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5911A - 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 - Google Patents

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5911A
TW201715911A TW105133698A TW105133698A TW201715911A TW 201715911 A TW201715911 A TW 201715911A TW 105133698 A TW105133698 A TW 105133698A TW 105133698 A TW105133698 A TW 105133698A TW 201715911 A TW201715911 A TW 2017159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mall base
base station
channel
layer
wireless backhau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3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9599B (zh
Inventor
鄭翠菊
鄭傑文
楊人順
黃貴笠
徐逸懷
Original Assignee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5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5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9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95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種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應用於一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一第一小型基地台及一第二小型基地台之間,包括:第一小型基地台及第二小型基地台依據一第一發現回應及一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配對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一配對回應至第二小型基地台;第二小型基地台與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連接認證程序並提交一連接測試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依據連接測試報告回覆通道建立判定至第二小型基地台;以及第二小型基地台與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裝置對裝置通道。

Description

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主張2015年10月20日申請的第62/244,177號美國臨時申請案的優先權權益。上述專利申請案的全文特此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並且構成了本說明書的一部分。
本發明關於一種裝置對裝置的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特別是一種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
目前在城市中,佈建小型基地台的有線回程網路(Wire Backhaul Network)過於耗時及費工,且有線佈建的成本相對於無線佈建的成本來的高出許多,同時還需要克服地形或環境上的困難。因此,佈建小型基地台的回程網路已成為該項事業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發明提出一種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間的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道(tunnel)建立方法與系統,用以提供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以及提出一種小型基地台,用以提供一中繼層(Relay Layer),以便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 通道間傳收使用者訊息與S1/X2控制訊息後,小型基地台可以判斷無線傳送至其他小型基地台或有線傳輸至核心網路,亦可以封裝以及解封裝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封包,使得小型基地台間可透過裝置對裝置通道進行訊息傳遞。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應用於一無線回程管理(Wireless Backhaul management)裝置、一第一小型基地台及一第二小型基地台之間,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連接第一小型基地台及第二小型基地台,第一小型基地台連接一核心網路(Core Network),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包括:第一小型基地台及第二小型基地台依據一第一發現回應及一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配對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一配對回應至第二小型基地台;第二小型基地台與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連接認證程序;第二小型基地台與第一小型基地台無線連接並提交一連接測試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依據連接測試報告回覆一通道建立判定至第二小型基地台;以及第二小型基地台與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第一通道。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包括一無線回程管理(Wireless Backhaul management)裝置、一第一小型基地台及一第二小型基地台,其中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連接第一小型基地台及第二小型基地台,第一小型基地台連接一核心網路,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執行一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包括:第一小型基地台及第二小型基地台依據一第一發現回應及一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配對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一配對回應至第二小型基地台;第二小型基地台與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連接認證程序;第二小型基地台與第一小型基地台無線連接並提交一連接測試報告至無線 回程管理裝置;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依據連接測試報告回覆一通道建立判定至第二小型基地台;以及第二小型基地台與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第一通道。
為了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為達成既定目的所採取之技術、方法及功效,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圖式,相信本發明之目的、特徵與特點,當可由此得以深入且具體之瞭解,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1、11‧‧‧無線回程管理裝置
2、3、21、31、51、61、71、81‧‧‧小型基地台
4‧‧‧網路協定框架
5‧‧‧核心網路
9‧‧‧使用者設備
33、35、63、65‧‧‧裝置對裝置封包
41‧‧‧網路協定堆疊
43‧‧‧無線網路協定堆疊
60、62‧‧‧網路協定封包
