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8681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8681A
CN103188681A CN2013100971415A CN201310097141A CN103188681A CN 103188681 A CN103188681 A CN 103188681A CN 2013100971415 A CN2013100971415 A CN 2013100971415A CN 201310097141 A CN201310097141 A CN 201310097141A CN 103188681 A CN103188681 A CN 103188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relay station
transmitted
base station
donor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71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8681B (zh
Inventor
陈璟
王可
马慧
蔺波
张爱琴
张冬梅
毕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971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886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88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8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8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8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10Integ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detecting or protecting against malicious traffic
    • H04L63/1441Countermeasures against malicious traffic
    • H04L63/1458Denial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3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 H04W12/037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of the control plane, e.g. signalling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12Detection or prevention of frau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继(Relay)技术被作为一种提高小区容量和扩展覆盖范围的关键技术提出。通过在网络中部署中继站(Relay Node;以下简称:RN),对基站和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信号进行增强,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蜂窝***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中继站具有软件成本、硬件成本以及部署成本相对较低和部署灵活等特性,从而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设备厂商所关注和研究。
简而言之,中继站是中转基站和终端之间的数据的站点,使得无线信号可以经过多次传输(多跳)到达目的地。在接入了中继站之后,常规基站可以被称为施主基站(Donor evolved NodeB;以下简称:DeNB)。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以下简称:3GPP)标准中,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为Un接口,用户设备与中继站之间的无线接口为Uu接口。
在现有技术提供的中继站实现方案中,中继站采用与用户设备类似的方式接入网络;中继站与网络建立信令承载和用户数据承载;所有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信令和数据都通过中继站和网络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进行传送。但是用户数据承载只能提供加密保护,因此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和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将只能获得加密保护,而不能获得完整性保护。
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包括用户设备与网络侧交互的接入层(Access Stratum;以下简称:AS)信令、非接入层(Non AccessStratum;以下简称:NAS)信令;此外还包括为了能够向用户设备提供业务,在网络侧内部交互的信令,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以下简称:LTE)***中定义的S1接口信令等。其中,S1接口信令包括包含敏感信息的信令,如传送用于保护Uu接口通信的密钥Kenb的信令;这些包含敏感信息的信令有一定的完整性保护的需求。但是由于这些信令只能在中继站的用户数据承载上传输,因此根据现有的中继站实现方案这些信令只能获得加密保护;虽然加密保护本身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完整性保护,但是加密保护本身提供的完整性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在具有加密保护的前提下,攻击者仍然可以通过篡改信令的方式来操纵中继站获得的Kenb,从而可能导致拒绝服务等攻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以实现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与驻留在该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为该控制面信令提供完整性保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
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继站,能够与施主基站进行通信,包括:
承载建立模块,用于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第一用户数据承载;
第一类型识别模块,用于确定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所述承载建立模块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传输至所述施主基站,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能够通过施主基站与中继站进行通信,包括:
第二类型识别模块,用于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第三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所述施主基站与所述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之间的第一传输承载将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施主基站,以便所述施主基站通过所述施主基站与所述中继站之间与所述第一传输承载对应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中继站,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包括:施主基站、上述中继站和上述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施主基站,能够与中继站进行通信,包括:
第三类型识别模块,用于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第五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三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至所述中继站,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中继站和上述施主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
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因特网协议安全关联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
通过所述中继站与所述网络侧设备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进行完整性保护之后的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第四类型识别模块,用于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
保护模块,用于当所述第四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因特网协议安全关联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
第七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中继站与所述网络侧设备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保护模块进行完整性保护之后的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该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该控制面信令提供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a)为本发明信令面协议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用户面协议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a)为本发明信令面协议栈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用户面协议栈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又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再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中继站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施主基站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数据传输***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数据传输***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数据传输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包括:
步骤101,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
具体地,可以解析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该标识位的值确定待传输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上述标识位可以包括:协议(Protocol)/下一数据包头(next header)字段、源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以下简称:IP)地址、目的IP地址、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以下简称:TEID)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以下简称:PDCP)头控制面/用户面(Control plane or User plane;以下简称:C/U)指示之一或组合;其中,C/U指示用于指示PDCP包中传输的是信令还是用户数据。
步骤102,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上述待传输数据,其中,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该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上述提供完整性保护的方法包括:中继站在接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中继站与施主基站协商完整性算法和完整性密钥等安全上下文信息;中继站和施主基站可以通过这些安全上下文信息为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上传输的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从而使得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具备提供完整性保护的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使用专用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Radio Bearer;以下简称:DRB)来承载信令并进行完整性保护,其中,该专用的DRB只承载信令,不承载数据。本实施例在中继链路采用专用的DRB承载上层信令,该中继链路的专用的DRB是第一用户数据承载的一部分。
