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6068A -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6068A
CN103186068A CN2012101870027A CN201210187002A CN103186068A CN 103186068 A CN103186068 A CN 103186068A CN 2012101870027 A CN2012101870027 A CN 2012101870027A CN 201210187002 A CN201210187002 A CN 201210187002A CN 103186068 A CN103186068 A CN 103186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jutage
side direction
objec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70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6068B (zh
Inventor
工藤雅史
大塚晃次
长森由贵
井波和希
百村裕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6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6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60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60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6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 G03G2215/027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using wi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送风管具有入口、出口、形成有通路空间以使空气流过的通路部、和抑制部,该抑制部设置在通路部的通路空间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不同部位,抑制空气的流动,其中作为一个抑制部件,在通路部的出口设置有出口抑制部,该出口抑制部构成为通过点缀有通气部的通气性部件封闭出口的通路空间,并且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出口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的区域中位于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侧的端部区域的通气率被设定为比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通气率小的值。

Description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记录纸张上形成由显影剂构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存在使用电晕放电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电晕放电器在对感光体等的潜像保持构件进行带电的处理、或除电处理、将非定影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的处理等中执行电晕放电。
另外,在电晕放电器中,为了防止纸屑或放电产物等的异物附着到放电线或格栅电极等的构成部件,还可以设置对着构成部件吹风的送风装置。此时的送风装置一般由吹送空气的送风机和把送风机吹送的空气引导并送出到电晕放电器等的对象结构物的管(送风管)构成。
在相关技术中,对送风装置等进行了各种改进,以使空气能够均匀地在放电线等的构成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吹送。具体地说,作为这样的送风装置等,提出了一种送风装置,其不采用把空气流通的管路的通路空间形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构,或者在管路的通路空间等中设置调节空气流向的整流片等的结构,而是采用如下所述的别的结构。
日本特开平10-198128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送风装置或电晕放电器,作为用于将送风机的空气引导到电晕放电器的气管,采用了如下的气管:在该气管内竖立地设置了沿着电晕放电装置(的屏蔽壳体)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间隙的分隔壁,并且在该分隔壁的近侧,使从送风扇送出的空气的流动(气流)的压力一时地提高。
日本特开平10-198128号公报还公开了根据上述送风装置或电晕放电器,流过管路的气流在通过分隔壁时沿着屏蔽壳体的长度方向变得均匀,成为均匀气流而送入屏蔽壳体。另外,日本特开平10-198128号公报公开了还存在由设置为封闭空气管中的流路的空气过滤器来构成该分隔壁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送风管和使用该送风管的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送风管从入口取入从送风机送出的空气,使该空气对着有待吹送该空气的长条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沿着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流动而从出口排出,并且入口和出口形成为不同的开口形状,在送风管的通路空间中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部位设置了多个用于抑制空气流动的抑制部,即使到达该送风管的出口前的通路空间的空气存在流动的强弱,从该出口出来的空气也在该出口的长边方向和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短边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减小了风速不均的状态下吹送到对象结构物。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管,其具有:入口,其取入空气;和出口,其被设置为面向有待吹送从所述入口取入的空气的长条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平行并且与所述入口的开口形状不同的长条开口形状,所述送风管包括:通路部,其形成有连接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使空气流通的通路空间;和多个抑制部,它们设置在所述通路部的通路空间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不同部位,抑制空气的流动,其中作为所述多个抑制部中的一个,在所述通路部的出口设置了出口抑制部,该出口抑制部构成为由点缀有多个通气部的通气性部件封闭所述出口中的通路空间,并且所述出口抑制部的所述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所述出口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的区域中位于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的端部区域的通气率被设定为比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通气率小的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送风管中,所述通路部具有最终弯曲通路部,该最终弯曲通路部具有在接近所述对象结构物的方向上对空气流动方向进行最终弯曲的形状,所述出口抑制部被设置在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路部的末端的所述出口处,并且所述出口的短边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路部的沿着弯曲方向的外侧的终端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送风管中,所述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所述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区域中位于所述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的端部区域被设置为相对于该短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为5%到20%的比率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意以方面的送风管中,所述对象结构物是电晕放电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送风机,其吹送空气;送风管,其具有:入口,其取入从所述送风机吹送的空气;出口,其被设置为面向有待吹送从该入口取入的空气的长条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使该空气沿着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流动,该送风管包括通路部,该通路部具有通路空间,该通路空间连接该入口和出口之间,使空气流通,所述出口具有与所述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平行的长条开口形状,并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形成为不同的开口形状;和多个抑制部,它们被设置在所述送风管的通路部的通路空间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部位,抑制空气的流动,其中,作为所述多个抑制部中的一个,在