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4923A -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4923A
CN103184923A CN2012105070177A CN201210507017A CN103184923A CN 103184923 A CN103184923 A CN 103184923A CN 2012105070177 A CN2012105070177 A CN 2012105070177A CN 201210507017 A CN201210507017 A CN 201210507017A CN 103184923 A CN103184923 A CN 103184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wind
travels
electric fan
out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70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4923B (zh
Inventor
荒井康三
桥爪健二
山下勇树
西村研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cy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3184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4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4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4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提供在跨乘式车辆中导出来自于散热器的热风的导风结构,以使热风不会给乘员带来不适感,或者难以封闭在整流罩内。例如是配设在摩托车(1)等的跨乘式车辆上,通过将例如发动机(E)等的原动机的冷却水(冷却介质)与行驶风热交换以散热的散热器(30)的导风结构。具备靠近行驶风的下游侧地配设于散热器(30)的芯子(31)的电扇(37);和设置为从行驶风的下游侧覆盖该电扇(37),并从其上方覆盖至两侧方,另一方面在下方开口的外罩(40)。在散热器(30)的芯子(31)上,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时由外罩(40)覆盖的区域的外侧设定为行驶风容易通过的行驶风通过区域(31c)。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在例如摩托车等的跨乘式车辆上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如摩托车等的跨乘式车辆上搭载水冷式的发动机的情况下,在发动机的前方配设有用于促进冷却水的散热的散热器,并且靠近其后方安装有电扇,在低速时等行驶风弱时强制性地从散热器吸出空气。作为一个示例,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摩托车中,不仅考虑冷却水温度,而且还考虑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控制,以此可以使电扇更加适当地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05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示例中,在摩托车的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内配设有电扇,因此来自于该电扇的热风接触到后方的发动机并上下左右扩散。通常,电扇在行驶风弱时动作,例如是在拥堵道路中低速行驶和暂时停止反复的状况,因此存在从发动机的周围上升的热气给乘车人员带来不快感的问题。
又,上述现有示例的摩托车设置为用整流罩覆盖从车身前部至发动机的周围,因此如上所述从电扇吹出并上下左右扩散的热风封闭在整流罩内,从而也可能给车载设备带来不良影响。
鉴于相关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导出来自于电扇的热风以使其不会给乘员带来不舒适感,或者使其难以封闭在整流罩内的导风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配设在跨乘式车辆上,通过将原动机的冷却介质与行驶风热交换以散热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为对象。而且,具备靠近行驶风的下游侧地配设于所述散热器的芯子的电扇;和设置为从行驶风的下游侧覆盖该电扇,并从其上方覆盖至两侧方,另一方面在下方开口的外罩;在所述散热器的芯子上,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时由所述外罩覆盖的区域的外侧设定为行驶风通过的行驶风通过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安装于散热器的电扇从上方至两侧方由外罩覆盖,并在下方开口,因此例如拥堵等跨乘式车辆的行驶速度较低时电扇动作时,借助于此从散热器的芯子吸出的热风从外罩的开口吹向下方。因此,乘员暴露于热风中而感到不适的情况减少。又,即使是具备整流罩的跨乘式车辆,热气也难以封闭在整流罩内,并给车载设备带来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少。
此外,并不是散热器的整个芯子由外罩覆盖,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芯子时在外罩的外侧设置有行驶风容易通过的行驶风通过区域,因此,即使在中速或者高速时跨乘式车辆受到的行驶风变强时,也可以抑制因外罩引起的通风阻力的增大。
所述电扇也可以是安装并支持于所述外罩的结构。这样,与额外设置支持构件相比可减少部件数量,谋求组装工时的削减。
然而,在跨乘式车辆中散热器配设在原动机的前方以使行驶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通过,而此时优选的是将该散热器的芯子的行驶风通过区域设定为其至少一半(即过半)的区域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原动机重叠。这样,可以使行驶风容易通过行驶风通过区域。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散热器也可以配设为向前倾斜以使其上部相对于下部位于跨乘式车辆的前方。这样,可以将行驶风通过区域设定为使行驶风向后上升地通过芯子并流向原动机的上方。又,从外罩的开口吹向下方的斜后方的热风向后方流过原动机的下方,进一步减少给乘员带来不适感的可能性。