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之后,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获取为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的控制指示,并根据该控制指示执行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待传输数据的步骤;具体地,根据该控制指示执行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待传输数据的步骤可以为:根据该控制指示将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或该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并根据配置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执行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该待传输数据的步骤。其中,当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为施主基站时,中继链路的接收端设备为中继站;或者,当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为中继站时,中继链路的接收端设备为施主基站。
具体地,在建立第一用户数据承载时,中继站的分组数据网关为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控制指示,该控制指示用于指示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或者,该控制指示用于指示中继链路的接收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中继站的分组数据网关可以通过S5消息将该控制指示发送至中继站的服务网关,中继站的服务网关可以通过S11消息将该控制指示发送至中继站的移动性管理实体,中继站的移动性管理实体可以通过S1应用协议(S1 ApplicationProtocol;以下简称:S1AP)消息将该控制指示发送至施主基站,施主基站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以下简称:RRC)消息将该控制指示发送至中继站,从而施主基站和中继站可以获取为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的控制指示。
然后,施主基站和中继站各自根据该控制指示,配置中继链路的专用的DRB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该中继链路的专用的DRB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可以包括:启用完整性保护或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
当该PDCP对等层的属性被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时,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在处理待传输数据时,为该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当该PDCP对等层的属性被配置为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在处理待传输数据时,为该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以上仅是控制指示的一种设置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中继站的分组数据网关还可以设置控制指示用于指示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是否对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或者,该控制指示用于指示中继链路的接收端设备的PDCP实体是否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相应地,中继链路的专用的DRB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可以包括:启用完整性保护、不启用完整性保护、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或者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当该PDCP对等层的属性被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时,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在处理待传输数据时,为该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反之当该PDCP对等层被配置为不启用完整性保护时,则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不为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对于接收端设备的PDCP实体,相应的动作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PDCP对等层的属性被配置为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在处理待传输数据时,为该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反之当该PDCP对等层被配置为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则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不为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对于接收端设备的PDCP实体,相应的动作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使用共用的DRB来承载信令并进行完整性保护,其中,该共用的DRB既承载信令,又承载数据,从而不需要扩展中继链路的DRB的数量。本实施例在中继链路采用共用的DRB承载上层信令,该中继链路的共用的DRB是第一用户数据承载的一部分。
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在处理待传输数据时,可以对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进行检测,当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该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为该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并在待传输数据中携带控制指示,该控制指示用于指示待传输数据进行了完整性保护,以便接收到该待传输数据的设备可以根据该控制指示对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具体地,该控制指示可以携带在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Unit;以下简称:PDU)中,并将该控制指示设置为打开,用于指示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对该待传输数据进行了完整性保护;中继链路的接收端设备的PDCP实体在处理PDCP PDU时,可以根据PDCP PDU中的控制指示进行完整性检测,即当控制指示为打开时,接收端设备的PDCP实体进行完整性检测。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以上只是设置控制指示的一种示例,该控制指示还可以其他方式设置,只要可以指示出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是否执行了完整性保护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控制指示的设置方式不作限定。
为了实现对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进行检测,PDCP实体需增加数据包类型检测功能,用于检测出待传输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还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检测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的方法,是一种预设的规则,发送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的PDCP实体可以应用这个规则,区分出待传输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还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具体地,检测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的方法可以包括:IP数据头服务类型标识法或IP数据头上层协议标识法。
(1)IP数据头服务类型标识法:
在IP数据头的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以下简称:TOS)字段中的可靠性(Reliability)字段和/或延迟(delay)字段设置:可靠性字段和/或延迟字段的值等于1表示待传输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可靠性字段和/或延迟字段的值等于0表示待传输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还可采用其他设置方式表示待传输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还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信令的发出者发送信令时,将IP数据头的服务类型字段的可靠性字段和/或延迟字段设置为1,该信令的发出者可以是用户设备的移动性管理实体、中继站的分组数据网关、施主基站或中继站;数据的发出者发送数据时,将IP数据头的服务类型字段的可靠性字段和/或延迟字段设置为0。
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收到待传输数据之后,可以根据该待传输数据的IP数据头的服务类型字段的可靠性字段和/或延迟字段的值,确定该待传输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还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
(2)IP数据头上层协议标识法:
由于在中继***中,信令先采用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Transmission Protocol;以下简称:SCTP)承载,进而采用IP承载;数据先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以下简称:UDP)承载,进而采用IP承载。利用IP数据头的上层协议标识,可以标识出上层协议是SCTP还是UDP,进而可以确定更上层是信令还是数据。所以中继链路的发送端设备的PDCP实体,收到待传输数据之后,可以检测IP数据头的上层协议标识,如果标识上层协议为SCTP,则可以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如果标识上层协议为UDP,则可以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检测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只要可以检测出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且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采用一致的检测方法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中继链路的PDCP实体一旦检测出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检测结果,进行优先级调度处理,例如:可以优先调度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从而实现一个DRB上的不同优先级处理。
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当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通过在该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传输上述待传输数据,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该待传输数据提供加密保护。具体地,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的方法可以参照步骤101中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中继站在接入网络的过程中,与施主基站通过信息交互,在中继站接入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或者,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该中继站与该施主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上建立第一用户数据承载,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可以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还可以提供加密保护。
