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2929A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2929A
CN103182929A CN2012104245719A CN201210424571A CN103182929A CN 103182929 A CN103182929 A CN 103182929A CN 2012104245719 A CN2012104245719 A CN 2012104245719A CN 201210424571 A CN201210424571 A CN 201210424571A CN 103182929 A CN103182929 A CN 1031829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pty filter
rear mudguard
filter
housing
vehic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245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2929B (zh
Inventor
宗笃志
大隅满纯
手冢宏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2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29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29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29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4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e.g. article carriers, la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01Housings; Ca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Lid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thereof
    • F02M35/0202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terials for air cleaner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02M35/02475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filter element
    • F02M35/02491Flat filter elements, e.g. rectang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4Air cleaners specially arranged with respect to engine, to intake system or specially adapted to vehicle; Mounting thereon ;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devices
    • F02M35/048Arranging or mounting on or with respect to engines or vehicle bod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2Motorcycles; All-terrain vehicles, e.g. quads, snowmobiles; Small vehicles, e.g. forklif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具备后挡泥板的骑乘型车辆中通过有效灵活利用有限的空间来确保空滤器的容积且空气的净化性能优良的骑乘型车辆。骑乘型车辆具备:车体框架;摆动自如地被支撑于车体框架的发动机单元;被支撑于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部的后轮;覆盖后轮的一部分的后挡泥板(80),其被支撑于发动机单元使得其与后轮一同相对于车体框架摆动;向发动机导入空气的进气管(54);和与进气管(54)连接的空滤器(100)。后挡泥板(80)具有位于后轮上方的上部(82)和位于后轮侧方的侧部(84A、84B)。空滤器(100)至少形成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型车辆。
再有,本申请要求基于2011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289097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在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的骑乘型车辆中,若在供给到发动机的空气中混有尘埃等,则会导致发动机内部的磨损,其结果,发动机的寿命恐会下降。因此,通常,在向发动机供给空气的进气管的上游侧,设有净化空气的装置即空滤器。
于是,已知为了防止骑乘型车辆行驶中溅水和/或溅泥,而在覆盖车体框架的车体罩上设置除泥部。但是,为了提高后轮的除泥性能,优选,与车体罩分体地设置覆盖后轮且与该后轮一同摆动的后挡泥板。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覆盖后轮的后挡泥板的上方配置有空滤器的自动二轮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143082号公报。
由于在后挡泥板的上方配置空滤器的空间有限,因此难以配置容积大的空滤器。其结果,在后挡泥板的上方配置空滤器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自动二轮车那样空滤器的容积减小,恐不能充分地得到对空滤器所要求的空气的净化性能。特别是在座位框架低的骑乘型车辆(换言之,座位的位置低的骑乘型车辆)中,更容易产生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该问题而研制的,其目的是在具备后挡泥板的骑乘型车辆中提供通过有效地灵活运用有限的空间来确保空滤器的容积且空气的净化性能优良的骑乘型车辆。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具备:车体框架;发动机单元,其具有发动机,前端部被摆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车体框架;被支撑于所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部的后轮;后挡泥板,其覆盖所述后轮的一部分,被支撑于所述发动机单元支撑使得其与所述后轮一同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摆动;向所述发动机导引空气的进气管;和连接于所述进气管的空滤器。所述后挡泥板具有位于所述后轮上方的上部和位于所述后轮侧方的侧部。所述空滤器至少形成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中,由于空滤器至少形成后挡泥板的上部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在后挡泥板的上方另行设置空滤器。因而,与在后挡泥板的上方配置了空滤器的情况相比较,空间上有余裕。因此,能够增大空滤器的容积。由此,能够提高空滤器的空气净化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空滤器的左端位于车辆中心线的左侧,所述空滤器的右端位于车辆中心线的右侧。
这样,空滤器在从车辆中心线的左侧到右侧的范围内形成,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后挡泥板的前部的左右方向整体由所述空滤器形成。
这样,通过由空滤器形成后挡泥板的整个前部,能够确保空滤器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后挡泥板中的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空滤器互相组装,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空滤器的边界在俯视时相对于车辆中心线倾斜。
这样,能够将空滤器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之一形成得与另一个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长。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后挡泥板中的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和所述空滤器互相组装,所述空滤器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左侧以及右侧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
