铅直方向成为扁平的姿势相对于贯通孔部11的开口边缘部固定。由此,配置于外装部件40内的线束1在与铰链部19的连接轴平行的方向上被限制弯曲,并且在与该连接轴正交的平面上容易进行弯曲变形,与绕该连接轴周围进行开闭动作的车门20更加顺畅地进行联动。
但是,车身固定部50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车身固定部也可以构成为,利用铰链连接一对组合部件的单方的对接端部之间,从而能够开闭。另外,车身固定部也可以省略卡止部58以及被卡止部59,将一对组合部件在对接的状态下固定于贯通孔部11,由此维持组合状态。
另外,车身固定部也可以替代凹凸定位部56而设置向***方向S前方或后方突出的外装部件40或线束1固定用的突出片。即,对外装部件40或线束1的向车身固定部的***方向S一方延伸出的部分进行胶带卷绕或者利用束带紧固等固定于上述突出片即可。另外,所谓束带是指能够阶段性地调节环状体的周向尺寸并进行保持的部件。在采用这种突出片的情况下,车身固定部也可以通过注射成型而一体地形成整体。
保护器60配置于车门20内,具有供从车身10侧向车门20侧延伸的线束1***的***口部74,是具有能够使线束1迂回的空间并容纳线束1的部件(参照图1~图3)。该保护器60具有容纳部62和引导部72,该容纳部62具有使线束1迂回的空间并容纳线束1,该引导部72从车身10侧向容纳部62引导线束1。另外,该保护器60在容纳部62中具有用于将线束1从其内部引出到外侧的引出口部64。在此,引导包括对通过***口部74而***到引导部72内的线束1的周围进行覆盖的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在内的一部分,并且将从该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容纳于容纳部62内。并且,将容纳于容纳部62内的线束1通过引出口部64引出到其外侧的车门内板22和门饰板26之间的空间。在此,保护器60整体形成为侧视图呈大致L字形状。
引导部72在一方(车身10侧)的端部具有***口部74,另一端部形成为与容纳部62连接的筒状,对包括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的部分的位移路径进行引导。在此,所谓***口部是指引导部72的端部的筒状的部分。更具体来说,引导部72形成为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图中呈大致长方形的筒状。并且,引导部72与通过***口部74而***的外装部件40在其外周部接触,从而在相对于外装部件40的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主要是剖视图中的短边方向即车内外方向)上限制位置(路径)。然而,引导部72只要能够主要在剖视图中的短边方向上对外装部件40进行位置限制即可,也可以形成为剖面为椭圆形、圆形或多边形等的筒状。
该引导部72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在车门20的关闭状态下,***口部74配置于在车门20的前端部开口的导入开口部21的内侧,与车身固定部50相对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
在引导部72与外装部件40的关系中,外装部件40被设定成如下程度的长的延伸尺寸,即,外装部件40在通过车身固定部50被固定于车身10的状态下,在车门20的打开状态下,至少包括另一端部的一部分被***引导部72内的程度。另一方面,引导部72只要在车门20进行开闭动作时将包括在车门20内进退的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在内的部分朝向容纳部62引导即可。在此,设定成在车门20的关闭状态下使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向容纳部62内突出的延伸尺寸。
另外,引导部72的***口部74的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随着车门20的开闭动作而外装部件40(线束1)弯曲并靠近的一侧的部分中的至少内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参照图5~图7)。在此,开口端部是指引导部72的延伸方向上的开口的端部,内周边缘部(以及后述的外周边缘部)是指上述开口端部的内外方向上的内周侧的边缘部(以及外周侧的边缘部)。
在此,从车身10侧延伸至车门20侧的外装部件40在车门20的关闭状态下呈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大致直线状延伸,并且在车门20的打开状态下,车门20侧的端部向车外侧弯曲。由此,在车门20的打开状态下,外装部件40中位于比引导部72的***口部74更靠里的部分与该引导部72的车内侧的内壁抵接,并且位于***口部74的内侧的部分通过相比车门20的关闭状态下的路径向车外侧位移的路径。因此,***口部74的开口端部中的位于车外侧的部位(长方形的开口端部的一边)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参照图5)。进而,在此,除了***口部74的开口端部的上述车外侧的部位之外,与该部位相邻并沿车内外方向延伸的部位也形成为圆弧的形状。以下将***口部74的开口端部的圆弧的部位称为圆弧部75。
该圆弧部75在***口部74的开口端部的内周边缘部以及外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参照图6、图7)。在此,***口部74的开口端部在与周向正交的剖视图中,内周边缘部以及外周边缘部中的圆弧部75连续并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然而,开口端部的内周边缘部以及外周边缘部中的圆弧部75也可以是在与周向正交的剖视图中由直线部分连接。
在此,通过作为外装部件40的波纹管覆盖线束1的周围,因此***口部74中的开口端部优选形成为能够抑制钩挂到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的形状。因此,圆弧部75形成为具有比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之间的间隔(图6中的尺寸b)的一半大的尺寸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的形状。在此,突出部42之间的间隔是指突出部42中的作为外周端部的顶部间的尺寸,换言之,是位于从顶部向内周侧凹陷的槽条部分的两端的成为高度差的部位之间的间隔。更优选的是,圆弧部75设定成比伸长状态下的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之间的间隔的一半大的曲率半径。
