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1735B -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1735B
CN103321735B CN201310273870.1A CN201310273870A CN103321735B CN 103321735 B CN103321735 B CN 103321735B CN 201310273870 A CN201310273870 A CN 201310273870A CN 103321735 B CN103321735 B CN 1033217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engine
electronic fan
moto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38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1735A (zh
Inventor
唐明忠
陈煌熙
席力克
常承英
陈诗库
刘善锷
罗冲
旷彪
孙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CRRC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CRRC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738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217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21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1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1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1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采用电子风扇对发动机进行冷却,通过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实时精确的控制发动机出水温度和发动机进气温度。所述的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是采用两组电子风扇,分别为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整车控制器输出一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组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输出第二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组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电子风扇分级控制表现为:第一组电子风扇滞后启动和优先停止;第二组电子风扇优先启动和滞后停止。该发明不仅能优化发动机的散热性能,提高了电子风扇的使用寿命,而且能为国四后处理***提供辅助加热功能,减少发动机的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方式及***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主要用于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动机冷却。
背景技术
发动机冷却***是传统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目前,发动机冷却***的主要技术是采用中间过渡轮的风扇传动机构,利用带传动带动风扇旋转来达到散热的目的;这种冷却***的缺点是不能根据发动机水温或者气温的变化对风扇的运转状态进行精确有效的控制,浪费发动机的功率5%~12%,而且风扇噪声比较大。尤其是现在采用的电子风扇裸露在发动机舱内,在发动机舱通风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夏季的高温气候影响电子风扇的寿命。此外,对于现在的发动机来讲,冬季寒冷气候容易使发动机后处理***的尿素溶液结冰,如果不采取除冰措施,发动机氮氧化物等有害尾气就不能与尿素溶液发生完全的化学反应,会影响发动机的综合排放性能。
通过专利文献和论文期刊检索发现有关方面的文献报道,但没有发现直接与本发明技术方案直接有关的对比文件,与本发明技术相关的也只有以下几个:
1、专利号为CN201110390627.9,发明名称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冷却***”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冷却***,包括发动机、电动机和冷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总成包括:散热器,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一侧,通过发动机进水管和发动机出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组成液相回路,所述散热器包括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的风扇组;中冷器,与所述散热器相互串联,所述中冷器通过中冷器进气管和中冷器出气管与所述发动机组成气相回路;及膨胀水箱,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相连;其中,所述发动机为纵向布置,所述散热器和所述中冷器也为纵向布置。
2、专利号为CN201080046170.3,发明名称为“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冷却装置,其用于冷却混合动力车辆的热力发动机(10)、电部件(26、14、28)和存储电能的设备(18),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用于冷却所述热力发动机的第一回路(60,HT)、用于冷却所述电部件的第二回路(BT)以及用于冷却所述存储电能的设备的第三回路(78,TBT),传热流体可以在包括热交换设备(46,48,52)的所述回路中循环。根据本发明,所述热交换设备由分为三部分的热交换器(88)构成,所述装置包括使所述第一回路与所述第三回路连通的连通设备,所述连通设备根据传热流体的温度并且根据第一回路中传热流体的流量被致动。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散热器。
