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8653A - 收纳式后座 - Google Patents

收纳式后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8653A
CN103298653A CN2011800643354A CN201180064335A CN103298653A CN 103298653 A CN103298653 A CN 103298653A CN 2011800643354 A CN2011800643354 A CN 2011800643354A CN 201180064335 A CN201180064335 A CN 201180064335A CN 103298653 A CN103298653 A CN 103298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eat cushion
ground
foot
s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43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8653B (zh
Inventor
伊藤哲平
金子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23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3175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23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280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98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8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8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8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15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with the locking mechanism on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4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provided with a lock mechanism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ck-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3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4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45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5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cushion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7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 B60N2/3075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stowed in re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88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 B60N2/3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02/948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the actuation of the positioning or locking mechanism for one seat part being dependent on the position of another seat part, e.g. the seats floor lock being unlocked when the back-rest is inclined or the backrest can be tilted only when the seat is in its rear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收纳式后座的靠背部具备:靠背本体,向地面倾倒自如地立起;靠背用锁定机构,锁定靠背本体的倾倒;摆动部件,若基于靠背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而靠背本体倾倒,则与倾倒动作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收纳式后座的座垫部具备:座垫本体,在靠背本体的前方在地面上水平地配置,相对于脚底地面收容自如;座垫用锁定机构,将座垫本体的地面上的水平状态锁定。摆动部件在靠背本体为立起状态时,从座垫用锁定机构分离,在靠背本体倾倒时与座垫用锁定机构抵接而将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

Description

收纳式后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纳式后座。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的后部座席中设置有收纳式后座,以便在没有乘客时能够扩大后部座席空间(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收纳式后座设置有座垫和靠背。在可就座状态中,座垫相对于地面大致水平地配置,靠背在座垫的后部呈立起状态。在收纳状态中,座垫在比地面低一级的脚底地面上大致水平地配置,靠背折叠而相对于地面大致水平地配置。从可就座状态向收纳状态转变时,用户分别解除座垫用的锁定和靠背用的锁定后,使座垫向脚底地面移动,并使靠背倾倒。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0303号公报。
但是,近年中,为了提高使用性能,期望收纳操作的简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实现收纳式后座的收纳操作的简化。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收纳式后座,
具备靠背部和座垫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背部具备:
靠背本体,向地面倾倒自如地立起;
靠背用锁定机构,锁定上述靠背本体的倾倒;
摆动部件,设置在上述靠背本体的下端部,若由上述靠背用锁定机构进行的锁定解除后上述靠背本体倾倒,则与倾倒动作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
上述座垫部具备:
座垫本体,在上述靠背本体的前方在上述地面上水平地配置,相对于比上述地面低一级的脚底地面收容自如;
座垫用锁定机构,设置于上述地面,通过与上述座垫本体的后端部卡合而锁定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
上述摆动部件在上述靠背本体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从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分离,在上述靠背本体倾倒时,与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抵接,将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垫部为,
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为,若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则将上述座垫本体从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切换为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锁定用轴体,设置在上述座垫本体的后端部,通过与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卡合而将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锁定,
上述座垫锁定机构具备:
底板,具有上方开放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上述锁定用轴体进退的缺口;
限制爪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底板,被进入上述缺口内的上述锁定用轴体推压而转动,若该锁定用轴体进入至上述缺口的下端部,则封挡上述锁定用轴体的上方而限制该锁定用轴体的上升动作,维持上述座垫本体的水平状态;
棘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底板,通过与上述限制爪部卡合而锁定/解除该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
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与上述限制爪部卡合,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配置在上述摆动部件的摆动路径上,通过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压而使上述棘轮部转动,解除上述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
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与上述限制爪部卡合,
上述棘轮部被向将上述限制爪部锁定的方向施力,
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形成为,配置在上述摆动部件的摆动路径上,若上述靠背本体从立起状态倾倒时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压的第一推压面、和上述靠背本体从倾倒状态立起时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压的第二推压面的任意一个推压面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压,则使上述棘轮部向与被施力方向相反侧的方向转动,从上述摆动路径退避。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和上述限制爪部为,设置于各自的凸轮面彼此抵接从而卡合,
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及上述限制爪部的凸轮面中至少一方的凸轮面形成为下述形状:在上述棘轮部锁定上述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时将上述限制爪部向上述缺口侧推入。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的凸轮面至上述棘轮部的转动轴的距离比从上述摆动部件与上述第一推压面抵接的位置至上述棘轮部的转动轴的距离短。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推压面设置在比上述第二推压面靠上述棘轮部的转动轴侧,
