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0796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60796B
CN103460796B CN201280015332.6A CN201280015332A CN103460796B CN 103460796 B CN103460796 B CN 103460796B CN 201280015332 A CN201280015332 A CN 201280015332A CN 103460796 B CN103460796 B CN 1034607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heating
heater coil
heating portion
circui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53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60796A (zh
Inventor
田仲导生
蜷川广美
川田幸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60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07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607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07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7Heating plate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感应加热烹调器设有:中央IH部(6M),利用相邻且彼此独立地被加热驱动的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共同加热一个被加热物(N);左IH部(6L),具有圆形主加热线圈(MC)和与此相邻的多个侧部加热线圈(SC),能够进行依靠主加热线圈(MC)的单独加热和依靠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的共同加热。将中央IH部(6M)的外径尺寸(D6、D7)设定成小于左IH部(6L)的外径尺寸(D4)且大于其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尺寸(D2)。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感应加热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多个感应加热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可以单独向每一个感应加热部的加热线圈通电,向各感应加热部供电,可以用规定的火力(热量)对被加热物(金属锅)进行加热。
但是,作为加热对象的锅的大小(底部的外径)并非总是固定的,另外底面的形状有时也不是圆形。因此,以往提出了这样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即:将大型锅或大型铁板或者横长鱼烧锅等大型或横长的单一的被加热体架在相邻的多个感应加热部,同步连动地控制该相邻的感应加热部的火力输出,可以进行感应加热烹调(例如专利文献1)。
但是,在实际的烹调中,使用大型锅或大型铁板或者横长鱼烧锅等的频率并不是那么高,到不如通过设计成能对应各种尺寸的锅,从而提高可用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079号公报(第1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来说,设置感应加热部的设置空间、放置锅的顶板的面积受到限制,因此,为了支持各种直径或形状的锅而增加感应加热部的数量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不增加感应加热部的数量而增加可对应的锅的大小、形状就成为了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以下感应加热烹调器,即:在具有多个感应加热部的烹调器中,不仅可以对放置在单个感应加热部之上的被加热体单独地进行加热烹调,而且还可以利用相邻的两个以上的被加热部对大型或横长等的非圆形的被加热体进行加热,并且可以应对更多的被加热物的大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具备:第一感应加热部,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利用相邻且彼此独立地被加热驱动的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共同加热一个被加热物;第二感应加热部,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横向排列地设置,具有中央部的圆形主加热线圈和与其相邻的多个侧部加热线圈,能够进行主加热线圈的单独加热以及依靠主加热线圈和侧部加热线圈的共同加热;顶板,所述顶板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和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上方,用于放置被加热物;变换器电路,所述变换器电路对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和第二感应加热部单独提供高频电力;通电控制电路,所述通电控制电路对所述变换器电路发出加热动作的开始/停止指令和火力指令;和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向所述通电控制电路发出操作信号,将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的外径尺寸设定成小于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的加热部外径尺寸且大于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主加热线圈外径尺寸。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进行通常的圆形锅的加热烹调时,可以在第一、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任意一方,通过操作部按照所需要的火力进行加热烹调,另一方面,在使用大径或横长的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在第一感应加热部,将大径或横长的被加热部跨越地放置在相邻的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之上,使该被加热物下方的加热线圈成为共同加热模式,从而可以加热烹调被加热物。或者,在第二感应加热部,使主加热线圈和至少一个侧部加热线圈成为共同加热模式,从而可以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烹调。并且,由于将第一感应加热部的外径尺寸设定成小于第二感应加热部的加热部外径尺寸且大于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主加热线圈的外径尺寸,因此,可以将不适合在第二感应加热部加热的大小的被加热物在第一感应加热部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具备:第一感应加热部,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利用相邻且彼此独立地被加热驱动的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共同加热一个被加热物;第二感应加热部,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横向排列地设置,具有中央部的圆形主加热线圈和与其相邻的多个侧部加热线圈,能够进行主加热线圈的单独加热以及依靠主加热线圈和侧部加热线圈的共同加热;顶板,所述顶板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和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上方,用于放置被加热物;变换器电路,所述变换器电路对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和第二感应加热部单独提供高频电力;通电控制电路,所述通电控制电路对所述变换器电路发出加热动作的开始/停止指令和火力指令;和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前方,用以向所述通电控制电路发出操作信号,将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的外径尺寸设定成小于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的加热部外径尺寸且大于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主加热线圈外径尺寸,将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与第二感应加热部的相向间隔设定成大于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到所述操作部的距离。
