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9055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9055B
CN102849055B CN201210217329.4A CN201210217329A CN102849055B CN 102849055 B CN102849055 B CN 102849055B CN 201210217329 A CN201210217329 A CN 201210217329A CN 102849055 B CN102849055 B CN 1028490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lting member
swing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173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9055A (zh
Inventor
桑野英树
内田雄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49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9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9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90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跨骑型车辆,以在具有将后轮制动的液压式制动器的跨骑型车辆中,提供一种使车身小型化的技术为课题。二轮摩托车(10)具有对后轮(16)进行制动的液压式制动器(103)。在后车架(34L、34R)上设置有支承液压配管(94)的车架侧支承部(101),在摆臂(26)上设置有支承液压配管(94)的摆臂侧支承部(102)。液压配管(94)具有从车架侧支承部(101)延伸至摆臂侧支承部(102)的挠性管(97)。该挠性管(97)以向车宽方向左侧弯曲的方式配置,并在摆动单元(22)上下摆动时发生挠曲吸收摆动单元(22)的摆动。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尤其涉及后部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在后轮具有液压式后轮制动器的跨骑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以及图2))。
如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所示,在跨骑型车辆的后车架15(数字为专利文献1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上经由托架19设置有支承轴21,在该支承轴21上以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单元摆动式发动机(unit swing engine)20。
在这种跨骑型车辆上具有后轮制动装置。后轮制动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设于车辆前部且成为压力产生源的主缸51;从该主缸5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制动管72;和与该制动管72的端部连接的盘形制动器73。制动管72被用虚拟线表示的前罩11以及后罩16所覆盖。
制动管72通过皮带75安装在后车架15上,并通过保持部件76支承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20的支承托架26上。
当单元摆动式发动机20上下摆动时,在皮带75和支承托架26之间并在制动管72上产生挠曲。
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皮带75和支承托架26之间,制动管72大致在车辆前后延伸。当单元摆动式发动机20上下摆动时,制动管72也有可能向车辆长度方向和车宽方向左右的任一方向挠曲。这样,制动管72需要具有挠曲余量以应对摆动。预测该挠曲余量而来设计后罩16。由于制动管72向车宽方向左右挠曲,所以后罩16以向车宽方向鼓出的方式设置,其结果导致大型化。这样,若后罩16变大则车身也会大型化。
在具有将后轮制动的液压式制动器的跨骑型车辆中,期待一种使车身小型化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2534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在具有将后轮制动的液压式制动器的跨骑型车辆中,提供一种使车身小型化的技术为课题。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包括:具有左右一对后车架并被车身罩覆盖的车身架;在左右一对后车架的下方位置上,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架上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摆动部件;支承在该摆动部件的后部的后轮;支承在摆动部件上并对后轮进行制动的液压式制动器;和液压配管,该液压配管与该液压式制动器连接,并在沿着左右一侧的后车架设置之后,沿着摆动部件设置,传递用于使液压式制动器工作的液压,其特征在于,在后车架上,设置有从车辆侧面来看配置在摆动部件的上部并支承液压配管的车架侧支承部,在摆动部件上,设置有支承液压配管的摆臂侧支承部,液压配管由从液压产生部延伸至车架侧支承部的第一液压配管、从车架侧支承部延伸至摆臂侧支承部的挠性管、和从摆臂侧支承部延伸至液压式制动器的第二液压配管构成,挠性管在后轮的前方且在摆动部件的上方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左右的另一侧弯曲的方式配置,并在摆动部件上下摆动时发生挠曲吸收摆动部件的摆动。