这样,能够将空滤器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之一形成得与另一个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长。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所述空滤器,设有吸入空气的吸入部。所述吸入部设置于以车辆中心线为基准的所述空滤器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中的、前后方向长度较长的部分。
由此,空滤器的吸入部的附近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变长。因此,能够在空滤器内的吸入部的附近形成较大的空间。由此,能够提高空滤器的进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进气管的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连接部与所述进气管的与所述空滤器连接的连接部,在俯视时配置于车辆中心线上。
由此,进气管没有向左右方向弯曲,或者即使有也很少,所以发动机的进气特性变得良好,发动机性能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车体框架具有:从车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和从所述主框架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座位框架。所述车体框架具备同乘者用的脚踏板,该同乘者用的脚踏板仅被支撑于所述左座位框架及右座位框架中任一个的后部。所述空滤器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左侧侧及右侧中的设有所述脚踏板的一侧向另一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
由此,能够避免空滤器与脚踏板的干涉。此外,由于避免了空滤器与脚踏板的干涉,因此空滤器从设有脚踏板的左侧向右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由此,能够确保空滤器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空滤器具有分别开口形成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与主元件。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组装成互相的开口隔着所述主元件而相对。在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吸入空气的吸入部。在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有所述进气管。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的一部分由所述第二壳体形成。
由此,能够确保空滤器的第二壳体(由元件净化后的空气存在的部分。所谓的干净侧)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第一壳体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侧方。
由此,能够确保空滤器的第二壳体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具备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后部与所述发动机单元的后部之间设置的后缓冲单元。在所述后挡泥板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之一,形成有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所述空滤器的左端与右端之间的中间位置,与车辆中心线相比偏向于左侧及右侧中的与形成有所述后挡泥板的凹部侧相反的一侧。
这样,空滤器偏向于与后缓冲单元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不与后缓冲单元干涉地增大空滤器的容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后挡泥板中的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和所述空滤器,在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左侧部和右侧部中由紧固件紧固。
空滤器与后挡泥板一同摆动,但是,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空滤器牢固地固定在后挡泥板中的空滤器以外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后挡泥板中的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和所述空滤器互相组装。所述空滤器和所述发动机单元由紧固件紧固。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和所述发动机单元由紧固件紧固。
后挡泥板中的空滤器以外的部分和空滤器与发动机单元一同摆动。通过将空滤器以外的部分及空滤器分别紧固于发动机单元,从而能够将两者牢固地固定于发动机单元。因此,难以产生空滤器以外的部分与空滤器的松动和/或错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空滤器的下端位于与后挡泥板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间位置相比靠下方处。
这样,由于空滤器配置于较低的位置,因此,例如,能够降低座位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空滤器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比所述后挡泥板的上端位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
这样,空滤器的上下方向长度短,因此能够在空滤器的上方具有空间上的余裕。因此,例如能够降低座位的位置。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过有效地灵活运用有限的空间来确保空滤器的容积且空气的净化性能优良的骑乘型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左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右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及收置箱设置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单元的内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及后挡泥板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及后挡泥板的左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及后挡泥板的右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的水平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2中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的局部水平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自动二轮车(骑乘型车辆);    24主框架;
26左座位框架;                 28右座位框架;
35脚踏板;                     40发动机单元;
80后挡泥板;                   81A上端;
81B下端;                    82上部;
84A右侧部;                  84B左侧部;
86主挡泥板部;               88凹部;
90A、90B、90C紧固件;        92A、92B紧固件;
95后缓冲单元;               100空滤器;
110第一壳体;                120吸入部;
140第二壳体;                152边界;