3、专利号为CN91106833.3,发明名称为“发动机后置客车冷却系”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后置客车冷却系,用于对发动机冷却,既可用于水冷系,又可用于风冷系。它由散热器、风扇、风道等组成,风道进风口设置在客车前围上,把行驶时的迎面气流通过风道引入对发动机散热器进行冷却。风道设置在客车地板下部,它由进风段、中间段、出风段组成,出风口对着散热器前面,风道中还设有风量调节装置。该专利所保护的在于进风口设置在客车前围上,通过风道引入迎面气流冷却发动机散热器。
4、专利号为CN201080045875.3,发明名称为“具有CVT和电动机的混合动力式风扇驱动器”的中国发明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式辅件驱动***具有两种运行模式,一种机械模式和一种电动模式。该辅件典型地是一个冷却风扇。一种连续可变机械式皮带传动机构按照一种运行模式来驱动该辅件。一个电动机与被用来将旋转运动转换成轴向运动的一个行星滚子螺杆机构一起用于改变槽轮的位置并因此改变驱动比。当脱离接合这种机械驱动模式时,可以实用该电动机来以第二种模式驱动该辅件。
5、作者刘善锷陈煌熙罗冲杨勇在《客车技术与研究》2012年02期发表的名为“基于电子风扇控制的混合动力客车散热器面积计算”论文,该论文公开了一种针对于电子风扇控制冷却的散热器散热面积计算方法。提出从转速、扇叶直径、输入电流影响风扇的风量,考虑散热器的匹配选型。具体以TEG6102PHEV混合动力客车为例,提出一种针对电子风扇控制散热器冷却的散热面积计算方法。
上述这些专利,虽说已经有涉及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动机冷却的技术,但仔细分析发现都没有对本发明前面所提出冬季容易结冰的问题加以解决,因此尚有必要对此进一步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针对现有发动机技术的冷却效率不够高,并且不能够根据发动机水温或者气温的变化对风扇进行精确有效的控制,并且在冬季如果不采取除冰措施,会影响到发动机的综合排放性能的不足,提出一种冷却效率高,且可以有效防止冷却***冬季结冰的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冷却***装置。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动机冷却方法,采用电子风扇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其特点在于,通过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实时精确的控制发动机出水温度和发动机进气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是采用两组电子风扇,分别为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整车控制器输出一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组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输出第二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组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电子风扇分级控制表现为:第一组电子风扇滞后启动和优先停止;第二组电子风扇优先启动和滞后停止。
进一步地,所述的两组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模式如下:
(1)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小于52℃且发动机出水温度小于82℃时,两组风扇均停止;
(2)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大于52℃而且小于58℃或发动机出水温度大于82℃而且小于95℃时,第二组风扇优先启动,而第一组风扇停止;
(3)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大于58℃或发动机出水温度大于95℃时,两组风扇均启动。
一种实现上述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的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中冷器、散热器、护风圈和电子风扇;中冷器的进气口通过中冷器进气管路与发动机增压器连接,中冷器的出气口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路与发动机进气口连接;经过发动机增压器出气口出来的高温压缩空气,经中冷器进气管路进入中冷器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路送入发动机汽缸燃烧;散热器的进水口通过发动机出水管路与发动机上的节温器连接,散热器的出水口通发动机回水管路与发动机上的水泵连接;从发动机水套出来的高温水流从节温器出来,经发动机出水管路进入散热器进行冷却,在水泵的抽力作用下,冷却后的水通过发动机回水管路回流到发动机水套,以此循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风扇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分别安装在护风圈内置格栅区域内,并通过逻辑控制部分实行分级逻辑控制;在电子风扇的强制排风作用下,冷却气流依次经过中冷器、散热器,分别与中冷器内的高温压缩空气和散热器内的高温水进行热交换,对高温压缩空气和高温水进行强制冷却,冷却后的空气又得以迅速进入发动机汽缸,保证柴油的充分燃烧;冷却后的水又得以迅速送入发动机水套,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防止发动机高温烧损。