在中继站接入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或者,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该中继站与该施主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上建立第二用户数据承载,第二用户数据承载可以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待传输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本实施例对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与建立用户数据承载的先后顺序不作限定,只需要保证数据传输时有用户数据承载可用于传输数据即可。例如:可以先建立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和第二用户数据承载,然后在需要传输数据时,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再根据该数据类型,通过第一用户数据承载或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该待传输数据;也可以先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再根据该数据类型建立第一用户数据承载或第二用户数据承载,然后通过第一用户数据承载或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该待传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通过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因此也可将第一用户数据承载称为一种信令承载,与现有的信令承载的主要区别在于,此处的信令承载上传输的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下同。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和第二用户数据承载表示两类用户数据承载,“第一”和“第二”仅为描述方便,不代表数量的多少和优先级的高低,下同。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加密保护包括用户设备与网络侧选择空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保护这种情形,空加密算法也是一种可能的加密算法,当用户设备和网络侧选择空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保护时,用户设备和网络侧之间的通信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加密保护。
上述实施例中,当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该待传输数据,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待传输数据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2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的承载(Bearer cipher and integrity;以下简称:Bci),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只提供加密保护的承载(Bearer cipheronly;以下简称:Bco);本实施例以待传输数据为中继站上待传输的上行数据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采用的信令面协议栈如图3(a)所示,图3(a)为本发明信令面协议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采用的用户面协议栈如图3(b)所示,图3(b)为本发明用户面协议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步骤201,中继站确定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该数据类型包括控制面信令和用户面数据。
具体地,中继站可以解析上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该标识位的值确定上行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还是用户面数据;上述标识位可以包括: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EID和PDCP头C/U指示之一或组合。
以标识位为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为例,中继站可以通过解析上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若该字段的值为132,则可以确定该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若该字段的值为17,则可以确定该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
以上只是识别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的一种示例,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除了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进行识别,如IP地址;因为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e ManagementEntity;以下简称:MME)与用户设备的PGW/SGW的IP地址不同,中继站可以通过目的IP地址来识别上行数据是发往用户设备的PGW/SGW的用户面数据,还是发往MME的控制面信令。任何可以识别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的方法均应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步骤202,当确定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通过Bci将上述上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当确定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中继站通过Bco将上述上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
本实施例中,中继站在接入网络的过程中,与施主基站通过信息交互,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Bci和Bco,Bci可以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上行数据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Bco可以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上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具体地,中继站在接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中继站与施主基站协商加密算法、完整性算法、加密密钥和完整性密钥等安全上下文信息。中继站和施主基站通过这些安全上下文信息为Bci上传输的数据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从而使得Bci具备提供完整性保护的能力。中继站和施主基站通过协商的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等安全上下文信息为Bco上传输的数据提供加密保护,从而使得Bco仅具备提供加密保护的能力。
中继站在与施主基站建立Bci时,在该施主基站与该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之间建立与Bci对应的第一传输承载;中继站在与施主基站建立Bco时,在该施主基站与该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之间建立与Bco对应的第二传输承载。
其中,第一传输承载和第二传输承载可以为通用无线分组业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以下简称:GTP)隧道。其中,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为中继站的分组数据网关(PacketData Network Gateway;以下简称:PGW)/服务网关(Service Gateway;以下简称:SGW)。
Bci和第一传输承载对应中继站与中继站的PGW/SGW之间的第一演进的分组***(Evolved Packet System;以下简称:EPS)承载;Bco和第二传输承载对应中继站与中继站的PGW/SGW之间的第二EPS承载;在实际实现时,中继站与中继站的PGW/SGW建立两个不同的演进的分组***(Evolved Packet System;以下简称:EPS)承载,分别为第一EPS承载和第二EPS承载;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第一EPS承载为Bci,在施主基站与中继站的PGW/SGW之间的第一EPS承载为第一传输承载;同理,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第二EPS承载为Bco,在施主基站与中继站的PGW/SGW之间的第二EPS承载为第二传输承载。
建立第一EPS承载与第二EPS承载的过程具体可以为: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通过无线承载建立消息建立Bci和Bco,施主基站与中继站的PGW/SGW之间通过GTP隧道或代理移动因特网协议(Proxy MobileInternet Protocol;以下简称:PMIP)隧道建立流程建立第一传输承载和第二传输承载。Bci和第一传输承载组合为第一EPS承载,Bco和第二传输承载组合为第二EPS承载。
其中,可以在中继站接入网络的过程中,或者,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中继站与该中继站的PGW/SGW之间建立第一EPS承载和第二EPS承载;也可以在中继站接入网络的过程中,在中继站与该中继站的PGW/SGW之间建立第一EPS承载,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该中继站与该中继站的PGW/SGW之间建立第二EPS承载;还可以在中继站接入网络的过程中,在中继站与该中继站的PGW/SGW之间建立第二EPS承载,在该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该中继站与该中继站的PGW/SGW之间建立第一EPS承载。
步骤203,接收到通过Bci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后,施主基站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将上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的PGW/SGW;接收到通过Bco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后,施主基站通过第二传输承载将上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的PGW/SGW。
本实施例中,施主基站接收到通过Bci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后,根据该施主基站保存的Bci的承载标识和第一传输承载的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映射到第一传输承载,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将该上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的PGW/SGW;
施主基站接收到通过Bco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后,施主基站根据保存的Bco的承载标识和第二传输承载的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将上行数据映射到第二传输承载,通过第二传输承载将该上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的PGW/SGW。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承载的承载标识可以为第一传输承载的TEID;同样,第二传输承载的承载标识可以为第二传输承载的TEID。
上述实施例中,当确定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通过Bci将上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再由施主基站通过与Bci对应的第一传输承载将上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的PGW/SGW,Bci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上行数据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4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Bci,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Bco;本实施例以待传输数据为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上待传输的下行数据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采用的信令面协议栈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用户面协议栈如图3(b)所示。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步骤401,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确定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该数据类型包括控制面信令和用户面数据。
本实施例中,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为中继站的PGW/SGW。具体地,中继站的PGW/SGW可以解析下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该标识位的值确定下行数据是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还是用户面数据;上述标识位可以包括: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EID和PDCP头C/U指示之一或组合。
以标识位为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为例,中继站的PGW/SGW可以通过解析下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若该字段的值为132,则可以确定该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若该字段的值为17,则可以确定该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
