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9632B - 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9632B
CN103189632B CN201180051103.5A CN201180051103A CN103189632B CN 103189632 B CN103189632 B CN 103189632B CN 201180051103 A CN201180051103 A CN 201180051103A CN 103189632 B CN103189632 B CN 1031896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gas
egr
cooler
cleaning plant
cool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11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9632A (zh
Inventor
吉田信行
竹本洋
吉川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9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9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9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96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14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in relation to the exhaust system
    • F02M26/15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in relation to the exhaust system in relation to engine exhaust purifying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22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with coolers in the recirculation passage
    • F02M26/23Layout, e.g. schematics
    • F02M26/28Layout, e.g. schematics with liquid-cooled heat 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实现了小型化的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1)具备:气缸体(11),其具有多个气缸(11a);气缸盖(12)(排气歧管部),其使来自各气缸(11a)的废气集合;废气净化装置(20),其对来自气缸盖(12)的废气进行净化;废气再循环配管(50),其从废气净化装置(20)的下游的第2废气配管(32)将废气的一部分作为废气再循环气体导入进气***;以及废气再循环冷却器(60),其设于废气再循环配管(50)并以冷却液对废气再循环气体进行冷却。在从侧面观察时,从各气缸(11a)朝向废气净化装置(20)的废气通道是弯曲的,废气再循环冷却器(60)配置于由气缸体(11)、气缸盖(12)以及废气净化装置(20)包围的空间(S)。

Description

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这样的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技术:将来自车辆用的发动机(气缸体)的废气的一部分输出作为EGR气体导入进气***,并使其进入发动机(参照专利文献1)。并且,在供EGR气体流通的EGR配管设有用于冷却EGR气体的EGR冷却器和用于控制EGR气体的流量的EGR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48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在供来自车辆用的发动机(气缸体)的废气流通的废气配管设有用于净化废气的废气净化装置。废气净化装置例如为具有三元催化剂的催化转化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柴油微粒过滤器)、GPF(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汽油微粒过滤器)。为了在车辆低温起动时提前进行预热,将这样的废气净化装置配置在使废气集合的排气歧管(排气歧管部)的紧下游。
这样,在发动机的排气侧配置有废气净化装置和所述EGR冷却器等。因此,为了容易搭载于车辆,对这些装置紧凑地进行布局以使整体小型化很重要。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对气缸体、废气净化装置以及EGR冷却器高效地进行布局从而实现了小型化的EGR冷却结构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手段,本发明为一种EGR冷却结构体,所述EGR冷却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所述EGR冷却结构体具备:气缸体,其具有多个气缸;排气歧管部,其使来自所述各个气缸的废气集合;废气净化装置,其对来自所述排气歧管部的废气进行净化;EGR配管,其将所述废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导入进气***;以及EGR冷却器,其设于所述EGR配管,用于通过冷却液对EGR气体进行冷却,在从侧面观察时,从所述各个气缸朝向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的废气通道是弯曲的,所述EGR冷却器配置于由所述气缸体、所述排气歧管部以及所述废气净化装置包围的空间。
