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8590B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8590B
CN103208590B CN201210586501.3A CN201210586501A CN103208590B CN 103208590 B CN103208590 B CN 103208590B CN 201210586501 A CN201210586501 A CN 201210586501A CN 103208590 B CN103208590 B CN 1032085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plane
interconnection layer
light scatt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65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08590A (zh
Inventor
泽部智明
小野富男
杉启司
榎本信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08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8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08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85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L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BEING PORTABLE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ATION
    • F21L4/00Electric lighting devices with self-contained electric batteries or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4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互连层、有机发光层、以及光散射层。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互连层电连接到第一电极。第三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第一和第二部分不覆盖互连层。第二电极覆盖第二部分并且不覆盖第一和第三部分。有机发光层设置在第二部分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二部分设置在光散射层的第四部分和第二电极之间。光散射层的第五部分覆盖互连层。光散射层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第一部分。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2年1月17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07139并要求其优先权的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文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一般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作平光源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已引起关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薄膜设置在两个电极之间。通过向有机薄膜施加电压来注入电子和空穴以使其重新组合,产生激子。当激子辐射失活时,发出并利用光。
由于其诸如薄、轻量、以及大面积表面发光之类的特征,期待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找到用常规照明设备和光源尚无法实现的应用。
附图简述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A至图6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多个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8A和图8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5A至图15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6A至图16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18A至图18E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按工艺次序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9A至图19D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制造方法的按工艺次序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
图2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互连层、第二电极、有机发光层、以及光散射层。第一电极具有主表面,并且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主表面的第一方向中的第二部分、以及与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第一方向中的第三部分。第一电极是透光的。互连层在平行于主表面的平面中延伸。互连层是反光的并且电连接到第一电极。互连层的电导率高于第一电极的电导率。第三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第二电极是反光的。第二电极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第二部分,并且不覆盖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机发光层设置在第二部分和第二电极之间。光散射层包括第四部分和与第四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主表面的方向中的第五部分。第二部分设置在第四部分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五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光散射层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第一部分。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照明装置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电源单元。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互连层、第二电极、有机发光层、以及光散射层。第一电极具有主表面,并且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主表面的第一方向中的第二部分、以及与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第一方向中的第三部分。第一电极是透光的。互连层在平行于主表面的平面中延伸。互连层是反光的并且电连接到第一电极。互连层的电导率高于第一电极的电导率。第三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第二电极是反光的。第二电极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第二部分,并且不覆盖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机发光层设置在第二部分和第二电极之间。光散射层包括第四部分和与第四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主表面的方向中的第五部分。第二部分设置在第四部分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五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光散射层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第一部分。电源单元电连接到互连层和第二电极,并且被配置成经由互连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供应通过有机发光层的电流。
根据另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制备工件。该工件包括:第一电极,其具有主表面并且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主表面的第一方向中的第二部分、以及与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第一方向中的第三部分,该第一电极是透光的;在平行于主表面的平面中延伸的互连层,该互连层是反光的并且电连接到第一电极,并且该互连层的电导率高于第一电极的电导率,第三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并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反光的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第二部分,并且不覆盖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设置在第二部分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工件具有平行于平面的处理表面。该方法可包括通过使用互连层和第二电极作为掩模的曝光处理在处理表面上形成光散射层。光散射层包括第四部分和与第四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主表面的方向中的第五部分。第二部分设置在第四部分和第二电极之间。第五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光散射层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第一部分。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各个实施例。
附图是示意性或概念性的,从而每一组件的厚度和宽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组件之间的尺寸比并不总是实际的。甚至同一组件可在不同附图中用不同尺寸或比率来表示。
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示例中的相同组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适当地省略关于相同组件的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是沿图2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图。
这些附图通过放大该器件的一部分来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包括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互连层31、有机发光层40、以及光散射层51。
第一电极10具有第一主表面10a和第二主表面10b。第二主表面10b与第一主表面10a相对。第一电极10是透光的。第一电极10可以是例如透明电极。
在本示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还包括透光基板80。基板80设置在第一电极10和光散射层51之间。