进一步地,所述的护风圈内置格栅,分成四个单独的区域,电子风扇分别置于这四个单独的区域中,防止串风减弱电子风扇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还包括膨胀水箱,设置在冷却***的最高处,与五通连通,为整个冷却***提供补水功能和建立稳定的水压,减小的水泵的工作阻力,并且为整个冷却***提供除气功能,提高冷却***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在发动机上的节温器上还连接有水暖取水管路,在发动机回水管路还连接有水暖回水管路,与车内加热器和除霜器构成水循环,为前挡风玻璃提供除霜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还包括逻辑控制部分,包括:气温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进气管路中;水温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出水管路中;发动机ECU(发动机电子控制器),采集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和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整车控制器,用来控制多个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气温传感器用来感测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水温传感器用来感测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发动机ECU采集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和冷却液出水温度信号之后,通过CAN信号总线传送给整车控制器,控制多个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
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处理加热循环***,包括电磁阀,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取水管与水暖取水管路连通;尿素罐,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与发动机回水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后处理加热循环***还包括控制部分,包括:尿素喷射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环境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空滤器至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的进气管路中。电磁阀控制后处理加热***水循环管路的通断,环境温度传感器用来感测当地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当环境温度低于T0℃(T0尿素溶液结冰时的临界温度)时,尿素喷射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处于吸合状态,水循环处于流通状态,后处理加热***从发动机出水管路取水,经电磁阀进入尿素罐,对结冰的尿素溶液进行加热,加快发动机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尿素溶液的化学反应,从而减少发动机的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被尿素溶液吸热后的水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经五通回流到发动机回水管路,通过水泵的抽力作用回流到发动机水套。
进一步地,当环境温度高于T0℃时,电磁阀处于断开状态,冷却液循环处于不流通状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电子风扇分级逻辑控制,实时精确的控制发动机出水温度和发动机进气温度,使发动机获得良好的散热性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和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2、电子风扇安装在护风圈内部,使电子风扇免受发动机舱高温的影响,提高了电子风扇的热抗老化能力和使用寿命。
3、为后处理***提供了辅助加热功能,一种冷却***,多种用途,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管路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的冷却包总成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发动机冷却***的冷却包总成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子风扇控制原理方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后处理尿素溶液加热***控制原理方框图
图中各主要部件说明如下:
1-节温器、2-发动机、3-水泵、4-中冷器、5-第一组电子风扇、6-散热器、7-冷却风流、8-护风圈、9-第二组电子风扇、10-发动机进气管路、11-中冷器进气管路、12-发动机出水管路、13-膨胀水箱、14-水暖取水管路、15-三通、16-橡胶水管、17-尿素溶液加热取水管、18-电磁阀、19-尿素罐、20-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21-水暖回水管路、22-五通、23-发动机回水管路、24-气温传感器、25-水温传感器、26-发动机ECU、27-整车控制器、28-空气滤清器、29-发动机涡轮增压器、30-环境温度传感器、31-尿素喷射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动机冷却方法,采用电子风扇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其特点在于,通过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实时精确的控制发动机出水温度和发动机进气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是采用两组电子风扇,分别为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整车控制器输出一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组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输出第二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组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电子风扇分级控制表现为:第一组电子风扇滞后启动和优先停止;第二组电子风扇优先启动和滞后停止。
