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6136A - 设备支撑部件和包括该设备支撑部件的上部回转体 - Google Patents

设备支撑部件和包括该设备支撑部件的上部回转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6136A
CN102966136A CN2012103206223A CN201210320622A CN102966136A CN 102966136 A CN102966136 A CN 102966136A CN 2012103206223 A CN2012103206223 A CN 2012103206223A CN 201210320622 A CN201210320622 A CN 201210320622A CN 102966136 A CN102966136 A CN 102966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rizontal board
upper horizontal
vertical piece
edge
up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206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6136B (zh
Inventor
上杉宪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66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6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6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61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33Improving access, e.g. for maintenance, steps for improving driver's access, handrai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83Tanks, e.g. oil tank, urea tank, fuel tan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 Jib Cran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设备支撑部件和包括设备支撑部件的上部回转体。设备支撑部件包括:上侧水平板部(13a),具有载置冷却装置(71)的上面;下侧水平板部(14a),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的下方,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下侧水平板部且用于维护冷却装置的维护孔(15);和上侧右纵板部(13b)和下侧左纵板部(14b),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与下侧水平板部之间;上侧水平板部、上侧右纵板部、下侧水平板部和下侧左纵板部从侧方观察形成闭合剖面,上侧水平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上侧水平板部的缺口部(16),以便经由维护孔来维护冷却装置。由此,即使在设备支撑部件中追加或扩大开口部也具备能够维持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

Description

设备支撑部件和包括该设备支撑部件的上部回转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备支撑部件,该设备支撑部件设置于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并且支撑规定的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中,在履带式的下部行走体上搭载有上部回转体。上部回转体包括能够绕铅垂方向的轴回转地被支撑于下部行走体的上框架。此外,上部回转体包括分别设置于上框架的附属装置、驾驶室、机械室和配重等。上框架具有作为上框架的核心的中间区域、以及从该中间区域向左右两侧伸出的侧平台。中间区域具有沿车体的前后方向(以下,称为前方、后方或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部、和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底板部的左右一对支撑部。该一对支撑部的前部,将附属装置支撑成能够进行倾斜动作。在一对支撑部的后侧部分,支撑有作为沉重物体的配重。左右两侧的侧平台沿前后方向被划分成多个区域。在中间区域的左前侧部分设置有驾驶室。在驾驶室的后侧部分设有机械室。在机械室的内部容纳有冷却装置等。
作为这种上框架,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46240号所公开的上框架已为周知。在该上框架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间区域。在中间区域的后部设有发动机安装台。在发动机安装台的左侧设有冷却装置安装台。安装于冷却装置安装台的冷却装置具有将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吸入空气冷却用中冷器和工作油冷却用油冷却器一体化而成的结构。在冷却装置的下部,连接有散热器软管、中冷器软管和油冷却器软管这些各导管。并且,在覆盖冷却装置安装台下部的底面板上,在冷却装置的导管连接部分附近开设有维护用孔。
为了提高设置于底面板上的设备的可维护性,可采用将形成于底面板上的维护用孔的面积进行扩大的方法。为了扩大孔的面积,可追加或扩大维护用孔。可是,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46240号所公开的冷却装置安装台中,若追加或扩大维护用孔,则用于载置设备的底面板的刚性会降低。由此,产生无法水平地支撑设备的问题。特别是在载置重量大的冷却装置的情况下,刚性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变得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支撑部件和包括该设备支撑部件的上部回转体,即使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追加或扩大开口部也具备能够维持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设备支撑部件,设置于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用于支撑规定的设备,包括:上侧水平板部,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并且具有用于载置所述设备的上面;下侧水平板部,实质上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下方,并且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下侧水平板部的下侧开口部,该下侧开口部用于维护所述设备;以及第一纵板部和第二纵板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与所述下侧水平板部之间,其中,所述上侧水平板部、所述第一纵板部、所述下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纵板部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个方向观察形成闭合剖面,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上侧水平板部的上侧开口部,以便经由所述下侧开口部对所述设备进行维护。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上部回转体,包括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以及载置于所述设备支撑部件的上侧水平板部的上面的设备。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用于载置设备的上侧水平板部的下方形成有闭合剖面,所以即使在设备支撑部件中追加或扩大开口部也具备能够维持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可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掘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上框架上安装有冷却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上框架的后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上框架的俯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图4所示的冷却装置安装台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5的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安装有冷却装置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安装台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安装有燃料箱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燃料箱安装台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涉及的设备支撑部件被应用于液压挖掘机的冷却装置安装台,用于支撑设置于该液压挖掘机的冷却装置。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不具有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性质。