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的一个方向被取为X轴方向。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且垂直于X轴方向的方向被取为Y轴方向。垂直于X轴和Y轴的方向被取为Z轴方向。Z轴方向对应于第一电极10的厚度方向。
互连层31在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的平面中延伸。即,互连层31在X-Y平面中延伸。在投影到X-Y平面时,第一电极10具有不覆盖互连层31的部分。
例如,设置互连部分30,其包括导电互连层31。除了在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以外,设置互连层31。在投影到X-Y平面时,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覆盖第一电极1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投影到X-Y平面时,互连层31覆盖第一电极10的一部分。互连层31电连接到第一电极10。例如,互连层31的形状为在X-Y平面中延伸的条形或格栅结构。
如图2所示,在本示例中互连层31为条形。然而,如下所述,互连层31可具有任意图案形状。互连层31具有高于第一电极10的电导率。互连层31是反光的。互连层31可以是例如金属电极。互连层31用作被配置成发送流过第一电极10的电流的辅助电极。在该示例中,互连层31设置在第一电极10上。互连层31可设置在第一电极10之下。互连层31被安排成露出第一电极10的至少一部分。
互连层31具有高于第一电极10的反光率。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具有高于第一电极10的反光率的状态被称为是反光的。绝缘层(未示出)可设置在互连层31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上。
第二电极20面向第一电极10的第一主表面10a。第二电极20是反光的。即,第二电极20具有高于第一电极10的反光率。
第一电极10具有高于互连层31和第二电极20的透光率。在本说明书中,具有高于互连层31和第二电极20的透光率的状态被称为是透光的。即,基板80具有高于互连层31和第二电极20的透光率。
第二电极20具有导电部分21。导电部分21是反光的。在投影到X-Y平面时,导电部分21覆盖不覆盖互连层31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即,除了在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中以外,设置导电部分21。在投影到X-Y平面时,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至少设置在不覆盖互连层31的区域的一部分中。在第二电极20中,例如设置多个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导电部分21设置在除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以外的区域中。
如图2所示,在本示例中,第二电极20的导电部分21的形状为条形。然而,如下所述,第二电极20的导电部分21可具有任意图案形状。
有机发光层40被设置在第一电极10的第一主表面10a与第二电极20之间。
第一电极10设置在光散射层51和第二电极20之间。光散射层51在投影到X-Y平面时具有覆盖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的部分。即,光散射层51面向由于互连层31和第二电极20引起的反光部分。除了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31或导电部分21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以外,设置光散射层51。在投影到X-Y平面时覆盖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不设置光散射层51。在投影到X-Y平面时覆盖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不设置光散射层51。
例如,设置光散射部分50。光散射部分50具有光散射层51。在未设置光散射层51的区域中设置非散射部分52。非散射部分52的光散射性能低于光散射层51的光散射性能。光散射层51在投影到X-Y平面时具有覆盖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的部分。当投影到X-Y平面时,非散射部分52覆盖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的至少一部分和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的至少一部分。
即,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极10包括第一部分10p、第二部分10q和第三部分10r。第二部分10q与第一部分10p一起排列在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的第一方向中。第三部分10r与第一部分10p一起排列在第一方向中。
互连层31在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的平面中延伸。互连层31是反光的并且电连接到第一电极10。互连层31的电导率高于第一电极10的电导率。第三部分10r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31。第一部分10p和第二部分10q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31。
第二电极20是反光的。第二电极20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第二部分10q,并且不覆盖第一部分10p和第三部分10r。
有机发光层40设置在第二部分10q和第二电极20之间。
光散射层51包括第四部分50p和第五部分50q。第五部分50q与第四部分50p一起排列在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的方向中。第二部分10q设置在第四部分50p和第二电极20之间。第五部分50q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互连层31。光散射层51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第一部分10p。
在设置有基板80的本示例中,光散射层51部分地设置在基板80的主表面上。光散射层51具有与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基本相同的形状。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当光散射层51投影到X-Y平面时,光散射层51的边缘可在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的边缘的外侧或内侧。非散射部分52在投影到X-Y平面时覆盖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的至少一部分和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的至少一部分,从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变成为透光。
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彼此面对的部分的有机发光层40提供发光区域44。由发光区域44产生的发射光45经由第一电极10和光散射层51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出射。发射光45的一部分由第二电极20反射,并且经由第一电极10和光散射层51出射。这些光的一部分经由非散射部分52出射。通过设置光散射部分51,改变发射光45的路径以减少可能通过例如全反射返回到器件中的光,由此实现高效的光提取。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中,从外部进入的外部光46通过第二电极20的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和第一电极10。以此方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可透射入射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上的外部光46,同时发射发射光45。
由于非散射部分52(例如,其中不设置光散射层51的部分)覆盖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和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因此外部光46在通过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和第一电极10时基本上不散射。结果,有可能通过使用透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外部光46形成图像。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是透光的。
通过在投影到X-Y平面时反光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彼此覆盖的位置处设置光散射层51,有可能散射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处的镜面反射光。因此,有可能抑制外部图像的反射图像在视觉上被识别出。
以此方式,光散射层51改变从有机发光层40发射的光的行进方向。光散射层51可散射由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反射的光。光散射层51可散射入射到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外部光46。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在投影到X-Y平面时覆盖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并且不覆盖光散射层51的部分是透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在投影到X-Y平面时覆盖互连层非形成区域52并且不覆盖光散射层51的另一部分是透明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是透光(透明)的。因此,可经由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在视觉上识别出背景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部图像被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镜面反射,则例如观察者本身的图像被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反射,从而观察者在视觉上识别出所得的反射图像。即,出现外部图像的反射图像。这显著劣化了背景图像的可视性。
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可透光,并且同时抑制反射图像的形成,由此获得背景图像的高可视性。
以此方式,根据本实施例,有可能提供透光并且实用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根据本实施例,可获得高发光效率。当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应用于照明装置时,其照明功能和透射背景图像的其它功能实现各种新应用。
