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8033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8033B
CN102968033B CN201210300885.8A CN201210300885A CN102968033B CN 102968033 B CN102968033 B CN 102968033B CN 201210300885 A CN201210300885 A CN 201210300885A CN 102968033 B CN102968033 B CN 1029680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parts
casing
image processing
receiving por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008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8033A (zh
Inventor
佐久间彻志
阪下武司
藤田雅也
吉濑允纪
目黑雄二
十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63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953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863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0022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68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8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8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8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9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preconditioning the paper base before the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可以提高相对于转印部件的导向部件的位置精度,小型化且维护时的操作性良好,而且能够获得高的图像品质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部件(33)、按压转印部件(33)后形成转印夹持的转印转动体(36)、与转印转动体(36)一起以第一转动中心O1为中心可以转动,并可以在形成转印夹持的关闭状态和解除转印夹持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箱体,以及将记录媒介朝向比转印夹持更靠转印部件(33)的转动方向上游侧里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件(71)。该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有,对转印部件进行支持的支持框(40)、将施加力作用在导向部件里的施力机构(72、75a)、在箱(7)体的关闭状态下,与接受施加力的导向部件(71)抵接后对导向部件进行位置确定的承受部(38),并在支持框(40)里形成承受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电子照相方式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是采用具有极性的带电后的调色剂在感光体的表面里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将该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然后,再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介里后,通过定影处理来形成图像。在进行二次转印时,在由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辊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处,通过将与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辊里,就在二次转印夹持里形成转印电场。之后,通过形成在二次转印夹持里的转印电场,来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一起转印到记录媒介上。
如图19所示地,在转印装置中,在由中间转印带100和转印辊200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N的转印前处的转印电场的附近,中间转印带100和记录用纸P之间存在着空隙(放电领域)M。在该空隙M中,通过电场产生的放电,中间转印带100上的调色剂的一部分会飞散,并因为附着到记录用纸P里而在记录用纸P上产生图像的紊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如图20所示地,是在二次转印夹持N的跟前追加辊300,并在空隙M的跟前通过使得中间转印带100和记录用纸P密接,就可以不容易受到放电的影响。但是,因为需要用于改变中间转印带100的路径的辊300,会导致成本增加,或因为配置空间而增加转印装置的厚度,所以就会产生转印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作为不受放电的影响的其他方法,公知的是例如通过设置转印前导向,来使得记录媒介P在二次转印夹持N的跟前密接到中间转印带里。采用这种转印前导向的图像形成装置,公知的有特开2006-301509号公报(专利文献1)、特开2008-026533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许第4038328号公报(专利文献3)等。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印前导向是在支持中间转印带的辊的轴方向两侧里,通过保持部件被支持为可以转动。转印前导向与中间转印带的距离虽然被支持为保持一定,但例如在堵纸发生后的维护时,因为与用纸之间的相互干涉,转印前导向就有可能变形或损伤。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转印前导向是可以摇动地被支持在搬送组件里,通过使得设置在转印前导向里的凸部抵接在搬送导向里来进行转印前导向的位置确定的。然而,由于相对于装置本体的搬送导向的安装精度成为左右转印前导向的位置确定精度的构造,因为安装误差的累积,就有可能导致转印前导向的的下降,并因放电而可能招致图像紊乱。
另外,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导向部件是通过配置两个导向来维持像载置体和转印部件之间的密接性的。这样,因为配置了两个导向,就导致了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还有,因为存在着与转印带或其他部件干涉而可能导致变形等的以往的转印前导向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1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265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0383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可以提高相对于转印部件的导向部件的位置精度,小型化且维护时的操作性良好,而且能够获得高的图像品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转印部件,在其表面里载置调色剂图像后被转动驱动;
转印转动体,其按压所述转印部件后,形成用于将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介里的转印夹持;
箱体,其与转印转动体一起以第一转动中心为中心可以转动,并通过该转动可以在形成所述转印夹持的关闭状态和解除所述转印夹持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导向部件,其将搬送路径搬送来的记录媒介朝向比所述转印夹持更靠转印部件的转动方向上游侧里进行导向,
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有,
支持框,其对转印部件进行支持;
施力机构,其将施加力作用在导向部件里;
承受部,其在箱体的关闭状态下,与接受所述施加力的导向部件抵接后对导向部件进行位置确定,