92‧‧‧使用者封包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流程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間裝置對裝置通道的連接認證程序流程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間裝置對裝置通道的判斷建立流程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間的拓墣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的網路協定框架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無線傳收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封包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無線傳收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封包示意圖。
在下文將參看隨附圖式更充分地描述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在隨附圖式中展示一些例示性實施例。然而,本發明概念可能以許多 不同形式來體現,且不應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闡述之例示性實施例。確切而言,提供此等例示性實施例使得本發明將為詳盡且完整,且將向熟習此項技術者充分傳達本發明概念的範疇。在諸圖式中,可為了清楚而誇示層及區之大小及相對大小。類似數字始終指示類似元件。
應理解,雖然本文中可能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描述各種元件或信號等,但此等元件或信號不應受此等術語限制。此等術語乃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或」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之列出項目中之任一者或者多者之所有組合。
請參照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間的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道(tunnel)建立系統,包括有一無線回程管理(Wireless Backhaul management)裝置1、一第一小型基地台2及一第二小型基地台3,其中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執行一無線回程管理程式以無線連接第一小型基地台2及第二小型基地台3,第一小型基地台2連接一核心網路(Core Network)5,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執行一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以建立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之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其中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第一小型基地台2及第二小型基地台3皆具有適當的元件、邏輯及電路。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可為無線電存取網路(Wireless Access Network,RAN)中可執行無線回程管理程式的伺服器、基地台或是核心網路裝置,無線回程管理程式是用以管理小型基地台之間網路拓墣的一管理程式。第一小型基地台2可經由S1協定介面有線連接至核心網路5,或是第一小型基地台2已與其他小型基地台建立無線的裝置對裝置通道連線,再由其他小型基地台連接至核心網路5。
請同時參照圖2,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包 括步驟:a)第一小型基地台2提交一第一發現請求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且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覆一第一發現回應至第一小型基地台2;b)第二小型基地台3提交一第二發現請求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且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覆一第二發現回應至第二小型基地台3;c)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分別依據第一發現回應及第二發現回應進行配對並配對成功;d)第二小型基地台3提交一配對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e)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覆一配對回應至第二小型基地台3;f)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建立一連接認證程序;g)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無線連接並提交一連接測試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h)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依據連接測試報告回覆一通道建立判定至第二小型基地台3;i)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建立一第一通道(D2D通道)。
於步驟a)第一小型基地台2提交一第一發現請求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且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覆一第一發現回應至第一小型基地台2中,第一小型基地台2在完成自優化網路(Self Organizing Network)程序後準備進行服務時,第一小型基地台2需向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提出需求及核准以便進行小型基地台服務,第一小型基地台2向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提出第一發現請求以便取得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的第一發現回應來決定是否進行服務,其中由第一小型基地台2提出的第一發現請求包括第一小型基地台2的一第一辨識碼(Identification,ID)、一第一裝置對裝置辨識碼(D2D ID)、一無線回程辨識碼(Wireless Backhaul Identification,WB ID)及一路由資訊(Route Information),由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覆的第一發現回應包括一第一應用碼。當第一小型基地台2收到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的第一發現回應後,第一小型基地台2便開始服務且廣播第一應用碼或等待被搜尋到第一應用碼。第一辨識碼為第一小型基地台2的唯一識別碼,第一裝置對裝置辨識碼為第一 小型基地台2要進行裝置對裝置封包傳輸的介面識別碼,無線回程辨識碼為第一小型基地台2所屬的骨幹網域,路由資訊包括一通道深度,通道深度為從核心網路至第一小型基地台2間經過多少個小型基地台的個數,第一應用碼為第一小型基地台2提供的服務識別碼。
於步驟b)第二小型基地台3提交一第二發現請求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且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覆一第二發現回應至第二小型基地台3中,第二小型基地台3需要被服務時,第二小型基地台3需向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提出需求及核准以便進行被服務,第二小型基地台3向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提出第二發現請求以便取得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的第二發現回應來決定是否進行被服務,其中由第二小型基地台3提出的第二發現請求包括第二小型基地台3的一第二辨識碼(Identification,ID)、一第二裝置對裝置辨識碼(D2D ID),由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覆的第二發現回應包括一第二應用碼。當第二小型基地台3收到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的第二發現回應後,第二小型基地台3便開始監聽第一回應碼或搜尋第一回應碼。第二辨識碼為第二小型基地台3的唯一識別碼,第二裝置對裝置辨識碼為第二小型基地台3要進行裝置對裝置封包傳輸的介面識別碼,第二應用碼為第二小型基地台3需要被服務的服務識別碼。
其中,步驟a)及b)的順序並非限制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亦可以先執行步驟b)後再執行步驟a),又或是可同時執行步驟a)及b)。當第一裝置對裝置識別碼與第二裝置對裝置識別碼相同時,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可以進行裝置對裝置封包傳輸,亦即執行裝置對裝置間的溝通或傳收訊號。當第一應用碼與第二應用碼相同時,第一小型基地台2提供的服務為第二小型基地台3所需的服務。