根据这样的结构,除了第一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解决以下问题,即:在第一感应加热部加热横长的被加热物的情况下,该被加热物的外周部向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上方突出或是延及到操作部的上方,导致妨碍在第二感应加热部的其他烹调或是妨碍操作部的操作。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由于形成上述的结构,所以,可以提供以下这样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即:理所当然可以在第一、第二感应加热部分别单独地进行火力控制进行普通的加热烹调,在使用大径锅或横长的被加热体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其大小和形状使用第一、第二感应加热部的多个加热线圈,按共同加热模式进行加热,可以更多地应对被加热物的大小变化,可用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感应加热部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感应加热部电路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感应加热部的加热线圈结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主加热线圈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动作例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动作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三动作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动作例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动作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就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感应加热部说明图。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感应加热部电路说明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感应加热部的加热线圈结构说明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主加热线圈说明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一动作例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二动作例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三动作例的俯视图。
在图1~图10中,1是也被称为岛式厨房的类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感应加热部一共有5个,是所谓的5头感应加热烹调器。
这种烹调器如字面那样地像“岛”一样独立设置在厨房的中央等,是不仅从烹调器的近前侧还可以从相反的侧面来面向耐热强化玻璃制或耐热树脂制的顶板2a那样的烹调器,其本体壳体2是横向长的箱形形状。在该本体壳体2的内部设置多个作为烹调器具等的存放库的架子,该存放库的上方空间形成配置加热烹调器的各构成部件的空间。
在上述顶板2a的下方从左侧向右侧具有直径逐渐缩小的5个感应加热源6L、6ML、6MR、6RB、6RF。
6L是位于最左侧的第二感应加热源(以下称为“左IH部”),6ML是位于中央部的左侧的第一感应加热源(以下称为“中央IH部”),6MR是位于中央部的右侧的第一感应加热源(以下称为“中央右IH部”)。中央左IH部和中央右IH部统称为“中央IH部”6M。6RB是右侧位置的后侧加热部(以下称为“右后部IH部”),6RF是右侧的前侧加热部(以下称为“右前部IH部”)。将右后部IH部和右前部IH部统称为“右IH部”6R。6LC是左IH部的加热线圈,6MLC是中央左IH部的加热线圈,6MRC是中央右IH部的加热线圈(参考图3)。
如图7所示,上述左IH部6L的加热线圈6LC在中心部具有两部分,即:将线圈绕成圆形而形成环状的内侧线圈6LC1、和与该线圈连续(串联)地缠绕了线圈的环状的外侧线圈6LC2。以下将外侧线圈6LC2和内侧线圈6LC1这两者统称为“主加热线圈”MC。
内侧线圈6LC1的外径D1为60mm,外侧线圈6LC2的外径D2为120mm。并且,在形成于外侧线圈6LC2与内侧线圈6LC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中设置后述的温度传感器31L。
左IH部6L具有单独的主加热线圈MC和被以规定间隔配置在该主加热线圈MC周围的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可以进行主加热线圈MC的单独加热以及向侧部加热线圈SC1~SC4两者同时通电进行“共同加热”。有时将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统称为“侧部加热线圈”SC。后面将就该结构和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所示,在上述左IH部6L的加热线圈6LC的右侧,隔着间隔W1地设置中央左IH部6ML的(左侧)加热线圈6MLC,在该中央左IH部6ML的加热线圈6MLC的右侧,隔着间隔W2地设置中央右IH部6MR的(右侧)加热线圈6MRC。
这两个加热线圈6MLC、6MRC的外径D6、D7都被设定为180mm。另外,上述间隔W1为150mm,W2为30~50mm。另外,两个加热线圈6MLC、6MRC可加热的被加热物N的(底面的)最小外径为160mm。
在上述中央右IH部6MR的(右侧)加热线圈6MRC的右侧,隔着间隔W3设置右IH部6R。右IH部6R由后侧加热线圈6RBC和在该后侧加热线圈6RBC的前方具有间隔W4地设置的前侧加热线圈6RFC构成。
后侧加热线圈6RBC的外径尺寸D8和前侧加热线圈6RFC的外径D9都是120mm。另外,W3是150mm,W4是40mm。
左IH部6L、中央左IH部6ML和中央右IH部6MR的额定最大火力都是3000W,额定最小火力都是100W。但是,使中央左IH部6ML和中央右IH部6MR共同加热驱动时的额定最大火力是3000W,额定最小火力是100W。
另外,左IH部6L和中央左IH部6ML以及中央右IH部6MR这三者在单独驱动的情况下,火力的档数和具体各档的火力值都设定成完全相同。右后部IH部6RB和右前部IH部6RF的额定最大火力都是1500W,额定最小火力设定成100W。这在共同加热右后部IH部6RB和右前部IH部6RF的情况下,也将两个加热线圈6RBC、6RFC的总火力设定为1500W,额定最小火力设定为100W。
在图1中,3是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右侧面的吸气口,4是设置在远离顶板2a的左端部的位置上的排气口。在本体壳体2的内部空间设置从上述吸气口3引入室内空气的鼓风机(未图示),利用被引入的空气冷却5个感应加热源(IH部)6L、6ML、6MR、6RB、6RF及其变换器电路板(之后将具体说明),被从上述排气口4排出。
在图3中,5是操作部,在本体壳体2的上表面,在比上述顶板2a更靠近前的位置上设置成横向长的带状。5A是右前部IH部6RF的操作部,5B是右后部IH部6RB的操作部,5C是中央右IH部6MR的操作部,5D是中央左IH部6ML的操作部,5E是左IH部6L的操作部。11是进行主电源的接通/关闭的主电源开关(未图示)的操作键,处在操作部5的右端部,可以同时关闭所有加热部的电源。
7是右前部IH部6RF的操作部5A和右后部IH部6RB的操作部5B的共用的显示部,由液晶屏幕构成。
8R是中央右IH部6MR的操作部5C用的显示部,由液晶屏幕构成。8L是中央左IH部6ML的操作部5D用的显示部,由液晶屏幕构成。
9是左IH部6L的操作部5E用的显示部,由液晶屏幕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统指所有的显示部则使用附图标记10。
以下参考图2就包括通电控制部、温度检测部等的控制装置进行说明。100是通电控制电路,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微机,加热烹调器整体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内部的存储部。