例如,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设备可能具有其中设置多个像素(发光区域)并且在像素之间设置透光区域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通过使用例如圆形偏振板来抑制反射电极的反射。然而,圆形偏振板的使用降低了透射率以及透明度,并且也劣化了发光效率。如果设置光散射层来减少透光有机EL显示设备中反射图像的形成,则发生在多个像素中有效分辨率可能劣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当诸如圆形偏振板之类的光学层被用于抑制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照明装置中反射图像的形成时,透射率和发光效率降低,由此劣化实用性。此外,与为不同像素提供不同光发射的显示设备不同,光散射层51在照明装置中的使用不产生分辨率劣化的问题。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中,通过使用光散射层51,有可能获得实用的照明功能和背景图像透射功能,同时抑制反射图像的形成。
此外,有机EL显示设备具有小尺寸的像素,并且因此不具有像素中透明电极的电位下降的明显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应用于大面积照明装置,则由于第一电极10的电阻造成的电位下降,发射亮度变得不均匀。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低电阻互连层31被提供给为第一电极10,并且抑制电位下降。如果互连层31由金属制成以提供低电阻互连层31,则在互连层31上发生镜面反射。
在本实施例中,光散射层51具有在投影到X-Y平面时覆盖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的部分。这将抑制由面向发光区域44的第二电极20引起的反射图像的形成、以及由互连层31引起的反射图像的形成。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已经描述的图1和图2示出图3所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一部分PA的配置。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具有第一电极10、连接到第一电极10的互连部分30、以及面向第一电极10的第二电极20。在本示例中,省略有机发光层40。当沿Z轴观察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呈现为例如方形(例如,矩形)。方形的每条边为例如约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2000mm。例如,平行于X-Y平面的第一电极10的宽度为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2000mm。例如,平行于X-Y平面的第一电极10的宽度为大于或等于50mm。
图4A和图4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A示出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的示例。图4B示出互连部分30的图案形状的示例。图4A和图4B所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一部分PA对应于图1和图2中所示的部分。
如图4A所示,在本示例中,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的形状为条形。在本示例中,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沿Y轴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的延伸方向是任意的。
如图4B所示,在本示例中,互连部分30的形状为条形。在本示例中,互连部分30沿Y轴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互连部分30的延伸方向是任意的。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为条形并且互连部分30为条形,则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的条带的延伸方向与互连部分30的条带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的条带的延伸方向与互连部分30的条带的延伸方向平行或不平行(倾斜或垂直)。以下将描述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的图案以及互连部分30的图案的示例。
以下将描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中包括的各层的示例。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5所示,有机发光层40包括发光部分43。根据需要,有机发光层40还可包括第一层41和第二层42中的至少一层。发光部分43发出包括可见光的波长的光。第一层41设置在发光部分43和第一电极10之间。第二层42设置在发光部分43和第二电极20之间。
可使用例如Alq3(三(8-羟基喹啉根)合铝)、F8BT(聚9,9-二辛基芴-共-苯并噻二唑)、以及PPV(聚对苯乙炔)作为发光部分43的材料。发光部分43可由包括基质材料(hostmaterial)和添加到该基质材料的掺杂剂的混合材料制成。可使用例如CBP(4,4'-N,N'-双-二咔唑基联苯)、BCP(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TPD(4,4-双[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联苯基)、PVK(聚乙烯基咔唑)以及PPT(聚(3-苯基噻吩))作为上述基质材料。可使用例如Flrpic(双(4,6-二氟苯基)吡啶根合-N,C2’-吡啶甲酸铱(III))((iridium(III)bis(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N,C2’-picolinate))、Ir(ppy)3(三(2-苯基吡啶)铱)以及Flr6(双(2,4-二氟苯基吡啶根合)-四(1-吡唑基)硼酸铱(III))作为掺杂剂材料。
第一层41用作例如空穴注入层。第一层41用作例如空穴传输层。第一层41可具有例如包括用作空穴注入层的层以及用作空穴传输层的层的层叠结构。第一层41可包括除用作空穴注入层的层以及用作空穴传输层的层以外的另一层。
第二层42用作例如电子注入层。第二层42可包括例如用作电子传输层的层。第二层42可具有例如包括用作电子注入层的层以及用作电子传输层的层的层叠结构。第二层42可包括除用作电子注入层的层以及用作电子传输层的层以外的另一层。
例如,有机发光层40发出包括可见光波长的光。例如,从有机发光层40发出的光基本上是白光。即,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发出的光是白光。如此处所引用的“白光”基本上是白色的,并且包括例如基于红色的、基于黄色的、基于绿色的、基于蓝色的、以及基于紫色的白光。
第一电极10包括包含从包括例如In、Sn、Zn和Ti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氧化物。第一电极10可由例如氧化铟锡(ITO)膜形成。第一电极10用作例如阳极。
第二电极20包含例如铝和银中的至少一种元素。例如,第二电极20由铝膜形成。此外,第二电极20可由银和镁的合金制成。钙可被添加到该合金。第二电极20用作例如阴极。
互连部分30包含包括例如Mo、Ta、Nb、Ni和Ti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互连部分30可以是例如包含从该组中选择的一种元素的混合膜。互连部分30可以是包含这些元素的层叠膜。互连部分30可以是例如Nb/Mo/Al/Mo/Nb的层叠膜。互连部分30用作抑制例如第一电极10处的电位下降的辅助电极。互连部分30可用作配置成供应电流的引线电极。
基板80可由例如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制成。
图6A至图6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这些图示出光散射部分50的配置。
如图6A所示,光散射部分50包括树脂层55和散布在树脂层55中的多个粒子56。树脂层55由例如基于聚硅氧烷的聚合物制成。然而,树脂层55的材料是任意的。粒子56可以是例如二氧化硅粒子和聚乙烯粒子中的至少一种。然而,粒子56的材料是任意的。粒子56的直径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2μm且小于或等于100μm。树脂层55的厚度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2μm且小于或等于100μm。
树脂层55的折射率和粒子56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应当优选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1,并且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0.2。如果树脂层55的折射率和粒子56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较小,则散射特性较低。通过将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1,可获得充分的散射性能。粒子56的形状可以为球形(包括扁平球)、多面体形以及针形。
例如,树脂层55的折射率等于基板80的折射率。树脂层55的折射率和基板80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0.2。树脂层55是透明的。
如图6B所示,在光散射部分50中,可将多个粒子56设置为彼此接触。
如图6C所示,在光散射部分50中,粒子56的表面的一部分可以暴露。
如图6D所示,可使用其表面上形成不规则部的透明层57作为光散射部分50。例如,可使用其表面上形成任意不规则部的透明层57作为光散射部分50,例如微棱镜层、沟槽层或锥体层。透明层57可由基于聚硅氧烷的聚合物制成。透明层57可包含除树脂之外的组分,如填料。
光散射部分50形成在例如基板80的背表面(基板80的相对于第一电极10的相对侧表面)上。光散射部分50可通过使用例如原料(诸如包含粒子56的树脂层55的溶液)的诸如涂敷或印刷之类的方法形成。例如,该方法可包括旋涂、凹版印刷、凹凸透镜涂敷、毛细管涂敷、以及狭缝涂敷。
如下所述,光散射部分50可通过使用第二电极20和互连部分30的自对准方法形成。
可使用其中部分形成微棱镜形或锥体形不规则部的薄板作为光散射部分50。形成不规则部的部分提供光散射层51,并且没有形成不规则部的部分提供非散射部分52。在使用这种薄板的情况下,对准机构用于对准例如基板80和该薄板,以使它们可彼此粘附。
光散射部分50可采用例如其中散布粒子56的树脂层55与部分形成有微棱镜形或锥体形不规则部的薄板层叠的配置。
图7A和图7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A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的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的示例。图7B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的互连层31的图案形状的示例。例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的一部分的截面图(沿线A1-A2所取的)与图1相同。
如图7A所示,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中,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具有格栅配置。在本示例中,设置在第二电极20上的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的形状为方形(矩形),然而不限于方形,是任意的。
此外,如图7B所示,互连层31具有格栅配置。在本示例中,设置在互连部分30上的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的形状为方形(矩形),然而不限于方形,是任意的。
