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5825A - 按压式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式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5825A
CN103295825A CN2013100375436A CN201310037543A CN103295825A CN 103295825 A CN103295825 A CN 103295825A CN 2013100375436 A CN2013100375436 A CN 2013100375436A CN 201310037543 A CN201310037543 A CN 201310037543A CN 103295825 A CN103295825 A CN 103295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pressing
operating surface
switching
abut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375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5825B (zh
Inventor
大和田幸
沼田哲
牛来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95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5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5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58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4Operating part movable angularly in more than one plane, e.g. joystick
    • H01H25/041Operating part movable angularly in more than one plane, e.g. joystick having a generally flat operating member depressible at different locations to operate different contro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压式输入装置,其在相对于操作面将切换基板倾斜地配置的结构中也能够以同等的操作触感对两个按钮进行操作。搭载了作为开关部的切换部的切换基板(3)相对于壳体倾斜地安装,按钮单元(30)的第一按钮(31a)的在按压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第二按钮(31b)的在按压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触压第一按钮(31a)时作为按钮单元(30)的转动支点的第一抵接部(S1)和触压第二按钮(31b)时作为按钮单元(30)的转动支点的第二抵接部(S2)设定在距切换基板(3)的表面(3a)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使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时的转动角度(θ1)和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时的转动角度(θ2)相等。

Description

按压式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个按压切换构件的按钮的按钮单元被支承为自由动作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从操作表面到按压端部的距离不同的按钮设置在相同的按钮单元上的按压式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在面板上支承有操作体。在操作体中,排列成十字方向的四个按钮经由连结体而连结。
所述连结***于四个按钮的排列中心,面板的内表面与连结体抵接。当触压任一按钮时,操作体以面板的内表面和连结体之间的抵接部为支点而进行转动,位于被触压的按钮的下方的开关构件被切换。
在该发明中,通过使操作体以位于操作体的中心的抵接部为支点而进行转动,由此防止位于被触压的按钮的下方的开关构件以外的开关构件被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4261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操作装置中,四个按钮的按压方向的尺寸全部相同。因而,无论触压四个按钮的哪一个,直到开关构件切换为止的按压行程都是相等的,能够以相同的操作触感对四个按钮进行按压操作。
但是,在搭载操作装置的电子设备中,因设计上的状况及与其他构件的配置之间的关系,有时必须将支承多个开关构件的支承基板相对于面板的表面倾斜地配置。若将支承基板倾斜地安装,则必须与其倾斜角度对应而使某一按钮的在按压方向上的尺寸比其他的按钮长。
可是,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若使用具备在按压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按钮的操作体,采用使操作体以连结体为支点而进行转动的机构,则触压按钮时直到开关构件切换为止的按压行程因按钮的尺寸而不同,因操作的按钮的不同,操作触感也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压式输入装置,该按压式输入装置在使用在按压方向上的尺寸不同的按钮连结成的按钮单元的情况下,能够使触压不同尺寸的按钮时的按压行程和操作触感尽可能相同。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壳体;在所述壳体的表面配置的第一按钮以及第二按钮;和被所述第一按钮触压的第一切换部及被所述第二按钮触压的第二切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至少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经由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按钮单元,所述第一按钮具有承受按压操作力的第一操作表面和对所述第一切换部进行按压的第一按压端部,所述第二按钮具有承受按压操作力的第二操作表面和对所述第二切换部进行按压的第二按压端部,从所述第一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一按压端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二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二按压端部的距离长,