又,也可以是所述散热器为在跨乘式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时,所述外罩具有在其上部包围所述电扇的周围的圆弧状的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左右扩展并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外罩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向下方左右扩展,因此将来自于电扇的热风引导至下方的流路的断面积逐渐地向左右扩大,即使风量多时热风也可以顺利地引导至下方。又,由于外罩的上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因此可以在其左右两侧,在散热器的芯子中分别设定行驶风通过区域。分别通过这些左右的行驶风通过区域的行驶风顺利地向后方流过后方的原动机的上下及左右。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外罩中覆盖电扇的后方的后壁部上设置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以引导向下方的热风的流动。即,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上述散热器的芯子时从所述电扇的左右两端分别向左右分离地上下延伸。这样,在风量少时,热风在左右的突出部之间流向下方。
又,将所述外罩的前后方向的尺寸随着从上方向下方行进而逐渐地增大时,将来自于电扇的热风引导至下方的流路的断面积在前后方向上也逐渐地扩大,因此风量多时、风量少量时两者,来自于电扇的热风可顺利地流向下方。
此外,又,在所述外罩的上部和所述散热器之间也可以配设有密封构件,这样,即使跨乘式车辆在行驶后停车,且电扇不能动作时,外罩内的热气也不会泄露至上方。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在跨乘式车辆中设置有能够覆盖散热器的电扇的外罩,并使热风导入至其下方,因此来自于电扇的热风难以给乘员带来不舒适感,并且即使具备整流罩的情况下,热气也难以封闭在其内部,减少给车载设备带来的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一个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拆下上述摩托车的前整流罩等,并示出发动机及散热器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3是从前方观察散热器、电扇及外罩的装配的立体图;
图4是从后方观察上述装配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上述装配的立体图;
图6是在通风方向上观察散热器的芯子,并示意性地示出行驶风通过区域和后方的发动机的重叠情况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摩托车(跨乘式车辆);
30         散热器;
31         芯子;
31c       行驶风通过区域;
37         电扇;
40          外罩;
41          后壁部;
41c         段部(突出部);
42          上壁部;
43          侧壁部;
45          密封构件;
E          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在本实施形态中散热器搭载在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个形态的摩托车上,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是以乘骑该摩托车的骑手的观察方向作为基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的左视图。如图1中所示,摩托车1具备作为从动轮的前轮2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前轮2旋转自如地支持在稍微向后倾斜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叉4的下端部上,转向轴(未图示)通过上下一对的支架4a支持前叉4的上部。该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持在车身侧的头管5(参照图2)上。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具备全整流罩6,以其从前方至左右两侧包围将前叉4的上部连接到车身侧的支架4a或转向轴、头管5等。全整流罩6是用树脂制成,由安装在挡风玻璃或前照灯上的上整流罩6a、和从其左右两侧向斜后方垂下并覆盖至发动机E的左右两侧的左右的下整流罩6b构成。用于冷却发动机E的行驶风主要从上整流罩6a和前轮2之间流入至整流罩内,并从下整流罩6b的下部的开口或左右两侧的狭缝6c流出。
又,在位于前叉4的上端的上侧的支架4a上安装有向左右分别延伸的分离型的把手7,驾驶员可以通过该把手7在头管5(转向轴)的周围操舵(操纵)前叉4及前轮2。此外,在前叉4的下端部配设有具备与前轮2一体地旋转的制动盘的前轮制动器8。
尽管未图示,但是在右侧的把手7上设置有通过驾驶员的右手把持的节气门手柄,通过手腕的转动旋转节气门手柄,以此可以调节发动机E的输出。又,在节气门手柄的前方设置有使前轮制动器8动作的制动杆。另一方面,在左侧的把手7上,在通过驾驶员的左手把持的手柄的前方设置有离合器杆9。
将全整流罩6拆下来,并如图2所示,主框架10从上述头管5向后方延伸。在本实施形态中,主框架10的前部由从头管5的上部稍微向下方倾斜并向后方延伸的圆管构成的中央框架构件10a、和从头管5的下部以分叉的形状向左右分开并向后方延伸的圆管构成的左右一对的侧框架构件10b构成。
左右一对的侧框架构件10b在向后方延伸的中途稍微向上方倾斜地逐渐地弯曲后,再向下方倾斜地弯折,该弯折部分通过由圆管构成的横向构件10c相互连接。该横向构件10c还与上述中央框架构件10a的后端连接,并通过上述头管5、中央框架构件10a、侧框架构件10b及横向构件10c确保主框架10的前部的刚性。