170主元件(干式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骑乘型车辆是小型自动二轮车1。但是,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不限定于小型自动二轮车1。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也可以是所谓的轻型、越野型自动二轮车或道路型自动二轮车等其他类型的自动二轮车。此外,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不限定于自动二轮车,也可以是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车辆)等。再有,所谓骑乘型车辆是乘坐者跨鞍而乘的车辆。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分别意指由自动二轮车1的乘坐者观看的前、后、左、右。图中标注的标记F、Re、L、R分别表示前、后、左、右。
自动二轮车1具备车辆主体5、前轮7、后轮9和驱动后轮9的发动机单元40。车辆主体5具备由乘坐者操作的手柄11和乘坐者乘坐的座位13。发动机单元40是具有发动机42(参照图8)的所谓整体摆动(unit swing)式的发动机单元。发动机单元40其前端部被支撑于车体框架20支撑使得其能以作为水平轴的枢轴39为中心来进行摆动。即,发动机单元40相对于车体框架20摆动自如地被支撑。
车体框架20具有:从车头管2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24;从主框架24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的座位框架26(参照图2)、28;和在左右座位框架26、28架设的横梁30(参照图2)。在车头管22安装有前叉32。
在前叉32的下端部支撑有前轮7。在发动机单元40的后端部支撑有后轮9。将后轮9的一部分覆盖的后挡泥板80被支撑于发动机单元40。后挡泥板80能够与后轮9一同相对于车体框架20摆动。
如图4所示,自动二轮车1在左右座位框架26、28之间具备被支撑于横梁30的收置箱180。收置箱180具有收置头盔等的大小。在收置箱180的上部形成有开口。座位13(参照图1)构成为能以座位13的前端部为中心旋转。当旋转座位13使得座位13的后端部向斜上方移动时,该开口露出到外部。如图5所示,收置箱180具有位于左座位框架26右侧的左侧壁192。此外,如图6所示,收置箱180具有位于右座位框架28左侧的右侧壁182。
如图4及图5所示,自动二轮车1具备同乘者用的脚踏板35,其仅被支撑于右座位框架28及左座位框架26中的、左座位框架26后部(例如,侧视时的后轮9的上方或侧视时的收置箱180的后方)。脚踏板35具有较大的脚踏面36(也参照图4)。就坐于座位13的同乘者能够将双脚放置于脚踏板35上。
再有,上述脚踏板35只要仅被支撑于左座位框架26及右座位框架28中的任一个的后部即可。脚踏板35也可以被支撑于右座位框架28的后部。若将脚踏板35支撑于左座位框架26的后部,则能够避免来自消音器15的排热,因此更优选。这样,优选,脚踏板35被支撑于左侧及右侧中的、与设有消音器15侧相反的一侧的座位框架。
发动机单元40在收置箱180的下方被支撑于车体框架20。如图8所示,发动机单元40具有作为内燃机的一例的发动机42和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下称为“CVT”)62。发动机42具备:曲轴箱44;从曲轴箱44向斜前上方延伸的缸体48;与缸体48的前部连接的缸盖50;和与缸盖50的前部连接的缸盖罩52。在本说明书中,将缸体48、缸盖50及缸盖罩52的整体称为汽缸46。汽缸46从曲轴箱44向斜前上方延伸。在曲轴箱44的左侧配置有传动箱60。CVT62配置于传动箱60内。
在缸盖50,形成有凹部53和与该凹部53连接的未图示的进气口及排气口。在该进气口连接有进气管54(参照图6),在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56(参照图6)。再有,这里所说的进气管54中,不限于单个部件,也包括组合多个部件而成的产品。例如,进气管54可以通过组合与进气口连接的管、与该管连接的节流体以及与该节流体连接的管道等来形成。由活塞59的顶面、缸体48的内周壁及上述凹部53形成了燃烧室57。上述活塞59经由连杆与曲轴45连接。曲轴45向左侧及右侧延伸,被收置于曲轴箱44内。
CVT62具备:驱动侧的带轮即第一带轮64;从动侧的带轮即第二带轮66;和在第一带轮64和第二带轮66上绕挂的V形带68。曲轴45的左端部从曲轴箱44向左方突出。第一带轮64安装于曲轴45的左端部。第二带轮66安装于主轴70。主轴70经由未图示的齿轮机构与后轮轴72连接。再有,在图8中,表示了在第一带轮64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变速比不同的状态。对于第二带轮66也同样。
进气管54与缸盖50的进气口连接。进气管54从缸盖50向后延伸。如图6所示,进气管54配置于汽缸46的上方且配置于收置箱180的下方。在进气管54的后部连接有空滤器100。
排气管56与缸盖50的排气口连接。排气管56从缸盖50向后方延伸。在排气管56的后端部,连接有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消音器15。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装置102具备空滤器100、后述的排出通道146和吸入部120。空滤器100具有空滤器壳体105。在空滤器壳体105设有吸入部120。吸入部120具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22和从空滤器壳体105向上延伸的进气通路130。如图3所示,进气通路130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L1靠右方处。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2配置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的右侧且配置于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0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通路130形成为朝前或朝斜前上方延伸。但是,进气通路130的朝向既可以是铅垂向上,也可以是向斜前下方。
再有,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车辆中心线”是指俯视通过前轮7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和后轮9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的前后延伸的线的术语。
如图6所示,在消音器15安装有形成多个狭缝17的罩15A。狭缝17形成于罩15A的前部。各狭缝17向斜前下方延伸。狭缝17上下排列、互相平行地配设。在自动二轮车1行驶时,由前轮1将地面上积存的水卷起,该水在碰到罩15A后有可能向上方飞散。但是,通过设置狭缝17,从而能够改变由前轮7卷起的水的流向。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前轮7卷起的水碰撞到罩15A而进入空滤器装置102的吸入口122。此外,被卷起的水一旦被狭缝17捕捉后就会容易地沿罩15A的表面流向后方。因此,能够由该水来冷却罩15A。这样,能够间接地冷却成为高温的消音器15,也能够有效地冷却消音器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从自动二轮车(车辆)1的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中心线L2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中心线L3靠右侧处。优选的是,从车辆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左端16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中心线L3靠右侧处。更优选的是,从车辆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左端16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右端靠右侧处。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消音器15的热向空滤器100及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传导。
再有,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消音器15的中心线”是指俯视时通过消音器15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例如消音器15的左端16和右端15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前后延伸的线的术语。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进气通路130的中心线”是指俯视时通过进气通路130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例如进气通路130的左端和右端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前后延伸的线的术语。还有,在图3中,为了方便,用单点划线来表示通过各中心线L1、L2、L3的铅垂线,并分别标注标记L1、L2、L3,以代替各中心线L1、L2、L3。