通过箱体来支持导向部件,并在支持框里形成承受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记录媒介通过导向部件在转印夹持的上游侧里与转印部件密接地被高精度地引导。因此,在放电领域处就不会发生因为调色剂的飞散而导致的图像紊乱。另外,在维护时打开箱体的状态下,导向部件还会随着箱体而移动,并从记录媒介的搬送路径周边退避。因此就提高了除去堵纸等维护操作时的操作性。更进一步地,因为是将进行导向部件的位置确定的承受部设置在支持转印部件的支持框里,在将承受部安装到其他部件里时就不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安装误差。因此,就能够减少因此产生的安装误差的累积,从而提高导向部件相对于转印部件的位置确定精度,并能够切实地防止因放电而导致的图像紊乱。在获得上述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导向部件的大型化,而且必须要追加复杂的机构。因此就能够提供具有小型化且维护时的良好操作性,而且能够获得高的图像品质的低成本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A、图2B(以位置确定部件代替支持框)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向机构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图。
图3A所示是导向部件的立体图,图3B所示是导向部件和承受部的接触部分的放大侧面图,图3C所示是转动滑动机构的放大侧面图。
图4A、图4B(以位置确定部件代替支持框)所示是从箱体的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变化中的导向机构的侧面图。
图5A、图5B(以位置确定部件代替支持框)所示是箱体的打开状态中的导向机构的侧面图。
图6A、图6B(以位置确定部件代替支持框)所示是从箱体的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变化中的导向机构的侧面图。
图7A、图7B(以位置确定部件代替支持框)所示是箱体的关闭状态中的导向机构的侧面图。
图8所示是相对于转印带的记录用纸的基础开始位置及二次转印夹持之间的距离和图像紊乱的关系图。
图9A、图9B(以位置确定部件代替支持框)所示是搬送厚纸时的导向机构的行为的侧面图。
图10A、图10B(以位置确定部件代替支持框)所示是导向部件的其他构成例的侧面图。
图11所示是导向部件的其他构成例的侧面图。
图12A、图12B(以位置确定部件代替支持框)所示是导向部件的其他构成例的侧面图。
图13A所示是导向部件的其他构成例的侧面图,图13B所示是其一部分的放大侧面图。
图14所示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向机构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图。
图15所示是箱体的打开状态中的导向机构的侧面图。
图16A及图16B所示是导向部件及限制部件的其他构成例的侧面图,图16C所示是其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所示是导向部件及限制部件的其他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18所示是承受部的其他构成例的侧面图。
图19所示是以往的转印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图。
图20所示是以往的转印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图。
【符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3     转印装置
33    中间转印带(转印部件)
36    二次转印辊(转印转动体)
38    承受部
40    支持框
7     箱体
70    转动滑动机构
71    导向部件
72    施力弹簧(施力机构)
P    记录用纸(记录媒介)
S    行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所示地,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曝光部(未图示)、图像形成部2、转印装置3、供纸部4、搬送路径5、定影部6等。
曝光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部里,由发射激光的光源或各种光学***构成。具体来说是,将每一种根据从未图示的图像读取机构获得的图像数据制作的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的激光L,朝向后述的图像形成部2的感光体鼓22照射后,来对感光体的表面进行曝光。
图像形成部2位于曝光部的下放,具有相当于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装卸地构成的多个的处理组件21。各处理组件21包括有可以将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载置在表面上的感光体鼓22、对感光体鼓22的表面进行均匀带电的带电辊23、将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鼓22的表面里的显影装置24、用于对感光体鼓22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刮板25等。在显影装置24里收容有初期的正规带电极性为负极性的调色剂。另外,各处理组件21是由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的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四个处理组件21来构成的,因为除了收容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之外,其他的构成都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符号。
转印装置3位于图像形成部2的正下方。该转印装置3包括有可以环绕移动地被张架在作为支持部件的驱动辊31及从动辊32里的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33、对中间转印带33的表面进行清洁的轮带清洁装置34、相对于各处理组件21的感光体鼓22被配置在夹着中间转印带33的相对位置里的金属制的一次转印辊35等。各一次转印辊35在各自的位置里按压中间转印带33的内周面,并在按压的部分和各感光体鼓22的接触的部位里形成一次转印夹持。作为一次转印部件虽然例示了使用金属制的一次转印辊35的情况,但作为一次转印部件也可以使用导电刮板或海绵辊。从动辊32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在将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33里的方向里被施力。
作为驱动辊31可以使用聚氨酯橡胶(厚度为0.3mm-1mm)、薄涂层辊(厚度为0.03mm-0.1mm)等。还有,从动辊32是铝制的管形状,压入未图示的法兰后来限制中间转印带33的蛇行。
中间转印带33由在树脂片膜里分散了导电性材料后的环状轮带构成。作为树脂片膜可以使用PVDF(聚偏氟乙烯)、ETFE(四氟乙烯)、PI(聚酰亚胺)、PC(聚碳酸酯)、TPE(热塑性橡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拉伸弹性模量为1000MPa-2000MPa、厚度为90μm-160μm、宽度为230mm的轮带。
作为中间转印带33的阻抗,优选的是在23℃、50%RH的环境下,体积阻抗率为108-1011Ω·cm、表面阻抗率为108-1011Ω/sq的范围内。
当中间转印带33的体积阻抗率及表面阻抗率超出上述范围时,由于中间转印带33带电,所以越是在造像顺序后面的,越是需要将设定电压值进行较高设定等的处理。因此,对一次转印部使用单独的供给电源就变得困难。这是因为通过转印工序、转印材料剥离工序等发生的放电,中间转印带33表面的带电电位变高,并且自我放电变得困难的缘故,作为对策就需要设置中间转印带33的除电装置。
另外,当体积阻抗率及表面阻抗率低于上述范围时,由于带电电位的衰减加快,通过自我放电虽然有利于除电,但因为转印时的电流流向面方向里,所以就会发生调色剂的飞散。
在最下游的处理组件21的更靠下游侧里,配置了正反射型或扩散型的调色剂标记传感器17(TM传感器)。在调整图像浓度或颜色对色时,通过该传感器17来测定中间转印带33上的调色剂图像浓度或各色位置。
还有,在夹着中间转印带33与驱动辊31相对的位置里,配设了作为转印转动体的二次转印辊36。二次转印辊36按压中间转印带33的外周面,并在二次转印辊36和卷绕在驱动辊31里的中间转印带33之间形成有二次转印夹持。二次转印辊36是通过在SUS等金属制芯棒上包覆了阻抗值被导电性材料调整为106-1010Ω的聚氨酯等的弹性体构成的。作为弹性体的材料可以采用离子导电性辊(聚氨酯+碳分散、NBR、氯醚)或电子导电型辊(EPDM)。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ASKER C硬度为35-50的辊。
当二次转印辊36的阻抗值超过上述范围时,由于电流变得难以流动,为了得到所需的转印性就必须施加更高的电压,由此就会增大电源成本。还有,由于需要施加高电压,在二次转印夹持的前后的空隙里就容易发生放电,从而导致图像品质的下降。这在低温低湿环境(例如10℃、15%RH)下尤其显著。
反过来,当二次转印辊36的阻抗值低于上述范围时,就不能同时保证存在于同一图像上的多色图像部(例如三色重叠图像)和单色图像的转印性。这是因为二次转印辊36的阻抗值低时,以比较低的电压来转印单色图像部虽然有足够的电流流过,但在转印多色图像部时就需要比适用于单色图像部的电压更高的电压值,而设定为能够转印多色图像部的电压时,在单色图像中又变得转印电流过剩,因而导致转印效率的下降。