图1是液压挖掘机的立体图。液压挖掘机包括能够自走的履带式的下部行走体1、通过回转装置2能够回转地搭载于该下部行走体1的上部回转体3、和以能够进行倾斜动作的方式设置于该上部回转体3的前部的附属装置4。下部行走体1与上部回转体3构成液压挖掘机的车体。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使用图1所示的方向(前后、左右、和上下的方向)。
上部回转体3包括上框架5,该上框架5以能够绕沿着铅垂方向的轴回转的方式安装于回转装置2。此外,上部回转体3包括分别设置于上框架5的驾驶室6、机械室7、配重8、冷却装置(设备)71(参照图2)、发动机(省略图示)、泵(省略图示)以及冷却装置安装台12(参照图2)。驾驶室6搭载于上框架5的左前部。机械室7搭载于上框架5上的驾驶室6的后侧。配重8搭载于上框架5上的机械室7的后侧。
附属装置4进行砂土的挖掘作业等。具体而言,附属装置4包括:动臂41,其具有以能够进行倾斜动作的方式设置于上部回转体3的基端部;斗杆42,其具有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动臂41的顶端部的基端部;以及铲斗43,其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斗杆42的顶端部。动臂41以能够沿车体前后方向进行倾斜动作的方式支撑于上部回转体3。附属装置4根据来自驾驶室6内的驾驶员的指示而动作。例如,附属装置4能够进行使动臂41向前方较大地倾斜来伸长斗杆42的动作、或使动臂41倾斜立起来折叠斗杆42的动作等。
驾驶室6是驾驶员搭乘的部位。具体而言,驾驶室6例如包括驾驶员所就座的驾驶席、行走用操作杆和作业用操作杆(均未图示)。驾驶席、各操作杆设置于驾驶室6内。
机械室7设置在上部回转体3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之间。在机械室7内的后部,设有冷却装置(设备)71(参照图2)、发动机(省略图示)和泵(省略图示)。冷却装置71、发动机和泵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依次排列。
配重8是针对附属装置4的倾斜动作用于确保平衡的部件。具体而言,配重8的重量根据附属装置4的重量、形态等设定。此外,配重8设置于机械室7的后侧的左右两端之间的整个范围内。
接着,参照图2至图4说明上框架5的结构。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上框架上安装有冷却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上框架的后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上框架的俯视图。
上框架5包括:中间区域9,其在上框架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右侧平台10,其设置于中间区域9的右侧;以及左侧平台11,其设置于中间区域9的左侧。在中间区域9,从前向后依次安装附属装置4、发动机和配重8。在右侧平台10上安装有电池等电子部件和燃料箱等。在左侧平台11的前部安装有驾驶室6,并且在左侧平台11的后部安装有冷却装置71。
中间区域9是上框架5的核心。具体而言,中间区域9包括:底板部90;一对支撑部91、92,其沿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并且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方式立设于底板部90;加强部件93,其连结一对支撑部91、92的前端部分;以及安装座部94,其用于在一对支撑部91、92的后部安装发动机。在一对支撑部91、92的前端部设有用于以轴来支撑动臂41的基端部的轴孔91a、92a。
右侧平台10从上方观察形成为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此外,右侧平台10的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与中间区域9的底板部90的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基本相同。并且,右侧平台10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在各区域中的中央部的区域10a,载置有燃料箱(省略图示)和工作油箱(省略图示)。燃料箱和工作油箱由右侧平台10支撑。
左侧平台11从上方观察形成为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此外,左侧平台11的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中间区域9的底板部90的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左侧平台1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框架11a、分别设置于支撑部92与左侧框架11a之间的两根驾驶室支撑部件11b、11b、连结部件11c和后端连结部件11d。左侧框架11a的前部比右侧平台10更向前方突出。两根驾驶室支撑部件11b、11b在左侧平台11的前部沿前后排列地设置。并且,由左侧框架11a的前部和驾驶室支撑部件11b、11b形成用于支撑驾驶室6的驾驶室支撑空间11e(参照图2和图4)。驾驶室6通过设置于驾驶室支撑空间11e的四个角部的未图示的装配部件被支撑。连结部件11c在后侧的驾驶室支撑部件11b的后方,与该驾驶室支撑部件11b空开间隔地设置。此外,后端连结部件11d在连结部件11c的后方,与该连结部件11c空开间隔地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连结部件11c、后端连结部件11d、支撑部92和左侧框架11a围成的矩形部分中,设有大致矩形状的冷却装置安装台12(详情后述)。具体而言,冷却装置安装台12的周缘分别焊接于连结部件11c、后端连结部件11d、支撑部92和左侧框架11a。由此,冷却装置安装台12构成所述矩形部分的底板部。
冷却装置71通过一体设有散热器、中冷器和油冷却器而构成。如图3所示,冷却装置71包括向右侧即中间区域9侧突出的三个软管安装部72。具体而言,各软管安装部72分别为用于在散热器的下部安装散热器软管的软管安装部、用于在中冷器的下部安装中冷器软管的软管安装部、和用于在油冷却器的下部安装油冷却器软管的软管安装部。此外,各软管安装部72在冷却装置71的右侧面的下端部中靠车体前后方向中央侧的位置相互排列设置。另外,在图3中,仅图示了三个软管安装部72中最后侧的一个,其他的两个被最后侧的一个遮挡。
接着,参照图5至图8说明冷却装置安装台12的详细的结构。图5是放大表示图4所示的冷却装置安装台的俯视图。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面图。图7是沿图5的VII-VII线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安装有冷却装置71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安装台12的立体图。
冷却装置安装台12用于支撑冷却装置71。具体而言,冷却装置安装台12包括用于载置冷却装置71的上侧支撑部件13、以及形成有用于维护冷却装置71的维护孔(下侧开口部)15的下侧支撑部件14。以从上方观察让上侧支撑部件13的右侧端部与下侧支撑部件14的左侧端部相重合的方式,上侧支撑部件13设置于冷却装置安装台12的左侧部分,并且下侧支撑部件14设置于冷却装置安装台12的右侧部分。
上侧支撑部件13包括:实质上水平设置的上侧水平板部13a,该上侧水平板部13a具有用于载置冷却装置71的上面;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缘部向铅垂下方延伸的上侧右纵板部(第一纵板部)13b、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左侧缘部向铅垂下方延伸的上侧左纵板部(第三纵板部)13c、以及从上侧左纵板部13c的下端向左方延伸的上侧底板部13d。