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形成为,上述第一推压面从上述底板向外侧突出,
上述摆动部件在上述底板的外侧摆动。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推压面形成在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的顶端面,
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形成为随着从上述棘轮部的转动轴离开而宽度变宽。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
相互平行的一对脚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以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方式支承上述座垫本体;
引导部件,由棒状部件构成,所述棒状部件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与上述一对脚部一起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引导上述座垫本体。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棒状部件的两端部为转动轴。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的座垫本体侧的转动轴配置在比上述一对脚部的座垫本体侧的转动轴靠前方,
上述引导部件的上述脚底地面侧的转动轴配置在比上述一对脚部的上述脚底地面侧的转动轴靠前下方。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配置在上述一对脚部的外侧。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
左右一对脚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相对于上述脚底地面向前后方向转动,从而以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方式支承上述座垫本体;
转动施力部,在从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至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引导上述座垫本体时,对于上述一对脚部中至少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座垫本体到达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前,上述转动施力部与上述至少一方的脚部的连结被解除。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一对脚部的内侧。
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脚部中的上述脚底地面侧。
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
左右一对脚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相对于上述脚底地面向前后方向转动,从而以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方式支承上述座垫本体;
第一转动施力部,在从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至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引导上述座垫本体时,对于上述一对脚部中至少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
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6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转动施力部,在从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至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引导上述座垫本体时,对于上述一对脚部中至少另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
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脚部的上述座垫本体侧,
上述第二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脚部的上述脚底地面侧。
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转动施力部及上述第二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一对脚部的内侧。
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座垫本体到达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前,上述第一转动施力部与上述至少一方的脚部的连结被解除,
在上述座垫本体到达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前,上述第二转动施力部与上述至少另一方的脚部的连结被解除。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摆动部件与靠背本体从立起状态倾倒的动作连动地摆动时,解除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因此与靠背本体的倾倒动作连动,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因此,能够省去手动解除座垫用锁定机构的工作,与分别手动解除靠背部的锁定和座垫部的锁定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简化收纳操作。
并且,在靠背本体是立起状态的情况下,摆动部件从座垫用锁定机构分离,在靠背本体倾倒时,摆动部件与座垫用锁定机构抵接,解除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因此能够在锁定解除所需要的动作中具有游隙。由此,即使靠背本体例如因车辆的振动等而稍许倾倒,也能够防止锁定被解除。
并且,在靠背本体的立起状态中摆动部件和座垫用锁定机构分离,因此也能够防止两者接触而产生的异常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若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则切换机构将座垫本体从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切换为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因此能够使收容座垫本体的动作也与靠背本体的倾倒连动地进行。由此,能够更加提高收纳操作的简化。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靠背本体从立起状态倾倒时由摆动部件推压的第一推压面、和靠背本体从倾倒状态立起时由摆动部件推压的第二推压面的任意一个推压面形成为,若被摆动部件推压则使棘轮部向与被施力方向相反侧的方向转动而从摆动路径退避,因此在使靠背本体从立起状态倾倒时,或者从倾倒状态立起时的任意一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棘轮部从摆动路径退避。由此,在从倾倒状态使靠背本体立起时,即使摆动部件与处于摆动路径上的棘轮部的另一端部抵接,也能够使棘轮部从摆动路径顺畅地退避,立起动作也是顺畅的。由此,即使在靠背本体即将完全折叠前,也能够顺畅地回复立起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棘轮部以成为在锁定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时将限制爪部向缺口侧推入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有棘轮部的一端部及限制爪部的凸轮面中至少一方的凸轮面,因此在锁定时通过将限制爪部向缺口侧推入,能够牢固地保持锁定用轴体。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从棘轮部的一端部的凸轮面至棘轮部的转动轴的距离比从摆动部件与第一推压面抵接的位置至转动轴的距离短,因此杠杆原理起作用,能够令用于使棘轮部动作所需的来自摆动部件的推压力小。由此,能够以较小的力解除基于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被在底板的外侧摆动的摆动部件推压的第一推压面从底板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防止摆动部件和底板的干涉。并且,若是摆动部件和第一推压面在底板的内部抵接的结构,则必须将底板大型化成为摆动部件能够进入的大小。但是,若摆动部件和第一推压面在底板的外侧抵接,则不需要考虑摆动部件的进入,因此能够抑制底板的大型化。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棘轮部的另一端部形成为随着从转动轴离开而宽度变宽,因此能够加大形成在另一端部的顶端面的第二推压面的面积。由此,在从倾倒状态向立起状态移行时摆动部件推压第二推压面时,引导摆动部件的面变大,因此能够稳定地使棘轮部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设置有引导部件,与一对脚部一起在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引导座垫本体,因此能够防止座垫本体在收容动作中晃动。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本体的收容动作,能够减少借助手动的调整。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形成引导部件的棒状部件的两端部为转动轴,因此引导部件与转动轴一体地形成,能够提高动作稳定性。并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引导部件的座垫本体侧的转动轴配置在比一对脚部的座垫本体侧的转动轴靠前方,引导部件的脚底地面侧的转动轴配置在比一对脚部的脚底地面侧的转动轴靠前下方,因此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时,能够使座垫本体在大致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顺畅地收容。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在一对脚部的外侧设置有引导部件,因此能够防止一对脚部和引导部件的干涉,能够确保顺畅的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设置有转动施力部,其在从地面上的水平状态至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引导座垫本体时,对至少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因此借助该转动力能够自动地使座垫本体移动至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部的收容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在座垫本体到达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前,相对于至少一方的脚部的转动施力部的连结被解除,因此在座垫本体的收容动作的中途作用力的传递被截断,座垫本体借助余力而转变为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由此,能够缓和座垫本体和脚底地面的接触时的冲击。