又,上述左右一对的侧框架构件10b分别如上所述地在通过横向构件10c相连接的部分向下方弯折后,以直线状向后方的斜下方延伸,在其后端连接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框架11。另一方面,连接设置有从左右的侧框架构件10b的弯折部分的附近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2。各后框架12与从枢轴框架11的上端向后方的斜上方延伸的后支架13一起构成摩托车1的车身后部的骨架。
仅在图1中所示,枢轴框架11可摇动地支持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摇臂14的前端部,后轮3旋转自如地支持在该摇臂14的后端部上。在后轮3的链轮15上卷绕有用虚拟线示出的链条25,从而如下所述地从变速器传递旋转输出。又,在主框架10的上部配设有燃料箱16,在该燃料箱16后方配设有驾驶员(骑手)的乘骑用的座椅17,并且在该座椅17后方设置有同乘员(共乘骑手)的乘骑用的后座18。
如图2所示,在主框架10的下部搭载有由该主框架10及枢轴框架11支持的状态的发动机E。在图2中,将进气***、排气***等拆下,主要示出发动机主体。作为一个示例,发动机E是两个汽缸C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并列双汽缸的汽油发动机,在形成有这些汽缸C的汽缸体e1的上部组装有汽缸盖e2,以关闭汽缸C的上端。在该汽缸C的内部嵌插有可往复运动的活塞(未图示),在其上方形成有燃烧室。
在图1中用虚线所示,在上述汽缸盖e2上,在每个汽缸C上形成有进气道20及排气道21,并分别在燃烧室的顶部开口。这样,面对汽缸C内的进气道20及排气道21的各开口部通过由未图示的凸轮轴驱动的进气门及排气门开闭。作为一个示例,在本实施形态中配备具备进气侧及排气侧的两个凸轮轴的DOHC类型的气门驱动机构,并在汽缸盖e2的上部配设有顶盖e4以覆盖该气门驱动机构。
上述的进气道20从各汽缸C内的燃烧室的顶部向斜上方延伸并在汽缸盖e2的后表面开口。在车载状态下,发动机E的汽缸体e1及汽缸盖e2稍微前倾,并在汽缸盖e2的后表面配设有双联的节气门体(未图示),以分别与左右排列并开口的进气道20连接。另一方面,从各汽缸C的燃烧室排出已燃气体的排气道21在汽缸盖e2的前表面左右排列并开口,并且与未图示的排气歧管连接。
又,在汽缸盖e2上对于每个汽缸C配设有火花塞22,从燃烧室的顶部的大致中央面对燃烧室。火花塞22的上部与点火电路23连接,其上部贯通顶盖e4。点火电路23对于每个汽缸C在规定的点火正时向火花塞22通电,并对混合气点火以使其燃烧。通过该燃烧活塞被按压,并通过未图示的连杆使曲轴旋转。
在容纳该曲轴等的曲轴箱e5的后部一体化地形成有变速器箱,在其内部容纳有作为一个示例的总是啮合的齿轮式变速器(未图示)。变速器的输出轴向曲轴箱e5的左侧突出,其旋转输出通过用虚拟线示出的链条25传递至后轮3。又,在曲轴箱e5的下部安装有贮存润滑用的油的油底壳e6,在曲轴箱e5的前部配设有用于净化油的滤油器26。
本实施形态的发动机E是水冷式发动机,通过冷却水(冷却介质)冷却汽缸体e1或汽缸盖e2。用于循环冷却水的水泵27配设在曲轴箱e5的左侧,并设置为由从发动机E至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导出的驱动力进行驱动。水泵27通过中间软管29将通过下软管28从散热器30导入的冷却水压送至汽缸体e1。
以下参照图3~图5进行详细说明,散热器30配置为前表面面向前方以使行驶风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并安装在从主框架10的左右的侧框架构件10b的前部下垂的悬架10d上。悬架10d将发动机E的汽缸盖e2连接到主框架10上,该汽缸盖e2和散热器30之间隔着规定的间隔,在此处配设有电扇37(参照图3等)及外罩40。
又,散热器30仅向前倾斜规定的倾斜角度(例如10°左右)以使其上部位于下部的前方,因此行驶风向后上方通过芯子31(参照图3~图5)的上部,从而排出至发动机E的顶盖e4。这样,与通过芯子31的风之间的热交换促进冷却水的散热,温度下降的冷却水如上所述地在下软管28内流通,并被水泵27吸入。
–散热器总成的结构-
在图3~图5中示出在散热器30上组装电扇37及外罩40的状态。图3及图4分别是从前方及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散热器30在整体上形成为横向上长的矩形形状,且是在其右端设置有冷却水导入箱32,并且在左端设置有冷却水导出箱33的横向流动类型的散热器。导入箱32导入从发动机E的汽缸盖e2排出的比较高温的冷却液,并将其导入至芯子31,在该导入箱的后表面的上部突出设置有圆筒状的冷却水入口32a,该冷却水入口32a与从汽缸盖e2导入高温的冷却水的上软管(未图示)连接。
另一方面,散热器30的导出箱33用于收集通过芯子31而变成低温的冷却液并输送至发动机E侧,在该导出箱的后表面的下部突出设置有圆筒状的冷却水出口33a,该冷却水出口33a与上述下软管28连接。这两个箱32、33之间的芯子31的结构虽然没有具体图示,但是形成为上下排列设置有分别向左右延伸的多个管,在相邻的管之间反复折回地设置有翅片,从而从右侧向左侧流过管内的冷却水与通过芯子31前后的行驶风进行热交换。
又,在散热器30的芯子31的上下两端配设有长尺寸的板状的上壁31a及下壁31b,并设置有从各自的靠近左右两端的部位向上方及下方突出的对于悬架10d的安装法兰34。总计四个的安装法兰34中的任意一个都是前后扁平的板状,并且形成有能够插通未图示的螺栓的圆孔的开口。此外,在上壁31a及下壁31b上,在比上述各安装法兰34更靠近中央的位置上分别配设有下述的外罩40的安装座35。
在本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中,如上所述地靠近配设在发动机E的前方的散热器30的后方安装有电扇37,在低速时等行驶风弱时,通过电扇37强制性地从散热器30吸出热风。作为一个示例,电扇37是通过薄型的电动马达37b使叶轮37a旋转,并在该叶轮37a的轴方向上吸出风的轴流式电扇。另外,电扇37的叶轮37a并不限于轴流式,例如也可以是离心式。
而且,外罩40设置为从后方、即从通过芯子31的风的下游侧覆盖该电扇37,并从电扇37的上方至左右两侧方覆盖该电扇37,并且仅在下方开口。即,在图3、图4中清楚地示出,外罩40具有覆盖电扇的后方的整体为三角形状的后壁部41、从该后壁部的上缘向前方延伸以包围电扇37的上部外周的以圆弧状弯曲的上壁部42、从该上壁部42的左右两端分别向左右扩展并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43。