此外,上侧支撑部件13是对钢板进行弯曲加工而成的部件。具体而言,上侧水平板部13a形成为矩形。上侧右纵板部13b是形成为矩形并且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缘部向铅垂下方折弯的部分。上侧左纵板部13c是形成为矩形并且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左侧缘部向铅垂下方折弯的部分,该上侧左纵板部13c延伸到比上侧右纵板部13b的下端面低的位置。上侧底板部13d是从上侧左纵板部13c的下端向左方折弯的部分,实质上沿水平方向延伸。此外,如图6所示,上侧底板部13d的左侧缘部安装于左侧框架11a。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侧底板部13d的左侧缘部的后部,形成有从上侧底板部13d向上方折弯的折弯部13e。
此外,在上侧支撑部件13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上侧支撑部件13的上侧开口部,以能够经由维护孔15对冷却装置71进行维护。首先,说明维护孔15的设置。下侧水平板部14a从上方观察具有:由上侧水平板部13a中含右侧缘部(上侧右纵板部13b)的部分所覆盖的被覆盖范围、以及超过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缘部而位于被覆盖范围的外侧的外侧范围。维护孔15从上方观察形成于所述被覆盖范围和外侧范围之间。并且,上侧开口部形成于上侧支撑部件13上的、从上方观察与维护孔15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开口部是由形成在上侧水平板部13a和上侧右纵板部13b的缺口部16构成。缺口部16在上侧支撑部件13的前后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央部分,形成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端部到上侧右纵板部13b的下端的范围。具体而言,缺口部16形成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端部到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缘部的范围、以及上侧右纵板部13b的上端到下端的范围。即,缺口部16具有形成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端部中从上方观察与维护孔15大致重合的部分的水平开口部16a、以及与该水平开口部16a连续地形成于上侧右纵板部13b的垂直开口部16b。如图8所示那样,上侧右纵板部13b由垂直开口部16b分开为前侧的脚部(第一纵板片)132b和后侧的脚部(第一纵板片)131b。各脚部131b、132b分别向铅垂下方延伸。此外,各脚部131b、132b的下端部,即上侧右纵板部13b的各下端部分别安装(接合)于后述的下侧水平板部14a的上面。
另外,具有所述结构的上侧支撑部件13可通过以下步骤制作。首先,准备一张矩形的钢板,在该钢板的一边侧预先形成缺口部16。之后,例如通过压力加工折弯成凸形状。
此外,上侧水平板部13a具有用于固定冷却装置71的四个固定部13f。各固定部13f从上方观察分别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四个角部(前后左右方向的四个角部)。即,各固定部13f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13a上,且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位于缺口部16的外侧。具体而言,各固定部13f中的右侧的两个固定部13f之中的一个固定部13f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缘部中设有脚部132b的一侧,并且,右侧的两个固定部13f之中的另一个固定部13f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缘部中设有脚部131b的一侧。此外,各固定部13f中的左侧的两个固定部13f分别设置于设有上侧左纵板部13c的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左侧缘部。通过如上所述的设置,由于能够由上侧右纵板部13b和上侧左纵板部13c承受冷却装置71的重量,所以支撑冷却装置71的部分能够获得高刚性。此外,如图7所示,固定部13f包括以沿上下方向贯穿上侧水平板部13a的方式形成的安装孔13f1、以及固定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下面的螺母N。在安装于冷却装置71的下端部的支架(省略图示)上,设有与固定部13f的安装孔13f1对应的贯穿孔。通过使螺栓从上方穿过该贯穿孔而螺合于螺母N,冷却装置71被固定于冷却装置安装台12。
下侧支撑部件14包括:实质上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下方的下侧水平板部14a,该下侧水平板部14a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下侧水平板部14a的维护孔15;从下侧水平板部14a的左侧缘部向铅垂上方延伸的下侧左纵板部(第二纵板部)14b;从下侧水平板部14a的右侧缘部向铅垂下方延伸的下侧右纵板部14c;从下侧右纵板部14c的下端向右方延伸并且实质上水平设置的下侧底板部14d;以及从下侧底板部14d的右侧缘部向上方折弯的折弯部14e。
此外,下侧支撑部件14是对钢板进行弯曲加工而成的部件。具体而言,下侧左纵板部14b是从下侧水平板部14a的左侧缘部向铅垂上方折弯的部分。下侧右纵板部14c从下侧水平板部14a的右侧缘部向铅垂下方折弯。下侧底板部14d是从下侧右纵板部14c的下端向右方折弯的部分。折弯部14e是从下侧底板部14d的右侧缘部向上方折弯的部分。
下侧水平板部14a从上方观察形成为矩形,其长边方向沿着车体前后方向设置。此外,下侧水平板部14a在车宽方向上的设置范围为:从底板部90的后端部的左侧缘部上方的位置到上侧水平板部13a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下方位置。下侧水平板部14a从上方观察具有:由上侧水平板部13a中含右侧缘部(上侧右纵板部13b)的部分所覆盖的被覆盖范围、以及超过该右侧缘部(上侧右纵板部13b)而位于被覆盖范围的外侧的外侧范围。维护孔15从上方观察形成于所述被覆盖范围和外侧范围之间。
具体而言,维护孔15从上方观察在下侧水平板部14a的实质上的中央部分,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下侧水平板部14a。维护孔15是在下侧水平板部14a(下侧支撑部件14)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参照图5)。此外,维护孔15从上方观察形成于包含所述三个软管安装部72(所有软管安装部72)的范围。具体而言,维护孔15在冷却装置71载置(固定)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状态下,设置于软管安装部72(参照图3)的下方的位置。维护孔15的左半部分的范围从上方观察与缺口部16的水平开口部16a重合。另一方面,维护孔15的右半部分的范围设置于比垂直开口部16b、即各上侧右纵板部13b靠右侧的位置。维护孔15的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是与缺口部16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且,形成于缺口部16的垂直开口部16b的前后两侧的脚部131b、132b(两张第一纵板片)安装(接合)在位于维护孔15的前后方向外侧的下侧水平板部14a上。
下侧左纵板部14b从下侧水平板部14a的左侧缘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下面的上端部。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下侧左纵板部14b在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左右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央位置沿前后延伸。即,上侧左纵板部13c以下侧左纵板部14b为基准,设置于与各上侧右纵板部13b相反侧的位置。由此,所述四个固定部13f中的右侧的两个固定部13f与左侧的两个固定部13f以下侧左纵板部14b为基准设置在左右对称的位置。
将冷却装置安装台12安装于上框架5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上侧支撑部件13与下侧支撑部件14预先形成一体,之后,将其焊接于上框架5。在焊接于上框架5时,使一体化的上侧支撑部件13与下侧支撑部件14的前端部12a及后端部12b(参照图5)分别焊接于连结部件11c和后端连结部件11d。并且,使所述一体化的上侧支撑部件13与下侧支撑部件14的左侧端部(上侧支撑部件13的左侧端部)及右侧端部(下侧支撑部件14的右侧端部)分别焊接于左侧框架11a和中间区域9的支撑部92。采用该方法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因焊接产生的应变(以下称为焊接应变)对上侧支撑部件13的影响,较为理想的是,对上侧支撑部件13与下侧支撑部件14不进行连续焊接,而进行部分焊接。具体而言,较为理想的是,采用部分焊接来进行上侧右纵板部13b的下端部与下侧水平板部14a的上面的接合、以及下侧左纵板部14b的上端部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下面的接合。