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在一对脚部的内侧配置转动施力部,因此能够借助脚部保护转动施力部。由此,能够长时间地使动作稳定。
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在脚部中的脚底地面侧配置转动施力部,因此能够将脚部中的刚性高的部分和转动施力部连结。由此,能够使基于转动施力部的动作稳定。
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设置有第一转动施力部,其在从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至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引导座垫本体时,对于至少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因此在令收容于脚底地面的座垫本体返回地面时,第一转动施力部的转动力成为辅助力,能够以更小的力抬起座垫本体。由此,能够减轻座垫本体的回复操作的负担。
根据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设置有第二转动施力部,其在从地面上的水平状态至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引导座垫本体时,对至少另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因此能够借助该转动力自动地使座垫本体移动至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部的收容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第一转动施力部配置在脚部中的座垫本体侧,第二转动施力部配置在脚部中的脚底地面侧,因此能够防止两者干涉,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第一转动施力部及第二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一对脚部的内侧,因此能够借助脚部保护第一转动施力部及第二转动施力部。由此,能够长时间地使动作稳定。
根据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在座垫本体到达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前,第一转动施力部相对于至少一方的脚部的连结被解除,因此在座垫本体从水平状态开始移动时,在第一转动施力部的转动力不作用的状态下,第二转动施力部的转动力作用。即,能够使收容动作的启动迅速。
并且,在座垫本体到达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前,第二转动施力部相对于至少另一方的脚部的连结被解除,因此在座垫本体的收容动作的中途作用力的传递被截断,座垫本体借助余力而转变为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由此,能够缓和座垫本体和脚底地面接触时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式后座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收纳式后座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收纳式后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加强部件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用锁定机构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用锁定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锁定用轴体的轨道和限制爪部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9A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棘轮部的凸轮面和限制爪部的凸轮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B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棘轮部的凸轮面和限制爪部的凸轮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C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棘轮部的凸轮面和限制爪部的凸轮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摆动部件的摆动路径和棘轮部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本体为水平状态时的切换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本体为水平状态时的切换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从左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本体为水平状态时的切换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从右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部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是从图14B的a-a剖面线看的剖面图。
图14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部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5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6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靠背部及座垫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图8的进入防止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8是示出图8的底板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切换机构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20是示出切换机构的变形例的从左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切换机构的变形例的从右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22A是示出图19的切换机构中具备的框架部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是从图22B的a-a剖面线看的剖面图。
图22B是示出图22A的框架部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23是示意地示出图19的切换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24是示意地示出具备图19的切换机构的靠背部及座垫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收纳式后座
2…靠背部
3…座垫部
4…靠背本体
5…靠背用锁定机构
6…摆动部件
7…座垫本体
8…座垫用锁定机构
9…切换机构
21、31…缓冲垫
41…靠背框架
42…背板部
43、44…铰链部
45a、46a…钢索
45b、46b…钢索
47a…加强部件
47b…加强部件
51…操作杆部
52…锁定部
71…锁定用轴体
72…姿态维持部
81…底板
82…限制爪部
83…棘轮部
84…进入防止部件
85…分离防止部件
91…框架部
92…脚底侧轴承部
93…座椅侧轴承部
94…引导部件
95…转动施力部
96…施力卡合部件
100…地面
101…支承托架
102…中心铰链托架
110…脚底地面
115…被卡止部分
811…平板
812…螺纹件
813…底部
814…平板本体
815…缺口
816…辅助缺口
817…第一转动轴
818…第二转动轴
819…止动件
821…凹部
822…施力弹簧
823…凸轮面
824…第一凸轮面
825…第二凸轮面
831…一端部
832…凸轮面
833…上侧部分
834…下侧部分
835…另一端部
836…第一推压面
837…第二推压面
841…一边部
842…一端部
843…另一端部
911、912…脚部
913…连结框架
914…转动轴部
915…轴孔
941…转动轴
942…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是,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而附加了各种技术上优选的限定,但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图示例。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式后座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收纳式后座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收纳式后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收纳式后座1A、1B左右地设置一对,能够分别独立地收纳。在此,右侧的收纳式后座1A形成为比左侧的收纳式后座1B宽度窄。
如图1所示,收纳式后座1A、1B具备靠背部2和座垫部3,它们由缓冲垫21、31覆盖。
首先说明靠背部2。靠背部2具备向车辆本体的地面100倾倒自如地立起的靠背本体4、及锁定靠背本体4的倾倒的靠背用锁定机构5。
如图2及图3所示,靠背本体4具备:靠背框架41,形成靠背本体4的外周;背板部42,安装于靠背框架41;以及铰链部43、44,设置在靠背框架41的左右的下端部,向地面100转动自如地支承靠背框架41,以使其倾倒自如。
靠背框架41在左右的收纳式后座1A、1B各自中结构不同。首先,说明右侧的收纳式后座1A的靠背框架41a。
如图3所示,右侧的靠背框架41a具备:第一管部411a,以包围背板部42a的上边及左右边的方式将一根管弯曲而成;以及第二管部412a,由配置在背板部42a的下边、与第一管部411a的两端部连结的直线状的管形成。由此,靠背框架41a的整体包围背板部42a的外周。
并且,在第一管部411a和第二管部412a所形成的左右的角部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儿童座椅的钢索45a、46a。
铰链部43a、44a中车辆外侧的铰链部43a是与设置于地面100的支承托架101转动自如地卡合的铰链轴,借助焊接固定于第二管部412a。
另一方面,铰链部43a、44a中车辆中央侧的铰链部44a是相对于设置于地面100的中心铰链托架102经由铰链轴441转动自如地卡合的铰链托架。铰链部44a安装在背板部42a的左侧的下端部。在此,在背板部42a的左侧的下端部,以包围铰链部44a及钢索46a的方式设置有加强部件47a。