图8A和图8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8A示出第二电极20为条形的情况下的配置,而图8B示出第二电极20为格栅形的情况下的配置。如图8A所示,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例如沿Y轴方向延伸。以此方式,第二电极20可包括在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的第一方向(在此情况下为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部分(第一图案部分20p)。第二电极20的X轴方向长度被取为宽度wx2。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的X轴方向中心到中心距离被取为间距px2。
如图8B所示,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还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条形部分)。以此方式,第二电极20还可包括沿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且不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在该示例中为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图案部分20q。第二电极20的沿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条形部分,即第二图案部分20q)的Y轴方向长度被取为宽度wy2。多个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的上述部分(第二图案部分20q)的Y轴方向上相邻的上述两个部分的Y轴方向中心到中心距离被取为间距py2。
例如,宽度wx2和宽度wy2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2000μm。具体地,宽度wx2和宽度wy2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10μm。通过将宽度wx2和wy2设为大于或等于10μm,制造变得容易。宽度wx2和wy2小于或等于500μm。通过将宽度wx2和wy2设为小于或等于500μm,第二电极20变得不太显著。宽度wx2和wy2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大于或等于10μm且小于或等于200μm。
间距px2和py2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5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0μm。
例如,间距px2和py2被设为大于或等于40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μm,而宽度wx2和wy2被设为大于或等于4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在此情况下,第二电极20可通过光刻和蚀刻来形成。
例如,间距px2和py2被设为大于或等于800μm且小于或等于1000μm,而宽度wx2和wy2被设为大于或等于80μm且小于或等于120μm。在此情况下,第二电极20可通过例如沉积(例如,真空蒸镀、溅射等)来形成,并利用金属掩模来图案化。
图9A和图9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A示出互连层31为条形的情况下的配置,而图9B示出互连层31为格栅形的情况下的配置。如图9A所示,互连层31例如沿Y轴方向延伸。即,互连层31具有例如沿Y轴方向延伸的条形部分。互连层31的X轴方向长度被取为宽度wx3。多个互连层31中的两个相邻的互连层31的X轴方向中心到中心距离被取为间距px3。
如图9B所示,互连层31还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互连层31的部分(条形部分)的Y轴方向长度被取为宽度wy3。多个互连层31的上述部分中的上述两个相邻部分的Y轴方向中心到中心距离被取为间距py3。
例如,宽度wx3和宽度wy3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1μm且小于或等于2000μm。具体地,宽度wx3和宽度wy3中的至少一个大于或等于10μm。通过将宽度wx3和wy3设为大于或等于10μm,制造变得容易。此外,高度导电互连层31增强发射强度的平面内均匀性。另一方面,宽度wx3和wy3小于或等于500μm。通过将宽度wx2和wy2设为小于或等于500μm,互连层31变得不太显著。宽度wx3和wy3中的至少一个被设为例如大于或等于10μm且小于或等于200μm。
间距px3和py3中的至少一个被设为例如大于或等于5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0μm。
例如,间距px3和py3被设为大于或等于40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μm,而宽度wx3和wy3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40μm且小于或等于60μm。在此情况下,互连层31可通过光刻和蚀刻来形成。
例如,间距px3和py3被设为大于或等于800μm且小于或等于1000μm,而宽度wx3和wy3分别被设为大于或等于80μm且小于或等于120μm。在此情况下,互连层31可通过例如沉积(例如,真空蒸镀、溅射等)来形成并利用金属掩模来图案化。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二电极20和互连部分30的图案线宽较大(导电部分21和互连层31较宽),则第二电极20和互连部分30可被容易地观察到,并且是显著的。如果第二电极20和互连部分30明显,则难以识别背景图像。
本申请的发明人已讨论了使第二电极20和互连部分30不太显著的条件。在该讨论中所使用的试样中,多个条形Ag膜设置在玻璃基板上。Ag膜对应于第二电极20和互连部分30。Ag膜具有设为200μm的恒定值的条形图案间距(其对应于间距py2和py3)。所使用的试样具有设为20μm和100μm之间的可变值的Ag膜条形图案的宽度(其对应于宽度wy2和wy3)。注意,当Ag膜条形图案的宽度为100μm时,孔径比为50%。通过在试样后面设置白纸并将试样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设为0.3m,获得Ag膜条形图案的可观察最小宽度。观察者具有1.2的视力,并且在作为评估环境的荧光灯下的室内。
由此,如果多个Ag膜条形图案大于或等于50μm,则可观察到它们彼此分离,而如果它们小于或等于40μm(孔径比:71%),则无法观察到它们。即,如果它们小于或等于40μm,则观察到整个试样为具有降低的透射率的灰色区域。此外,如果宽度为20μm(孔径比:83%),则设置有条形图案的区域的亮度和其他区域的亮度之差减小,从而导致更小的不适感。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0的孔径比(例如,投影有多个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的X-Y平面的总面积与投影有导电部分21的X-Y平面的面积的比率)例如大于或等于71%。此外,第二电极20的孔径比例如大于或等于83%。通过增大第二电极20的孔径比,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透射率。然而,如果孔径比增大,则发光区域44的面积减小。
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互连部分30的孔径比例如大于或等于71%。互连部分30的孔径比例如大于或等于83%。
在显示设备中,可以说如果从观察者观察到的一个像素的宽度的视角小于或等于约0.028度,则该像素变得看不见(无法区别)。这与以上结果基本一致,即如果在试样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D为30cm时该宽度小于或等于40μm,则无法看到条形图案。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10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D与无法观察到图案的图案宽度wa之间的关系。其横轴给出距离D,而其纵轴给出图案宽度wa。图案宽度wa对应于最大宽度wx2、wy2、wx3、以及wy3。
如图10所示,无法观察到这些图案的图案宽度wa与距离D成比例。当距离D为0.3m时,图案宽度wa为40μm。当距离D为6m时,图案宽度wa为800μm。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于照明的情况下,相关照明装置和用户(观察者)之间的距离D可进行各种改变。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根据用途的距离D,确定宽度wx2、wy2、wx3、以及wy3。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用途的示例。虽然以下假设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情况,但是可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1。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1A对应于从有机发光层40辐射发射光45的状态(照明状态),而图11B对应于不从有机发光层40辐射发射光45的状态(非照明状态)。如这些图中所示,在本示例中,第二电极20面向观察者71,而光散射层51面向对象72。
如图11A所示,在照明状态中,用发射光45照射对象72。此外,外部光46的一部分被第二电极20反射并到达观察者71。外部光46的另一部分通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到达对象72、被对象72反射、并经由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到达观察者71。例如,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率分别取为Ro和To,并将对象72的反射系数取为Rb。将发射光45的强度取为Io,并将外部光46的强度取为Is。在此情况下,到达观察者71的光的强度I为(Io+Is)RbTo+IsRo。
如图11B所示,在非照明状态,到达观察者71的光的强度I为IsRbTo+IsRo。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2A对应于照明状态,而图12B对应于非照明状态。如这些图中所示,在本示例中,光散射层51面向观察者71,而第二电极20面向对象72。
如图12A所示,在照明状态中,发射光45朝向观察者71出射。然后,外部光46的一部分被第二电极20反射并到达观察者71。外部光46的另一部分通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到达对象72、被对象72反射、并经由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到达观察者71。例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率分别被取为Ro'和To'。到达观察者71的光的强度I为IsRbTo+Io+IsRo'。
如图12B所示,在非照明状态,到达观察者71的光的强度I为IsRbTo+IsRo'。
在该使用状态,在非照明状态,观察者71可经由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观察到对象72。在照明状态,由于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发射的发射光45,观察者71发现难以看见对象72。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3是对应于沿图2、4A和4B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中,第二电极20设置在基板80上,而有机发光层40设置在第二电极20上。第一电极10设置在有机发光层40上,而互连部分30设置在第一电极10上。光散射部分50设置在互连部分30和第一电极10的上表面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也可提供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也可能提供有机发光层40上的互连部分30和互连部分30上的第一电极10。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14所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2a中,在基板80的相对于第一电极10的相对侧表面的一部分中形成不规则部。不规则部提供光散射层51,并且没有形成不规则部的部分提供非散射部分52。以此方式,基板80的至少一部分可用作光散射部分50。