在所述按钮单元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按钮单元和所述壳体以外的固定部之间,夹着在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之间穿过的中心线而在所述第二按钮所处的一侧,设有触压所述第一操作表面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一抵接部,夹着所述中心线而在所述第一按钮所处的一侧,设有触压所述第二操作表面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二抵接部,
从所述第一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二抵接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二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一抵接部的距离长。
在本发明中,例如,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对所述第一切换部和所述第二切换部进行支承的切换基板,
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表面将所述切换基板倾斜地安装,从所述壳体的表面到所述第一切换部的距离比从所述壳体的表面到所述第二切换部的距离长。
在本发明的按压式输入装置中,即便第一按钮与第二按钮相比而在按压方向上的尺寸长,也能够减小从第一抵接部到第一按压端部的距离和从第二抵接部到第二按压端部的距离之差。进而,还能够减小从第一抵接部到切换基板的距离和从第二抵接部到切换基板的距离之差。其结果是,能够减小触压第一按钮而使第一切换部动作时和触压第二按钮而使第二切换部动作时的在按压方向上的行程之差,能够减小触压第一按钮时和触压第二按钮时的操作触感之差。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与从所述第一抵接部到所述第二操作表面的距离相比,从所述第一抵接部到所述切换基板的距离短,与从所述第二抵接部到所述第一操作表面的距离相比,从所述第二抵接部到所述切换基板的距离短,
进而,优选地,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按压端部靠近所述切换基板的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一按压端部靠近所述切换基板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当触压第一按钮时,能够用第一按压端部将第一切换部在不具备极端的倾斜的状态下触压,当触压第二按钮时,能够用第二按压端部将第二切换部在不具备极端的倾斜的状态下触压。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实现第一切换部和第二切换部的切换动作。
在本发明中,所述按钮单元设有在与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排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第三按钮和第四按钮,并且,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被所述第三按钮的第三按压端部触压的第三切换部和被所述第四按钮的第四按压端部触压的第四切换部,
在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
另外,在所述第一按钮以及所述第二按钮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第一按钮以及所述第二按钮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触压所述第三按钮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三抵接部和触压所述第四按钮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四抵接部。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设于第三按钮和第四按钮,第三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设于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所以只通过将按钮单元组装到壳体上就能够设定第一~第四抵接部,从而能够简单地构成机构。
另外,本发明的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壳体;在所述壳体的表面配置的第一按钮、第二按钮、第三按钮以及第四按钮;和被所述第一按钮触压的第一切换部、被所述第二按钮触压的第二切换部、被所述第三按钮触压的第三切换部以及被所述第四按钮触压的第四切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所述第一按钮、所述第二按钮、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经由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按钮单元,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三按钮和所述第四按钮的排列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按钮具有承受按压操作力的第一操作表面和对所述第一切换部进行按压的第一按压端部,所述第二按钮具有承受按压操作力的第二操作表面和对所述第二切换部进行按压的第二按压端部,从所述第一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一按压端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二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二按压端部的距离长,