即,外罩40整体上具有三角形状,左右一对的侧壁部43向下方以左右扩展,因此将来自于电扇37的热风导入至下方的流路的断面积逐渐地向左右扩大。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外罩4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也从上方向下方逐渐地变大,热风的流路的断面积也在前后方向上逐渐地扩大。另外,左右的侧壁部43的下部缓慢地向内侧弯曲后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从而使热风的吹出方向向着下方。
更具体地是,外罩40由树脂制成,并且后壁部41、上壁部42及左右的侧壁部43一体成型。如图4、图5所示,在后壁部41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向前方突出一段的与电扇37的电动马达37b的后表面接合的圆形的座面41a。在该座面41a的中央形成有容纳电动马达37b的后部的突起的异形的开口41b,并且还形成有紧固电动马达37b的三个螺钉38的贯通孔(未图示)。即,在本实施形态中,电扇37通过使电动马达37b紧固在外罩40的后壁部41,从而支持于该外罩40。
又,在外罩40的后壁部41上,从上述中央的座面41a分别向左右分离地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带状的段部41c(突出部)。这些各段部41c如图4所示从后方观察时为上下长的带状的槽,但是如图5所示,从下方观察时明显的是,各段部41c分别从后壁部4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一段。这些左右的段部41c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设定为稍微大于电扇37的叶轮37a的直径,左右的段部41c分别从叶轮37a的左右两端向左右分离。
在各段部41c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更向前方突出的安装脚部41d。该各安装脚部41d的断面是向下开口的“コ”字状,各安装脚部41d的前端面与设置在散热器30的芯子31的下壁31b上的安装座35重叠在一起,并用螺栓39紧固。其结果是,外罩40的下方的开口分割为左右的安装脚部41d之间的主开口部、和各安装脚部41d和外罩40的侧壁部43之间的副开口部。
另一方面,在外罩40的上部,上壁部42的左右两端和左右的两侧壁部43相连的部位上,左右一对的安装臂部44向上方延伸。各安装臂部44与设置在散热器30的芯子31的上壁31a上的安装座35重叠在一起,并用螺栓39紧固。又,在上壁部42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延伸部42a以连接左右的安装臂部44,在该延伸部42a的上缘还设置有向前方弯折的弯折片42b。
如图4所示,在延伸部42a的后表面设置有肋条,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延伸部42a的前表面配设有将海绵等成型为横向上长的四角柱状的密封构件45,从而封闭弯折片42b与散热器30的芯子31的上壁31a之间。即,密封夹在左右的安装臂部44之间的外罩40的上壁部42与散热器30的芯子31之间,从而不使外罩40内的热风泄漏至上方。
如上所述,整体上为三角形状的外罩40安装于横向上长的散热器30的后表面时,该芯子31中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大概1/3的区域由外罩40覆盖,并且在其左右两侧的各自1/3左右的区域中,也分别中央且靠下的三角形状的区域由外罩40覆盖。其结果是,如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芯子31(简单地说是与芯子31的前表面正交的方向)时,在外罩40的左右分别靠近左上及靠近右上形成有行驶风容易通过的三角形状的区域31c(行驶风通过区域)。
在这里,如图1中所示,在散热器30的前方,前轮2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并且行驶风通过前轮2的上部及左右两侧并进入至散热器30的芯子31。因此,如上所述,如果在散热器30的芯子31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形成行驶风通过区域31c,则行驶风有效地通过这些行驶风通过区域31c。
此外,行驶风从后上升地通过向前倾斜的散热器30的芯子31,因此如图6所示,从芯子31的通风方向观察芯子31时,行驶风通过区域31c的大部分不与后方的发动机E的顶盖e4重叠,通过芯子31的行驶风通过区域31c的行驶风顺利地流过发动机E的上方及左右两侧。另外,行驶风通过区域31c最好是设定为其至少一半(即过半)的区域不与发动机E重叠。
–作用效果-
通过以上结构,本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例如在拥堵道路等要求低速行驶时,发动机E的冷却水温度增高,电扇37开始动作时,通过其叶轮37a的旋转从散热器30的芯子31吸出热风。这样吸出的热风输送至叶轮37a的后方,并向下方流过与外罩40的后壁部41之间,从而如图2中用白色箭头示意性地示出那样吹向外罩40的下方。
在这里,冷却水温度不是很高的期间,叶轮37a的转速低,从此处输送的热风的风量不是很多,因此该热风被引导至外罩40的后壁部41的左右段部41c,大致笔直地向下方流过左右段部之间,并从外罩40的主开口部吹向下方。因此,风量至少可以确保热风吹向下方的速度,在图2中用白色箭头示意性地示出那样,热风从发动机E的前方卷进其下方,并面向后方流动。
另一方面,冷却水温度增高而叶轮37a的转速也增高,且从此处输送的热风的风量增多时,该热风的一部分越过段部41c向左右扩散,并沿着外罩40的左右的侧壁部43流向下方,并从外罩40的副开口部吹出。即,可以确保将热风导入至下方的流路的断面积,且相对于电扇37的动作的阻力不是很大。而且,如果热风的流量大,则即使其流动向左右扩散,向外罩40的下方的吹出速度也变高,与上述同样地热风在发动机E的下方流向后方。
即,在行驶风弱的摩托车1低速时,将通过电扇37的动作从散热器30吸出的热风吹向外罩40的下方,从而从发动机E的下方流向其后方,以此可以防止驾驶员或同乘员暴露在热气中而感到不舒适的情况。如本实施形态,即使在摩托车1上具备全整流罩6,热气也难以封闭在其内部,给车载设备带来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也少。
又,摩托车1的行驶速度高时,散热器30受到的行驶风变强,但是行驶风从前轮2的上部及左右两侧通过散热器30的芯子31的上部左右的行驶风通过区域31c,从而顺利地流过发动机E的上方及左右两侧。因此,即使行驶风变强,因外罩40而引起的通风阻力并不会变得过大。