以上只是识别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的一种示例,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除了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进行识别,如IP地址;因为MME与用户设备的PGW/SGW的IP地址不同,中继站的PGW/SGW可以通过源IP地址来识别下行数据是来自用户设备的PGW/SGW的用户面数据,还是来自MME的控制面信令。任何可以识别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的方法均应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步骤402,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的PGW/SGW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中继站的PGW/SGW通过第二传输承载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
本实施例中,建立Bci、Bco、第一传输承载和第二传输承载的方法与步骤202提供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中,Bci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下行数据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Bco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下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步骤403,接收到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发送的下行数据之后,施主基站通过Bci将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接收到通过第二传输承载发送的下行数据之后,施主基站通过Bco将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
本实施例中,施主基站接收到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发送的下行数据之后,根据该施主基站保存的Bci的承载标识和第一传输承载的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Bci,通过Bci将该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
施主基站接收到通过第二传输承载发送的下行数据之后,施主基站根据保存的Bco的承载标识和第二传输承载的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Bco,通过Bco将该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承载的承载标识可以为第一传输承载的TEID;同样,第二传输承载的承载标识可以为第二传输承载的TEID。
本实施例中,步骤402和步骤403相当于,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的PGW/SGW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并进一步通过Bci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中继站的PGW/SGW通过第二传输承载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并进一步通过Bco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
上述实施例中,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的PGW/SGW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将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再由施主基站通过与第一传输承载对应的Bci将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Bci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下行数据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5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Bci,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Bco;本实施例以待传输数据为中继站上待传输的上行数据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采用的信令面协议栈如图6(a)所示,图6(a)为本发明信令面协议栈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采用的用户面协议栈如图6(b)所示,图6(b)为本发明用户面协议栈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步骤501,中继站确定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该数据类型包括控制面信令和用户面数据。
具体地,中继站可以采用步骤201中提供的方法确定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2,当确定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通过Bci将上述上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当确定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中继站通过Bco将上述上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
本实施例中,建立Bci和Bco的方法与步骤202提供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以在中继站接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或者,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Un接口上建立Bci和Bco;也可以在中继站接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Un接口上建立Bci,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Un接口上建立Bco;还可以在中继站接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Un接口上建立Bco,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Un接口上建立Bci。
本实施例中,Bco代表中继站和施主基站之间的一类用户数据承载,GTP隧道代表了用户传输的业务流,实际上对应每个用户可以有多个GTP隧道,GTP隧道中传输的数据通过GTP包头中TEID来标识。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保存每个用户设备对应的GTP隧道的TEID和Bco的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当中继站识别出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中继站还要进一步解析上行数据的GTP包头中的TEID字段,然后根据保存的TEID与Bco的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将该上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Bco上,然后通过该Bco将上述上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
上述实施例中,当确定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通过Bci将上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Bci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该上行数据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7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又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Bci,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Bco;本实施例以待传输数据为施主基站上待传输的下行数据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采用的信令面协议栈如图6(a)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用户面协议栈如图6(b)所示。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步骤701,施主基站确定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该数据类型包括控制面信令和用户面数据。
具体地,施主基站可以参照步骤401提供的方法确定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步骤702,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施主基站通过Bci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施主基站通过Bco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
本实施例中,建立Bci与Bco的方法与步骤202中提供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Bco代表中继站和施主基站之间的一类用户数据承载,GTP隧道代表了用户传输的业务流,实际上对应每个用户可以有多个GTP隧道,GTP隧道中传输的数据通过GTP包头中TEID来标识。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保存每个用户设备对应的GTP隧道的TEID和Bco的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当施主基站识别出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施主基站还要进一步解析下行数据的GTP包头中的TEID字段,然后根据保存的TEID与Bco的承载标识的映射关系,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Bco上,然后通过该Bco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
上述实施例中,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施主基站通过Bci将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Bci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该下行数据提供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8为本发明数据传输方法再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可以包括:
步骤801,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
具体地,当待传输数据为上行数据时,可以参照步骤201提供的方法确定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当待传输数据为下行数据时,可以参照步骤401提供的方法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
步骤802,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因特网协议安全(InternetProtocol security;以下简称:IPsec)关联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
本实施例中,中继站接入网络之后,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建立用户数据承载和IPsec关联,IPsec关联可以为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该IPsec关联可以建立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也可以建立在中继站与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之间,该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可以为MME或中继站的PGW/SGW。
当待传输数据为下行数据时,网络侧设备对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进行识别,当确定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网络侧设备通过IPsec关联对下行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本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可以为施主基站或中继站的PGW/SGW。
当待传输数据为上行数据时,中继站对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进行识别,当确定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通过IPsec关联对上行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