另外,二次转印辊36的上述阻抗值,是从将辊36设置在导电性的金属制板里,并在芯棒两端部里分别施加单侧为4.9N的荷重的状态下,将1kv的电压施加在芯棒和金属制板之间时流过的电流值来计算的。
在中间转印带33的下方里,配设了借助于未图示的废调色剂移送管来收容由轮带清洁装置34清洁后的废调色剂的废调色剂收容器37。
供纸部4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里,由收容了作为记录媒介的记录用纸P的用纸盘41,或将记录用纸P从用纸盘41搬出的供纸辊42等。
搬送路径5是对从供纸部4搬出的记录用纸P进行搬送的路径,除了一对对位辊对51以外,还将未图示的搬送辊对适当地配置在至后述的排出部为止的搬送路径5的途中。
定影部6位于二次转印夹持的搬送路径下游侧里,包括有通过未图示的热源来加热的定影辊,和可以对该定影辊加压的加压辊等。
排出部(未图示)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搬送路径5的最下游里,配设有用于将记录用纸P排出到外部去的一对排纸辊,和用于对排出的记录媒介进行堆放的排纸盘。
以下,参照图1来说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基本动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时,各处理组件21的感光体22就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在图中的顺时针转动方向里以线速度100m/s-180mm/s来转动驱动,并通过带电辊23将感光体鼓22的表面均匀带电为有规定极性的表面电位-200V至-1000V。带电后的各感光体鼓22的表面被照射有来自于曝光部的所形成图像的每一种颜色成分的激光L,然后在各感光体鼓22的表面里形成静电潜像。这时,在各感光体鼓22里曝光的图像情报是将所需要的全彩色图像分解为黄色、青色、品红色及黑色的颜色情报后的单色的图像情报。对于如此地在各感光体鼓2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从各显影装置24供给调色剂来作为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像)而可视像化。
接着,通过将转印装置3的驱动辊31在图中的反时针转动方向里的转动驱动,来使得中间转印带33在图中的箭头所示方向里作移动驱动。另外,在各一次转印辊35里施加了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稳定电压或经稳定电流控制后的电压(例如是+500V至+1000V)。由此,就在各一次转印辊35和各感光体鼓22之间的一次转印夹持处形成了转印电场。然后,将形成在各处理组件21的感光体鼓22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形成在上述一次转印夹持里的转印电场,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3上。这样,就在中间转印带33的表面里形成了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
之后,附着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后的各感光体鼓22的表面里的残留调色剂通过清洁刮板25被除去。接着,该表面通过未图示的除电装置来接受除电作用,并且其表面电位被初始化后去进行下一次的图像形成。
另一方面,图像形成动作开始后,通过转动驱动供纸部4的供纸辊42,被收容在用纸盘41里的记录用纸P就被送出到搬送路径5里。然后,通过对位辊51来使得该记录用纸P对准时机地搬送到二次转印辊36和相对的驱动辊31之间的二次转印夹持里。这时,在二次转印辊36里,通过施加有与中间转印带33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就在二次转印夹持里形成了转印电场。然后,通过形成在二次转印夹持里的转印电场,来将中间转印带33上的调色剂图像一起转印到记录用纸P上。
接着,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用纸P搬送到定影部6去,并通过被加热的定影辊和加压辊对记录用纸P的加热及加压,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用纸P里。之后,从定影辊将记录用纸P分离并通过未图示的搬送辊搬送至排出部后,通过排纸辊来排出到排纸盘里。还有,附着在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33上的残留调色剂通过轮带清洁装置34来除去,并通过未图示的螺杆或废调色剂移送管搬送到废调色剂收容器37后进行回收。
接着,根据图1至图7来详细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图2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二次转印夹持周边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形成二次转印夹持的二次转印辊36转动自由地被支持在箱体7里。在箱体7和二次转印辊36之间配置了将二次转印辊36按压到驱动辊31里后用于获得规定的夹持压力的弹簧36a(例如是压缩弹簧)。
如图1所示,箱体7被配置为覆盖搬送路径5的侧方,在被设置在装置本体里的静止侧的部件1a(例如底座框)里,被安装为以第一转动中心O1为中心地可以转动。在堵纸除去等的维护时,通过打开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罩箱里的罩盖部件(未图示),并进一步地将箱体7在箭头方向里转动后,来开放搬送路径5的侧方空间。由此,就能够从外部来容易地除去滞留在搬送路径5里的记录用纸P。
通过如此地使得箱体7在箭头方向里转动时,二次转印辊36也会随着它从驱动辊31向离开的方向里移动,并由此来解除二次转印夹持。另一方面,维护结束后,通过将箱体7在与箭头相反的方向里转动,来使得二次转印辊36被配置在与中间转印带33抵接的规定位置里,并形成二次转印夹持。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关闭箱体7形成二次转印夹持后的状态称为箱体的关闭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将打开箱体7解除二次转印夹持后的状态称为箱体的打开状态(图1中虚线所示)。
如图2所示,在二次转印夹持的周围设置了对通过搬送路径5搬送来的记录用纸P进行导向的导向机构70。导向机构70在比二次转印夹持更靠用纸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处,包括有对记录用纸P的搬送方向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件71,和进行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的承受部38,以及作为对导向部件71施力的施力装置的施力弹簧72。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向机构70还包括可以与导向部件71抵接的止挡块73,以及允许在导向部件71和箱体7之间作相对的转动运动和往复滑动运动的转动滑动机构75。
导向部件71具有比预定使用的记录用纸P中最大尺寸的记录用纸P的宽度还要大的宽度。导向部件71可以由树脂来形成,也可以由不锈钢(SUS)等金属来形成。
如图3A所示,导向部件71的一端部之中,在通过纸张领域的轴方向(称为第一转动中心O1延伸的方向,下同)中央部分里构成有对记录用纸P进行导向的导向部71a,在该轴方向两侧里构成有与承受部38抵接的抵接部71b。为了防止与承受部38抵接时的撞击(butting),以抵接部71b的先端面至少是形成为曲面状(圆筒面状)为好。在导向部件71的另一端部里,形成有突出到轴方向里的支轴71c。
施力弹簧72被配设在箱体7和导向部件71之间。在图2中,例示了施力弹簧72处于拉伸状态,并且其一端被结合在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和支轴71c之间里的情况。由此,平时就在导向部件71里赋予了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施加力F。通过该施加力F,导向部件71被按压到与承受部38抵接的方向里。这时候的施加力F优选的是大致平行于后述的转动滑动机构75在箱体7和导向部件71之间被允许的滑动移动方向。
施加力F只要将转动扭矩赋予到导向部件71里即可,例如,以导向部件71的一端为中心后,来赋予使得导向部件71转动的方向的转动扭矩。这种转动扭矩不限于被施加在导向部件71里,施力弹簧72的配设位置是任意的。还有,作为施力弹簧72,也可以使用压缩状态的弹簧来赋予上述施加力F。更进一步地是,也可以通过弹簧以外的任意的弹性体来赋予施加力F。
承受部38如图2A所示,被一体地设置在将驱动辊31及从动辊32支持为自由转动的支持框40里。本实施方式中的承受部38是将支持框40中与箱体7的相对侧部分切除成V字状的形状。支持框40由树脂通过注射模塑成型来形成,承受部38也与该注射模塑成型同时地被铸模成型。支持框40被安装在装置本体的静止侧部件(底座框等)里,并夹着驱动辊31及从动辊32被配置在轴方向两侧里。在该支持框40的轮带搬送方向的两端里,驱动辊31及从动辊32的转动轴31a、32a借助于未图示的轴承(滚动轴承等)被支持为自由转动。