31是红外线传感器,测量从被加热物N透过顶板2a放射来的红外线的量,检测被加热物N的底部温度。以下将该传感器称为“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31总共至少有11个,包括:设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部的温度传感器31A、在主加热线圈MC与侧部加热线圈SC之间的空间或侧部加热线圈SC的内侧空间内分别各设置一个的4个温度传感器31B、设置在中央左IH部6ML的温度传感器31C、设置在中央右IH部6MR的温度传感器31E、设置在中央左IH部6ML的(左侧)加热线圈6ML与其右侧的加热线圈6MRC之间的位置上的温度传感器31D、设置在右后部IH部的温度传感器31F、设置在右前部IH部6RF的温度传感器31G、设置在右后部IH部6RB与右前部IH部6RF之间的温度传感器31H。
在图3中可以看出地显示了上述温度传感器31D的位置,但实际上被顶板2a遮挡,因此使用者看不到温度传感器31D(同样也看不到其他温度传感器31)。
温度传感器31D是在使用跨在中央左IH部6ML的加热线圈6MLC与中央右IH部6MR的加热线圈6MRC之上那样的单一的大的被加热物N而进行共同加热的情况下、用于检测该被加热物N的温度变化而设置的。
32是温度检测电路,处理从上述温度传感器31输送来的被加热物N的底部温度数据,进行推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的处理,将该结果实时向通电控制电路100输送,因此,被用于感应加热时的通电控制电路100的温度控制动作。
在左IH部6L的加热线圈6LC、中央左IH部6ML的加热线圈6MLC、中央右IH部6MR的加热线圈6MRC、右后部IH部6RB的加热线圈6RBC以及右前部IH部6RF的加热线圈6RFC上,分别连接专用的变换器电路20~25。
20是左IH部6L的主加热线圈MC用的变换器电路,21同样是左IH部6L的侧部加热线圈SC用的变换器电路,22是中央左IH部6ML用的变换器电路,23是中央右IH部6MR用的变换器电路,24是右前部IH部6RF用的变换器电路,25是右后部IH部6RB用的变换器电路。
33是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检测在左IH部6L的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双方流动的电流,检测在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两者之上放置共同的被加热物N的状况。
另外,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检测在中央左IH部6ML的加热线圈6MLC和中央右IH部6MR的加热线圈6MRC上流动的电流,检测在两个加热线圈6MLC和加热线圈6MRC之上放置单一的被加热物N的状况。实际上,为了更准确地检测,优选在加热线圈的输入侧和输出侧双方检测电流。具体动作在后面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同样,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检测在右后部IH部6RB的加热线圈6RBC和右前部IH部6RF的加热线圈6RFC上流动的电流,检测在两个加热线圈之上放置单一的被加热物N的状况。
在图3和图8中,CL1是本体壳体2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中心线,CL2是顶板2a的前后方向中心线。如图7所示,CL3表示通过左IH部6L的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
接着,就构成上述左IH部6L的加热线圈6LC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控制上述左IH部6L的构成元件的框图。
如图6所示,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具有规定空间GP1地被配置在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
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相互之间保持有大致固定的空间SP,被固定在一般被称为线圈基座的具有透气性的耐热性树脂制的支撑框架之上。该空间SP的尺寸被设定成大于各侧部加热线圈SC1~SC4与主加热线圈MC外周缘之间的空间GP1的两倍以上。
该侧部加热线圈SC1~SC4与主加热线圈MC同样,通过汇集20至30根左右直径为0.1~0.3mm的细的线圈线材(以下称为“集合线”),一边捻拧一根或多根集合线一边进行缠绕,为了使外形形状形成长圆形或椭圆形而向规定的方向缠绕集合线,然后为了保持形状而在局部利用捆扎件加以束缚,或者整体利用耐热性树脂等加以固定,从而形成。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的平面形状相同,长、宽、高(厚度)尺寸也全部为相同尺寸。因此,加工4个单一的侧部加热线圈,将其配置在4个部位。
如图6所示,这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在从中心点X1起半径为R1的主线圈MC的周围,其切线方向正好与各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的纵向中心线一致。换句话说,切线方向与长径方向一致。
侧部加热线圈SC1~SC4各自的集合线一边弯曲成长圆形一边伸长,构成一条闭合电路(参考图6)。另外,主加热线圈MC的垂直方向尺寸(也称为高度、厚度)与各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的垂直方向尺寸相同,并且为了使它们的上表面与上述顶板2a的下表面的相向间隔成为相同尺寸而进行水平设置及固定。
在图6中,D2表示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尺寸,D3表示连接所有的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的横向的中间点的圆的直径,D4表示连接所有的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的最外侧的周缘点的圆的直径,D5表示可通过左侧感应加热源进行感应加热的金属制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最大外径尺寸。
WA是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的横向宽度(也称为“厚度”或“短径”)尺寸。另外,L1是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的长径。
以上说明的各部分尺寸的例子如下所述。
GP1:10mm
D1:60mm
D2:120mm
D3:188mm
D4:236mm
L1:120~125mm
WA:48mm
根据D4的尺寸,可以对底部外形尺寸DW为240mm~300mm左右大小的金属锅或烹调用铁板等进行感应加热。
图5是内置于加热烹调器的电源装置的电路框图。本发明的电源装置大体具备:将三相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流的转换器76(也称为例如二极管电桥电路或整流电桥电路)、与转换器76的输出端连接的平滑电容器86、与该平滑电容器86并联的主加热线圈MC用的主变换器电路(电源电路部)MIV、同样与平滑电容器86并联的各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用的副变换器电路(电源电路部)SIV1~SIV4。另外,在该图中未记载后述的中央感应加热源6M和右侧感应加热部6R。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统称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时的附图标记使用“SC”。同样,统称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4时的附图标记使用“SIV”。
在图2中所示的主变换器电路20是图4中所示的主变换器电路MIV,另外,在图2中所示的副变换器电路21是图4中所示的副变换器电路SIV。各个变换器电路将来自上述转换器的直流电流转换成高频电流,分别(相互)单独地向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提供高频电流。