–其他实施形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多种实施形态,但是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变更、增加、或者删除其结构。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散热器30配置在发动机E的前方,使行驶风在前后方向上通过,但是并不限于此,散热器30也可以配置在发动机E的侧方或者后方,并且也可以使行驶风在左右方向上通过。
又,散热器31的行驶风通过区域31c无需如上所述地在芯子31的上部左右分开设置,作为一个示例也可以将电扇或外罩靠近芯子的左右任意一侧配置,并在相反侧上设定行驶风通过区域。芯子本身也可以不是横向上长,因此作为一个示例也可以在纵向上长的芯子的中央设置电扇或外罩,在其上下分开设定行驶风通过区域,也可以将电扇或外罩靠近纵向上长的芯子的上下任意一侧配置,在相反侧上设定行驶风通过区域。
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电扇37安装在外罩40上,并支持于散热器30,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将电扇37支持于散热器30的专用的支持构件。
此外,外罩的具体结构也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作为一个示例,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外罩40的左右的侧壁部43形成为随着向下方行进而向左右扩展并延伸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外罩的左右的侧壁部形成为大概笔直地向下方延伸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相互靠近并向下方延伸的结构。同样,也无需使外罩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从上方向下方行进而逐渐地增大,也可以逐渐地变小。
又,无需如上述实施形态所示那样将散热器30设置为向前倾斜,作为一个示例,也可以将散热器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大概笔直地延伸,也可以设置为向后倾斜。又,也可以将散热器30配设为偏向左右任意一侧。
此外,又,上述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作为一个示例搭载有并列双汽缸的发动机E,但是也可以是单汽缸或三汽缸~六汽缸的发动机,也可以是水平对置式或V型的发动机。又,作为原动机除了发动机以外也可以搭载电动马达,也可以是仅搭载电动马达的电动摩托车,并不限于摩托车,例如也可以在全地形车辆中应用本发明。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有效地抑制散热器的热风给乘员带来的不舒适感,或者封闭在整流罩内的情况,因此尤其应用于摩托车以发挥好的效果,在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高。 

Claims (8)

1.一种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是配设在跨乘式车辆上,通过将原动机的冷却介质与行驶风热交换以散热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靠近行驶风的下游侧地配设于所述散热器的芯子的电扇;和
设置为从行驶风的下游侧覆盖所述电扇,并从其上方覆盖至两侧方,另一方面在下方开口的外罩;
在所述散热器的芯子上,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时由所述外罩覆盖的区域的外侧设定为行驶风通过的行驶风通过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扇安装并支持于所述外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配设在原动机的前方以使行驶风在跨乘式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通过,且该散热器的芯子的行驶风通过区域设定为其过半的区域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原动机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配设为向前倾斜以使其上部相对于下部位于跨乘式车辆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为在跨乘式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
所述外罩具有在其上部包围所述电扇的周围的圆弧状的上壁部; 
从该上壁部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左右扩展并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和
覆盖所述电扇的后方的后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具有覆盖所述电扇的后方的后壁部,从该后壁部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形成为从行驶风的通过方向观察散热器的芯子时从所述电扇的左右两端分别向左右分离地上下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前后方向的尺寸随着从上方向下方行进而逐渐地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罩的上部和所述散热器之间配设有密封构件。
CN201210507017.7A 2011-12-28 2012-12-03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 Active CN103184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7553A JP5829907B2 (ja) 2011-12-28 2011-12-28 鞍乗型車両
JP2011-287553 2011-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4923A true CN103184923A (zh) 2013-07-03