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后轮上,具有与摆动部件一体摆动并使后轮避开飞溅的泥的后挡泥板,该后挡泥板与摆臂侧支承部共同紧固在摆动部件上。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摆动部件包括:产生动力的动力单元;和从该动力单元的车宽方向左右的一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摆臂,摆臂侧支承部设置在摆臂上,挠性管在动力单元的上方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左右的另一侧弯曲的方式配置,并在摆动部件上下摆动时发生挠曲吸收摆动部件的摆动。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后轮上,具有与摆动单元一体摆动并使后轮避开飞溅的泥的后挡泥板,在该后挡泥板上,具有将动力单元的曲轴箱上表面覆盖的前方延伸部。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动力单元是具有曲轴箱和从该曲轴箱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汽缸的发动机,在曲轴箱的车宽方向一侧上具有散热器。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散热器在其上部具有给水用盖。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设置在摆臂侧支承部与车架侧支承部之间的挠性管在后轮的前方,以从摆动部件的车宽方向左右的一侧向另一侧弯曲的方式配置。即,挠性管以向车身中心鼓出的方式弯曲配置。
当摆动部件摆动时,挠性管以向着车宽中心进退的方式挠曲。由于成为易于向车宽方向中心挠曲的挠性管,所以,与易于向车辆长度方向和车宽方向的任一方向挠曲的挠性管相比,能够使车身罩变小。若使车身罩变小,则能够使车身小型化。
而且,挠性管以在后轮的前方挠曲的方式配置。
假设挠性管以在后轮的上方或侧方挠曲的方式配置,则为了确保挠曲余量,而使车高增高或使车宽加宽。
关于这一点,本发明中由于挠性管配置在后轮的前方,所以不用使车高增高就能确保充分的挠曲余量。
另外,挠性管配置在摆动部件的上方位置。因为利用易成为闲置空间的摆动部件的上方来配置液压配管的挠性管,所以能够使车身更加紧凑化。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与摆动部件一体摆动且避开泥的后挡泥板共同紧固在摆臂侧支承部上。后挡泥板与液压配管共同紧固,因此,与将后挡泥板紧固到摆动部件上,并将摆臂侧支承部紧固到摆动部件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摆动部件包括产生动力的动力单元和从该动力单元的车宽方向左右的一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摆臂,在摆臂上设置有摆臂侧支承部。
在单元摆动式车辆上,挠性管在后轮的前方,以从设置在车宽方向左右的一侧的摆臂向另一侧弯曲的方式配置。即,挠性管以向车身中心鼓出的方式弯曲配置。
当摆动部件摆动时,挠性管以向着车宽中心进退的方式挠曲。由于成为易于向车宽方向中心挠曲的挠性管,所以,能够使车身罩变小。若使车身罩变小,则能够使车身小型化。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后挡泥板上具有将曲轴箱上表面覆盖的前方延伸部。曲轴箱的发热通过后挡泥板的前方延伸部来遮蔽。因为用前方延伸部将动力单元与液压配管之间遮蔽,所以,不用添加另外的遮蔽部件,就能使曲轴箱的热难以传递到液压配管。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动力单元为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曲轴箱的侧方具有散热器。
在构成动力单元的曲轴箱的上方配置有液压配管,在曲轴箱的侧方配置有散热器。
液压配管以避开散热器的方式设置,因此,发动机的热难以影响到液压配管。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散热器在其上部具有给水用盖。给水用盖以避开液压配管的方式配置,因此很容易将手放到给水用盖上,且给水作业变得容易。而且,液压配管以避开具有给水用盖的散热器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很容易将手伸入至液压配管,从而能够提高液压配管的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右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说明从图2卸下散热器罩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说明液压配管的设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液压配管的设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6是说明液压配管的设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7是图2的7向视图。
图8是在车辆后部所具有的挠性管的作用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3动力单元,14发动机,16后轮,20车身架,22摆动单元,25摆动部件,26摆臂,34L、34R后车架,60车身罩,72后挡泥板(第二后挡泥板),73前方延伸部,75曲轴箱,75a曲轴箱上表面,76汽缸,94液压配管,95第一液压配管,96第二液压配管,97挠性管,101车架侧支承部,102摆臂侧支承部,103液压式制动器,111散热器(散热单元),113给水用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在图中以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在二轮摩托车上的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此外,附图以附图标记的朝向来看。