此外,第二种方法是在将下侧支撑部件14焊接于上框架5后,将上侧支撑部件13焊接于上框架5的方法。具体而言,在该方法中,预先将下侧支撑部件14焊接于连结部件11c、后端连结部件11d和中间区域9的支撑部92。之后,将上侧支撑部件13焊接于连结部件11c、后端连结部件11d、左侧框架11a和下侧支撑部件14。在采用该方法的情况下,因为在将下侧支撑部件14焊接于上框架5后固定上侧支撑部件13,所以能够将由下侧支撑部件14与中间区域9的焊接而引起的焊接应变对上侧支撑部件13的影响抑制为最小限。
另外,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从侧方观察(也就是,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个方向观察时),由上侧水平板部13a、上侧右纵板部13b、下侧水平板部14a和下侧左纵板部14b形成闭合剖面。如上所述,由于在上侧水平板部13a的缘部设有上侧左纵板部13c,所以与由一张平坦的底板部件支撑冷却装置71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支撑冷却装置71的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刚性,并且也能够减小焊接应变对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业者能够在维护作业时通过一个维护孔15触及三个软管安装部72。具体而言,作业者能够从下侧将工具等***维护孔15而在各软管安装部72实施维护作业。
此外,上侧支撑部件13由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两缘部的上侧右纵板部13b和上侧左纵板部13c,成为朝上的凸形状。而且,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中间部分由下侧支撑部件14的下侧左纵板部14b支撑。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刚性和平面度。
此外,形成于缺口部16的垂直开口部16b的前后两侧的脚部131b、132b分别焊接于位于维护孔15的前后方向外侧的下侧水平板部14a。因此,下侧支撑部件14的刚性也提高。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冷却装置71的载置部分从侧方观察具有闭合剖面,由于该部分的刚性提高,可以追加和扩大开口部。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由用于载置冷却装置71的上侧水平板部13a、下侧水平板部14a、上侧右纵板部13b和下侧左纵板部14b围成的闭合剖面。因此,能够维持用于载置冷却装置71的部分的刚性。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扩大维护孔15和/或缺口部16。
对于以往的冷却载置安装台,可以推断在一张平坦的底面板上设置设备支撑面,该底面板焊接于中间区域和周围的部件。因而,由该焊接引起的焊接应变的影响会直接影响设备支撑面的平面度。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形成有由上侧水平板部13a、上侧右纵板部13b、下侧水平板部14a和下侧左纵板部14b围成的闭合剖面,并且在上侧水平板部13a上设置用于载置冷却装置71的面。因此,能够减小周围的焊接应变对上侧支撑部件13的影响。因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焊接应变对载置冷却装置71的面的影响。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上侧右纵板部13b和下侧左纵板部14b分别从上侧水平板部13a和下侧水平板部14a的缘部延伸。因此,能够分别由一个部件构成上侧支撑部件13和下侧支撑部件14,能够抑制零件件数。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侧支撑部件13的上侧右纵板部13b的下端部接合于下侧水平板部14a的上面,且下侧支撑部件14的下侧左纵板部14b的上端部接合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下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安装台12的刚性,可以追加和扩大维护孔15及缺口部16。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侧支撑部件13具有分别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两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上侧右纵板部13b和上侧左纵板部13c。由此,上侧支撑部件13具有朝上的凸部(C型的部分),因此,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冷却装置71的部分(固定冷却装置71的部分)的刚性,随之,既能够维持用于载置冷却装置71的部分的刚性,又能实现维护孔15和缺口部16的进一步追加和扩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两缘部和相对于该两缘部分别折弯的上侧右纵板部13b及上侧左纵板部13c形成角部(剖面上的角部。例如参照图7),并在所述两缘部分别设有固定部13f。由此,能够由上侧右纵板部13b以及上侧左纵板部13c可靠地承受冷却装置71的重量。因此,既能维持用于载置冷却装置71的部分的刚性,又能实现维护孔15和缺口部16的进一步追加和扩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在与维护孔15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内,设有切掉上侧支撑部件13(上侧水平板部13a以及上侧右纵板部13b)的缺口部16。由此,经由维护孔15从下方触及冷却装置71的作业者在不受上侧水平板部13a和上侧右纵板部13b的阻碍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冷却装置71的维护。特别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维护孔15形成于由上侧水平板部13a覆盖的被覆盖范围和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外侧范围之间。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触及冷却装置71的侧面到底面的范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不仅将缺口部16形成于从上方观察与维护孔15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而且具有设置于缺口部16的两侧位置的两个固定部13f。由此,能够在使冷却装置71的底面经由缺口部16向维护孔15侧露出的状态下,将冷却装置71载置于上侧支撑部件13的上面。因而,能够更容易地从维护孔15触及冷却装置71的底面。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固定部13f中的一个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缘部中设有脚部131b的一侧,而各固定部13f中的另一个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缘部中设有脚部132b的一侧。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在使冷却装置71的底面朝向维护孔15露出的状态下,由两个脚部131b、132b可靠地支撑冷却装置71的重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缘部的两个固定部13f与设置于左侧缘部的两个固定部13f以下侧左纵板部14b为基准对称地设置。由此,能够让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两缘部以下侧左纵板部14b为基准均等地支撑冷却装置71的重量。因此,能够更高效地维持用于载置冷却装置71的部分的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涉及的设备支撑部件被应用于支撑燃料箱的燃料箱安装台。图9是表示安装有燃料箱73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安装台17的立体图。下面,参照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燃料箱73是大致长方体状的中空容器,内部存储汽油等燃料。该燃料箱73具有设置在上面的用于注入燃料的供油部73a和设置在底面中央部的维护部73b。此外,燃料箱73的底面的四个角部设有安装部73c。另外,燃料箱安装台17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安装台12大致相同的结构。