另外,***口部74中的开口端部被设定成比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之间的间隔(图6中的尺寸b)大的厚度尺寸(图6中的尺寸a)。更优选的是,上述开口端部设定成比伸长状态下的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之间的间隔大的厚度尺寸。即,***口部74的开口端部形成为不能嵌入外装部件40的凹陷部44的形状。
这样形成的***口部74的开口端部形成为比引导部72的内侧的部分更厚。由此,在伴随着车门20的开闭动作而外装部件40比较容易接触的***口部74的开口端部,能够提高对磨损的耐久性。
另外,***口部74在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朝向开口端部逐渐(曲线状地)向外周侧扩展的形状。在此,***口部74在整周向开口端部扩展。
但是,***口部74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即可。另外,***口部74也可以是仅开口端部的内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另外,***口部74中的开口端部并不限定于角以一定的曲率半径形成圆弧的形状,也可以是被设定成不同曲率半径的部分形成为连续的形状。
容纳部62是与引导部72的另一端侧(后方)相连的部分,内部具有供从由引导部72引导的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迂回的空间,并具有能够容纳该线束1的容纳空间。另外,在容纳部62中,在相对于引导部72隔着容纳空间的部位设置有引出口部64。
该容纳部62形成为使从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在第一路径R1和第二路径R2之间弯曲从而使其迂回,以能够吸收多余长度的方式进行容纳,其中第二路径R2的中间部以相对于该第一路径R1分离的方式膨胀(参照图1)。
更具体来说,容纳部62在侧视图中具有隔着容纳空间相对的第一壁部66和第二壁部67。容纳于容纳空间内的线束1配置成在通过第一路径R1时接近第一壁部66,在通过第二路径R2时接近第二壁部67。即,在线束1通过第一路径R1的状态下,存在能够供该线束1向第二壁部67侧迂回的空间。该第一壁部66以及第二壁部67各自的一端部与引导部72的另一端部连接,各另一端部与引出口部64连接。更具体来说,第一壁部66在侧视图呈大致L字状的保护器60的内周侧延伸为以大致直线状连接引导部72的另一端部和容纳部62的引出口部64的形状。另外,第二壁部67在第一壁部66隔开容纳空间量的间隔,在侧视图呈大致L字状的保护器60的外周侧以大致L字状连接引导部72的另一端部和引出口部64的形状延伸。换言之,在此,容纳部62在俯视图中形成为以第一壁部66为斜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另外,在图1中,第二壁部67的引导部72的内侧的部位形成为向从引导部72离开的方向稍微膨胀的形状。
并且,在车门的打开状态下,容纳部62将从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以通过第一路径R1的方式被容纳,其中该第一路径R1空开了能够向第二壁部67侧迂回的空间。另外,在车门20的关闭状态下,容纳部62以通过第二路径R2的方式容纳线束1。即,容纳部62将由于车门20从打开姿势向关闭姿势进行关闭动作而被压入容纳空间内的线束1的部分在容纳部62的内部进行弯曲,并从第一路径R1向比第一路径R1距离长的第二路径R2迂回,从而吸收伴随着车门20的关闭动作而产生的线束1的多余长度。
在此,容纳部62的引出口部64朝向车门20中配置有较多电气设备的上方侧开口。另外,容纳部62在引出口部64具有能够固定线束1的引出定位部65。引出定位部65形成为引出口部64的开口端部部分地(在此呈剖面L字状地)延伸出的形状。并且,将通过引出口部64而被引出的线束1以与引出定位部65的内侧抵接的状态卷绕胶带90或利用束带紧固(在此卷绕胶带90),从而能够在引出口部64相对于保护器60定位。由此,即使在车门20进行开闭动作时线束1在容纳部62内进退,也能够抑制被配线在车身10内的线束1被拉伸或产生松弛。
将线束1相对于容纳部62固定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引出定位部65,也可以在从引出口部64呈壁状延伸出的车门内定位部形成有多个束带插通用的孔部,将束带插通于孔部,将线束1紧固固定。
该保护器60在车门20内即车门内板22和门饰板26之间部分或全部地被容纳于形成在车门内板22的凹部23内。在图2、图3中表示了保护器60被部分地容纳于凹部23内,包括引出口部64的一部分的部分从凹部23突出而位于车门内板22和门饰板26之间的空间的样子。
保护器60以被配置于上述凹部23内的状态固定于车门20。作为为此的结构,保护器60具备能够嵌入形成于车门20的车门内板22的孔部的固定部68。固定部68形成为能够通过将保护器60相对于车门内板22向车外侧按压而与上述孔部嵌合的形状。例如,作为固定部68,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具有从保护器60的外表面突出的基轴部、和形成为从其前端部向其外周侧扩展的形状并能够向内周侧弹性变形的卡止部。在此,固定部68在保护器60的车外侧的侧面以从容纳部62以及引导部72分别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并且,通过将该固定部68***形成于车门内板22的孔部,卡止部与孔部的开口边缘部抵接而向内周侧弹性变形,在越过了孔部的位置向外周侧弹性复原,从车外侧卡止于孔部的开口边缘部。
然而,作为用于将保护器60固定于车门20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构造。例如,保护器60也可以是能够通过螺纹止动、螺栓止动、双头螺栓止动或托架固定等相对于车门内板22固定的形状。另外,保护器60也可以固定于作为内装部件的门饰板。
上述保护器60例如可以构成为使利用注射成型等分别形成的凹状的第一部件81和盖状的第二部件82组合。即,在本保护器60中,在***口部74的开口端部中由第一部件81构成的部位整体形成有圆弧部75。然而,保护器也可以由凹状部件之间的组合等构成。另外,保护器60也可以构成为凹状部件,并且其开口部被门饰板26的一部分塞住。在该情况下,门饰板26的一部分形成为向外周侧(车内侧)扩展的形状,并且其端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即可。
上述保护器60的形状是其一例,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种形状。即,保护器60在采用了上述***口部74的形状的基础上,只要是具有通过容纳部62使从该***口部74***的线束1迂回的空间并进行容纳的结构即可,考虑车种所决定的车门20的形状等来形成即可。例如,保护器60也可以是容纳部62直接连接***口部74的后方侧的形状。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如下形状等,即具有将线束1卷绕成轮状并进行容纳,使轮部的直径变化而能够进行迂回的容纳部。