承受部38也可以如图2B所示地,以与箱体7的相对侧部分被切除成V字状的形状来设置在位置确定部件39里,该位置确定部件39代替图2A所示的支持框40,夹着驱动辊31被设置在其轴方向的两侧里后,可以与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抵接。位置确定部件39是与导向部件71同样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构成的板状,并被固定在支持驱动辊31的驱动轴31a的框体等静止侧部件里(图中仅显示一方的位置确定部件39)。
在承受部38里形成有对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进行导向的两个导向面38a、38b。承受部38的一个导向面38a(第一导向面)在与施加力F交叉的方向里延伸,另一个导向面38b(第二导向面)在与施加力F大致平行的方向里延伸。双方的导向面38a、38b被形成为平坦面状。两个导向面38a、38b相交的角部起到的是作为对导向部件71进行位置确定的位置确定部38c的功能。
在图2所示箱体7的关闭状态下,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抵接在承受部38的位置确定部38c里,并且在与施力弹簧72的施加力相抗后保持该抵接状态。由此,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就得到执行。如图3B所示地,在该位置确定状态中,导向部件71和承受部38的两个导向面38a、38b之间的角度θ1、θ2都是锐角。两个导向面38a、38b的交叉角度(θ1+θ2)为钝角。
如图2所示,导向部件71的导向部71a位于比二次转印夹持的开始点更靠中间转印带33的环绕方向的上游侧里,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3,与其外周面之间以隔开规定宽度的间隙来对峙。因此,从搬送路径5搬送来的记录用纸P在抵接到导向部件71里后被引导到导向部件71a里,并在比二次转印夹持的开始点更靠中间转印带33的环绕方向的上游侧处接触到中间转印带33的外周面里。
止挡块73不是导向部件71,而是被固定在施加力F的作用方向侧的领域处的箱体7里。如图2所示地,当箱体7为关闭状态,导向部件71通过位置确定部38c被位置确定的状态下,止挡块73相对于导向部件71是非接触的。
转动滑动机构75例如通过将导向部件71的支轴71c可以滑动地嵌合到设置在箱体7里的长孔74里来构成。由此,导向部件71相对于箱体7可以以支轴71c为中心来转动,并且其转动中心O2(第二转动中心)相对于箱体7可以在规定的行程S内作往复滑动运动。
如图3C所示地,滑动移动的行程S的一端是支轴71c(实线所示)与在施加力F的作用方向里的长孔74的一端抵接的位置。另一方面,在行程S的另一端中,支轴71c(虚线所示)相对于长孔74的另一方的端部74b是非接触的。如图2所示,在箱体7的关闭状态中,导向机构70的各部被构成为使得第二转动中心O2位于行程S的中途(支轴71c与长孔74的两端74a、74b处于非接触的状态)。
作为转动滑动机构75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构成,只要是能够在导向部件71和箱体7之间允许作相对的转动运动和滑动运动,就能够采用任意的机构。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地,也可以在箱体7里设置相当于支轴71c的部分,并在导向部件71里设置相当于长孔74的部分。另外,也可以设置能够沿着导向轨和导向轨移动的滑动部件,并将导向部件71的一端可以转动地安装在滑动部件里。行程S虽然以如图所示地形成为直线状为好,但只要能够顺利地进行滑动移动,也可以将长孔74形成为曲线形状后来构成曲线状的行程S。为了滑动移动的平滑顺利,在行程S中不设有高低差。
以下,根据图2至图7来说明导向机构70的动作。
从图2的状态开始,以第一转动中心O1为中心来打开箱体7时,如图4A、B所示地,二次转印辊36及压缩弹簧36a就随着箱体7在离开搬送路径5的方向里移动。
与此同时,导向部件71通过施力弹簧72的施加力F,以第二转动中心O2为中心后在反时针方向里转动,并抵接到止挡块73里。另外,通过同一施加力F,导向部件71全体在施加力F的作用方向里滑动移动,并在支轴71c抵接到长孔74的一端74a里后,第二转动中心O2到达行程S的一端(终端)里。在此期间内,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从承受部38的第一导向面38a上向下滑动。
之后,将箱体7进一步打开时,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就背离第一导向面38a。再继续打开箱体7时,导向部件71就与止挡块73抵接,并且在第二转动中心O2位于滑动行程S的终端里的状态下,箱体7成为图5A、B所示的打开状态了。
维护作业等结束后,从图5A、B的状态来关闭箱体7时,就如图6A、B所示地,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抵接到承受部38的第一导向面38a里。导向部件71相对于这时的第一导向面38a的角度θ3为锐角。进一步关闭箱体7时,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就在第一导向面38a上滑动后向上方移动。还有,导向部件71与施力弹簧72的施加力F相抗地以第二转动中心O2为中心在图中顺时针转动方向里转动后离开止挡块73。
之后,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到达承受部38的位置确定部38c里后,导向部件71就处于被位置确定部38c约束的状态了。将箱体7完全关闭成为关闭状态后,就如图7A、B所示地,在导向部件71里作用了来自于承受部38的反力G。通过该反力G,支轴71c就在从长孔74的一端74a离开的方向里滑动移动,并在反力G变为零的时候,支轴71c的移动停止。这时候,第二转动中心O2位于行程S的途中。由此,图2所示的箱体7的关闭状态就得到再现。
根据以上所述的导向机构70,是通过以导向部件71将记录媒介P朝着比二次转印夹持更靠中间转印带33的环绕方向上游侧里引导导向,来防止二次转印电场附近的中间转印带33和记录用纸P之间的空隙(放电领域)的发生的。因此,就没有必要为了消除放电领域而在驱动辊31更靠轮带环绕方向的上游侧里追加辊,从而能够在实现比图15所示转印装置3更小型化的同时来提高图像品质。
另外,由于是以箱体7来支持导向部件71的,导向部件71就随着箱体7的开关操作而移动。由此,在箱体7的打开状态中,能够使得导向部件71从记录用纸P的搬送路径5的周围退避。因此,在除去滞留在搬送路径5里的记录用纸P的时候,还能够防止用纸和导向部件71之间的干涉,从而提高维护时的操作性。
在将承受部38作为分离于支持框40的另外部件,并将其安装到支持框40或其他的部件里来构成时,承受部的安装精度就决定了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精度。因此,由于误差的累积就有可能导致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3的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精度的下降。对此,在本发明中,因为是在支持框40里直接形成承受部38,所以就能够不考虑承受部38的安装精度。另外,支持框40也是借助于驱动辊31及从动辊32来支持中间转印带33的部件。以上,就能够提高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3的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精度,并可以防止因放电而产生的图像的紊乱。
具体来说是,在中间转印带33侧,决定中间转印带33和位置被确定的导向部件71之间的间距的公差的,是从成为轴承和支持框40的嵌合面的支持框40的内周面到位置确定部38c的距离、驱动辊31的外径尺寸以及中间转印带33的厚度的各公差。这时,间距公差与承受部38的安装精度无关。因此就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
如上述的导向机构70所示,在以设置在装置本体侧里的承受部38对设置在箱体7侧里的导向部件71进行位置确定时,将导向部件71导入位置确定部38c或使其从这里退避时,会难以确保必要的导向部件71的导入路径或退避路径。这一点如上述导向机构70所示地,只要将导向部件71自由转动地安装在箱体7里,并进一步地允许导向部件71和箱体7之间的相对的往复滑动运动,相对于箱体7的导向部件71的姿势的自由度就得到提高。因此,在箱体7的转动中,即使导向部件71与导向面38a、38b抵接并发生撞击的状况下,也能够通过箱体7和导向部件71之间的任意的姿势变化来消除撞击,从而能够平滑顺利地进行箱体7的开关。
在图2所示的箱体7的关闭状态中,当支轴71c位于滑动移动行程S的终端里时,由于支轴71的一个方向里的滑动移动被限制,所以导向部件71相对于箱体7的因此的姿势变化就得到限定。由此,在将箱体7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里时,就有可能在导向部件71和承受部38之间发生撞击。对此,如上述导向机构70所示地,在箱体7的关闭状态下,只要将第二转动中心O2配置在滑动移动行程S的途中,因为允许了箱体7和导向部件71之间的两个方向里的滑动移动,导向部件71相对于箱体7的姿势的自由度就得到提高。因此,就能够平滑顺利地打开箱体7。