在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和所述壳体以外的固定部之间,夹着在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之间穿过的中心线而在所述第二按钮所处的一侧,设有触压所述第一操作表面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一抵接部,夹着所述中心线而在所述第一按钮所处的一侧,设有触压所述第二操作表面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二抵接部,
从所述第一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二抵接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二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一抵接部的距离长。
在上述按压式输入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按钮以及所述第二按钮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第一按钮以及所述第二按钮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触压所述第三按钮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三抵接部和触压所述第四按钮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四抵接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按压式输入装置中,即便第一按钮与第二按钮相比而在按压方向上的尺寸长,也能够减小触压第一按钮而使第一切换部动作时和触压第二按钮而使第二切换部动作时的在按压方向上的行程之差,能够减小触压第一按钮时和触压第二按钮时的操作触感之差。
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相对于壳体的表面的操作面而将搭载了切换部的基板倾斜地安装,所以能够提高按压式输入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壳体的内侧观察按压式输入装置的壳体和按钮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按压式输入装置沿IV-I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5是将图1所示的按压式输入装置沿V-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在与图4所示的剖面相同的剖面中表示按钮单元的倾斜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在与图5所示的剖面相同的剖面中表示按钮单元的倾斜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中的按钮单元的倾斜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按压式单元的按钮单元的动作的放大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比较例的按压式单元的按钮单元的动作的放大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O  中心线
S1  第一抵接部
S2  第二抵接部
S3  第三抵接部
S4  第四抵接部
1  按压式输入装置
2  壳体
3  切换基板
4a  第一切换部
4b  第二切换部
4c  第三切换部
4d  第四切换部
10a  第一孔部
10b  第二孔部
10c  第三孔部
10d  第四孔部
12  第一引导部
12b、12c  侧壁部
13  第二引导部
13b、13c  侧壁部
14  第三引导部
14b、14c  侧壁部
15  第四引导部
15b、15c  侧壁部
30  按钮单元
31a  第一按钮
31b  第二按钮
31c  第三按钮
31d  第四按钮
32  连结部
33a  第一操作表面
33b  第二操作表面
33c  第三操作表面
33d  第四操作表面
34a  第一按压端部
34b  第二按压端部
34c  第三按压端部
34d  第四按压端部
36a、37a  第一抵接突起
36b、37b  第二抵接突起
38a、39a  第三抵接突起
38b、39b  第四抵接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具有表面为操作面2a的壳体2和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或壳体2的背部的切换基板3。在切换基板3上设置有切换片20,在壳体2的内表面与切换片20之间设有按钮单元30。
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壳体2和切换基板3为小型结构,作为操作构件只具备一个按钮单元30。但是,本发明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也可以使壳体2和切换基板3进一步变大,在壳体2上除了按钮单元30之外进一步装备一组或多组操作构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2上形成有在操作面2a开口的第一孔部10a、第二孔部10b、第三孔部10c以及第四孔部10d。第一孔部10a和第二孔部10b在纵方向(Y方向)上排列,第三孔部10c和第四孔部10d在横方向(X方向)上排列。各孔部10a、10b、10c、10d由构成壳体2的操作面2a的一部分的划分部11独立地划出。