CN103184923B CN103184923B (zh) 2016-03-16

Family

ID=48676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7017.7A Active CN103184923B (zh) 2011-12-28 2012-12-03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68039A1 (zh)
JP (1) JP5829907B2 (zh)
CN (1) CN10318492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687A (zh) * 2015-01-16 2016-08-10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跨骑式摩托车的散热构造
CN108868998A (zh) * 2018-07-28 2018-11-23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风扇护罩、冷却***及其摩托车
CN109424417A (zh) * 2017-08-22 2019-03-05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及散热器导风装置
CN112519931A (zh) * 2020-11-23 2021-03-19 陈宗智 一种供共享单车使用的新型车筐
CN112739615A (zh) * 2018-09-25 2021-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89105A (ja) * 2013-03-26 2014-10-0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6243282B2 (ja) * 2014-04-15 2017-12-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
JP6347150B2 (ja) * 2014-05-14 2018-06-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6649083B2 (ja) * 2015-12-28 2020-02-1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828474B2 (ja) * 2017-02-02 2021-02-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の冷却構造
WO2018185689A1 (en) 2017-04-05 2018-10-11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n air deflecting structure for a two wheeled vehicle
JP6689798B2 (ja) 2017-08-30 202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9218009A (ja) * 2018-06-22 2019-12-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6709255B2 (ja) * 2018-07-27 2020-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7274860B2 (ja) * 2018-12-26 2023-05-17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2021160372A (ja) * 2020-03-30 2021-10-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
JP7390238B2 (ja) * 2020-03-31 2023-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3022678A (ja) 2021-08-03 2023-02-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ラジエータファン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060A (ja) * 1993-06-25 1995-01-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CN101164825A (zh) * 2006-10-16 2008-04-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气导引装置
US20100078242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Honda Motor Co., Ltd. Radiato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4373Y2 (zh) * 1974-09-04 1976-12-25
DE2903742C2 (de) * 1979-02-01 1981-06-1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8000 München Triebwerks-Anordnung für Motorräder
US4640341A (en) * 1983-04-19 1987-02-03 Honda Giken Kogyo K.K. Radiator for vehicles, having improved mountability into vehicles
JP2791776B2 (ja) * 1988-08-08 1998-08-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3511349B2 (ja) * 1997-02-27 2004-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遮熱装置
JP3601807B2 (ja) * 1997-10-08 2004-1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ラジエタ冷却装置