如图4至图7所示地,在上述导向机构70中,当导向部件71与止挡块73抵接后,第二转动中心O2位于滑动移动行程S的终端里。这时,箱体7就在导向部件71相对于箱体7的姿势被锁定的状态下转动。因此,箱体7的转动中,无论是打开动作还是关闭动作,导向部件71的移动轨迹都是一定的。由此,就能够防止导向部件71和其周围的其他部件(尤其是装置本体侧的部件)的冲突或干涉,使得周围构造的设计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被设置在导向部件71先端的非通过纸张领域里,所以就能够使得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和承受部38在非通过纸张领域处接触滑动。因此,即使因接触滑动而发生磨耗粉末,也不容易附着到通过通过纸张领域的记录用纸P里,从而就能够防止因磨耗粉末附着到记录用纸P里而导致的图像品质的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树脂来形成导向部件71及承受部38的双方的,这是为了抑制两者使用不同材料时所导致的两者间的磨耗加剧的问题。也可以是导向部件71的本体为金属制,而仅在与承受部38的滑动部分里安装树脂制罩盖(如图13A所示)。为了抑制磨耗,因为优选的是只要支持框40或位置确定部件39和导向部件71为同种材料即可,所以在其中某一方采用金属制时,以另一方也采用金属制为好。
通过导向部件71被引导的记录用纸P与中间转印带33开始接触的位置(接触开始点)和二次转印夹持的开始点之间的距离D(图2所示的中间转印带33上的圆弧距离)的大小有可能会影响到图像品质。为了对此进行验证,使用不同的距离D来进行图像形成,并分别评价其图像品质。评价结果如图8所示。
在图8中,纵轴代表图像的紊乱的5阶段评价,横轴代表距离D。还有,纵轴表示数值越高,图像的紊乱的发生少,图像的画质高。评价的结果是,距离D越大,画质就越高,并且得知,在将距离D确保在1.5mm以上时,基本上就能够防止图像的紊乱的发生。因此,以位置确定部38c对导向部件71进行位置确定后使得距离D在1.5mm以上为好。
众所周知,前述因放电现象而引起的图像的紊乱是在低温低湿度的环境下,如两面印刷中的第二面印刷时的高电阻状态时尤其容易发生。因此,作为记录用纸P,在使用不进行第二面的印刷的厚纸时,就没有必要过度地从二次转印夹持朝向中间转印带33的环绕方向的上游侧里引导导向。还有,被过度地导向到上游侧里的厚纸P因为从导向部件71接受的负荷会增大,所以就会产生搬送速度不稳定、发生图像倍率或浓度等变动的问题。
因此,为了不依存于记录用纸P的种类,并兼顾放电的抑制和搬送速度的稳定化,以对应于记录用纸P的刚性的推压力来能够变更导向部件71的导向方向为好。在图2所示的导向机构70中,导向部件71通过施力弹簧72被弹性地支持,并通过转动滑动机构75在施加力F的方向里被支持为可以滑动移动。这时,厚纸等刚性高的记录用纸P被搬送到搬送路径5里并与导向部件71抵接时,就如图20所示地,从记录用纸P受到推压力B(与用纸的单位体积重量成比例地增大)的导向部件71在与施加力F相抵抗的推压力B的方向里位移。由此,导向部件71的支轴71c就在长孔74内朝着推压力B的方向移动了。
当导向部件71位移时,高刚性的记录用纸P比起位移前的导向部件71的导向方向来,被导向到更接近二次转印夹持进口的方向里。因此,即使记录用纸P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里,记录用纸P也不会因导向部件71而大幅度地弯曲,因而就能够降低搬送负荷,并进一步实现搬送速度的稳定化。
这时,在导向部件71的位移中,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在承受部38的第二导向面38b上滑动。因此,就能够控制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的位置,即使导向部件71进行上述的位移,记录用纸P的导向方向也不会不稳定。
另一方面,当薄纸等刚性低的记录用纸P被搬送来时,在导向部件71里不发生位移。因此,如图7A、B所示地,刚性低的记录用纸P比起驱动辊31和二次转印辊36之间的放电领域来,被导向到更靠中间转印带33的环绕方向的上游侧里,并在与中间转印带33接触后,以卷付在中间转印带33的外周面里的弯曲状态进入到二次转印夹持里。因此,即使如两面印刷中第二面印刷时那样,记录用纸P的电阻为变高的状态,也不容易发生因放电现象而导致的图像的紊乱。
为了可以进行以上的动作,对于对应于两面印刷的记录用纸P(薄纸)来说,需要使得施力弹簧72的施加力F强于记录用纸P的推压力B。也就是说,以F来表示施力弹簧72的施加力,以Fa来表示产品规格里对应于两面印刷的记录用纸P中的最大单位体积重量的用纸施加到导向部件71里的推压力时,存在着Fa≤F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不对应于两面印刷的记录用纸P(厚纸)来说,就使得记录用纸P的推压力要强于施加力F。也就是说,以Fb表示不对应于两面印刷的记录用纸P的推压力时,存在着F≤Fb的关系。
只要如此地将施力弹簧72的施加力F设定为Fa≤F≤Fb,就能够对应于被搬送来的记录用纸P的刚性差来将自动修正自身位置的自我修正功能赋予到导向部件71里。由此,对于比较薄的记录用纸P就能够回避因放电导致的图像紊乱,对于有厚度的记录用纸P能够以稳定的搬送速度来进行图像形成,从而防止图像倍率或浓度的变动的发生。因此,就可以兼顾对放电的抑制和搬送速度的稳定化。
另外,为了防止因与记录用纸P抵接而位移后的导向部件71的导向方向超过二次转印夹持的进口而朝向二次转印辊36侧里,如图9A、B的虚线所示地,也可以在箱体7(或装置本体侧的部件)里设置对导向部件71的最大位移进行限制的止挡块76。
在不需要以上所述的厚纸搬送时通过导向部件71来变更用纸导向方向时,就如图18所示地,也可以使得承受部38的第一导向面38a和第二导向面38b之间的交叉角(θ1+θ2)为锐角。由此,位置确定部38c中的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效果得到提高,可以更高精度地对导向部件71进行位置确定。这时候,即使比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更加减弱施力弹簧72的弹性力,也能够获得足够的位置确定效果。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导向部件71为金属制时,导向部件71是对例如金属板(例如厚度为0.8-1.5mm左右)冲压加工后形成的。这时,与记录用纸P抵接的导向部件71弯曲时,在轴方向里的导向部71a额导向功能就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引起图像品质的下降。为了防止这一点,优选的是如图10A、B所示地,通过对导向部件71的先端,尤其是导向部71a进行卷边弯曲加工等折曲后成为R形状,来提高导向部71a的刚性。根据需要,不仅是导向部71a,也可以对抵接部71b进行同样的折曲。对抵接部71b保留冲压加工时产生的剪切面时,就有可能导致剪切面的粗边毛刺加快承受部38的磨耗。对此,通过将抵接部71b形成为R形状,就能够防止该种问题。
另外,对于导向部件71的先端的导向部71a及抵接部71b,如图11所示地,也可以进行氟素树脂涂层等的低摩擦处理(虚线所示)。由此,在能够降低导向部71a和记录用纸P的摩擦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用于使得抵接部71b和承受部38平滑相接的滑动性,并抑制两者的磨耗。
导向部件71的导向部71a如图12A、B所示地,也可以由辊71d来构成。由此,就能够减轻导向部件71和记录用纸P之间的滑动负荷,并能够将记录用纸P稳定地供给到二次转印夹持里。
图13A、图13B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将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以及进行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的承受部38的双方形成为曲面状(圆筒面状)。承受部38的曲率半径R1要大于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的曲率半径R2。
导向部件71的凸曲面状的抵接部71b是通过在导向部件71先端的轴方向两侧部里安装树脂制的罩盖71e来构成的。在该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71的导向部71a如图10A、B所示地,是通过卷边加工等来折曲的(省略图示)。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地,凹曲面状的承受部38被一体地形成在将驱动辊31及从动辊32支持为自由转动的装置本体侧的树脂制的支持框40里。在支持框40以外的其他部件(例如位置确定部件39)里形成承受部38时,所述其他部件相对于装置本体侧的部件的的安装精度就决定了承受部38对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精度。因此,由于误差的累积就有可能导致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3的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精度的下降。对此,在本发明中,只要在支持中间转印带33的支持框40里直接形成承受部38,就能够不考虑承受部38的安装精度,所以就能够提高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3的导向部件71的位置确定精度,并可以切实地防止因放电而产生的图像的紊乱。
支持框40为了抑制抵接部71b和承受部38的接触滑动而导致的磨耗,与构成抵接部71b的罩盖71e同样地由树脂来形成。这时,除了罩盖71e的导向部件71的全体可以由金属来形成。也可以由金属来形成罩盖71e,这时的支持框40也由金属来形成。