所述通路部的出口设置了出口抑制部,该出口抑制部构成为由点缀有多个通气部的通气性部件封闭所述出口中的通路空间,并且所述出口抑制部的所述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所述出口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的区域中位于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的端部区域的通气率被设定为比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通气率小的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五方面的送风装置中,所述送风管的通路部具有最终弯曲通路部,该最终弯曲通路部具有在接近所述对象结构物的方向上对空气流动方向进行最终弯曲的形状,所述出口抑制部被设置在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路部的末端的所述出口处,并且所述出口的短边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路部的沿着弯曲方向的外侧的终端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根据第五或第六方面的送风装置中,所述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所述出口的长边形状的区域中位于所述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侧的端部区域被设置为相对于该短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为5%到20%的比率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根据第五至第七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的送风装置中,所述对象结构物是电晕放电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有待吹送空气的长条的对象结构物;和送风装置,其朝向所述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吹送空气,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管。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对象结构物是电晕放电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有待吹送空气的长条的对象结构物;和送风装置,其朝向所述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吹送空气,其中所述送风装置是权利要求5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对象结构物是电晕放电器。
根据第一方面的送风管和第五方面的送风装置,即使到达送风管的出口前的通路空间的空气中存在流动的强弱,从出口出来的空气也可以在出口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减少了风速不均的状态下吹出而吹送到对象结构物。
在第二方面的送风管和第六方面的送风装置中,与未设置这些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即使到达送风管的最终弯曲通路部的出口前的通路空间的空气中存在流动的强弱,从最终弯曲通路部的出口出来的空气也可以在出口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减少了风速不均的状态下吹出而吹送到对象结构物。
在第三方面的送风管和第七方面的送风装置中,与未设置这些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即使到达送风管的最终弯曲通路部的出口前的通路空间的空气中存在流动的强弱,从最终弯曲通路部的出口出来的空气也可以在出口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这两个方向上恰当地减少了风速不均的状态下吹出而吹送到对象结构物。
在第四方面的送风管和第八方面的送风装置中,与未设置这些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即使到达送风管的出口前的通路空间的空气中存在流动的强弱,从出口出来的空气也可以在出口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这两个方向上恰当地减少了风速不均的状态下吹出而吹送到对象结构物。
根据第九和第十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未设置这些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即使到达送风装置的送风管的出口前的通路空间的空气中存在流动的强弱,也可以抑制由于从送风管的出口出来的空气在出口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的风速不均而导致的长条对象结构物的性能劣化。
根据第十和第十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未设置这些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即使到达送风装置的送风管的出口前的通路空间的空气中存在流动的强弱,也可以抑制由于从送风装置的送风管的出口出来的空气在出口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的风速不均而导致的电晕放电器的放电性能不均,并且可以防止由于放电性能不均而导致图像质量不均。
附图说明
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关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等的送风管和使用了该送风管的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设置的包括电晕放电器的带电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示出应用于图2的带电装置的送风装置(送风管)的概要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是图3的送风装置(送风管)的沿线Q-Q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从上方观察图3的送风装置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从下方(出口)观察图3的送风装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7A和7B是示出构成图4的送风管中的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的端部区域等的结构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图8是示出图3的送风装置的工作状态等的说明图;
图9A至9C是关于图4的送风管的性能特性(直至一行、两行和三行未形成通气孔时的各实施例)的评价试验的曲线图;
图10A至10C是示出关于各种类的送风管的性能特性的评价试验的曲线图,其中图10A示出了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的测量结果,图10B和10C示出了直至四行和五行未形成通气孔时的各实施例的送风管评价试验;
图11是示出图9A至9C和图10A至10C的测量结果的汇总结果(从前方位置处的风速减去后方位置处的风速而得的差分平均风速)的曲线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降低构成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的通气率(把通气孔形成为使孔的开口面积很小)的端部区域的另一结构例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图13A和13B是示出降低构成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的通气率(稀疏地形成通气孔)的端部区域的又一结构例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图14是示出送风管的另一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15A至15D是示出送风管的又一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16A是示出比较基准例的送风管的结构的截面图,图16B是示出关于应用了该送风管的送风装置的性能特性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曲线图;和
图17A和17B是示出构成图16A和图16B的送风管中的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的结构的平面图和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实现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示例性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方式1]