如图5所示,自动二轮车1具备在车体框架20的后部(典型地,为左座位框架26的后部)与发动机单元40的后部之间设置的后缓冲单元95。后缓冲单元95被支撑于左座位框架26和传动箱60。
如图9所示,空滤器100与将空气导向发动机42的进气管54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管54与发动机42连接的连接部43及进气管54的与空滤器100(第二壳体140)连接的连接部55,俯视时,配置于车辆中心线L1上。根据该构成,由于进气管54没有向左右方向弯曲或者即使有也很少,因此发动机42的进气特性变得良好,发动机性能提高。换言之,俯视时能够使进气管54笔直地延伸,因此能够降低进气阻力,且能够提高发动机性能。
后挡泥板80具有位于后轮9上方的上部82和位于后轮9侧方的侧部84A、84B。空滤器100至少形成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如图6及图11所示,分别配置空滤器100(第一壳体110)和后轮9使得它们侧视重叠。
空滤器100的右侧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左侧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长。吸入部120在以车辆中心线L1为基准的空滤器100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中的、前后方向长度较长的部分上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部120设置于空滤器100的右侧部分(后述的第一壳体110)。
如图12所示,空滤器100具有:由分别形成有开口的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40构成的空滤器壳体105;和净化空气的主元件170。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40组装成互相的开口隔着主元件170而相对。这样,主元件170被收置于空滤器壳体105内,将空滤器盒105的内部分隔为第一室(即第一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5和第二室(即第二壳体140的内部空间)145。再有,主元件170可以是干式元件(未浸油的元件),也可以是湿式元件(浸油的元件)。此外,主元件170可以是多个元件重叠的状态(例如双层元件)。
再有,在本说明书中,“主元件170将空滤器盒105的内部分隔为第一室115和第二室145”是既包括主元件170形成分隔壁整体的情况也包括主元件170形成分隔壁的一部分的情况的术语。
主元件170安装于框架174。通过将在框架174的两端部分形成的卡合部176、176分别嵌入在空滤器壳体105内设置的卡合槽106、106中,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主元件170与框架174一同安装于空滤器壳体105内。此外,在需要更换主元件170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卸下,因此维护容易。
所述吸入部120与第一壳体110连接。即、在空滤器100的第一壳体110,设有将空滤器壳体105外部的空气吸入第一室115内的吸入部120。如上所述,吸入部120具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22和从空滤器壳体105(具体为第一壳体110)向上延伸的进气通路130。如图13所示,进气通路130具有向第一室115内吹出空气的吹出口132。如图12所示,吹出口132向与预备元件138交叉的方向开口。即、吹出口132向吹出口132的轴线(例如吹出口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与预备元件138交叉的方向开口。吹出口132向不与主元件170交叉的方向开口。即、吹出口132向吹出口132的轴线(例如吹出口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不与主元件170交叉的方向开口。主元件170和预备元件138分离地配置。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第一室115内,配置有包括湿式元件(即、浸油的元件)的预备元件138。预备元件138以位于吹出口132的轴线上(例如吹出口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上)的方式从吹出口132分离地配置。预备元件138配置成,被吹出的空气吹到预备元件138上,而该空气不通过预备元件138。
再有,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空气通过预备元件138”是意指在预备元件138流动的空气实质上不改变流动方向地通过的术语。因此,从正面吹到预备元件138上的空气不从该预备元件138的背面流出、而是从该预备元件138的侧面漏出那样的流动不属于这里所说的“通过”。
如图13中的双点划线X所示,优选,配置吹出口132使得吹出口132朝向预备元件138的中心部分。即、优选的是,配置吹出口132使得预备元件138的中央区域位于吹出口132的延长线上(例如吹出口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上)。由此,从吹出口132吹出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会直接吹到预备元件138上。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出口132配置于主元件170与预备元件138之间。再有,优选的是,配置吹出口132使得预备元件138位于吹出口132的至少一部分的延长线长(例如吹出口132的开口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法线上)。更优选的是,配置吹出口132使得预备元件138位于吹出口132的延长线上(例如吹出口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上)。此外,优选的是,从吹出口132到预备元件138的距离,比从吹出口132到主元件170的距离短。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空滤器的外部的空气更有效地吹到预备元件138上。
优选,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比吹出口132的开口面积大。此外,优选,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比进气通路130的最大的流路截面面积大。根据该构成,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大,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132吹出的空气充分地吹到预备元件138上。因此,能够将从外部吸入的空气在预备元件138中良好地净化。
再有,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指露出到第一室115的面的预备元件138的面积,是不包括与对置壁136接触的面的面积的术语。
优选,主元件170的表面积比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大。根据该构成,在预备元件138中,能够使较大的尘埃下落而将相对较小的尘埃捕捉,以将从外部吸入的空气预备净化。然后,能够在主元件170中将该空气进一步净化。
再有,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主元件170的表面积”是意指在空气从第一室115向第二室145通过时空气能接触到的主元件的整个表面积的术语。
空滤器100的第一壳体110具有与吹出口132相对且不使空气通过的对置壁136。对置壁136是与第一室115中的主元件170相对的壁。对置壁136是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壁。在对置壁136设置的预备元件138配置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中所含的较大的尘埃具有在碰到预备元件138后下落的倾向。因此,较大的尘埃几乎没被预备元件138捕捉到,能够抑制预备元件138的堵塞。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滤器100的第一壳体110具备从对置壁136突出的爪部件134、134。预备元件138通过将该预备元件138挂接于爪部件134、134上而设置于对置壁136。如图12所示,通过在形成于预备元件138的卡合孔139中卡合爪部件134,从而将预备元件138安装于对置壁136。根据该构成,预备元件138的维护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备元件138通过挂接于爪部件134、134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对置壁136,但是,对将预备元件138安装于对置壁136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预备元件138也可以经由粘接剂等直接安装于对置壁136上。