进一步地,所述的两组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模式如下:
(1)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小于52℃且发动机出水温度小于82℃时,两组电子风扇均停止;
(2)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大于52℃而且小于58℃或发动机出水温度大于82℃而且小于95℃时,第二组电子风扇优先启动,而第一组电子风扇停止;
(3)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大于58℃或发动机出水温度大于95℃时,两组电子风扇均启动。
一种实现上述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的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中冷器、散热器、护风圈和电子风扇;中冷器的进气口通过中冷器进气管路与发动机增压器连接,中冷器的出气口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路与发动机进气口连接;经过发动机增压器出气口出来的高温压缩空气,经中冷器进气管路进入中冷器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路送入发动机汽缸燃烧;散热器的进水口通过发动机出水管路与发动机上的节温器连接,散热器的出水口通发动机回水管路与发动机上的水泵连接;从发动机水套出来的高温水流从节温器出来,经发动机出水管路进入散热器进行冷却,在水泵的抽力作用下,冷却后的水通过发动机回水管路回流到发动机水套,以此循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风扇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分别安装在护风圈内置格栅区域内,并通过逻辑控制部分实行分级逻辑控制;在电子风扇的强制排风作用下,冷却气流依次经过中冷器、散热器,分别与中冷器内的高温压缩空气和散热器内的高温水进行热交换,对高温压缩空气和高温水进行强制冷却,冷却后的空气又得以迅速进入发动机汽缸,保证柴油的充分燃烧;冷却后的水又得以迅速送入发动机水套,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防止发动机高温烧损。
进一步地,所述的护风圈内置格栅,分成四个单独的区域,电子风扇分别置于这四个单独的区域中,防止串风减弱电子风扇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还包括膨胀水箱,设置在冷却***的最高处,与五通连通,为整个冷却***提供补水功能和建立稳定的水压,减小的水泵的工作阻力,并且为整个冷却***提供除气功能,提高冷却***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在发动机上的节温器之前还连接有水暖取水管路,在发动机回水管路还连接有水暖回水管路,与车内散热器和除霜器构成水循环,为前挡风玻璃提供除霜功能和车内供暖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还包括逻辑控制部分,包括:气温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进气管路中;水温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出水管路中;发动机ECU(发动机电子控制器),采集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和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整车控制器,用来控制多个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气温传感器用来感测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水温传感器用来感测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发动机ECU采集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和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之后,通过CAN总线将信号传送给整车控制器,控制多个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
进一步地,所述的后处理加热***,包括电磁阀,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取水管与水暖取水管路中的三通连通;尿素罐,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与发动机回水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后处理加热***还包括控制部分,包括:尿素喷射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环境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空气滤清器至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的进气管路中。电磁阀控制后处理加热***水循环管路的通断,环境温度传感器28用来感测当地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当环境温度低于T0℃(T0尿素溶液结冰时的临界温度)时,尿素喷射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处于吸合状态,水循环处于流通状态,后处理加热***通过水暖取水管路中的三通从节温器之前取水,经电磁阀进入尿素罐,对结冰的尿素溶液进行加热,加快发动机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尿素溶液的化学反应,从而减少发动机的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被尿素溶液吸热后的水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经五通回流到发动机回水管路,通过水泵的抽力作用回流到发动机水套。
进一步地,当环境温度高于T0℃时,电磁阀处于断开状态,水循环处于流通状态。
实施例一