於步驟c)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分別依據第一 發現回應及第二發現回應進行配對並配對成功中,第二小型基地台3監聽第一小型基地台2廣播的第一發現回應中的第一應用碼。當第二小型基地台3監聽到第一發現回應的第一應用碼且將第一應用碼與第二發現回應的第二應用碼進行比對,如果第一應用碼與第二應用碼相同,則第一小型基地台2所提供的通道服務為第二小型基地台3所需要的服務,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配對成功。或是,於步驟c)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分別依據第一發現回應及第二發現回應進行配對並配對成功中,第一小型基地台2等待被搜尋以提供通道服務而第二小型基地台3廣播第二發現回應中的第二應用碼以搜尋服務。當第一小型基地台2監聽到第二發現回應的第二應用碼且將第一應用碼與第二發現回應的第二應用碼進行比對,如果第一應用碼與第二應用碼相同時,第一小型基地台2回覆第二小型基地台3一回應碼(可為第一應用碼或其他可確認為相同服務的碼),則第一小型基地台2的服務為第二小型基地台3所需要的服務,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配對成功。
於步驟d)第二小型基地台3提交一配對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中,第二小型基地台3發送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配對成功的配對報告給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
於步驟e)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覆一配對回應至第二小型基地台3中,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接收到第二小型基地台3發送的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配對成功的配對報告後,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傳包括第一小型基地台2的無線回程辨識碼及路由資訊的配對回應給第二小型基地台3。
於步驟f)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建立一連接認證程序中,請同時參照圖3所示,連結認證程序包括:f-1)單點傳輸一資料連接層的辨識碼,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互相單點傳輸(Unicast communication)彼此資料連結層(Layer-2)的 辨識碼(ID);f-2)請求直接通訊以觸發認證,第二小型基地台3發送直接通訊請求給第一小型基地台2以觸發相互認證;f-3)建立安全連結,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認證完成後建立安全連結;f-4)建立經由一第5型協定轉換器介面(PC5 interface)的資料連結層的一安全鏈路,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間建立經由一第5型協定轉換器介面(PC5 interface)的資料連結層的一安全鏈路;f-5)分配網路協定位址,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間分配網路協定位址(IP address)。
於步驟g)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無線連接並提交一連接測試報告至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中,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間會進行無線連接測試,並由第一小型基地台2單獨提交、第二小型基地台3單獨提交、或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同時提交連接測試報告給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連接測試報告包括一通道品質、一路徑傳輸率、通道深度以及一通道數目。其中路徑傳輸率為第二小型基地台3無線連接至第一小型基地台2及第一小型基地台2連接至核心網路的路徑傳輸率,通道數目為第二小型基地台3所有建立的裝置對裝置通道的通道數目。
於步驟h)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依據連接測試報告回覆一通道建立判定至第二小型基地台3中,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收到連接測試報告後會進行判定裝置對裝置通道是否要被建立並回傳給第二小型基地台3。請同時參照圖4所示,其對應圖2之通道建立判定步驟,其中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判定裝置對裝置通道是否要被建立包括步驟:h-1)判定通道品質大於一通道品質預設閥值,判斷第一小型基地台2與第二小型基地台3間新的裝置對裝置通道的通道品質是否大於通道品質預設閥值,如果否,則不建立新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如果是,則進入下一步驟;h-2)判定路徑傳輸率大於一路徑傳輸率預設閥值,判斷第二小型基地台3無線連接第一 小型基地台2且第一小型基地台2連接至核心網路的路徑傳輸率是否大於路徑傳輸率預設閥值,如果否,則不建立新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如果是,則進入下一步驟;h-3)判定通道數目小於一通道數目預設閥值,判斷第二小型基地台3所有建立的裝置對裝置通道的通道數目是否小於通道數目預設閥值,如果是,則進入下一步驟;h-4)判定第一通道建立,判斷建立新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另外,於步驟h-3)中,判斷第二小型基地台3所有建立的裝置對裝置通道的通道數目是否小於通道數目預設閥值,如果否,則進入下一步驟;h-5)判定通道深度小於所有建立的通道深度的至少一個,判斷第二小型基地台3所要建立的另一新的裝置對裝置通道的通道深度是否小於第二小型基地台3所有已建立的裝置對裝置通道的通道深度的至少一個,如果否,則不建立另一新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如果是,則進入下一步驟;h-6)判定新的通道建立以取代具有最大通道深度的一通道,判斷建立另一新的裝置對裝置通道來取代第二小型基地台3中所有裝置對裝置通道中具有最大通道深度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其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理解,通道品質預設閥值、路徑傳輸率預設閥值及通道數目預設閥值可依照連接測試報告或是依照小型基地台間實際的通道狀況進行調整。
於步驟i)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建立一第一通道(D2D通道)中,第二小型基地台3收到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回傳的通道建立判定後建立第二小型基地台3與第一小型基地台2間的新的裝置對裝置通道。
請參照圖5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間的拓墣示意圖。無線回程管理裝置11執行無線回程管理程式以無線連接與小型基地台21、31、51、61、71、81。當小型基地台21、31、51、61、71、81間需要建立裝置對裝置通道時,可執行圖1及2所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與方法以建立裝置對裝置通道。在圖5中,小型基地台21、31、51、 61、71、81之間建立了裝置對裝置通道且每一小型基地台21、31、51、61、71、81本身會維護一無線回程拓樸表以顯示所連接的相鄰小型基地台及封包傳輸方向。例如,小型基地台61的無線回程拓樸表如下表示。
當小型基地台21、31、51、61、71、81之間建立了裝置對裝置通道後,便可進行無線傳輸與接收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封包,其中裝置對裝置封包可包含S1/X2控制訊息以及使用者訊息,S1/X2控制訊息為小型基地台至核心網路5之間無線傳收的控制訊息、使用者訊息為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傳送至核心網路時小型基地台至核心網路5之間無線傳收的使用者訊息。請參照圖6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的網路協定框架示意圖。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2、3、21、31、51、61、71、81是用以無線傳送與接收小型基地台間的一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封包,本發明實施例的小型基地台2、3、21、31、51、61、71、81包括一網路協定框架4,網路協定框架4包括一網路協定堆疊41及一無線網路協定堆疊43,網路協定堆疊41包括一控制面(Control Plane)網路協定堆疊、一資料面(Data Plane)網路協定堆疊以及一中繼層(Relay Layer)。