一般来说,感应加热线圈的阻抗因被放置在感应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N的有无以及大小(面积)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上述主变换器电路MIV和副变换器电路SIV中流动的电流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发明的电源装置具备电流检测部,该电流检测部具备用于检测在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流动的各电流量的电流传感器。该电流检测部是构成后述的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被加热物放置状态检测机构)33的一部分。另外,在其他加热线圈上也分别设置同样的电流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利用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的电流检测部检测在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流动的电流量,从而推测被加热物N是否被放置在各个线圈的上方,或者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大于规定值,将该推测结果传输到通电控制电路100,因此可以高精度地检测被加热物N的放置状态。
另外,作为检测被加热物N的放置状态的手段,也可以不使用检测在主变换器电路MIV和副变换器电路SIV中流动的电流量的电流检测部,而是使用机械式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其他任意的传感器来检测被加热物N的放置状态。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通电控制电路100与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连接,根据被加热物N的放置状态,向主变换器电路MIV和副变换器电路SIV提供控制信号。即,通电控制电路100接收与在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检测的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1~SC4流动的电流量相关的信号(表示被加热物N的放置状态的数据),在判断出未放置被加热物N或者被加热物N的直径小于“规定值”(例如100mm)的情况下,为了禁止或(在已经开始提供的情况下将其)停止向这些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1~SC4提供高频电流而选择性地控制主变换器电路MIV和副变换器电路SIV。另外,这里,上述“规定值”成为100mm是由于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D2为120mm的情况,如果该直径D2发生变化,则规定值也进行变化。优选对实际的加热程度等进行实验,实际决定最佳的规定值。
根据本发明,通电控制电路100通过将与被加热物N的放置状态相应的控制信号提供给主变换器电路MIV和副变换器电路SIV,从而可以彼此独立地控制向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1~SC4的供电。
另外,通过不驱动位于中央的主加热线圈MC(形成断开状态),且驱动全部的侧部加热线圈SC1~SC4(形成接通状态),从而也可以实现只预热油炸锅等的锅表面(锅的侧面)这样的烹调方法。
另外,在操作部5上还可以具有开关,该开关供使用者任意地禁止左IH部6L的共同加热动作、即主加热线圈MC与侧部加热线圈SC的同时加热。这样,如果利用左IH部6L加热直径明显小的锅,则使用者可选择主加热线圈MC单独的加热而非共同加热。即,利用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检测在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流动的电流量,从而无需由通电控制电路100推测、处理在各线圈的上方是否放置了被加热物N,或者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大于规定值。
以下,就决定利用左IH部6L、中央IH部6MR、6ML以及右IH部6R进行加热烹调时的加热量的“火力”进行说明。
通过上述通电控制电路100如下所述地决定火力的调节范围,使用者可以利用上述操作部5任意地从这些火力值中选择所需要的火力。
左IH部6L:额定最大火力3000W、额定最小火力100W。
火力值为100W、300W、500W、750W、1000W、1500W、2000W、2500W、3000W的9档。
中央IH部6MR、6ML:额定最大火力3000W、额定最小火力100W。
火力值为100W、300W、500W、750W、1000W、1500W、2000W、2500W、3000W的9档。
右IH部6RB、6RF:额定最大火力1500W、额定最小火力100W。
火力值从100W起每档增加100W直到1500W,共计15档。
在同时加热驱动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在主加热线圈MC流动的高频电流和在侧部加热线圈SC分别流动的高频电流的朝向,从加热效率的角度出发,优选在相邻的一侧形成相同朝向。这是因为这样在两个独立线圈的相邻的区域电流向相同方向流动的情况下,该电流产生的磁通彼此加强,使与被加热物N交链的磁通密度增大,在被加热物底面生成大量涡电流,可以高效率地进行感应加热。
主加热线圈MC用的主变换器电路MIV由于采用了变频输出控制方式,因此通过使其频率变化,从而可改变变换器电力即所获得的火力。如果设定了高的主变换器电路MIV的驱动频率,则变换器电力就降低,开关设备(例如IGBT)或谐振电容器等电路结构功耗/电子元件的损失增加,发热量也增加,是不理想的,因此,决定规定的上限频率,将频率控制成在上限频率以下进行变化。可以以上限频率进行连续控制时的电力为最低电力,但在输入更小电力的情况下,一并采用进行间歇通电的通电率控制,可以得到最终的小火力。侧部加热线圈用的变换器电路SIV也可以同样地进行火力控制。
另外,主变换器电路MIV的驱动所使用的驱动频率与侧部加热线圈用的副变换器电路SIV的驱动频率基本相同。如果有变化,则为了使两者的驱动频率之差不成为可听频率区域,通电控制电路100将驱动频率之差控制在15~20kHz的范围之外。这是因为如果同时驱动两个以上的感应加热线圈的情况下,其频率之差将导致形成被称为敲打声或干扰声的不舒服的声音。
另外,主变换器电路MIV和侧部加热线圈用的副变换器电路SIV不必始终在相同时间驱动,例如也可以根据通电控制电路100指示的火力进行切换,按照短的时间间隔交替地进行加热动作。
如上所述,在所有的加热线圈部设置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在由加热线圈和谐振电容的并联电路构成的谐振电路中流动的电流。设置在所有的IH部(感应加热部)的电流传感器的检测输出被向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被加热物放置状态检测机构)33输入,通过其向通电控制电路100提供是否有被加热物N存在这样的判断信息,判断被加热物N是否存在。
另外,在使用了不适合感应加热的锅(被加热部N)等的情况、或由于某些事故等与正规的电流值相比检测到规定值以上的差的欠电流或过电流的情况下,利用通电控制电路100控制相关的变换器电路,瞬间停止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
在本发明那样的利用感应加热方式加热被加热物N的加热烹调器中,用于使高频电力在左右IH部6L、6R和中央IH部6M流动的电力控制电路被称为所谓的谐振型变换器。构成为,相对于连接了包括被加热物N(金属物)的左右加热线圈6LC、6RC、6MC的感应体与谐振电容器的电路,以20~40KHz左右的驱动频率对开关电路元件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另外,中央IH部6M的变换器电路22、23是与右IH部6R的变换器电路24、25相同的结构,中央部IH部6M的变换器电路22、23是与上述右IH部6R用的变换器电路24、25并联地连接于交流电源75。
另外,谐振型变换器具有被认为适合200V电源的电流谐振型和被认为适合100V电源的电压谐振型。在这样的谐振型变换器电路的结构中,例如根据如何在中继电路中切换加热线圈6LC、6RC与谐振电容器的接入点,分成被称为所谓的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的方式。
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全桥电路。
就此进行具体说明,具有电源部(电源电路)74。电源部74具有直流电源部80、主变换器电路MIV、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4。另外,在图5中虽然只描述了主变换器电路MIV,但与主变换器电路MIV相同结构的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4分别与通电控制电路100并联。该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4通过各个连接点CP1·CP2、CP3·CP4、CP5·CP6、CP7·CP8与直流电源部80连接。
从上述的说明中可以看出,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4形成为分别与直流电源部80和通电控制电路100并联的结构。
上述交流电源75是单相或三相的商用交流电源。交流电源75与对从该交流电源75输出的交流电流进行全波整流的整流电路76连接。整流电路76与对在该整流电路中被全波整流的直流电压进行平滑处理的平滑电容器86连接。