首先看图1~3,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包括两个部分:冷却发动机的发动机冷却***和为后处理提供辅助加热功能的后处理加热***。
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包括中冷器4,通过气管路与发动机2连接;散热器6,设置在中冷器4的后侧,通过水管路与发动机2连接;护风圈8,设置在散热器6的后侧;第一组电子风扇5和第二组电子风扇9,设置在护风圈8的内侧,包括对中冷器4和散热器6进行冷却的多个电子风扇F1、F2、F3、F4,多个电子风扇均为吸风式风扇。
中冷器4的进气口通过中冷器进气管路11与发动机增压器连接,中冷器4的出气口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路10与发动机进气口连接;经过发动机增压器出气口出来的高温压缩空气,经中冷器进气管路11进入中冷器4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路10送入发动机汽缸燃烧;
所述的散热器6的进水口通过发动机出水管路12与发动机2上的节温器1连接,散热器6的出水口通发动机回水管路23与发动机2上的水泵3连接;从发动机水套出来的高温水流从节温器1出来,经发动机出水管路12进入散热器6进行冷却,在水泵3的抽力作用下,冷却后的水通过发动机回水管路23回流到发动机水套,以此循环。
所述的护风圈8内置格栅,分成四个单独的区域,电子风扇F1、F2、F3、F4分别置于这四个单独的区域中,防止串风减弱电子风扇的冷却效果。
在电子风扇F1、F2、F3、F4的强制排风作用下,冷却气流7依次经过中冷器4、散热器6,分别与中冷器4内的高温压缩空气和散热器6内的高温水进行热交换,对高温压缩空气和高温水进行强制冷却,冷却后的空气又得以迅速进入发动机汽缸,保证柴油的充分燃烧;冷却后的水又得以迅速送入发动机水套,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防止发动机高温烧损。
考虑到电子风扇的电机是一个对温度比较敏感的元件,高温会影响电子风扇的寿命和工作效率的下降。将多个电子风扇设置在护风圈8的内侧,可使电子风扇在发动机舱通风效果不好的情况最好的保护电子风扇的电机及相关部件,利用冷却风流7的冷却作用,对电子风扇的电机及相关部件进行强制冷却,更进一步保护了电子风扇,从而延长电子风扇的寿命,提高电子风扇的工作效率。
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还包括膨胀水箱13,设置在冷却***的最高处,与五通22连通,为整个冷却***提供补水功能和建立稳定的水压,减小的水泵3的工作阻力,并且为整个冷却***提供除气功能,提高冷却***的工作效率。
在发动机2上的节温器1之前还连接有水暖取水管路14,在发动机回水管路23还连接有水暖回水管路21,与车内散热器和除霜器构成水循环,为前挡风玻璃提供除霜功能和车内供暖功能。
再结合图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还包括逻辑控制部分,包括气温传感器24,安装在发动机进气管路10中;水温传感器25,安装在发动机出水管路12中;发动机ECU(发动机电子控制器)26,采集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和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整车控制器27,用来控制多个电子风扇F1、F2、F3、F4的启动和停止。气温传感器24用来感测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水温传感器25用来感测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发动机ECU26采集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和发动机出水温度之后,通过CAN总线将信号传送给整车控制器27,控制多个电子风扇F1、F2、F3、F4的启动和停止。
所述的电子风扇F1、F2、F3、F4实行分级逻辑控制,包括:第一组电子风扇F1、F2和第二组电子风扇F3、F4。整车控制器输出一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组电子风扇F1、F2;输出第二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组电子风扇F3、F4的启动和停止。本发明涉及的电子风扇分级控制表现为:第一组电子风扇滞后启动和优先停止;第二组电子风扇F3、F4优先启动和滞后停止。
两组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模式如下:
(1)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小于52℃且发动机出水温度小于82℃时,两组电子风扇均停止。
(2)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大于52℃而且小于58℃或发动机出水温度大于82℃而且小于95℃时,第二组电子风扇优先启动,而第一组电子风扇停止。
(3)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大于58℃或发动机出水温度大于95℃时,两组电子风扇均启动。
所述的后处理加热***,包括电磁阀18,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取水管17与三通15连通;尿素罐19,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20与发动机回水管路23连通。
结合图5,所述的后处理加热循环***还包括控制部分,包括尿素喷射控制器31,与电磁阀18连接;环境温度传感器30,安装在空气滤清器28至发动机涡轮增压器29的进气管路中。电磁阀16控制后处理加热***水循环管路的通断,环境温度传感器30用来感测当地环境温度。
当环境温度低于T0℃(T0为尿素溶液结冰时的临界温度)时,尿素喷射控制器31控制电磁阀18处于吸合状态,水循环处于流通状态,后处理加热***通过三通15从水暖取水管路14取水,经电磁阀18进入尿素罐19,对结冰的尿素溶液进行加热,加快发动机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尿素溶液的化学反应,从而减少发动机的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被尿素溶液吸热后的水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20经五通22回流到发动机回水管路23,通过水泵3的抽力作用回流到发动机水套。
当环境温度高于T0℃时,电磁阀18处于断开状态,水循环处于不流通状态。