在此,排气歧管部包括:(1)排气歧管内置型的气缸盖,其如后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在内部具有与各个气缸连通以使废气集合的排气歧管口(通道);和(2)一般的排气歧管,其为与气缸盖不同的部件,且与气缸盖的各排气口连接,并使废气集合。
根据这样的EGR冷却结构体,由于EGR冷却器配置于由气缸体、排气歧管部以及废气净化装置包围的空间(space),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所述空间,同时使EGR冷却结构体的整体小型化(紧凑化)。
并且,关于所述空间,(1)为了能够对废气净化装置提前进行预热,使排气歧管部和废气净化装置靠近来进行布局,即,将废气净化装置布局为处于排气歧管部的紧下游的类型,以便将来自排气歧管部的废气在保持高温的状态下导入废气净化装置,(2)为了使整体小型化,在从侧面观察时使从各气缸朝向废气净化装置的废气通道弯曲,同时使气缸体和废气净化装置尽可能靠近来进行布局,由此在气缸体、排气歧管部以及废气净化装置之间形成所述空间。
在此,由于冷却液在EGR冷却器的内部流通,因此,即使EGR冷却器被高温的气缸体、排气歧管部以及废气净化装置包围,也不存在EGR冷却器自身的由热量所引起的损伤/老化等的担忧。
另外,由于冷却液在EGR冷却器的内部流通,因此,EGR冷却器还具备隔热功能,例如,能够隔断(降低)从废气净化装置朝向气缸体的热量。由此,还能够将耐热性较低的设备(例如,爆震传感器)配置于EGR冷却器与气缸体之间。换而言之,无需另行设置专用的隔热板就能够配置爆震传感器等耐热性较低的设备。
另外,在构成为从气缸体朝向车辆后方配置有气缸体、EGR冷却器、废气净化装置、转向杆或仪表板等面板类部件的情况下,即使车辆追尾而导致气缸体(发动机)后退,EGR冷却器也不会与转向杆或面板类部件直接接触,而是成为夹在气缸体与废气净化装置之间的结构。由此,EGR冷却器不容易大幅变形,从而冷却液不容易泄漏至外部。
另外,在所述EGR冷却结构体中优选的是,所述EGR冷却器固定于所述气缸体,所述EGR配管具备金属制成的EGR气体流入管,所述金属制成的EGR气体流入管将供所述废气流通的废气配管与所述EGR冷却器连接起来,所述EGR气体流入管为U字形,以便吸收来自所述废气配管的振动。
根据这样的EGR冷却结构体,由于EGR冷却器固定于气缸体,因此EGR冷却器和气缸体实现了一体化,从而EGR冷却器与气缸体(发动机)一起振动。
另外,由于EGR气体流入管为U字形以吸收来自废气配管的振动,因此,来自废气配管的振动难以传递至EGR冷却器。并且,至到达消音器为止的废气配管的下游侧大部分一般固定于构成车体的框架,从而发动机和框架(车体)以不同的振动频率独自振动。
即,EGR冷却器与气缸体(发动机)一起振动,但U字形的EGR气体流入管吸收来自废气配管的振动频率等不同的振动。由此,来自废气配管的振动不会输入到EGR冷却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EGR冷却器的耐久性。
另外,在所述EGR冷却结构体中优选的是,所述EGR冷却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气缸体,在从所述废气净化装置侧观察所述气缸体时,所述EGR冷却器的相对于所述气缸体进行安装的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的外侧并且能够被看见。
在这样的EGR冷却结构体中,在从废气净化装置侧观察气缸体时,EGR冷却器的相对于气缸体进行安装的安装部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的外侧并且能够被看见,因此,例如如后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在将气缸体(发动机)横向放置并将废气向后方排出的结构中,在从EGR冷却结构体的后方观察时,EGR冷却器的安装部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的外侧并面对后方。
由此,无需卸下废气净化装置,就能够将套管螺丝起子等笔直的工具在不与废气净化装置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到EGR冷却器的安装部,从而装卸EGR冷却器。
即,能够保持安装着废气净化装置的状态来安装/卸下EGR冷却器,从而提高了EGR冷却器的可维护性。
另外,在利用螺栓等将EGR冷却器紧固于气缸体来固定于气缸体的结构的情况下,还能够在利用螺栓等将EGR冷却器临时紧固于气缸体后安装废气净化装置,然后,正式紧固螺栓等。
另外,在所述EGR冷却结构体中优选的是,所述EGR冷却结构体具备:金属制成的冷却液流入管,其与所述EGR冷却器连接,供朝向所述EGR冷却器的冷却液流通;橡胶或树脂制成的冷却液流入软管,其与所述冷却液流入管的上游端连接;金属制成的冷却液流出管,其与所述EGR冷却器连接,供来自所述EGR冷却器的冷却液流通;以及橡胶或树脂制成的冷却液流出软管,其与所述冷却液流出管的下游端连接,在从所述废气净化装置侧观察所述气缸体时,所述冷却液流入软管和所述冷却液流出软管配置在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的外侧。
根据这样的EGR冷却结构体,在从废气净化装置侧观察气缸体时,橡胶或树脂制成的冷却液流入软管和冷却液流出软管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的外侧,因此,废气净化装置的热量难以传递至冷却液流入软管和冷却液流出软管,从而冷却液流入软管和冷却液流出软管不容易发生热老化。