图4是示出加强部件47a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加强部件47a比背板部42a壁厚,借助焊接固定于第一管部411a及第二管部412a。在加强部件47a中的焊接部分471a、472a中,为了确保焊接强度而形成为肋状。并且,在加强部件47a的上部及下部,设置有用于固定铰链部44a的螺纹部473a。由于铰链部44a经由该加强部件47a固定于背板部42a,因此铰链部44a的安装强度提高。
接着,说明左侧的收纳式后座1B的靠背框架41b。
如图3所示,左侧的靠背框架41b具备管部411b,其以包围背板部42b的全周的方式将一根管弯曲而成。此外,管部411b以右侧下端部进行倒角、仅背板部42b的右侧下端的角部不被包围的方式弯曲。并且,管部411b的两端部借助焊接在背板部42b的左侧下端部接合。在管部411b的内侧设置有加强管412b,其架设于管部411b的上边和下边。
在加强管412b及管部411b的下边所形成的左侧的角部、和管部411b的左边及下边所形成的角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儿童座椅的钢索45b、46b。
铰链部43b、44b中车辆外侧的铰链部43b是与设置于地面100的支承托架101转动自如地卡合的铰链轴,借助焊接固定于管部411b的左侧下端部。
另一方面,铰链部43b、44b中车辆中央侧的铰链部44b是相对于设置于地面100的中心铰链托架102经由铰链轴441转动自如地卡合的铰链托架。铰链部44b安装在背板部42b的右侧的下端部。在此,在背板部42b的左侧的下端部,以包围铰链部44b的方式设置有加强部件47b。
图5是示出加强部件47b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加强部件47b比背板部42b壁厚,借助焊接固定在管部411b的右侧下端部。加强部件47b遍及其全周地形成有肋471b,作为整体的强度提高。并且,在加强部件47b的上部及下部设置有用于固定铰链部44b的螺纹部473b。由于铰链部44b经由该加强部件47b固定在背板部42b,因此铰链部44b的安装强度提高。
如图3所示,靠背用锁定机构5具备:操作杆部51,设置在靠背本体4的上部外侧;以及锁定部52,设置在靠背本体4的外侧部,与车体的被卡止部分115(参照图1)卡合。锁定部52在靠背本体4为立起状态时与车体的被卡止部分卡合,将该立起状态锁定,若操作操作杆部51,则与被卡止部分的锁定被解除,使靠背本体4成为倾倒自如的状态。
而且,在左右的收纳式后座1A、1B各自的靠背本体4的下端部设置有摆动部件6,若基于靠背用锁定机构5的锁定解除后靠背本体4倾倒,则摆动部件6与倾倒动作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摆动部件6是将金属棒折曲为向下方延伸的矩形框状而形成的。摆动部件6借助焊接固定在第二管部412a及管部411b的各自的大致中央。
座垫部3具备座垫本体7、座垫用锁定机构8、及切换机构9。此外,其中仅座垫本体7在左右的收纳式后座1A、1B各自中宽度不同,座垫用锁定机构8及切换机构9在左右的收纳式后座1A、1B中都是相同的结构。
座垫本体7在靠背本体4的前方在地面100上水平地配置,相对于比地面100低一级的脚底地面110收容自如。以下,将座垫本体7在地面100上处于水平的状态称为水平状态,将座垫本体7收容在脚底地面110的状态称为收容状态。在该座垫本体7的后端部中央,向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有与座垫用锁定机构8卡合的锁定用轴体71。并且,在座垫本体7的前侧下表面设置有姿态维持部72,其在收容状态时与脚底地面110接触,维持座垫本体7的姿态。
如图3所示,座垫用锁定机构8以配置在靠背本体4的下方、位于水平状态的座垫本体7的后方的方式设置于地面100。座垫用锁定机构8通过与锁定用轴体71卡合而将座垫本体7的水平状态锁定。
以下详细地说明座垫用锁定机构8。图6是示出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侧视图。如图6及图7所示,在座垫用锁定机构8中具备左右一对的底板81、限制爪部82、及棘轮部83。左右一对的底板81的间隔H1形成得比摆动部件6的宽度H2小。由此,抑制底板8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底板81具备平板811,该平板811具备借助螺纹件812固定于地面100的底部813、及从底部813的内侧端部立设的平板本体814。在平板本体814上形成有上方开放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缺口815。
图8是示出锁定用轴体71的轨道R和限制爪部82的关系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沿着锁定用轴体71的轨道R形成缺口815,在座垫本体7的水平状态/收容状态切换时,锁定用轴体71在缺口815内进退。此外,图8中的R1、R2是示出锁定用轴体71的轨道R的偏差的线,以即使轨道R在前后方向稍微偏差也能够收容锁定用轴体71的方式设定缺口815的宽度。在该缺口815的下端部设置有与缺口815连续而向前方延伸的辅助缺口816。
在缺口815的后方,在一对底板81之间架设有转动自如地保持限制爪部82的第一转动轴817、及转动自如地保持棘轮部83的第二转动轴818。
并且,在一对底板81中至少一方的底板81的底部813上设置有进入防止部件84,为了防止锁定用轴体71进入辅助缺口816内而封挡辅助缺口816。进入防止部件84是板簧,形成为倒V字状。沿着前后方向配置进入防止部件84,以使该倒V字状的一边部841封挡辅助缺口816的缺口815侧。进入防止部件84的一端部842固定在底板81的底部813中央,另一端部843从底部813抬起。若例如由于正面撞击而行李箱中的货物从后方撞上靠背本体4,则锁定用轴体71与进入防止部件84的一边部841抵接。此时,若对进入防止部件84施加既定以上的载荷,则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将辅助缺口814开放(参照图8的虚线部T)。在此,用于令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的既定的载荷能够通过改变进入防止部件84的板簧的厚度、弹性系数来调整。
在底板81的底部813上安装有分离防止部件85,其防止进入防止部件84因变形而从底板81的平板本体814分离。分离防止部件85是板状部件,在进入防止部件84的另一端部843的侧方,沿着前后方向配置。进入防止部件84的另一端部843被平板本体814和分离防止部件85夹持。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而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借助分离防止部件85防止其向从平板本体814分离方向的偏离。
而且,若货物从背面追撞而收纳式后座1A、1B整体向前方移动,则锁定用轴体71使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而进入辅助缺口816内。若进入辅助缺口816内则锁定用轴体71的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座垫本体7本身也被锁定在水平状态。这样一来,即使货物从背面追撞而靠背本体4倾斜,座垫本体也为被锁定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与靠背本体4的倾倒连动而动作。
限制爪部82借助第一转动轴817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板81。在限制爪部82的顶端部形成有锁定用轴体71所卡合的凹部821。将锁定用轴体71在该凹部821内卡合、顶端部向大致前方的状态称为限制状态(参照图8所示的单点划线T1),将锁定用轴体71从凹部821内分离、顶端部向大致上方的状态称为解除状态(参照图8所示的实线T2)。限制爪部82总是被施力弹簧822向变为解除状态的方向Y1施加作用力。
在限制爪部82的基端部形成有与棘轮部83卡合的凸轮面823。在该凸轮面823上形成有圆弧状的第一凸轮面824、及与第一凸轮面824连续而形成于下方的平面状的第二凸轮面825。第二凸轮面825在限制状态中与棘轮部83卡止,限制基于施力弹簧822的进一步的转动。并且,第二凸轮面825在解除状态中与设置在底板81的底部813的止动件819卡止,限制基于施力弹簧822的进一步的转动。
若由缺口815引导的锁定用轴体71与处于解除状态的限制爪部82的凹部821卡合,则限制爪部82被锁定用轴体71推压而转动。借助该转动,限制爪部82封挡锁定用轴体71的上方,封挡锁定用轴体71的上升动作,成为限制状态。此时,借助棘轮部83锁定限制状态。
棘轮部83借助第二转动轴818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板81。棘轮部83通过与限制爪部82卡合而将该限制爪部82的限制状态锁定/解除。棘轮部83的一端部831与限制爪部82的凸轮面823卡合,该端面成为凸轮面832。而且,棘轮部83总是被作为施力部件的施力弹簧89向锁定限制爪部82的方向Y2施力。施力弹簧89是安装于第二转动轴818的扭转弹簧。
图9是示意地示出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和限制爪部82的凸轮面823的关系的说明图。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为上侧部分833从下侧部分834向限制爪部82侧伸出地倾斜的形状。如图9A所示,限制爪部82从解除状态向限制状态转动的中途,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从限制爪部82的第一凸轮面824向第二凸轮面825切换卡合位置。此时,若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是平坦的,则切换以后的限制爪部82的转动路径如图9B、图9C的双点划线t1所示。但是,若如上所述地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的上侧部分833是从下侧部分834向限制爪部82侧伸出地倾斜的形状,则切换以后的限制爪部82的转动路径比图9B、图9C的双点划线t1所示的情况进一步转动。即,棘轮部83将限制爪部82的限制状态锁定时,将限制爪部82向缺口815侧推入,能够实现更加牢固的限制状态。
图10是示出摆动部件6的摆动路径K和棘轮部83的关系的侧视图。如图10所示,摆动部件6在底板81的外侧摆动,其摆动路径K也为不与底板81干涉的路径。而且,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配置在摆动部件6的摆动路径K上。另一端部835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へ字状,将第二转动轴818侧、即内侧的面称为第一推压面836,将作为另一端部835的顶端面的外侧的面称为第二推压面837,将与第一推压面836相对置的下方的面称为对置面838。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形成为第一推压面836的一部分从底板81向外侧突出。并且,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形成为,随着从第二转动轴818离开,第一推压面836与对置面838的宽度渐渐变宽。并且,在对置面838上形成有用于卡止施力弹簧89的一端部891的凹部839。该凹部839形成在比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的基端部分宽度宽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形成凹部839导致的棘轮部83的刚性降低。并且,凹部839形成在比底板81靠外侧的位置。由此,在施力弹簧89的组装时,能够防止底板81成为阻碍。
第一推压面836与倾倒时的摆动部件6的摆动路径K1交叉,使得在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时被摆动部件6推压。另一方面,第二推压面837与立起时的摆动部件6的摆动路径K2交叉,使得在靠背本体4从倾倒状态立起时被摆动部件6推压。如上所述,由于摆动部件6形成为向下方的矩形框状,因此与例如L字状、棒状的摆动部件相比,能够稳定地推压第一推压面836及第二推压面837。