除了以上所述的构成,图13A、图13B所示的实施方式也设置(省略图示)了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和功能的导向机构70。因此,与图2所示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箱体7的关闭状态中,通过施力弹簧72的施加力F,导向部件71被按压到承受部38里后导向部件71得到位置确定(图13B的实线所示)。另外,随着箱体7的开关就以与图4至图7同样的方式,导向部件71在承受部38的内面滑动的同时进行移动。这时,由于承受部38和抵接部71b的双方为曲面状,在两者滑动时就不容易发生撞击,从而能够更平滑顺利地来打开和关闭箱体7。
当导向部件71与厚纸等构成的高刚性的记录用纸P抵接时,从记录用纸P受到推压力的导向部件71就如图13B的虚线所示地在承受部38上滑动后,在导向机构70的滑动移动方向里位移(这时,未图示的支轴71c也沿着长孔74在同方向里移动)。因此,与图9A、B同样地,记录用纸P从位移前的导向部件71的导向方向被引导到更接近二次转印夹持进口的方向里。因此,即使高刚性的记录用纸P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里,该记录用纸P也不会被导向部件71大幅弯曲,因而就能够降低搬送负荷,并进一步地实现搬送速度的稳定化。
在曲面状的承受部38中,与图2所示实施方式中的V字状的承受部38不同的是,导向面38a、38b以及位置确定部38c之间的界线并不明确。但是,从以上的说明可以明确的是,曲面状的承受部38实质上也包括了这些各部38a、38b、38c,并且也起到与这些各部同样的功能。
以下,参照图14至图17来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所示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转印夹持周边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图。
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图2所示导向机构70之中允许导向部件71和箱体7之间作相对的转动运动和往复滑动运动的转动滑动机构75。与图2所示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借助于作为施力机构的支持施力弹簧75a由箱体7支持导向部件71来代替转动滑动机构75。对于与图2所示实施方式共同的构成,在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并在下面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支持施力弹簧75a是被配置在箱体7和导向部件71之间的压缩弹簧,平时是从底端朝向先端地来对导向部件71进行施力的。在箱体7的关闭状态下,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与承受部38的位置确定部38c抵接,并通过支持施力弹簧75a的施加力,抵接部71b就被位置确定在位置确定部38c里了。因此,与导向部件71抵接的记录用纸P通过导向部件71被引导到比二次转印夹持更靠中间转印带33的环绕方向的上游侧里,因放电导致的图像品质的下降就得到了防止。
从图14所示状态来打开箱体7时,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就在第二导向面38b上滑动后离开承受部38。另外,在关闭箱体7时,导向部件71的抵接部71b就在第二导向面38b上滑动,并在到达位置确定部38c里后被位置确定。导向部件71和承受部38抵接后,到箱体7被完全关闭为止,支持施力弹簧75a随着箱体7的关闭方向的转动而被压缩。因此,在箱体7完全关闭的状态下,导向部件71就通过支持施力弹簧75a的施加力由位置确定部38c来位置确定了。
在这种构成中,打开箱体7后,当抵接部71b脱离第二导向面38b时,导向部件71通过支持施力弹簧75a的施加力会在施力方向里突然飞出,并与中间转印带33接触后可能损伤中间转印带33。
为了防止这一点,如图14及图15所示地,以将支持框40的箱体7侧端部延伸到超过中间转印带33(驱动辊31)的位置为好。由此,从承受部38脱离的抵接部71b即使因为施加力而飞出,导向部件71也不会和中间转印带33接触,从而就能够防止中间转印带33的损伤。
当导向部件71因上述施加力的飞出过度(over stroke)发生时,在将箱体7从打开状态进行关闭时就有可能发生导向部件71和支持框40的端面干涉,并且不能被导入到承受部38里的情况。为了防止这一点,以在导向部件71和箱体7之间设置对导向部件71的飞出进行限制的止挡机构为好。
作为该止挡机构的一个例子,可以如图16A-C所示地,在箱体7里设置止挡部76的同时,在导向部件71里设置通过支持施力弹簧75a的施力方向可以与止挡部76卡合的卡合部71g。卡合部71g如图16C所示地,是在导向部件71里形成突出部71h,除此之外也可以如图17所示地,在导向部件71里形成切除部71i。
通过这些构成,即使导向部件71脱离承受部38并因支持施力弹簧75a的施加力而可能飞出,也因为卡合部71g和止挡部76的抵接,使得导向部件71进一步的飞出得到限制,所以,如图16B所示地,导向部件71的飞出过度(overstroke)就得到了防止。因此,在关闭箱体7的时候导向部件71也不会与支持框40或中间转印带33干涉,从而能够平滑顺利地关闭箱体7。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当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前述各实施方式所示之外,还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黑白图像形成装置或其他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及其复合机等。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1年08月29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1-186389以及2011年08月29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1-186385,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转印部件,在其表面里载置调色剂图像后被转动驱动;
转印转动体,其按压所述转印部件后,形成用于将转印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介里的转印夹持;
箱体,其与转印转动体一起以第一转动中心为中心可以转动,并通过该转动可以在形成所述转印夹持的关闭状态和解除所述转印夹持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导向部件,其将搬送路径搬送来的记录媒介朝向比所述转印夹持更靠转印部件的转动方向上游侧里进行导向,
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有,
支持框,其对转印部件进行支持;
施力机构,其将施加力作用在导向部件里;
承受部,其在箱体的关闭状态下,与接受所述施加力的导向部件抵接后对导向部件进行位置确定,
通过箱体来支持导向部件,并在支持框里形成承受部,
在导向部件和箱体之间设置了允许所述导向部件以第二转动中心为中心转动并且允许所述第二转动中心在规定行程里往复滑动运动的转动滑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承受部里设置有对导向部件进行所述位置确定的位置确定部,和箱体开关时与导向部件滑动接触的导向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承受部里设置有可以和因为与记录媒介的接触而位移的导向部件滑动接触的导向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箱体的关闭状态下,将第二转动中心配置在滑动移动行程的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箱体里设置了对通过施力机构而朝向施力方向的导向部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止挡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箱体的关闭状态下,以与导向部件非接触地在箱体里设置了箱体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期间,与接受所述施加力的导向部件抵接的止挡块,并在导向部件和止挡块抵接的状态下,使得第二转动中心位于通过所述施加力的滑动移动行程的终端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导向部件通过来自于记录媒介的推压力,可以抵抗施加力地进行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施加力设定为,在与低刚性的记录媒介抵接时,导向部件在承受部被位置确定,而在与高刚性的记录媒介抵接时,导向部件因所述推压力而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得导向部件和承受部在非通过纸张领域里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导向部件与承受部的接触部形成为曲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承受部形成为曲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支持框延伸到超过所述转印部件的位置为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来形成导向部件,并对导向部件与承受部的接触部进行卷边加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互为金属或互为树脂来形成承受部和导向部件。