图1至3示出了关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送风管和使用了该送风管的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图2示出了用于图像形成装置并由送风管或送风装置吹送空气的作为长条对象结构物的带电装置,图3示出了送风管或送风装置的概要。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由支撑框、护盖等构成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安装了图像形成单元20、给纸装置30和定影装置35,其中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色粉构成的色粉图像并将色粉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一例的纸张9上,给纸装置30容纳并传送待提供给图像形成单元20的纸张9,定影装置35将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色粉图像定影在纸张9上。尽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仅示出了一个图像形成单元20,但图像形成单元可以由多个图像形成单元构成。
例如利用公知的电子照相***构造上述的图像形成单元20,并且图像形成单元20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在箭头A指示的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的感光鼓21、将成为感光鼓21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外表面带电至所需电位的带电装置4、对带电后的感光鼓21的表面照射基于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息(信号)的光(带箭头的虚线)而形成具有电位差的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23、利用色粉将该静电潜像显影为色粉图像的显影装置24、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9的转印装置25、和去除转印后的感光鼓21的表面上残留的色粉等的清扫装置26。
其中,使用电晕放电器作为带电装置4。如图2等所示,包括电晕放电器的带电装置4由所谓电晕管型的电晕放电器构成,其包括:屏蔽壳体(包围框体)40,其具有包含长方形顶板40a以及侧板40b、40c的外形,侧板40b和40c从顶板40a的沿着长边方向B延伸的长边部向下悬垂,两个端部支撑体(未示出),它们分别附接到屏蔽壳体40的长边方向B上的两端(短边部);两个电晕放电线41A和41B,它们在这两个端部支撑体之间通过屏蔽壳体40的内部空间并以大致直线状伸展的状态安装;和格栅状的格栅电极(电场调节板)42,其在覆盖屏蔽壳体40的下部开口部(放电开口部)而位于电晕放电线41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安装到屏蔽壳体40的下部开口部。图4等中示出的标号40d表示分隔设置有两个电晕放电线41A和41B的空间的分隔壁。
另外,带电装置4被设置为两个电晕放电线41A和41B在隔着所需的间隔(例如,放电间隙)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相对的状态下,沿着感光鼓21的旋转轴的方向至少位于其图像形成对象区域中。另外,带电装置4被设置为在形成图像时,从电源单元(未示出)分别向各放电线41A和41B(与感光鼓21之间)施加带电用的电压。
而且,随着带电装置4的使用,纸张9的纸屑、由电晕放电产生的放电产物和外部添加剂等的物质(异物)附着到电晕放电线41或格栅电极42,造成污染,从而无法充分或均匀地进行电晕放电,可能产生带电偏差等的带电不良。因此,为了防止或抑制异物附着到放电线41和格栅电极42,在带电装置4中一并设置对放电线41和格栅电极42吹送空气的送风装置5。另外,带电装置4的屏蔽壳体40的顶面40a形成有使来自送风装置5的空气能够流入的流入开口部43。流入开口部43形成为其开口形状为长方形。另外,送风装置5的细节将在下面说明。
给纸装置30包括:盘型、盒型等的纸张容纳体31,其在重叠的状态下容纳多个纸张9,纸张9包括图像形成中使用的所需尺寸、种类等;和送出装置32,其向传送路径逐一地送出容纳在纸张容纳体31中的纸张9。进纸的时机到来时,逐一地送出纸张9。根据利用模式而设置有多个纸张容纳体31。图1中带箭头的点划线示出了纸张9主要传送通过的传送路径。该纸张传送路径由多个纸张传送辊对33a和33b、传送引导构件(未示出)等构成。
定影装置35在形成有使纸张9通过的导入口和排出口的壳体36的内部具有:辊型或带型的加热旋转体37,其表面温度由加热装置加热并维持在所需的温度;和辊型或带型的加压旋转体38,其大致沿着加热旋转体37的旋转轴的方向以所需的压力与加热旋转体37接触而从动旋转。定影装置35将转印了色粉图像后的纸张9导入到加热旋转体37与加压旋转体38彼此接触而形成的接触部(定影处理部)中并通过。
如下地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这里,作为示例,将说明在纸张9的一面形成图像时的基本图像形成动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控制装置等接收到图像形成动作的开始命令时,在图像形成单元20中,由带电装置4以预定的极性和电位对开始旋转的感光鼓21的外周面进行带电。此时,在带电装置4中,分别对两个电晕放电线41A和41B施加带电用的电压,在各放电线41A和41B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电场的状态下产生电晕放电,由此感光鼓21的外周面以所需的电位带电。此时,感光鼓21的带电电位由格栅电极42调节。
随后,从曝光装置23对带电的感光鼓21的外周面进行基于图形信息的曝光而形成由所需的电位差构成的静电潜像。此后,感光鼓2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在通过显影装置24时,被从其显影辊24a提供的带电为所需极性的色粉显影,显影为色粉图像。
接着,感光鼓21上形成的色粉图像在由于感光鼓21的旋转而被传送到面对转印装置25的转印位置时,被转印装置25转印到与该时机相应地从给纸装置30通过传送路径供给的纸张9上。该转印后的各感光鼓21的外周面由清扫装置26进行清扫。
随后,对在图像形成单元2中被转印了色粉图像的纸张9进行传送,使得从感光鼓21剥离后导入定影装置35,在通过定影装置35中的加热旋转体37和加压旋转体38之间的接触部时在压力下被加热,色粉图像被定影到纸张9上。该定影完成后的纸张9从定影装置35排出,并且被传送到壳体10外部等形成的排纸收容部(未示出)中收容。
以上,在一个纸张9的一面形成由单色的色粉构成的单色图像,结束了基本的图像形成动作。当存在多个图像形成动作的指令时,按照其数量同样地反复进行上述的一系列动作。
接着,将说明送风装置5。
如图1、3等所示,送风装置5包括:送风机50,其具有吹送空气的旋转风扇;和送风管51,其取入由该送风机50吹送的空气并引导到作为送风对象的带电装置4而喷出。
作为送风机50,例如使用轴流型送风风扇,并且对其进行驱动控制,以吹送所需量的空气。另外,如图3至6所示,送风管51形成为具有入口52、出口53和通路部54,入口52取入从送风机50吹送的空气,出口53被配置为面对有待吹送从入口52取入的空气的长条带电装置4的长边方向B的部分(屏蔽壳体40的上表面40a或者其流入开口部43),使该空气沿着与长边方向B垂直的方向流动而出去,通路部54形成有通路空间54a,通路空间54a连接入口52和出口53之间以使空气流通。
送风管51的通路部54的一端部设有入口52而开口,另一端部封闭,并且总体由方筒状导入通路部54A、方筒状第一弯曲通路部54B和第二弯曲通路部54C构成,导入通路部54A形成为沿带电装置4的长边方向B延伸,第一弯曲通路部54B形成为从靠导入通路部54A的另一端部的部位起在扩大通路空间的宽度的状态下大致直角弯曲为大致水平方向(与坐标轴X大致平行的方向)而延伸,第二弯曲通路部54C形成为从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一端部起在通路空间的宽度保持相等的状态下向下最终弯曲为铅直方向(大致与坐标轴Y平行的方向)而延伸,以接近带电装置4。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终端部形成有出口53,出口53是比该终端部的通路空间的截面形状稍窄的开口形状(但是,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一弯曲通路部54B和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通路空间54a的宽度(沿长边方向B的尺寸)均被设置为大致相同的尺寸。
送风管51的入口52形成为其开口形状大致为正方形。该入口52上安装有用于连接送风管51和送风机50以将来自送风机50的空气送至送风管51的入口52的连接管55(图3)。另外,送风管51的出口53形成为其开口形状为与带电装置4的长边方向B的部分平行的长条形状(例如长方形)。因此,送风管51具有入口52和出口53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开口形状的关系。另外,即使在入口52和出口53具有相同形状的情况下,当形成为其开口面积相互不同时(相似形状时),也包含在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开口形状的关系中。
这里,在按照该方式入口52和出口53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开口形状的送风管51中,在连接入口52和出口53的通路部54中存在通路空间54a的截面形状在中途变化的部分。另外,在送风管51中,导入通路部54A的大致正方形的通路空间54a的截面形状在第一弯曲通路部54B中(与高度无关)改变为由仅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长方形构成的通路空间54a的截面形状。换言之,导入通路部54A的通路空间54a的截面形状是在第一弯曲通路部54B中突然变宽的通路空间54a的截面形状。
另外,在存在这样的通路空间54a的截面形状改变的部分的送风管51的情况中,在送风管的截面形状变化的部分中,空气的流动产生剥离或涡流等的扰动。因此,即使从入口52取入了具有均匀风速的空气,从出口53出来的空气的风速也趋向于变得不均匀。另外,与通路空间54a的截面形状是否有变化无关,在送风管51中的空气流动(前进)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同样如此从出口出来的空气的风速倾向于最终变得不均匀。