燃料箱73被载置于燃料箱安装台17,并被安装固定于安装部73c。在燃料箱73安装于燃料箱安装台17的状态下,维护部73b设置于缺口部16的内侧。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维护部73b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71的三个软管安装部72的形成范围小,所以维护孔15也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维护孔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维持用于载置燃料箱73的支撑面(上侧水平板部13a)的高刚性,也充分地确保维护孔15的大小。因此,作业者能够将工具***维护孔15等而在维护部73b容易地实施维护作业。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是散热器、中冷器和油冷却器成为一体的装置,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包括散热器、中冷器和油冷却器中的一个或两个的冷却装置。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被支撑于安装台12、17上的设备是冷却装置71和燃料箱73,但是不限定于此。被支撑于安装台12、17上的设备只要是需要从下方进行维护的设备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工作油箱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一张板部件构成上侧水平板部13a与上侧右纵板部13b,但是不限定于此。上侧水平板部13a与上侧右纵板部13b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板构件构成。同样,下侧水平板部14a与下侧左纵板部14b也可以分别由不同部件构成。另外,例如也可以将上侧水平板部13a及上侧右纵板部13b,与下侧水平板部14a中位于上侧右纵板部13b右侧的部分通过一张板形成为一体,并且将下侧水平板部14a中位于上侧右纵板部13b左侧的部分与下侧左纵板部14b通过一张板形成为一体。或者,也可以将上侧水平板部13a及上侧右纵板部13b,与下侧水平板部14a中位于上侧右纵板部13b左侧的部分及下侧左纵板部14b通过一张板形成为一体,并且将下侧水平板部14a中位于上侧右纵板部13b右侧的部分,与下侧右纵板部14c及下侧底板部14d形成为一体。此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种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侧支撑部件13形成为朝上的凸形,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上侧支撑部件13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上侧水平板部13a和上侧右纵板部13b的剖面L字状。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侧支撑部件14形成为台阶状,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下侧支撑部件14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下侧水平板部14a和下侧左纵板部14b的剖面L字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侧支撑部件14在从上方观察与上侧支撑部件13重合的部分具有一个纵板部(下侧左纵板部14b),但是也可以具有多个纵板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形成多个闭合剖面,进一步提高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同样,上侧支撑部件13也可以在从上方观察与下侧支撑部件14重合的部分具有多个纵板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侧支撑部件14的下侧左纵板部14b设置于上侧支撑部件13的上侧水平板部13a上车宽方向的中间位置,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下侧支撑部件14与上侧左纵板部13c在左右方向上相重合,从而由上侧左纵板部13c和下侧左纵板部14b形成两层纵板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左侧缘部的刚性。此外,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折叠上侧右纵板部13b从而形成与上侧水平板部13a相重合的部位,从而提高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右侧缘部的刚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支撑部件13上形成有缺口部16,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沿上下方向仅贯穿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孔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侧左纵板部14b的上端面接合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下面,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下侧左纵板部14b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的一个方向折弯并水平地延伸,并且将该水平地延伸的部分与上侧水平板部13a的下面接合成相互接触的状态。此时,例如较为理想的是,下侧左纵板部14b的上端部的水平部分固定于上侧水平板部13a。固定的方法例如有焊接、利用螺栓的紧固。这样的结构也可以同样适用于上侧右纵板部13b与下侧水平板部14a的接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71和燃料箱73通过所述四个角部(corner)固定于上侧水平板部13a,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冷却装置71和燃料箱73通过上侧水平板部13a的车体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中除了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之外的部分予以固定,或者也可以通过上侧水平板部13a的缺口部16的左侧部分予以固定。不过,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四个角部位于由上侧水平板部13a、上侧右纵板部13b和上侧左纵板部13c形成的角部(剖面上的角部,angled region)所对应的部位,强度高于其他的部位。因此,与通过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四个角部以外的部位固定冷却装置71和燃料箱73时相比,通过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四个角部固定冷却装置71和燃料箱73更佳。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能够利用上侧水平板部13a的刚性高的部分支撑冷却装置71和燃料箱73,其结果,能够扩大维护孔15。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维护孔15仅形成一个,但是不限定于此。维护孔15也可以形成多个。不过,与追加维护孔15相比,扩大维护孔15的制造工序数较少。因此,与追加维护孔15相比,扩大维护孔15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压挖掘机作为冷却装置安装台12和燃料箱安装台17的应用对象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此。冷却装置安装台12和燃料箱安装台17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工程机械。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下侧支撑部件14固定于支撑部92,上侧支撑部件13固定于左侧框架11a,但是也可以是固定的对象相反。此外,当支撑如工作油箱、燃料箱那样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立体结构物时,也可以将下侧支撑部件14和上侧支撑部件13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固定于上框架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因为能够形成大的维护孔15,所以也可以设置用于防止小石子、泥水等进入、防尘等的能够开闭的盖部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缺口部(上侧开口部)16的水平开口部16a与垂直开口部16b的车体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但是没有必要一定相同。缺口部1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在不影响维护作业的范围内,尽量缩短为宜。水平开口部16a与垂直开口部16b也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例如在设备(冷却装置71和燃料箱73)的底面不具有需要进行维护作业的部分且仅在设备的右侧面的下部具有需要进行维护作业的部分的情况下,水平开口部16a只要以让设备的底面的右端部露出的左右宽度来开口即可。