主变换器电路MIV和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4是在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之后进一步将该直流电转换成高频的交流电的全桥变换器。各变换器电路MIV、SIV1~SIV4与电源部74的直流电源部80连接。
主变换器电路MIV和副变换器电路SIV1分别具有两组开关元件的对(也称为队、组)77A、78A。如图所示,主变换器电路MC的开关元件的对77A、78A分别具有串联的两个开关元件79A、81A和88A、89A。虽然未进行图示,但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2、SIV3、SIV4与主变换器电路MIV一样分别具有两组开关元件。
在主变换器电路MIV上,在开关元件79A、81A的输出点间和开关元件88A、89A的输出点间,连接由主加热线圈MC和谐振电容器110A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另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在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2、SIV3、SIV4上也与主变换器电路MIV一样分别连接由副加热线圈SC1~SC4和谐振电容器(未图示)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
在主变换器电路MIV的两组开关元件的对77A、78A上分别连接驱动电路228A、228B。另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在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2、SIV3、SIV4上也与主变换器电路MIV一样分别连接驱动电路。并且,主变换器电路MIV的驱动电路228A、228B和4个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4的各驱动电路通过通电控制电路100与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连接。另外,利用驱动电路228A、228B控制主变换器电路MIV的两组开关元件的对77A、78A的驱动时间,通过控制相位差,可以调节在主加热线圈MC上流动的电流的量。
由于是以上结构,通电控制电路100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在主加热线圈MC上有顺时针方向的高频电流流动的情况下,控制主变换器电路MIV和副变换器电路SIV,使得附加在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上的高频电流IB和在主加热线圈MC上流动的高频电流在彼此相邻的区域(主加热线圈的外周区域)向同一方向(逆时针方向)流动。
相反,在主加热线圈MC上有逆时针方向的高频电流流动的情况下,控制主变换器电路MIV和所有的副变换器电路SIV1~SIV4,使得附加在侧部加热线圈SC1~SC4上的高频电流在彼此的相邻区域向同一方向(顺时针方向)流动。这样可以抑制如上所述因频率差产生噪音。
在开始烹调时,首先对操作部5的键11进行操作以接通主电源,在使用者指示进行加热准备动作的情况下,通过上述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推测在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各自的线圈的上方是否放置了被加热物N或者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大于规定值,该推测结果被向控制部即通电控制电路100传送。
在通电控制电路100中,决定是进行适合大径锅的加热处理还是进行适合普通锅的加热处理(使规定的小电流在加热线圈中流动,利用电流传感器检测其结果)。
在虽然是合适锅但却是通常尺寸的锅或小锅、或者加热不适合等的情况下,处理与大径锅不同。
如上所述,当转移到以大径锅为对象的烹调工序的准备结束、选择烹调菜单之后,立即开始感应加热操作。另外,将锅底面的直径为120mm~180mm左右的锅称为“普通锅”,将直径不到120mm的锅称为“小径锅”。使用这些锅的情况也基本上与上述步骤相同。另外,这里所说的直径是指锅底面的直径,因此锅体的直径尺寸大于锅底面的直径。
在“普通锅”或“小径锅”的情况下,在显示部10也显示“烧水”、“保温”等烹调菜单,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果是“普通锅”或“小径锅”,只用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加热,因此控制内容(火力、通电形式等)就大为不同。当然,由于不能单独地加热驱动侧部加热线圈SC的全部或其一部分,因此不是使用副加热线圈SC的加热形式。
通过主加热线圈MC的电流传感器和侧部加热线圈SC的4个电流传感器,判断在上方是否放置了同一被加热物N的基础信息被向上述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输入。通过检测电流变化,上述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侧部加热线圈SC的阻抗的变化,上述通电控制电路100发出指示信号,使得驱动放置了长方形或椭圆形的锅(被加热物N)的主加热线圈MC的主变换器电路MIV和侧部加热线圈SC的各副变换器电路SIV,在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之中的放置了椭圆形的锅(被加热物N)的侧部加热线圈(至少一个)上使高频电流流动,而对未放置椭圆形的锅(被加热物N)的其余侧部加热线圈抑制或停止高频电流。
例如,当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判断出在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侧部加热线圈SC1的上方放置了同一椭圆形的锅(被加热物N)时,通电控制电路100仅使主加热线圈MC和特定的侧部加热线圈SC1连动地动作,根据事先决定的火力比例向这两个加热线圈通过各自的变换器电路MIV、SIV1提供高频电力(关于该火力分配将在之后进行具体说明)。
这里所说的“火力比例”,是指当使用者想要在左IH部6L用3000W的火力进行烹调而开始进行烹调时,通电控制电路100使主加热线圈MC为2400W、使侧部加热线圈SC1为600W地进行了分配,在该情况下,是指该2400W与600W的比。这个例子的情况下是4:1。
不能驱动该侧部加热线圈SC1单体进行感应加热烹调,另外其他3个侧部加热线圈SC2、SC3、SC4的各单体以及它们的组合也不能进行感应加热烹调。换句话说,其特征在于,在主加热线圈MC被驱动之后,其周边的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2、SC3、SC4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才能被同时加热驱动。假使在放置了覆盖所有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上方那样的大外径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4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2、SC3、SC4被驱动的控制形式被设置在通电控制电路100的控制程序中。
实际的驱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其1:在主加热线圈MC被加热驱动的情况下,侧部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一部分被以规定的顺序、火力被同时被加热驱动。
其2:在主加热线圈MC被加热驱动的期间,侧部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全部或一部分被以规定的顺序、火力被加热驱动。
另外,一旦接通上述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键11,所有的操作部5A、5B、5C、5D、5E开始被位于顶板2a下方的光源(未图示)照射,显示操作键组。因此,一旦触摸操作所需要的操作键,则通过该操作,位于与该特定的操作键相邻的位置上的显示部10(7、8R、8L、9)中的任何一个就被背光照射,开始显示动作。例如,操作操作部5E时,只有显示部9的背光点亮。那么,一旦继续进行操作,则其操作结果每次都显示在显示部10,显示必要的信息。作为该显示的一个环节,显示静电容式触摸输入键。并且,通过触摸操作所显示的规定键,使用者发出加热开始的指示,此时,后述的通电控制电路100加热驱动特定的感应加热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了由硅形成各种开关电路元件、例如图5所示的开关元件79A、81A、88A、89A的构成,但也可以利用与硅相比带隙更大的宽禁带半导体形成。作为宽禁带半导体,例如有碳化硅、氮化镓类材料、金刚石、氮化镓(GaN)等。利用这样的宽禁带半导体形成的开关元件或二极管元件的耐电压性高、容许电流密度也高,因此,开关元件或二极管元件可以实现小型化,通过使用这些小型的开关元件或二极管元件,使得组装了这些元件的半导体模块可以实现小型化。