图15A至15C示出了入口52和出口53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开口形状的送风管的代表例510A至510C。在图中,在各管510中的入口52取入的空气的风速和从出口53出来的空气的风速的各自状态分别由箭头的长度示出。图15A至15D示出了从上方观察各送风管510的状态。另外,在图中,箭头的长度相同的情况表示风速相同,箭头的长度不同的情况表示风速不同。而且,图中的虚线表示各管的通路空间(形成通路空间的侧壁部)。附带地,送风管510B和510C也是空气流动方向在途中改变并且通路空间的截面形状和截面面积中的至少一方改变的结构例。另外,图15D中示出的送风管510D是入口52和出口53形成为相同开口形状(和相同开口面积)的结构例,是仅空气流动方向在途中改变的送风管。
因此,如图3至图6等所示,在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51中,在通路部54的通路空间54a的空气流动方向(符号E所示的箭头的方向)上的不同部位设置了抑制空气流动的2个抑制部61和62。2个抑制部中的抑制部62是设置在成为通路部54的末端的出口53处的出口(最下游)抑制部,并且另一抑制部61是与通路部54的通路空间54a中的出口抑制部62相比,设置在更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位置的第一上游抑制部。
第一上游抑制部61设置在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通路空间54b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大致中间位置处。第一上游抑制部61在沿着与出口53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与带电装置4的长边方向B相同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状态下遮蔽通路空间54b的一部分,并且构成为具有在出口53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的间隙63。
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上游抑制部61使板状分隔部件64存在于弯曲通路部54B的通路空间54b内,而不改变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外形。具体地说,分隔部件64封闭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通路空间54b中的上方侧空间部分,并被设置为该分隔部件的下端部64a相对于通路空间54b的底部(内壁)55a隔开所需的间隔(高度)H。由此形成了在通路空间54b的下部存在间隙63的结构。分隔部件64由与管51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后者由与管51不同的材料形成。
间隙63的高度H、路径长度M和宽度(长边方向的长度)W根据使从导入通路部54A流入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空气的风速尽可能均匀的观点而选择设定,并且考虑到管51的尺寸(容量)、流到管51、带电装置4等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等而设定。例如,间隙63的高度H可以设置为根据上述观点而一律或部分地变化的尺寸,而不限于尺寸在宽度W的长边方向上相同的情况。
另一方面,出口抑制部62形成为由具有多个通气部71的通气性部件70封闭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终端(出口53)中的通路空间(开口)的状态。另外,如下详细说明的,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分为通气调节区域70a和通气非调节区域70b,在通气调节区域70a中,相对地降低作为空气通过程度的通气率来进行调节,在通气非调节区域70b中,不特别地降低该通气率。
通气非调节区域70b(可以包括通气调节区域70a)中的多个通气部71均如图6或图7A和7B中示意性示出的,是延伸的通孔,使得各自的开口形状大致为圆形并且直线状地贯通。另外,多个通气部71例如沿出口53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B)等间隔地排列,并设置为在与长边方向垂直的短边方向C上也按照与上述等间隔相同的间隔形成多行(例如4行以上)。由此,通气非调节区域70b等中的多个通气部71形成为点缀在该通气非调节区域70b等的整个区域中。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通气性部件70,特别是在通气非调节区域70b中,是形成为在板状部件上点缀了多个通气部(通孔)71的多孔板。而且,优选的是,多个通气部71形成为大致均匀(以大致均匀的密度)地点缀在出口53的开口区域中的所需区域(对应于通气非调节区域70b)中。但是,除非从出口53出来的空气不均匀地出来,否则通气部形成为有疏有密的状态亦可。
另外,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51例如受到送风管51的第一抑制部61的存在、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存在等的影响,由此,即使到达处于送风管51的出口53前的通路空间54c的空气中存在流动的强弱,从出口53出来的空气也在出口53的长边方向B和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短边方向C的两个方向上降低了风速偏差的状态下出来。因此,如图4、6、7A、7B等所示,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的沿着出口53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B的区域中的位于与长边方向B垂直的短边方向C上的一端的端部区域70a的通气率被设置为比端部区域70a以外的区域70b的通气率小的值。
即,送风管51仅设置了上述两个抑制部61和62(参照图16A),如下所述,在从入口52导入的空气的风量较小的情况等中,从送风管51的出口53出来的空气趋向于在出口53的长边方向B和短边方向C这两个方向(特别是短边方向)上风速显著不同的状态下出来(参照图10A)。在图16A所示的送风管51中,倾向于位于短边方向的一端的后方位置处的风速显著地快于位于短边方向的另一端的前方位置处的风速而不同。
因此,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的短边方向C的一端侧存在的端部区域70a成为减少从该出口53出来的空气在两个方向上的风速偏差的手段。另外,在短边方向C上的一端侧存在的端部区域70a也被称为“通气调节区域”,此外的区域70b也被称为上述的“通气非调节区域”。
关于规定端部区域(通气调节区域)70a的出口53的短边方向C上的一端,选择从出口53出来的空气的风速较快(流动强)侧的一端。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端部区域(通气调节区域)70a中,出口抑制部62设置在送风管51的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终端处的出口53处。因此,如图4所示,出口53的规定端部区域70a的短边方向C上的一端成为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弯曲方向K的外侧(内壁部分55b)的终端位置一侧的一端。实际上,在未在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上形成降低通气率的端部区域70a的情况(对出口53的整个区域的通气性部件70未进行降低通气率的调节的情况)下,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弯曲方向K的外侧的终端位置处存在的出口区域(成为下述后方位置的区域,如下方所述)中的风速比其它区域(成为下述前方位置的区域)的风速快(参照图10A)。
另外,优选的是,端部区域70a设置在相对于出口53的短边方向C上的整个区域为5%到20%的比率的区域中。即,如图7A和图7B所示,优选的是,当由相对于短边方向C上的全长L的比率(百分比=(La/L)×100)表示时,端部区域10a的短边方向C上的长度La在5%到20%的范围内。如果端部区域10a相对于短边方向C的比率小于5%,则无法充分地抑制并调节从出口53的与端部区域70a对应的端部以强风速出来的空气。相反,如果该比率超过20%,则从与端部区域70a对应的端部以强风速出来的空气被过分抑制,并且,相比于从与其它区域(通气调节区域)70b对应的区域(例如,成为下述前方位置的区域)出来的空气的风速变成较慢的风速。图7A和图7B中的符号W表示出口53的沿长边方向B的上述长度。
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端部区域70a为以下形式:在通气性部件70的对应于该区域70a的部分未设置通气部(通孔)71(换言之,封闭通气部71的形式)。由此,使该端部区域70a中的通气率比其它区域(通气非调节区域)70b的通气率低。
例如,根据到达存在于通气管50的出口抑制部62之前的通路空间54c的空气的流动强弱而设定端部区域70a中的降低通气率的比率,例如其它区域70b的通气率是降低50%到100%值的比率。降低100%值的比率对应于使其它区域70b的通气率为零的情况。这对应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端部区域70a的降低通气率的形式。
这里,例如在通气性部件70是上述的形成有多个通孔71的多孔板的情况下,通气率成为全部通孔71的开口面积(各通孔的开口面积的合计值)相对于多孔板的表面总面积的占有率。即,在该情况下通气率D由下式“(全部通孔的开口面积/板部件的总面积)×100”表示。另外,下面将说明通气性部件70是除此以外的部件的情况下的通气率。
通气性部件70由与管51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或由与管51不同的材料形成并安装在出口53上。从使通过出口53从第二弯曲通路部54C流出的空气的风速尽可能均匀的观点出发来选择设定通气非调节部70b中的通气部(孔)71的开口形状、开口尺寸、孔长度和孔的存在密度,并考虑管51的尺寸(容量)、要流向管51、带电装置4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来设定。