資料面網路協定堆疊由底層至中繼層的一分支依序包括一第 一實體層(Physical Layer,PHY-1)、一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MAC-1)、一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adio Link Control Layer,RLC-1)、一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ayer,PDCP-1)以及一第一網路協定層(Internet Protocol Layer,IP-1)。資料面網路協定堆疊由底層至中繼層的另一分支依序包括一第二實體層(Layer-1,L1-2)以及一第一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Layer-2,L2-1)。資料面網路協定堆疊由中繼層至高層依序包括一第二網路協定層(Internet Protocol Layer,IP-2)、一使用者資料協定層(User Data Protocol Layer,UDP)以及一GPRS通道協定-封包資料使用者面層(GPRS tunneling protocol-Packet Data User Plane Layer,GTPU)。
控制面網路協定堆疊由底層至中繼層依序包括一第三實體層(L1-3)以及一第二資料連結層(L2-2)。控制面網路協定堆疊由中繼層至高層依序包括一第三網路協定層(Internet Protocol Layer,IP-3)、一串流控制傳輸協定層(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Layer,SCTP)以及一S1/X2應用協定層(S1/X2 Application Protocol,S1AP/X2AP)。
在本實施例中,資料面網路協定堆疊由底層至中繼層包括第二實體層及第一資料連結層,控制面網路協定堆疊由底層至中繼層包括第三實體層及第二資料連結層。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實體層與第三實體層可為同一實體層,以及第一資料連結層與第二資料連結層可為同一資料連結層,即資料面網路協定堆疊及控制面網路協定堆疊可共用同一實體層及/或同一資料連結層。
無線網路協定堆疊43由底層至高層依序包括一第四實體層(Physical Layer,PHY-4)、一第二媒體存取控制層(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MAC-2)、一第二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adio Link Control Layer,RLC-2)、一第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ayer,PDCP-2)以及一第一無線電資源控制層(Radio Resource Control Layer,RRC)。
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7所示,小型基地台21、31、61間已建立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以無線傳送與接收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封包,其中裝置對裝置通道為一使用者面(User Plane)的一第5型協定轉換器介面(PC5 Interface,PC5-U)。小型基地台21經由一網路協定安全通道(IPSec)連接至核心網路,即透過小型基地台閘道(sCell GW)/小型基地台安全閘道(sCell SeGW)連接至核心網路。當小型基地台61需要傳送S1/X2控制訊息至核心網路時,S1/X2控制訊息依序通過S1/X2應用協定層(S1AP/X2AP)、串流控制傳輸協定層(SCTP)以及第三網路協定層(IP-3)以形成一網路協定封包60。其中小型基地台61的中繼層(Relay Layer)是用以判斷無線傳送或有線傳輸網路協定封包60,在此中繼層(Relay Layer)判斷網路協定封包60須封裝成為裝置對裝置封包63後並經由裝置對裝置通道無線傳輸至小型基地台31。接著小型基地台61封裝網路協定封包60成為裝置對裝置封包63是依序通過中繼層(Relay Layer)、第一網路協定層(IP-1)、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DCP-1)、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LC-1)、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AC-1)以及第一實體層(PHY-1)。接著,小型基地台61利用小型基地台31、61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將裝置對裝置封包63傳送給小型基地台31。值得注意的是,裝置對裝置封包63中第一網路協定層(IP-1)封裝了小型基地台61的一第一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4)為來源網路協定位址(Source IP Address)以及小型基地台31的一第二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2)為目的地網路協定位址(Destination IP Address)。
小型基地台31在收到小型基地台61透過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傳送過來的裝置對裝置封包63後,小型無線基地台31解封裝裝置對裝置封包63以取得網路協定封包60係依序通過第一實 體層(PHY-1)、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AC-1)、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LC-1)、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DCP-1)、第一網路協定層(IP-1)以及中繼層(Relay Layer)。其中小型基地台31的中繼層(Relay Layer)判斷網路協定封包60須封裝成為裝置對裝置封包33後並經由裝置對裝置通道無線傳輸至小型基地台21。接著小型基地台31封裝網路協定封包60成為裝置對裝置封包33是依序通過中繼層(Relay Layer)、第一網路協定層(IP-1)、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DCP-1)、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LC-1)、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AC-1)以及第一實體層(PHY-1)。接著,小型基地台31利用小型基地台31、21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將裝置對裝置封包33傳送給小型基地台21。其中,裝置對裝置封包33中第一網路協定層(IP-1)封裝了小型基地台31的第二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2)為來源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小型基地台21的一第三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1)為目的地網路協定位址。