另外,由于橡胶或树脂制成的冷却液流入软管和冷却液流出软管具有适当的挠性而弯曲自如,因此能够适当地弯曲冷却液流入橡胶软管和冷却液流出橡胶软管,从而能够自由地布局冷却液的流通路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对气缸体、废气净化装置以及EGR冷却器紧凑地进行布局从而实现了小型化的EGR冷却结构体。并且,参照附图,并通过后述的本发明的例示的且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和效果以及其它效果和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更加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EGR冷却结构体的结构的图,并且是搭载有EGR冷却结构体的车辆的重要部位的右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EGR冷却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EGR冷却结构体的右侧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EGR冷却结构体的俯视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EGR冷却结构体的图。
图6是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EGR冷却结构体的图,并且是将废气净化装置卸下后的状态。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EGR冷却结构体的立体图,示出了正在将EGR冷却器卸下时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EGR冷却结构体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EGR冷却结构体1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罩下的发动机室,并具备:发动机10(内燃机);废气净化装置20,其中内置有三元催化剂;第1废气配管31,其供从发动机10朝向废气净化装置20的废气流通;第2废气配管32和第3废气配管33,它们供从废气净化装置20朝向消音器(未图示)的废气流通;EGR配管50,其从第2废气配管32将废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引导至进气配管41(进气***);EGR冷却器60,其设于EGR配管50,用于冷却EGR气体;以及冷却液配管70,其以经由EGR冷却器60的方式使冷却液流通。
<发动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10以直列4缸(参照图4)的方式构成,并且以横向放置的方式配置。另外,发动机10通过支座15固定于构成车体的框架101(参照图1)。并且,发动机10具备:气缸体11,其中形成有4个气缸11a(缸);和气缸盖12,其紧固于气缸体11的上表面。
但是,发动机10的型式、即气缸11a的数量/排列方向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自由地进行变更,例如,可以是V型6缸。
<发动机-气缸盖>
在气缸盖12的内部形成有4个进气口12a,所述4个进气口12a与4个气缸11a连通,并将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导入4个气缸11a(参照图4)。即,进气口12a分别形成于每个气缸11a。并且,来自进气配管41的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进气歧管42、各进气口12a而进入各气缸11a,所述进气歧管42的下游侧被分成了4股。
另外,在气缸盖12的内部形成有排气歧管口12b,所述排气歧管口12b的各个上游端与4个气缸11a连通,并且,所述排气歧管口12b用于集合来自4个气缸11a的废气(参照图4)。并且,来自4个气缸11a的废气一边在排气歧管口12b流通一边在气缸盖12内集合,然后,流向与排气歧管口12b的出口12c连接的第1废气配管31。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气缸盖12是在其内部具有排气歧管口12b的结构,因此,在前后方向上以气缸11a为中心的情况下,气缸盖12的排气侧的长度变得比进气侧的长度长(参照图3)。
并且,前后和左右是以车辆为基准时的前后和左右。
并且,在俯视观察时,排气歧管口12b以沿左右方向排列成4列的气缸11a的中央为对称轴对称地形成(参照图4),排气歧管口12b的出口12c配置在所述对称轴线上。由此,来自4个气缸11a的废气一边在排气歧管口12b流通一边良好地集合,并流向出口12c。
但是,排气歧管口12b也可以不对称地形成。
<第1废气配管>
第1废气配管31是连接排气歧管口12b的出口12c和废气净化装置20的入口并将集合起来的废气导入废气净化装置20的配管,且在从右侧面观察时,第1废气配管31是1/4圆弧状的非常粗且短的金属制成的配管(参照图3)。在第1废气配管31的上游端形成的凸缘部紧固于气缸盖12,在第1废气配管31的下游端形成的凸缘部紧固于构成废气净化装置20的由金属制成(例如,由不锈钢(SUS)制成)的壳体。由此,第1废气配管31和废气净化装置20与气缸盖12(发动机10)一体地构成。
第1废气配管31内的废气通道31a将从排气歧管口12b的出口12c向后流出的废气的流通方向变更为铅直向下,并且,以废气受到的压力损失变小的方式设定所述废气通道31a的半径,在从右侧面观察时,所述废气通道31a成为1/4圆弧状(参照图3)。