另外,在通气调节部70a为降低通气率的结构且设置了通气孔(73、75)的情况下(参照图12A和12B或图13A和13B),也从使通过出口53从第二弯曲通路部54C流出的空气的风速尽可能均匀的观点出发来选择设定通气孔73、75的开口形状、开口尺寸、孔长度和孔的存在密度。另外,在通气调节部70a中不设置任何通气孔73和75的情况下(图7A和7B等),成为通气调节区域的区域70a可以由与其它区域(通气非调节区域)70不同的材料形成。
下面将说明送风装置5的动作。
在送风装置5中,在图像形成动作时等的驱动设定定时处,首先送风机50被旋转驱动而送出所需量的空气。从启动的送风机50吹送的空气(E)通过连接管55从送风管51的入口52取入通路部54的通路空间54a。
随后,如图5或图8所示,取入送风管51的空气(E)通过导入通路部54A的通路空间54a而流入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通路空间54b(参照图5的箭头E1a、E1b等)。送入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空气(E1)通过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进入其行进方向(空气流动方向)变为大致直角方向的状态。
此时,通过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时的空气(E2)的流动被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抑制(成为空气压力升高的状态),并成为均匀的状态而从间隙63流出。而且,流入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通路空间54C时的空气(E2)从抑制部61的间隙63流出时的方向与大致垂直于出口53的长边方向(B)的方向大体一致。
随后,如箭头E3所示,流入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通路空间54c的空气(E2)流入容积比导入通路部54A的通路空间54a或间隙63的空间大的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通路空间54c,由此在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通路空间54c内成旋涡状态而停滞,风速不均得以降低。
此时,通过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而流入通路空间54c的空气(E2)的一部分E2a沿间隙63的路径大致直线地前进。另外,其它的空气E2b按照在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通路空间54c内扩散的方式在弯曲状态下前进。具体地说,在从送风管51的入口52导入的风量较大的情况下,从间隙63直线前进的空气E2a的流动变得比其它空气E2b强。
最后,如图8所示,流入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通路空间54c内并滞留的空气(E2)通过区域70b中的多个通气部(孔)71(区域70b为通气性部件70的通气非调节部,通气性部件70构成作为弯曲通路部54C的终端的出口53处设置的出口抑制部62),由此在改变行进方向的状态下从出口53吹出(参照箭头53的方向、长度等)。
此时,从出口53吹出的空气(E3)通过比出口53的开口面积窄的通气性部件70的区域70b中的多个通气部71,由此成为流动受到抑制的状态(此时也成为压力升高的状态)而送出。
另一方面,直线前进并流入第二弯曲通路部54C的通路空间54c的空气(E2a)与弯曲通路部54C的弯曲方向K的外侧存在的内壁部55b碰撞,其一部分朝向靠近内壁部55b的终端的出口53的一端53a流出。因此,在使用通气性部件70来构造出口抑制部62的情况(通气性部件70只是在与出口53的全域对应的区域中点缀通气孔71而形成,以具有通气率)下(图19A),从靠近内壁部55b的终端的出口53的一端53a的端部区域出来的空气的风速比从其它端部区域出来的空气的风速快(参照图10A)。
但是,空气E2a的流动被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的降低了通气率(成为零的状态)的端部区域70a遮住,最终移动到作为此外的通气非调节区域的区域70b。
最后,通过出口抑制部62而从出口53送出的空气(E3)通过多个通气部71,成为均匀的状态而从出口3送出,其中这多个通气部71大致均匀地点缀在出口53的一端53a处存在的通气性部件70的除端部区域70a以外的区域70b中,并按照相同的条件形成。而且,从出口53送出的空气(E3)的行进方向变为与出口53的长边方向B大致垂直的面向带电装置4的方向而被送出。
以上,通过出口抑制部62而从出口53出来的全部空气(E3)的行进方向均变为与出口53的长边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而送出,并且成为风速基本一致的状态。另外,从出口53出来的空气(E4)的风速除了在出口53的开口形状(长方形)的长边方向(B)上成为基本一致的状态之外,在短边方向C上也成为基本一致的状态。
另外,如图8所示,从送风管51的出口53出来的空气(E3)通过在带电装置4的屏蔽壳体40的顶面40a上形成的流入开口部43而吹入并流入到壳体40内,并对着两个电晕放电线41A和41B以及格栅电极42吹送,其中两个电晕放电线41A和41B设置在由存在于壳体40的内部空间的中央处的分隔壁40d分开的空间内,格栅电极42被安装为存在于壳体40的下部开口部。此时,由于对着电晕放电线41A和41B以及格栅电极42吹送的空气在送风管51的出口53的长边方向B和短边方向C的两个方向上以基本一致的风速从出口53出来,所以按照大致相同的状态对两个放电线41A和41B以及格栅电极42进行吹送。
由此,可以驱离将分别附着到两个放电线41A和41B以及格栅电极42上的纸屑、色粉添加剂和放电产物等的异物。结果,可以防止由于异物附着到带电装置4中的放电线41A和41B或格栅电极42上而使放电性能(带电性能)产生不均等的劣化,可以使感光鼓21的周面更均匀地(其轴向和沿着旋转方向A的周向双方都均匀)带电。另外,具有带电装置4的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色粉图像和最终在纸张9上形成的图像可以减少由于带电不均等的带电不良而导致的图像缺陷(浓度不均等),可以得到良好的图像。
图9A至11示出当考察送风装置5的性能特性(送风管51的出口53处的风速分布)时的评价试验的结果。
在试验中,使用图16A和16B所示的送风管510作为参考基准例。如图17所示,该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510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送风管51(图4、图7A和7B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出口53的开口形状(长方形)的全域形成了多个通气孔71作为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并且该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510在其它结构方面与送风管510相同。作为该送风管510的通气性部件70,使用按如下条件设置的多孔部件,其中孔直径为1mm且长度为3mm的通气孔71在出口53的长边方向B上直线设置121个而成为一行,在出口53的短边方向C上设置了17行,并且孔的密度为40.2个/cm2
包括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510在内,准备以下的多个送风管,使用分别安装有各送风管的送风装置5来进行试验,其中上述多个送风管是作为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送风管51,对于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逐行递增地不形成出口53的短边方向C上的通气孔71的行中位于出口53的一端53a的第一行到第五行(换言之,逐行递增地封闭)。
关于试验内容,从送风机50导入平均风量为0.25m3/分钟的空气,此时测量从各送风管51和510的出口53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出口的长边方向B的全域中的风速)。使用风速计(DEGREE CONTROLS,INC制造的UAS1200LP)并且如图8所示在出口53的下述两处在长边方向B上移动风速计来进行风速测量,其中该两处包括放电线41A的位置(大致对应于位于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A的上游侧的端部位置P1(前方位置))和放电线41B的位置(大致对应于位于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P2(后方位置))。
作为送风管51和510,使用总体形状为图3至图7A和7B或图16A和16B所示的形状的送风管,入口52为22mm×23mm的大致正方形的开口形状,并且出口53为350mm(长边方向B的尺寸)×17.5mm(短边方向C的尺寸)的长方形的开口形状。另外,第一上游抑制部61是通过把大致平板状的分隔部件64设置为存在间隙63而构成的,其中间隙63的高度H在沿出口53的长边方向B的所有部位均为1.5mm,路径长度M为8mm,宽度W为345mm。而且,出口抑制部62是通过把多孔部件70设置为封闭出口53而构成的,其中多孔部件70中按照孔密度为40.2个/cm2的条件设置了孔径为1mm、长度为3mm的通气孔71。
在通气性部件70的出口53的一端53a处存在的端部区域(通气调节区域)70a对应于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510中的通气性部件70中形成的多个通气孔71中从出口53的一端53侧起依次存在的通气孔71的行(第一行至第五行)未被形成的区域。顺便提及,在该情况下各端部区域70a成为相对于出口53的整个区域L(=17.5mm)占5.9%(未形成第一行的情况:一行封闭)、11.8%、17.6%(直到第三行未形成通气孔的情况)、23.5%、29.4%(直到第五行未形成通气孔的情况:五行封闭)的区域。
首先,在使用了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中的通气孔71未被封闭而不调节通气率的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510(图16A)的情况下,其测量结果为如图10所示的结果。即,在出口53的长边方向B上的几乎整个区域中,出口53的后方位置P2处的风速比前方位置P1处的风速快,并且出口53的短边方向C的风速成为不均匀状态。