而且,第一推压面836及第二推压面837形成为,若被摆动部件6推压,则使棘轮部83向与被施力的方向Y2相反侧的方向转动而从摆动路径K退避。因此,无论是在使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时、或者从倾倒状态立起时的任意一种情况,都能够使棘轮部83从摆动路径K退避。由此,从倾倒状态使靠背本体4立起时,即使摆动部件6与处于摆动路径K上的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抵接,也能够使棘轮部83从摆动路径K顺畅地退避,立起动作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此外,摆动部件6为,在靠背本体4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摆动部件6从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棘轮部83分离,在靠背本体4倾倒时,摆动部件6与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抵接,解除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
在此,从棘轮部83的一端部831的凸轮面832至第二转动轴813的中心的距离m设定得比从摆动部件6与棘轮部83的第一推压面836抵接的位置至第二转动轴813的中心的距离n短。
而且,如图7所示,处于限制状态的限制爪部82由于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与限制爪部82的第二凸轮面825卡合,因此该状态被锁定。在该状态下,若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则摆动部件6向箭头Y3的方向摆动,一边克服施力弹簧的作用力一边推压棘轮部83的第一推压面836,使棘轮部83向箭头Y4方向转动。借助该转动,锁定被解除,借助施力弹簧822的作用力,限制爪部82向箭头Y5方向转动,解除锁定用轴体71的限制,成为解除状态。
切换机构9切换座垫本体7的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图11是示出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的切换机构9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12是从左前方看的立体图,图13是从右前方看的立体图。如图11~图13所示,在切换机构9中具备框架部91、脚底侧轴承部92、座椅侧轴承部93、引导部件94、及转动施力部95。
图14A是示出框架部91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14A是从图14B的a-a剖面线看的剖面图,图14B是主视图。如图14A、图14B所示,在框架部91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一对脚部911、912、及连结一对脚部911、912的连结框架913。
脚部911、912由金属管形成,在其下端部形成有转动轴部914,转动自如地被轴支承于脚底侧轴承部92。并且,在脚部911、912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座椅侧轴承部93的轴孔915。
连结框架913安装于一对脚部911、9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如图12及图13所示,连结框架913形成为下述形状:在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而且,如图14(a)所示,连结框架913的两端部在从脚部911、912中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中心S向连结框架913的凸方向偏离的位置借助焊接等来固定。
并且,在左侧的脚部911和连结框架913上,借助焊接等安装有转动施力部95所卡合的主视大致L字状的施力卡合部件96。
如图11~图13所示,与一对脚部911、912对应地设置有一对脚底侧轴承部92,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既定间隔地设置于脚底地面110。并且,与一对脚部911、912对应地设置有一对座椅侧轴承部93,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既定间隔地固定于座垫本体7的下表面。由此,一对脚部911、912能够在支承座垫本体7的状态下,在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之间对其进行引导。
引导部件94配置在一对脚部911、912的外侧、成为车辆的中央侧的右侧。该引导部件94与一对脚部911、912一起对座垫本体7在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引导部件94由金属的圆棒材形成,其两端部被弯折。引导部件94的上端部水平地轴支承于座椅侧轴承部93,从而成为转动自如的转动轴941。引导部件94的下端部水平地轴支承于脚底侧轴承部92,从而成为转动自如的转动轴942。引导部件94的座垫本体7侧的转动轴941配置在比一对脚部911、912的座垫本体7侧的转动轴靠前方。另一方面,引导部件94的脚底地面110侧的转动轴942配置在比一对脚部911、912的脚底地面110侧的转动轴靠前下方。由于是这样的位置关系,能够在收容状态时将座垫本体7大致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顺畅地收容。
转动施力部95在从水平状态至收容状态引导座垫本体7时对于一对脚部911、912中至少一方的脚部911施加转动力。转动施力部95是盘簧,配置在一对脚部911、912的内侧、脚部911的脚底地面110侧。而且,转动施力部95的内侧端部固定于左侧的脚底轴承部92,外侧端部与施力卡合部件96卡合。转动施力部95的外侧端部在座垫本体7处于水平状态时与施力卡合部件96卡合而向左侧的脚部911施加作用力。而且,在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被引导的中途,转动施力部95的外侧端部从施力卡合部件96分离。
具体地说明切换机构9的动作。图15是示意地示出切换机构9的动作的侧视图。图15的实线部示出处于水平状态的座垫本体7及切换机构9,双点划线部示出切换动作时的座垫本体7及切换机构9。若从水平状态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被解除,则与转动施力部件95相对的推压消失,因此脚部911、912借助转动施力部件95的作用力而向前方转动,座垫本体7也向前方移动。在该移动时,借助引导部件94限制座垫本体7的晃动。并且,连结框架913形成为在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的形状,因此直到一对脚部911、912将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引导至收容状态,能够确保连结框架913和座垫本体7的中央部分的间隙。由此,能够防止在收容动作中连结框架913与座垫本体7接触,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本体7的收容动作。收容后,连结框架913向下方突出,因此能够使座垫本体7向下方落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并且,在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被引导的中途,转动施力部件95从施力卡合部件96分离,因此分离后不对一对脚部911、912施加作用力,一边转动力降低一边座垫本体7移动。而且,若姿态维持部72与脚底地面110相接,则切换动作结束,座垫本体7成为收容状态。在收容状态时,座垫本体7借助引导部件94和姿态维持部72而被保持为大致水平。
接着,说明靠背部2和座垫部3的收容动作时的连动。图16是示意地示出靠背部2及座垫部3的动作的侧视图。在图16中,图16的实线部示出处于可就座状态(水平状态)的靠背部2及座垫部3,双点划线部示出收容动作时的靠背部2及座垫部3。若从可就座状态靠背用锁定机构5的锁定被解除而靠背本体4倒下,则在完全折叠之前,摆动部件6将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解除。由此,转动施力部件95的作用力作用于一对脚部911、912,使该一对脚部911、912转动。由此,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切换。座垫本体7变为收容状态后,用户将靠背本体4完全折叠,结束收容动作。
如上所述地,根据本实施方式,摆动部件6与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的动作连动而摆动时,将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解除,因此与靠背本体4的倾倒动作连动,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被解除。因此,能够省去手动解除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工作,与分别手动解除靠背部2的锁定、座垫部3的锁定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简化收纳操作。
并且,在靠背本体4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摆动部件6从座垫用锁定机构8分离,在靠背本体4倾倒时,摆动部件6与座垫用锁定机构8抵接而将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解除,因此能够令锁定解除所需要的动作具有游隙。由此,即使靠背本体4因例如车辆的振动等而稍许倾倒,也能够防止锁定被解除。
并且,若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被解除,则切换机构9将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切换至收容状态,因此也能够与靠背本体4的倾倒连动地进行收容座垫本体7的动作。由此,能够更加提高收纳操作的简化。
并且,在靠背本体4的立起状态中,摆动部件6和座垫用锁定机构8分离,因此也能够防止因两者接触而造成的异常噪音。
在近年中,从用户使用性能的提高这一点出发,也期望即使在靠背的倾倒中途进行再次回复至立起状态的操作,也使靠背顺畅地回复。
即,期望提供一种即使是在靠背即将完全折叠之前,也能顺畅地回复为立起状态的收纳式后座。
在为了适应该需求的本实施方式中,在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时由摆动部件6推压的第一推压面836、和在靠背本体4从倾倒状态立起时由摆动部件6推压的第二推压面837的任意一个推压面836、837形成为,若被摆动部件6推压则使棘轮部83向与被施力的方向相反侧的方向转动而从摆动路径K退避,因此不管在使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时,或者从倾倒状态立起时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棘轮部83从摆动路径K退避。由此,在使靠背本体4从倾倒状态立起时,即使摆动部件6与处于摆动路径K上的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抵接,也能够使棘轮部83从摆动路径K顺畅地退避,立起动作也变得顺畅。由此,即使在靠背本体4即将完全折叠之前,也能够顺畅地回复为立起状态。
并且,以成为在棘轮部83将限制爪部82的限制状态锁定将限制爪部82向缺口815侧推入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棘轮部83的一端部831及限制爪部82的凸轮面823、832中至少一方的凸轮面823、832,因此在锁定时,限制爪部82被向缺口815侧推入,从而能够牢固地保持锁定用轴体71。