图15A至图15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这些图是对应于沿图2、4A和4B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15A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中,光散射部分50设置在基板80和第一电极10之间。在基板80和第一电极10之间的没有设置光散射层51的部分处(非散射部分52),设置透射发射光45的透射层60。透射层60由例如透明树脂等制成。透射层60按需设置并可以省略。例如,在基板80上设置光散射层51和透射层60。第一电极10设置在其上,互连部分30设置在第一电极10上,并且有机发光层40设置在第一电极10上。第二电极20设置在有机发光层40上。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中,由于反射形成图像的反射电极(第二电极20)与光散射层51之间的距离减小。因此,即使视觉识别的角度改变,也难以通过反射形成图像。
如图15B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a中,光散射部分50设置在基板80和第一电极10之间。设置透射层60,使得光散射层51可嵌入。即,透射层60设置到非散射部分52(在光散射层51之间),并且在光散射层51和第一电极10之间。
如图15C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又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3b中,在基板80的面向第一电极10的表面上设置光散射部分50。即,不规则部形成在基板80的表面上以提供光散射层51。即,基板80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作光散射层51。透射层60设置在基板80和第一电极10之间。透射层60使不规则部平坦化。因此有可能例如稳定地形成第一电极10。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各层以及电极和基板层叠的次序可进行各种改变。
图16A至图16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这些图是对应于沿例如图2、图4A和图4B的线A1-A2所取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16A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在参考图1描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的配置中,包括设置在基板80和第一电极10之间的中间层63(即在光散射部分50和第一电极10之间)。
中间层63包括高折射率部分61和不规则结构部分62。高折射率部分61与第一电极10接触。高折射率部分61的折射率与第一电极10的折射率几乎相同。高折射率部分61的折射率与第一电极10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为例如小于或等于0.2。高折射率部分61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8且小于或等于2.0。高折射率部分61的折射率与有机发光层40的折射率几乎相同。高折射率部分61具有使不规则结构部分62的表面平坦化的功能。
不规则结构部分62与基板80接触。不规则结构部分62具有在投影到X-Y平面时覆盖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的部分。除了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31或导电部分21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外,设置不规则结构部分62。不规则结构部分62具有与例如光散射层51基本上相同的图案形状。
可使用其中散布粒子的树脂层和部分具有微棱镜形或锥体形不规则部的层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不规则结构部分62。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中,有机发光层40的内部和第一电极10的内部中的至少一个中传播的光可出射。因此,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发光效率。
如图16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a中,中间层63设置在基板80和第一电极10之间,从而不规则部64形成在对应于中间层63的基板80的表面的一部分中。不规则部64对应于不规则结构部分62。同样在该情况下,有机发光层40的内部和第一电极10的内部中的至少一个中传播的光可出射。
如图16C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4b中,形成不规则部64,并且不规则部进一步形成在基板80的相对于第一电极10的相对侧表面的一部分中,从而这些不规则部可提供光散射层51,而没有形成不规则部的部分可提供非散射部分52。
(第二实施例)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10包括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例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10)和电源单元201。
电源单元201电连接到互连部分30和第二电极20。电源单元201经由互连部分30、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供应通过有机发光层40的电流。
根据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10可提供透光照明装置。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本实施例部分对应于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
图18A至图18E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按工艺次序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18A所示,例如在基板80上形成第一电极10。在第一电极10上形成互连部分30。通过使用例如光刻和蚀刻来形成互连部分30的图案。可使用利用掩模来图案化的膜沉积(真空蒸镀等)。
如图18B所示,在第一电极10和互连部分30上形成有机发光层40。在有机发光层40上形成第二电极20。以此方式,形成工件110w。第二电极20的图案使用例如光刻和蚀刻来形成。可使用利用掩模的膜形成(蒸镀等)。
如图18C所示,形成光散射层51的光散射膜50f形成在基板80的背表面(处理表面110ws)(即为基板80的下表面以及相对于第一电极10的相对侧表面)上。光散射膜50f为例如感光的。光散射膜50f为感光树脂膜59。在本示例中,光散射膜50f被取为正型。
如图18D所示,用曝光光75照射工件的上表面。该曝光光75被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和互连部分30(互连层31)阻挡。用曝光光75的通过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和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的一部分照射光散射膜51f。
然后,如图18E所示,可去除光散射膜50f被光照射的部分以形成光散射层51。
在该示例中,与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和互连部分30(互连层31)自对准地形成光散射层51。光散射层51的形状基本上覆盖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和互连部分30(互连层31)的形状,并且因此具有高处理精度。该方法使得光散射层51能被容易地制造。
图19A至图19D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另一制造方法的按工艺次序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19A所示,例如,在形成包括基板80上的第一电极10、互连部分30、有机发光层40和第二电极20的工件110w之后,感光抗蚀膜58形成在基板80的背表面上(即为基板80的下表面和相对于第一电极10的相对侧表面)。抗蚀膜58是感光树脂膜59和负型抗蚀剂。然后,用曝光光75照射工件的上表面。曝光光75被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和互连部分30(互连层31)阻挡,从而用该曝光光的通过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和互连层非形成区域32的一部分照射抗蚀膜58。
如图19B所示,例如,去除抗蚀膜58的未被光照射的一部分。
如图19C所示,形成光散射膜50f以覆盖基板80的背表面(下表面)上的抗蚀膜58。
如图19D所示,通过去除抗蚀膜58来去除抗蚀膜58上的光散射膜50f。通过该方法,通过使用剥离法处理光散射膜50f来形成光散射层51。
在该示例中,与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和互连部分30(互连层31)自对准地形成光散射层51。光散射层51的形状基本上覆盖第二电极20(导电部分21)和互连部分30(互连层31)的形状,并且因此具有处理精度。该方法使得光散射层51能被容易地制造。
图2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20所示,在制造方法中,制备工件110w(步骤S110)。工件110w包括第一电极10、互连部分30、第二电极20和有机发光层40。第一电极10具有第一主表面10a,并且是透光的。互连部分30在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0a的平面中延伸,并且电连接到第一电极10。互连部分30比第一电极10更导电,并且是反光的。第一电极10具有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31的部分。第二电极20面向第一主表面10a。第二电极20具有导电部分21。导电部分21是反光的。导电部分21设置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31的区域的一部分上。除了在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中以外,设置导电部分21。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22设置在投影到X-Y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31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有机发光层40设置在第一主表面10a和第二电极20之间。
例如,第一电极10和互连部分30形成在透光基板80上,有机发光层40形成在第一电极10上,并且第二电极20形成在有机发光层40上。例如,执行参考图18A和图18B描述的处理。
然后,如图20所示,通过执行使用互连部分30和第二电极20作为掩模的曝光处理,将光散射部分50形成在工件110w的平行于X-Y平面的表面(处理表面)上(步骤S120)。光散射部分50形成在其中第一电极10设置在光散射部分50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位置处。在该步骤中,光散射层51形成在当投影到X-Y平面时覆盖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的区域中,而当投影到X-Y平面时不覆盖互连层31和导电部分21的至少一部分(工件110w的与X-Y平面平行的表面上的区域)除外。