另外,关于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510,在从入口52导入的风量从例如0.25m3/分钟变为例如0.17m3/分钟的更小值的情况下,测量结果如下。即,如图16B所示,成为后方位置P2处的风速和前方位置P1处的风速基本一致的状态,并且出口53的短边方向C的风速成为基本一致的均匀状态。另外,例如即使在送风管510的通路空间的容量相对增加的情况下,出口53的短边方向C的风速也成为大致均匀的状态。
接着,在使用了在一部分的端部区域中未形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中的通气孔71并且调节了通气率的各送风管51的情况下,测量结果变为分别如图9A至9C和图10B和10C所示的结果。分别直到第一行、第二行和第三行未形成通气孔71(封闭一行、封闭两行和封闭三行)的情况下的测量结果如下。即,如图9A至9C所示,与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510的测量结果(图10A)相比,后方位置P2处的风速和前方位置P1处的风速成为基本一致的均匀状态,并且出口53的短边方向C的风速成为基本一致的均匀状态。
对此相对,分别直到第四行和第五行未形成通气孔71情况(四行封闭和五行封闭)下的测量结果如下。即,如图10B至10C所示,与参考基准例的送风管510的测量结果(图10A)相比,后方位置P2处的风速和前方位置P1处的风速成为不均匀状态,并且出口53的短边方向C的风速成为不均匀状态。由这些结果可知,未形成通气孔71的区域增大时,趋向于出口53的短边方向C的风速成为更加不均匀的状态。
图11示出了对于图9A至9C和图10A至10C所示的测量结果,对从前方位置P1处的风速减去后方位置P2处的风速所得到的风速进行平均后的值(差分平均风速)。从该结果可知,关于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在分别直到第一行、第二行和第三行未形成通气孔71并且降低了通气率的情况下获得较优良的结果,并且特别在直到第二行未形成通气孔并且降低了通气率的情况下获得最优良的结果(图9B)。
《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对于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51,还可以变更为采用了如下例示的其它方式作为使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的端部区域70a中的通气率比其它区域(通气非调节区域)70b的通气率更低的的方式的送风管。
图12A和12B所示的结构例是代替其它区域70b中形成的通气孔71,在端部区域70a中形成直径比通气孔71的孔径更小(或开口面积更小)的通气孔73。在该情况下,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结构(通气率设为零的方式)相比,存在可以对从端部区域70a出来的空气的风速的抑制程度进行微调的优点。
图13A和13B所示的结构例是代替其它区域70b中形成的通气孔71,在端部区域70a中按照减小通气孔71的形成密度的条件形成通气孔75。在图13A和13B所示的结构例的通气孔75中,各例的通气孔71在每隔一个进行间疏的条件下形成。在该情况下,例如存在与上述图12A和12B所示的结构例中获得的优点相同的优点。
另外,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作为送风装置5的送粉管51,还可以应用送风管51B,送风管51B没有第二弯曲通路部54C(参照图4等),例如如图14所示,仅由导入通路部54A和第一弯曲通路部54B构成。在送风管51B中,在从第一弯曲通路部54B的一端起在通路空间的宽度相同的状态下沿铅直方向(大致与坐标轴Y平行的方向)直线状延伸以接近带电装置4的终端部(下面部),形成有开口形状比该终端部的通路空间54a的截面形状稍窄的出口53。
在送风管51B中,设置了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上游抑制部61和出口抑制部62(参照图4等),并且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的端部区域70a中的通气率比其它区域70b的通气率低。端部区域70a是存在于出口53的短边方向C上的另一端53b处的区域。出口53的短边方向C上的另一端53b是如图14所示靠近内壁部55c的末端位置的端部,其中在内壁部55c存在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另外,对于出口53的短边方向C上的一端,在从送风管5B的靠近与内壁部55c(在内壁部55c处存在第一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相对的内壁部55d的末端位置的端部53a出来的空气的风速较强的情况下,也可以包括该端部53a。
在应用了送风管51B的送风装置5中,进行关于上述性能特性的评价试验时,获得了与应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送风管51(图9A至9C)时相同的优良结果。
[其它实施方式]
尽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作为送风装置5的送风管51中的多个抑制部设置了两个抑制部61和62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另外,优选的是,在管51的通路部4的通路空间54a中截面形状变化的部位,或在通路空间54a中空气流动方向变化后(紧接之后)的部位设置出口抑制部62以外的抑制部。
尽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使用形成为大致均匀地点缀有多个通气部(通孔)71的通气性部件70来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情况,但也可以例如由以应用于过滤器的无纺布等的多孔部件(多个通气部71是不规则形状的贯通间隙)为代表的通气性部件70来构成出口抑制部62。附带地,在应用上述多孔部件作为通气性部件70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依据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IS)的L1096的“Frazier Type MeasuringMethod of Evaluating The Permeability of Fabric(Nonwoven Fabric Or The Like)”来进行通气性部件70的通气率的测量。具体地说,可以使用Frazier型通气率试验机等,分别测量构成出口抑制部62的通气性部件70的端部区域70a和其它区域70b中的通气率,求出对于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70b的通气率的比率(百分比),由此求出端部区域70a的通气率。
另外,作为送风管51,其总体形状不限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等中示出的情况,也可以应用其它形状的送风管。例如,也可以应用图15A至15D所示的送风管510(510A至510C)。
而且,应用送风装置5的带电装置4可以是未设置格栅电极24的类型的带电设备,即所谓的电晕型带电装置。另外,带电装置4可以是使用一个电晕放电线41或三个以上电晕放电线的带电装置。另外,作为应用送风装置5的长条对象结构物,可以是进行感光鼓21等的除电的电晕放电器、对感光鼓以外的带电体进行带电或除电的电晕放电器。另外,可以是电晕放电器以外的需要吹送空气的长条结构物。
另外,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配备有需要采用使用了送风管51等的送风装置5的长条对象结构物或配备有具有送风装置5的电晕放电器4,则图像形成方法等没有特别的限制。如有必要,可以是由显影剂以外的材料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说明是为了例示和说明的目的而提供的。其并非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说明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其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所构想特定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型。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送风管,其具有:
入口,其取入空气;和
出口,其被设置为面向有待吹送从所述入口取入的空气的、长条的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平行并且与所述入口的开口形状不同的长条开口形状,
所述送风管包括:
通路部,其形成有连接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以使空气流通的通路空间;和
多个抑制部,它们被设置在所述通路部的通路空间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不同部位,抑制空气的流动,
其中,作为所述多个抑制部中的一个,在所述通路部的出口设置了出口抑制部,该出口抑制部构成为由点缀有多个通气部的通气性部件封闭所述出口中的通路空间,并且
所述出口抑制部的所述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所述出口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的区域中,位于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侧的端部区域的通气率被设定为比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通气率小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管,其中
所述通路部具有最终弯曲通路部,该最终弯曲通路部具有在接近所述对象结构物的方向上对空气流动方向进行最终弯曲的形状,
所述出口抑制部被设置在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路部的末端的所述出口处,并且