并且,从棘轮部83的一端部831的凸轮面832至棘轮部83的转动轴即第二转动轴813的中心的距离m比从摆动部件6与第一推压面836抵接的位置至第二转动轴813的距离n短,因此杠杆原理起作用,能够减小为了使棘轮部83动作所需的来自摆动部件6的推压力。由此,能够以较小的力解除基于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
被在底板81的外侧摆动的摆动部件6推压的第一推压面836从底板81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防止摆动部件6和底板81的干涉。并且,若是摆动部件6和第一推压面836在底板81的内部抵接的结构,则必须将底板81大型化至摆动部件6能够进入的大小。但是,若摆动部件6和第一推压面836在底板81的外侧抵接,则不需要考虑摆动部件6的进入,因此能够抑制底板的大型化。
并且,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形成为随着从第二转动轴813离开而宽度变宽,因此能够加大形成在另一端部835的顶端面的第二推压面837的面积。由此,在从倾倒状态向立起状态移行时摆动部件6推压第二推压面837时,引导摆动部件6的面变大,因此能够使棘轮部83稳定地动作。
并且,在近年中,也开发了与靠背的倾倒动作连动而使座垫移动至脚底地面的机构,但在该情况下,根据座垫的状态需要在收容动作后也进行手动调整。
即,期望在与靠背的倾倒动作连动地使座垫移动的情况下,顺畅地进行座垫的收容动作,减少借助手动的调整。
在为了适应该需求的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一对脚部911、912一起对座垫本体7在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94,因此能够防止座垫本体7在收容动作中晃动。由此,在与靠背部2的倾倒动作连动地使座垫本体7移动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本体7的收容动作,能够减少借助手动的调整。
并且,形成引导部件94的棒状部件的两端部成为转动轴941、942,因此引导部件94与转动轴941、942一体地形成,能够提高动作稳定性。并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
并且,引导部件94的座垫本体7侧的转动轴941配置在比一对脚部911、912的座垫本体7侧的转动轴靠前方,引导部件94的脚底地面110侧的转动轴942配置在比一对脚部911、912的脚底地面110侧的转动轴靠前下方,因此能够在脚底地面110上的收容状态时将座垫本体7在大致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顺畅地收容。
并且,由于在一对脚部911、912的外侧设置有引导部件94,因此能够防止一对脚部911、912和引导部件94的干涉,能够确保顺畅的动作。
并且,由于在一对脚部911、912的外侧、车体的中央侧配置引导部件94,因此能够抑制乘客与引导部件94接触。
并且,设置有在从水平状态至收容状态引导座垫本体7时对至少一方的脚部911施加转动力的转动施力部95,因此能够借助该转动力使座垫本体7自动地移动至收容状态。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部3的收容动作。
并且,在座垫本体7到达收容状态前,转动施力部95相对于至少一方的脚部911的连结被解除,因此在座垫本体7的收容动作的中途,作用力的传递被截断,座垫本体7借助余力转变为收容状态。由此,能够缓和座垫本体7和脚底地面100的接触时的冲击。
并且,由于转动施力部95配置于一对脚部911、912的内侧,因此能够借助脚部911、912保护转动施力部95。由此,能够长时间地使动作稳定。
并且,由于在脚部911、912中的脚底地面110侧配置转动施力部95,因此能够将脚部911、912中的刚性高的部分与转动施力部95连结。由此,能够使基于转动施力部95的动作稳定。
此外,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辅助缺口816向前方延伸的情况,但在来自靠背本体4的背面的冲击的载荷方向与前后方向偏离的情况下,优选与载荷方向平行地设置辅助缺口816。由此,在收纳式后座1整体因来自背面的冲击而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锁定用轴体71收入辅助缺口816内。
并且,如图17所示,进入防止部件84也可以不是倒V字状而是由至少封挡辅助缺口816地向上方突出的板簧形成的进入防止部件84a。
并且,若不考虑来自背面的冲击,则也可以如图18所示而省略辅助缺口816及进入防止部件84。由此,能够削减底板81的制造工时及部件个数。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引导部件94由圆棒材形成的情况,但只要是棒状部件则什么方式均可,在圆棒材之外,不论是方材还是管材均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设置有一个转动施力部95的切换机构9,但也可以设置有多个转动施力部。以下详细地说明具有多个转动施力部的切换机构9C。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符号。
图19是示出在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的情况下的切换机构9C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20是从左前方看的立体图,图21是从右前方看的立体图。如图19~图21所示,在切换机构9C中具备框架部91c、脚底侧轴承部92c、座椅侧轴承部93c、引导部件94c、第一转动施力部95c、及第二转动施力部96c。
图22是示出框架部91c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22A是从图22B的a-a剖面线看的剖面图,图22B是主视图。如图22A、图22B所示,在框架部91c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一对脚部911c、912c、及连结一对脚部911c、912c的连结框架913c。
脚部911c、912c由金属管形成,在其下端部形成有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脚底侧轴承部92c的转动轴部914c。并且,在脚部911c、912c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座椅侧轴承部93c的轴孔915c。
连结框架913c安装在一对脚部911c、912c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如图20及图21所示,连结框架913c形成为在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的形状。而且,如图22(a)所示,连结框架913c的两端部在从垂直于脚部911c、912c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中心S向连结框架913的凸方向偏离的位置借助焊接等固定。
并且,在左侧的脚部911c的脚底地面110侧,借助焊接等安装有第二转动施力部96c所卡合的大致U字状的施力卡合部件97c。
如图19~图21所示,以与一对脚部911c、912c对应的方式设置有一对脚底侧轴承部92c,分别在左右方向隔开既定间隔地设置于脚底地面110。并且,以与一对脚部911c、912c对应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座椅侧轴承部93c,分别在左右方向隔开既定间隔地固定于座垫本体7的下表面。由此,一对脚部911c、912c能够在支承座垫本体7的状态下对其在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
引导部件94c配置在一对脚部911c、912c的外侧、成为车辆的中央侧的右侧。该引导部件94c与一对脚部911c、912c一起对座垫本体7在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引导部件94c由金属的圆棒材形成,其两端部弯折。引导部件94c的上端部由座椅侧轴承部93水平地轴支承,从而成为转动自如的转动轴941c。引导部件94c的下端部由脚底侧轴承部92c水平地轴支承,从而成为转动自如的转动轴942c。引导部件94c的座垫本体7侧的转动轴941c配置在比一对脚部911c、912c的座垫本体7侧的转动轴靠前方。另一方面,引导部件94c的脚底地面110侧的转动轴942c配置在比一对脚部911c、912c的脚底地面110侧的转动轴靠前下方。由于是这样的位置关系,能够在收容状态时使座垫本体7在大致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顺畅地收容。
第一转动施力部95c在从收容状态至水平状态引导座垫本体7时对于一对脚部911c、912c中至少一方的脚部912c施加转动力。第一转动施力部95c是盘簧,配置在一对脚部911c、912c的内侧、脚部912c的座垫本体7侧。而且,第一转动施力部95c的内侧端部固定于右侧的座椅侧轴承部93c,外侧端部与连结框架913c卡合。在座垫本体7为收容状态时,第一转动施力部95c的外侧端部与连结框架913c卡合,对右侧的脚部912c施加作用力。而且,在座垫本体7从收容状态向水平状态被引导的中途,第一转动施力部95c的外侧端部从连结框架913c分离。
第二转动施力部96c在从水平状态至收容状态引导座垫本体7时对于一对脚部911c、912c中至少另一方的脚部911c施加转动力。第二转动施力部96c是盘簧,配置在一对脚部911c、912c的内侧、脚部911c的脚底地面110侧。而且,第二转动施力部96c的内侧端部固定于左侧的脚底轴承部92c,外侧端部与施力卡合部件97c卡合。在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第二转动施力部96c的外侧端部与施力卡合部件97c卡合,对左侧的脚部911c施加作用力。而且,在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被引导的中途,第二转动施力部96c的外侧端部从施力卡合部件97c分离。
具体地说明切换机构9C的动作。图23是示意地示出切换机构9C的动作的侧视图。图23的实线部示出处于水平状态的座垫本体7及切换机构9C,双点划线部示出切换动作时的座垫本体7及切换机构9C。若从水平状态解除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则第一转动施力部95c和连结框架913c的连结被解除,因此借助第二转动施力部件96c的作用力,脚部911c、912c向前方转动,座垫本体7也向前方移动。在该移动时,借助引导部件94c来限制座垫本体7的晃动。并且,在座垫本体7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连结框架913c形成为向前方凸状地弯曲的形状,因此一对脚部911c、912c将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直到引导到收容状态,能够确保连结框架913c和座垫本体7的中央部分的间隙。由此,能够防止在收容动作中连结框架913c和座垫本体7接触,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本体7的收容动作。在收容后,连结框架913c向下方突出,因此也能够使座垫本体7向下方落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并且,在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被引导的中途,第一转动施力部件95c与连结框架913c连结,并且第二转动施力部件96c从施力卡合部件97c分离,因此在分离后,对一对脚部911c、912c施加第一转动施力部件95c的作用力。该作用力是与第二转动施力部96c的作用力相反方向的力,因此一对脚部911c、912c的转动力一边降低座垫本体7一边移动。而且,若姿态维持部72与脚底地面110相接,则切换动作结束,座垫本体7成为收容状态。在收容状态时,座垫本体7借助引导部件94c和姿态维持部72保持为大致水平。