小型基地台21在收到小型基地台31透過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傳送過來的裝置對裝置封包33後,小型無線基地台21解封裝裝置對裝置封包33以取得網路協定封包60係依序通過第一實體層(PHY-1)、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AC-1)、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LC-1)、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DCP-1)、第一網路協定層(IP-1)以及中繼層(Relay Layer)。其中小型基地台21的中繼層(Relay Layer)判斷網路協定封包60封裝後直接有線傳輸至核心網路。接著小型基地台21封裝網路協定封包60並有線傳輸至核心網路是依序通過中繼層(Relay Layer)、第二資料連結層(L2-2)及第三實體層(L1-3)。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實施例為S1/X2控制訊息依序從小型基地台61、小型基地台31、小型基地台21至核心網路。當S1/X2控制訊息是依序從核心網路、小型基地台21、小型基地台31至小型基地台61時,則是依照上述實施例的反方向執行,差異僅在於從 小型基地台21至小型基地台31的裝置對裝置封包中,小型基地台21的第一網路協定層(IP-1)封裝了小型基地台21的第三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1)為來源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小型基地台31的第二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2)為目的地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從小型基地台31至小型基地台61的裝置對裝置封包中,小型基地台31的第一網路協定層(IP-1)封裝了小型基地台31的第二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2)為來源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小型基地台61的第一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4)為目的地網路協定位址。
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8所示,小型基地台21、31、61間已建立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以無線傳送與接收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封包,其中裝置對裝置通道為一使用者面(User Plane)的一第5型協定轉換器介面(PC5 Interface,PC5-U)。小型基地台21經由一網路協定安全通道(IPSec)連接至核心網路,即透過小型基地台閘道(sCell GW)/小型基地台安全閘道(sCell SeGW)連接至核心網路。當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9發送一使用者封包92至小型基地台61,小型基地台61接收到使用者封包92後,解封裝使用者封包92以取得使用者訊息係依序通過第四實體層(PHY-4)、第二媒體存取控制層(MAC-2)、第二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LC-2)以及第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DCP-2)。當小型基地台61接收使用者設備92的使用者訊息並且將使用者訊息傳送至核心網路時,使用者訊息依序通過GPRS通道協定-封包資料使用者面層(GTPU)、使用者資料協定層(UDP)以及第二網路協定層(IP-2)以形成一網路協定封包62。其中小型基地台61的中繼層(Relay Layer)是用以判斷無線傳送或有線傳輸網路協定封包62,在此中繼層(Relay Layer)判斷網路協定封包62須封裝成為裝置對裝置封包65後並經由裝置對裝置通道無線傳輸至小型基地台31。接著小型基地台61封裝網路協定封包62成為裝置對裝置封包65是依序通過中繼層(Relay Layer)、第一網路協定層(IP-1)、第一封包資料 匯聚協定層(PDCP-1)、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LC-1)、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AC-1)以及第一實體層(PHY-1)。接著,小型基地台61利用小型基地台31、61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將裝置對裝置封包65傳送給小型基地台31。值得注意的是,裝置對裝置封包65中第一網路協定層(IP-1)封裝了小型基地台61的第一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4)為來源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小型基地台31的第二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2)為目的地網路協定位址。
小型基地台31在收到小型基地台61透過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傳送過來的裝置對裝置封包65後,小型無線基地台31解封裝裝置對裝置封包65以取得網路協定封包62係依序通過第一實體層(PHY-1)、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AC-1)、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LC-1)、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DCP-1)、第一網路協定層(IP-1)以及中繼層(Relay Layer)。其中小型基地台31的中繼層(Relay Layer)判斷網路協定封包62須封裝成為裝置對裝置封包35後並經由裝置對裝置通道傳輸至小型基地台21。接著小型基地台31封裝網路協定封包62成為裝置對裝置封包35是依序通過中繼層(Relay Layer)、第一網路協定層(IP-1)、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DCP-1)、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LC-1)、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AC-1)以及第一實體層(PHY-1)。接著,小型基地台31利用小型基地台31、21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將裝置對裝置封包35傳送給小型基地台21。其中,裝置對裝置封包35中第一網路協定層(IP-1)封裝了小型基地台31的第二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2)為來源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小型基地台21的第三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1)為目的地網路協定位址。
小型基地台21在收到小型基地台31透過裝置對裝置通道(D2D通道)傳送過來的裝置對裝置封包35後,小型無線基地台21解封裝裝置對裝置封包35以取得網路協定封包62係依序通過第一實體層(PHY-1)、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AC-1)、第一無線電連結控 制層(RLC-1)、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DCP-1)、第一網路協定層(IP-1)以及中繼層(Relay Layer)。其中小型基地台21的中繼層(Relay Layer)判斷網路協定封包62封裝後直接有線傳輸至核心網路。接著小型基地台21封裝網路協定封包62並有線傳輸至核心網路是依序通過中繼層(Relay Layer)、第一資料連結層(L2-1)及第二實體層(L1-2)。
其中,上述實施例為使用者裝置9傳送使用者封包92至小型基地台61,小型基地台61解封裝使用者封包成為使用者訊息,使用者訊息依序從小型基地台61、小型基地台31、小型基地台21至核心網路。當使用者訊息是依序從核心網路、小型基地台21、小型基地台31、小型基地台61至使用者設備9時,則是依照上述實施例的反方向執行,差異僅在於從小型基地台21至小型基地台31的裝置對裝置封包中,小型基地台21的第一網路協定層(IP-1)封裝了小型基地台21的第三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1)為來源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小型基地台31的第二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2)為目的地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從小型基地台31至小型基地台61的裝置對裝置封包中,小型基地台31的第一網路協定層(IP-1)封裝了小型基地台31的第二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2)為來源網路協定位址以及小型基地台61的第一網路協定位址(192.168.0.4)為目的地網路協定位址。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出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用以提供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以及提出一種小型基地台,用以提供一中繼層(Relay Layer),以便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間傳收使用者訊息與S1/X2控制訊息後,小型基地台可以判斷無線傳送至其他小型基地台或有線傳輸至核心網路,亦可以封裝以及解封裝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封包,使得小型基地台間可透過裝置對裝置通道進行訊息傳遞。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可行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無線回程管理裝置