此外,作为变形例,如图14所示,可举出从在第一壳体110的前端部设置的***口116装拆预备元件238的方式。从***口116***第一室115内的预备元件238由在第一室115内形成的对位壁118来阻止前后方向的移动。此外,预备元件238由在第一室115内形成的防错位壁117来阻止左右方向的移动。***口116在预备元件238安装于第一室115内时,由盖体等密封使得来自外部的空气不会从该部分流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备元件138设置于对置壁136的一部分(即、吹出口132的附近),但是,不限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对置壁136的整个面设置预备元件138。此外,也可以将预备元件138设置于构成第一室115且不与主元件170相对的壁(即、与对置壁136不同的壁)。
在空滤器100的第二室140,设有将第二室145的空气排出到空滤器105外的排出通路148。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通路148构成将空滤器100的第二壳体140和发动机42连通的进气管54的一部分。
在空滤器装置102中,空滤器盒105外部的空气从吸入口122吸入。吸入的空气通过进气通路130,从吹出口132流向预备元件138的中央部分。当吸入的空气碰撞到预备元件138上时,空气中所含的较大尘埃在第一室115内下落。另一方面,空气中所含的较小的尘埃,其一部分没有被预备元件138捕捉而流动,其他一部分被预备元件138捕捉。这样,空气在预备元件138中被净化。
但是,当预备元件138持续捕捉较小的尘埃时,有时会在预备元件138发生一些堵塞。但是,吸入到第一室115内的空气即使不通过预备元件138也能够通过主元件170。此外,吸入的空气碰撞到预备元件138的表面而改变其流动方向。因此,能够抑制堵塞所导致的空气阻力的增大。
在预备元件138中净化了的空气随后通过主元件170。此时,无法在预备元件138中捕捉的小尘埃在主元件170中被捕捉。其结果,能够将良好地净化了的空气供给到发动机42。
接着,就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6及图7所示,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2的至少一部分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通路130由不能伸缩的管道形成。根据该构成,进气通路130的长度是不变的,因此发动机42的整个进气通路(即、吸入部120的进气通路130、空滤器100内的通路及进气管54)的长度不变。其结果,能够抑制进气脉动的变化,发动机42的性能稳定。
如图3及图6所示,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位于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在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形成有向左侧凹陷的凹部190。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具有:前方的侧壁184;从前方的侧壁184的后端朝向左侧的后壁186;和从后壁186的左端朝向后方的后方的侧壁188。凹部190至少由后壁186和后方的侧壁188划分。
如图3及图5所示,收置箱180具有位于左座位框架26的右侧的左侧壁192。在收置箱180的左侧壁192,形成有向右侧凹陷的另一凹部200。收置箱180的左侧壁192具有:前方的侧壁194;从前方的侧壁194的后端朝向右侧的后壁196;和从后壁196的右端朝向后方的后方的侧壁198。凹部200至少由后壁196和后方的侧壁198划分。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凹部190内。即、如图2所示,在从自动二轮车1的前方观察的情况下,吸入口122的至少一部分是被收置箱180遮挡而不能看到的状态。由前轮7卷起的泥和/或尘埃和/或水等难以进入凹部190。因此,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和/或水等进入吸入口122中。
优选的是,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2的至少一部分与后壁186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2具有向前方开口的第一部分124和向左侧打开的(开口的)第二部分126。如图4所示,吸入口122配置成后壁186的右端187位于比第一部分124的右端125靠右侧处。吸入口122的第一部分124与右侧壁182的后壁186相对。吸入口122的第二部分126与右侧壁182的后方的侧壁188相对。这样,通过将吸入口122的第一部分124与后壁186相对地配置而将吸入口122的第二部分126与后方的侧壁188相对地配置,从而即使不缩小吸入口122的大小,也能够得到将吸入口122配置于凹部190内的效果。即、能够兼顾确保收置箱180的收置空间以及防止尘埃进入空滤器100。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吸入口122在俯视时为L形,但是,不限于该形状。例如,吸入口122也可以是向左斜前方开口的形状。
吸入口122配置于以往为死角空间的、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的右侧与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之间的空间中。因此,不需要设置吸入口122用的新空间,能够有效地灵活利用一直以来存在的空间。再有,吸入口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相对,因此从前轮7卷起的水、泥和尘埃等难以进入吸入口122。其结果,由于减少了被吸入空滤器100内的尘埃等的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42的性能下降。
优选的是,如图6所示,吸入口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从车辆侧面观察与右座位框架28重叠。根据该构成,能够由右座位框架28来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吸入口122中。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1中,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配置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的右侧与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之间的空间中。因此,如图3及图5所示,能够不和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干涉地,在比车辆中心线L1靠左侧处配置从传动箱60向上延伸的另一进气通路210。即、能够在收置箱180的左侧壁192的左侧与左座位框架26的右侧之间的空间中配置进气通路210。
进气通路210是将冷却用的空气从外部对传动箱60内的CVT62导入的通路。如图5所示,进气通路210具备伸缩自如的波纹状的管道214和在收置箱180的左侧壁192的凹部200一体形成的管道216。
在管道216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左侧开口的吸入口212。吸入口21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凹部200内。吸入口212是吸入空气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212的整体配置于凹部200内。吸入口212从左侧壁192后方的侧壁198向左侧开口。但是,与上述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2同样地,只要吸入口212的至少一部分与后壁196相对即可。由前轮7卷起的泥和/或尘埃和/或水等难以进入凹部200中。因此,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和/或水等通过吸入口212进入传动箱60内。
接下来,就后挡泥板8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9所示,空滤器100至少形成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由第二壳体140形成。第一壳体110配置于后挡泥板80的侧方。这样,通过将第一壳体110配置于后挡泥板80的侧方,从而能够确保第二壳体140的容积较大。