另外,由于耐热性也高,所以可以实现散热器的散热片的小型化、水冷部的空冷化,因此,半导体模块可以进一步小型化。
而且,由于功率损耗低,因此可以实现开关元件或二极管元件的高效率化,进而可以实现半导体模块的高效率化。
如图2所示,在本体壳体2内部设置电路板,该电路板安装了右IH部6R用的变换器电路24、25和中央IH部6M用的变换器电路22、23。
另外,同样也设置了左IH部6L的变换器电路20、21。尤其是变换器电路20、21有主加热线圈MC用的变换器电路MIV和4个侧部加热线圈SC用变换器电路SIV,这些变换器电路所使用的开关元件、二极管元件比右IH部6R用的变换器电路24、25、中央IH部6M用的变换器电路22、23要多很多。
因此,对组装了这些开关元件、二极管元件的半导体模块的小型化的期望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利用由宽禁带半导体形成的开关元件或二极管元件可以比以往更简单地解决该课题。即,由于宽禁带半导体的耐热性也高,因此可以使安装了随着电源控制而产生热量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冷却用散热片小型化,结果电路板的设置空间也变小,可以轻松地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内部。因此,由于确保了收纳电路板的空间,故也可以确保加热线圈的大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结果在有限的本体壳体2的顶面部面积中,可以将包括像左IH部6L那样的大外径的加热线圈的多个感应加热线圈排列设置成可用性好的形式、位置。
另外,虽然优选开关元件和二极管元件双方都由宽禁带半导体形成,但也可以是其中任意一方由宽禁带半导体形成,可以得到以上的效果。
另外,在图6~图10中,带阴影的部分表示进行加热驱动或显示动作的状态。在所对应的感应加热源(IH部)未被加热驱动的情况下,显示部10起初使背光点亮,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自动熄灭,自动返回无任何显示的状态。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左IH部6L,在放置了只用主加热线圈MC就可以进行加热烹调那样的大小的被加热物N、例如锅底直径为140mm的锅的情况下,只有直径D2为120mm的主加热线圈MC被通电控制电路100加热驱动。假设在放置了锅底大小是长径为240mm、短径为150mm那样的椭圆形或长方形的锅或金属性烧板的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检测该状态,根据放置被加热物N的位置,同时驱动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或多个侧部加热线圈SC,从变换器电路20、21提供高频电力。
这样,在左IH部6L,即使在底部形状是长方形或椭圆形等的情况下,也可以组合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或多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通过它们的共同加热进行加热烹调。
而且,中央左IH部的加热线圈6MLC的直径是180mm,中央右IH部6M的(右侧)加热线圈6MRC的直径也是180mm,这两个加热线圈6MLC、6MRC的相互间隔W2为30~50mm,因此,在如图10中虚线所示地放置了像长径为250mm、短径为100mm那样的非圆形的被加热物N、例如烧烤用的长方形铁板的情况下,可以共同加热驱动两个加热线圈6MLC、6MRC。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也检测大的被加热物N的放置状态,从两个变换器电路22、23提供高频电力。在这种情况下,使从两个变换器电路22、23提供的高频电力互不干涉地协作。
这里所说的“协作”,是指在使两个加热线圈双方都动作的情况下,上述通电控制电路100使一个变换器电路的动作与其他变换器电路的动作协作,使加热开始、加热停止或改变火力之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时间一致。该时间,是指使开始时期和结束时期双方一致。另外,在一个变换器电路的动作频率与其他变换器电路的动作频率不同的情况下,其差异将形成可听见的声音,有可能使使用者听到不舒服的噪音。因此,在使两个以上的变换器电路同时动作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100将进行动作的多个变换器电路的动作频率控制成相同。另外,在基于温度传感器31的温度检测数据使感应加热时的火力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也进行控制而使得使用者设定的火力在多个变换器电路中被适当地分配。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如下那样设定通电控制电路100的控制程序即可,即:以包括左IH部6L的所有的侧部加热线圈SC的圆的直径D3(188mm)作为参考,例如在直径大于200mm的大的异型被加热物N,可以通过共同加热驱动相邻的两个中央左IH部6ML和中央右IH部6MR来加以应对。
相反,在虽然大于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但却无法通过相邻的两个中央左IH部6ML和中央右IH部6MR进行共同加热那样的大小的长圆形或长方形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左IH部6L的主加热线圈MC和相邻的侧部加热线圈SC两者进行共同加热驱动来加以应对。
而且,如上所述,由于两个中央左IH部6ML和中央右IH部6MR可加热的被加热物N的最小外径为150mm,因此,在这两者中的任意一方都不能应对那样的小径、例如直径为130mm的锅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加热线圈直径都是120mm的右后部IH部6RB和右前部IH部6RF的任意一方进行加热。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对应各种大小、形状的被加热物N进行加热烹调,便利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如图10所示,如果能使两个右后部IH部6RB和右前部IH部6RF共同加热,则可以应对更多的大小、形状的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央左IH部6ML和中央右IH部6MR左右排列,因此可以应对横向长的被加热物N,而由于右后部IH部6RB和右前部IH部6RF配置在前后方向,因此在共同加热时可以应对在前后方向长的被加热物N。并且,右后部IH部6RB和右前部IH部6RF与中央左IH部6ML和中央右IH部6MR的加热线圈6MLC、6MRC相比直径更小,因此,利用该右后部IH部6RB和右前部IH部6RF共同加热的锅是方形的煎蛋用锅等较小型且用一只手可以轻松把持的锅。因此,通过使共同加热区域处在前后方向,使用者把持这样的锅的手柄进行烹调时容易进行锅的操作。
另一方面,从中央左IH部6ML和中央右IH部6MR的加热线圈6MLC、6MRC的直径、配置间隔来看,也可以假定作为共同加热对象的被加热物N是长径大于300mm那样的大型锅。这样的大型锅由两只手把持使用,因此通常假定手柄部向左右突出。但是,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中央左IH部6ML的左侧确保了较宽的宽度W1(在该例子中为150mm以上),另外,在中央右IH部6MR的左侧确保了较宽的宽度W3(在该例子中为150mm以上),因此,在依靠中央IH部6M进行共同加热时,即使放置了大型的非圆形锅,妨碍与其左侧及右侧位置邻接的其他加热部的烹调的可能性也小。
另外,在图10中如箭头DY、DX所示,在两个部位进行共同加热的情况下,从改进可用性来看,优选使该共同加热区域的长度方向彼此不同。在共同加热区域的面积小的情况下,优选像右后部IH部6RB和右前部IH部6RF的加热线圈6RBC、6RFC那样设置在前后方向。
另外,由于将左IH部6L和中央IH部6M整体的额定最大火力统一为3000W,另外,额定最小火力也统一为100W,因此,即便假设沸腾后将锅移动到相邻的加热部、在移动后位置的加热部继续进行长时间的炖煮烹调,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容易进行火力调节,可用性良好。另外,左IH部6L和中央IH部6M的火力档数和具体的各档的火力值设定成完全一样,因此可用性同样良好。
另外,如果改变构成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内侧线圈6LC1和外侧线圈6LC2而使得能分别加热驱动,则通过外径130mm的内侧线圈6LC1的单独加热,在左IH部6L也可以应对更小直径的锅。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例子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例子的说明图。在该图11、12中,在各加热线圈上带有阴影的部分表示被加热驱动的部分。