在形成光散射部分50的过程中,例如,感光树脂膜59形成在工件110w的与X-Y平面平行的表面上。树脂膜59形成在其中第一电极10设置在树脂膜59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位置处。树脂膜59为例如光散射膜50f。然后,包括通过使用互连部分30和第二电极20作为掩模用使感光性呈现的光(曝光光75)照射树脂膜59,以使树脂膜59成形为互连部分30和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在其上反映的图案的工艺。
例如,光散射部分50形成在基板80的下表面。在形成光散射部分50的过程中,光反应树脂膜59(光散射膜50f)形成在基板80的下表面上。然后,通过使用互连部分30和第二电极20作为掩模用来自基板80的上表面一侧的光(曝光光75)照射树脂膜59(光散射膜50f)。以此方式,将树脂膜59(光散射膜50f)处理成互连部分30和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在其上反映的图案。例如,执行参考图18C和图18D描述的处理。
例如,树脂膜59可以是抗蚀膜58。通过使用互连部分30和第二电极20作为掩模用曝光光75照射抗蚀膜58,从而可将抗蚀膜58处理成互连部分30和第二电极20的图案形状在其上反映的图案。然后,使用被处理成预定图案的抗蚀膜58来处理光散射膜50f,由此获得光散射层51。例如,执行参考图19A至图19D描述的处理。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通过使具有反射性的导电部分21和互连层31变细,设置当投影到X-Y平面时不覆盖导电部分21和互连层31的区域。以此方式,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增加透明度。然后,通过在覆盖导电部分21和互连层31两者的区域中设置光散射层51,抑制眩光的形成。改善了发射光15的光提取效率。因此,有可能在不降低透射率的情况下改善发光效率。
通过减小导电部分21和互连层31的线宽或使它们成形为格栅形并且形成线宽以使其无法在视觉上被识别出,第二电极20和互连部分30成为不显著的(无法在视觉上被识别出)。当从1m远的位置观察时,视觉上无法识别的线宽为例如约小于或等于100μm(例如,小于或等于120μm)。例如,通过将导电部分21和互连层31的线宽设为小于或等于120μm,第二电极20和互连部分30无法作为线在视觉上被识别出。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照明装置中,它们可被实现为提供透明度,从而背景图像可在视觉上被识别出,良好地匹配环境,并具有发光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了透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照明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在上文中,已参考具体示例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限于这些具体示例。例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包括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互连层、有机发光层、光散射层和基板的组件以及照明装置中包括的诸如电源单元之类的组件的具体配置都被本发明覆盖,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从公知范围适当地选择这些配置类似地实现本发明来获得相同的效果即可。
此外,具体示例的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组件都可在技术可行的程度内组合,并且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达包含本发明的主旨的程度。
另外,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前述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和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通过适当设计调整而实践的所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达到包含本发明主旨的程度。
在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构想各种其他变化和修改,并且应当理解,这些变化和修改也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已描述了特定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仅作为示例而呈现,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文中所描述的新颖实施例可以各种其他形式来体现;此外,可作出以本文中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形式的各种省略、替代和改变,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方案旨在覆盖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这些形式或变体。

Claims (20)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第一电极,其具有主表面并且包括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第一方向中的第二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中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一电极是透光的;
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平面中延伸的互连层,所述互连层是反光的并且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并且所述互连层的电导率高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导率,所述第三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互连层,并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覆盖所述互连层;
包括反光的导电部分和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第二部分,并且不覆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
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光散射层,其包括光散射部分和非散射部分,所述非散射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所述光散射部分包括第四部分和与所述第四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中的第五部分,所述第四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导电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五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互连层,并且所述光散射层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覆盖所述第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光散射层之间的基板,所述基板是透光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并且包括不规则结构部分的中间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微米并且小于或等于2000微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互连层具有沿平行于所述平面的方向延伸的条形部分,以及
所述互连层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微米并且小于或等于2000微米,所述宽度沿垂直于所述互连层的所述条形部分的延伸方向并且平行于所述平面的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连层包括选自由Mo、Ta、Nb、Al、Ni和Ti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平面的方向的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为大于或等于20毫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射的光是白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括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第一图案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沿平行于所述主表面且不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形第二图案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包含铝和银中的至少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层包括树脂层和多个粒子,所述粒子散布在所述树脂层中并具有大于或等于200纳米且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平均直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的折射率和所述粒子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1。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层改变从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射的光的行进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层散射所述互连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反射的光。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层散射入射到所述互连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外部光。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具有格栅图案。
18.一种照明装置,包括: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包括:
第一电极,其具有主表面并且包括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第一方向中的第二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中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一电极是透光的,
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平面中延伸的互连层,所述互连层是反光的并且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并且所述互连层的电导率高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导率,所述第三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互连层,并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覆盖所述互连层,