另外,在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主要包含具有下述结构的发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设备支撑部件,设置于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用于支撑规定的设备,包括:上侧水平板部,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并且具有用于载置所述设备的上面;下侧水平板部,实质上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下方,并且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下侧水平板部的下侧开口部,该下侧开口部用于维护所述设备;以及第一纵板部和第二纵板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与所述下侧水平板部之间,其中,所述上侧水平板部、所述第一纵板部、所述下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纵板部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个方向观察形成闭合剖面,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上侧水平板部的上侧开口部,以便经由所述下侧开口部对所述设备进行维护。
根据本发明,由于载置设备的部分从侧方观察(也就是,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个方向观察时)构成闭合剖面,所以该部分的刚性得以提高,从而能够实现开口部的追加和/或扩大。在该结构中,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设置方式包括被正水平地设置的情况之外,在能够能够实现开口部的追加和/或扩大的前提下,还包括实质上水平地设置的情况。另外,在该结构中,所述下侧水平板部的设置方式包括正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下方的情况之外,在能够能够实现开口部的追加和/或扩大的前提下,还包括实质上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下方的情况。
具体而言,在本发明中,由于形成有由用于载置设备的上侧水平板部、下侧水平板部、第一纵板部和第二纵板部围成的闭合剖面,所以能够维持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由此,能够追加和/或扩大开口部。
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一纵板部构成使该上侧水平板部和该第一纵板部形成为一体的上侧支撑部件,所述下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纵板部构成使该下侧水平板部和该第二纵板部形成为一体的下侧支撑部件,所述第一纵板部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一缘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下侧水平板部的上面的下端部,所述第二纵板部从所述下侧水平板部的缘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下面的上端部。
在该结构中,第一纵板部和第二纵板部分别从上侧水平板部和下侧水平板部的缘部延伸。因此,能够分别由一个部件构成上侧支撑部件和下侧支撑部件,能够抑制零件件数。
此外,在该结构中,上侧支撑部件的第一纵板部的下端部接合于下侧水平板部的上面,且下侧支撑部件的第二纵板部的上端部接合于上侧水平板部的下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设备支撑部件的刚性,能够追加和扩大开口部。
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侧支撑部件还具有第三纵板部,该第三纵板部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二缘部向下方延伸,该第二缘部是以所述第二纵板部为基准位于与所述第一缘部相反的一侧的缘部。
在该结构中,上侧支撑部件具有从上侧水平板部的两缘部分别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纵板部和第三纵板部。由此,上侧支撑部件具有朝上的凸部(C型的部分),因此,上侧水平板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设备的部分(固定的部分)的刚性,从而既能维持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又能实现开口部的进一步追加和扩大。
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缘部的固定部,该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设备。
根据该结构,由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一缘部与相对于该第一缘部折弯的第一纵板部形成角部(剖面上的角部),并在所述第一缘部设有固定部。由此,能够由第一纵板部可靠地承受设备的重量。因此,既能维持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又能实现开口部的进一步扩大和追加。
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具有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缘部和所述第二缘部的一对固定部,该一对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设备。
在该结构中,由上侧水平板部的两缘部与相对于该两缘部分别折弯的第一纵板部和第三纵板部形成角部(剖面上的角部),并在所述两缘部分别设有固定部。由此,能够由第一纵板部和第三纵板部可靠地承受设备的重量。因此,既能维持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又能实现开口部的进一步追加和扩大。
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侧水平板部从上方观察具有由所述上侧水平板部中含所述第一缘部的部分所覆盖的被覆盖范围、以及超过所述第一缘部而位于所述被覆盖范围的外侧的外侧范围,所述下侧开口部从上方观察形成于所述被覆盖范围和所述外侧范围之间,所述上侧开口部形成于所述上侧支撑部件上的、从上方观察与所述下侧开口部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
在该结构中,上侧开口部形成于上侧支撑部件(上侧水平板部和第一纵板部)上的、从上方观察与下侧开口部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由此,经由下侧开口部从下方触及设备的作业者在不受上侧水平板部和第一纵板部的阻碍的状态下,能够进行设备的维护。特别是在所述结构中,从上方观察,下侧开口部形成于由上侧水平板部覆盖的被覆盖范围和上侧水平板部的外侧范围之间。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触及设备的侧面到底面的范围。
具体而言,所述上侧开口部为形成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一纵板部的缺口部。
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侧水平板部从上方观察具有由所述上侧水平板部中含所述第一缘部的部分所覆盖的被覆盖范围、以及超过所述第一缘部而位于所述被覆盖范围的外侧的外侧范围,所述下侧开口部从上方观察形成于所述的被覆盖范围和所述外侧范围之间,所述上侧开口部形成于所述上侧支撑部件上的、从上方观察与所述下侧开口部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所述第一纵板部具有由所述上侧开口部分开的两张第一纵板片,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设备的两个固定部,该两个固定部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一缘部中设有所述两张第一纵板片中的一张的一侧,并且,该两个固定部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一缘部中设有所述两张第一纵板片中的另一张的一侧。