CN201210300885.8A 2011-08-29 2012-08-22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9680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6389A JP5849533B2 (ja) 2011-08-29 2011-08-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389 2011-08-29
JP2011186385A JP5800220B2 (ja) 2011-08-29 2011-08-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6385 2011-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8033A CN102968033A (zh) 2013-03-13
CN102968033B true CN102968033B (zh) 2015-08-12

Family

ID=47743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0885.8A Active CN102968033B (zh) 2011-08-29 2012-08-2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213270B2 (zh)
CN (1) CN1029680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2133B2 (ja) 2012-07-05 2017-05-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ユニット落下防止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64470B2 (en) * 2012-09-18 2015-10-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Transfer device and attachment of the transfer device to a cover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94174B2 (ja) 2012-11-28 2017-03-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回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1914A (ja) 2014-02-28 2015-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436383B2 (ja) * 2014-11-13 2018-1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958806B2 (en) 2015-11-25 2018-05-01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7039878B2 (ja) * 2017-07-28 2022-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054819B2 (ja) * 2018-04-05 2022-04-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アアイロン
JP2021179487A (ja) * 2020-05-12 2021-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2066945A (ja) 2020-10-19 2022-05-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0880A (ja) * 1996-03-11 1997-09-16 Minolta Co Ltd 転写前ガイド装置
US5983062A (en) * 1997-04-18 1999-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hifting means to position image transfer unit
JP2001356619A (ja) * 2000-06-15 2001-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転写装置
JP2002040818A (ja) * 2000-07-26 2002-02-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700119A (zh) * 2004-05-18 2005-11-2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34620A (zh) * 2007-06-25 2008-12-3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4295442B2 (ja) * 2001-01-23 2009-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6168B2 (ja) 1991-03-20 2000-12-11 コニ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245394A (en) 1991-03-20 1993-09-14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openable conveyance path
JPH05257346A (ja) 1992-03-16 1993-10-08 Konica Corp 給紙ガイド装置
JP4038328B2 (ja) 1999-10-29 2008-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転写材搬送方法及び転写装置
JP4027146B2 (ja) 2002-04-18 2007-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11044A (ja) 2004-06-25 2006-01-1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66322B2 (ja) 2005-03-09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01509A (ja) 2005-04-25 2006-11-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7636100B2 (en) * 2005-07-08 2009-1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99633B2 (en) 2005-11-15 2009-10-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ust container including dust conveyance members
JP5020516B2 (ja) 2006-01-30 2012-09-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45589B2 (ja) 2006-05-19 2011-12-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28839B2 (ja) 2006-06-12 2012-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3447A (ja) 2006-06-26 2008-0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2347B2 (ja) 2006-06-28 2012-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78954B2 (ja) 2006-07-20 2012-07-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40067B2 (ja) 2006-08-23 2011-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案内装置及びその粉体案内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060116B2 (ja) 2006-12-08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廃トナー収容体、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896748B2 (ja) 2007-01-16 2012-03-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70336B2 (en) 2007-02-05 2011-06-28 Ricoh Company, Limited Powder hous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owder housing unit