如图3所示,在壳体2的内部设有从第一孔部10a的缘部向内部一体地延伸的第一引导部12、从第二孔部10b的缘部向内部一体地延伸的第二引导部13、从第三孔部10c的缘部向内部一体地延伸的第三引导部14及从第四孔部10d的缘部向内部一体地延伸的第四引导部15。
如图3所示,在第一引导部12上形成有隔开Y1侧的外壁部12a、隔开X1侧的侧壁部12b以及隔开X2侧的侧壁部12c。在第二引导部13上形成有隔开Y2侧的外壁部13a、隔开X1侧的侧壁部13b以及隔开X2侧的侧壁部13c。在第三引导部14上形成有隔开X1侧的外壁部14a、隔开Y1侧的侧壁部14b以及隔开Y2侧的侧壁部14c。在第四引导部15上形成有隔开X2侧的外壁部15a、隔开Y1侧的侧壁部15b以及隔开Y2侧的侧壁部15c。
如图1~图3所示,按钮单元30为合成树脂制,一体地形成有第一按钮31a、第二按钮31b、第三按钮31c及第四按钮31d。第一按钮31a和第二按钮31b在纵方向(Y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对置,第三按钮31c和第四按钮31d在横方向(X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对置。
各个按钮31a、31b、31c、31d经由连结部32相互连结。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按钮31a的上表面为第一操作表面33a,第二按钮31b的上表面为第二操作表面33b,第三按钮31c的上表面为第三操作表面33c,第四按钮31d的上表面为第四操作表面33d。如图3所示,按钮单元30在第一按钮31a的下部设有第一按压端部34a。同样,在第二按钮31b的下部设有第二按压端部34b,在第三按钮31c的下部设有第三按压端部34c,在第四按钮31d的下部设有第四按压端部34d。如图3所示,在四个位置的按压端部34a、34b、34c、34d的中间位置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支承突起35。
各个按钮31a、31b、31c、31d的上部比连结部32向上方(Z1方向)突出,在该上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各个操作表面33a、33b、33c、33d。
按钮单元30从壳体2的内部朝向上方(Z1方向)装配,第一按钮31a***到第一引导部12的内侧,同时第二按钮31b和第三按钮31c及第四按钮31d分别***到第二引导部13和第三引导部14及第四引导部15的内侧。按钮单元30在***到连结部32与壳体2的划分部11的内表面相碰时,如图1所示,第一按钮31a的上部从壳体2的第一孔部10a向上方(Z1方向)突出,第二按钮31b的上部和第三按钮31c的上部以及第四按钮31d的上部分别从第二孔部10b和第三孔部10c及第四孔部10d向上方突出。
图2中示出穿过按钮单元30的连结部32的中心的中心线O。如图4和图5所示,中心线O与各个按钮31a、31b、31c、31d的轴方向平行。另外,若将按钮单元30不倾斜地装配于壳体2,则中心线O与各个引导部12、13、14、15的外壁部12a、13a、14a、15a和侧壁部12b、12c、13b、13c、14b、14c、15b、15c的面平行地取向。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将按钮单元30装配于壳体2之后,在壳体2的下部(Z2侧)设置切换基板3,并将切换基板3由螺旋夹等固定于壳体2。
如图2所示,在切换基板3上设有第一切换部4a、第二切换部4b、第三切换部4c以及第四切换部4d。第一切换部4a和第二切换部4b在纵方向(Y方向)上排列配置,第三切换部4c和第四切换部4d在与纵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横方向(X方向)上排列配置。
第一~第四切换部4a、4b、4c、4d均为按压式的开关部。所述切换片20由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如图2所示,在第一切换部4a上形成有由切换片20的一部分形成的按压部21a和用于使按压部21a上下动作的锥形形状的弹性支承部22a。同样,在第二切换部4b和第三切换部4c以及第四切换部4d上一体地形成有按压部21b、21c、21d和弹性支承部22b、22c、22d。
如图5所示,在第一切换部4a中,在按压部21a的下方一体地设置有切换突起23a。在切换基板3的表面设有成对的电极,在切换突起23a的下表面设有导电部。触压第一切换部4a,切换突起23a的导电部与成对的电极接触,由此使第一切换部4a作为开关部而进行切换动作。
或者,在切换基板3的表面设置一对电极和在一对电极之间形成的电阻层,可弹性变形的切换突起23a由导电性树脂形成,导电性树脂设定成相对电阻比所述电阻层小。在该第一切换部4a中,在触压按压部21a、导电性树脂接触电阻层之后,当赋予按压部21a的按压力发生变化时,与该按压力相对应,低电阻的导电性树脂和电阻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发生变化,从而电极间的电阻值发生变化。由此,能够获得按压部21a是否被触压的检测动作和与赋予按压部21a的按压力的变化相对应的切换输出。
在第二切换部4b和第三切换部4c以及第四切换部4d上也同样设有切换突起23b、23c、23d和电极等。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示出了第三切换部4c的切换突起23c。
如图2所示,在四个切换部4a、4b、4c、4d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切换基板3和切换片20的孔25。如图6所示,在孔25的内部设置有支承体26。
如图4所示,切换基板3相对于作为壳体2的前表面的操作面2a,以Y1方向成为下方向的倾斜的姿势安装。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切换基板3在不向X1-X2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安装。即,在从切换基板3的表面延伸的垂线相对于中心线O只向Y1方向倾倒而不向X1-X2方向倾倒的情况下,将切换基板3安装在壳体2上。
若切换基板3以倾斜的姿势安装,则从在壳体2的操作面2a上开口的第一孔部10a到第一切换部4a的距离比从第二孔部10b到第二切换部4b的距离长。但是,从第三孔部10c到第三切换部4c的距离与从第四孔部10d到第四切换部4d的距离相同。
如图6所示,在按钮单元30中,从第一按钮31a的第一操作表面33a到第一按压端部34a的距离形成为比从第二按钮31b的第二操作表面33b到第二按压端部34b的距离长,第一按压端部34a与能够对第一切换部4a进行按压操作的位置对置,第二按压端部34b与能够对第二切换部4b进行按压操作的位置对置。