包括反光的导电部分和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第二部分,并且不覆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
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以及
光散射层,其包括光散射部分和非散射部分,所述非散射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所述光散射部分包括第四部分和与所述第四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中的第五部分,所述第四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导电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五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互连层,并且所述光散射层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覆盖所述第一部分;以及
电源单元,其电连接到所述互连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并且被配置成经由所述互连层、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供应通过所述有机发光层的电流。
19.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制备工件,所述工件包括:第一电极,其具有主表面并且包括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第一方向中的第二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部分一起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中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一电极是透光的;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平面中延伸的互连层,所述互连层是反光的并且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并且所述互连层的电导率高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导率,所述第三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所述互连层,并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投影到平面时不覆盖所述互连层;包括反光的导电部分和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在投影到平面时覆盖所述第二部分,并且不覆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发光层;以及光散射层,其包括光散射部分和非散射部分,所述非散射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导电部分非形成区域,所述光散射部分包括第四部分和与所述第四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中的第五部分,所述第四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导电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五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互连层,并且所述光散射层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覆盖所述第一部分,所述工件具有平行于所述平面的处理表面;以及
通过使用所述互连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作为掩模的曝光处理在所述处理表面上形成光散射层,所述光散射层包括第四部分和与所述第四部分一起排列在平行于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中的第五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五部分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覆盖所述互连层,并且所述光散射层在投影到所述平面时不覆盖所述第一部分。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光散射层包括:
在所述处理表面上形成树脂膜,所述树脂膜能够产生感光性,以及
通过使用所述互连层和所述第二电极作为掩模用光照射所述树脂膜以使感光性产生,来将所述树脂膜处理成反映所述互连层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图案形状的图案。
CN201210586501.3A 2012-01-17 2012-12-28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08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7139A JP5758314B2 (ja) 2012-01-17 2012-01-17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2012-007139 2012-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8590A CN103208590A (zh) 2013-07-17
CN103208590B true CN103208590B (zh) 2016-01-13

Family

ID=47563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650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08590B (zh) 2012-01-17 2012-12-28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63414B2 (zh)
EP (1) EP2618395A1 (zh)
JP (1) JP5758314B2 (zh)
CN (1) CN103208590B (zh)
TW (1) TWI5098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3344B2 (ja) 2012-09-25 2015-05-27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JP2014102958A (ja) 2012-11-19 2014-06-05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JP2014103008A (ja) 2012-11-20 2014-06-05 Toshiba Corp 液体用容器、容器用照明装置、容器用部材及び容器照明システム
JP2014154566A (ja) 2013-02-04 2014-08-25 Toshiba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5584329B1 (ja) 2013-02-04 2014-09-03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6157866B2 (ja) 2013-02-04 2017-07-05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2014154405A (ja) 2013-02-08 2014-08-25 Toshiba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US9088003B2 (en) * 2013-03-06 2015-07-21 Apple Inc. Reducing sheet resistance for common electrode in top emiss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TWI562427B (en) 2013-07-19 2016-12-11 Lg Display Co Ltd Electrode laminat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150076472A1 (en) * 2013-09-13 2015-03-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6184514B2 (ja) * 2013-11-14 2017-08-23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照明システム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5185238A (ja) * 2014-03-20 2015-10-22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145533A1 (ja) * 2014-03-24 2015-10-0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277519B2 (ja) 2014-03-26 2018-02-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透過型有機el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装置
CN104183624B (zh) * 2014-07-31 2017-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透明显示装置
US10608198B2 (en) 2015-03-09 2020-03-31 Pioneer Corporation/Tohoku Pioneer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JP6602950B2 (ja) 2016-03-03 2019-11-0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システム
WO2017149733A1 (ja) 2016-03-03 2017-09-0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N105789479B (zh) 2016-04-22 2018-09-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及其制备方法、以及oled显示装置
US10904963B2 (en) 2017-01-18 2021-01-26 Pioneer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US11006489B2 (en) 2017-02-02 2021-05-11 Pioneer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CN110785867B (zh) 2017-04-26 2023-05-02 Oti照明公司 用于图案化表面上覆层的方法和包括图案化覆层的装置
JP7264488B2 (ja) 2017-05-17 2023-04-25 オーティーアイ ルミオ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パターン化コーティングにわたって伝導性コーティングを選択的に堆積させ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伝導性コーティングを含むデバイス
CN107528010A (zh) * 2017-08-21 2017-12-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的制备方法