[实施例]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二轮摩托车10具有:配置在车辆前部且以能够通过车把11进行转向的方式设置的前轮12;配置在该前轮12的车辆后方的作为动力单元13的发动机14;配置在该发动机14的后方且通过发动机14驱动的后轮16;和设置在前轮12和后轮16之间的座椅17,该二轮摩托书10是驾驶员跨坐在该座椅17上的形式的跨骑型车辆。
二轮摩托车10具有车身架20,在该车身架20的前部具有包括车把11的转向***21,在车身架20的下部具有连接枢轴23,在该连接枢轴23上安装连杆28,在该连杆28的后部具有摆臂枢轴24,通过将摆动单元22安装在该摆臂枢轴24上,而使摆动单元2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架20上。
车身架20的主要结构为:以能够使转向***21转向的方式轴支承在前端部的头管31;从该头管31向车辆后下方延伸的下伸车架32;从该下伸车架32的下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后,向车辆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车架33L、33R(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33R);和安装在这些下车架33L、33R的后端部,且向车辆后上方延伸的后车架34L、34R(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34R)。
在下车架33L、33R的构成向车辆后上方延伸的部位的左右倾斜部36L、36R(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36R)之间,以使闭合侧在前的方式跨设有U字部件37,该U字部件37从车辆俯视看大致呈U字形且对收纳箱41进行支承。在该U字部件37的中间部上,分别固定有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端34La、34Ra(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34Ra)。在左右下车架33L、33R上分别固定有板状的左右连接托架43L、43R(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43R)。
在摆动单元22上一体具有作为产生动力的动力单元13的发动机14。在该摆动单元22的后部与车身架20之间,夹有左右缓冲单元45L、45R(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45R)。另外,在摆动单元22上设置有构成进气***47的空气滤清器48。
二轮摩托车10的转向***21由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车身架20的前端部的转向轴51、与该转向轴51的下端连接且支承前轮12的前叉52和安装在转向轴51的上端的车把11所构成。
二轮摩托车10的车身架20由车身罩60覆盖。
车身罩60具有:覆盖车身前方的前罩61;以从车辆后方覆盖转向***21的上部的方式安装在该前罩61上的中间罩62;从该中间罩62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下罩64L、64R(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64R),该左右下罩64L、64R具有用于供驾驶员放置脚的左右踏板63L、63R(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63R);和在座椅17的下方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后侧罩65L、65R(仅表示了图近前侧的附图标记65R)。
在发动机14的上方,在左右后车架34L、34R上安装有供物品放入的收纳箱41,在该收纳箱41的车辆后方,在左右后车架34L、34R上安装有燃料箱67。座椅17载置在收纳箱41以及燃料箱67上,以将收纳箱41以及燃料箱67的上方覆盖。
产生动力的动力单元13包含在摆动单元22中,且在左右一对后车架34L、34R的下方位置上,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架20上,并且,在摆动单元22的后部支承有后轮16。
在前轮12的上方,在前叉52上安装有使前轮12避开飞溅的泥的前挡泥板53,在后轮16的后上方,在后车架34L、34R上安装有使后轮16避开飞溅的泥的第一后挡泥板71。另外,在后轮16的前上方,在摆动单元22上安装有使后轮16避开飞溅的泥的第二后挡泥板72,该第二后挡泥板72与摆动单元22一体地摆动
如图2所示,动力单元13具有曲轴箱75、从该曲轴箱75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汽缸76(汽缸体76)、安装在该汽缸体76的前端的汽缸头77和覆盖在该汽缸头77的前端上的顶盖78。构成发动机14的主体的发动机体79由曲轴箱75、汽缸体76、汽缸头77和顶盖78构成。在汽缸头77的上表面上连接有进气***47,在汽缸头77的下表面上连接有排气***81。
进气***47的主要结构为:与汽缸头77连接的调节燃料供给量的节气阀体49;与该节气阀体49连接并供给干净空气的空气滤清器48;和将节气阀体49和空气滤清器48连接的连接管50。
排气***81的主要结构为,在从汽缸头77向下方延伸之后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排气管82,和与该排气管82的车辆后端连接的消音器83。消音器83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消音器罩84覆盖。
接下来,对后轮制动***进行说明。