如图7所示,从第三按钮31c的第三操作表面33c到第三按压端部34c的距离与从第四按钮31d的第四操作表面33d到第四按压端部34d的距离大致相等,第三按压端部34c与能够对第三切换部4c进行按压操作的位置对置,第四按压端部34d与能够对第四切换部4d进行按压操作的位置对置。
如图6和图7所示,收纳在壳体2和切换基板3之间的按钮单元30的连结部32与壳体2的划分部11的内表面对置,向下方突出的支承突起35与设置在切换基板3的孔25中的支承体26对置,按钮单元30被支承为能够朝向Y1方向和Y2方向以及X1方向和X2方向倾倒。
如图3所示,第三按钮31c的下端部在Y2侧一体地形成有第一抵接突起36a、在Y1侧一体地形成有第二抵接突起36b。第四按钮31d的下端部在Y2侧一体地形成有第一抵接突起37a、在Y1侧一体地形成有第二抵接突起37b。
如图4所示,若将按钮单元30装配于壳体2,则第三按钮31c的第一抵接突起36a的下端部与壳体2的第三引导部14的Y2侧的侧壁部14c对置,第三按钮31c的第二抵接突起36b的下端部与第三引导部14的Y1侧的侧壁部14b对置。同样,第四按钮31d的第一抵接突起37a的下端部与第四引导部15的Y2侧的侧壁部15c对置,第四按钮31d的第二抵接突起37b的下端部与第四引导部15的Y1侧的侧壁部15b对置。
如图4和图6(A)所示,若以朝向Z2方向的按压力F1触压第一按钮31a的第一操作表面33a,则按钮单元30以由第一抵接突起36a的下端部和侧壁部14c之间的抵接点及第一抵接突起37a的下端部和侧壁部15c之间的抵接点这两个抵接点构成的第一抵接部S1为第一转动支点,向α1方向倾斜,第一切换部4a被第一按钮31a的第一按压端部34a触压。
如图4和图6(B)所示,若以朝向Z2方向的按压力F2触压第二按钮31b的第二操作表面33b,则按钮单元30以由第二抵接突起36b的下端部和侧壁部14b之间的抵接点及第二抵接突起37b的下端部和侧壁部15b之间的抵接点这两个抵接点构成的第二抵接部S2为第二转动支点,向α2方向倾斜,第二切换部4b被第二按钮31b的第二按压端部34b触压。
如图3所示,第一按钮31a的下端部在X2侧一体地形成有第三抵接突起38a、在X1侧一体地形成有第四抵接突起38b。第二按钮31b的下端部在X2侧一体地形成有第三抵接突起39a、在X1侧一体地形成有第四抵接突起39b。
如图5所示,若将按钮单元30装配于壳体2,则第一按钮31a的第三抵接突起38a的下端部与壳体2的第一引导部12的X2侧的侧壁部12c对置,第一按钮31a的第四抵接突起38b的下端部与第一引导部12的X1侧的侧壁部12b对置。同样,第二按钮31b的第三抵接突起39a的下端部与第二引导部13的X2侧的侧壁部13c对置,第二按钮31b的第四抵接突起39b的下端部与第二引导部13的X1侧的侧壁部13b对置。
如图5和图7(A)所示,若以朝向Z2方向的按压力F3触压第三按钮31c的第三操作表面33c,则按钮单元30以由第三抵接突起38a的下端部和侧壁部12c之间的抵接点及第三抵接突起39a的下端部和侧壁部13c之间的抵接点这两个抵接点构成的第三抵接部S3为第三转动支点,向α3方向倾斜,第三切换部4c被第三按钮31c的第三按压端部34c触压。
如图5和图7(B)所示,若以朝向Z2方向的按压力F4触压第四按钮31d的第四操作表面33d,则按钮单元30以由第四抵接突起38b的下端部和侧壁部12b之间的抵接点及第四抵接突起39b的下端部和侧壁部13b之间的抵接点这两个抵接点构成的第四抵接部S4为第四转动支点,向α4方向倾斜,第四切换部4d被第四按钮31d的第四按压端部34d触压。
接着,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将操作第一按钮31a和第二按钮31b时的动作与比较例对比而进行说明。
图8所示的比较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01以按钮单元30的连结部32和壳体2的划分部11的内表面之间的抵接部为支点进行转动。
如图8(A)所示,在比较例中,若以按压力F1触压第一按钮31a的第一操作表面33a,则按钮单元30以连结部32和划分部11之间的第一抵接部Sa为支点向β1方向转动,第一切换部4a被第一按压端部34a触压。如图8(B)所示,若以按压力F2触压第二按钮31b的第二操作表面33b,则按钮单元30以连结部32和划分部11之间的第二抵接部Sb为支点向β2方向转动,第二切换部4b被第二按压端部34b触压。
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01中,从第一抵接部Sa到第二操作表面33b的在Z方向上的高度距离与从第二抵接部Sb到第一操作表面33a的高度距离大致相同。另一方面,从第一按钮31a的第一操作表面33a到第一按压端部34a的高度距离比从第二按钮31b的第二操作表面33b到第二按压端部34b的距离长。因此,从第一抵接部Sa到第一按压端部34a的中心的距离La比从第二抵接部Sb到第二按压端部34b的中心的距离Lb长。
第一切换部4a和第二切换部4b通过将按压部21a和按压部21b推压到切换基板3上来切换输入信号。由于在从抵接部到按压端部的距离上产生La>Lb的差,所以为了使第一切换部4a的按压变形量和第二切换部4b的按压变形量相同,必须使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时的向β2方向的操作角度比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时的向β1方向的操作角度大。
因此,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而使第一切换部4a动作时的操作触感和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而使第二切换部4b动作时的操作触感不同。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如图6(A)所示,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时成为按钮单元30的转动支点的第一抵接部S1夹着中心线O而存在于第二按钮31b侧,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时成为转动支点的第二抵接部S2夹着中心线O而存在于第一按钮31a侧。
而且,从第一操作表面33a到第二抵接部S2的在Z方向上的高度距离比从第二操作表面33b到第一抵接部S1的高度距离长。即,图6(A)所示的从切换基板3的表面3a到第一抵接部S1的距离h1和图6(B)所示的从切换基板3的表面3a到第二抵接部S2的距离h2之差小,优选距离h1和距离h2大致相等。