步骤803,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进行完整性保护之后的待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当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在对该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之后,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进行完整性保护之后的待传输数据。
当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可以直接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该待传输数据。
上述实施例中,当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中继站或网络侧设备先通过IPsec关联对该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然后再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传输进行完整性保护之后的待传输数据;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9为本发明中继站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中继站可以实现本发明图2或图5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如图9所示,该中继站可以包括:承载建立模块91、第一类型识别模块92和第一传输模块93。
其中,承载建立模块91,用于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第一用户数据承载;
第一类型识别模块92,用于确定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第一传输模块93,用于当第一类型识别模块92确定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承载建立模块91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该待传输上行数据传输至施主基站,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待传输上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还可以为待传输上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本实施例中,承载建立模块91还用于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第二用户数据承载;
该中继站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传输模块94,用于当第一类型识别模块92确定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通过承载建立模块91建立的第二用户数据承载将该待传输上行数据传输至施主基站,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待传输上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本实施例中,第一类型识别模块92具体可以解析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该标识位的值确定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上述标识位可以包括: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EID和PDCP头C/U指示之一或组合。
承载建立模块91具体可以在中继站接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或者,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该中继站与该施主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上建立第一用户数据承载;
承载建立模块91具体可以在中继站接入施主基站的过程中,或者,在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该中继站与该施主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上建立第二用户数据承载。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类型识别模块92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之后,中继站可以先获取为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的控制指示,然后第一传输模块93根据该控制指示,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上述待传输上行数据传输至施主基站;具体地,第一传输模块93可以根据该控制指示将中继站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或待传输上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并根据配置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待传输上行数据传输至施主基站。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模块93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将待传输上行数据传输至施主基站之前,中继站可以在待传输上行数据中携带控制指示,该控制指示用于指示待传输上行数据进行了完整性保护,以便施主基站可以根据该控制指示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
上述实施例中,当第一类型识别模块92确定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第一传输模块93通过承载建立模块91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待传输上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待传输上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10为本发明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可以实现本发明图4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如图10所示,该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可以包括:第二类型识别模块1001和第三传输模块1002。
其中,第二类型识别模块1001,用于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第三传输模块1002,用于当第二类型识别模块1001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施主基站与该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之间的第一传输承载将该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以便该施主基站通过该施主基站与中继站之间与第一传输承载对应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还可以为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本实施例中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第四传输模块1003,用于当第二类型识别模块1001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通过施主基站与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之间的第二传输承载将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以便该施主基站通过该施主基站与中继站之间与第二传输承载对应的第二用户数据承载,将该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本实施例中,第二类型识别模块1001具体可以解析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该标识位的值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上述标识位可以包括: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EID和PDCP头C/U指示之一或组合。
本实施例中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可以为中继站的PGW/SGW。
上述实施例中,当第二类型识别模块1001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第三传输模块1002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将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再由施主基站通过与第一传输承载对应的第一用户数据传输承载将待传输下行数据发送至中继站,第一用户数据传输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以及在施主基站与该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11为本发明施主基站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施主基站可以实现本发明图7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如图11所示,该施主基站可以包括:第三类型识别模块1101和第五传输模块1102。
其中,第三类型识别模块1101,用于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第五传输模块1102,用于当第三类型识别模块1101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中继站与该施主基站之间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待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至中继站,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还可以为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本实施例中,施主基站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六传输模块1103,用于当第三类型识别模块1101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通过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的第二用户数据承载将待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至中继站,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本实施例中,第三类型识别模块1101具体可以解析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该标识位的值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上述标识位可以包括: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EID和PDCP头C/U指示之一或组合。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类型识别模块1101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之后,施主基站可以先获取为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的控制指示,然后第五传输模块1102可以根据该控制指示,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上述待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至中继站;具体地,第五传输模块1102可以根据该控制指示将施主基站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或待传输下行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并根据配置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待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至中继站。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五传输模块1102通过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将待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至中继站之前,施主基站可以在待传输下行数据中携带控制指示,该控制指示用于指示待传输下行数据进行了完整性保护,以便中继站可以根据该控制指示对接收到的下行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
上述实施例中,当第三类型识别模块1101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第五传输模块1102通过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下行数据发送至施主基站,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为该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12为本发明数据传输***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可以包括:中继站1201、施主基站1202和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1203。在该数据传输***中,上行数据的传输过程如本发明图2所示实施例所述;下行数据的传输过程如本发明图4所示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中继站1201可以通过本发明图9所示实施例的中继站实现;施主基站1202可以采用现有的施主基站;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1203可以通过本发明图10所示实施例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实现。