这样,由于废气的流通方向成为铅直向下,因此,废气净化装置20能够隔开预定间隔地沿着气缸体11配置,从而不容易形成死角,可以实现小型化。另外,由于废气的流通方向成为铅直向下,因此,废气均匀地流入沿后述的蜂窝体21的铅直方向延伸的多个细孔,从而容易高效地净化废气。
另外,这样,来自气缸盖12的废气通过非常粗且短的第1废气配管31(废气通道31a)并保持着高温的状态流入废气净化装置20,因此,即使在低温起动时,也可以对废气净化装置20提前进行预热。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侧面观察时,从各气缸11a朝向废气净化装置20的废气通道”构成为具备气缸盖12内的排气歧管口12b和第1废气配管31内的废气通道31a。并且,“废气通道”特别是在废气通道31a部分发生弯曲,即以1/4圆弧状弯曲。
并且,这样,气缸盖12从气缸体11向后方突出,且第1废气配管31为1/4圆弧状,因此,在气缸体11、气缸盖12(排气歧管部)以及废气净化装置20之间形成有被它们包围的空间S(参照图1、图3)。在该空间S,由于容易受到气缸体11(发动机10)、废气净化装置20的热量的影响,因此无法配置耐热性低的设备,从而容易形成死角,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EGR冷却器60配置于该空间S,既有效利用了空间S,又使得EGR冷却结构体1实现了紧凑化。
在第1废气配管31安装有用于检测燃烧空燃比的LAF传感器34。
<废气净化装置>
废气净化装置20是内置Pt系、Rh系等的三元催化剂来净化废气中的HC、CO以及NOx的装置。进一步进行说明,废气净化装置20具备:蜂窝体21,其具有多个沿铅直方向延伸的细孔,并且载持有所述三元催化剂;和金属制成的壳体22,其用于收纳蜂窝体21。
<第2~第3废气配管>
第2废气配管32、第3废气配管33是用于将来自废气净化装置20的废气导入消音器(未图示)的配管。并且,废气依次通过第2废气配管32、第3废气配管33流向消音器。
第2废气配管32的上游端固定于废气净化装置20,第2废气配管32通过废气净化装置20、第1废气配管31与发动机10一体地构成。因此,发动机10的振动主要输入至第2废气配管32。
另一方面,第3废气配管33通过支架35固定于框架101(车体)。并且,第3废气配管33以与发动机和框架101(车体)不同的振动频率独自振动。
另外,第2废气配管32和第3废气配管33通过球面接头36(例如,日本特开2004-108270号公报)连接。由此,在第2废气配管32与第3废气配管33之间不容易相互传递振动。但是,第3废气配管33的振动的一部分会经由球面接头36输入至第2废气配管32。
<EGR配管>
EGR配管50构成为具备第1管51(EGR气体流入管)、第2管52以及第3管53(参照图1)。并且,第1管51、第2管52以及第3管53为金属制成(例如,SUS制成),不会因为高温的EGR气体(废气)的热量或废气净化装置20的热量等而发生热老化。
第1管51(EGR气体流入管)用于将废气净化装置20的下游的第2废气配管32和EGR冷却器60的EGR气体入口连接起来(参照图1、图2、图5)。并且,第2废气配管32内的废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被输出,该EGR气体在第1管51中流通并流向EGR冷却器60。
这样,在废气净化装置20的下游,即,在废气净化装置20中进行了HC、NOx等的净化的废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流向EGR冷却器60,因此,EGR冷却器60不容易因HC、NOx等而发生老化。
另外,第1管51大致呈“U字形”,以便吸收来自第2废气配管32的振动(参照图2~图6)。由此,在第3废气配管33、第2废气配管32中传递的第3废气配管33的振动被第1管51良好地吸收,而不会传递至EGR冷却器60。其结果是,与发动机10的振动不同的第3废气配管33的振动不会输入至EGR冷却器60,从而EGR冷却器60不容易破损,所述EGR冷却器60如后述那样固定于气缸体11(发动机10)并与发动机10一起振动。
另外,第1管51朝向第2废气配管32以逐渐下降的坡度配置(参照图3、图5)。由此,EGR冷却器60中的因EGR气体的冷却而生成的冷凝水由于其自重而在第1管51中流通,并排出至第2废气配管32。
EGR冷却器60的EGR气体出口通过第2管52、EGR阀54、第3管53与进气配管41(进气***)连接(参照图1)。并且,在EGR冷却器60中冷却后的EGR气体通过第2管52、EGR阀54、第3管53被导入进气配管41。
EGR阀54是用于控制EGR气体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阀。并且,EGR阀54的开度由未图示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装置)控制。
<EGR冷却器>
EGR冷却器60是通过冷却液对在EGR配管50中流通的EGR气体进行冷却的液冷式的热交换器。并且,EGR冷却器60配置于所述的空间S、即由气缸体11、气缸盖12(排气歧管部)以及废气净化装置20包围的空间S(参照图3)。
EGR冷却器60呈细长的四棱柱,其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并且,EGR气体从EGR冷却器60的右侧的EGR气体入口流入内部,并在EGR冷却器60内一边被冷却一边大致向左流通,冷却后,从左侧的EGR气体出口流出至第2管52(参照图6)。
另外,EGR冷却器60以第1管51侧稍微较低的下降坡度进行配置,以使因EGR气体的冷却而生成的冷凝水排出至第1管51。
另外,EGR冷却器60被3根螺栓65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气缸体11。