后挡泥板80中的空滤器100以外的部分(以下,设为“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互相组装。如图9所示,在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中,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第二壳体140由紧固件90A紧固。如图10所示,在后挡泥板80的左侧部84B中,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第一壳体110由紧固件90B紧固。如图11所示,在后挡泥板80的右侧部84A中,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通过紧固件90C紧固。作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紧固件90A~90C,例如,可举出普通的螺栓、螺钉、铆钉等。
如图5所示,发动机单元40和作为后挡泥板80的一部分的空滤器100由紧固件92A紧固。如图6所示,作为后挡泥板80的一部分的主挡泥板部86和发动机单元40由紧固件92B紧固。这样,空滤器100和主挡泥板部86互相固定,且空滤器100和主挡泥板部86分别固定于发动机单元40。因此,即使后挡泥板80摆动,也能够防止空滤器100和主挡泥板部86松动及错位。
如图9所示,空滤器100的左端142(具体地,第二壳体140的左端142)位于车辆中心线L1的左侧。空滤器100的右端112(具体地,第一壳体110的右端112)位于车辆中心线L1的右侧。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的左右方向的整体由空滤器100形成。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可以是例如从后挡泥板80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空滤器100的前端面)到后轮9的前端的区域的一部分。通过如上述那样用空滤器100形成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的整体,从而能够增大空滤器100的横宽。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是空滤器100的前端面,但是,也可以是比该前端面靠后方的部分。
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边界152在俯视时相对于车辆中心线L1倾斜。空滤器100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左侧或右侧中的一侧向另一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边界152的一部分(具体地,从空滤器10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右的右部分的区域)在俯视时相对于车辆中心线L1倾斜。即、空滤器100形成为从左侧向右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根据该构成,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通过增大空滤器100的容积,能够一次吸入大量的空气,且能够实现发动机性能的提高。
如图4所示,空滤器100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左侧及右侧中的设有脚踏板35的一侧向另一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座位框架26设有脚踏板35。空滤器100形成为,从左侧向右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这样,通过一边避免空滤器100和脚踏板35的干涉一边增加空滤器100的前后方向长度,从而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挡泥板80的左侧,形成有后缓冲单元95(参照图5)的一部分能够进入的凹部88。空滤器100的左端142与右端112之间的中间位置(参照图9的标记L4)与车辆中心线L1相比偏右。换言之,空滤器100的上述中间位置偏向于车辆中心线L1的左侧及右侧中的、与形成有后挡泥板80的凹部88一侧相反的一侧。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滤器100的下端(例如,第一室115底面部分)108位于比后挡泥板80的上端81A和下端81B之间的中间位置靠下方处。后挡泥板80的上端81A指在安装于发动机单元40的后挡泥板80中位于主挡泥板部86的上下方向的最上方的部分。典型地,主挡泥板部86的位于上下方向的最上方的部分离地面的高度与空滤器100的位于最上方的部分离地面的高度实质上相同。此外,后挡泥板80的下端81B指在安装于发动机单元40的后挡泥板80中主挡泥板部86的位于上下方向的最下方的部分。根据该构成,空滤器100配置于低位置,因此,例如,能够降低座位13的位置。再有,根据空滤器100的形状,空滤器100的下端108成为第二室145的底面部分。
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从前方向后方延伸而变化。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例如,第一室115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比后挡泥板80的上端81A位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换言之,通过上端81A位置的铅垂截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根据该构成,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在空滤器100的上方也具有空间上的余裕。因此,例如,能够在空滤器100的上方配置其他车辆零件。此外,例如,能够降低座位13的位置。再有,根据空滤器100的形状,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成为第二室145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
空滤器100至少形成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在后挡泥板80的上方(例如上部)另行重叠配置空滤器。因此,与在后挡泥板的上方配置了空滤器的情况相比,由于空间上有余裕,因此能够增大空滤器100的容积。由此,能够提高空滤器100的空气净化性能。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100至少形成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因此,在后挡泥板80的上方不需要另行设置空滤器。因而,与在后挡泥板80的上方配置了空滤器的情况相比,空间上有余裕。因此,能够增大空滤器100的容积。由此,能够提高空滤器100的空气净化性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滤器100的左端142与车辆中心线L1相比位于左侧,空滤器100的右端112与车辆中心线L1相比位于右侧。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的左右方向整体由空滤器100形成。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挡泥板80的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互相组装,主挡泥板部86与空滤器100的边界152在俯视时相对于车辆中心线L1倾斜。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挡泥板80的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互相组装,空滤器100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左侧向右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空滤器100设有吸入空气的吸入部120。吸入部120在以车辆中心线L1基准的空滤器100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中的、前后方向长度较长的部分即第一壳体110上设置。因此,能够在空滤器100内的吸入部120附近,形成较大的空间。由此,能够提高空滤器100的进气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进气管54的与发动机42连接的连接部43及进气管54的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连接部55,在俯视时配置于车辆中心线L1上。因此,发动机42的进气特性变得良好,发动机性能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车体框架20具有从车头管2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24和从主框架24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座位框架26、28。