US10453907B2 (en) 2017-08-21 2019-10-22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L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1751415B2 (en) 2018-02-02 2023-09-05 Oti Lumionics Inc. Materials for forming a nucleation-inhibiting coating and devices incorporating same
JP7320851B2 (ja) 2018-05-07 2023-08-04 オーティーアイ ルミオ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補助電極を提供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補助電極を含むデバイス
JP2020068160A (ja) * 2018-10-26 2020-04-30 シーシーエス株式会社 Oled照明装置
JP7390739B2 (ja) 2019-03-07 2023-12-04 オーティーアイ ルミオ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核生成抑制コーティング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デバイス
JP2019117958A (ja) * 2019-04-24 2019-07-1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11832473B2 (en) 2019-06-26 2023-11-28 Oti Lumionics Inc. Opto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light transmissive regions, with light diffraction characteristics
KR20220046551A (ko) 2019-06-26 2022-04-14 오티아이 루미오닉스 인크. 광 회절 특성을 갖는 광 투과 영역을 포함하는 광전자 디바이스
KR20220045202A (ko) 2019-08-09 2022-04-12 오티아이 루미오닉스 인크. 보조 전극 및 파티션을 포함하는 광전자 디바이스
US11985841B2 (en) 2020-12-07 2024-05-14 Oti Lumionics Inc. Patterning a conductive deposited layer using a nucleation inhibiting coating and an underlying metallic coating
CN115236778A (zh) * 2021-04-23 2022-10-25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散射膜、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6232A (ja) * 1996-06-06 1997-12-16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基板の製造方法
JPH10307296A (ja) * 1997-05-09 1998-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4472073B2 (ja) * 1999-09-03 2010-06-0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04349244A (ja) * 2003-04-30 2004-12-09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自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14551B2 (ja) * 2003-06-06 2008-07-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補助電極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US6995035B2 (en) * 2003-06-16 2006-02-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a top-emitting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power distribution
JP2005347081A (ja) * 2004-06-02 2005-12-1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面光源装置
JP2006294484A (ja) * 2005-04-13 2006-10-2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US20090058288A1 (en) * 2005-06-15 2009-03-0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device
US20070077349A1 (en) 2005-09-30 2007-04-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tterning OLED device electrodes and optical material
US7710026B2 (en) * 2005-12-08 2010-05-04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output and contrast
US7825570B2 (en) * 2007-06-11 2010-11-02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contrast
JP5217791B2 (ja) * 2007-10-18 2013-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950870B2 (ja) 2007-12-21 2012-06-13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装置
KR20090089151A (ko) * 2008-02-18 2009-08-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DE102008019926B4 (de) 2008-04-21 2011-07-0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80686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einer flächigen Lichtausgabe
JP5655567B2 (ja) * 2008-10-06 2015-01-21 旭硝子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用基板、その製造方法、これを用いた電子デバイス、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led素子用基板
JP5950079B2 (ja) 2008-10-21 2016-07-13 オーエルイーディーワークス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OLEDWorks GmbH 透明oledデバイス
JP2011002336A (ja) 2009-06-18 2011-01-06 Iwasaki Electric Co Ltd 目立ち画像生成装置及び目立ち画像生成プログラム
JP5306097B2 (ja) 2009-07-29 2013-10-02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透過型有機el表示装置
JP6058533B2 (ja) 2010-06-18 2017-01-11 オーエルイーディーワークス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OLEDWorks GmbH 制御された放射を有する透明発光デバイス
JP5546480B2 (ja) 2011-03-08 2014-07-09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82418A1 (en) 2013-07-18
CN103208590A (zh) 2013-07-17
JP5758314B2 (ja) 2015-08-05
JP2013149376A (ja) 2013-08-01
TWI509857B (zh) 2015-11-21
EP2618395A1 (en) 2013-07-24
US8963414B2 (en) 2015-02-24
TW201345012A (zh) 201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8590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照明装置、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
JP5551200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5027671B (zh) 发光装置
JP5703251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1330461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조명 장치
JP5603897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KR101487729B1 (ko) 광전소자용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전소자
KR101654360B1 (ko) 유기 발광소자용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Riedel et al. Polymer-based scattering layers for internal light extraction from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WO2015002463A1 (ko) 유기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DE102014110054A1 (de) Optoelektronische Baugrupp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optoelektronischen Baugruppe
KR101659331B1 (ko) 광추출 효율이 향상된 유기발광소자용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KR101466833B1 (ko) 유기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US20150364724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EP3104668B1 (en) Front plate for el elemen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4471738A (zh) 用于oled的透明的所支撑电极
US20160308167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N103262271A (zh) 用于制造光电子器件的方法和光电子器件
CN109638175A (zh) 有机发光装置及阵列基板
KR102251945B1 (ko)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JP2015228456A (ja) 有機el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