上述数据传输***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13为本发明数据传输***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可以包括:中继站1301和施主基站1302。在该数据传输***中,上行数据的传输过程如本发明图5所示实施例所述;下行数据的传输过程如本发明图7所示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中继站1301可以通过本发明9所示实施例的中继站实现;施主基站1302可以通过本发明图11所示实施例的施主基站实现。
上述数据传输***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图14为本发明数据传输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中继站或网络侧设备,实现本发明图8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其中,网络侧设备包括施主基站或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该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可以为中继站的PGW/SGW。
如图14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包括:第四类型识别模块1401、保护模块1402和第七传输模块1403。
其中,第四类型识别模块1401,用于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保护模块1402,用于当第四类型识别模块1401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IPsec关联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
第七传输模块1403,用于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传输保护模块1402进行完整性保护之后的待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第四类型识别模块1401具体可以解析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该标识位的值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上述标识位可以包括:Protocol/next header字段、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EID和PDCP头C/U指示之一或组合。
上述实施例中,当第四类型识别模块1401确定待传输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保护模块1402先对该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然后再由第七传输模块1403通过中继站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用户数据承载传输保护模块1402进行完整性保护之后的待传输数据;从而实现了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在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传输时,能够获得完整性保护,可以避免受到拒绝服务等攻击。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站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
所述中继站根据控制指示将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其中,所述控制指示为所述中继站从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中获取的;
所述中继站根据所述配置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RC消息为所述施主基站发送至所述中继站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中继站接入所述施主基站的过程中,或者,在所述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上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传输数据为所述中继站上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中继站通过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至所述施主基站,以便所述施主基站通过第一传输承载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至所述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其中,所述第一传输承载为建立在所述施主基站与所述中继站的演进分组核心网节点之间的与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对应的传输承载。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包括:
解析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所述标识位的值确定所述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所述标识位包括:协议/下一数据包头字段、源因特网协议IP地址、目的IP地址、隧道端点标识和PDCP头控制面/用户面指示之一或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待传输数据中携带控制指示,所述控制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了完整性保护,以便接收到所述待传输数据的设备根据所述控制指示对接收到的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
8.一种中继站,能够与施主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建立模块,用于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第一用户数据承载;
第一类型识别模块,用于确定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根据控制指示将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其中,所述控制指示为所述中继站从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中获取的;并根据所述配置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通过所述承载建立模块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传输至所述施主基站,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继站,其特征在于,所述RRC消息为所述施主基站发送至所述中继站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中继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建立模块还用于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第二用户数据承载;
所述中继站还包括: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通过所述承载建立模块建立的第二用户数据承载将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传输至所述施主基站,所述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中继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中继站接入所述施主基站的过程中,或者,在所述中继站上有用户设备驻留之后,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上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中继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识别模块具体用于解析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所述标识位的值确定所述待传输上行数据的数据类型;所述标识位包括:协议/下一数据包头字段、源因特网协议IP地址、目的IP地址、隧道端点标识和PDCP头控制面/用户面指示之一或组合。
13.一种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施主基站和根据权利要求8-12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站。
14.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施主基站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与驻留在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
所述施主基站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施主基站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施主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将为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的控制指示发送至所述中继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施主基站将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并根据配置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执行所述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步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主基站根据为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的控制指示将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
18.一种施主基站,能够与中继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类型识别模块,用于确定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
第五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三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通过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将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至所述中继站,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施主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六传输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三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用户面数据时,通过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的第二用户数据承载将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至所述中继站,所述第二用户数据承载为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提供加密保护。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施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型识别模块具体用于解析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包头中的标识位,根据所述标识位的值确定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所述标识位包括:协议/下一数据包头字段、源因特网协议IP地址、目的IP地址、隧道端点标识和PDCP头控制面/用户面指示之一或组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施主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将为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的控制指示发送至所述中继站的模块。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施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传输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三类型识别模块确定所述待传输下行数据的数据类型为与驻留在所述中继站上的用户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令时,将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并根据配置的PDCP对等层的属性,执行所述通过在所述中继站与所述施主基站之间建立的第一用户数据承载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步骤。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施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传输模块具体用于根据为所述第一用户数据承载设置的控制指示将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对等层的属性配置为:启用完整性保护。