JP3696508B2 (ja) * 2000-12-28 2005-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JP4013636B2 (ja) * 2002-05-09 2007-11-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ター装置
JP2008013149A (ja) * 2006-07-10 2008-01-2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導風板
JP4986685B2 (ja) * 2007-03-30 2012-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5079738B2 (ja) * 2009-05-15 2012-11-21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060A (ja) * 1993-06-25 1995-01-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CN101164825A (zh) * 2006-10-16 2008-04-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气导引装置
US20100078242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Honda Motor Co., Ltd. Radiato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687A (zh) * 2015-01-16 2016-08-10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跨骑式摩托车的散热构造
CN109424417A (zh) * 2017-08-22 2019-03-05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及散热器导风装置
JP2019038290A (ja) * 2017-08-22 2019-03-1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及びラジエータ導風装置
CN108868998A (zh) * 2018-07-28 2018-11-23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风扇护罩、冷却***及其摩托车
CN112739615A (zh) * 2018-09-25 2021-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CN112519931A (zh) * 2020-11-23 2021-03-19 陈宗智 一种供共享单车使用的新型车筐
CN112519931B (zh) * 2020-11-23 2022-02-01 山东人人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供共享单车使用的车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36273A (ja) 2013-07-11
US20130168039A1 (en) 2013-07-04
JP5829907B2 (ja) 2015-12-09
CN103184923B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4923A (zh)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
CN104564327A (zh) 具有涡轮增压器的摩托车
JP5407833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US10294854B2 (en) Saddle-ridden vehicle
JP5397769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04648598B (zh) 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JP2005104210A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10640170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EP3150838B1 (en) Air cleaner device
WO2015174148A1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CN105564222B (zh)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JP5168650B2 (ja) 内燃機関の補機配設構造
CN103032126B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传动装置
JP2008267325A (ja) 車両用インタークーラの配管構造
JP62211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系構造
JP6610165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015197A (ja) エンジン冷却システム
JP7035493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7178414B (zh) 引擎
JP6613809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171737B2 (ja)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における冷却水の流路構造
CN201705487U (zh) 风冷柴油机汽缸头气门布置结构
JP6668680B2 (ja) 鞍乗型車両
EP4406819A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6613810B2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05

Address after: Japan Akashi, Hyogo Prefecture

Patentee after: Kawasaki motorcy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