具体来说,EGR冷却器60在气缸体11侧(前侧)具备3个腿部61、腿部62、腿部63。腿部61~63的末端是EGR冷却器60的相对于气缸体11进行安装的安装部61a、62a、63a,在安装部61a~63a形成有供螺栓65贯穿***的贯穿***孔。并且,通过将螺栓65螺合于在气缸体11的后表面形成的螺纹孔11b(参照图7),来将EGR冷却器60紧固于气缸体11。
但是,EGR冷却器60的相对于气缸体11固定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固定方法。
在组装有废气净化装置20和EGR冷却器60的状态下,当从后方(废气净化装置20侧)观察气缸体11时,安装部61a~63a被分配至废气净化装置20的左右两处的外侧进行配置,并面对后方(参照图5)。
由此,即使在将废气净化装置20组装于发动机10的状态下,即在废气净化装置20通过第1废气配管31与气缸盖12(发动机10)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装卸EGR冷却器60:将套管螺丝起子等笔直的工具在不与废气净化装置20发生干涉的情况下***来松开螺栓65,并使EGR冷却器60沿左右方向滑动(参照图7、箭头A1)。
另外,安装部61a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20的左侧,安装部62a和安装部63a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20的右侧。即,安装部61a、安装部62a以及安装部63a配置在沿左右方向较长的EGR冷却器的左右两端侧,由此,相对于以悬臂结构将EGR冷却器60固定至气缸体11的结构,能够稳定地进行固定。
<冷却液配管>
冷却液配管70是以经由EGR冷却器60的方式使冷却液流通的配管,其具备冷却液流入管71、冷却液流入软管72、冷却液流出管73以及冷却液流出软管74(参照图6)。冷却液流入管71和冷却液流出管73为金属制成(例如SUS制成),冷却液流入软管72和冷却液流出软管74为橡胶或树脂制成。
并且,作为冷却液,例如使用以乙二醇为主要成分的作为防冻液的散热液、或低粘度的油。
冷却液流入管71的下游端与EGR冷却器60的冷却液入口连接,冷却液流入软管72的下游端与冷却液流入管71的上游端连接。另外,冷却液流出管73的上游端与EGR冷却器60的冷却液出口连接,冷却液流出软管74的上游端与冷却液流出管73的下游端连接。
并且,通过未图示的散热器(放热器)进行的散热而成为低温后的冷却液依次在冷却液流入软管72、冷却液流入管71、EGR冷却器60、冷却液流出管73、冷却液流出软管74中流通,当所述冷却液在EGR冷却器60中流通时,对EGR气体进行冷却。
并且构成为,来自冷却液流出软管74的冷却液流向所述散热器,冷却液在EGR冷却器60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循环。另外,在冷却液的循环回路中设有用于加压输送冷却液的泵(未图示)。
在此,在从后方观察时,即在从废气净化装置20侧观察气缸体11时,橡胶或树脂制成的冷却液流入软管72和冷却液流出软管74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20的外侧,以免它们因废气净化装置20的热量而发生热老化(参照图5)。即,冷却液流入管71与冷却液流入软管72连接的第1连接部75、和冷却液流出管73与冷却液流出软管74连接的第2连接部76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20的外侧,在从后方对废气净化装置20进行投影而得到的范围内仅配置有金属制成的冷却液流入管71和冷却液流出管73。
由此,防止了由废气净化装置20的热量所引起的冷却液流入软管72和冷却液流出软管74的热老化,同时,利用具有挠性而弯曲自如的冷却液流入软管72和冷却液流出软管74能够自如地变更冷却液的流通路径。
《EGR冷却结构体的效果》
根据这样的EGR冷却结构体1,可以获得下面的效果。
由于EGR冷却器60配置于由气缸体11、向后方突出的气缸盖12(排气歧管部)以及废气净化装置20包围的空间S(参照图3),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S,即不会使空间S成为死角,同时能够使EGR冷却结构体1小型化。并且,由于冷却液在EGR冷却器60的内部流通,因此,即使EGR冷却器60被高温的气缸体11等包围,也不存在由EGR冷却器60自身的热量所引起的损伤/老化等的担忧。
另外,由于低温的冷却液在EGR冷却器60的内部循环,因此,EGR冷却器60还具备隔热功能,例如,能够隔断(降低)从废气净化装置20朝向气缸体11的热量。由此,还能够将爆震传感器等耐热性较低的设备配置于EGR冷却器60与气缸体11之间。
另外,在构成为从气缸体11朝向车辆后方配置有气缸体11、EGR冷却器60、废气净化装置20、转向杆102、仪表板103的情况下(参照图1),即使车辆追尾而导致气缸体11(发动机10)后退,EGR冷却器60也不会与转向杆102、仪表板103直接接触,而是成为夹在气缸体11与废气净化装置20之间的结构,因此,EGR冷却器60不容易大幅变形,从而冷却液难以泄漏至外部。
EGR冷却器60通过用于吸收振动的“U字形”的第1管51(EGR气体导入管)与第2废气配管32连接,因此,第3废气配管33的振动被第1管51良好地吸收,从而难以传递至EGR冷却器60。即,第3废气配管33的振动难以输入至EGR冷却器60,所述EGR冷却器60固定于气缸体11而与发动机10一起振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EGR冷却器60的耐久性。
在从后方观察时,EGR冷却器60的安装部61a~63a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20的两外侧并面对后方,因此,在安装有废气净化装置20的状态下,直接将套管螺丝起子等笔直的工具在不与废气净化装置20发生干涉的情况下***,能够装卸EGR冷却器60。