此外,为了防止处于收容状态的座垫本体7随意抬起,优选基于第一转动施力部95的作用力是不会由于自力抬起处于收容状态的座垫本体7的程度的力。
并且,在使处于收容状态的座垫本体7回复到水平状态时,用户将座垫本体7从收容状态抬起并令其移动到水平状态,使得由座垫用锁定机构8锁定。此时,借助第一转动施力部95c施加有作用力,因此用户能够以比没有该作用力时更小的力使座垫本体7移动。
接着说明靠背部2和座垫部3的收容动作时中的连动。图24是示意地示出靠背部2及座垫部3的动作的侧视图。图24的实线部示出处于可就座状态(水平状态)的靠背部2及座垫部3,双点划线部示出收容动作时的靠背部2及座垫部3。若从可就座状态靠背用锁定机构5的锁定被解除而靠背本体4倒下,则在完全折叠前,摆动部件6将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解除。由此,第一转动施力部95c、第二转动施力部件96c的作用力作用于一对脚部911c、912c,使该一对脚部911c、912c转动。由此,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切换。若座垫本体7成为收容状态,则用户将靠背本体4完全折叠,结束收容动作。
在令收容于脚底地面的座垫返回地面时,用户怎么样也必须以弯腰的姿态将座垫抬起,因而成为负担。
即,期望减轻座垫的回复操作的负担。
在为了适应该需求的的变形例中,设置有在从收容状态至水平状态引导座垫本体7时对于至少一方的脚部912c施加转动力的第一转动施力部95c,因此在使收容于脚底地面110的座垫本体7返回地面100时,第一转动施力部95c的转动力成为辅助力,能够以更小的力抬起座垫本体7。由此,能够减轻座垫本体7的回复操作的负担。
并且,设置有在从水平状态至收容状态引导座垫本体7时对于至少另一方的脚部911c施加转动力的第二转动施力部96c,因此能够借助该转动力自动地使座垫本体7移动至收容状态。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部7的收容动作。
并且,第一转动施力部95c配置在脚部912c中的座垫本体7侧,第二转动施力部95c配置在脚部911c中的脚底地面110侧,因此能够防止两者干涉,能够进行稳定的动作。
并且,第一转动施力部95c及第二转动施力部96c配置在一对脚部911c、912c的内侧,因此能够借助脚部911c、912c保护第一转动施力部95c及第二转动施力部96c。由此,能够长时间地使动作稳定。
并且,在座垫本体7到达水平状态前,第一转动施力部95c相对于至少一方的脚部912c的连结被解除,因此在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开始移动时,在第一转动施力部95c的转动力不作用的状态下,第二转动施力部96c的转动力作用。即,能够使收容动作的启动迅速。
并且,在座垫本体7到达收容状态前,第二转动施力部96c相对于至少另一方的脚部911c的连结被解除,因此作用力的传递在座垫本体7的收容动作的中途被截断,座垫本体7借助余力向收容状态转变。由此,能够缓和座垫本体7和脚底地面110的接触时的冲击。

Claims (20)

1.一种收纳式后座,具备靠背部和座垫部,
上述靠背部具备:
靠背本体,在地面上倾倒自如地立起;
靠背用锁定机构,锁定上述靠背本体的倾倒;
摆动部件,设置在上述靠背本体的下端部,若基于上述靠背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后上述靠背本体倾倒,则与倾倒动作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
上述座垫部具备:
座垫本体,在上述靠背本体的前方在上述地面上水平地配置,相对于比上述地面低一级的脚底地面收容自如;
座垫用锁定机构,设置于上述地面,通过与上述座垫本体的后端部卡合而锁定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
上述摆动部件在上述靠背本体为立起状态时从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分离,在上述靠背本体倾倒时,与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抵接,将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垫部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为,若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则将上述座垫本体从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切换为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锁定用轴体,设置在上述座垫本体的后端部,通过与上述座垫用锁定机构卡合而锁定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
上述座垫锁定机构具备:
底板,具有上方开放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上述锁定用轴体进退的缺口;
限制爪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底板,被进入上述缺口内的上述锁定用轴体推压而转动,若该锁定用轴体进入至上述缺口的下端部,则封挡上述锁定用轴体的上方而限制该锁定用轴体的上升动作,维持上述座垫本体的水平状态;
棘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底板,通过与上述限制爪部卡合而锁定/解除该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
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与上述限制爪部卡合,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配置在上述摆动部件的摆动路径上,通过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压而使上述棘轮部转动,解除上述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
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与上述限制爪部卡合,
上述棘轮部被向锁定上述限制爪部的方向施力,
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形成为,配置在上述摆动部件的摆动路径上,若上述靠背本体从立起状态倾倒时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压的第一推压面、和上述靠背本体从倾倒状态立起时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压的第二推压面的任意一个推压面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压,则使上述棘轮部向与被施力方向相反侧的方向转动而从上述摆动路径退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和上述限制爪部为,设置于各自的凸轮面彼此抵接从而卡合,
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及上述限制爪部的凸轮面中至少一方的凸轮面形成为下述形状:上述棘轮部在锁定上述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时将上述限制爪部向上述缺口侧推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棘轮部的一端部的凸轮面至上述棘轮部的转动轴的距离比从上述摆动部件与上述第一推压面抵接的位置至上述棘轮部的转动轴的距离短。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推压面设置在比上述第二推压面靠上述棘轮部的转动轴侧,
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形成为,上述第一推压面从上述底板向外侧突出,
上述摆动部件在上述底板的外侧摆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推压面形成在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的顶端面,
上述棘轮部的另一端部形成为,随着从上述棘轮部的转动轴离开而宽度变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
相互平行的一对脚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以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方式支承上述座垫本体;
引导部件,由棒状部件构成,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与上述一对脚部一起对上述座垫本体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棒状部件的两端部成为转动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的座垫本体侧的转动轴配置在比上述一对脚部的座垫本体侧的转动轴靠前方,
上述引导部件的上述脚底地面侧的转动轴配置在比上述一对脚部的上述脚底地面侧的转动轴靠前下方。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配置在上述一对脚部的外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
左右一对脚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通过相对于上述脚底地面向前后方向转动而以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方式支承上述座垫本体;
转动施力部,在从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至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引导上述座垫本体时,对于上述一对脚部中至少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座垫本体到达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前,上述转动施力部与上述至少一方的脚部的连结被解除。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一对脚部的内侧。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脚部的上述脚底地面侧。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
左右一对脚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通过相对于上述脚底地面向前后方向转动而以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方式支承上述座垫本体;
第一转动施力部,在从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至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引导上述座垫本体时,对于上述一对脚部中至少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转动施力部,在从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至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引导上述座垫本体时,对于上述一对脚部中至少另一方的脚部施加转动力。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脚部的上述座垫本体侧,