返回图1,后轮制动器90为液压式盘形制动器,其构成包括:通过未图示的左车把而驱动的作为液压产生部的制动主缸92,该左车把设置在车把11的车宽方向左侧;从该制动主缸92沿着头管31、下伸车架32、下车架33R以及后车架34R并依照该顺序设置的第一液压配管95;在该第一液压配管95的后端部设置在后车架34R上的车架侧支承部101,该车架侧支承部101从车辆侧面看配置在摆动单元22的上部,且支承液压配管94;从该车架侧支承部101延伸至摆臂侧支承部102的挠性管97,该摆臂侧支承部102设置在摆臂26上并支承液压配管94;连接在该挠性管97上并从摆臂侧支承部102延伸的第二液压配管96;和与该第二液压配管96的端部连接的液压式制动器103。
液压配管94是传递液压的配管,该液压用于使液压式制动器即后轮制动器90动作,液压配管94连接在后轮制动器90上并在沿着右侧的后车架34R设置后,沿着摆臂26设置。
后轮制动器90是支承在摆臂26上并对后轮16进行制动的单元,由与后轮16一体旋转的制动盘105和设置在能够夹持该制动盘105的位置上且安装在摆臂26上的制动卡钳(brake caliper)106构成。
接下来,对散热器及其周边部的构造等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设置在发动机14上的发动机冷却部110具有:安装在曲轴箱75的车宽方向右侧方的散热单元111;设置在该散热单元111的上部并补给冷却水的给水口112以及开闭自如地覆盖该给水口112的给水用盖113;从散热单元111的下部延伸并将冷却水送至发动机体79的输送配管114;和使被发动机加热的冷却水返回至散热单元111的返回配管115。
此外,也可以将散热单元安装在曲轴箱车宽方向左侧方。
如图4所示,在左右连接托架43L、43R上支承有向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枢轴23,在该连接枢轴23的车辆后方位置上,摆动单元22经由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摆臂枢轴(图3、附图标记24)而向车辆后方延伸。
摆动单元22在车宽方向左侧,向车辆后方延伸有包括无级变速器117的动力单元13,在车宽方向右侧向车辆后方延伸有摆臂26。摆动单元22由从车宽方向左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动力单元13,和从车宽方向右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摆臂26构成。在摆臂26上安装有消音器83,并安装有制动卡钳106。
在摆动单元22的后部上方以覆盖后轮16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后挡泥板72,在车宽方向右侧经由紧固部件121、122紧固在摆臂26上,在车宽方向左侧经由紧固部件123紧固在空气滤清器48上。
在第二后挡泥板72上具有将动力单元13的曲轴箱上表面75a覆盖的前方延伸部73。
另外,设置在发动机14的车宽方向右侧方的散热单元111具有当在其上部装入冷却水时进行开闭的给水用盖113。图中C为给水用盖113的车宽方向中心线。
如图5所示,跨设在车架侧支承部101与摆臂侧支承部102之间的挠性管97配置在动力单元13的上方位置。
图中,虚拟线I是将跨设在车架侧支承部101与摆臂侧支承部102之间的挠性管97直线连接的线。相对于将挠性管97直线连接的情况,能够使可挠曲97与给水用盖113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易于进行给水用盖113的拆装和给水作业。
另外,相对于车架侧支承部101,将摆臂侧支承部102配置在后下方,并且使挠性管97在成为另一侧的车宽方向左侧弯曲,因此,在进行给水作业时,不用担心车身罩等成为障碍,从而能够很容易地从后上方给水。
同时参照图4,挠性管97在后轮16的前方以向车宽方向左侧弯曲的方式配置,以在摆动单元22上下摆动时发生挠曲吸收摆动单元22的摆动。
如图6所示,摆动部件25包括动力单元13,和从成为该动力单元13的左右一侧的车宽方向右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摆臂26。摆动单元22由配置在车宽方向左侧且包括无级变速器117的动力单元13,和配置在车辆方向右侧的摆臂26所构成。无级变速器117从发动机14向后轮16传递动力,并且使后轮16的旋转速度无等级变速。此处省略无级变速器117的内部构造。
在无级变速器117的上方安装有空气滤清器48,在摆臂26的车宽方向外侧安装有消音器83。
在该车辆中,左右后车架34L、34R之间的宽度W设置得较大,使得能够确保车身架20的刚性,并且使摆臂26比后车架34L、34R之间的宽度W更靠近车宽方向内侧而使车辆的倾斜角度增大。
其结果是,车架侧支承部101相对于给水用盖113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配置在车辆外侧,而摆臂侧支承部102相对于给水用盖113的车宽方向中心线C配置在车辆内侧,因此,若将挠性管97单纯地直线设置,则给水作业会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在实施例中,因为使挠性管97与车辆内侧给水用盖113隔开间隔,所以挠性管97不会成为给水作业的障碍,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给水作业性。
图中,虚拟线I是将跨设在车架侧支承部101与摆臂侧支承部102之间的挠性管97直线连接的线。相对于将挠性管97直线连接的情况,能够使可挠曲97与给水用盖113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易于进行给水用盖113的拆装和给水作业。
从节气阀体49向空气滤清器48延伸的连接管50,以向成为另一侧的车宽方向左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挠性管97设置在由此形成的成为一侧的车宽方向右侧的闲置空间内。
接下来,对将后挡泥板和摆臂侧支承部共同紧固的构造等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摆臂26的车宽外侧重叠有第二后挡泥板72,在该第二后挡泥板72的外侧重叠有摆臂侧支承部102,从车宽方向外侧通过紧固部件122将第二后挡泥板72和摆臂侧支承部102共同紧固到摆臂26上。