Claims (6)

1.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动机冷却方法,采用电子风扇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通过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实时精确的控制发动机出水温度和发动机进气温度;所述的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是采用两组电子风扇,分别为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整车控制器输出一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组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输出第二组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组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电子风扇分级控制表现为:第一组电子风扇滞后启动和优先停止;第二组电子风扇优先启动和滞后停止;所述的两组电子风扇的分级逻辑控制模式如下:
(1)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小于52℃且发动机出水温度小于82℃时,两组风扇均停止;
(2)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大于52℃而且小于58℃或发动机出水温度大于82℃而且小于95℃时,第二组风扇优先启动,而第一组风扇停止;
(3)当发动机进气温度大于58℃或发动机出水温度大于95℃时,两组风扇均启动;
在电子风扇的强制排风作用下,冷却气流依次经过中冷器、散热器,分别与中冷器内的高温压缩空气和散热器内的高温水进行热交换,对高温压缩空气和高温水进行强制冷却,冷却后的空气又得以迅速进入发动机汽缸,保证柴油的充分燃烧;冷却后的水又得以迅速送入发动机水套,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防止发动机高温烧损;还包括后处理加热***,后处理加热***包括电磁阀,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取水管与水暖取水管路连通;尿素罐,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与发动机回水管路连通;后处理加热***还包括控制部分,包括:尿素喷射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环境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空气滤清器至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的进气管路中;电磁阀控制后处理加热***水循环管路的通断,环境温度传感器用来感测当地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T0℃时,尿素喷射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处于吸合状态,水循环处于流通状态,后处理加热***从发动机出水管路取水,经电磁阀进入尿素罐,对结冰的尿素溶液进行加热,加快发动机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尿素溶液的化学反应,从而减少发动机的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被尿素溶液吸热后的水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经五通回流到发动机回水管路,通过水泵的抽力作用回流到发动机水套;当环境温度高于T0℃时,电磁阀处于断开状态,水循环处于不流通状态。
2.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的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中冷器、散热器、护风圈和电子风扇;中冷器的进气口通过中冷器进气管路与发动机增压器连接,中冷器的出气口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路与发动机进气口连接;经过发动机增压器出气口出来的高温压缩空气,经中冷器进气管路进入中冷器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路送入发动机汽缸燃烧;散热器的进水口通过发动机出水管路与发动机上的节温器连接,散热器的出水口通发动机回水管路与发动机上的水泵连接;从发动机水套出来的高温水流从节温器出来,经发动机出水管路进入散热器进行冷却,在水泵的抽力作用下,冷却后的水通过发动机回水管路回流到发动机水套,以此循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风扇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第一组电子风扇和第二组电子风扇分别安装在护风圈内置格栅区域内,并通过逻辑控制部分实行分级逻辑控制;在电子风扇的强制排风作用下,冷却气流依次经过中冷器、散热器,分别与中冷器内的高温压缩空气和散热器内的高温水进行热交换,对高温压缩空气和高温水进行强制冷却,冷却后的空气又得以迅速进入发动机汽缸,保证柴油的充分燃烧;冷却后的水又得以迅速送入发动机水套,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防止发动机高温烧损;还包括后处理加热***,后处理加热***包括电磁阀,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取水管与水暖取水管路连通;尿素罐,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与发动机回水管路连通;后处理加热***还包括控制部分,包括:尿素喷射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环境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空气滤清器至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的进气管路中;电磁阀控制后处理加热***水循环管路的通断,环境温度传感器用来感测当地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T0℃时,尿素喷射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处于吸合状态,水循环处于流通状态,后处理加热***从发动机出水管路取水,经电磁阀进入尿素罐,对结冰的尿素溶液进行加热,加快发动机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尿素溶液的化学反应,从而减少发动机的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被尿素溶液吸热后的水通过尿素溶液加热回水管经五通回流到发动机回水管路,通过水泵的抽力作用回流到发动机水套;当环境温度高于T0℃时,电磁阀处于断开状态,水循环处于不流通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风圈内置格栅,分成四个单独的区域,电子风扇分别置于这四个单独的区域中,防止串风减弱电子风扇的冷却效果。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还包括膨胀水箱,设置在冷却***的最高处,与五通连通,为整个冷却***提供补水功能和建立稳定的水压,减小的水泵的工作阻力,并且为整个冷却***提供除气功能,提高冷却***的工作效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发动机上的节温器之前还连接有水暖取水管路,在发动机回水管路还连接有水暖回水管路,与车内加热器和除霜器构成水循环,为前挡风玻璃提供除霜功能和车内供暖功能。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还包括逻辑控制部分,包括:气温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进气管路中;水温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出水管路中;发动机ECU,采集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和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整车控制器,用来控制多个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气温传感器用来感测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水温传感器用来感测发动机出水温度信号,发动机ECU采集发动机进气温度信号和冷却液出水温度信号之后,通过CAN总线将信号传送给整车控制器,控制多个电子风扇的启动和停止。
CN201310273870.1A 2013-07-02 2013-07-02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33217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3870.1A CN103321735B (zh) 2013-07-02 2013-07-02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3870.1A CN103321735B (zh) 2013-07-02 2013-07-02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1735A CN103321735A (zh) 2013-09-25
CN103321735B true CN103321735B (zh) 2016-03-30