2、3‧‧‧小型基地台
5‧‧‧核心網路

Claims (21)

  1. 一種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間的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道(tunnel)建立方法,應用於一無線回程管理(Wireless Backhaul Management)裝置、一第一小型基地台及一第二小型基地台之間,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連接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該第一小型基地台連接一核心網路(Core Network),該方法包括: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分別依據一第一發現回應及一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該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配對報告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一配對回應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連接認證程序;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無線連接並提交一連接測試報告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依據該連接測試報告回覆一通道建立判定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以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第一通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分別依據該第一發現回應及該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之前,該第一小型基地台提交一第一發現請求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且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該第一發現回應至該第一小型基地台,該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第二發現請求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且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該第二發現回應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其中,該第二小型基地台監聽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廣播的該第一發現回應中的一第一應用碼;其中,當該第二小型基地台監聽到該第一發現回應的該第一應用碼時,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將該第一應用碼與該第二發現回 應的一第二應用碼進行比對;其中,當該第一應用碼與該第二應用碼相同時,該第一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二小型基地台配對成功。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分別依據該第一發現回應及該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之前,該第一小型基地台提交一第一發現請求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且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該第一發現回應至該第一小型基地台,該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第二發現請求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且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該第二發現回應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其中,該第一小型基地台等待被搜尋以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廣播該第二發現回應的一第二應用碼;其中,當該第一小型基地台監聽到該第二發現回應的該第二應用碼時,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將該第一發現回應的一第一應用碼與該第二應用碼進行比對;其中,當該第一應用碼與該第二應用碼相同時,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回覆一回應碼給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配對成功。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第一發現請求包括該第一小型基地台的一第一辨識碼(Identification,ID)、一第一裝置對裝置辨識碼(D2D ID)、一無線回程辨識碼(Wireless Backhaul Identification,WB ID)及一路由資訊(Route Information),該第二發現請求包括該第二小型基地台的一第二辨識碼及一第二裝置對裝置辨識碼,其中該第一裝置對裝置辨識碼與該第二裝置對裝置辨識碼相同。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配對回應包括一無線回程辨識碼及一路由資訊,該路由資訊包括一通道深度。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連接測試報告包括一通道品質、一路徑傳輸率、該通道深度及一通道數目;其中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依據該連接測試報告回覆該通道建立判定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包括:判定該通道品質大於一通道品質預設閥值;判定該路徑傳輸率大於一路徑傳輸率預設閥值;判定該通道數目小於一通道數目預設閥值;以及判定該第一通道建立。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判定該路徑傳輸率大於一路徑傳輸率預設閥值係判定該第二小型基地台無線連接至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一小型基地台連接至該核心網路的該路徑傳輸率。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於判定該通道數目大於該通道數目預設閥值後,判定該通道深度小於所有已建立的通道深度的至少一個;其中於判定該通道深度小於所有已建立的通道深度的至少一個後,判定該第一通道建立以取代具有最大通道深度的一通道。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第一通道係一使用者面(User Plane)的一第5型協定轉換器介面(PC5 Interface)。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通過該第一通道以無線傳送與接收一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封包,該第一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二小型基地台的每一小型基地台包括:一網路協定堆疊,包括: 一中繼層(Relay Layer),用以判斷無線傳輸或有線傳輸一網路協定封包;以及一資料面(Data Plane)網路協定堆疊,包括:一第一網路協定層(Internet Protocol Layer,IP);一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ayer,PDCP);一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Radio Link Control Layer,RLC);一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MAC);以及一第一實體層(Physical Layer,PHY);其中,該小型基地台封裝該網路協定封包以取得該裝置對裝置封包後並無線傳送該裝置對裝置封包係依序通過該中繼層、該第一網路協定層、該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該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該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以及該第一實體層;其中,當該網路協定封包通過該中繼層及該第一網路協定層時,該網路協定封包被封裝該小型基地台的一第一網路協定位址及下個小型基地台的一第二網路協定位址。