在图11、图12中,加热线圈6RC1~6RC4分别是外径尺寸为100mm左右的加热线圈,在前后左右以固定的间隔排列有共计4个。各加热线圈6RC1~6RC4的前后及左右方向的相互间隔W2分别为20~30mm左右。因此,按这4个加热线圈的每一个来设置4个提供高频电力的变换器电路(未图示)。
35R是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顶面右侧后部的吸气口,用于通过鼓风机将冷却用的室内空气引入本体壳体2的内部。35L是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顶面左侧后部的排气口,用于排出被引入本体壳体2内部的冷却用空气。
另外,左IH部6L与右IH部6R的相向间隔W1为100mm,右IH部6R到顶板2a的实质右端部的间隔W6为100mm。W5是指右IH部6R到顶板2a的实质前端部的间隔,为40mm~50mm。在此,有关上述“实质右端部”、“实质前端部”的意思,由于顶板2a的外周缘被宽度10~20mm左右的镜框状的框架遮住,因此是指到该框架的端部。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左IH部6L,即使在底部形状是长方形或椭圆形等的情况下,也可以组合主加热线圈MC和一个或多个侧部加热线圈SC1~SC4,通过它们的共同加热进行加热烹调。
而且,构成第一感应加热部的右IH部6R由4个加热线圈6RC1~6RC4构成,当然可以利用各个加热线圈单独地进行加热,也可以同时驱动4个加热线圈6RC1~6RC4中的纵列的两个或横列的两个来进行共同加热。
在4个加热线圈6RC1~6RC4中,使左侧的加热线圈6RC1、6RC3与左IH部6L的加热线圈6LC的相互间隔W1为100mm,另一方面,使右侧的加热线圈6RC2、6RC4与顶板2a的实质右端部的距离W6也为100mm,因此,在长径为230mm、短径为100mm那样的非圆形的被加热物N在图11、12中被如虚线所示地放置的情况下,利用被该被加热物N遮挡住上方的两个加热线圈6RC1与6RC3或6RC3与6RC4的组合来进行共同加热就可进行加热。
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3检测到在4个加热线圈6RC1~6RC4中的两个上有单一被加热物N,通电控制电路100进行控制而使得从相关的变换器电路提供高频电力。另外,如果被加热物N是包含4个加热线圈6RC1~6RC4那样的大的方形或圆形,则也可以同时驱动4个加热线圈6RC1~6RC4。另外,由于4个加热线圈6RC1~6RC4分别被单独加热驱动,火力也可以独立地设定,因此,为了保证各加热线圈6RC1~6RC4上的温度控制,优选在4个加热线圈6RC1~6RC4上分别各设置一个以上的红外线传感器等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部。
附图标记说明
D1内侧线圈6LC1的内径,D2外侧线圈6LC2的外径,D3左IH部的加热线圈的外径,D4中央左IH部的左侧加热线圈的外径,D5中央左IH部的右侧加热线圈的外径,SC(SC1~SC4)侧部加热线圈,W1~W6相互间隔,MIV主加热线圈的主变换器电路,SIV(SIV1~SIV4)侧部加热线圈的副变换器电路,1烹调器,2本体壳体,2a顶板,3吸气口,4排气口,5操作部,5A右前部IH部6RF的操作部,5B右后部IH部6RB的操作部,5C中央右IH部6MR的操作部,5D中央左IH部6ML的操作部,5E左IH部的操作部,6L第二感应加热部(左IH部),6ML第一感应加热部(中央左IH部),6MR第一感应加热部(中央右IH部),6R右IH部,6RB第三感应加热部(右后部IH部),6RF第三感应加热部(右前部IH部),6LC1内侧线圈,6LC2外侧线圈,6MLC加热线圈,6MRC加热线圈,6RC1~6RC4加热线圈,6RBC加热线圈,6RFC加热线圈,7共用的显示部,8R显示部,8L显示部,9显示部,10显示部,11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键,20~25变换器电路,31温度传感器,31A~31G温度传感器,33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35R吸气口,35L排气口,100通电控制电路。

Claims (7)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感应加热部,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利用相邻且彼此独立地被加热驱动的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共同加热一个被加热物;
第二感应加热部,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横向排列地设置,具有中央部的圆形主加热线圈和与其相邻的多个侧部加热线圈,能够进行主加热线圈的单独加热以及依靠主加热线圈和侧部加热线圈的共同加热;
顶板,所述顶板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和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上方,用于放置被加热物;
变换器电路,所述变换器电路对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和第二感应加热部单独提供高频电力;
通电控制电路,所述通电控制电路对所述变换器电路发出加热动作的开始/停止指令和火力指令;和
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向所述通电控制电路发出操作信号,
将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的外径尺寸设定成小于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的外径尺寸且大于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中的主加热线圈的外径尺寸,
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设定有额定最大火力以及以该额定最大火力为最大而逐档降低的多档额定火力,
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对所述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设定有与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相同的所述额定最大火力以及所述多档额定火力,在所述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全部都进行共同加热时,将所述两个以上的加热线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设定所述额定最大火力以及所述多档额定火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前方,
将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与第二感应加热部的相向间隔设定成大于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到所述操作部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所述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检测单一的被加热物被放置在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的相邻的两个加热线圈的上方、或者被放置在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的主加热线圈和相邻的侧部加热线圈的上方的状况,
基于所述被加热物放置判断部的处理,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或第二感应加热部利用各感应加热部内的多个加热线圈进行共同加热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控制电路按规定间隔交替地驱动所述主加热线圈和侧部加热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感应加热部和所述第二感应加热部的额定最小火力设定成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2和4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电路具备半导体开关元件,
该开关元件由宽禁带半导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宽禁带半导体是碳化硅、氮化镓类材料、金刚石或氮化镓。