24.一种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12任意一项所述的中继站和根据权利要求18-23任意一项所述的施主基站。
CN201310097141.5A 2009-09-28 2010-02-0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Active CN1031886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7141.5A CN103188681B (zh) 2009-09-28 2010-02-0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37530 2009-09-28
CN200910093753 2009-09-28
CN200910093753.0 2009-09-28
CN2010101058675A CN102036256B (zh) 2009-09-28 2010-02-0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CN201310097141.5A CN103188681B (zh) 2009-09-28 2010-02-0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58675A Division CN102036256B (zh) 2009-09-28 2010-02-0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8681A true CN103188681A (zh) 2013-07-03
CN103188681B CN103188681B (zh) 2016-08-10

Family

ID=437954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58675A Active CN102036256B (zh) 2009-09-28 2010-02-0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CN201310097141.5A Active CN103188681B (zh) 2009-09-28 2010-02-0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58675A Active CN102036256B (zh) 2009-09-28 2010-02-03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32404B2 (zh)
EP (2) EP2485561B1 (zh)
CN (2) CN102036256B (zh)
ES (1) ES2612564T3 (zh)
PT (1) PT2900033T (zh)
WO (1) WO2011035733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1321A (zh) * 2015-03-04 2017-09-26 英特尔Ip公司 基于边缘云移动代理的毫米波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机会接入
CN108684042A (zh) * 2014-03-21 2018-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中间人攻击的方法与装置
WO2018196852A1 (zh) * 2017-04-28 2018-11-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完整性检测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9246705A (zh) * 2017-06-15 2019-01-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无线承载完整性保护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WO2019056959A1 (zh) * 2017-09-22 2019-03-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完整性保护方法、终端和基站
CN109863772A (zh) * 2017-04-12 2019-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策略的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1383011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中继攻击的方法以及安全单元
WO2020164506A1 (en) 2019-02-14 2020-08-20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Iab security
WO2021031055A1 (zh) * 2019-08-18 2021-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31448B1 (ko) * 2010-02-02 2018-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p 기능을 선택적으로 적용하는 방법
WO2012045370A1 (en) * 2010-10-08 2012-04-12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Relay nodes
CN102457965B (zh) * 2010-10-15 2014-06-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载波聚合场景下中继节点的资源分配方法和设备
EP2649740B1 (en) * 2010-12-10 2014-12-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nabling and disabling integrity protection for data radio bearers
KR101307826B1 (ko) * 2011-11-28 2013-09-12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이기종 네트워크 기반 데이터 전송 서비스를 지원하는 장치
EP3282631B1 (en) 2012-03-21 2019-03-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envolved packet system bearer and base station
US9232501B2 (en) * 2012-07-13 2016-01-05 Tejas Networks Ltd. Independent resource request method for initial NAS signalling
US9872321B2 (en) * 2012-10-09 2018-01-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nd using PDN connections
US9672527B2 (en) * 2013-01-21 2017-06-06 Tejas Networks Limited Associating and consolidating MME bearer management functions
WO2015169552A1 (en) * 2014-05-05 2015-11-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rotecting wlcp message exchange between twag and ue
US10142965B2 (en) * 2014-08-01 2018-11-27 Alcatel Lucent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viding application services to users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244580B2 (en) 2014-10-16 2019-03-26 Nokia Of America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viding application services to users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6332048B (zh) * 2015-06-30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无线网络节点和通信***
US10362011B2 (en) 2015-07-12 2019-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 security architecture
US10205507B2 (en) * 2015-08-28 2019-02-12 Tejas Networks, Ltd. Relay architecture, relay node, and relay method thereof
EP3371950B1 (en) * 2015-11-02 2021-03-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303636B2 (en) 2016-02-29 2019-05-28 Nokia Of America Corporation Routing paging packets in a system-on-a-chip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US10015719B2 (en) * 2016-02-29 2018-07-03 Alcatel-Lucent Downlink packet routing in a system-on-a-chip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US10205610B2 (en) 2016-02-29 2019-02-12 Alcatel Lucent Uplink packet routing in a system-on-a-chip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WO2018023726A1 (en) * 2016-08-05 2018-02-08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ransmission/process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391603B (zh) * 2017-08-11 2021-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完整性保护方法和装置
US11233722B2 (en) * 2017-12-12 2022-01-2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topology management
US11418952B2 (en) * 2018-01-11 2022-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ptimized PDCP handling i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IAB) networks
CN110035042B (zh) * 2018-01-12 2020-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JP7050937B2 (ja) 2018-02-16 2022-04-0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コアネットワークドメイン間で伝送されるメッセージの保護
US11564277B2 (en) * 2018-08-16 2023-01-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early data transmission in inactive st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7204A (zh) * 2006-01-04 2007-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小区间切换的方法
WO2007130637A3 (en) * 2006-05-05 2008-03-13 Interdigital Tech Corp Apparatuses for performing ciphering with pdcp layer sequence number or by pdcp entit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2936B (fi) 1996-03-04 1999-03-1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Pakettimuotoisen lähetyksen turvallisuuden parantaminen matkaviestinjä rjestelmässä
US7620041B2 (en) 2004-04-15 2009-11-17 Alcatel-Lucent Usa Inc.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s for call control message integrity and origin verification
KR101333918B1 (ko) * 2006-01-05 2013-1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점-대-다 서비스 통신
ATE440439T1 (de) * 2006-02-03 2009-09-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erwendung in einem kommunikationsnetz
CN101080097B (zh) 2006-05-25 201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媒体呼叫业务的方法、***及装置