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小型基地台無線接收該裝置對裝置封包後並解封裝該裝置對裝置封包以取得該網路協定封包係依序通過該第一實體層、該第一媒體存取控制層、該第一無線電連結控制層、該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該第一網路協定層以及該中繼層。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資料面網路協定堆疊更包括:一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以及 一第二實體層;其中,該小型基地台封裝該網路協定封包並有線傳輸至該核心網路係依序通過該中繼層、該資料連結層及該第二實體層。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資料面網路協定堆疊更包括:一第二網路協定層(Internet Protocol Layer,IP);一使用者資料協定層(User Data Protocol Layer,UDP);以及一GPRS通道協定-封包資料使用者面層(GPRS tunneling protocol-Packet Data User Plane Layer,GTPU);其中,該小型基地台封裝一使用者訊息以形成該網路協定封包係依序通過該GPRS通道協定-封包資料使用者面層、該使用者資料協定層以及該第二網路協定層。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網路協定堆疊更包括:一控制面(Control Plane)網路協定堆疊,包括:一第二網路協定層(Internet Protocol Layer,IP);一串流控制傳輸協定層(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Layer,SCTP);以及一S1/X2應用協定層(S1/X2 Application Protocol,S1AP/X2AP);其中,該小型基地台封裝一S1/X2控制訊息以形成該網路協定封包係依序通過該S1/X2應用協定層、該串流控制傳輸協定層以及該第二網路協定層。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其中該控制面網路協定堆疊更包括:一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以及一第二實體層;其中,該小型基地台封裝該網路協定封包並有線傳輸至該核心 網路係依序通過該中繼層、該資料連結層及該第二實體層。
  16. 一種小型基地台(Small cell)間的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道(tunnel)建立系統,包括一無線回程管理(Wireless Backhaul Management)、一第一小型基地台及一第二小型基地台,其中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無線連接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該第一小型基地台連接一核心網路(Core Network),該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執行一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該方法包括: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依據一第一發現回應及一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該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配對報告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一配對回應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連接認證程序;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無線連接並提交一連接測試報告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依據該連接測試報告回覆一通道建立判定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以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建立一第一通道。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其中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依據該第一發現回應及該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之前,該第一小型基地台提交一第一發現請求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且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該第一發現回應至該第一小型基地台,該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第二發現請求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且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該第二發現回應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其中,該第二小型基地台監聽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廣播的該第一發現回應中的一第一應用碼;其中,當該第二小型基地台監聽到該第一發現回應的該第一應 用碼時,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將該第一應用碼與該第二發現回應的一第二應用碼進行比對;其中,當該第一應用碼與該第二應用碼相同時,該第一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二小型基地台配對成功。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其中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分別依據該第一發現回應及該第二發現回應以進行配對之前,該第一小型基地台提交一第一發現請求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且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該第一發現回應至該第一小型基地台,該第二小型基地台提交一第二發現請求至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且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回覆該第二發現回應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其中,該第一小型基地台等待被搜尋以及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廣播該第二發現回應的一第二應用碼;其中,當該第一小型基地台監聽到該第二發現回應的該第二應用碼時,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將該第一發現回應的一第一應用碼與該第二應用碼進行比對;其中,當該第一應用碼與該第二應用碼相同時,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回覆一回應碼給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該第二小型基地台與該第一小型基地台配對成功。
  19.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其中該配對回應包括一無線回程辨識碼及一路由資訊,該路由資訊包括一通道深度。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其中該連接測試報告包括一通道品質、一路徑傳輸率、該通道深度及一通道數目;其中該無線回程管理裝置依據該連接測試報告回覆該通道建立判定至該第二小型基地台包括:判定該通道品質大於一通道品質預設閥值; 判定該路徑傳輸率大於一路徑傳輸率預設閥值;判定該通道數目小於一通道數目預設閥值;以及判定該第一通道建立;其中判定該路徑傳輸率大於一路徑傳輸率預設閥值係判定該第二小型基地台無線連接至該第一小型基地台及該第一小型基地台連接至該核心網路的該路徑傳輸率。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系統,其中於判定該通道數目大於該通道數目預設閥值後,判定該通道深度小於所有已建立的通道深度的至少一個;其中於判定該通道深度小於所有已建立的通道深度的至少一個後,判定該第一通道建立以取代具有最大通道深度的一通道。