车体框架20具备在左座位框架26的后部被支撑的同乘者用的脚踏板35。空滤器100形成为,在俯视时从设有脚踏板35的左侧向右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因此,能够避免空滤器100和脚踏板35的干涉。此外,空滤器100从设有脚踏板35的左侧向右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由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滤器100具有分别形成有开口的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40、和主元件170。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40组装成彼此的开口隔着主元件170而相对。在第一壳体110设有吸入空气的吸入部120。在第二壳体140连接有进气管54。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由第二壳体140形成。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第二壳体140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壳体110配置于后挡泥板80的侧方。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第二壳体140的容积较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具备在车体框架20的后部与发动机单元40的后部之间设置的后缓冲单元95。在后挡泥板80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之一,形成有后缓冲单元95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88。空滤器100的左端142与右端112之间的中间位置L4,与车辆中心线L1相比偏向于与后挡泥板80的形成有凹部88的左侧相反的右侧。因此,能够不与后缓冲件单元95干涉地增大空滤器100的容积。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挡泥板80的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在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左侧部84B、右侧部84A中由紧固件90A、90B、90C紧固。因此,能够将主挡泥板部86牢固地固定于空滤器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后挡泥板80的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互相组装。空滤器100和发动机单元40由紧固件92A紧固。主挡泥板部86和发动机单元40由紧固件92B紧固。因此,难以产生主挡泥板部86与空滤器100的松动和错位。此外,能够将后挡泥板80牢固地固定于发动机单元40。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滤器100的下端108位于比后挡泥板80的上端81A与下端81B之间的中间位置靠下方处。这样,空滤器100配置于较低位置,因此,例如,能够降低座位13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比后挡泥板80的上端81A的位置处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这样,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长度短,所以在空滤器100的上方也能够具有空间的余裕。因此,例如,能够降低座位13的位置。

Claims (15)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体框架;
发动机单元,其具有发动机,前端部摆动自如地被支撑于所述车体框架;
被支撑于所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部的后轮;
后挡泥板,其覆盖所述后轮的一部分,被支撑于所述发动机单元使得其与所述后轮一同相对于所述车体框架摆动;
向所述发动机导入空气的进气管;和
连接于所述进气管的空滤器,
所述后挡泥板具有位于所述后轮上方的上部和位于所述后轮侧方的侧部,
所述空滤器至少形成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滤器的左端位于车辆中心线的左侧,
所述空滤器的右端位于车辆中心线的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整体由所述空滤器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中的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空滤器互相组装,
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空滤器的边界,在俯视时相对于车辆中心线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中的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空滤器互相组装,
所述空滤器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左侧以及右侧中的一侧向另一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滤器设有吸入空气的吸入部,
所述吸入部在以车辆中心线为基准的所述空滤器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中的、前后方向长度较长的部分即第一壳体上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管的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连接部及所述进气管的与所述空滤器连接的连接部,在俯视时配置于车辆中心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框架具有从车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和从所述主框架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座位框架,
所述车体框架具备同乘者用的脚踏板,该同乘者用的脚踏板仅被支撑于所述左座位框架及右座位框架中的任一个的后部,
所述空滤器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左侧及右侧中的设有所述脚踏板的一侧向另一侧、其前后方向长度变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滤器具有分别形成有开口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和主元件,
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组装成彼此的开口隔着所述主元件而相对,
在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吸入空气的吸入部,
在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有所述进气管,
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的一部分由所述第二壳体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侧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所述车体框架的后部与所述发动机单元的后部之间设置的后缓冲单元,
在所述后挡泥板的左侧部分及右侧部分中的一方,形成有所述后缓冲单元的一部分进入的凹部,
所述空滤器的左端与右端之间的中间位置,与车辆中心线相比,偏向于左侧及右侧中的与形成有所述后挡泥板的凹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中的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空滤器,在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左侧部、右侧部中由紧固件紧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挡泥板中的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空滤器互相组装,
所述空滤器和所述发动机单元由紧固件紧固,