所述出口的短边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路部的沿着弯曲方向的外侧的终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管,其中
所述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所述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区域中,位于所述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处的端部区域被设置为相对于该短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为5%到20%的比率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管,其中,所述对象结构物是电晕放电器。
5.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
送风机,其吹送空气;
送风管,其具有:入口,其取入从所述送风机吹送的空气;出口,其被设置为面向有待吹送从该入口取入的空气的、长条的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使该空气沿着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流动,该送风管包括通路部,该通路部形成有通路空间,该通路空间连接该入口和出口之间,使空气流通,所述出口具有与所述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平行的长条开口形状,并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形成为不同的开口形状;和
多个抑制部,它们被设置在所述送风管的通路部的通路空间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部位,抑制空气的流动,
其中,作为所述多个抑制部中的一个,在所述通路部的出口设置了出口抑制部,该出口抑制部构成为由点缀有多个通气部的通气性部件封闭所述出口中的通路空间,并且
所述出口抑制部的所述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所述出口的开口形状的长边方向的区域中,位于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的端部区域的通气率被设定为比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通气率小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送风管的通路部具有最终弯曲通路部,该最终弯曲通路部具有在接近所述对象结构物的方向上对空气流动方向进行最终弯曲的形状,
所述出口抑制部被设置在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路部的末端的所述出口处,并且
所述出口的短边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最终弯曲通路部的沿着弯曲方向的外侧的终端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抑制部的通气性部件中的沿着所述出口的长边形状的区域中,位于所述短边方向的至少一端的端部区域被设置为相对于该短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为5%到20%的比率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所述对象结构物是电晕放电器。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有待吹送空气的长条的对象结构物;和
送风装置,其朝向所述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吹送空气,
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对象结构物是电晕放电器。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有待吹送空气的长条的对象结构物;和
送风装置,其朝向所述对象结构物的长度方向的部分吹送空气,
其中所述送风装置是权利要求5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对象结构物是电晕放电器。
CN201210187002.7A 2011-12-27 2012-06-07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1860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5454 2011-12-27
JP2011285454A JP5919813B2 (ja) 2011-12-27 2011-12-27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6068A true CN103186068A (zh) 2013-07-03
CN103186068B CN103186068B (zh) 2016-03-09

Family

ID=48655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7002.7A Active CN103186068B (zh) 2011-12-27 2012-06-07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58558B2 (zh)
JP (1) JP5919813B2 (zh)
CN (1) CN10318606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4688A (zh) * 2014-03-12 2015-09-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电装置
CN107239018A (zh) * 2016-03-28 2017-10-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吹送管、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65373B1 (en) * 2013-02-06 2019-08-14 LG Electronics Inc. Shroud for refrigerator
JP6232917B2 (ja) * 2013-10-21 2017-11-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02989B2 (ja) * 2014-07-25 2018-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482115B2 (ja) * 2014-12-25 2019-03-13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における送風機構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662084B2 (ja) 2016-02-18 2020-03-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630974A (zh) * 2020-06-30 2020-09-08 广州朵纷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新式农业种植催芽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8128A (ja) * 1997-01-14 1998-07-31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CN1719346A (zh) * 2004-07-06 2006-01-11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330565A (ja) * 2005-05-30 2006-12-07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71695A (en) * 1967-05-22 1969-10-07 Xerox Corp Corona charg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to urge a flow of aeriform fluid across the corona wires
US3862420A (en) * 1973-11-01 1975-01-21 Ibm System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particulate material in corona units
JPS58182659A (ja) * 1982-04-20 1983-10-25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における帯電方法
US5128720A (en) * 1991-01-18 1992-07-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Device for collecting contamination products and ozone from a corona charger
EP0778502A1 (en) * 1995-12-07 1997-06-11 Konica Corporation Charging device
US6308024B1 (en) * 1999-08-30 2001-10-23 Fuji Xerox Co., Ltd. Dust protector for image exposur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US7585352B2 (en) * 2002-08-21 2009-09-08 Dunn John P Grid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filter for diesel engine exhaust removal