因此,从第一抵接部S1到第一按压端部34a的中心的距离L1和从第二抵接部S2到第二按压端部34b的中心的距离L2之差变小。即,与图8所示的比较例的距离之差La-Lb相比,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距离之差L1-L2的绝对值小。
由此,在实施方式中,即便使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时的按钮单元30的朝α1方向的转动角度和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时的按钮单元30的朝α2方向的转动角度大致同等,也能够使第一切换部4a的按压变形量和第二切换部4b的按压变形量相等。因此,即便切换基板3相对于壳体2的表面即操作面2a倾斜,而且第一按钮31a和第二按钮31b的在按压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不同,也能够使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而使第一切换部4a动作时的操作触感和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而使第二切换部4b动作时的操作触感相同。
图9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的按钮单元30的转动动作的详细情况进行放大表示,图10将比较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01中的按钮单元30的转动动作的详细情况进行放大表示。
图9和图10中,切换基板3的表面3a以水平的方向示出。图9中示出从表面3a沿垂直方向离开高度h1的按压基准线H1,图10中示出从表面3a沿垂直方向离开高度ha的按压基准线Ha。
在图10所示的比较例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01中,与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而将第一按压端部34a的中心下压到按压基准线Ha所需的按钮单元30的转动角度θa相比,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而将第二按压端部34b的中心下压到按压基准线Ha所需的按钮单元30的转动角度θb明显大。
进而,由于第一抵接部Sa和第二抵接部Sb位于从切换基板3的表面向上方分离的位置,所以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而使第一按压端部34a的中心朝向表面3a的矢量Va和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而使第二按压端部34b的中心朝向表面3a的矢量Vb相对于表面3a呈锐角。因此,无法用第一按压端部34a将第一切换部4a的按压部21a相对于表面3a垂直地触压,无法用第二按压端部34b将第二切换部4b的按压部21b相对于表面3a垂直地触压,按压操作触感变差。
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第一抵接部S1和第二抵接部S2位于距切换基板3的表面3a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而将第一按压端部34a下压到按压基准线H1所需的按钮单元30的转动角度θ1和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而将第二按压端部34b下压到按压基准线H1所需的按钮单元30的转动角度θ2成为大致相同的角度。
进而,与从第一抵接部S1到第二操作表面33b的距离相比,从第一抵接部S1到切换基板3的表面3a的距离短,与从第二抵接部S2到第一操作表面33a的距离相比,从第二抵接部S2到切换基板3的表面3a的距离短。进而,在该实施方式中,当未操作按钮单元30时,第一抵接部S1位于比第二按压端部34b靠近表面3a的位置,第二抵接部S2位于比第一按压端部34a靠近表面3a的位置。
因此,触压第一操作表面33a而使第一按压端部34a朝向表面3a的矢量V1和触压第二操作表面33b而使第二按压端部34b朝向表面3a的矢量V2以相对于表面3a呈钝角且接近垂直的角度取向。由此,能够用第一按压端部34a将第一切换部4a相对于表面3a大致垂直地触压,能够用第二按压端部34b将第二切换部4b相对于表面3a大致垂直地触压,按压操作触感良好。
进而,如图9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按压式输入装置1中,第一按压端部34a的靠近中心线O的内侧部分41a朝向表面3a突出,第二按压端部34b的靠近中心线O的内侧部分41b朝向表面3a突出。由此,当按钮单元30向α1方向转动θ1时,第一按压端部34a的外端部34al和内侧部分41a的外端部41a1大致同时到达按压基准线H1。同样,当按钮单元30向α2方向转动θ2时,第二按压端部34b的外端部34b1和内侧部分41b的外端部41b1大致同时到达按压基准线H1。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一切换部4a的按压部21a和第二切换部4b的按压部21b朝向切换基板3的表面3a垂直地推压,按压操作触感更加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实施方式是在第三按钮31c及第四按钮31d和壳体2之间的抵接部形成有第一抵接部S1和第二抵接部S2,但也可以在第三按钮31c及第四按钮31d和设置在壳体2内的壳体2以外的固定部之间的抵接部形成第一抵接部S1和第二抵接部S2。这对于第三抵接部S3和第四抵接部S4也是相同的。

Claims (8)

1.一种按压式输入装置,该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壳体;在所述壳体的表面配置的第一按钮以及第二按钮;和被所述第一按钮触压的第一切换部及被所述第二按钮触压的第二切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至少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经由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按钮单元,所述第一按钮具有承受按压操作力的第一操作表面和对所述第一切换部进行按压的第一按压端部,所述第二按钮具有承受按压操作力的第二操作表面和对所述第二切换部进行按压的第二按压端部,从所述第一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一按压端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二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二按压端部的距离长,