TW105133698A 2015-10-20 2016-10-19 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 TWI609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44177P 2015-10-20 2015-10-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5911A true TW201715911A (zh) 2017-05-01
TWI609599B TWI609599B (zh) 2017-12-21

Family

ID=58524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3698A TWI609599B (zh) 2015-10-20 2016-10-19 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5251B2 (zh)
TW (1) TWI6095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18266B2 (en) * 2014-10-06 2018-03-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of a secondary cell for device-to-device user equipment
CN109076397B (zh) * 2016-05-13 2021-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相关设备
JP6992086B2 (ja) * 2017-11-22 2022-01-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セッ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0704B1 (en) * 1999-08-26 2003-06-17 Nokia Corporation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method between two mobile terminals in access point controlled wireless LAN systems
US20130244669A1 (en) * 2012-03-13 2013-09-19 Qualcomm Incoporated Configuration control for small-area cell wireless network
EP3160183A1 (en) * 2012-03-22 2017-04-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ffloading backhaul traffic
WO2014043665A2 (en) * 2012-09-17 2014-03-2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elf-optimization of backhaul radio reseources and small cell backhaul delay estimation
US9479230B2 (en) * 2013-05-31 2016-10-25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 offload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5142247A1 (en) * 2014-03-21 2015-09-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uthentication in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CN104717685A (zh) * 2015-03-31 2015-06-17 深圳酷派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化小区之间的协作方法和***、终端
EP3319370B1 (en) * 2015-08-21 2019-08-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backhaul conn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25251B2 (en) 2019-09-24
TWI609599B (zh) 2017-12-21
US20170111946A1 (en) 2017-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24737B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lay forwarding o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link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20360634A1 (en) User plane model for non-3gpp access to fifth generation core network
JP5088091B2 (ja) 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WO2016161915A1 (zh) 数据无线承载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US9351192B2 (en) Traffic bearer mapp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TWI424766B (zh) 細胞服務區中繼網路連接程序
US968668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intra-cell-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WO202015602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16173078A1 (zh)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WO2011035733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
WO202016459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155761A1 (en)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 ue-to-ue relay
CN102143489A (zh) 中继节点的认证方法、装置及***
WO2017118191A1 (zh) 一种控制面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6173076A1 (zh)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WO2015124104A1 (zh) 一种路径建立方法、设备及***、核心网设备
JP2022550751A (ja) ルーティングおよびベアラマッピング構成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WO2018205949A1 (zh) 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40351590A1 (en) Network device, ipse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ipsec tunnel using the same
TWI609599B (zh) 小型基地台間的裝置對裝置通道建立方法與系統
US20230239940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062803A1 (zh)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6078278A1 (zh) 一种无线中继站及其接入核心网的方法和***
TW201427470A (zh) 用於蜂巢式行動通訊網路控制的終端直通的方法
US20150208317A1 (en) Routing an ip session over w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