KR101376700B1 (ko) 2006-06-19 2014-03-24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초기 시그널링 메시지 내의 원 사용자 신원의 보안 보호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1001252A (zh) * 2006-06-25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注册方法和一种用户面安全算法的协商方法及装置
CN101150498B (zh) 2006-09-18 2012-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跳无线中继通信***及其下行数据传输方法
US8687804B2 (en) * 2006-11-01 2014-04-01 Microsoft Corporation Separating control and data operations to support secured data transfers
CN101296482B (zh) 2007-04-28 2012-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消息认证的方法、基站、中继站及中继通信***
US8315243B2 (en) * 2007-08-14 2012-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of PDCP control PDUs within MAC frames
FI20075761A0 (fi) * 2007-10-29 2007-10-2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Käyttäjälaitetunnisteen allokointi
CN101483888B (zh) 2008-01-07 2013-06-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中继站和无线接入***
CN101534236A (zh) 2008-03-11 2009-09-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站通信时的加密方法及装置
US8599802B2 (en) * 2008-03-14 2013-12-0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deliver public warning messages
US8387129B2 (en) * 2008-06-09 2013-0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rifying data packet integrity in a streaming data channel
CN101299832B (zh) 2008-06-20 2012-06-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和控制器之间的接口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US9270700B2 (en) * 2008-12-12 2016-02-2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ecurity protocols for mobile operator networks
US8526454B2 (en) * 2009-03-27 2013-09-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it remapping in a relay enhanc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260126A1 (en) * 2009-04-13 2010-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lit-cell relay packet routing
US9654256B2 (en) * 2009-04-21 2017-05-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utilizing a relay n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83359A (zh) 2009-05-04 2010-1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站入网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7204A (zh) * 2006-01-04 2007-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小区间切换的方法
WO2007130637A3 (en) * 2006-05-05 2008-03-13 Interdigital Tech Corp Apparatuses for performing ciphering with pdcp layer sequence number or by pdcp entities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4042A (zh) * 2014-03-21 2018-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中间人攻击的方法与装置
CN108684042B (zh) * 2014-03-21 2019-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中间人攻击的方法与装置
US10362043B2 (en) 2014-03-21 2019-07-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man-in-the-middle attack
CN107211321A (zh) * 2015-03-04 2017-09-26 英特尔Ip公司 基于边缘云移动代理的毫米波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机会接入
CN109863772A (zh) * 2017-04-12 2019-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策略的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9863772B (zh) * 2017-04-12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策略的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18196852A1 (zh) * 2017-04-28 2018-11-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完整性检测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US11910195B2 (en) 2017-04-28 2024-02-20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Method of integrity check, terminal, and network-side equipment
CN112203281A (zh) * 2017-06-15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无线承载完整性保护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9246705A (zh) * 2017-06-15 2019-01-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无线承载完整性保护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US11405785B2 (en) 2017-06-15 2022-08-02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Data radio bearer integrity protec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CN109547396A (zh) * 2017-09-22 2019-03-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完整性保护方法、终端和基站
US11570624B2 (en) 2017-09-22 2023-01-31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Integrity protec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WO2019056959A1 (zh) * 2017-09-22 2019-03-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完整性保护方法、终端和基站
CN111383011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中继攻击的方法以及安全单元
CN111383011B (zh) * 2018-12-29 2023-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中继攻击的方法以及安全单元
WO2020164506A1 (en) 2019-02-14 2020-08-20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Iab security
US11856401B2 (en) 2019-02-14 2023-12-26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IAB security
WO2021031055A1 (zh) * 2019-08-18 2021-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841366A (zh) * 2019-08-18 2021-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841366B (zh) * 2019-08-18 2023-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5561A4 (en) 2012-11-21
CN102036256A (zh) 2011-04-27
EP2485561A1 (en) 2012-08-08
EP2900033B1 (en) 2016-11-09
WO2011035733A1 (zh) 2011-03-31
EP2485561B1 (en) 2015-02-18
ES2612564T3 (es) 2017-05-17
CN103188681B (zh) 2016-08-10
US9232404B2 (en) 2016-01-05
PT2900033T (pt) 2016-12-30
US20120182929A1 (en) 2012-07-19
EP2900033A1 (en) 2015-07-29
CN102036256B (zh) 2013-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6256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KR101831448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p 기능을 선택적으로 적용하는 방법
EP3793240A1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307536B (zh) 一种路由方法和设备
JP5625703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JP5088091B2 (ja) 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CN102098725A (zh) 一种服务网关与中继终端间传输数据的***及方法
JP2021528014A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WO202016459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143489A (zh) 中继节点的认证方法、装置及***
CN102026398A (zh) Lte中继***中分组汇聚协议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08377495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
CN104618849A (zh) 终端的本地交换方法及***
WO2017132962A1 (zh) 一种安全参数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170355A (zh) 移动通信中的上行链路数据压缩
CN102369765B (zh)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中继节点和基站
CN103582161A (zh) 一种基于lte***中继节点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5917722A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扩展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AU2011291790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relay node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CN108966217A (zh) 一种保密通信方法、移动终端及保密网关
TW201715911A (zh) 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
CN103945420B (zh) 小区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0824308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7005410B (zh) 因特网协议安全性隧道建立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6603375A (zh) Lte基站gtp隧道复用方法与***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