在所述按钮单元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按钮单元和所述壳体以外的固定部之间,夹着在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之间穿过的中心线而在所述第二按钮所处的一侧,设有触压所述第一操作表面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一抵接部,夹着所述中心线而在所述第一按钮所处的一侧,设有触压所述第二操作表面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二抵接部,
从所述第一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二抵接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二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一抵接部的距离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对所述第一切换部和所述第二切换部进行支承的切换基板,
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表面将所述切换基板倾斜地安装,从所述壳体的表面到所述第一切换部的距离比从所述壳体的表面到所述第二切换部的距离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从所述第一抵接部到所述第二操作表面的距离相比,从所述第一抵接部到所述切换基板的距离短,与从所述第二抵接部到所述第一操作表面的距离相比,从所述第二抵接部到所述切换基板的距离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按压端部靠近所述切换基板的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一按压端部靠近所述切换基板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钮单元设有在与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排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第三按钮和第四按钮,并且,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被所述第三按钮的第三按压端部触压的第三切换部和被所述第四按钮的第四按压端部触压的第四切换部,
在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按钮以及所述第二按钮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第一按钮以及所述第二按钮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触压所述第三按钮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三抵接部和触压所述第四按钮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四抵接部。
7.一种按压式输入装置,该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壳体;在所述壳体的表面配置的第一按钮、第二按钮、第三按钮以及第四按钮;和被所述第一按钮触压的第一切换部、被所述第二按钮触压的第二切换部、被所述第三按钮触压的第三切换部以及被所述第四按钮触压的第四切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式输入装置设有所述第一按钮、所述第二按钮、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经由连结部连结而成的按钮单元,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三按钮和所述第四按钮的排列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按钮具有承受按压操作力的第一操作表面和对所述第一切换部进行按压的第一按压端部,所述第二按钮具有承受按压操作力的第二操作表面和对所述第二切换部进行按压的第二按压端部,从所述第一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一按压端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二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二按压端部的距离长,
在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第三按钮以及所述第四按钮和所述壳体以外的固定部之间,夹着在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之间穿过的中心线而在所述第二按钮所处的一侧,设有触压所述第一操作表面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一抵接部,夹着所述中心线而在所述第一按钮所处的一侧,设有触压所述第二操作表面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二抵接部,
从所述第一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二抵接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二操作表面到所述第一抵接部的距离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压式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按钮以及所述第二按钮和所述壳体之间、或在所述第一按钮以及所述第二按钮和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触压所述第三按钮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三抵接部和触压所述第四按钮时成为所述按钮单元的转动支点的第四抵接部。