与摆动单元22一体摆动且使泥避开的第二后挡泥板72,与构成液压配管94的挠性管97共同紧固,因此,与将第二后挡泥板72和摆臂侧支承部102独立地紧固到摆臂26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
从后车架34R向下方延伸有支撑部件125,在该支撑部件125上通过紧固部件124紧固有支承液压配管94的车架侧支承部101。车架侧支承部101的出口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具有连接挠性管97的向内部126,通过该向内部126能够很容易地使挠性管97朝向车宽方向内侧。
接下来,对以上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8(a)是说明当摆动单元(图5、标记22)位于下端位置时,挠性管97的挠曲的图。
图8(b)是说明当摆动单元22摆动且位于上端位置时的挠性管97的挠曲的图。
即,当摆动单元22摆动时,构成摆动单元22的摆臂26仅向上方移动长度δ,连接在向内部126上并设置在摆臂侧支承部102与车架侧支承部101之间的挠性管97,以向车宽方向左侧弯曲的方式配置。
同时参照图5,当摆动单元22摆动时,以向车宽方向左侧弯曲的方式配置的挠性管97向车宽方向中心挠曲。若是向车宽方向中心挠曲的挠性管97的话,则无需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确保很大的摆动空间,因此,不用使车身罩65L、65R向车辆长度方向及/或车宽方向外侧增大,而能够使车身小型化。
另外,挠性管97配置在动力单元13的上方位置。因为对易成为闲置空间的动力单元13的上方进行利用来配置液压配管94的挠性管97,所以能够谋求车身的进一步的紧凑化。
挠性管97在后轮16的前方以向车宽方向挠曲的方式配置。
假设,若挠性管配置在后轮的上方,则为了确保车宽方向的挠曲余量,而使车高增高。
关于这一点,本发明中,由于挠性管97配置在后轮16的前方,所以不用使车高增高就能确保充分的挠曲余量。
散热器111在其上部具有给水用盖113。给水用盖113以避开液压配管94(挠性管97)的方式配置,因此很容易将手放到给水用盖113上,且给水作业变得容易。而且,液压配管94以避开散热器111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很容易将手伸入至液压配管94,并提高液压配管94的维护性。
返回图4,动力单元13中包括发动机14,在该发动机14的曲轴箱75的侧方具有散热单元111(散热器111)。在构成动力单元13的曲轴箱75的上方配置有液压配管94,在曲轴箱75的侧方配置有散热器111。
液压配管94以避开散热器111的方式设置,因此,发动机14的热难以影响到液压配管94。
进一步地,在构成后挡泥板的第二后挡泥板72上,具有覆盖曲轴箱上表面75a的前方延伸部73。曲轴箱75的发热被第二后挡泥板72的前方延伸部73遮蔽。因为通过前方延伸部73将动力单元13与液压配管94之间遮蔽,所以,不用添加另外的遮蔽部件就能使曲轴箱75的热难以传递到液压配管94。
此外,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二轮摩托车,但也能适用于三轮车,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跨骑型车辆。
本发明适于具有后轮液压制动器的二轮摩托车。

Claims (8)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包括:具有左右一对后车架(34L、34R)并被车身罩(60)覆盖的车身架(20);在所述左右一对后车架(34L、34R)的下方位置上,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架(20)上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摆动部件(25);支承在该摆动部件(25)的后部的后轮(16);支承在所述摆动部件(25)上并对所述后轮(16)进行制动的液压式制动器(103);和液压配管(94),所述液压配管(94)与该液压式制动器(103)连接,并在沿着车宽方向左右的其中一侧的后车架(34L、34R)设置之后,沿着所述摆动部件(25)设置,并传递用于使所述液压式制动器(103)动作的液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车架(34L、34R)上,设置有从车辆侧面来看配置在所述摆动部件(25)的上部并支承所述液压配管(94)的车架侧支承部(101),在所述摆动部件(25)上,设置有支承所述液压配管(94)的摆臂侧支承部(102),
相对于所述车架侧支承部(11)而将所述摆臂侧支承部(102)配置在后下方,
所述液压配管(94)由从液压产生部延伸至所述车架侧支承部(101)的第一液压配管(95)、从所述车架侧支承部(101)延伸至所述摆臂侧支承部(102)的挠性管(97)和从所述摆臂侧支承部(102)延伸至所述液压式制动器(103)的第二液压配管(96)构成,
在所述车身架(20)的下部具有摆臂枢轴(24),
在侧视下,所述车架侧支承部(101)配置在所述摆臂枢轴(24)的后方,
所述第二液压配管(96)沿着所述摆动部件(25)配置,从所述液压式制动器(103)向前方延伸,并且支承在所述摆臂侧支承部(102)上,
所述挠性管(97)在所述后轮(16)的前方且在所述摆动部件(25)的上方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左右的另一侧弯曲的方式配置,并在所述摆动部件(25)上下摆动时发生挠曲吸收所述摆动部件(25)的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轮(16)上,具有与所述摆动部件(25)一体摆动并使所述后轮(16)避开飞溅的泥的后挡泥板(72),该后挡泥板(72)与所述摆臂侧支承部(102)共同紧固在所述摆动部件(2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件(25)包括:产生动力的动力单元(13);和从该动力单元(13)的车宽方向左右的一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摆臂(26),