Family

ID=49190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3870.1A Active CN103321735B (zh) 2013-07-02 2013-07-02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217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201170A1 (de) 2014-01-23 2015-07-2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ntlüftung eines Wärmemanagementsystems einer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US9605629B2 (en) * 2014-02-14 2017-03-28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Under-hood mounting configuration for a control unit of a work vehicle
CN104595004A (zh) * 2014-11-26 2015-05-06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内燃机车冷却***控制方法
CN104849059A (zh) * 2015-04-13 2015-08-19 成都诚邦动力测试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发动机水温恒温控制的发动机综合性能测控***
CN104912645A (zh) * 2015-06-08 2015-09-16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车辆智能冷却***的控制方法
CN105626226B (zh) * 2015-12-25 2018-06-08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散热控制***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94381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山东达润专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保护防爆柴油发动机
CN106640290A (zh) * 2016-11-07 2017-05-10 山东大学 一种尿素箱加热水阀控制方法及***
CN108999688B (zh) * 2018-08-22 2024-04-02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风扇车用冷却***及其使用方法
CN112282917A (zh) * 2020-09-25 2021-01-2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热管理***及车辆
CN115450741B (zh) * 2021-06-09 2024-07-12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及其冷却模块总成
CN115653738B (zh) * 2022-10-31 2024-01-09 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发动机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工程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7718Y (zh) * 2002-03-25 2002-12-25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水冷却装置
CN202531274U (zh) * 2012-03-28 2012-11-14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后处理冷却液循环***
CN202789070U (zh) * 2012-06-25 2013-03-13 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热控制***
CN203499790U (zh) * 2013-07-02 2014-03-26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0215A (en) * 1979-09-29 1981-05-07 Hino Motor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in cooling device for supercharged engine
JPH05156938A (ja) * 1991-12-06 1993-06-22 Kubota Corp エンジンの排熱回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7718Y (zh) * 2002-03-25 2002-12-25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水冷却装置
CN202531274U (zh) * 2012-03-28 2012-11-14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后处理冷却液循环***
CN202789070U (zh) * 2012-06-25 2013-03-13 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热控制***
CN203499790U (zh) * 2013-07-02 2014-03-26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1735A (zh) 2013-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1735B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装置
CN106004336B (zh) 一种混动汽车的整车热管理***
CN101000972B (zh)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热控制装置
US8739531B2 (en) Hybrid power plant with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US10232702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203308560U (zh) 发动机冷却循环***及相应的发动机、汽车
Yokoyama et a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7839433A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热管理***
CN101551175A (zh) 车辆的暖通空调和电池热管理
CN203499790U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CN103660916A (zh) 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或增程式的电动汽车热控制***
CN203809098U (zh) 一种客车发动机节能冷却***
KR20110003324A (ko) 과급 내연 기관용 장치
GB2501304A (en) Engine system comprising coolant system having switchable coolant routes
CN103410591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废气热交换***
US20130232951A1 (en) Thermoelectric device for oil temperature control
SE533416C2 (sv) Kylarrangemang som minskar risken för isbildning i kylare hos en överladdad förbränningsmotor
CN203766487U (zh) 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或增程式的电动汽车热控制***
CN105351070A (zh) 一种采用电控辅助水泵的发动机冷却***
CN206753715U (zh) 增程式汽车控温***
CN104733802A (zh) 一种基于车载天然气供能的动力电池热管理***
KR20120094567A (ko) 전기자동차의 폐열 난방 시스템
CN207433190U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热管理***
CN206086353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与汽车采暖***
CN107298005A (zh) 一种机动车采暖循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Tang Mingzhong

Inventor after: Chen Huangxi

Inventor after: Xi Like

Inventor after: Chang Chengying

Inventor after: Chen Shiku

Inventor after: Liu Shane

Inventor after: Luo Chong

Inventor after: Kuang Biao

Inventor after: Sun Tao

Inventor before: Chen Huangxi

Inventor before: Xi Like

Inventor before: Chang Chengying

Inventor before: Chen Shiku

Inventor before: Liu Shane

Inventor before: Luo Chong

Inventor before: Kuang Biao

Inventor before: Sun Tao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12007 Liyu Industrial Park,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che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412007 Liyu Industrial Park,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NAN CRRC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

Address after: 412007 Liyu Industrial Park,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NAN CRRC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412007 Liyu Industrial Park,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