US6917773B2 (en) * 2002-10-18 2005-07-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90886B2 (en) * 2005-02-17 2016-07-12 Ebara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inspection apparatus using electron beam
JP4760085B2 (ja) * 2005-03-28 2011-08-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空気吹付け清掃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22899A (ja) * 2005-05-20 2006-11-30 Hitachi Ltd ガスモニタリング装置
JP4788336B2 (ja) * 2005-08-10 2011-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US7305201B2 (en) * 2005-09-19 2007-12-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ooling structure
WO2007125936A1 (ja) * 2006-04-28 2007-11-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コロナ放電装置、感光体帯電チャージャ、および放電生成物除去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8096944A (ja) * 2006-09-12 2008-04-24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08070453A2 (en) * 2006-11-22 2008-06-12 Semequip, Inc. Vapor delivery system useful with ion sources and vaporizer for use in such system
JP5092474B2 (ja) * 2007-03-16 2012-12-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放電器、像保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568B2 (ja) * 2009-11-25 2014-0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8843A (ja) 2010-02-03 2011-08-1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5534873B2 (ja) * 2010-03-09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0681B2 (ja) * 2010-04-22 2013-07-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46725B2 (en) * 2010-08-05 2013-05-21 Alcatel Lucent Airflow control in an electronic chassis
JP5585298B2 (ja) * 2010-08-23 2014-09-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751231B1 (ko) * 2010-12-21 2017-06-27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3088731A (ja) * 2011-10-21 2013-05-13 Fuji Xerox Co Ltd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9809B2 (ja) * 2011-10-31 2016-04-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2411B2 (ja) * 2011-12-15 2016-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9454B2 (ja) * 2012-10-31 2016-07-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4846B2 (ja) * 2012-11-16 2016-08-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対象構造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35734B2 (en) * 2013-10-21 2016-05-10 Fuji Xerox Co., Ltd. Suction pipe with flow control member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8128A (ja) * 1997-01-14 1998-07-31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CN1719346A (zh) * 2004-07-06 2006-01-11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330565A (ja) * 2005-05-30 2006-12-07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4688A (zh) * 2014-03-12 2015-09-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带电装置
US9817366B2 (en) 2014-03-12 2017-11-14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device
CN107239018A (zh) * 2016-03-28 2017-10-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吹送管、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19813B2 (ja) 2016-05-18
US9658558B2 (en) 2017-05-23
JP2013134412A (ja) 2013-07-08
CN103186068B (zh) 2016-03-09
US20130165036A1 (en) 201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6068A (zh)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064272A (zh)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13A (zh) 送风管、送风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416632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163756B (zh)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823352B (zh) 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US9335734B2 (en) Suction pipe with flow control members
CN104076668A (zh) 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36289B (zh)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7251064B2 (ja) 流路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51127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57709B1 (en) Blower duct, blow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203039A (ja) 送風管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69653A (zh) 电晕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设备
JP6662084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80275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0396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7361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15831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69180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34413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7814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4533A (ja) 吸気管、吸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7815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65980A (ja) コロナ放電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