在从后方观察时,冷却液流入软管72和冷却液流出软管74配置于废气净化装置20的外侧,因此,能够防止由废气净化装置20的热量所导致的冷却液流入软管72和冷却液流出软管74的热老化。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如下述这样进行变更。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下述情况进行了例示:以在内部具有排气歧管口12b的气缸盖12构成了使来自各气缸的废气集合的排气歧管部,但是,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以一般的排气歧管来构成排气歧管部,所述一般的排气歧管是与气缸盖不同的部件,其与气缸盖的各排气口连接并使废气集合。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第1管51(EGR气体流入管)与废气净化装置20的下游的第2废气配管32连接的结构,但是,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是第1管51与废气净化装置20的上游的第1废气配管31连接的结构。即,可以是从废气净化装置20的上游的第1废气配管31将废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导入EGR冷却器60的结构。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下述结构进行了例示:废气净化装置20是内置Pt系、Rh系等的三元催化剂来净化废气中的NOx等的装置,但是,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废气净化装置20是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柴油微粒过滤器)装置、GPF(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汽油微粒过滤器)装置。
标号说明
1:EGR冷却结构体;
10:发动机;
11:气缸体;
11a:气缸;
12:气缸盖(排气歧管部);
12b:排气歧管口;
20:废气净化装置;
31:第1废气配管;
32:第2废气配管;
33:第3废气配管;
50:EGR配管;
51:第1管(EGR气体流入管);
60:EGR冷却器;
61a、62a、63a:安装部;
70:冷却液配管;
72:冷却液流入软管;
74:冷却液流出软管;
S:空间。

Claims (4)

1.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具备:
气缸体,其具有多个气缸;
排气歧管部,其使来自所述各个气缸的废气集合;
废气净化装置,其对来自所述排气歧管部的废气进行净化;
废气再循环配管,其将所述废气的一部分作为废气再循环气体导入进气***;以及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其设于所述废气再循环配管,用于通过冷却液对废气再循环气体进行冷却,
在从侧面观察时,从所述各个气缸朝向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的废气通道是弯曲的,
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配置于由所述气缸体、所述排气歧管部以及所述废气净化装置包围的空间,并且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被所述气缸体和所述废气净化装置夹着进行配置,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气缸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气再循环配管具备金属制成的废气再循环气体流入管,所述金属制成的废气再循环气体流入管将供所述废气流通的废气配管与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连接起来,
所述废气再循环气体流入管为U字形,以便吸收来自所述废气配管的振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气缸体,
在从所述废气净化装置侧观察所述气缸体时,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相对于所述气缸体进行安装的安装部配置在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的外侧并且能够被看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具备:
金属制成的冷却液流入管,其与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连接,供朝向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冷却液流通;
橡胶或树脂制成的冷却液流入软管,其与所述冷却液流入管的上游端连接;
金属制成的冷却液流出管,其与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连接,供来自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冷却液流通;以及
橡胶或树脂制成的冷却液流出软管,其与所述冷却液流出管的下游端连接,
在从所述废气净化装置侧观察所述气缸体时,
所述冷却液流入软管和所述冷却液流出软管配置在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的外侧。
CN201180051103.5A 2010-10-28 2011-10-12 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 Active CN1031896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2654 2010-10-28