所述空滤器以外的部分和所述发动机单元由紧固件紧固。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空滤器的下端位于比后挡泥板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中间位置靠下方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滤器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比所述后挡泥板的上端位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
CN201210424571.9A 2011-12-28 2012-10-30 骑乘型车辆 Active CN1031829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9097/2011 2011-12-28
JP2011289097A JP2013136342A (ja) 2011-12-28 2011-12-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2929A true CN103182929A (zh) 2013-07-03
CN103182929B CN103182929B (zh) 2016-03-16

Family

ID=47142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24571.9A Active CN103182929B (zh) 2011-12-28 2012-10-30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10155B1 (zh)
JP (1) JP2013136342A (zh)
CN (1) CN103182929B (zh)
ES (1) ES2530173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9337A (zh) * 2013-09-30 2016-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2071B2 (ja) * 2013-09-26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5865323B2 (ja) * 2013-09-30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6005946A (ja) * 2014-05-30 2016-01-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6924332B2 (ja) * 2018-07-26 2021-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支持構造
CN109578184B (zh) * 2018-09-05 2023-08-29 广东恒勃滤清器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空滤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0582A (en) * 1976-11-01 1981-07-2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frame arrangement in motorized two-wheeled vehicle
US4402379A (en) * 1980-06-30 1983-09-0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cleaner system for motorcycles
US6283242B1 (en) * 1998-09-11 2001-09-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of air cleaner of motorcycle
CN1369624A (zh) * 2001-02-09 2002-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的废气净化装置
US20060124379A1 (en) * 2004-11-22 2006-06-15 Masaru Ohira System for accessing an air box in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0582A (en) * 1976-11-01 1981-07-2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frame arrangement in motorized two-wheeled vehicle
US4402379A (en) * 1980-06-30 1983-09-0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cleaner system for motorcycles
US6283242B1 (en) * 1998-09-11 2001-09-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of air cleaner of motorcycle
CN1369624A (zh) * 2001-02-09 2002-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的废气净化装置
US20060124379A1 (en) * 2004-11-22 2006-06-15 Masaru Ohira System for accessing an air box in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9337A (zh) * 2013-09-30 2016-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5579337B (zh) * 2013-09-30 2018-07-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US10131396B2 (en) 2013-09-30 2018-11-20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10155B1 (en) 2014-12-10
ES2530173T3 (es) 2015-02-26
EP2610155A1 (en) 2013-07-03
CN103182929B (zh) 2016-03-16
JP2013136342A (ja)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2929A (zh) 骑乘型车辆
US7353903B2 (en) Air cleaner for straddle vehicle
US7377552B2 (en) Fuel tank for straddle vehicle
US7353902B2 (en) Air cleaner box for straddle vehicle
US20070149105A1 (en) Air rou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same
US7981179B2 (en) Air cleaner, engine unit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06046301A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CN103029573A (zh) 多用途车
CN104421070B (zh) 摩托车型车辆
CN102691600B (zh) 空气滤清器结构
CN102822045A (zh) 两轮机动车
CN102785729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3184956B (zh) 骑乘型车辆
CN103184957B (zh) 空气滤清器装置及具有该空气滤清器的骑乘式车辆
JP4802727B2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JP200711356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CN105564222B (zh)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CN103180200B (zh) 机动二轮车
JP3142128U (ja)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N100489294C (zh) 空气净化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59220B (zh) 骑乘型车辆
JP2007064123A (ja) 車両用吸気装置
JP2006083840A (ja) 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フィルタ
JP2005313899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US11840302B2 (en) Air clea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