CN201280015332.6A 2011-03-29 2012-03-13 感应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607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2337 2011-03-29
JP2011-072337 2011-03-29
PCT/JP2012/001734 WO2012132275A1 (ja) 2011-03-29 2012-03-13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0796A CN103460796A (zh) 2013-12-18
CN103460796B true CN103460796B (zh) 2016-02-10

Family

ID=46930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533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60796B (zh) 2011-03-29 2012-03-13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693838B1 (zh)
JP (1) JP5677564B2 (zh)
CN (1) CN103460796B (zh)
ES (1) ES2562337T3 (zh)
HK (1) HK1189118A1 (zh)
TW (1) TWI578853B (zh)
WO (1) WO20121322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203468A1 (ja) * 2013-06-18 2014-12-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DE102014105161B4 (de) * 2014-04-11 2023-03-23 Miele & Cie.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Kochfeldeinrichtung und Kochfeldeinrichtung
CN108968648A (zh) * 2018-08-21 2018-1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h电饭煲及其控制方法
JP7154321B2 (ja) * 2019-02-15 2022-10-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1698A (zh) * 2008-03-10 2011-02-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9678A (ja) * 1987-10-22 1989-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4186002A (ja) * 2002-12-04 2004-07-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22277B2 (ja) * 2008-03-11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0041354A1 (ja) * 2008-10-08 2010-04-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ES2547559T3 (es) * 2009-03-06 2015-10-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istema de cocción por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ón
WO2010101135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272459A (ja) * 2009-05-25 2010-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95533B2 (ja) 2009-06-25 2014-01-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ンロ装置及びコンロ付き調理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1698A (zh) * 2008-03-10 2011-02-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4612A (zh) 2013-01-16
EP2693838B1 (en) 2016-01-13
TWI578853B (zh) 2017-04-11
EP2693838A4 (en) 2014-09-24
CN103460796A (zh) 2013-12-18
EP2693838A1 (en) 2014-02-05
JP5677564B2 (ja) 2015-02-25
ES2562337T3 (es) 2016-03-03
WO2012132275A1 (ja) 2012-10-04
HK1189118A1 (zh) 2014-05-23
JPWO2012132275A1 (ja)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06621B2 (en) Hob with several heating elements with energy efficiency control
CN103460796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8370618A (zh) 加热烹调***、感应加热烹调器以及电气设备
KR102082507B1 (ko) 제어 알고리즘 및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US20120103971A1 (en) Cooking appliance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09094028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2071957B1 (ko) 제어 알고리즘 및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KR20190024546A (ko) 제어 알고리즘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CN105659697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3098542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WO2013137287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06164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2101898B1 (ko) 제어 알고리즘 및 회로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WO2015059802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5159353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14381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Lucía et al. Induction heating appliances: Toward more sustainable and smart home appliances
JP567489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73439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7183020A (ja) 加熱調理システム、受電装置、及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40474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8953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210027996A (ko) 고주파수 구동이 가능한 유도 가열 장치
US20190357321A1 (en) Multi-coil induction warming system
CN117480859A (zh) 感应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911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911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