在该结构中,如上所述,不仅将上侧开口部设置于从上方观察与下侧开口部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而且具有设置于上侧开口部的两侧位置的两个固定部。由此,能够在使设备的底面经由上侧开口部向下侧开口部侧露出的状态下,将设备载置于上侧支撑部件的上面。因而,能够更容易地从下侧开口部触及设备的底面。而且,在所述结构中,一个固定部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的缘部中设有一张第一纵板片的一侧,另一个固定部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的缘部中设有另一张第一纵板片的一侧。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在使设备的底面朝向下侧开口部露出的状态下,由两张第一纵板片可靠地支撑设备的重量。
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侧支撑部件还具有第三纵板部,该第三纵板部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二缘部向下方延伸,该第二缘部是以所述第二纵板部为基准位于与所述第一缘部相反的一侧的缘部,所述上侧水平板部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缘部的另外两个固定部。
在该结构中,通过如上所述具有第三纵板部,上侧水平板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而,根据该结构,如上所述,既能更容易地经由下侧开口部触及设备的底面,又可靠地维持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
在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中,较为理想的是,设置于所述第一缘部的两个固定部与设置于所述第二缘部的两个固定部从上方观察,设置于以所述第二纵板部为基准成为对称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设置于上侧水平板部的一缘部的两个固定部与设置于另一缘部的两个固定部以第二纵板部为基准对称设置。由此,能够让上侧水平板部的两端部以第二纵板部为基准均等地支撑设备的重量。因此,能够更高效地维持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上部回转体,包括所述设备支撑部件以及载置于该设备支撑部件的上侧水平板部的上面的设备。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针对在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上支撑设备的设备支撑部件,有助于实现在维持用于载置设备的部分的刚性的状态下扩大开口部。

Claims (11)

1.一种设备支撑部件,设置于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用于支撑规定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侧水平板部,被水平地设置,并且具有用于载置所述设备的上面;
下侧水平板部,水平地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下方,并且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下侧水平板部的下侧开口部,该下侧开口部用于维护所述设备;以及
第一纵板部和第二纵板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与所述下侧水平板部之间,其中,
所述上侧水平板部、所述第一纵板部、所述下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纵板部从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个方向观察形成闭合剖面,
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上侧水平板部的上侧开口部,以便经由所述下侧开口部对所述设备进行维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一纵板部构成使该上侧水平板部和该第一纵板部形成为一体的上侧支撑部件,
所述下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纵板部构成使该下侧水平板部和该第二纵板部形成为一体的下侧支撑部件,
所述第一纵板部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一缘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下侧水平板部的上面的下端部,
所述第二纵板部从所述下侧水平板部的缘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下面的上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支撑部件还具有第三纵板部,该第三纵板部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二缘部向下方延伸,该第二缘部是以所述第二纵板部为基准位于与所述第一缘部相反的一侧的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缘部的固定部,该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具有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缘部和所述第二缘部的一对固定部,该一对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水平板部从上方观察具有由所述上侧水平板部中含所述第一缘部的部分所覆盖的被覆盖范围、以及超过所述第一缘部而位于所述被覆盖范围的外侧的外侧范围,
所述下侧开口部从上方观察形成于所述被覆盖范围和所述外侧范围之间,
所述上侧开口部形成于所述上侧支撑部件上的、从上方观察与所述下侧开口部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开口部为形成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一纵板部的缺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水平板部从上方观察具有由所述上侧水平板部中含所述第一缘部的部分所覆盖的被覆盖范围、以及超过所述第一缘部而位于所述被覆盖范围的外侧的外侧范围,
所述下侧开口部从上方观察形成于所述的被覆盖范围和所述外侧范围之间,
所述上侧开口部形成于所述上侧支撑部件上的、从上方观察与所述下侧开口部的形成范围相重合的范围,
所述第一纵板部具有由所述上侧开口部分开的两张第一纵板片,
所述上侧水平板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设备的两个固定部,该两个固定部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一缘部中设有所述两张第一纵板片中的一张的一侧,并且,该两个固定部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一缘部中设有所述两张第一纵板片中的另一张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支撑部件还具有第三纵板部,该第三纵板部从所述上侧水平板部的第二缘部向下方延伸,该第二缘部是以所述第二纵板部为基准位于与所述第一缘部相反的一侧的缘部,
所述上侧水平板部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缘部的另外两个固定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缘部的两个固定部与设置于所述第二缘部的两个固定部从上方观察,设置于以所述第二纵板部为基准成为对称的位置。
11.一种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支撑部件;以及
载置于所述设备支撑部件的上侧水平板部的上面的设备。
CN201210320622.3A 2011-08-31 2012-08-31 设备支撑部件和包括该设备支撑部件的上部回转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61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9449A JP5691944B2 (ja) 2011-08-31 2011-08-31 上部旋回体の機器支持構造