JP2010-242654 2010-10-28
PCT/JP2011/073438 WO2012056885A1 (ja) 2010-10-28 2011-10-12 Egrクーラ構造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9632A CN103189632A (zh) 2013-07-03
CN103189632B true CN103189632B (zh) 2015-08-26

Family

ID=45993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1103.5A Active CN103189632B (zh) 2010-10-28 2011-10-12 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10180B2 (zh)
JP (1) JP5719376B2 (zh)
CN (1) CN103189632B (zh)
DE (1) DE112011103592T5 (zh)
WO (1) WO20120568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09884A1 (en) * 2012-10-23 2014-04-24 Daniel E Hornback Automotive engine coolant and heating system
JP6040771B2 (ja) * 2012-12-28 2016-12-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排気ガス還流装置
JP6065763B2 (ja) * 2013-06-27 2017-01-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排気ガス還流装置
JP6156987B2 (ja) * 2013-07-19 2017-07-0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燃機関
JP6230098B2 (ja) * 2013-07-19 2017-11-1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Egr導入管路
JP6079531B2 (ja) * 2013-09-20 2017-02-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6164568B2 (ja) * 2013-09-30 2017-07-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排気系熱交換器の配置構造
JP6284356B2 (ja) * 2013-12-26 2018-02-2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6296789B2 (ja) * 2013-12-26 2018-03-2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DE112015000071T5 (de) * 2014-04-04 2016-02-11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Einlassvorrichtung für Motor
JP6168042B2 (ja) * 2014-12-26 2017-07-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ガス還流装置
JP6551046B2 (ja) * 2015-08-20 2019-07-3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
JP6865154B2 (ja) * 2017-12-18 2021-04-28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
DE102019002998A1 (de) * 2019-04-25 2020-10-29 Deutz Aktiengesellschaft Brennkraftmaschine mit Abgasrückführung
JP7487529B2 (ja) * 2020-04-01 2024-05-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egrシステム
JP2022060646A (ja) * 2020-10-05 2022-04-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7400693B2 (ja) * 2020-10-28 2023-12-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循環装置
JP7448501B2 (ja) * 2021-03-18 2024-03-12 ヤンマ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WO2023062774A1 (ja) * 2021-10-14 2023-04-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補機配置構造
CN114856872B (zh) * 2022-03-10 2024-03-22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双重过滤和冷却的egr结构