上述第二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脚部的上述脚底地面侧。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转动施力部及上述第二转动施力部配置在上述一对脚部的内侧。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座垫本体到达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前,上述第一转动施力部与上述至少一方的脚部的连结被解除,
在上述座垫本体到达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前,上述第二转动施力部与上述至少另一方的脚部的连结被解除。
CN201180064335.4A 2011-01-07 2011-12-28 收纳式后座 Active CN103298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2359A JP5631751B2 (ja) 2011-01-07 2011-01-07 格納式リアシート
JP2011-002359 2011-01-07
JP2011-002388 2011-01-07
JP2011002388A JP5662808B2 (ja) 2011-01-07 2011-01-07 格納式リアシート
PCT/JP2011/080406 WO2012093635A1 (ja) 2011-01-07 2011-12-28 格納式リア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8653A true CN103298653A (zh) 2013-09-11
CN103298653B CN103298653B (zh) 2016-01-13

Family

ID=46457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4335.4A Active CN103298653B (zh) 2011-01-07 2011-12-28 收纳式后座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83753B2 (zh)
EP (1) EP2662236B1 (zh)
CN (1) CN103298653B (zh)
WO (1) WO201209363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27473A (zh) * 2014-12-20 2015-04-22 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座椅折叠下沉结构
CN106068205A (zh) * 2014-03-13 2016-11-02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92909U (zh) * 2013-11-18 2014-05-1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靠背的固定总成、车辆
US9914369B2 (en) * 2015-09-29 2018-03-1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Vehicle seat with hook and cam latching mechanis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63419A (ja) * 1999-08-31 2001-03-13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制御装置
DE10055205A1 (de) * 2000-11-07 2002-06-06 Grammer Ag Rücksitz-Mittelteil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US20040104590A1 (en) * 2002-08-26 2004-06-03 Honda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US20050110323A1 (en) * 2003-11-26 2005-05-26 Jochen Hofmann Motor vehicle seat
US20060145524A1 (en) * 2003-04-10 2006-07-06 Matthias Fischer Motor vehicle seat
CN101193771A (zh) * 2005-06-09 2008-06-04 英提尔汽车公司 单腿转换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0480A (en) * 1995-02-16 1998-03-24 Ohi Seisakusho Co., Ltd. Lock device for retractable automotive seat
JPH0930303A (ja) 1995-05-12 1997-02-0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US6290297B1 (en) * 1998-08-18 2001-09-18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Latch assembly and seat hinge with interlock
JP3623155B2 (ja) 2000-07-05 2005-02-2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反転操作構造
JP2002104029A (ja) * 2000-09-27 2002-04-09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跳ね上げ装置
US6676198B2 (en) * 2001-12-07 2004-01-13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Canada Limited Mounting system and vehicle seat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JP3743714B2 (ja) * 2001-12-18 2006-02-0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JP3942084B2 (ja) * 2002-08-26 2007-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A2647876A1 (en) * 2006-04-12 2007-10-18 Intier Automotive Inc. Fold flat seat assembly
US20110049925A1 (en) * 2009-08-27 2011-03-03 Lear Corporation Fold and tumble release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sea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63419A (ja) * 1999-08-31 2001-03-13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制御装置
DE10055205A1 (de) * 2000-11-07 2002-06-06 Grammer Ag Rücksitz-Mittelteil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US20040104590A1 (en) * 2002-08-26 2004-06-03 Honda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US20060145524A1 (en) * 2003-04-10 2006-07-06 Matthias Fischer Motor vehicle seat
US20050110323A1 (en) * 2003-11-26 2005-05-26 Jochen Hofmann Motor vehicle seat
CN101193771A (zh) * 2005-06-09 2008-06-04 英提尔汽车公司 单腿转换座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68205A (zh) * 2014-03-13 2016-11-02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6068205B (zh) * 2014-03-13 2019-12-0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4527473A (zh) * 2014-12-20 2015-04-22 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座椅折叠下沉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83753B2 (en) 2014-07-22
EP2662236A4 (en) 2014-07-23
CN103298653B (zh) 2016-01-13
EP2662236A1 (en) 2013-11-13
EP2662236B1 (en) 2018-08-01
US20130278005A1 (en) 2013-10-24
WO2012093635A1 (ja) 201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2234A (zh) 收纳式后座
CN101616821B (zh) 车辆用座椅
JP3195610U (ja) 台車
CN202966024U (zh) 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
US9211934B2 (en) Electric vehicle
CN203544098U (zh) 车辆的转向装置
CN103298653A (zh) 收纳式后座
CN100457523C (zh) 车辆的转向机构支撑装置
CN103429460B (zh) 车辆用座椅收纳装置
CN105377682A (zh) 车辆
CN100354173C (zh) 运送设备
JP2020187910A (ja) 電動作業車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US20160090130A1 (en) Work vehicle
CN100369766C (zh) 车体结构
CN102001378B (zh) 机动二轮车的靠背结构
CN101318525B (zh) 行李间的地板面板的支撑装置
US20110156434A1 (en) Pick-up style utility vehicle with expandable cargo bed
EP3290263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2007062669A (ja) 小型電動車両の転倒防止装置
JP6492000B2 (ja) 複輪車両
JP499408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03859877A (zh) 婴幼儿收容器具
KR102341009B1 (ko) 경사 차량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CN201914133U (zh) 车辆用座椅收容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