所述摆臂侧支承部(102)设置在所述摆臂(26)上,
所述挠性管(97)在所述动力单元(13)的上方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左右的另一侧弯曲的方式配置,并在所述摆动部件(25)上下摆动时发生挠曲吸收所述摆动部件(25)的摆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件(25)包括:产生动力的动力单元(13);和从该动力单元(13)的车宽方向左右的一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摆臂(26),
所述摆臂侧支承部(102)设置在所述摆臂(26)上,
所述挠性管(97)在所述动力单元(13)的上方位置以向车宽方向左右的另一侧弯曲的方式配置,并在所述摆动部件(25)上下摆动时发生挠曲吸收所述摆动部件(25)的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轮(16)上,具有与所述摆动部件(25)一体摆动并使所述后轮(16)避开飞溅的泥的后挡泥板(72),在该后挡泥板(72)上,具有将所述动力单元(13)的曲轴箱上表面(75a)覆盖的前方延伸部(7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轮(16)上,具有与所述摆动部件(25)一体摆动并使所述后轮(16)避开飞溅的泥的后挡泥板(72),在该后挡泥板(72)上,具有将所述动力单元(13)的曲轴箱上表面(75a)覆盖的前方延伸部(73)。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13)是具有曲轴箱(75)和从该曲轴箱(75)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汽缸(76)的发动机(14),在所述曲轴箱(75)的车宽方向一侧上具有散热器(1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11)在其上部具有给水用盖(113)。
CN201210217329.4A 2011-06-29 2012-06-26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28490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4363 2011-06-29
JP2011144363A JP5593274B2 (ja) 2011-06-29 2011-06-29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9055A CN102849055A (zh) 2013-01-02
CN102849055B true CN102849055B (zh) 2015-07-08

Family

ID=46331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17329.4A Active CN102849055B (zh) 2011-06-29 2012-06-26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40603B1 (zh)
JP (1) JP5593274B2 (zh)
CN (1) CN1028490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3129A (zh) * 2015-05-14 2015-08-19 厦门厦杏摩托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刹车装置
WO2017042885A1 (ja) * 2015-09-08 2017-03-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JP6527900B2 (ja) * 2017-03-23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線状部材保持構造
JP6704945B2 (ja) * 2018-02-09 2020-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773704B2 (ja) * 2018-03-15 2020-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アブレーキホース配置構造
JP6976913B2 (ja) * 2018-08-21 2021-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148487B2 (ja) * 2019-12-23 2022-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0593B1 (en) * 1998-10-27 2001-01-09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Housing device of motorcycle
CN1343600A (zh) * 2000-09-08 2002-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制动装置
CN100572184C (zh) * 2003-10-10 2009-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制动钳支撑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4221A (en) * 1986-12-04 1989-05-3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heel angular acceleration sensor for anti-lock controller for vehicles