US7904010B2 (en) 2007-02-09 2011-03-08 Ricoh Company, Ltd. Belt unit,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77499B2 (ja) 2007-03-13 2012-07-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31451B2 (ja) 2007-06-18 2012-09-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85563B2 (ja) 2007-06-19 2009-06-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レーザ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35307B2 (en) 2007-06-22 2012-03-13 Ricoh Company, Ltd. Transfer belt device,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21406B2 (ja) 2007-11-13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244168B2 (en) * 2007-06-25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transfer device
JP4918421B2 (ja) 2007-07-03 2012-04-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33823B2 (en) 2007-07-13 2012-07-31 Ricoh Company, Limited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735634B2 (en) 2007-07-13 2010-06-15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28481A (ja) 2007-11-21 2009-06-11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8788B2 (ja) * 2007-12-17 2013-09-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離間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75657A (ja) 2007-12-27 2009-08-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3146B2 (ja) 2008-02-18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345B2 (ja) 2009-11-10 2014-01-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装置外装ユニット
JP5549493B2 (ja) 2010-09-07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11336B2 (ja) 2010-11-08 2015-1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244B2 (ja) * 2012-02-21 2016-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0880A (ja) * 1996-03-11 1997-09-16 Minolta Co Ltd 転写前ガイド装置
US5983062A (en) * 1997-04-18 1999-1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hifting means to position image transfer unit
JP2001356619A (ja) * 2000-06-15 2001-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転写装置
JP2002040818A (ja) * 2000-07-26 2002-02-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95442B2 (ja) * 2001-01-23 2009-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700119A (zh) * 2004-05-18 2005-11-2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34620A (zh) * 2007-06-25 2008-12-3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13270B2 (en) 2015-12-15
CN102968033A (zh) 2013-03-13
US20130051854A1 (en)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803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1410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CN102692852B (zh)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EP2428852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CN101344746A (zh) 带装置和成像设备
EP222429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18634B2 (en) Sheet thickness detector, sheet conveyor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12068409A (zh) 冷却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
US20140003845A1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080003204A (ko) 클리닝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KR101214406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8655247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88285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96679B2 (en) Pivotally movable abutment mechanism,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002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63154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340547B2 (en) Clean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cleaning method
JP20092046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377593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478780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8495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0677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3052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6350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23899A (ja) 帯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