JP2023150677A (ja) 2022-03-31 2023-10-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egr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81198U (zh) * 2010-09-08 2012-08-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排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6745B2 (ja) 1995-12-07 2006-11-15 臼井国際産業株式会社 Egr用熱交換器
US6152118A (en) * 1998-06-22 2000-11-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1073760A (ja) 1999-09-06 2001-03-21 Suzuki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egr構造
US6422215B1 (en) * 2000-04-14 2002-07-2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system with an integrated catalytic converter
JP3725108B2 (ja) 2002-09-19 2005-1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系における継手構造
JP4659511B2 (ja) 2005-04-28 2011-03-30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Egrクーラ装置
JP2007332799A (ja) 2006-06-12 2007-12-27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排気浄化装置
JP4720779B2 (ja) 2007-04-27 2011-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温度低減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JP5146303B2 (ja) * 2008-12-24 2013-02-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排ガス還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81198U (zh) * 2010-09-08 2012-08-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排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06120A1 (en) 2013-08-15
CN103189632A (zh) 2013-07-03
WO2012056885A1 (ja) 2012-05-03
DE112011103592T5 (de) 2013-08-29
US9810180B2 (en) 2017-11-07
JPWO2012056885A1 (ja) 2014-03-20
JP5719376B2 (ja)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9632B (zh) 废气再循环冷却结构体
KR101913981B1 (ko) 작업 차량
US9488090B2 (en) Cylinder block arrangement with an exhaust gas system
EP3156623B1 (en) Exhaust aftertreatment sensor assembly
KR102239402B1 (ko) 엔진 장치
EP2975234A1 (en) Engine device
KR20070121805A (ko) 배기 가스 열 교환기, 특히 자동차의 배기 가스 재순환을위한 배기 가스 냉각기
KR102180861B1 (ko) 엔진 장치
EP3505732A1 (en) Engine exhaust device
US10316726B2 (en) Exhaust-gas modul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9957695B2 (en) Work machine
RU2569793C2 (ru) Несущий корпус и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KR20190092591A (ko) 엔진 장치
EP2886818B1 (en) Engine device
EP3992448A1 (en) Engine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system, multi-cylinder engine, and vehicle
EP3517769A1 (en) Engine intake and exhaust syste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engine intake and exhaust system
JP6416052B2 (ja) 作業車両
US12018603B2 (en) Diesel engine
CN112360617B (zh) 一种集成式回水管结构
JP7275873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US20230374929A1 (en) Diesel eng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