JP2011-189449 2011-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6136A true CN102966136A (zh) 2013-03-13
CN102966136B CN102966136B (zh) 2016-07-06

Family

ID=46800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2062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6136B (zh) 2011-08-31 2012-08-31 设备支撑部件和包括该设备支撑部件的上部回转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33841B2 (zh)
EP (1) EP2565331B1 (zh)
JP (1) JP5691944B2 (zh)
CN (1) CN10296613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0963A (zh) * 2019-05-24 2021-12-24 卡特彼勒Sarl 建筑机械的框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42187A1 (de) * 2009-09-18 2011-03-24 Audi Ag Fahrzeugkarosserieaufbau im Bodenbereich der Insassenkabine und zugeordnetes Fertigungsverfahren
JP6012043B2 (ja) * 2013-04-26 2016-10-25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旋回フレームおよび作業機械
JP6260284B2 (ja) * 2014-01-09 2018-01-17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サイドフレーム
JP6241374B2 (ja) * 2014-06-25 2017-12-06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GB2582260B (en) 2019-03-01 2023-03-08 Bamford Excavators Ltd Working machine
GB2582261B (en) * 2019-03-01 2023-06-21 Bamford Excavators Ltd Working machine
GB201903399D0 (en) 2019-03-01 2019-04-24 Bamford Excavators Ltd A working machine and a controller
JP2023069609A (ja) * 2021-11-08 2023-05-18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電動ショベル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0215A (en) * 1979-07-26 1980-09-02 Caterpillar Tractor Co. A-frame for carrying loads on a loa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67254A (en) * 1969-09-11 1973-10-23 Int Harvester Co Tractor body with integral upright a-frame
US3850473A (en) * 1972-05-15 1974-11-26 Case Co J I Frame structure for loader
US3984141A (en) * 1974-12-06 1976-10-05 J. I. Case Company Loader frame structure
JP3952972B2 (ja) * 2003-03-07 2007-08-01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4369792B2 (ja) * 2004-04-12 2009-11-25 キャタピラ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構造物の溶接構造
US7204546B2 (en) * 2005-03-11 2007-04-17 Saf-T-Cab, Inc. Vehicle cab slide pivot
JP2007046240A (ja) 2005-08-05 2007-02-22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建設機械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544121B2 (ja) * 2005-09-29 2010-09-15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JP5185721B2 (ja) * 2008-07-29 2013-04-1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KR20100020702A (ko) * 2008-08-13 2010-02-23 볼보 컨스트럭션 이키프먼트 홀딩 스웨덴 에이비 냉각공기 유동용 개구부가 센터프레임에 형성된 굴삭기의 상부프레임
CN102686805B (zh) * 2010-02-22 2014-07-30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电动式工程机械
JP5072993B2 (ja) 2010-03-15 2012-11-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面取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具備する歯車加工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0215A (en) * 1979-07-26 1980-09-02 Caterpillar Tractor Co. A-frame for carrying loads on a load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0963A (zh) * 2019-05-24 2021-12-24 卡特彼勒Sarl 建筑机械的框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91944B2 (ja) 2015-04-01
EP2565331A2 (en) 2013-03-06
EP2565331B1 (en) 2021-10-27
JP2013050002A (ja) 2013-03-14
CN102966136B (zh) 2016-07-06
EP2565331A3 (en) 2017-07-05
US8833841B2 (en) 2014-09-16
US20130049404A1 (en)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6136A (zh) 设备支撑部件和包括该设备支撑部件的上部回转体
US7887124B2 (en) Cab structur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KR100693978B1 (ko) 선회 작업기
CN101903601B (zh) 工程机械
US9016418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US9243383B2 (en) Working machine
CN112550470B (zh) 工程机械
US9309644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CN105102274A (zh) 作业车辆以及作业车辆用驾驶室
EP3978690A1 (en) Working machine
JP3695301B2 (ja) 後端小旋回型油圧ショベル
CN204151842U (zh) 工字梁组件和包括工字梁组件的机器
JP2005035316A (ja) 運転室補強構造
CN113728140A (zh) 作业车辆
JP4798985B2 (ja) 旋回作業機
CN113412142B (zh) 过滤器安装体以及作业车辆
JP4381287B2 (ja) 旋回作業機
WO2019146667A1 (ja) 建設機械
JP2009035194A (ja) 建設機械のメインフレー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建設機械
JP4522298B2 (ja) 旋回作業機
JP4459027B2 (ja) 旋回作業機
JP5202581B2 (ja) 旋回作業機
JPH0598665A (ja) 建設機械の旋回体主フレーム構造
JP4425061B2 (ja) ドーザ装置
JP2008126682A (ja) 作業機械用キャ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