上述线束配线构造部30将从车身10向车门20内配线的线束1、外装部件40、车身固定部50以及保护器60模块化,在车辆组装前进行装配即可。即,用外装部件40覆盖线束1,并通过卷绕胶带90将该外装部件40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固定到从各部延伸出的线束1,在外装部件40的靠近一端部的一部分安装车身固定部50。并且,将包含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的一部分配置于保护器60的引导部72内,并且将从外装部件40的另一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容纳于容纳部62内,将从引出口部64引出的部分通过卷绕胶带90固定于引出定位部65。
以上以外装部件40覆盖线束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线束1本身具有能够抑制弯曲、松弛以及下垂的程度的高刚性,也可以省略外装部件40。在省略了外装部件40的情况下,通过保护器60的***口部74处的圆弧部75的形状,能够抑制线束1钩挂到***口部74的开口端部。然后,从保护线束1以及限制弯曲方向的角度来说,优选覆盖有外装部件40。
另外,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引导部172那样,采用***口部174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整体形成为圆弧的形状的结构。即,保护器160由形成有圆弧部75的第一部件81和第二部件182的组合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线束1相对于车门20内的进退动作,并且在组装到车辆之前的装配、搬运工程中都能够抑制相对于***口部174的开口端部的钩挂。
另外,保护器60中的***口部74的开口端部也可以是,仅在内周边缘部具有圆弧部的形状,在与周向正交的剖视图中在***口部74的内周侧形成具有曲率圆弧的四分之一圆形,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比四分之一圆形大的角度范围的曲率圆弧的形状。
并且,上文对于将线束配线构造部30应用于作为前侧门的车门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应用于通过铰链部19与车身10连接的后侧门等。在该情况下,在中柱(前侧门和后侧门之间的柱)和后侧门之间架设线束1。即,在中柱形成贯通孔部,将车身固定部50安装于此。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配线构造部30,线束1的一部分固定于车身10,配置于车门20内的保护器60具有供从车身10侧延伸至车门20侧的线束1***的***口部74,并具有能够使该线束1迂回的空间并将线束容纳,因此在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被配线的线束1能够以车身10侧的固定部分作为基点,伴随着车门20的开闭动作在保护器60内进退动作,吸收多余长度。并且,保护器60的***口部74在其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内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使伴随着车门的开闭动作而产生的线束相对于车门内的进退动作更顺畅。
另外,设定并形成为刚性高于线束1的外装部件40被设置成覆盖线束1的架设于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的部分的周围。根据该结构,线束1在车身固定部50和保护器60之间从外部受到保护,并且外装部件40的靠近一端部的一部分由于通过车身固定部50而固定于车门20的外装部件40的刚性,抑制了弯曲、松弛以及下垂,外装部件40(线束1)以车身固定部50为基点被压入保护器60内,能顺畅地进退。
另外,***口部74在其开口端部的伴随着车门20的开闭动作而线束1弯曲并接近的一侧的部位形成为圆弧的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车门20的开闭动作时***口部74的开口端部中比较容易产生滑动的部位的钩挂。
另外,***口部74在其开口端部的内周边缘部以及外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线束1相对于车门20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另外,***口部74形成为朝向***口部74的开口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展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线束1相对于车门20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另外,***口部74中的开口端部形成为具有比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之间的间隔的一半大的尺寸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口部74的开口端部钩挂到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使线束1相对于车门20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另外,***口部74中的开口端部被设定成比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之间的间隔大的厚的尺寸,因此能够抑制***口部74的开口端部钩挂到外装部件40的突出部42,使线束1相对于车门20内的进退动作更加顺畅。
另外,线束配线构造部30将线束1配线于挡风雨条28的车内侧,因此能够省略垫圈等防水用的部件,实现部件数量以及装配工时的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成本降低和作业的高效化。另外,根据不使用垫圈的结构,能够省略准备用于在搬运时、捆扎时防止垫圈变形的盖子的工作。另外,也能够避免车门20开闭时容易产生的、垫圈从车身10或车门20的安装面浮起而导致的漏水等。进而,也对于车身10和车门20之间的线束的配线结构的部件的防盗做出贡献。另外,与使用垫圈的情况相比,线束1通过时的垫圈的展开作业也得以省略,对提高线束1的组装性做出贡献。
另外,在车门20侧,通过将保护器60固定于车门内板22并安装门饰板26而将线束1配置于该车门内板22和门饰板26之间。因此能够在露出的空间内进行作业,能够将线束1容易地配线于车门20内。