CN201310037543.6A 2012-02-09 2013-01-31 按压式输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5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6578A JP2013164936A (ja) 2012-02-09 2012-02-09 押圧式入力装置
JP2012-026578 2012-02-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5825A true CN103295825A (zh) 2013-09-11
CN103295825B CN103295825B (zh) 2015-08-12

Family

ID=48944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3754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5825B (zh) 2012-02-09 2013-01-31 按压式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75542B2 (zh)
JP (1) JP2013164936A (zh)
CN (1) CN10329582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7682A (ja) * 1995-11-17 1997-06-06 Alpine Electron Inc 操作装置
CN2826659Y (zh) * 2005-05-27 2006-10-11 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增加活动量的按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6022B2 (ja) 2000-07-31 2007-01-1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JP5617389B2 (ja) * 2009-09-30 2014-11-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
US8445795B2 (en) * 2010-10-12 2013-05-21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 function navigational switch
JP2013225491A (ja) * 2012-03-22 2013-10-31 Panasonic Corp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7682A (ja) * 1995-11-17 1997-06-06 Alpine Electron Inc 操作装置
CN2826659Y (zh) * 2005-05-27 2006-10-11 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增加活动量的按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06563A1 (en) 2013-08-15
CN103295825B (zh) 2015-08-12
US8975542B2 (en) 2015-03-10
JP2013164936A (ja) 201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3866B (zh) 电按键开关和具有电按键开关的操作元件
CN101098138A (zh) 电气/电子设备的电容式开关
CN101308731B (zh) 固定触点图案及具备该固定触点图案的开关装置
CN106354201A (zh) 电子设备
EP2719430B1 (en) Operating device
WO2020246076A1 (ja) 入力装置、入力システム、操作検出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非一時的記録媒体
US20070146311A1 (en) Roller with single piece carriage and open front hook
CN101650599B (zh) 键盘
KR20130040060A (ko) 터치 패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295825A (zh) 按压式输入装置
CN101964267A (zh) 旋转按压一体按钮
US8946569B2 (en) Multi-directional button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979706A (zh) 滚筒洗衣机控制面板组件的按钮装配结构
US7126071B1 (en) Key and input device containing the key
US7714245B2 (en) Keyswitch with balance member
CN103365357A (zh) 包括用来致动开关断路器的可移动的上面板的控制装置
CN103083907A (zh) 电子装置及其摇杆
CN201754267U (zh) 输入装置
CN202221714U (zh) 按压式输入装置
JP2009200542A (ja) リモコン送信機
CN209729779U (zh) 按键
CN218602309U (zh) 机动车开关及具有其的机动车
TWM430652U (en) Touch keyboard
CN211352175U (zh) 触摸式汽车方向盘按键及汽车
JP3096605U (ja) テレビジョン用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Termination date: 202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