JPH0742953Y2 (ja) * 1986-12-26 1995-10-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倒立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を備えたバーハンドル型車両
JP2782466B2 (ja) 1990-03-05 1998-07-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3091970B2 (ja) * 1990-03-05 2000-09-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ブレーキホース配置構造
JP4557109B2 (ja) * 2000-09-12 2010-10-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US7451857B2 (en) * 2004-09-03 2008-11-18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mount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JP2006069437A (ja) * 2004-09-03 2006-03-16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不整地走行車両のブレーキホース支持構造
JP4825543B2 (ja) * 2006-02-24 2011-1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支持構造
JP4883414B2 (ja) * 2007-09-11 2012-0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JP4811959B2 (ja) * 2009-01-30 2011-11-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0593B1 (en) * 1998-10-27 2001-01-09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Housing device of motorcycle
CN1343600A (zh) * 2000-09-08 2002-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制动装置
CN100572184C (zh) * 2003-10-10 2009-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制动钳支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0603A3 (en) 2014-05-07
CN102849055A (zh) 2013-01-02
JP2013010422A (ja) 2013-01-17
EP2540603B1 (en) 2016-03-09
JP5593274B2 (ja) 2014-09-17
EP2540603A2 (en) 2013-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9055B (zh) 跨骑型车辆
US11034405B2 (en) ABS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962348B (zh) 跨骑式车辆
JP4899625B2 (ja)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CN101131396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4321244A (zh) 跨骑型车辆
CN101712364B (zh) 机动二轮车
JP2017007406A (ja) 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571553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3103693A (ja) 自動二輪車
JP532353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66754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76402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11077907B2 (en)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EP3135571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3204206A (zh) 跨骑式车辆
US9181908B2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US10041387B2 (en) Exhaust device structure for rocking vehicle
AU2012258492B2 (en) Intake system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4648598A (zh) 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CN1959074B (zh) 二轮摩托车的排气装置
JP414438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CN102227348A (zh)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悬架结构
JPH02296586A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