如上所述对该线束配线构造部30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的方式中仅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认为在没有超出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想到没有被示例的无数变形例。
标号说明
1:线束
10:车身
20:车门
30:线束配线构造部
40:外装部件
42:突出部
44:凹陷部
60:保护器
68:固定部
74:***口部

Claims (7)

1.一种线束配线构造部,在车辆的车身和车门之间对线束进行配线,该线束配线构造部具备:
一部分固定于上述车身的上述线束;以及
保护器,该保护器配置于上述车门内,具有供从上述车身侧延伸至上述车门侧的上述线束***的***口部,该保护器具有能够使上述线束迂回的空间并容纳上述线束,
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内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配线构造部,其中,
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中的上述线束伴随着上述车门的开闭动作而弯曲并接近的一侧的部位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配线构造部,其中,
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的周向整体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配线构造部,其中,
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的内周边缘部以及外周边缘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配线构造部,其中,
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形成为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朝向上述***口部的开口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展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配线构造部,其中,
还具备外装部件,该外装部件形成为沿着周向的凸条的突出部和凹条的凹陷部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设置的筒状,该外装部件覆盖上述线束的架设于上述车身和上述车门之间的部分的周围,并且该外装部件的包含上述车门侧的端部的部分通过上述***口部而***于上述保护器内,
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中的开口端部形成为圆弧的形状,该圆弧具有比上述外装部件的上述突出部之间的间隔的一半大的尺寸的曲率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配线构造部,其中,
还具备外装部件,该外装部件形成为沿着周向的凸条的突出部和凹条的凹陷部在延伸方向上交替地连续设置的筒状,该外装部件覆盖上述线束的架设于上述车身和上述车门之间的部分的周围,并且该外装部件的包含上述车门侧的端部的部分通过上述***口部而***于上述保护器内,
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口部中的开口端部被设定成比上述外装部件的上述突出部之间的间隔大的厚度尺寸。
CN201180070601.4A 2011-05-02 2011-10-13 线束配线构造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20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2769 2011-05-02
JP2011102769A JP2012232670A (ja) 2011-05-02 2011-05-02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PCT/JP2011/073527 WO2012150643A1 (ja) 2011-05-02 2011-10-13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2054A true CN103502054A (zh) 2014-01-08
CN103502054B CN103502054B (zh) 2016-03-16

Family

ID=47107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060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2054B (zh) 2011-05-02 2011-10-13 线束配线构造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232670A (zh)
CN (1) CN103502054B (zh)
WO (1) WO201215064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3414A (zh) * 2017-08-14 2019-02-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门的配线引导件
CN110571725A (zh) * 2018-06-06 2019-12-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保护器
CN113015656A (zh) * 2018-11-26 2021-06-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门用配线模块
CN113348112A (zh) * 2019-02-01 2021-09-0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部件的配置构造
CN114914864A (zh) * 2018-05-25 2022-08-1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部件的固定构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1480A (ja) * 1996-12-26 1998-07-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のドアヒンジ部における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03320908A (ja) * 2002-04-30 2003-11-11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スライドドアの給電構造
JP2004106606A (ja) * 2002-09-13 2004-04-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スプールプロテクタ
JP2007076620A (ja) * 2005-09-16 2007-03-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CN101600600A (zh) * 2006-12-06 2009-12-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1480A (ja) * 1996-12-26 1998-07-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のドアヒンジ部における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03320908A (ja) * 2002-04-30 2003-11-11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スライドドアの給電構造
JP2004106606A (ja) * 2002-09-13 2004-04-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スプールプロテクタ
JP2007076620A (ja) * 2005-09-16 2007-03-2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CN101600600A (zh) * 2006-12-06 2009-12-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3414A (zh) * 2017-08-14 2019-02-26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门的配线引导件
CN114914864A (zh) * 2018-05-25 2022-08-1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部件的固定构造
CN114914864B (zh) * 2018-05-25 2024-06-1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部件的固定构造
CN110571725A (zh) * 2018-06-06 2019-12-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保护器
CN110571725B (zh) * 2018-06-06 2021-08-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保护器
CN113015656A (zh) * 2018-11-26 2021-06-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门用配线模块
CN113348112A (zh) * 2019-02-01 2021-09-0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部件的配置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32670A (ja) 2012-11-29
CN103502054B (zh) 2016-03-16
WO2012150643A1 (ja) 201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8846B (zh) 线束布线结构部
US9315163B2 (en) Harness protector and wire harness routing structural part
CN103328267A (zh) 线束电缆布设结构和保护器
US7297871B2 (en) Electric supply apparatus
CN103502054B (zh) 线束配线构造部
US9362732B2 (en) Corrugated tube with path-maintaining member and wire harness
KR20080026477A (ko) 접어 구부림식 케이블류 보호안내장치
KR20080009631A (ko) 접어구부림 조립식 케이블류 보호안내장치
US9511725B2 (en) Wiring harness wiring structure
US20140196931A1 (en) Grommet
CN103460538A (zh) 线束配线结构
JP2008143235A (ja) 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2013247805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WO2012147223A1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5549558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策構造部
JP5630307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WO2012153436A1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2014099974A (ja)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7363184B2 (ja)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JP5853932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2012182964A (ja) 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及びドア用配線装置
JP2008312374A (ja) スライド構造体用の給電装置
WO2012114551A1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CN115515822A (zh) 配线模块
JP2012111401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810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